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nasa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nasa

相关日志

NASA SMAP卫星发射成功
YF2015 2016-3-30 14:49
摘要: 据外媒报道,日前,NASA的土壤水分有源-无源(SMAP)卫星成功搭载德尔塔2型火箭发射升空。该颗卫星将可快速获取并绘制全球范围内的高分辨率湿度地图,仅需2到3天时间。这将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好地对干旱、洪涝等气候进行预测,并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农作物规划提供帮助。 而为了能够获取详尽的数据,NASA将这颗卫星放置到了近极太阳同步轨道上,这样就能尽可能地扩大观测的范围。据悉,该颗卫星将利用L-band雷达和L-band辐射仪对地球土壤表层5cm的位置进行扫描,分辨范围大约可以达到50km。 在此次SMAP卫星成功发射之前,NASA曾尝试过两次,但都以失败而终。第一次则是因为在10,363m的位置风速过高而不得已取消发射任务;第二次则因德尔塔2型火箭上助推火箭发生一点小脱胶而不得不进行修复。这次的发射却没有了这些问题。当地太平洋时间1月31日早6点22分,德尔塔2型火箭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它的三个固体燃料火箭和主引擎在点火后产生了60万磅的推力。固体燃料火箭燃烧了整整一分钟,而主引擎在4分21秒也就是第一阶段解体后6秒关闭。此时,火箭的整流罩已分离。之后,火箭又进行了两次点火,最终让SMAP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个人分类: 科学|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的SMAP卫星计划终于在2015年伊始闪亮登场
YF2015 2016-3-30 14:47
NASA的SMAP的网址: http://smap.jpl.nasa.gov/ SMAP是美国宇航局(NASA)的首颗土壤水分探测卫星,也是继欧空局(ESA) SMOS(土壤水分和海洋盐度观测计划)之后全球第二颗专注于土壤水分观测的卫星计划,2014年得到的消息一直是定于2015年1月29日发射,但随后因高空天气原因推迟到1月30日,后又因火箭问题推迟到1月31,现在终于发射啦! 美国《Science Daily》及时进行了相关 报道 , 较为全面,本文大致全文翻译如下: NASA 成功地发射了其首颗用于在全球尺度上探测地表土壤水分的地球观测卫星 土壤水分主被动探测计划 (Soil Moisture Active and Passive, SMAP) 卫星于 2015 年 1 月 31 日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周六上午 6 : 22( 东部标准时间上午 9:22) 在加利福利亚范德堡空军基地搭载在 Delta-2 火箭上发射升空。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对 SMAP 总体负责, NASA 戈达德飞行中心负责其硬件和部分科学论证。 在发射升空后的第 57 分钟, SMAP 与二级火箭脱离,进入 411 到 425 英里 (661 到 685 千米 ) 的初始轨道,经过一系列变轨操作后,卫星与地面测控站建立了通讯联络,并展开了太阳能帆板,初始测控资料显示卫星状态良好。 至此, SMAP 开始其为期三年的设计寿命期,它将在全球尺度上探测地表土壤水分,用以增加人们对这一地球系统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的认识和理解,土壤水分是驱动我们整个生物地球的水、能量和碳三大循环系统的枢纽。 SMAP 搭载 L 波段的雷达和辐射计,能够探测到地表 5cm 深度 ,具有穿透云和中等程度植被冠层覆盖的能力, SMAP 将产生至今为止最高分辨率和最高精度的土壤水分卫星产品。 SMAP 卫星计划将有利于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干旱监测、因降水和融雪诱导的洪水监测,这些应用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此外,由于作物生长受到土壤水分的影响,因此 SMAP 卫星计划还有利于农作物估产和全球饥荒预警。 SMAP 卫星计划同时会探测地表的冻 / 融状态。通过探测地表解冻时间的变化以及植物生长期的变化, SMAP 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植被每年到底从大气中固定了多少二氧化碳。 “ 得益于 SMAP 计划和其他地球科学探测计划,未来几年在地球科学领域将产生令人激动的成果 ”,位于 华盛顿的 NASA 科学计划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 Michael Freilich 如是说,“每一个科学计划都将探测影响地球环境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关键变量。 SMAP 卫星计划将提供有关地球表层水分、能量和碳循环的新认识。综合利用现有和规划的空间地球探测计划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整个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 “ SMAP 卫星计划将有助于提高全球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JPL 实验室 SMAP 计划科学团队成员 Simon Yueh 说, “ SMAP 计划产生的土壤水分产品将有助于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精度,同时有利于减小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影响的长期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 。 SMAP 团队中包含了许多能够立即使用其数据资料的机构或个人,通过一系列的研讨会和培训会, SMAP 应用工作小组正同 45 个 “ 早期用户 ” 合作推动其数据资料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这些 “ 早期用户 ” 包括来自多个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心,以及美国农业部,美国地调局,美国控灾防灾中心以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的研究人员和规划人员。 在未来三个月内,将确保 SMAP 和其地面系统都以良好的状态运行,为业务化科学数据收集做好准备。随后的关键节点还包括科学仪器的开机和 20 英尺 (6 米 ) 直径大天线的展开。 SMAP 最终将在 426 英里 (685 公里 ) 的极轨上运行,其天线每分钟旋转 14.6 周。 SMAP 的科学应用系统也随之展开。将开展 SMAP 科学数据的标定和验证。预计将在 9个 月内发布第一版的土壤水分产品,在 15个 月内发布经过验证的科学数据产品。 NASA JPL 研制了 SMAP 卫星平台,负责 SMAP 计划的管理、系统工程、 L 波段雷达、计划运行和地面数据系统,戈达德飞行中心负责 L 波段辐射计和科学产品系统。两个机构在数据处理、向阿拉斯加卫星基础设施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分发数据等方面紧密合作,位于佛罗里达的 NASA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服务部负责 SMAP 的发射管理。 NASA JPL 由加州理工大学负责运行。
个人分类: 科学|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期待超压气球飞行再破纪录!目标100天+
热度 1 spins 2016-3-21 13:01
NASA科学气球团队期待下月在新西兰的发放能够打破大型超压气球飞行时间记录。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测试,NASA的气球项目团队在高空超压气球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NASA的科学气球专家正在新西兰的瓦纳卡准备53.2万立方超压气球的第四次飞行,这次雄心勃勃的目标是中纬度地区飞行100天以上! 形似南瓜,大如足球场的气球的发放日期定于2016年4月1日之后,具体日期取决于 瓦纳卡机场的飞行许可以及飞行和地面支持系统准备完毕。 一旦发放升空,由22英亩面积大小的聚乙烯薄膜制(类似于三明治包装袋,但是比其更结实耐用)成的超压气球将会上升至约33.5km进入阶段。气球将携带1025kg的载荷向东飞行,其中包括跟踪、通信和科学仪器。NASA期待它能够依赖平流层的风速,每三周环游地球一次。 “我们很高兴回到新西兰试飞测试此项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NASA气球项目办公室负责人Debbie Fairbrother说,“这可能是载入史册的一次飞行。” 如果能够连续飞行100天以上,将会打破在2009年于南极上空创造的54天的大型超压气球飞行记录。为了在中纬度达到这个伟大的目标,必须能够经受由于日夜交替温度变化导致的球体压力变化,非超压球气球不可。 长期持续飞行可以观测到更多的科学现象。而且,对于某些科学研究的需求,中纬度飞行的夜间观测也非常重要。这两方面的优点大大增加了科学回报率,加上气球任务的相对低成本,对于许于计划进行空间试验的科学研究,超压气球能够成为很有竞争力的平台。 COSI flying as mission of opportunity COSI( Compton Spectrometer and Imager康普顿分光计和成像仪)是一支熟知超压气球潜力的团队,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OSI是由NASA资助的望远镜项目,用来探测银河正电子的神秘本源,探究星系中新元素的产生,以及进行伽玛射线暴和黑洞的开创性研究。长航时飞行对与这类研究至关重要。 “超压气球使一些新类型的科学探测得以完成,例如我们这次尝试的COSI项目”,伯克利大学的物理教授以及COSI项目的召集人史蒂文.博格斯说,“超压气球的长航时以及夜间观测能力是一种突破,COSI是第一个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点的科学载荷。” NASA的超压气球曾于2015年在新西兰的瓦纳卡放飞。当球体完全膨胀起来,体积又53.2万立方米,有整个足球场那么大。在今年的新西兰发放计划中,超压气球将携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SI载荷进行飞行试验。 COSI载荷将超压气球的测试飞行中作为任务载荷。上一次COSI搭载超压气球是在2014年的12月28日,南极洲的麦克莫多站,非常不幸的是,气球出现了一个小的漏洞,导致仅仅飞行了44小时后不得不提前终止飞行。团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即将到来的瓦纳卡飞行中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Lessons learned from 2015 今年的超压气球发放是NASA第二次选择在瓦纳卡实施,看来这是个非常理想的中纬度发放地点。2015年3月26日NASA在瓦纳卡进行了第一次超压气球的发放,飞行了32天,5小时51分钟,几乎环游地球一整圈,按照NASA的说法,这是迄今为止最严格的一次超压气球飞行。 当检测到气球有泄漏之后,NASA官方在澳大利亚内陆终止了气球飞行。回到地面之后,气球团队回收了气球并装船运回美国分析,接下来的调查结论是:导致泄漏最大的可能是在气球顶部和底部安装的金属结构件与球体连接地方的球体材料出现了强度下降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在今年的气球发放中采取了一些细微的改进措施。例如:团队改变了金属结构件的安装方式,增加了垫圈材料,而且,他们还增加了结构件的预紧力。 Fairbrother说,”我对我们设计上的改进很有信心,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瓦纳卡超压气球飞行充满期待。“ Wanaka 2016 美国火箭的发射吸引了附近大量居民的关注,几乎以同样的方式,NASA2015年的超压气球飞行同样也引起新西兰本地居民的注意。 ”去年的气球飞行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关注,成百上千的居民跑来附近或者爬上旁边的 Mt. Iron来观看我们的发放,“Fairbrother说,现在公众的好奇心又被激发起来,我们期待给大家创造更多惊喜。“ 气球团队在今年的发放计划中有很多的宣传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团队将在瓦纳卡航展上亮相,进行嘉宾演讲,提供即将进行的发放任务的第一手信息。 ”我们非常期待气球团队今年的回归,非常高兴看到NASA将在两年一度的军机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瓦纳卡机场运营经理拉尔夫费根说,”在三天的航展中将有50000多名观众参观,这将是南半球最大的一次军机展,伴随着NASA接下来的超压气球发放,将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当气球环球飞行时,它可以从地面观察到,特别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居住在南半球中纬度的国家,比如新西兰,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南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下面地图中气球的实时位置来追踪它。 http://www.csbf.nasa.gov/newzealand/wanaka.htm NASA的超压气球已经充气完毕,准备在新西兰的瓦纳卡机场发放。 NASA的科学气球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临近空间的飞行平台,可搭载大约1000磅甚至更重的科学载荷,主导的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和大气物理等。 NASA在弗吉尼亚的Wallops飞行中心管理着每年在世界各地发放场进行的10至15次飞行试验。ATK轨道科学公司管理的哥伦比亚科学气球中心位于得克萨斯“巴勒斯坦”发放场,为NASA的科学气球提供项目管理,任务规划,工程服务和外场发放操作等服务业务。哥伦比亚气球团队在35年间已经发放了1700次科学气球。 及时 掌握浮空器行业最新资讯,学习浮空器相关知识,了解浮空器历史上的趣闻轶事,请关注 浮空器 公众号 。
个人分类: 浮空器|5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NASA是如何提高技术成熟度的
热度 1 spins 2016-3-10 08:30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微言航天”。 编者按: 新技术往往因其应用不够广泛而具有较大风险,并且总会面临第一次应用的场景,这使得许多“风险厌恶”型项目负责人对新技术的采用持保留和消极的态度,总是希望该技术在其他项目充分验证后才允许采用,表面看确保了万无一失,但实际上是抑制了创新的发展。那么,如何既能够保持创新,又能消除用户使用的疑虑?唯有一种方法: 通过加强飞行前的验证工作来提升技术成熟度 。但这种验证不能总是局限在实验室条件下,要消除试验验证与真正飞行的差异, 采取合适的飞行试验平台无疑是最有效的手 段。 NASA的Flight Opportunities项目 设计飞行器的技术人员均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消除风险,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尤其当一项创新技术在首次应用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地面验证试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里的“地面”并非限定地球表面,也包括一定范围内的飞行试验。 为了帮助新技术的成熟和推广,NASA推出了一项Flight Opportunities项目,提供”空间技术快速研发的商业飞行机会”。其目的有两项: 1)将技术的成熟度从4级提升到6级; 2)促进商业化航天工业的发展。 图1 NASA的飞行机会(Flight Opportunities)项目 NASA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指出各种创新空间技术的应用取决于在正式任务实行前,在相关运行环境下的技术验证能力(真是眼光独到而且准确,忍不住点个赞!)。实验室条件有其局限性,因此可通过商业性的飞行服务提供可用和负担得起的飞行试验条件。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部门、学术机构等创新的热情,反过来也为NASA培育了许多创新的“黑科技”。 截止到目前,一共有151项技术得到了各种飞行验证的机会。这里列举其中几项内容: 用于行星定点着陆的燃料最优大范围机动制导方法(fuel optimal large divert guidance for planetary pinpoint landing, G-FOLD) 内嵌制导方法的导航设备集成环境(guidance embedded navigator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GENIE) 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micro 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微重力环境下立方体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测试(testing a CubeSat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in microgravity conditions) 相对地形导航下降成像仪(terrain relative navigation descent imager) 太阳系天体精确着陆的多普勒激光雷达导航验证(navigation doppler lidar sensor demonstration for precision landing on solar system bodies) 一度故障下稀薄大气天体自主着陆高精度导航验证(demonstration of one-fault tolerant precision navigation for autolanding airless bodies) 燃料最优和精确着陆系统测试飞行(fuel optimal and accurate landing system (FOALS) test flights) 机器人前驱的自动着陆任务(autolanding for robotic precursor missions) 全球定位信标(global positioning beacon) 基于FPGA抗辐射、可重构计算机系统及其实时故障检测、规避和修复技术(An FPGA-based, radiation tolerant, re-configurable computer system with real time fault detection, avoidance and repair) 高精度编队飞行传感器(precision formation flying sensor) Maraia地球返回飞船再入、下降和着陆技术(ED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the Maraia Earth return capsule) 强适应的、可展开的再入放置技术(Adaptable, deployable entry placement technology , ADEPT) 可负担的飞行器电子系统(Affordable vehicle avionics, AVA) NASA目前提供两种主要的验证平台,一种为亚轨道重复使用飞行器, 一 种为高空气球 , 有多家公司提供这样的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NASA提供的飞行试验平台 深空GNC技术的地面测试设施 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很高,且推力很大的飞行任务,只有在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下才能被有效地测试,例如在飞行末端的相对地形导航、避障、大范围机动的计算与控制。没有其他手段能将上述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验证,为此NASA采用带推进的短时间飞行试验平台来验证各项技术,这被称作“自由飞行推进测试平台”(Free-flying propulsive test platform, short duration)。如图3所示: 图3 深空GNC技术的地面试验系统 (颜色的深浅表示相关性的强弱) 对于飞行时间较长的任务,可以采用空中测试平台(Aerial platform GNC emulator),其载体为飞机、直升机或无人机(UAV)。尤其是无人机,在验证自主导航技术、相对地形导航技术、自主控制系统以及许多运行操作技术有很大优势,可在空中测试数小数以上,这是其他测试设备所不具备的。但是,上述两类测试平台仍无法满足高超声速飞行验证的需求,尤其模拟在大气再入段的气动影响方面,NASA的首席技术专家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Technologist,OCT)正在开展这方面研究,如高速EDL测试平台。 火星探测G-FOLD算法的验证 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最大的区别是需要自主性更强的GNC技术,因为火星存在大气,这使得再入过程充满了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自主性的控制来实时应对遇到的情况。而G-FOLD算法被认为是最接近实时应用、满足各种约束且燃料最优的制导算法,当然得出这一结果是由于该技术在Masten空间系统公司的Xombie飞行器上得到了验证。该飞行器能垂直起飞、垂直降落,较好地满足了火星EDL的基本需求。 Xombie飞行器被改造成“自主下降和上升动力飞行测试台”(Autonomous Descent and Ascent Powered-flight Testbed, ADAPT),目标是实现精确着陆(100m,3σ),这样可以保证精确降落在满足科学探测需求但却是危险的地点。飞行器中的主要设备包括计算装置、供配电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相机和IMU等,如图4所示,主要验证一种新的视觉导航系统(Lander Vision System,LVS)和制导算法。 图4 ADAPT试验项目 尽管返回地球的精确着陆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地外天体的精确着陆,尤其没有地面控制中心辅助、GPS以及导航信标的话,那将是完全另一回事!”仅依靠事先编程的指令,像“好奇号”着陆器将会覆盖数百平方英里的椭圆范围,这离精确着陆的需求还差距甚远;并且由于没有视觉系统,其实质上是“盲降”。ADAPT可以很好模拟火星着落时高速、低海拔的下降速率,其视觉系统采用相对地形导航,内存中有一系列的图像数据,根据这些信息将飞行器引导至目标点;而燃料最优大范围机动制导方法(Guidance for Fuel-Optimal Large Diverts,G-FOLD)利用在线的传感器信息实时计算达到目标点的最佳路径,并最大化地发挥推进系统的性能。该飞行器能够飞到325 m的高度,其落点可以机动300 m。 采用ADAPT,使得NASA可以快速、低成本地验证EDL的最新技术,“这项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月球着陆、小行星和其他空间目标”,JPL火星探测办公室首席技术专家Chad Edwards说。 SLS重型运载火箭的技术验证 SLS是美国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其姿态控制采用了一种“增强自适应控制”(AAC)方案,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当出现姿态控制偏差超出门限时,通过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增大系统增益,从而减少姿态偏差;而当发现控制指令中某些不期望频段信号有过度的能量时(一般是由于系统间相互耦合而造成的寄生动态特性),则减小系统增益,牺牲一定的控制精度,优先保证参考模型中未曾描述的动力学特性的稳定性。 AAC已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达到了成熟度5级,但不满足成熟度6级的标准。NASA采用F/A-18飞机(FAST平台)来验证该技术,期望将其成熟度从5级提升到7级。之所以采用飞机来验证,NASA也做了充分的分析: 1)F/A-18有足够的性能进行“近似”弹道式的轨道飞行,这与SLS重力转弯助推段弹道很接近; 2)F/A-18爬升的俯仰指令和随后的“近似”弹道轨迹与SLS固体助推器分离很接近; 3)通过非线性动态反演(Nonlinear Dynamic Inversion,NDI)控制器,可以使得F/A-18的俯仰角误差、俯仰速率、俯仰加速度与SLS接近;甚至可以模拟出大气干扰效果,寄生动力学特性以及故障模式。 最终F/A-18可以模拟约70s的SLS助推飞行段,为AAC算法的验证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图5 采用F/A-18验证SLS的AAC算法 采用飞行进行技术验证,对NASA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之前介绍的智能飞行控制系统(IFCS)中,也曾经用飞机验证“动态逆+神经网络”的飞行控制系统。NASA在技术成熟度提升方面也是不惜成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新技术在投入使用后的风险。 编后语: NASA竟然提供一个网站专门用于申请飞行验证的机会,小管家觉得他们要么别有用心,要么真是太贴心了!对于一般的技术项目,借助于商用飞行平台来验证,此举可谓一举多得:既验证了技术,也节约了成本,还替这些私营小型航天公司找到了用户,带来了利润!而对于NASA自己主导的项目,更是大手笔!要知道 飞行验证的目的正是要消除风险, 这些新技术可能并不完美,但仍敢于让飞行员冒着风险来试飞,这种胆量也真是令人惊讶和敬佩了!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个人分类: 浮空器|2537 次阅读|4 个评论
NASA最具雄心的气球项目——ULDB
热度 8 spins 2016-3-3 23:02
缘起 美国国家航天局( NASA )在空间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凭借各类空间飞行器不断支撑着各类空间任务的实施。 1986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使得大量任务被迫停滞。意识到航天飞机的局限性,在高空气球方面经验丰富的 NASA 随即提出在极地进行长时间气球飞行的长航时气球( LDB , Long Duration Balloon )计划,以部分替代航天器开展任务,并逐步形成规模,一些原本无望实现的任务得以再次执行。然而只在极地进行长时间飞行并不能满足更多任务的要求,开展中低纬度的长时间气球飞行已是必然,而且对于一些任务来说,气球的飞行时长还是太短,这也是气球相比卫星的主要弱势之一。于是 NASA 在 1997 年提出了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超长航时气球( ULDB , Ultra Long Duration Balloon )。 惊人的目标 ULDB 计划全面采用超压气球,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气球飞行高度 33,500 米,有效载荷 1,600 千克,飞行时长达到 100 天以上。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平流层卫星。整个气球平台将在亚轨道空间长时间运行,在这个空间内作为卫星和航天器的替代平台,满足长时间科学实验的要求,推动科学的发展,同时作为通讯、导航和观测平台也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NASA 早期制作的 ULDB 所用超压气球概念图 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保留了接近传统零压气球的最大升限和载重能力,同时又要将飞行时长大大延长,可以说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对于小型超压气球来说,设计和制造上都相对要简单一些,比如法国 10 米量级的正球形超压气球,在大气探测任务中经常可以达到百天量级的飞行,然而其载荷其实只有公斤量级。而在这之前,对于搭载上吨级载荷的气球,数天的飞行基本上已经是极限,除非利用极昼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将飞行时间延长。 这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后来居然又被 NASA 提高,达到 2,270 千克有效载荷。因为随着计划的推进, NASA 认为未来可能搭载的科学载荷的重量会进一步增加。这也导致气球的体积从原来已经很大的 42 万立方米增加至 53 万立方米。这也难怪 ULDB 项目曾被评为 NASA 最疯狂的计划之一。 ULDB 气球的发放 扎实的成果 这个原本曾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计划扎扎实实地推进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08 年底 NASA 在南极发放的编号 591NT 的 ULDB 气球,借助极昼优势,一举完成了长达 54 天的超长航时飞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飞行还是由于南极极昼结束,所有地面人员需要撤离,考虑到载荷的回收,才人为中止了飞行。也就是说这只气球的飞行时间原本可能会更长。从 NASA 公布的数据看, 591NT 的飞行简直可以说是完美,唯一不足的就是飞行地点在南极而不是中低纬度地区。 NASA 随后逐步将试验地点向中纬度转移,并在 2015 年 3 月从新西兰发放编号 662NT 的 ULDB 气球并完成了 32 天的飞行,横跨南美,绕过非洲,并最终在澳大利亚降落,差一点就接近环球飞行。 NASA 称这次飞行是最严格的一次超压气球飞行,是该量级超压气球的首次中纬度长时间飞行,意义重大。 平飞状态的 591NT 591NT 的飞行轨迹(绕南极三周) 发放中的 662NT 662NT 的飞行轨迹 光明的前景 尽管还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 NASA 的 ULDB 超压气球项目仍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超压气球项目,除了已经取得的大量成果和数据,其高空气球的能力也随着 ULDB 项目的发展而扩展。现在,在 NASA 的发放日程中, ULDB 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也许不久的将来, ULDB 就将实现其预定目标并开始大量投入实用,最终成为 NASA 气球项目中最重要的一员。相信 NASA 也绝不会止步于此,一定会提出更加疯狂的计划。 及时 掌握浮空器行业最新资讯,请关注 浮空器 公众号 。 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 浮空器 字体,进入公众号即可关注,或长按下图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公众号关注。
个人分类: 浮空器|8880 次阅读|14 个评论
NASA百年论文热点排行
热度 2 outcrop 2016-2-7 14:54
NASA论文关键字TOP 20排行榜出炉,该排行榜展示了NASA这一百年来的论文关键字的排行。前20位依次为: 数学模型 计算机程序 空气动力学 算法 地球物理学 人/系统技术与生命支持 计算机模拟 地球资源与遥感 计算流体动力学 计算机编程与软件 复合材料 系统工程 风洞测试 结构力学 NASA计划 飞行器设计、测试与性能 仪器与成像 模拟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天体物理学 解读起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祝博友及科学网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535 次阅读|4 个评论
NASA土壤湿度雷达结束运行,任务科学继续
热度 1 YF2015 2016-1-15 21:32
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SMAP)观测台的任务管理者们已经确定其雷达(两个科学卫星仪器之一)不再能够返回数据。但是,此项于1月发射的测量全球土壤湿度并监测土壤冰冻或解冻的任务还继续产出高质量科学测量数据,依靠辐射计支持SMAP实现目标。 此项SMAP任务的设计是为了用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水、能量和碳循环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升监测和预测诸如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SMAP仍然是一项地球系统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数据源。SMAP数据还有其他实际应用的作用,包括提高天气预报和农作物估产能力。 SMAP航天器继续常规运行,预计9月下旬,首批土壤湿度数据产品将会发布。 位于美国坎布里奇市麻省理工学院(MIT)SMAP项目科学团队负责人Dara.Entekhabi指出,虽然失去雷达将对计划中的SMAP数据应用产生影响,但是SMAP任务还将继续对重要的地球系统研究产生科学价值。 7月7日,一个涉及雷达高功率放大器(HPA)的异常问题导致SMAP雷达停止传送雷达波。为了确保精确测量来自地表的分散能量,HPA用来提高雷达脉冲能力,使其功率可以超过500瓦。 加州帕萨迪纳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SMAP项目组成一个特殊团队对HPA问题进行调查,对其恢复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做出判断。使用飞行备件对航天器和地面同时进行了一系列诊断测试和规程操作。 继8月24日启动雷达装置失败后,项目测试了所有可能恢复HPA运行的方案,得出了雷达不可能恢复使用的结论。 NASA已经指定了一个事故调查委员会对导致HPA异常问题进行全面审查,确定异常发生原因和开展如何在未来的任务中避免此类事件的发送。为配合NASA的调查工作,JPL也将召集一次单独的故障审查委员会会议。 1月31日发射的SMAP于4月开始其科学任务,4月21日发布首幅全球土壤湿度图(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4560 )。迄今为止,此任务接收了4个多月的科学数据,雷达运行了将近3个月。SMAP科学家计划于9月底发布土壤湿度测试数据,2016年4月计划发布验证数据。 SMAP雷达使得这一任务能够提供地球更小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和冻融测量数据——可以观测到约5.6英里(9公里)面积土壤湿度和1.9英里(3公里)面积冻融测量。没有雷达,数据解析能力将受限于25英里(40公里)之内的土壤湿度和冻融测量面积范围。此任务将继续满足土壤湿度精度要求,可以实现每两到三天产生全球土壤湿度图。 SMAP主动雷达与被动辐射计形成互补,缩小单独测量手段的局限性。雷达使分辨率精度提高到1.9英里(3公里),但地表土壤湿度感知的精度较低。与之对比,微波辐射计是更精确地测量手段,但其分辨率低于25英里(40公里)。通过结合主被动测量结果,SMAP可以实现5.6英里(9公里)分辨率的土壤湿度估测。 这两种仪器近3个月的同步测量属于第一次。组合数据使得科学家可以评估未来任务中这种类型组合测量方法的效益。科学家正开发产生基于辐射计数据的25英里(40公里)空间分辨率冻融数据产品的算法。他们同时也正在估测提高25英里辐射计土壤湿度分辨率的问题。 基于可获取的SMAP任务数据,科学家确认了能够从辐射计数据导出的其他有效科学测量,如:海平面盐度和海洋表面强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SMAP项目和NASA将一起工作确定实现这些项目数据产品的新测量方法。 SMAP任务由JPL为设在华盛顿的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进行管理,并由马里兰格林贝尔特NASA戈达德(Goddard)飞行中心提供硬件设备和科学支持。JPL建造了航天器并负责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雷达仪器、任务运行和地面数据系统。Goddard负责辐射计工具和科学数据产品。 更多SMAP任务信息详见: http://www.nasa.gov/smap 原文题目:NASA.Soil.Moisture.Radar.Ends.Operations,.Mission.Science.Continues 资料来源: http://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oil-moisture-radar-ends-operations-mission-science-continues NASA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SMAP)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yOTM5NjA4.html
个人分类: 遥感|4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发布二氧化氮遥感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热度 14 Talky 2015-12-20 09:31
12 月 17 日王大元博主写 博文 介绍了 NASA12月14日 新发布的全球二氧化氮( NO 2 )浓度分布和变化的遥感图,翻译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相关新闻的部分语句。这次 NASA 发布的遥感图和 CNN 新闻实际上告诉我们重要信息: (1) 尽管中国近十年来,空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而且还在加重,但这是第一次由国际顶级研究单位发布研究成果说明:因为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在北京、上海和珠三角都市圈等局部地区,空气污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状况和倾向。 (2) 根据这些遥感图展示的状况,说明燃煤和工业过程的 NO 2 排放量可能超过机动车相当多。因此我们关于在雾霾污染的源解析中,有关硝酸根来源的认识,需要进行修正。 背景情况: 二氧化氮( NO 2 )是一种重要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空气污染物,早已在国际和国内得到重视。我国 9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的空气污染指数( API )制度中有三种空气污染物,除 PM 10 和 SO 2 外,就是氮氧化物( NOx )(指一氧化氮 NO 和二氧化氮 NO 2 )。之后因为 NO 寿命短,会转化为 NO 2 ,因此在 2000 年 7 月后改为 PM 10 、 SO 2 和 NO 2 。 2012 年发布新的空气质量指数( AQI )系统,含 6 种空气污染物,也含二氧化氮: PM 2.5 、 PM 10 、 O 3 、 CO 、 SO 2 和 NO 2 。 但是, NO 2 不是“长寿命”的污染气体 。在强阳光下,并存在非甲烷烃类活化分子时, NO 2 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反应物;此外, NO 2 也会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生成硝酸滴或硝酸盐。因此 NO 2 是 酸雨的前体物 ,也是 灰霾 / 雾霾细颗粒物的前体物 。因为寿命短, NO 2 不能像 PM 2.5 那样较长时间(例如几天)地在空气中游荡,在局部地域累积。因此很少发现 NO 2 的超高浓度。即使在严重雾霾期间,查查监测数据, NO 2 浓度会比较平时高一些,但尚能“容忍”。 在以前重视的三种空气污染物中, PM 10 (灰霾或雾霾污染或沙尘暴除外)和 SO 2 的地面浓度,各地城市多年来都有所改善,体现了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和公众的努力。但是 NO 2 地面浓度水平是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也很明显:各地城市里汽车数量在迅速增加,它们是 NO 2 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NASA 发布 NO 2 遥感图和信息: NASA 研究人员应用臭氧监测系统测定了对流层( Troposphere )内 NO 2 的柱密度空间分布。 NASA 发布的图有 13 张,其中我们比较有兴趣的是 7 张:全球 2005 年和 2014 年 NO 2 平均浓度分布( 2 张),美国 2005 年和 2014 年 NO 2 平均浓度分布( 2 张),美国、西欧和东亚 2014 年和 2005 年比较 NO 2 平均浓度的变化分布(各 1 张)。 (注:对流层是大气层内紧接地面的空气层,以因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存在较强垂直气流活动而得名。层内含 90% 以上水物质,几乎所有气象现象都发生于该层之内。赤道热带对流层约厚 12 公里,中纬度约 10 公里,南北两极约厚 8 公里。) CNN 新闻人员 Monica Sarkar 的主要评论是: 1. NO 2 是一种重要( a major )空气污染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信息,暴露于 NO 2 可能引发哮喘、气管炎、肺炎和肺功能减退。 2. 对 2014 年和 2005 年平均浓度分布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 NO 2 浓度增加了约 20-50% ,反之美国和西欧的 NO 2 浓度有明显降低,降幅约 20-50% 。 3. 然而中国的三大都市圈,北京、上海和珠三角, NO 2 浓度却有约 40% 程度的降低。 因此结合今年 12 月 8 日北京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要求中小学停课、建筑工地停工和机动车限行的措施,主持该项研究的 NASA 研究员 Bryan Duncan 说: “空气质量形态的这些变化不是随便发生的。当政府介入并且说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什么或者要治理这种污染物,可以看到这些数据就会受到影响。” 红色预警只是暂时的,不可能因此明显减少空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这位 NASA 研究员实际上是根据遥感图研究得到中国 NO 2 年平均浓度分布的 变化和倾向的事实 ,肯定了中国政府和公众的努力,表达了中国空气污染有可能改善的期望。 但是有疑问: 城区 NO 2 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汽车。所以 2005 到 2014 年间中国城市排放 NO 2 增加 20-50% 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废旧车辆, “ 黄标车 ” 淘汰不力等有影响,但数量迅速增加是增加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和 2005 年相比,北上广都增加了大量汽车。所以很奇怪, 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凭什么 NO 2 平均浓度减少 40% ? 同时,美国和西欧 2005-2014 年间汽车数量不会明显减少吧, 采取了什么控制措施,能使 NO 2 浓度显著减少? 下面各图,是从 NASA 网站 下载了高分辨率图形后,进行剪裁处理后制成: 2005 和 2014 年 NO 2 全球浓度分布图: 中国 2005 和 2014 年 NO 2 平均浓度分布,以及 2014 年浓度减去 2005 年浓度的比较: 这三张图的左侧是 2005 年浓度分布,中间是 2014 年浓度分布,右侧是 2014 年减去 2005 年浓度后的分布,因此是“变化”。下方标明的单位是 10 25 moleculor/cm 2 。是地面每平方厘米向上的空气柱内的 NO 2 分子数,难以和地面监测浓度比较。但可以看到: 1、 我国华夏大片地区无论 2005 年还是 2014 年,对流层内 NO 2 污染都很严重,但难以进一步分辨红色区内部的浓度高低。(我曾放大图形,仍然不能分辨) 2、 重污染区域在东北哈尔滨 - 吉林 - 沈阳一线、华北大部、华中、华东到浙江北部,珠三角和成都 - 重庆一线。 3、 2005 年和 2014 年 NO 2 污染分布图和 NASA 在 2011 年发布的 PM 2.5 在中国的 浓度 分布图 ( 2001-2006 平均)很相似。 4、 2014 年 NO 2 污染比较 2005 年加重,污染范围增大。特别是根据右侧的“变化图”可见, 2014 年比较 2005 年污染明显加重的地域主要在华北:天津滨海新区向东北伸展到唐山和秦皇岛;太原和石家庄之间; 滨州 - 德州 - 济南 - 聊城 - 邯郸 - 安阳附近;滕县 -临沂 一线;以及铜陵 -马鞍山 一线。 5、 然而对于三个主要都市圈:北京、上海和珠三角, NO 2 污染程度却都有降低,珠三角降低范围大降低多,上海其次,北京最少。 观察和问题: 1. 2005 年以来,中国各地机动车保有量在翻倍增加。到 2013 年底,北京汽车拥有量达到了 537 万辆,是 2005 年的一倍余。上海和广州都是 270 万辆(深圳 291 万辆),也大幅增加。 汽车是 NO 2 的主要污染源,为什么这三个地区能显示 NO 2 浓度明显减低? 2. 右侧的“变化图”还说明, 2005-2014 年间 NO 2 污染加重的地方展示着区域性,但不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即不是和机动车的增加地域十分相关的。倒是 和近期逐步揭露出来的“煤电”、“钢铁”、“重化工”等污染企业的分布相关,为什么? 想法和解释: 我认为 NASA 发布这些图的技术方面不应当有大问题,因此这些图形展示的污染分布和变化是可信的。为了解释上面的疑问,我们需要 重新认识 NO 2 的主要污染源。 自 2011 年下半年以来,“灰霾”或“雾霾”污染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专业人士则开展了相当多雾霾期间和日常 PM 2.5 采样和化学分析,进行“源解析”,查找导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重要的一点是比较硫酸根和硝酸根。 如果硝酸根较多,便认为机动车的贡献较大,这一点看来需要修正。 我 2011 年曾写 博文 引用环保部 2010 年发布的全国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污染源数据,说明对于氮氧化物( NOx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的排放已经超过机动车尾气,而且还有工业过程排放 NOx 实际上也和燃煤有关。但这是上报的统计数字,不很可靠。现在看来 , 燃煤和工业过程排放 NOx 可能超过机动车的排放量相当多! 如果可以这样认识,就 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京、上海和珠三角三地十年间 NO 2 浓度有明显下降。 我国注重环保,注重空气污染治理并不太晚。因此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 各地“降尘”, PM 10 和 SO 2 地面浓度事实上都有明显改善。 我曾收集环保部发布的 2009 年以前,许多城市的几乎全部日报 API 数据,制作曲线,出现改善趋向。见 博文 。(当前有时 PM 10 浓度很高是因为沙尘暴,或因为严重灰霾或雾霾造成)。主要策略是对中小型污染企业“关、停、转、并、移”,把污染企业搬到郊区搬到外地,再建立高烟囱, 目标是降低 大城市市区地面 空气污染物浓度。按照绘制的各地 API 曲线,这一“战略”是成功的。 但是,成功的部分局限于 SO 2 和烟尘,是直接从烟囱排放的烟气,或称“一次”污染物。然而在郊区或外地的污染企业并不注意脱硫,脱硝更是 2012 年之后才开始提起。这些“一次”排放的污染气体, SO 2 和 NO 2 ,可以在大气层内输送和反应,转换成 PM 2.5 (“二次”细颗粒物)。因此造成在对流层内 NO 2 的较高浓度,以及区域性的灰霾或雾霾污染。也因此北京雾霾时污染 可以非常严重,但北风一刮,清除雾霾,地面、车身,几乎看不见“积尘”,又是碧蓝的天空! 这样也可以解释美国和西欧为什么 10 年里 NO 2 浓度会下降 20-50% 。也是因为减少了污染企业: 经济下行和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补记: 我虽然在空气污染方面工作,但偏污染气象,对于化学和化工是相当地外行。对于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只有教科书上的知识。氮氧化物的产生主要是三种机制:( 1 )杂质:煤和油都可能含有微量氮,燃烧时氧化放出。( 2 )高温燃烧:化石燃料燃烧都用空气为氧化剂,高温( 1200 度左右及更高),空气中氮气和氧气会迅速加大反应速率产生氮氧化物。( 3 )催化反应:如果有碳氢的活化基团存在,空气里的氧和氮也能迅速反应产生氮氧化物。第( 3 )个机制可能和机动车产生 NOx 有大关系。 但是,要根治“雾霾”非常困难。因为脱硫脱硝不仅有技术问题,更有经济和社会问题。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非法排污,知法犯法。虽然环保部督查组近期发布了不少查获案例的消息,但有新闻说有些企业(甚至政府),在已经知晓督察组即将来到的情况下还敢于我行我素。所以为了根治雾霾,应当深入具体地分析脱硫脱硝涉及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严格实施。 本文并不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责任开脱,而且认为机动车尾气是对人体健康的首要凶手。机动车的发动机是内燃机,因为其工作原理,难免相当高程度的不完全燃烧,因此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和烃类物质,以及碳黑。因为高温和催化,也产生大量氮氧化物。虽然和驾驶员行驶习惯有一定关系,尾气污染的控制,主要由安装在排气系统里的“三相催化转换器”实施,因此主要是汽车生产和销售商的责任。油品问题和添加剂主要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机动车和我们日常生活接近,不论是否有雾霾。但如果油品或添加剂问题会导致 NO 2 或 SO 2 的超量排放,专设的近路边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应当可以测出,如北京有五个站:南三环、前门、永定门、西直门和东四环。
个人分类: 灰霾|16091 次阅读|25 个评论
穿裙子的“计算机”
热度 18 jiangxun 2015-12-11 08:18
作者:蒋迅 奥巴马向凯瑟润·强森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Source: 白宫 2015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总统自由勋章获奖人名单,其中之一是NASA数学家凯瑟润·强森。这位被称为“穿裙子的计算机”的妇女没有证明过什么猜想,也没有以她命名的定理,那么她是怎样一位数学家呢?让我们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吧。 本文发表在《航天员》2015年第1期上。 凯瑟润·强森( Katherine Johnson )女士 Source: NASA 现在当人们谈到“Computer”时,理所当然地把它想成是一个电子设备,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计算机的结果而不是由人工计算的结果。但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的初期时,人们更相信人工计算,而不是电子设备。那时候甚至有一个职业就是“computer”。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computer”的故事。这个“computer”就是凯瑟润·强森( Katherine Johnson )。作为一位女性非洲裔空间科学家和数学家,凯瑟润·强森女士是值得一篇传记的,因为她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她对NASA早期科学计算和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特殊贡献应该成为在技术行业的女性和少数民族学习的榜样。 凯瑟润女士出生于1918年8月26日。她原来随父母姓“寇尔曼”(Coleman)。她的母亲原来是一个教师,后来辞职在家专心抚养子女。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但是他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大学,他总是对他的孩子们说:“你们会进大学的”。但她根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她的父亲还说过:“你像其他人一样好,但你不比其他人更好。”她记住了。从此没有自卑感,因为她“跟别人一样的好,虽然没有更好”。在她的老家,非洲裔孩子最多只能上到八年级。於是,父亲把全家搬到离乡村老家125英里之外的“西维吉尼亚有色人种学院”(West Virginia Colored Institute)所在地印斯逖突特市( Institute, West Virginia ),为的就是让他的子女们可以接受教育。在那里,父亲把妻子留下来,照顾孩子们,他自己则返回老家继续去赚钱。他必须外出找兼职工作,他去做过伐木工,终於找到了一份旅馆的清洁工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是100美元,可以维持一家的支出。而他们则在每个暑假回到老家去帮助父亲。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八年。最后他的四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凯瑟润上过的西维吉尼亚大学 从小,凯瑟润就喜欢数学,可以轻易地解代数方程。她相信自己的数学天赋来自她的父亲。她记得父亲特别会心算。只要给他口头出一个算术题,他就能心算出答案来。他看着一棵树,就可以说出他能从中得到多少木材。凯瑟润6岁上小学时直接进入二年级,又跳过五年级,14岁就从西维吉尼亚州立高中毕业。在学校期间,老师们都知道她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人们时常看到她回家的路上和校长一起。她从校长那里得知了很多恒星和星系。1932年,她进入“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West Virginia State College)学院。“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就是原来的“西维吉尼亚有色人种学院”,现在已改名为“西维吉尼亚州立大学”( West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她还得到了全额奖学金。一开始,她并不知到自己的数学天赋,她选择的是法语专业。在大一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位识才的数学教师克雷敦( W.W. Schiefflin Claytor )博士。克雷敦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非裔数学博士(1933年)。他对她说,“如果我教的哪门课里没有你的话,我一定要找到你。”就这样,在大二大下半年时,她又加上了一个数学专业。克雷敦专门开了一门课“解析几何”(analytic geometry),教师里只有师生两人。现在的公立学校恐怕难以想象会为一个学生开一门课。克雷敦在这里工作不到四年,正好是凯瑟润在那里学习的四年。但就是这门课和这位老师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这是后话。她记得,老师走进教室开始讲课。他知道她学到哪里了,下面该讲什么了。克雷敦说她是做研究数学家的材料。“我将帮你做好准备,”老师对她说。她问老师:“那是一个什么职业?”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那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的事情”。所以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梦想着当一名研究数学家。 凯瑟润的毕业照 1937年,18岁的凯瑟润从“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获得法语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并获得 拉丁文学位荣誉 ( summa cum laude )。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维吉尼亚、西维吉尼亚和马里兰当中小学教师(1936年至1952年)。她还记得她的起薪是每月65美元。当时美国正处於大萧条期间,工作很不容易找。有一天,她突然受到了一个电报,说如果她能弹钢琴,就可以雇佣她。她不知道这个电报是从哪里来的,於是求救于她在大学时的老师。原来有一所小学需要一位法语教师,但还必须能弹钢琴。她的老师记得她会弹钢琴,就把她推荐给那所小学了。就这样她教了两年的法语和音乐。 在去那所维吉尼亚的学校的路上,凯瑟润第一次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公交车在进入维吉尼亚时,司机要求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到后排去。凯瑟润一动不动,直到司机有礼貌地请到她。出发前,她母亲就警告过:“记住,你是去维吉尼亚。” 1939年她与一位教师结婚。从她的访谈中可知,其实他们早就结婚,但一直没有公开,因为那时美国对已婚妇女当教师是有歧视的。他们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但仍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他父亲的期待,因为他希望凯瑟润能成为“比小学教师高一些的老师”。新婚一年后,她上了以白人为主的“西维吉尼亚大学”数学系做研究生。她是校园里唯一的女性黑人学生,因此常常招来另类的目光。尽管她不在乎这些,但还是由於她的丈夫得了癌症,她不得不放弃学业,再次当老师以维持家庭开支。先是替先生完成课时,然后转到其它几所中小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证明了她其实比别人更好。1952年暑假里,她和全家到纽波特纽斯市去参加姐姐的婚礼,纽波特纽斯市离NASA兰利中心非常近。从姐夫那里,她得知NASA正在招收黑人妇女,他们希望招到数学家。为了实现凯瑟润的梦想,她和丈夫立即决定搬到纽波特纽斯市。不过,当年的名额已经满了。她不得不等待一年。在此期间,她在维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市的一所公立学校做代课教师。 因为不能确定NASA的工作,她也申请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就在NASA正式通知她去上班的前一天,她也受到了当地一所学院的职位,是一个项目的主任。她必须做出一个决断。她曾经梦想过当大学老师,这也是她父亲对她的期待,但她更想当一名数学家。那所学院的院长提出给她的工资与NASA持平,希望她能接受。但是当研究数学家的愿望让她放不下NASA的机会。她毅然决定接受NASA的职位,尽管那只是一个初级计算者(Junior Computer)的职位。 1953年6月,她被NACA(NASA的前身)兰利中心作为合同工雇员雇佣,工作就是与其他一群妇女进行数据处理。NASA早在1935年就有这样一群妇女,不过那时都是白人。1940年代开始才开始有了黑人。专门招募黑人是美国联邦政府平权运动一种努力。按照那个年代的规定,NASA把她们分为两个小组。两组做着完全一样的事情。她所在的小组有十三四个人,都是黑人,都是大学毕业。她把这群人称为是“穿裙子的虚拟计算机”。她们要做的就是读飞机的黑盒子里的数据,然后进行数学计算,比如算出速度和压力,然后画到图表上。这些数据可以帮助NASA工程师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事实上,她的真正职称就是“计算者”(Computer),这个词在当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当时电子技术才开始使用。人们普遍更相信数学家的大脑。而NASA更希望妇女来完成这件事,因为他们认为妇女会比较细心,不易出错。有一次,一架飞机奇怪地失事了。通过解读飞机的黑盒子,她们发现飞机下方有大量的气流,到了飞机无法承受的地步。从此以后就规定了两架飞机的纵向距离至少要1000英尺。 凯瑟润回想起上大学的时候自己不知道研究数学家是干什么的。老师说她必须自己去发现。她开始有些明白了。也许这原来就是老师说的那个职业?这个职业很适合她,她开始喜爱她的工作。 卫星轨道计算公式 更大的机会还在等待凯瑟润。上班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凯瑟润被叫到一个全部是男性工程师的飞行力学研究室里去帮忙。凯瑟润在解析几何上的知识使得她的那些男性长官看到了她的价值,最后竟然“忘记”让她回到那群妇女之中去。“我们写出了我们自己的课本,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关于空间的课本。”他们从自己所知道的一点点知识开始写,经常需要找出以前的教科书去查几何学定理。她说她有些幸运。但其实,这个幸运来自她坚实的几何知识的积累。这真要感谢那位“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的数学教授。 凯瑟润与同事合影(1970年) 尽管那时候种族歧视和对妇女的歧视还比较普遍,凯瑟润尽量忽略这样的事情。另一方面,在NASA,种族歧视不严重。大家都在忙禄于科研,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我知到有种族隔离,但我没有感觉。对我没有影响。如果真有,你就去适应它。”她坚持要参加从来没有女性参加过的一些会议。她会问,她能否去。对方说,还没有妇女参加过。她就接着问:有法律禁止妇女吗?没有。“OK,我要去”。於是她开始参加相关的会议。她说自己做 了这些工作,因此有权参加这些会议。 1961年5月5日,NASA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乘坐自由7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整个飞行历时15分28秒。这是他的飞行轨道。 1958年,NACA改名为NASA,而凯瑟润则与工程师们一起成为了“空间任务组”(Space Task Force)的一员。凯瑟润从“飞行力学研究室”调到“太空飞行器控制研究室”。她的职称已经是“航天技师”(Aerospace Technologist)。那时候的轨道模型都是二维抛物线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弹道再入,所以比较简单。当说到一个载人舱要落在一个什么地方,人们其实需要知道的是再入点和再入倾角。她需要做的就是从指定的降落点一点一点退回去,直到找到那个轨道上的再入点。只要误差在 ε 允许范围之内,就不会出那个范围。“但是如果再入倾角差上几度或者速度差一点,那就回不来了,”她说。“这是我的长处”,她自信地说。她负责计算了1959年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的再入轨道和他在1961年“水星计划”中的发射窗口。她为宇航员们绘制了在万一电表失灵情况下使用根据恒星来实现的导航图。后来的飞行越来越复杂,变量也越来越多,不但要考虑飞船的位置,从哪里起飞,在哪里降落,地球和月亮的自转等,还要考虑飞船的姿态控制、降落伞、反向火箭等等因素。人工计算越来越不现实。1962年,NASA买了一台一间屋子大小的计算机,第一次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 约翰·格伦 ( John Glenn )的轨道。计算机可以算得又多又快,但人们对这项新技术还是不太放心,特别是格伦不放心。格伦要求NASA指派凯瑟润验证电子计算机的数据是否正确。“如果她得到计算机得到的结果,我就去。”凯瑟润强调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但是显然是凯瑟润的计算能力和结果准确度帮助NASA建立了对新电子技术的信任。 NASA早期人工计算机 凯瑟润也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了。1969年,她计算了“阿波罗11号飞船”飞往月球的轨道。这个计算要更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月球落地舱和轨道舱的对接。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时刻,她正在波科诺山(Pocono Mountains)上参加一个联谊会议。她在那里观看了电视。她跟全世界收看电视的人们一样激动,但她又显得格外平静。对她来说这似乎只是一个例行公事罢了。其实她这个“计算机”当时非常的紧张。“我做了全部的计算,我知道我的计算是正确的,”她说,“但是就像开车一样,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希望有任何事情发生。”在“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她继而参加航天飞机计划,地球资源卫星和火星任务等。 凯瑟润一共在26篇科学论文里署名。在1960年代,一般不会有“女性计算机”能够被作为共同作者写上论文的。所以她能够被当作共同作者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下面这篇NASA技术报告: “The Determination of Azimuth Angle at Burnout for Placing a Satellite over a Selected Earth Position” 1960. Authors: T.H. Skopinski, Katherine G. Johnson 凯瑟润获得过很多褒奖:1967年的“NASA月球轨道器和执行小组奖”(Lunar Orbiter Spacecraft and Operations team award - fo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field of navigation problems supporting the five spacecraft that orbited and mapped the moon in preparation for the Apollo program)和“阿波罗集体成就奖”(Apollo Group Achievement Award),其中第二项奖使她得到了在“阿波罗11号”上飞行过的300面国旗中的一面;1971年、1980年和1984年至1986年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特别成就奖”(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1998年纽约明代尔州立学院名誉博士学位;1999年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杰出校友;2006年首都学院名誉博士,2010年奥多明尼昂大学名誉博士。 1956年凯瑟润的丈夫因脑癌去世。1959年,她与美国空军中校詹姆斯·强森(James A. Johnson)结婚。从此随夫姓强森至今。1986年,她从NASA退休。退休后,她和她的丈夫居住在纽波特纽斯市一个老年公寓里。她有六个孙子和孙女,及四个重孙。她平时弹钢琴、打桥牌,或做拼图游戏。她在一家教会的唱诗班里歌唱了五十多年。有时,她会到学校去演讲,或在NASA频道里接受中小学生的提问。她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知道通过数学和科学,他们能有什么样的机会。有一次,一位小女孩的提问是:“你还活着?”原来她的照片早就印在了课本上。孩子们觉得上了课本的人一定是历史上过去的人了。 谈到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她说,“我认为区别在於求知的欲望。对我来说,知道为什么是重要的。有些女孩子不愿意问问题,但如果你好奇的话,你需要问出来。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女孩子的能力和男孩子一样地强,有时候她们有更多的想象力。” 对於教育,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有的老师只教答案。她自己不是这样。她会教:问题是什么,如何下手,如果下手合适,你就能得到答案。有的老师只教那些会出现在考试中的内容,这样教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应该教问题的背景和如何解题。如果一次做不出来,两次就可以做出来。她说,她不教答案。 “运气是准备和机会的结合。”她的故事印证了她的这句话。“我在兰利找到了我要寻找的东西,”她说。“这就是一个’研究数学家‘要做的事情。33年来,我每天高兴地去工作。我从来没有哪天起来说我今天不想去工作。” 凯瑟润与前宇航员、NASA前副局长梅尔文合影 Source: twitter 凯瑟润工作照(1980年) 凯瑟润正在工作(1980年) 凯瑟润在计算机终端(1980年)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95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再也不会回到卡文迪许、孟德尔的时代了
jiangming800403 2015-11-27 21:23
二战以后大多数原始创新,比如喷气发动机,核能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都是在国家巨额的财政支持下搞出来的。到目前NASA仍然是烧钱的机器,当然NASA也搞出了很多好东西。 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更多的也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次拥抱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宇航员马希米诺
热度 2 jiangxun 2015-8-31 07:57
作者:蒋迅 本文删节版已发表。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迈克·马希米诺( Michael J. Massimino ) 宇航员,一个大学生的梦 1962年,马希米诺出生于纽约市东的佛兰克林广场(Franklin Square, New York)的一个意大利后裔家庭。他的祖父母在20世纪初移民到了纽约。他们就在那里。驻扎了下来。小马希米诺就在纽约长大。当他七岁那年,阿姆斯壮登上月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从小就开始关注航天,阅读与宇航员有关的故事。那年的万圣节,他穿了一身宇航服出去要糖。但他对宇航员这个职业并没有更多的关注,毕竟那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情。到高中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他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能想到的就是学工,将来做一个工程师,或者是工业政策方面的管理人员。抱着这样一个想法,他报名上了位於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 马希米诺重新对航天发生兴趣是来自一次电影。那是1984年,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四年级。有一天,他去电影院看了一场1983年发行的电影“ 太空先锋 ”( The Right Stuff )。这场电影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电影中的两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一个是美国第一位宇航员 约翰·格伦 ( John Glenn )从宇宙飞船的窗口看出去那美丽地球的景色。他太想亲自看一下那个景色了。另一个是电影中最早七位宇航员的友情:他们如何成为好朋友,如何帮助对方。马希米诺心想,“我将来也要到这个地方去!”那年夏天,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士学位。 宇航员,经历了四次申请的结果 他知道宇航员都是最最出色的。他也知道NASA有很多科学家宇航员。这就是他要走的路线。这时候,他已经大学毕业,在IBM担任系统工程师。为了他的梦想,他决定要上研究生。经过努力,他终於在1986年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在学校里,他有意做一些与航天有关的研究。他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机器人系统的人员控制操作上。他的出色工作最后导致了两个专利。1987年夏天,他到NASA总部的航空与空间技术办公室担任工程师。两年后的1988年,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和技术与政策的两个硕士学位。这年夏天,他到NASA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人机整合研究室实习。同年秋,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来年夏天,他再次到马歇尔中心实习。按说,这么强的背景应该已经很杰出了。他决定开始走出迈向宇航员的第一步。1989年,他第一次递交了申请。但是NASA对他完全不感兴趣。没关系,就算是一次试水。他还会继续尝试的。他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积累航天方面的经验。1990年,他又到 德国航空太空中心 ( DLR )做访问研究。同年,他又向NASA递交了宇航员的申请,但是他再次失败。就这样,他带着两次败记在199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南下休斯顿,到麦道公司任研究工程师,为的是离NASA宇航大队近一点。在麦道公司,他参与开发了航天飞机遥控操作系统在手提电脑上的显示系统,其中的机械手位置显示系统在航天飞机的STS-69次任务中得到了评估。同时他到赖斯大学机械工程和材料系做兼职助教。 现在的他已经是马希米诺博士,是一名真正的研究工程师了,而且他身在休斯顿,并已经参与了航天飞机的项目。这样的成功人士不可能不被NASA注意到吧?也许NASA的两次拒绝都是在等他拿到博士学位?很可能!他在1993年第三次申请NASA宇航员。这一次他得到了面试的机会。但面试之后,NASA还是说:“No”。 连续经历了三次失败之后,马希米诺似乎有些泄气了。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选择的路径虽然是一个通向宇航员的道路,但万一不能成功的话,他也能实现一个辉煌的一生。他决定向学术的方向做一个尝试。1995年,他得到了乔治亚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助理教师的职位。在那里,他开始讲授人机系统工程课程,并进行空间与飞行系统的人机界面研究。 但是,他打心眼儿里不甘心。难道他真的不如别人?他不信邪,不甘心。於是,已经当上了教授的他在1995年第四次申请那已经失败了三次的同样职位。1996年4月22日那天,他接到了NASA的电话。他心里没底,忐忑不安。电话是NASA飞行大队主任戴威·李斯特玛( Dave Leestma )打来的。“喂,迈克。我是戴威·李斯特玛。你今天好吗?”那边李斯特玛开始说话。马希米诺那里知道好还是不好,因为结果掌握在对方手里。李斯特玛又开始说话:“我认为你在这个电话之后会很好的,因为我们想把你训练成一名宇航员。”终於成功了!他喜形于色,激动地跳了起来。那个心情比他拿到博士学位还激动,比他当上教授还激动。 马希米诺立即辞去了乔治亚大学的教授职务,重新回到休斯顿。而这一次,他已经是NASA的一名准宇航员了。1998年,经过两年训练和严格考核之后,他成了一名正式宇航员,开始等待他作为任务专家的飞行机会。在此期间,他在宇航员办公室机器人研究室和太空行走研究室工作。 第一次给哈勃空间望远镜治病 马希米诺正准备下水训练 Source: missfidget.com 马希米诺正在安装用于冷却系统的电子支持模块 Source: aviationspectator.com 第一次机会终於来了。这是维修 哈勃空间望远镜 的任务。笔者认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是NASA至今价格性能比角度上最为成功的项目。关于哈勃空间望远镜,请阅读笔者的相关文章:“ 你不知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十项秘密 ”和“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勃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但它从1990年4月24日发射的那一天开始就问题不断。刚刚三年就进行了第一次大修(STS-61),又过三年进行了第二次大修(STS-82),将近三年后不得不将计划的第三次大修的一半提前进行(STS-103)。每次大修对NASA来说都是一次重任,因为它在空间里,必须派人乘航天飞机上去操作,但它的轨道比国际空间站要高得多,所以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宇航员无法利用空间站来暂避。而且每次维修都必须经过好几年的准备。宇航员不可能打开哈勃望远镜的内容发现工具没有带够,需要回到地球上去取工具。马希米诺的第一次飞行任务:第三次大修的后一半(STS-109)。 执行这次任务的一共有七位宇航员:两人负责开航天飞机,五个任务专家。马希米诺是第一次上天执行任务,而其它四位任务专家都经验丰富。马希米诺有两次太空行走的任务,两次都是在有过三次飞行经验的詹姆斯·纽曼( James H. Newman )博士带领下进行的。 宇航员们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主要是更换太阳能电池阵列,马希米诺的任务是辅助出舱宇航员。在第二次出舱时,马希米诺就要开始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出舱了。他们去除了一个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然后安装了一个新的端口太阳能电池阵列和一个新的反作用轮组件。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执行了这次太空行走之后,宇航员们已经几乎替换了全部的哈勃望远镜上的电源系统。他和纽曼还进行了几项其他小的任务,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并为第三次太空行走做了准备工作。这次行走工作不是太复杂,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不难被拿下,新的也不难被安装上去。他们从航天飞机到哈勃望远镜的路途都是在航天飞机的机器臂上进行的,所以也没有太大的惊险。但是他有了第一次出舱行走的经验。这是他的一次里程碑。 马希米诺的第二次出舱是在两天后的本次任务的第四次出舱。马希米诺与纽曼一起完成了第一次科学仪器的升级,然后马希米诺独自安装了一个电子支持模块。这是下一次太空行走任务的第一步。他们最终要安装一个试验冷却系统。在这次太空行走之后,马希米诺有了第二个里程碑:独立执行舱外任务。 在经过连续五天的五次太空行走之后,他们完成了这次为哈勃望远镜维修和升级的任务。航天飞机于2002年3月12日返回地面。马希米诺的成绩是:10天22小时的飞行,14小时34分的太空行走。飞行距离3千9百万英里(6.2公里)。 第二次给哈勃空间望远镜治病 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是,他们这次乘坐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是最后一次平安地把宇航员带回地面。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下一次升空后,她的机翼受损,在返回地面之前,机体解体,宇航员全部遇难。NASA随后宣布暂停航天飞机的所有任务。原计划在2005年2月第四次维修任务也被取消,因为当时的NASA局长( Sean O'Keefe )决定,即使航天飞机恢复飞行,也只能到国际空间站的高度,而航天飞机不具有在同一次飞行中到达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这两个高度的能力。这对於天文学家是一个灾难,因为如果哈勃望远镜不能使用的话,他们只能期待于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但韦伯空间望远镜最早也要到2018年才能发射。好在新一任局长迈克·格里芬( Michael D. Griffin )既有魄力又有远见。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考虑哈勃维修任务。2006年10月,他批准了下一次维修计划,但他强调这将是最后一次哈勃望远镜的维修任务。 马希米诺记得,那天是2006年的万圣节。那天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也跟孩子们一样高兴,因为他从2004年开始就在为这次任务做准备了。他知道这样的任务是有危险的,但是这是他的梦想。他愿意承担这样的危险。现在他又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他将要执行的任务是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一个坏了的摄谱仪(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这个仪器是科学家用来检测遥远行星上大气层的。他们可以用这个摄谱仪来分析是否发现了类似地球的可以支持生命的地外行星。就在科学家们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的时候,摄谱仪的电源突然断掉了。人们无法再使用这个仪器。 马希米诺和伦斯菲尔德正在检查一个将要安装到哈勃望远镜上的新的电路板。 Source: NASA 马希米诺和伦斯菲尔德正在练习太空行走中的一项步骤。 Source: NASA 事实上,没有办法替换这个仪器或修理这个仪器,因为当人们把它发射到空间时,它被褂讪在一个接入板上,而这块板子正好挡住了那个坏了的电源。这块板子上有117个带垫圈的螺丝钉。为了安全起见,它们都被用胶褂讪住了,这样可以保证它们永远不会松动。但这为以后的更换造成了麻烦。 特制工具 Source: wodumedia.com 马希米诺和另一位宇航员安德鲁·佛斯太尔( Andrew J. Feustel )被指派修理这个仪器。佛斯太尔负责读清单,马希米诺动手执行。从2004年开始,他们就开始设计这次太空行走。他们设计出了一百多个新的工具,他们不但要把螺丝钉都拧下来,还必须保证它们不会飞走而称为太空垃圾。为了他们这次太空行走,NASA动用了数千人的劳动,花费了数百万美元。NASA为他们俩特地制作了一个联系用的仪器,给他们一套工具,这样他们就可以上班练,下班练,吃饭时练,周末练。他们在NASA的200X200X400英尺的大水池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几年下来,他们的思维和肢体简直就成了一个协调体。 2009年5月17日,马希米诺太空行走 2009年5月11日,马希米诺等七位宇航员乘“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执行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维修哈勃望远镜任务(STS-125)。5月17日,那一天终於到来了。 2002年,马希米诺是跟着老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的,而且他的双脚是褂讪在机械臂上的。而这一次他是一位将带领新手上阵的老将,更上一层楼的是,他由於必须进入哈勃望远镜的腹部,因为不能“站在”机械臂上行走。他刚一出舱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自由的漂浮,虽然有缆绳一直系在他的身上。 马希米诺在“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的运货舱里 Source: parabolicarc.com Source: wodumedia.com 如上所述,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除一个挡住了板子的扶手。他顺利地拧下了三个螺丝钉,但最后一个怎么都拧不下来。螺丝已经打滑,任何工具都没有用武之地。他来往于航天飞机和哈勃望远镜之间,尝试了各种办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感觉很无助,没有人能帮助他。其实,他不是孤军作战。因为与此同时,地面休斯顿智慧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地寻找解决办法。马里兰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吉姆·帕克尔(James Parker)想出了解决办法,他们做了试验,确信只要用力一拉就可以把这个扶手拉下来。於是他们通过无线电通知了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们。 马希米诺和迈克尔·古德在第四次太空行走 Source: universetoday.com 就在马希米诺回到哈勃望远镜的时候,地面说他们无法收到他头上摄像机的信号。原来地面指挥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相机看到太空行走的一举一动。但由於时间已经超时了,他们同意他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实施那个方案。他贴好胶带,然后猛地一拉,那个顽固的扶手终於下来了。他终於来到那个带有117个螺丝钉的板子前。但这时有出现了新的状况:电动工具上的电源没电了,氧气瓶也开始显得供应不足。他不得不再次回到航天飞机里。 马希米诺和迈克尔·古德在第四次太空行走 Source: universetoday.com 后面的太空行走正常进行。他弄下那些螺丝钉,装上一个新的电源。地面进行了测试,他们可以从地面上把它接通。一切正常。这个摄谱仪又恢复了生命。在太空行走大约八小时之后,他进入气闸。这时指令长说,“喂,大迈,为什么不到气闸外面去享受一下景色呢?”於是,他又出去了。他把缆绳扣在扶手上,让自己随意飘动。他只管观望。“地球 ─ 从我们在哈勃的高度,350英里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弯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家,我们的行星,是园形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壮丽的景色。它是天堂。” 舱外的马希米诺和舱内的宇航员梅根·麦克亚瑟( K. Megan McArthur ) Source: universetoday.com 回想他在太空中感到孤独,他说其实大家一直和他在一起: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邻居们,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们,地面上工作的NASA成员,“还有我爱的所有人和关心我的所有人,无时不坑诩与我在一起。”他所进行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他服务于全人类,而他永远和全人类在一起。 社会活动 2009年是伽利略发明望远镜400周年。在这个特殊一年里,他将要去空间修理哈勃空间望远镜。他决定要做一点特殊的事情。他专门从弗罗里达的一家图书馆里借到了一个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望远镜的复制品。不过,这个望远镜比他在航天飞机的私人存储箱要长,所以不得不把它分成两半,然后在完成任务后再重新接到一起。他有一张很奇妙的照片:在航天飞机里面是四百年前伽利略的望远镜,在航天飞机外面是当今最先进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两个相隔了四百年的望远镜遥遥相望。这个景色成了四百年来天文观测就成的总结。 他做的第二个事情是带去了一部伽利略的书。原来他的母校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里有很多稀有图书,通常是不外借的,但学院决定做一次例外,借给他一本复制的伽利略的书“星际信使”(Starry messenger),让他带到太空中去周游一次。当然这一借就不是短期归还的。学校决定,没有过期罚款。马希米诺把这本书带到了空间,又完整地带了回来。他同时交给学校的还有一个证书。 马希米诺从太空发微博 Source: missfidget.com 马希米诺和宇航员道格拉斯·韦洛克( Douglas H. Wheelock )一起参加社会活动。NASA推特获社交媒体“肖蒂奖”( Shorty Awards ) Source: space.com 他还是太空推特第一人。马希米诺是一位喜欢热闹的人。他早就有了自己的推特帐号( @Astro_Mike ),在哈勃任务的训练中,他是唯一一位推出他的训练情况的宇航员。在他即将登上航天飞机准备出发的时候,他推出:“我将穿上宇航服,下一站:地球轨道!!”他决定在航天飞机上也不停止发推特(微博)。但那上面没有互联网。他只有电子邮件,每天可以有两次接收和发送的机会。於是他与宇航中心的公关代表说好,由他发电邮给她,然后由她推出去。他在轨道上推到:“发射真棒!我感觉好极了,努力工作,欣赏美景,毕生一次的冒险已经开始了!”回到地面后,他仍然沉浸在空间飞行的那些日子里。“从太空观看地球是最漂亮的景色,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体验,不能等待看到,无法等待再次看到那个景色!”这次飞行之后,他的粉丝达到了四万,而现在已经到了一百二十万。 马希米诺跳骑马舞 Source: blogspot.com 马希米诺在NASA骑马舞中出镜 Source: NASA spoofs 'Gangnam Style' video 再说一个爱热闹的例子。当“江南Style”席卷全球的时候,NASA的一帮年轻人也制作了一个“ NASA Johnson Style ”。马希米诺也参加了这个视频的拍摄。在视频中他模仿韩国艺人鸟叔“不以为然”的神情。 马希米诺还是一个体育迷。作为纽约人,他是 纽约大都会 球队( New York Mets )的铁杆粉丝。他带了一个球队的“本垒板”( Home Plate )进入太空。 马希米诺与 迈克尔·菲尔普斯 合影 Source: zimbio.com 马希米诺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地和他们在一起。在他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他答应孩子们,等他回来后会帮他们领一只小狗。孩子们说起空间就兴奋,但却是为了那只小狗。那一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时间推迟了四次,这让他们觉得很困惑:怎么能改这么多次?2002年3月12日他回到地面,16日就把小狗领回了家。他还带了一些玩具动物到空间里,然后送给两个孩子,他还省下了一些给宇航员的密封糖果给他们。马希米诺的儿子丹尼尔是美国少年游泳健将,参加了2009年7月在印第安纳举行的全国锦标赛。那时他刚刚执行完维修哈勃望远镜的任务,不顾劳累,亲自带儿子去参加比赛。他在那次比赛期间送给 菲尔普斯 一个STS-125的标牌,让菲尔普斯心花怒放。马希米诺说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这话不假,因为他跟大多数父亲一样,把平时的生活都围绕在儿女身边了。他是儿子所在垒球和篮球对的教练,是女儿周末学校的辅导员,还是童子军的助理。他每年都到儿女所在的学校去演讲。他甚至跟他们一起在后院搭了兔子笼。他说:“重要的是把你的孩子看成是第一位。” 马希米诺把一面随他傲游太空的一面美国国旗送给了纽约消防博物馆 Source: hpdnyc.org 马希米诺的父亲曾经在纽约消防站工作。在“九一一”事件中,纽约警察局失去了343人。为了表达他对纽约消防站全体成员的敬意,他把一面随他傲游太空的一面美国国旗送给了纽约消防博物馆(NYC Fire Museum)。 马希米诺代表NASA员工向消防员欧文·斐致谢 Source: nyc.gov 2011年,马希米诺还受NASA委托去纽约的一个消防站去感谢一位骨髓捐献消防队员欧文·斐(Owen Fay)先生。原来斐先生为一位身患白血病的五岁小孩卢卡·坎帕纳(Luca Campana)捐献了骨髓,正好小卢卡的父母都在NASA休斯顿宇航中心工作。当这个消息在中心传开的时候,他们的同事都在想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下感谢。於是他们推举来自纽约的马希米诺去当面向斐先生表示感谢。他带去了一个专门制作的镜框,照片中有宇航员在空间里拍摄的纽约市照片和马希米诺在航天飞机上带著纽约大都会球队棒球帽的照片。 马希米诺在“生活大爆炸”中出镜 Source: space.com 马希米诺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的“ 生活大爆炸 ”( The Big Bang Theory )中友情客串演出了四集,都是跟宇航有关的故事情节。 马希米诺和宇航员佩蒂特一起搞“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车库” Source: spacesafetymagazine.com 马希米诺和佩蒂特( Donald Pettit )一起搞了一个“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车库”( ISS Science Garage )系列视频。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 鉴于他对空间探索的突出贡献,马希米诺获得了NASA颁发的2009年“ 美国宇航局太空飞行奖章 ”( NASA Space Flight Medals ),2009年美国天文学会飞行成就奖(Flight Achievement Award),2002年航空航天技术周刊桂冠奖(Laurel Award),俄国科罗廖夫证书(Sergei P. Korolev Diploma),2005年意大利之子马可尼奖(Order of Sons of Italy in America 2005 Guglielmo Marconi Award)等。 他最后给青少年一个建议: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要想那是不是愚蠢,或者自己是否合格。认真朝自己的目标努力。
个人分类: 航天人|597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德科学家证实NASA“永动机”可行
redtree 2015-8-15 22:11
德科学家证实NASA“永动机”可行 四小时内或可将人类送往月球 作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8/15 9:59:51 科技日报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刘霞)德国科学家近日发表报告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提出的备受争议的“永动机”——EMDrive发动机确实可行,一旦完成,可大大加快飞行器的行进速度,从而彻底变革人类太空旅行和探索的方式。 EMDrive发动机的概念非常简单:通过一个密闭容器内不断跳跃的微波来给航天器提供推力,而太阳能可以提供电力来推动微波,这意味着推进器将不再需要推进剂,从而可使其体形缩减一半,速度大大加快。这将成为人类通往外太空之路的重大突破,人类或许能进入太空更深处。 相关概念由英国发明家罗杰·索耶于2000年首次提出,但备受诟病,人们认为其违背了经典的物理学法则——动量守恒定律。 虽面临诸多疑问,今年4月NASA对自己建造的EMDrive进行的研究表明,EMDrive确实产生了推力。 据英国 《每日邮报》 报道,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太空系统部门负责人马丁·塔玛在提交给美国航空学会上的报告中写道:“尽管还需要进行其他测试,但在消除了各种可能的错误源之后,我们确实观察到推力接近实际预测的值。接下来,我们将用更好的磁屏蔽进行真空测试,并用更好的电子产品改进EMDrive,让其达到最佳状态。一旦获得证实,它将彻底改变太空旅行的方式。” 研究人员表示,EMDrive或能在4小时内将宇航员和装备送往月球。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人类抵达半人马阿尔法星系(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统,距离为4.4光年)需6.7万年,但采用新型驱动器或只需要100年。NASA官网也指出:“在过去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很多‘荒谬’的理论已变成现实。”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Kepler 452b: NASA发现的地球“表兄弟”
zhpd55 2015-7-24 17:17
Kepler 452b: NASA 发现的地球“表兄弟” 诸平 NASA's Kepler mission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 NASA )2015年 7 月 23日消息 , 天文 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号为“开普勒 -452b ”( Kepler 452b ),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颗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开普勒 -452b ”的发现使已确认系外行星的数量增加到 1030 颗。“开普勒 -452b ” 距离地球 1400 光年,其直径约为地球的 1.6 倍。 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 “ 宜居带 ” 上体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 The sweep of NASA Kepler mission’s search for small, habitable planets in the last six years. The first planet smaller than Earth, Kepler-20e, was discovered in December 2011 orbiting a Sun-like star slightly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our sun every six days. But it is scorching hot and unable to maintain an atmosphere or a liquid water ocean. Kepler-22b was announced in the same month, as the first planet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un-like star, but is more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and therefore unlikely to have a solid surface. Kepler-186f was discovered in April 2014 and is the first Earth-size planet found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mall, cool M dwarf about half the size and mass of our sun. Kepler-452b is the first near-Earth-Size planet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tar very similar to the sun.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Searching for Habitable Worlds This size and scale of the Kepler-452 system compared alongside the Kepler-186 system and the solar system. Kepler-186 is a miniature solar system that would fit entirely inside the orbit of Mercury. The habitable zone of Kepler-186 is very small compared to that of Kepler-452 or the sun because it is a much smaller, cooler star. The size and extent of the habitable zone of Kepler-452 is near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un, but is slightly bigger because Kepler-452 is somewhat older, bigger and brighter. The size of the orbit of Kepler-452b is near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Earth at 1.05 AU. Kepler-452b orbits its star once every 385 days. Credits: NASA/JPL-CalTech/R. Hurt Kepler-452 and the Solar System Since Kepler launched in 2009, twelve planets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habitable zones of their stars. These planets are plotted relative to the temperature of their star and with respect to the amount of energy received from their star in their orbit in Earth units. The light and dark shaded regions indicate the conservative and optimistic habitable zone. The sizes of the blue disks indicate the sizes of these exoplane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 image of Earth, Venus and Mars, placed on this diagram for reference. Note that all the exoplanets discovered up until now are orbiting stars which are somewhat to significantly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the sun. Kepler-452b is the first planet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discovered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G-type star. Credits: NASA Ames/N. Batalha and W. Stenzel Today Kepler-452b is receiving 10 percent more energy from its parent star than the Earth is from the Sun. If Kepler-452b had the same mass as Earth it would be on the verge of experiencing the 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loss of its water inventory. However, since it is 60 percent bigger than Earth, it is likely to be approximately five Earth masses, which provides additional protection from the 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 for another 500 million years. Kepler-452b has spent six billion years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its star; longer than Earth. Credits: NASA Ames/J. Jenkins Twelve Exoplanet discoveries from Kepler that are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and reside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their host star. The sizes of the exoplane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ize of each sphere. These are arranged by size from left to right, and by the type of star they orbit, from the M star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the sun, to the K stars that are somewhat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the sun, to the G stars that include the sun. The sizes of the planets are enlarged by 25X compared to the stars. The Earth is shown for reference. Credits: NASA/JPL-CalTech/R. Hurt A Kepler's Dozen: Small Habitable Zone Planets There are 4,696 planet candidates now known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seventh Kepler planet candidate catalog - an increase of 521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previous catalog in Jan. 2015. The blue dots show planet candidates from previous catalogs, while the yellow dots show new candidates from the seventh catalog. New planet candidates continue to be found at all periods and sizes due to continued improvement in the detection techniques. Notably, several of these new candidates are near-Earth-sized and at long orbital periods, where they have a chance of being rocky with liquid water on their surface.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Kepler Planet Candidates, July 2015 Highlighted are new planet candidates from the seventh Kepler planet candidate catalog that are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and orbit in the stars' habitable zone—the range of distances from a star where liquid water could exist on the surface of an orbiting planet. The dark green area represents an optimistic estimate for the habitable zone, while the light green area represents a more conservative estimate for the habitable zone. The candidates are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tar's surface temperate on the vertical axis and by the amount of energy the planet candidate receives by its host star. Open yellow circles show new planet candidates in the seventh catalog. Open blue circles show candidates from previous catalogs. Filled-in circles represent candidates that have been confirmed as planets due to follow-up observations. Note that the new candidates tend to be around stars more similar to the sun, representing progress in finding planets that are similar to the Earth in size and temperature that orbit sun-like stars.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Twelve New Small Kepler Habitable Zone Candidate A unique feature of the seventh Kepler candidate catalog is that it is the first to fully automate the assessment of transit-like signals. The total height of each bar shows the total number of Kepler Objects of Interest (KOIs), or transit-like signals, in each catalog. The blue area shows the number that was assessed, which includes all newly found KOIs. The grey area shows the number that were not able to be assessed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manual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s KOIs assessed in previous catalogs. As a result of the new automated procedures employed in this seventh catalog, all KOIs could be assessed. The resulting impact is that we are able to deliver a more uniform planet candidate catalog that utilizes the entire Kepler dataset, which will enable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of the number of small habitable zone planets in our galaxy.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and SETI Institute/J. Coughlin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宜居带”( habitable zone )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开普勒 -452 恒星系统、开普勒 -186 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大小相比较。行星开普勒 -452b 的轨道半径为 1.05 个天文单位,几乎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一样,公转周期为 385 个地球日。“开普勒 -452b ”位于地球 1400 光年的“天鹅座”方向,直径只比地球大 60% 。公转周期为 385 个地球日,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多出 5% 。其所围绕的中央恒星无论大小、亮度都与我们太阳非常相似,年龄大约在 60 亿岁,比太阳大 15 亿岁。 目前,“开普 -452b ”的质量和组成还不清楚,根据之前的研究推测,像这样体积的行星是岩石行星的可能性较大,还可能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水,还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更多信息请浏览NASA网站相关报道: Kepler-452b: Earth's Bigger, Older Cousin -- Briefing Materials
个人分类: 新科技|4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天鹅座1400光年外的另一个地球
热度 7 heyongzju 2015-7-24 01:34
NASA今天召开的电话会议,宣布发现了地球的兄弟,一个尺寸比地球大60%,处在类似太阳系的一个恒星星系中,由于里恒星的位置合适,上面可能存在生命。 天鹅座上编号为Kepler 452b行星比地球大概大60%,距离地球1400光年,Kepler 452b上的一年大约385天,和地球上的365天很接近。Kepler-452b围绕一颗类太阳的恒星Kepler 452运行,且距离适中,但由于缺乏密度数据,还无法判断其物质组成。因此,谨慎的说,在当前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另外一个地球”或不是“另外一个地球”,而只能说是“迄今最接近另外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恒星Kepler 452的年龄比太阳还要老大约15亿年,围绕它运行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 的年龄也应当与之接近。 没有直接的密度数据主要是因为开普勒望远镜使用的是凌星法,只能测定系外行星的直径大小而无法判定其质量。但模型计算显示Kepler-452b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5倍左右。如果情况的确如此,那么它就应该是一颗和地球类似的岩石行星,而不是像海王星或木星那样的巨行星。此外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SETI)的天文学家们使用位于加州北部的艾伦射电天线阵(Allen Telescope Array)收听来自Kepler 452的无线电信号,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获。 此次一同发布的还有11颗同样是直径小于地球2倍,且运行于宜居带内的疑似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确认。 此外NASA宣布了由开普勒项目所发现的第1000颗系外行星,其中有三颗的运行轨道位于宜居带内,Kepler-438b和Kepler-442b,Kepler-440b。 Kepler 452b效果图 Kepler 452星系和太阳系对比 Kepler 452b和地球对比,左为地球
个人分类: 其他|9045 次阅读|8 个评论
高技术不可能有高利润
jiangming800403 2015-7-11 23:29
庞大的研发成本足以侵蚀掉高技术企业的利润。如果高技术真能带来高利润,国家就不需要科研经费了。二战以后大多数原始创新,比如喷气发动机,核能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都是在国家巨额的财政支持下搞出来的。到目前NASA仍然是烧钱的机器,当然NASA也搞出了很多好东西。空客也是依靠欧共体几十年的财政补贴,才从波音和麦道的夹缝中突围出来。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SA:地球地下蓄水层已减至警戒状态
redtree 2015-6-19 22:28
NASA:地球地下蓄水层已减至警戒状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6/18 15:40:43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外媒报道,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的地下蓄水层已减少至警戒状态,全球逾半地下水层已低于可回复的永续值。人类若未能有效改善地球暖化及节约用水,很快将面临缺水危机。 报道称,研究人员利用NASA卫星影像,侦测地球因地下蓄水层水量减少而出现的微妙重力变化。研究追踪2003年至2013年间蓄水层变化,是历来第一个可细部估算蓄水层并观察变化的学术研究,虽然无法测量所有蓄水层的总含水量,但可测量各蓄水层位置,有些蓄水层规模远比预期的小。 研究发现,全球37个最大蓄水层中,有21个已低于永续点,13个蓄水层水量减少速度过快而令人忧心。农业和工业用水,加上人口迅速增长,都是地下水迅速消耗的主因,在贫穷和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减少速度更快。 报道指出,地下水供给全球各地民众约35%的日常用水,若遇干旱时节比重更高。例如美国加州地区用水有40%依赖地下水,近来加州大旱,地下水供水比率提高达60%。专家估计,今年底前比率恐达100%,也就是加州所有用水皆靠地下水,然而管制地下水抽水的相关法令最快要20年方可全面生效。 研究显示,由于地球暖化,极端气候现象更显著,干旱地区民众抽取地下水也将更普遍且频繁。地下水靠融雪和降雨,蓄积得费时数千年,远不及人类消耗的速度。地面水部分可流到蓄水层,但多数仍蒸发或流进大海。 主持此次研究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水资源科学家法米列提指出:“情势非常严峻,全世界各地的地下水位都在下降。没有用之不竭的水。”。(原标题:研究显示地下水将衰竭 应改善地球暖化及节约用水)
个人分类: 资源|1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是如何让“公众理解科学”的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6-15 08:48
作为航天强国的美国多年来一直在深入挖掘空间技术的社会价值,高度重视“公众理解科学”活动。本文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例,梳理分析NASA 促进空间技术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具体做法,探求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在英国科学政策专家Colin MacUwain看来,能抓住每个人想象力的科学使命是一件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东西,而空间技术就是这样一项科学使命。为此,在西方国家,不管是高深的科技研究计划还是资助机构,都会要求项目组把部分力量用于将研究工作以浅显的文字和图片方式介绍给社会大众,将各种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验转化成易理解的表述,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取得公众对太空探索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充分利用人们对其重大航天项目的关注,发挥太空探索独特的学科特点,利用其世界一流的设施和优秀的科学家队伍,将空间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传播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们对航空航天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了解,激发公众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研究的兴趣和灵感,赢得他们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些领域和航天事业的队伍中来。 NASA教育的主要内容 NASA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和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除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任务之外,教育一直是NASA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航空航天法案》要求“此法案之下开展相关工作所产生的信息都必须接受公众的检查”,并“通过促进建设一个强的教育基地和培训活动来增进公众对空间资源的理解、评估、发展和应用,广泛而迅速地传播知识和技术”。 1.NASA教育的目标、框架 NASA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NASA 和国家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STEM 领域,使更多的美国人参与到NASA 的使命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NASA 于2006年制定了教育战略框架,将NASA 教育分为4个层次,并明确其对象和产出。 NASA教育的战略框架 2.NASA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NASA 教育的战略框架下,NASA 启动了4 个方面的业务,确保在美国STEM 教育中NASA 的工作是独特的。这些业务包括:STEM 参与、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机构参与、NASA 实习和研究员机会及奖学金。 NASA 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供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 为了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空间探索,NASA 一直将国家航天计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免费公开。在其官方网站上,媒体、教育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到精美的航天图片。NASA 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Grades K-4)、小学高年级和初中(Grades 5-8)、高中(Grades 9-12)、大学生和研究生(Higher Education)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开发了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或者教材,以及相关的游戏、视频,使老师和学生可获取精确到年级的科普资料。同时,NASA 还开展了大量的参观体验活动,让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太空探索,并且充分利用博物馆这种传统的模式进行宣传教育。 NASA 网站(http://www.nasa.gov)是世界著名的科普网站 此外,NASA 还与娱乐公司开发游戏、电影、玩具等产品,用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太空知识,赢得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理解与支持。例如,2011年,NASA 授权Wisdom Tools使用虚幻3引擎开发了太空网游“太空旅行者:月球,火星和更远的地方”,NASA 授权乐高集团发布4款航天飞机插件玩具产品,等等。 第二,实施了形形色色的教育计划。 NASA 充分利用了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这个航天教育平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实验和教育活动。2011年,NASA 共完成45项教育计划,其中K-12教育29项,非正式教育4项,高等教育12项,涉及400所大学的40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70万名中小学生。 NASA教育计划的内容 概 括起来,NASA 教育计划主要包含了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为学生设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这些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或者科技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专门为学生设立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 二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太空特殊环境(如微重力、辐射)的影响,学生们在他们自己的教室中完成模拟太空相应条件的实验,或者进行空间站上专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 ▓ 三是参加NASA的研究实验。NASA 的很多研究是招募学生们来帮助完成的;其中的一些实验是专门安排来“激发下一代探索者灵感”的;另一些是学生们作为“配角”,参加到太空实验中。 ▓ 四是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工程活动。参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他们参加国际空间站硬件的研发,或在科学支持中心工作,学习如何参与科学操作活动。 ▓ 五是教育性示范活动。 为了提供航天教育的特殊资源和激励学生们学习航天知识的兴趣,NASA 将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室”,让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简单有趣的太空实验,并将它拍摄下来,做成视频教材,提供给学生们,以便进行航天教育,或者允许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向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提问题。这些变化多样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他们的课堂知识。 第三,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 2010年,为有力地支持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创新教育”行动,NASA以其雄厚科技实力为依托,提出并实施了“创新夏季”计划。在2010年的整个夏季假期,NASA 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与联邦、州和当地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高校教师开展合作,为参与该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计划,既有涉及各学术领域的知识讲座和课程,也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竞赛,更邀请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NASA众多的任务和项目中,与专家一道开展科研开发和实际操作。同时,该计划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假期结束重返校园后,NASA仍会为那些投身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继续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对NASA教育的进一步探讨 “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是NASA 作为一个美国国立航天机构的使命。 现在看来,对于理解地球、探索宇宙和教育启迪3项工作来说,NASA 都做到了世界一流。 1.NASA教育的动机和效果 教育是《国家航空航天法案》对NASA 的要求。但一般认为,对于一个科研机构来说,每年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开展教育活动是由美国拨款体制所决定的。为了让国会通过预算,NASA 不仅需要通过卓越的科研成果来证明预算的价值,而且需要取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为此,NASA 于1996 年发布名为“空间和太空科学:NASA 科学政策导引”的政策指导文件,该文件中对于教育提出了特别要求: “NASA 的政策就是运用其空间研究任务和计划、人才队伍、研究和发展资源,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前教育改革中作出重大的贡献以贴合国家的目标,并从总体上提升全国公民的科学技术素养。NASA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将教育与科普项目正式嵌入NASA 和其所支持科学家的地面和空间飞行研究中以更好地实施这一政策。”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等知识的兴趣不断减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成绩显著下降。例如,在2006年国际学生评估比较项目中,美国学生在30个发达国家中,科学排位第21名,数学排位第25名。长此下去,将对美国国家竞争力产生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2009年11月23日,奥巴马在全美范围内发起了“创新教育”行动,呼吁联邦政府和所有企事业、科学界联手致力于“创新教育”,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媒体宣传、电视节目、社区活动、互动游戏、趣味课程等方式,为大量培养下一代顶尖STEM 家和发明家打下坚实基础。对此,NASA 也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但从“创新教育”行动的内容来看,与其说NASA 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支持了国家行动,倒不如说,NASA 教育契合了国家发展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将NASA 成功的科学教育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拓展。 NASA教育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深入挖掘太空探索独特的社会价值,增强美国学生在STEM 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将一个机构的使命与培养国家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战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为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优势,维持其科技、经济头号强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NASA教育的保障机制 充足的经费预算是NASA 教育的重要保障。 NASA 教育与其他5个主要研究领域平行,单独作为NASA 的一项研究任务纳入规划,并获得财政预算支持。以2011~2014财年的年度经费预算为例,教育专项经费预算保证在1亿~2亿美元,占当年NASA 总预算的0.7% 左右。此外,在一些研究领域中也有部分的教育预算。充足的预算也为相关科研活动的推广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撑。 有效的协作机制是NASA 教育成功的基础。 NASA 教育的协作机制主要表现在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层面。 NASA 的组织管理分为总部事务管理和业务事务管理两个层次。 总部事务管理由各职能办公室完成,业务事务管理由航空研究任务委员会、载人探索与运行任务委员会、科学任务委员会负责,每个任务委员会承担的任务由NASA 下属的10个研究中心完成。各研究中心设立教育办公室,一方面在任务委员会和总部教育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实施NASA 教育项目和活动,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心的资助下独立地开展不同研究方向和任务的相关教育项目。总部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NASA 教育的政策、NASA 教育项目的计划、监督及各中心教育项目的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有限资源的优化使用,也使得教育活动成为NASA 不同机构和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复制或者竞争。 NASA的外部协作体现在与相关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网络,主要包括科学中心、博物馆、天文馆、教育机构、大学与研究生院、科研机构、娱乐公司等,通过项目与计划、专项经费资助活动、教育培训与咨询、出版发布与共享等途径,不断提高相关产出的质量,提升NASA教育的影响力。此外,NASA 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与同其他政府机构所开展的相应计划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其支持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教育和科普资源,开展有效的合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发布的 《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一书中 杜鹏《 空间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NASA为例》 一文。 《 高技术发展报告 》自2000年起开始发布,全面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四大领域,每年聚焦一个领域,4年一个周期。 《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的主题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 报告综述了2014年高技术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领域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进展,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探讨了高技术与社会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及海洋和空间技术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报告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动态,理解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4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个体户音乐家到NASA工程师 ── 查莫斯特尼
热度 14 jiangxun 2015-5-19 08:40
作者:蒋迅 本文已在《金融博览》上发表。 黛碧·查莫斯特尼(Debra Zamostny) 黛碧·查莫斯特尼是NASA的一名电子工程师,但是她骨子里却是一名音乐家。她从小就爱上了钢琴。她还记得第一次上钢琴课是8月14日,所以至今每到那一天她都会庆祝一番。她在弹钢琴的时候心里仿佛是感受到有人交给她了一把钥匙,她的心一下子就被打开了,然后通过十只手指传到了琴键上。中学毕业后,她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职业音乐家的道路。她在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她一直快乐着。 天有不测风云。美国经济突然开始恶化,她所在的乐队也无法再经营下去。她突然面临了何去何从的问题。她意识到,以弹琴为生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一名职业音乐家。她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干什么呢?她想,自己在中学时数学还不错,也许可以当一名电子工程师。但工学院要有一个摸底考试,其中的三角函数部分是她的弱项。於是她跑到社区图书馆里借来了数学书,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三个星期里把自己关在家里拼命地读。终於在考试前把该准备的东西都过了一遍。不过,她心里还是没有底。所以她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生怕不被录取的话会被人笑话。 其实那天的考题并不多,一共25道题,查莫斯特尼只要做对15题就可以通过。她做对了16题。就这样,她成了克利夫兰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电子工系的大学生。她知道自己的基础不好,所以学习特别用功。大学四年里,她没有退出过一门课。 比较巧的是,NASA正好在克利夫兰市有一个研究中心,正好在查莫斯特尼毕业的时候,NASA派人到学校来找人,而她竟幸运地被录用了。当她到NASA的时候,她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她被分到了火箭实验室,她第一天上班就立即被那里的场景惊呆了:一个实验室由多个巨大的有厚厚的墙的房子组成,其中有控制室和试验台。她在那里的工作是火箭实验,就是研发新一代火箭。在实验开始前,首先发生的是30秒的警笛,提醒爆炸即将发生。然后是氢与氧的混合和随之而来的火箭尾端喷出的火焰,一直喷出20英尺远。让她印象最深的是X33小型化冒险之星无人试验机。她还在等离子推进实验室工作过。她在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她觉得总是在学新的东西。每一个项目,每次轮到她上手的时候都象是解谜题。现在,她正在参与一个用于真空设备的控制软件。这个真空设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做全尺度二级火箭在从大气层到外空间条件下的火箭实验的设备。 查莫斯特尼和NASA的同事们在演出 Source: NASA 有机会的时候,查莫斯特尼还会拿起她心爱的乐器。NASA的工程师们里有许多像她这样的音乐爱好者(推荐阅读:“ 从草根摇滚乐手到‘好奇号’登陆首席 ── 亚旦□施特尔茨纳博士 ”)。在这里,她的音乐的理想得以延续。 1969年,查莫斯特尼还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清晰地记忆著从月球传回来的模糊黑白图像。她记得她当时激动地抛出房子,仰天而望,希望看到月亮上的人物。她为美国骄傲,为NASA骄傲。她完全没有想到,她会有一天成为NASA的一员,为人类飞出地球,飞向火星、小行星而工作。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在需要转变的时候华丽转身。一个人需要有一个梦想。一个看似完全不现实的梦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查莫斯特尼在演出 Source: ARMY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743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Data: Earth Observing System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ixujeremy 2015-3-16 22:03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OSDIS) is a key core capability in NASA’s Earth Science Data Systems Program. It provides end-to-end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NASA’s Earth science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 – satellites, aircraft, field measurements, and various other programs. For the EOS satellite missions, EOSDIS provides capabilities for command and control, scheduling, data captureand initial (Level 0) processing. These capabilities, constituting the EOSDIS Mission Operations, are managed by the Earth Science Mission Operations (ESMO) Project. NASA network capabilities transport the data to the science operations facilities. The remaining capabilities of EOSDIS constitute the EOSDIS Science Operations, which are managed by the Earth Science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SDIS) Project. These capabilities include: generation of higher level (Level 1-4) science data products for EOS missions; archiving and distribution of data products from EOS and other satellite missions, as well as aircraft and field measurement campaigns. The EOSDIS science operations are performed within a distributed system of many interconnected nodes (Science Investigator-led ProcessingSystems and distributed, discipline-specific, Earth science data centers) with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for production, archiving, and distribution of Earth science data products. The distributed data centers serve a large and diverse user community (as indicated by EOSDIS performance metrics) by providing capabilities to search and access science data products and specialized services. Including: Atmosphere Calibrated Radiance and Solar Radiance Crydsphere Human Dimensions Land Ocean
个人分类: Data|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