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展经济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经济增长与发展概念
lxj6309 2017-4-6 12:27
经济增长与发展概念 刘新建 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有两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分支:经济增长理论 和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对发达国家经济的研究,发展经济学产生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为了说明这两个分支的差别,就要理解增长与发展二概念的差异及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的意味。所谓增长就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所谓发展就是经济系统的进步。经济系统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是工具,不是目的,但是,经济活动又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到目前为止,经济生产从而劳动还是人类谋生的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是 “ 被迫的 ” 。广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由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组成。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进步的生活水平,发展的手段就是满足这样的生活水平的生产手段和组织手段。生产手段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组织手段的发展就是社会制度发展。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本来是相辅相成的,手段必须符合目的的需要,脱离目的去发展手段会损害目的;目的的发展不能脱离手段所能提供的界限,否则将阻碍目的本身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逐利润成为了资本的直接目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 生活进步,根据斯密的 “ 看不见手原理 ” 成为了 “ 稍带 ” 实现的目标。利润的不断增长是以持续的扩大再生产为必要条件的,从而如马克思指出的,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即不断增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环境破坏和经济危机两大社会问题。对于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和技术的进步,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步的矛盾,以及与国际资本的矛盾,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存在巨大的困难。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社会经济结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而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大资本集团也不希望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所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反映者的主流经济学也只关心经济增长问题。但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剧的社会问题和重新突出的经济危机,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发展即社会改革问题。这种形势的出现也是当代生产力性质发展的结果,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要求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已有的社会经济结构。 发展经济学虽然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但是它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世界,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杰作,是主流经济学家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经济发展 “ 药方 ” 。 自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十余年中,主流经济学家不断在世界各地推销他们的理论,但实际效果非常不令人满意。拉丁美洲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后二十年时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不到 2% 。而在此前二十年曾平均 6% 。非洲国家则长期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人民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好榜样 持续发展
热度 1 lxj6309 2014-1-25 11:12
本文是为河北省一个活动写的稿,后来又以社情民意的形式提交给九三社省委,但至今都是泥牛入海。今贴于此,或许对其他地方也有参考意义。 “我为河北科学发展献良策” 征集活动 选好榜样 持续发展 ——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制定方法和实施策略建议 刘新建 提要: 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有合适的模板榜样,建议我省选择法德意三国为未来追赶目标,以先进农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以京津为人才与科技动力来源,积极开发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建议组织年轻干部赴法德意考察学习,长期坚持,严密计划,逐步实现规划思维的转型进步。 合理合情的战略总体目标是规划和计划的首要工作。历史证明:先进者的今天就是落后者的明天,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在发达地区开始奔向富裕社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应该成为全体河北人民的共识。那么,河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追赶榜样呢? 一、选择榜样和目标 选择榜样的原则是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因为我国的一个省域一般相当于一个小国,所以可以选择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和追赶目标。 河北省的基本省情是:人口有 7000 多万,省域面积 19 万平方公里,有较长的海岸线( 487 公里)和良好的港口条件,还有较广阔的腹地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经济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体。在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中,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发展基础条件与河北具有可比性。法国人口 6000 多万,国土面积 55 万平方公里,西面大西洋,有 2700 公里长的海岸线, 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 7000 多万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德国人口8000多万,国土面积约 36 万平方公里,同样西面大西洋,海岸线长 2389 千米,来德国的外国游客超过 4500 万人次。意大利人口 6000 多万,国土面积 30 万平方公里,为半岛型国家,海岸线 8000 公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 2400 万。现在,河北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800 美元,法德意分别是 40000 、 41000 和 36000 美元。以年均 6% 的增长率,到 2050 年,河北省的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 41000 美元,相当于法德当前的水平。 以上数字说明,法德意当前的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河北省未来近 40 年的发展目标,而且要注意持续稳定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37 年平均 6% 的增长速度是一个需要相当大的努力的奋斗目标。 以这些国家做榜样,不仅是总收入水平,一些结构指标也可以借鉴,如人均受教育年限、各类学校结构、社会保障水平等。 二、制定策略 从产业结构策略上考虑,河北应该采取三条线并进。三条线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业。以这三业为龙头,其他各业跟进相辅相成。从区域结构考虑,以京津石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动脉,辐射带动推进。同时,在南部地区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形成次区域中心城市。 人才和科技资源必须充分利用京津这两个资源。河北与京津的收入水平差距使得京津成为河北人才的两大黑洞。建议我省在环京津城市圈实施收入特区政策,首先大幅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在控制高管收入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企业收入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得企业的税费水平低于京津高于周边。 对旅游和房地产资源实行有效管理,既 提高收入又不 过高提高门票价格。 整合全省的旅游业机构, 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可以组织京津冀 3-8 日游,用两到三个环线使河北省全境成为有效旅游区。注意培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导游,可以直接雇佣这些语种的留学人员做导游。进一步实施重要景区对本地居民低价和免票政策。华人在美国组织旅游团票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途风网、走四方等)。房地产实行分类管理。对中低收入实行政府保障政府管理政策;对中高收入实行市场化监督管理政策。 三、干部培训 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什么样的政策就要有什么样的干部。既然选择以法德意为榜样,就必须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式,认清我们及对方所处的现实状态,为此,派遣一些年轻干部考察学习是很必要的。虽然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目标不是很具体明确,管控不是很系统有效,且多去美国。我们建议我省采取以下措施和步骤。 1.把选拔年轻干部赴外考察学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长期坚持。目前看,坚持 20 至 30 年是可以考虑的。每年选择不同部门的 10 人左右组成小组。 2.与法德意三国的相关机构达成相互交流的协议,不是单方面的派遣。 3.学习考察的形式和内容必须预先周密计划,力求实效。以观察了解为主,理论理念学习为辅。去的每个人必须有多形式的日记备忘录:文字记录与当时感受,录音,录像。不同部门的人考察和关注的重点应属于自己的管理领域。 4.考察的期限不必太长, 3 个月左右为宜。 5.学习考察回来后,集中向省级及本部门领导详细汇报,并出版一本论文集。在文章中要多与我省的对应状况做比较分析。 6.考察汇报可以让从欧洲回来的我省有关学者参与,听取他们更长时间的感受经验。 7.我们去考察学习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发现我们确实的差距,寻找未来的发展目标。要鼓励多样化! 8.通过这样的培训项目,实现我省规划思维的转型进步。
个人分类: 经济学|32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贫困的终结:感于才国伟老师“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xuliangsysu 2012-10-29 13:11
造成贫穷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在于贫穷。抱谦我用了一个突兀的开始,但实事上贫穷就是极端贫穷地区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基础的医疗,年青劳动力过早的死去;几乎为零的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如公路,水电;没有农业之外的收入来源等等。贫困本身就是发展的一个陷阱。穷国很难靠自己爬上发展的阶梯,需自来富国的 BIG PUSH ,这是历史的责任。不想讨论殖民主义对南美、非洲地区的持久影响,我更多关注于穷国实现发展的可能。 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一书中,提到一个小农户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家庭,由丈夫,妻子和四个孩子组成。他们拥有一块 2 英亩的地,并在上面种植玉米以供生计。该家庭大部分时间都消费自己种植的庄稼,没有额外的现金收益,孩子们在农田附近捡拾用于做饭的木柴,并且从附近的小溪获取饮用水。今年该家庭每英亩土地收获 2 吨玉米,仅够一家人食用。仅管如此,政府还是会按市场价格统计该家庭的收入,假设玉米在本地市场的价格是每吨 150 美元,那家庭一年总收入将是 600 美元或人均收入 100 美元。有以下四种方式可以提高该家庭的人均收入: 1. 储蓄: 该农户可以决定消费 3 吨玉米,把余下的一吨拿到市场上出售。农户可将获得的 150 美元投资在家畜,如鸡、奶牛等。储蓄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反过来又提高了家庭的生产率。 2. 贸易: 农户得知其土地、气候和土地壤条件适合种植香子兰豆,并能取得更高的收入。于是农户决定种植经济作物香子兰豆,下一年农户收入 800 美元,并用 600 美元购买谷物食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香子兰豆,新型的贸易开始形成,在另一个适合种植玉米地方,贸易同样兴起了。正如斯密和李嘉图所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从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可以提高交易双方的福利。我们所看到日本、韩国,包括中国,都是通过这种出口贸易而取得快速发展的。 3. 技术: 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官员向该农户传授如何使用化肥和固氮植物来管理土壤肥力,从而实现农作物的轮种,以及使转基因改良的种子提高产量。结果,庄稼在一年之内的产量提到到每英亩 3 吨。美国是世界的技术强国,这保证了它二百年来持续的增长。 4. 资源的扩大: 政府成功地开垦了河谷区的土地,该家庭得到了更大面积的农田。这导致了收入的提高饥饿现象的减少。很多靠石油致富的国家就是这种情形。 现实中,一个国家通向经济增长主要靠以上几条途径,然而却远不是如此简单。欠发展的地区储蓄率往往较低,因为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维持基本的生计。而几乎不可能有银行会为他们贷款。欠发展国家得到的国际援助不仅相当少,而且往往背负高额外债。何谈储蓄实现资本积累。同样,国际贸易同样受人诟病。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被称为新殖民主义。之前中国深圳富士康连续二十多人跳楼自杀,血汗工厂可不是夸张的比喻句。而且,国际金融炒家或是一国政府往往能有改变市场的力量,左右货币的价格,辛苦赚来的外汇可能在一夜之前贬值,或是本币被迫升值导致国内企业倒闭和数以万的人员工下岗。另外,单方面的出口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西方国家如果限制技术的流入,穷国永远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最底层。往往 FDI 能较好的引入先进的技术,但往往 FDI 并不是去向最需要它的地方,而是去向了投资回报最高的地方。资本的逐利行为决定了一切,外资并非都是慈善家。单方面由资源导致的经济是存在产业结构性问题的。例如沙特阿拉伯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由于产品单一,并过度依赖价格波动巨大的石油,会导致一国经济缺乏可持续性并具较高风险。这一症状的具体体现便是荷兰病。除此之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往往还存在恶性通货膨胀,这往往是因为政府的财政危机导致中央银行不停地印钞票。没有稳定的货币,一切经济活动都会失去秩序。 事实上,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真正出现差导始于 18 世纪,而在这之前,所有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为什么一部分国家能率先跳出发展陷阱呢?根据学者们对历史的研究,发现了几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制度,地理和文化。 18 世纪,工业革命在英格兰诞生。机器化大生产释放了更多的劳动力,妇女得到工作机会,并一步促使其提高社会地位,使之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的控制权。航海业的得到巨大的发展,这使得殖民者能够大量从南北美印度等地大量收集工业原料,罪恶的三角贸易出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从此开始了。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主要是因为其专利法等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激励。而且整个社会崇尚科学,伟大的牛顿就来自英国。另外,岛国的天然优势使之避免欧洲大陆的战火,更易进行海上贸易。这种种条件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由于英国的成功,邻近的国家纷纷效仿,整个欧洲大陆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而日不落帝国铁蹄所达之处,其影响则延伸到了现在。 英或欧洲殖民者基本上会选择二种殖民策略:掠夺式和属地式。对某些殖民地,可能由于天气,环境等原因,并不适于殖民者居住,因此他们就采取掠夺式的政策 —— 每隔一段时间来烧杀抢掠一番,这一结果就是殖民地的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完善的市场,没有公平的政府。这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如果殖民地的自然环境较好,殖民者则会在殖民地进行长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投资,客观地讲,这的确会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香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IMF 使用制度完善指数这一工具变量,通过殖民地上殖民者死亡率对殖民地现人均 GNP 二阶段回归,发者有明显的负相关。现今距殖民时期已经事隔一百多年,其影响依然存在。 新经济理论直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回顾历史,一系列的发现与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例如荣登时代周刊的 Pill (避孕药),改变女性的生活; Harber 发明固定空气中氮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电报电话的发明,加速了信息和技术传播的速率。最最重要的,是新经济的出现,互联网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平坦,技术的传播更加方便。可以相信,穷国将可以更为方便地使用世界上已经存在是先进技术,去发展自己的经济。正如小平爷爷所说:一部分人先富,之后带动其它人共同富裕。西方国家利用殖民地的资源先行步到了经济发展谱的前端,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现在是他们拾起良心,去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时候了! ----------------- 最后一次作业, 和我的大学时代划下分割线吧-----------------
1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方向和方式
lxj6309 2012-6-7 10:24
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方向和方式 刘新建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果分配平均一点,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吃好、穿好,过上体面的生活的,这就是小康的含义。在达到全面小康以后,我们还需要发展吗?发展什么?为什么而发展?这些问题应该从理论上首先搞清楚。 我们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的不同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或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在当代还得加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资本主义经济的目的虽然不能在宪法里写上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实质以及控制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体力量就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指针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目的是由其政治结构执行的,但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其生产关系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因为个体人的经济行为是由其拥有的生产资料规模和性质决定的,在什么山头说什么话,所以,当主导一个国家的政治即上层建筑的是资本家(我不绕弯子了,直接点明!)阶级时,其经济目的必然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中心的。当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由无产阶级或准无产阶级(除了主要生活资料和自身的一般劳动能力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资产)及其代表主导时,这个国家的经济目的必须是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为目的,否则这个政权就不会稳固。 2007 年开始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再次证实着马克思的理论的正确性。私有制经济个体的有计划性与社会总体生产的无计划性的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尽管由于垄断力量的日益增强,使得周期的长度比以前大大加长了,但是,危机的深度也加大了。这次危机的实际长度已经超过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了。即使危机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危机的方式依然是刺激生产,保护金融大鳄,而不是促进社会分配的均等化,所以,危机的化解必然艰难而曲折。为了资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需要提高本国普通人的收入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其产品市场国家的人民的收入水平。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有时不得不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个微观生产单位——企业公司——可以以追求利润为中心,这是其市场主体性质决定的,但国家层面决不能不清醒,不能以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中心工作。在国家政府水平上,必须把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目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微观上是市场主导的,在宏观上必须是中央主导的和有计划性的,当然,宏观对微观的控制是以国家法律和国有经济投资的导向来实现的,而不主要依靠行政指令。 当我国已经迈过温饱的门槛,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社会的分配控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高速发展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候实际上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因为只有利润才能刺激企业普遍地不断增大投资,积累生产资本。我以前曾经说过,不要相信那些大喊在中国投资一直亏损的资本家的鬼话,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亏损的不是外国资本,实际上是与外国合资的中国资本,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国有资本。今天,我们必须正视已经积累起来的问题,通过制度的微观设计,提高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不要相信所谓劳动力优势丧失说!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人民吃糠咽菜来提高所谓的外汇储备水平!就算我们以前是勒紧裤带以换来我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吧,现在也应该让自己的肚子吃得更好更多一点了。 作为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认为,从提高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考虑,应该“好”字当头。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地、彻底地、永久地消灭贫困县和贫困村。在今年底以前,彻底杜绝像农村寄宿学生吃不好饭的现象,各级政府必须想办法在法律制度上对这个问题予以根本性解决!哪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追查到底,看究竟是谁的责任,立即兑现责任制!所有的儿童都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至少一年职业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予以充分保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容许有真正的贫民!更不容许有贫民区! 第二,全面提高日常生活用品(特别是食品和饮水)的质量标准,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安全标准。三年内达不到高标准的企业立即淘汰! 第三,加强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全面管理制度。增加基本处置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加队伍规模,提高设备先进水平,加大处罚力度。预防胜于处置!要勤于检查(但不要兴师动众),坚决执行标准。这样的严格管理在近期可能有较大难度,但是,只要坚持,高标准就会成为常态。近期由于工作量大,需要增加大量人员,但三五年过后就会回到常规轨道上。 第四,给全体公民更多的时间享受文化精神生活,同时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这二者并举,既利于就业保障,也利于 60 岁以上人的生活充实,但可以规定:对 60 岁以上劳动者不得安排危险和重体力工作。退休可以实行自愿制度,即:达到基本退休年龄或工作年限以后自愿选择是否退休。 提高生活质量必然提高对生活所需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这样的需求通过产业关联进一步增大对生产资料产品和科学技术产品的需求,从而同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是高质量的增长。国家增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关键是选准人民的真正需求,找到扩大有效需求的突破口。这种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凯恩斯经济理论在形式上相似,但本质不同。凯恩斯曾鼓吹为了扩大有效需求可以发动战争,增大无意义生产,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原则坚决反对的。虽然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所谓政绩制造了一些垃圾工程,但它是我们应当坚决批判的。我们的需求拉动理论是首先分析揭示人民的真正需求,然后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收入增长政策和国有经济导向予以实现,不是简单的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同时,从供给方讲,通过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可以反过来推动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而最近 10 余年则是供给推动逐渐起主导作用,未来则应该是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一起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体需求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使得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是发达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的基本原因。但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和资本家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发达国家本国的增长速度下来以后,资本的利润也必然要求(经济规律要求)下降,否则一是造成持续扩大的两极分化,二是引起经济周期危机。发达国家本身的GDP增幅下降,一方面导致大量资本到境外寻求投资机会,一方面发达国家GNI(收入)越来越超过GDP(产值),这个时候,如果适当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就会使得其本国人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生活水平不会下降,但是贸易逆差会逐步增大,而国际收支可以基本平衡。美国同时利用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搞了负债消费,进一步提高了对他国的剥削水平。 我们国家在人民的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需求增长的来源主要是公共需求,如大型科学工程、环境生态保护、教育文化工程,等等。同时,这时必须加大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防止两极分化的持续加深。 有许多人攻击高福利社会,这实际上是没有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在社会的总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民的基本生活是通过高工资还是通过政府财政收入再分配来保障,不过是社会收入分配权力的不同分配方式:把权力交给政府还是交给市场(资本)。交给政府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有利,交给市场对社会的强势群体有利。当然,弱势和强势都存在不同的级别。交给政府,社会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就低一些,交给市场,劳动者的货币工资水平就高一些。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个人分类: 经济学|4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念经济学大师里的中国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
热度 10 王铮 2011-11-23 17:37
悼念经济学大师里的中国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
凤凰网消息,经济学家巴曙松 11 月 23 日下午发布微博称,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于武汉辞世。我这里特别表示悼念。 张培刚, 1913 年 7 月生于湖北黄安 ( 今红安 ) , 1946 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的道路,被学术界认为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张先生毕业后到泰国的联合国机构任职。为了迎接新中国,在解放前夕,张培刚回到武大,后院系调整到华中工学院。由于 20 世纪的经济学在 1949 年后得不到认可,张培刚没有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后来被安排了后勤部门管基建(那个时代可没有吃回扣哟)!直到 1980 年代,中国人可以说经济学不仅是政治经济学了,而且知道了刘易斯后来发展起来的发展经济学,中国才重新发现了张先生,可是承认他很艰难。你一个带M175基因的中国人,怎么可能与带M173基因的欧洲人相提并论。终于M173的有人承认了,据说 1996 年年, 85 岁了,他才当上博导。请注意,如此算来,他的博导不是早期所谓“国批博导”。 张培刚的大师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认,有些人说是制度问题,其实,更多是文化问题,中国文人,小鸡肚肠,不敢承认别人的成就。海龟,只会跟着洋人跑,土鳖,干脆闭上眼睛,这样的海龟、土鳖当然不是全部知识分子,可是他们不少,形成利益集团,把持权力部门,这就是张培刚的不幸,这就是中国的不幸。你不服气?不服气不信张培刚学说就是中国的不幸?请看张培刚的学说。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强调不能用牺牲农业来工业化,而是把农业也作为一个产业化的部门来推进国家的工业化。 1958 年,我国出现了试图工业化的“大跃进”,本来形势不错,粮食丰收,工业发展,可是我们就是信仰洋教条,什么“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什么剪刀差理论,什么优先发展生产资料比优先发展生活资料好, 1958 年八月,两个主要领导人在北戴河带着家人游了泳,一合计,牺牲农业搞工业化,“大炼钢铁”,结果“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其实姑都到铁姑娘队去了。你周恩来不赞成,“距右派只有 50 米了。”你彭德怀反对,你是篡党,而且“你彭德怀篡党,我就要篡党”,政治挂帅,全国饿死了上千万人。一句话,用用官本位把自己的的话变得一句顶一万句,把自己能成牛克思,把周恩来、彭德怀压垮,用政治经济学代替发展经济学,把全国人民害苦了。在中国,官本位制度、文人相轻和崇洋媚外文化,毁了大师,也毁了中国科学。张培刚先生湮灭了,还有多少人等着湮灭?M175呀! 我没有见过张培刚教授,读过他的《新发展经济学》。 9 月份到华中科技大学去讲学,本来还想看看他。可是那天下午,徐长生院长告诉我张先生要送医院,就没有敢去打扰了,没想到由此留下我终生遗憾。 就是在武汉,在张先生身边,我在讲学中提到,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要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结构上,突破到发展经济学结构水平。希望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突破,藉此来纪念经济学大师里的中国人——张培刚。 张培刚(1913-2011)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54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
gaorende3 2010-4-28 11:36
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博士论文奖的中国人 张培刚,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47年其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博士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David A.Wells Prize)。后被列入《哈佛经济丛书》,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被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这是国际上第一部从历史和理论上系统探讨农业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著作,此书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张培刚也成为到目前为止亚洲惟一获此殊荣的人。1946年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再次回国,继续在武汉大学经济系担任系主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培刚在华中理工大学(后改为华中科技大学)成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总结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1998年,在其努力下,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点,85岁的张培刚成为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农业与工业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新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等。 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在你们中国,那就是张培刚先生 在国内知道经济学家张培刚的人不多,在他的名字前面也只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这个头衔。但是提到张培刚的时候,许多我们熟知的著名经济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厉以宁说:他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人。胡鞍刚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家是南有张培刚先生,北有马寅初先生,他们俩都是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知识贡献的人。高鸿业说:我们中国经济学界把他称作为发展经济学之父,我觉得至少应该是这样。50年代我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在老师给的参考书目中,我意外发现了有一本是中国人张培刚写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本,那是惟一的一本中国人写的书,这是很不寻常的。梁小民说:有一次来华讲学的一位世界银行的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跟我们讲,你们都以为刘易斯(W. A. Lewis)和舒尔兹( Theodore W. Schultz)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实际上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在你们中国,那就是张培刚先生。谭崇台说:培刚同志这个人我是很了解的,学术上他是第一流的,外语他是第一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是第一流的。 让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经济学者为之脱帽致敬的张培刚先生,今年(2004年)已经91岁了。在他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那三十多年中,却只能放牛、种地、盖房子,这几乎使张培刚成为了一个被历史湮没的人。所幸,改革开放给了这颗被尘封多年的珍珠最后一次闪耀光芒的机会。 ☆ 这个奖就相当于诺贝尔奖 91岁的张培刚现在每到周末都和全家人一起去吃麦当劳,跟他特别的生活方式一样,年轻时他就创造着各种第一,并因此成为武汉大学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毕业时学习成绩全院第一;三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博士论文奖的中国人。这个奖被经济学界尊称为小诺贝尔奖,使张培刚获奖的是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时写的那篇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农业与工业化》)。 1941年考取庚款公费留美之前,张培刚曾经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6年的农村经济调查研究,这为他的博士论文写作提供了重要而详细的材料。他的老师看到他厚厚的资料时曾说,这些稍加修改就是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但张培刚坚定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立下的实现民富国强的志向,决心探索贫穷落后的中国怎样才能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可行途径,于是他选择了如何使农业国走向工业化这个题目。张培刚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申请了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地方,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除了用一年的时间大量看书、摘录和做笔记、做卡片外,又用了10个月的时间写成英文版的《农业与工业化》。1947年,论文获奖,张培刚当时正在武汉大学任教;与他同样获得过威尔士奖的,还有后来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扛旗人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张培刚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担任他公费留美考试的指导老师、我国著名经济学大师陈岱孙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当年自己的博士论文也曾入选威尔士奖,但是最终被他的同班同学张伯伦(Edward H. Chamberlim)获得,今天他终于看到一位中国的留美学生获得了这个奖。当年与陈岱孙先生竞争的那位同学,正是张培刚在哈佛大学的老师兼经济系主任张伯伦。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联合国工作,他的两位导师布莱克(John D. Black)和厄谢尔(A. P. Usher)曾邀请他回哈佛大学任教,但一心想在中国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他毅然辞去了联合国的职务,再次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担任经济系主任。1949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被世界很多著名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列为指定参考书。 我就想如何能让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1913年,张培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的孩子们比谁家富裕,就在吃饭的时候,在门前塘岸上把饭碗里的菜叶扔到水塘里,看谁家的菜叶泛起的油花多,就说明谁家富裕。比的结果,大家的油花都不多。张培刚从小学习成绩非常好,1925年春,11岁半的他考入董必武任校董兼国文教师的武汉中学。1929年春, 15岁半的张培刚作为班上最小的学生,跳过高中,直接插班考入武汉大学的文科预科班一年级下学期。在武汉大学的档案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张培刚考入武大预科时的报名表,而当年武汉大学的文科预科班只录取了张培刚一个人。1930年,张培刚顺利地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当时的武汉大学集中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教授,比如周鲠生、杨瑞六、皮宗石、任凯南、刘秉麟、刘博平、陈登恪、袁昌英等等,使他在大学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国语、外语和专业基础,至今他仍然怀念母校的这些恩师。他也还记得1941年秋,当他进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经济系学习时,正是经济系的极盛时期。教师阵容空前整齐,名家汇聚。蜚声国际经济学界的大师有: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张伯伦(Edward H. Chamberlin)、布莱克(John D. Black)、汉森(A. H. Hansen)、厄谢尔(A. P. Usher)、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和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里昂畅夫(Wassily W. Leontief)等等,在大师们的指导下,使他视野开拓,知识加深,受益丰厚。张培刚总结说:如果没有国内外大学这些老师们的教导,如果没有我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没有武汉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6年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如果没有一颗始终炽热的爱国之心,我是写不出《农业与工业化》这篇博士论文的。1946年,32岁的张培刚,已于上年冬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到武汉大学经济系任教。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一批留美的同学和朋友随他回到武大任教,其中包括现在依然在武汉大学经济系的谭崇台教授。那时的武汉大学经济系,在全国可谓盛极一时,大有超过当时国内经济学的头号学府南开大学之势。很多学生报考武汉大学时,都是看了招生简章上关于张培刚的介绍之后慕名而来的。以这样的知名度,1948年张培刚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兼研究员,他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 我自己都怀疑过去学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有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又把张培刚推向了更深的灾难。他的《农业与工业化》不仅没有得到认同,反而被冠以战争贩子等一系列罪名,张培刚本人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就在张培刚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切时,曾与他同样获得过威尔士奖的萨缪尔森,在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刘易斯又以 发展经济的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个观点张培刚早在20年前的论文中就提出来了。萨缪尔森和刘易斯在学术上如日中天之时,张培刚的履历表上只记录了7个字:文化大革命,劳动。 ☆ 这个有理论上的因素,更有感情上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进入了空前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时的张培刚才在华中理工大学这所工科院校里开设了经济学专业。张培刚说,自己一直站了30年,总算有张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抽屉里找出由他的学生曾启贤和万典武早已翻译完的,却藏了整整30年的《农业与工业化》中译稿整理出版。这本书在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在国内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时张培刚已经将近70岁了。 1990年,清华大学的梁小民教授把当年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增长理论》翻译成了中文,他认为,相比之下张培刚的书远在刘易斯之上。梁小民在比较这两本书时认为:刘易斯在他的书里是主张通过 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刘易斯说的工业化就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但是张培刚和他不一样,张培刚在书中是叫作产业化,也就是说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部分,不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而是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现在看来张培刚的观点是正确的,刘易斯的观点是片面的。后来刘易斯本人也作过反思,他说,过去他太重视工业了,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是错误的。 张培刚和他写的书在经历了30多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在国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经济学家胡鞍钢先生对此也极为遗憾,他说,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那个时候我们的领导人能够礼贤下士,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或者像我们今天的政治局那样,请张培刚先生讲几课,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如果50多年前在中国没有像张培刚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似乎还可以原谅自己。但是我们不仅有,而且张培刚先生是毅然决然地从美国返回了中国。这就是历史的悲哀,历史的遗憾!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03823page=1fromuid=771295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