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支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环保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力度
redtree 2013-10-13 19:59
环保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力度 作者:李禾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13 14:03:49 为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等问题,环境保护部日前正式启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根据该计划,2013—2015年,启动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籍此建立科学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弄清全国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及跨界传输规律;开发包括PM2.5和臭氧前体物在内的国家多尺度动态排放清单,弄清主要污染物来源,建立大气重污染过程预报预警和应急调控技术。 2016—2017年,建立污染减排最佳可行技术平台,提出中长期减排技术途径和监管技术体系;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含港澳)实施区域清洁空气科技工程,创新以联防联控为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有效激励减排的经济政策;在重点区域应用上述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2018—2020年,全面开展和深化完善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在重点区域持续推进区域清洁空气科技工程,建立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路线图与时间表,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从总量控制向质量管理和风险预防转变,为实现重点区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最终达到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全面和持续的科技支撑。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大科学项目的申请和实施案例
热度 5 wya 2012-3-12 17:08
一、有段时间心血来潮,曾想筹划一个名为“中医个体辅助诊疗系统”的科技支撑项目。 研究目的: 中医是数千年来我国人民与疾病抗争实践的知识积累结晶,其振兴发扬必将提高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但中医过于高深,不是一般人的智慧能够学会、用好的。一个好中医的精力毕竟有限,只能服务极少数患者,对于更多亚健康、保健、调理等小疾病则基本无暇顾及。本项目希望能够集合各学科的专业力量,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把一些优秀中医人才的知识、经验加以整理、整合,用公众容易接触到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服务。 国家需求: 目前虽然发现有相似的系统,但价格较贵,约数万元,不太适合家庭使用。希望能研究出一套价格低廉的硬件系统和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和预防、保健的优势,提升全民族的健康水平,降低国家的医药费支出。 关键科学问题: 探讨中医理论实践的可视化技术,进而推动中医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及正确的研究方法 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加强中医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研究和传承,提高人类的健康体质。 课题设置及研究内容: 1、症候分析方法(临床医学) 2、辩证分析方法(中医理论) 3、方剂选择方法(中医方剂学) 4、自助诊脉装置的研发(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数据挖掘等) 该项目研究内容庞大,涉及中医药、电子传感器、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决策分析方法、网络服务等诸多学科,需要各相关研究机构、公司及个人的广泛协作。 该项目即使启动,以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科技部等体制内的经费管理者是不会批准一个非医学专业的普通资历的科研人员申报该课题的。因为大项目都是牛人申报,即使他不亲手做,也能获批。而一般资历研究者,即使满腔热情,也会被各类资格卡下来。 加之,各类公费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晰,除非那些假、大、空的无实际经济社会价值的研究,凡是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项目,申请的时候还需考虑清楚,免得所有收益权利充公。 这里只想举此例子来说明真正科学项目的申请思路应该是非常明确,并顺理成章的:现实需要--国家需求--关键科学问题--课题设置...等等。 之后,再根据各课题对专业研究领域的具体需求,寻找合作单位和专家。 而非事先确定参与的单位和专家,再一起去找关键科学问题。 二、有些大项目申请流程是: 1、具备资格的牛人根据项目指南,在借鉴历年资助项目目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领域想出一个尚未研究的题目。 2、找熟悉的合作者,每人分配一个课题,开会讨论如何写本子。 3、各课题提交本子初稿,开会讨论如何装入一个盘子,把分散的研究内容凝练成关键科学问题。 4、整合后的初稿给更牛的人看,提意见修改,最终提交科技部。 5、背后公关工作... 三、政府下属“社科”类事业单位对科技部大型科研项目(5千万以上)的预执行: 1、通过国内外开会和各类人士的鼓吹,感觉一些所谓的高级方法可以唬住一些上级领导。(这些方法通常已经提出若干年、理论很完美现实难操作、为个别专家团队所应用、业界普遍不用...) 2、构建项目初稿,请外单位的高级领导挂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并找几个御用牛人推荐,通过大项目的可行性评价。 3、组织各下属部门领导开会,每个行政部门的中层领导分配一个课题,并让所有职工(专科以上)参加课题。另外,不定期请外单位的专家来指导这些职工一下。 4、各部门领导每周召集课题组开会,要求各职工(包括行政人员)广泛搜索相关文献、图书(包括教材),摘录与项目有关的理论、模型、公式、方法。经费分配方法一概不提,领导高兴了就不定期以发票报销的方式发劳务费。 5、将整理好的模型、公式交给合作的计算机公司,让其按照公式进行软件开发。 6、开发完成,找熟悉的、好说话的专家进行项目评审。评审合格予以结项。 于是,一个数千万的科技项目,变成了“教科书中找方法---各行职工找资料---外单位专家搞讲座---收集材料交给计算机公司编软件”的执行模式。科研项目变成了收集教科书公式和购买外国现成模型的复制和改造,科学问题在哪里?研究基础是否还重要? 博主注: 本文的第一个例子不是做广告也不是想在此讨论该项目。仅希望告诉大家,如果真正希望做某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圈钱的话,现实需求、国家需求、特别是关键科学问题等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不用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将若干单位、若干方向、若干领域的人的研究凝练成一个整体性的关键科学问题。 可见,科技部给出的项目书提纲应该是比较符合科学规律的,但由于个人的申请目的不纯,导致申请书难写、难统、难服众。 如果真的是想做科研,再大的项目也会让人感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非生硬、拼凑、夸大和不知所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2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10年度收获之三:三个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热度 1 vcitym 2011-1-2 21:21
2007年下半年正式立项执行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按照上级规定,课题要在2010年年底之前全部完成,并进行验收。我参加的两个项目、三个课题,在此期间顺利通过验收,算是2010年的收获之一吧。当然这些科研任务仍然是围绕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土地集约优化配置的理论、方法、技术、实证开展的。 2010年12月22日验收通过1项目1个课题: 国家科技支撑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之 课题三: 村镇节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5A03) 研究目标: 通过村镇节地控制关键技术的突破,建立村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调控技术体系,提高村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市(县)国土、建设等部门指导村镇建设规划和调控村镇土地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超额完成任务。 2010年12月30日验收通过1项目2课题: 国家科技支撑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之 课题三: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与节地关键技术研究(2006BAB15B03 ) 研究目标: 结合我国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归纳和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系列模式。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研究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潜力估算与潜力挖潜技术,进行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建立2~3 主要行业集约用地标准和节地控制技术,以支持区域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土地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持作用。 超额完成任务。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之 课题六: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系统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B15B06) 研究目标: 通过技术预测、评价、质量控制和系统开发,对精准土地调查技术、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与技术、土地集约利用与节地关键技术、土地利用预测与规划技术、耕地保护监控与预警技术等进行试验、示范、完善、集成和功能扩展,形成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信息服务系统,为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有效调控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提供技术支撑。 完成任务。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支撑系列访谈之健康科技(视频)
xupeiyang 2010-11-21 19:44
陈凯先:面临6大严峻挑战我健康科技发展刻不容缓 陈凯先:生物医药产业势头强劲我国已成产业大国 陈凯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创新不足的严重困境 赵国屏:探索建设健康科学研究体系国家加大力度 赵国屏:交叉学科人才稀缺研究生招生困难期待改革 请进 http://tv.people.com.cn/GB/144357/150722/13131548.html var _p_v_p_info={xml:"/pvservice/xml/2010/11/4/c406f007612694de.ptv", width:440, height:361, recomm:"http://tv.people.com.cn/rss" }; (责任编辑:王晓啸)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wangkaiyong 2010-8-30 16:50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科学 思想和科学研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制和实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该规划在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开发原则,以及规划内容、奋斗目标、配套政策等诸方面,都有了本质上的提升。樊杰说。   樊杰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技支撑研究组首席科学家,负责全面主持中科院参与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在日前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对中科院参与编制《规划》的过程,以及《规划》的科学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详细介绍。    立足未来发展需求    《规划》编制着眼长远   今年6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   会议指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和政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在国家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至此,一直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而又迟迟未能出台的《规划》终于尘埃落定。   樊杰介绍,《规划》的编制设想要追溯到十一五规划以前。   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整体的国土管治模式将我国分为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板块,并根据各板块特点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形成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各个区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即四大板块面积均明显过大,板块内部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而与之相伴的,是当时GDP至上的错误思想在地方各级政府中持续蔓延,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东部沿海的许多地区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经济结构转型已成为迫切要求,但当时追求GDP增速的势头依然不减;而有些生态脆弱地区,则看到了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过大的现象,迫切想要发展经济,寄希望于大规模开发资源、大量引进工业项目来带动经济,从而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形成了中国国土空间的无序开发状态。   着眼于长远,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急需一个整体规划为未来区域发展模式指明方向。   数十年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70%,大量的新兴百万人口大城市将会纷纷涌现。应该将这些城市设在何处,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因此,为弥补四大板块式的国土管治模式的缺点、制约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非理性政绩观,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新的整体规划为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各区域发展方向提供指引,成为当时中央决策部门所关注的焦点,并由此最终催生了《规划》的编制与出台。   樊杰认为,《规划》选在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通过,意味着《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我国政府有按照《规划》要求继续推动未来各区域发展的决心。《规划》将对未来各区域的发展思路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关注发展可持续性    科学论证功能区分类体系   由于要求既能促进当前已有问题的合理解决,又能够为未来全国各区域勾画出发展蓝图,中央政府对于新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科研机构,一直在完成国家重大项目、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因此,在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中,国家发改委将探索编制新规划的咨询任务委托给了中科院。   委托引起了中科院的高度重视,中科院办公厅立即将该项任务转交给院士工作局,将其列为院士咨询项目,并成立了由孙鸿烈、郑度和陆大道三位院士牵头,樊杰具体组织操作的研究小组负责此事。在与国家发改委沟通后,咨询项目被命名为全国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发展的支撑条件,项目组立即着手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确立功能区类型。樊杰指出,功能区设置不仅要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提升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能力;还要兼顾国家整体国土安全,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更需要满足改善民生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咨询项目组将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类型分为5个主要类型。   首先是都市经济区。此类区域以都市区域的形态出现,未来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引导中国走向世界,以长三角等大都市经济区为代表。   第二类是人口产业集聚区。该类区域通过进一步集聚人口,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在未来中国发展过程中也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城市群形态为主。   第三类是生态保育区。其显著的生态特性要求国家予以国土整治和保护,以及人类尽可能少的干扰。   第四类是农业综合开发区。明确此类地区农业开发的主要利用性质,借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五类是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对该类地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将对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体现了两方面考虑,樊杰介绍,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角度,都市经济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先进产业形式,提升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同时,一些传统工业可以被提升改造,或者转移到人口产业集聚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这两类区域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另一方面,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等3个角度,功能区分类体系中后3种类型侧重了保障国土安全的思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该报告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和认可。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将以上5种类型区合并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3种类型,并将国家明令禁止开发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命名为禁止开发区,作为单独的一种类型列入。   樊杰指出,修改后的命名体系,参考了国外地域空间规划的命名思路和理念,更侧重政府对地域空间开发管制的角度。4类功能区的划分,实际上是4类开发与管制方式,其内涵与中科院提出的5种功能区分类体系是一致的。   不过,在十一五规划中,起初并没有把农业综合开发区和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划分为限制开发区,但国家审议通过的《规划》中,农业开发区域又被列入了限制开发地区,樊杰预计,最终公布的版本中,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也会纳入到主体功能区规划之中。   主体功能区类型经过几轮磨合,最终同我们咨询报告划分的类型趋于一致。这表明从开始策划,直至中国近期可见的发展时间段里,中科院对于功能区分类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这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中科院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樊杰说。    三步五块参与《规划》编制    政策制定重视科学方案   回顾中科院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编制阶段、5块工作内容。   前期院士咨询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整个项目工程的第一阶段。   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国家发改委紧急委托樊杰在前期院士咨询项目的基础上,先期研制限制开发区的方案。樊杰率项目组根据已有的工作基础,划定了22片区域作为全国限制开发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直接采用。这是《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十一五期间,《规划》进入正式编制阶段。   根据工作方案,《规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在部署国家级规划的同时,启动了8个不同类型的省进行试点,与国家规划的编制工作互动,互相修正方法、技术路线等。   在规划编制之前,樊杰敏锐注意到,国家级规划与省级规划互动虽然会促进规划编制的合理性,但由于参与各方对规划存在理解上的差别,最终结果可能会出现混乱。   因此,樊杰建议,应该为国家级和省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写一个专门的技术规程,对技术路线、阈值选取等进行规定。这一建议得到了及时采纳,从而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到工作内容,樊杰介绍,整个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被分为5块内容。   首先是构建国土空间评价指标并编制规划草案,该部分工作由樊杰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许多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第二块是每个区域的功能定位、管制原则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这部分内容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起草。   第三块是政策支撑体系设计,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各部委共同完成。   第四块包括规划实施后的评估、监测,以及方案调整建议工作,这部分内容按计划也将由中科院等单位负责。   最后一块,是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及规划方案的衔接。按照最初设想,国家负责编制国家层面的规划,各省则在国家指导下,按照技术规程编制各自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家规划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完备的《规划》。   从十一五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方案,到刚刚出台的《规划》,中科院专家们提供的科学方案大多被采纳。   对此,樊杰表示:科学研究方案被政府决策部门采纳的事实表明,近年来国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科学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简单形式凸显丰富内涵   《规划》在对功能区类型进行分类后,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区域所属功能区类型,成为《规划》接下来最核心也最为困难的工作。   国家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指标体系应能兼顾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开发潜力等几方面内容。   一般来说,这种《规划》所涉内容广泛,表征自然本底和开发现状及未来潜力的要素繁多,区域间特点更是千差万别,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将非常复杂。   但是,出于容易为民众所理解的角度考虑,国家希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尽量简单,表达上也要通俗易懂。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樊杰领导的项目组最终建立了一个形式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适用于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由10个大指标组成。   10个大指标中,首先是资源环境类指标,共有6个,包括用地条件、水文条件、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自然灾害的危险程度以及环境容量等。资源环境类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据过半份额,充分表明《规划》对自然规律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其次是社会经济类指标,共有3个,第一个是人口和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和分布,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指标;第二个是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个是区位优势度,可以反映战略区位条件。   第三类指标仅包含一个,即国家政策导向因素。该指标不进行量化处理,而是在全流程分析评价中,渗透到各个环节,通过影响其他各类指标、划分阈值、边界确定等,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该指标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一个指标会影响其他指标,这在以前进行区划的研究工作中是少见的,但对于这次主体功能区方案的编制工作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樊杰说。   他举例说,比如东部地区自然条件很好,而西部则相对较差,但考虑到国家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在可调控的尺度内,很可能会对西部重点开发区域的选择放宽标准。而在东部某些地区,尽管条件尚可,但为了保证其必要的区域人居环境,有限的绿色空间也应该实行相对严格的保护。   据了解,在整个指标体系和区划技术流程中,各省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子指标体系和若干技术环节进行调整,这意味着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规程实际上给各省留出了自身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例如,对山西省来说,晋煤外运是地方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其外运煤炭的主要通道和联系方向,在其区位优势度的确定中都很重要,因此其交通优势度不能仅取决于到北京等大城市的通达程度,而应由到郑州、石家庄、北京等方向上的交通通达性共同决定。山西即可借此刻画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区位优势度指标。    科学思想贯穿始终    国家任务与科技进步实现良性循环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努力实现空间开发格局清晰、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利用效率 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目标。   记者注意到,空间的概念在文件中被反复提及。   樊杰介绍,空间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地球整体上具有空间结构,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有着一定的空间结构比例。《规划》中最核心的主体功能概念即与空间结构息息相关。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仅考虑没有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每个地块都有其自然生态本底属性。   当人类出现并成为地球的主宰后,其生产生活活动需要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落实,自然地块由此被人为地赋予了功能性,如对旅游活动的需求,催生了对旅游地的需求;对钢铁的需求,催生了对钢铁生产适宜地的需求等。   地块功能的概念既来自于人类的需求,也取决于自然本底的属性。由于人类需求在不断变化,对地块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樊杰指出,当前我们所提倡的和谐发展,即要求人们在区域的自然本底功能与人类需求功能间找到合理的匹配方向,以实现在发展过程中,既满足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又可以满足人类合理的生产生活需求,这才是对于一个地块应该赋予的功能特征。   他认为,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地理学的最重要贡献即提出了地域分异与空间结构的理论,为我们找出合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结构规律提供了依据。   《规划》坚实的理论基础即由此铸就。   事实上,科学思想已经渗透在《规划》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中。   功能区类型的设立综合考虑了经济、竞争力、生态安全性、农业和资源保障等国家发展全局的诸多方面。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则兼顾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维度,甚至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也加以考虑,为地方政府留出空间,以保证《规划》的落地实施。   每一个评价指标的确定、算法及对全国国土空间的评价都是一个课题,包括了自然地理、生态、灾害、环境、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交通地理、遥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许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樊杰说。   他进一步指出,支撑《规划》编制工作,是国家交给科学家们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遇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相关学科也得以进步。   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求,希望科学家能从理论上阐释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樊杰一直强调,完成任务并不是唯一目的,从工作中发现科学性,对科学基础进行研究同样非常重要。   《规划》目前刚刚通过,紧随其后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工作即将展开,各个相关学科领域将继续发挥作用。   国家级层面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北京的地理、生态、地质等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学者成为科技支撑的主体力量,工作中提出的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等的科学算法、人文和自然要素的融合、多因素区划界限的确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都是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将对研究工作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全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将成为中科院和全国各高校地理学者大规模、整体性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规划》有力地带动了科学基础研究与学科进步。   制订规划是一项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工作。樊杰表示,《规划》的制定工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反过来,科学进步又会促进《规划》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    限制不等于停滞    《规划》引导我国城镇化合理推进   据了解,目前已完成的《规划》并没有覆盖全国。4类功能区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由国家统一规划,而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则仅确定了位置,并没有圈定范围。具体范围将由各个省在制定本省规划时再行确定。   在4种主体功能区类型中,限制开发区一直是争议最大的一种类型。许多人认为,限制开发将会导致发展停滞,因此各地区应极力避免被划为限制开发区。但樊杰在向各省下发征求意见方案的时候,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   我们本以为各省会对被划为限制开发区产生抵触情绪,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省都主动要求增加限制开发区。樊杰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理念开始发生转变。   他指出:一个地区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更要尊重社会经济规律。理智的人会在不利于发展经济的地区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这成为许多地区富民的可行之道。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财力,国家开始对某些欠发达地区加大扶持力度。樊杰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一个有效途径。   他同时指出,《规划》并非对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进行制约,而是引导其发展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比如在生态保育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农业、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只要不影响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国家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大力支持。   此外,限制开发区并非全盘限制,在限制开发区内往往会存在适宜开发的较小区域,地区政府仍然可以在这些较小区域内发展经济。   由于《规划》对许多地区继续发展传统产业提出制约,许多人担心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会因此受到影响。樊杰认为,主体功能区规划不仅不会拖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反而会促进我国城镇化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他介绍,城市群是世界上公认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发展模式。在《规划》中,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两种功能区类型均强调了城市群发展模式,并将这种重要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推介,引导我国城镇化朝更适应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省级规划则除了城市群之外,要引导其走差异化的城镇发展模式。省级行政区域里,不但要有具重大影响力的核心城市,更要在边远地区培育中小城镇发展。这种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我国未来城镇体系建设的合理方式。   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加快进程与提高国际竞争力应该是几个同等重要的目标。《规划》恰恰为这种健康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樊杰说。   对于争议最大的限制开发区,采取积极政策引导人口的合理迁移,也被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对未来的区域政策设计,将着眼于通过教育培训、搭建平台等手段,加强培育该类地区居民的迁移能力。   在此方面,樊杰认为我们可以对某些大型工程提出招工岗位数量和招工地区的定向要求,以带动人口转移。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工程和项目建设即对促进当地居民 就业 提出了硬性要求,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转移和集聚。    软硬兼施保障《规划》落地    先进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提升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硬件条件相对滞后、软件条件有待完善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以监测环境容量为例,美国在主要排污点,如每个烟囱、排水口都设有监测装置,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薄弱,一般一个县只有一个观测点,用一个点状数据反映全县面状的环境容量肯定会存在一定偏差。   对此,樊杰建议,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则可以注重加强遥感反演监测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科技水平近年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樊杰表示,新技术应用将成为《规划》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估的重要保障。   他指出,《规划》的动态监测评估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数据监测与分析的要求都很高,遥感、数据库管理等许多相关学科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并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眼下,《规划》虽然刚刚批准,但其理念已经渗透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执政理念中,包括政绩考核体系改革等许多内容早已渗透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最高级的规划应能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规划》虽然出台时间较晚,但在研制过程中,其理念已经在人们思想深处得到渗透,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樊杰说。   在与许多海外学者的交流中,樊杰阐释的主体功能区理念和研制过程也得到广泛承认,国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学者普遍给予很高的评价。日本、韩国多次邀请樊杰就该主题前去作报告,就连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家在了解到规划的具体研制过程后,也表示内地在区域发展理念和规划方式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他们还特别编制了一本用于投资指南的咨询报告,用以指导台商在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后的投资策略。   在咨询报告中,台湾学者指出,限制开发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限制。通过扶持一些风电等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将更有利于这些地区实现长远与可持续的发展。   樊杰指出,这表明他们对于主体功能区的内涵、方法等方面的理解程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甚至超过了内地的许多官员与学者。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更多的人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涵,将是保证《规划》未来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自: 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07/t20100706_6284300.htm 作者: 张赋兴 来源: 人民网 【 新闻论坛 】
个人分类: 规划动态与规划咨询|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建设工程应急管理(学)者的交流
陈龙珠 2010-4-27 14:17
在过去的两个周末,分别在上海和济南与保险、应急管理等其他学科的学者等开展了交流,感到要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并非只是土木工程科技人员能够胜任的事情,但 也不能仅靠纯技术之外的管理。因此,彼此开展有效的交流和合作研究,是提高应急管理实效的必由之路。 反思自己参与和关注的几起工程安全或事故的处置过程,我觉得在构建应急管理机制时,应重视如下几点重要的专业支撑环节, 特别应该严防非险情主因领域或屁股决定脑袋的专家参与实际工程的应急决策反应 : (1) 险兆或险情主因识别 多为复杂非线性工程系统的快速反分析问题,需要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 (2) 事态恶化或蔓延趋势评估 多为时变非线性工程系统性状的快速预测分析问题,需要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 (3) 制定阻止事态恶化或蔓延的技术性方案 多为时变非线性工程系统性状的快速预测和优化分析问题,需要理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 (4) 高效实施应急方案的人员与设备 属于特殊的现场施工组织问题,需要当地较强实力的骨干施工企业甚至专门训练过的消防队、武警部队参与。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3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