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吴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假镜子对话录:读书和天赋的关系
热度 1 liwei999 2011-2-21 01:30
立委按:以前说过,镜文独成一体,赞佩者少,批评者多,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抱怨:临深为高,故作摇曳,看不大懂。有老友仿效镜文,工者几可乱真,以吴礼为最。我的理解,吴礼的仿镜文,出发点是讽刺,形式大于内容,大约是说,这高深其实也是可以装出来的,镜子并非神人。这也难怪,两位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也都博览群书,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高人也难免。有意思的是,吴礼的模仿,渐入佳境,形似逼近神似,一不留神,开始用镜文的形式,抒发一己之见解,内容与形式并重。更有意思的是,镜子也不计较其讽刺的初衷,唱和应答,不亦乐乎,于是出现了这《真假镜子对话录》的网坛奇景,实录如下,供镜子爱好者欣赏。话题从读书和天赋的关系始,扯着扯着就扯到事业婚姻的永恒话题。 回答: 农村会读书的孩子都是有天赋的 不大好说,因为乡下的“诱惑”相对少些。 作者: mirror 日期: 02/20/2011 07:24:47 应该说不同人的才能表现在不同的频谱上。活分是才能,呆板同样也可以成 为才能。能静下心来看书,也算是一种天份了。可是再细一看,看的都是些“小人儿书”。这是镜某家的实情。 家长往往就是这样的“奇怪”,对能坐下来看书的孩子就要说“运动”了。其实在很多时候,孩子能跟其他人一样就应该觉得是福了。比如说结婚的事情,不随多数人就令人担心。 有才能和会生活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会生活也许是更要紧的因子。 因为还有更悲惨的事态:既没有才能又不会生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有个“智慧”叫“平衡” 作者: 吴礼 日期: 02/20/2011 07:34:37 要说“多样化”,“活分”还是“呆板”那还是“频谱”的同一端。要知道用“腮”还是用“肺” 都能生存,而且那还只是说比较高等的生物。问题是,“才能”和”环境“需要相配。在相对单一的环境下,”才能“的”目标值“也比较单一,这可说是“大人”的智慧了,孩子们自己弄懂的机会不高。当然话说回来,“大人”的层次也有不同,有”科学型”和“工程型”之分。对孩子的指导,也与自己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有关。所以话转回来,即使“适应性”在个人层次占了主导,“多样化”在社会层次还是存在的。 “才能”和“生活”必须两者取一的话,说明对“才能”的理解太单调了些。”才能“不光是个目标,也包括手段和资源。活都活不下去了,怎么能说有才能呢?当然,有”才能“的不见得就”活“得好,按照”世俗“的标准。但穷困潦倒的”民科“,”哥学家“毕竟还是个例不是普遍规律。 成绩顶尖的不一定成为巨富,但流落街头的还是很少。而且子非鱼,别人很难说他们”活“得不好。虽然他们是在白忙活,可是一百年后看,当今世上有几个不是在白忙活呢? 我碰巧认识一位海外数学博士,回国后来了个糕饼店,现在有几十家连锁,日子过得很光鲜。 他说:在学术界人人都聪明绝顶,谁知道在商界笨蛋为多,稍微用点脑子,想不发财都难。您别说,他的博士还真没白念。 ----------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的确是如此。“稍微用点脑子,想不发财都难”。 作者: mirror 日期: 02/20/2011 08:09:08 关键还是要肯放下“架子”。博士们放下 “架子”就都可以活、而且活得很好。但是孔乙己必须是要穿长衫的。这也是个“命运”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做父母的,只能管”博士“这个阶段。”放下架子“,就要靠自己的悟性了。 -吴礼 镜某的意见是连读博士都不能去管。那个年龄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了。 -mirror 同意。不过在下的中国留学生中,似乎父母出钱的还不少。 即使是研究生阶段。 -吴礼 很多时候对孩子必须要“逼上梁山”。 作者: mirror 日期: 02/20/2011 09:12:44 这也算是家训了。家母对她的女儿们在婚龄期间 跟仇敌似的。因此镜某经常被“诉苦”。但是给自己的姊妹介绍对象这样的事情,镜某实在是不敢担待,又怕亏待了姊妹,又怕伤了朋友。时隔多年回头看,还是“不作为”最为好。 早嫁是个“课题”,婚姻是否能幸福又是个“课题”。两步都能走对很是不容易。很多时候都是“将错就错”吧。大约1/3幸福,1/3将就,1/3不幸。这个不幸当中的“幸”就是离婚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婚姻的事,重要的是“失败了也有个说法”。 作者: 吴礼 日期: 02/20/2011 09:24:00 父母包办,别人介绍,这个“说法”就比较麻烦。两口子关系有不确定性是 难免的,但株连别人就不值了。 ----------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吴礼:发布还是“被发布”,这就是“智慧所在”了
liwei999 2010-11-30 22:43
立委按:镜子的语言是独特的,老网友都很熟悉了。老友吴礼更进一步,常常模仿镜文,多为调侃,略带讥讽,几达形似神似之间,让人称奇。现征得吴礼同意,转载如下,权作网文笑谈。 立委说要编个真假镜子集。各位有了灵感不要浪费啊! 作者: 吴礼 日期: 11/17/2010 12:52 回答:请教该怎么翻,Gingerbread is expected to materialize this month. 这里materialize的意思是正式发布 发布还是被发布,这就是智慧所在了。 作者: 吴礼 日期: 11/17/2010 12:04:43 译作发布,在考卷上绝对 是可以得满分的。但是据说对好学生来说,得满分只是个起点。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就是问出好问题。 言归正传,在这里什么是好问题呢?那就是:发布英文中有很直白的说法,作者为何要用materialize这样的曲笔呢? 吴某不才,不敢说英语很精通。但基本的语感还是有的。细说起来没功夫了。简单一句话:发布是个行动,materialze是个过程,而且是带有黑盒子色彩,也就是说细节有些暧昧的过程。 语感这东西是不可言传的。说出来就俗了。所以吴某一向不看好翻译这个职业。一定要翻的话,窃以为问世比较好。 问世比发布好在哪里?问这个问题的同学,就不是英文而是中文的程度问题了。这个连吴某也木法子了。 ----------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各国电压和插头插座也有必要统一下,至少要兼容。 兼容,如今也是政治正确的说法了。 作者: 吴礼 日期: 09/13/2010 10:37:01 公制和英制就是最大的不兼容。这个明白人都知道,但是想去解决的都不是明白人。 为什么 ?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就不用吴某来科普插座和电压的事儿了。 (仿镜子贴,请勿当真) ----------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回答【政治学研究民主的成果很多呀】 另一条路叫做信仰 作者: 吴礼 日期: 02/19/2010 19:06:25 国人的科学教育恶果之一就是 什么都要测量,以为会测量的就高级了。其实测量是最低级的事。读个数字,比较大小,那是幼儿园的功课了。而要对于不可测量的事儿作出判断,那才是人和机器的区别。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天经地义的),在美国可算是最经典的话之一了。独立宣言的作者们就不用推导出独立的好处。一句self-evident就搞定了。 这就是格局不同。格局这东西,懂的人就会会心一笑,不懂的人多说也无益。毕竟世界大着呢,您活得高兴就行了。 -- 仿镜子贴,请小心轻放。 ----------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这就是镜子的妙处啊。 作者: 吴礼 日期: 08/20/2010 15:18:11 每个人都自认理解了镜子,但把他们的理解拿出来,却都不一 样。 但是镜子永远是对的,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镜子照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解。 ----------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委推荐:吴礼 - 仿朝华午拾:哲人讲座》
liwei999 2010-4-29 03:10
立委按:这是《立委推荐》第五次推荐老友吴礼的文章了。最近参加硅谷女性读书会,又想起吴兄这一篇。文章记述当年精英云集,指点江山的生动场面。这样的机会非名校不能亲历,现在可以理解大家为什么对名校孜孜以求了。上名校不仅仅是为了名气和镀金,更主要是为那样一种英才汇聚的环境熏染。吴兄也是本坛网友( http://www.sciencenet.cn/u/fouyang/ ),不事张扬,藏在深山人未识。推荐此篇的另一个用意是把这位大儒推介给更多朋友。各位本是读书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仿朝华午拾:哲人讲座 (3493 bytes) Posted by: 吴礼 Date: May 08, 2008 06:19PM 哲人讲座(Sage Seminar)是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校园里的Sage Hall,倒不是这些人狂妄到自称哲人。他们每月两次聚会,由一个人讲自己的专业或其它学术发展,然后是热烈的讨论,通常从晚饭后开始,到深夜才散。 我1985年到那里后不久,就听说了这个团体。我第一次去,正是颜海平讲解构主义。颜海平是电视剧秦王李世民的作者,也算我的大学同学。但直到那天我才第一次见到这位名人。她在讲演中用了个词vector。当时我只知道这个词在物理中意为矢量,但她讲的内容和矢量怎么也连不上。于是我就提了个问题。她解释了以后,反问我矢量是什么意思,似乎对于这个词有不同含义很感兴趣。讨论的时候,她又专门找我继续这个话题。我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就受到重视,感到很对胃口,以后就几乎每次都去了。 当时参与哲人讲座的,有不少后来的名人。立时能想起的有:王绍光(现任香港大学教授,中国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振勤(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第一届郭沫若奖得主,最早参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留学生之一,现在经常写财经方面文章),骆宁(后来曾任学自联主席),竺稼(后来曾任摩根士丹利中国总裁),贾庆国(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志刚(曾任康大中国学生会主席,现在是海归长江学者)等。还有很多很有才华能力的同学,可惜我没有他们的音信了。 多年来我一直惋惜,没有把当时的笔记保留下来。虽然当年的热情和兴奋还历历在目,讲座的内容却记得不多了。还有些印象的有:王绍光讲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后来出了书),竺稼讲文艺复兴的传统和创新(我听得一头雾水,终于相信自己没有文学细胞),李振勤讲多变量优化问题(我第一次听说NP复杂性的概念),黄洁讲全球变暖问题(比高尔早了二十年吧?),李松讲西方经济思潮(他当时是学生物的,后来改学经济。在华尔街工作几年后在香港开了个公司卖给了新浪,大概实现了他四十岁退休的理想),洛宁讲核武装(他一直对西方政治理论感兴趣,后来试图用在华人社团中,却不很成功),杨志刚讲柏杨和李敖(他酷爱读书,最大的享受就是几天不下床,醒了就读,饿了吃土豆片),楼望和讲唐山地震(他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阅历极其丰富)等等。虽然只是挂一漏万,但讲座的深度广度也可见一斑了。1987年夏天,还组织过为期一周的复杂系统讨论会,有十一,二篇报告,都相当专业。 哲人讲座对中国的事务也很关心。很多讨论的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体制,政治改革和文化的。不仅纸上谈兵,还付之于行动。在89年前,很多留学生(特别是学文科的)都是准备毕业后回去的。他们与国内的单位也保持一定联系。在哲人讲座中,介绍国内单位的现状,政策,趋势等也是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当时高能所开始建互联网,我们这里有些同学积极参与,在讲座中也有过热烈讨论。有一年因为延长护照的事,美国留学生与领馆发生对立,破天荒在报纸上发表了公开信。哲人讲座在讨论的基础上写了一份洋洋万言的《对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对留学生的派出,管理和回国安排等很多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渠道送到有关部门。据说曾达到国务院高层。86,87年之交时国内学生遭到整肃,在美留学生发表公开信声援。哲人讲座的几位同学参与起草班子,哲人讲座也多次讨论。89年哲人讲座对国内局势也非常关注,但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我也给过几次报告。印象最深一次是讲神经网络。当时只是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但一点不懂。后来听人说贝尔实验室有个研究员来我校讲过,就给他写了封信索取讲稿。他还真把透明片给寄来了(当年还没有Email和PowerPoint,更没有Google)。有了这个基础后又看了一些论文恶补,就去开牙了。在准备报告时,我按照教科书的通常做法,先给出一般理论,然后用一些例子去说明。但报告一开始,听众就提出很多问题,我才发觉那些定义,定理很难让人直观地理解。于是我就跳到后面先讲例子,再反过来和例子对照着讲理论。事后想来,幸亏这个群体有随便提问的传统,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呢。这个教训我现在仍记忆犹新。 那次报告,一个我所心仪的女孩(后来成为我太太)也被热心的同学特意邀来听讲。所以我在她那里大概也得了些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哲人讲座作为一个自发的学术团体能坚持多年,在留学生团体中也算是值得一书的篇章。毕业以后,我也遇到过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象哲人讲座那样的群体,却再也无缘参与了。九十年代初,我曾倡议通过Email恢复活动。但也许大家都忙于事业生计,最终未能如愿。如今步入中年,通信手段也今非昔比,也许是重拾旧梦的时候了。 转自星湖: liwei999: 赞一个!天下牛人数不清,牛中大牛是吴兄。 《朝华午拾:吴礼 - 数学竞赛与我》: 《立委推荐:吴礼-《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立委推荐:吴礼-老帮菜入帮测验题》: 《立委推荐:吴礼-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 : 吴礼的新浪播客:
个人分类: 立委推荐|4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