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空间站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空间站

相关日志

[转载]我国天宫空间站:外媒报道
zhpd55 2018-11-7 14:19
我国天宫空间站:外媒报道: China unveils new 'Heavenly Palace' space station as ISS days numbered November 6, 2018 by Ludovic Ehret China unveiled a partial model of its manned space station at an aerospace fair in Zhuhai China unveiled on Tuesday a replica of its first permanently crewed space station, which would repla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orbiting laboratory and symbolises the country's major ambitions beyond Earth. The 17-metre (55-foot) core module was a star attraction at the biennial Airshow China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city of Zhuhai, the country's main aerospace industry exhibition. Outside, China's J-10 fighter jet and J-20 stealth fighter wowed spectators as they zoomed across Zhuhai's sky. Back inside, the country displayed its fleet of drones and other military hardware. Crowds gathered around the cylindrical space station module representing the living and working quarters of the Tiangong—or Heavenly Palace—which will also have two other modules for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will be equipped with solar panels. Three astronauts will be permanently stationed in the 60-tonne orbiting lab, which will enable the crew to conduct biological and microgravity research. Assembly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around 2022 and the station would have a lifespan of around 10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Canada, Europe and Japan—has been in operation since 1998 but is due to be retired in 2024. Once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 retired in 2024, China will be the only country with manned space station China will then have the only space station in orbit, though it will be much smaller than the ISS which weighs 400 tonnes and is as large as a football pitch. Billions spent The country announced in May that the lab would be open to all countries to conduct science experiment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hina will use its station in a similar way as the ISS partners are using their outpost: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as a stepping-stone for deep-space exploration, said Chen Lan, analyst at GoTaikonauts.com, a website specialised in the Chinese space programme. Research institutes, universities, and public and private companies have been invited to propose projects. Some 40 plans from 27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been received, according to state media.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has sent astronauts to China to receive training in order to be ready to work inside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once it is launched. I'm sure over time China will be successful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said Bill Ostrove, space analyst with US-based Forecast 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The 17 metre long core module will b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ISSMany countries, and increasingly private compani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pace programmes, but cannot afford to build their own space station , he said. The ability to put payloads and experiments on a human spaceflight platform is extremely valuable. Beijing is pouring billions into its military-run space programme, with plans to send humans to the Moon in the near future. Citing China as a threat,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launched plans to create a new Space Force to give his country dominance over rivals in space. Diverse space market But China's space programme has encountered some glitches. A space lab dubbed Tiangong-1 disintegrated as it plunged back to Earth in early April, two years after it ceased functioning. China says its space station will be open to all countries Chinese authorities denied that the lab—which was placed in orbit in September 2011 as a testing ground for the permanent station —was out of control. A second lab, the Tiangong-2, was launched into orbit in 2016. Despite a lot of talk of the opposite,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the most dominant power in space right now, Ostrove said. The most likely scenario for the future is that China will emerge as one of the major space powers, he said. But Russia,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Japan and India will continue to play major roles in space exploration, while private fir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ector, Ostrove added. The space market is becoming more diverse, he said, so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one or two countries or companies to dominate the field in the way the US and Soviet Union did during the Cold War. Explore further: China to recruit civilian astronauts, boost crewed missions
个人分类: 新观察|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拯救礼炮7号:真正的英雄比电影主角更传奇
beckzl 2018-1-28 20:51
   失联,通常伴随着悲剧的发生。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第370号航班在凌晨1时20分失联。   经过整整一年的搜救,官方确认全机共计239人已遇难无一生还,残骸至今未被找到。      2016年10月,中国著名帆船手郭川独自驾驶单人帆船“中国·青岛”号参赛,行驶至夏威夷海域时失联。   两天之后搜救飞机找到了失了魂的帆船,却不见郭川船长的踪影,至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失联就像是死神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噩耗还是生机没人能知道。   在高空、在海洋,失联已经如此凶险,那如果失联发生在太空呢?    33年前,一挺重达20吨的大型空间站神秘失联,无数次尝试失败,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是发生了严重的故障?还是遭到破坏性损毁?还是被敌国入侵?    两位临危受命的老宇航员登上驶向未知的飞船,踏上了创纪录的救援之路。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太空竞赛中的苏联人逐渐开始落了下风。   1969年7月,美国人率先成功载人登陆月球,将苏联的登月梦想彻底击垮。   硬气的苏联人绝不跟随美国的步伐,决心另辟蹊径。   于是将主要人力、物力迅速投入到空间站的建设上, 礼炮计划 由此诞生。 图/礼炮1号   但这项空间站计划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   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在1971年发射,联盟10号飞船紧接着上天,结果对接失败。   一个多月后3名宇航员才由第二艘联盟号11号飞船送进了礼炮一号。   登上礼炮1号的苏联宇航员在空间站内逗留了23天。   然而,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飞船由于均压阀过早开启,3位宇航员全部窒息死亡。 图/遇难的三名宇航员英雄   礼炮计划一路坎坷,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进,礼炮系列空间站已经逐渐成熟。   作为该计划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带着苏联人的骄傲与希冀飞上了太空。   得益于新的技术改进,礼炮7号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接待了7批宇航员。   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以及三名创下237天飞行记录的传奇宇航员。 图/与联盟号飞船对接的礼炮7号   1985年的2月11日,离中国的新春佳节只有不到10天。   轨道上礼炮7号里空无一人,它正在静静等候下一批到来的宇航员。   那一天,地面控制中心出了点情况,工作人员收到了礼炮7号电子系统故障的反馈信息。   随后这个故障又导致了电路触发了过流保护,也就是跳闸了,无线电发射电路也一起罢工了。   这下整个20吨的庞然大物瞬间噤声,但好在发射电路出了故障,还有接受电路在。   值班的指挥员和我们所有人遇到死机时的反应一样,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重启就能搞定。   于是指挥员向礼炮7号发出了重启指令,只需要等待重启完成应该就没问题了。   结果等来的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是无线电发射器也罢工的噩耗。   原本好好的礼炮7号,苏联人的骄傲,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成为了断线的风筝了?   地面控制中心初步估计礼炮7号不仅仅是电子系统有故障,连过流保护装置也有毛病。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当务之急都是想出一个重新联系上礼炮7号的方案。   如果当时苏联人财大气粗当然可以选择就这么放弃整个礼炮7号,反正上面也没有宇航员。   可是,礼炮7号不是什么小小的卫星啊,它足足有19.8吨重,长达15米。   失联之后没有人知道它会发生什么,姿态失控?偏离轨道?最后随机砸向地球的某一个角落。   如果落在海面或者荒郊野岭还好说,但如果坠落在了城市,那可就不仅仅是事故那么简单的了。   美国人肯定会跳出来谴责苏联佬研发新型太空武器。   况且,礼炮7号还没有寿终正寝,还有很多科学实验等着进行,在下一个空间站上天之前没有任何航天器能替代它。   想要拯救失联的礼炮7号,苏联人只有一条路—— 送宇航员上去维修 。   这注定会是一次创造历史的救援行动,说它简单似乎也挺简单,无非就是四步:上天,对接,维修,返回,和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简单。   说简单肯定是假的,整个救援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接。   正常的对接操作需要飞船与空间站同步收发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两者不断同步调整才能完成对接。   可现实情况是礼炮7号不仅又聋又哑,还可能以意料之外的诡异姿态飞行。   万一它每10秒就转体360°那救援行动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了。   苏联人选择了他们最最可靠的联盟号*飞船作为救援计划的载具。   为了这次救援,苏联人把联盟号的整套自动对接系统移除,加上了手动操作用的激光测距仪。   第三个座椅也被拆除,装上了额外的补给品,其余腾出的空间都被额外的燃料填满了。    *注:早期的联盟号虽然导致了第一个例宇航员牺牲,但经过数十次的发射已经非常成熟。在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之后,联盟号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能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船,服役至今。 图/联盟TM飞船   改装后的联盟号能让救援计划的“非合作对接捕获”成功率达到70%-80%。   可问题来了,派谁去?   这一趟必须派出最优秀的宇航员,任务不仅危险也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保证维修的顺利。   苏联从来不缺技术过硬且勇敢无畏的英雄式人物。 图/联盟1号遇难的英雄科马洛夫遗骸   三名有过手动对接经验的宇航员是首选,他们分别是季齐姆同志、马利谢夫同志以及贾尼别科夫同志。   季齐姆同志经验丰富,但才从礼炮7号回来,身体状态还在调整中。   马利谢夫同志的太空行走经验不足,恐怕无法胜任舱外繁重的维修任务。   剩下的贾尼别科夫同志是位传奇人物,他曾在1982年以211天的飞行时长打破了世界纪录。 图/贾尼别科夫同志   同一年,联盟T6号飞船与礼炮7号对接时发生计算机故障,这位同志手动对接,比自动对接还快了14分钟。   此前他一直在为下一次空间站任务训练,非常熟悉太空行走,已经获得过两次苏联英雄称号的贾尼别科夫是指令长的不二人选。   另一个位置则需要一位维修能力极强的工程师,满足条件的候选人只有一位:萨维内赫。   这位同志之前在礼炮6号上工作了74天,并且他当时的战友恰好就是与贾尼别科夫同志。 图/萨维内赫(右)   人选已定,接下来就是等待联盟T13号的发射。   经过一系列的延期,这艘驶向未知的飞船终于发射升空,此时已经距礼炮7号失联近4个月了。 图/贾尼别科夫与萨维内赫   经过两天的飞行后,失控的礼炮7号终于进入了两位宇航员的视野。   影像同步传回给地面控制中心,眼尖的指挥员一眼就发现了太阳能电池板没有正常工作,这意味着可能整个电力系统都已经崩溃。   当然也有好消息,礼炮7号失联这么长的时间,但它的飞行姿态还算是稳定。   贾尼别科夫每隔30秒就要用激光测距仪测一测与礼炮7号之间的距离。 图/联盟号接近礼炮7号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在离礼炮7号还剩980米时,联盟号飞船还以每秒5米的速度靠近。   萨维内赫同志有些紧张,忍不住提醒贾尼别科夫“开始减速!减,减……”。   他身旁这位经验丰富的同志自信满满,淡淡地回复地面他正在减速。   200米,100米,50米,20米,贾尼别科夫不断调整速度与姿态朝着礼炮7号飞去。   “发生接触,发生机械俘获。”一切似乎很平静,但没人知道当飞船已经无法再作修正只能等待结果时,两位同志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们只记得当时控制中心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为英雄欢呼。   然而,机械俘获仅仅是对接的第一步,进入礼炮7号内部才是最大的挑战。   对接前异常的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是个不详的预兆,失去整个电力系统的内部也许非常凶险。   也许礼炮7号内部短路发生了燃烧,充满了有毒气体;也许发生了爆炸,气压十分低;甚至可能充满了可燃气体,在打开舱门的一瞬间燃起烈火。   控制中心建议他们戴上防毒面具再进入内部。   贾尼别科夫和萨维内赫打开舱门,发现礼炮7号的内部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   有的只是电力系统罢工导致的零下5摄氏度低温。   桌面上还摆放着俄国人欢迎朋友的饼干和盐,剩下的是一片死寂。   由于缺乏通风,舱内的二氧化碳水平会上升得很快,因此他们只能一个一个轮流进入,同时还要小心被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包围而窒息。   同志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恢复电力供应,经过检查和测试,发现空间站原本的8组电池中有6组还能被修复。   两人重新将电池用线缆直接连接太阳能电池板,用联盟号的引擎将其调整到正对太阳。   在充电的间隔,他们就穿着棉衣戴着帽子打着手电在漆黑阴冷的空间站里维修。   一天之后,有五个电池组已经开始工作了,时隔4个月,礼炮7号又亮起了温暖的灯光。   接下来是保命的通风系统和空气过滤系统,重新启动后两位同志终于可以并肩作战了。   他们还加热了罐头和面包,美美地吃上了一餐。   还没来得及休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此前因为冰冻而泄露的水成了大麻烦,这些水不但会损伤设备也是两人的生命之水。   为了解决这些水的问题,他们用光了所有抹布,还把内衣飞行外套都撕下来吸水,甚至牺牲了女宇航员的衣服。   经过7天的漫长抢修,礼炮7号的通讯电路终于恢复了,久违地和地面控制中心通上了话。   两人还出色地恢复了自动对接系统,这样一来就能等待下一个联盟号飞船来接班。   当年9月,联盟T-14号飞船成功对接礼炮7号,空间站内人员达到5人。   辛勤维修了3个月的贾尼别科夫终于可以回家了,而萨维内赫还要以他精湛的技术再多陪伴礼炮7号两个月。 图/联盟T14对接后空间站上的5人   两位孤胆英雄成功地挽救了一个九死一生的失联空间站。   而礼炮7号也不负众望又继续为载人航天事业做贡献,直到1986年才接待完最后一批宇航员。 图/一落地就吃瓜的贾尼别科夫    退役之后的礼炮7号还继续发挥余热,与无人货运飞船组成轨道复合体继续收集发送数据,最终寿命达到了8年之久,两倍于设计寿命。   在宇航员和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礼炮计划圆满结束,为人类之后所有空间站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任务结束以后,工程师萨维内赫被授予了第二次苏联英雄称号,而贾尼别科夫却没有获得他的第三次。   为此,贾尼别科夫表示谢天谢地,他可不想被树立成偶像,他还是喜欢简单低调的生活。   面对自己的功绩,真正的英雄总是淡然一笑,风轻云淡。    *参考资料   朋吉碧.苏联在空间排除轨道站的故障 .国外空间动态,1986(02):6-7.   陈德顺.苏联的礼炮7号与和平号空间站 .世界导弹与航天,1987(05):19-21.   NICKOLAI BELAKOVSKI. The little-known Soviet mission to rescue a dead space station. arstechnica.com. 9/16/2014, 11:33 PM.
52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了解航天(24)----空间站
kd652 2016-12-28 15:06
本博主按: 在阅读下面的博文后,可以关注这个链接,是关于我国航天规划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23823.html 空间站 空间站(Space Station)又称太空站、 航天站 、 轨道 站。是一种在 近地轨道 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 航天员 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 载人航天器 。空间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由 航天运载器 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 结构特点 体积比较大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构造组成 3 特点 4 发展 5 列表 空间站 历史沿革 编辑 空间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当时Everett Hale为《 大西洋月刊 》撰写了一则关于“用砖搭建的月球”的文章。此后,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和 赫尔曼·奥伯特 也对空间站进行过设想。1929年Herman Potočnik的著作 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 (《太空旅行的问题》)出版并风靡了30多年。1951年 沃纳·冯·布劳恩 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 二战 期间 德国 科学家曾研究过使用太阳能的轨道兵器,即所谓的“太阳炮”。按照设想,它将是运行在高度在5100英里(8200千米)的地球轨道的空间站的一部分。 阿波罗11号 飞船在1969年抢先登陆月球后, 前苏联 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中落败,因此转向了其他方向(如空间站)来展示他们的航天实力。礼炮一号于1971年成功发射升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但不幸的是三名宇航员在返回时因阀门故障造成座舱失压全部窒息死亡。 美国 紧随其后在1973年发射了“ 天空实验室 ”空间站,它携带了一系列的 望远镜 ,科学家在上面做了许多关于 医药 、 地质 和 天文 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前苏联在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完善,服役至2001年。期间有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航天员拜访过这个世界著名的空间站。1998年11月 国际空间站 的第一个部件 曙光号功能货舱 发射升空,随后陆续发射的模块对其逐渐进行扩充。它由多个国家分工建造、联合运用,成为国际合作进行太空开发的标志。自2000年11月之后,国际空间站上就保持至少三名乘员至今。 中国 在2011年9月29日发射了首个小型试验性空间站 天宫一号 , 中国 也成为继 苏联 ( 俄罗斯 )和 美国 后第3个能够独立发射空间站的国家。 天宫一号 将分别与随后发射的 神舟八号 、 神舟九号 、 神舟十号 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2015年4月,美国“联合太空结构”公司计划建造一座新型空间站。在 设计上,这座新空间站呈蘑菇形,将环绕垂直轴旋转,每分钟旋转4.22周,以形成人造重力。完工后的“太空蘑菇”直径将达到约100米,长约400米。建造这样一座大型结构需要大约30年时间,成本接近约3000亿美元。 继火箭飞船之后 美国下个商业化的将是太空站 当地时间2016年4月11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与毕格罗宇航公司召开发布会并签署协议,宣布将联手打造大型充气式太空站,首个舱段将在2020年升空。相比较普通太空舱,充气式太空舱价格较低,重量轻便很多,未膨胀展开前体积很小,便于运输,发射费用低廉。这项技术一旦成功,甚至可以被用在远离地球的深空空间站、月球和火星基地上。 空间站 构造组成 编辑 空间站的基本组成是以一个载人生活舱为主体,再加上 kjz 有不同用途的舱段,如工作实验舱、科学仪器舱等。空间站外部必须装有 太阳能电池 板和对接舱口,以保证站内电能供应和实现与其他航天器的对接。 空间站是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功能完备的空间站通常会具备以下的模块。 主体结构 电源供应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 姿势控制系统 轨道操作和推进系统 自动化和机器人系统 计算机和通信系统 环境与生命支持系统 乘员生活设施 乘员和货物运输系统 空间站 特点 编辑 空间站其结构特点是体积比较大,在 轨道飞行 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 太空 科研项目也多而广。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空间站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 载人飞船 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其内部的结构和减轻其在太空飞行时所需要的物质。这样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另外,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空间站 发展 编辑 空间站可分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空间站:特点:单舱,一个对接口( 礼炮1号 、 礼炮2号 、 礼炮3号 、 礼炮4号 、礼炮5号) 第二代空间站:特点:单舱,两个对接口(礼炮6号、礼炮7号) 第三代空间站:特点:多舱,积木式结构( 和平号空间站 ) 第四代空间站:特点:多舱, 衍架结构 和积木式的“混血”结构( 国际空间站 ) 空间站 列表 编辑 礼炮系列空间站 (Salyut) (前苏联,1971年至1986年) 礼炮一号 (1971年,1名乘员,1次失败对接) DOS-2 (1972年,无人,发射失败) 礼炮二号/ Almaz (1973年,无人,发射后不久失效) 宇宙557号 (1973年,无人,发射11天后再入大气层) 礼炮三号/Almaz (1974年,1名乘员,1次失败对接) 礼炮四号 (1975年,2名乘员,1名预定乘员无法到达轨道) 礼炮五号/Almaz (1976年-1977年,2名成员,1次失败对接) 礼炮六号 (1977年-1981年,16名乘员,其中5位长期停留,11位短期停留,1次失败对接) 礼炮七号 (1982年-1986年,10名乘员,其中6位长期停留,4位短期停留,1次失败对接) 礼炮系列空间站由 前苏联 建造,其中礼炮一号是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这个系列的空间站在1971年到1985年间服役,期间一共发射了1至7号,分为民用的DOS(Durable Orbital Station)型和军用的Almaz型。礼炮2号、3号和5号空间站便属于军事用途的Almaz型。 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Skylab) (美国,1973年-1974年,3名乘员) 天空实验室是 美国 的空间站计划,在1973年到1974年间一共进行了1至4号任务,除1号任务中发射的空间站核心部件外其余皆为往返于空间站的太空船任务。 和平号空间站 (Mir) (前苏联/俄罗斯,1986年-2000年,28名乘员,全部长期停留) 和平号是前苏联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为上述礼炮计划的后继项目。它于1986年发射升空,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陆续追加了众多功能模块,一直被运用到2000年。苏联与美国在这里进行过宇航事业合作,许多不同国家的宇航员也曾到访和平号进行工作。它被废弃后于2001年受控再入大气层烧毁。原本为其后继项目和平号-2准备的 星辰号服务舱 随后被合并至国际空间站的项目中。 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美国/ESA/日本/俄罗斯/加拿大,2000年-至今,2011年4月为止共有27名长期停留乘员)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F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加拿大太空局(CSA)和欧洲空间局(ESA)共同建造的空间站项目。它在1998年开始建造,各功能模块在其后被陆续送入轨道装配,目前它的建造还未完成。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人类拥有过的规模最大的空间站。 天宫一号 (Tiangong 1) (中国,2011年至今) 天宫一号是 中国 独立设计建造并发射运用的小型试验性空间站,它于20 zgkjz 11年发射升空。天宫一号计划将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至十号飞船进行对接,成为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已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并在11月3日和15日两次成功与天宫一号对接。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九号携三名航天员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航天员成功进入到天宫一号内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神舟十号携三名航天员再次和天空一号对接成功,航天员进入到天宫一号内部,将开展为期15天的在轨生活和科研活动。2013年6月20日10时,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了一次50分钟的太空授课。 充气式太空站 (BEAM)(美国,SpaceX) 4月8日,猎鹰9号火箭首次成功返回到海上回收平台,在那一天,私人太空公司SpaceX是主角,而4月16日,轮到毕格罗太空公司走到了最前台——BEAM充气式太空舱经由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运到太空,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并完成充气。 人类一直有志于登陆月球和火星,只可惜那里没有酒店。无论是高大上的3D打印,还是现场拌水泥砌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最害怕的是,房子建好了人却没了……而使用充气式太空舱的话,打打气后就可以进去睡午觉。 本博主按: 现在已到年终岁尾,杂事较多,《了解航天》系列博客暂告一段落,祝大家新年快乐! 2016,12,28.
个人分类: 航天|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站栽培的发展历史_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_月宫一号
热度 5 lunarpalace1 2015-12-11 10:06
空间站栽培的发展历史 作者 : 董琛 (博 士研究生 ) 国 际空间站( 英语 : InternationalSpace Station , 缩写 为 ISS; 俄语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 ,缩写为 МКС )是一个在 近地轨道 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 9 个载人的 空间站 。空间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 生物学 、 物理学 、 天文学 、 地理学 、 气象学 等。 国 际空间站,其实就是一个建设在空间环境中的科学实验平台,这 个平台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天文、物理等专业,也包括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那么对于在 ISS 种植植物而言,最主要的意义还是满足科研需求,包括特殊空间环境 (如失重、大气组成、射线等)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这些地球上很难模拟的环境有可能让科学家们观察到在传统环境下错过的一些特性,也许会给人类生命起源、物种进化带来更多的启示。另外一个比较为人熟知的例子便是太空育种,这个相关的介绍已经很多。同时,宇航员种植蔬菜等作物可帮助他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很多从太空归来的宇航员们都回忆说,在漫长紧张的太空考察中,他们会一连花几个小时来观赏这些赏心悦目的绿植以放松心情。 说 起空间站植物栽培的历史,必须首先介绍一下空间站的历史。空间站建设的鼻祖是我们的近邻俄罗斯(前苏联),礼炮系列空间站由 前苏联 建造,其中礼炮 1 号是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这个系列的空间站在 1971 年到 1985 年间服役,期间一共发射了 1 至 7 号。 “ 和平号 ” 是前苏联设计建造的第 8 个空间站,它于 1986 年发射升空,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陆续追加了众多功能模块,一直被运用到 2000 年。前苏联与美国在这里进行过宇航事业合作, 28 名 不同国家的 宇航员也曾到访 “ 和平号 ” 进行工作,它被废弃后于 2001 年受控再入大气层烧毁。 1998 年 11 月,现行 国际空间站 的第一个部件“ 曙光号”功能货舱 发射升空,随后陆续发射的模块对其逐渐进行扩充,它由多个国家分工建造、联合运用,是目前人类拥有过的规模最大的空间站。 由 于率先建造空间站的缘故,空间植物科学的先驱首推俄罗斯(前苏联)的科学家们。但真正大规模进行空间植物实验是在“和平号” 空间站上,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 IBMP )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他们设计建造了适宜失重条件的栽培装置,在空间站进行了诸如生菜、小麦等植物栽培试验,得到了很多原创性的发现。如 90 年代,他们在空间站进行了 157 天小麦循环栽培试验,小麦株高只有 13cm ,每株只有 1 个穗,不分孽,但返回地面后又重现了原始性状。这些看似神奇的发现,立刻引发了各国植物学、生态学家们的兴趣,美国政府随后加大科研投入,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也会同美国几十所著名高校掀起了空间植物科学研究热潮,肯尼迪宇航中心和佛罗里达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们对小麦、豌豆、生菜、拟南芥、洋葱、玉米等植物进行了多次飞行搭载试验,研究了从诸如光强、光周期、失重、温度、干旱、辐射等环境条件对植物从宏观生态反应到微观基因、蛋白表达谱的一系列研究,形成了从硬件栽培设备到软件栽培参数等诸多专利与成果。 空间站的生命 失重条件下,水珠飘了起来 失重条件下,植株根系生长受到干扰 “ 真 酷!好吃!太新鲜了”,今年 8 月在空间站上品尝生菜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和日本宇航员油井龟美在视频中略带夸张地感叹道。 这 是个人的一小口,却是人类的一片大叶子”,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官网上略带调侃地评论说,“这让我们距离飞向火星又近了一步”。 近 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宣布正式启动名为“ Veggie ”的在国际空间站种植花卉计划,此次筛选的植物是百日菊( Zinnia elegans Jacq. ),如果顺利的话,明年 1 月份空间站上就会绽放。百日菊如果种植成功,下一步宇航员还将于 2017 年尝试在空间站上种植能结果实的植物,比如西红柿。 在 太空种植作物,其长远考虑是未来人类在执行载人深空探索任务时,航天器内的植物将成为生命保障系统的一部分。久处太空的宇航员需要富有营养的新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培育蔬菜的“太空温室”除了保证宇航员能吃到新鲜蔬菜,对改善空间站以及飞船内的空气及水交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空间站栽培植物还有标记时间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没有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太空中生活,航天员容易失去生理节律,睡眠受到影响。太空温室可以帮助宇航员调节自身节律,花开花谢间宇航员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在太空中,植物是唯一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存在。” 植物的作用不单单是时钟——看着植物的变化比看时钟带来的时间体验更强烈。 美、俄等航天大国已拥有成熟的空间栽培装置 宇航员 Valery G. Korzun 展示 NASA 空间站中培育出来的莴苣叶 空间站小麦栽培试验 N ASA 称,放眼火星或小行星探测任务,太空农业将变得更为重要。未来,太空农业技术仍需取得重要突破,而且这类创新技术将惠及地球农业, 研究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长情况,或许有一天能够彻底解决地球上的粮食缺乏问题。 主编:“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 副主编:李乐园,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博伟,硕士研究生 ——————————————————— 欢迎关注月宫一号微信公众号 本微信公众号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所 月宫一号 刘红教授科研团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全国空间基地生命保障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创建并维护。 带您了解载人深空探测生命保障系统科普知识和最新研究动向。 如有帮助请点赞 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所主页: http://www.lss-lab.bme.buaa.edu.cn/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838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光靠地面解决不了交通拥挤
wdfzacw 2014-12-9 12:38
地面交通路线是有限的,越来越拥挤,是不可逆转的。城市发展不可遏制。如何解决交通拥挤堵塞,肯定要靠空间;也不是靠城市里的飞机,而是要靠新意识新思路。比如,一是发展地面空间站;二是发展地面弹射器。这种思路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的前途光明具有发展前途的新鲜快捷的方式。 方案之一:在空中离地面300米的位置设置空间站,在望京的一位需要去天安门的人站在弹射器上弹射到空间站,空间站立即通过投射器把此人投射到目的地。时间需要10秒钟。被弹射的人只需要穿一件特制的飞行衣。方案之二:一个可以弹射100公斤的弹射器,具有卫星导航,只要弹射起来导航到目的地,目的地具有软轻的接收位,操作时间5秒。虽然是弹射,但飞行衣可以让人感觉的非常舒适。这是否是神话?非也!这种方法非常好的优点是没有污染。动力存在于空间站和弹射器,它们都用电能和光能。
个人分类: 生活|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无人货运飞船“天鹅座”点火6秒后坠地爆炸
热度 1 sheep021 2014-10-29 15:02
美国 无人货运 飞船“天鹅座”点火 6秒后坠地爆炸-中新网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报。 看到这个新闻,俺不仅想到一句老话——人一定要谦虚一些。 想当年,苏联解散后,其空间站坠入大气层烧毁,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标题竟然是——人类最壮观的烟花表演! 而现在,轮到美国人自己玩烟火了。烟火,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低调。低调。毕竟,太空探索是一项高科技、高风险的项目。 ----------------------------------------------------------------------------------------- 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国际空间站坠毁,在监控空间站坠毁的过程中,俄罗斯航天指挥中心里先是一片寂静,然后呜咽一片。而美国航天指挥中心却爆发出一片欢呼。有人问,如果让一个美国人来为和平号空间号讣告结果会怎样? 我觉得可以借用当时《洛杉矶时报》的标题:人类最壮观的焰火表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幻】【76号空间站 Space Station 76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9-21 10:12
导演 : 杰克·普罗特尼克 编剧 : 珍妮佛·艾莉丝·考克斯 / Sam Pancake / 杰克·普罗特尼克 / Kali Rocha / Michael Stoyanov 主演 : 帕特里克·威尔森 / 丽芙·泰勒 / 玛莉莎·寇兰 / 马修·波莫 / 杰瑞·奥康奈尔 / Kylie Rogers / Kali Rocha / Victor Togunde / Sam Pancake / Michael Stoyanov / Katherine Ann McGregor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科幻 官方网站: http://www.spacestation76.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3-08(美国) 片长: 93分钟 IMDb链接: tt2369317 A 1970s version of the future, where personalities and asteroids collide.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3851692
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系统工程成功之梦(很好,供参考)
shxf 2014-9-5 13:59
个人分类: 系统工程|2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怕的太空碎片
xuxfyuwp 2014-4-25 14:20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海洋、河流、大气受到污染、植被、生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地球这个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唯一家园,成为各国政府、社会组织,乃至个人无法回避且必须采取行动解决的问题。 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并没有止步于地球表层或大气层内,而是扩展到了数千至数万公里外的太空领域。在地球周围的太空空间里,环绕着大量的人造飞行物,有些是正在应用的卫星、空间站等,但更多的则是已无任何用途的碎片,构成大量太空垃圾。 从国家空间天气中心业务监测平台上显示的信息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密密麻麻的碎片在环绕地球缓慢地移动着。相对于浩瀚的太空,这些碎片是非常渺小的,这种显示多少有些夸张,应该没有那么清晰易见,但其危害是不容低估的。 目前美国的太空碎片监测技术最强,并将监测到的10厘米以上太空碎片对外公布,数量约达15万左右,12厘米以上的也超过了13万,特别是在数千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附近和3万6千公里赤道上的地球轨道附近是一个碎片聚集区。目前,美国有能力监测到3厘米以上的碎片,再加上还有更小的碎片,数量上可达到数百万甚至更多,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么多的太空碎片来自何方呢?绝大多数都是人类所为。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宣告了人类进军太空时代的开始,各类卫星、探测器、飞船、空间站等相继腾空而起,至今,地球太空轨道上已接收了一万多个人造物体。这些物体一方面自身要占据地球轨道空间,并由于设备失败、燃料耗尽、控制失效等原因最终形成毫无价值的太空垃圾,另一方面由于发射用的火箭会残留于太空,飞行物碰撞会产生更多碎片等因素,产生了远多于飞行物本身数量的垃圾碎片。 2009年2月11号北京时间零时55分,曾放生过美国一颗已经报废的通信卫星与一颗仍在运行的俄罗斯通信卫星相撞事件,产生了500多块大体积碎片。太空垃圾碎片的存在会对未来向太空发射的飞行器产生巨大威胁。任何航天器与哪怕是几克重的碎片相碰撞也将难逃被摧毁的命运。 太空碎片不会自行消失,只有在500公里以下轨道飞行的才有可能在短期内落入大气层烧毁,在更高轨道飞行的则可在太空存留千年至数万年以上。尽管有些国家在研究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取得有效成果。可行的措施是所有具有发射能力的国家能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有约束力的公约,按照一定规则利用太空空间,尽量减少太空垃圾的生成。特别是在常用的轨道位置上,避免残留太多无用的碎片。 (原文写于2011-04-01 21:45:5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章|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的华裔宇航员卢杰
热度 10 jiangxun 2013-11-7 09:17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2014年第2期上,标题是“卢杰 不知不觉摘到星星的华 裔航天员”。 华裔宇航员 卢杰 ( Edward Tsang Lu ) 成长经历 1963年7月1日,卢杰在麻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出生,卢杰的父亲卢景辉来自广州,毕业于广西大学,在美取得化学博士学位;母亲臧雪莲是辽宁人,是抗战时期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的女儿,专业电脑程序设计师。双亲是1949年从大陆迁至台湾的知识分子,后赴美留学而安家落户。夫妇两人现在都已退休,目前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佛里蒙市(Fremont, CA)。 卢杰和母亲臧雪莲一起参加臧启芳先生追思会 卢杰自小就十分聪明,小学三年级时智商测试就超过了150,因而跳级念五年级,初中时年年考第一。在纽约韦伯斯特的托马斯高中学习期间,他是学校摔跤队的成员。1980年,他从托马斯高中毕业。 1984年卢杰毕业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电机系。在大学里,他还当了摔跤教练。1989年他获得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卢杰在科罗拉多州包德市的高海拔天文观察台担任“访问科学家”。他在许多学术专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涉及面极为广泛,涵盖了太阳耀斑、宇宙生成学、太阳系的振动、数据机械学和等离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1992年前往夏威夷火奴鲁鲁天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段期间对於太阳焰物理的原理发表了先进的理论,同时也对宇宙学、统计力学、太阳振荡及电浆物理学发表多篇论文。同年,他还到北京参加了一个天文物理方面的学术会议。 卢杰标准像 申请宇航员 1992年,一个偶然机会听身边的同事说起申请当宇航员的事情,卢杰突然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去做这项工作,甚至没有片刻犹豫,立即与美国宇航局取得了联系,然后很快递上了自己的申请。1994年夏天,美国宇航局的通知不期而至,他已经通过初选,进入复试。12月9日,专攻物理的卢杰就是从数千名申请当宇航员的高手中脱颖而出,膺选为美国宇航员候备队员,1995年3月进入约翰逊航天中心工作的。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航天物理学界从事研究并担任宇航员,作为一位美籍华人,卢杰是否要面对比别人更多的挑战呢? 他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 “我不认为作为美籍华人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在这里,尤其是美国航空航天总局,一切都是按照工作表现来决定的,你能否成功取决于你的工作是否出色,而不是其他因素。”完成了为期1年的训练后,卢杰顺利通过了NASA宇航员评估,首先获得登上航天飞机派遣资格。 不久,他被分配到宇航员办公室的计算机辅助分部从事技术工作。 卢杰即将进入航天飞机前做准备工作 进入太空 1997年5月15至24日,卢杰曾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STS-84飞行任务中担任任务专家,这是NASA与俄罗斯的“ 和平号空间站 ”( MIR )进行会合与对接的第六次太空之行。在完成此次为期9天的太空任务后,卢共绕轨道飞行144次,总计旅行360万英里,累计在太空度过221个小时20分钟。 2000年9月8日,卢杰又参加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STS-106任务,为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卢杰和马林申科的的一项任务,则是安装接驳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及俄罗斯太空舱的电缆。他们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这是人类太空计划中最困难的一种工作。因为他们要随身背负著所有设备和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卢杰戏称:“就像骡子一样。”此外,在沿著美国太空舱“团结”号、俄罗斯服务舱“星辰”号和“曙光”号功能货物舱攀登前行时,两名太空人需要越过无数林立的天线和各种对接的装置,且不能碰触,才能顺利完成任务。那天,卢杰和他的同伴身穿装有小型迷你推进器的太空衣,背负著成捆电缆线、吊杆和工具“飘出”航天飞机,步入茫茫宇宙之中。两人身系安全缆绳,像爬山一样沿著耸立的国际空间站向上“攀登”,并在“太空工地”上从事安装作业。对於卢杰和马林申科的“空中漫步”,另一位宇航员海斯形容道:“这就像在一座13层楼建筑物的第11层楼外工作,只不过脚底下看到的是水蓝色的地球”。第一次在太空行走的卢杰则不禁赞叹:“风景棒极了。”在花费了长达6小时14分后,卢杰和马林申科最终提前15分钟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据美国太空总署官员统计,卢杰当天在太空的行走距离长达30.58米,这个距离已经是太空漫步的极限,行动可谓是“太空远足”。此次飞行持续11天19小时10分钟,至20日结束。期间,共绕地球185圈,共飞行490万英里,太空行走6个多小时。 进驻国际空间站 2003年4月卢杰与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Yuri Malenchenko)乘俄罗斯“联盟─TMA2”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执行“远征七号”( Expedition 7 ) 任务。这是他第三次登上太空,并且是第一位华裔进驻国际空间站,而且要在那里住六个月。当时美国已有两架航天飞机失事。为纪念7位战友,卢杰特意将上次“哥伦比亚”号的行动代码STS-107做成一块小布牌,缝在袖口上。卢杰说:“我在未来几个月里,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我的朋友们,就不会感到孤单寂寞。” 在国际空间站,他们一起接受了多次的大中小学生的提问,并在太空中用电子钢琴为当天过生日的学生弹奏了“祝你生日快乐”。卢杰在空间站里还和在地面上的魔术师 表演了扑克牌魔术 。 当10月15日中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时,卢杰正在国际空间站上。他用汉语通过美国有线新闻网向杨利伟致以问候:“欢迎到太空来!”,“一路平安、愿你成功!”。作为炎黄子孙,卢杰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感到自豪。“杨利伟上天时,太空有2/3是中国人。”,卢杰来华后在多种场合这样风趣地说。马连琴科也表示:“我很高兴,太空中除了我和爱德华(卢杰的英文名)之外又多了其他的人。我知道中国有长城,我向所有中国人道贺。” 卢杰在国际空间站里观察一个漂浮的水珠 他们共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185天,进行了近30项生物实验、生物技术实验及防辐射实验后,于10月28日返回地面。卢杰说,他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每天的工作都忙得不可开交,一点也不觉得寂寞和孤独,何况还可以经常和家人通话、发E-mail、听CD盘等。做一名宇航员要具备应变能力,临危不具的能力,还要具有单打独斗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太空生活要处理好合作关系,选择好夥伴,和平相处,共同完成任务。 卢杰在国际空间站里手拿一个照相机正准备对地球拍照 2004年9月12日,卢杰在休斯敦太空中心接受美国宇航局局长亲自颁赠的“杰出服务勋章”。局长致词表示,卢杰在2003年所执行的“探险七号”,发生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创下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搭乘俄罗斯宇宙飞船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例子,很多地方无规章可循,必须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并且在原订三人减裁至两人的情况下,维持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作,十分难能可贵。他还获得过休斯飞机公司大师称号,NASA卓越服务奖,加加林勋章,科马洛夫勋章,贝雷戈瓦勋章和三次NASA飞行奖章。 他的爱好广泛得惊人,更难得是文武全才:特技飞行、当摔跤教练、弹钢琴、打网球、冲浪、滑雪样样都行。平时喜欢旅行。在空间站里,他为大家表演过弹钢琴。他还拥有商业驾驶员飞行证书,累计飞行时间已经超过1000 小时。卢杰的语言能力也很强,会说汉语和俄语,曾专门在台湾学习过两个月的中文,1997 年进太空前闭门修习俄语速成班。 卢杰还是美国天文学协会、美国飞机拥有者和飞行员协会及实验飞机协会的会员。 卢杰和俄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进餐。 中国情 作为一名中国人,卢杰在太空中一直想拍北京的照片,但由於云层、灰尘和天气的缘故,非常难拍到。在太空中工作了近4个月的时候,遇到了好天气,飞过北京上空时,他兴奋地拍下了一组弥足珍贵的镜头:故宫、天安门、八达岭长城……。他说还看到了上海和广州,以及黄褐色的黄河入海口,他试图找到长城, 但来自北部的沙尘和雾气很重。 卢杰手持筷子。 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卢杰中国食物情有独钟,而且中国读者对宇航员的吃也特别感兴趣,所以他对在太空中的吃有很长的介绍。空间站上的食物务法跟他母亲做的相比。但他说还是不错的。他希望在太空之旅中吃到了广式早茶糯米基,於是他就对负责太空食物的工作人员讲,能否将糯米基进行处理,带上太空呢?她进行了试验,将包糯米基的外皮去掉, 进行特殊处理,终於将糯米基带上太空。他还挑选了一些中国食品(像一种放入甜豆酱的糯米饭)、夏威夷牛肉干、罐装法国食物(豆焖肉鸭、加勃艮第沙司的牛肉)和一些袋装即食糯米饭(比那些禽类食品味道好多了)。他的妈妈将自己亲手做的中国“八宝饭”,让他带上太空享用。在太空中,美国宇航员分享时,都连称太好吃了,问还有没有。卢杰说,他在家都是吃母亲做的中国菜,连他的菲裔妻子也在积极地学做中国菜。 卢杰访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年秋,作为当时唯一的在役华裔宇航员,卢杰专程访问了中国,为推动中美两国航天学术的交流而奔忙。身在卫星发射场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专门委托副总经理马兴瑞会见卢杰一行,并代表他向卢杰颁发了中国宇航学会授予的“国际航天交流奖”,马兴瑞对卢杰说:“你是第四位获得该奖的外籍航天员。”10月27日,卢杰访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受聘为北航顾问教授。随后,卢杰博士作题为“太空的生活和经历”的演讲。虽然他的中文说得不够流利,但挡不住卢杰对中国强烈的“多了解”的愿望,他甚至想“摆脱”陪同,独自“闯荡”各大城市,以体验更加地道的中国味。 B612基金会的筹建者拉塞尔·施威卡特、卢杰和斯科特·哈伯德 转战小行星 2007年8月10日卢杰宣布 从NASA辞职 ,从此以后他一直在不同的地方跳动:先是 加盟Google 。2010年6月,卢杰离开Google,加入“Sunfire Offices”。2011年11月,他转到“ Liquid Robotics ”。2012年2月当上了“Hover Inc.”的首席科技执行官。2012年6月28日,卢杰与阿波罗9号宇航员 拉塞尔·施威卡特 ( Rusty Schweickart ) 及斯坦福大学教授斯科特·哈伯德 ( G. Scott Hubbard ) 成立了“ B612基金会 ”( B612 Foundation )。 卢杰应邀在国家峰会 (National Summit) 演讲时指出小行星入侵的危险性 “ B612基金会 ”的核心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对付小行星入侵的危险。小行星阿波菲斯预计将于2029年和地球擦身而过,卢杰提出了以宇宙飞船拖走小行星的方案。兴建一艘核子推动的宇宙飞船,盘旋在阿波菲斯的上空,利用它的引力稳定宇宙飞船轨道,然后宇宙飞船便可倒过来把阿波菲斯拖离轨道,作用犹如“地心吸力拖船”。卢杰计算后指出,如果有20年时间准备,重约20吨的宇宙飞船只需利用推进器,一年内可将一个长约200米的小行星改变轨道。事实上,卢杰在NASA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这个想法。这是他下决心离开NASA专心搞这个项目的主要动力。有些人提议可以轰炸入侵小行星,但他认为那样的话,大大小小的行星碎块会落入地球,增加对地球的威胁。近年来,新发现的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接连不断。卢杰等人的声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2013年, 联合国将建立小行星防御组织 。NASA今天(2013年11月6日)说,可能的小行星撞击可能比以前预计的要早。相信卢杰他们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卢杰决心面对宇宙中的小行星入侵 “我认为,我们被授予了一个主动改变人类进程的机会。怎么可以拒绝这个机会呢?”他说。此时此刻,卢杰想到的不是成功率,不是自己的名誉。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他决心接受这个史无前例的挑战。为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让我们祝福卢杰和他的战友们。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已经有很多关于卢杰的文章了。我在本文里部分采用了这些文章中的文字。下面给出参考过的中文文章。 互动百科:卢杰 美籍华裔宇航员卢杰 防小行星撞地球 美华裔航天员卢杰献策 卢杰在太空中不忘战友 华裔航天员卢杰获NASA最高荣誉奖章 NASA 华裔宇航员卢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受聘仪式暨“太空的生活和经历”演讲会 美籍华裔航天科学家漫步太空 应中国宇航学会之邀 华裔航天员卢杰一行访华 华裔航天员卢杰的太空日记 马兴瑞会见美国华裔航天员卢杰 创太空行走纪录的卢杰 美国现役宇航员卢杰博士访华 华裔宇航员卢杰在美接受训练准备赴太空站 华裔航天员卢杰谈在国际空间站就餐 美宇航员卢杰在国际空间站上汉语问候杨利伟 美国现役宇航员卢杰博士访华 文武全才的华裔宇航员卢杰
个人分类: 航天人|1444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专家建议把太空育种纳入载人航天及空间站计划
热度 1 jldxwsj2000 2013-7-29 10:29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7日建议,要把航天工程育种纳入载人航天及空间站计划,协调利用好中国空间搭载试验机会,为空间诱变机理和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提供一个长期的科学试验平台。 中国“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坛,戚发轫做主题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在“十二五”期间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发射多艘载人飞船、多艘货运飞船和多个空间实验室,尤其是中国空间站的建立,可为中国航天工程育种提供稳定、长期、高效的空间试验平台和有利保障条件,为中国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及产业化的快速、稳固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这位资深航天专家介绍说,1987年至今,中国共进行包括“实践8号”种子卫星在内共22次、1200多个品种的航天工程育种搭载试验。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70多个太空育种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200多个品系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拥有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和地面空间环境模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累有20余年航天工程育种科研及产业化的实践经验和成果。目前,在北京建立空间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并在北京通州、甘肃天水与张掖、海南文昌等地建立航天工程育种选育、制种及种植推广基地,还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种类型的航天育种种植推广基地10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并与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开始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戚发轫称,“这是中国比较有希望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域之一,随着中国空间实验室、货运飞船和空间站计划的实施,我们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航天工程育种又称太空育种,它是集航天技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系统创新工程,其利用返回式航天器,通过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对植物、微生物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科研人员再从中筛选出需要的变异品种。太空育种较传统育种的最大优势是缩短育种时间,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造出大批优质种质资源,对缓解农作物优质种源贫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分类: 专题综述|1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为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6-25 14:24
我国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为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报道: 北京时间6月25日上午,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成功分离,神舟十号飞船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我国首次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7 时05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顺利分离,神舟十号撤离至距天宫一号相对一定距离处。随后,神舟十号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变轨控制,从天宫一号上方绕飞至其后方,期间,在地面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神舟十号转为正飞姿态,天宫一号转为倒飞姿态。此后,地面控制神舟十号接近天宫一号,顺利完成近距离交会。 绕飞试验实施期间,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值守,3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神情镇定地密切监视飞船仪表上的各类数据,及时准确地向地面报告绕飞试验进展情况。根据计划安排,在完成后续试验任务后,神舟十号飞船将于26日上午8时许返回地面。 据有关专家介绍,此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航天器绕飞及多方位交会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个人分类: 其它|2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续一)
QuentinYue 2013-3-31 09:37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续一) 岳中琦 阅读了科学网转载的、人民日报在昨天发布的《俄“联盟”号载人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快速对接》消息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6205.shtm )。最引我注意的是,报道指,“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介绍,这是国际空间站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首次有载人飞船在 6 小时内与其对接,俗称快速对接模式。通俗地讲, 就是飞船在升空 6 个小时以内围绕地球飞行 4 圈后就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而以往载人飞船要绕地飞行 34 圈、花费近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对接 。” 这个对接技术和实践使得我联想到,三个月前( 2012 年 12 月 30 日),我在科学网贴登的题目为《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647978.html )。这个博文的第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是,如何在月球外高空进行飞船和登月机重新联接?具体再述如下: “飞船在登月机离开后,就会按照某种轨道在月球外高空环绕月球飞行。登月机在离开月球后,它也在月球外高空飞行。在浩瀚的月球外高空,飞船和登月机是如何联系、如何快速地连接将是第三个关键科技问题。飞船和登月机要有某种自动增加和减少速度和改变速度运行方向的功能。在对接时,飞船和登月机的速度一定要相等、同向和同位置。” 现在看来,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为解决这个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在月球和水星等行星外空如何对接应该是更加困难的、现在可能还是有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2013 年 3 月 31 日写成于港大办公室
3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TN---空间站,乐高机器人
gogowang 2012-11-23 07:58
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周四宣布,已经成功测试一种新的通信协议,这将成为未来行星间互联网通信的基础。  NASA和ESA的测试方式是让国际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远程控制地面上的一台乐高机器人。太空通信及导航副助理主管巴德里·约恩斯(Badri Younes)表示:“我们从国际空间站进行的这一测试未来可能被用于火星轨道太空飞船内的宇航员与地面的通信,或是利用轨道卫星作为中继站,从地面进行通信。”   这一通信协议名为DTN(干扰容忍网络)。在地面上,常规的互联网通信协议将数据分组,并传输至最近的工作节点,最终送达用户。这一协议适用于近地通信,而并不适合距离超远的太空通信。   NASA表示:“网络中的数据从一跳传输至下一跳。在下一步连接建立的过程中,数据可以被临时存储,并在连接建立好之后继续传输。”NASA和ESA的试验模拟了宇航员在月球或火星轨道上控制月球车或火星车的场景。本周有传闻称,NASA计划未来让宇航员处于距月球表面较远的轨道,向月球表面发送月球车。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Sunita Williams)使用了专门设计的NASA笔记本,通过DTN协议去控制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欧洲航天指挥中心中的乐高机器人。试验于10月底完成。 这就是这个被控制的机器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卫1火卫2和月球是”上帝”开发地球的空间站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2-9-1 07:20
火卫 1 火卫 2 和月球是”上帝”开发地球的空间站 蒋继平 2012 年 8 月 31 日 首先说明一下, 我这里指的”上帝”不是宗教人士心中的上帝,而是指火星人, 也就是天上的帝国的意思, 因而,是一个实体。 不过,根据我的科学知识, 根据我个人的思索, 这个上帝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换句话说, 火星上目前没有火星人存在, 火星人已经在早期移民地球了。 最近以来, 由于美国的 “ 好奇号 ” 火星探测车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登陆, 并成功地传回一些在火星表面获得的图像,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对这个地球近邻的关注。 根据 “ 好奇号 ” 传回地球的照片, 火星上的一些地貌与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很相似。 不过, 我关心的不是这些照片, 也不是这些地形, 因为我的脑子中早已有这种 “ 印象 ” 。而且, 我知道,火星上的许多物体的化学组成也与地球是一致的。 我现在要谈论的是为什么火星会有火卫一和火卫二, 还有地球为什么会有月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得首先说明一下,我们地球的另一个近邻, 金星, 就没有任何卫星, 至少到现在还没有。 对于这样的天文现象,我的解释是, 火星和地球是已经开发了的星球。 在开发这两个星球的时候, 需要空间站作为 “ 天梯 ” 来承担必要的任务。而金星是一个还没有被开发的星球, 所以, “ 上帝 ” 还没有在其轨道上安置卫星 ( 空间站 ) 。 远古时期,当火星人面临火星资源枯竭,环境极端恶化, 已经不利于生物生存的情况下, 就计划开发和移民地球。 但是, 由于火星和地球的距离实在太远, 空间旅行花的时间很长, 来回一趟不容易。 而且, 要开发地球成为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 这就要求空间运载工具的大型化。 可是, 直接从火星发射大型的空间旅行器到地球来是不可能的。 原因是火星的引力和大气层的障碍。 鉴于这个重要因素, 火星人必须分阶段地 “ 向外扩张 ” 。 第一步是到临近的空间物色一个合适的小星体(陨石), 借用来安置在火星的临近轨道上, 作为一个天然空间站。 从火星源源不断地演练星球登陆, 成功并熟练地掌握了这个技术后, 就向这个空间站运送物资,在这个空间站建立永久性基地。 在这个基础上, 在更加外围的轨道上, 再建立一个质量更小的天然空间站。 这个质量更小的天体也是一种陨石。 这个小型天然空间站(火卫 2 )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由于本身的质量很小, 其本身的引力很微弱, 它又离火星比较远, 所以, 它的引力很小。 可能只有火星的几万分子一。 第二, 它几乎没有任何大气层, 接近于真空状态。 火卫二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发射大型的空间旅行器是十分关键的。 从火卫二发射空间旅行器比从火星直接发射可以获得载量更大和速度更高的效果, 从而大大地提升空间旅行的效率。 同样的道理, 月亮也是火星人在地球近临轨道上安置的一个天然空间站。 从火卫二出发的火星空间旅行器的飞行速度是很高的(至少比我们现在的运载火箭要高得多)。 这样高速的空间旅行器是不适合直接进入地球的大气层的, 要不然, 会产生极大的磨擦力而烧毁的。 因而, 就必须在地球大气层的外部建立一个 “ 驿站 ” 。 这个驿站具有引力低和大气极其稀薄的物理特性。 这个特性有力于高速飞行器的安全降落。 综上所述, 我认为火卫一火卫二和月球是 “ 上帝 ” (火星人)在开发地球时建立的天然空间站。借助这些天然空间站,达到载量巨大和速度极高的空间旅行目的。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612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爱,最幸福的模样^_^
xusuowen 2012-8-25 21:28
[转载]爱,最幸福的模样^_^
看到未名网上一篇这样的文字,很喜欢。这也是一生需要学习的功课。 发信人: hhaza00 (hhaza00), 信区: Piebridge 标 题: 爱,最幸福的模样^_^o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4 09:52:41 2012, 美东) “爱是一种宠溺,倾尽全力满足她各种合理或看似并不合理的愿望;爱是一种纵容,任 由她使坏耍横胡搅蛮缠,也依旧能宠爱地将她拥入怀里;爱是一种包容,全盘接纳她种 种缺点和小情绪;爱是一种怜惜,舍不得让她委屈流泪”。 我想这是才是爱最幸福的模样,能拥有这样的爱,是每个追爱的女孩都期待的。想起好 友结婚后说得一番令人动容的话:“我本平凡,因为他的疼爱,我变得耀眼夺目;我本 不是天使,因为他的呵护,变成天使下凡!平凡而老套的相遇,却成就这段幸福的婚姻 ,我上辈子到底是做了多少的善事,老天给我了满天星的眷顾!” 看到她这样满满的幸福,打心眼里为她开心,原来遇到了对的人,爱可以绽放地如此绚 烂。原来为爱执着,落幕会有这般地羡煞旁人;看到她脸上洋溢地微笑,也让人更加坚 信,为爱执着,终究会拥有爱的繁华。 -- 要微笑地去相信茫茫人海中迟早会遇到那个值得我用一生去爱的人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阿波罗计划任务剖面的一些述评
chenzhao 2012-6-20 11:30
对阿波罗计划大家都很熟悉,采用的是“一次发射,月球轨道集合”的方式。作为人类唯一实现过载人登月选择的任务方案,是否没有改进的余地?后来者是否只能亦步亦趋?我想问题不是这样的,从阿波罗计划本身来看,它包含了3个主要的舱段:指令舱(CM)、服务舱(SM)、登月舱(LM)。这样各司其职确实很安全,但是存在以下可以改进的地方: 1.阿波罗计划的方式:为了宇航员能够直接重返大气层,指令舱有厚重的热防护盾。这也是指令舱和登月舱必须分开来设计的原因,否则登月舱将因太重而消耗过多的燃料。 改进思路: 宇航员返回地球时,可以先登陆空间站,然后由改进后成熟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接回地球。 改进的效果: 扩大服务舱使得其适合居住,只采用一个可分离的登月小艇,即登月舱,省略了指令舱。 相应的修改: 小型空间站设置在地-月-L1点上。 2.阿波罗计划的方式:宇航员从月球表面乘坐登月舱的上升级,抛弃底座,在月球轨道与指令舱对接,然后抛弃登月舱,启动服务舱上的主发动机,返回地球。 改进思路:登月舱并不区分下降级与上升级,在月球表面只抛弃下降级的燃料罐,在宇航员返回时,驾驶完好的登月舱前往地-月-L1点与小型空间站汇合。 改进的效果: 登月舱不用抛弃,在下一次登月时,补充燃料罐后,可以重复使用登月舱。 相应的修改: 登月舱轻型化,采用复合材料,采用非加压结构,宇航员乘坐登月舱时,利用登月舱内电源、氧气来补充宇航服的生命维持系统。 总结下改进后的任务剖面: 1.月球L1点航天站的建立 从地面,利用重型运载火箭发射 重约12吨的月球轨道航天站复合到达地-月 L1点, 所需的△V 大约为13.2km/s. 航天站带有重约3.5吨的登月舱,在到达位置后自主轨道保持。 2.发射无人的月-地返回飞船航天站,并与之对接。 3.发射载人的地-月飞船前往航天站,并与之对接。 4.宇航员换乘登月舱前往月球表面执行任务。 5. 宇航员乘登月舱离开月球表面,并与航天站对接。 6.发射货运飞船抵达无人状态航天并由宇航员对 地-月飞船和登月舱实施燃料和消耗品补给。 6.宇航员换乘 月-地飞船返回地球,原有的地-月飞船留到下一次做“月-地”飞船使用。
4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颠覆你心目中的美国
热度 8 hulj068 2012-4-15 22:37
发信人: tampo (temp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颠覆你心目中的美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14 12:15:41 2012, 美东) 1,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相当于美国的 中央银行,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体系,“联邦”多好 听的名词,但是他却是一个私人银行家和大企业集团的组织,也就是说是纯粹的私人组 织,不受政府控制。美联储所有的高层都是这些集团的首脑,然后美国政府从这些首脑 中“任命”主席。 2,我们所说的美圆,每一张都是出自美联储之手,而不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没有发 行货币的权利,只有发行国债的权利。 3,美圆的流通是由于美国政府向美联储“贷款”所有的美圆让他作为货币在美国和世 界范围内流通,而以美国国债作为抵押。 4,美国人民每年交纳的数量最多的税是个人所得税,而这些钱没有进政府的腰包作为 财政预算,而是直接进入美联储的帐户,作为美国政府“贷款”美圆使用的利息。 一,美国的本质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梅耶,罗切斯尔得(银行家) 1864年4月14日晚上,一个演员径直走进林肯总统的包厢,“他平静地把枪瞄准了林肯 的左耳和背脊之间……共开枪8次。”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扬长而去,15日,美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总统,终于挂了。 林肯同志的光辉事迹早已不用多说,他废除奴隶制度(虽然他自己家也蓄奴)等等,但 是恐怕不为人所知的是他所提倡发行的“绿币”大概是打破美国银行家发行货币的第一 次尝试,为了防止内战让美国人民再次被加上一屁股的债,林肯同志以国家信用为基本 发行了“绿币”,企图银行家对美国的经济控制,于是他挂了,而绿币随即被废除。 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总统在自己的车上连中3枪,当场毙命,凶手李.哈维.奥 斯瓦尔德,一个在海军陆战队射击成绩评价仅仅为及格的退役士兵,用一支意大利产卡 尔卡诺M91/38手动步枪在5点6秒的时间内连续打出3发子弹,从完全不可能的角度做掉 了肯尼迪。接着,他在48小时后被另一个人做了,然后在随后3年之内,18名证人先后 以不同的方式挂掉,而相关证据和文件不是被封存就是被“意外销毁”…… 对于约翰.肯尼迪总统的贡献,大多数人恐怕并不了解其签署的总统令11110号,发行白 银券,以美国的白银储备为基础以白银券来结束银行家们操纵的美圆体系,当然,他显 然没有意识到谁才是真正的老大,于是也挂了。而总统令11110号和白银券之后也被废 除。 翻开美国历史,在美国历史上先后有7位总统在任上挂了,还没计算死掉的参议员,人 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于是翻开美国金融史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挂掉的总统有一个共同 点,那就是都准备在货币上下点文章。当然,也包括一些没有挂掉的。 1835年1月30日,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迅在国会山参加一位议员的葬礼,一个英 国的油漆匠昂首阔步走到总统面前两米的地方,从容的拿出手枪开火,但是不幸的是子 弹炸膛,没能射出,于是他从口袋里拿出第2把手枪,再次开枪,结果却是哑弹,依然 没能射出,周围的人“惊呆了”都在等凶手拿出第3把枪,但是军人出身的安得鲁总统 急忙拿起手杖自卫,和凶手打在一起,这时周围的人才上去“制服”凶手,接下来的审 判中,该凶手被判明有“精神病”于是逃脱了法律的严惩,至此以后每当刺杀总统失败 ,刺客就变成了“精神病”而没有得到任何审判(比如里根被刺),天知道美国怎么那 么多疯子,天知道怎么只有美国的疯子可以完成无数恐怖组织费劲心机都无法完成的任 务——刺杀美国总统,只是人们知道一点,安德鲁.杰克迅总统企图建立独立的美国财 政体系,彻底摆脱银行家的经济控制,他死后墓志铭上只有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 “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有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先是通过通货膨 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一觉醒来时, 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土地。”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作者) 于是,美国总统英勇的和金融银行巨鳄进行了200年的殊死搏斗,伤亡率超过了诺曼第 一线的美国士兵,但是始终无法把货币发行权夺回来,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没有了货币 的支持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今天,美国人民欠下的国债中在外国购买的国债不足2点5万 亿美圆(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购买的),不要为这个数字惊讶,因为他并不大,美国人民 欠美联储的债务为44万亿美圆,而这笔债务只会越积越多,永远没有还清的那天。 当然在美国你可尝不到欠债当大爷的滋味,在那里,欠债的话就老老实实的当孙子好了 ,由于经济完全被这些银行家的资本控制,所以他们让谁上台就让谁上台,想让谁担任 什么职务就可以让谁担任什么职务,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完全被控制,也就 是我们所说的“影子政府”,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个政府,他是一个庞大的赢利性组织, 所有的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利润。 再让我们翻开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府高层的人员名单,看看他们的履历: 我们首先介绍的是有“美国中情局之父”之称的艾伦.杜勒斯,于1953年担任中情局局 长,任职11年,彻底让中央情报局成为世界最大的恐怖组织,不,是情报组织,其丰功 伟业让人赞叹,让我们看看他的履历: 1916-1926,担任外交工作。 1926-1943,进入美国垄断水果公司——联合水果公司 1943-1953,担任瑞士情报站负责人。 1953年担任中情报局局长。 此人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在上任1年后也就是1954年,危地马拉政府总统阿本斯和联合水 果公司在土地和财产上产生纠纷,于是1954年中情局策划了危地马拉政变,这位民选总 统被中情局推翻了,当然这位总统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打算投靠苏联或者对美国不利 ,这场政变也对打击苏联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无关,只是为了联合水果公司的利益。 然后是著名的布什父子,这父子天生跟伊拉克过不去,老子打完了儿子继续打。 先说说老布什,我们省略掉那些过场直接看精彩的地方: 二战结束后退伍,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1948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得克 萨斯州经营石油业。 1951年与人创办布什-奥弗比石油开发公司。 1953年至1959年是扎帕塔石油公司的创办人和董事。1956年至1964年是休斯敦扎帕塔近 海石油公司总经理。 …… 1976年至1977年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后任赖斯大学副教授,并在得克萨斯州经商。还是 达拉斯、伦敦、休斯敦等地第一国际银行和一些公司的董事,也是哈特基金会会长。 接着是小布什: 1975年获得了MBA学位,(使他成为第一个有MBA学位的总统),毕业后布什开始从事德 州的石油产业。 1978年竞选议员失败后继续经营石油产业,成为了好几间企业的合伙人或总裁,包括了 他自行创立的布什能源公司。 发现了什么没有?在美国无论是是当中央情报局局长还是总统,他们的履历上必然有在 经济界浓厚的一笔,当然,他们的政策也大多跟经济上的履历挂钩,只不过他们最共同 的地方就是他们都不过是美国巨大经济集团手中的棋子,为了经济集团的利益不惜不断 的颠覆别人的国家,甚至发动战争武装侵略。当然冲锋在第一线,并且最后吃下这个恶 果来承受受害国仇恨的则是那些美国平民——谁叫你欠人家那么多钱呢,充当炮灰也是 应该的。为什么美国人在国际上那么遭人恨,谁导致的?他们又是在为谁挡子弹? 在中国,我们最讨厌的就是官商勾结,而在美国,人们不必担心这点,因为官就是商, 商就是官,只是一个头衔不同而已。这些大财团的总裁合伙人摇身一变就可以掌管CIA 甚至整个国家,当然他们在自己公司的股份从来没有动过,是为了那年仅30万美圆的总 统年薪为美国人民效力还是为了从经济集团那里获得取之不尽的金钱为他们效力? 曾经有过一篇《死于贫困的美国总统》但是可惜,自从第十八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 之后,后来的美国总统却再也没有贫困的威胁,那么是谁把他们从贫困中拯救出来的呢? 美国的经济集团控制了整个国家,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经济集团的唯一目的就是聚敛 财富,而资本主义的手段就是掠夺,掠夺,不断的掠夺。于是,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就成 了他们掠夺世界的巨大战车,既可以为他们挡风遮雨也能挡子弹,又可以打着国家的旗 号去做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和赤裸裸的武装侵略,而美国的政府不过是他们的傀儡,人 民不过是邪教信徒般可以肆意驱使和牺牲的廉价低值易耗品。只要有利益,他们可以毫 不犹豫的牺牲美国和美国人民哪怕世界人民的利益,即使是同胞也不例外。 “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 ——波拿马,拿破仑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个反犹主义者,起码在他的前半生是这样的,他是中立主义者, 但是当他走上德国政治舞台后,发现在德国经济萧条的时候,每7个德国人中有6个失业 ,生活在贫困和饥饿中,而犹太人的银行家和金融家却依然在大发横财,并且控制了整 个德国的经济,包括货币发行,他们可以收买议员,让他们为自己的集团继续敛财,于 是他发誓要把这些犹太人的“既得利益集团”铲除,当然后来这种心理的扩大导致他成 为一个种族清洗主义者,但是他夺回了德国的经济权利和国家权利,并且在华尔街的支 持下仅6年就完成了战争准备,而支持他的是国际清算银行,美国银行家和大企业共同 组建的庞大银行组织,甚至在二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大量来自美国的货款依然通过 瑞士的国际清算银行进入德国的帐户,帮助他们继续把战争维持下去(因为美国还没准 备好,而德国不能在美国准备好前就被打败)。 “纳粹政府有8500万瑞士金法郎存在国际清算银行,该银行大部分董事都是纳粹官员, 而美国人的金钱却一直流向那里。” ——众议员约瀚,靠斐(1944年1月) 二,美国对世界的经济掠夺。 很多美国人很奇怪,是啊,他们本身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同时还“热心援助”其 他国家,为什么他们还被全世界人民所憎恨?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充当了 金融集团的打手的角色才被世界所厌恶。 同建立巨大的殖民地国家不同,美国的幕后是银行金融经济王朝统治,所以他们的手段 也有别于一般的老牌殖民帝国,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敛财的手段可谓与时俱进 ,日新月异。尤其是面对寻求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人张开了他们的血盆大口。当 然不会再是单一的战舰大炮,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亚洲发展银行”,接下来就像星球大战3部曲一样完美无缺: 1,派遣“经济刺客”,这些经济刺客无论是哪个街头招募来的,履历上一律都是美国 名牌大学经济学的教授专家,这些人打着帮助经济规划的旗号,让这些国家的政府听信 他们的花言巧语,相信自己国家需要建设大量的项目,接着他再游说该国主要决策者从 美联储,世界银行等他们控制的组织里大量贷款,去建造那些可能用的上或者根本用不 上的大型建筑,并且许诺可以给这些决策者巨额的贿赂和回扣。(最有意思的例子,当 他们计划给印尼政府贷款修建大型水电站的时候,所有的工程师都置疑印尼在未来100 年里是否需要用到这么大功率的水电站,也反对其对环境的破坏,于是为了说服印尼政 府他们找来“经济学家”预测印尼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其中预测只有8%的被抄了,预 测每年达到19%的提升了,于是他们得到“结论”——由于印尼发展速度过快,电力需 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的大水电站是必要的) 2,对方一旦同意贷款,则要求他们用贷款的钱聘请“美国公司”(实际是他们旗下的 相关公司)来承接这些工程。“实际上只是把自己的钱从左口袋里拿出,经别人的手放 回右口袋。” 3,工程完工,皆大欢喜,当然,那个国家需要把几十年国民收入统统用来换债务,包 括巨额的利息, 如果你还不起,那对不起了,你所抵押的大型国企,银行,甚至土地都会被他们一点不 剩的拿走。 完美的空手套白狼,当然,他们最害怕的就是那些“无赖国家”“流氓国家”,比如这 些国家死心塌地就是不贷款,或者拒绝偿还高额利息,然后就该“美国人民民主专政” 了,否则养活那么多美国人有什么用啊? 1,以CIA为主体,散步谣言,支持反对派,发动颜色革命,强行将“无赖”“流氓”的 领导人赶下台,接着再由CIA秘密支持的这些洋奴来找他们贷款,出卖国家利益。 2,当行动1失败后,派杀手直接干掉该国领导人,敲山震虎,给他的继任者提个醒。 3,当行动2失败后,那么所有的媒体突然发现该国领导人犯有“种族屠杀”“压迫民主 ”等等一系列反人类罪行,然后“正义”的美国大兵会把这个国家先炸平,然后上去活 捉该国总统,抓回去关起来或干掉,扶植一个言听计从的傀儡政府。 于是第三世界国家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刚刚独立,就接着被“经济殖民”背上了需要偿还 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巨额债务,为此,他们必须拿出本应用于国内发展,教育,医疗,经 济,军事的钱来偿还这些债务,当他们偿还不上的时候,只有拿自己抵押的东西来送给 这些美国银行家,包括当地银行,企业,土地等。为什么战火后一片瓦砾的中国在封锁 中能够迅速崛起,而同样没有经受战火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无论怎么发展却始终无法摆 脱贫困,你可以看看他们全国上下努力创造的财富都到了谁的腰包里,他们的经济被谁 操纵着,他们可以看见无数大型的工程在建造,但是富了的永远是那少数人,大多数人 依然贫困…… 2003年,泰国总理他信庄严的站在泰国国旗下,此时,他们已经提前还完了欠下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的贷款120亿美圆,同时为了偿还这些钱主动让泰株贬值造成的损失还无法 估量。他宣誓绝对不会再向这些国际银行家们要一分“援助”,甚至鼓励泰国企业拒绝 偿还他们欠这些银行家的债务,2006年,泰国政变,他信被推翻…… 当然这只是手段之一,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经济泡沫,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的 金融市场被大量外资推到顶点,外汇储备庞大,然后先操纵日圆升值,导致其外汇缩水 ,接着发现依然无法撼动日本金融市场的时候,他们要求日本政府在金融市场上开通“ 任沽”,“做空”“股指期货”等业务(之前日本根本没此项业务),接着将自己的证 券在最高位抛出,全部做空(就是预计指数会大跌,跌的话就大赚)直接把日本金融市 场砸到最底端,让日本经济崩溃后大量从最底端收购股票包括日本支柱产业,从而可以 永久的在日本玩这种“剪羊毛”的游戏,当然,他们在韩国遭受了失败,尽管我不喜欢 韩国人,但是当韩国的经济和大企业即将被他们全面收购,而韩国的货币被同时贬得一 文不值的时候,每一个韩国人从自己的家里拿出所有的金银首饰,全部上缴政府,用黄 金偿还债务…… 当然,以上这种方法,最关键的前提就是你要掠夺的对象的制度符合你的要求,假如你 的金融制度还不符合,那么他们的说客又会来推销“美国完美的经济制度”,当然,或 许人们忘记了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他们实行的也是这种制度,只不过那次受 害的是美国人,发财的依然是银行家们,甚至罗斯福新政,以“蓝鹰”计划,打着重恢 复金融信心的口号帮助这些大银行家彻底垄断了美国的银行金融领域,将所有的中小型 银行一网打尽。 美国人喜欢独裁者,假如这个独裁者是可以找他们贷款然后拿国民利益去偿还的话,无 论他是喜欢种族灭绝还是吃人肉,他都会被美国的媒体称为“民主国家的典范”。 当然美国人更喜欢民主制度,因为国家权利的分散,僵化的法律体系,为了上台不择手 段甚至私下里可以向任何人摇尾乞怜的政党,以及为了保护本党派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 利益的特性,都方便美国庞大的金融帝国进行实际上的控制。 美国人反对独裁,因为不管独裁者如何,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有可能为了本国国家利 益,拒绝美国的“援助”和好意(独裁和爱国是两个概念),于是这位独裁者铁定要死 在美国人的手里,无论是刺客还是美国大兵的坦克。 美国人也反对民主,因为有的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可以排除一切党派的概念,全心为 国家利益而努力,于是也就注定了这样的“民主”是不可能长久的,不是被“更民主” 的人推翻就是没山姆大叔的陆战队做掉。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精神分裂的结果呢?看看美国媒体背后用金钱支持的他们的集团就明 白了,即使他们向戈陪尔发誓“我们的新闻是自由的。” “在美国,究竟还有没有人是清白无辜的?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靠剥削发展中 国家来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当然,获得最多好处的是处于社会经济体制金字塔最顶 端的人……这些国家不得不让美国公司肆意开采他们的自然资源,也不得不忍痛把国内 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建设计划放在一边,而是首先偿还我们的债务,但是实际上, 我们已经从建设工程中回笼了大部分资金,尽管计算贷款的公式上并没有算上这些钱, 难道‘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的借口就意味着我们是无罪的吗?也许有人会说‘不知情 ’,也许因为有人故意误导,总之有很多借口,但是你能说你是无辜的吗?” 约翰,帕金斯(做出印尼发展速度将达到19%的‘经济学家’) 三,金融帝国的目的和最大威胁。 建立一个世界政府,世界新秩序,这恐怕是国际金融集团,银行集团的最终目的,当然 你不要指望这是一个可以团结世界人民的政府,他依然是一个方便银行家可以随意掠夺 任何国家任何地区财富进自己口袋的,他不是政治性的,只是经济性的,因为金融只有 一个目的,那就是敛财。而在他们的体系里,实际上只有两种人,一是他们这些极少数 精英的有钱人作为世界的主人,而广大的普通人只能为他们做奴隶,不断的为他们提供 财富,他们要打破一切人类固有的道德,信仰,以金钱来作为世界唯一的标准,当然, 他们用自己的“基地”美国给人们展示了好的一面,让人们产生对那个体系的向往,但 是正如美国的约翰,帕金斯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所说的:“我怀疑,地球上有 限的资源能否让世界人民都过上美国人那样富裕的生活,实际上,在美国境内也有千千 万万的居民生活在贫困中。另外,我不十分清楚其他国家的人是否真心想要过上和我们 一样的生活。美国国内关于暴力,经济衰退,滥用毒品,离婚和犯罪的数据也说明了: 尽管我们是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也许是最不快乐的国家之一。那么我们 为什么要强迫别人模仿自己?” 但是他们有一个纯天然的敌人,当卡尔,马克思揭露出这些“资本主义本性”的时候, 他已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没有什么比银行家们和金融家们更加害怕这种理论,国家控制经济,国家控制金融,防 止银行业和金融业左右国家,世界金融帝国的梦想在瞬间崩塌。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 共产主义理论出现的时候,世界对他的恐慌远大于君主立宪制的复辟。所有企图尝试这 种制度的国家都遭到了一切手段的打击,或许在今天这些理论已经被大部分普通人所淡 忘,即使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但是在大洋彼岸,有那么一群人却没有忘记, 而且决心付出行动。 当索罗斯代表金融集团制造亚洲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记住了他,但是或许大家并不知 道,他直接参与了解体苏联的行动,因为他早期的头衔是“慈善家”,专门在东欧和前 苏联发表关于“极端个人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的演说,得到了美国国会和当地 傻X们的赞赏。 “在合法性和人道主义者的面纱背后,人们总可以看到一帮‘亿万富翁’的‘慈善家’ ,以及他们所资助的各种组织,比如,开放社会协会,福特基金会,美国和平协会,国 家民主捐助基金,人权观察,大赦国际,世界危机组织等……在这些组织的配合下,不 仅可以塑造而且可以制造新闻,公共议程和公众观点,以控制世界和资源,推动美国制 造的完美世界统一的理想。” ——吉列斯,埃马瑞(美国评论家) 也赶上北极熊的运气不好,遇上一个大脑刚被门夹过的领导人,在野心家叶利钦的辅助 下,把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给拆了。于是银行家们欢呼雀跃的同时,还没忘记去侵 吞前苏联庞大的资产,于是一群“经济专家”蜂拥前往俄罗斯,瞬间让前苏联遗留的庞 大资产转移到那些国际银行家买办的手里…… 当今天前苏联已经解体17年了,网上甚至有人在鼓吹前苏联自杀后“自由”“民主”了 ,无限向往,但是可惜,有些数据有人是不敢说的,在那些虚头八脑的看不见,摸不着 的“民主自由”后面,俄罗斯人的收入少了,寿命减短了,而前苏联时期最被人痛恨的 腐败不但没有丝毫减轻,反而成几何级数增长,俄罗斯在2007年全世界清廉国家排名为 127位,而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清廉排名已经从78位上升到70位,而俄罗斯的贫 富差距不断拉大,富人每年都更加富有,而穷人更穷。不过不得不说,世界经济集团在 前苏联利用对手的低能和白痴打了一个大胜仗,于是他们把目光再次转向中国,中国才 是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国家…… 四,最后的阵地—中国 世界经济集团对中国的掠夺,从清朝时就开始了,网上有人不断的歌功颂德的美国人退 还庚子赔款的“伟大举动”,只可惜大多数中国人对这种先抢劫你,再用抢劫你的一部 分钱给你弄个什么东西的举动不感冒,况且这一举动的原因来自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给 各国首脑写的信,信中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已经证明了中国是一个不会屈服于外来势 力的民族,反抗不会停止,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精力来控制这个国家,因 此他建议采取以中国人代理来统治和掠夺中国的手段,于是美国人投资建造了清华大学 ,美其名曰——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全国N多文盲的时候不去扫盲或者普及基础教育 而办大学?)规定该大学每年必须向美国派遣多少多少留学生,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 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 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 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当然,这种一相情愿的做 法显然是由于不了解中国所致,他们小看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往后的日子里,这些 留学美国的人虽然学说英语,学美国的东西,即使在异国他乡却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中国 人,要为中国而努力…… 在中国军阀混战的时候,西方经济集团以军火为贷款,让各派军阀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抵 押换取军火,当北伐战争开始后,他们又毫不犹豫的命令各国军队直接干涉北伐,制造 了南京惨案,直到蒋介石背叛革命,向外国承诺,我的政府可以继承北洋军阀以来所有 的外债,这才让西方国家开始放弃他们支持的军阀全力支持蒋介石,而这笔外债有多少 呢?折合国币达744447593.98元,从1927年至1933年,对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清偿本息 达二亿四千九百余万银元,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入整理的达十亿五千六百万 银元。遇上这样一个冤大头,西方的银行家们终于眉开眼笑了,当然,债务是永远还不 完的,老蒋的四大家族一面借债务,一面用国家利益来还,直到1949年借债额共达 3068000000元,这些债务加上偿还的利息,相信中国人民别想翻身了…… 当司徒雷登看到人民解放军的军队从楼下通过的时候,他没有走,留了下来,后来被写 进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些妄自匪薄的家伙以此为据,说毛主席当年凭借一 时的意气断送了中美建交的契机,但是当年司徒雷登留下的原因则是,“睁起眼睛看着 ,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其实很简单,假如共产党取代了国民政府,那么债务也应 该继承,这是西方经济集团的算盘,总之,他们不能有坏帐。但是毛主席不是老蒋,不 会为了让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高兴就让人民共和国刚诞生就平白无故背上十辈子都还不完 的外债,所以司徒雷登必须滚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经济终于 可以重新开始,而不是从一个无底洞中绝望的缓慢往上爬,当然,美国最心疼的不是蒋 介石政府的溃败,而是那些天价的贷款永远无法要回,因为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凭借一个 小岛永远无法偿还那些债务…… 于是新中国就在一片敌视的封锁中傲然挺立着,用自己的手去建造自己的国家,无论路 途多么困难。 毛主席有句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是真理,当然面对一个如此强大的中国 ,他们不敢把军队派过来送死,在核武器存在的今天,贸然的战争是毁灭性的,他们在 寻找一个战争以外的方法,改革开放给了他们这个机会,有机会让外资进入中国,也有 机会合法的雇佣中国的“买办”来帮助他们进行活动,但是他们却很不高兴,为什么? 因为在中国始终有一个中国共产党站在他们上面,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防止他们对 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无论你如何钻法律的空子,无论你如何花言巧语,也无法 随心所裕的行动,当然,他们可以用大把的钞票收买一些官员,但是无法收买整个党, 更无法用钱来控制住整个国家,即使投入再多的钱,中国的支柱产业,钢铁,军工,资 源等都被牢牢的控制在国家手里,他们更担心,一旦遇上类似日本那种掠夺,共产党是 否会用他们手中的权利越过法律来强行制止对中国的掠夺,这确实让他们坐立不安。更 为恼火的是中国的外援,中国对非洲兄弟国家的援助没有丝毫的贷款性质,是纯粹意义 上的帮助,这不但让非洲国家的兄弟和中国走得更近,而且让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选择 ,不用靠找西方国家贷款,然后偿还一百几十年的外债,也可以开发国内资源,然后进 行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天那,这是对非洲人民“民主”的践踏,是对他们“自由”的亵渎,于是西方新殖民者 们怒不可愤,长此以往,他们找谁贷款去啊?于是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还在进行内战的 国家苏丹,这个国家有石油资源,但是却缺乏开采的能力,于是中国人去援助建造了石 油设施,帮助苏丹政府开采石油,然后和苏丹进行合法贸易,这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啊。要是让他们来,先说服政府贷款多少钱修建石油设施,然后以油田作为抵押,让苏 丹这个穷国担负起上百年的巨大债务,他们只要坐在华尔街数钞票就可以了,当然即使 你还不上也不要紧,油田跑不了,至于达尔富尔,达尔富尔在哪?但是中国彻底粉碎了 他们的梦想,于是愤怒的他们哭天喊地的大叫“苏丹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是“幕后帮 凶”,当然潜台词是你们怎么能“抢我们未来百年的钱呢?”不过不要紧,反正媒体都 掌握在他们手上,他们怎么说美国人就怎么信,连奴隶主都能成为“自由斗士”还有什 么是不能继续编造和篡改的,所以说美国人喜欢当炮灰怨不得别人,谁让他们自己头脑 简单呢。 于是他们会用上一切可能用到的手段来瓦解这个可以威胁他们敛财的国家,那些在前苏 联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手段,那些可能奏效和不太可能奏效的手段全部用上,他们可以在 美国国内扶植那些大脑有病的疯子甚至西藏的奴隶主和新疆的恐怖分子,用所有的媒体 不遗余力的来打击中国,把中国描写成一个“邪恶帝国”,甚至不惜用冷战的手段来对 全世界进行“社会主义威胁”的反复宣传,以达到丑化孤立中国的目的,当然,他们时 刻也不会忘记对中国的“民主”教育,收买一些败类和天真者,让他们全力以赴的进行 宣传,指望这种“愚公移山”的行动或许会在哪天能够取得成效,让他们可以像在前苏 联那样解决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再大捞一把,只可惜他们忘记了,中国是喜马拉雅山, 高度是每年在增加的…… 中国其实已经在进行一场保卫中国的战争,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而已,而我们的 对手并不是那些“美国人”,而是他们背后的那个庞大的资本集团!!!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空间晶体生长研究进展
kejidaobao 2012-2-17 10:49
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同高度的重力加速度是有起伏的,其平均值是g0=9.80m/s2。微重力环境的严格定义是g=10-6g0处的空间环境。获得微重力环境的实验装置和航天器:落管、落塔、气球、抛物线飞机和探空火箭等,可得到数秒到数十分量级的微重力环境;使用人造卫星、飞船和特殊的太空飞行器,可获得数天到数十天的微重力环境;使用空间站可实现数年到十几年的微重力环境。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实验平台,它是一座试验性空间站。2011年11月3日,成功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这表明中国已具备实现微重力环境的所有手段。本期封面图片上部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过程模拟图。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结构完整、性能完美的高品质光电子晶体和蛋白质晶体的需求愈加迫切。地面重力条件下存在自然对流,它显著地影响热量和溶质的输运过程以及晶体/溶液界面边界层特性,进而影响晶体的品质和性能。空间微重力环境提供了纯扩散晶体生长的理想条件,在此条件下有可能生长出高性能的单晶体。 空间晶体生长的研究目标是,探索空间环境中晶体生长的原理、方法和规律;寻求改善晶体特性的途径;发现新晶体品种;开拓晶体的应用前景。由于晶体生长的实验周期很长,对于熔体生长体系,一般采用提拉法、坩埚移动法等技术,实验周期需数天或数周;而对于溶液生长体系,一般采用水热法或溶液法等技术,实验周期需数周或数月。在太空中探求晶体生长的实验和理论问题,需要长时间微重力环境。在过去30多年的微重力实验中,科学家们都是搭载卫星、飞船和空间站等航天器,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 中国的空间晶体生长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原航天部510研究所合作,于1987年首先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了GaAs半导体单晶体的生长实验。此后,随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多次发射,又多次开展了空间晶体的生长实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展了非线性光学晶体α-LiIO3的空间生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了蛋白质晶体研究,原航天部的相关研究所在空间生长了HgCdTe半导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将试验材料搭载在“神舟三号”和“神舟八号”飞船上,生长了掺铈硅酸铋晶体(Ce:Bi12SiO20,Ce:BSO)、蛋白质晶体以及自组装胶体晶体。本期封面图片下部从左到右分别是半导体Mn:GaSb 在空间生长(左上)和地面生长(左下)的晶体,空间生长(中)和地面生长(右)的刀豆氨酸蛋白质晶体。 《科技导报》2012年第2期45—57页刊登了陈万春、宋友庭的论文“空间微重力环境中的晶体生长研究进展”。封面图片由陈万春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岳臣)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站的微重力水平
Veda 2012-1-10 16:34
首先空间站的微重力达不到零。除了气动拖曳( 10 -7 g ) , 辐射压( 10 -8 g ) , 微陨石(通常小于 1 克)碰撞( 10 -9 g )等引起的扰动之外,在远离空间站质心的位置还有重力梯度和重力随空间站轨道的周期变化( 10 -7 g )。以上效应是不能消除的,因此称为残余(定态或准静态)重力。 另外,振动对空间站不同位置的微重力水平会有影响。振动的来源有船员的活动,设备的运转等。微重力水平与振动频率有关。高频段( 10 2 Hz )的微重力能达 到 10 -3 g 量级( g-jitter 重力跳动),低频段( 10 -1 Hz )的微重力能达到 10 -6 g 量级。 参见:M. Lappa, Fluid,Materials Microgravity, Elsevier,2004, p82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激光技术在未来空间站上的应用
zjxwkp 2011-11-16 22:02
转自中国晶体网:http://www.webcryst.com (一)发射装置及飞船内部电子仪器的精密焊接 这是激光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最广泛的技术,由于激光焊接相对于电子束、等离子束和传统焊接方法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能量密度高、热影响区和变形区小、可 焊接不同材料的组合、具有高的柔性等,再加上密封性好、适合在真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因此激光焊接在航天航空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传感器、密封件、钽电 容等。 比如,华工激光生 产的高精密激光焊接机,在贵州某军工企业应用于焊接钽电容器件,这种钽电容器件用于神八宇航飞船发射装置及飞船内部仪器。这种军用钽电容采用了特殊合金外 壳,需要在纯氮环境下实施密封焊接。针对这一特殊应用,华工激光有针对性的研发了真空手套箱激光焊接系统,对产品实现了完美焊接。 (二)飞船外壳及特种合金零部件的切割加工 在航天航空设备的制造中仅外壳的设计就需要多次反复试验,由于外壳采用特殊金属材料制成,强度高、硬度高、耐高温,普通的切割手段很难完成材料的加工, 激光切割 作为一种高效加工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切割技术是一种摆脱传统的机械切割、热处理切割的全新切割法,能将能量聚焦到微小的空间,从而获得极高的辐照 功率 密度(105~1015W/c m2),从而具有更高的切割精度、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值、更多参考http://www.webcryst.com/zh/bullitin/236-09oijk.html
1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笑喷:《常到河边钓钓》
genevalley 2011-10-22 06:58
找点空闲,挤点时间, 发动小车, 往周边窜窜。 套上wader,拎着杆杆, 买桶米诺,去湖边转转。 包包里塞满了,钩钩线线, 口袋里面,还藏着个手电。 生活的烦恼,它顿时木了, 工作的事情,先靠边站站。 左甩甩杆杆,右甩甩杆杆, 哪怕只能上条破痴,或者碎粘粘 挂了地球也能拉个杆儿弯呀, 夏退冬近没几天鸟,就图个舒坦。 常来回窜窜,来回窜窜, 不要总是蹲在一个地方在那傻劲地甩 大鲈多是躲在荷叶下面趁机偷一口呀 卧癞眼神太好,很少在~~白天出现。 -- 发信人: fotoman (hexar), 信区: Fishing 标 题: 夜深人静的时候依旧怀揣钓鱼的梦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8 01:09:10 2011, 美东)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zchvictory 2011-9-30 08:07
  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徐壮志、孙彦新、李惠子)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1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宫一号飞上太空 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
yshimp 2011-9-30 03:26
http://news.sohu.com/20110929/n320992709.shtml   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徐壮志、孙彦新、李惠子)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徐壮志 孙彦新 李惠子 media_span_url('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9/29/c_122109004.htm') // /* 相关热点 2010-09-09 */ .tagHotg{float:left; margin:10px; width:480px;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left; } .tagHotg h3{padding:0 0 0 30px; height:25px; line-height:25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color:#004276; background:#d0dce8 url(http://i0.itc.cn/20110909/1ab_e0b54db2_c2ca_ab9b_7565_86c6bebea7ad_1.gif) no-repeat 14px 7px;} .tagHotg .tagIntg{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overflow:hidden; zoom:1; background-color:#fff; border:#afc5db solid 1px;} .tagHotg .tagIntg ul{margin-top:1px; padding:9px 7px; overflow:hidden; zoom:1; background-color:#f4f4f4; } .tagHotg .tagIntg ul li{float:left; padding:0 5px; width:140px;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4px;} .tagHotg .tagIntg ul li a{color:#004276; text-decoration:none !important; font-family:"宋体";} .tagHotg .tagIntg ul li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本文相关推荐 天宫一号最新图片 天宫一号的宇航员照片 天宫一号的最新情况 天宫一号最新发射时间 天宫一号的长度 天空一号飞船最新视频 中国第一个飞上太... 韩国看天宫一号 外媒看天宫一号
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飞上去做什么?——关于“天宫一号”的几点随想
热度 38 等离子体科学 2011-9-26 16:25
“天宫一号”计划27-29日晚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计划的第一步。 花这么多钱送一个空间站上去,做什么? 无非两个目的:长远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太空开发技术;眼前的——从事只有在空间站条件下才可以完成的科学研究。 对中国来说,后者更应该引起重视—— 比如我们的“嫦娥”,在这一点上就不尽如人意。 十几年前(1998年)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Station, ISS) 发射的时候,笔者曾同欧美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一起提交了一份关于微重力条件下物理实验的Proposal(建议书),在ISS第一批项目的全球专家评审中名列前茅。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第一批安放在ISS上。现在已经发表了一批成果。 两年前征集中国空间站计划科学实验的建议书,笔者同武汉大学的同事也提交了一份探测电离层金属尘埃颗粒来源的建议书。 电离层中观测到的大量金属颗粒来源于外层空间的结论,是武汉大学易帆老师近年来取得重要科研成果。那么这些金属颗粒在外空间是怎样分布的?它们来自哪里?这对于对地球空间环境乃至星体演化、太阳系形成等科学前沿问题都可能带来新的认识。 送上去以后石沉大海。听说是被“枪毙”了。大概是因为不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想起有一个年轻人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笔者提出一种新思路,建议他试试。他据此写了申请,被“拒”——理由大约也是:与国际上研究的主流不同! 我们常讲,要开展创新性研究,特别是“源头创新”,可是一到具体问题,先要问:美国人为什么不这么做?欧洲人为什么不这么提? 这种心态怎么能“创新”?跟着“主流”、盯着“热点”,还谈何创新?更不要说“源头”了! 凡是“源头”的,一定不是“主流”的! 凡是“创新”的,一定不是“热点”! 希望我们的空间站,能做一点真正“源头”的事情。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13047 次阅读|73 个评论
[转载]预计在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自已的载人空间站
zchvictory 2011-9-23 13:48
[转载]预计在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自已的载人空间站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屠呦呦拿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分析
热度 8 xupeiyang 2011-9-16 12:57
这位网友在我的博文后贴的这份讨论资料,我认为分析的很有道理。供大家讨论参考。 ----许博主 发信人: lrpwd (lrpwd), 信区: Biology 标 题: 再讨论一些屠呦呦先生拿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15 20:55:57 2011, 美东) 我在这里再讨论讨论屠呦呦先生拿奖的可能性,估计大家比较感兴趣,我们先对比一下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基础医学奖。 先从历史上整体看,拿到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一共只有11位拿到诺贝尔医学奖,由于拉斯克奖一共有79位最后拿到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显然另外有68位基础医学奖得主最后拿到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人太多,没具体数, 大家有兴趣去数数),似乎临床医学奖要少很多, 只有基础医学奖的六分之一。 但显然我们应该看有多少届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发给了拉斯克临床/基础医学奖得主,而不是单纯以人数凑数, 因为奖是发给一个成就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 三个人。 另外近年的数据比20-30年前的数据显然更有意义, 因为现在的颁奖委员会和过去显然不一样,发奖的侧重点也会有不同。我们就来看看过去十年的诺贝尔医学奖(2001-2010),有4届获奖者是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2001,2002, 2007,2009), 同样有4届获奖者是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得者(2003,2005,2008,2010)。 具体如下: Leland H. Hartwell (2001 诺贝尔医学奖,1998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Sir Paul M. Nurse (2001 诺贝尔医学奖,1998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Syndey Brenner (2002诺贝尔医学奖,1971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Paul Lauterbur (2003 诺贝尔医学奖, 1984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Barry J. Marshall (2005 诺贝尔医学奖,1995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Oliver Smithies (2007 诺贝尔医学奖,2001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Mario R. Capecchi (2007 诺贝尔医学奖,2001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Martin J. Evans (2007 诺贝尔医学奖,2001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Luc Montagnier (2008 诺贝尔医学奖,1986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Elizabeth H. Blackburn (2009 诺贝尔医学奖,2006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Carol W. Greider (2009 诺贝尔医学奖,2006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Jack W. Szostak (2009 诺贝尔医学奖,2006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Robert G. Edwards (2010 诺贝尔医学奖,2001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还有三位化学奖得主 Roderick MacKinnon (2003诺贝尔化学奖, 1999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Aaron Ciechanover (2004诺贝尔化学奖, 2000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Avram Hershko (2004诺贝尔化学奖, 2000 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可以看出虽然12位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最后拿了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只有4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主最后拿了诺贝尔医学奖, 人数上看的确基础医学奖的多很多,但两方分别拿了六届/四届,差别不大,在医学奖上更可以说是平起平坐。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委员会并没有完全倾向于基础研究,他们对临床医学上的成就一样重视,所以从对比上看,屠呦呦先生虽然是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她拿奖几率并不比现在这些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低多少。 那么紧跟着的一点就是青蒿素的成就够不够格拿奖?这个本来不需要说什么,拿到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就足以说明它够格。拉斯克奖的评审委员会基本上都是学科大牛,你说一个可能看走眼,20多位盯着呢,评出来的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而且好几个诺奖得主,提名诺奖完全没问题。 我在原来那篇文章里面已经谈过,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更重要的是它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有人说这个成就比不上青霉素,所以不够格。这个说法就比较出格了,诺贝尔医学奖本来就有高有低,青霉素这种成就一百年来都没几个,如果每一届诺贝尔医学奖都按照青霉素, DNA双螺旋的标准,估计10-20年都难发一个奖。 青蒿素只需要对比现阶段诺贝尔医学奖的平均水平就好了,从这点上看,很多目前还没有什么医学价值的成果都拿了奖,而这个实实在在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的如果拿不到奖,我个人觉得是违背诺贝尔本人设立这个奖的初衷的。还有就是奎宁和青蒿素对比,首先,奎宁19世纪就出来了,那时候还没有诺贝尔奖,所以这个对比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更重要的一点, 青蒿素结构上完全不同于奎宁/氯奎宁,是抗疟药一个里程碑的成就,新药和新类型的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一点意义重大。 而且目前青蒿素没有耐药性, 不是每个新药都能有青蒿素的成就。另外还补充一点,抗菌药不光青霉素拿过奖,另外两个类型的磺胺类药物和链霉素也单独拿过,从这个例子看,青蒿素和奎宁没有任何冲突,完全可以单独拿。还有人说青蒿素的发现没理论和技术上原创的东西,这就比较扯了,请问青霉素有吗?医学奖的本来目的就是改善和提高人类医疗水平, 攻克疑难杂症,看重的首先就是贡献。 饶毅担心过屠呦呦先生的年龄,毕竟满80快81的人了,这也是我担心的,这估计是阻碍得奖的最大因素,诺贝尔奖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但不颁给过世的人。 现在关键就是屠呦呦先生能不能hold住, 等到拿奖那一天。今年估计很难,可以看看上面最近10年拿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之间明显有时间差。最快的拿拉斯克奖(06)后三年拿诺贝尔奖(09),慢的等了31年。如果是前者,还很有戏,如果后者,绝对没戏。如果单独看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也不乐观,快的等了9年,慢的等了22年。按照最快的,也要到2020年,都90高龄,希望还能hold住。不过也许不用等那么久。 至于其它什么政治,文化,中西医等等因素,我不想多讨论,我想诺贝尔奖一百多年来的名望还是靠的住的。(这里专指科学上的三个奖,其它的和平奖,文学奖, 经济学奖不在我讨论范围)。 最后还是那句话: 青蒿素的工作拿到拉斯克奖已经证明一切了,可以说已经不需要其它更多的什么证明了。 最后欢迎大家指正错误,也欢迎大家转载,让我们多多宣传中国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过那种转贴完全不提原作者名字的就不欢迎了。 屠呦呦的1971年10月4日: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3765do=blogid=488108 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856.shtm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650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空间站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领域——微重力燃烧实验研讨会
alick1 2011-7-7 21:37
2011年6月30日,“空间站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领域——微重力燃烧实验研讨会”在研究所201会议室举行。会议由“空间站规划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科学领域论证工作组”召开,会议召集人为孔文俊研究员和刘秋生研究员。 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空间总体部、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半导体研究所等11家单位的23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首先由孔文俊研究员主持,介绍了会议的议题、参会人员情况。接着刘秋生研究员对空间站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领域总体论证情况做了介绍,对燃烧指南初稿内容、深化论证的进展和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做了说明。此后会议由刘秋生研究员主持,孔文俊研究员做了空间燃烧科学领域情况介绍、空间燃烧科学指南形成过程及实验平台初步设计方案介绍。 孔文俊研究员指出,根据我国空间站任务实施方案,将在未来10年内发射大型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并运行8~10年,这样需要大批的空间科学实验来支撑空间站的运行,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这也是本次研讨会召开的目的。在上述两个报告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孔文俊研究员对与会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或者同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国内燃烧科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在技术科学部中都有深远的影响,微重力燃烧要多组织一些类似的研讨会,扩大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空间站安排独立的燃烧实验柜是完全必要的,这样燃烧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微重力燃烧实验机会,获得燃烧学研究中地面无法获取的信息,促进人类燃烧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相关科技水平的进步。 整个研讨会从上午8:30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4:00,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并预计7月28日将再次举行进一步的实验平台研讨会。 期待中国的空间站~! 来源: http://www.etp.ac.cn/xwdt/zhxw/201107/t20110707_3302625.html
个人分类: 航天 动力|6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宏鑫院士简介
josh 2011-6-5 15:55
吴宏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宏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主要从事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他是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 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领域 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成就。他创立的 “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 是一种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在智能控制方面,他提出的 “特征建模理论和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 等,为复杂航天器和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此外,他还在 交会对接、空间站控制及鲁棒控制 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他的理论方法已应用于 “神舟”飞船返回控制、空间环境模拟器控制、卫星整星瞬变热流控制和铝电解过程控制等九类对象400多个控制系统,特别是在“神舟”飞船返回再入自适应控制中的成功应用,其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的“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在铝电解控制中成功应用,鉴定会认为在铝行业属于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吴宏鑫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主要论文70多篇,专著1部。他培养和协助培养博士、硕士40多名,协作指导博士后14人,2004年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多次被评为部、院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88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39年10月,吴宏鑫出生在江苏省丹徒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不幸的是,在吴宏鑫刚刚10个月大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爷爷是私塾教师。他小的时候放过牛, 没事的时候就似懂非懂地听爷爷在私塾里讲四书五经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整天骑在牛背上的放牛娃,日后竟会成为一位科学家。当爷爷把吴宏鑫送进新式学校时,按年龄他该读四年级了。 只接触过四书五经的他和四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可想而知十分吃力。但聪明听话的吴宏鑫十分要强,经过一年努力他很快赶了上来,一举拿到了班上的第一名。从那时起直到高中,吴宏鑫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们喜欢的好学生。   吴宏鑫高考时, 正值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不久,他十分向往航天技术,一心想报考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当吴宏鑫如愿以偿,最终踏入清华自动控制系的大门时, 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全心投入这些他喜爱的课程中。  1965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1968年,中科院自动化所进行调整,一部分要划归航天部门管理, 成为航天502所,即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吴宏鑫幸运地加入了航天的队伍。当时,“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吴宏鑫也受到了冲击,被关起来审查。谁知道,这次被审查的经历,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受益终身。   吴宏鑫被关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同屋“难友”竟是美国归来的著名专家——502所副所长杨嘉墀先生。平白无故被关起来审查,吴宏鑫十分不服气。他满腹牢骚,心想一定要争个清白。可此时他看到遭受更大冤屈的杨先生异常平静,叫他出去交待问题就出去。 虽然挨了那么多批斗,杨先生依然特别想得开。吴宏鑫更没想到的是,在被关期间,杨嘉墀先生竟一直在做卫星方案。这时候,杨先生对吴宏鑫说了一句话:“只要你自己认为自己没有错,别的就不要去管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听了杨先生的话,看到他这样的大专家还遭受冤屈,吴宏鑫觉得自己更没有理由消沉和发牢骚。 接下来的时间,他利用这段难得的清静自学了英语和日语两门语言,又学习了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等新知识,把关自己的小屋变成了课堂。领导和同事对吴宏鑫很关心,不仅不批斗他,还让他做一些研究工作。那些年,吴宏鑫在卫星地面检测设备方面做了很多事。  这中间,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得以施展才华。一次,因为卫星发射任务要到基地出差。原先安排去的人难以成行,领导就找到吴宏鑫问他能不能去。吴宏鑫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自己还没有平反,竟然有去基地发射卫星的机会给他。在这次发射任务中,吴宏鑫表现出色。当时的发射队领导、后任五院副院长的张国富研究员说:“我发现了一个人才”,此后他一直很关心和支持吴宏鑫。   1978年,吴宏鑫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工作。此时,他面临着选择工作岗位的问题。“文革”之初,他的岗位是卫星方案总体组,但要不要回去呢? 杨嘉墀先生给了他一个建议,建议他去搞航天器自适应控制这一国内无人涉足的新领域。   什么是自适应控制呢?吴宏鑫当时也摸不着门道,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东西引起了他的兴趣。 听说上海有一位高校的老师王家声对此有所了解,他就跑到上海,请人家“科普”了一番。回来之后,他向杨先生作了汇报。杨先生又说:搞这个工作要做好两个心理准备。第一,至少要准备坐10年冷板凳,这10年独自研究没有人理你,单位也不会重视你;第二,你搞这个研究,搞航天工程的人会认为你是搞理论的,而搞数学理论的学者又会认为你是搞工程应用的,虽然暂时得不到足够认同,但这方面的研究是未来的航天控制所需要的。此时,吴宏鑫头脑里对自适应控制有了轮廓,做好了心理准备,他踏上了自适应控制的研究之路,成为航天部门里研究领域相当独特的“冷板凳”学者。    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是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航天地面工程控制和航天器控制等方面。自适应控制研究开展之初,不少人认为搞航天工程的研究所没必要研究这些东西。但杨嘉墀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力主提倡开展此项研究,他说:现在的卫星没那么复杂,用不到这些东西,但将来的卫星一定会用得到。   正当吴宏鑫为自适应控制研究和应用进行筹划,并开展初步研究时,又一个机会降临了。1980年,一位欧洲的学者来北京做有关自适应控制的学术报告,邀请杨嘉墀先生参加。吴宏鑫得知很想参加,但一没有请柬,二掏不起30元钱的费用。正发愁时,杨先生把请柬给了吴宏鑫,并为他出了费用,自己却没有参加。吴宏鑫怀着感激的心情参加了报告会,学到了不少东西,并在这次学术交流中大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吴宏鑫还是一个小字辈,但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欧洲的学者进行了沟通,这位学者认为吴宏鑫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此后一段时间,吴宏鑫在“空间环境模拟器控制系统”中,针对参数未知、参数缓慢变化的情况,明确提出了一种“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1981年,有关的论文在所内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轰动。1982年召开部级鉴定会,宋健院士连续三天参加了鉴定会,到现场看试验结果。这件事让吴宏鑫更加坚定地继续研究下去。1984年,吴宏鑫在自适应控制方面的发明“系数之和等于1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工程设计新方法及应用”,因其原始创新性获国家发明奖。随之,他也成为当时航天系统青年科技人员中的佼佼者。当时的航天部评出了最初的一批研究员,吴宏鑫以他突出的科研成果跻身这一行列,成为当时航天部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1985年,他的论文在《自动化学报》发表。    吴宏鑫在全国各地寻找“试验田”,在天津、河北等省市的炼油厂、啤酒厂、制药厂等企业开展了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和推广,成果显著。一次,吴宏鑫到石家庄一家啤酒厂去,该厂应用了他的控制方法,效果很好。一位工人看他在车间里了解情况,悄悄地对他说:“你不知道,这是北京一个姓吴的教授给我们搞的,特别管用。”吴宏鑫听了,开心地笑笑,没有说话。    他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在此后20多年的应用与研究中不断完善,系统性和实用性得到加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并在航天与工业过程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吴宏鑫另外的研究重点是智能控制领域。在航天方面,他与学生们提出了“基于对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黄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等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工业控制方面,针对铝电解项目提出的“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已使贵州铝厂年增效益500多万元,在铝行业属于国内外首创,目前正向其它企业推广应用。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后,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交会对接”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其实早在1989年,航天专家屠善澄先生就提出要开展交会对接的预先研究。吴宏鑫参与了预研,针对交会对接预研项目与他人合作提出了“非线性黄金分割自适应控制”,得到了“863计划”空间站技术专家组的褒扬。    对吴宏鑫的采访结束之后,他几次对记者说:“写文章不能只是宣传某个人,而要有更深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年做研究工作,我有两点感触:第一,对工作,我认为做好预研是发展航天的前提;第二,对个人,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取得成绩,必须要有集体和他人的支持。”对第二点,吴宏鑫更是深入地谈了他几十年来的经历,谈到了他对领导、同事、学生及学术前辈的感恩之情。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身不好的吴宏鑫能够相对平稳地度过那段“非常时期”,并在学习研究上取得进展,领导和同事的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全国上下批斗成风的时候,知识分子众多的科研单位更是“重灾区”。当时,有关方面要求以工程组为单位,对所谓的“批斗对象”进行批斗。当其他组行动起来的时候,吴宏鑫所在的工程组却没有动静。上面派人过来,指示要对吴宏鑫专门批斗,这时担任工程组负责人的全良、施启宣等同事说:“我们不了解他的情况,所以不能批斗。”当针对吴宏鑫的大字报贴满墙壁时,工程组长不想让他的情绪受到环境的影响,就替他从食堂把午饭打回办公室。在那个年代,这些举动让吴宏鑫感到温暖。这样,虽然吴宏鑫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保护下,获得了难得的可以安心学习工作的环境。在推广自适应控制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所在工程组和研究室的全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自适应控制在实际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将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吴宏鑫认为他的学生给予了他不少帮助。比如在理论上解决了多年难题的博士生解永春、在多个系统成功应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的胡军博士以及擅长实际工程的博士生王迎春。他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在学术上又是并肩探索的同路人。    吴宏鑫认为他的成长进步,和杨嘉墀、屠善澄等前辈的提携指导密不可分。当他担任博士生导师之后,许多老前辈到上一级部门工作,这时502所的其他专家又给予了他无私的支持。比如502所的资深专家吕振铎研究员,为吴宏鑫讲解卫星的有关知识,他自己却因年纪已大,没有申报“博导”这个头衔。吴宏鑫说:“虽然‘博导’的头衔给了我,但在吕振铎老师的面前,我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 补充: 他获得过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主要论文70多篇,专著1本。 他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卫星型号任务、国家“863”课题、部重点预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工业控制等10多项国家任务和工程项目。他在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成就。他创立的 “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他的理论方法已应用于空间环境模拟器控制、卫星整星瞬变热流控制和铝电解过程控制等9类对象400多个控制系统,特别是被设计人员创造性地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再入自适应控制中,其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提出的“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在铝电解控制中成功应用,被鉴定会认为在铝行业属于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20年来,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培养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学生。2 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为研究生授课,他的学生在航天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他曾这样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做事:“你们尽管去干,干好了是你们的,干不好是吴老师的。”在高级人才潮涌国外的时代,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留在国内,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到国外去不回国,无非是打工,除了钱多一点,不能为自己祖国服务。到国外可以学习一些先进技术,如果学好后回国工作,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样,你们是为自己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会感到非常自豪。”   他做的事情算不上惊天动地,他的经历曲曲折折,他总是抱着一颗平常而执著的心待人、处世、做研究。采访过吴宏鑫,我想院士这两个字并不只是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他青春年少时,正值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件事点燃了他学习航天技术,报考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激情,并如愿以偿。从此他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冲击,与著名科学家杨嘉墀关在一起。这段经历,让他从杨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让他受益终身。     虽然在航天工程部门工作,但他的研究内容却具有不少纯理论色彩,而搞数学理论的人又认为他是搞工程应用的。这个特点让他成为一位独特的行走于理论与工程应用中间的“预研”院士。    2003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了58名院士。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3人当选,63岁的吴宏鑫研究员名列其中。航天系统的院士,大多是火箭、卫星的设计师,令世人瞩目的航天型号让他们的名字为人熟知。相对而言,吴宏鑫院士却显得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几十年来,为了航天控制技术的发展,他埋头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是个对理论与实际工程均有涉足的预研学者。例如他创立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和“特征建模”、“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对航天工程控制和工业领域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这些理论和方法,正被应用或准备应用到诸多领域中。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42973.htm
个人分类: Engineering Cybernetics|3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3月21日 世界睡眠日
xupeiyang 2011-3-21 07:40
3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0天(闰年第8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5天。这一天多为“春分”, 中国 一个4000多年的古都节日,也是西方12星座中第一个星座开始的日子分(大约是在凌晨1点42)。 世界睡眠日是由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并将其定在每年的3月21日。其重点是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 中国睡眠研究会 自2003年将其正式引入中国。 1955年,我国首次发现三亿年前 古生物化石 1976年,本世纪最漂亮的彗星-- 威斯特彗星 离... 1986年,苏联宇宙飞船和 “和平”号空间站 对... 1990年, 非洲 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 纳米比亚 宣... 2008年,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 地震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z隔壁实验室研究生
Biopolis 2011-2-23 12:36
标 题: zz隔壁实验室研究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22 09:02:49 2011, 美东)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打魔兽,不聊qq,不泡论坛,不淘deal,天天就知道做实验,每周做组会报告40张slide,张张数据都能用而且不重样。 这种生物可以RA TA两不误,自带干粮一点没有怨言。 这种生物叫做隔壁实验室研究生。 这种生物data多,消耗少,他不度假,不需要工资,不迟到,不早退,也不用睡觉。 他发cell、nature和science,他同时做二十个western不慌张。 这种生物身体好,连轴转不请病假,口才好,讲seminar特唬人,就连乔布斯都向他请教怎么改ppt的。 唯一的兴趣是读paper、唯一听的话是老板的、唯一热爱的体育是洗烧杯。 每天只睡10分钟都觉得浪费生命和堕落,能提前毕业也表示可以再给老板干八年 这种生物把床放在实验室、发好paper却觉得不毕业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感动美国2011,十大人物之—隔壁实验室研究生
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zz)
热度 1 jlcuit 2011-1-26 12:48
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25 15:05:41 2011, 美东) 留学的时候,我下飞机的第二天就去找我的指导教授。我的指导教授是John Hopkins毕 业的,在贝尔实验室作过科学家,后来来到大学任教,很年轻就当了正教授,后来又当 了系主任,人到中年的时候,离开大学,自己创业,几年以后以失败告终,然后又回大 学任教。 第一次见到老板,又是个老外教授,我当然是毕恭毕敬,说:教授,我是中国来 的留学生,来读博士,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能不能告诉我现在需要看什么书, 我可以马上回去看,以便可以很快上手,开始和你一起搞研究。 教授听完上下打量了一下我。然后不紧不慢地说:你很有钱吗?最少是百万富翁 吗? 我非常吃惊,我想一定得说没有,有钱的话他就不会给我助研,如果这样我就没 有钱读书。就得卷铺盖回中国去。所以我说:我是一个中国来的留学生,我没什么钱, 但是很想学习东西,特别是对研究有兴趣。教授又问:你家里很有钱吗? 这回我反正铁定心了,我回答:没有,我是中国来的,中国很穷,我家里也没有 钱。教授听完,说: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研究是有钱,有 闲,吃饱没事干的人干的事,只有有兴趣,又有钱的人,才能真正搞点研究。你说你对 我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我看你根本没有兴趣,不过是你想为我打工赚钱而已,完全不是 你想搞什么研究。 我听了满脸通红,说老实话,我更本不知道这个教授搞的研究方向,说感兴趣是 因为不干这个廉价的劳工,教授不给我助研,我就没钱读书,所以为了钱,不得不说感 兴趣。 教授见的学生多了,什么人对研究感兴趣,什么人对钱感兴趣,一看便知道。当 然教授还是让我干了他的助研,我也很努力,虽然没有任何研究的天赋,还是任劳任怨 的在实验室干苦力。教授的研究经费一直资助我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典礼以后,我又去 见我的教授,我当然是非常感激,没有这么多年他的助研经费的资助,我不可能拿到我 的学位。而且中国人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我去看望他,想得到几句人生真 谛得指点。他说:你现在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你来美国的第一天我就看出来,你来的 目的是挣钱,现在你已经有了学位,是该出去挣钱的时候了。 Go and make some real money!这就是他给我的人生指南。 多年以后,我逐渐对我的教授说的话有了较深的认识。说到底,研究就是有钱, 有闲的人干的事。要搞比较深的研究(在实验室干苦力不是什么研究),一定要有两个 条件: 1、要对这个东西感兴趣,非常感兴趣(就象我没事写这个文章一样)。没有任何 钱,没有鲜花和美女,没有别人的赞赏,也要不停地钻研。 2、要排开经济的压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的人才能搞研究。美国的大学的终身 教授(tenure)系统,基本就是这个理论。首先一个新科博士(fresh minted PhD)要经 过5年的磨练,然后评选终身教授,一旦通过,一辈子就可以无饭碗的忧虑,可以一心 一意地搞研究。当然学校也知道:这些终身教授里面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什么研究的潜力 的。也搞不出什么东西来,就是一些实验室的苦力。不过,只要千千万万终身教授中有 几个真有天分的人,加上良好的经济条件,自然可以搞出些东西来。 再举一个例子。70年代的时候复印机行业的老大Xerox担心电脑的兴起,会使得复 印机的市场变小,如果大家都用电脑交换信息,当然就没有人买复印机。所以Xerox在 PoloAlto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请了50-60个世界顶级电脑科学家,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 (包括财务的压力),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未来能够领导人类的科技, 当时的发明有: 1、UI图形界面;2、以太网;3、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不知中文如何 说)。 这几个划时代的发明奠定了电脑未来的发展,影响到人类的文明的进程。 春天,是每年一度的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千万中国学子的时候,年复一年, 大量的中国的学子盼望着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助研的 资助,就去申请博士学位,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对研究没有兴趣,只是希望去美国挣钱。 他们读博士的逻辑是这样的:要去挣钱就得有美国文凭,要有美国文凭就得去美国读书 ,要去读书就要有奖学金,要有奖学金就得去读博士。所以要去美国就得去读博士。 但是博士本来就是培养来搞研究的能力。搞研究就得有兴趣,除此以外,最关键 还要有钱,有闲。很难想象为生活奔波的人能搞出什么研究。研究象音乐一样,是有钱 的人的游戏。 还是我教授的那句话: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 注:纯属转载,不代表个人观点。
1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1往天上去
墨人刘 2008-8-24 23:42
1往天上去 NASA 这个发音近似Lese(垃圾)的机构为太空送去了最多的人造机械,但它并不孤独,很多国家都成立了类似部门,争抢太空垃圾的发射业务。有些人认为他们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密布外太空的垃圾,作为抵挡外星人入侵的第一道防御阵线。这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军事构想,这可真是一件抢手的活,这可真是一个烧钱的主。 火箭 您要是屁股着火了,能不跑得飞快吗?火箭科学家受此启发,就利用这股火气来获取高速。火箭们一路逃逸一路甩尾,结果却让它十分无奈:只有当染料耗尽之后,前级箭体才能甩脱。这当然不是快乐的体验,但火箭只能默默承受,谁叫它自己放的屁这么容易燃烧呢? 航天飞机 一种往来天地的交通工具,动力来自于燃烧钞票释放的热量,所以一度传说它只是处理过剩金钱的碎纸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没有任何一台的碎纸机的烧钱速度能够赶上它。 空间站 不要再抱怨房价飞涨了,抬头看看头顶那两房一厅吧。80平米的使用面积耗费高达上百亿美元,每年超10亿美元的物业管理费却只换来遥控服务,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物业管理公司还远在千里之外,当洗手间出问题时,空投管道工是唯一的解决之道。房地产公司真应该用空间站来反衬自己的无上厚道。 宇航员 唯一可以通过玩过山车收获工资的职业。宇航员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体验失重和超重,偶尔示范一下太空饮食,不管是鸡肉、汤圆、还是泡菜,看上去都跟吃牙膏类似。他们就用这种枯燥的方式让普通人打退堂鼓,其实心里正在暗自得意,因为可以在所有人的头顶发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公众将宇航员视为英雄,这当然有利于维护大多数人的自尊。 太空游客 当钱的惟一作用只是挤占空间时,您肯定也想成为太空游客。即使在长期训练中饱受呕吐和头晕的折磨,升空时则有随时成为高空礼花的风险,但为了寻觅存放钞票的适当地方,您都会心甘情愿地展开飞天之旅。 太空漫步 人类对子宫内生活的一种回归。漫步时以一条维生管道维持在失重空间的活动,前者如同脐带,后者模拟羊水。既然太空漫步是向子宫致敬的象征手法,那么那种不需要脐带的自由行走似乎有点误入歧途啦。 逃逸速度 移民地外空间的起码要求。必须达到这一速度,才能离开地球;只要达到这一速度,就能离开地球。这和国际间的投资移民如出一辙,个人资产既是必需标准,实际操作中也常常成为惟一条件。 旅行者号 浪迹天涯是旅行者号们的最终归宿,之所以有个们字,是因为旅行者号其实有两艘飞船,而且2号比1号先行发射,常常在各种探测活动中占尽先机。除了人类征服宇宙的贪欲之外,它们现在已经是离开人类最远的人造物,目前正徘徊在太阳系的最外缘,犹豫着到底是撒手前行呢,还是撞上一个什么东西给人类送上爆炸声作为临终礼物。 地球名片 试过给邻居介绍自己的时候附上地址吗?先驱者10号飞船搭载的地球名片就来上了这么一招。镀金铝片上铭刻的地球和地球人的信息,其实都是无奈的同义词--要等到宇宙邻居的回执,至少得百万年之后。前提有两个:地球坚忍顽强到经受住人类长达百万年的蹂躏;以及对方没有拿这块金属板作为反光物来吸引异性。
个人分类: 科学魔鬼词典|6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