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职业规划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职业规划

相关日志

你爱你的北上广,我爱我的桃花源
zhengyongjun 2018-3-17 21:17
(一篇作业,留存) People seldom agree with each other even in such trivial issues as preference between a big city and a small town. It's a little bit haste to say that it is better to live in a big city than in a small town, or vice versa. Living in a big city has several benefits. First, there'r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readily available in big cities than in a small town. Moreover, not merely are there more job positions in big cities and the qualities of the position are much higher as well. In addition, the pay is more decent. Second, children are supposed to be able to receive an education with a higher quality compar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who live in a small town. For families, children's education is always put in the first place. Finally, living in a big city usually has a superior living standard to that in a small town. There are more commodities and services in city markets; there are more public utilities available in big cities; there are even much more television channels in big cities. However, living in a small town also has some advantages. People who live in a small town often have a much comfortable life style. Most of them do not have to suffer high working stress. Although the average pay i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big cities, the price of daily necessities, such as vegetables or meat, is usually less expensive. Instead of suffering loneliness which is prevalent in big cities, children might grow up more healthily because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residents in small town. People in a small town do not have to get up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because there has been no traffic jam, and nobody drive so fast in a small town as to cause car accidents. They might have fewer channels in television, but they have more friends readily available to chat or entertain with. It might be true that job comes first when one chooses where to live. But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 prefer to live a peaceful, quiet life with my family. So if I have another opportunity to make a choice, I would like to live in a quiet village, mountain village to be best. \0 \0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美博后被推入停尸房——谁之过??
热度 4 atpinter 2017-12-30 07:04
都说职业就是一间房,你从这个门进来,有可能会从另外一个门出去。可能你在房子里吃饱喝足了再出去,也可能你在房子里被饿得饥肠辘辘,但不管怎么说,你至少还有一个选择——推门离开。 博士后在美国算是一份职业,不像国内还有什么进站出站这一说。 Funding 有钱,老板要你干,你就继续干。否则有良心的老板会提前几个月告诉你钱快没了,你准备下家吧;无德老板通常会跟你说,你下个月走人吧;黑心老板直接说,下周你走吧。 上篇博文《千年王八,万年博后》里我解释了,如今的老板大多靠博后出成果,所谓全职廉价劳动力。既然是出成果主力,为什么美国的部( hen )分( duo )华人教授偏偏要把博士后推入停尸房这个房间? 停尸房听起来就渗得慌。停尸房一般只有一个门,而且往往这门只有房间外有把手而房间里无把手。想想也是,在里面的人都死了还要把手干嘛?所以进入了这样一个职业境界,基本上就是默认死路一条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博士后主要的追求是什么: (1) 所需要的能力培训和学术成果,为以后进入学术圈攒筹码。能力培训包括独立科研能力、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学术成果自然是发文章、申专利、或者申课题。有条件的话,自然还包括为学术圈服务的经历,比如当 xxx 成员啊、组委会啊、编委会、大会主持啊之类的。 (2) 生存所需,也就是养家糊口。单声狗好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怎么打发都行。拖家带口的就有点麻烦了,如果配偶没有工作的话,就得买各种保险,生活拮据。 (3) 留在美国的合理身份(也算生存所需之一)。也就是合法工作签证的考虑。土博初来美国,可以用交换学者 J 签证,五年之后要豁免换工作签证 H1b ,该签证管六年。期间如果能拿下绿卡就万事无忧了。美博的话学生签证 f 完了可以用 36 个月的 opt ,之后转 H1b 或绿卡。(本博客将会对在美签证相关信息作“科普”更新,请继续关注) 严格来说,进入学术圈是博士后的正常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这是博后推门出去之后要迎接的下一个“房间”——助理教授或者科学家 / 工程师。除非研究方向和工业界很吻合,能再转到工业界进入公司的不多。 那么回到我们的话题,华人教授——多半也经历过博士后磨练——为啥要断了手下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前程,把他们推入“停尸房”呢?简单解释就是无能,具体一点说就是自私地无能。 这种无能不是智商上的无能,是情商上的。能拿到教职位置的华人智商都高,搞学术有一套;可就是情商太低,根本不会管理,完全是任性独裁,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有长远目标,也不懂得如何去组建一个团队去实现它并且让团队越来越大。放眼看去,真正能把研究组做大的华人教授还是偏少,能做起来的都是管理能手。 无工业界经验是最大原因,一直工作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这个温室里,让这些华人教授当了一把手之后无所适从,找不到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往往他们就成了自私的独裁者,就好象“离异女子”一样,时刻想控制所有的一切,就算那样,也还不放心,依旧担心自己的东西会被抢走,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动。 正是这种寡妇心态让华人教授将博士后推向停尸间: (1) 独立科研能力。少数华人教授会把自己不熟悉的那一块小项目全权交给博士后去做,但也不会长久。过不了多久,华人教授就会找来自己的“合作者”来管制博士后,限制其独立能力,美其名曰“咨询专家”。博士后慢慢地有变成了操作工——做实验、传数据、汇报、等候指示。参与 proposal 的撰写?门都没有,给你写个百来字意思一下,能参与就不错了,最后 proposal 的定稿博士后连看都没机会看一眼。博士后就连最起码的写科研文章都不能有整体思路,都是华人教授早已写好的模板,博士后往里面填数据和结果。博士后本以为可以带一两个学生,稍微有点成就感,结果发现自己早已被华人教授布置的任务把时间挤满,一个博士后当三个博士生来用。最后博士后就成了大“管家”,上面伺候华人教授,下面伺候华人教授的博士生——一旦有麻烦就来找,有好处的时候早把博士后忘干净了(前面帖子有首《博士后之歌》写得很实在)。 (2) 社交能力。华人教授的社交指数基本为零。华人教授除了对其课题有合作意向的人会主动去联系之外,其他人都懒得搭理——根本不会社交。大多华人教授只能混华人教授圈子,华人圈子里混多了,好的没相互传播,结果一些极品压榨方式倒是学得飞快。比如,之前那个让博士生交 Dailyreport 的无德华人老板,不一会把这套“传授”给了其他华人教授,多个华人教授研究组开始启用 Dailyreport ,让博士后博士生全部天天写报告——言外之意是在问:你今天闲了吗?“我们这里不养闲人的“。除了参加一些会议和一些合作者的 meeting ,华人教授就没有任何社交圈子了。总觉得专心做事,自然会有圈子起来——不肯花时间去想办法推广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人家说了,美国人写三个 proposal 能中一个,咱华人努力点,写个二十个肯定也能中一个。基本上就是靠数量攒经验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写 proposal 了,哪里有时间去搞社交? 这背后有个不争的事实,华人教授彼此在拼速度——谁先占坑谁牛。也就说,他们认为,只要数据好了,结果够棒,最后发了文章告诫学术界,就可以证明这坑是我的了。其他人你们自动会闪一边去。这种以成果来打造 ” 圈子 ” 的事实也让华人教授放弃社交,主攻文章成果。最后给博士后写推荐信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措辞(多半让博士后自己写好草稿),打个推荐电话也只会说 heis good , verygood, excellent… 之类的虚语。尴尬就算了,多半还会坏了博士后前程——本来很有可能的工作 offer 丢了。 这个大环境下,博士后就别想从中学到什么社交能力了,自己被拴上一堆活,偶尔出去开个会还被叮嘱别乱聊天——万一透露了我们的机密怎么办?言外之意就是别找机会和大牛或同行“套瓷”并以此来找新东家。 (3) 管理能力。华人教授基本上就是当皇上一般地专政。要么大声训斥,要么瞎灌糖水来洗脑。灌糖水多半是要博士后无私奉献,不要追求其它无关紧要的东西,做实验出结果最重要。工资不要指望涨、假期不要指望放长、就连一个 tittle 都别指望换——比如 researchassistant professor 之类的非博后职称。博士后想换个 tittle ,不来就是个虚的头衔,工资又不动,华人教授却反问博士后:你要这 tittle 来干嘛?博士后一脸无辜,干嘛?当然是为以后写进简历找工作好看一点啊? 对华人教授来说,博士后、博士啥都只是个卒,不是车马炮,都一样使唤。不行就发飙,对着鼻子臭骂的都有,而且还在公共走道上。这一下来,美国华人的脸都丢光了。这算是外衰。内狡的华人老板对博士后来说更可怕,表面啥不说,转过背来一个 email 把你训得一无是处,动不动就威胁不开工资、文章不给署名、或者开除。一个个的博士后被华人教授当奴才使唤。有些东西如果和课题相关的就算了,比如开车去取样品啊,寄样品啊,都可以理解,博士后从来也没指望华人教授能报销开车的油钱。但是如果是免费跑腿干杂事,还花博士后自己的钱,就太说不过去了。比如去机场接华人教授的亲人啊,照顾访问学者啊之类的。好歹华人教授也表个态,这个钱我来出。就算博士后不要,可是博士后心里也舒服一点。没有,从来没有。就好比是博士后的义务一样——自个掏腰包去照顾华人事。华人教授就喜欢把这些弄混淆了。 换个说法吧,看看会管理的教授的全系报告:把做了重要贡献的自己学生或博士后的名字在 ppt 首页放大号字,现场还让其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再看看当有职位 opening 的时候,人家敢推荐自己的博士后去做,比如某个分析测试中心的 manager 这类职位等等;从来不让博士后插手私事,实在不得已的话也不会让博士后掏腰包倒贴钱去帮忙;过年过节还主动关心博士后,放假就是放假,不会布置任务,还祝博士后 enjoythe brake 之类的好话…………还有很多例子,这些都是华人教授做不到的。 提拔下属的事是华人教授最不敢做的——该出手时候就出手——可是华人教授都没有。这个时候那些自私、专政的华人教授跳出来了——“我不想冒那个险”。连最起码的鼓励和提携机制都没有,谈什么管理? (4) 生存所需。最主要是身份——办绿卡。每当博士后办绿卡的时候,华人教授的第一反应是这人有了绿卡要走了,千方百计地开红灯。在美国申请杰出人才 Eb1a 绿卡的时候通常需要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被引用次数、以及审稿次数。有个华人教授本身自己就是某期刊的副主编,当知道自己的博士后要申请绿卡需要审稿机会的时候, ta 还假装不知道似的,连一个审稿机会都不给博士后。 还有的华人教授是不想承担工作签证 h1b 规定的高工资(比如:美国劳工部规定,毕业五年的博士对应的工资要达到五万八左右的水平,这远远高于华人教授所能承受的底线),特意胁迫博士后去申绿卡——这样有了绿卡就可以开低工资了,不需要资助工作签证并按工资要求开工资。就算华人教授在之前已经承诺资助工作签证,到关键时候就改口,只会把博士后往火坑里推——博士后申请绿卡一旦失败就会很被动,很有肯能就要离开美国。可是华人教授完全不 care 博士后的这些处境险峻,只会为自己着想。 华人教授常常把自己的承诺当儿戏,总是在为自己的食言开脱,而且在关键时候总是掉链子,让博士后感到非常寒心。比如博士后找工作,最后眼看就拿到工作 offer 了,公司需要华人教授一个推荐电话聊一下,顶多 20 分钟不到的事,华人教授一个 email 给公司负责人发过去——我这两周没空,两周之后再说吧。而事实是,公司不会求你这样的“大爷”,你手下再优秀也不值得去等两周——美国人才到处都是。最后把博士后的 offer 给整黄了——这等待的两周之内变本加厉地各种挖苦该博士后,甚至让博士生视频录下博士后做实验的过程,生怕博士后走了遗漏什么实验细节。 生活和家庭。华人教授自己把自己的家庭安排得妥妥地,却让博士后们不要回家,实验室才是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每快到放假的前一天,华人教授就喜欢开一个节前动员组会——让大家不要放假忘了自己的工作,狠狠地抓一把。尤其是感恩节、圣诞节这种大长假之前那组会气氛就是——任务重,大家别休息太久了,否则我们要完蛋了。华人教授的这种变态心理和做法只能让手下觉得无情无趣无理取闹。 华人教授的这种把博士后推向停尸间的做法贯穿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三个阶段。博士后辛辛苦苦卖命般地给他们干了几年、十年、甚至十几年,最后得到的连一句谢谢都没有。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正常点的人是感谢博士后的付出,祝愿在新岗位上更优秀。华人教授不是,他们威胁、恐吓已经要走的博士后:赶紧把所有你知道的东西和技能全部毫无保留的交出来,所谓净身出户;你所做出的成绩都是我的,都是学校的,你一旦有所隐瞒,你这是犯罪,无职业操守!诸如此类的言语,从一个华人教授嘴里出来一点不奇怪。话说回来,博士后留着那东西也无用,咱至少好说好散吧,连这都做不到。博士后 n 年的青春都喂了这白眼狼了。博士后给华人老板干活的年份越长,越觉得这老板对自己的做法日渐寒心。 放眼看去,只有少数想通了的博士后才会离开华人教授,就算拿不到助教职位或者科学家 / 工程师的理想职位,也执意要走。但是更多的博士后却依旧愿意在停尸间里呆着,为什么?请看我之前的博文《千年王八,晚年博后》。 就好比某博士后说的,我有绿卡了,干嘛还要这样憋屈自己,在美国干什么活不能养家糊口(注:美国大部分工作不支持工作签证,有了绿卡就可以随便干任何工作了)? 那么对华人教授来说,怎样才能不把博士后推向停尸间,或者说怎样才算是有水平的管理?请看下回分解。
3584 次阅读|5 个评论
随笔
BoDai 2017-5-30 13:12
昨天和大伯交流,聊职业规划、婚姻、购房,种种。 感受到,中国的体制内核心部门聚集着一些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确切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为之努力奋斗,每一步都是那么有目的性,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人。 军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制内部门,大伯叱咤江湖数十年,一些看法我深信不疑,当然,也确实是在理。在军队,如果不能成为将军,就没意思,大校都不行。在社会上,一定要清楚的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并大概有一个如何走的规划,为之付出努力。 讲到他们法院一对年轻人,男清华,女北大(哈哈,人们总是会下意识的贴标签,但我不反感,标签也重要,也很能反映问题),80后,男生入职后跑遍执行、民事、刑事等几乎所有当口,后来裸辞后去了律所,一个案子有时就是法院一年的俸禄,妻子还在法院,这叫后方稳固,男人可以在前面放心打拼。之前,爸妈也这样和我说过,但却不以为然,现在觉得有道理。 如今这短时期内,两年嘛(已经过去半年),有学习时间是非常赞的,珍惜! 晚上和在金融群上认识的姐姐、哥哥、叔叔、阿姨们(此处为微信捂脸表情)聊,各种聊,嗯,收获非常大。 现在不会抱怨,因为已经随时可以和这里说再见了,也马上就回到属于我的地方了。 当前呢,苦恼于该不该在天津买房,还是两年后跳槽后再说。深圳还是京津,工作以后定在哪里也是需要再斟酌的。
个人分类: 随笔|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间隔年”是就业路上的以退为进
热度 3 xiaoshidaguan 2016-7-20 21:52
据媒体报道,某机构近日发布的“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除就业、学习深造和创业外,“间隔年”已成功跻身95后最爱的毕业去向前列,占比达4.8%。不少学生纷纷尝试当导游、网红,投身支教、环保和医疗义工及相关公益行动中,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间隔年”,即学生毕业后先不找固定工作,而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旅行、做义工、背包行走等“间隔”当前社会生活,去了解自我、体验生活,重新发现自己并决定未来的方式。自2009年引入我国,有关“间隔年”的各种做法就不断被媒体报道,也引发了不少争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任性和“逃避现实”。其实,“间隔年”在国内的流行,有利于弥补年轻人生活教育缺乏和生活经验不足的弊端,帮助他们认清自身和社会,找准职业方向。   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的生活教育并不被重视。不仅学校开设的生活课程偏少,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也缺乏历练。学校内外之间的“围墙”让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滞后于年龄,生活技能缺乏,对社会认识不深,也就难以合理定位职业方向,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对于该选择什么工作仍一脸迷茫。   其实,毕业时能顶住就业压力,在“间隔年”任性一把的人并不多。一些家长希望孩子一毕业就能挣大钱,无奈“毕业季”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不少毕业生只得在就业压力下向现实低头,匆忙找一份工作,甚至将钱多作为找工作的唯一标准。殊不知这种浅层次的就业,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后期的成就感缺乏、工作疲倦和频繁跳槽,让他们为这种准备不足的就业付出代价。   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句话流传很广,因为道出了一些人的生活状态——缺乏目的和乐趣,因忙而盲,在生活的道路上,与理想和兴趣等初始追求渐行渐远。“间隔年”正是让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涯之前多一些生活体验,并在不同经历中问自己“为什么而出发”的过程,给他们树立理想信念,明确职业方向留下了试错空间和选择余地。   其实,“间隔年”在国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特别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由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好的社会福利,其政府和大学公开支持“间隔年”。所以,作为全球流行的趋势,“间隔年”看似是年轻人逃避现实,其实是以退为进,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虽然“间隔年”对国内大部分学生来说,还存在着学校资金紧张、制度缺失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但作为一种促进青年社会化,帮助他们选定人生方向和职业选择的方式,我们应看到其积极意义。(肖纲领) 文章首发2016年7月19日《中国教育报》,详见: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720/n460203630.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3931 次阅读|6 个评论
敢于出走象牙塔
MJ2009 2016-6-11 06:13
很久没有来了,又。 无意听人介绍一个英国的网站,是一个专门帮助科研工作者制定职业规划的非营利组织,对于科研和非科研的工作方向都有非常详实的内容。有一部分内容不是免费的,需要大学向其缴纳一定年费,从而可以使得大学里的老师学生可以免费使用。不过还是有很多内容是免费的,大家可以看看。 https://www.vitae.ac.uk 我大略看了一下内容,深受触动。不但有很多职业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数据这一类的 “ 粗线条 ” 信息,更有上百个真实具体的个人案例,有的案例甚至是直接以视频的形式展现。这背后的工作量,可以想见。回想一下童话故事里面老师问小朋友将来想干什么,小朋友纷纷回答科学家、老师等等的故事。为啥?因为故事里这些小朋友从来不知道除了科学家和老师还有什么职业。同样,很多博士生说毕业以后想做科研,为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象牙塔外面的天地是啥,也没有尝试过,一直以来做的就是科研,那就继续呗。可以说,一个人能最终在职业道路上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TA 的个人见识。见识从何而来?道听途说也占一部分。 ” 粗线条 “ 信息给出的是一个方向,固然比没有的强,然而一个一个具体的真实案例才能拼凑出更清晰的轮廓。真相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最近几年,国际上博士、博士后的就业情况已经呈现出非常明确的趋势,那就是,平均来说,只有 4% 左右的博士毕业生最终走上了独立科研岗位。这个数字在国内是多少我不敢说,貌似我以前的师兄师姐都顺理成章地去了科研院所,比例应该是远远高于 4% ,大概是抽样效应。剩下的 96% 去哪里了?他们做科研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的 ” 软 “ 实力,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国内高校有没有相关机构做类似 vitae 的工作? 【后记:后来偶然又发现几个其他网站,都有类似的详尽案例,而且免费!必须要分享一下】 http://fromphdtolife.com/resources/transition-q-as/ 超多采访,博主是多伦多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来创立 From PhD to Life , 专门做针对 硕 博士的就业指导 http://phdsatwork.com/ Connecting PhDs Working Across Industries A network for professionals with PhDs working across industries. Make new professional contacts. Gain insight on managing your career. Network with your fellow PhDs at work 也有超多的案例,还有追逐报道one year after PhD系列 http://cheekyscientist.com/ http://jobsontoast.com/resources-phd/ 博客,超多资源,以上网页都来自他的推荐
个人分类: 心情驿站|3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Early career researcher职业规划建议
WileyChina 2015-5-13 10:05
英文原文: Exchanges 原作者: Sarah Blackford ( Career Advisor ) 计划你的事业可以是非常矛盾的事情:你如何才能计划在你控制之外的事情呢?你如何才能预测你将来的雇主何时会发布招聘信息呢?你如何才能影响招聘信息的发布地址呢?此外,如果你不确定你想要的发展方向,你如何才能计划你的事业呢? 科研人员会慢慢发现自己正处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如果你是早期的科研人员,那么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你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有一份事业规划会让事情大不相同。 虽然规划你的事业的方法并无对错之分,但是现有的理论却可以为你提供一些策略来增加成功的机会。这些理论中有两个理论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被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高频地使用,这两个理论是: DOTS 模型和 Planned Happenstance (计划中的偶然事件)理论 。 DOTS 模型举出四个在结构化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因素:决策、机会、转型和自我认知。 Planned Happenstance 理论的建立是基于积极、灵活的行动、好奇心和敢于承担风险让非预期(或者幸运)的情况得以发生。 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两个理论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事业规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了解你自己 职位申请和面试过程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你清晰地说出你能为这个职位和机构带来什么。你通常会被要求总结你的知识、技能和个人能力,并将它们与你申请的职位匹配;有时,你会被要求回答一些更具探寻性的问题,例如:你主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为什么这是你最大的成就?自我认识不仅能帮助你回答这些问题并在申请和面试过程给雇主留下一个好印象,还能帮助你意识到哪一种职业和职位是最适合自己的。一旦你根据自己的性格、技能、兴趣、价值观和其它一些个人和社会因素定义你自己时,你将能够采取更具策略性的方式规划你的事业。研究不同的职业并阅读职位描述能为你在考量特定的工作是否符合你的兴趣时提供一些线索(当然,尽管如此,没有一份工作可能会 100% 符合你的兴趣),同时,从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处寻求指导也在决策环节帮助你。 2. 保持勇气和信心 ( 即使你并没有这么感觉 ) 很多人在反思自己的职业道路时会提到一些和“运气”有关的事。例如,“我刚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或“我刚好在那个时间遇见某个人知道有一个职位。”这些“幸运时刻”可能是很多人职业道路上的转折点。然而,事实是这些时刻并不是幸运的产物,他们其实是“积极主动投身其中”的产物。这可能意味着参与一个会议、接近一个潜在的导师 / 雇主、志愿承担一些责任。承担风险、走出你的舒适地带、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些全都需要某种程度上的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可能会使人畏缩,但是人们通常对这种自助者宽容并乐于提供帮助。如果你选择呆在你的“安全地带”,那么你不太可能会为你自己创造机会。 3. 适当地营销你自己 雇主有时会因为收到的差的申请而感到绝望。潜在的优秀候选人可能被没有针对性的简历、拼写错误、不通顺的语法、泛泛的求职信和其他基础且可避免的错误所掩盖。通过纸质、网络和电子邮件向和你从未见面的人营销你自己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正确使用营销策略,那么你可以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因为雇主不会把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人带入自己的机构,所以面试表现对那些战胜申请过程的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大多数职务来说,沟通是基础,所以,如果你不在简历和面试过程中展示你的沟通能力,那么雇主就会怀疑你的沟通能力,也会怀疑你是否能在工作中良好的沟通。有效、精确、贴切地向雇主展示你自己,不论你以前是否有见过你的雇主,都可以给雇主留下你已经研究了其职位、机构、研究小组和部门等的印象,也可以清晰地向呈现出你可以弥补何种雇主现有的专业技术和服务的缺陷。 4. 构建你的关系网 阅读与你有相似背景和能力的人的职业道路,这有时能帮助你确定你可能享受何种职业并将其作为严肃的选择。你可以了解他们可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决定,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情景、课程、人际网络和其他相关资源。职业活动、校友访问、在线视频和个案研究都可以传达这类的支持和建议。大学和社交媒体,例如领英和推特,以及其它特定的学术平台,例如 Researchgate (研究之门),都提供了丰富的联系信息,其中一定有人愿意给出建议和指导,甚至提供观摩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工作和人息息相关,以前和现在的同事和雇主,二级、三级甚至更远的关系都有可能为你的职业规划过程添加价值。你不可能知道你什么时候将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遇见一个可以促升你职业道路的人。 阅读英文原文: Four tips for planning your career 更多信息,请阅读 Sarah Blackford 的新书: Career Planning for Research Bioscientists ( ISBN:978-1-4051-9670-3 ;192 pages)
个人分类: All Sub|2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篇关于生物科研职业规划的好文章[转载自未名空间]
tsrabbit 2015-5-4 06:07
转载说明: 我在 读博期间开始注意到这篇文章。此后,在规划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时(申请博后位置和国内教职),都会仔细重读该文,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启发。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给打算在美国寻找教职的中国学者提供建议,但其中的很多论点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文章中的部分精彩论述我用红色进行了标注)。希望这篇转载文章能对有志于从事生物科研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虽然文章主要部分是用英文撰写 ,但非常值得一读,不白费您的工夫。) * * * * * * * * * * * * * * * * * 发信人: globus (小笨), 信区: Biology 标 题: my two cents - combined version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 Mon Apr 26 02:47:39 2010 , 美东) Thanks for the interests in my posts. Following Glasscat's suggestion, below is a combined (and edited) version. ________________ Glasscat不知为啥没有把他的帖子补完。我也来加上我的2 cents。 我是劝退的。中国的教育文化是功利性的,而很少注重个人的喜好。学而优则仕。追逐 荣誉进而改善生活。至少我这一代人,高考时生物系难进(所以荣耀)又容易出国(改 善生活),所以就进来了。但是久了以后发现生物研究并不能比别的专业带来更多的荣 耀,生活是明显不如同龄的朋友。所以如果没有个人的兴趣在支持,留在生物里就很没 有必要。越早转走越好。 但我还留在生物研究里。以下就是给那些有志于在生物学术道路上走下去的。 I apologize for using English for the remaining, but this allows me to write much faster. Even in biomedical studies, there can be multiple paths. There will soon be more openings in the biotech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hen the economy comes back. About 7-8 years ago, when the economy was turning strong, many of my friends got nice jobs in industry immediately out of graduate school, or with limited postdoc experience. Given health needs are indispensible similar things will likely happen again soon. However, I know more about the academic job, and will only focus on it. General aspects: 1) Reading books: There are many books from established scientists about what it takes to become a successful scientist. I like these several: “ 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 “A Ph.D. is not enough”, “At the bench ”, for a later stage “making the right moves” and “At the helm”. Spend time reading them if you want to move on in academia. 2) Knowing what you want or what is expected from you for a faculty position in a good institute. Two aspects: A good colleague, and a good and unique scientific identity that can self-support (through writing grants). See also the later session about finding a faculty job. a. Being a not-so-good colleague can really hurt your chance of getting a good job, no matter how strong your other aspects are. There will be enough phone calls to your former and current colleagues to check on you during job hunting. And a sentence like “he is not a good colleague” can go a long long way in the final decision. You will not become a good colleague overnight. This is an ability and a reputation that takes a long time to build. Help you colleagues whenever you can, interact with your colleagues and share their interests. You cannot only do this among Chinese friends because there are no departments other than those in China that are dominated by Chinese. A good colleague also needs to have common sense. Do not request, talk or think inappropriately. When somebody think that he is working very hard by going an 9-5 schedule and never show up during the weekend, when somebody think he deserves a co-first authorship by contributing an idea and when somebody think his support is from tax money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mentor, then this person is hard to become a good colleague. Common sense is to some degree a gift – some are born to be better. But you can improve your common sense by consistently sensing others’ feedback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 A unique scientific identity means easy to get support, less competition and more collaboration. A scientific identity can come by from many aspects: you may have a unique technique, or you may have a unique preparation, or you may have a unique question (or an angle to a question). No matter what, you have to be differently in an important way. The questions that can be answered by your technique, preparation or angle have to be so obviously important that they can wake you up at night. They also need to be different enough from what others (especially your former mentor) would do. Such an identity can be achieved by developing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hat everybody wants (that is why Sunny Xie’s postdocs are so popular), by combining your different expertise during your Ph.D. and postoc to answer an question, by moving on to a different cell type/region where similar questions are important, and by unique critical thinking that allow you to go into further depth than others. 3) Unless you are ready to go back to China after your training, try to join at least one lab (out of your Ph.D. and 1-2 postdoc labs) that has a PI from a western countries and a majority of non-Asian members. There are a lot of subtle value, culture and other stuffs that you will not learn from a Chinese PI (for example, how to grab credit without much contribution). You don’t have to follow what Americans do, but you do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se kinds of things. 4) Have a long term plan and think ahead of time. a. I know somebody who want to switch field in his 7th year of postdoc because although he is clearly capable and has nice publication records, his field (clinical related) is nearly saturated and difficult to take him as a faculty (without a MD). It is too late. He should have thought earlier and moved on faster. b. Another thing is that what is hot right now is going to cool down by the time you come out. Even if it is still hot, all the postdocs trained right now will have filled most of the positions by the time you come out. You have to see the trend and go in early before it gets so ‘hot’. This requires some judgment – and this says a goal of graduate study: you have to have good judgment (otherwise very good luck) by the time you look for postdocs. More specifics. Graduate studies (First year) 1) Do not join a lab without a rotation!!! Simply take a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on this board have problems with their mentors and probably their careers. It is not that the PIs are always evil, but it is all about chemistry. Also, different people are good at different experiments and techniques.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whether you will fit the chemistry or what you are good at without a trial. Rotation is a good thing and will only help you.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Chinese students whom come directly from college. Most American students have 1-3 years research technician experience and they know better what they need.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compensate by doing a couple more rotations. Also remember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rotation is to find a thesis lab. Don’t waste your chance to go to a lab just to learn a technique (without the possibility of stay). 2) You don’t have to do the same thing that you did for your college thesis. Starting fast is not necessary, and nobody expects that for a student. Starting properly is important. I have seen people want to do biochemistry (this is not to disrespect biochemistry) simply because they spend 3 month before college graduation in doing that. Learning a new technique is not that difficult. I have done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 electrophysiology, imaging, microscopy and EM in my short career. They are just not that hard. It is silly not to try something because you have not done it before. 3) It is interesting that Chinese students tend to go to big and well established labs while American students go to more junior or smaller labs. Again, most American students have 1-3 years research technician experience and they know better what they need. Graduate school is a place to get trained properly. High profile publication is not ultimately important for a graduate student (obviously it is a bonus), but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judge is important. Unless you feel that you are very matured and independent, going to a smaller lab means more time to interact with the PI and the chance to learn much more in thinking and judging. I join a very well established lab for my Ph.D. Although I come out with nice publications , I regret it. I had very nice relationship with my mentor, but there are a lot of mistakes along the way that I could have avoided if my mentor was more hand-on. 4) Class scores are not that important. Chinese students ten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preparing for exams. You want to do OK in your classes, and the classes are designed to give you a broad exposure to up-to-date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don’t spend two weeks full time before an exam to prepare for it. You could lose your chance to join a good lab that is more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 (rotation is for PI to choose his/her students as well). I failed the biggest course for my graduate study. Anyone cares? Nobody. 5) Do not join a lab without a semi-formal labmeeting! Very soon, you will need to present your work all the time. Without a labmeeting, you lose the chance to practice. You also lose the chance to get feedback from peers and could be blind to what others are doing in the lab – both lead to a lack of train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judgment. Graduate study (later years) 1) Reading papers. This should apply to first year students as well. Having a few hundred papers in your belly is the best jump start in research . I don’t mean those papers you scan through within a few minutes. These have to be the papers that you read carefully and discuss with others. You have to know (at least conceptually) what the paper try to say, what technique they use and what is each experiment about. You should judge why this is a Nature paper instead of a JBC or vice versa. You should see others opinions and compare them to your own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still junior. Don’t bother one person too much though. What I did a while back was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a senior student for one-question -a-day, and you can do this to multiple people. Over time, knowledge accumulates (often faster than you expect), and you are ahead of your peer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in this country, paper goes by names. Spend effort to remember the author names. 2) Write grants. Writing grant will help you clear your mind of what to do, and give you practices to a much needed skill throughout life – writing . It also makes your CV looks good. There aren’t too many pre-doctoral grants a Chinese student can apply, but I know multiple people get one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even if you are a little bit outside of the field (e.g. hearing sensation). 3) Work hard. All who move on successfully to the next level work very hard.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work hard is to focus and be goal oriented while you work. Think about what you need to do before you start and finish all tasks that you have planned. Don’t spend too much time to chat around during working hours unless you are ready and capable of working extra long hours. You don’t have to work extra hours, but should be ready to come in afterhours briefly if that means pushing the experiment a day. If you don’t find yourself a very focus person (like me), then be ready to work long hours (or quit). 4) Courses. There are summer courses provide by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Woods Hole and other places. They were life changing events to me. Highly recommend. You can establish connections with established scientist through these courses, and broaden your scientific horizon greatly through these courses. I further learned that science can be fun, other than all the hard works. The courses can be expensive if your mentor does not pay. But it is still worth the money even if you have to pay yourself. In general, a student benefit more from the longer Woods Hole course, while CSHL course is appropriate when your need is very specific. 5) Focus. This is a different type of focus than the work-hard session. It means don’t spread yourself thin by doing too many projects. I learn this from an American student when I was doing postdoc. This guy worked and thought on only one project at a time. If he had to start something new, he completely dropped his old one until the new one was finished. He had a Nature, a Science and a PNAS in 4 years. He published another Nature 10 month into his postdoc. There is obvious some luck associated, but being focus and finishing each job as soon as possible are also the key. 6) Presenting your work. Don’t just go to meetings for vacation. You want to present your work at meetings. I think a poster is a better way in early years because it allows you to talk to people, get feedbacks, and establish connections. Try to go to small meetings whenever possible. 7) A balanced life. Exercises, hobbies, family and friends are the energy source for a long scientific career. 8) Move on when you are ready (graduated). You want to well plan for your postdoc when you can see yourself graduate. As soon as you graduate, move on. A big mistake of mine was to graduate then hang around in my old lab for another two years. I lost the chance to chase a lot of prestigiou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s, and I lost my intensity and focus that never fully come back to me. 9) Join your American peers. During your pastime, try to join your American classmates for activity whenever there is a chance. Science requires a package of skills. Social is one of them. Looking for postdocs 1) As soon as you start your postdoc, the clock is ticking. You are not a student anymore and are expected to produce. If you are unsuccessful for a first postdoc,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switch. But after two unfruitful postdocs, your chance of move on diminishes. So don’t graduate until you are ready; and choose your postdoc lab very carefully. Most labs have to be applied one year ahead. So think early. 2) This is your last chance to choose a direction (to some degree) until you become very successful in your career. So think hard and get advice from your PI, thesis committee and others. Most importantly, follow your heart. 3) You don’t have to work in the same field as your Ph.D. lab. It may be a slow start in the beginning, but your different background could make you go further or help in establishing your unique scientific identity when you look for jobs. 4) Many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going to a big name with a good track record is a key. How to achieve that is not easy because there are only a few big names in a given field, and every graduating student is thinking the same thing. How to joining a big name lab? All the small things count. The summer course you attend, the papers you publish, the posters you present, the meetings you go, as well as your hard work and your nice personal nature in the lab. I knew my first postoc mentor when he was still nobody in a summer course. Most people will have a chance to know a couple of big names before they graduate, the important things is that you have to impress them with what you have learned. 5) All big names come from small names. It will be a lot easier to catch them before they become very big. This takes some judgments; but if you cannot judge somebody’s potential, you are not ready to graduate yet. A graduate student three years junior than me in my Ph.D. lab went to a starting faculty. He got job the same year and me, at a very high profile place. An established PI (currently a chair of a major university) said that the best lab to go is somebody who just gets tenure – a proven PI who is still hand-on and ready to expand his program using the ideas piled up during his junior years. 6) Basically, I believe a person with good judgments can succeed by going to a PI at any level. The advantage of going to a big name is that you don ’t have to judge. But without good judgment, your chance of joining a big lab is small anyway. One should also realize how many people just get buried in those big labs and think about the competition you will face once you come out. There will be another 30 years after you get your faculty position … A case study: there was a very famous lab putting 6 people in a genetic screen. Am I going to join if I am the #3-6? No way. 7) I don’t know what a good way is to write a postdoc application, but you should show specific interest in their work. Outline the problems you like (but a full proposal is too much), and mention your own expertise. Being opinionated is a good thing usually. Many PIs like technically capable people who can bring in a new dimension to the lab. I do know that there are people apply to every big name regardless of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at can serve negatively once found out. A few directions of research interest are good, but too many mean no research interest. 8) If you are invited for an interview, be well prepared. a. Talk is the most decisive factor whether you will land the offer. It also demonstrates your presentation skill that will be crucial in your future job hunting. Give a nice talk, and explain things very well because people may not be familiar with your talk. Rehearsal enough times in front of other people in advance. If you are going to give a 30 minute talk, do not present your entire thesis talk by simply speak twice as fast (This just happened in my institute two weeks ago…). People will get lost and you will lose your chance. b. Read all recent papers from the lab and show interests to people’s work. Be ready to ask questions – life, research environment, PI’s habit ( when you talk to the lab members) and other things that you value – You need to interview the lab in addition to it interviews you. This also shows your enthusiasm to the lab. If you don’t have a chance to talk to the PI’s students/postdocs, it is usually a bad sign (unless he is a junior PI with nobody yet). c. Dress neatly but not over-dressed. Ask helps from your female friends unless you are very confident in your taste. d. It is OK to take the chance of ticket for a vacation, but do not ask the lab to pay for your 10-day stay (I have seen this happen). e. Ask for specific projects to start. Going for good and immediate projects can save you a lot of time, sometimes a career. 9) A quick thought about applying to a lab that really interests you. If you don’t get direct response, you can write to their next door lab (or maybe the lab directly) and say that you have a friend at the place who you are visiting. You want to take a chance to look at the place for a few labs for potential postdoc possibility. Be sure to mention that it is a preliminary inquiry. If you are invited, it is up to you to impress the lab you like… 10) Think carefully and consider all factors, including sala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offers, before you accept an offer.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to do is to back off. Science is a small community and everybody knows everybody… 11) Visa issue. UC and some other schools only give J-1 visa. If you want an H1, one trick has worked is to submit a green card application. Then you are disqualified for the J-1 visa, and HR has to get H1 for you. Postdoc years. 1) As soon as you start your postdoc, the clock is ticking. The sweet spot to get a job is 3-8 years. Don’t laugh, because 8 years can pass very quickly. If you are beyond 10 years, forget it unless you can justify that you were sick for a few years or you have to stay home for kids. 2) The expectation to a postdoc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that to a student. A student can make mistakes, and can take time to develop; but a postdoc is supposed to be a matured scientist who can contribute immediately , and there is less room for major mistakes. 3) If there is a time to sacrifice a little bit of other things for your career, this is the time. If you cannot work long hours, try to focus as much as you can while working. But do not give up all your pastime and/or family time because they are your energy source. 4) If you work at different hours than your PI, communicate it in a casual way (e.g. during a happy hour: I had a headache today probably because I did not finish until 11 pm last night, so I cannot drink beer.) – I would not know that my student comes to work at 5 am every day if he does not tell me. Americans are very good in this kind of things, Chinese need to catch up. Good communication can help to alleviate immediate pressure from the mentor and sometimes give you more room to explore. 5) When PI asks you “how are you” or “what is up”, he usually wants to hear about your recent progress in a casual way. If all you answer is “ fine”, then you may be facing more direct way of checking into your work. This is and #4 are some of the reasons why many people think American and Chinese are treated differently. 6) Write postdoctoral grant. There are at least a few of them to try. This is important whether or not you get it in the end – you can practice your writing, communicate and impress your boss, and sort out the ideas for experiments (maybe your original idea is not that interesting after all). 7) No matter how busy you are, do proper controls. With our little knowledge in biology, you never know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A couple of my major papers started from negative controls turning positive. 8) Be goal-oriented. Do not spread yourself too thin. All you need is one nice paper, but not 10 papers. You surely will know much faster whether one project will work or not by focusing on it. I emphasize on this in the graduate study session as well because I know lack of focus was my weak point, and probably the weak point of many students/postdocs who believe in their own capability. 9)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during job hunting to postdocs who did their Ph.D. in China. However, they often suffer from a few less years understanding of the American system. You will have to catch up fast, or spend a couple more years (or maybe one more postdoc) than your peers. 10) Presenting your work at meeting, going to courses and making connections. All these helps towards the final job hunting. 11) When to move on? This is different case by case. Feel free to discuss with your PI well ahead of time. It is usually better to have a paper or more at hand already. But it can also work when you have a manuscript ready to submit. The latter usually required a strong recommendation letter and a hot but not yet very competitive field. A responsible PI usually has better sense in the timing than the postdoc. A few sporadic things. 1) Developing new projects. If you are ever in the position to develop a new project by yourself and do not have an immediate good direction, there are a couple of possibilities: a. According to MM Poo, you can try to repeat a text book experiment using a new technique. The worst is an OK publication that confirms the early result. If anything different, you have a high profile paper. b. Characterize your system very hard. People always go for the “lowest hanging fruits”. This often leaves a lot of parameters uncharacterized. By spending time to characterize the system, you will see a lot more details nobody has seen before. This can put you immediately ahead of everybody in the field, and can often lead to interesting hypothesis. 2) Having a family. Many people keep waiting for a good time to start a family. Well, there is no a good time until you are tenured. By that time you are likely too old. Because there is no good time, anytime is a good time. It might be slightly better to have kids after the initial ramp up period of a graduate study or after the first a couple of years of a postdoc when you have secured your project. Having and rising kids are not easy, but they can also make you more responsible and more focused. 3) Female Scientist. There are more difficulties on the way for women to move on in academia because they usually have more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However, Chinese women also have some advantages. Compared to Chinese male scientists, Chinese women tend to have less language barrier and better adaptability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 Compared to American women, many Chinese women (and men) have advantages in that they often receive daily helps from parents in caring kids. Currently, most departments as well as HHMI hope to have a female faculty percentage of 25% or higher, but few meet the expect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a general emphasis in recruiting female faculties. Indeed, there has been a major department of a top n university that only considers female candidates in the past a couple of years. So Chinese female scientists should consider your advantages before you feel so tired and decide to go a different path. Hunting for a faculty job. Every year, there will be somebody saying that his labmate with 2 Science papers cann ot land any j obs, at least not at a good place. I hope the analysis below can make some sense. The decision factors to make a faculty offer are very complex. With some approximation, the following formula illustrates some considerations. A faculty offer ~ scientific potential * sustainability * departmental direction * pleasant factor / ( external competition * i nternal competition^2 ); Among which, scientific potential ~ scientific ability * scientific future potential. Scientific ability ~ scientific publication record * scientific originality. Sustainability ~ funding easiness * writing skills * presentation skill * maturity/mentoring ability Funding easiness ~ uniqueness in scientific identity * direction of funding agency Pleasant factor ~ social skill * collaboration possibility / bad mouth about this person In other words, getting a faculty job requires a full package. Most factors are determined way before you start your job hunting. While publication record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t is only one of the factors. I know a person with 5 Nature and Science papers (all primary authors) who could not land a job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as even a departmental chair flew over to interview him, but left without giving an offer. Not everybody, including many Americans, has the entire package. As a student and a postdoc , what you need to do is to well prepare for every single factor to maximize your potential. Below, I will discuss som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job hunting. 1) What publication record is good enough? This depends on your field. But even in my field, which is full of CNS papers, a friend in a top n university said that they no longer look at whether this guy has a first tier paper because that most of time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luck and the assigned project. Still, I believe one or two above-average papers are necessary unless you are ultra-strong in other aspects. 2) Spending enough time. Even many Americans make this mistake. After spending 8-15 years to get to a point of getting a real job, most people just cannot spend a few months full time in this critical task that can affect the entire career. If your boss would not allow you to stop experiments, you should start even earlier. 3) Don’t embarrass yourself by embarrassing yourself early. Show your proposal to people, many people. Proposal is the key to judge your scientific potential, sustainability and you fitness to departmental direction. But more than a few people show their writing to few if any for comments. This is typically for 3 reasons: embarrassment, worry about competition from colleagues and lack of time. Well, lack of invitation to interview is the biggest embarrassment, and 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competition before you are in a position to compete. Ideas are cheap, but positions are not. If the potential competition is really so big, then you should have worry about it before you start your postdoc. Especially for Chinese, get some American friends to check your grammar and improve the writing. Being a good colleague early on helps here – a friend basically re -wrote my proposal. Otherwise I may not get my job. 4) Different places like different proposals. First tier places want to see your big picture and see interesting proposals, while other places like to see the hints of an NIH grant. You can sometimes do a hybrid for both purposes. 5) Seminar – once you get an interview, the most decisive factor is the seminar. Like in #3, prepare your talk early and rehearsal in front of colleagues and PIs! Many people rehearsal with friends, but only 2 days (or even the day) before interview. It is too late! Unless you are a genius, your talk will be far from optimal. Remember, there will be 5-6 interviewees , and you have to be the best one. Most university will not go down the list . You have to make your audience think that this is the talk of the year. Otherwise you don’t’ even need to go. So – prepare your slides 1 month before the talk, and do your first rehearsal 2 weeks before the talk, and rehearsal in front of people every two days. It is simple, but few people do it. Also, practice starting from your first “thank you” sentence all the way to future direction. You will need to present them all, and everything counts. One particular point, while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to ~50% of the comments during rehearsal, 90% will improve the talk. So try to incorporate as many comments as possible. H ow to know whether you are getting the right people to help you during rehearsal? If you don’t feel like jumping down a cliff after the first a couple of rehearsals, it is usually a sign saying that you should get another group of people to help. 6) A case study. There is a postdoc with Nature and other papers who probably worried about competition. He did not show his proposal to lab mates and did not really rehearsal in the lab. He probably is not going to get an offer.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author of his paper, with his own unfinished story and more helps in job hunting, landed a job in a first tier place. The first guy may still get a job next year, but by the time he starts, the second author will have several students/postdocs working on every possible project already. More competition for the first author? For sue. 7) Interview is a very involving process. Read and ask about every person who will talk to you. Think about ice breaking questions for every person. Show enthusiasm to other people’s work. Ask about life, housing, etc to show your long-term interests. Also, be proud of your work, but don’t be arrogant. 8) Dress well, but don’t be over-dressed. There was somebody who interviewed with very formal black suit almost like a Tuxedo. That was too much. Scientists are usually very casual. Very formal dressing can lead to a sense of pressure that people don’t like. 9) Chalk talk or equivalent. Not all places have chalk talks, but all places will set up an opportunity to ask you tough questions. Be well prepared. Questions can be very direct, difficult and confronting. Some of the toughest questions for me included how your technique can even work in your preparation, what the first 3 experiments you are going to do are, and what you classify yourself into (e.g. a electrophysiologist, a cell biologist, a structural biologist)… There was also people said that I don’ t think your result make sense. 10) For the few people who have 20+ interview offers, it is better to focus on 10 or so and make the most of it rather than fly for half a year without a breath… The latter often lead to underachievement. 11) Couple. In general it is better to go to a city with lots of opportunity – NY, Boston and California. a. If you are at comparable stage. There is essentially no chance to get two jobs at one department if both of you work on similar subjects. If your directions are different, and both want to move on to faculty positions, make it clear either in the coverletter or during the interview for schools not in the three areas. Although many Americans think it is illegal to ask about spouse,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interviewed me (and others) asked this question. You don’t want to lie for sure. Schools will consider whenever possible, but most departments are very cautious about give two offers at the same department because firing 2 persons (if necessary) quadruples the impact of firing one person down the road. Both of you have to be very good. b. If you two are separated by a few years, it is better to tell the school that the junior person’s plan is flexible. Otherwise the school will realize that by the time your spouse is ready for a faculty job, if the school cannot give him/her an offer, you will both leave (after you spend all your startup but have not generated much revenue for the department). Well, Good luck!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 * * * * * * * * * * * * * * * *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3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一谈我对教育的幼稚看法----创新来自哪里
stedux 2015-3-26 11:02
首先要问教育和创新有什么关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没人都有一纸本科文凭呢还是让学生掌握 必备的生存技能呢还是培养百花争鸣的思想呢?我认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基本停留在了授予文凭和传授知识的层面。至于学生呢,一小部分掌握了很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大多数是泛泛的掌握知识,其他的时间都是虚度了的。确切的说,就是在大学里有目标有理想的人真正的去学习了,而大多数的人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在随波逐流。当毕业的时候,一点职业规划都没有,听哪个工作好,就一窝蜂的投简历去应聘。最后造成培养的学生很多,都不是单位想要的,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其实这不是大学的罪过,而是基础教育的罪过。看看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那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在扼杀创新思维。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想法,都是唯一答案。学生按部就班听老实话就能考好,就能当好学生。好学生的每一天都被老师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学生不需要自己思考明天要干什么,最终失去了思考和规划的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真是可悲。在大学没有规划能力,失去了老师的照顾,结果很多好学生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同时,大学管理相对宽松,所以就一再堕落,最终一事无成。 我倒是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应该翻过来。中小学教育的时候完全放羊,在纪律允许范围内,没有升学指标和拼比,老师引导学生一种自学和规划计划的能力,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路。到了大学呢就应该淘汰制,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接受到良好的规划教育和自学教育,上了大学更能规划人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此出来的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也许能够发挥更多的创造力吧。 个人见识较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改变不了这个社会,但是大学的校长也许还是可以的。取消掉挂科率,题目难度提高,不要照顾学生,挂科多了就退学。如此,即便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也能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科研路上,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产生创造力的温床。
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职业规划宜于低年级开始
xiaoxiaohai 2014-5-22 17:30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来到。校园里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身穿毕业礼服的青春少年留下的美丽纯真的纪念照!在草坪上、大树下、红楼前、花坛边、宿舍里、教室内、东湖旁、师长跟前、友伴身边,校园的角角落落,三三两两、四五成群、小哥们、师兄弟、好姐妹,庄重的礼服、青春的学生装、流行的民国装、亮丽的婚纱照,应有尽有。 此时此刻,我们听到的是欢声笑语,看到的是张张笑脸。然而,作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在我们和他们一起高兴的时刻,更应该不要忘记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时毕业的孩子——即便是少少的几个!——而 在这些 孩子里面,他们同样有着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品德,没有摆脱的稚气,和天真浪漫的性格。他们只是感到“ 毕业论文不好完成“、”工作不好找”、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龙生九种,种种个别——这说明的是遗传基因存在着个性差异。天生万物,样样光辉——这证明的是自然界天地之间各色生物各有其适宜的活路。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告诫的是应该在做事的时候要爱护弱小。大千世界,丰富多彩 ——这些启示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关爱弱者,照顾弱者! 那么,在一个校园里,一个学院中,一个年级内,一个班级里,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面对我们的学生 ,面对每一张脸庞——微笑、忧郁、气愤、伤感、呆萌、或者没有表情——我们要 成为 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不仅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更应该给他们提供雪中送炭的工作服务。 学生职业规划,应该在学生踏入校园开始就应展开。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应该将其懒惰的限定在毕业找工作这一狭窄的范围内。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个人爱好、学生素质、社会变化、个性潜质、世界风云等等因素来筹谋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讲讲怎么样写好求职简历,怎么去注意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公务员培训考试等内容,而应该把更多的教育启蒙放在学生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有兴趣有能力有激情有视野有信心有个性的教育上来,学生职业规划——它不应该是老师学校规划学生的毕业工作,而是学校师长带给学生们赖以支撑其未来发展的觉悟素质和能量。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已经来到。祝福我们的学生开开心心地飞向理想的家园!祝福那些要在校园里多呆一段时间的学生好好珍视即将告别的校园,做好你最好的论文设计和未来发展计划,不要害羞,应该骄傲,因为老师们会多陪你一段时间,校园的一草一木会多陪你一段时间,这些可都是免费的!祝福你们!!!
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即将毕业女博士的职业规划
热度 6 wss333 2013-8-26 17:36
熬过了艰苦卓绝的博士生活,终于要到毕业的时候了。现在没有了读博时候那种能把人逼疯的压力,但对未来却多了一些迷茫。 一直在读书,没有工作过,不知道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 我博士期间文章太少,质量也不好,所以对回高校有点心里发怵。毕竟文章和项目是高校的关键。可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我喜欢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发现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 之前的想法: 高校青年教师——副教授——教授,似乎高校老师都在疯狂争取评职称。在这条职称路上,文章和项目是关键。现在想想以后的生活,忽然觉得挺害怕的。我会努力写文章,可如果工作的目标只是为了评个职称,就觉得那样挺没意思的。分析根本原因还是我自己对科研没有太大兴趣。可想了好多天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挺迷茫的。一直都在读书,没工作过,所以面临毕业的时候,近30岁的人和本科生一样迷茫...我得再好好想想,做个长远规划。 迷茫了几天,思来想去,自己的专长还是在搞科研上,尽管目前我还没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有点心灰意冷。但在没想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之前,你必须把搞科研培养成自己吃饭的看家本事。生活是很现实的,不要再虚无缥缈地做梦了。你必须首先有个能养活自己的本领,在此基础上才是发展个人爱好。现实点,先解决生存问题。 选定一件事,然后做好它。当老师就好好当老师,全力用心去做好。其实干什么都不容易,不是你想的(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就happy ending了)那么简单。忽然觉得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不管你和谁谈都会时不时闹点矛盾,重要的改变你和他,俩人一起把矛盾给解决了,而不是光想着换人。其实你和谁谈都一样,都会争吵都会经历那些阶段(这么说有些片面,领会精髓即可,别揪细节)。对于目前心浮气躁的我来说,重要的是静下心,赶紧培养自己写文章的能力,别的都别想了。幸福的能力是自己给自己的,干啥工作都有开心的和不开心的。所以你的幸福和职业没多大关系,全在于你自己的决定。不要自己捆绑自己,把自己往某个职业的框框里框,你是一个人,跟干其他工作的没啥差别。过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加油吧小伙伴! 先做好一件事,在12月毕业典礼之前,投出3篇文章。因为博士期间积压了很多东西,没整理成文章,是时候整理了。加油! —————————————————————————— 说了半天,都是在和自己较劲,没有提到职业规划。这些天从小木虫论坛恶补了高校青椒方面的帖子, 简单列下我的想法。 1.职业定位:高校老师。 2.专业技能:讲课,发文章,申请项目。前两年就是讲课和发文章,先得文章够了才能申请项目。 3.我的目标: (1)提高自己的本事。核心竞争力也罢,吃饭的本事也罢,总之得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多发文章,多讲课。我相信自己的本事提高了,自然就可以往上评了,不过要是不能评也没事,起码我清楚自己能把一件事做好。这样的话,哪怕以后不当老师了,我也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是能静心做事的,只要我愿意我肯用心,我就能把事情做好。评职称不是我紧盯着不放的目标,我觉得那很没意义。 (2)关心引导学生成长。虽然我自己的阅历还不够多,虽然90后们和我们那会儿不太一样,虽然听说现在学生很强悍,不想听就直接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顶着锅盖去关心他们。想想自己在高中大学时的迷茫,那时候多么希望有个人生导师在身边。我不敢充当什么人生导师,但我愿意去倾听那些年轻生命的迷茫哀愁喜怒哀乐,我愿意用生命来带生命。也许最适合我的工作就是和学生交流,因为一谈到这个我心里就好激动啊。 (3)家庭要放首位。 赶紧生 孩子, 好好预备自己, 当个好妻子好妈妈。工作要做好,但不能因为工作而牺牲家庭。要平衡好。 ———————————————————————————— 最近一年要做的就是赶紧提高自己发文章和讲课的能力。 关于讲课,有个问题想问下前辈们:是不是高校的讲师也必须去考个教师资格证才能给学生讲课啊? 谢谢 胡言乱语,整理思路,欢迎各路大家给点意见,谢谢
个人分类: 工作|162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毕业季趣谈职业规划
热度 3 dongping2009 2013-3-29 18:46
毕业季趣谈职业规划 魏东平 又到一年一度的研究生面试大潮,同时也是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毕业季。每年的这个时段,因是人生职业取向的分叉路口,众多莘莘学子都会纠结其中,这些学子的家长们也一样不得清闲,为自己的孩子牵肠挂肚。 这几天正看一本闲书,说到哲学家冯友兰其人,其中关于子女职业选择的一个段子,牵涉到梁启超及梁思成弟兄几人。 冯友兰一生敬重之人并不很多,但梁启超位列其中。冯曾这样趣说梁启超:即使对于孩子们一生的职业安排,任公都是滴水不漏,此是为何? 是人都得追求居有定所,所以任公安排其长子梁思成盖房子;生于乱世,又安排其三子梁思忠造炮弹,并拿炮弹去炸房子;然后再安排其次子梁思永去进行房屋考古。 这样梁家兄弟三人,永远都不会失业。冯友兰据此感叹道:任公眼光真是独到异常啊!
个人分类: 春夏秋冬|4452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生导航
热度 45 weijia2009 2013-3-25 06:10
人生导航 贾伟 刚跟以前的一个学生通了个很长的电话,她想回国工作,眼下有两个机会,一个是高校,另一个是工业界,想听听我的意见哪一个更好些。我只能跟她分析两种机会对个人能力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但挑哪一个得由她自己决定。要是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学生“导航”,我会说,基于我对你的了解,你最适合做什么方面的工作。现在不敢这么说了,因为我发现我对熟悉的学生或同事也不一定真的了解,有时候我的学生会纠正我的片面看法,譬如他们会说,“老师您怎么觉得XX太内向呢?其实XX在我们圈子里一直很活跃的啊。” 记得在交大药学院工作时,学院组织了一个让我们这些博导给大学生做“人生导航”的program。我当时就跟思政老师(现在是医学院团委书记)小朱开玩笑:让一帮大有前途的学生到我们这儿来被误导?你们足够聪明的话,看到我们这批深陷“学术泥潭”的可怜人混得如此糟糕,就不会让我们这些迷失的人再给别人导航了! 我们无法看清生活中很多人和事,用我们熟悉的科学知识和概率来给自己给别人导航的话也是不靠谱的。如果说命运也有相对论的话,那就是我们每一条人生道路上都有无可避免的偶然性,但一件看似偶然的事件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恰恰具有无可抗拒的必然性,这些偶然性和必然性纠缠在一起,在不经意间排列出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之路,造就了我们各自的人间角色。 走进任何一家新华书店,你会看到里面有一半以上的热门书籍是教你如何成才、如何获得事业成功的。很多人会告诉你从 历代帝王到国家领袖都能高瞻远瞩都有治国方略,众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运用什么什么哲学思想和什么什么技术方法去设计目标和运筹人生。当然你稍加琢磨就不难发现,这些忽悠人的东西八成都是网络下载的或是哪儿翻译、抄袭、拼凑出来的,很显然这帮写书的活宝们还指望着我们买这些书帮他们完成最原始资本的积累呢!你想想那些国家领袖们 真要有运筹帷幄的成功秘笈,这个世界怎么还会这么乱七八糟呢! 我当了十几年导师,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设计人生、预测未来。大家都是凡人,这个世界纵然有太多搞不懂的东西,也没什么大了不起的。我倒更觉得一个导师犯错误的时候并非是他对一个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往往是他相信他搞懂了,但答案是错的,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举个例子,曹操以及他的儿孙都认为他们对这么多年来 谦恭小心、病病歪歪的 司马懿很了解,结果曹家的江山最终被这个勤勤恳恳的三代“忠臣”一举夺下,而司马家族也成了三国这场数十年博弈的政治游戏中终极的成功者。你可以说司马懿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含辛茹苦、坚韧沉着,也可以说是运气使然;但你不能说曹操智商不高,不懂如何看人。事实上他对司马同学还是有所警惕的,但老曹同学一世英雄,之所以犯了这么一个导致灭门之灾并改变了千年历史的错误,原因很简单,他自认为已经搞懂了,也搞定了 –everythingisundercontrol! 用 MarkTwain 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Itain'twhatdon'tknowthatgetsyouintotrouble.It'swhatyouknowforsurethatjustain'tso. 有一个段子列举了三个人:甲,读大学时曾吸食鸦片,每晚要喝一升白兰地;乙,嗜酒,长年吸烟,还搞过两个情妇,笃信占卜和巫医;丙,国家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从不吸烟,偶尔喝点啤酒,无违法记录。如果在这三个人中选一个造福于民的国家领袖,你会投谁一票?估计你八成会投丙一票。当然,如果告诉你这三个人是谁,你就会更改答案。甲的名字叫温斯顿·丘吉尔,乙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丙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14725 次阅读|89 个评论
[转载]职业规划
dongzg101 2013-3-21 11:33
最近在忙着锻炼身体,准备考个裁判证书,以后好去中学教体育,文凭那个本科的就行了,人家说了,硕士文凭太高了,俺们广西不要,吗的100个才要五个,还要党员,非党员不要,博士不要,不是刷人么?还好俺们有办法,搞个大学生创业办公室,多般几个桌子就行了!下次准备去市政府挂职!先把学校的章盖了,把自己派去支援政府部门,最近生病的政府官员太多了。。。。。。
个人分类: 求职|1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大理想和抱负”,路在何方?
热度 21 qyu111 2012-12-2 17:02
远大理想和抱负,这是我们中国人从朦朦胧胧懂事起,就在心里种下的一颗美丽的种子。虽然我不知道这是颗什么种子,这颗种子什么时候能发芽、开花、结果,虽然我、我的家庭和我的祖国在浇灌这颗种子的岁月里经历过数不清的磨难和坎坷,但这颗种子在我心中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和怀疑过。 直到有一天,我来到美利坚合众国,一个不论是在文化、制度还是在生活上都很遥远和陌生的国度,在和我一起上课的美国同学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才感觉到这个词的陌生和迷茫。我不知道这个词的英文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向我的美国同学翻译和解释这个词。 Ideal ?理想的、完美的、想象的、不切实际的? ambition ?雄心和野心?dream?梦?我怎么也不能让美国同学明白中国的年轻人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会如痴如醉,会赴汤蹈火,会奋斗终身。当我费劲力气解释完了,我的美国同学似乎“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 career goal ”。职业目标?不,不是,那肯定不是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对中国的教育来讲, career goal 是太庸俗和短视了。可是对美国的年轻人来说,那就是他们一个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人生目标。为了他们的 career goal ,他们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没有“上”,也没有“下”,有的就是往“前”走。朝着 career goal 前进,有的人走向了华盛顿,当了总统;有的人走到了华尔街,做了银行家;有的人走进了哈佛大学,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听到不少的中国同学说要为诺贝尔奖而奋斗,我还真没有听到任何一个美国同学说他生来就是要拿诺贝尔奖的。然而诺贝尔奖却往往没有奖给那些有雄心壮志的中国人,反而却频频落在了只有“ career goal ”的美国人头上。 “远大理想和抱负”是高高在上的美丽星星,她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没有理想和抱负,一个人就没有灵魂,生活就没有方向。然而天上的星星不是饭,不是衣,不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远,就是远不可及;大,就是大不可拿、高不可攀。一个普通人就能够实现的理想和抱负,都够不上远大的标准。只有一个不切实际、不符合自己能力的、高不可攀的理想和抱负,才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然而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是一个集肉体与灵魂为一体的人。一个生物不可能生活在他、她的生物躯体之外。一个生物体的健康存活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不断的生理上的需求,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在身体的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不断的精神上的需求。人的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也同样有生理上的基础。人只有在肉体目标和精神目标达到以后才会有满足感,才会幸福和快乐,才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否则,他会长期处在饥饿和焦虑之中。一个为不切实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生活的人是生活在虚幻之中。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只会让人饥饿、沮丧、失望、焦虑和痛苦,或者让人去为了能力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去做一些违规违法的事。 一个人只有生活在现实中,有一个和自己能力相符的、能不断达到的、阶段性的理想和目标,他才生活的充实、安稳、脚踏实地,才能一步一步朝远大理想和抱负指引的方向前进,社会才会和谐和稳定。 人,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远大理想和抱负是一个非自然的美丽梦想。违反自然规律的价值观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远大理想和抱负曾经让我们的社会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付出了代价,也让我们许多把远大理想和抱负当做人生目标的人最终失望和后悔。一个人在梦幻中生活的越久,最终的失望会越大。 闪烁的美丽星星在高高的天上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然而我们的生活目标还是在地上。我们不知道最终的目标是否能达到,我们能知道的就仅仅是下一个目标。通向下一个人生目标的路就在我们脚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6362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职业规划简单小结
williammilo 2012-4-10 19:22
博主按:系统规划,兴趣为主,能力引导~ 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很重要的内容。目前国内没有清晰的职业信息体系。因此,职业规划师有必要指导你学习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认识某项职业。路标职业规划总结、整理出以下四个主要途径。 职业规划大师之见: 职业选择经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现实。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金斯伯格 对职业进行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获取职业信息,是职业规划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你对工作世界的认识,是进行正确而合理的职业选择的基础。从心理认识层面上,职业信息的获得与应用,可以引发你探寻职业生涯的动机;在对职业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时可以增加你对自我及职业世界的了解,甚至造成认识或态度上的改变。 目前国内没有清晰的职业信息体系,各种信息庞杂错乱,逻辑性和可靠性较低。因此,职业规划师有必要指导你学习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认识某项职业。 路标职业规划总结、整理出以下四个主要途径。 1.出版物(书籍、专著、论文、影视资料等) 查阅关于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以及各类职位名称、工作分析的书籍,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工具书,你可以了解每一种职位的名称、职责、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人的兴趣、资质、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如劳动部《中国职业分类大典》、有关方面的工作说明书等。 此外,还有人物传记、小说(如福尔摩斯)等。 2.运用互联网搜集职业信息 互联网是一个计算机网络,通过它可以使全球的人实现交流。现今网络上的职业信息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例如万维网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将很多电子站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常用信息的全球网络系统:它是你查询信息的首选途径,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信息:互联网上大多数职业网站的内容都涉及职位空缺、简历、公司简介、就业政策、人才培训、人才测评、就业新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还有各类职业发展方面的分析文章和预测,同时对各类职业的现状、需求、用人条件、工资待遇、未来变化也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利用网络寻求职业信息。但是网络信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没有人向网络族保证,他们在网络中所查到的所有职业信息全部是及时有效的。 在网络搜索时,技巧非常重要。一些小技巧可能是致命的,也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说人才测评人员可能被称为心理测量人员、测评顾问、职业测评人员等。所以,在搜寻过程中关注同一职位的不同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路标职业规划师建议,如果需要深入了解职业信息,最好找到相关职业的主流论坛。 3.参观与访谈 参观:一般来说,花几个小时至一天直接参观工作场所。它使个人有机会去熟悉、观察工作,亲眼看一下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并籍此结识业内人士。这一方式尤其适合于那些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对工作世界感到陌生的在校学生。职业规划师鼓励你自己去寻找机会——通过父母、亲戚或朋友联系安排这样的实地考察。通过参观,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并可以现场和员工交流,丰富对职业的认识。 访谈:一般找一位以上从事相关职业的资深或至少工作三年以上的工作者,进行访谈。这种获取职业信息的方式,能为你的职业规划提供实时、准备、丰富的资料,有很多好处:通过与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的交流,可以检验以前通过其它方式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及时,还能够了解到人们对于自己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而这些信息是在其他职业信息文献里所找不到的。
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职业规划--一名企业高管的体会
热度 1 windlight 2012-2-7 08:59
http://xdrug.dxy.cn/bbs/topic/22133011?onlyHost=1 spring360wrote: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 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IT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点,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的感谢。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MBA, 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适可而止”,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职业规划相关的理念。 第一章职业生涯扬帆于选择      首先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其实一生来讲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发现很多在职业发展上并不顺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顺风顺水,仿佛很轻易的就得到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几年就很轻松了,顶多智力上开发的多一些;而失败的人也很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与上司共事,当日落西下时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      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你会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然会非常草率。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的未来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们要认真选择,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那片土地适合你生长,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你发展。和企业发展是一个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你今天的现状是你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你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基础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职业生涯迥然不同。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会故意作出一个错误的不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职业选择,他们之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因为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答案,就如同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选择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他们就认为我们做某一份工作会对我们有利,全然不知道那会把我们推向职业的陷阱。      晋惠帝司马衷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年闹大饥荒,官员向他汇报百姓无粮可吃,饿死了很多人。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很惊讶的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我们或者所谓得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很容易对于别人的职业选择开出药方,如果不喜欢自己当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话很容易,但对于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人来说,就如同上面的笑话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很难轻易实现。      职场生涯是很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生涯规划理论对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思考,并且充分利用机会,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职业状况。正如我开始所言,职业生涯扬帆与选择。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你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但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职业困境的时候,你的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无论如何,你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选择权,使你的职业路径逐渐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职业发展的长征路上,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你在职场的选在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并最终达到真正的职业自由。      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择要考虑的要点又有哪些呢? 第二章价值观之于职业规划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选择的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你的价值观,选择的表面依据是你的职业目标,当然对于没有目标的人选择的依据就是他个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动选择要考虑的要点主要包括地域、行业、企业和职业。 或者说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纽约/老家的县城)某个行业(房地产/物流/教育培训等等)某个企业(500强/民企/国企/政府等等)的一个从事某职业(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层)的人士。这几个要点我会在后面做详细地论述,我个人觉得也是最有实际参考作用的部分。      从实际的例子来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取向并导致了我们做出各种的职业选择,这种职业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状况从而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感。      价值观的这个环节是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的,虽然它在事实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并进而决定我们的人生包括职业。一个人之要想成为职场的顶尖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我所见到的在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秉持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      从企业选人的角度也能够很好地揭示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什么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很多并不是出身于管理专业?为什么一些学业上并不突出的同学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胜过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人?为什么外企在招聘trainee的面试中总是会有“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都和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价值观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与此相比,一时的学习成绩反倒成了末节。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职业发展成功还是失败的判别标准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符合,你就会感觉很快乐,哪怕收入会相对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会感觉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来很高的年薪。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遇到哪些拿高薪的人,总是很羡慕;到了今天心态就比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够理解甚至有时候有些高薪的朋友还让人觉得同情,因为为了高薪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伦之乐和某种程度的身体健康,但他们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张在职业发展上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因为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时间;你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会成为一个好儿子。关键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并不介意,真正的职业追求是圆满和平衡。      职业发展不能用挣钱的多少来判断,那不应该成为我们职业上的目标。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职业人士,即使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没有单纯的考虑金钱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发展,应该说,这样的人反而会成功,金钱是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当你按照自己的梦想去追求而后成功,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朝你拥来,包括金钱。 接下来想谈一下选择的要点。来点实际的。 spring360wrote: 第三章职业规划的选择有四— 地域首当其冲   第一个选择是要考虑地域。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略的。我的高中同学的案例最能说明地域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高中同学大都来自于农村,也有部分是县城的,我们当地的教育不是很发达。同班的50个同学,包括后来复读的在内,后来考上大学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的在内,也就是在30人左右。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10年的时间,应该说大家的职业发展基本上定型。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学回到了并不发达的老家。尤其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当时大都专科或中专,基本上都回去了。但其中有两个本科毕业的农村同学也选择了回去。去年春节回家同学聚会,这两个同学都很后悔,因为他们所谓的学历和能力在落后的县城并没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竞争优势,稍微好点的企业加起来不超过5家,想跳槽都没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线城市吧,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锋芒,更何况已经娶妻生子;反倒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家庭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大都发展得不错。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大家回去建设家乡,而是说一定要考虑长远发展,因为你改变不了落后的思维,更何况工作之初你本身就不成熟。如果你却由此意, 我到建议你可以先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学习,将来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士在返回家乡或者到家乡去投资,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地域甚至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如果你分到县城,如果从政的话,基本上你就当到县委书记,至多当到地区专员,还要运气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运气不算太差的话也能混个处长,稍微好点就能干个司长,不小心就当了部长。当然,我这里有说笑的味道,但从概率上来讲,大致如此。      企业设立时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咨询公司基本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地方恐怕占了全国咨询公司的80%,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规模不大。济南和大连、青岛等地也有咨询公司,但日子整体上就不如上述四个地方的滋润。工厂选择时也要考虑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 人才要发展也要考虑配套。你去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就能够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较好的平台、比较好的培训、更宽广的视野等等;否则缺了某个环节,比如得不到培训、事业狭窄等等你就很难得到发展。      单纯的说要去大地方发展或应该固守一隅都是不对的。因为更换地域而获得发展或发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见,我只是告诉你这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职业流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几个城市工作也很正常。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要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等你已经在职业发展上达到相当的程度再考虑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议职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更换城市,因为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资源随着地域的变动而大大贬值,会无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认为大城市竞争过于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城市的机会更多,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我原来公司的行政秘书素质很好,是学建筑的,身高178,很有气质,钢琴九级,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大连调到上海,后来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销售奢侈钢琴的公司,有了更为光明的职业前景,但在大连她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      大多数人毕业时理所当然的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实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适合自己发展。即使在职业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虑通过地域的转换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第四章职业规划选择之二— 行业选择要有内在连续性   第二个选择是要考虑行业。也有不少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有的人工作了7,8年都难说自己停留在哪个行业,其实行业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你选择了金融,那就意味着几个人操纵上亿的资金;二三十个人操纵上千万上亿的资金,那是房地产行业;几百人拼死拼活的再干,只有百万数量级的利润,那是生产行业。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就有了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在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这是职业发展的大忌, 也是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但是这点确实是比较容易避免的,关键是是要有行业的意识。有的人聊起来我干过多少多少行业,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我面试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业作过,但是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们前段时间招聘一个地产的副总裁收到了不少的简历,30-35岁这个年龄段,只有很少的人在这个行业拥有超过6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仅从这一点就能够淘汰很多的人。我在后面会讲到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行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即使就财务而言,房地产的财务和物流行业、贸易行业的财务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刚刚工作的人有时也很难马上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你可以去尝试,但我建议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没有相当年的行业经验,你很难说了解了一个行业,比如对于 行业的惯例 、 发展趋势得了解 、 行业的价值链条 、 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都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要尽可能的在一个行业深入的做下去,尽可能的不要轻易改行,因为这会让你损失掉很多的积累,但行业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话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行业发展要有一定的内在的连续性。所谓内在连续性就是你以前积累的资源如经验、技能、人脉等等能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强化,有一条清晰的连续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跳跃式发展。比如一直在一个行业作,或者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原来作建筑施工的到房地产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来在国际物流企业去做贸易,原来做教师的改做培训师,原来做建筑的改到房地产,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较可行的转换。      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在后面谈的职业的选择。其实职业发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销售中的4P、战略制定的步骤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过来指导我们的职业发展。我一向反对企业作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样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有的聪明人拥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不超过5,而我们大家认为得并不聪明的朋友,或许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个领域反而会有好的发展。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六年干过十个行业,基本一无所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经验。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我们立志在哪个行业干一辈子?你对行业的透彻见解和有所作为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里去,其实现在也存在这个情况。但是冷和热要辩证地去看,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如果是特别热,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峰了,说不定就要开始衰退了,而冷门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彻底没有希望了,或者处于低谷,开始积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业本身也会经历高潮与低潮。行业判断要看大的趋势即可,如同投资股票,中间自然会有震荡调整,但真正投资成功的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行业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一个行业,只要大的趋势有前景而我们又喜欢,就应该坚定的在这个行业耕耘。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这么短就已经经历了2-3个来回,今天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低潮的时候依然在坚持的企业和个人,那些因为低潮而震荡出局的人固然很难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难在其他的行业里成功,原因无它,就是频繁的转换行业而影响了积累。尽管中国的股市已经进入了牛市,但身边那些频繁操作的朋友挣到大钱的不多,反而是那些坚持投资原则不轻易跟风的人在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 第五章职业规划选择之三—合适的企业   第三个选择是要考虑企业。      企业是个人职业的承载平台,是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得以拓展、得以精彩展现的舞台。一个好的平台往往能够让人得到成长和锻炼,不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个人对于职业的信心和兴趣,不断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一个不好的平台往往不能够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会让一个人慢慢的丧失职业发展的竞争力,让个人的职业生涯出现停滞或者是倒退。从某种程度而言,进入一个好的企业甚至比考上一所名牌大学都要更重要,因为你所获得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的机会比大学所能提供给你得要多得多,所以选择一个有助于自己发展的企业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的人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说一个喝得醉熏熏的人在路灯下拼命地找着什么东西。一个过路人恰巧经过,问他在找什么。那个醉鬼说在找钥匙。过路人就帮助他一起找。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过路人问道:“我什么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儿丢的钥匙?”醉鬼指向了街道旁边的黑暗处。过路人吃了一惊:“天哪,那您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找?”醉鬼愤怒得看着他说道:“为什么?因为这里比那边亮。”其实很多的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比如企业就是位于他读大学的地方或者是这家公司有父母的朋友等等。这样解决职业的问题很方便,却往往将打开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钥匙给遗忘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如果大家看后说这个帖子没有耽误我的时间,而且还会有一点启发和帮助,那我就感到非常的欣慰了。也非常欢迎大家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由于工作本身比较忙,还要抽出时间来写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回复的不一定很及时,但我会争取尽量回复,不周之处,请大家体谅。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 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 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 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第六章职业规划选择之四—职业选定主战场   第四个选择是要考虑职业。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 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我遇到的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我先结合职业和企业来讲。        我遇到过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我觉得这个选择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其实,不光是行政,不少岗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职业这里我的建议就是要尽可能的到企业的主战场耕耘。      什么是主战场?举例来说,实际上就是那些最能够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主要是业务部门,当然,对于一些大的企业而言 ,我认为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等等也可以划入主战场的范畴 。如果是在军队里面,那就是直接打仗的那一部分,当然也会包括信息和情报等支持部门,但是你如果进了炊事班,那你的职业空间就不是很大。有个笑话说炮兵连炊事班的战士“背黑锅、戴绿帽子”还要看别人*,简直是悲惨之极。也很少听说那个将军有多少年的炊事员生涯。所以,你要想当将军,不要去当炊事兵;你要想在职业上有上升空间,最好不要去企业的不是主战场的部门。但是大家可能会说,这些部门的存在对企业是确实必要的,我们都不去,那谁去?我的意见是让没有看到这个帖子的人去看呵呵。不过请大家放心,因为总归有些人喜欢平平淡淡,乐意去那样的部门。      主战场的部门汇集了公司最多的资源,也会拥有公司最多的升迁机会。一般来说,公司的高层大都出身于主战场的部门,偶尔有那么一个负责次要部门的高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都还不如一个主战场部门的负责人。关于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最有体会,主战场部门的处长比那些边缘部门的局长要牛的多,其实无他,就是因为拥有更多的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已。当经济不景气或者公司裁员时,往往是从边缘部门开始比如行政、公关等等,而那些公司的核心部门反而是需要加强或者影响不大的部门。      主战场的部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部门员工的回报往往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成长而成长,而且是非常的正相关;再者往往是同类型的公司都肯定要设的部门,往往决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愁工作不好找。      我们也许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也加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但如果不能进入主战场,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辅助性部门工作,即使付出了很多地努力,都很难取得职业上的长足发展。      企业中还有另外一个主战场,那就是权力的主战场,尤其是在大的公司,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意味着要尽可能的在公司的总部工作。在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老板可能就会认识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员工的能力和成绩都能够被老板观察到;事实上,也只有你的业绩被人认可你才有发展的机会,否则即使你打破了世界纪录,没有权威的人作证明也是没人相信。在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公司里,在总部以外的地方工作的人,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们离那个权威的能够证明他们业绩的人太远了,总部的决策层很难会注意到他们。这个和我在前面讲到地域的时候是一样的,那些县、乡镇就相当于分支机构,拼了老命才能熬个县长,就是因为远离权力的主战场;而在中央部委工作的那些人,稍微有点成绩往下一放就是个地区专员。因此,要想获得外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一开始要尽可能的争取机会在公司总部工作。在公司总部,潜在的升迁机会更多,视野更宽广。接触到不同层面的人,从基层员工,中层经理直到董事会成员。还有不少的领导职位是分公司所不可能有的,尤其是公司总部不仅要安排总部自己的职位,而且当下属机构要为空缺的岗位安排人的时候总部的人员也是进水楼台。从这么多的职位中得到机会的机率,显然要比在分公司大很多倍。当然,如果当下属企业的规模本身足够大,几乎就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前两天遇到一个著名大学学计算机的研究生,他去了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作业务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虽然目前待遇也还可以,但我认为他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企业的主战场,他们公司将来的总经理只能是业务出身,不太可能是他的这种经历。如果将来他们公司计算机方面的业务外包,这非常有可能,他的发展就要受损,因为他和那些在软件公司工作的同学的差距已经在逐步拉大。我遇到好几个学计算机的,都在房地产、生产等等方面的企业,他们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类似这种情况,要去也只能去一些非常大的公司,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里想再说点题外话,我们去企业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问一下我们能够替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因为我们的收益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创造的价值,如果我们的专业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话,即使我们能够拿到一时的高薪,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关键是有职业素养的人会觉得很难受。我来目前公司的时候,有另外一家企业的老板也希望我过去做管理,给我的薪水是目前企业的1.5倍,但是那家企业只有50、60人的规模,远远不如我目前企业的规模,所以我思虑再三,还是到了目前的这家公司。原因就是我去了那家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一是我很难再有提高,二是那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我很难创造和自己收入相匹配的价值,时间一长,在公司的地位就要下降,再找工作的话这段经历就不能够为我的职业发展增值,而目前的公司空间就比较大,光集团职能部门就有8个,还有下面的产业,在这种体制下,我的管理思想能够创造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主战场原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有个朋友问到为什么讲财务也可以划入主战场呢?这是因为在大的企业财务能够创造非常大的价值。一个一定规模的企业财务总监能够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那时因为在那样的公司通过财务管理比如 税务筹划、资金运营、内部控制 等等能够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价值,某种程度上比业务部门的价值并不小。比如房地产公司而言,财务能力甚至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财务会逐步的介入业务,大家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高层管理者,谁在说自己不懂财务那就不应该了。公司里的三驾马车,无论如何是应该有财务的一席之地的。但是小的公司就不同,皮包公司老板或者老板娘就相当于财务经理,顶多设个出纳,规模再大一点的公司,如果要设副总,一般也是业务出身,财务就是中层,因为业务有限,财务能够创造的价值本身就有限。      这里我要恭喜学财务的家人,我个人认为财务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很容易规划自己发展路径的职业。我遇到一些学财务的朋友,提起财务来大吐口水,认为财务没有什么意思,其实我觉得是没有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向以财务控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而且财务和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是前途无限。      其他和财务是差不多的职业包括人力资源、内审、管理、战略规划等等,如果不小心没做好职业和企业的结合,只能是埋怨领导不重视你这一部分,其实不是领导不重视,而是你那里创造的价值很有限,如果你是领导,你也这样干。当然我不否认这里面有管理理念的因素,但是这是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      还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就是销售。销售是最能考验和锻炼一个人能力的职业,而且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对于起点比较低的朋友非常好的一个职业。我就遇到过几个学历并不高但薪水很不错的做销售的朋友,但我还遇到一个东财毕业的哥们,他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做了2年,后来竟然跑到新西兰读了个营销的研究生,结果他的同学在国内都做到十几万年薪了,他回到国内找工作都还成问题。为什么?研究生学历去大学教书有点低,人家的门槛现在都提到了博士,用来做销售又有点高,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一向不建议身边的朋友去读营销方面的研究生,除非你想做研究或者工作深造。销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大家全凭业绩说话,而且业绩也比较容易衡量。当然,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在此过程中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到销售经理、销售总监乃至成长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      我前面讲到在行业和职业的选择方面要有内在的连续性,最好的连续性当然是两者都要保持,因为现在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有些职业和业务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你会做洗发水的销售但不一定能做好化肥的销售,你能担任生产性企业的财务总监但是做地产公司的财务总监你就很吃力。但是如果做不到两者都连续,我建议你最好能保持其中的一个是连续的。比如你一直在地产作但是作不同的职业,这样你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就是某个地产公司的总经理或者高管;或者你一直从事某个职业,比如你一直做销售、财务或者人力资源,这样即使在不同的行业作,但你会成为某个职业领域的专家。 第七章确立职业目标         以上所论述的内容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职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后面我所述的很多内容。比如有聪明的朋友可能会问:“那我进行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当然,你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会找到很多的因素,包括你的价值观、喜好、爱情等等,他们综合后会形成你的职业目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你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你的职业目标。   前两天一个曾经在公司实习过的研究生小姑娘给我打电话向我请教,说自己面临2个机会,“是去华为作sales还是到华润地产去做marketing。”这个小姑娘还是蛮优秀的,我在后面的文章中可能还会引用她的例子。我告诉她其实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2个机会的起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最关键的是她期望得到什么?她更期望怎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希望最直接的解决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那就去华为作sales;如果喜欢创意,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那就去华润。我告诉她,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叩问自己的内心。当然,我和她一起分析,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工作这么多年,我有个比较深的体会,大多数人的职业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职场中很多这样的朋友,觉得工作很乏味,甚至质疑自己入错了行,如果不是迫于生计的压力,他们说早就不干了,总之他们觉得工作不开心,甚至是一种疼苦,至少他们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我们中太多的人跟着生活的惯性去安排职业,包括不少很优秀的人。社会大众舆论说外企好就去外企,媒体讲MBA不错就去读MBA,大学毕业就要求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工作,茫茫碌碌恰恰忘了问自己一句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得到了才发现那并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只给我5分钟,让我出个注意帮助你获得职业上更大的成功,我会告诉你:“确认你的职业目标,制定实施计划,然后每天依此行事。”职业目标可以是成为行业的专家或者高管,也可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如果你采纳这条建议,那么它对你的益处将胜过你能学到的其他任何东西。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很多职业成功的人士都是因为有意无意的遵循了这个原则从这个简单的行动甚至比四年的学业都更有价值。而获得他们职业上的成功。  翻开众多成功学的书籍,无一例外的都要告诉你明确的目标对于获得成功是多么的重要,我这里不是在谈成功学,但我也不能免俗,这是因为它确实很重要。      以下的这个故事被很多人讲过很多遍,用来说明拥有清晰的目标的重要性。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他们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很多的人都看到过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也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这个故事的多个版本,其目的都是告诉大家目标的重要性。相信不少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所触动,也会尝试着来确立自己的目标,但事实是为数不少得人越想越糊涂,到最后也没能整明白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就亲身经历过好几个目标模糊的人大谈目标的重要性。这说明大家大都知道目标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来确立自己的目标,无论是人生还是职业方面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你就永远到不了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目标,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有希望的人带着没有希望的人飞奔,没目标的人为有目标的任务。 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能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清晰目标并贯彻执行,事情本身就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      确立职业目标对我们的帮助显而易见,我个人的经验,至少有以下的几个好处:      其一,会让你觉得充实,有干劲,俗话说就是有奔头。看看那些高考的学子,那个不在忙忙碌碌,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那就是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但是这个目标毕竟是自然而然树立的,是家长或者说社会为他们树立的目标。很多的人考上大学之后,没有意识到要树立新的目标,竟然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过。不信你去问一下,所有说读大学没意思的人肯定没有什么目标和追求。同理,那些说工作没意思的人也是因为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而那些有自己职业目标的人正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的添砖加瓦,每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一步就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怎么会觉得工作没有没劲呢。大家可以按照我所说的话作一个简单的测试,你可以很随意地问一下身边的朋友“你将来有什么打算?”,能够立即把这个问题给回答上来的一般都会做的不错,有的人可能会很诧异的看你半天,然后告诉你“这个问题,还真的从来没有想过。”比较正规的企业在面试一些比较重要岗位的员工的时候,这也几乎是必问的一个问题。说句题外话,一般有责任感的姑娘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肯定会问一句“你将来有什么打算?”,而那些能够描绘美好前景的青年自然更容易获得芳心。  如果没有相对明确的职业目标,那你告诉我,已经工作的你,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对自己做一些必要的提升,从什么方面着手呢。是加强英语还是学习财务,是考个证书还是要去读研,是参加管理培训还是强化自己的行业经验。现状是不少的人看两天英语又学两天财务,想考研又下定不了决心,想考某个证却因为没有动力准备不充分虽然交了报名费都没有参加考试,让时光慢慢地从身边溜走,最后逐渐地习惯于惯常的工作,偶尔搬家的时候翻出以前努力学习的材料,呆呆的想上半天,知道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努力过,仅此而已。      逢证必考是某些缺少职业目标的人的典型症状之一。这种人典型的解释是艺多不压身,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考个证,以备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种逻辑害人不浅,说是谋财害命也不夸张。首先“证”能不能代表“艺”实在不好说,很多的证都是某些机构谋利的手段,就连国家的学历证书都随着高校的扩招而变得水分越来越大,更何况那些短期培训而获得的所谓证书呢。你的这些证书真正的摆到雇主面前得时候往往不能给你加到期望得分数,和工作无关的证书写到简历上还会让你丢分;其次,毕竟每获得一个证书都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数量的金钱,如果所获得的证书本身无助于你职业目标的实现岂不是一种时间和精力得浪费,把这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最有助于你职业发展的领域岂不是会产生更高的收益。我遇到的比较夸张的是一个应聘市场经理的人的简历,在证书一栏竟然赫然写着什么厨师证,看了让我哭笑不得,立即放进人才库(废纸篓)了事。      有一次一个人来公司面试人力资源的职位,谈完后感觉不是太合适,他竟然说看看公司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职位,也是职业目标不清晰的原因。想想看,你喜欢一个女孩,女孩说我们可能不是太合适,不过我有个朋友挺不错的,给你介绍一下吧,你说好呵,我试一下吧,那后果是可想而知了。 当然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它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获得。就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而言,它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一步步浮现出来的,它就如同我们找对象,我们很难一下子描述出来我们到底希望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终生伴侣,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不同的异性,随着了解的增多,内心里就会发出一个声音,对,就是她(他)了,我就是希望拥有这样的一个伴侣。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都要经历一个“为谋求生存而就业—为终生发展而职业—为人生价值而事业”的一个过程。我们不太可能在职业发展之初就拥有一个我们希望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就太幸运了,就如同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青梅竹马的爱情一样,而是在为谋求生存而就业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了我们愿意为了终生发展而从事的职业,并随着我们条件的改善和追求的提高,我们找到了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从事的事业。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对很多的东西了解的太朦胧,难免在认识上有偏差,也很有可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前两天有个将要毕业的研究生女孩问我,是不是不要进入房地产行业,因为她觉得房地产行业是夕阳行业,我听了哑然失笑。还有一个男孩雄心勃勃的要进入咨询行业,只是因为咨询的收入高,他并不了解咨询行业的工作状态。其实这都很正常,这是我们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很难超越也没有必要超越,正如有句广告词说的“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当然,大多数的人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只有极少数的杰出人士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是自然而然的,你连自己的生存都没有解决,奢谈人生价值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很难达到第三个境界,甚至有的人一直在第一个阶段徘徊。如同李开复博士所说,什么是事业?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持之以恒的追求;事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应酬,而是矢志不移的奋斗。当心甘情愿为一件事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时,当能够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愉悦时,你已经在从事一项真正的事业了。可以说,不对你所从事的工作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是很难达到事业这样境界的,在职业的发展上自然也难有大的发展。  记不清是在那个网站上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很深,你可以发现这个女孩真得很可爱,尽管还透露者女孩的稚嫩,但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女孩将来的职业或者创业的成功,因为她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得是什么,而且正在一步步的积累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觉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会给很多的朋友有所启发,它回答了很多朋友对于职业目标的疑问,所以当时我就保存了下来,全文索引如下:        本人浙江某小城镇普通女生。家境一般。中学读书时成绩尚可,高考报厦门大学金融系,6分之差调剂到广东某末尾重点大学金融系,家人要求复读,因想去那个据称比浙江富裕的地方去待待,于是去读书,一晃四年,七月毕业。        原想去找银行对口工作,但英语没过六级,屡被拒之门外。遂收起银行工作念头,与深圳、广州四处找工。因外貌、身材还过得去,今年四月在深圳某广告公司觅得业务员一职,一去就安排下规定业务量,虽然底薪有2.8千,但对于一个刚出校门没任何社会经验的女生来说,这份工作实在艰辛,以致最后半途而废。        此时凑巧因为广交会原因,同学推荐去了一个台湾老板的纺织品外贸小公司。也是在这里定下了我的从业方向。       老板台湾人,典型家长式性格。起初说不包吃住,月薪2千。虽然在广州,这样的月薪并不高,但是也不会饿死了,自己学校虽然是第一批的重点本科,但是在广州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学历什么也算不上。于是小心翼翼的开始上班。老板脾气非常暴躁,而作为新人,每天早上一去要擦干净所有桌子,下班的时候要打扫完三个办公室,倒干净垃圾。本来自己虽然不是什么娇生惯养,但是家务活还是比较少做,突然要干这些,手忙脚乱,被呵斥过几次。不得不更小心,每天提起120分精神。起初并不要我做什么活,事实上金融和服装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唯一稍微有点关系是对信用证还比较熟悉,其他的什么也不会。也没有任何人教你,每天就是看到哪里脏了马上去收拾干净,老板手机不放在手边响了,马上去拿过来给老板,没事就去叠布样,每天都会有一些新布样,老板要求叠整齐。        以前同事把布样按时间排序,老板经常记不住是哪天的布样,找不到布样就会发脾气。于是自己留了点心,凭手感,把近似的布样放一堆,然后按颜色再分成小堆,最后按时间再分小堆,重新排列收拾了一下。老板发觉后说了一句“这个小鬼还不错。”于是分配了一台电脑给我,可以看他的邮箱和客人交往的记录,每天早上帮他打印出来放办公室桌上,但是不准我回。他有次拿到我的打印件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客人今天说什么。”我小心翼翼的把几封邮件的内容说给了他听,他看过以后似乎从此对我稍微有点好感,称赞我记性不错。接下来我的工作似乎就变成了老板的专职小秘书,他和客人交往的邮件我可以回复,只要他看过以后觉得没问题就可以发出去,也会教我对不同的客人要怎么回复,我整理样品的时候也会抽空稍微指点一下。这时比较好的是老板准许我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免费住他他不住的五羊新城的一个二居室旧房子,房费省了不少。但是在老板对你青睐的时候同事就会对你不友善。开始时没人教你,这种情况下更没人教你。对服装和面料的知识仍旧贫乏,而老板依旧暴躁,每天谨小慎微的注意每一个细节,原先大大咧咧的性格一下收敛了不少。        台湾老板似乎越来越觉得我这个小鬼做事情还是不错的,于是在其他老板面前有时会炫耀一下我为他准备的资料是多么细致齐全。这时已经慢慢接触到一些别的老板了,都是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每年少少也有几百万可以赚到。接触多了,渐渐有了创业的想法,于是更加留心服装、布料的专业知识,也更加留心看老板怎么和客户交流。但是这些都没有表现出来,看起来还是个傻乎乎的小丫头。随后认识了一个浙江老板,当他听说我是浙江人时候,竭力让我回浙江,说要介绍我给一个朋友的工厂做。        于是兜兜转转毕业典礼后我又回来了浙江,而薪水也由深圳的2千8,到广州的2千,再到现在的一千。        为何薪水少还要回来做?当有了创业的想法后,觉得工厂才是能学到所需要的一切的地方。所以义无反顾的来到现在这个在郊区,薪水只有1千的工厂。刚到工厂时,一个大学生刚走,因为老板觉得他人不够机灵,而他也觉得在工厂没多大发展,于是走了。我刚来时的局面就是整个工厂只有我这个英文没过六级的人稍懂英文。        尺寸表不会翻译,只认识脖子、袖子、胸...这样的单词,拿着尺寸表到样板房,和打样师傅看着尺寸加我认识的单词一起猜,师傅教我服装说袖开口叫克夫,胳肢窝叫夹圈叫袖隆...学了三四次学会了尺寸表的翻译,顺带学会了服装的名词应该怎么叫,顺带知道了什么部分大概多少尺寸        买家要来供应商评厂,评厂全英文报告看不懂,借着金山词霸一个个生词翻译过去,两天以后跟着人事部一起去查消防查安全查仓库,帮着财务部造查厂的假工资假保险,一个星期内学会了应付查厂整套程序和应付花招。        现在慢慢开始熟悉面料也慢慢熟悉服装工艺,工厂的对外英文交流也开始由我负责,英语强迫性加强了不少。没有周六周日,每月放假一天,每晚自己加班到九点半。熟悉的越多越觉得创业艰难,但是熟悉的越多越坚定创业的意志。当你发现或许能力很一般的老板却能每年几百几千万的赚,而你却还在算这个月有几千能加几百,心里很不是滋味。        以上为工作到现在的大致总结,以及创业理想。        以下为具体的薪水支出。     每月1000,工厂包吃包住包水电,没有交通费支出。     1、手机费:150。和在广东的男友通讯主要方式,为了省钱,每天强忍到12点以后打电话,可以节省一半手机费用。短信能省则省。一毛一毛的加起来也很多。     2、买衣买鞋化妆理发:200。因为是短发,每个月要修剪,否则会很邋遢,20元,只剪吹干净,不做别的任何护理和造型,省钱要紧。皮肤不错,没有化妆品,只有超市买的二十几元一支的洗面奶和润肤霜,两个月都用不完一支。每个月只能添一两件打折的比较低档次的专卖店衣服。     3、买书买资料:200。每月预200的钱买资料,因为服装、面料都是从头学的,毫无基础,现在的书又超贵,到现在还没买齐一套完整的书,还在继续采购中。另外还要买些英文的书加强英文。     4、回家车费:80元。包括到车站的公交车费用。每个月回家一趟,来回80元。     5、零食:50。比较爱吃零食,但是没有太多钱买,学生时每个月零食要花百元左右,现在只能控制到每个星期花10元左右,这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6、q币:50。这个是最被男友鄙视的一项支出。喜欢买衣服,买不起真的于是好打扮qq秀,想结婚没钱结婚于是养了qq宠物结婚,这些都需要一些支出,50可能还不止,但是心理会愉快不少。由于是异地恋,时间会稍微有些空余,除了加班和看书,中午休息之类的空余时间都花在qq上了。     7、早饭:30。每天一元,一包豆浆一个茶叶蛋。        理论上算每月实际剩下的不到200。实际上每个月都花的剩下不到50,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支出,牙膏牙刷纸巾洗头水袜子笔记本可爱的圆珠笔之类的,虽然如此,这个月挤出50元进了一些可擦写的圆珠笔,准备在淘宝上开个小店,第一次卖的打算就是这些可擦写的圆珠笔,觉得挺可爱,挺新奇。以后等攒些钱,用我现在初步专业的服装成衣、面料知识去进500元衣服卖。当然,这些只是赚些零花钱。等我攒到5000元时我要开始我的创业第一步,去申请一张国际信用卡,打算去ebay卖中国的silk衣服。既然国内c2c可以做的这般红火,如果英文过得去的话,为什么不在世界范围做c2c呢?既然我现在以及将来都希望能够做外贸b2b,为什么不让对外c2c当中间的桥梁呢?        是,虽然现在的收入很少,这个我知道的很清楚,厂里的车工都比我赚的多。但是,我想,现在我这样拼命努力,总有一天我也能赚到足够的钱去西湖边买一套大房子给爸爸妈妈,这是一个普通的浙江女生的梦想。  因为对职业生涯感兴趣的原因,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很感动。这个女孩在芸芸众生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今天的她平凡如你我,虽然她也会经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几乎可以判定若干年后她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很多的人仰视,慨叹她的幸运和机遇,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是因为多年前她给自己树立了坚定的职业目标并一步步地为之奋斗才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个案例有着非常现实的参考意义,正如一个网友所总结的,这个女孩从现实出发,渡过了一个阶段的迷茫期之后在工作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围绕自己的目标开始一点点地积累资源。在此过程中,这个小姑娘没有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工作,这样的格局和气度确实是很难得的。其实我个人的经验,职业(其实不仅仅是职业)的成功需要vision,passion还有action,当然还有一点点的运气。Vision属于战略范畴,一般大家认为有点虚,就是大家一般说的职业生涯规划,我谈到的选择和职业目标都在此列,它是要解决你往那个方向走的问题。大家可能会说很多人没有vision一样能够成功,就如同很多的企业没有战略一样能够生存。我也承认这种现实,但是一是有了清晰的方向,能够让你少走弯路,能够加速你的成功,它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必要条件;其次是现在的职场环境和几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化的人才越来越多,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没有vision照样成功但不意味着今后可以成功。三是有的人认为环境变化太快,计划跟不上变化,设定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个观点流毒甚广。前段时间我们的地产集团讨论战略,竟然还有的人提出来讨论战略意义不大,意思是这个市场机会主义者或许能生存的更好,我就指出来,我们非常有必要讨论战略,或许我们的战略导向只能占到40%,但我们要逐步提高到80%乃至更多,逐步由机会导向走向战略导向,否则企业很难发展。战略定了以后本身并不是议程不变得,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Passion介于vision和action之间,制定你的发展方向的时候要考虑什么事情能让你又激情,你有激情才能够积极地去行动。Action当然更为重要,其实现实中很多人发展不顺利不是方向的错,入对了行也选对了企业,但就是不能把事情做正确。我举得这个案例从这三个方面都会对我们有启发,比如在action层面这个小姑娘作事情的态度,连台湾老板都觉得这个小鬼作事情还是不错的。当然还涉及到理财,人脉关系的处理等等,我在后面都会讲到。  三是不愿意去叩问自己的内心,而将发现自己的兴趣寄托于什么职业测评或所谓的职业顾问。在这里,我不是否认职业测评的科学性也不是否定职业顾问的作用,而是说你这样的手段毕竟只是参考,你很难依赖他们来发现你真正的兴趣。兴趣与本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阅历息息相关,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而发现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本人更了解你自己,其他人的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      我在这里推荐几个有助于发现你职业兴趣的方法,大家可以有机会尝试一下。   一、工作观察法   1、你对目前的工作哪些方面最满意?哪些方面最不满意?你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   2、你曾经做过的什么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   3、你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哪些你学得很快并且非常有兴趣学?哪些学的很认真但总是很吃力而且掌握不好?   4、记下你的成绩、受到的肯定、觉得有收获、充实的事情。   记录以上的东西,大约3个月或半年左右分析一次,如是几次你就能够逐步的明白你的兴趣所在。即使你没有参加工作,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类似的资料。   二、羡慕他人的工作   我们都曾经有过羡慕别人工作的经历。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比如我们参加某个培训或者论坛,我们觉得如果我们能够从事那个人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幸福。有些羡慕只是一个很短暂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而有些羡慕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徘徊。   当然我们的这种羡慕往往是对我们所理解的被羡慕对象最光鲜的一面的片面理解,当我们理解了那份工作的全部,或许我们并不喜欢很多背后的东西。但是毕竟我们羡慕别人的工作,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自身兴趣的一种投射。一个喜欢IT的人会羡慕比尔.盖茨而不会是周杰伦;一个对管理感兴趣的人会羡慕张瑞敏的工作而不太可能是王朔的工作。所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回忆在过去的某段时间里你曾经对某个工作比较强烈的羡慕经验,从中是否可以体会出你乐意为之奋斗的工作。   三、如果现在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那你最想从事的事情是什么?不要告诉我除了享受你什么要不想干,如果是那样的神仙也拿你没办法。   四、职业生涯兴趣测验   这类的测试又很多,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或者看一下相关的书籍。我也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psytopic.com/上面有关于职业方面的测评,可以参考一下。几种不同的方法互相印证,基本上能够发现自己大致的兴趣点。我不是很建议单纯的花钱去做测试,一是这样的人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竟然通过上面那么多的方法都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很有功力的顾问或者咨询师很难给你什么比较好的建议,反而会把你搞得很糊涂,还不如找自己周围比较成功的朋友听一下他们的建议。二是职业咨询是个很专业的工作,而有的咨询师本身都没有成功的职业经历,他们只是比你多熟悉一些工具而已,咨询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糊口的工具而已,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有家职业咨询公司竟然把我的帖子改头换面,写成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如此的职业道德和原创精神的缺乏,怎么能够相信他们会对客户负责任,他们的做法也会让职业咨询整个行业蒙羞。万一你找个不称职的咨询师说不定会越帮忙越乱,当然那些真正有功力的咨询师对于你的职业发展还是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但无论如何最重的决策人和执行人仍然是你。如果那天我一高兴去做职业咨询,应该是个不错的咨询师(呵呵,自吹一把)。其实来自你这个行业的成功人士的建议更有价值,所以如果有机会,研究一下你所在行业的成功人士的经历或者有机会向他们请教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第一步是要证明你选对了方向-属于你自己的方向。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人都没能选对方向或者说根本没有去选方向。在职业的道路上,你不可能走别人的路取得成功,很多的成功模式本身就不具有可复制性,很多人成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自己的职业道路,你要想成功,也必须为独一无二的你找到适合你的独一无二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只能靠你在工作实践中一步步明晰。      当你暂时没有目标时,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的意见是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先把所谓的目标放一放,不要为了寻找目标而目标。当你把当下的事情做好的时候,新的机会往往就会浮现出来,他们会把你带向新的目标。      确立自己的事业目标不是劳动竞赛,不要去和别人比,而要立足于自己的现状一点点进步,只要今天的你胜过昨天的你,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进步,你就能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目标。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优秀,普通人眼中的千万富翁去和李嘉诚比也只会越比越沮丧。目标是自己的,别人的成功并不能否定你的幸福,和别人比很容易把心态搞坏,凭空多出来那么多敌人,何苦呢。 尽管职业兴趣很重要,但是不要寄希望于一分工作能够符合你的全部兴趣。一个老师,可能很喜欢讲课的感觉但不喜欢研究,他可能也要写几篇论文好混个教授;一个官员,可能很喜欢享受权利,但也要忍受平衡利益的疼苦;一个歌手,可能很享受唱歌的快乐,但恐怕也要配合公司的商业推广;一个高管,可能做起事情来很有成就感,但也要承担非常大的决策压力;一个技术人员,可能很喜欢研究并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但他也要学会和应用部门做好沟通。其实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工作,你会喜欢它的全部。能有一个工作你喜欢它的大部分已经是很不错了。对于你所不喜欢的部分,就是为你喜欢的部分所付出的一种代价。就如同我们喜欢自己的爱人,他(她)也有一些缺点让我们觉得不太舒服,但我们知道,爱一个人就要喜欢他的优点也要接受他的缺点。 中国有句俗话叫“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武?什么叫功?职业的武功怎么练?我高中期间是个武侠迷,对于武功还是做了点了解,我的理解是武指技巧,功指功夫.所谓技巧就是方法,而功夫则是实力。擒拿,格斗,散打都有技巧,但是也要有功夫才能成为高手.假如你有技巧,能够打到对方,但是功夫不够,只相当于轻轻摸一下那么大的劲,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练物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而同样,练功不练武,进步也会缓慢,比如你的力量很大,一拳有千斤之力,但是没有技巧,每次都是打不到敌人,白费力气,结果还是没用。所以说,既要会技巧又要有实力.就是有功夫了,缺一不可。前两年成功学非常的火爆,但是现在江河日下,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只是停留在方法的层面,而且很肤浅。我也注意到成功学的大师大多在除了培训以外的行业没有什么成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让他们获得了成功,而对于学员的帮助非常有限。我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成功学,只是告诉大家,成功学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设定目标其实并不太难,可是要贯彻执行下去就非常难了。去年有本非常火的管理书籍叫《执行力》,提到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获得成功,不是企业的战略出现了问题,而是执行力不足,不能够实现公司预定的战略目标。作者所说的问题,放在职场上也实再恰当不过了。和企业的成功类似,一个人职业上的成功,30%靠战略,50%靠执行力,20%靠运气,不同的人给出的比例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执行力肯定会占到最大的比例。运气没法教也学不会,战略和执行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得到提升,而且上帝在分配运气的时候似乎也很迁就这两方面做的不错的人。我的伯父当年从部队转业没有留在省城而是选择了回镇上的供销社,职业生涯规划属于战略,执行力就是你实现职业目标的能力,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职业规划出了问题,而是执行力出了问题。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我在刚工作的第二年,觉得要学点什么,因为对英语的兴趣,就去报了一个英语本科自考,起初的时候热情很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但两个月之后基本就放弃了;我还报名参加过CPA的考试,书都买好了,报名费也交了,后来却没有坚持下去。直到工作到第四年,意识到在这样下去的话,终会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才重新树立目标并坚持下来,最终去读研,一点点地沿着自己的职业路径前进,才算是有了一点的进步。      当你有了自己初步的目标以后,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立即让自己行动起来,向着把目标实现的方向拿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关键是你要不断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结果中又可带出新的行动,把我们带向特定的方向,最后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人生。      小时候每一次有了一个新的笔记本,总是喜欢在扉页上写点什么激励自己的名言,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之类。有一句“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也是时常会写的,在工作多年后的今天,对于这句话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有志向的人确立目标以后不会轻易的改变,他们会通过实际行动不断优化改进方法,直到实现目标;而没有志向的人却不断改变自己的目标,今天想做职业经理人,明天又想自己去创业,却唯独不肯改进自己的方法,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却反过来羡慕别人的幸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却全然没有注意到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比如我们身边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就是不愿意去改进自己的沟通技能,就是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就是邋遢,不愿意改进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同志,就是神仙帮你做职业规划,恐怕他自己都会“坚定”地走向职场的地狱而竟然都不知道自己落败的原因。 第八章跳槽与职业生涯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现在的社会,为了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而频繁跳槽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聚会时关于跳槽也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跳槽是件很酷的事情,但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公司工作时间的长短和跳槽的次数相当重要。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多长时间跳一次槽比较合适,但跳槽过频不但容易失去雇主的信任而且更关键的是不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很多人跳来跳去没有越跳越高,反而最后跳入了职场的坟墓;另一种相反的做法是不懂得跳槽,明明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却没有改变的勇气,只能在一次次的抱怨中维持现状。      有的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跳槽,不断地跳来跳去,他们的借口是无法了解到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只好换来换去,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的人实在非常的悲哀,因为他们不愿投入的去作几乎任何一件事情。记得哪一年的高考题好像是一幅漫画,一个人在挖井,挖了好多口,每次在快要挖出井水的时候就放弃了,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频繁跳槽的人和这个挖井的人很像。其实,频繁跳槽一点都不好玩,这可不像爱迪生做实验,没有失败,即使没有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不可行的方法,至少为后续的试验或者科学家提供了帮助,而我们个人的职业生命很有限,可没有那么多让你试错的机会。 spring360wrote: 跳槽的原因不胜杖举,大致可以分为下几类:   一、待遇问题,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每次和应聘者交流,几乎没有一个应聘者谈到因为待遇的原因而跳槽;但事实是大部分人选择跳槽都是由于薪金问题。   二、发展问题,感觉当前的工作制约了自己在职业上的发展。具体的情况如公司的盈利状况一直不好,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产生忧虑,感到没有安全感;对自己在公司的职位发展前景不乐观,短期内看不到发展机会,又不愿意耗时间“用青春等明天”,通常的说法就是遭遇职业天花板;再比如感觉自己选错了行业或者职能,希望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环境问题,不适应目前工作的环境。具体的表现如认为自己的很多建议想法不被重视,认为公司的运作机制有问题又无力改善,感到自己的才能在这里无法施展;再比如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无法忍受公司复杂的人事关系。甚至有的人是因为和“苛刻”的上司或者老板关系没有处理好而萌生跳槽的念头。      没有哪一个单一的因素促使一个人下定跳槽的决心,一般人跳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本来薪酬也不是很有竞争力,又遇到了一个工作上配合别扭的上司,再看看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似乎薪酬都比自己高,自然就准备跳槽了。在这里我首先需要提醒的是职业发展本身是一个长跑而不是一个百米赛,短时间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最容易和别人去比,而且心态不好,似乎哪个同学的起薪比自己高了1000元就意味着永远会高过自己,总想着找一份更高薪的工作让同学刮目相看。我的第一份工作分在了一个效益很好的国有企业,按说工资也还可以,但经常和朋友交流时谈到某某的高薪经常会萌生跳槽的冲动,如今十几年过去,发现最初高薪的同学发展的未必有起点低的同学好。起点很重要,但是把握自己发展的方向更重要。      在每个人工作的早期,入错行或者选错职业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都要工作几年后才能初步具有生涯规划的意识,而在此之前,身边的朋友或者老师未必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是我家在农村的父母最大的期望,为了让我读书他们已经竭尽所能,他们不可能在职业上给我什么有效的指导,外面的职业世界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刚毕业的时候也很少什么所谓的人脉能够在职业发展上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包括老师在内。对于将来的职业只能是自己探索着面对,很多农村出生的大学毕业生都和我差不多。按说城市出身的同学能好一些,他们的父母见多识广,肯定能够给予很多的指导,事实也并非如此。大多数父母也只是凭感觉,某某职业不错,挣钱多又体面,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所知所解和我们刚毕业时一样的贫乏。这是因为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一个工作就是为了吃饭的年代,是没有人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而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人们对职业的理解和要求,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已经并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够让身处其中的职业人士拥有那么多动人的机会,却又面临那么多选择的疼苦。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开始在中国的职场流行,它是和需求相伴而生的。  因此当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入错了行当或者选错了企业的时候,可以考虑跳槽,重新换一个跑道。跳槽本身很正常,但你要认识到最初的莽撞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好今后的路。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往往就如同我们的初恋,尽管那时我们充满了激情但我们确实不懂感情,往往不能修成正果;但它会让我们知道感情的美好并最终寻找到真爱。但一个因为初恋不成功就怀疑感情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爱的,就如同一个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不珍惜今后机会的人一样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心态搞坏了。所以我们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像换一个真心想爱的女朋友那样珍惜。      刚刚参加工作的人跳槽的机率最高,就业第一年连续换二三个单位也不奇怪,之后才能逐渐稳定下来。原因之一我上面已经讲过,那就是是刚出校门对社会和自己的了解不深,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未必适合自己;其次是谈不上什么人生阅历,承受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遇到工作压力,对薪水和职位的失望等等问题缺少化解的方法和技巧。而成熟的员工会尽力去化解各种矛盾,适应压力找可以着力的地方作改善,一点点地拓展自己的职业生存空间,不仅能在工作中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更能够克服困难和障碍逐步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比如学会建议胜过意见的道理,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说服老板采纳自己的建议,学会合作精神,学会和尽量多的人友好相处使自己的工作阻力更少。学会忍耐今天的委屈为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仅仅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限制而没有慎重思考就离职事实上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软弱的表。因为有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共性,不管在那个企业,都有可能碰到相同的问题——所有的企业都会存在人际上的冲突,都要需要克服的困难。当然我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跳槽,我在后面还会谈到有的时候你必须果断跳槽,只是跳槽应该是一种清醒、理智的选择,仅仅因为不能适应这个环境或者有另一家薪水更高的企业在招手就跳槽都是失败的——尤其对年轻人而言,路还很长,跳槽应当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其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你至少应该有在某一个还不错的公司里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适当地积累起某一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一个人不在一个公司里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无法充分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这3年左右的时间是让你获得真正的职业竞争力的阶段。如同我前面所说,职业发展的阶段是有三个层面---“为了生存而就业,为了发展而职业,为了人生价值而事业。”在为了生存而就业的阶段,你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积累获得职业竞争力,从而达到为了发展而职业的层面,再此基础上你再获得行业领导力,才能够最终达到为了人生价值而职业的阶段。而频繁跳槽是很不利于你获得职业竞争力,当你拥有了行业领导力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了。      对于任何一个不满意目前工作而有跳槽念头的朋友来说,我所建议的第一个做法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当前的工作而不是轻率的作出跳槽的决定。我并不是反对跳槽,而是反对无目的的跳槽或者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过后的跳槽。你最初为什么会选择你目前的工作?你当前的工作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薪酬太低还是发展前景暗淡?是压力太大还是没有兴趣?重新换一份工作能否解决你现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当前工作的好处是你已经认清了问题的全部,如果你愿意认清的话,所以你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解决,去改进;新的工作固然会给你带来新的希望,但它背后的不确定性在你进入之前完全难以预料。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心态,当讨厌一份工作的时候,巴不得尽快逃离,一分钟都不想停留,殊不知新的工作着手以后原来所遇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于是忍受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祭出跳槽的法宝。 不要把跳槽作为解决职业发展问题的唯一手段。有的人频繁跳槽,美其名曰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其实这个世界上很难存在为你量身定做的平台,更多的时候,成功的职场人士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和公司共同打造这个平台。工作不顺利跳槽;和同事关系不和睦跳槽;工资不理想跳槽;不喜欢当前的工作跳槽……有的人工作发展上遇到什么不顺的情况就采取这种手段,而不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者说即使找原因,也很少从自身的方面来考虑。然而工作不顺利,可能是你的能力需要提高;和同事关系不和睦,可能是你的人际沟通能力需要加强;工资不理想可能是因为你的业绩不够好;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地付出所以没有体会出工作的乐趣。这些问题不解决,你跳到哪里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结果。当你和其他人一起被拥堵在“瓶颈”里的时候,只能说明你还不够优秀,不足以脱颖而出,跳槽很难解决你是否优秀的问题。因此当你真的决定要跳槽之前,要好好总结一下自己在目前公司的工作是否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方面,自己去努力了,改进了,你可能就能够在当前的工作上获得职业生涯的进步。哪怕真的要重打锣鼓另开张,搞清楚这些问题,至少也可以在下一家公司里能够避免。      跳槽不是“转学”而是“升学”,跳槽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利于自己的职业增值,尽可能减少同水平跳槽。所谓同水平跳槽就是新的工作和你原来的工作基本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既没有让你增加多少的薪水,也没有让你去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新的工作并没有让你从原来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提升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你只是换了一个学校而已,甚至连这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是差不多的,职业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正应为如此,转学不可能带来待遇方面的本质提高。 人才具有自己的市场价值。同样的一个人在人才市场上会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价值,不同的公司所给的价钱肯定会围绕着这个价值波动,而且这个波动的幅度一般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放在相对长的一个时间里来考量更是如此。这里,你需要应该明白的一个职业道理是:在职业价值没有本质提高的情况下,你的职场价格只能是现在的这个水平。对于这种情况下的跳槽,如果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条件以便进一步地提高职业技能,那么跳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么,“转学”就只会浪费时间,从而延迟而不是加速职业人下一个职业目标的实现。这种不是升学而是转学性质的跳槽意义并不是很大,我个人的意见是不鼓励,我建议要大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当你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了本质上的提高时就会发现:有很多既稳定待遇又高的职位在供你选择。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完全公平的前提下,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多     永远不要单纯为了薪水而跳槽,哪怕你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当你想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要对两份工作所能提供给你的总体价值进行比较。薪酬是这个总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唯一组成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包括个人所能获得的发展机会、工作的适应性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个人的发展机会是其中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40岁之前的职场中人,因为它意味着你未来的薪酬。 不同职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行政该开始的起薪并不低,但发展后劲不足;财务会随着你经验和技能的增加收入稳步增长;有的职业明显是吃青春饭的,比如模特、空姐和某些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刚开始不算高,也要用心去揣摩所谓的潜规则,难以尽情展示你的个性和激情,但一旦当了一个小官或者有了一点实权,其收入(往往主要是某种类型的收入,地球人都知道)就会出现跳跃式的增长;而像律师、医生等的发展曲线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型,所谓越老越值钱,刚开始的几年是技能和经验包括个人品牌的积累阶段,一旦你的个人品牌获得客户的认可,收入会越来越可观。如果进了这样的行当,刚开始你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对那些挣快钱的职业作无谓的羡慕,这就像企业的投资,有的项目投资少,见效快,但不见得长久;有的投资大,见效慢,但一旦开始收获,那就有着稳定可观的收益。      职业发展过程中,职场人士需要通过个人职业能力、资源、素养等的不断提升来使自己增值,由此而构建和延续个人职业品牌。这就意味着,界定一次跳槽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新的岗位是否表明自身职业价值的提升、新的平台能否为自身职业价值的增值提供保障。      如果你真的认为目前的公司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那么你应该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你长期发展的公司,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够为你描绘出职业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线,是向更高层级的跃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动。      很多人在面对职业中的挫折时会说,挫折是一种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那经历只能是经历,只有战胜了挫折,总结了经验,这个经历才是财富,才能职业生涯步步高。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非得从一而终,与频繁跳槽者不同的是,有的人却很少跳槽,即使出现了属于自己的跳槽机会也没有识别出来。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你可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归属意识,很难放弃过去。我个人的意见是要忠于职业而不是忠于企业,这点和你的职业化行为本身并不矛盾,对于你的雇主,工作的每一天你都应全力以赴,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当企业的环境影响你的职业发展或者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你要考虑行动。优秀的企业会考虑员工的生涯发展,当员工个人的生涯规划和企业为你设定的生涯规划最大程度的重叠时,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最有利的。但有时候二者会出现冲突,即使是最优秀最人性化的企业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完全寄托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时候,你要忠于自己的生涯规划而不是过于迁就企业为你设定的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必要的时候跳槽还真是一个必须的手段,跳槽把握的好,会丰富我们的职业经历,拓宽我们的职业视野,实现我们职业生涯的增值。应该跳槽的时候不跳槽反而也会消耗我们的职业生命。  在很多人工作的初期,跳槽的频率比较高。很多人跳槽是因为第一份工作的盲目性。当时选择的时候他们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询问,抑或是因为经济的压力等等。但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工作本身的新鲜感开始消退,新的尴尬却浮上心头,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如同我前面讲的,他们最初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或者说对自己将来的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作出了选择。他们的工作与他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不符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目前的工作很新鲜,毕竟这是一份工作,有事情做总比无所事事好,至少我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真正入行之后,发现自己坐这样的工作并没有内在的动力。一个常有的例子是因为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人选择去做老师,依据是老师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每年有较长的假期,可以有外快等等。但是真正喜欢老师这一行的人应该是能够从对学生的教导、帮助和指引中获得成就感。随着对走上社会的新鲜感的消失,大家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变得越来越现实,对自己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想换一个更适合自己愿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此种情况下,跳槽几乎是必由之路。      以下是我能够想起来的有必要跳槽的几种情形,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跳槽甚至也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先尝试内部的岗位转换或者和你的上司共同探讨职业发展的困惑,如果你的上司值得信任并愿意为你提供建议的话。我所列的几种情况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有必要跳槽的情形,比如你上班的时间太远,比如你家庭的原因等等,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我所列的情况更具有举例的性质。 1、如果你在目前的公司已经缺少发展空间,欲更上层楼,则需等待很久的时间时可以考虑是否要换一家公司。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如果没有新的业务拓展,则很难创造出新的机会;如果企业论资排辈现象在严重一些的话,你升迁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如果你和你的上司年龄很接近,又会进一步降低你的机会。而那些蓬勃发展的公司,不断地在新的业务线新的地域创造新的升迁机会,它能够让你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果实。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最理想的当然是我们和公司一起成长,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营越来越健康,我们的责任越来越重,职位越来越高,回报也越来越高;次之的是公司发展一般但是你个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你的职位得到提升,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最差的就是公司没有起色,自己也没有起色,与其半死不活得混日子不如早谋出路。         2、如果你觉得在目前的公司继续工作下去技能上很难有提高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要跳槽了。因为你的技能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的技能停滞了,意味着你预期的薪水增加机会不大,所以要考虑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提高。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下咱们做一个稍微深度的分析。      在我们的职业经历中,我们的职业技能,知识、观念等会有一个内在的变化曲线,它们构成我们的内职业生涯;同时,显性得来看我们的毕业学校、工作单位、工作职位乃至工作内容等等也有一个外在的变化曲线,它们沟成了我们的外职业生涯。说白了,外职业生涯就是你简历上体现出来的内容,内职业生涯就是你的简历内容下面所隐藏的你真正的技能、知识和观念的变化。研究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它们就像我凭着死记硬背就能靠高分但现在忘得一干二净的政治当中所描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样。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总结如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地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力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所以,我套用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如下:   第一,内职业生涯决定外职业生涯   1、内职业生涯的状况(包括内职业生涯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状况、性质和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决定外在。   2、内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变革。当一个人的内职业生涯获得了突破的时候,外职业生涯的突破就之日可待了。   第二,外职业生涯对内职业生涯能动地反作用   1、当外职业生涯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如一个人当了主管或者经理,如果他有相应的素质,自然而然会逐步的提高自己的内在职业生涯,不断在这个职位上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丰富人脉,从而促进内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反过来向更高层次的外职业生涯迈进。   2、当外职业生涯不适合内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被安插到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或者这个岗位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他技能的提高是很难的。   外职业生涯一定要适应内职业生涯的性质,这是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外职业生涯先进与否,必须以内职业生涯标准来判断,研究外职业生涯归根结底是为内职业生涯服务的,脱离内职业生涯来研究外职业生涯,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套用这段文字的时候,好几次我都乐了呵呵)      如上关于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很好的解释了现在职场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所谓总经理的收入还没有人家一个普通的sales收入多,为什么有的人迟迟不能升职?为什么有的博士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有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收入还不如某些普通院校的学生?为什么有人考研后并没有为就业增加太多的砝码?其实,了解了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我们今后的职业决策就变得简单了不少,那就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促进你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不断促进你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于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还可以做很多的发挥,时间关系,我先暂时写这么多,后边有时间咱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大家也可以发挥聪明才智进行相应的发挥从而丰富这一“理论”的内容。  如果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恰当时候舒心,说明你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刚刚可以把工作做好;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较多时烦心,这时候你感到工作没有挑战性,也不太会尽心工作,容易出现不认真负责的现象,觉得大材小用,心里难以不平衡;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要变心,你感到在这里受到压抑,根本无法发挥你的能力,你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所以你就会有跳槽的念头。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适度超前你会有工作的动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较多你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就如同你本来能举100斤的东西,现在让你举120斤,你肯定会感觉比较吃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有毁灭力,就如同你能举100斤,忽然让你举500斤,可能会把你给压趴下。      正是基于此,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套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要以内职业生涯建设为主,以外职业生涯建设为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在这个原则下,充满希望、富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之路才能形成,否则好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成为“有才华的穷人,”郁郁而不得志;如果过于关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出现“官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职业的危机就潜伏在你盛名的光环之下,随时都会出现。  4、如果你的公司在竞争中落后,而你又无力促使公司迎头赶上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公司的战略、团队的执行能力、外部的市场环境等等很多的因素,往往个人的努力只能促进局部的改善而不能决定最终战局的胜负,常让人产生“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半死不活、比如某些民营企业的突然休克,这不是你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往往是跳槽,重新换一个更能够发挥你作用的平台。      5、如果公司的改组或变动使你的前程计划受到阻碍时。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很可能你从主战场被边缘化,这种例子屡屡出现。如果你实在不能通过内部转岗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或许跳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6、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与新的理想时。山东有个乡土作家,好像叫刘什么,有句话,“有的楼,小时候看着高,长大了未必这么看。”随着你阅历和眼界的开阔,你原来觉得很好的工作未必能够满足你的发展需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李佳明和曾子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用友的王文京、零点的袁岳,他们起初的平台都非常好,李佳明是从中央台出国留学,曾子墨是从国外的投行到了凤凰卫视,王文京和袁岳都是从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角色下海创业。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转换都是因为自己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事实上,职业的发展如同我们走楼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职业之路自然是海阔天空。  往往成功人士的跳槽不是在职业的最低潮而往往是职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时候开始转换跑道,他们能够提前避免职业危机的来临,其实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研判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促使你的职业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而阻止不利事情的发生。风险相对比较小的是职业过程中的“T”型发展,指“T”字从下往上写,意思是说在职业发展的最初,先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做深,写好那一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再写那一横,培养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使自己具备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更换工作需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宁可冒点风险早作改变,也比踌躇不定好,以免错失良机。当你真的决定跳槽了,那就尽快进行相应的准备。成功的跳槽至少需要2-3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不要把跳槽仅仅当成换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把它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这样的契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评估。         现在是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不小心进入了一家不地道的公司完全可以随时走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往往伴随着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所以应聘一家公司的时侯,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让用人单位对你满意,你也要好好的评估你的雇主。在你欲加盟一家公司前,下点力气对你未来雇主的风格进行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要考虑企业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吻合。总的来说,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更具体的论述,大型企业相对比较安全,职位不会老是变化。。。)而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关键标准就是能否对你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你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站,行业内的相关报道,你面试时所接触的公司的人员,甚至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职业目标。一般中低职位的人在面试的时候一味的等待面试者发问,很少主动利用机会去观察和了解目标公司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有些浪费机会。一般来说,经过前期的深入了解,入职后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更可以充分利用实习或者试用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如果和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太大的差异,也好尽快地修正或调整。      即使已经下定决心从公司离职,也要体面地撤退,为原来的公司留下一份人情和好印象。我们骑驴找马,但也不能虐待驴,最关键的你要骑上头能让你找到千里马的驴。等你找到了新的雇主,得意之余,千万别忘了和当前的公司进行比较好的工作交接。有的人比较情绪化,工作不交接,甩手走人或者把公司的重要资源带走,据为己有,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但是不职业,简直算的上愚蠢。一是你往往是在行业内的公司就业,这个圈子很小,极端的行为往往容易在圈子里传开;其次是除非你一直作低端的职位或者一直在比较滥的公司,比较正规的公司在重要的岗位都会做背景调查,如果了解到你有这样的经历的话对于你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退一万步来讲,当前的公司毕竟是你职业旅程上的一个站点,毕竟你曾经满怀希望的加入这个团队,体面地离去对大家都有好处。 第九章专业与职业生涯         因为职业和兴趣的原因,我会非常关注不同专业的人员的就业情况。我注意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是不管专业的冷热,从个体而言,我都见到过求职困难的现象。我见到过学计算机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见到过学法律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见到过学金融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见到过学工程的人找不到工作,学英语的、学中文的……。他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专业,冷门专业毕业的自然很有理由,专业太偏了;热门专业竟然也振振有词,学这专业的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而与此同时,我却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真正在职场上成功的,什么专业的都有。搜狐张朝阳的专业是物理学,阿里巴巴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复兴集团总裁郭广昌的专业是哲学,国美老总黄光裕没有专业。你可能会说这些人都是超人而且都是创业者,不具有代表性。其实我个人十多年的职业经历中接触过各行各业的职场杰出人士,他们最初的专业真的是五花八门。每当我参加各种各样论坛的时候,我都会比较留意大会材料中关于嘉宾的职业经历,他们绝对算的上是行业的精英,其专业竟然也是五花八门。我有一次参加一个在上海举行的投融资论坛,这算是比较专业的行业了吧,发现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嘉宾本科所学专业和所谓的金融投资完全无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你数一数现在文坛上有点名气的作家,有几个是中文系毕业的。如果还不信的话随意在你身边做个调查,你就会认同我所说的这种现象。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反而与专业无关,正如新东方徐小平老师所说的,教育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中国大学教育以及人才发展体系中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导致按理说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人,无法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甜蜜果实——就业挣钱、回馈父母、成家立业、享受人生。这些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意识稀薄——不知道毕业后原来是要工作的;求学历程中职业意识缺位——不知道一切学历必须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结果今年硕士明年博士后年烈士;求职技巧匮乏——不懂得求职技巧原来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跨海大桥,因而不知道如何向雇主卖自己(selloneself)、赢得机会;从业心态糟糕——进入职场后往往不懂得如何珍惜工作机会、竞争发展空间、处理与上司、同事、客户之复杂关系……这不是哪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其实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只要是拥有了良好的就业意识和一定的求职技巧都能够在职场的长跑中通过不断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决策来获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我想在本章谈一下专业和职业生涯之间的关系。      专业的冷热不均,在就业市场上已经被众人熟知。同一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社会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会面临不同的用人单位需求。社会对某些专业毕业的学生需求较小,毕业生于是供大于求;而另外一些专业的学生,由于行业发展对人才构成较大的需求,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仍然保持着“旺销势头”。所以我们当年高考的时候经常挂在老师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学校不如好专业。” 首先想先谈一下专业所带来的优劣势。所谓专业优势,是指所学专业近年来有着旺盛社会需求或者预期具有旺盛需求的专业,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由于专业原因而产生的优势。专业优势的另一通俗表达就是“热门专业”。      专业最大的优势自然是就业容易而且就业后的发展前景好。由此衍生出了社会比较认同的热门专业,比如说计算机、金融、物流、财务等等。说白了就是这些专业的产品相对比较好销售,市场的需求比较热烈,而且这些专业大都起薪高,发展前景好。        热门专业的好处咱就不多说了,锦上添花得事情咱不作,但是热门专业里面也有发展不顺的兄弟姐妹,那是因为热门专业本身并不能够把你放进成功的保险箱,选择了热门专业的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热门专业并不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当初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是根据父母的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导向进行的。即使自己是被填报的第一志愿录取,但究竟自己对这一专业是否喜欢,自己的气质性格是否与将要从事的职业匹配等等,却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也许,从表面上看,自己进入了“中意”的专业,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却未必能调动足够的兴趣。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在什么地方都管用。   (2)热门专业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激励的竞争     对热门专业的“争夺”,从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往往只有填报第一志愿,而且考分位居前列的学生,才能被录取。因此,进入热门专业的学生,原有的基础更为扎实,而要在这批尖子学生中做到出类拔粹,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两点,是最为让人担忧的,一是有的学生一看“高手如云”,就自动缴械,放弃去做最好中的最好的斗志;二是有的学生心气很高,斗志很盛,却不能认同虽然努力了,却仍然不能像以前那般“名列前茅”,于是意志消沉。要知道,任何群体,只要存在,如果一定要按某方面的指标排序的话,一定会有一个最后一名。但这个指标并不一定就代表全部素质的客观体现,你需要一种对自我的认同,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所在。再说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不同学校新增的专业大都是热门的专业,导致所谓热门专业的就业人数疯狂扩张,在就业的时候自然而然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3)热门专业的学生容易被“热门”的假像迷惑   热门专业的就业形势好,热门专业的同学自然心态也很牛,“我是‘热门’,我怕谁”。可有的人身在“热门”,自然不免高估“热门”的威力,认为自己无论怎样“混”,到时依旧能对用人单位进行挑挑拣拣。道理是没错。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一是你进大学的时候是热门,毕业的时候未必是热门,比如说某专业目前的供需比是1:8,等到毕业的时候形势发生变化,供需比变成了1:2甚至是2:1。我刚读大学的时候贸易可算是热门专业,可等到毕业的时候学贸易行业一片萧条,找工作都有困难。那时候通讯算时冷门,可到了毕业的时候竟然成了热门中的热门。铁路和邮政专业也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二是用人单位是来招贤的,宁缺勿滥,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非十分看中,而是更关注考察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专业再好,能力和素质跟不上也是枉然;三是专业的门槛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外专业能跨越这一门坎与你进行的竞争的人多着呢!像物流、管理等等很多的专业本身基本上门槛很低,即使象一些门槛看似很高的专业也不像想象得那么高,很多数学系、物理系、机械系以至外语系学生计算机水平反而比一般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要高,很多系的学生英文水平超过英文专业的也并不稀奇,至于“高手总在文坛外”的说法更是早就有之。  所谓专业劣势,通俗地说,是被人们认为“冷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专业就业前景不理想的压力。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叫大学十大最恐怖专业,主要包括像矿业加工工程、采矿工程、造纸、皮革、历史、文学、力学等等,该帖对每一个专业都做了点评,以证明该专业的恐怖。比如对于中文专业的评论如下:     8.中文   一般综合性的大学都是有这个专业的,但是真正以研究为目的的仅仅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其他的大学设这个专业仅仅是为了建设综合性的大学,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是处在半失业的状态,这个专业的是吃青春饭的,一般漂亮的女生去做文秘,不漂亮但是声音好听的去做总机,声音不好听也不好看的但是有文笔地去做编辑,都没有的话就只有做招待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靠青春吃饭的行业。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这个帖子写的是在有点悲观。尤其是已经进入冷门专业的同学,想到将来的就业前景,心态更是会受到很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严重地丧失信心。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几乎在上面所举的每一个专业中我都遇到过职业成功的案例,甚至有的人专业比上面的专业还差,比如哲学或者马列之类毕业的,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我还纳闷帖主为什么没把这些专业给列上去。      专业劣势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你不喜欢你的专业,而且往往是到了大三、大四才发现这个问题,这就很要命。有个专家叫高燕定,认为人生规划要从童年开始,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并不是非常的认同,但是我觉得至少从考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去规划自己将来的人生和职业。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还远远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这几年教育部扩招更是直接把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了街边的大白菜,导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承认这是他们的责任,那又能如何?他们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靠人不如靠己,埋怨政府和学校都没用。再说了,这种情况下毕竟还是有很多的成功者,你不能获得职业上的成功,还是因为你自己不够优秀。      我非常能够理解一个不好的专业给一个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今天的中国,毕竟你的专业是你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即使真的不小心选了所谓的冷门专业也并不意味着不能获得职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步步地扭转自己的劣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确实和民生关系不大的专业,没有永远的热门也不会有永远的冷门,就如同海尔所言“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尤其是经历过职业长跑以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热门也好冷门也罢,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其实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职业规划办法,人家没有专业的都能够取得职业的成功,何况有专业的呢,关键是不要让你的专业成为前进的包袱而要成为发展的基石,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断去调整和积累,职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在我工作的这十多年时间里,我还从来没有发现那个人因为专业不好而从根本上耽误了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真正决定你职业发展的是你得个人素质。当然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去做职业规划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从我个人的实际经验来看,我觉得我们所学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当然这种分法未必见得科学:      1、工具类专业,这类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其行业性特点不强比如说象语言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等。对于这类专业,要想获得比较好的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选择是要入行,否则想获得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之难,职业之路会越走越窄。我以英语专业来做个例子,这种类型的其他专业都可以作参考。我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个英语六级证书就觉得算是个有含金量的证书了,但是在今天这个人人学英语,人人会英语的年代,阿猫阿狗都会讲英语了,英语说的好的人已经是随处可见了,很多非英语专业的人也能够操着熟练的英语进行工作和交流了,所以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来说,第一个选择是走精深之路,比如做英语方面的研究者或者老师,就是单纯的凭借英语吃饭,这注定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这个领域容纳得人本身很有限;第二个选择是要迅速的进入一个行业或者职能,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进入外贸行业或者机械行业,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去做销售或者人力资源,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去做导游等等。这个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用我的话说这叫入行,工具类专业的人如果不入行很难做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做个小白领还绰绰有余,但要想有大的发展还是要入行,而且入行之后要逐步成为主战场的一分子。 另一个和这个类似的例子就是管理。管理似乎是个非常高尚的工作,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往往就来一句“我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为数不少的人上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好像还很热门;至于管理的升级版MBA的热度更是一直有增无减。但是我们在组织中进行工作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无论从事哪个具体职位,都是需要了解管理知识的;现实中也很少有哪个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职位(除了一些综合性的企业偶尔设置这样的职位)。管理一定是和具体的行业、企业和职能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皮而管理是毛,如果失去了具体的行业和职能本身,管理就会浮在上面,就像我前面所讲的,你就会成为“职场骷髅人。”所以现在有一个很强烈的趋势,作业务的人都去学习管理,作管理的人都拼命去学习业务。对于作管理的人而言,如果不能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和业务当中去,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后续乏力。这样是为什么我把“管理”给放到工具类专业当中来。 2、职能性专业,这类专业本身就是为企业的职能而设定的,比如财务、人力资源、营销、投资等等。这类专业的职业生涯其实是最容易规划的,只要坚定的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就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高薪人士。对于这类专业,需要注意的一是要尽可能的选择一定规模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这类专业才能够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个人的发展空间才会大。有的企业只有一个出纳一个会计,你做财务能有多大前途。其次是要加强本职能领域的相关技能提升,遵循我前面所说的职能原则,保持内在职业生涯的连续性,不要轻易的改弦更张。要把本领域的事情作深做透而不是停留在知道或了解的层面,不断向更高端进阶,同时你的外职业生涯也会沿着本专业的既定职业路径发展比如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或者招聘专员—薪酬专员—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等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做人力资源的的,有的人年薪2,3万,有的人年薪上百万,薪酬差距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前者没有体现出来专业性。比如人力资源最基本的工作招聘面试,拿2万的人的面试水平比非专业的人强不了多少,他们只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从事这个工作而已,至于人力资源的高端工作比如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之类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见解,自然与高薪无缘。等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可选择的余地就会非常的宽广。专业职能的人最容易去怀疑自己的专业价值,其实那是因为你的专业影响力不够。我遇到有作人力资源的朋友,说公司不重视人力资源,我说这恐怕有部分的原因是你工作不到位,没有发挥专业的影响力让公司看到你工作的价值。   3、行业型专业,这类专业一看名称就知道你应该进那个行业,比如化学工程、造纸、通讯等等。这一类的专业当然你能够喜欢那是最好,直接进入和其相关的行业,踏踏实实去做,一步一步成为行业的专家或者高级管理者。不喜欢找一个方向去做也能够取得成功。   4、研究性专业。比如什么考古、马列之类的专业。如果喜欢这类专业,那就干脆一路读到博士,老老实实呆在大学或者研究所做研究,实在耐不得寂寞可以做个兼职之类的,收入也不见得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通过考研二次***过渡   5、垃圾类专业。这类的设置有很多,几乎就等于没有专业,甚至有时候还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恐怕是只能忘记专业靠个人素质谋求长远发展了。   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影响了很多人的职业发展。大学生毕业时的第一反映就是寻找专业对口的岗位,总觉得花了好几年学个专业不能用一下实在太可惜,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岗位,连投简历的勇气都没有,尤其是在就业环境越来越恶劣的今天。但是你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一定不要有专业限制的包袱。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并找到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固然是一件幸事,但是学到了并不理想的专业企事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      实际职业发展过程中,千万不要有太多的职业限制的包袱。如果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人做个统计,真正从事原来专业的恐怕不到一半,职业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促使你去偏离最初的专业。其实这往往是一件好事情,首先来说除了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企业中很多的岗位并没有很强的专业要求比如说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等,有些岗位即使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比如说财务、生产等,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当中的学习和锻炼,而且企业里的绝大部分岗位,只要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都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胜任。谁都知道在大学里学到的那点玩意,即使专业对口,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能够发挥作用的也没有多少。用人理念比较成熟的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至于工作几年后的求职,企业更是不看你原来的专业而是看你毕业后都作了什么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下一个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和一个历史专业毕业从事过2年人力资源工作的人相比那个在职场的竞争力更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记得看过一个说法,说是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五年内原有的知识基本上就折旧个差不多了,实际上大学里学到的具体知识本身能够用上的就很少,这也是单纯从实用的角度为什么用人单位在操作性岗位更喜欢用技校的,因为人家来之能战。我们工作稍微长一点的同事肯定会有这种体会,我们今天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都是工作后学习得来的,而且工作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为实用。所以原来学什么专业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你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同样条件下一个历史专业但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肯定比人力资源专业的应届生更有竞争力,其实即使是同时起步,历史专业的也未必见得会比人力资源专业的差,甚至很多时候还会超出。         最后,在考大学和找工作时都有一个天平,哪边的砝码更重,哪个就应该是我们的去向。只是考大学的砝码是学校和专业,而找工作的硅码则是企业和兴趣。如果在考大学时未能使专业和兴趣保持一致,那在找工作时,兴趣还是较专业更为重要。当然我并不反对先凭籍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后再一步步的去接近自己的职业理想。  从你入职的那天起,事实上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你的学生时代,你就开始为今后的每一份工作书写简历。一定切记“经历即简历”,你固然可以去美化修饰你的简历,但没有真正的经历所带来的真材实学,在老辣的人力资源经理和高管面前,你很快就会显出真实的斤两,即使侥幸获得某个职位,还有后面的很多关卡,一样会检验出你真实的水平。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让历史告诉未来,trackrecord,追踪历史纪录。虽然说过去未必就决定未来,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原则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对于比较重要的岗位招聘会应用的一个原则。如果一个人过去曾经有过比较成功的带领团队的经验,那他在未来带领团队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一个人曾经带领过团队,但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那他未来作出成绩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果一个人过去频繁的跳槽,那他将来的稳定性可能会很差;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过得到提升的纪录,往往能够印证这个人的能力或者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从你开始职业生涯的那天起,就要开始积累你的职业生涯成功纪录,不断地向你的职业生涯帐户投资,也只有这样,你的职业财富才会不断地增加。      我的表妹正在读大三,有一次给我打电话说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希望我能够帮她物色一个毕业后可以从事地工作,她可以从现在就提前学习,做准备。我听了以后苦笑不得,然后把她狠狠地教育了一顿。在家庭的年轻一辈中,我是最先考上大学的,表弟表妹一大堆,但我从来不给自己的亲人安排工作,即使长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而是告诉他们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有什么能比自己拥有独立的职业人格和成熟的职业心理更宝贵呢,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你可以寻求被人的帮助或指导,而且要善于征求前辈们的意见,但永远不要去依赖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我本人也是基本接近反面的例子,我也反复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你这个问题的方向可能和职业规划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技术层面上是有关系的,我现在在这里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个人是否成功,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渴望成功的欲望的大小,二是个人的能力资源运气等。除运气外,能力的培养和资源的培植,是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因果关系的。我们下面单谈渴望成功的欲望的大小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个问题。你要问一下自己,我愿意付出什么。   依照渴望成功的欲望从小到大,我们依次要付出的代价是   1、时间、精力、娱乐、健康这一类正常的努力代价,这是第一层次的付出,也是最基本的付出,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欲望,连这些都克服不了,那么没什么要谈的,你就是阿三阿四就好了。   2、个人感觉的克服,如对困难和变化的恐惧,对懒惰和渴求安逸生活的心,对长时间高强度的精神压力的逃避感,毫无必要的自尊心,书生的冷傲清高,等等等等......,我们要利用对成功的渴望和一些辅助的方法来克服他们,克服以后,你就会拥有一些优秀的“习惯”。   3。还是价值观问题,也就是根据社会和个人所处实际情况的实际需求,调整个人价值观里很多原则性的东西。包括很多不太正面的东西(如......),我在这里不想细细讨论,太庞大了。但这个问题有多难呢?我毕业9年,3年后才懵懵懂懂意识到这个问题,又3年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后3年在实施这个改变,但还是收效甚微,可见撼山易,撼脑袋难啊!   作为楼主偏重于精英意识的补充,我愿意在这里表达自己对初次择业或者初阶段开局不理想的朋友的一些建议,也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少让人拍些砖。希望开局不理想的朋友不要太悲观,在我不长的人生经历里面,先行者牺牲,后起者上位,也是常见的事。   在围棋里,先行者往往会取“外势”,而应手者则可以对之以“实利”。象zmqstc形容的那些有“口才”有“本事”的人,在职场生涯初期,他们取得了外势先手,典型就是象有个网友猜测楼主的具体答案就是”去外企的总部“那些人。那么稍微落后的那部分人,如果也想按照他们所走的路重走一遍,客观形势和个人实际情况未必允许。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思路,目标从取“外势”改为取“实利”。如果应手者有计划的苦心经营,最后的胜利就难以断定是鹿死谁手了!   什么是“实利”?   以下只是草草的表述:   一是金钱的积累;   二是有利于你的事业发展的资源积累,包括人际关系,行业的信息及你在行业里的积累;   三是专业技能,注:要稍微特有一些的,和行业及其细分有关;   四是有目的地积累出来地个人的独特素质(这个凸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五是在行业里面的相对制高点(如从大企业到小企业)。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不能详细的全部一一列举,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      一、金钱的积累   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是严重影响个人中后期发展(创业和个人选择)的制约因素。可能有人会说,谁不知道挣钱重要啊!呵呵,但是往往就是很多人,并不注重也并不懂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处理方法,我不是理财专家,只在这里提几个方面。   工资是个人收入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人不一定是主要部分),在处理时要斤斤计较,在跳槽的选择中要注意不能牺牲太多的工资收入(失业期没收入,要花钱,还有试用期,新工作不适应的风险等等),有些人往往喜欢弃大龙而取先手,这大龙可不能轻易的放弃,要慎重再慎重。   外快,呵呵,这个问题牵涉很多,我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可不能做出坏的导向,我只是知道,很多人,很多很多人走向老板之路,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其他我不说了,我封嘴。   理财:不细谈,但有了钱一定要管理和投资,不要放在银行里拿那实际不存在的利息,其实还有很多菜鸟所有的收入还是放在活期存折里呢(呵呵,不懂的人我偏不告诉他)!   找老婆和买房:人生大事啊,由于很多争议,所以在这里只简单提一些,最好,我说最好,老婆的收入要高一点的,外家负担要少一点的。买房这个我更没发言权了,只是希望大家考虑几个方面:买或暂时不买,买贵的或便宜的,在什么时机买。  二.资源的积累:   个人认为,这是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安身立命之本,甚至比金钱资本还要重要一点点.      人际关系资源的积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此不需说明,只提一点,就是正常的社交除了可以积累对事业有帮助的人力资源外,也是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必要的环境.长袖善舞的人也不需要我建议什么,这里只是探讨不擅及不喜交际的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就是,建立人际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如果不认同,那就继续思索.   我认为我们可以将任务分解成3部分来处理:   1.旧有的亲戚同学朋友人际圈的维系和发展,这个就算不喜交际的人,稍微努力一下也可以做的到,维系无非就是上同学录,QQ,msn,sky,过节发个信息,有空聚下会,回家到亲戚家登门送礼拜访.再通过他们逐步的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这样既稳妥有容易开展.   2.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找到自己的酒肉朋友和营造自己的小圈子,建立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酒肉朋友非常的重要,他们陪你渡过原本寂寞的时光,他们陪你吃饭逛街赌钱追女孩喝花酒开不烂车满大街每角落找好吃的.......,很多人生的第一次都会在和酒肉朋友一起度过.当然如果身边这些同事朋友的生活方式确实为自己所不容(如赌钱,喝酒,卡拉ok),那我们要自行建立一种消遣方式.人总有爱好,找到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做的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如运动,旅游,读书,音乐,如果你主动打开心扉,总能找到伙伴,因为可能你认识一个,他就能给你介绍一群.通过网络认识同城同爱者,也是个好主意.我现在就开始在打羽毛球,每周两次约几个朋友同事打球吃饭,感觉挺好.这样结交的朋友能处之以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给你很多的帮助.   3.针对个人事业发展方向的人力资源的累计:这个方面的处理,是一个心理难点,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赤裸裸的利益追求,不喜.但一个我们可以结合上面两个方面的交际方式来处理,这样就没那么直接,二个在里面也有很多值得结交的朋友和知道珍惜的关系.三个按我的成功大小和付出代价的理论,看你个人选择了,有时候走出了第一步以后,就没那么难了.呵呵,想起第一次喝花酒的情形(手都没地方放).      行业信息及其他资源的积累:   这个是最实在的经验,也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东西.如:行业内主要企业的分布和特点,零部件的生产厂家的联系信息和基本价格,各主要岗位能介绍的人才,一些本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在行业内找到人帮忙等等,这是每个老板都欣赏的优点.这里说的有点偏制造业了,我是搞工厂的,其他我不懂.   1.选择岗位和企业时,倾向于能积累信息的职位和企业,有时候大企业分工太过精细,反而不美.   2.在工作中,要善于积累这方面信息和资源.      一开始可能在这一项上,可能很难得到很好的成果,但只要你不停的去积累,到最后会给你非常大的助力.很多人的创业伙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结识的.另外提一点非常重要的:要注意自己在朋友同事面前的形象,很多不男人的东西不要在人前表露,如优柔寡断,忘恩负义,对朋友不义,对老板不忠这些原则性的问题,这些事情就算做了或者是脑袋里的真实想法,也不能在朋友面前表露出来,因为,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最后的结果就是,你的不好表现可能会导致对一个事业的负面影响的,绝对不会预你的份.如你曾经对朋友不义,那么找人合伙做生意,绝对不会找你.  三.专业技能的培养:   这一项主要偏向专业人士,并不是每个职位都可以获得.但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好好的去研究思考创新,把它变成自己的智力成果,那么起码你工作无忧.   我有个老乡,他掌握着一种发热膜的加工工艺,按此工艺生产产品合格率高,成本低,结果他成了香饽饽,给抢来抢去,现在他正在考虑用这个技能创业.   注意是行业里面独有一些的,或者相对领先的,就可以努力把它学好.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四.有目的地积累出来的个人的独特素质   通过时间和职位的锻炼,积累出来的独特素质或者不同素质的组合,积累完成后,可以在进一步的职场选择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1.个人独特素质这个不详述,这需要个人对自己发掘判断并结合职位发展.如我个人就善于分析和文字表达,那么我就倾向于不选择企业里面第一线打仗的岗位,而选择有机会发挥特长并进步的岗位,现在,效果还不错.   2.不同素质的结合:如"工程师"+"采购"的经历组合,我个人觉得,我非常欣赏这样的组合,肯定会优先录取.而且这个人的组合会对其工作表现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个由于行业和个人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优化组合,我个人只是制造业经历,也举不出太多的例子,只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情况思考.      五.占领行业相对制高点:   1.行业领导企业.大企业的普通岗位相对于行业后进企业.小企业的骨干职位的相对高度差.这也是我的个人经历,我在一个大企业做了四年,后来到一个同行业小企业里面,是中层干部,老板也很信任很给机会,他就觉得我应该能力素质就是高些,而且又懂行.   2.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可能你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地区和别人斗,觉得没有优势,但如果你那你在斗争中获得的经验,拿到一个相对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地区去发展,相信会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创业或者择业都可以这样思考.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可能你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地区和别人斗,觉得没有优势,但如果你那你在斗争中获得的经验,拿到一个相对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地区去发展,相信会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创业或者择业都可以这样思考.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给退役老兵的 职业规划 (二)
dongzg101 2011-12-1 18:39
对于回农村的老兵,政府应组织 农业技术人员对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一定的农业技术和上网了解农业资讯!
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给 退役 老兵的 职业规划(一)
dongzg101 2011-12-1 18:34
退役士官,如果是党员的,可以考虑到高校当辅导员,如果以前没读过大学的,可以考虑读个网络学院或者在本校学习。拿个本科文凭。研究怎么创业,三、五年以后,离开高校,带几个学生,在高校老师的支持下,去创办公司。美国公司1/3的高管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关键是团队精神!军营是最好的大学!
1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职业规划
lengxiaozi 2011-11-23 15:22
博主:网上看到了这篇关于职业规划的介绍,讲的挺有道理的,贴出来分享一下。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 IT 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 5 年后的薪水也就是 5000 多点,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的感谢。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 “ 蜻蜓点水 ” 。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 , 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 MBA ,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开始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 “ 适可而止 ” ,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 30 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职业规划相关的理念。 第一章 职业生涯扬帆于选择 首先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一生来讲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发现很多在职业发展上并不顺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顺风顺水,仿佛很轻易的就得到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几年就很轻松了,顶多智力上开发的多一些;而失败的人也很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 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与上司共 事,当日落西下时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 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你会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然会非常草率。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的未来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 —— 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 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们要认真选择,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那片土地适合你生长,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你发展。和企业发展是一个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 , 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 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瞎折腾 , 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你今天的现状是你几年前选择的结果 , 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你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基础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职业生涯迥然不同。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会故意作出一个错误的不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职业选择,他们之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因为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答案,就如同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选择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他们就认为我们做某一份工作会对我们有利,全然不知道那会把我们推向职业的陷阱。晋惠帝司马衷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年闹大饥荒,官员向他汇报百姓无粮可吃,饿死了很多人。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很惊讶的问道: “ 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 我们或者所谓得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很容易对于别人的职业选择开出药方,如果不喜欢自己当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话很容易,但对于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人来说,就如同上面的笑话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很难轻易实现。 职场生涯是很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生涯规划理论对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思考,并且充分利用机会,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职业状况。正如我开始所言,职业生涯扬帆与选择。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你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但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职业困境的时候,你的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无论如何,你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选择权,使你的职业路径逐渐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职业发展的长征路上,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你在职场的选在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并最终达到真正的职业自由。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职业选择 ? 职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 选择要考虑的要点又有哪些呢 ? 第二章 价值观之于职业规划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选择的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你的价值观,选择的表面依据是你的职业目标,当然对于没有目标的人选择的依据就是他个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动选择要考虑的要点主要包括地域、行业、企业和职业。或者说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 / 上海 / 纽约 / 老家的县城)某个行业(房地产 / 物流 / 教育培训等等)某个企业( 500 强 / 民企 / 国企 / 政府等等)的一个从事某职业(人力资源 / 财务 / 金融 / 管理等等高 / 中 / 低层)的人士。这几个要点我会在后面做详细地论述,我个人觉得也是最有实际参考作用的部分。 从实际的例子来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取向并导致了我们做出各种的职业选择,这种职业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状况从而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感。价值观的这个环节是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的,虽然它在事实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并进而决定我们的人生包括职业。一个人要想成为职场的顶尖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我所见到的在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秉持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 从企业选人的角度也能够很好地揭示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什么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很多并不是出身于管理专业 ? 为什么一些学业上并不突出的同学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胜过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人 ? 为什么外企在招聘 trainee 的面试中总是会有 “ 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 、 “ 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 ” 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 ? 其实我觉得都和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价值观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与此相比,一时的学习成绩反倒成了末节。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职业发展成功还是失败的判别标准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符合,你就会感觉很快乐,哪怕收入会相对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会感觉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来很高的年薪。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遇到哪些拿高薪的人,总是很羡慕;到了今天心态就比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够理解甚至有时候有些高薪的朋友还让人觉得同情,因为为了高薪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伦之乐和某种程度的身体健康,但他们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张在职业发展上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因为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时间;你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会成为一个好儿子。关键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并不介意,真正的职业追求是圆满和平衡。职业发展不能用挣钱的多少来判断,那不应该成为我们职业上的目标。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职业人士,即使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没有单纯的考虑金钱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发展,应该说,这样的人反而会成功,金钱是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当你按照自己的梦想去追求而后成功,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朝你拥来,包括金钱。 接下来想谈一下选择的要点。来点实际的。 第三章 职业规划的选择有四 — 地域首当其冲 第一个选择是要考虑地域。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略的。我的高中同学的案例最能说明地域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高中同学大都来自于农村,也有部分是县城的,我们当地的教育不是很发达。同班的 50 个同学,包括后来复读的在内,后来考上大学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的在内,也就是在 30 人左右。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 10 年的时间,应该说大家的职业发展基本上定型。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学回到了并不发达的老家。尤其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当时大都专科或中专,基本上都回去了。但其中有两个本科毕业的农村同学也选择了回去。去年春节回家同学聚会,这两个同学都很后悔,因为他们所谓的学历和能力在落后的县城并没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竞争优势,稍微好点的企业加起来不超过 5 家,想跳槽都没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线城市吧,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锋芒,更何况已经娶妻生子;反倒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家庭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大都发展得不错。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大家回去建设家乡,而是说一定要考虑长远发展,因为你改变不了落后的思维,更何况工作之初你本身就不成熟。如果你却由此意,我到建议你可以先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学习,将来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士在返回家乡或者到家乡去投资,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地域甚至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如果你分到县城,如果从政的话,基本上你就当到县委书记,至多当到地区专员,还要运气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运气不算太差的话也能混个处长,稍微好点就能干个司长,不小心就当了部长。当然,我这里有说笑的味道,但从概率上来讲,大致如此。企业设立时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咨询公司基本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地方恐怕占了全国咨询公司的 80% ,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规模不大。济南和大连、青岛等地也有咨询公司,但日子整体上就不如上述四个地方的滋润。工厂选择时也要考虑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人才要发展也要考虑配套。你去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就能够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较好的平台、比较好的培训、更宽广的视野等等;否则缺了某个环节,比如得不到培训、事业狭窄等等你就很难得到发展。 单纯的说要去大地方发展或应该固守一隅都是不对的。因为更换地域而获得发展或发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见,我只是告诉你这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职业流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几个城市工作也很正常。我个人的建议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要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 , 等你已经在职业发展上达到相当的程度再考虑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议职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更换城市,因为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资源随着地域的变动而大大贬值,会无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认为大城市竞争过于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城市的机会更多,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我原来公司的行政秘书素质很好,是学建筑的,身高 178 ,很有气质,钢琴九级,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大连调到上海,后来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销售奢侈钢琴的公司,有了更为光明的职业前景,但在大连她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 大多数人毕业时理所当然的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实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适合自己发展。即使在职业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虑通过地域的转换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第四章 职业规划选择之二 — 行业选择要有内在连续性 第二个选择是要考虑行业。也有不少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有的人工作了 7 , 8 年都难说自己停留在哪个行业,其实行业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你选择了金融,那就意味着几个人操纵上亿的资金;二三十个人操纵上千万上亿的资金,那是房地产行业;几百人拼死拼活的再干,只有百万数量级的利润,那是生产行业。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就有了什么样的发展空间。在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这是职业发展的大忌,也是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但是这点确实是比较容易避免的,关键是是要有行业的意识。有的人聊起来我干过多少多少行业,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我面试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业作过,但是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们前段时间招聘一个地产的副总裁收到了不少的简历, 30-35 岁这个年龄段,只有很少的人在这个行业拥有超过 6 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仅从这一点就能够淘汰很多的人。我在后面会讲到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行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即使就财务而言,房地产的财务和物流行业、贸易行业的财务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刚刚工作的人有时也很难马上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你可以去尝试,但我建议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没有相当年的行业经验,你很难说了解了一个行业,比如对于行业的惯例、发展趋势得了解、行业的价值链条、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都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尽可能的在一个行业深入的做下去,尽可能的不要轻易改行,因为这会让你损失掉很多的积累,但行业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话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行业发展要有一定的内在的连续性。所谓内在连续性就是你以前积累的资源如经验、技能、人脉等等能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强化,有一条清晰的连续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跳跃式发展。比如一直在一个行业作,或者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原来作建筑施工的到房地产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来在国际物流企业去做贸易,原来做教师的改做培训师,原来做建筑的改到房地产,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较可行的转换。 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在后面谈的职业的选择。其实职业发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 SWOT 分析、销售中的 4P 、战略制定的步骤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过来指导我们的职业发展。我一向反对企业作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样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有的聪明人拥有的能量是 10 ,分散在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不超过 5 ,而我们大家认为得并不聪明的朋友,或许能量只有 8 ,但聚焦在一个领域反而会有好的发展。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六年干过十个行业,基本一无所 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经验。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 ? 我们立志在哪个行业干一辈子 ? 你对行业的透彻见解和有所作为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里去,其实现在也存在这个情况。但是冷和热要辩证地去看,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如果是特别热,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峰了,说不定就要开始衰退了,而冷门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彻底没有希望了,或者处于低谷,开始积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业本身也会经历高潮与低潮。行业判断要看大的趋势即可,如同投资股票,中间自然会有震荡调整,但真正投资成功的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行业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一个行业,只要大的趋势有前景而我们又喜欢,就应该坚定的在这个行业耕耘。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这么短就已经经历了 2-3 个来回,今天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低潮的时候依然在坚持的企业和个人,那些因为低潮而震荡出局的人固然很难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难在其他的行业里成功,原因无它,就是频繁的转换行业而影响了积累。尽管中国的股市已经进入了牛市,但身边那些频繁操作的朋友挣到大钱的不多,反而是那些坚持投资原则不轻易跟风的人在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 第五章 职业规划选择之三 — 合适的企业 第三个选择是要考虑企业。企业是个人职业的承载平台,是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得以拓展、得以精彩展现的舞台。一个好的平台往往能够让人得到成长和锻炼,不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个人对于职业的信心和兴趣,不断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一个不好的平台往往不能够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会让一个人慢慢的丧失职业发展的竞争力,让个人的职业生涯出现停滞或者是倒退。从某种程度而言,进入一个好的企业甚至比考上一所名牌大学都要更重要,因为你所获得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的机会比大学所能提供给你得要多得多,所以选择一个有助于自己发展的企业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的人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说一个喝得醉熏熏的人在路灯下拼命地找着什么东西。一个过路人恰巧经过,问他在找什么。那个醉鬼说在找钥匙。过路人就帮助他一起找。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过路人问道: “ 我什么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儿丢的钥匙 ?” 醉鬼指向了街道旁边的黑暗处。过路人吃了一惊: “ 天哪,那您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找 ?” 醉鬼愤怒得看着他说道: “ 为什么 ? 因为这里比那边亮。 ” 其实很多的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比如企业就是位于他读大学的地方或者是这家公司有父母的朋友等等。这样解决职业的问题很方便,却往往将打开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钥匙给遗忘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 500 强大,但那待遇让 500 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 500 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 / 民企 / 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 500 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 “ 好 , 继续期待 , 不过 , 在做选择的时候 , 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 就是信息不对称 , 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 ” 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个人分类: 工作心得|2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么样的导师才算是好?
热度 7 chengyou 2011-11-7 16:08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什么样的导师才好呢?首先,他可以在课题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当的科研经费和实验条件,然后还要能对其职业规划或者人生规划进行指导。 学校有好多老师。最近呢又是好多要考研的同学问这问那的,都想找个好老师,对自己的学业有所指导。我认为一个好的导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人要好:人品、人格、为人处世及做学问的那种追根刨地的钻研精神。做所认识的老师有好几位是这样的,尽管学校的科研风气不是怎么好,但他们能站住自己的那一片净土专心科研,有的是在管理岗位,有的只是一名教授,但他们给学生的印象都是亮的! 我的老师之勤奋劲儿堪比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虽然已经从政,但经常是晚上8点才在实验室出发回家(他家在市里,离学校有2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有时会在路边停下车小眯一会儿。对待学生也很好,过年过节还会给学生一些补助什么的。他也会给我们规划一下人生啊!呵呵呵,挺好的一位老师!
个人分类: 老师的印象|3310 次阅读|9 个评论
谈谈大学生毕业后做什么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8 16:17
对于家里有 余粮的大学生,毕业后邀上三五个好友,去旅游 半年再开始找工作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国走一走,到处看一看,说不定就发现好的工作机会了。
182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dongzg101 2011-10-15 04:3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2011年09月28日 09:23 来源:凤凰网教育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份内容。通常所说的职业生涯设计实际上是指对职业通道的设计。 基本简介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主要特性 可行性 规划要有事实依据,并非是美好幻想或不着边的梦想,否则将会延误生涯发展机遇。 适时性 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详细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适应性 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应留有余地,以增加其适应性。 持续性 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应能持续连贯衔接。 参考因素 1、个人自身因素; 2、所在组织所提供的发展条件的因素; 3、社会环境所给与的支持和制约因素。 基本原则 (1) 清晰性: 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 (2) 挑战性: 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挑战性,还是仅保持其原来状况而已? (3) 动态: 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依循环境的变化而作调整? (4) 一致性: 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5) 激励性: 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能对自己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 (6) 合作性: 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否具有合作性与协调性? (7) 全程: 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的考虑。 (8) 量化清晰: 生涯规划各阶段的路线划分与安排,必须具体可行。 (9) 务实: 实现生涯目标的途径很多,在做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特质、社会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选择确实可行的途径。 (10) 可评量: 规划的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规划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步骤 职业规划是针对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相对于专家咨询的双向高成本和实时性要求,客户自服务是更具可行性的道路。 事实证明,被动接受极少带来明显的行动效果。“鱼、渔”规律必须引入到职业规划中来。 方法包括“镜子和尺子”、“方法与视角”、“信息支持”和“确定性”。 1、职业规划的首要环节是“职业方向定位”,请记住它是“最重要的”,它是你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用于看清你的职业特质,指导你5-10年的职业积累和发展。 有人会说它具有灯塔、航标等设施的照亮和引导作用,一点都不过分。事实上,职业方向为你聚拢心力和有限的资源,揭示出关键特质的程度差异。总之,对职业方向与职业特质的坚定把握,是从战略高度对职业成功的把握,是最有效的把握方式。 2、另一把尺子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对于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它并不是那么必需。大学正规学历教育中核心能力的训练,完全可以支持你基本的职业发展目标。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大学学习不那么顺利或成功,或者你有很高的职业发展期望,就有必要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进行胜任力评估,用以支持你制定的职业目标并树立一个能力提升的方向与标准。它的数据是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常模。 3、组织环境对人职业发展过程的巨大影响,使得“职业成熟度测评”变成了“第二重要”的服务环节。 如果你并不掌握资源、权力,就不要试图去改造组织环境,因为个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力量,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主动适应环境是个聪明的选择,不假他人之手,凭借自身努力就可以把握。 组织原则、职场规则、人际策略、方法视角、自我管理等等都标志着你的“职业成熟度”水准,决定着你的回报速度。对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得不到认可、经常归罪于环境恶劣、不断忍气吞声或动辄冲冠一怒的人来说,“职业成熟度测评”是你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良师益友。 4、缺乏信息支撑的决策,是可怕的决策,正所谓“心中无数点子多,头脑糊涂决心大”。 职业规划注重方法论,是因为方法论与价值观一样,是“形而上”的“道”,是必须的前提。但如果不与“形而下”的“器”相结合,“道”亦成为在半空中漂浮的空谈。 因此职业规划最终必须体现为“职业决策”,而“职业信息库”恰恰是它的信息支撑。即使成本花费巨大、盗版风险极高也不能掩盖职业咨询师和客户的强烈呼声。职业咨询师、分析师都会为此添砖加瓦,而其结构和内容是历经了反复设计与调整的,而且还会继续。 5、无法回避的是,在你历经思考和学习之后,仍然需要获得“确定性”支持。特别是遇到复杂情况时,取舍、策略、次序、轻重、缓急的筹划都需要专家的深度参与。 个人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 确定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你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 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 (1)组织环境。 (2)政治环境。 (3)社会环境。 (4)经济环境。 职业的选择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正如人们所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3)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4)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在职业确定后,向哪一路线发展,此时要作出选择。即,是向 行政管理 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须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 (2)我能往哪一路线发展? (3)我可以往哪一路线发展? 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 职业锚 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职业锚,也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职业锚问卷 职业锚问卷是国外职业测评运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职业锚问卷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自我了解的工具,能够协助组织或个人进行更理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了解方式 了解职业锚的概念,要注意几个方面 (1)职业锚以员工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职业锚发生与早期职业阶段,新员工已经工作若干年,习得工作经验后,方能够选定自己稳定的长期贡献区。个人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生活情境之前,不可能真切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可行的职业选择。因此,新员工的工作经验产生、演变和发展了职业锚。换句话说。职业锚在某种程度上有员工实际工作所决定,而不只是取决于潜在的才干和动机。 (2)职业锚不是员工根据各种测试出来的能力、才干或者作业动机、价值观,而是在工作实践中,依据自省和已被证明的才干、动机、需要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3)职业锚是员工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 (4)员工个人及其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职业锚,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个人将停止变化和发展。员工以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个人生物社会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此外,职业锚本身也可能变化,员工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可能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选定自己的职业锚。 类型介绍 技术∕职能型 (TechnicalFunctional competence): 技术/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他们一般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就。 管理型 (General Managerial Competence): 管理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独自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它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想去承担整个部分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技术/功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自主∕独立型 (AutonomyIndependence): 自主/独立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意愿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安全∕稳定型 (SecurityStability): 安全/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稳定与安全感。他们可以预测将来的成功从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例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稳定感包括诚信、忠诚、以及完成老板交待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创业型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创业型的人希望使用自己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并评估将来的机会。一旦他们感觉时机到了,他们便会自己走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服务型 (ServiceDedication to a Cause): 服务型的人指那些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即使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工作变换或工作提升。 挑战型 (Pure Challenge): 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新奇、变化和困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它马上变得非常令人厌烦。 生活型 (Lifestyle): 生活型的人是喜欢允许他们平衡并结合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环境。甚至可以牺牲他们职业的一些方面,如:提升带来的职业转换,他们将成功定义得比职业成功更广泛。他们认为自己在如何去生活,在那里居住,以及如何处理家庭事情,及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是与众不同的。 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 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目标做出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评估与回馈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相关新闻: · 上海试水职业启蒙规划教育 中国大学生高尔夫球队喜获海航600万赞助 女大学生卖热干面 男友得知职业后不告而别 刘静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教育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标签: 职业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
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规划(一)
dongzg101 2011-9-7 07:56
昨天口语考试完,跟老师打声招呼,提前出来,下楼的时候,遇到一位自称是职业规划师。我们聊了好几种人的职业规划。 一 士官的职业规划 军队士官退役后可以到各种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做辅导员,然后同时读个本科,本大学开办的,或网络学院的。想到高校做老师的,有一定工作年限之后,由学校委培到著名高校读硕士、博士,回来当任课教师,转入事业编制。想自主创业的,工作几年后,就到外面开设公司。美国大公司1/3的高管都是西点军校出来的,一定是美国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军队是最好的大学,执行力和团队精神比较强。中国欠缺的是执行力和团队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公司长远的规划的执行,很多公司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军队很多人是从农村出来的,吃过苦,而且在城市做过几年后,掌握了知识、技能,人脉,回家乡还可以带动家乡致富,比直接回家乡好!
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以前的职业规划
dongzg101 2011-8-4 22:46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昆明动物所指导我毕业论文的导师,特地把我叫去和我聊了一小时,他特别告诫我,如果想吃科研这碗饭,不要一口气读到博士,读完硕士,分别在几个导师手下转转,再考虑是否读博士,我原来计划李老师那做二年,清华去学一年生物信息,再去杨焕明那一年,最后转回来在程京的生物芯片那儿打工,因为他给的钱多,面试的时候听说给2000一个月。有时间陪胡妹妹辩论,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做完一年,就只好跑路了。很多时候,小人难防啊!
1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业指导(1)
jsnjjlj 2011-7-5 11:55
一位同学给我来信,询问职业发展的问题,信原文如下(具体涉及当事人厉害的信息作了调整): 尊敬的贾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向你请教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问题。说实话,我对职业发展没有多大的了解,更别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想法了。所以,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向您请教请教,希望老师能多多指导。 首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叫XXX,XXX大学国贸专业的,XXX人,即将就职于XXXX进出口有限公司,职位是外销员(海外销售代表),工作可能会驻外一段时间。基于此,我想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单位要求我们本月 22 号报到,距离报到还有 20 天不到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我应该还做些什么呢? 第二, 针对我的第一份工作,我自己的想法是 把相关的专业课重温一下,英语学好,刚入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些什么?还需要看哪些方面的书籍? 第三,我想问一个关于跳槽的问题。老师你可能说我不厚道,还没有入职,就想着跳槽。我当初签XX是这么考虑的,第一它是国企,近几年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第二,跟自己专业对口,第三,还可以驻外,可以获取海外工作经验。但是老实说,我不太喜欢XXX那个城市。我初步设想先在XXX呆上几年后 ,再换个自己喜欢的城市。所以,针对跳槽问题,平时工作中我该注意些什么?平时工作中应该怎么准备? 提出的问题可能与职业发展有点出入,但是希望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指点迷津。真心谢谢贾老师! 我的回答如下: 1、在即将到来的22号,你最直接的准备是以你居住地和工作地为半径的周遭生活环境的熟悉, 如:与你收入相匹配的餐饮场所,交通路线,超市等等。最好你能跟门口的门房、保安甚至 居住区 小店的老板交上朋友,这样一方面你会极大舒缓毕业带来的离愁伤痛,而且也容易迅速 融入 这个社会。 2、除了英语,对于工作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流程的重温一定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 我们就业能力开发三大方面之一的“社会兼容度”的准备,特别是你所去的城市是一个传统文 化悠久的城市,你所去的企业是一个国有企业,这些决定了你工作的开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这样一个区域的国有企业领导可以原谅一个新员工的业务生疏,但很难接受一个已经是成年人 的大学生的做人礼仪的匮乏。具体你可以参考: 一杯茶谈做人做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802do=blogid=419414 3、跳槽不必有什么负罪感,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唯一需要强调的是:每一次跳槽不要因为是无法胜任而跳槽,而是因为工作完全胜任,没有挑 战性而跳槽。就职业发展而言,第一份工作就像第一个女朋友,通常难以修成正果,这个过程 往往是青涩男女相互磨合、成熟的过程,不一定时约定终生的过程。 因此,我反对频繁的失败型的跳槽,我鼓励深思熟虑的进取型跳槽。 祝福你!!!
个人分类: 人力资源开发|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专业要不让自己专业,要不让自己很神奇!
热度 6 jinybao 2011-7-1 21:39
高考结束了,有人撕书发泄,有人昏睡几天,有人驴游,有人复读(也会好好松驰一下)······高度放松,但很多上线的人始终要面对一个问题,选报学校和专业?该如何是好?最近老接到这样咨询的电话······作为职业规划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场高考填报自愿咨询会,一个上午咨询了 20 人,先举一些案例: 1 、一个男考生,做了一个性格测评,然后问我这个适合读什么专业?他的 MBTI 测试结果为: E 、 N 、 F 、 J 。他听说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就对这个结果特别在意! 咨询要点:性格表示一个人做事的风格和特点,有一个倾向的问题。这个考生外向型、看事物比较宏观、不太喜欢细节的东西,富有情感,不太忠于条条款款,做事有计划有准备。因为专业知识学习关键要看自己的兴趣,喜欢不喜欢这样的知识,而且专业对应的职业有很多,会有一些职业能匹配“ ENFJ ”的,因此我告诉他,你要确定自己的兴趣点,什么样的知识让自己 FLOW 。 2 、有一个男生,妈妈陪着来的,妈妈一直在说话,说自己的小孩喜欢建设设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和知识。我问道小孩平时喜欢些什么,这个妈妈说道,喜欢些创意类的东西,摆弄下家居,穿的也比较潮和艺术。毕竟是妈妈来的,我只能说,如果,如果,如果真是是这样的话,填报一些创意、设计类的专业比较合适!谈了很久,我只能说:孩子没来! 3 、这是一个女生,她告诉我不知道喜欢什么,兴趣在哪里?我就追问,平时都喜欢些东西,她摇摇头。看来真的是茫然大海,于是我掏出一个专业目录,叫她选出自己不喜欢的,结果她动作挺快,最后剩下了应用化学、食品、生物等专业,这个时候她眼里露出一丝光芒啦!然后我让她再认真了解这个专业学些什么专业课,就业方向有哪些,再做出决定! 4 、一个女生,父亲陪着来的,还好父亲不怎么说话。这个考生说自己喜欢室内设计、金融、传媒、生物(尤其植物)类。她咨询前,做了一个霍兰德测试,结果为 S (社会型)、 I (研究型)、 A (艺术型)。然后通过咨询她平时的一些爱好和行动,结合测试结果,她慢慢清晰一些了。说了一句,看看传媒类的工作和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我看她的打扮,能感觉到一种创意和艺术的气息,我点了点头!她爸爸和我挥了挥手,这才叫陪伴! 5 、又一个女生,一上来就说自己要选一个理工科专业,因为她觉得理工科可以学到一个技能,其它文科类的专业可以自己去辅修和自学!然后自己说出了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我看她这么坚定,就顺着这个专业问了一些!这个专业的专业知识你了解吗,答:了解一些;这个专业以后的工作和职业特点你了解吗?答:了解一些!····我很欣赏她自己的坚定!说了一句:坚定自己的内心! 6 、一个男生,挺直快和自信,说自己要选一个能赚钱的专业,说商业能来钱快一些,要么做一个大的科研项目,有特大成果!嗯,我点点头,我看了一下他的霍兰德测试结果,有 E 和 I ,即企业型和研究型,看来他琢磨了一下!这里我通过教练技术帮他做选择。我开始发问——赚钱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有成就感和幸福;那怎么才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呢?答:可以通过从事商业,也可以通过做很好的研究;那怎样才可以赚到很多钱呢?答:要努力一些,要投入和专注一些;那如何才能专注呢?答:要喜爱,愿意去干。。我慢慢地引导他,任何一个职业,只要做到前 20 %,就会实现财富自由!他慢慢地似乎领悟了!选自己爱的,爱自己学的,去吧! 7 、一个男生,说自己喜欢管理,不喜欢数学,他的霍兰德测试结果为:E、S,企业和社会型,性格测试为:I、N、F、J,从这两个结果来看,能与人主动沟通,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自己也这么分析)。做事情有条理和计划,喜欢做管理和服务别人!建议他考虑清楚关于管理学等专业的出路,这方面还是有潜质的! 8、一个女生,母亲陪着来的!我惊奇的发现,这个家长去年也来过,也是我咨询的!看来是缘分!聊了几句之后,我才知道,她去年考上了哈尔滨的一个大学,统计学专业,然后嫌太远就放弃了!女孩坚定地选择了复读,通过一年的努力,应该是考的不错,不过就是专业选择还是有些困惑。我问她今年还选统计学吗?她迟疑了一会,说对化学和生物类也感兴趣,还有就是经济类专业!一下子宽泛好多了,她妈妈开始说起来了,我就希望她选一个就业好专业,就业稳定一点,以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我随了一句:很多专业都可以找到安稳的工作!其实我更想说:核心能力就是稳定!思考了半天,她开始在统计学、应用化学、食品发酵、经济学之间徘徊!因此我让她回去做个功课,研究一下这几个专业的课业特点,以及从业情况!然后做个比较,或者SWOT分析。 ··············还有12个案例,就不举了,总的看来,中学的教育让学生就知道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全然不知什么是专业,只知道神马热门专业啊。另外就是家长啊,太过于干涉小孩的选择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拼命拿别人一起进入这个世界! 大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读上大学就好,报考名额有限,抢着读;第二阶段就是包分配阶段了,只要读了有一定有个稳定的工作,那时多么令人向往;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了,基本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字眼,因此现在很多人对读大学要求更高,要读好专业,甚至继续读研读博。想起当年自己选报专业,基本都是凭感觉,90年代末还是觉得能读就够了!所以,“服从”调剂!不过真羡慕现在的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选择专业,考虑以后的未来。结合这几年关于专业填报和职业规划的知识,建议广大考生填报专业有这几个部分要考虑:个人兴趣、行业发展趋势、家庭社会资源。 A、个人兴趣 现在可以开始想想自己喜欢做什么,可以从职业反推自己的专业。考虑喜欢什么的工作环境、对人还是对物,喜欢常规一些还是挑战一些,喜欢创意研究一些还是操作类的事情,自己看重什么,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自己目前有哪些能力,比较擅长的天赋是什么?从职业规划师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爱志趣的职业,然后有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又是自己擅长做的,那么恭喜你,这就是好的职业规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a76660100g9jk.html 关于六种职业类型的介绍,这里可以让你明晰一些,也就是霍兰德职业类型和特点。做这个研究和测试,可以让你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和方向。同时也要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自己最看重的,这也是人一辈子保持工作动力和激情重要的源泉!职业价值观有:利他主义、审美主义、智力刺激、成就动机、自主独立、社会地位、权力控制、经济报酬、社会交往、安全稳定、轻松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等等。 其实一个专业可以对应很多职业,如食品专业,可以做研发、品控、管理、市场、广告策划等,所以读专业很关键的是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专业知识,比如我就是喜欢心理学、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一看到这样的报道和新闻我就很专注的研究。 在工作中我遇到很多大学生因为错选专业而迷茫,而堕落。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树立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吧!真的别让所谓 “ 过来人 ” 的建议和要求毁掉考生的未来!! B、行业发展趋势 要去研究这个世界的行业发展趋势,IT热过了,法学热过了,动漫开始热了,环境和食品开始被重视,也就热了!烟草专业随着禁烟也会失去光芒啦!房地产呢?你知道的。看看这几年的农民工返乡现象,高价请不到农民工,你就会分析。 专业热与不热都是人为或媒体加热的!要看社会需求量!选择一些中等上升中的专业是最好的,也就是在热中,但是不太热。 千万别选一些没落的专业就好!读完就没落了,行业大萧条的确太残酷! C、家庭社会资源 如果你家庭或社会有相关的资源,同时自己有没有什么主见,总是听听别人的!那么考虑这个因素很有必要!我接触的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都是依靠家庭资源找工作!如果你一直都生活在一定的安全区域,那么就参照这个!常见的就是教师的孩子去考示范,公务员的孩子去考相关专业,医生的孩子总去学医。老板的孩子去读老爸要求的专业! 如果自己不反感,就沿着这个传统行业和专业下去不失为一条好得选择。 自己做辅导员5年了,接触过闭口开口说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的,大学总是会颓废和堕落很多,甚至自暴自弃的!那些坚定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忽略了很多外在的推力或建议的,总是会学习和生活的好很多,最后自然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一个上午咨询了20个再次让我感受到,孩子,别老实去依赖,分析自己可以去做,测评自己可以去做,找大学老师你也可以去做······总之。要多问问自己: “ 我该读什么专业? ” 最近再看一本书,叫《世界因你而不同》,李开复著的。里面写到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如何选择专业的?摘录书中的一段话: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一个老教授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句话,可以我影响了我的一生。那之后,凡是我做重要的决定,我都想起这句话“让世界不同”的话,从而让我的内心作出选择的时候更加坚定。 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现在,我非常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灵活的转系制度。它给了学生一整年的时间,一边在基础学科里学习,一边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学生大都在兴趣的指引下,有激情的学习。 世界因你而不同,坚持自己的兴趣,坚持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开复告诉你如何选专业?看《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本书吧! 很多人选择的专业就是自己一辈子的专业,专业,专家,资深,资深专家!要不换了一个专业也成为让人膜拜的话题,在另外一个领域也是NB!总之,专业要不让自己专业,要不让自己和神奇!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 http://t.sina. com.cn/blovelin 【“ 鲍”来问题,点石成“金” 】每天至少回答一个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咨询,@鲍金勇+问题 我的更多文章: 未来职场的十大趋势 (2011-06-15 22:45:07) 所读专业不一定是自己以后的“专业领域” (2010-08-29 23:50:05) 别让所谓“过来人”的建议和要求毁掉考生的未来!! (2010-06-13 21:53:10) 毕业后的五年拉开大家差距的原因在哪里? (2010-04-17 11:15:36) 做自己成长的CEO:成长比成功重要! (2010-03-31 14:00:23)
4572 次阅读|6 个评论
参加卓越工程经理人论坛有感
xiaoxue6228 2011-6-20 18:18
昨天下午去参加一个卓越工程经理人论坛,嘉宾有西门子(中国)副总裁、华东区业务拓展总监沈学军先生、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叶文邦先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处唐炎华处长、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导、工程硕士办主任蒋祖华教授、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硕士管理中心副主任汪曙康副教授及华理商学院吴柏均院长。听完他们的报告我受益匪浅,我经常在思索一个问题就是作为我们技术人员到底我们的前途在哪,每天在电脑前工作,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是不是就这样写代码甚至是给别人打工一辈子了,参加了这么论坛,我的疑云展开了。最近工作中遇到一点困惑,这次论坛真是一场及时雨,让我的职业规划越来越清晰明朗。我特别欣赏西门子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西门子公司作为电子电气行业的龙头,经过100多年的洗礼,已经发展城全世界的一个标志,我觉得他核心的理念就是以科技为核心动力以营销作为手段,采用人才兴业战略的大型公司。这和我们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兴趣或者志向不谋而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要生存下来首先就要吃饱饭,但是不是嗟来之食的理念在国人的价值观里是正人君子之道,因此靠自己的脑子吃饭,靠科技吃饭,靠技术吃饭是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奋斗目标,但是往往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枯燥的程序和论文搞的失去了方向,但是我想这些先知,或者说精英们给了我们一个标榜————工程经理人的道路。特别适合想做一番事业,除了技术以外还有很多管理、人际交往才能的人。我前几天看电视有一档求职节目叫“非你莫属”,我发现越是像清华北大里这样多才多艺的人越多,他们不光自己专业知识学的好,而且组织能力,口才,交际能力都是很强的,一位的让他们去做研发工作,他们会犹豫不决,原因不是别的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想把其他的才能都埋没了,所以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他,但是万科总裁王石说过:“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是的,我现在深有体会,如果没有超人的意志力,没有超人的创造想象力,那么工程经理人道路适合这类人!做技术的人就是一点,就是能就一个问题深挖下去,但是试想什么工作不需要你深挖下去呢,凡是想做一番成就的人如果看问题都浮在表面,能做出点什么事情呢,社会就需要这种理性有感性的人去主宰,通过感性思维通过自己的触角去发现问题,通过理性思维去解决问题,纯感性,纯理性的人除非你是一个极端,否则很难做出什么事情来。中石化的叶总我觉得讲的非常好,他讲到这条路,普通人的规划,要想踏进去首先技术要做3-5年,要想有所成就技术要做5-10年,这样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曙光,不荒废自己技术的前提下,又能领导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集团,本人对技术从小都是非常痴迷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政本位的国家里,往往做技术的人不受尊重,或者说没有地位,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这绝对是一条完美的路线,这条路线和西门子这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西门子这家公司的理念太像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四个方向:行政路线,项目经理,专家,转做销售,像沈学军本人也是从技术走出来的,他提供了一条路,我们就要去杀出这篇光明!这坚定了我在科技这条路,或者说技术这条路不懈的走下去,并且和我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理念完美的集合起来了!一起加油!
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意中整了个编辑职业规划系列
热度 5 zhaodl 2011-6-11 21:14
下周,将应朋友之邀去给他们高校的年轻编辑做个报告。点名确定的主题是“编辑学研究”,我理解就是如何写论文。我倒感觉年轻人不是简单的论文问题,而是职业和人生规划问题。所以,我将主题和职业规划结合,准备了一个讲稿——编辑职业规划之编辑研究。这样,与4月份给年轻编辑做的“编辑人生”可以归于同一个系列。如果再加上我在本单位和省学会上做过的“未来期刊出版的走势”,作为“职业规划之角色定位”,完善一下应该也可以归进来。 我感觉,面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现实,另还有一个就是面对具体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我就可以将编辑职业规划这个专题完善成四个专题: 1,角色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4276 2,编辑人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3319 3,编辑研究;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51184249297/ 4,职业技能。(这暂时没有讲的计划) 这4个部分基本都有素材,以后慢慢整理到一起。 你感觉这样分合适不?还有什么需要关心和研究的。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位老编辑,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年轻编辑,使他们比我更早些走入不惑之境。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6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读后感想
piaojian 2011-6-4 16:40
工作十余年后,我越来越觉得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职业所需的全部技能里所占的百分比,小之又小。而老师和教科书上没有教的有关生活、有关社会、有关职业规划、有关世界观和有关爱的内容,才是最终决定你在职场能走多远的关键。除了书本,同行、同事、和客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老师。 有位前辈同行对我讲的一件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新闻行业所需技能的认识。他举的一个例子是,假如你到外地,采访一场足球赛事,赶到场地后,第一件事需要干什么?不是找采访对象、不是找拍摄角度、不是找发传真的地方(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这个东西),他的经验之谈是:先找到卫生间在哪里,把个人的基本需求搞定了再说。而之后我领悟到,他这话背后的延伸含义是,最终能在这行走得远的,不光要会采访会写作,更重要的是会适应环境,适应周围的人群,并从中自得其乐。这是学校课程中从来没讲过的事。而反观当下中国新闻业,这一行的佼佼者们如今已少有人依然奋战在采写一线,也是因为“适应环境”使然,他们都“适应”到薪酬更好、社会地位更高的行业或职位上去了。 很多人写信问我该不该跳槽、要不要转行之类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方法至少能为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在公司锁定两三个“混得挺好”的同事作为目标,观察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状态,然后仔细想一想,像他们那样工作与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我有个女朋友就常常抱怨她的女老板:她有两个孩子,每天在公司呆到晚上快十二点才回家,真不知道她为什么生下这些孩子。很明显,这个公司,至少是这位女老板和她的气场不太合。果然,她们不久后就分道扬镳了。公司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公司最不喜欢什么样的人才,看看谁混得好,谁混得不好,其实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要长期地“看”。一个人,半年之内混得好,是运气;五年之内混得好,是能力;二十年之内混得还很好,是哲学;四十年之内若还是混得很好,那叫命运。 听同行议论同行,也是职业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生动课堂。热门话题人物常有行业精英、行业内有争议的人物以及行事过分怪异的人物。最有趣的,是将这些议论的褒贬与被议论人物的职业走向对照起来一起看。在有的议论场合,被点评的行业精英听上去业务能力不强、对下属很严苛、私心重、对工作投入不高,但现实中这位精英却一路绿灯,职场得意;在有的议论场合,被点评的人与现实中的职业走向以及大多数人的褒贬基本吻合。这其实很能说明议论者们自身的议论角度及视野的问题。若你不幸处于一个把行业精英都说得一钱不值的环境中,就得考虑一下是不是要远离这个议论平台了。毕竟,对职场人来说,从别人身上学点长处,总比老是耻笑别人的短处对自己更有利。
个人分类: 人生哲学|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生那么多不确定,你怕什么
热度 2 huiee 2011-4-3 15:12
转自人人网分享《清华大学校长:人生那么多不确定,你怕什么》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实在不用想太多 你不要问我你未来的20年会怎样. 没人能告诉你.有人是因为别人跟他说怎么活才活下来的吗 我当年清华书读的不好.玩玩的不好.又没女友.. 大3学分一个也没拿到. 你那时如果跑来跟我说."我会读MIT.之后回清华当教授.之后做到 清华大学学务长" 我会把你扔出去! 大3我决定要考研究所 原因无他.因为我啥事都做不好.所以太闲了 就去读书.考上了.就做专题.之后到核能所做事 每天一开门就看到一堆博士.觉得读博士好像也不错. 于是我就去考MIT了.去读那要考资格考. 我有一年的时间.到那每天就想起一首台语歌....补破网 要读的书就那些.考的就那些.每天翻开书.这不懂.那不会. 怎么办.硬读阿.躲不掉的.一科一科补阿补阿的读完他... 之后毕业没事做.便申请回国当教授 其实人生有点命中注定 有种力量再推着你. 我有个学弟.学历跟我一模一样.也是麻省的.他人生第一志愿...回 清华教书偏偏他申请时.沈君山不给核工系申请核工教授.要请外系的才能. 可是到我.刘兆玄很开明.我就当了教授.之后作课指组组长. 现在当了学务长... 但回首20年前.一切都不是生涯规划规划出来的 所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 我们40岁的人跟你们想法不同. 你们会说.一直努力又不一定有收获.我何必努力 但是.你不努力就没机会了.你努力起码有机会成功. 最少知道成功为何. 所以.快乐最重要.不是叫你纵欲. 是说你有多少实力完多少东西. 你考试考90分跟80分是一样的.你可以去玩你的兴趣. 但你考了50分.你就少玩点. 30分.书拿来.到我旁边读. 不要问我你要做啥.我能给建议.但我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 所以你要做啥请自己决定.半导体景气时.你读什么都一样 非电机的在竹科也不比电机不吃香 但是如果不景气.就各找出路.这时如果你走的是没兴趣的路. 你不就很惨.... 所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实在不用想太多 因为你们心中的疑惑不会有答案的. 起码我知道的人都没有. 清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的黄一农.立志读哥大的理论物理 哥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资格考前3名才能读理论物理 他一定可以吧.偏偏那年李政道带了些大陆人去考. 他考第4....念天文物理..现为清大人社院院长..历史教授 比我的人生还扯. 所以.你现在想一堆未来.实在没必要 但想想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未来所有事 你还要活下去吗.都确定了阿. 恩.要放假了.我不想跟你们说明白. 但这个暑假真的也许是你人生能玩的最后一个 有机会去放松一下.大3是大学的精华.但开始前 你要先轻松一下.好好规划你的暑假 要玩要读书都好....别跟我说你到补习班读喔! 补习是没用的.补习的目的是什么.考研究所. 可是.你连大学的书自己都做不了归纳 不能独立吸收归纳.动不动就要人家给你最终结果. 你以后怎么做研究... 1.好好玩 2.要活着(ps.之前有个博士班的跳楼死了.所以他会说这个)
17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生就业与英语的亲密关系
jinybao 2011-3-29 21:07
这两年慢慢有一些学生开始向我提出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相关的问题,问题类型很多。但发现这种一对一的答疑可以解决一部分同学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大多数。因此想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分享和了解,学学鲁迅:)主动提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共性的,同时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相关问题,也在学生中收集共性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系统性回答,并做成文字版的东西,然后在网络上与同学交流。初步将此活动定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漂流信 。 今天起,本博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大家推介此活动。如果你觉得此信很好很有用,就将此信漂流出去,给你觉得需要的人! 第一期 大学生就业与英语的亲密关系 “六级过了,都找不到好企业,怎么办?”一位毕业生如是说。 2010 年下半年,各类大型企业、外企轮番到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也不同程度钓起了毕业生的胃口,绝大数人都投递了简历,进行了网申。不过也是绝大多数是石沉大海!之前做过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基本都没有得到 offer ,而得到 offer 的几个人基本是一些英语比较好的,而且口语交流能力强。这些学生干部尽管领导力、沟通力、组织力都不错,但就是由于英语的限制使他们要么网申就死掉,要么在英语笔试死掉,要么就在面试死掉!总之,基本死在英语上!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大学里总有一部分人在为四级(只是四级)而战,无论什么课,都带着词典,词典都翻烂了四级还没过。 大学里战线最长的考试也莫过于英语考试了,期末考试和万恶的四六级考试! 为了这一件事情很多人一干就是四年,为何结果总差强人意呢?真功夫在哪?英语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为何很多人突破不了呢?其实没必要如此痛苦四年,应该试着快乐去度过!别老英语英语的, NND 。 也正因为大家看到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很多死活都还在学英语,就连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学习再差都要去报考四六级考试。不过大学生求职和英语的关联性是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英语培训机构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1、 英语自小学到大,你会说英语吗?工作用到英语吗?什么企业需要英语?英语与个人发展有联系吗? 笔者对国内外 49 个企业的招聘要求进行归类研究,其中对应聘者英语的要求如下表 英语最低程度 企业 无特殊要求 中央电视台、红塔集团、哈药六厂、鲁能集团、 中国石油、宝钢、中国人民银行、一汽集团 CET-4 中国联通、海信、本田、麦肯锡、人民日报、松下、 TCL 、三星、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国移动、英特尔。 CET-6 或 CET-6 优先 沃尔玛、中国银行、海尔集团、南方电网、安利、联想集团、上海大众、中国工商银行、宝马、杜邦、一汽大众。 良好听读写能力 (≥ CET6 ) 摩托罗拉、万科集团、普华永道、花旗银行、通用电器、可口可乐、 IBM 、罗氏制药、索尼、诺基亚、西门子、戴尔、宝洁、联合利华、微软、凤凰卫视、拜耳制药。 还有很多,就不列举啦!…… 另外大型外企的待遇也让人销魂。比如快消类,宝洁:本 8600 、研 9500 、博 10500 ,均 14 个月,另有 800 交通补助, marketing 每 9 个月涨 20%-30% 。玛氏:月薪 10000 。据说将 14 个月的工资除以 12 得出的数据,有知情者可以证实或证伪。箭牌: sales : 4400×15 。这么好的待遇当然会有很多要求和付出,其中当然少不了英语的要求。 就从以上实际调查的表里可以看出,大型的外企对英语要求比较高,要过六级,另外应用自如,即可以和老外对话。部分外企和大型国企只要求过六级或优先考虑过六级的,说明这个企业在工作中用到的英语只是一部分,不需要十分精通。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工作中基本用不到英语,所以要求就偏低,或者基本不要求! 从这些要求英语的企业来看,基本都是有英语需要的,交流、国际资讯、材料等,看看这些企业的品牌地位和发展前景以及待遇,基本都是让你心动的那种!当然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情商、逆商、智商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前两者,希望你有领导力、有创造力。另外面试时对英语要求特别多,笔试、面试都要用到!这里基本就会砍掉很多人哦,被砍掉也就意味着你没有了这些好的发展平台。 其次,英语是学习工具,有了它你的资讯信息就更加前沿、全面及全球化。通过它,学习的之时和渠道就会更多一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无疑对自己的工作是有利的,国际化视野!哈哈! 2、 既然心动于 500 强,可析 500 强很少是国内企业,基本需要外语,我又如何不会死在英语上呢?如何突破呢? 知道了求职和学习英语的关联以后,其实该知道如何做了。 500 强等一类或二类货色的本土化外企:如果你想加入,那就好好学英语,能说、能写、能听! 出国:要出去混,当然要过语言关,不只是四六级了! 国内企业:与英语有关联的职位,也有与英语无关联的职位! 公务员:还是要学点英语。总会有点什么招商引资,什么国际交流的! 研究单位:搞研究看来不学英语不行,还要发表什么 SCI 。 读博士:还要发表英文的论文,这样才可以更好通过盲审! 。。。。。。 很多学校有留学生,他们的英语总体还可以!与老外们谈谈英语,烦死他们! 阅读英语杂志或文章,把自己烦死!翻译、著作,烦死网页服务器的管理员,看不懂!同学之间互谈,相互烦死!一句话: ACTION ,得体的行动,绝不是什么时候都在翻单词词典!真的总有一天会烂的!我有个同学,他是十分喜欢英语的,一开始有出国的梦想,所以平时也是什么课都看英语,不过他比其他同学高的地方就是:他用心去学英语,而不是去考试,去为了学分。于是他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为了更好督促自己学英语,而且是高标准,考 GRE 、考 TOFLE ,考雅思,考。。。。另外还报考了培训班,花了钱当然要好好学习啦!平时还参加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去新东方兼职,四年下来,结果就是能说能写能考!最后也成功出国了! 语言是工具,所以要练习应用!就像学白话一样,多和广州人在一起就会学得快很多! 3、 就业重视了英语,别忽略了其它。英语只是一个工具。更多是一些核心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大学生真正在求职找工作的时候,以及以后职场发展的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在岗位上发挥的专长和势力!比如培训师,需要强大的演讲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销售,要求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比如研发,需要好的专业基础和创新思维。。。。。。职场的核心基数和能力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于是学好英语也要找到自己的长板,要不就不知道英语是用来干什么的?翻译?能做到翻译离骚等古文才 NB 啊! 英语是通向 500 强重要的资源保障!每年校园里总是有有一些人去了 500 强,今年我带的学生中已经有 4 个去了,其中 3 个去宝洁, 1 个去了联合利华!不过前 3 个都是女的,看来女的学语言好像要强过男的。加油!男生们,女生们也加油!让就业活在英语上! 我的更多文章: 网瘾大学生揭开“被就业”真相 (2011-01-10 07:56:07) 大学生如何选择通向职场的考证? (2011-01-05 17:35:17) 十大幽灵悄悄地阻碍了你!! (2010-12-29 09:07:27) 生命动力与领导力 (2010-12-12 22:41:01) 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的主题:试试看! (2010-11-19 12:09:01) 好工作需要主动出击!! (2010-10-12 00:36:42) 研究生阶段别做思维“钉子户” (2010-10-07 00:14:02)
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
热度 2 zwq7290134 2011-3-27 10:57
我觉得很不错,转载的一个规划 ! 我今年 39 岁了, 25 岁研究生毕业,工作 14 年,回头看看,应该说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开一个小公司,赚的钱刚够养家糊口的。看看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对前景也很迷茫,想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局限于理工科的学生,我对文科的不懂,身边的朋友也没有这一类型的。 91 年研究生毕业,那时出路就是 1 种:留在北京的国营单位,搞一个北京户口,这是最好的选择。到后来的 2 ~ 3 年内,户口落定了,又分成 4 条出路 : 1 、上国内的大企业,如 : 华为 2 、自己做公司,做产品开发; 3 、上外企,比如 : 爱立信、诺基亚 4 、自己做公司,做买卖; 5 、移民加拿大 我想,首先要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做技术还是做买卖。 做技术,需要你对技术感兴趣。我掰着数了一遍,我们研究生班的 30 来号人,实际上,适合做技术的,大概只有 3 、 4 个人,这几个人, 1 个现在还在华为, 3 个移民加拿大了,现在这 4 个人混的还可以,在华为的同学也移民加拿大了,他在华为呆了 6 年,在华为奖金工资加起来大概 30 万吧,还有华为的股票,再过几年,华为的股票一上市,也能值个 100 ~ 200 万。要是一毕业就去华为,那现在就绝对不是这个数字了。 要是做技术,最好的就是上大公司,国内的大型企业,象华为中兴肯定是首选,能学到很多东西。华为虽然累,但是, 年轻人不能怕累,要是到老了,还需要去打拼,那才是真的累啊 。 在外企,我想他们主要就是技术支持和销售,但是技术是学不到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指的是象爱立信和诺基亚,真正的研发不会在中国做的,学到的也不如在华为多,其它的中兴我不是很了解,我想应该也不错啊。一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有傍身之技,那是最好的,走到哪里,都能有一口饭吃,还吃的不错,这是传统的观点。 任何技术都是要在某个行业去应用,这个行业市场越大当然越好;要在一个领域之内,做深做精,成为绝对的专家,这是走技术道路的人的选择。 不要跳来跳去,在中国,再小的行业你要做精深了,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利润 。 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做产品开发的有不少人,都是自己拍拍脑子,觉得这个产品有市场,就自己出来做。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同学,做产品开发的成功的没有一例,为什么?资源不足。 1. 资金,刚毕业的学生啊,就是没钱;没钱,也意味着你开发的东西都是小产品;而且只能哥几个自己上,研发、生产、销售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自己来,没有积累,什么都是重新来过。 2. 人脉,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去,需要有很深的人脉,否则,谁会用你的东西啊 ?谁敢用你的东西啊?我看到的,我这个班上开发产品的,自己还在坚持的,只剩下一个人了,说实在的,到现在,没有自己的汽车,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混的挺惨的。现在出国的不说了,在外企、在华为,至少都是几十万的年薪了,还有各种福利,就是产品开发成功了,又能如何?也就是这样了,但是以前那些年,都没有金钱的积累,等于白干。 我身边的一个自动化系的研究生班的同学,能靠自己开发产品活得还可以的,也只有 2 个人。说明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啊。 其次就是上外企。我的 2 个同学,一个上了爱立信,一个先到爱立信后到诺基亚,都混的不错。到诺基亚的后来利用在诺基亚结识的人脉 ( 就是哪些电信的头头脑脑 ) ,自己开了公司,也赚了不少的钱。 外企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能学到比较规范的管理外,还能给你的职业生涯镀金。到了一个外企外,再到同行业的外企我想就很容易了。而且外企的收入高啊。自己做公司,做买卖,一开始有 3 ~ 4 个人走这条路,但是真正发财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后来上外企了。 做买卖,还是要有一定的天赋,还有机遇。要有对金钱的赤裸裸的欲望,要有商业上的头脑。 后来我们同学在一起谈,说,我们即使给自己这个机遇,也未必能做的好。何况当时那个同学看好的产品 ( 做一个台湾产品的代理 ) ,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好,说明,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到后来,同学们纷纷移民移民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对搞技术的人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要尽早,练了几年的技术,就赶紧出去,大概是在 1996 年走了不到 10 个,现在都还可以,买了房子和车了。要是晚了,语言再学也难了,而且在国内都混的还可以了,也就没有必要出去了。我自己呢,先是在国营的研究所混了 4 年,后来到一家公司干了 6 年, 2002 年出来自己做公司,现在也就是混了一个温饱吧,算是有房有车,有点积蓄,但是不多,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回首这 10 来年,有一些经验和教训。 1. 要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需要定位自己做什么合适 ,是做买卖还是做技术,一条路走到黑;当然,做了技术,后来改行也行; 2. 做技术,就是要做精做深,成为这个行业的这个技术的专家 ;最好就是去国内的大公司,才能全面学到东西,能够给你培训的机会;如果大公司进不去,先到小公司练技术,找机会再到大公司去镀金,学高深的技术。千万不要自己做产品,要做也是对这个行业熟悉了,再去做。 3 . 积极争取机会。积极争取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比如,做技术,就需要多锻炼,多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门技术,只要有机会去学习,都能学的会;要是没有机会,天才也没有办法学到这个技术。柳传志就说,杨元庆就是“ 哭着喊着要进步 ”,实际上,就是争取自己的机会;当然,这种强烈的进步欲望,也是领导看重的地方。每一步都走在前面,积累 10 年,你就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了。 4. 积累个人的信誉 。从你的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要按照诚信的原则办事。要做到,当人们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说,这哥们还不错,做事还行。 5. 注意利用资源 。如果你有有钱的亲戚、成功的长辈或者朋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前景。 6. 注意财富的不断积累 。人生要想得到自由,财富是很关键的。否则,永远仰人鼻息,永远看人脸色。人都是势利眼。今后的家庭、职业生涯,金钱的积累很重要,没有钱,永远不能开张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多的机会;财富要做到逐年积累,你才能家庭生活幸福。没有钱是不可能有幸福的家庭的。 7. 注意人脉的积累 。最终,事业要靠在社会上的人脉的资源。要注意认识在你这个行业的人,结交他们,最终他们会成为你事业上的助力。 8. 寻求贵人相助。要找大老板来帮助你,得到大老板的赏识。想想看,大蛋糕,切一点就够了,小蛋糕,都给你也吃不饱啊。 9. 多听听成功的前辈和成功的朋友的意见。注意少听家里长辈的意见,尤其是都已经退休的长辈,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久以前,而这个社会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呢。 最重要的是,长辈有时候会强求你做一些事情,但是,最终的结果他们是不负责的。
33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困难研究生用创意养活自己的故事!!
热度 1 jinybao 2011-3-23 19:53
看完这个视频我还是很震撼:) 我知道这个同学,因为他是09年学院考研成绩第一名!当然谁也没敢面试的时候淘汰他:) 由于家庭问题,他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很勤奋,实验、学习都很认真。因为他是考研成绩特别优秀,因此很多人会找他取经,后来越来越多人找他,他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效率太低,同时干扰自己的学习,因此他就想将食品专业考研进行系统规划,然后分享。当然,需要出资分享,后来就有了电子商务经营考研复习资料的故事。现在已拓展了很多专业的考研。。。。。。 其实我现在不知道他的经营情况如何?不过总觉得这样做挺好,挺有创意! 而且一定有市场!理由如下,自己分析的: 1、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至少这几年报考学院的考生剧增,因此需要复习资料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资料战也基本围绕专业资料,因为其他科目都是国家统一考试。平时接过一些电话索要资料的,现在知道怎么说了,你找邓浩吧!!如何搞资料,都是通过目标学校的师兄师姐等等,但是总是不方便!因此经营各大高校食品专业考研资料就会有一定市场! 2、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畅通!感谢马云的淘宝! 3、考研经验和心得附属产品让主打资料更有生命力:)就好像“买一赠一”,经营思路符合消费者需求:) 4、只要前期积累信誉,将信誉等级迅速升级,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再利用各高校BBS、考研论坛等形式进行宣传就会更加扩大市场! 这小子叫邓浩,邓浩,如果你觉得不够,还可以补充!别怕别人与你竞争:) 其实我震撼的是不是他做了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他敢于去这样做与别人不同的事情!! 别人可能会去做家教、做兼职、代写论文等等! 但他这样的事情似乎更加有难度和挑战! 看得出他想了很多办法去扩大市场~他的12分钟自我推广也挺流畅:)顶一个!不过乡音明显:) 这里也给点力!我不是合作人:)哈哈! 祝他好运,资料脱销!! 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从不同开始!你与他们不同!这就是竞争力! 网瘾大学生揭开“被就业”真相 (2011-01-10 07:56:07) 大学生如何选择通向职场的考证? (2011-01-05 17:35:17) 十大幽灵悄悄地阻碍了你!! (2010-12-29 09:07:27) 生命动力与领导力 (2010-12-12 22:41:01) 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的主题:试试看! (2010-11-19 12:09:01) 好工作需要主动出击!! (2010-10-12 00:36:42) 研究生阶段别做思维“钉子户” (2010-10-07 00:14:02)
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想的研究生招生
热度 7 phd9992000 2011-3-22 17:14
个人认为理想的研究生的招生应当是这样的: 老师(偶觉得“老师”这个词比“导师”好,“导师”比“老板”好)带研究生,如同师傅带徒弟;所以不应当招收过多,以3个以内为宜。不同风格的老师喜欢不同风格的学生,所以学生的选择应当交给老师自己进行。 完全可以取消目前的研究生招生笔试。直接由老师考察、决定是否录取。 如果由我自己出题,觉得可以出3道题目: 1.结合个人的人生和职业规划,谈谈自己考研的目的、计划和追求。 2.给出6篇本专业近期的学术论文。3篇中文,3篇英文。要求学生从3篇中文中选择感兴趣的1篇,3篇英文中选择感兴趣的1篇。然后,前者用英文,后者用中文谈:该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分析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认为他的解决方法有何不足、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如何改进、改进途径的可行性如何。 3.选择4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选择其中的几个人物,说明他们在该团队(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团队;《西游记》中的取经团队;《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团队;《水浒》中的梁山团队)中的表现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 这样3个题目,分别考察学生的动机、科研悟性和科研敏感度以及心理素质、情商,是比较全面的。老师和学生谈上2个小时,同时观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当互相了解得比较清楚。 学生们也应当知道,研究生考试,实际上不是从老师和学生面试谈话开始,也不是学生进入考场的时候开始,而是学生通过电话、电邮联系老师准备报考的时候就开始了。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495 次阅读|7 个评论
该不该读研究生?
热度 7 jinybao 2011-3-14 22:42
大学四年后,毕业生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部分人就业,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不同的路径,同样的都是在探索自己的生涯之路。很多人都会比较一下毕业后直接工作和读研究生这三年内到底有何不同?下面就彻底晒晒: 一、读研的三年 1 、状况 研究生第一年: 带着好奇新鲜踏入研究生阶段,不料第一年基本都是上课,要么也就是一些集体活动。而且上课与本科没有两样,就是人少一些!积极一些的学生就去了实验室,把自己关起来,研究研究,发现:挺累! 研究生第二年: 真正开始涉及自己的科研课题,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被师兄师姐指导,有时由于操作或研究思路不对被骂。身体虚弱就去运动,生活相对枯燥,对外交流也少了。有时被实验的失败打击一下,有时被成功刺激一下,喜怒哀乐更多以“论文”为中心。 研究生三年级: 刚刚享受了两年的校园生活,不料又要找工作了!很疑惑,那什么去拼?拼什么?论文还是一道大山。 2 、收获:理论文凭? 一级收获(最高级): 读研就是为了三年以后的就业!这个工作需要:学历 + 专业技能 + … … 三年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甚至有了爱情,,,, 二级收获: 具备了硕士的知识技能,专业应用能力良好!!但找到的工作恰与专业并不太相关,此时憾言:三年前就业就好了!还好收获了爱情,,, 三级收获: 硕士顺利毕业,拿到了文凭。但求职十分困难,没有目标,定位不清!甚至开始不用别人 BS 自己了,自己来就行了!! 四级收获: 毕业都困难,纠结于论文中。延迟吧,,来不及想就业的事情!!老师别催我就业!! 五级收获(最差): 杨元元们! 3 、困惑 大部分人不会去做职业规划,因为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因此在读研过程中“被”的角色较多。 有的为了好考, 还是读自己不太爱的专业,拿个文凭就好,但读研太难熬了!发现很多求职广告都是招大专以上水平。 有的为了换专业, 考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但发现太难读了!! 有的 ( ˇˍˇ ) 想~做研究, 但发现市场上要博士,这种苦受够了!恐惧! 有的不想从事研究, 但害怕自己没有竞争力! 找工作时,还是采取“海投”, 结果基本是没有“葬身之地”,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 有的拍拖,关系很好,想毕业后两人在一起,发现很难!! …… 二、工作三年 1 、状况 第一年: 初来咋到,听说“少说多做”为妙,于是多做,什么事情都自己来,甚至成了办公室杂物员!有时不因工作而忙,而是帮别人而忙!慢慢发现工作没有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好!过着蚁族的生活,思念校园的环境,以前没水没电还可投诉,现在,只能忍受,因为没钱!(有的人可能不满工作,不到半年就做跳槽族,漂泊的日子开始了!) 第二年: 慢慢整理自己的工作状态: 有的发现工作不太适合,自己很疲倦。因此就 360 度换工作,,又开始求职旅程;有的挺满意自己工作,考试思考怎么进步,培训、教育、绩效等都是提高的路径;有的觉得社会险恶,还是校园好,选择考研 …… 第三年: 谈买房,谈结婚,有时是别人跟你谈,应该基本都是。这时掂量自己的工资,发现:很难,蜗居和裸婚行吗?这时也发现职业很重要,因为职业的不断进部和镀金才会有经济基础!也会慢慢去给自己的 5 年, 10 年定目标了!!如果第三年还不太稳定,没有什么基础,这时日子应该很难过! 2 、收获:经验文凭? 一级收获(最高): 找到自己爱做的工作,慢慢去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拥有财富了,车和房都在考虑了,结婚的事情不用别人谈了!! 二级收获: 工作自己喜欢,但赚钱不多,工作技能慢慢积累!! 三级收获: 有了一些财富,能养活自己,也能给别人资助(如家人)!但工作不是自己的喜欢的!! …… 3 、困惑 老觉得别人的工作好,自己的要么太累,要么没钱!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兴趣 + 价值”还没搞清楚! 三、读研 VS 工作 1 、你是否开心? 不管哪一个,要问问你是否开心?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职业、事业,以及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不开心,说明不能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 ! 选择终将酿成苦果!因为不开心,就睡不好、吃不好,严重一些瘦了、没精神!!再严重一些,精神分裂了!! 2 、是否是增值的?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三年学习。 工作生 = 本科生 + 三年工作。 其实要比较就比较三年学习 VS 三年工作! 似乎就业市场上学历高的初始工作都要高些!要不然没有去考了!! 真正需要比较的是,一个选择读硕士的大学生,是不是比他的同学,同一年本科毕业,又有了三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值钱?到底谁更加值钱?假设本科生工资 2000 元 / 月, 3 年后升到 5 000 元(大约好吗?)那么这么多年的平均工资就是 ( 5 000+2000 ) /2 = 3500 元; 3 年的总收入就是 114000 元!约 11 万吧!!(当然这个是在职场上比较好的状态,如上一级、二级收获等)。 而读研的人,三年仍是消费者,没有太多收入,一些学校补贴,就算去做兼职,也是和导师之间在捉迷藏!三年的专业知识能立即用到实践上吗?我看很难!有时这些知识很快就被淘汰,现在的论文更新很吓人!!两天不上网就有点跟不上了!!如果是去关注具体能力的单位和企业,学历造成的起步优势会在三年之内慢慢消失。只是出道的时候市场价高一些,说起理论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掌握了系统的研究方法!!然而,工作的人 ( 如果懂得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职业生命,成为一个中层管理人员问题不大 ) 有了具体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人脉资源! 看来 读研三年 VS 工作三年:适合才是硬道理。学历高才开心,你就去读研吧!要不然就好好确认一下自己的职业价值!! http://t.sina.com.cn/invite/att_reqback.php?code=1509586534 我的更多文章: 年前一女研究生4个月闯入500强企业的感人经历 (2010-01-08 09:18:44) 2010打准职业“三枪”! (2010-01-01 00:19:38) 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的模糊职业规划让她不自在? (2009-12-13 10:57:39) 应届毕业生看看《蜗居》,让求职定位不再烦恼 (2009-12-11 15:53:0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学生智慧选择 (2009-08-04 18:09:39) 考研热潮下应冷静思考 (2009-04-29 23:50:45)
6016 次阅读|7 个评论
导师要帮助研究生做职业规划
热度 10 jinybao 2011-3-10 18:39
网上不断有杨元元的最新消息,其实是在翻开历史。东方网 12 月 10 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 2009 年 11 月 26 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 2009 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被发现在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 26 日的事情, 10 日才出新闻,其实已不是新闻。当在网上看到杨元元的个人求学和工作经历的时候,不禁觉得这个 30 而立的女孩子的职业规划一定让她不自在,提前进入“烈士”的行列。其经历如下: ●1979 年 11 月出生于湖北宜昌市 ●2002 年 7 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002 年 8 月 -2004 年 8 月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担任英语讲师 ●2004 年 9 月 -2005 年 9 月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担任客户代表 ●2005 年 9 月 -2009 年 9 月无就业记录 ●2009 年 9 月考取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9 年11 月26 日 早上杨元元在宿舍24#506 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 , 结束了自己的 30 岁的生命 从以上的经历可以得出:大学读的是名牌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然后在一家民营企业干着与专业不太相关的英语讲师,一干两年。最终选择跳槽,去了保险公司做客户代表,甚至要做销售的工作。据其弟弟说,在保险公司干了一年后,在 2005 年 9 月 -2009 年 9 月这 4 年的时间,换过多份工作,干过杂志社,也做过小买卖,要养活自己和母亲,然后攒钱。直到 2007 年,杨元元把拖欠的武汉大学的 3970 元学费还上,拿到了本科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后来考取了国际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实不难看出杨元元的工作经历十分混乱,似乎是一个“全才”人物,换的工作跨度大,就连考研究生的跨度也很大,证明了她学习能力很强,但同时也证明了她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职业??没有什么规划。 2002 年 -2009 年这 7 年间,杨元元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所在,没有寻觅到自己喜欢的职业,这 7 年她内心一定不平静,尤其在和一些成功同学的比较下就会更加感到惭愧和难受。因为时间过去了,不能复返, 30 岁的她是家里的老大,要承担家庭责任,但她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弟弟也在读书,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一个女孩子已经 30 岁了,在她的研究生同学中她应该属于长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自然会被 7 年的“代沟”阻隔,其中恋爱婚姻是每个女孩子向往的,她何尝不是?但已经 30 了……读了国际法专业之后,不知道她有没有想好以后从事什么?如果没想好,她一定不自在,校园始终是宁静淡雅安全的环境,回来歇歇吧! 7 年后的考研是不是她的一种回避社会表现呢? 其实不难看出,杨元元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她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念大学期间始终勤工俭学,担负起自己和弟弟的学费,这些足以证明!毕业后马上就去工作,为了偿还贷款,支持家庭。但工作不能只满足生理和生活需求,更要满足精神需求,频繁的工作调换可以看出杨元元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需。 职业规划问题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它会让一个人内心很平静,因为目标很坚定,就不怕过程的风风雨雨!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就是,发展出一个让人的幸福最大化的职业。 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关于自己的话题: 1. 你到底要什么? 你可以什么都要,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重点。比如说你希望即有钱又稳定,但是你一定先要确定:我是在有钱的前提下稳定,还是在稳定的前提下有钱? 2. 你有什么能力可以换来你要的? 你凭什么交换你要的东西?是你的能力、资历、资源?能力分成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资源分成人脉资源和物质资源。 3. 你如何长期持续的给予这些? 你是否具备长期在这个地方发展的能力和天赋?你是不是愿意长期的干这件事情?你的兴趣有多大程度会变成志趣? 杨元元可能了解的少了一些,因此盲目的在职场拼打,一不小心有回到了学校!试想一下,如果杨元元现在在上海一家外企干法务工作(因为她教过英语,英语能力应该不错),同时在上海海事大学攻读国际法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把母亲接到了上海和自己一起住。这样情境下,她会不会选择自杀呢? 尽管回到了学校这个安静安全的环境,但杨元元内心始终很矛盾和纠结。尽管读的是研究生,但对未来始终是有恐惧感的,因为会想到大学本科毕业后这“动荡”的 7 年。 媒体称:杨元元的简历显示,自 2005 年 9 月至 2009 年 9 月,其本人工作简历没有记录。毕业后事隔 7 年,重返校园,应该有一段 “ 故事 ” 。而这段并未显示的 “ 工作经历 ” 与其死因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能是直接原因。 这个原因值得探索!! 作为导师不仅要教科研方法和知识,更多的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如何选择和定位自己的人生!!
4415 次阅读|7 个评论
女研究生如何搞定500强??
热度 1 jinybao 2011-3-6 20:24
农历年虎年就快要到了,年底企业联系学校、学院招聘毕业生越来越少了,看来是年底收关了! 年前,各大型企业混战高校,或多或少勾起了很多学生的求职欲,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遍布高校,毕业生们大多围观,少部分人被网住了,一番热闹后,迎来的是一片寂静!2009过去了,农历新年不远了,年前的求职进展怎样?年前校园求职一片激烈。特点如下: 海投: 不加选择地向各大公司发出简历的做法,被戏称为“海投”,经常参与“海投”的,被称为“投霸”。 网申: 即apply on line(网络在线申请),这既是学生应聘的一种方法,也是企业宣传的手段。 群殴: 多人PK的方式。一些公司喜欢在面试时让一组学生坐在一起,以团队为单位让大家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裸考: 原是高考新名词,后来延伸到求职考试中,指没有任何复习和准备就去参加考试,此外还衍生出“比基尼考”,指经过简单复习去应战。 回暖: 2009年年末,招聘市场逐渐活跃,新岗位不断增加,薪资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一切欣欣然。 拒无霸: 指多次面试不成功但不气馁的人。从以往崇拜“面霸”转而崇拜“拒无霸”,折射出应届毕业生在困境中坚持奋斗的精神。 学士后: 是指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发生活费,企业免交“养老保险”。 网络不少评论女生求职难,女研究生就更难,但如果利用了“回暖”的环境,“海投”不行,“网申”试试,来不及就“裸考”,和别人一起“群殴”,被BS后成为“拒无霸”,无奈成了“学士后”,最后仍不气馁,还继续“海投”、“网申”。。。。。可能希望就成现实了,有一个女研究生就这样成功了!!她叫彩霞!!一名农科大学的女研究生!! 她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传奇求职经历!( http://user.qzone.qq.com/278056999?ptlang=2052 ) 题名:元旦放松了几天,今晚决定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自己2009年的找工作历程。 从2009年9月17号寄出第一份简历开始,我的找工作历程也就开始了。这期间,去过N多宣讲会(也拿了很多礼物,呵呵),投了很多简历(相对于我朋友们告诉我的几百份来说好像少了点,但也应该不是最少的),去过三场招聘会(效率奇低,只有一家公司有回复),做了很多网申,写OQ都快写到崩溃了,心情也是一直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的跌宕起伏。总之,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对你心理素质极大考验的过程。现在总结一下我的历程,给碰巧来看的同学们,师弟师妹们一些勉励和建议吧,虽然不一定很专业。不过平凡的我加上我的历程,相信比我优秀的同学们和师弟师妹们应该会更有前进的力量。 Part One:跟我有接触的企业 ①成都大瀚人才资源咨询有限公司——猎头 11月5日一面,当时还真是一百个不愿意把第一次面试献给他,不过最后还是冲着积累面试经验去了,“狠狠的”跟别人PK了一顿,当时还觉得挺好玩的。不过一面后就over了,原因不详,可能真的不适合,也可能我们问待遇犯了面试大忌。 ②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管理培训生 因为六月份的时候曾经去面过他家的实习生,当时一面就挂了,总觉得他家更青睐于中大学子,所以这次应聘管培也是想着能有个群面经验也好,结果却也真是这样。11月8号参加安利的笔试,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提前考了一次公务员的行测,60题一个小时有12题没做,蒙的。11月13日,安利群面,感觉自己表现还行的,不过还是毙了,可能我真的不适合搞销售,也好,不用浪费大家的时间。今天得知,中大的小青同学拿了安利的offer,就深深的知道我不是他家的人! ③卡夫食品销售有限公司——生产部管理培训生 11月9日写完了网申,都忘了这回事的时候接到他家的面试通知,11月30日群面。因为29日去考公务员了,很累,都不想去面试了,当时又觉得这种大公司,加上我报的职位全国只招1个人,机会甚微,不想去了,最后是被我男朋友死押着出门的,回宿舍换衣服化妆那一刻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呢。 群面总是会碰到很多中大的,华工的,暨大的,广外的,每次都我一个华农的,但这次群面很轻松,我们组的Leader或许太嫩了,或许太急于表现可又表现不好,慢慢地讨论按照我的思路走了。之后马上就宣布12月2日的二面名单,不意外的通过了一面。这是我第一次突围一面,第一次可以参加二面,是个阶段性的成果,很高兴。也明白了要积累面试经验的这种说法,感谢前面两家公司的群面机会,特别是安利。 二面很简单,就三个问题,之后说两个星期内通知结果。一直留意着应届生BBS上面的消息动态,一直以为自己挂掉又觉得自己还有希望地等待着,很幸运的我接到了去上海Final的通知,这也是我参加的第一次Final,接到电话的时候高兴到手都抖了,呵呵。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就疯狂了找面经,把网上能看的面经都看了,想得到的AC形式都做了准备,臭大街的37题中英文答案全部准备好,还不断的调整心态,想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 Final在上海,卡夫很大方的,给我们报销1000块的来回飞机票,住四星级的酒店,早上还有自助餐早餐。我们AC的流程是一整天的,先是玩游戏(长这么大第一次玩这种遥控车),接着Case Analyze(又是群殴,且面试官比我们应聘的人还多),午饭半小时(肯德基),接着Face to Face(1对4),最后是3个情景模拟的电话面试(由外面的猎头公司中的猎头来扮演,很逼真的情景),还有穿插着做了6份笔试,到最后走出卡夫的时候我都没感觉了,只想在天黑以前找到如家酒店。不过趁此机会在上海玩了一天,去了徐家汇那边的教堂,去了上海博物馆,去了南京路逛了下,还坐横穿黄浦江底的观光隧道去了陆家嘴那边近看了下东方明珠,想着也不枉此程了,呵呵。感谢一路照顾我的华工的符桢华同学。 本来说是24和25日发Offer的,提心吊胆的等了两天,什么通知也没有,原以为自己不会伤心的,但是真的很伤心,拼命跟朋友诉苦说卡夫把我拒了,几乎跟认识的人说了个遍,过了个最黑暗的圣诞节。然后在我收拾好心情,继续投简历奋战的时候,竟然又在12月31日接到了卡夫的Offer,让我拿了份很棒的新年礼物,还真是峰回路转,但是这时已经没有了预想中的兴奋,很平静地听着话筒那边的Jacky跟我详细的解释Offer。 不过从30000多份简历中过了中华英才网的卡,再经过一面、二面、Final AC的考验,拿到这份Offer,还真是大大的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呵呵。这是我的第一份Offer! ④广州味可美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研发工程师 12月30日面试,在面试的时候我还没接到卡夫的Offer,刚刚收拾好心情,决定再拼一次的。可能我的对手对于群面太陌生了,也有可能我面试经验丰富了,总之,轻而易举的进入二面。二面是单面,两个没有什么表情的女面试官,直到我说我把在宣讲会上发的咖喱做太咸了,才笑了一下。后面还被一个面试官Challenge了,说为什么我在回答“你最喜欢的人是谁?”的时候要想三四秒。Fuck!国家政要,杰出商人,偶像明星,亲朋好友,师长同学等等,这么多个方面,我想三四秒很过分吗?真是来火,你在怀疑什么!不过当然完全没表现出来啦,我又不是白痴。这个面试还在等消息,也不知道其他同学收到没,不过挂掉也不会意外了。 ⑤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食品研发部经理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来自于招聘会上的消息反馈,开的待遇还不错,不过面试得等到三月初。 Part Two:我投过的所有公司名单 ——这才是历程艰辛的最好证明(按投简历的时间顺序) 广州酒类检测中心——酒类检测分析员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政治辅导员 广东药学院——学生辅导员 百威英博——管理培训生 威莱日用品——管理培训生 太古集团——管理培训生 宝洁——供应链管理培训生 嘉吉——食品工业油培训生(笔试之后就石沉大海了) 强生——供应链管理培训生 高露洁——产品供应链管理培训生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管理培训生 广州味可美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研发工程师 陶氏化学——生产工程发展计划 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品牌助理 上海家化——佰草集储备店长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采购部管理培训生 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产品品控储备干部 成都大瀚人才资源咨询有限公司——猎头 翰威特咨询华南分公司——咨询分析师 AC尼尔森——Graduate Induction Program(笔试因为towel完了) 阿克苏诺贝尔(国民淀粉)——技术销售培训生 海天味业——研发(歧视女性) Starwood——管理培训生 卡夫食品销售有限公司——生产部管理培训生 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类)——酒店管理 华侨糖厂——实验分析员 叶氏化工——助理化学师 汇丰环球客服(广东)有限公司——管理培训生(这是我做过最难的笔试,全英的,时间超少,还是机试) 雅居乐地产——酒店管理 广州旺旺食品有限公司——糖果研发员 广州光明乳品有限公司——质检员 国际纸业舒尔物德包装(广州)有限公司——质量培训生 广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品管员 广州屈臣氏饮料有限公司——管理培训生 广东三元麦当劳——见习经理 华润怡宝食品饮料(深圳)有限公司——培训生职位 达能——Industrail Trainee 百事(中国)有限公司——供应链部管理培训生 广东农工商学院——食品加工技术教师 江门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食品研发部经理 吉百利——管理培训生 共42家,当然相比我很多同学说的两三百份,甚至上千份是小菜一碟啦,呵呵。但是我知道的很多牛人,没投几份就拿两个Offer的。 Part Three:经验 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经验是对比我们亲爱的老唐同学得出来的,不像我,什么都想要,搞到自己累得要死。有的放矢,效率总是会高点的。 ②心态要好。可能你周围的人都拿到很好的Offer了,可是自己还没着落,这时候不要怀疑自己,不要失去信心,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别人拿一万八千一个月也不是你的,所以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所有的情绪都是没有必要的。 ③准备一定要充分。包括有针对性的简历,臭大街的37题,对面试的那家公司方方面面的了解,要应聘职位的了解等等。有些资源我觉得很值得推荐的:应届生求职网(消息很全很及时,他家的BBS也很好)、新东方出的《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求职指导书,也是我的工具书)。 ④Just Be Yourself!我的面试箴言。不用刻意修饰,不用刻意迎合,只需要有技巧的表现真实的自己即可。 Part Four:致谢 我找到的这份工作虽然不是一份人人称羡的工作,但对于平凡如斯的我,可以进入世界500强工作,已经觉得自己挺幸运的了,也借此机会好好感谢一下我身边给过我帮助的人。 ①父母 感谢爸爸妈妈一直以来的鼓励,总是让我慢慢来,不要着急,从来没给我压力。 ②男朋友 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找工作所提供的所有帮助,包括帮我修改简历,修改求职信,帮我整理事例,分析面试题目,分享经验,提点面试注意事项,偶尔无心给我灌输的商业概念,还有打气等等,非常感谢,有了你我拥有了很多。 ③导师 感谢导师的信任,实验还没做完,但没有天天催我。 ④舍友——可爱的慧静同学 找工作以来的相互鼓励和扶持,还有总是听我发牢骚,呵呵。 文章好长哦!看来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呵呵。 略加点评:: 1、我看过这个研究生的简历,简朴美观,简历和职位很匹配,能写出自己具备的技能和长处。和这个观点符合:简历制作是一个商业策划过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a76660100fvzo.html )。简历这一关她顺利过关了! 2、该生在大学里不寂寞,做过很多学生工作,学习也好,报送研究生,她是典型的非书呆子型!丰富的人生,丰富的经历,自然有了丰富的题材和证据!!描绘了一幅通向大企业的星光大道! 3、通过看她的投递简历过程可以看出,职业定位也相对模糊,有点“海投”嫌疑,行业跨度大,职位跨度越大。这也正好反映了中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刚刚起步,大有空间!不过欣慰的是42个职位中大部分是与生产、品控相关的!!也即相对比较明确!整个过程体现她求职十分积极,一直“在路上”是最好的解释,毕业生找工作应一直要忍受被拒的痛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a76660100fe7w.html )! 4、不断地总结是提升求职技能的最佳途径!因为别人始终救不了你!把失败看成营养成分!另外要自信,学校不是最重要的,看你自己,自己要先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5、安排好学业,论文、课程考试等,一个都不能少!毕业是前提:)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invite/att_reqback.php?code=1509586534 2010打准职业“三枪”! (2010-01-01 00:19:38) 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的模糊职业规划让她不自在? (2009-12-13 10:57:39) 应届毕业生看看《蜗居》,让求职定位不再烦恼 (2009-12-11 15:53:0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学生智慧选择 (2009-08-04 18:09:39) 考研热潮下应冷静思考 (2009-04-29 23:50:45)
4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职业规划
dongzg101 2011-2-11 22:45
以前觉得给别人做职业规划很容易,轮到自己,才发现真的很难,从稀里糊涂的报名考MBA,起初的原因是因为这么多年没碰过英语,想促进自己学一下英语,为考博打个基础,到现在顺着这条路想下去,感觉也许走这条路更适合我。也许可以把我所有的优势发挥出来。   从科学院到回到家乡,随便进了一家企业、再到职业学院做老师,十年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来。十年做一次大的总结,调整一下方向。有时候心中的欲望才是人自身的大敌。专注最紧迫且最重要的事情,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其它的都是副业,有没有好的结果都不重要了。下班回来,能陪父母聊聊天,听听歌,就是最大的幸福。 当年不想读博士,导师带我拜访了饶子和老师,饶老师出300 包住,做点实验,随便去听课。后来因为先答应了李老师,就没去。今年9月能成行的话,再去清华看看,看看国内蛋白质方面的工作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中医有很多现成的概念系统,寒、热、湿等等,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理解这些概念呢?可能跨度会很大,它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最后结果么。这里面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国外所有科研工作的起源,是和他们的语言紧密相关,每一个现象对应一个单词,再从这个视角去看待和其它现象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去确定唯一性。中国的语言源于周易,是象形的、综合的。生理现象是网络状的,每一个节点的变化意味着其它相关节点的变化。最后的结果只是一个综合的反馈表现。结果取决于你的实验设计和概念体系的设计,任何结果都是有可能的。即便是单基因、单现象,也是取决于其它基因背景的一致性。功能并不是这个基因的性质,在不同的表达体系下,同一基因的功能可能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有没有人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个反作用比我们想象的大。构建于西方概念体系上的科学研究,对西方人是有利的。 人的一生有太多想做的事情,要一步一步,做好规划,否则,到老一场空。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心理很是惶恐,不知道自己能教给别人什么,经过7年的锻炼和思考,才略有心得。才体会到能做好的科研,不一定能成为好的老师。进学校从科研处、到教务处,再到机房做管理员,终于从生物换到计算机专业。但是始终从事技术专业并不适合我。经过十年职业生涯,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和人打交道。我对自己的定位,读两年MBA,希望能坐下来好好读两年书,交到新的朋友,和以前一些失去联系的朋友恢复联系,边读书边做生意,把学费挣出来,尽量不许动用自己的存款,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考验。再系统看一下生物信息学和数据挖掘方面的文献,认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专家,看看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读完两年,还是回广西,只讲创业的课程,带出一个团队做培训和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咨询为地方政府做生物产业方面的发展规划,个人争取五年实现财务自由。要做的事还挺多的,不过我喜欢边玩边做。五年后,再从教师岗换成科研岗,这样我就自由了,可以出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匡院士曾经为了让她的一个博士回答我的提问,把要开的下一个会议推迟了十五分钟,这些年一直没什么作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不辜负这些老师的期望。
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培养的“7.1”模式-孺子可教也
热度 2 lxchencn 2011-1-2 10:16
七个一模式一种全新的杰出大学生培养模式 总结以往的培养经验并加以创新,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杰出大学生培养模式七个一模式,即一次面试、一篇翻译、一篇综述、一份标书、一项技术、一次报告、一篇论文,形成了一个操作性强的培养体系,现分述如下: 1 、入门 一次 面试 我们对培养对象的选择是很慎重的,也是很严格的。选择的原则、范围和要求如下: ( 1 )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贴海报和发通知的形式招募应聘者;( 2 )大学一二年级医学生中选择一到两个学生;( 3 )必须是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英语过四级以上;( 4 )学有余力;( 5 )对科研感兴趣; 导师亲自对自愿报名的应聘者进行面试,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潜能,同时还要测试学生的英语能力。最后挑选一到两个优秀的、适合搞科研的、愿意献身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帮助制定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个人特点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培养计划。 2 、修炼 一篇翻译 首先安排其阅读相关书籍和查阅文献 , 了解科研基础知识,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尤其学会怎么查阅英文文献,怎么获得文献原文,特别要求掌握通过网络获取文献信息的技巧。对与课题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要求其精读,同时挑选一篇翻译成中文,学会翻译科技文章的技巧。 一篇综述 在阅读完相关文献后,将了解到的与课题有关的最新科研动态写成综述。学会综述的格式和写综述的技巧。综述内容要求全面、准确、最新。完成后,将综述投到与自己内容适应的杂志发表,了解投稿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为申请课题做准备。 一份标书 通过阅读文献,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科研课题并自主进行科研设计,了解标书的写法和申报程序,学会申报课题。学校科技处和团委共同成立的学生科研课题资助项目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每届学生都参加了这样的课题申报并成功获得了资助。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 一项技术 在了解到与课题有关的最新科研动态后,设计一项科学实验,然后开始做实验。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常用的实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 , Western blot ,细胞培养, DNA 和 RNA 提取等,但至少精通一项与课题相关的现代实验技术。 一次报告 在实验完成之后,进行统计分析,就自己的课题结果在学科内做一次报告,相当于研究生的答辩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科研设计、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并回答专家、同学的提问,锻炼做学术报告的能力。 3 、出师 一篇 论文 最后独立完成论文写作,以发表科研论文作为出师的标志。这里讲的出师是指这 4 年的培养计划的完成,并不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束,以后可能还需要攻读更高学位来获得这些能力培养的机会。往届带过的学生都在国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科研论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局观决定职业发展水平
caoman 2010-8-6 09:25
提到大局观,简单理解是眼前为他人或组织考虑的观念。 深入分析,大局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局指思考的空间尺度,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涉及四面八方;二是观指思考的方向目标,既有向外以他人为目标,又有向内以自己为目标。 常被忽视的是空间尺度的纵向考虑,和方向目标的自我反思。结果:人类社会发展出现不可持续预警,许多精英昙花一现;人类战争、打杀、犯罪悲剧一再重演,许多勤奋者错误重犯。 局决定心胸,局的大小是心胸开放和发展的界限。例如,企业经理人遇到困难、批评或问题时,大小局对应两种结果:大局考虑对上下级、平级、公司、行业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会迎难而上、接受批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好结果,赢得尊重、奖励和提升;小局只考虑自己或小团队眼前的得失,知难而退、抵触批评、视而不见,任问题存在发展,结果损失越来越大,被鄙视受罚。 观决定境界,观的高低是视野开阔和发展的界限。例如,企业人面对发展机遇时,高观考虑的是国家、行业、企业、团队对个人的需求,据此调整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当然要建立在个人技能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赢得社会、行业、企业和团队的认可,获得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走上坡路;低观考虑的是个人的嗜好和利益得失,任着自己性子走,变成团队中的消极分子和不和谐因子,或无视企业需要扬长而去,成为社会中的待业甚至破坏行业规则的搅局者,暴露出不知利他的职业观,失去已有资源积累和发展机会,降低个人职场身价,走下坡路(当然原职业发展规划有误现改正者例外)。 深入理解并学会应用大局观,才能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境界,站在更高的位置规划、定位自我,融入、整合、抓住更多资源和机会,获得更大的成果,实现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观点|3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T人职业规划之嵌入式(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hlyxue 2010-5-28 09:54
嵌入式系统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系统用在一些特定专用设备上,通常这些设备的硬件资源(如处理器、存储器等)非常有限,并且对成本很敏感,有时对实时响应要求很高等。特别是随着消费家电的智能化,嵌入式更显重要。像我们平常常见到的手机、PDA、电子字典、可视电话、 VCD/DVD/MP3 Player、数字相机(DC)、数字摄像机(DV)、U-Disk、机顶盒(Set Top Box)、高清电视(HDTV)、游戏机、智能玩具、交换机、路由器、数控设备或仪表、汽车电子、家电控制系统、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等都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的东西,搞嵌入式开发的人有两类。 一类是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专业出身的人,他们主要是搞硬件设计,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最密切的最底层软件,如BootLoader、Board Support Package(像PC的BIOS一样,往下驱动硬件,往上支持操作系统),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他们的优势是对硬件原理非常清楚,不足是他们更擅长定义各种硬件接口,但对复杂软件系统往往力不从心(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和复杂应用软件等)。 另一类是学软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如果我们学软件的人对硬件原理和接口有较好的掌握,我们完全也可写BSP和硬件驱动程序。嵌入式硬件设计完后,各种功能就全靠软件来实现了,嵌入式设备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嵌入式软件,这占了嵌入式系统的最主要工作(目前有很多公司将硬件设计包给了专门的硬件公司,稍复杂的硬件都交给台湾或国外公司设计,国内的硬件设计力量很弱,很多嵌入式公司自己只负责开发软件,因为公司都知道,嵌入式产品的差异很大程度在软件上,在软件方面是最有花头可做的),所以我们搞软件的人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在嵌入式市场上的用武之地,越是智能设备越是复杂系统,软件越起关键作用,而且这是目前的趋势。 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好处是: (1) 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人都很稀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入门门槛较高,不仅要懂较底层软件(例如操作系统级、驱动程序级软件),对软件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嵌入式系统对软件设计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要求较高),而且必须懂得硬件的工作原理,所以非专业IT人员很难切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较新,目前发展太快,很多软硬件技术出现时间不长或正在出现(如ARM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MPEG技术、无线通信协议等),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当然很找。嵌入式人才稀缺,身价自然就高,越有经验价格就越高。其实嵌入式人才稀少根本原因可能是大多数人无条件接触这需要相应的嵌入式开发板和软件另外需要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开发流程。 (2) 与企业计算等应用软件不同,嵌入式领域人才的工作强度通常低一些(但收入不低)。搞企业应用软件的IT企业,这个用户的系统搞完了,又得去搞下一个用户的,而且每个用户的需求和完成时间都得按客户要求改变,往往疲于奔命,重复劳动。相比而言,搞嵌入式系统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计划,按自己的节奏行事。所开发的产品通常是通用的,不会因客户的不同而修改。一个产品型号开发完了,往往有较长一段空闲时间(或只是对软件进行一些小修补),有时间进行充电和休整。另外,从事嵌入式软件的每个人工作范围相对狭窄,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范围就是那些(ARM、RTOS、MPEG、802.11等),时间长了这些东西会越搞越有经验,卖卖老本,几句指导也够让那些初入道者琢磨半年的。若搞应用软件,可能下一个客户要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软件开发平台,那就苦了。 (3) 哪天若想创业,搞自已的产品,那么嵌入式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可不像应用软件那样容易被盗版。土木学院有一个叫启明星的公司开发出一个好象叫工程e的掌上PDA,施工技术人员用该PDA可当场进行土木概预算和其它土木计算,据说销路特好。我认识的某大学老师,他开发的饭馆用的点菜PDA(WinCE平台,可无线连网和上网),据他说销路不错,饭馆点点PDA让客户点菜,多显派头档次。当年有一组同学在学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时用VC设计了一个功能很强的点菜系统做为课程项目,当时真想建议他们将这个软件做成PDA,估计会有些销路(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Macdonald便使用很漂亮的PDA给用户点食品,像摸像样的)。这些PDA的硬件设计一般都是请其它公司给订做(这叫贴牌:OEM),都是通用的硬件,我们只管设计软件就变成自己的产品了。 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缺点是: (1) 入门起点较高,所用到的技术往往都有一定难度,若软硬件基础不好,特别是操作系统级软件功底不深,则可能不适于此行。 (2) 这方面的企业数量要远少于企业计算类企业。特别是从事嵌入式的小企业数量较多(小企业要搞自己的产品创业),知名大公司较少(搞嵌入式的大公司主要有 Intel、Motorola、TI、Philip、Samsung、Sony、Futjtum、Bell-Alcatel、意法半导体、 Microtek、研华、华为、中兴通信、上广电等制造类企业)。这些企业的习惯思维方式是到电子、通信等偏硬专业找人。由于正规高校软件学院以前毕业生以企业计算为主,所以正规高校软件学院与这些企业联系相对较少。正规高校软件学院正积极努力,目前已与其中部分公司建立了联系,争取今后能有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同学到这些企业中实习或就业。 (3) 有少数公司经常要硕士以上的人搞嵌入式,主要是基于嵌入式的难度。但大多数公司也并无此要求,只要有经验即可。 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同学若学习嵌入式,显然应偏重于嵌入式软件,特别是嵌入式操作系统方面,应是我们的强项。对于搞嵌入式软件的人,最重要的技术显然是(实际上很多公司的招聘广告上就是这样写的: (1) 掌握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原理 (2) 必须掌握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 (3) 必须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并至少做过一个嵌入式软件项目 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在嵌入式软件方面最重要的课程包括: (1) 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这是一门嵌入式硬件基础课程,正规高校软件学院用这门课取代了传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高校IT专业这样做了,因为讲x86微机原理与接口很难找到实际用处,只为教学而已)。我们说过,嵌入式是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搞嵌入式软件的人应对ARM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有充分了解,包括ARM的汇编指令系统。 若不了解处理器原理,怎么能控制硬件工作,怎么能写出节省内存又运行高速的最优代码(嵌入式软件设计特别讲究时空效率),怎么能写出驱动程序(驱动程序都是与硬件打交道的)很多公司招聘嵌入式软件人员时都要求熟悉ARM处理器,将来若同学到公司中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公司都会给你一本该设备的硬件规格说明书 (xxx Specification),您必须能看懂其中的内存分布和端口使用等最基本的说明(就像x86汇编一样),否则怎么设计软件。有些同学觉得嵌入式处理器课程较枯燥,这主要是硬件课程都较抽象的原因,等我们的嵌入式实验室10月份建好后,您做了一些实验后就会觉得看得见摸得着。还有同学对ARM汇编不感兴趣,以为嵌入式开发用C语言就足够了。其实不应仅是将汇编语言当成一个程序设计语言,学汇编主要是为了掌握处理器工作原理的。一个不熟悉汇编语言的人,怎么能在该处理器写出最优的C语言代码。 在嵌入式开发的一些关键部分,有时还必须写汇编,如Bootloader等(可能还包括BSP)。特别是在对速度有极高要求的场合(如DSP处理器的高速图像采集和图像解压缩),目前主要还要靠汇编写程序(我看到过很多公司是这样做的)。当您在一个嵌入式公司工作时,在查看描述原理的手册时,可能很多都是用汇编描述的(我就遇到过),这是因为很多硬件设计人员只会写或者喜欢用汇编描述,此时您就必须看懂汇编程序,否则软硬件人员可能就无法交流。很多嵌入式职位招聘时都要求熟悉汇编。 2) 嵌入式操作系统类课程 除了WinCE的实时性稍差外,大多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都很强所以也可称为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从事嵌入式的人至少须掌握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当然掌握两个更好)这在嵌入式的所有技术中是最为关键的了。目前最重要的RTOS主要包括: 第一类、传统的经典RTOS:最主要的便是 Vxworks 操作系统,以及其Tornado开发平台。Vxworks因出现稍早,实时性很强(据说可在1ms内响应外部事件请求),并且内核可极微(据说最小可 8K),可靠性较高等,所以在北美,Vxworks占据了嵌入式系统的多半疆山。特别是在通信设备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几乎非Vxworks莫属。 Vxworks的很多概念和技术都和Linux很类似,主要是C语言开发。像Bell-alcatel、Lucent、华为等通信企业在开发产品时,Vxworks用得很多。但Vxworks因价格很高,所以一些小公司或小产品中往往用不起。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往嵌入式Linux转(听说华为目前正在这样转)。但无论如何,Vxworks在一段长时间内仍是不可动摇的。与Vxworks类似的稍有名的实时操作系统还有pSOS、QNX、 Nucleus等RTOS。 第二类、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Linux的前途除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外,最成功的便是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原因当然是免费、开源、支持软件多、呼拥者众,这样嵌入式产品成本会低。Linux本身不是一个为嵌入式设计的操作系统,不是微内核的,并且实时性不强。目前应用在嵌入式领域的Linux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为嵌入式设计的已被裁减过的Linux系统,最常用的是uClinux(不带MMU功能),目前占较大应用份额,可在ARM7上跑另一类是跑在ARM 9上的,一般是将Linux 2.4.18内核移植在其上,可使用更多的Linux功能(当然uClinux更可跑在ARM 9上)。 很多人预测,嵌入式Linux预计将占嵌入式操作系统的50以上份额,非常重要。缺点是熟悉Linux的人太少,开发难稍大。另外,目前我们能发现很多教材和很多大学都以ucOS/II为教学用实时操作系统,这主要是由于ucOS /II较简单,且开源,非常适合入门者学习实时操作系统原理,但由于ucOS/II功能有限,实用用得较少,所以正规高校软件学院不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要学习就应学直接实用的,比如 uClinux就很实用。况且熟悉了Linux开发,不仅在嵌入式领域有用,对开发Linux应用软件,对加深操作系统的认识也有帮助,可谓一举多得。据我所知,目前Intel、Philip都在大搞ARMLINUX的嵌入式开发,Fujitum则是在自己的处理器上大搞Linux开发。目前在嵌入式 Linux领域,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特别难找,一是能将Linux移植到某个新型号的开发版上二是能写Linux驱动程序的人三是熟悉Linux内核裁减和优化的人。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在该嵌入式Linux方面的课程系列是:本科生操作系统必修课,然后是Linux程序设计选修课,最后是嵌入式Linux系统选修课。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在Linux方面目前已有较强力量,魏老师和张老师熟悉Linux开发,金老师和唐老师熟悉Linux系统管理。 第三类、 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Microsoft也看准了嵌入式的巨大市场,MS永远是最厉害的,WinCE出来只有几年时间,但目前已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特别是在 PDA、手机、显示仪表等界面要求较高或者要求快速开发的场合,WinCE目前已很流行(据说有一家卖工控机的公司板子卖得太好,以至来不及为客户裁减 WinCE)。WinCE目前主要为4.2版(.NET),开发平台主要为WinCE Platform Builder,有时也用EVC环境开发一些较上层的应用,由于WinCE开发都是大家熟悉的VC环境,所以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学过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的同学都不会有多大难度,这也是WinCE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开发环境方便快速,微软的强大技术支持,WinCE开发难度远低于嵌入式 Linux。 对于急于完成,不想拿嵌入式Linux冒险的开发场合,WinCE是最合适了(找嵌入式Linux的人可没那么好找的),毕竟公司不能像学生学习那样试试看,保证开发成功更重要。根据不同的侧重点 ,WinCE还有两个特殊版本,一个是MS PocketPC操作系统专用于PDA上(掌上电脑),另一个是MS SmartPhone操作系统用于智能手机上(带PDA功能的手机),两者也都属于WinCE平台。 在PDA和手机市场上,除WinCE外,著名的PDA嵌入式操作系统还有Palm OS(因出现很早,很有名)、Symbian 等,但在WinCE的强劲冲击下,Palm和Symbian来日还能有多长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可能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开设专门的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的学校,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正规高校软件学院本身前面便有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同学学过VC后再学WinCE非常方便自然,通过学习WinCE同样也可了解嵌入式软件的一般开发过程,对Linux有惧怕心理的同学也很合适。 很显然,嵌入式Linux永远不可能替代WinCE,而且将来谁占份额大还很难讲,毕竟很多人更愿意接受MS的平台,就像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LINUX已好长时间,但您能看到几个在PC机上真正使用LINUX的用户据我观察目前在嵌入式平台上LINUX是叫得最响但还是WinCE实际用得更多.嵌入式LINUX可能更多地是一些有长远产品计划的公司为降低成本而进行长远考虑二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对正规高校软件学院WinCE课程的支持计划,我们也很希望将来正规高校软件学院能有同学通过微软的面试去实习。WinCE和多媒体 (如MPEG技术)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目前做得较多的项目领域之一他们很需要精通WinCE的人。 总结关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类课程,若您觉得自己功底较深且能钻研下去,则可去学嵌入式Linux若您觉得自己VC功底较好且想短平快地学嵌入式开发,则正规高校软件学院的WinCE课程是最好的选择。 (3) 嵌入式开发的其它相关软件课程 搞嵌入式若能熟悉嵌入式应用的一些主要领域,这样的人更受企业欢迎。主要的相关领域包括: A、数字图像压缩技术:这是嵌入式最重要最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是应掌握MPEG编解码算法和技术,如DVD、MP3、PDA、高精电视、机顶盒等都涉及MPEG高速解码问题。为此,正规高校软件学院已预订了一位能开设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博士。 B、通信协议及编程技术:这包括传统的TCP/IP协议和热门的无线通信协议。首先,大多数嵌入式设备都要连入局域网或Internet,所以首先应掌握TCP/IP协议及其编程,这是需首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其次,无线通信是目前的大趋势,所以掌握无线通信协议及编程也是是很重要的。无结通信协议包括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802.11系列,Bluetooth,以及移动通信(如GPRS、 GSM、CDMA等)。 C、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数字证书CA等。正规高校软件学院有这方面的选修课。 D、DSP技术:DSP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的意思,DSP处理器通过硬件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高速数据采集、压缩、解压缩、通信等。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通信等硬件专业的课程,对于搞软件的人若能了解一下最好。目前DSP人才较缺。如果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基础,对于学习MPEG编解码原理会有很大帮助。 (4) 嵌入式开发的相关硬件基础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像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等硬件课程是较重要的。另外,汇编语言、C/C、数据结构和算法、特别是操作系统等软件基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主要目地是能看懂硬件工作原理,但重点应是在嵌入式软件,特别操作系统级软件,那将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研究生里有些是学电子、通信类专业过来的,有较好的模拟电路和单片机基础,学嵌入式非常合适。嵌入式本身就是从单片机发展过来的,只是单片机不带OS,而现在很多嵌入式应用越来越复杂,以至不得不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另外,为追求更高速的信号处理速度,现在在一些速度要求较高的场合,有不少公司是将一些DSP算法,如MPEG压缩解压缩算法等用硬件来实现,这就涉及到HDL数字电路设计技术及其FPGA/IP核实现技术,这方面的人目前市场上也很缺。 (5) 题外话 另外,能写驱动程序的人目前是非常紧缺的(驱动程序也可归于嵌入式范畴),包括桌面Windows中的DDK开发环境和WDM驱动程序。公司每时每刻都要推出新产品,每一个新产品出来了,要能被操作系统所使用,是必须写驱动程序的。写驱动程序就必须掌握操作系统(如Windows或Linux)的内部工作原理,还涉及到少量硬件知识,难度较大,所以这方面的人很难找。想成为高手的同学,也可从驱动程序方面获得突破。 我可说一下自己的经历,三年前我曾短暂地在一家公司写过WinCE驱动程序(正是因为知道这方面的人紧缺,所以才要做这方面的事),尽管那以前从未做过驱动程序,应聘那个职位时正是看准了公司是很难招聘到这方面的人,既然都找不到人,驱动还得有人做,这正是可能有机会切入这一领域的大好机会。面试时大讲自己写过多少万行汇编程序,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如何清楚,简历中又写着我曾阅读完两本关于Windows Driver Model的两本英文原版书,写过几个小型的驱动程序练习程序(其实根本没写过,我们的同学将来千万不要像我这样,早练就些过硬功夫,就不至于沦落到我这等地步,就不用像我那样去欺骗公司了,我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居然一切都PASS(当然最重要的是笔试和面试问题还说得过去),这只能说明这一领域找人的困难程度。公司本就未指望找到搞过驱动的人,找个有相关基础的人就算不错了。做了以后,发现也并不是怎样难的。其实搞驱动程序的工作是很舒服的,搞完一个版本就会空一段时间,只有等公司新的芯片推出或新的OS出现后,才需要再去开发新一版驱动,那时有将近一个月时间空闲着在等WinCE .NET Beta版推出,准备将驱动程序升级到CE .NET上,现在在软件学院工作整日忙,无限怀念那段悠闲时光。 很巧合,最近本人无意中再次体会到了嵌入式的迷人之处。上周我那用了3年的手机终于不能WORK了。此次更新,除要求有手机常见功能外,最好有MP3功能(现在很多英语听力都有MP3文件),最好有英汉词典,最好还能读WORD文档。最后选了个满足以上条件的最便宜的手机DOPOD 515(斩了我2.2K,但想想这也算自己对嵌入式事业的支持,这样便也想开了),算得上最低档的智能手机了。回来一查,手机的about显示,本手机 Processor是ARM,其OS是MS Smartphone(即WinCE .NET 4.2),这么巧合,简直可做为学习嵌入式课程的产品案例了(等我们的WinCE课程开得有声有色后,希望能从微软研究院搞些Smartphone来开发开发)。有OS的手机果然了得,金山词霸、WORD、EXCEL、REGEDIT等居然都有smartphone版的,PC上的MP3、DOC等居然在 download时都可被自动转换成smartphone格式,真是爽。完全可用Windows CE自己开发一些需要的程序download到自己的手机上。现在市面销售PDA智能手机火爆,MS总是财源滚滚。但我已发现国产的ARMLINUX手机出现在市面上,价格只1.2K。 在GOOGLE网上能搜索太多的关于嵌入式系统的讨论了,有很多有经验者谈自己的体会投入到其中的论坛中,你会切身感到嵌入式学习的热潮。 要么走ARM + WinCE,要么走ARM + LINUX,要么走ARM + VXWORKS。每个搞嵌入式的人都可选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86后大学生就业(读透可少奋斗6年!)
peinancai 2010-5-12 21:33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 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 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 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 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 已经很敏锐 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一)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 过程。 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 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 垄断行业国企     3. 竞争行业国企     4. 外企     5. 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 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 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 社会财富 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 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 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 群中仍然属于 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 西方经济 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 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 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 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 ,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 ,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 。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 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 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 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 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 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 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 2005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 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 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 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 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 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 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 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 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 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 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 关 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 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 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 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 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 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 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 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 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 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 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 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 ,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 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 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 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 异:       1. 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 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 务员以及所谓的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 大。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 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 被某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雇员?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 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 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 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 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 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 ,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 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 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市场水平),这样就 拉低了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了国资委布置的改制要求之一,而且不会损害正式工的利 益(国企领导层是正式工利益的代表)。这表明了,国企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获取市场利益,一方面 成为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注意,当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群体的,因为正式工是一个松 散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 也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的,否则会边缘化,最终丧失其优势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概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在这里不是进 行道义分析,而是要你去了解清楚,你到底是去做正式工,还是去做非正式工?       2. 外企类,大陆工和非大陆工的差异         在外企,差别主要体现在大陆工和非大陆工之间。大陆工工资一般是非大陆工的1/5到1/10。这是合理的。因为外企到中国 来投资的90%的理由就是因为你 人便宜,不是因为你是文明古国,也不是因为你有三个代表。人家的要求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这 1/5到1/10的收入,和其他国人相比,仍然是很不错的。 当然,外企工作是很累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那为什么外企还要招聘非大 陆工呢?这里你要清楚的知道,主要是因为3个原因:      第一,需要一些可以信任的人来管 理(受法制国家法律约束的人);第二,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人(能用英语思考)来管理; 第三,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来管理。那是否你就只能当大陆工了呢?不是的。你应该清楚的一点是,你也是有机会成为非大陆 工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美国留学的原因。当然,仅仅留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美国就业并拿到 绿卡才行。现在很多外资企 业的CEO,当初就是在美国做体力工混到的绿卡,然后因为精通两边语言的优势,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就找这样的人去 做 所谓的首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成为非大陆工,仍然是有可能的。        3. 民企类,股份工和非股份工的差异         在民企,差别主要体现在股份工和非股份工之间。股份工主要是哪些有使用股份来吸引人的企业中才有,是最初创业阶段加入 的员工。例如华为就有相当多的股份工。非股份工则是那些很后才加入的员工,蛘呤悄切┖茉缂尤耄??杂诠?久挥惺裁醇壑档脑惫 ぁT诰??舜匆到锥我院螅?笠狄话憔筒辉傩枰?霉煞堇次??跫?员工了,招聘主要就是填补战斗减员有人走了,就招新的。 期权一般用于高级管理者,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因此与它无关。中国大部分民企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自身都难保,员工待 遇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创业型民企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决定去民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创业扩张型的民企,还是补充战 斗减员型的?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 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 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三、 职业生涯设计        从整体而言,这一代人注定要承受社会转型的代价。但从个体而言,仍然可以尽力去争取好的结果。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其实从上述分析,对于职业市场中哪些象限比较好,哪些象限比较差,可以说已经是一目了然了。为了更加清楚的查看,现 按优劣 程度将其排列如下:     1. 外企非大陆工     2. 经济发达地区公务员     3. 垄断国企正式工     4. 民企股份工     5. 外企大陆工     6. 雇员     7. 竞争国企正式工     8. 垄断国企非正式工     9. 竞争国企业非正式工     10. 民企非股份工       也许你可以举出一些反例,但是要注意,上述情况是对一般情况的总结,不包含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你们那里特别穷,公务员 拿不到任何灰色收入等情况。         好了,在你找工作的时候,你要记得的是,尽量往高处走。不要被一些花言巧语所迷惑,不要被一些所谓人力资源专家的 看长远发展的说法所弄糊涂。你一定要记住,你站的越高,那么你跳的就越远,看长远发展绝对是起点高的跳的远。不要相信专 家们所谓的职业生涯设计,那不是真的。 四、具体问题解答  1. 如何辨别正式工岗位和非正式工岗位?         对于公务员,要询问是否进入国家编制。如果不进编制,即为雇员;对于国企,不要直接询问是否正式工,他们会义正言 辞的告诉你:我们这里都是正式员工。你要注意,这里多了一个字:正式员工,里面分为正式工和非正式工。(要记住,中 国的国企和央视是一家的,说的话一定要反着听,不然你一定上当) 你最好是找内部人了解下,这样最清楚。如果不认识人的话, 你应该看他这个招聘是什么部门在主要操作。如果是某个业务部门自己在招聘,而不是总部人力资源部出面招聘的话,多半都是非正 式工了。最后,可以询问多久可以转正,如果他们闪烁其词,仍然在解释 都是正式的云云,或者他们告诉你3到6个月的 试用期,那么你基本可以肯定是非正式工了。      2. 要不要在意开始的收入?         很多专家在这个问题上胡说八道。他们认为一开始不要太在意收入,要看长远发展。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专家。你可以想 象一下,什么东西决定了一个岗位的收入?很简单,在不同公司间,市场形式好的,有长远发展的公司的岗位,要比没有前途公司的 同样岗位收入高;在一个公司内部,有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岗位要比没 有前途的临时岗位的收入高。开始收入的高度反映了公司对 你这个岗位的重要性的看法。你是认为一个重要的岗位有前途,还是认为一个不重要的岗位有前途?        3. 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         还有一种骗人的说法,是说去小公司更可以锻炼人。这种说法荒谬无比。小公司由于实力不济,往往没有高手级的人才, 也无法开展一些需要强大资源才能进行的市场运作。这决定了你无法向真正的高手学习,也无法积累大型市场运作的经验。记住,锻 炼打大仗的本领,比锻炼一两个人单打独斗的经验有价值得多。      4. 白领会失业吗?         答案是:会,而且会大规模失业。你要知道的一点是,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无穷无尽的国家,还有那么多的农民在等 待着加入城市就业大军。现在的所谓白领,不过是在吃青春饭而已。等他们40岁左右的时候,大量的新的年轻毕业生能够用比他们低 的工资来做同样的工作(估计那时中国的劳工保障法案仍然是不健全的,也没有什么工会来保护他们),那个时候,就会出现中国第 一次大规模的白领失业浪潮。      5. 做专业性的工作,还是做销售?         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情况而言,首先要看自己是否有做销售的潜力;其次,要看是销售的领域是否有技术含量,不要 放弃自己的专业而去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销售业务。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如医学、法律等等,千万不要放 弃,机会成本太高了。你要知道,在这个专业领域,没有多少人能够和你 竞争的(眼睛别只盯住每年毕业的那些医学毕业生),因 为你要知道,如果你改行去卖保险,那么将有数千万职高生、失业青年和你竞争,而且很可能你竞争不过他们。但是,如果是在有技 术含量的领域,从事市场工作往往是一条捷径。        6. 找工作通过什么渠道比较好?        不同的渠道,主要用来发布不同的岗位。例如,招聘网站、是外企招聘大陆工,民企招聘非股份工比较多用的渠道;国企招 聘非正式工多用报纸、人才市场;而公务员、国企正式工,则多半要通过内部关系来介绍了。        7. 找什么样的行业比较好?         这里一定要注意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主要是找行业,而不是看你学的专业是否对口。对行业要有提前预测性。现 在好的行业未来不见得好。在中国未来5 年我比较看好的行业是:微电子、金融、建筑、法律、医药、生化。如果你学的专业正好是 这几个,那很好;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你可以考研究生,也可以去做这些领域的市场工作。记住,要做Sales,也要做这些有前景行 业的Sales,而不要去做超市的Sales (出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20/1/247538.shtml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干快干加23(巧)干】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
pkustm 2010-4-13 10:33
最有意识的是其中这句【大干快干加23(巧)干】,所以转载时将其加到了标题上。 2010-4-14。 【大干快干加23(巧)干】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 转自科学网 吕喆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235 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 一早起来上科学网博客看新博文,看到了吴飞鹏老师的新作 给年轻人平静的心和更多的机会 【1】,要效仿当年的程咬金的招式在现行体制的一些潜规则上砍上三斧子,争取解决目前存在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拜读之后,我忽然想起在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绝招是三斧子半:(1)砍脑门;(2)扎眼睛;(3)劈排骨;最后半招捎带脚。吴老师一口气使出了前三招,还留下半招给我们,我便想顺势也写篇捎带脚的博文,说说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这个话题。 所谓的奔头儿,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奋斗目标。有没有奋斗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状态。有远大目标的人,因为能看到或者预见到未来的头儿,所以知道往哪里奔,也就知道努力奋斗和拼搏,其中奔的线路清楚而做的好的那些人,可以熬出头儿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每天的所作所为可能更像随机行走,结果一辈子很可能都是碌碌无为,啥事儿也没干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有目标要比没有目标好,有大目标比小目标好,有远景目标比鼠目寸光好。 我们说要有目标,下来就该是有怎样的目标或者说奔哪头儿了。世俗点儿的奔头儿(具体目标)无非是当大官儿、赚大钱、出大名甚至娶大美女等等,这当中可能还有交集,最高层次的估计是把这些一网打尽、通吃干净。把这些目标写出来确实显得俗了点儿,但这是当下中国的实情,不坦然面对反而显得虚伪。其实这些目标总结起来就是获取最大、最好的资源。俗的说罢,咱在说说层次高点儿、有些抽象的目标贡献。如果有人说要立志解决人类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立志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或揭示自然界的重要谜团,这绝对是重大的贡献,并且也是很高层次的目标(雅得要死,简称雅死),可惜这要是明说出来照样得准备迎接纷飞而来的板砖,因为大家回觉得这种目标制定得很不靠谱,而且说出来的人必定虚伪。看来明说出来奔哪头儿都不好,其实如果一切正常,大家真正做的是两头兼顾,这样才比较合理。 其实吴老师在他的博文中砍出去的三板斧的目标是三衔官衔、头衔和奖衔(奖项和级别)。这三衔是目前学术界很多人的奔头儿所在,而且相当多的人绝对不会满足于获得其中之一,总是在争取三衔齐响,当然次序或可分个先后。能成功奏响三衔以前通常是中老年人,现在却正呈现迅速年轻化的趋势。因为有了众多成功范例,所以想效法先前成功人士的光辉足迹亦步亦趋地走下去的年轻人已然不少,做法上也无非是大干快干加23干(本来是巧干,被人误读为23干)。我这里所说的23干,其实就是官衔、头衔和学衔一个都不舍地在2~3个方面(科研、行政、教学、社会活动等)同时干,结果其实哪个方面干得都有些三心二意一次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却可以用不公平的方式攫取到资源,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有些人用这种方式,在其实并没有能被大家公认高水平的情况下,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一步步地实现其奋斗目标。这是目前学界的现实情况,我们也不用假装没看见回避它。之所以这种风气会悄然兴起甚至有盛极一时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吴老师的博文和此前很多博友的文章里面都已有所分析,我不再赘述。我要抡的这半斧子捎带脚,就是要砍砍(侃侃)导致作为科学家伙的年轻人生出心魔(急和贪)的一些外部因素和克服这些问题的建议。 经常有人批评现如今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其实把这事儿说得再明白一点儿就是很多年轻人太急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至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便是急。年轻人(其实我勉强也算年轻人)心急的原因很多,有纯生理因素的(年轻,血气方刚)也有心理因素的,这些统称内因;当然除了内因以外还应该有外因,也就是促使他们心急和焦躁的外部环境因素。晚70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时运不济,赶上了出生高峰期,这使得他们在任何阶段(升学、就业等)都面临激烈的竞争,要想脱颖而出,要么你是有足够强大实力的天才人物,或者你有不简单的背景(或关系网),这两样能帮助年轻人迅速成功;如这两样不幸都没有,就只好去和别人比拼速度了,下手快、干得也快的也能显得比较成功。既然要快,就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地一路飞奔急功冒进,结果难免由于心太急而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让年轻人不急,稳扎稳打地进步,就只能先牺牲点儿效率,公平公正地给每个年轻人提供尽量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不断进步。 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贪,什么都想要、都想多要,在索取方面表现得很不含糊。这其实也有客观原因,我们先抛开中小学和大本阶段教育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不说,单就年轻人成年以后到不惑之年之前这个阶段来说,有些外部因素造成他们的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必须做的事买房、结婚、生子和赡养父母等,这些事一路做下来要花很多钱,而且这类支出也呈飞涨的态势,而以年轻人不高的薪水要支撑这些比较困难,所以只好想方设法地赚钱,于是对待钱的态度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贪。除此之外,有些年轻人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不善于评判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工作)状态和成果状况,会一味地追求高、新、特和多,什么都想做,结果可能造成很多研究都深入不下去,做的都不到位,一路忙下来,反而收效不大、乏善可陈,这便是贪多嚼不烂。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是对年轻人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同时年长的、有经验的研究者没能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这类问题,只是被动地等待他们吃尽了苦头后自己渐渐悟出道理。比较合理而且可行的做法是长者们帮助年轻人选定目标,并设计好前进的线路,甚至帮他们掌握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一连串难度逐步增加的小问题的思想方法。 总之,年轻人应该有个奔头儿,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老师和其他长者应该充分借鉴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实现目标。 ~~~~~~~~~~~~~~~~~~~~~~~~~~~~~~~~~~~~~~~~~~~~~~~ 参考: 【1】吴飞鹏: 给年轻人平静的心和更多的机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14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职业规划的无奈
hsyjjw 2010-3-18 17:11
这是我很认真的做过一份测试报告后给出的建议。不得不说朗途的专家们做的很好,各项分析都很到位,但是却令我有苦笑之冲动。 也许你也原意测试一下 http://ouc.51langtu.com/index.aspx 我是一名理工科研究生,我的专业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我很认真的对待这个身份,努力 地、、、、、、 性格也许真的决定人生,但不得不从事与本性有差异的工作,却正是可悲之处。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结2009,展望2010
zls111 2009-12-26 10:53
照片描述:我在实验室的位置和我的椅子,老板椅被我占有,嘿嘿! 马上就要到2010年了,意味着2009年的结束。 2009年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在我的经历中应该算上一笔,拿到硕士学位,成为博士生,有幸在一个非常好的老师门下,有幸运也有自己的努力。也有些不太顺,就是课题的安排没有很好的完成,得加油呀! 曾经和同学开玩笑说:要在27岁时候拿到博士学位(过几天就开始27岁),现在看来是有些不可能,但是争取在27岁时候完成我的博士学业,从27岁后开始规划我的下一步。 2010年应该是我的学业重要一年,这一年最主要的目标如上,也就是相当于2年左右的时间把论文发出来,达到复旦博士毕业的标准。剩下一年半时间规划下一步,做些能为将来奠定基础的工作(不太愿意做博后)。同时还要打好自己的基本功,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 当然自己对这些不是很满意,生活不单单是学业,还有更重要的,这方面一直是空白,以后毕竟还是要两个人生活,现在不开始经历这种生活,到以后势必更忙,更难建立基础,感情总归需要培养的。这个是2010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上海,提前祝家人,老师,朋友,同学和博友新年吉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老师好还是去公司好呢?
热度 2 qjkong 2009-11-7 00:54
结束了一年的美国访学生活,又回到了国内,就像是一只刚爬出井口的青蛙又被扔回了井里。这一趟出井,长了见识,看到了差距,收获颇丰,因此认为在有生之年去一趟美国看看共产主义是很必要的。 言归正传,回国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毕业工作。和大多数博士生一样,摆在我面前的选择也很简单:(1)去高校当老师,一辈子从事科研教育事业;(2)去外企工作,做些实际的项目和产品;(3)去政府或国企。第(3)个选择被我早早排除了,因为如果要走那条路,我就没有必要读博士了,之前就有很好的机会去政府或国企工作。 之前,我一直认为,只有学术搞的好的博士才能留在高校里面搞科研,学术没啥前途的才只能去公司。因此,我如果有能去高校搞科研的实力,就没必要去公司干活。但是,看了李开复的报告后才知道:“哦,原来像李开复这种科研很有实力的人也会选择去公司工作。”虽然我对他选择去公司的理由很不认同。他说,他是因为苹果的副总裁跟他说:“你是想一辈子写跟废纸一样的论文,还是想做些能改变世界的东西?”之后很受触动,所以才选择离开CMU这个世界顶级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走向公司生涯的。我不觉得在高校里搞科研写的论文都跟废纸一样,不能改变世界。对我们工科来说,在高校里搞面向应用背景的研究同样可以改变世界,而且不用等很多年。因此,我想李开复更多的是像他说的那样,跟随了他的心,他本人可能更喜欢到公司去学习去发展职业,那个副总裁只是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而已。同样,我也想跟随我的心:我更偏爱去高校搞学术,喜欢安稳一点的生活。而之前的那种歧视去公司人的想法,也只是我为自己找的一个台阶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到猪场去!
liudongyang 2009-11-5 03:51
今夜通宵做试验,凌晨三点十五分清理完试验台,在 Nine million bicycle 的旋律中,说说进猪场的那些事。 图片来源: http://detail.china.alibaba.com/...159.html 1. 真的愿意到猪场去?自己有想去的欲望,若只是应付公司的培训,那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学遗传育种也好,学兽医的也罢,强烈建议到猪场去。到可以加速成长的地方去,可以夯实基础的地方去。 2. 不是喂猪。不是为了喂猪而喂猪,有一个强烈的职业目标,猪场是你职业的起点。研究生毕业,有了十年的专业训练,需要的就是有一个用武之地。到猪场时间不能短,最少半年,还要有轮岗计划,两年最好,出来就是宝。 3.由技术而管理。上到总书记,下到片区经理,大多是技术出身,技术做的优秀,转作管理。单纯的学管理,不深入一线磨练,也做不好管理。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实践是艺术。 4.学细节。台湾温世仁先生认为,领导就是抓细节,而不是只管宏观规划。猪场的各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在实习中注重了细节,为将来的管理奠定基础。 5.看薪水。一个公司如果给的薪水低,要么是不盈利,要么对员工不重视。考验人一说纯粹是扯淡。单纯的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接受低薪水,这样的公司不值得待下去。 6.处处有江湖。有人地方就有江湖,猪场也是如此。这里人才藏龙卧虎,关系盘根错节。少生是非,多些谦恭,不传闲话,多问善问,适当低俗,打成一片。 7.也许寂寞。猪场封闭,出入困难,不免寂寞。白天人看猪,晚上人看人。天上云彩,地上蚂蚁,皆是可赏之景。 8.回归理论。啥叫科班出身,就是专业素养。干中学,举一反三,知其所以然,形成理论。弯腰能清粪,抬头能讲课。 曾许诺聊聊兄弟草田的职业经历,今天看来,头绪太多,只有留待以后了。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7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生:你应该怎么做
热度 1 qyu111 2009-6-30 08:42
开通了博客,总要放上两篇文章,于是就写了,两篇是关于科学问题的,两篇是关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本想能就科学问题引发一些讨论。但却没有看到一篇评论。最多的反响却是一篇 关于 博士生的文章。 看到这些反馈,更让人感到目前博士生招收和教育所存问题的严重性。 我的文章是写给博士生看的,目的之一是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读博士,鼓励他们热爱科学,多想科学问题。 我不知道写评论的是不是 都是 博士生。如果不是,那没关系,这个文章和他们不搭界,这些评论充其量也就是起哄发牢骚。如果 都是 博士生,那问题就比较严重,那我也就很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脑子里想的不是科学问题。肚子都吃不饱,想什么科学?我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厕所里捞粪,当然不会去想粪代谢组学这样的科学问题。 针对这些学生的反馈,我想对不同的博士生再说几句: 1、 热爱科学,喜欢做科研的博士生: 多读一些和专业相关的杂志,把专业杂志当作报纸来读,至少读个标题,知道你的领域里每天在发生些什么事情。想三个问题: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我应该怎么样去做? 2、 喜欢科学的但做的不 成功的 博士生: 你做了你喜欢做的事情,即使不成功,你也享受了这个过程。因为你进的是你喜欢的行业,做的是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你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你不喜欢的事情更难做好。只要你做的是对人类和社会有用的事,你总会有用处,总会找到工作。每一种行业都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的能力也不一样。能力强的做领导,能力弱的做普通研发人员。只要是在你喜欢的行业里,你会每天高高兴兴的去上班。 3、 谋生 计的 博士生: 想想你究竟是为什么读博士? 读博士和做学问是同义词,你不想科学问题,你读博士是为了什么?难道你读博士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那不是跑到艺术馆里去买大饼油条,走错门了吗? 谋生计有很多途径,读博士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谋生途径。如果认为博士出来工资比较高,那是完全想错了。为什么? 博士一般要读 5 年, 5 年做小生意要赚多少钱?别说做其它职业了。 博士读完要找工作。去看看招聘广告,招博士的位置和招本科硕士的位置是什么比率? 招工单位的位置和学位是班配的,博士生想当助理都没有人要。 如果你读博士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不是做研究,那我告诉你,你博士一般是毕不了业。就是毕业了,你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极小。那时,你的心态和状况会更糟。 谋生计千万不要去读博士!
个人分类: 未分类|86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博士生: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热度 1 qyu111 2009-6-29 08:56
昨天和哈佛大学施扬教授一起吃中饭,聊起现在国内学生的教育和质量问题,有诸多同感。 国内的学生多聪明勤奋,刻苦努力。但总感觉他们脑子里想的事情缺了一点什么。你问一个学生你现在在做什么,他 / 她的回答多是:我在做 xxWestern, 、 xxPCR 、或在克隆一个 xx 基因。很少说我在研究 xx 基因的 xx 功能、或我在研究 xx 生物体的 xx 现象。 给人的感觉是:低着头,看着脚下赶路,没有抬着头,看着远山遐想。 这里就反映了一个问题: 你是一个技术员还是一个科学家? 你脑子里想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科学问题? 怎么从一个技术员成为一个科学家? 由此联想到我在面试学生的时候常常碰到的一个现象: 你问这个学生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将来准备干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准备出国”。好象出国就是雄心壮志了。 如果你再问你喜欢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旅游、上网,运动等等。 你问喜欢阅读吗?回答是“是”。 你再问你平常喜欢读什么?回答是文学,哲学等。 几乎没有一个说的喜欢是和科学和专业相关的。 如果你追问你喜欢的专业是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5 年后你想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人?你看到的往往是一脸的茫然。没有几个人认真的思考过我为什么要读博士。 科学和艺术一样,要热爱。做科学的人是热爱科学,享受科学。而不是把做科学当作一种职业,谋生的手段。 谋生,很累,没有灵感。 热爱, 那就和谈恋爱一样,是全心身的投入,是一种享受 。 如果热爱了,你脑子里想的就是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是这么思考问题吗? 说实在的,记不起来了。那时候还在农田里干活,空的时候想的就是睡觉。 看了一些评论,加两句话,给年轻人一点建议,做参考。你们想两件事情: 1 、我喜欢做什么? 你喜欢的往往也就是你能力所在。喜欢的东西就是你能做的好的。能做的好,也就会喜欢了。 2 、我喜欢做的东西有社会价值吗?对人类和社会有用吗? 有社会价值的,自然会有需求,也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你的职业前景也就不用犯愁。 把这两件事情想清楚了。你的将来和职业规划就定了。喜欢了,热爱了,你的思维可能就不一样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039 次阅读|32 个评论
学英语还有点用-兽医教育文献
liudongyang 2009-3-30 22:05
很高兴,找到自己心仪已久的文献。 学校的一个外文数据库可以下载全文了,今天找到了近50篇有关兽医教育的文章,从96-09年,文章涉及各个方面,大体浏览了一下,佩服国外同行的严谨与执着。准备今后翻译一下,在教学时可以使用。以前接触的有关兽医教育的论文多是二手材料,别人转述,难免失真,得到原始论文,欣喜呀。 看来学英语还有点用处,以后还要坚持学呀。医学专业名词,看着使人头痛,解救办法:多看,混个脸熟,下次再见到时就不陌生了。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我要做一颗螺丝钉”说起
shw 2008-11-13 16:25
我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是曾经非常流行的一句话。 这几天突然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其实也是我最近思考人生出路的一点感悟吧 硕士毕业后有很多出路:就业,工作,考博,出国等等等等。而就业工作又有很多。 大体问类:上学,上班。 那么到底是上学还是上班呢?It's a BIG PROBLEM。 1 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估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本科毕业时就没有想清楚的问题现在还是出现了:职业规划。或者说,人生规划。 有的人会说,你怎么会知道你这一辈子怎么样啊,You are not GOD 但是有个问题绝对你可以回答: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2 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醒自己: what Ur CV informed or How to whiteUrbiography CV (curriculum Vitae)有很多。最近接触了一个海外留学项目,要求写这个东东。发现原来CV这么有趣。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而在检索学习如何写一份优秀CV的过程中发现,它不但可以理清你的思路,总结你这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再和自己的Want比较一下,不就知道你下一步的计划了吗~~~ Biography 有点沉重。我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建议设想你自己已经入暮年,回首往事,哪些成败,哪些幸福,哪些遗憾,哪些经验,哪些自己想做又没时间做的事情,等等等等。然后想想,What you want to do right now! 3 心灵功课 Report 太多的人,包括现在的我,都很浮躁。想这样,想那样。如果最后事与愿违,又愤愤于自己可怜的身世。抱怨不得志的境况。祥林嫂般的过了一辈子,最后呢。发现自己其实很蠢,根本配不上当年自己指点江山的那份激情。 导师让我们定期交report,详细说明自己最近一点时间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思路、体会。我体会到定期总结对科研的重要性了。突然在想,你给自己交过这样的一份report么?悲哀啊。 4 心态 螺丝钉 可以想入非非,但更要脚踏实地。你说你能力很强,OK。tell me your story,and show me your work! story 你可以随便想,海阔天空。那work呢?那可是实在东西。科学网的牛人多了。文字可不都是ctrl+C/V出来的。那可都是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里的出来的results。 做一个螺丝钉,就是脚踏实地。用一份份刚刚的results告诉别人:我很强,不忽悠! 关于自己出路的问题还在思考,不过,给自己的作业已经布置下来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上大学了要谈恋爱
热度 1 windest 2008-10-14 16:06
喜欢一个人,就勇敢地告诉他或者她;真爱还是值得追求的。这不是某部韩剧的台词,而是由浙江大学校团委审核刊发的《新生宝典》里的一句话,是该校给大学新生的10条金玉良言之一。(9月23日《青年时报》) 恋爱也是一所大学,男女双方认真地对待,会彼此学到很多东西。正可谓:交一次学费上两个大学,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反对者也不再少数,什么不务正业啦、虚幻的爱情、开花不结果啦,其实大可不必在意这些,谈后再说,切莫等到离开学校了才捶胸顿足、追悔莫及,不信你就看看下面顶级职业规划师设计的完美人生吧: 当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在幼儿园里学习各类舞蹈,练习写字;从小学起就要学习英文和钢琴;高中毕业后赴欧美等地读名牌大学(当然,这可能需要自费);而且在大学里还要苦练网球和高尔夫球的球技;最好顺便再多谈几次恋爱;大学毕业后最好先在海外找个工作,女人也应在此时赶紧把孩子生了,因为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通常都是职位低微,这样可以把就业机会的损失降至最底,两年后,孩子一岁有余,再带着海外学历,海外的工作经验以及一个小宝贝,回来内地当个金领,什么总监,CEO,总经理,随便挑。再加上网球,高尔夫,拉丁舞等各种以前学的技能均会帮助你参加各种场合的社交,想不发达都难。由于早就在大学里经历过各类爱情的锤炼,对于各种美色诱惑都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而且不再好奇,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把时间浪费在谈恋爱搞浪漫上面,而是可以把仅有的时间用在各类球类运动上,既可以为健康加油,又能够扩大社交圈子,一举数得的事情。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3160 次阅读|6 个评论
盖茨退休与第二次择业
danielyan 2008-8-22 17:32
2008 年 6 月 27 日是比尔盖茨作为微软全职雇员的最后一天。 52 岁,他实现了精彩的转身,选择了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转型。他决定把自己 100% 的财富( 580 亿美元)全部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从此,盖茨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份职业,作为一名慈善家,惠及亿万百姓。 盖茨这次转型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人们纷纷赞叹他的道德意义,并以此来要求国内的企业家。而在我看来,盖茨正在实践着他的基督教教义的价值观,与其高度评价他的善举,还不如说那是他在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那本书中所说那些尽最大可能去获取、去节俭的人,也应该是能够奉献一切的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恩宠,在天国备下一笔资财。 在人生第一次择业的过程中,盖茨做的非常棒,他成就了自己的帝国。面对Google的激烈竞争,我不敢说盖茨已经江郎才尽,但是盖茨在微软董事长、总裁的位置上再有所突破,其难度无疑是相当地大。他选择在这个时候退休,从事第二份职业无疑是明智之举,因为作为一名慈善家,盖茨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从人口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讲,盖茨的年龄在美国尚属中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第二份事业,正是大好时候,他的精力、经验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把近千亿美元(巴菲特于2006年向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捐赠300亿美元)的财富花好、用好,投资到真正需要它的穷人身人。 事实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也面临着在退休之后进行第二次择业的问题。我们的身边经常上演着退休再就业的动人故事。在我服务的单位,就有不少老同志他们退休后继续工作着。他们工作得很敬业,因为他们还具有专长,他们还在为这个社会作贡献。他们还有人在做咨询,因为他们经验丰富。 记得彼得德鲁克在他的《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中就曾专门论述退休后再就业的问题,德鲁克本身就做的非常好,作为大师中的大师,他90高龄,还坚持写作。他建议我们普通人都要寻找到人生的乐趣,实现人生的志向。在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很多人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最爱。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而言,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非人生的乐趣之所在。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工作既是自己的乐趣之所在,又是谋生的手段,在我看来,是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最佳境界。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退休之后,在有生之年,就可以再去寻找。 其实退休后人生最大的乐趣,无外乎四个,1)享受天伦之乐;2)实现一些工作的时候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之类的事情,如外出旅游、垂钓等等,也许不叫愿望,而是乐趣,工作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寻找这些乐趣,退休之后去做;3)做志愿者;4)进行第二次择业,这次择业是相对于上半生的工作而言的,第二次择业的选择,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退休返聘做本职工作;还有一些人做自由工作者;还有一些人选择创业,如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 所有这些方式,都可以实现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还原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上面的这些方式,你选择做什么本身并无所谓,但是我认为,你一定要选。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讲,从传统的意义上,都会享受天伦之乐,我们没有进行其他选择。但是社会发展之快,常常超出我们的想像,今天你想到之事,也许明天也就实现。10年前,我们谁又能想像到我们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呢?在没有看2008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谁又能想像到开幕式上那华丽的乐章呢? 对于我们这一代以及未来的一代,我想中国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可以进行选择,而这对于我们父辈来说是不可能的。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生活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我们还需要再择业,为社会做出更多。
个人分类: 管理随想|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