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劇情] [老炮儿 (2015)][1080p + 720p][中国大陆][主演: 冯小刚]
lcj2212916 2016-3-31 20:58
导演: 管虎 编剧: 管虎 / 董润年 主演: 冯小刚 / 许晴 / 张涵予 / 刘桦 / 李易峰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5-12-24(中国大陆) / 2015-09-09(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37分钟(中国大陆) / 140分钟(威尼斯电影节版) 又名: Mr. Six / Fading Wave IMDb链接: tt4701702 老炮儿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   六爷(冯小刚 饰)就曾是”横行“老北京的老炮儿之一,如今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却不想自己的儿子晓波(李易峰 饰)被卷入了与“小爷”小飞(吴亦凡 饰)的纠纷中。六爷试图出面摆平这起纠纷,并找来了昔日老友闷三儿(张涵予 饰)、话匣子(许晴 饰)、灯罩儿(刘桦 饰)帮忙,却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一群新的“话事人”,自己这个顽主的江湖地位已经动摇,并且以往固守的生活方式已经渐渐被时代所抛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s/mWR147181222 http://www.yimuhe.com/file-3019858.html
1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同”并非外来语
热度 3 fdc1947 2014-11-3 07:51
“胡同”并非外来语 胡同就是小巷子,北京的小巷称巷的不多,绝大多数都称胡同,可是离开北京,称胡同的就不多了,因此,胡同可以说是北京的特产。 那么,为什么小巷子被称为胡同呢?用胡和同这两个字的意思去解释是说不通的。明代的 沈榜所著《宛署杂记》中说:“胡同本元人语。”由于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而胡同这个词确实是在元代才开始有的,于是有人便提出胡同是蒙古语的音译,时间一长,也就被大家所认可。而究竟是哪个蒙古词呢?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认为是蒙古语水井(hvddvg)(v的发音接近u)的音译,而且撰造出“在历史上,北京 吃 水 主要依靠 水井 , 因此水井成为居民聚居区的代称进而成为街道的代称,由此产生了胡同一词”的道理。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蒙古语浩特(hot)的音转。浩特是城镇,与城市里面的小巷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两种说法,都说不通,提出这样的说法,脑筋都太死,其实,问题很简单, 胡同就是巷,是汉语,不过是蒙古人学汉语的结果。 中间是如何一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巷,古文的写法是左右两边各是一个邑,中间是一个共,《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里中道”,段玉裁注曰“邑里通称”,就是城邑里的道路,在《尔雅》中写为衖。发音为胡绛切,共声。其古音写为现在的汉语拼音差不多就是hong4,与如今的广东话差不多。以后,这个音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声母逐渐向前移,成了long4,写成了另一个字,弄,就是里弄的弄;另一个方向是韵母把嘴长得更大,读成了hang4,北京话在近代又变成了xiang4。如今普通话的巷是xiang4,南方方言则几乎都是读成hong4或hang4。普通话中“巷道”(hangdao)一词还残留着一些古音。这些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学术界的共识。 我们现在教外族人学习汉语是借助于汉语拼音的,古代没有拼音,用的是反切。一般地说,人们总是用容易认识的、较为简单和常用的字去“反切”较为不常用的字。因此, 对于蒙古人,教授他们汉语的用较为常用的“胡”和“同”去切不常用的“巷”字应该是在常理之中的事情 。 巷的读音hong就是“胡”的声母加上“同”的韵母,把“同”读成去声,“胡绛切”也就等于“胡同切”。今天北京话中胡同的同读成了去声,就是一个旁证。 古人对于声母、韵母这样的说法并不像今天这样的清楚,他们会说,“急言之”(说得快些),胡同就是巷。在这种情况下,学汉语的蒙古人把“巷”读成“胡同”就理所当然。 因此,胡同不是蒙古语,而是蒙古人学说的汉语。建北京城的时候,蒙古人是统治者。当时,他们在文化上还是崇拜汉人的,建城市也是仿照金朝和宋朝人的样子。城里也总要有街巷。下命令的是蒙古人,实际建造的人还是汉人。 当汉人把“蒙古人说的口头汉语”再写成书面汉语时,“巷”就成了“胡同”。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把反切说成了新词,这是不是孤例呢?不是的。举两个例子吧。 写字用的筆(笔),据《说文解字》称:“吴谓之不律”。我看就同上面的情况相似。当北方人拿着笔告诉尚处在“祝发文身”的“夷蛮之国”吴国人时,“笔”字就成了“不律”。 再就是讲一个故事了。《太平广记》里有一个《三史王生》的故事。说是一位姓王的书生,自称研究“三史”即《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其人“ 性好夸炫,语甚容易。每辩古昔,多以臆断。旁有议者,必大言折之 ”。一天,王生多喝了几口黄汤,跑到沛县的汉高祖庙里,作了一副对子,上联是“ 提三尺剑,灭暴秦,剪强楚,而不能免其母乌老之称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汉高祖“母曰刘媪”,“媪(ao3)”字后面后人注音“乌老反”(古书上往往把一个字的读音用较小的字写在该字的后面)。所以他说“ 其母乌老之称 ”。当然,如此的不敬神灵和尊长,最后的结果是被“汉高祖”的神灵让“手下人”给了一个王生大耳光,打醒了。 总而言之,胡同不是外来语,是汉语的另一种表达,绕着圈子去蒙古族语言中寻找什么“井”、“浩特”,都是无稽之谈, 说一句笑话,这就叫真正的“数典忘祖”。
个人分类: 汉语言|47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所谓“当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
热度 12 danjon 2013-5-30 19:43
最近两天一条消息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称终于找到当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的证据,并贴出了一张图片: 经过查找,这条微博的源头貌似是一位名为“ Micky 有天 MS 豆”的博主于 5 月 4 日贴出的: http://weibo.com/1642810997/zvczIkZ5p#_rnd1369908148484 对这条微博所提供的这张图片,在并不知晓其确切出处的情况下,本人猜测这可能是某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一页。对于图中的叙述是否属实,在没有原始资料支持的情况下本人无法做出定论,这里只讲一下本人的看法。本人在这一问题上并不专业,以下讨论错误之处有劳各位指正。 这条微博所讨论的问题涉及到 清末以来的普通话(国语)运动。对于这一运动的历史进程,百度百科以“一票之差!四川话差一点成普通话”为名的专题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 http://wapbaike.baidu.com/topic/146.htm?bk_fr=topic_baike_citiao ),这里就不赘述了。 应当承认,按照世界上各国国语以首都方言为标准语的成例 , 以及语言教育学上的方便 , 北京音成为汉语普通话标准语音是势之必然。民国初年关于国语标准音的争论主要是在人造的“老国音”与北京音之间,到了 20 年代应以北京音作为基础语音逐渐成为了学界的共识。 1926 年大致完成的十二册增修国音字典稿中,按照相关体例,凡字音概以北京的读法为标准。 1932 年 5 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确定以京音为国语标准音。此后一直到 1955 年,京音作为国语 / 普通话的标准音已经使用了 20 多年,其地位凭借着广播、电影等现代传播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按理说,到了 1955 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是否以京音作为普通话标准音已无讨论必要,但按这条微博的说法却成了“未有定论”。 不仅如此,国语 / 普通话标准语音的确定 , 不仅仅是纯粹语言学的问题 , 它所体现的还有语言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但无论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看,四川话及西南官话远远无法对有着强大政治、文化优势以及北方各省使用相近语音的庞大人口基数支持的北京话的地位构成任何挑战。历史上除了少数战乱时期之外,四川以及整个西南地区从来不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关于国语标准音的讨论中南方学者有支持融合南方各方言语音者,但 并未见有谁支持以西南官话为标准语音。无法想象到了 1955 年却凭空产生了投票中西南官话仅比北京话少一票的怪事。 此外,语言问题强调约定俗成,以哪种方言作为普通话基础语音这样重大的语言规范的颁布,必然以大范围的学者讨论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某次会议、几百个人投票表决就能完成。在普通话基础语音问题上,“只差一票”这样的传奇故事并不符合重大政策颁布的一般过程。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建立在此前二三十年的反复讨论基础之上。而从本人目前能够找到的材料看,并未发现1955年之前有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更未找到这次会议中这一投票存在的直接证据。 即使这个投票存在,同样无法理解的是为何吴语和粤语会得到 46 票和 25 票。作为同属官话的四川话和北京话,虽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二者之间毕竟还能正常通话,相互之间的学习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吴语和粤语是与官话并列的另外两种方言,与官话和其他方言之间无法正常通话,各自的使用者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远不能与官话相比,如果定这两种方言中的一种为普通话标准,则一定会造成全国大部分人民都要花很大力气学习“普通话”的状况。在1932年之后北京音作为标准语音已经使用了20多年之后,如果硬生生将标准语音改为吴语或粤语,无疑与推广普通话的初衷背道而驰,是彻头彻尾的瞎折腾。如果这个投票真的存在,那我倒要问一句,投吴语和粤语的人,你们是来捣乱的吗? 就本人目前找到的材料来看,在 1955 年的这次会议上,张奚若在其报告《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明确提出:“到现在,大多数人士已经有了共同的认识:汉语作为整个语言(包括语法和词汇)来说,它的规范应当以经过文学语言(书面语言)加工了的北方话为基础;汉语的发音,应当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这两点都是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果。事实上,我们现在不能离开已经在全国流行的‘白话’另外去寻找汉语的规范,也不能在北京语音以外去创造一种汉语正音的人工的标准。广播电台上每天说的话,就是这种普通话——用北京语音说的全国流行的普通话。”以上这段话似乎也说明,所谓“当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只是一种谣传而已。
2092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北京话的美
热度 3 baidawei 2013-3-9 13:17
(还有这么篇小文,不知所云,就是好玩而已) 前些天在北京机场转机。时间尚早,就在书店里消磨时间。有三个小孩在我旁边转来转去。小的是个男孩儿,五,六岁的样子,剃光的头上留个小辫儿,很有灵气。大的两个是女孩儿,八,九岁的样子。没有大人跟着他们,有些吵,不过他们京腔京调的听起来很是受用。 “我喜欢这个版本的”, 那小的嚷嚷着。 “版本!” 我心里想,“还是北京好,人家说话好听,小孩见世面也多”。刚在青岛度了两周假,耳根子里全是胶东话,这回总算是用京腔洗了下耳朵。 我那会儿正捧着一本叫“国际建筑图片”的书看。书是特型书,有一般书四到六个那么大。 这时那个小的忽然跳到我的旁边,对那两个大的用纯正的京腔喊到,“卧x!这么大个的一本儿书”。 (Sorry my friends, if you're offended by this one .)
个人分类: 回忆|3383 次阅读|5 个评论
语言的社会调查
热度 3 sjiong 2012-9-24 23:04
语言的社会调查
  研究语言离不开古今文献资料的探讨,更离不开现实的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这些是语言学和语音学知识理论建设的基础。   语言学的课题很广泛。有些课题是做小题目,例如新闻电视说“晚间新闻”,汉语拼音应该是 wǎnjiān xīnwén 。听到的很像是 vǎnjiān xīnvén 。也就是说,那个 w 变得有点儿像 v 了。其实北京人的口音并不是 ,而是摩擦音极少的所谓通音 。为了方便,以下就称 为 V 型发音(唇齿音),以区别 W 型发音(双唇音)。   对土生土长的北京人(449人)做调查可以发现,wo 和 wu 的 V 型极少,wen wan wa wai wei wang 的 V 型相当普遍:   其次,青年人倾向于 V 型,老年人倾向于 W 型:   有意思的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倾向于 V 型,文化程度低的人倾向于 W 型:   女性比起男性,V 型略占优势:   从地域分布看,近郊是 W 型占优势,城区和远郊有强烈的 V 型优势。实际上,城区出现的是通音 的优势,远郊出现的是摩擦音 的优势。远郊W型V型并存的情形跟华北和西北许多地方差不多,V 型主要是古代 的延伸。北京城区的 可是极其新颖的语音现象。请看北京市东西截线上的分布情形:   下图指出各地 V 型的百分数平均值:   以下是北京市的地理分布图:   其实,这是20世纪初就已经发现的情形,今天还看不出任何发展的趋势来。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文化教育流行的主要是 W 型。很难说,普通话会跟着它发生明显的变化。    1982 年 9 月起,林焘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开《北京话调查》课程并带领师生进行了三期调查。本文引用北京市 25 个调查点的材料。 “北京话合口呼零声母的语音分歧” 沈炯 《中国语文》 1987 年第 5 期(总第 200 期) 《中国语文 200 期纪念刊文集》 32 页,商务印书馆 1987 年 7 月   城区 wen 的V 型比例高达 67% ,发人深省!并列的两个字是所选例词前后字位置的不同。例如“蚊子”和“新闻”。它们发音的差别不大。
58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女生的卷舌音问题
duke01361 2011-7-27 12:06
在北京的时候,我喜欢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地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很喜欢听地铁广播,女播音员那甜蜜的声音让我心旷神怡... 北京地铁有一个提醒乘客的广播:请自觉抵制乞讨、卖艺行为! 这句话被那位女播音员用北京话说出来就成了:请自觉抵制乞讨、卖“淫”行为! 不信的话您可以留心听一下,看是不是:请自觉抵制乞讨、卖“淫”行为?! 南方人说普通话(近似北京话)发声比较生硬,不好听,可能是舌头问题!曾有位南方姑娘向我抱怨北京人讲话舌尖太卷的问题,她认为北京人说话卷舌音太重,不好听! 确实,如果:在列车上乘客还需要自觉抵制乞讨、卖“淫”行为!那就不光是不好听,可能还能让人脸红了!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50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某年某月的今天,耶稣同学“gei(3)er pi(4)”了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4-22 17:35
  北京话说人呜呼哀哉,用“gei(3)er pi(4)”两个字,后面那个,估计就是“屁”字,前面那个,加了一个儿话音的“gei”,俺们找不到那个字,就只好一起拼音表达了。   天主教徒看到我用这个北京土语来说耶稣牺牲的事情,肯定打心里就来气,其实,也就是一个说法而已,人人都有“gei(3)er pi(4)”的那一天,所以,也没啥。   综合《圣经》的各个版本,耶稣同学都算得上是个伟大的人。   耶稣同学同样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个以医疗人间疾病(生理上的)和痛苦(心理上的)为双重目标的有追求的人。   他,三十三岁“gei(3)er pi(4)”,却通过所带的十几个研究生,留下了一本厚厚的论文集《新约》,作为该论文集的征集者和主编,他却没有在在世的时候看到它的正式出版,更不知道该本论文集是世界上发行最大的论文集,心中其实应该还是很遗憾的。   如果他再知道这本影响最大的论文集竟然没有被SCI收录,想来心里会更加郁闷的。   他,苦行;   他,不禁欲;   他,生活简朴;   他,爱护弟弟;   他,继承老娘玛丽亚传下的衣钵,并事母至孝;   他,以赤脚大仙的沉入进入社会最底层;   他,喜欢用故事来引导研究生学习;   他,带研究生也不要指导经费却依然有优秀学子跟随学习;   他,对于准备换导师的徒弟犹大都心怀宽松,没置之死地;   他,和老婆感情也很好。   可是,由于所带的几个不多的研究生们也在四处传播他的光辉思想,终于还是被罗马当局“盯上”了,并最终在某年某月的今天被“钉上”十字架。   我们相聚在这里,还是应该感谢2000年前的耶稣同学,为了探寻人间的正道而付出的艰辛代价。他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各地的教堂都已经高插入云端,很多国家的很多人一到周末就团聚在一起,共同缅怀那2000年前的岁月,并阅读着那本论文集中的某些篇章,思考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自己心灵的栖息地。这样每周一个周期的纪念活动是所有人物所不具备的,所以也是特别值得耶稣同学骄傲的。   本来,世人都是“来自尘土,必将归于尘土”   但是,牺牲了很多的耶稣同学, 归去的那个小区叫做“天堂”,那一直是他爸爸居住的地方,水电齐全,装修豪华,没有迫害,言论自由。   由于关注基督教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所以,我也认真研读了耶稣主编的这本论文集,发现其实里面也孕育了很多科学思想,虽然只能算是原始的、初级的,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够有点科学思想,那就相当不容易了。   在关注论文集里的核心主要内容时,我同时也关注里面的八卦故事,其中一个经典的就是“出卖了导师的犹大是怎么gei(3)er pi(4)的”,后来发现,耶稣的其他弟子也对犹大充满怨恨,尽管耶稣本人可以原谅他,所以,在不同署名作者的论文中,犹大的死法各有不同,自杀说有之,他杀说亦有之,但是,不管怎样,似乎都有点不太宽恕。看起来,即便最讲宽容的教会,其实也喜欢“报应说”,这就和我们远东中国的哲学体系对接起来了。
个人分类: 人论|3659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