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一位聪明的在华韩国人如是说:中国不需要的“老外”
热度 4 Helmholtz 2011-11-8 19:42
中国不需要的“老外”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成贤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1100 有一些经常在中国的媒体上露面的“老外”,可谓十分“走红”。尽管我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关于他们的故事。今天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想这个话题想了很久,也在我的心里犹豫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动笔。 我说“最后一次”,是因为觉得这个话题有点尴尬,因为我本人也作为嘉宾参加过中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接受过中国报纸的采访,为中国报刊写过评论。促使我写出来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成熟了,中国朋友可以理解我;同时,也是抛砖引玉,让大家有所反思。 “我爱中国!”这句话是中国电视节目里老外经常说出来的一句话。我还看过有个外国人说的更具体:“我爱中国文化,我爱中国菜,我爱中国人!”我还以为他是拍广告呢。坦白地说,我在美国没有看过一个外国人在公开场合这样说。可以想一想,如果听到一个中国人上美国电视节目时说:“我爱美国,我爱美国菜,我爱美国人!”你是什么感觉。其实这个假设我已经跟美国朋友谈过,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回事?这个老外是不是想要绿卡?” 一个中国朋友也私下透露:“电视里你们老外都很傻。 我在小学时经常背‘我爱中国’这句话。”其实,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电视里面说“我爱中国”的这些外国人真的爱中国吗?这是我想问我的中国朋友的一个问题。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讨论南海问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一个美国嘉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那个美国人回答:“我相信中国人都很聪明。我相信中国人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现场的中国观众都不禁发笑,因为他似乎没有回答问题。节目录完之后,我还偶然听到一位中国观众跟另一位观众聊天:“外国人真能说废话!”我想问中国朋友:为什么一些外国人在电视里面说废话?而不是心里话? 再举一个例子。我和一位中国报纸的高级编辑一起吃饭,谈及一位经常在中国杂志上发表赞美中国国情文章的外国人时,那位高级编辑说:“中国受到外国人近100年的侮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上升,我们确实有希望外国人夸奖中国、认可中国的心理需求,而他发现了这个市场。” 显然,这是一种“共生”关系:中国有得到外来认可的需求,一些老外“看透”了这种需求就陪着玩儿。 其实,这是个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很容易发现、理解的问题。比如,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接受中国官方媒体采访的一位西方记者,在面对中方媒体时,就夸奖中国政府的救助工作如何到位,但在自己报道时,反而批评中国政府不足的地方。他在两边说完全不同的话,是因为他知道两边不同的需求。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很多在中国媒体上露面的外国人身上。关键的问题是,怎么解决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呢? 这些“中国通”比较了解中国,知道如何与官方打交道,知道如何讨好、利用媒体为自己宣传造势。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样做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如果一个外国人比“党中央更中央”,动辄夸张地赞扬中国,那么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此人的动机:他是真正喜欢中国还是另有所图?这些人真是中国的朋友吗?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名副其实的亚洲领头羊,已经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并且已经进入了“G2时代”。中国已经不再需要一些老外虚情假意的赞美来树立自信,就像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所说:中国现在需要的是“诤友”。 中国欢迎“诤友”的时代到了吗? (作者为韩国人,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资深媒体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为 boston.sunny@yahoo.com ,微博为 http://weibo.com/sunnyleebeijing )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521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帮色老外
热度 9 mcshcheng 2011-9-13 00:18
首先声明,本人是男士,此文所讲皆是所见所闻。以前有人讲,老外对中国女孩的审美标准跟中国人不一样,我们认为丑的,他们认为漂亮,而且都拿一个国际模特来举例子。可就我这几年的见闻,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觉得是美女的,老外也觉得美。凡是漂亮的中国女孩,老外朋友一定多,那真是融入主流社会了,挡都挡不住。有两个被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捧为座上宾的嫁给英国政界人士的中国女士,看起来也都还养眼。当然我觉得对明媒正娶我们中国女士的老外我们还是要尊重的,即使有些年龄差异。 http://uk.chineseembassy.org/chn/dssghd/t790110.htm 最让我感触这帮老外挺色的是这么一件事情。几个月前,我们学校搞一个活动,就是所有新员工的induction,也就是新教师培训这么个意思。在那里遇到了一个也是新来我们学校任教的台湾女士,35岁有孩子了,不能叫女孩了吧,个挺高,长发飘飘,长得也端正。大家都能讲普通话,于是我们就聊了一会。哇,在我们聊天的这一会,不停的有老外男士上来搭腔,当然不是跟我,各色人种啊。最可笑的是一个50左右的副校长也主动过来嘘寒问暖,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听说这个MM的网络帐号还没弄好,马上说我帮你催,当然也没问我帐号弄好没有。中年男人的通病啊,古今中外都一样,学术圈也不例外,hold不住的就容易出问题,圈外如那个山西公安厅副厅长,圈内如那个段振豪。总之,让我大为感慨,这帮色老外。
63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pre-the talk
laojing 2011-5-31 14:54
(注: 回忆着写出来的。我喜欢在中国人面前说中式英语,都是在美国时受一个清华师妹的影响。这样交流起来,中国人会很会意有趣,老外不会明白的,就像我们不太了解美国文化一样,他们不太了解中国文化。期待着新的世界语产生,保留各国语言精华。 Miss Chen told me, thereare too much Chinglish) Our foreign teacher, Paul told us, when you speak, you must throw away the paper, use your own words. In last class, Mr. Wang R. named it as naked speech. But, I dare not give you a naked one. As there is still no bamboo in my chest( 胸无成竹 ) . I must hold it. Before my talk, I must thank some VIPs. Firstly , thank Miss Zhao gave me an extra chance to play axe in front of Lubans( 班门弄斧 ) . Who are Lubans? All of you. Miss Chen is the biggest one. But, I wonder Miss Zhao maybe make a mistake in last class. If you turn your head, 6 will become 9. So, maybe I have saved the No.6. Secondly , thank OTC, You know, our lessons will be finished in a month. Learn from all teachers at OTC, my English is becoming day new and month different( 日新月异 ) . We’ll miss all teachers here forever!( 这句话老师没听出来, 我故意重音了forever! ) Thirdly, thanks for Miss Jiang’s talk about the former text. Let me begin my talk… Sorry, I forgot to thank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 这个老外永远不懂 ) Maybe, In the future, I’ll thank CCTV . ( 宋丹丹小品——将来还有可能感谢CCTV,我觉着它很幽mei,东施效颦一把,见笑 ) (only a joke)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外有时也不靠谱
热度 1 xincmu 2011-5-21 21:24
老外有时也不靠谱 前一段时间和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同行合作的文章,投了美国一份刊物。主编至少两次明确表示文章已经被接受了。可拖了半年后,老外主编居然又说:最近仔细阅读了那篇文章,发现不太适合,只好退稿……如此云云。真是令人郁闷,这老外真不靠谱。从“小改后接受”,到接受的决定信都是这位发来的,我们都确信没有问题了,居然几个月后又拒了,也没有说出所以然。这位真逗。
个人分类: 学术杂谈|1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留美札记-老外说中文
lxchencn 2010-12-29 16:11
第三十七篇 讲中文 在中国讲中文,在美国讲英文,到了美国后才发现实际并非如此,去纽约唐人街就像在中国讲中文完全可以,去中国商店说中文也行,在一些华裔老板的实验室里整天听到的也是中文,当然也有要求在实验室里用英文交流的,特别是一些美国老板,如果实验室里人员中西都有的,都会要求在实验室用英文,理由可能有让新来的尽快学会用英文交流,大家都平等,而且为了避免华人之间用中文交流时引起其它人误解是可能在讨论涉及本室其它人的话题,在进行学术讨论和学术活动时都是用英文,华人之间进行家庭聚会时都用中文了,在 Bank of America 的营业大厅的一些提示信息如房屋贷款等有中文的,甚至值班的经理也有应对不会讲英文的华人,但很多华人的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代常常说不出中文了,但他们常常会学一些中文,尽管说的不流利,甚至还有家长把小孩送到国内来参加学习班,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学习中文又多了一个去处,在中学 、 大学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把中文选作第二外语来学习,在实验室里也有研究人员现炒现卖地跟学几句中文的,在夫人上班的地方也经常会碰到用中文交流的顾客,甚至说的很地道的中文令人惊讶不已,也有现学的,马上就用学会的中文跟你说谢谢 、 再见等,气氛非常友好。我还记得在夫人被抢 911 报警的时候,接警的话务员叫来了一位讲中文的警员询问我问题,终于让我把报警的事说清楚了,尽管当时非常急迫,我还是很清楚的记得她说中文是非常标准的,过后还让我惊讶不已。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史上最无聊的一首诗
Bobby 2010-12-7 18:32
一相貌苍老(实际年龄也许不老)老外与一年青中国女子亲昵地走在大街上 吸引了一群中国男人的眼睛 好奇、羡慕、嫉妒、遗憾、愤恨 等到大家看清那个女子的相貌时 都长出了一口气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老外迷惑,竟有如此“好客”的中国人
LEOLAND 2010-12-6 12:38
高远 近日,两位法国朋友从中国归来,美滋滋地讲述各自华夏之旅。 一朋友去开国际会议,按惯例,参加会议者往返国际机票,国内旅费,食宿旅游费用等均由个人负担。这回去中国可开了眼,住五星级宾馆,一日三餐,参观旅游,包括机场建设费,往返机票全报,回来还带了大包小包一堆地方名贵特产。习惯开会一切自理的老外们,像孙猴子进了蟠桃园,兴奋无比,快乐似神仙。 另一位朋友讲,开会不算什么,外国人去中国,这是给外国人最起码的待遇。朋友是画家,去的南方一座大都市,该市新建一座国际艺术中心,为吸引老外参展,打的招牌十分诱人:凡来参展的老外,全部作品当地政府高价收购,免费长期提供展厅,低价为其建立工作室,这让在国外半年才卖一幅画的朋友高兴得找不着北。这条件,举世闻名的毕加索重生,在欧洲也享受不到的好待遇。朋友欣喜又迷惑,竟有如此好客的中国人?! 我一边听朋友们讲述,为朋友高兴,心里边夹杂种说不清的滋味儿。中国人现在有钱了,许多官员不惜血本,不计代价打造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钱多、人傻、速来逐成海外流通版。可又有中国老百姓多少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每一分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要懂得珍惜啊。 国内青天大老爷们大把大把往外扔的,估计没一分是自己的,全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这种事情在国外听多了,不知是为朋友喜,还是为故园忧。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便
tchaoke 2010-10-7 11:32
有一老外自以为汉语学得很牛 , 来华赴任后才知到其复杂性。 吃饭的时候,一人说去方便一下,老外不解,旁人告诉他方便就是去厕所的意思。 敬酒的时候,另一人对老外说,希望下次出国时能给予方便,老外开始纳闷不敢问了。 突然有一电视台的美女主持人提出:在她方便的时候会安排老外来做专访。老外愕然:怎么能在你方便的时候?! 什么时候都可以,就是不能在你方便的时候。美女主持人笑着又说:那在你方便时,我请你吃饭。 老外晕倒!!! 在各位方便的时候,说声祝国庆节快乐 !
个人分类: 其它文章|2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外以中国科研单位发表文章!
ldh 2010-10-5 21:11
今天我上AMS网站上去查AMS接受而待发表文章的目录,发现有两个老外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名义在J. Climate上发了一篇论文。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中国华南珠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在大气科学领域,老外以中国科研单位发表文章好像是第一次,不知道这两个老外是专家还是学生?觉得好奇,所以我就把他们贴出来了。 Journal of Climate 2010 ; e-View doi: 10.1175/2010JCLI3717.1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the Zhujiang River Basin, South China Marco Gemmer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China Thomas Fischer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ong Jiang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da Su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 Liu Liu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the Zhujiang River basin, South China, are analyzed. Non-parametric trend tests are applied to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2 weather stations between 19612007 for the following indices: annual, monthly,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annual and monthly number of rain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nual and monthly maximum precipitation; 5-day maximum precipitation, number of rainstorms 50 mm d 1 , and peak over threshold (90th, 95th, and 99th percent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ew stations experienced trends in the precipitation indices on an annual basis. On a monthly basis, significa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ends above 90% confidence level appear in all months except December. Trends in the indice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rain intensity, rain days, and monthly maximum precipitation show ver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hey experience the most distinct negative (positive) trends in October (January). A change of the mean wind direction by 50 from East-South-East to East-North-East explains the downward trend in precipitation in October. Dry October months (months with low precipitation indices) can be observed when the mean wind direction is East-North-East (arid) instead of the prevailing mean wind direction East-South-East (moist). The former is typical for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Nearly 90% of the driest October months can be explained by wind directions typical for the EAWM. The upward trend in precipitation indices in January cannot be explained by changes in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indices deliver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observed changes than other studies in the same area.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station density and quality of daily data, and the focus on monthly trends in the current study. Corresponding author address: Dr. Marco Gemmer,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46, Zhongguancun Nandajie, Haidian 100081, Beijing, PR China E-mail: marco@gemmeronline.de , Phone: 0086-10-5889 5881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2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跟外国人讲话要用英语?
longfo 2010-4-16 13:09
昨儿个在东直门给老外指路,突然发现我的口语水平居然降到连初中英语内容也不熟练了 回复: 用汉语,用英语你不觉得丢人吗 显示全部 7 条 楼主 回复 : 没必要什么事儿都上纲上线吧 回复 : 不会汉语的老外不要来中国,这不是纲线的问题,而是一个心态。 楼主 回复 : 如果这是进入中国的必要条件的话,几乎没有外国人能来了。这不是心态,这是变态。 回复 : 呵呵,不变态,你怎么进步呢,学医的应该知道的, 楼主 回复 : 我不是激进分子,在任何方面都不偏激,包括医学的学习。 回复 : 呵呵,那就好,你是社会的基础 以上是我很朋友的交谈,我们见到老外都要说英语嘛,因为这个还要自责嘛?老外会不会因为不会说汉语而自责呢,我们难道就只能学外语吗,为了什么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亏老外不看春晚
nichy 2010-2-14 14:27
我没看这个春晚,虽然可以看。但还是选择了去图书馆帮几位同事、好友查些资料。前些天有人说访问学者在国外吃香喝辣、游山玩水且不务正业,对于我们这些月入千元(距美国最低生活保障尚远,仅有这点补贴完全可以说是这里最穷的人),省吃简用,而坚持拼命工作的访问学者来说,着实不公。虽然也有个别官僚或学术混混借机出来玩耍玩耍。 往年的春晚也大致看过,因为老人、孩子喜欢看点热闹,我们自己也没别的事干,索性看它几个节目还是可以忍受的。其实即使不看,我们也能基本猜出是哪些人在演哪些节目,因为预测这个比预测地震可容易多了。 如果老外也看春晚,他们可能不太明白: 为什么中国每年都会花多么钱来办春晚, 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还办不好, 为什么每年都能看到那几个人,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喜欢相互损对方,甚至骂对方或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会在并不好笑的地方同时发笑, 为什么很多人会在并不精彩的地方同时鼓掌, 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时喜欢把满嘴的唾沫直接喷到对方脸上, ...................... 可能一列火车也运不完这太多的为什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老外爱过中国年(幻灯片)
黄安年 2010-2-10 14:59
老外爱过中国年(幻灯片)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10 日发布 庚寅虎年将至, 这里转发 许令仪老师传来 YBH2010 年 2 月 2 日制作的 老外爱过中国年(幻灯片),共照片 30 幅 , 与网友分享。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4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外也忽悠:中国炒菜科学世界第一
大毛忽洞 2009-11-3 19:49
老外也忽悠:中国炒菜科学世界第一 搞材料的,搞物理的,搞化学的, 买几斤氧化铜,买几斤氧化钇,买几斤氧化钡,然后再买个炉子,就可以搞超导材料了,这 和老 太太炒菜是一样的,这就是 20 几年前的超导材料大跃进。(据说有的中学也在烧结陶瓷超导材料) 后来时髦炒纳米了。 炒菜纳米更简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满汉全席。 什么球磨纳米,冷甩纳米,烟雾纳米,爆炸纳米,胶溶纳米,等等,几乎中国菜的烹调手法都用上了。 几年下来,搞材料的,搞物理的,搞化学的,炒出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 与此同时,搞材料的,搞物理的,搞化学的,买一个商业的计算软件,连菜市场都不用去了,照样能炒出一篇又一篇的论文。 这论文的数量不翻几番也难啊! 背景阅读: 汤森路透集团发布报告说: 中国的科研产出从 1998 年的 2 万多篇论文增加到 2008 年的接近 11.2 万篇论文,自 2004 年以来科研产出发生了翻番。中国在 2006 年超越了日本、英国和德国,目前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科研产出有望在未来 10 年赶上美国; 中国的科研重点集中在物理科学和技术方面。 材料科学、化学及物理学占支配地位。 报告称中国科研产出量仅次于美国 2004 年以来中国科研产出发生翻番;有望 10 年内赶超美国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4455 次阅读|3 个评论
腐败零容忍—老外的“腐败”为什么常常让我们羞愧?(转载)
famingkuang 2009-5-14 18:05
文 / 和静钧,《中国经营报》专栏 2005 年曾有位名叫斯罗格的加拿大女移民部长,因涉嫌贪吃印籍难民一块比萨(比萨这东西相当于我们街头锅魁),被反对党一阵猛批为受贿,愤而辞职。一年前曾传出美国时任纽约州长的斯皮策自费召妓丑闻。由于斯皮策曾是世纪交替时著名的华尔街反腐运动的旗手,美国人一直把他视为道德的圣徒,哪想到他私生活中居然还有这么一块阴暗面,愤怒的美国舆论很快把斯皮策扫地出门。失去道德公信力的斯皮策此生很难在政坛上东山再起,更莫说异地为官了。 最近从英国传出更离奇的一桩腐败案。英国女内政大臣雅杰史密斯按照现行的议员和内阁官员生活津贴制度,在去年 6 月报销 4 月份家庭开支补贴时,把网络使用费和影视收视费一并打在一张单子上,共计 76 英镑。过数个月之后,这位女大臣主动向有关部门投案,称在 76 英镑这张单子上,有两部标级为 18 的影视费的报销是错误的。她承诺,她将按程序退还多领了的津贴。尔后,她向社会发出道歉信,对其不当行为表示忏悔。她称,她那色鬼丈夫趁她不在家之时,偷看了两部标级 18 的按次收费影片,一次五英镑,计十英镑。这里说的标级为 18 的影片,就是指 18 岁不宜的成人片,也就是我们所称的黄片了。 事情一传开,就成了轰动一时的女大臣公款看黄片腐败案,舆论和反对党大加挞伐。从法理上看,即使史密斯声称、史密斯丈夫本人承认,看黄片是丈夫蒂姆尼一人所为,史密斯本人并不知情,但经济报销人是史密斯,她列了这笔开支,就是她已经消费这种服务的最牢实的证明。所以,大臣公款看黄片一说,是成立的。如不是马上要召开伦敦 G20 会议,内政部安保工作千头万绪,保住了其职位的话,否则,史密斯不是被布朗首相令其辞职走人,也有可能自已卷起铺盖主动走人了。 真是奇了怪了,一块价值不过几美元的街头比萨饼也能把相当于我们省部级的移民部长拉下马。自掏腰包偷腥一下,而且还获得了妻子的谅解,这样的小事内部警告一下就可以了,还硬是把堂堂州长削官为民,连省部级待遇也没有留下,并把一生的政治前程给毁了。腐败标的仅十英镑的英国史密斯则更是冤得很,本身报销家庭影视费是允许的,也没有规定所看的影片只能是哪种类型的影片,要报什么类型片子,完全是凭其道德的自由心证来决定的,可她本人偏偏一点自我辩解都不肯做一下,一心求死,要不是布朗挽留,她也许早就辞职谢罪了。 以上这些所谓的腐败标的都不大,都不够纳入检察官提起刑事指控的级别,但还是在当事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腐败行为人的后果也相当严重。这个中原因就是竞争政治制度的零容忍和公众自由舆论的零容忍。也就是靠这些根本内力,才把丑事变成丑闻风暴。一句话,不论是丑闻当事人,还是局外人,他们的脸皮都薄得很,属易碎品。东方的人无完人,岂能无过,过则改之,善莫大焉的和稀泥主义好像对他们这帮外国人不顶用。 现在来讲讲中国的王武龙案。王武龙落马前官拜江苏省常委、省人大副主任,是副省部级。但他的丑事主要发生在他执掌江南重镇南京的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历时长达十年之久。 而为什么要从众多省部级腐败官员中单挑王大人与那些老外进行比较,原因在于,王是中国官员腐败中有腐必有色的罕见例外,他不仅没有包养情妇,也没有留连于风云场所的记录。由于他在道德支点上似乎还能看成一个人,所以他才具备了与那些脸皮薄的老外放在一起比较的资格。 已经投入大牢的王武龙至今也不承认收受过巨额贿赂,而他所承认的小额贿款,按其叙述,乃是其灵魂挣扎、精神痛苦乃至于心理煎熬下的不得已之选择。其下的隐命题则是,假如没有儿子生病女婿无才一事,他是万万不可能沦落到向开发商伸手要钱之地步。这貌似符合于忠孝节义之脱辞,显然是一派伪道德的混账逻辑。《老子》说过: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不尊道,何以德?是伪矣。 由于道德错置,使他判断公权力时犯下致命错误,把人民赋予的公权力视为可以利益交换的私器,否定了公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原始属性。由于权力行使的制度环境附和了他的权力哲学,也没有一种善的力量有效抑制其贪念,他只要一找到为自己开脱的合理借口,就会毫不犹豫出售公权力为自己牟利,并没有一丝道德上的愧疚。从这一点也看,他既是个体性的道德失败者,也是社会性道德失败的推动者。拿他与加拿大的斯罗格、美国的斯皮策和英国的史密斯一比,人格之渺小,真是对比都没意义了。 鲁迅曾说过,所谓的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假如我们接受王武龙所创立了为儿子治病才受贿的伪道德学说,实际上这样披上伪道德面纱的腐败比赤裸裸腐败的还要具有危害性,因为这种改装了的腐败显然在尽力混淆人们曾经确信的价值观,通过其隐蔽的手法颠倒是非,伪道德泛行的结果,无异于一场社会悲剧。这也是为什么老外的腐败不仅没有引起我们的鄙视,反而把我们推入羞愧难当的处境的原因。
个人分类: 反思|1394 次阅读|7 个评论
这老外可能是间谍
ywang69 2009-2-15 10:06
元宵节那天我们三家人一块吃饭,聚在一起小孩们可以交流交流春节感受。通过聊天才知道,春节前何立川期末考试后就和三位同学又去了一趟丽江,去年暑假他们全家去那儿旅游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这次期末成绩不错,自然有条件向老何提出要求,高一的学生,一米八的大个子男孩,安全应该没问题老何也就同意了。 这次旅游小何最为传奇的经历是在丽江古街上遇到小学的外籍英语教师,当时何立川暑假去学习英语口语,外籍英语老师是美国人Jeremy Taylor。这次邂逅在丽江街头,擦肩而过之后,近视了却不愿带眼镜的中国男孩并没有认出当年的美国老师,Jeremy Taylor却令人惊讶的叫出了何立川4年前在口语班上的英文名Andrew,师生相见分外亲热,Andrew也趁机又操练了一下口语。 仔细想想已经过去4年,何立川已经从一米六不到长到一米八,身材也魁梧了不少,再说在一般老外眼里黄皮肤的中国人应该是大同小异,在人流如织的丽江街头擦肩而过还能够一眼认出小何且准确叫出其四年前的英文名字,这老外的记忆力实在惊人。我打趣对何立川说: 我怀疑你们老师是中央情报局的特工,而且肯定经过特殊训练。 当然也有可能的是何立川实在太突出给外籍老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过目不忘的超常记忆力《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倒是有,一部《武穆遗书》大内皇宫匆匆一遍就可以全盘记下,当然还有她那能够记下《九阴真经》英年早逝的妈。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陌生老外的接触二则
supercai 2008-12-30 08:23
所谓陌生老外就是指我平常不认识的老外,在这里更确切来说是指路上碰上的老外。 记得还是在11月初的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参加完教堂的弥撒活动,在Indenpdent超市买了些东西之后,便在附件的Billing Bridge的公交车站等车。在等了十几分钟后,98路车终于开了过来。我正准备东西、手里拿着小票去上车的时候,忽然一个年轻的老外小姑娘走过来问我是否需要bus pass。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陌生老外的接触(一)
SUPERCAI 2008-12-18 10:04
之所以提陌生老外,是因为想跟熟悉的老外区分开来。与这两者老外的接触交流自然是会不一样的。 在记录我的这次接触之前,先介绍一下渥太华公交车 大约是在十一月初的一个周日,我去reverside的华人教堂参加完慕道班之后,便在billing bridge的车站等车。十一月开始之后,我就没有买公交车的月票,因此每次出行都是使用小票。渥太华公交车小票的使用方法是每次上车使用两张,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