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世纪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世纪大学
fqng1008 2019-6-10 09:25
中世纪后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公元 12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由逃亡农奴(自由民)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使,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 1088年,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隆纳大学。这里地处欧亚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商务纠纷、诉讼案件较多,需要研究民法,所以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莱诺大学。这里因靠近地中海,风景宜人,是治病疗养的胜地,又因十字军东征得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医学著作,所以这里办起了医学院。 巴黎大学的前身是 索邦神学院 ,创建于 1150-1160年( 英国牛津大学就是1167年从巴黎大学回到英国的师生建立的 ) , 1170年,巴黎大学在圣母教堂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当时只是教授 和学生的一种集合体,因为有教皇的支持,它成为了阿尔卑斯山北部的东正教神学的教学中心。 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其三,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 ①讲授主要思想;②叙述有关知识;③朗读原文;④学生复述;⑤释疑举例。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由两名学生对辩。 除了 12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创立的 波隆纳大学(1088年) 、 萨莱诺大学 (1137年)外,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如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它始创于1108年,是所神学院。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 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 ,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侵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 “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 “自由七艺”。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中世纪 “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中世纪欧洲城市及城市学校的出现,中世纪大学的问世与发展,使 “黑暗和愚昧”的西欧,显现出前进的曙光,酿成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城市的摇篮里迅速成长,从而在市民阶层中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便开始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弢: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衰
fqng1008 2019-6-10 07:26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6日11版) 中世纪欧洲大学上课场景 大学的兴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古代晚期至中世纪早期,西欧虽遭受了几个世纪的政治动荡与社会混乱,但教会的教育机构如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及存续于南欧的世俗学校,依旧承载着西欧古代的教育积淀; 12世纪的文化复兴不但提振了教育,也使西欧找回了拉丁语的文献传统,特别是在法学领域罗马法与教会法的汇编相继出现;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产生碰撞与交流之后,西欧通过翻译的形式再次认识了古希腊文献,尤其是借助阿拉伯语的译本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城市再现繁荣为大学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环境与物质保障。当然,还有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呼唤更丰富的教育形式来满足求知需求。 中世纪大学有三种主要的产生方式。第一是自发而成: 12世纪至13世纪初,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等具有悠久的教育与学校传统的地方,教师与学生们组成了维护自身权益的社团。学人共同体就是中世纪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第二是迁徙而成:大学的师生与大学城中的民众时常发生治安摩擦乃至流血冲突,或者由于大学内部产生分裂,一部分师生就从原来的大学迁出,来到新的落脚点另组自己的社团从而形成新的大学。前者有从牛津大学迁出的剑桥大学、从博洛尼亚大学迁出的帕多瓦大学,后者有从布拉格大学迁出的莱比锡大学等。第三是创建而成:中世纪晚期的大学绝大多数是由帝王君主、封建诸侯、地方教会、富庶城市等出资组建。不过,中世纪大学均没有校园等自身的固定建筑,所需资助大多用来延聘教师。外力的积极参与使得中世纪大学的数量在14、15世纪获得了明显增长,一度达到80余所,每一所都向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民众开放。时至1500年,除却中间夭折的大学以外,仍有60余所中世纪大学活跃在欧洲的版图上。不过,除却巴黎、牛津等少数几所大学的人员规模较大,大多数中世纪大学不过十余位教授,百十名学生而已。 中世纪大学是一种社团组织,其鲜明的特点是行业自治。在法律地位上,大学与当时手工业者或者商人组成的行会并无不同,师生们通过宣誓加入,从而确立与社团的所属关系。在大学内部,师生们自行制定和执行社团章程,自主吸纳新的成员加入,缔结类似于同乡会的组织,在成员当中选举代言人或者首脑,也就是校长。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其中只有一方能主导大学的事务,中世纪大学就出现了不同的类型:由学生主导的大学例如博洛尼亚大学,由教师主导的大学例如巴黎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并不等于可以不受束缚地自由发展。相反,它必须依靠权力的主宰者所赋予的特许权作为生存保障。中世纪大学首先需要教宗颁发的特许状才能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也凭此获得了向学子授予通行执教资质的特许权,这是大学能够授予学位的前提。而且,大学中的很多学子拥有教士身份,只有在获得了教会发放的俸享之后才有经济来源助其完成学业。在世俗权力方面,皇帝从中世纪晚期开始也向大学颁发确认其身份的特许状,将大学直接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此外,帝王、诸侯、城市等当局者均向大学提供各类特许权作为实质性的支持,包括限价供应、减免赋税、免除军役等等。他们还资助了大学大量的田产地业以保障大学的持续发展,有些直到二战之后才被国家收回。在教权与王权的共同庇荫之下,中世纪大学不单资产殷实,还逐步树立起了社会权威,它甚至像君主与教会一样,持有属于自己的权杖,作为其权威的象征。大学拥有自己的印章,加盖大学印章的文书会产生法律效力。大学的兴盛吸引了知名学者以及为数众多的学子,一方面振兴了教育与学术,另一方面也为教会和君主输送了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士与顾问。而在当时,能在自己的领地之内拥有一所大学也增添了帝王诸侯的荣耀与威仪。 中世纪大学提供的专业知识来自于四个学部:艺学或称文学、医学、法学(含罗马法与教会法)、神学。欧洲大学的四学部设置一直持续到 19世纪才开始细分为院系。前者的艺学属于低级学部,该名称得自其提供的教学内容被通称为七艺之学,即文法、修辞、逻辑,以及算术、几何、天文、乐理。由于所有的中世纪大学都通用拉丁语教学,七艺的主旨就是让学生们学习拉丁语,为进入后面的三个高级学部做准备。直到18世纪,各国的语言才进入了大学课堂。艺学部的毕业生可获得硕士学位,能够在高级学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在艺学部授课;而所谓的学士学位,只不过说明该学生掌握了拉丁语而已。神学是位于中世纪大学学科顶端的明珠,这是宗教虔信时代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不过,神学的学位并不一定是通向教会最高职位的阶梯。多位教宗以及更多的高级教士学习法律特别是教会法,获得教会法与罗马法双博士的也不在少数。而从君王到平民,对医学的需求则不言自明。 到了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大学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日渐凸显,最鲜明的问题是其发展的脚步落后于时代的进步。 14至15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批希腊学人西迁,这些改变了文化格局与学术风气的因素却未能给大学带来质变。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不但促使天主教与新教阵营的形成,更分裂了欧洲的大学,令其各自依附自己的教派;新教不再承认教宗的权威,在信仰新教的地区创建的新大学无需宗座的许可,却也失去了来自罗马的强大支持。与此同时,随着君主们领土观念的增强,很多大学在近代成为依附当地领主的地方性大学。在新大陆发现之后,大学作为教育的设置被西班牙殖民者于16世纪带到了美洲,不过仅是欧陆旧式大学的翻版而已,大学在北美的创建则还要等待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及其后裔。到了17世纪,大学一方面从欧洲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时人对欧洲大学的腐化问题诟病良多。例如,大学的教授们或世袭或通过姻亲手段在自己的家族亲属中间传递教席,甚至有个别大学90%的教授是亲戚关系,对此批评之声越来越尖锐。而且,当时的大学还没有普遍承担起追求新知的责任,教授们的知识落伍、教学落后,大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涵养的文明绅士。17至18世纪,科学革命时代的伟大发现大都与大学无关,启蒙思潮也游离于大学之外而活跃在文化沙龙当中。不单如此,大学还面临着诸多竞争者的挑战。学者们组织的学苑、王室成立的科学院吸引了众多一流学者,更有不少学者干脆做起私人的科学研究。各类专科学校也在欧洲各国纷纷成立,大批学子由于可在其中习得安身立命的实用性技术而摒弃了大学。大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处于失去生存活力的危机时刻。 而此时,大学也在进行着自身的新陈代谢。古老的大学被一批新锐的大学超越,莱顿、格拉斯哥、哈勒、哥廷根成为近代大学的翘楚。在这些大学中,研习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古典学占据学术主流,逐渐开启了现代学术的新风。至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欧洲已有 140余所大学,这个数字比起三百年前翻了一番还要多。所以,欧洲的大学在近代早期完全是一副败相的观点未免过于片面,否则就无法解释数目上的成倍增长。毋宁说,大学在近代早期经历了超长时期的转型阵痛,之后才可能出现19世纪的飞跃式蓬勃发展。但此时的领军者已非那些从中世纪走来的历史悠久的大学,而是在德意志崛起的新式学府例如柏林大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凯:欧洲中世纪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学术思维转变
fqng1008 2019-4-12 22:07
(《史林》 2012年第2期) 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 ①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一 、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古代晚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 “自由七艺”②( 以下简称“七艺”) 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亚努斯( MartianusCapella) 、波依修斯( Boethius) 、卡西奥德鲁斯( Cassiodorus) 、伊西多尔( Isidore) 等人为挽救文化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③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 11、12 世纪,一批文化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萨莱诺的医学、博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尔( Peter Abelard) 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①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性而蔑视权威”。② 《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 ( scholastic method) 。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11、12 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③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④ 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 “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辑学中心地位日盛。⑤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⑥但从整个学术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当然,对逻辑学单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John of Salisbury) 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⑦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 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行 约 1200 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 逻辑学成为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⑧全面渗透。 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 (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要约4 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①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 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②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大学艺学院,1268 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作也占了绝大部分。③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 年埃尔福特大学( Erfurt University) 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 22 门课程中,有 17 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 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然哲学和天文学的: 附表 1412 年埃尔福特艺学院学士必修课 学科名称 内 容 数量 语法与修辞 多纳图斯相关著作的简略本;维来蒂乌的亚历山大《原理》第二部分 2 逻辑学 托马斯 ˙ 马力维特的《辞项的指代》、《论混同》、《论虚词》、《论扩展》、《论称呼》、《论异己》、《论间接》、《论命题》;查理德 ˙ 比里阿姆的《论假设》;豪兰顿的《必须命题》、《不可解命题》;波菲力的《导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 17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 《 物理学 》、《 论灵魂 》 2 天文学 好来乌的约翰《论宇宙的区域》 1 注:根据《1412 年埃尔福特艺学院学士必修课》编制⑤ 从 1412 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⑤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 年到1522 年的规章中。⑥ 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 12 世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 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讲义——评注(commentar-y) ——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 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lectio-commentary) ,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13 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注: 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 ,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 另一种是“问题式评注”( question-commentary) 。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文本相关( 甚至超出文本) 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至14 世纪,这两种新型评注成为主流。⑦各大学共同的评注类型决定了共同的授课方式和共同的辩论训练。无论细微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辩论,都离不开逻辑学的辅助。① 逻辑学在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学者对演绎推理的重视。在 14 世纪归纳推理兴起之前,演绎推理是唯一成熟的推理方式,而逻辑学便成为最流行的演绎推理工具。这直接塑造了中世纪学者的思维: 各种前提就是权威的理论,各种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地导出,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而一门学科是否成为令人尊崇的“科学”,就在于其整个理论系统是否为严格的演绎推理的产物。② 演绎推理盛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级学院更偏向于招收有艺学院学习经历、精通逻辑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北方大学 ③更明显。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对非僧侣学生来说,艺学院的学习经历乃是进入高级学院的必要条件。④牛津大学获得“艺学硕士学位”的人,若继续攻读高级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学习年限甚至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约一半以上。“艺学硕士”在医学院只需学习4 年,而其他人则要学习8 年; 在民法学院只需学习 4 年,而其他人要学习 6 年; 在神学院只需学习 4-5年,而其他人要学习14-15 年。⑤在南方大学,艺学院受到的重视虽然不如北方,但要想成为高级学院的学生,也要具备艺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逻辑学。1240 年蒙彼利埃大学的规章中规定,医学院的学生应当精通艺学。1309 年的规章中还规定,精通艺学的学生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学习期限。⑥在博洛尼亚大学,精通逻辑学的学生可更顺利地进入法学院学习。⑦ 三、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归纳推理的兴起 从 12 世纪到13 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继承与消化时期”。期间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大学里的逻辑学逐步吸收了前人的学术遗产,同时出现了开创性的发展。 12 世纪中期前,高水平的逻辑学书籍较少,主要是波依修斯译成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部分篇章,包括《范畴篇》、《解释篇》,还有译自波菲利的著作《导论》,波依修斯对《范畴篇》、《导论》和西塞罗《论题篇》的评注,另外还有他本人撰写的关于划分、范畴和假言三段论的论述。这些逻辑学著作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旧逻辑”的内容。12 世纪中期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绝大部分著作被译成了拉丁文,《工具论》中的其他篇章,包括《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和《辩谬篇》,也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这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连同学者们的评注就构成了“新逻辑”的内容。“旧逻辑”和“新逻辑”又被合称为“古代逻辑”( logica antiquorum) ,即古希腊罗马人的逻辑学。虽然“古代逻辑”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通过各种评注融合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包括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阿拉伯学者的因素。 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学里的学者对这些 “逻辑遗产”进行了精细地评注,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被称为中世纪第一个重要逻辑学家的阿伯拉尔虽然有生之年只接触到“旧逻辑”的部分,但他凭借勤奋和超时代的天赋,为大学逻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关于词项属性、形式有效的推论与其他推论的区别、助范畴词等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以后逻辑学发展的先导。⑧如果说阿伯拉尔有些超前,那么至13 世纪中期,逻辑学便顺理成章地朝着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方向发展了。这一时期的学者已完全消化吸收了“古代逻辑”,从大阿尔伯特( Albert the Great,约 1193-1280 年) 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阿尔伯特关于逻辑学的论著看作是 13 世纪中期大学学者们所能得到的所有来自古人的逻辑学遗产汇总”。①他不仅涉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各个主题,还吸收了前人———包括波菲利、波依修斯、热尔贝( Gerbert) 、格罗斯泰斯特、阿拉伯学者等———一系列的成果。②在这样成熟的学术基础上,“逻辑学大全式”( Summule logicales) 的著作开始出现,这些著作逐渐打破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新的体系包涵了更多中世纪学者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批大学的逻辑学家开始侧重于逻辑学新领域的研究。他们将那些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发展称为“现代逻辑”( Logica Moderna) ,其内容包括古人不曾探讨过的或只有初步涉及的逻辑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即助范畴词理论、指代理论、命题逻辑推理理论。③巴黎大学舍伍德的威廉( William of Sherwood,约1190-1249 年) 著有《逻辑学导论》,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指代理论。另外他还有单行本的著作《助范畴词》。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西班牙的彼得( Pe-ter of Spain) ———的《逻辑学大全》中除了论述“古代逻辑”外,有约一半的章节涉及了“现代逻辑”的内容。该书是中世纪大学里最流行的逻辑学教材,至17 世纪已出了166 版。④ 第一阶段的积累与转折预示着以后大学逻辑学将迎来更繁荣的时期,即第二个阶段 ———高峰时期。从13 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 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逻辑学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4 世纪涌现的著名逻辑学家有威廉·奥卡姆( William Ockham,约 1288-1348 年,曾活跃于牛津大学) 、约翰·布里丹( John Buridan,约1295-1358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沃尔特·布雷格( WalterBurleigh,约 1275-1344 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克森的阿尔伯特( Albert of Saxony,约1320-1390 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 。他们的逻辑学著作展示出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日益被“现代逻辑”体系所代替,二是逻辑学日益形式化。在奥卡姆的《逻辑学大全》中,他一方面对“现代逻辑”各部分的安排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三段论为核心的特点把握得更清楚,从而不再将一些繁琐的论述归于亚里士多德。此书内容的编排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那种“自然”的顺序,即对“古代逻辑”论述在先,对“现代逻辑”论述在后。约翰·布里丹的《逻辑学大全》继承了奥卡姆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他一样的缺点。⑤这些缺点在沃尔特·布雷格的《论逻辑学的纯粹性》(De puritate artis logicae) 和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的《非常有用的逻辑学》( Perutilis Logica) 中得到了克服。这两本书不再把以三段论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看作是独立的,而是将之作为命题推理的一小部分,并把命题推理放到了逻辑学最核心的地位。这标志着中世纪逻辑学真正获得了独立的系统。同时逻辑学纯形式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使中世纪逻辑学发展成一种高度形式化的逻辑学。⑥这些发展为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⑦ 这些辉煌的逻辑学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 “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蕴涵于奥卡姆及其追随者的哲学、神学等理论中,被称为“现代方法”(via moderna)。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via an-tiqua),即蕴含在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邓·斯各脱( Duns Scotus) 等为代表的唯实论者各种理论中的分析方法。 “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是属于信仰的问题,是不可证明的,经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①“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② 虽然奥卡姆及其理论受到了教会当局的极力压制,但唯名论者经过长期的斗争,渐渐在大学课堂立稳了脚跟。在 15 世纪的德意志众大学中,两种方法一度势不两立,有的大学只教“古代方法”,有的只教“现代方法”。但在该世纪中后期,海德堡大学开始兼收并蓄,起初是发布命令禁止不同方法的推崇者诽谤对方,后来是允许学生自由学习两种方法,最后便规定两种方法都是艺学院学生的必修内容。③结果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并重的理想思维方式在中世纪末的大学中开始流行。显然,这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洲中世纪大学概况
fqng1008 2019-4-12 21:16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原因 大学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是有常备的教师;二是有常设的机构;三是有对高深学问(课程)的研究;四是有考试的组织实施;五是能够进行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授予。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于北欧的入侵,各地战乱频繁,社会生活动荡,世俗文化遭遇摧残。公元 11 世纪开始,西欧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初步的恢复,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业、采矿、冶炼、金属制造业和建筑业开始兴起。手工业者由于受到农村封建领主的压榨,纷纷迁移到人员流动量大的交通要地或要塞居住并从事贸易活动。由此,自治城市逐渐在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商品交换活动活跃的市集附近出现。 在这种自治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逐渐占到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城市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并进而成为城市的主体。通过和教会势力、封建领主势力的长期斗争,市民阶层逐渐获得了城市的管理权。自治城市的出现,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一是自治城市多处于交通要道或商业水陆要冲,人员流动量大,商业活动发达。人员流动量大,为各类人员包括大批学者的来往和聚集。商业活动发达,既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聚集了社会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大学的产生以及大批学者的游学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城市由市民阶层管理。管理好城市这个新兴的社会组织形态也亟需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一些城市管理人员。另外,与教会势力、封建领主的斗争,自治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复杂化,也对大学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 三是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西扩张和对 “ 十字军 ” 东征带回的大量文化作品的集中翻译活动,带来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广泛传播,社会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大批自由的游历学者活动频繁,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和组织基础。 首先,经院哲学的发展为大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院哲学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抽象推论证明上帝存在和基督教具有永恒合理性的学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政治格局的不断分解变化,代表各种不同阶层和不同离异的神职人员、哲学家对 “ 圣经 ” 的阐释和理解也出现了分歧,也对 “ 教父哲学 ” 和原始基督教基本教义产生了疑问,掀起了多次大规模的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进一步动摇了基督教神学不可侵犯的理论基础,拓宽了人们的事业,启发和促使学者以一种更加理智的眼光和更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自然、对社会、对神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在一些哲学问题辩论的中心,会集了大批来自西欧和其他地区的学者,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学者还各自设立了讲学机构,招纳弟子,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这样的讲学机构,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次,随着阿拉伯帝国向西扩张,和比较集中的古典翻译运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得以在欧洲以拉丁文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到 12 世纪初,亚里士多德有关形而上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逐渐被介绍到西欧,东方的几何、天文,古希腊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拉伯世界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医学等著作,也几乎全部被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欧。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西欧逐渐形成了许多的学术研究中心。这些学术研究中心的形成,也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特点 (一)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 中世纪大学与古代东西方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由个人创办,并由创办者自行招纳门徒,传授本门学派的观点学说,基本采取的是个人创办、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中世纪大学则是大学师生通过建立自己的行会以及各类各级组织机构,在拥有自治权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专业或职业传授知识,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其中,教师或学生行会拥有大学自治权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突出特征之一。 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权主要包括:招收学生和邀请学者、聘请教师的权力;自主制定教学内容和进行授课的权力;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权力;自主管理大学教学、行政等其他大学事务的权力;享有法外特权,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处理,不受所在地司法当局的干涉。 (二)普遍实行了开放办学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几乎接受来自所有欧洲地区的学生。中世纪大学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都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而且各地大学的资格证书能够得到互相的承认(认可)。 另外,由于当时文化的语言载体主要使用拉丁语。懂不懂拉丁语几乎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受过教育的尺度。因此,在中世纪大学中,来自各地的学者和学生们都使用着这一共同语言 ——拉丁语,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界限,方便大家进行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在中世纪的大学中,学部是大学进行教学的主要机构。由于各大学的规模、传统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大学的学部构成也不尽相同。当时主要有文学、医学、法律和神学 4 个学部,其中,文学是作为预备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的。只有巴黎大学才设有全部 4 个学部。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大学大多仅设文化、医学或文学、法律学部,只类似现在的单科大学。一直到 15 世纪末,欧洲大学中能像巴黎大学那样设置 4 个学部的大学都很少,大部分大学仅包括一二个学部。 从 11 世纪到 12 世纪中期,欧洲大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沿袭古希腊、特别是希腊化时代后期及古罗马的教育内容。 12 世纪末期开始,通过翻译和介绍阿拉伯世界的文明,古典时期的希腊教育内容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哲学和科学内容才逐渐进入欧洲大学的课程。 (四)教学实施中授课和讨论穿插进行 中世纪大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和讨论两种。讲授分为正式教授和特殊讲授。正式讲授指已经取得正式教学证书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场所进行的教学,特殊讲授指休息日,没有固定的场所,由已经取得学士学位、尚未取得正式教学资格证书的实习教师担任;讨论主要分为正式讨论和自由讨论两种。正式讨论经常举行,事先规定讨论题目、讨论地点和时间。自由讨论主要在教师讲授时穿插进行。在中世纪大学,由于书籍的缺乏,教学多采取了讨论的形式。特别是在神学学部以及在以波隆那大学( Bologna )为模式建立的法律学部教学中,采取讨论形式训练学生的辩论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五)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 一是没有入学考试。中世纪大学没有入学考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达到基本的入学年龄和入学水平,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例如, 13 世纪的巴黎大学文学部规定,年满 14 岁、掌握基本拉丁语者都可以入学。 二是学生可以随意游学。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进行学习,随意在各地大学间游学,并不受学校的限制。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二)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 (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 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 19 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 另:关于对贾永堂老师总结的 “中世纪大学树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典范”的不同意见 中世纪大学确实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也广泛的推行了学术自由。但是,应该确定的是,出现这种现象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所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状态是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中世纪大学有着质的区别,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拓展,日益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现代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拥有中世纪大学那样的自主权。 关于典范,从字面理解应该是 “典型”和“范例”。关于“典”,《说文》中指出: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 , 典 , 大册也。《尔雅 ·释言》中:“典”,经也。再来看“范”,《尔雅》中:范,法也。范,常也。在这里,“范”是模具、模型的意思。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中记载: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仍密布字印,满铁苑为一板。目前,我们一般认为,“典范”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或者其基本特征是最正规 , 合乎规范的范例。从这样的解释上可以看出, “典范”应该是可参照可模仿,也是应当参照应当模仿的。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3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48)
fqng1008 2019-4-12 21:01
四十八、 张凯的 《理性主义思想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传播与发展》 2009年上海大学张凯的硕士论文《理性主义思想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传播与发展》,是一篇讨论大学与科学时代到来的关系的重要文献,非常重要。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出版,下面是中文摘要: 中世纪大学在自主权和学术自由上的典型性毋庸置疑,但是作为 “范”(范例)就实在说不过去了。目前的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丝毫不具备类似这样的“自主权”生存的土壤。另外,由于高等教育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其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势必越来越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控制,趋向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统治阶层利益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大学的自主权至多也仅将表现为办学上的适度的自主权,学术自由也至多表现为追求真理过程中的适度的自由。一旦触及或影响统治阶层利益,或者触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必然会遭到限制。但是,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只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才能真正加快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进程。从这个角度讲,“充分的学术自由”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因此,我将贾永堂老师总结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中的相应一条改成了“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 欧洲在近代的崛起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深厚的知识和思想基础的。这个基础不是在近代才奠定的,而是导源于中世纪盛期以降欧洲学术思想的深刻变化。其中,理性主义思想的复兴及其发展则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而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世纪大学中。因此,本文主要论述理性主义思想在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传播和发展及其对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变所起的作用。 文章除导言和结语外,有五章。第一章论述了自古希腊至中世纪大学兴起前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承情况。理性主义思想的复兴为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条件,而大学又成 为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基地。第二章论述了逻辑学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以及对西 方思想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论述了在中世纪大学,人们是如何运用理性思维方式对自然进行探索的。其中,第一部分论述了中世纪大学对古希腊和阿拉伯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确科学的吸收、融合及其所带来的科学思想的转变和科学研究的繁荣;第二部分则论述了这些学问在大学罩的发展与突破自然地导向了朝近代实验科学的过渡。第四章论述了理性主义思想如何逐渐渗透到大学神学的研究之中。神学在大学教育中受到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甚至精确科学的步步渗透而最终被理 性化。理性化的神学推动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并最终导致了一种明确的 “双重真理观”的出现。第五章探讨了中世纪大学能够推动理性主义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大学内外自由的学术机制、因大学之间的联系而构成的学术共享圈、大学学者精神深处的动力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47)
fqng1008 2019-4-12 19:54
四十七、 《中世纪大学》 ( 一 ) 内容简介 《中世纪大学》是 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从中世纪大学的思想作用(思想的产生)和职业作用(人的培养)出发,关注中世纪大学机构的运行,了解大学成员如何汇聚并生活于其中,考察这个智力活动的社会与机构的基础,分析中世纪大学同当时社会所建立的联系,从而试图构建中世纪文化的社会学。书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如关于中世纪大学诞生于12世纪初和13世纪的机构的与精神的双重变革的思想;关于对中世纪大学的控制很早便构成教会、君王和城市的政治赌注的思想;关于中世纪大学对于文化整体面貌的变革,对于欧洲社会精英的构成与功能均有重大影响的思想,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二 ) 作者简介 作者: 雅克 ·韦尔热,法国巴黎大学中世纪史教授,国际大学史委员会副主席,中世纪晚期文化和教育史的专家。 译者 : 王晓辉 ,男, 195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4年10月获法国斯特拉斯堡人文科学大学教育学深入学习文凭(DEA)。1988年6月获法国斯特拉斯堡人文科学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89年3月回国,在国家教委政策研究室、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2年7-10月在日内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局进行短期研究。1995年8月1998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教育处负责教育调研及对外交流工作。1999年10月被评为研究员。自1999年11月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2002年5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4年7~10月在法国巴黎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宏观决策、高等教育、法国教育等。 ( 三 ) 该书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大学的诞生与确认 (12-13世纪) 第一章 大学之源 一、 12世纪初西方的学校 二、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三、最早的大学 四、 自发的大学和创建的大学 第二章 大学如行会 一、机构与特许权 二、教学组织 三、大学历史的社会层面 第三章 13世纪的问题与冲突 一、托钵会修士和世俗教师 二、经院哲学的顶峰与危机 第二部分 中世纪末 (14-15):衰退乎?变革乎? 第四章 大学与教会 一、大学神学的失败 二、教会中的法学家 第五章 大学与国家 一、君主创办大学 二、供职于国家 三、大学与政治 四、大学自治的终结 第六章 大学与社会 一、富人与穷人 二、科学与贵族 三、科学与工作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已经和正在丢失的大学“遗传基因”
lgmxxl 2010-9-3 10:10
剑桥大学原副校长阿什比( Eric Ashby )曾说过 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即是遗传的产物,当有遗传基因。那么大学的遗传基因是什么呢?我想要了解大学的遗传基因,我们就应该重新识读一下大学的诞生。从发生学的角度讲,那些使大学被称之为大学的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的遗传基因。这样分析下来,我们竟然惊人地发现,我们已经和正在丢失着一些大学的遗传基因。 人们一般把中世纪大学看做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对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房龙 (Hengdrik Van Loon) 在其《人类的故事》一书中用十分通俗的语言作了介绍:在世纪情况可不同,一个智者自言自语道,我发现了一个真理,我必须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只要能找到几个人听他说话,他就开始宣扬自己的智慧,就好像当代的街头演说家一样。假如他能说会道,那才难们就会驻足倾听。如果他讲话干巴巴,听众就耸耸肩,接着赶路。慢慢地,一些年轻人开始定期来听这位大量的智慧之语。他们还着记录本,一小瓶墨水,一支鹅毛笔,把听起来重要的东西记下来。有一天,下雨了,师生就撤到一间闲置的地下室里,或者退到教授的房间里。大师坐在椅子上,年轻人则席地而坐。这就是大学的起源,大学在中世纪的时候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教师就是一切,至于他在什么地方,则毫不紧要。 雅克勒戈夫的研究表明,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 、自发的大学:巴黎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便是典型的案例。 2 、迁徙中诞生的大学:巴黎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的例证显示,分裂是年轻大学同地方政权斗争的一个基本武器。在英国,剑桥大学诞生于 1208 年牛津的分裂(官方承认只在 1218 年)。 3 、创建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最初首先接受了确定其章程及特许权的谕旨或建校宪章。第一所是由腓特烈二世于 1224 年建立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另一个是罗马的图卢兹大学。最后的例证是西班牙的大学。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大学这所以为大学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遗传基因。它们是:教授的中心地位;师生的绝对权力(或说大学自治);育人学院;学术自由;亲密师生关系。 一、中国大学丢失了教授的中心位置,教授越来越边缘化。 大学的诞生于有学识、有智慧的教授,而大学的建筑物则出现在 14 世纪。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中世纪的大学是由人建成的。中世纪大学管理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大学。这类大学由学生出任校长、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等,均由学生决定。这类大学的管理模式已经基本淡出历史。另一种是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先生大学,这类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制定教学、确定和管理学生、举行考试、授予学位等。这两类学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对外界干涉学校的生活,极力维护自己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一旦遭到某种干涉和控制,学生行会以举校迁移捍卫自己的权力,教师行会则以停止工作(包括已在教会或国家其他部门担任职务的该校毕业生同时停止工作)来表示反抗。 无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都充分说明了中世纪大学拥有自治的权利。师生在大学办学中具有绝对权力,教授在大学中处于办学的中心地位。大学在中世纪的时候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教师就是一切,至于他在什么地方,则毫不紧要。 而今中国大学中,最无权力的往往是师生了。一个大学教授抵不上一个大学权力部门的科长。很多当下中国的大学教授没有自己的工作间、办公室,他们教育学生、指导研究生甚至都没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在办学中,中国大学行政权力是绝对的权力,学术权力也基本由带长的教授所把持,普 通大学 教授对大学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二、中国大学丢失了学院的育人功能,学院成为大学教学科研的工具。 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之一,它的法定成立年份为 1200 年。巴黎大学最为重要的遗产或说大学遗传基因是学院。学院在当时的巴黎大学只是学生住宿的地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学院里。学院有指导教师,相当于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当时的学院相当于中国的书院。师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里互相学习、相互感染、彼此交流,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思想。 当下中国的部分大学也在尝试实施书院式教育。但对大部分大学来讲,中国大学的学院育人功能在弱化,管理功能在强化,大学正在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的载体和工具。 三、中国大学丢失了学术自由,师生正在成为学术研究的工具。 中世纪的教师,比人们想像的更开放、更自由。在法律、医学、语法和数学领域,他们能自由地进行教学与争论。即使在神学和哲学这两个敏感地带,很多人也并未觉得被束缚了手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延续着学术传承的活力。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有人说中世纪的大学是现代精神的摇篮。有人说中世纪的大学最为宝贵的遗产是学术自由。英国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学者科班( A . B . Cobban )把学术自由当成是中世纪大学史上最宝贵的特征之一。 当下中国大学中的学术越来越不自由了,中国大学的科研越来越被政府的基金项目、规划项目等所指引,人们进行科研工作更多地是为了价值,失去了人们对科研的兴趣。而科研发展规律表明,只有从个人兴趣出发的研究才是持续的研究,也才是出成果的研究。 四、中国大学丢失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逐渐淡化。 中国素有天、地、君、亲、师的称谓;从中世纪大学诞生来看,中世纪大学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是亲密的师生关系。大师坐在椅子上,年轻人则席地,学生围在教师周围,教师深入学生之中,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而今的中国大学却没有了这份亲密。教师上课主要是 ppt 展示,讲完走人。学生主要是记笔记,记完应付完考试就算完事。课下,教师找不到学生,也不愿找学生,认为这是耽误自己的时间;学生找不到教师,也不想麻烦教师,认为耽误教师撑钱的机会。现在,在中国大学里很难找到 30 人以下的教室,更没有专门的本科生研究室。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组,在比较清华大学与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差距时,得出一个基本的差距是我国大学师生交流少,这个差距还很大。这可能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阿什比著 , 滕大春等译 .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 房龙 . 刘子缘等译 . 人类的故事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98-99. 雅克勒戈夫 .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 张弘译 . 商务印书馆 ,1996.62. 侯耀先 .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及其启示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4) : 21 房龙 . 刘子缘等译 . 人类的故事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98-99.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7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Origin of the Bachelor's, Master's, and Doctorate
geneculture 2010-4-30 07:48
Degree granting in Medieval Europe Below is a short history and origin o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Degrees , including the granting of the Bachelor's, Master's, and Doctorate degree in medieval Europe (also know as a doctoral or doctor's). This excerpt is from: The History of Academical Dress in Europe Until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y Hargreaves-Mawdsley, W. 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Reprinted Greenwood Press, Inc. Westport, Connecticut 1978 During the thirteenth century a system of degrees seems to have come into being at the universities then in existence. The three grades common to all were those of Scholar, Bachelor, and Masters (sometimes called Doctor or Professor). The scholar attended lectures and argued on set questions in the schools, the bachelor was a student-teacher who was seeking to obtain a license to teach in his own right. The mastership was the highest grade in any faculty, and carried with it the obligation to lecture in the university for two years after inception. Doctor, like Master and Professor, originally meant no more than teacher or learned man. All three terms were thus at first synonymous, but during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he title Doctor began, particularly in southern Europe, to be used instead of Master for the chief degree in the Faculties of Canon Law, Civil Law, and Medicine, but not in those of Theology and Arts. Masters of Theology later became known as doctors except in France where as late as 1584 they were still called masters. The system of degrees in the three original universities was accepted in more or less the same form by all universities subsequently founded. As time passed differenced occurred in various countries, a few of which are worth mentioning. Thus in France the degree Bachelor of Arts came to be little more than a first public examination, and the Mastership in Arts was gained after a mere two years study in philosophy. In England the Mastership in Arts became all-important and without it membership of Convocations or Senate was impossible. In Italy a doctorate became almost a necessity for success in the academical world. In Germany the Bachelor of Arts degree vanishe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and the Mastership of Arts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new titl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which took its place. Quite early the licentiateship became an actual degree in the Faculty of Law at French universities. In all universities a distinction existed between Regents and Non-Regents, that is thos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work of their university and those who, having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s of necessary regency, were no longer employed in public lecturing, either because they did not wish to or were considered unsuitable. Although non-regents had the right of the ius suffragii, the regents gained greater rights and wider powers. Gradually a rule of precedence for faculties and degrees came into being and was practically the same in every university. An Act of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of 1389 gives orders for the precedence to be observed in processions. The banner of the university is to be carried first, then are to come Bachelors of Arts, then Bachelors of Medicine, followed by Bachelors of Law, the Bachelors of Theology, then Masters of Arts, Doctors of Medicine, Doctors of Law, and Doctors of Theology, Nobles walking with the Doctors. With Bachelors are to walk their group of Scholars, and with Masters of Arts and Doctors their Licentiates. This is a very clear example, and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as showing the position of licentiates. Among the students the separate status of nobleman, scholars, and commoners was commonly recognized at all universities. On the licentia docend which, as at Paris, had originally always been sought from the chancellor of the cathedral, since he had been the magister scholarium of the cathedral school, see K. Edwards, The English Secular Cathedrals in the Middle Ages, chap. 3. The licentiate was one who had fulfill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for the mastership, but who had not yet qualified for it by necessary regency. F.K. von Savigny, iii. 151, 77. J. Launoy, Epistolae omnes, p. 801. P. Lnaudire, De Privilegiis Doctorum, p. 8, xx (25-27). For eample, J.C. Nadal, Histoire de l Universit de Vakence, p. 228. G. Panzirolus, De claris legume interpretatibus, p. 77. F. Paulsen,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p. 39.. J. von Aschbach, Geschichte der Wiener Universitt, i. 76. See Chap. II. Conspectus Historia universitatis Viennensis, i. 49. For precedence at Oxford in 1432 see S. Gibson, Statuta Antiqua, p. 239, and for that at Paris in 1491 see J. Launoy, op. cit., p. 62. For the distinction at Paris between undergraduates who were scholars (Boursiers) and so lived on the foundation of a college, and commoners (Pensionnaires) who paid their own way see A. Fanklin, La Vie prive dautrefois, x. 30 http://www.academicapparel.com/caps/History-Academic-Degrees.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Medieval university(英文原版)
geneculture 2010-4-30 07:32
This article is about Western European institutions. See also Medieval university (Asia) and Byzantine university The first European medieval institution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universities were established in Italy , France , and England in the late 11th and the 12th centuries for the study of arts , law , medicine , and theology . These universities evolved from much older schools and monasteri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date at which they became true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e lists of studia generali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held by the Vatican are a useful guide. A different case is the university of Constantinople , which was founded in the 9th century as a secular institute of higher learning, to support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rigins Representation of a university class, (1350s). With th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isation of society during the 12th and 13th centuries, a similar demand grew for professional clergy . Before the 12th century ,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Europe had been relegated to monasteries , which we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the liturgy and prayer; very few monasteries could boast true intellectuals. Following the Gregorian Reform 's emphasis on canon law and the study of the sacrament s, bishops formed cathedral schools to train the clergy in Canon law , but also in the more secular aspects of church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logic and disputation for use in preaching and theological discussion, and accounting to more effectively control finances. Learning became essential to advancing in the ecclesiastical hierarchy, and teachers also gained prestige. However, demand quickly outstripped the capacity of cathedral schools, each of which was essentially run by one teacher. In addition, tensions rose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cathedral schools and burghers in smaller towns. So, cathedral schools migrated to large cities, like Paris and Bologna . The predecessor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found its roots in Paris , especi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eter Abelard , who wrote Sic et Non (Yes and No), which collected texts for university study. Dissatisfied with tensions between burg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ensorship of leading intellectuals by the Church, Abelard and others formed the Universitas , modelled on the mediaeval guild , a large-scale, self-regulating, permanent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y the 13th century, almost half of the highest offices in the Church were occupied by degreed masters ( abbot s, archbishop s, cardinals ), and over one-third of the second-highest offices were occupied by masters.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greatest theologians of the High Middle Ages , Thomas Aquinas and Robert Grosseteste , were products of the mediaeval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eval university coincided with the widespread reintroduction of Aristotle from Byzantine and Jew ish scholars and the decline in popularity of Platonism and Neoplatonism in favour of Aristotelian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Class in a mediaeval university, illuminated manuscript from the 13th century . Initially mediaeval universities did not have a campus. Classes were taught wherever space was available such as churches and homes, a university was not a physical space bu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banded together as a universitas (the corporation). Soon, however, some universities (such as Cambridge ) began to buy or rent rooms specifically for the purposes of teaching. Universities were generally structured along three types, depending on who paid the teachers. The first type was in Bologna , where students hired and paid for the teachers. The second type was in Paris , where teachers were paid by the church. Oxford and Cambridge were predominantly supported by the crown and the state, a fact which helped them survive the 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 in 1538 and the subsequent removal of all the principal Catholic institutions in England . Thes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create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t the Bologna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ran everything -- a fact that often put teachers under great pressure and disadvantage. In Paris, teachers ran the school; thus Paris became the premiere spot for teachers from all over Europe. In Paris the main subject matter was theology. In Bologna, where students chose more secular studies, the main subject was law. University studies took six years for a Bachelor degree and up to twelve additional years for a master's degree and doctorate. The first six years taught the faculty of the arts, which was the study of the seven liberal arts : arithmetic, geometry, astronomy, music theory, grammar, logic, and rhetoric. The primary emphasis was on logic. Once a Bachelor of Arts had been obtained, the student would choose one of three faculties law , medicine , or theology in which to pursue the master's degree and doctorate degree . Theology was the most prestigious area of study, and the most difficult. Courses were offered according to books, not by subject or theme. For example a course might be on a book by Aristotle , or a book from the Bible . Courses were not elective, the course offerings were set, and everyone had to take the same courses. There were, however, occasional choices as to which teacher to use. Students entered the University at fourteen to fifteen years of age. Classes usually started at 05:00 or 06:00. Students were afforded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clergy. In this way no one was allowed to physically harm them; they could only be tried for crimes in a church court, and were thus immune from any corporal punishment . This gave students free rein in urban environments to break secular laws with impunity, a fact which produced many abuses: theft, rape and murder were not uncommon among students who did not face serious consequences. This led to uneasy tensions with secular authorities. Students would sometimes strike by leaving a city and not returning for years. This happen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strike of 1229 after a riot (started by the students) left a number of students dead; the University went on strike and did not return for two years. As the students had the legal status of cleric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Canon Law, could not be held by women, women were not admitted into universities. A popular textbook for university study was called the Sentences ( Quattuor libri sententiarum ) of Peter Lombard ; theology students and masters were required to write extensive commentaries on this text as part of their curriculum. Much of mediaeval thought in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can be found in scholastic textual commentary because scholasticism was such a popular method of teaching. Mos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in Europe were registered by the Holy Roman Empire as a Studia Generale . Members of these institutions were encouraged to disseminate their knowledge across Europe, often giving lecture courses at a different Studium Generale . List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 Map of Mediaeval Universities List of mediaeval universities (founded before 1600 ), in order of foundation. Note that many of these institutions were school s prior to the university foundation date. * University of Bologna , Italy teaching from 10th Centur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088 * University of Oxford , England teaching from 1096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117 * University of Paris , Franc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150 * 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175 * Bosnian Church University, Visoko , Bosnia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175 - disbanded 1463 * University of Vicenz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04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England teaching from 12th Century ,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09 * University of Palencia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12 * University of Arezzo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15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18 * University of Padu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22 * 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24 by Frederick II, Holy Roman Emperor * University of Toulouse , Franc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29 * University of Sien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40 * University of Valencia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45 * University of Piacenz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48 * University of Valladolid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50 * University of Seville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54 * Sorbonne , Fr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57 * 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 , Eng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61 disbanded 1264 * 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 , Franc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89 * University of Coimbra , Portugal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90 (in Lisbon ) * 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z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03 * University of Macerat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90 * University of Lisbon , Portugal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290 * University of Lrida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00 * University of Avignon , Franc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03 * University of Orlans , Franc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06 * University of Perugi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08 * University of Coimbra , Portugal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08 * University of Treviso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18 * University of Cahors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32 * University of Angers , Franc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37 * University of Pis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38 * University of Grenoble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39 * Charles University of Prague , Czech Republic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48 * University of Florence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49 * University of Perpigna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50 *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 Krak³w , Po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64 * University of Vienna , Austria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65 * University of Pcs , Hungar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67 * University of Erfurt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79 *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85 * University of Cologne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88 * University of Ferrara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91 by papal bull * University of Zadar , Croatia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96 * University of Fermo , Ital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398 by papal bull * University of W¼rzburg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02 by papal bull * University of Leipzig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09 *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 Scot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13 by papal bull * University of Rostock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19 * University of Leuven , Belgium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25 *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50 * University of Glasgow , Scot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51 by papal bull * University of Greifswald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56 * University of Basel , Switzer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60 * University of Bratislava (Universitas Istropolitana), Slovakia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65 * University of Ingolstadt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72 * University of Tubingen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t T¼bingen),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76 * University of Uppsala , Swede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77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Denmark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79 * University of Aberdeen , Scot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94 (later merger with Marischal College in 1860 , itself founded 1593 ) * 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95 * University of Alcal de Henares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499 * University of Wittenberg , Germany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02 * University of Seville , Spain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05 by papal bull - 1551 by city council * Universidad Autonoma de Santo Domingo , Dominican Republic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38 *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 Mexico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51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n Marcos , Peru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51 * Universit de Genve , Switzer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59 * University of Leiden , Netherlands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75 * University of Vilnius , Lithuania --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79 * University of Zaragoza , Spain Teaching started at School of Zaragoza in Century VII,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83 -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Scot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83 * University of Dublin , Ireland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92 * University of San Carlos , Philippines recognised as University 1595 See also: List of oldest universities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References *Cobban, Alan B. English University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814208266 *Ferruolo, Stephen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ity: The Schools of Paris and their Critics, 1100-121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804712662 *Haskins, Charles Homer. The Rise of Universities.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0879683791 *Rashdall, Hastings, rev. by F. M. Powicke, and A. B. Emden.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 3 vol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ISBN 0198214316 *Rait, Robert S. Life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1. ISBN 0527736503 *Seybolt, Robert Francis, trans. The Manuale Scholarium: An Original Account of Life in the Mediaeval Univers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1. *Thorndike, Lynn, trans. and ed. University Records and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ISBN 039309216X See also * List of oldest universities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 Renaissance of the 12th century * Studium Generale * Ancient universities of Scotland * Town and gown * Medieval university (Asia) External links * The Educational Legacy of Mediaeval and Renaissance Traditions. * From Manuscript to Print: Evolution of the Mediaeval Book. * Life of the Students at Paris. * The Heritage of University Planning: Mediaeval Colleges: General Organisation. * Mediaeval Universities. * Mediaeval History: A Mediaeval Atlas * A Brief History: The Mediaeval University. * Discussion Document: Is University Life Any Different Today than it was Yesterday? * Mediaeval Science, the Church,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Articles The Medieval Child -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ddle Ages The Medieval Child -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Middle Ag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High School Profile - Review of UOHS University of Miami Online High School Profile - Review of University of Miami Online High School if(zSbL<1){zSbL=3;zSB(2);zSbL=0} else zSB(2) Sponsored Links Coins Medieval MA-Shops: 250.000 Coins Buy with warranty www.ma-shops.com French Art Summer courses in Paris Art market language classes www.iesa.edu http://en.allexperts.com/e/m/me/medieval_university.htm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