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恒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蝴蝶?
jlpemail 2014-10-15 15:56
据外媒14日报道,欧洲太空总署的天文学家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恒星“死亡”的画面,其颜色十分绚丽,形状酷似一只蝴蝶。 据了解,天文学家拍摄的“蝴蝶”星云编号为NGC 6302,距离银河系大约有3800光年。这一星云是类太阳恒星演化晚期的产物,在它的中心有一个气体盘面,盘面的中央有两颗互相绕转的恒星。
个人分类: 寰球观察|1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维碎片(6)恒星的瓦解
qianlivan 2014-10-10 21:17
1. 恒星是宇宙中最稳定的天体之一,若没有特殊原因,几乎不会变化,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但是注意到恒星光度和质量的三次方成正比,而重力和恒星质量成正比,所以当恒星质量大约某个值之后,辐射压超过重力,恒星不能稳定存在,故恒星有质量上限。 2. 在受到强大外力(多数是潮汐力,少数是撞击力)时,恒星可以发生瓦解。在受到超大质量黑洞潮汐力时,恒星可在几个月到一年内瓦解。在瓦解时,恒星内部的光子可释放出来。按照恒星内部光子扩散时标17万年计算,太阳质量恒星内部有大约$10^{50}$ erg的辐射能,在一年之内释放,能达到的光度乃是太阳光度的17万倍,即$3.4\times 10^{38}$ erg/s,大致相当于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光度,相比吸积发出的光度还是小量。在受到撞击时(实际也是潮汐力先起作用),时标更短,光度可能更高。 3. 大质量恒星由于光度更高,故内部的光子更多,可达太阳的百万倍。所以大质量恒星在潮汐瓦解时,内部储存的光子的释放所达到的光度就能与吸积光度相当。
个人分类: 思考|2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维碎片(5) 恒星内部的光子
qianlivan 2014-10-10 13:51
1. 太阳的平均密度是$2\times 10^{33}\ {\rm g}/((4\pi/3)(7\times 10^{10}\ {\rm cm})^3)\approx 1\ {\rm g/cm^3}$,但日核的密度可能与铅相当。 2. 如果光子在太阳内部的散射是汤姆孙散射,那么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应该为(以1 g/cm$^3$密度估计)$1/(6.65\times 10^{-25}\ {\ \rm cm^2} \cdot (1\ {\rm g/cm^3}/1.67\times 10^{-24}\ {\rm g}))\approx 2.5\ {\rm cm}$,径向行进距离$r$和平均自由程$l$的关系为$3\langle r^2\rangle=N\langle l^2\rangle$,$N$是散射次数。故光子从太阳核心扩散到表面的时标为$t=Nl=R^2/lc=(7\times 10^{10}{\ \rm cm})^2/(2.5 {\ \rm cm}\cdot 3\times 10^{10} {\ \rm cm/s})\approx 6\times 10^{10}{\ \rm s}\approx 6\times 10^3 {\ \rm yr}$,其中$R$是太阳半径,$c$是光速。更精确的结果显示,这个时标可能长达17万年。 3. 太阳的光度是$4\times 10^{33} {\ \rm erg/s}$,如果光子在太阳内部停留17万年,那么太阳内部聚集了大约$ 10^{50} {\ \rm erg}$的能量。太阳的引力能束缚能大约是$6.67\times 10^{-8}(2\times 10^{33})^2/7\times 10^{10}\approx 10^{48} {\ \rm erg}$,所以太阳内部是辐射主导的。 @ARTICLE{1992ApJ...401..759M, author = {{Mitalas}, R. and {Sills}, K.~R.}, title = {On the photon diffusion time scale for the sun}, journal = {\apj}, keywords = {Diffuse Radiation, Radiative Transfer, Solar Interior, Solar Radiation, Stellar Structure, Diffusion, Random Walk, Stellar Convection, Stellar Models}, year = 1992, month = dec, volume = 401, pages = {759}, doi = {10.1086/172103}, adsurl = {http://adsabs.harvard.edu/abs/1992ApJ...401..759M}, adsnote = {Provided by the SAO/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个人分类: 思考|2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星星中的情侣:双星星族合成
zhongmu 2012-9-25 06:29
关于星星中的情侣:双星星族合成
关于星星中的情侣:双星星族合成 李忠木 教授 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恒星,对它们的研究在宇宙认识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能量的转变(如核聚变)、物质的特点和演变(如黑洞、超新星)、宇宙的形成(如年龄)、星系的演化等等。关于恒星的研究,人们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曾经多次获国际最高科研奖励——诺贝尔奖。但是,在人们欣喜若狂的同时,大家确给很多星星们带来了烦恼:大家没承认很多星星的情侣关系。在研究中,我们将具有明显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恒星对称为双星。在星族合成研究中,这些恒星情侣确一直被当作“单身”。。。。。。事实上,正如人间的情侣一样,恒星情侣会对其高层次的系统造成特别的影响。我们通过双星星族合成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双星星族合成是与单星星族合成相对应、基于双星演化进行大样本恒星整体特征合成研究的一种研究体系。虽然这是一种具有充分的观测证据支持的体系,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单星星族合成。主要的原因是单星星族合成比双星星族合成简单、易于操作。但是由于观测发现星系中大部分的恒星都是双星,而双星的演化和单星有明显不同。所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星族合成研究的深入,双星星族合成研究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IAUS262上被列为未来10年星族合成研究的六大挑战之一。 李忠木所在的星族和星系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双星星族合成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截至目前已成功构建了理论双星星族模型,并给出了在利用谱指数和颜色进行拟合的情况下双星作用会对星族合成研究造成的影响。2012我们又获得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将在其支持下继续开展研究、填补空白。 About Lovers of Stars:binary star stellar population synthesis by Prof. Zhongmu Li Although single star stellar population synthesis is widely used, binaries are absolutely there and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galaxies and star clusters. To model stellar populations via binaries is one of six main challenges in stellar population studies (from proceedings of IAUS262, page 3-11) and 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tellar populations of bianries and single stars are different a lot. The research team of Prof. Zhongmu Li is studying binary star population synthesis. This team, as the first time, gives the effect of binary interactions in population studies via spectral line indices and colours. We are continuing to go ahead in the way of binary star stellar population synthesis. 恒星间的联系一直存在,认可并应用这些联系在研究中很重要。
个人分类: 科研分析|3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2-2-28 11:42
(新闻时段:2012-01-21至2012-01-31) 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踏上归途 24日,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完成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天文望远镜安装和二期建设等项目,于南极中山站时间24日9:00启程返回中山站。 欧洲开启近地轨道防护盾计划 27日,由欧盟出资、德国主要负责的防御小行星项目“近地轨道防护盾”计划有望在未来3年评估测试,若资金充裕,会在2020年以前正式实施。 太阳活动高峰期或将在今年到来 27日消息,新一轮太阳活动周处于快速上升期,太阳活动已经进入第24活动周高年。天文专家表示,太阳活动峰年很可能出现在2012年,地球上部分通讯可能会受到影响。 开普勒望远镜新发现11个行星系 26日,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测到11个新行星系,并确认了其中至少26颗行星的存在。这些行星与恒星间的距离都很近,均小于金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公转周期在6至143个地球日之间。NASA表示,这些行星半径最小为地球半径的1.5倍,最大则超过木星半径,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它们的成分。 产生世界“最完美”液体 22日,国外媒体报道,物理学界原先对于“液态”流体的极限存在定义,但是最新研究显示在高能粒子对撞中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状态下,这种流体的粘滞度可以更低,从而突破原有极限的限制。 揭秘太阳出生地 26日,天文学家称,最新3D计算机模拟显示太阳最初可能与其他恒星诞生于星团之中,多数星团延伸空间范围较大,一些彼此近距离接近的恒星受引力束缚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像太阳这样孤伶伶的恒星,很可能是在初生阶段,大约45亿年前从出生地星团被弹出或者逐渐漂移。 海底大规模活断层可能引发大海啸 28日,东京大学宣布,在纪伊半岛近海的海沟内,发现了长约200公里的大规模海底活断层。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这个活断层曾经多次活动,很可能是造成1707年日本宝永年间特大地震的元凶。 开发出“磁性肥皂液” 26日,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磁性肥皂液”,既具有传统肥皂液的性能,还能被外加磁场吸引,有望用于海上油污清理等方面。 开发帕金森氏症新疗法 24日,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利用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相关的生物技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实验,效果显著,这一成果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人工合成分子能控制细胞有丝分裂 25日,《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介绍了一种能够有效合成仿天然分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合成的分子具有控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有助于了解细胞常规功能以及癌症的变化。(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1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恒星II
metanb 2010-10-18 13:40
恒星之间的距离总是很远。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恒星
metanb 2010-10-17 22:57
太阳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它只是自顾自地围着自己转。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观星不完全手册总目录
hxx800 2010-8-5 14:12
第一部分(A集)观星ABC 01-《星之色彩》:主要介绍 恒星 光谱 02-《星之光彩》:主要介绍跟恒星亮度有关的名词,如目视星等、绝对星等、光度级等 03-《 星座 种种》:主要介绍星座常识 04-《十二星座》:主要介绍传统意义上的黄道星座 05-《恒星运动》:主要介绍恒星的各种运动形式 06-《月有圆缺》:主要介绍月相知识 07-《彼月而食》:主要介绍月食天象 08-《日有食之》:主要介绍 日食 天象 09-《日之轨迹》:主要介绍 太阳 一年中的视运动规律及对 地球 气候的影响 10-《黄道有光》:主要介绍天球黄道坐标系和黄道光 11-《经天纬宇》:主要介绍天球 赤道 坐标系 12-《皎皎河汉》:主要介绍天球银道坐标系 13-《特隆普勒Trumpler与疏散星团分类》:主要介绍疏散星团的分类 14-《沙普利Shapley与球状星团分类》:主要介绍球状星团的分类 15-《 星云 的分类》:主要介绍星云的分类 16-《哈勃Hubble与河外 星系 分类》:主要介绍河外星系的分类 17-《 宇宙 的结构浅探》:分太阳的近邻、猎户旋臂、 银河 系、本星系群、本超星系群、各超星系群等层面介绍宇宙结构 18-《极光瑰丽》:主要介绍美丽的极光 19-《近些年重要天象》:主要介绍2008-2013年值得注意的天象 第二部分(B集)星表荟要 01-《最亮恒星》:旧版介绍最明亮的99颗恒星,修订版更新至555颗,涵盖全部目视星等小于+4.0等的恒星 02-《梅西耶Messier天体》:介绍全部110个梅西耶天体和梅西耶天体马拉松观测 03-《科德韦尔Caldwell天体》:介绍全部109个科德韦尔天体 04-《班奈特Bennett天体》:介绍全部152个班奈特天体 05-《最佳NGC天体》:精选110个NGC天体,按季节顺序编排 06-《最显著疏散星团》:涵盖全天最显著的疏散星团 07-《最明亮球状星团》:涵盖全天最明亮球状星团 08-《最明亮行星状星云》:涵盖全天最明亮的行星状星云 09-《明亮弥散星云》:介绍全天最明亮的弥散星云 10-《最明亮星系》:涵盖全天最明亮的星系 11-《超级氢弹》:介绍肉眼可见的绝对星等极大的一百来颗恒星 12-《星云大观》:精选一百来个星云,图文并茂 第三部分(C集)三垣四象 01-《二十八宿简图》:自制的四象的简图 ...... 16-《天汉起末》:以天汉起末歌为蓝本介绍银河的走势 第四部分(D集)诸神星空 01- 88星座全真图集 第五部分(E集)杂七杂八 01-《蓝色星球》:图说美丽的地球 02-《图解科技史》:以英国皇家化学会网上资料为蓝本介绍科技发展史 03-《宇宙的化学逻辑》:以宇宙合称元素的顺序介绍目前发现的元素 04-《霍尔斯特Holst与行星组曲》:介绍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 05-《观星软件CyberSky使用详解手册》:介绍观星软件CyberSky的使用方法 06-《元素名称的来源》:介绍111种化学元素名称的来源 07-《元素使用不完全手册》:一些与元素用途有关的图片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探索
liuyuejin 2010-8-3 19:29
我们与宇宙 哲学家们把宇宙观分为了两大类——物质与意识,也就是后来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原本为一体的东西一分为二在争论先与后,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什么区别,在宇宙中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本身就是意识行为,物质本身又是意识的载体,是不可分的一体。 在人类文明的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和能看到的并不多,基本都是可视物质,它们的来与去了解的更少,在物质的微观世界里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质子、中子电子它们又是什么组成的呢?这个过程不能用我们现有的物质形成过程和方法去理解和想象,物质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物质之间也绝不是随便地用引力就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而是按照自己的凝聚程序完成物质间的组合,形成各个阶段物质结构通过凝聚和分解完成物质的排序,从我们看不见的暗物质逐步形成了星系直至分解。 物质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凝聚,从哪个层次开始分解,我们都不能否认每一种物质,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没有意识,没有目标,没有规程。这是物质的本能,就像我们生命中的 DNA 一样。无论宇宙是多么宏大,物质的发展和形成都是一致的,是按照物质的形成程序进行着凝聚与分解,从暗物质逐渐形成了星系,在物质链上是通过不断的凝聚与分解产生了氢,而氢又在裂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物质元素,在行星中形成了能够诞生生命的环境——生态循环,物质从无机到有机,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单循环到循环的个体,从单一组织到各个系统形成了生命的组合体,从微生物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与进化共存,生存的意识从产生到不断地改变,从物质的隐性意识发展到行为意识,从小到大,从低级到智慧生命的出现,无论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还是凝聚与分解形成的物质循环在生态循环中的延续。 从物质循环发展到生态循环,从物质链发展到生物链,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占据着整个物质的发展过程,从凝聚到一个星系的形成,从元素物质的产生到行星的形成,从生态循环的形成到每一个物种的诞生都是物质演绎着凝聚与分解,进行着物质循环,推动着生命的演化。 从我们地球这个生态圈子里进行的生态循环可以看出,可分为陆生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在进化的问题上不仅仅是物种本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环境。 我们地球的今天和今天的一切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如果没有月球,地球将是另一番景象,地球永远是一个水球,一个水的世界,生命也是水中的生命,在进化的问题上是一个难以鱼跃的障碍。 月球原本是一个恒星燃烧完了留下来的核,失去动力而漂游的天体,大约在四点四亿年前闯入了太阳系、进入了地球轨道、来到地球身边,成为了地球的卫星。 当初月球的轨道是个大椭圆轨道,近地点最多也只有十四万千米,周期为九天(当时的时间)当时的地球是一个十足的水球,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近地点在十四万千米的月球绕过地球会是什么效果,它不仅仅对地球表面的海洋有潮汐作用而是对地球的表壳也有吸引力,这里还有一个巧合,那就是当时地球自转与月球的轨道周期总是相逢在地球的一个区域,月球的近地点总是交汇在地球的一个点上,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地球的自转轴与月球的轨道面有一个夹角,对地球的吸嘬点总是南北的移动。 从那时起这个相伴而行的月球,在大椭圆轨道上对海洋,对着地球的一个区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吸嘬,致使当时不深的海床慢慢地从水中隆起,露出水面形成了陆地形成了古大陆的最初。 自从月球进入地球轨道,成为了地球的卫星形成了地月系统,而对月球来讲只不过是地球改变了它的行进轨迹和时间,地月系统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一个椭圆轨道不可能永远保留下去,运行的每一周都是向着正圆的方向努力而改变着。 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利用 1969 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测量,其结果表明 28 年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一米多,这是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利用精确的时间测量法来测量地月之间的变化,这种方法使激光脉冲投射到镜子上面后反射回来,就得到了地月之间的变化,月球正以每年四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而现在地月之间的距离最近点是 35 万千米,月球绕地球一周是 29 、 53 天,可当初并不是这样。 鹦鹉螺我们知道吧,是生物里的活化石,在寒武纪就有了,而且还是繁盛时期。美国有两位科学家通过对鹦鹉螺的研究,对现在的鹦鹉螺与化石上的鹦鹉螺贝壳上的波纹进行对比时发现贝壳上的波纹具有象树木的年轮一样功能,螺纹有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纹状生长线有 30 条,与现在农历是一样的,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纹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样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科学家到极大启发,他们又观察了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化石每隔生长线是不一样的,是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地减少,而与同期地质年代的螺壳生长线是相同的固定不变的。现代鹦鹉螺壳上的生长线是 30 条(月球绕地球 29 、 53 天) 新生代的生长线是 26 条 中生代白垩纪是 22 条 侏罗纪是 18 条 古生代石炭纪是 15 条 奥陶纪是 9 条 由此推断距今大约 4.4 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 9 天(当时的时间)这样看来用万有引力计算地球的近地点最多也只有十四万千米,而古生物学家在对古生物研究时发现,古生物的一次大灭绝也是在 4.4 亿年前,包括三叶虫在内的一百多个海洋无脊椎动物大类。 这些水体动物的大批死亡正是月球来到地球身边后对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潮而无法适应,无法应对。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地球将有一个重大改观,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月球进入地球轨道后形成了周期为 9 天,近地点只有十四万千米的大椭圆轨道。这样的距离这样大的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海洋,对地壳的引力可想而知。 对地壳的 潮汐作用并不能象对水体那样可以潮起潮落,在当时为期九天一周的月球与地球当时自转四百多天总是相逢在地球的一个区域,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数百万年的吸嘬,致使当时不深的海床慢慢地从水中升起,露出水面,形成了最初的陆地。 而月球的大椭圆轨道无时无刻不在向正圆轨道转变着,绕地周期的时间不断增加,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也在一点点地增加,地球由于月球的到来所产生的引力和潮汐作用使地球的自转速度也慢慢地降了下来,使得对地球的吸嘬点慢慢地移动,加上地球自转轴的摆动,使得最初的陆地不断地扩大、逐步地形成了最初的泛大陆。 由于月球对地球吸嘬点不同步的加剧产生的距离逐步增加,其主要因素是地球自转速度下降率远远比不上月球在轨道上的变化率。对高出水面的泛大陆由开始的吸嘬渐渐地转向牵拉。从此一块古大陆开始分裂成两块,也就是后来的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从这时起板块开始游离,漂移的开始。 从鹦鹉螺化石得知月球从当初绕地九天到现在的二十九点五三天,从当初近地点十四万千米到现在的三十五万千米,而且这个距离还在增加,地球的最早陆生植物也只出现在志留纪四点二至四点三亿年前,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像个鸡蛋一样结构的地球能从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域范围内从水中隆起一块陆地吗?又有什么能力把这块陆地分裂为两块乃至现在的七块陆地来,从结构上讲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陆地的分裂和漂移了。 我们这个星球的地形地貌和生态变化的今天都是因月球的到来,才有了陆地、有了陆生动物和植物、才有了我们人类的今天,这一切的一切也只是从四点四亿年前走来,这四点四亿年对于人类来说真是太长了,而对于宇宙来说又是太短暂了。 对宇宙的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改变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目测到使用望远镜,从陆基望远镜发展到太空望远镜。当初吧银河看成是天上的大河如今都看到了二百亿光年之内的天体了,我们的周围不仅仅是无数的恒星,而是由无数个星系所形成的空间。 它们不仅以很高的速度运行着,而且它们还参与着另一个运动,那就是物质运动,这个运动是由宇宙的物质循环形成的,任何物质都是这循环之内。 我们的空间只是物质内的空间,物质只是空间内的物质。它们都属不同层次和物质的形成过程,循环中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种物质的形成都是通过凝聚和分解来完成。 宇宙间的物质形成的各种运动都是因为物质的循环,而物质变化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是凝聚与分解所表现出各个阶段的变化过程,物质的循环是经过凝聚与分解逐级地完成在结构上的变化,形成物质链,又以分解的方式结束一个循环的个体或一个单元。 一个星系也就是一个循环的个体或一个单元,从诞生到分解又只是物质循环中的一个阶段,在形成之初并非凭空就出现一个星系来,而是要用很长的时间,通过凝聚和分解逐级地完成物质结构的组合和发展,形成星云。 物质的每一次改变,都是通过基本物质的凝聚与分解来完成每一个阶段物质的改变,直到恒星的形成。在我们这个空间内的物质就是用这种方式维系着物质形态,星系不断地生成、发展和消亡,物质的循环在一个循环的个体内表现出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 一个循环并不是指一个循环个体上物质的循环而是循环在一个个体内完成了一系列的凝聚与分解,在一定范围内(循环团内)又会不断地出现同样的循环体来保持或维系着这个空间的物质形态。完成物质在这个阶段的转化。 物质循环与物质链 宇宙是运动的宇宙,循环的宇宙,是由不同层次的循环所形成,物质循环也指是中间某一个循环而已,而物质循环也包涵着星系循环,而我们又是生活在星系之内产生的生态循环之中。 这当中每个层次都是多变的,每个环节都是运动的,都是从凝聚到分解,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任何动植物是这样,我们银河系内的任何一颗恒星也是这样,我们这个空间内任何星系也是这样,它们都是从凝聚走向分解。 无论是一个星系,一个天体,一个动植物的个体都是通过凝聚形成,都是由本层次基本物质开始凝聚。任何一种物质都是这样。从这个物质的基本物质开始通过凝聚与分解来实现这个物质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这个物质的链条,不论规模大小,它是一个形成过程的一个系统,从基本物质凝聚到一个星体,一颗恒星,一个星系不是随意的,这是物质发展的链条,是物质形成和发展的程序,是物质的特定意识与特性和功能所决定,凝聚的时候就已做好了分解时的准备,这就是物质链的程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序恒星的寿命估算
chenzhao 2010-7-22 14:41
T = 10E10*(M/Msun)^k 对于G型黄矮星,k=-3.2,随着光谱型逐渐增大到O型的k=-2.5
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勃观测到600光年外恒星吞噬行星景象(图)
杨学祥 2010-5-29 07:41
哈勃观测到600光年外恒星吞噬行星景象(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0:57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