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洛克菲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Facebook首任总裁肖恩·帕克:永远的局外人
crossludo 2012-6-15 22:45
Facebook首任总裁肖恩·帕克:永远的局外人 2012年6月4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肖恩·帕克(右)和Napster的创始人肖恩·范宁一起参加NBC晚间新闻主播布莱恩·威廉姆斯的节目录制 “你知道什么才叫酷吗?”肖恩·帕克问扎克伯格。后者看起来像个孩子,而肖恩·帕克昂着头,显得富有远见但又刻薄贪婪—“10亿美元。”他重重地道出了一个数字。 这是电影《社交网络》中的一幕。贾斯汀·汀布莱克饰演的帕克是个残酷、自大的机会主义者,迫使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离开公司,还剥夺了他的股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帕克的遭遇则正与电影中萨维林的境况一样。他先后3次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参与创办了Napster、Plaxo 和Facebook,又先后3 次被扫地出门。不同的是,在Facebook,他的股份不仅没有被剥夺,他还因此成为亿万富翁。帕克拥有Facebook约4%的股权,净资产高达21亿美元。 成为富翁的肖恩·帕克并未就此打住,至少,这一段时间他又让硅谷侧目了。这一次,他再度和老朋友、Napster的创始人肖恩·范宁(ShawnFanning)合作,共同推出新型社交视频网站Airtime。6月5日,该网站全面上线。用户通过Facebook账号登录该网站后,网站会根据用户的爱好、性格等将他们随机配对进行视频聊天。 此外,用户还可以在该网站加载YouTube 播放列表并观看。 肖恩·帕克说:“Airtime的目标是使人们在互联网上建立新的联系。现在的人都有一种打破自己常规社交联系的渴求,而Airtime则提供了很好的聊天方式。我们试图在不破坏已有关系的基础上,帮助人们构建新的社交联系。”这已是33岁的他第四次创业了。 创建第一家公司Napster 肖恩·帕克的硅谷之路源于父亲,后者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首席科学家。小时候的帕克体弱多病,因为患有哮喘常常不得不呆在医院。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贪婪地读书。几乎在所有的领域文学、政治、医学或技术上,都有自己深刻且细致入微的见解。 这大约是日后他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见如故的原因。事实上,后者是希腊古文的爱好者。 帕克7岁时,父亲开始用一台Atari 800电脑教他编程。到高中时,帕克已经有能力侵入公司和大学的系统。15岁那年,他入侵了某500强公司内部网络系统。帕克回忆称:“我记得人们一直在哭,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将我关在一间屋子中,我无意听到两位探员的谈话,其中一个探员说我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另一个探员则说她根本不了解我。”最终,由于没有成年,他被判处社区服务。 这期间,帕克在网上结识了另一个天才黑客肖恩·范宁,后者当时15 岁。范宁还记得他们的第一次谈话。“我们很快便谈论起诸如理论物理等话题。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 19岁高三毕业那年,帕克挣了8万美元,这足以说服父母允许他暂不上大学。当范宁告诉他关于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的创业计划时,他立即要求加入,成为共同创始人。 1999年,Napster上线。但很快,不用付费就可以听歌、随意 下载 的Napster,受到各唱片公司围攻,这也是Napster缓慢地走向终结的开始。 帕克后来把在Napster的经历称为“ 上Napster大学”这是一堂掺杂了知识产权法、公司财务、创业和法学院教育在内的速成课,在Napster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帕克说,“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清楚自己所做之事的后果,哪知道自己写的一些电邮会出现在法学院教科书上。” 这些电邮承认Napster用户很可能在非法下载音乐,并成为版权诉讼中的证据 Napster 最终因这些诉讼而关闭。 二次创业 2001年初,帕克试图推出自己的互联网公司,找回自己。“我在沙发上睡了差不多6个月,”帕克说,“我没有家,我完全破产了。在一个朋友的家呆上两个星期,然后就搬走,因为我不想永远在那里揩油。”当时他的女友劝他放弃,在星巴克找份工作。但帕克不听,最终,他和一些合作伙伴从红杉资本获得一些启动资金。这年11月,Plaxo开张了,主要业务是提供用户实时更新通讯录的网络服务。 相比Napster或Facebook,这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它是一种早期社交网络工具,还首先使用了一些 病毒 式营销技巧下载Plaxo之后,该程序将分析你的通讯录,向所有联系人都发送一条信息,鼓励他们也使用这项服务。有人因此注册后,该软件又会进一步分析他的通讯录,继续进行传播。 很短时间内,Plaxo的营销信息就发到了数百万用户的邮箱中。“某种程度上说,Plaxo 是最让我自豪的公司,因为它给世界带来的革新最多。”帕克如是说。这些经验后来又改变了Facebook的发展史。 但帕克很快又退出了Plaxo,至于其前因后果,则有几种不同说法。帕克本人坚称,他是被公司其他人阴谋逐出公司的,并被剥夺股权。“他们的计划很恶毒,不仅要把我踢出公司,还要让我破产,身无分文、一无所有,连任何期权都没有。” 而这一情节,和电影《网络社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帕克在现实中显得很惨,而在电影里却被塑造成一个得意的阴谋家。 帕克当时没人可以依赖 ,“我感到对人性彻底丧失了信任,似乎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而我谁都不能信任。” 他想过提起诉讼,但知道法律战可能持续好几年,因此决定放手毕竟他已经发现了一家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公司。 力劝扎克伯格辍学 帕克是在他室友的女友的电脑上看到Facebook的。 此前,帕克已经预见到,启动社交网站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大学似乎是完美的平台。他在网站上溜达了一圈,就给网站创办人、当时还在哈佛大学念二年级的马克·扎克伯格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和他见面。 马克·科勒继帕克之后加入Facebook,回忆起那封至关重要的电子邮件,他满怀敬畏:“Napster和Facebook是互联网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家公司之一。除了创始人,帕克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早发现它们的潜力。” 帕克飞抵纽约和扎克伯格见面,两人一拍即合。几个月后,2004年6月,扎克伯格邀请帕克搬进Facebook租借的度假屋。就这样,年仅24岁的帕克成为Facebook的首任总裁。那时,帕克正借住在新任女友家。 当时,帕克显然比扎克伯格更相信公司的潜力。Facebook的第一位投资者、Paypal 创始人之一彼得·泰尔说:“那时候,肖恩不停地唠叨,说Facbebook将大获成功。如果说马克曾经有过任何怀疑,那么肖恩就是打消疑虑的人。”2004年8月,扎克伯格和帕克到硅谷银行开了一个商业账户。那时距离秋季开学只有两周时间,扎克伯格依然在谈论要返回哈佛继续念书。据银行副经理肯·拉弗勒斯回忆说,两人因为这个问题争论起来。帕克反对扎克伯格返回哈佛,态度强硬。最终,扎克伯格退了学。彼得·泰尔说:“肖恩对Facebook的成功做出的贡献可能没有他想的那么多,但绝对比其他人认为的要多。” 除了作为扎克伯格的战友,帕克还努力巩固自己的合作者地位,确保不会像在Plaxo时一样,再次被扫地出门。帕克还在融资方面帮了扎克伯格的大忙,和彼得·泰尔及另一家风投谈判的过程中,帕克为扎克伯格争取到了多数网络新公司闻所未闻的优厚条件—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可以说,扎克伯格至今掌握着Facebook的绝大部分股权,很大部分是帕克的功劳。如果不是这样,Facebook恐怕早就被卖给了 雅虎 或 微软 。 可没过多久,他又失业了。2005年,在去北卡罗莱纳度假时,他被怀疑藏有毒品而在出租屋被捕。虽然帕克并未被正式起诉,但一些Facebook的投资者觉得,他已经不能再胜任公司总裁。他只有忍痛辞职。 虽然离开的方式依然不光彩,但这一次,帕克再也不是被动挨打。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扎克伯格从未抛弃他。Facebook的董事会成员泰尔说:“我认为肖恩并没有真正离开Facebook,他依然从很多方面参与其中。” 他依旧持有Facebook的大量股份,他和扎克伯格保持着极好私交,经常就网站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帕克是扎克伯格幕后的顾问。 永远的局外人 虽然帕克被公认为互联网的奇才,但性情多变、易怒且捉摸不定的他,很容易激怒投资者。他经常与人聚会到深夜,狂热地谈论他热衷的话题;他也因此而没时间概念,经常失约,甚至一声不吭地失踪几个星期。这也导致他参与创办的三家公司,飞黄腾达之后都很快将他踢了出去。Facebook联合创始人德斯汀·莫斯库维兹指出:“他被看作一个未知量,而风险投资人希望能对一切了如指掌。” 尽管帕克的命运沉浮不定,但他的朋友依然非常信任他。“为什么我们都要忍受他的怪癖?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没有失踪的时候,他创造了很多价值。第二,他很忠诚。当你真需要他的时候,他肯定会在旁边。”他的老朋友、旧金山高科技投资人罗恩·康威说:“如此散漫却又如此成功的人很少见,也许,过不了多久,他又将创造出另外5个能真正改变生活的伟大公司。” 帕克喜欢享受生活,名牌西服装满了一整个衣橱。为方便旅行,帕克会毫不犹豫地租用私人客机。当朋友们举办慈善晚会时,帕克经常是捐钱最多的一个。他投资了很多新公司,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私人感情。 金钱并不是帕克最渴望的,他更想要得到认可。“我帮助人类改变了世界至少3 次。”帕克以一种自我评估的方式说道,“但我永远是个局外人。” 2005年5月25日,Facebook办公室,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左一)、Facebook时任总裁肖恩·帕克(左二)和众人一起讨论工作
个人分类: 现实社会|1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心情黯淡时,看下洛克菲勒日记,找回自己,努力向前
zpffpz2007 2012-5-23 23:51
一、光明正大赚钱   我一直财源滚滚 , 心如天助 , 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   上帝为我们创造双脚 , 是要让我们靠自己的双脚走路。   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 …… 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 , 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面 , 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   二、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 , 而是争吵的结果。   三、知识 + 智慧   知识是外在的 , 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 ; 智慧则是内涵的 , 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 ; 只有二者兼备 , 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自信与坚持   除非你放弃 , 否则你就不会被打垮。   我总设法把每一桩不幸化为一次机会。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   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 , 重要的是你要坚信 , 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   在我眼里 , 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 , 它不再是剥掉我尊严的利刃 , 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   一旦确定了目标 , 就应尽一切可能 , 努力培养达成目标的充分自信。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 , 人生就是天堂 ;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 , 人生就是地狱。   爱情就像一粒种子 , 到时它就会成长、开花。我们不知道开的是什么花 , 但是 , 肯定它会开花。   五、勤奋务实   凡事都得试试 , 哪怕希望微乎其微。   从最底层干起 , 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 , 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基础的最好途径。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 也是最后一章 , 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财富是意外之物 , 是勤奋工作的副产品。每个目标的达成都来自于勤奋的思考与勤奋的行动 , 实现财富梦想也依然如此。   积累的知识越多 , 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一切事情 , 你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 你得亲自去看 …… 盲目下手的人是捞不到好处的。他们都是蠢货。   六、设计运气 , 把握时机   设计运气 , 就是设计人生。所以在等待运气的时候 , 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这就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 , 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决非卑躬屈膝 , 忍耐是一种策略 , 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练 , 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   打先锋的是笨蛋 , 不管他们如何吹牛。只有看准时机的后来者才能赚大钱。   让别人打头阵 , 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 , 后来居上才最明智。   想获胜必须了解冒险的价值 , 而且必须有自己创造运气的远见。风险越高 , 收益越大。   要取得今天的成功 , 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这些要素 ——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   全面检查一次 , 再决定哪一项计划最好。   首先发现对方的弱点并狠命一击的人 , 常常是胜者。   七、做生活的强者   与其生活在既不胜利也不失败的黯淡阴郁的心情里 , 成为既不知欢乐也不知悲伤的懦夫的同类者 , 倒不如不惜失败 , 大胆地向目标挑战 !   我需要强有力的人士 , 哪怕他是我的对手。   越是认为自己行 , 你就会变得越高明 , 积极的心态会创造成功。   任何事情你钻得深 , 就引人入胜 , 就越来越重要。   坚强有力的同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不论哪种行业 , 你的伙伴既可能把事业推向更高峰 , 也可能导致集团的分裂。   我不知道是不是勇气。一个人往往进入只有一件事可做的局面 , 并无供选择的余地。他想逃 , 可是无路可逃。因此他只有顺着眼前唯一的道路朝前走 , 而人们称它为勇气。   当红色的蔷薇含苞欲放的时候 , 只有剪除周围的别枝繁叶 , 才可以在日后一枝独秀 , 放出妩媚艳丽的花朵。   八、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 , 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 —— 这几乎是我一生的经验。   装傻是一门学问。   在商场上 , 成功了的骗术并不是骗术。   做事不抢时间 , 不求多 , 稳稳当当地做 , 就能做许多事情 , 这有多好 !   没有一杆完成的高尔夫比赛 , 你需要一杆一杆地打下去 , 你每打出一杆的目的 , 就是离球洞越近越好 , 直到把球打进。
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毅:不仅说了,而且做了
热度 8 yz2011 2012-5-16 08:29
饶毅老师说自己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要做出影响),而且是一个评论者(要说出观点)。 在科学网上,他确实是一个热心肠的独立的科学评论者,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我极端认同他的独立评论风格以及做事的古道热肠。 有人攻击他,很大一部分把两个角色混淆在一起,原因是国内从来就没有一个这样的评论者,这显得饶先生像个怪物。 饶毅的“院士门”事件,有一部分认为是水平的原因,其实,作为外行,看看高水平同行是否认可就知道了。 今天看到科学网上的新闻 《饶毅教授应邀赴世界顶尖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演讲;是我国首位得到洛克菲勒大学邀请、在其全校做学术报告介绍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生物学家》, 感到我们的院士评选确实有点问题。 饶先生是国际级的牛人,这还需要水平更低的专家们去讨论证明么?
个人分类: 人事|7759 次阅读|7 个评论
洋名儿解析:唯心还是要讲的
hzluan 2012-5-11 07:19
Beethoven (贝多芬)=Bee+ hover (盘旋的蜜蜂嗡嗡响);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3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
热度 12 jiangjiping 2012-1-11 08:52
如何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 蒋继平 2011 年 1 月 10 日 我在饶毅的“ 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的博克发表评论后, 有网友通过短消息要我与大家分享如何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一些经验。 因为最近一直很忙, 没有时间来对付这种事。 今天抽空粗略地写一些当年申请洛氏基金会的经历,以满足这位网友的要求 。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 这仅是我个人的经历, 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1988 年初夏,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物病理系(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获得植物病理硕士学位。 因为是公派出国, 单位规定两年的经济资助, 读一个硕士, 完成学业应该立即回国工作。 但是,我的美国导师一定要我继续攻读博士。 他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科学家, 不能因为经费问题而终止继续读博士的努力。 可是,他自己因为年纪很大,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 因而,他自己的研究经费不足以提供我继续读博士的费用。 是回国,还是继续读博士, 我犹豫不决。我向导师提出了我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要是继续读博士, 能为我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吗? 导师当面答应为我尽最大努力获得经济资助。 大约一个星期后,一位在同校植物学和植物科学系( Botany and Plant Sciences Department )的日本教授来到我导师的办公室,他和我导师谈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来,他又来到实验室,与我谈了一个小时左右。 他是世界著名的组织培养专家,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成员。这位教授是 Tosh Murishige. Dr. Murishige 在与我导师和我本人谈话后,问我是否愿意申请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 我当时心里一点准备也没有,也不知道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个什么组织,而且我的学分比较低,心里面没有信心。 我如实地告许这位教授, 我当然希望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来帮助我读博士,可是, 我担心自己不够标准。那位教授听了我的回答, 就对我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一些贫穷但是很有科学研究潜能的学生, 特别是在医学和农业方面的学生。你现在的情况比较符合洛氏基金会的要求。因而,在征得你的同意后,我将和你的导师一起帮你申请这个奖学金。” 这位教授说到做到,他立即向洛氏基金会提名推荐我,并帮助我获得了一系列的申请材料。 在我导师指导下,我如实地填好了这些申请表,寄回了洛氏基金会在纽约的总部。 申请表寄出后大约两三个星期后, 我的实验室来了一位老教授。 这位老教授叫 John Niederhauser. 他是世界植物病理学方面的最著名专家之一。由于在土豆品种的抗病改良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称为“土豆先生( Mr. Potato )。 他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专家成员。顺便说一下, 他在 1990 年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World Food Price )。因为农业方面没有诺贝尔奖,所以,这个奖相当于农业方面的诺贝尔科学奖。 我当时对他的底细一无所知, 也不知道他来实验室的目的。 我只知道整天按照我自己的安排作试验。他和我两个人整天在同一个实验室, 但是很少说话。 他只是看着我做实验, 有的时候在显微镜下观察我准备的材料,有的时候查查我的实验纪录。 他有时也会与本系的另外一位世界著名植物病理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已经退休了的 Dr. George Zentmyer 交流一些观点, 并当着我的面谈论我的研究课题。 他和我在一起一共三天时间。 在 Dr. Niederhauser 离开实验室后, 大约又过了三个星期, 我收到了来自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总部的通知, 我被授予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 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 要成功地申请洛氏基金会的资助,下列几个因素是相当重要的: 知名教授提名推荐。 2. 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 3. 具有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并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潜能。 4. 在医学和农业方面的学生。 5. 获得至少一位在基金会担任职务的专家的认可 。 附记:这份奖学金不但大大地改善了我的生活状况,而且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 它从一定程度上使我从自卑走向自信。 所以,除了洛克菲勒家族外,我非常感谢那几位为我获得这份奖学金的教授。 因而,在二十一世纪杰出科学家( Outstanding Scientists of the 21 st Century )和二十一世纪大思想家( Great Minds of the 21 st Century )这两本世界人物传记中,我把他们列为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物。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836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关于洛克菲勒慈善资助
热度 2 zls111 2011-12-31 17:49
刚才看了饶老师的文章 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蛮激动的,再激动说两句,美国的强盛与这些人是脱不了干系的,正是有这一群杰出的人士,才成就了美国,是 有人以人为本,很多人去做以人为本的事情 。这里我想说下鲍林,前段时间刚好看了点他的传记,其中提到洛克菲勒集团对他的资助。 洛克菲勒有个委员会,这些人决定捐助给谁。当然这些人"不懂"科学,就得找一个懂科学的人,作为他们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负责找捐助对象,和委员会沟通。 鲍林传记里提到对鲍林的资助主要以一个人为主的,这个人就是洛克菲勒的代理人。从传记里看到这个人科学水平不错,他坚持的认为生物与化学的结合会出大成果,并且生物是越来越有前途的。当时支持鲍林就是看中鲍林做化学结构,与生物相关。资助鲍林后,而鲍林并没有在生物方面开展工作,而他就在后面催促,要他要做生物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鲍林只要写一些材料给他,他就能说服委员会进行资助。 具体的案例可以参考 蒋继平 老师的文章“ 如何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 ” 象这样的科学代理人越来越多,并且是专职的。前段时间看到Nature review genetic编委会好几个人是做了博士后,而专门来杂志委员会当编辑。这些人在科学的认识有相当深厚的功底。 饶老师提到的盖茨做慈善,我觉得十有八九会成功,并且又是一种另外的成功,带动慈善的发展。我对盖茨做慈善的印象是在科学网做了好几次的“ 盖茨基金会在中国” 活动。这个活动透露一种完全的民主,对民众一种完全的开放和信任。我觉得他的意义还是蛮大的,不单单是慈善,鼓励每个人的积极性,只要你有想法,写两页纸描述下你的想法,提交上去就ok了,一旦被相中,就是10万美元,做得好的话,后续还有大量的支持。但这个活动有个工作量的是,怎么从那么多申请中,判断那些是好的点子。真正想做事情的人,这个还是容易解决。从这点就看出国内各种体制的问题,根本不是以人为本为导向,是各种体制和利益的权衡。 从一个小的方面,对科研的资助,我觉得 盖茨做慈善是比洛克菲勒有跨越的。我觉得,当下,我们对慈善的认识还不足够,更何况怎么做慈善,当然这个有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并不阻碍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以及更高层次的发展.
3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热度 48 饶毅 2011-12-31 09:13
  父亲对儿子说:“我们有钱。但是,我们必须挑选最能干、有思想、有想象力和有勇气有效使用金钱的人,才能使我们的钱对人类有价值”。这对父子不仅说到了,也做到了。他们的捐款量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亿美元,高于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上绝大多数富翁所拥有的财产。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捐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金钱如果用来购买物资和消费,其价值可以估量、其影响的时限较短;金钱如果转化为知识,可以治疗疾病、提出新的思想、带来新的产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其价值难以估计;用金钱建立长期的机构不断培养多方面创新的人,其影响的时间也难以限量。   美国历史上的首富做到了将有价之物转化为无价之宝,而目前的首富Gates还在努力,能否成功尚无定论。   2011年有个乌龙:诺贝尔奖发给去世了几天的科学家Ralph Steinman。具体的事虽蹊跷,而出现此事的大学并非完全碰巧,是一所主要集中于生物医学的研究型大学,现有教授仅七十多位,六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七位Lasker奖获得者、三位国家科学奖获得者、三十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洛克菲勒大学诺贝尔奖密度高,是因为其教授取得多项举世公认的成就。好玩的是,它最重要的研究并没得诺贝尔奖:1944年Osward Avery、Colin MaccLeod和Maclyn McCarty提出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生物学史上最重要几大发现之一。   洛克菲勒大学的成功与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洛克菲勒家族密不可分。以洛克菲勒为代表,包括卡内基、斯坦福、杜克等一批富翁,成功地将物质财富转化精神财富,通过资助成立有特色的教育、科学和文化机构,其影响遍布全球、百年不息。 世界上最成功的慈善   洛克菲勒把慈善做成了事业。洛克菲勒家族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更是最成功的慈善家,其慈善事业不仅金额大,而且善于选择、有效应用,对全世界的教育、医学和经济有重大影响。尤其突出的是四个有特色的大学: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Spelman学院。   洛克菲勒在1889年资助建立的芝加哥大学,多学科优秀,曾产生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工作,还建造过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在经济学方面特别优秀,其师生中出现过二十一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目前有二十多位教授的经济系有五位诺奖得主。芝加哥学派影响全球的经济政策。另外,著名华人科学家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都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或者念书。   洛克菲勒大学的学术卓越长久不衰,注重科学研究,在基础和应用上都有重要贡献。1901年成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1954年招收研究生,1965年改称洛克菲勒大学。它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免疫、肿瘤、微生物等多方面有重要发现,加上其教授在到洛克菲勒以前做出的工作,使它还拥有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世界权威。历史上,洛克菲勒大学有过二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除三位化学奖,其他皆生理或医学奖。二十一位曾获Lasker奖,十四位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目前尚未获奖的教授中还有几位已取得重要发现,包括现任校长加拿大生物学家Marc Tessier-Lavigne,1994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时发现神经导向的吸引性分子Netrin,他与先前发现UNC6等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Edward Hedgecock、坚持十几年工作后于1995年发现Ephrin的德国马普研究所Friedrich Bonhoeffer等,在神经导向的分子机理上做出了最重要的三个工作。Tessier-Lavigne的次要工作是1999年与Corey Goodman实验室和我实验室同时证明Slit是神经导向的排斥性分子,十几年来我们从竞争成为朋友。洛克菲勒大学学术副校长Michael Young是用果蝇研究生物钟的分子机理的主要科学家之一(其他为已故的加州理工学院Seymour Benzer,Brandeis大学Jeff Hall和Michael Rosbash),为几十年来行为研究的代表性工作之一。洛克菲勒的Robert Roeder发现RNA多聚酶及其后几十年的研究,被公认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工作,而因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对生物认识的水平有限,将相关奖只给了一位做结构的生物学家,忽略了此项工作最重要的Bob Roeder和Mark Ptashne。洛克菲勒大学没有大学生,只有研究生。学校极为关心他们,为他们在纽约曼哈顿市区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   1915年,洛克菲勒成立“中国医学基金会”,将原有的小型医学院于1919年改建为现代的协和医学院,不仅协和医院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医院,而且在医学教育上培养了一批中国医学先驱,还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它最初的教授,在中国还比较贫穷的二十年代就做基础研究,如第一位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生理学家林可胜,蛋白质变性的发现者、生物化学家吴宪等。它还要求自己培养的医生要做研究,如内科医生张孝骞、妇产科医生林巧稚等。它的教授和毕业生曾建立和推动中国目前的主要生物医学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的军事医学科学院。   1884年,洛克菲勒出资后改建Spelman学院,培养了黑人女作家、政治家、教育家…。   除以上四所有独特风貌、在不同领域杰出的大学之外,洛克菲勒通过其基金会资助遗传学家摩尔根的研究十五年,也曾支持化学家鲍林。1918年捐款建立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1921年后捐款成立多个公共卫生学院(包括哈佛、密执安、布拉格、华沙、伦敦、多伦多等遍布北美、欧洲、南美和亚洲多个国家)。其捐款资助使五十二个国家数百万人得以治疗钩虫病。196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在菲律宾建立国际粮食研究所,带动建在全球的十几个农业研究中心,对于粮食和第三世界有很大影响。洛克菲勒基金会还资助过交响乐团、考古机构和社会团体。 恶劣的资本家和远见的慈善家   老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1839-1937)是美国内战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富翁,与1835年的Andrew Carnegie和1837年的JP Morgan等出生年代相近。他的父亲William Rockefeller不能说是好人,一生多次多种方式行骗,包括冒充医生。这位父亲即使给自己立足未稳的儿子第一份投资,也附带高于市场利息的条件。十六岁时,因为其父亲抛弃母亲、并改姓重婚,作为长子的洛克菲勒不得不中断高中学业、也放弃了大学梦,找工作养家糊口(母亲和四姐弟)。他在1855年暑期连续6周,每周6天找工作时吃闭门羹,但他不怕拒绝:“我当时每天的全职工作就是找工作”,结果成为商行的助理记账员,每天工作五毛钱,三个月后得到第一笔收入50美元,提升后的月薪为25元。以后在其他人认为石油是昙花一现的投机商机的情况下,他坚信石油的前景而发财,其中不乏尔虞我诈、使用不合法和不道德的手段,最终洛克菲勒以相当于现在几千亿美元的财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者,其记录尚未被盖茨的上百亿美元所达到。洛克菲勒三十八岁控制美国石油的90%,一度拥有美国GDP的1.53%,美国迄今无人接近洛克菲勒曾占美国GDP的比率。   他对公益的捐款很早就开始,16岁取得第一份工作就捐款。第一年捐了收入的6%,1859年二十岁时捐献每年收入的10%,包括给教堂、给孤儿院、帮一个黑人赎买自己的奴隶妻子。在他职位不高、收入不多的时候,所在的教堂欠债快要关门,他带头捐款并请其他人捐款,挽救了教堂。   Andrew Carnegie曾影响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卡内基在1889年写道:“人如果在世的时候没有自由地处理好,死的时候留下百万财产,他去世的时候将无人哭泣、尊重、歌颂”,卡内基捐款支持大学、图书馆、艺术。洛克菲勒致信卡内基:“我希望更多的人像您一样处理金钱,并保证您的榜样会有果实、有财富的人更普遍地将它用于其他人的福祉”。同年,洛克菲勒捐款给芝加哥大学。1913年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前后捐款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四十亿美元,用于健康、医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农业、人文和艺术。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Jr,1874-1960)虽不能继承老洛克菲勒的贪婪资本家性格,却能发扬光大其父的慈善事业。   Frederick T Gates对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有很大帮助。但是,老洛克菲勒和小洛克菲勒除了有很好的顾问,他们自己有思想。建立专门的医学研究机构,最初是老洛克菲勒提出,以后成为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让科学家白日做梦式地自由做研究,在当时的美国不可想象,美国医学界当时还是接近商业的行业,他们普遍反对和嘲笑建立专门从事研究的机构。   本文开篇的引文是老洛克菲勒对小洛克菲勒说的。洛克菲勒的捐款,并非一直被认为是天使,而曾遭遇很多揣测、臆想和攻击。有些经费的不断追加、有些投入的不定,也曾使洛克菲勒大伤脑筋。但是,他们的坚持导致源源不断的结果,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建立十年后,其研究人员Alexis Carrel获得了美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以后的更多成就创造了历史记录。   由洛克菲勒形成的高峰,不仅在于个人财富积累,而且在于对财富的创造性的使用。目前健在的Bill Gates、Warren Buffett也有较大慈善投入。不过Buffett觉得不知道如何选择投向,将自己的慈善经费交给Gates基金会。Gates慈善经费集中于支持具体项目,找到治疗穷人疾病方法和消除平困的途径。这种以项目为主做法不同于于洛克菲勒主要投向教育、研究和文化,成效多大尚未见分晓。   英国的丘吉尔在老洛克菲勒去世后写道:“当历史最终判定洛克菲勒的时候,很可能他对研究的支持会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科学第一次有了其领袖,大规模的长期实验成为可能,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无需担心经济灾难。今天的科学对慷慨和敏锐富翁的感谢正如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对教皇和王子支持的感谢。在这些富人中,洛克菲勒是最高的类型(supreme type)”。   参考书籍   Chernow R (1998). Titan: the Life of John D. Rockefeller, Sr., Random House, New York
25574 次阅读|46 个评论
挣钱与人生的境界
sstone2009 2011-12-4 20:39
在京沪高铁的列车上,翻阅前座椅背里的杂志,有一篇文章叫《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吴晓波.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报林,2011,11:160.),文章中讲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商场上是小气、冷酷无情的人,都在晚年捐出了绝大多数的财产。利益的转移从本质上非此即彼,这句虽然有点道理,但不尽然。商人的所为,不是简单地做利益转移,他们首先运用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智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对企业而言,卡内基和洛克菲勒们的苛刻和小气,是节约成本和财富积累的必然;他们的冷酷无情,侧是残酷的商业竞争的需要。这样,才渐渐完成了财富的积累。有了财富,才有所谓的利益转移。将财富捐给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利益转移,而这种转移,恰恰是那么无私、温暖! 死而富有,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人既死,何谈富有贫穷?无论多么富有,死后,肉身都要冰凉,都要化为腐朽,而最终在这个星球没有存在的特征,可以留下的只是他奋斗的启发、创造的财富、和那些不朽的精神!精神会传递给有用的后来人,财富会转移给社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础。死,就不会再富有了,可以富有的是整个社会!卡内基和洛克菲勒是智慧之人,他们除了懂得创造财富,也深谙财富转移之道。 作者还讲了他的一位朋友,挣了许多钱,去年去台湾做了传教士,他的朋友说:上半辈子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让我从今天出发,去寻找快乐。这使我想起丰子恺讲的“人生三层楼”,一是物质的需要,二是精神的追求,三是哲学的境界。他因此更加崇敬他的老师李叔同先生,终于皈依佛门。那么,作者朋友是什么呢?是精神的追求还是哲学的境界? 作者说,存商理,灭人欲。这大概有些危言了。商理和人欲,何必如此对立、矛盾、非此即彼呢?在我看来,符合商理的,本身就是进步、文明;合情合理的人欲,正是人生的幸福之本源,倒是那些没有合理欲求的人,就如同没有精神内核的人、没有是非曲直的人,说不定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挣钱,本身也是人生在世要做的一件基本事情,如同三餐、睡眠。人们以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挣钱,卡内基们的挣钱,同时还可以达到创造社会财富的目的,他们的挣钱,也成了他们的一种人生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常人无法达到,也不是一目了然可以品悟到的。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M. Steinman的科学成就
热度 3 xupeiyang 2011-10-4 10:30
Ralph M. Steinman,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化学。1968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1970年开始他一直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1988年开始成为免疫学教授,并担任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 学术论著 Dendritic cells and the control of immunity. from ukpmc.ac.uk …, RM Steinman - Nature, 1998 - ukpmc.ac.uk UK PubMed Central (UKPMC) is an archive of life sciences journal literature. Cited by 9385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BL Direct - All 26 versions The dendritic cell system and its role in immunogenicity from rockefeller.edu RM Steinman -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1991 - annualreviews.org Abstract Dendritic cells are a system of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that function to initiate several immune responses such as the sensitization ofMHC-restric ted T cells, the rejection of organ transpla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T dependent antibodies. Dendritic cells are found in ... Cited by 370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0 versions Gener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dendritic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cultures supplemented with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rom rupress.org …, S Ikehara, S Muramatsu, RM Steinman - The Journal of …, 1992 - jem.rupress.org Summary Antigen-presenting,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I-rich dendritic cells are known to arise from bone marrow. However, marrow lacks mature dendritic cells, and substantial numbers of proliferating less-mature cells have yet to be identified. The ... Cited by 250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from rockefeller.edu RM Steinman , D Hawiger… - Annual review of …, 2003 - annualreviews.org ▪ Abstract Dendritic cells (DCs) have several functions in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In addition,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DCs in situ induce antigen-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or tolerance in central lymphoid organs and in the periphery. In the ... Cited by 169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7 versions Proliferating dendritic cell progenitors in human blood. from rupress.org …, PO Fritsch, RM Steinman … - The Journal of …, 1994 - jem.rupress.org Summary CD34 § cells in human cord blood and marrow are known to give rise to dendritic cells (DC), as well as to other myeloid lineages. CD34 § cells are rare in adult blood, however, making it difficult to use CD34 + ceils to ascertain if DC progenitors are present in the circulation ... Cited by 149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Antigen-specific inhibition of effector T cell function in humans after injection of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from rupress.org MV Dhodapkar, RM Steinman … - The Journal of …, 2001 - jem.rupress.org Immunostimulatory properties of dendritic cells (DCs) are linked to their maturation state. Injection of mature DCs rapidly enhances antigen-specific CD4 + and CD8 + T cell immunity in humans. Here we describe the immune response to a single injection of immature DCs ... Cited by 109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Dendritic cells: specialized and regulated antigen processing machines. …, RM Steinman - Cell, 2001 - jbioleng.org 1. Cell. 2001 Aug 10;106(3):255-8. Dendritic cells: specialized and regulated antigen processing machines. Mellman I, Steinman RM .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T 06520, USA. ... Cited by 127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Dendritic cells induce peripheral T cell unresponsiveness under steady state conditions in vivo from rupress.org …, M Rivera, JV Ravetch, RM Steinman … - The Journal of …, 2001 - jem.rupress.org Dendritic cells (DCs) have the capacity to initiate immune responses, but it has been postulated that they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inducing peripheral tolerance. To examine the function of DCs in the steady state we devised an antigen delivery system targeting these specialized ... Cited by 105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1 versions Vaccination with mage-3A1 peptide–pulsed mature,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expands specific cytotoxic T cells and induces regression of some metastases in … from rupress.org …, EB Brcker, RM Steinman … - The Journal of …, 1999 - jem.rupress.org Dendritic cells (DCs)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mising adjuvants for inducing immunity to cancer. We used mature, monocyte-derived DCs to elicit resistance to malignant melanoma. The DCs were pulsed with Mage-3A1 tumor peptide and a recall antigen, tetanus toxoid ... Cited by 108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 I. Morphology, quantitation, tissue distribution from nih.gov RM Steinman … -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73 - ncbi.nlm.nih.gov During the course of observations on the cells of mouse spleen that adhere to glass and plastic surfaces, it was clear that this population was quite hetero- geneous. In addition to mononuclear phagocytes, granulocytes, and lympho- cytes, we noticed a large stellate cell with distinct ... Cited by 106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hl=enq=RM+Steinman+btnG=Searchas_sdt=0%2C5as_ylo=as_vis=0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法国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 Bruce A. Beutler 和 Jules A. Hoffmann ,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奖金归于 Ralph M. Steinman ,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与其它动物抵御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生理过程,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守护者”。Bruce Beutler和Jules Hoffmann发现了能识别微生物并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质,从而揭示了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第一步。Ralph Steinman则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其可激活并控制获得性免疫的功能,从而完成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下一步,即将微生物清除出体内。 三位诺奖得主的发现揭示了免疫应答中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如何被激活,从而让我们对疾病机理有了一个新的见解。他们的工作为传染病、癌症以及炎症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 加拿大总理哈珀3日发表声明,代表全体加拿大人对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同时对他在3天前因病逝世深表遗憾。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925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BA. Beutler的科学成就
xupeiyang 2011-10-4 10:20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法国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 Bruce A. Beutler 和 Jules A. Hoffmann ,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奖金归于 Ralph M. Steinman ,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与其它动物抵御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生理过程,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守护者”。Bruce Beutler和Jules Hoffmann发现了能识别微生物并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质,从而揭示了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第一步。Ralph Steinman则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其可激活并控制获得性免疫的功能,从而完成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下一步,即将微生物清除出体内。 三位诺奖得主的发现揭示了免疫应答中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如何被激活,从而让我们对疾病机理有了一个新的见解。他们的工作为传染病、癌症以及炎症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 Bruce A. Beutler,美国公民。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81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德州大学工作,其间发现了LPS受体。自2000年开始,他担任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遗传学和免疫学教授。 学术论著 Cachectin/tumor necrosis factor: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metabolic fate in vivo BA Beutler , IW Milsark… -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 1985 - Am Assoc Immnol 0022-1767/85/1356-3972$02.00/0 Copyright 0 1985 by The American Assoclatlon of Immunologists THE JOURNAL OF hMUNOLCXY ... Vol. 135, No. 6. December 1985 Prfnted In USA ... CACHECTIN/TUMOR NECROSIS FACTOR: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 Cited by 58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1 suppresses lipoprotein lipase activity in 3T3-L1 cells BA Beutler … -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 1985 - Am Assoc Immnol ... P. Pekala, N. Le Trang, and A. Cerami. macrophages is a novel lipolytic hormone. Blood 64:65a. 1984. The major endotoxin-inducible secretory product of cultured Mahoney. JR, Jr., BA Beutler . N. Le Trang, W. Vine, Y. Ikeda. M. Kawakami. and A. Cerami. 1985. ... Cited by 18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Lipopolysaccharide-treated RAW 264.7 cells produce a mediator that inhibits lipoprotein lipase in 3T3-L1 cells. JR Mahoney Jr, BA Beutler , N Le Trang… - … of immunology ( …, 1985 - ncbi.nlm.nih.gov RAW 264.7 cells upon stimula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secrete a protein mediator(s) that suppresses lipoprotein lipase activity in differentiated 3T3-L1 cells. The mediator(s), which is absent from unstimulated culture supernatants, is nondialyzable and thermolabile. ... Cited by 4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Weight loss associated with an endotoxin-induced mediator from peritoneal macrophages: the role of cachectin (tumor necrosis factor) …, Y Ikeda, N Le Trang, PJ Hotez, B Beutler - Immunology letters, 1985 - Elsevier ... Immunology Letters, 11 (1985) 173-177 Elsevier Imlet 682 WEIGHT LOSS ASSOCIATED WITH AN ENDOTOXIN-INDUCED MEDIATOR FROM PERITONEAL MACROPHAGES: THE ROLE OF CACHECTIN (TUMOR NECROSIS ... Mahoney, JR Jr., Beutler , BA , Le Trang, N ... Cited by 15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Cachectin/tumor necrosis factor stimulates collagenase and prostaglandin E2 production by human synovial cells and dermal fibroblasts. from rupress.org JM Dayer, B Beutler … -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1985 - jem.rupress.org ... From the *Division of Immunology and Allerg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Cantonal, 1211 Geneva, Switzerland; and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he ... 9. Mahoney, JR, BA Beutler , N. Le Trang, W. Vine, Y. Ikeda, M. Kawakami, and A. Cerami. 1985. ... Cited by 91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Defective LPS signaling in C3H/HeJ and C57BL/10ScCr mice: mutations in Tlr4 gene from ukpmc.ac.uk …, P Ricciardi-Castagnoli, B Layton, B Beutler - Science, 1998 - sciencemag.org ... ibid 372, 794 (1994). ↵ B. Beutler et al., ibid. 316, 552 (1985). ↵: IW Milsark,; AC Cerami. B. Beutler , IW Milsark, AC Cerami, Science 229, 869 (1985). Abstract/FREE Full Text. ↵: J. Watson,; R. Riblet,; BA Taylor. , J. Immunol. 118, 2088 (1977). ... Cited by 455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4 versions TLRs and innate immunity from hematologylibrary.org BA Beutler - Blood, 2009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 TLRs and innate immunity. Bruce A. Beutler 1 1 Department of Genetics,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Abstract. ...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immunology pertains to the recognition of non-self, which for the most part means microbes. ... Cited by 12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Neurosteroids: cytochrome P-450scc in rat brain C Le Goascogne, P Robel, M Gouezou, N Sananes… - Science, 1987 - sciencemag.org ... J. Trop. Med. 20, 655 (1971); M. Aikawa, M. Suzuki, Y. Gutierrez, in Malaria: Immunology , Immunopatholg and Immu- nization, JP Kreier, Ed. ... Med. Hyg. 76,410 (1982). 7. BA Beutler and A. Cerami, Nature (London) 320, 584 (1986); BA Beutler , IW Milsark, A. Cer- ami,J. Immunol. ... Cited by 26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Tumor necrosis factor (cachectin) as an essential mediator in murine cerebral malaria GE Grau, LF Fajardo, PF Piguet, B Allet… - Science, 1987 - sciencemag.org ... J. Trop. Med. 20, 655 (1971); M. Aikawa, M. Suzuki, Y. Gutierrez, in Malaria: Immunology , Immunopatholg and Immu- nization, JP Kreier, Ed. ... Med. Hyg. 76,410 (1982). 7. BA Beutler and A. Cerami, Nature (London) 320, 584 (1986); BA Beutler , IW Milsark, A. Cer- ami,J. Immunol. ... Cited by 58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ity caused by a SHP1 mutation depend on IL-1, MyD88, and a microbial trigger from pnas.org …, S Pettersson, BA Beutler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8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Immunology ,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10550 N. Torrey Pines Road, La Jolla, CA 92037; † Cancer and Haematology Division, 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1G ... Contributed by Bruce Alan Beutler , July 14, 2008 (received for review July 1, 2008 ... Cited by 2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hl=enq=BA+Beutler+++ImmunologybtnG=Searchas_sdt=0%2C5as_ylo=as_vis=0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诺贝尔奖首次颁给离世者
xupeiyang 2011-10-4 08:35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3日晚宣布,不取消已故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获得的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3日确认,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之一、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9月30日因胰腺癌去世,终年68岁。    确认离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官员安娜·杜曼斯基说:“我确认,斯坦曼已经去世。”她没有提供更多细节。   评审委员会当天早些时候宣布,斯坦曼与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以免疫系统研究成果赢得诺贝尔医学奖。   斯坦曼执教的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在一份声明中说,斯坦曼4年前确诊罹患胰腺癌,9月30日去世。他接受免疫疗法治疗,涉及“树突细胞”,生命得以延续。而这种疗法,正是以他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评审委员会认定,斯坦曼所作贡献,是发现免疫系统中“树突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反应、即以自身调控方式适应并清除体内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斯坦曼1943年在加拿大城市蒙特利尔出生,生前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任免疫学教授,同时主持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委员会3日上午11时30分宣布斯坦曼与另外两名科学家一同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天下午14时30分才从斯坦曼生前工作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方面获悉,斯坦曼已于9月30日逝世。    按照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故人士。鉴于已故者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尚属首次发生,诺贝尔基金会委员会 3日下午临时召开会议,决定 不取消斯坦曼所获奖项 。 这种情况此前发生过一次,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在诺奖结果宣布后几天去世。但他所获诺奖仍有效。   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如果获奖者在颁奖前去世,仍可保留其所获奖项。鉴于评选委员会事先不知晓斯坦曼逝世,误向已故者授奖,诺贝尔基金会认为这种情况类同于获奖者在颁奖前逝世,因此决定不取消斯坦曼所获奖项。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3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免疫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将分享其中的一半奖金,斯坦曼则独享另外一半。 诺贝尔奖悲情一幕 3天前获奖者病逝 视频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10/04/c_122118863.htm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见纽约:得失常在一瞬间
热度 3 pathologysmu 2011-5-4 05:50
今天要回去了,是下午五点钟的飞机,我想两点钟的时间一定要往机场赶了,但是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今天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定要去洛克菲勒大学,一定要找到她。 地铁相当顺利,下了地铁有个标志性的学院叫做Hunter学院,不知道这个学院是培养什么的,我开始还以为一个通道也是地铁呢,谁知道是通向Hunter学院,我看到大家都在刷卡,我也拿出我的metrocard来刷,学院的警卫马上把我拒绝了。但是这个地标算是确认了。开始又走错了方向,感觉再走过去就是中央公园了,昨天晚上复习的结果是背对中央公园的方向。我决定还是回头,终于看到了有一个小的玻璃门写着"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这再次确认了我昨天看到的memorial hospital确定就是我要看的,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转过街角就看到了洛克菲勒大学,正当我像昨天那样大摇大摆从门口进去的时候被校警拦了下来,我想可能是拉着行李箱的缘故,一看就是外面的人,我说我从哈佛过来,想进入看看,警卫就是不同意,说要与洛克菲勒大学的工作人员有预约才行。我只好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门口照了几张相作罢。看来不是美国所有的大学都像哈佛一样敞开胸襟,看来这似乎是洛克菲勒与哈佛的区别,洛克菲勒更像是小家碧玉,而哈佛则是明显的大家闺秀。 还有时间我去看了著名的Brooklyn Bridge,那里可以看到聚集在曼哈顿的摩天大厦,但是总的来说似乎并不如上海的外滩漂亮。然后去了纽约市市政厅,周围有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是大圆柱的那种结构。然后去了华尔街,在建筑外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里面是进不去的,戒备森严,华尔街人气很旺,感觉老美是有点恢复了。 快两点了,该去机场了,一切都非常顺利,过了安检,还有两个小时不到,我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衣领,我发现丢了一件东西,赶快打电话回旅馆,他们也说没有看到。怎么办,回去吗?舍得吗?回去就赶不上飞机,回去也可能找不到东西。我还是决定回去,飞机错过了就算了吧,不回去找那是自己放弃了努力。 今天让我经历了太快的改变,找到了洛克菲勒大学但是又进不去,顺利登机了又发现丢了重要的东西,得失只在一瞬间。 但是只有有机会还是要争取,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706 次阅读|4 个评论
纽约之行(三):联合国及洛克菲勒等
pathologysmu 2011-5-3 09:51
今天早上起来之后,按照昨天查好的路线去联合国总部,到 Grand center 下的地铁,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往右手走,经过了 4 号大道、 5 号大道。 5 号大道是非常有名的,据说这里集中了世界上最名贵的奢侈品,在这里购物的都不是一般的角色。我想,联合国总部设在这个方向似乎也对,老美不就是要诱惑这这些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及其亲属们在这里疯狂购物吗。但是现实再一次证明,在纽约我已经完全没有方向感。这几天的感觉就是失去了方向(lost),几乎随时随地。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发现,联合国总部在我相反的方向,按照 Google Maps 的说法应该不远,但是还是让我走了很久。当看到各种颜色的旗帜在飘扬的时候,我知道这个以前在电视上老看到的世界性组织就在眼前。纽约市的警察在联合国总部的外围,比别处的要多一些,还有纽约警察局的一辆指挥车也停在门口。难道也有上访的?联合国总部还是戒备森严的,有不少的警卫人员,还是以黑人兄弟居多,看来全世界的国家无论亚非拉还是比较信任黑人兄弟的。进入要经过安检,像上飞机一样,如果你不愿意多掏钱的话,你可以在联合国大楼的一楼和地下一楼看看,那里有卖联合国邮票的,不知道美国邮局认不认,估计中国是不认的。但是我看到真的有人在那里买明信片并且在那里填写准备寄出。收到一封从联合国总部寄出的明信片还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特别对于集邮的人来说。我差一点动了心思买些联合国的邮票,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买。除此之外下面还有一些卖纪念品的商店和书店。如果你需要有人带着参观大楼大约需要 18 美元左右,你还可以提出要特别的导游如中文、日文等,估计这个楼里面应该有不少这些国家的外交人员,业余时间也可以来兼职导游,今天人还是挺多的。 据说联合国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钱,现在的这块地是以前由洛克菲勒送的。但是洛克菲勒当时把周围的地也买了,洛克菲勒通过周围地的升值大发了一笔,所以总体上来说还是个不错的买卖。洛克菲勒太有名了,当年我们高考前背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段什么垄断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的时候,没有少把他作为反面典型,当时洛克菲勒家族今何在呢?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了联合国大厦,看到有巴士是开往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这个肿瘤中心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不禁动了去看一看的念头。纽约的巴士车没有人报站名,有人想在下一站下车的话你必须提前按铃,如果没有人按,司机就当没人下车,如果没人上的话,他就直接开走,因而使得停车的站点数量与线路上的站点数量是无法对应的,这可苦了我这个异乡客。在 Sloan kettering 附近下了车,绕着找了一圈,发现了一个似乎是医院礼堂性质的建筑物,还有一个建筑物只是写了 Memorial H ospital ,感觉也不太对。但是找到了 Weill Cornell 医学院。没有找到总有点失落,准备回去了,沿着街边走走,看见一处很小的门脸,里面似乎像个花园,走进一看原来是有名的洛克菲勒大学,走进校园,小但是非常的精致,春天到了很多花都开了,各种颜色,树也都披上了嫩绿的枝芽,给人非常舒心的感觉,比我对哈佛的感觉好。正要照相呢,相机没电了,真是恼火。怎么办呢,碰到这样一个舒心的地方,我觉得来了纽约就是哪都没如愿只要看到了洛克菲勒大学就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决定赶回去充电,从洛克菲勒大学坐车回去又经过了一番周折,回去充好了电,就再也没有找到去洛克菲勒大学的路了,经过了洛克菲勒中心、中央公园、第五大道,因为一次坐车坐反了方向,这些个地方我都看了好几次,只不过一次是下午一次是在晚上。在阳光下和在灯光下看纽约还是不一样,只是在灯光下看纽约的时候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迷失或淹没在繁华的都市中。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方向,不然你就很容易被淹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纽约之行(三):联合国及洛克菲勒等
pathologysmu 2011-5-3 03:30
今天早上起来之后,按照昨天查好的路线去联合国总部,到Grand center下的地铁,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往右手走,经过了4号大道、5号大道。5号大道是非常有名的,据说这里集中了世界上最名贵的奢侈品,在这里购物的都不是一般的角色。我在想,如果联合国总部设在这个方向似乎也对,老美不就是要诱惑这这些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及其亲属们在这里疯狂购物的吗。但是实际上再一次证明在纽约我已经完全没有方向感,这几天的感觉总的来说就是失去了方向,几乎随时随地。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发现,联合国总部在我相反的方向,按照Google Maps的说法应该不远,但是还是让我走了很久。就当看到各种颜色的旗帜在飘扬的时候,我知道了这个以前在电视上老看到的世界性组织就在眼前。纽约市的警察在联合国总部的外围,比别处的要多一些,还有纽约警察局的一辆指挥车也停在门口。联合国总部还是戒备森严的,有不少的警卫人员,还是以黑人兄弟居多,看来全世界的国家无论亚非拉还是比较信任黑人兄弟的。进入要经过安检,像上飞机一样,如果你不愿意多掏钱的话,你可以在联合国大楼的一楼和地下一楼看看,那里有卖联合国邮票的,不知道美国邮局认不认,但是我看到真的有人在那里买明信片并且在那里填写准备寄出,收到一封从联合国总部寄出的明信片还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特别对于集邮的人来说。我差一点动了心思买些联合国的邮票,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买。除此之外下面还有一些买纪念品的商店和书店。如果你需要有人带着参观的大约需要18美元左右,你还可以提出要特别的导游如中文、日文等,估计这个楼里面应该有不少这些国家的外交人员,业余时间也可以来兼职导游,今天人还是挺多的。 据说联合国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钱,现在的这块地是以前由洛克菲勒送的。但是洛克菲勒当时把周围的地也买了,洛克菲勒通过周围地的升值大发了一笔,所以总体上来说还是个不错的买卖。洛克菲勒太有名了,当年我们高考前背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段什么垄断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的时候,没有少把他作为反面典型,当时洛克菲勒家族今何在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了联合国大厦,看到有巴士是开往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这个肿瘤中心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不禁,动了去看一看的念头。纽约的巴士车没有人报站名,有人想在下一站下车的话你必须提前按铃,如果没有人按,司机就当没人下车,如果没人上的话,他就直接开走,因而他与线路上的站点数量是无法对应的,这可苦了我这个异乡客。在Sloan kettering 附近下了车,绕着找了一圈,发现了一个似乎是医院礼堂性质的建筑物但是不见,还有一个建筑物只是写了Memorial Hospital,感觉也不太想。但是有找到了Weill Cornell 医学院。没有找到有点失落,准备回去了,沿着街边走走,看见一处很小的门脸,里面似乎像个花园,走进一看原来是有名的洛克菲勒大学,走进校园,小但是非常的精致,春天到了很多花都开了,各种颜色,树也都披上了嫩绿的枝芽,给人非常舒心的感觉,比我对哈佛的感觉好。正要照相呢,相机没电了,真是恼火。怎么办呢,碰到这样一个舒心的地方,我觉得洛克菲勒大学大学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决定赶回去充电,从洛克菲勒大学坐车回去又经过了一番周折,回去充好了电,就再也没有找到去洛克菲勒大学的路了,经过了洛克菲勒中心、中央公园、第五大道,因为一次坐车坐反了方向,这些个地方我都看了好几次,只不过一次是下午一次是在晚上,在阳光下和在灯光下看纽约还是不一样,只是在灯光下看纽约的时候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迷失或淹没在繁华的都市中。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方向,不然你就很容易被淹没。
个人分类: 未分类|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洛克菲勒“吸金术”到美国延揽人才高招
热度 14 qpzeng 2011-4-30 21: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以英美为首的战胜国决定建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洛克菲勒家族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宣布愿意出资870万美元买下纽约的一块地皮,并免费捐赠给联合国。 人们非常惊讶,不明白洛氏家族掏那么大一笔钱而不赚分文究竟是为哪般? 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洛氏家族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的同时,也买下了周围毗邻的大片土地。 随着联合国大楼的落成,四周的地价立刻飙升,没有人知道洛氏家族从中赚取了多少利润。 当人们终于明白过来时,洛氏家族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了,不得不佩服他们高明而富有远见的“吸金术”! 无独有偶,美国人在吸引国外人才上也继承了洛氏家族的衣钵,而且做得相当成功! 看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不缺人才但缺钱的“软肋”,以提供全额奖学金为“诱饵”,把大批在中、印等国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鱼儿”引过去,只要等3-5年就能为其所用,真可谓“一本万利”啊! 我记得1980年代末,有位同事申请耶鲁的全额奖学金每年才18000美金,现在可能也只有3-5万美金吧!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5年读下来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总额应该在10-20万美金。 这点钱对于美国各大学而言并非天文数字,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却是100万元人民币呀! 如果说留学生在读期间还是相对贫困的,那么他们毕业后拿到的薪水就相当可观了,绝非国内任何一家单位(无论国营或民营)可比,这就是为什么留学生多半不愿意回国的重要理由之一。当然, 一流的工作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个人空间、单纯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美国能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学学美国延揽人才的高招呢?我认为 中国暂时还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不具有适合顶尖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圈子”——学术环境!不过,我相信,有朝一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学术环境也会逐步改善,人才的流动和回归将步入常态化。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5611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达尔文主义与染色体遗传理论的综合
syfox 2011-3-1 23:20
Dobzhansky,Theodosius   多布然斯基(1900~1975)   Dobzhansky,Theodosius   俄裔美国进化遗传学家 。 1900 年 1 月 25 日生于俄国,1975 年12月18日卒于美国加州 。美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还被荷兰、瑞典、巴西、意大利等国科学院聘为院士。1917年入基辅大学生物系,1921年毕业。后在基辅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任教。1927年12 月去美国。先到哥伦比亚大学 ,在T.H.摩尔根及其同事们的指导下,从事果蝇遗传学研究。1928年夏随摩尔根到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37年加入美国国籍。 1940~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2 ~ 1971年任洛克菲勒研究所(后改为洛克菲勒大学) red huaraches 的教授。后又转到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他发表著作十几部,论文近600篇 。1937年出版了他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 ,完成了达尔文主义与染色体遗传理论的综合,为创立现代综合进化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进化、遗传学和人》、《进化中的人类》和《进化过程的遗传学》等著作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十二条核心标准
huguanhu 2011-2-25 20:14
1、敬业精神: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生存的基本权利,有没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看他能不能认真 地对待工作。能力不是主要的,能力差一点,只要有敬业精神,能力会提高的。如果 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做不好,应付工作,最终失去的是信誉,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 情都没有可信度。如果认真做好一个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去 做。这就是良性发展。 2、忠诚: 忠诚建立信任,忠诚建立亲密。只有忠诚的人,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企业在招聘员 工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招聘一个不忠诚的人;客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绝对不会 把钱交给一个不忠诚的人;与人共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 3、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成为你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在必要的时候,会对你产生巨大的 帮助,就像银行存款一样,时不时地少量地存,积少成多,有急需时便可派上用场。 难怪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 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4、团队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竞争已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之间的斗争, 而是团队与团队的竞争、组织与组织的竞争,许许多多困难的克服和挫折的平复,都 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勇敢和力量,而必须依靠整个团队。作为一个独立的员工,必须与 公司制定的长期计划保持步调一致。员工需要关注其终身的努力方向,如提高自身及 同事的能力,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具体表现。 5、自动自发地工作: 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公司战略意图和上司的想法,了解作为一个组织成 员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工作的关系,并时刻注意环境的变 化,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不是当一个木偶式的员工! 6、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要用搞艺术的态度来开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 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人们 细心地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7、不找任何借口: 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应该 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只要你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 忠诚和责任心。将身心彻底地融入企业,尽职尽责,处处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着想。 8、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的人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卓越,切实执行。具有较强 的执行力的人就是能把事情做成,并且做到他自己认为最好结果的人。具有较强的执 行力的人随时随地都想着企业的顾客,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后,并乐于思考如何让产品 更贴近并帮助顾客。 9、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遇到问题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碰到困难就自己想办法去克服,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里,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 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10、为企业提好的建议: 为企业提好的建议,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能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为 了做到这一点,你应尽量学习了解公司的业务运作的经济原理,为什么公司业务会这 样运作?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盈利?同时,你还应该关注整个市场动态, 分析总结竞争对手的错误症结,不要让思维固守在以前的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利用粮食作为武器 洛克菲勒粮食大劫掠
sheep021 2011-1-18 21:10
2010年08月06日 17:41 环球财经 环球财经 记者 黄杨 整理 洛克菲勒绿色革命的实际目的,在于通过粮食生产控制主要发展中国家,而名义上却是“自由市场的有效性”控制世界的开端——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通过粮食生产控制世界的开端。 约翰·D·洛克菲勒Ⅲ(John D. Rockefeller Ⅲ)在1953年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发展理事会,主要关注于亚洲和拉丁美洲。洛克菲勒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介绍“ 现代 化的”农业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 20世纪50~60年代,洛克菲勒理事会的诺曼布·劳格(Norman Borlaug)来到墨西哥,主要从事抗锈杂交小麦和杂交玉米品种研究。1966年墨西哥政府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致力于一个20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育种研究的小麦计划。 他们在粮食与农业方面的努力在当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宣布了一项P.L.480项下美国向发展中国家粮食援助的草案,指出获助国家只有同意一些前提条件才能得到援助,其中包括同意洛克菲勒开展在该国的农业发展日程。这使他们的人口控制项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美国投资者敞开了大门。 1970年诺曼布·劳格获得诺贝尔奖。有意思的是,他获得的是和平奖而非生物学奖,与若干年后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获得的一样。他们两个都是有影响力的洛克菲勒圈中的佼佼者。 约翰·H.·戴维斯(John H. Davis)在20世纪50年代曾任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农业部长助理。他在1955年离开政府去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当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并不是农学专家常去的地方,戴维斯之所以去那里是因为他有一个策略在胸。1956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出“不经过拖沓的政府计划来彻底解决农业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从传统农业向商务农业的转变”。不过当时很少人支持他的观点。 戴维斯、哈佛商学院教授雷·高柏(Ray Goldberg)和俄罗斯籍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组建了一个哈佛团队,二战时列昂惕夫曾工作于美国劳动部和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服务办公室(OSS)。 1948年,列昂惕夫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一笔为期4年、金额为10万美元的奖金,设立了哈佛“美国经济框架下的经济研究项目”。一年后美国空军加入到项目中,这个军事团体的加入当然很蹊跷。很快, 福特 基金会也加入到了项目中。 多年后,大家明白了,这个哈佛项目和商务农业,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一个宏大战略的一部分,若干年后他们投资的转基因植物的发展研究也属于这个战略。 巨大的影响力网络 196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约翰·D·洛克菲勒Ⅲ的农业发展理事会经过一系列演变,最终形成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会议中心——意大利的彼勒基奥(Bellagio)举行的一系列私人会议中形成的。彼勒基奥会谈的出席者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乔治·哈拉(George Harrar)、福特基金会的福瑞斯·特希尔(Forrest Hill)、世界银行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acnamara)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的国际环境组织者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 Strong)。莫里斯·斯特朗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理事,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组织了联合国地球峰会。 为了确保影响力的最大化,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还吸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的加入。 可以看出,洛克菲勒经过精心策划,为推广美国的商务农业创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影响力网络,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网络,已经逐渐为控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约翰·D·洛克菲勒Ⅲ的农业发展理事会,还雇佣了美国大学的一些教授来选择一些亚洲大学来培训新一代科学家。选出来的最好的科学家会被选送到美国读农业科学的博士学位。这个精心建造的网络,在日后洛克菲勒基金会传播基因工程农作物的战略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骗局初露 当绿色革命的自我推销渐渐平息了之后,它的真实结果与预期有很大的不同。大量使用新型化学杀虫剂引发了很多问题,通常都是严重的健康问题。单一品种的新型杂交种子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也逐渐降低了产出。开始时的结果很让人震惊:一些农作物如小麦和玉米产量提高了两到三倍,然而后来逐渐降了下来。 绿色革命过程中也伴随着大型灌溉工程。这些灌溉工程通常是由世界银行投资建立的大型水坝,冲毁了大量的居住地和丰腴的农田。同时,所谓的超级小麦通常是由于向土地施了大量的肥料从而提高了产出。这些肥料的原料为氮和石油,都是洛克菲勒旗下的主要石油公司的产品。正如一个分析家所说,绿色革命实质上仅是一场化学革命。这些发展中国家无论如何也支付不起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巨额支出。他们从世界银行获得贷款,或者由美国政府担保从 摩根大通 银行(Chase Bank)及其他纽约市的银行得到特别借款。 以国家名义获得的借款,大多数都归大地主所有。因为越贫困的农民情况越是不同。贫困的农民自己不能担负化学肥料等支出只能外出借贷。 而开始时各种政府的计划都试图提供给农民一些贷款以便他们购买种子和化肥。不能从政府渠道得到借款的农民只能从私人渠道借款。由于私人借款高昂的利息,一些农民并没有从高产出中获利。收获之后,他们不得不卖掉大部分的 农产品 来偿还借款和利息。他们开始依赖于贷款人和交易商,结果通常是失去了自己的土地。 绿色革命也为耕作引进了新的机器。最值得一提的是动力中耕机或者叫做机动旋耕机(power tiller/turtle tiller)。这种机器搅匀了稻田中的土壤,同时也破坏了土壤本身的结构。 种子公司出现 杂交种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再生能力的缺乏,它的基础在于保护抑制增殖。它们与普通种子不一样,不会与上代种子有类似的产出,它们下代的产出会比上一代少很多。 逐年降低的产出也就意味着农民每年都要购买新种子来保证高产出。同时,二代种子的低产出性,也遏制了种子生产商在未经育种者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出售种子。这样可以防止经济作物的种子在中间商中二次分配。 一旦大型的跨国种子生产公司控制了种子的生产,将没有其他竞争者或农民可以生产该杂交种子。 绿色革命和杂交种子为美国的商务农业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可控的市场。弗莱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Henry Wallace)鼓励有选择性地研究增加杂交种子产出和降低其负面特征,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第一个杂交种子公司——先锋良种国际公司(Pioneer Hi-Bred)。这促进了商品种子公司的发展,也为日后西方商务农业巨头的转基因种子专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学工业也承认只有通过化学产品的帮助农作物产量才会提高。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和其他政府援助计划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说服发展中国家政府来支持这些产品。这也就滋生了一种现象,即一些国家政府官员不再考虑传统的增产方式。如果某些研究对他们高化学投入的方式提出挑战,国际化学工业公司通常会干涉并压制这项研究。 印度之殇 1959年美国农业部的一个团队发表了福特基金会的一项印度粮食危机和应对措施的报告(Report on India’s Food Crisis and Steps to Meet It)。报告中并没有把重新分配地主土地和财产作为提高印度农业发展效率的基础,而是强调技术变革,包括改进种子、在可灌溉地区小范围使用化肥农药等。这显然就是绿色革命策略。 福特基金会甚至把印度的县集约农业计划(IADP)作为该战略的试验案例,向可灌溉地区的富裕农民给予投入补贴、可观的信贷和价格激励。世界银行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向该项目表示支持。 不久后,印度政府推行了洛克菲勒—福特基金会的绿色革命,“收效甚佳”。水稻和小麦的指定生产地区迅速种植了新的杂交品种并施入了大量化肥。印度政府不再把土地改革、租赁制度改革、废除高利贷制度等提上日程,并且再也不会把它们提上日程。 (节选自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读书体会
xupeiyang 2010-4-27 09:28
博主体会: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啦,在农村很少有书看,连环画也很少看得到,我哥哥他们是偷偷的看四大名著,家、春、秋等书,我看不懂啊,所以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就读书太少,怎么办啊,等我退休后再读吧。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我就去买一本送给儿子读吧。 作者: 约翰D洛克菲勒 译者: 严硕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定价:29.8元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   戴维D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全球最伟大的慈善家和现代慈善业最大的组织者。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却野心勃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他儿时的梦想;而受基督教浸礼会教义的影响和熏陶,洛克菲勒自幼养成了节俭、勤奋、诚实以及中产阶级的其他优良品德,这些品德连同他卓越的经商才能野心,帮助他建立了他庞大的商业帝国标准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彻底摈弃了骄傲与纵欲之心,无私地将辛勤赚得的财富惠泽他的同胞与人类,这个世界也因他的无私与慷慨而变得越发美好。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作者戴维D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的赚钱智慧,借巨人思想之光照耀你财富之路。一个伟大的家族。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真实记录了洛克菲勒创造财富神话的种种业绩。从书中人们不仅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优良的品德、卓越的经商才能,还可窥见一代巨富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 第一封信:起点不决定终点 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 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 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士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 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 第二封信:运气靠策划 第三封信:天堂与地狱比邻 第四封信:现在就去做 第五封信:要有竞争的决心 第六封信:为前途抵押 第七封信:最可怕的是精神破产 第八封信:只有放弃才会失败 第九封信:信念是金 第十封信:忠诚于自己 第十一封信:贪心大有必要 第十二封信:地狱里住满了好人 第十三封信: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第十四封信:做傻的聪明人 第十五封信:财富是勤奋的副产品 第十六封信:不要找借口 第十七封信:你手中握有成功的种子 第十八封信:我没有权力当穷人 第十九封信:就要做第一 第二十封信:冒险才能利用机会 第二十一封信:侮辱是一种动力 第二十二封信:用实力让对手恐惧 第二十三封信:要有合作精神 第二十四封信:不甘示弱才会赢 第二十五封信:让每一分钱都带来效益 第二十六封信:忍耐就是策略 第二十七封信:幸运之神眷顾勇者 第二十八封信:真诚地相信自己就有办法 第二十九封信:尾声就是开始 第三十封信:不要让小人拖你后腿 第三十一封信:做目的主义者 第三十二封信:拒绝责难,:拒绝推委 第三十三封信:善用每个人的智慧 第三十四封信:永远做策略性思考 第三十五封信:将部属放在第一位 第三十六封信:财富是种责任 第三十七封信:充实你的心灵 第三十八封信:谁都能成为伟人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3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