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孔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26)
duzhanchi 2018-8-11 08:07
4.5. 改革时代(11) (一)京外(9) 一九九零年 4 月 ,来到山东省泰安市,住山东农业大学招待所,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年会。 该市位于 山东省中部, 泰山 南麓,依山而建,山城一体。古代亦称其为“鬼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百出,诸如:左丘明、鲍叔牙、柳下惠、冉子、柳下跖、程咬金、罗贯中等等。 招待所之北,就是泰山。打开窗户,抬头即见。会议期间,天天观望,习以为常,觉得远不及云南的玉龙雪山、高黎贡山、点苍山等高大。但在鲁中,泰山确实鹤立鸡群,雄伟绵延。 会前,登临泰山,曲阜朝圣。会后,顺路游览济南的大明湖、黑虎泉和千佛山。 20 日,出 招待所,东行,过横跨 渿河 的泰山大桥,到 岱庙参观。 岱庙 ,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朝,建筑采用帝王宫城风格,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场所;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从升平街入山门,进遥参亭,有正殿;出岱庙坊,横穿向阳街,过正阳门,进入岱庙。北行,依次有配天门、仁安门、阁老池、扶桑石、月台、天贶殿、中寝宫、厚宰门。其中, 天贶殿 为主殿,乃东岳大帝的神宫,是我国三大古建筑之一。该殿,高22.3米;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巨匾,檐下有八根大红明柱。其西有唐槐院、道舍院,其东有汉柏院、东御座,其北有铜亭、铁塔,其南古柏蔽荫,碑碣林立,廊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其中秦《秦二世泰山刻石》,即《李斯篆碑》,是我国 现存的最早刻石 。 21 日, 随与会代表 来到 曲阜 ,海拔150米。曲阜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 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是我国古代东方文化的中心, 被誉为“ 东方圣城 ”。其中,孔庙、孔府、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乘车至鲁古城万古长春坊。为六柱五门石坊,坊两侧各有一亭碑,东亭碑刻为“大成至圣先师神道”,西亭碑刻为“重修阙里林庙”。北行,即到大林门-至圣林坊,木构,四柱三间式,彩绘斗拱,绿瓦䉚。过坊,有红墙夹道直通二林门-至圣林门。入门即为 孔林 ,又称圣林,是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氏族墓地,亦是 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 。内有墓葬10万座及大量名家手迹石刻和石雕仪群,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绝无仅有。北行,过沫水桥,有 享殿 ,是孔林内最大的建筑,为祭孔时设香坛之处。其北,墓冢累累,碑碣林立,有孔子墓、孔尚任墓、孔令贻墓、汉墓群、明墓群。墓地松柏蓊郁,遮天蔽日。以楷树多,还有柏、桧、柞、榆、槐、朴、枫、女贞等。 之后,南行,沿北关大街进入 鲁城 。至鼓楼,西拐,到 孔府 ,即衍圣公府,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北宋。院落九进。其布局分为三路:东路为家庙所在地,西路为衍圣公读书、学礼、吟咏之所,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前为官衙,中为住宅,后为花园。府中存有大批孔府文书、档案及历代皇帝御赐等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情况。 而后来到 孔庙 ,亦称“ 阙里至圣庙 ”。孔庙东与 孔府毗邻, 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庙宇。最初为鲁哀公时(公元前480年)立庙,历代多有重建,前后九进院落。经过金声玉振坊,进入孔府大门-棂星门,过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进第二道门-圣时门,走过壁水桥,连进第三道门-弘道门、第四道门-大中门、第五道门-同文门,见奎文阁,原是藏书楼。其东有《奎文阁赋》碑,西有《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阁北有十三御碑亭。继续北行,进入第七道门-大成门。从此开始,分为三路。从中路前行,依次有杏坛、大成殿、寝殿和圣迹殿。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坛前有石香炉、桧柏,树侧立有“先师手植桧”石碑。寝殿是孔子夫人的殿。西路有:金丝堂 、启圣王殿 等, 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东路有:孔子故宅,又称阙里古宅,遗迹有孔子井、诗礼堂、鲁壁等, 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 。 大成殿 为主体建筑,宫殿式,设计精致严密,高达32米,是我国三大古殿之一。重檐九脊,斗拱交错,黄瓦朱 䉚,巍峨庄严。檐下有二十八根矩形石柱。前廊有十根石柱,精雕“双龙戏珠”,十分引人注目。殿前为孔子讲学处-杏坛;殿两侧和殿后为八角形石柱。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神龛内供奉孔子脱胎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和十二哲-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殿前东西两庑,设有汉魏六朝碑刻陈列室、汉画像石陈列室和玉虹楼法帖石刻。 22 日 ,登泰山。 泰山 ,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亦称东岳,是道、佛两教之圣地,亦是 历史上唯一受皇帝封禅的名山 。 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 庙宇观堂不胜枚举, 石刻遍布,景色壮丽 ,为五岳之首 。自古以来,对泰山的赞誉极多,如:孔子的“登泰山而天下小”、唐代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德裕的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金代元好问的“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等等, 已成千古绝唱,泰山为之名声大振。 乘汽车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中天门,亦称二天门,海拔847米。此地砂石赤黄,故称黄岘岭。门旁有巨石-伏虎石,其上有斑纹,似虎。背靠石坊。北望岱顶,云梯高悬,南天门历历在目。南览汶河如带,美如画卷。 之后北行,先下坡,后上坡攀登。山势陡峭,凌驾深涧,水声淙淙,云气弥漫,来到 云步桥 ,如至云天霄汉。桥北石崖,名曰 御帐坪 。坪上有五大夫松,松旁有五松亭;坪下瀑布飞溅。自此开始,步入 慢十八盘道 ,山峡回旋曲折,松姿百态,有的似盘龙,有的似绿伞,有的像老人张望,有的像儿童嬉闹。行至 对松亭 ,松生绝壁,云飘其间,天苍地茫,令人心荡。清朝乾隆赞曰:“岱宗最佳处,对松真奇绝”。 未及,至 升仙坊 。仰望, 紧十八盘 犹如天梯高悬。立即攀登,石阶很窄,环道逶迆,步履维艰,缓步来到 南天门 ,又称三天门,海拔1460米。门额有“摩空阁”三字,石刻门联云:“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此地山峰对峙,松涛盈耳,东有大观峰,西有月观峰,峰顶有月 观亭,亭北有西天门,没有前往。 进南天门,来到 天街 ,地面平坦,有 宾馆、客店、商铺。 稍事休息,东行,有一 石坊,名曰:“望吴胜迹”,其北有 孔子庙 ,正中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再前行, 到 大观峰 。 此处绝壁如削,石刻层叠。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登封泰山时御书《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高约13米。 继续前行,见题刻 “ 五岳独尊”四个大字,其右有“ 昂头天外 ”四字。 之后,登上 玉皇顶 ,又称天柱峰,为泰山极顶。峰顶有玉皇庙,门上方有“勑修玉皇顶”五字。 山 门外有“无字碑”,高6米。庙内主要建筑有 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道房等。 玉皇 殿 为 主殿,正殿 供奉玉皇大帝铜像。殿前立有石碑,其上刻有“泰山极顶 1545米”字样。不远处 有“古登封台”碑刻。殿 东有观日亭,可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殿西有望河亭,可望黄河金带、晚霞夕照。遗憾的是,这 四大奇观 ,一样也没有看到。 南行,至 平顶峰 ,峰下有 碧霞祠 ,为 我国最大的妇神庙 。该祠规模宏大,山门外有神阁、钟鼓楼、歌舞楼等,山门内有正殿、配殿、御碑亭、万岁楼、铜碑等。正殿内正中供奉泰山女神 碧霞元君铜像 。 东行,至 日观峰 ,海拔1536米。峰顶建有 观日长廊,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横出,名为拱北石,长6.5米,上有“绝妙”、“船石岩”、“醉石”等石刻。峰南有瞻鲁台,古时可在此观望鲁国,现今可在此观望神霄山、对松山、独秀峰。瞻鲁台西侧,有仙人桥,位于爱身崖西侧,两峭壁之间,有三块巨石衔接抵撑,其状如桥,长约5米。下临深渊,令人望而生畏;桥南有望海石。 日观 峰东有双石,如门状,称之为 东天门 。 其后返回,至中天门,沿东路下山,依次经过回马岭、壶天阁、总理奉安纪念碑、柏桐、经石峪、 斗母宫、革命烈士纪念碑、 万仙楼、 红门宫、关帝庙、王母池、岱宗坊。 回马岭 ,山势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此处建有石坊。岭东为十峰岭,岭西为鹰石 涧。 壶天阁 ,为城门楼式,下筑石基,上建殿阁。 总理奉安纪念碑 ,1929年 为纪念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而建。台基十二角,碑体五棱台状,上置三棱台状碑首,西面刻隶书总理遗嘱。 柏桐 ,古木参天,森荫蔽日,人行其间,如入洞中。巨石上镌刻“柏桐”楷书大字。 经石峪 ,石坪上刻《金刚般若菠萝蜜经》,字大篇宏,篆隶兼备,书法遒劲,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斗母宫 ,又名龙泉观。宫门西,有卧龙槐,高达16米,枝叶茂密。宫内,院落三进,各有大殿三间。凭栏临溪,可见“三潭叠瀑”,层层而下,声如雷鸣。 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盘道东侧, 为纪念1946年第一次解放泰安时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 西侧石壁上有“䖝二”石刻,意谓“风月无边”。 万仙楼 ,又名望仙楼。楼前有古柏3株,挺拔并列,苍翠凌云,碣书“三义柏”。楼东有隐真洞,北为桃花峪。 红门宫 ,分为东西二院,西院正殿原祀碧霞元君,东院正殿旧时供弥勒佛;两院之间有飞云阁。宫西北悬崖上,有红石二块,形同门扉。宫前有三重石坊,名曰“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此地为上山磴道的起点。 关帝庙 , 东院由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主体建筑为崇宁殿。后院,一进院有古柏一株,方碣上题“汉柏第一”;二进院有圣母殿,内供奉碧霞元君。其西为西院,内有山西会馆。 王母池 ,是 泰山现存最早的道观建筑 ,分前后二院,前院正门内有王母池,池西有王母泉,清澈甘冽。拾级而上,有正殿三间,祀西王母。东有观澜亭。后院有七真殿,原供吕洞宾等七位真人。殿东有蓬莱阁。王母池北有“虎山水库”。 岱宗坊 ,在岱庙正北,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四柱三间式,以泰山花岗石为材。其北有“一天门”坊,为登山之门户,海拔150米。 走马观花,草草一看,返回招待所。 27 日,到达济南,住山东师范大学招待所。 28 日,来到黑虎泉东路,游览 黑虎泉群 。 泉水源于悬崖下深凹之洞穴中,经三石虎头喷出,波澜汹涌,水声喧腾。附近还有琵琶、五莲、金虎、汇波、溪中、玛瑙、九女等泉,沿河一字排开,组成黑虎泉群。诸泉参差错落,泉汇成河,别饶佳趣 。附近有假山平台,回廊曲径,绿荫蔽天。泉北有 解放阁 ,为纪念 1948 年 解放军 攻克济南而建 。而后 ,顺东护城河北行, 再次到 大明湖 游览。 之后,再次游览 千佛山 ,登至极顶。 29 日,回到北京。 7 月中旬 ,陪同中科院资源环境局课题网络技术组,参观内蒙古草原站。此间,气温高, 降雨多,蘑菇圈大批涌现,干枝梅处处盛开,好奇者欣喜若狂,勤快者见而采摘。 下旬,来到锡林浩特市,观看锡盟第七届 那达慕大会 。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号称“十个一千”,即劳模一千人,摔跤手一千人,赛马一千匹,头等奖一千元,耗资一千万元,家畜突破一千万头(只)、人均收入达到一千元等。
个人分类: 观光游览|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孔游记(5):孔林
热度 7 nyj 2017-3-2 17:33
孔林即至圣林,南距曲阜明故城北城门 1.5 千米,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春秋至今,全无间断,前后延续使用了近 2500 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植物数百种,各种树木 10 万多株。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 3600 多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据网上资料介绍,孔林占地面积 3000 亩,周围垣墙高 3 米,厚 1.5 米,长 7.3 公里。我不知道这些数据出自何处,但是从天地图上测量孔林投影面积为 1.49 平方千米,合 2235 亩,误差应该在 10% 以内;从谷歌地球上测量其围墙长度为 5747 米,误差应该在 10 米以内。 在三孔景点中,我最想去的是孔林,因为孔庙和孔府网上游记、照片很多,大体上能知道什么模样,而涉及孔林的却很少,有也基本上就是从孔林大门到孔子墓这一段,所以孔林总体上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也许大多数人游完孔庙和孔府后有些疲劳,对孔林只是到此一游,也许是有些人觉得除了孔子墓,其他的不过是一些普通坟头,没什么可拍照的。我想去孔林,当然不是冲着那些坟头去的,而是想看看那个“林”。在我的想象中,孔林应该是翠柏森森,树下是整齐的坟墓,就像现代公墓的样子。亲眼见到孔林后,发现实际情况与想象的大不一样,原来孔林中大部分树木并不是常绿的松柏,而是落叶树木,落叶后的树木也比想象中的要高大、稀疏很多,大多数坟头也不是排列整齐,而是散乱无序。有图有真相,且随俺去孔林里转一番吧。需要说明的是,林下光线较暗,很多照片都拍糊了。 在我去之前 6 天即 2016 年 11 月 17 日的孔林卫星图像,可以看到孔林中间林木茂密处大多为已经变色的落叶树木。 2016 年 11 月 23 日 14 点 43 分,通过检票口进入孔林景区,神道继续向北延伸。 孔林游览示意图。按照路边指示牌,先向西找寻孔子墓,一位野导游跟在身后不停地恳求请她做导游。 向西 100 米,北面是一座石拱桥,桥南有一座石坊,模样和孔庙金声玉振坊、太和元气坊一样,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坊柱八角形,前后石抱鼓夹抱,柱顶各有一圆雕石兽,明间额枋楷书“洙水桥”三字,传为严嵩所书。网上说坊额南面署清雍正十年,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两面不一样。传说雍正年间陈世倌、张体仁奉旨监修孔林,二人贪污修缮款后怕无法交差,就让石匠把石坊上明嘉靖的年号凿去,改成“清雍正十年”的字样,但石匠只改了南面的,没改北面的,雍正驾临也没发现。我对这传说很是怀疑,即使不看年号,对新建石坊和已建209年的旧坊,雍正一眼会分辨不出来? 过石坊,北面桥下是一条不算宽的河道,从桥上向西看,水面上有一层水绵,河道南岸坡上还能看到前一天下的尚未化完的雪,此河即洙水河。据记载,孔子死后葬于曲阜城北洙水旁,后人便将流经孔子墓前的此河称为洙水。有传说此地原本无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为破坏孔子墓风水,派人掘了这条河,将孔子墓和阙里故宅隔断,如此反而成就了孔林绝佳风水。据考证,古洙水河道早已湮没,现在的洙水实际是曲阜鲁国古城的护城河。 那位野导游跟在身后仍喋喋不休,说:“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圣人墓前水倒流,没有导游你什么也不知道。”我觉得实在是烦人,就对她说:“曲阜东面、北面是山,西面是平原,地形东高西低,曲阜的哪条河不是向西流?你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她这才悻悻而退。 从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桥是神道北头的平桥。 桥北面是一座高台,高台之上有一道绿瓦三楹的大门,叫“挡墓门”。前面两边立有好几块石碑。 过挡墓门,北面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两边是高大的古柏,还有四对巨型石雕:华表、文豹、甪端、翁仲,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5 间,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 从享殿门口向南看甬道,翁仲、甪端、文豹、华表排列两旁,甬道南头是挡墓门。 远代诸墓望祭之坛,为祭祀孔氏远代各支宗亲及孔氏无嗣诸墓的地方。 享殿北面还是一段甬道,两边仍是高大的古柏,不过没有石雕。 在甬道东,南面是纪念子贡手植楷树的两座方亭。 用铁架支撑的高大古柏。 传说中的子贡手植楷树,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 向北,甬道东面分别是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谒墓时的三座驻跸亭。 甬道北头西面是孔子之孙孔伋墓。 孔伋墓北面就是孔子墓和孔鲤墓。 孔鲤墓紧挨在孔子墓东,稍偏南一点儿,加上南面的孔伋墓,形成所谓的“携子抱孙”格局。 孔鲤墓西为孔子墓,文革时被挖开,除了黄土,什么也没有。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 (1443 年 ) 黄养正书,文革时被砸成了一百多块。 在孔子墓西南是子贡庐墓处,《史记》记载,孔子殁后,弟子皆建庐守墓,服丧三年,只有子贡思慕情深,又独自守墓三年。明代重建三室,立碑以志纪念。 从子贡庐墓处向北看孔子墓。 向东北看孔鲤墓。 孔子墓和孔鲤墓。 沿甬道向回走,来到孔伋墓前。孔伋墓前也有一对翁仲,原在享殿前,系宋宣和年间雕刻,清雍正年间重修孔林时,嫌其体小不够壮观,与甬道的望柱、文豹、甪端等其他石雕也不协调,便重新雕刻了一对高大的,将原来的移至孔伋墓前。 到甬道南头,北面是一块空地,空地北面就是孔伋墓。 从西到东五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从东面的小门出来,向南看,地下落满了麻栎树叶,树下竖立几通墓碑。 麻栎树叶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向北看孔子墓园围墙,准备沿围墙绕行一圈。 向西过享殿门前,围墙斜向西北。 沿围墙西北行约 100 米,围墙折向北,西面高大的麻栎树。 稀疏的林间是挤挤挨挨的坟头。 北行 50 米,围墙又折向东。 围墙北一株枯树桩。 倒在地上的枯树桩上的红色菌类。 因为背阴,所以还有雪。 在孔子墓园围墙外东北方是中兴祖孔仁玉墓,墓前石像生为华表、石虎、石羊、石马。 孔仁玉墓周边。 向南是一条青砖铺道,铺道上长满了青苔,非常湿滑。走到南头向北看。 回到享殿门口,再向南出挡墓门,来到洙水桥北。此时是 15 点 16 分,离我预定向回走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沿着景区开辟的游道转一圈应该够了。 于是过洙水桥向西,准备顺时针转一圈。 从游道向南看,南面不远就是孔林南围墙。照片右边靠近围墙处有一群人在拿着锨镢刨土,还有一位穿孝服的,这应该是孝子点墓穴。 很快就到了洙水河西面的平桥。 从桥上向西看,水平如镜,高大的麻栎树倒映水中。 向东看,远处就是挡墓门南的洙水桥。 过桥向南看洙水岸边的大树,有的大部枯死,有的已全部枯死。 沿路继续向西,向东回望,视野中大多是落叶树木。 游道北面,稀疏的落叶树夹杂着常绿的小柏树。 孔林中的游道。 孔子 61 代孙墓碑。 继续向西,游道北面,大部分是麻栎树。 枯树桩。 游道向北转,游道边的“节义同归”碑。 孔子 69 代孙孔则安墓碑。 孔子 55 代孙墓碑。 一株古树干,顶端有卫矛科植物红色的假种皮,我初始以为是一株老丝棉木,后来才发现是扶芳藤附生其上。 这株老树也是有扶芳藤附生其上。 向西北看,还是麻栎居多。 有的树叶还未落,在阳光照耀下,金黄灿烂。 继续向北,游道边倒是有不少柏树,不过树龄都不大。 孔子 56 代孙孔士言墓碑。 在孔林西部的这一片都是明代墓葬。 有一株枯树上爬满了扶芳藤,好像又获得了新生。 孔子 54 代孙衍圣公孔思晦墓碑,谥号文肃。 继续向北,游道两边墓碑林立,从风化程度看,年代也比较久了。 精美的石碑和石像生。 稀疏的树林。 枯树上仍有附生的扶芳藤,是不是人工栽植的? 楷树即黄连木,树梢还有果穗。 游道已经向东弯去,两边大部分还是麻栗。 游道边的桧柏向路上弯曲,我觉得有些奇怪,后来发现是有人用绳子一头拴上砖头,一头系住树顶,将树拉弯了。 民国十三年孔珍宇墓碑。 继续向东。 在孔子 64 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墓前的神道处,游道向北拐了一个弯,将神道上的华表隔离了开来。 北面的神道。 墓碑。 在孔尚贤墓的东邻是孔子 65 代孙衍圣公孔衍植的神道。 又一株被拉弯的桧柏。 景区电动观光车。 高大的树木,上面还有不少鸟窝。 路边还有被拉弯的桧柏。 北面墓前有一株树干很粗的枯树。 游道继续向东,拍糊了。 这是一株栾树。 麻栎树叶已干,却还有很多未落。 1974 年的墓碑。 到了一条岔路口,有路向南直通孔林大门。 路口的指示牌。 一株老侧柏,两枝中间树桩已开裂。 沿游道向东不远,路北是于氏坊,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据说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后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路北有一株老紫藤。 继续向东,地下有不少青干的国槐树叶。 路北地上有一截卧倒在地的枯树干,可以看到扶芳藤的气生根已经钻入树皮中。 前端扶芳藤枝条上的叶子还有些未落,已经变红,拍糊了。 向南有一条土路。 高高的麻栎树。 游览示意图提示已到孔尚任墓。 孔尚任墓,又拍糊了。 这个香炉有些像后放上去的。 15 点 56 分到达孔林东北方,可以见到有不少毛白杨。 游道开始向南拐,离东墙很近。 稍往南,路东是一片刺槐林。 再向南是侧柏林。 这一片是清墓群,树木大多是侧柏。 这是孔子 70 代孙、衍圣公孔广棨 的墓碑。 这段游道就是建在了神道上。 神道前的儒宗在念石坊。 从南面向北看儒宗在念石坊。 儒宗在念石坊东南是孔子 76 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墓。 墓前的神道两边的石像生和华表刻于 1990 年。 2005 年的墓碑。 沿游道向西南,路边的黄连木。 2001 年的墓碑。 一株枯树干,好像是国槐。 斜阳已开始西沉。 稀疏的大树和枯死的树干。 路边的大树。 黄连木落下的果穗。 光线不好,拍不清楚。 向东北回望游道,路南面是孔林文物管理处。 游道开始向西。 向东回望,远处还有人在捡枯树枝,不知是否用来烧火的。 还是大树和枯树。 继续向前。 看到南面围墙了。 又一截粗大的枯树干。 继续向西,快到孔林入口了。 16 点 16 分到达洙水河东平桥南面就是至圣林门楼。 15 点 16 分从洙水桥开始,顺时针沿着孔林游道转了一圈,行程 4.86 千米,用时正好 1 小时。 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向南准备出至圣林门楼,这是路东的石碑。 出孔林,向南到北城门,沿钟楼街南行,出万仞宫墙到静轩中路公交站点是 17 点 10 分。 坐 2 路公交车到曲阜东站是 17 点 24 分,离发车时间还有 1 小时 03 分。结果从西安始发的 G1856 次列车因为陕西、河南降大雪限速运行,晚点一个半小时多,回到家时已经晚上十点半了。
个人分类: 足行天下|160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初春访三孔
热度 4 sqzhang 2012-3-21 14:25
初春访三孔
三孔是孔府、孔庙和孔林的简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的纪念地。顾名思义,孔府是孔子的家庭居住地(孔子家的院子),孔庙是祭奠孔子的地方,孔林则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只有一个下午的浏览时间,匆匆而过,信手拍来,是否拍到三孔的精华就不得而知了,片子如何取舍也就没有主意了,就把它们都提供给各位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周世界遗产秀】【七】孔庙、孔府、孔林
menglingzong 2011-3-22 09:07
【一周世界遗产秀】【七】孔庙、孔府、孔林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孔子是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 478 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 100 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有超过 10 万的孔氏后人埋葬于此。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 152 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得益于 2000 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 中国 历代纪念孔子,推崇 儒学 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 艺术价值 而著称。 赞誉之词:(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1】“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 全球 ,是与 孔子 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哲学家 之一,中国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 述而不作 ”,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万世师表 ”。 孔子与 孟子 并称“ 孔孟 ”,孔子被尊为“ 至圣 ”“ 素王 ”,孟子为“ 亚圣 ”。孔子又称“ 文圣 ”。 去世后的四圣: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子,并称“四配”。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 复圣颜回: 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 弟子 。《 雍也 》说他“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 宗圣曾参: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的修养方法 【3】 美国 诗人、哲学家 爱默生 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4】1988年,75位 诺贝尔奖 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孔府本名 衍圣公 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 衙署 。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 孔子墓 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孔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门两边有对联一幅“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 曲阜孔庙( Confucius Temple )是祭祀 孔子 的本庙,是分布在 中国 、 朝鲜 、 日本 、 越南 、 印度尼西亚 、 新加坡 、 美国 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鲁哀公 将其故宅改建为庙。 孔庙保存 汉代 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 皇帝 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 八思巴文 、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zhuàn),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 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为清雍正皇帝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和故宫太和殿、 岱庙 宋天贶殿并称为 东方三大殿 。 台北孔庙又称“文庙”,始建于明末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倡建。后遭遇日本侵略者毁灭性的破坏。1925年,台湾人民决定重建孔庙,历经艰辛,终于在1939年竣工,又经修缮扩充,孔庙已恢复昔日巍峨崇宏的面貌,被誉为“正统南中国式的孔庙”。 ( 陈永华,职务:天地会会长,又名总舵主“平生不识陈近南,便成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陈总舵主 ) 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子贡 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 守坟6年。)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 于氏坊 。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 乾隆皇帝 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 于敏中 ,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 衍圣公 ,故称于氏坊。 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 孔尚任 ,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一时。 祭孔: 汉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光武帝建武五年(西元二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西元七二),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 明 清 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民间也有祭孔,直至 中华民国 结束统治大陆时期。 1949年 ,中共政府在 中国大陆 建立政权以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被有些人认为是去中国化。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大搞 批林批孔 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孔庙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祭孔的仪式、舞蹈很少有人知道。直到 1984年 ,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中国其他地区陆续开始祭孔的活动。 中央电视台 从 2005年 开始直播曲阜的祭孔活动。 从 1952年 开始,中华民国把孔子的生日定为 教师节 。 2008年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亲自主持中央政府的祭孔大典,成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来首位亲自主持祭孔大典的总统,创下首例。 古代 日本 、 朝鲜 也崇尚 儒学 ,亦有祭孔,并一直保留至今。 韩国 每年都会有大型祭孔 仪式 。 电影《孔子》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个人分类: 一周世界遗产秀|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