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文学是一条狗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14-6-27 05:26
这几天,网上关于狗的话题很是热闹。在许多人吃与不吃狗肉很纠结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 翻阅历史文献,考证人类的文明史,你会发现文学和狗与人类相伴的历史,一样古老。 狗是狼的变种,是大约10万年前被人类驯化的野兽。而原始的文学,是人类语言的伴生物,在我们祖先发明文字之前,就已经口口相传多年了。文学的实质原是人类或忧郁,或愤懑,或欢畅时非理性的发泄,比如国骂“他妈的”,就是一首非常精彩的短诗。后世的文学,是一帮子被称为“作家”的人捣鼓出来的语言形式,比口语更精练一些而已。 文学与狗一样,都有十分丰富的品种。根据不同的用途,人类将狗划分为工作犬、运动犬、狩猎犬、玩具犬、牧羊犬、非运动犬,等等。文学也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等等,品种繁多。 不同种类的狗和文学,用途也不相同。比如你要养个导盲犬一类的工作犬,那你就选杜宾犬、哈士奇 、大丹犬。就像报社记者,写东西是他的本职工作,你看报纸专栏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文章,有快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等形式,很像食堂营养名菜“大杂烩”。这些写豆腐块文字的记者,文字写多了,结集出版,对外也自称是“名犬” 作家了。 如果你养个狗想参加比赛拿奖,那你就选金毛犬、英系可卡、拉布拉多、史宾格。名目繁多的赛狗比赛,很像文学界各种各样的征文大赛。你把自家驯养的“狗”送过去参赛,一阵热热闹闹评选之后,金奖银奖出来。赛事多了,一批批的“名犬” 作家也诞生了。获奖者每每将所获奖项写进自己的简历当中炫耀,以示自己身手不凡。很多人立志以“赛狗”为职业,便申请加入协会,当职业“赛狗手”,成专业作家了。眼下,狗圈里养藏獒火得不得了,玩藏獒的这帮子人,很像文学圈里那些个搞影视文学的“触电”作家。玩藏獒和搞影视文学的都特能烧钱,没钱玩不起藏獒,没大投资你拍不成电影,一样的道理啊。 如果你养个狗撵兔子猎狐啥的,那你就选狩猎犬,比如比格犬、腊肠犬、阿富汗猎犬、灵缇;如果你养个家庭宠物狗玩玩,那你就选西施犬、京巴狗、吉娃娃、博美犬。这些人养狗都是图个闲情,很像文学爱好者,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是喜欢这个,闲暇时划拉几刷子玩玩,今天写首小诗,明天造篇散文,过几天又捣鼓出篇小说来,即使是写得水平很臭,跟拉呱讲故事一样的,但敝帚自珍,自己就是喜欢,没办法,对文学的着迷程度,跟玩狗的那帮子人差不多。 在我们老家农村,庄稼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个土狗子,用来看家护院。吃饭时,狗在我们周围转悠,摇头摆尾地讨好我们。夜晚狗狺狺地吠叫,无数次出现在我们的梦里。有时候想想,这些乡村的土狗子,就是深藏在荒山野岭的民间文学啊。 文学家常常与狗扯上联系,孔老夫子都被人戏称丧家犬,鲁迅先生叫敌人是乏走狗。人类对待狗和文学的态度千奇百态,每个人的态度都不尽相同。有些朋友不喜欢狗,甚至讨厌狗,就像某些人不喜欢文学,你不要去责怪他。有些人郁闷了,写几句诗,惆怅一番,就像有些人闲暇时把玩一只狗一样,也是一种情感的排遣方式。 “文学就像一条狗,当你失意、潦倒、青春不再、疾病缠身,找本喜欢的文学作品读读,感觉那一行行的文字从你的心田渗透进去,此时,文学就像狗一样依偎在你身旁,陪护着你。”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446 次阅读|8 个评论
Wangchuan:语文常识
热度 3 ninglz 2014-6-21 07:23
语文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五、诗句与人: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④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⑤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⑥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⑦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⑧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⑩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 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平旦3-5
个人分类: 文化漫谈|260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浩浩荡荡的北京
ailiyakong 2014-5-19 09:10
浩浩荡荡的北京 文/冯唐 我第一次感到北京浩浩荡荡、了无际涯是在小学二年级。我生在北京东郊一个叫垂杨柳的地方,那里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棵飘拂着魏晋风度和晚唐诗意的垂柳,杨树爬满一种叫洋刺子的虫子,槐树坠满一种叫吊死鬼的虫子。我每天走三百五十四步到垂杨柳中心小学上学,走三百五十四步回家吃饭。我小学二年级的一天,学校组织去人民印刷机械厂礼堂看《哪吒闹海》,从垂杨柳中街一直走到垂杨柳南街的最东端,作为小朋友的我们俩俩手拉手走,整整乙千零三步,真是遥远,我的手被拉得酸痛。电影散场,我站在垂杨柳南街上看旁边的东三环南路,当时还没有任何立交桥,好大一条河流啊,一辆辆飞奔而过的212吉普、130卡车都是一团团的河水,河的对面是人民印刷机械厂的厂房,像个遥远的另外的城市。海要比这大河更凶猛,我想。龙王真是可恶,哪吒也真是脑子被驴后蹄子踢了,怎么能闹得过海。我长大了,仰面躺下,成为一条木船,内裤就是风帆,西风吹起,我就扬帆而去,横渡这大河,脱离北京。   1.此城何城?   地理书上说:“距今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在中国东部发生了一场强烈的造山运动,火山喷发、地壳变动、山地隆起,这就是著名的‘燕山运动’。”运动之后的北京地区,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向东南开敞,如同一个海湾,北京及其周围可以形象地称为“北京湾”。漠北民族打到这里,冬天的时候,觉得北风还能如刀,残阳还能如血,认定这里是他们可以用一定形式定居下来、而又不会渐渐失去剽悍野性和简明判断力的最南端。再往南,过了淮河,杨柳岸的暖风就会吹融刀剑,醉泥螺和黄鱼鲞就会催生骑兵肚皮的赘肉,口小如樱桃的女人就会柔软各个部落首领的身心。江南的汉人也逐渐悟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北京东南的所谓中原无险可守,北方异族入侵,一失北京,中原难保,江山难保,不在北方建立都城,就是自行加速政权的灭亡。于是平安险中求,明成祖朱棣不贪恋江南的暖风、醉泥螺以及小美人,迁都北京,在沙尘暴中真切感受塞北的威胁,在威胁中时刻警惕着。   北京的雏形是蒙古人在元朝奠定的,至今不变,三点突出:   一、四四方方。确立中轴线的设计,“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在大城之内,一条大马路与中轴线垂直相交,马路以北是中央部分,中央部分的前方是朝廷,后方是市场,左面是太庙,右面是社稷坛,清清楚楚。这条大马路,经过历代反复修建和拓展,形成了现今的长安街,最宽处近百米,心脏不好的小老太太小老大爷横过马路,先舌下含一片硝酸甘油。在上海或者香港等等依海而建的城市里,一百米的距离,已经做了头修了脚洗了衣吃了饭买了菜钉了鞋寄了信会了朋友。   二OOO年左右,开发商开始一起炒CBD的概念,朴实的大北窑桥,也更名为国贸桥,所有附近的楼盘都夸耀长安街和东三环形成的“金十字”,我认识的一个法国设计师也被请来做CBD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定位。他老实跟我说,这哪里是什么金十字,简直就是天堑,你们扒了美丽的城墙,修了二环三环四环玉环六环,在飞机上看就是一道道紧箍。   二、正南正北。四方的元大都,街道笔直,正南正北,正西正东。最近,花市斜街等唯一几条歪道也因为城市建设被消灭了,只剩后海附近的烟袋斜街,依湖成形,还在。蒙古人数学不好,如果打到北京的是哥伦布,建完这个四四方方正南正北的城池,南北走向的,都叫街,东西走向的,都叫道,街道统统编号,一二三四五,甲乙丙丁戊。如果那样,到了现在,打车赴局,和出租师傅就省了很多口舌。蒙古人不是哥伦布,所以现在去个没去过的地方,要先问清楚附近的地标建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手机还基本用于军事,装固定电话还要贿赂电信局员工要排队等待要交五千元押金。我的一个大哥开始做生意,和杨树下槐树下的工人阶级说,要不要钢材,要不要火车车皮,要不要苏联造的客运飞机。大哥当时的名片在现在看依旧实用:办公住址是102中学西南五十米垂杨柳西区二楼,电话是 6787864让小玲子妈妈叫一下。   三、亲水建城。弃金中都的小家子气的莲花池水系,以上通下达的高梁河水系为设计中心,挖了通达江南的大运河,运河北边的终点就是什刹海。于是北京有了水喝,有了水景,水路运来的醉泥螺还基本新鲜,吃了不会闹肚子,运来的小美人依旧眼神忧郁,看一眼耳边就响起《声声慢》。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连接成片,对一个城市而言,极其奢侈。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以及旧金山金门大桥公园的设计都是由此产生灵感,所以华尔街上的银行家今天才有舒展水景看,不至于大批量疯掉;旧金山的同性恋才能在光天化日下在公园的大草地上手拉手,走啊走,心平气和仿佛魏晋时候号称BAMB00SEVEN的七个男人。那个法国设计师跟我说,新中国后,北京城最大的遗憾不是拆了城墙,而是没把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合在一起,建个开放式的大公园。   这个法国人回国之前的一天,北京来了沙尘暴,宇宙洪荒,天地间一片混沌赤黄。法国人兴奋地在长安街上行走,问我说,这里是不是传说中的火星?我想起很久远的一天,我陪我的初恋在中山音乐堂听管风琴,出来的时候也是沙尘暴,所有的星星都没了,所有的路灯看上去都像星星。我们沿着长安街一直走到国贸,然后再沿着东三环一直走到团结湖,我的初恋表情坚定头发飞扬,她笑了,我看到街边的玉兰花开了,她唱《晚霞中的红蜻蜓》,我觉得比鸟叫好听多了。我问她,你是不是来自火星?我的初恋说:“我真的怀疑你是不是北京孩子。要夸我长得像天仙,就眼睛看着我,舌头伸直,直截了当地说,不用转弯抹角地说什么月亮,什么火星。”   2.今夕何夕?   北京最不缺的是历史。二OOO年前联合国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一共十九个,北京占了六个。而且不像西安等等过早辉煌过的城市,北京所有的历史都是鲜活的或者根本没有死过。我飞快地去过一次西安,秦始皇陵远看像景山,但不是公园,不让攀爬;华清池仿佛某个民营企业在后院自己凑合挖的澡堂子。十年前,爬黄花城野长城,农民兄弟一块钱卖我一根玉米,十块钱卖我一块五百年历史的明代长城城砖。春天的时候,和姑娘去天坛,在墙根下拣芥菜,摘嫩枸杞叶子,中午配着鸡蛋炒,煮清汤。风吹过来,没有尘土,也没有杨花柳絮,我眼看着,一根枯死的枝杈从巨大的柏树上摇落,柏树腰长得那么粗,也应该是三四百年的生命了。和所谓艺术家们吃饭,某个饭局上,某个姑娘扎眼,五官嚣张,两眼一抹兽光,似乎非我族类。听熟悉情况的人介绍,这个姑娘有几分之几的满人血统,几分之几的蒙古人血统,妈的妈的妈的妈和咸丰皇帝战斗过,如果大清不亡,她会是个格格。二OO五年,陕西周原发现四墓道的西周王侯级大墓,打开空空如也。我和几个古董老大开玩笑,拉两车武警封锁东三环北京古玩城的所有出入口,撬开大小所有保险柜和暗门暗锁,脱光古董老大们所有的衣服,搜查所有可以藏东西的所在(包括古董老大身体上的各个孔穴,难保里面没有西汉上等白玉做的整套含蝉鼻塞耳塞肛塞),就会呈现中国二OO五年最大的考古发现。   已经死了的或者快要死了的历史集中起来,活在博物馆。人家送我一本北京博物馆套票,80元,可以逛上百个博物馆。我心里流淌着口水,幻想着有时间休个无比悠长的假期,和懂明清家具的老大逛紫檀博物馆,和懂书画的老大逛故宫博物院,和懂青铜瓷器玉器的老大逛国家博物馆。一个上海人问,总说北京有文化,这些博物馆,多数北京人连名字都不知道,别说去过了,你一辈子也不一定都会去一遍。我说道理很简单,最奢侈的不是实际享受了多少,而是有享受的权力和自由,所以手机才具备录像和看电影的功能,所以中年男人才会羡慕皇帝的三宫六院。   我想,就像一把茶壶,茶叶在茶壶里泡过一段时间,即使茶水被喝光了,即使茶叶被倒出来,茶气还是在的。北京是个大茶壶。太多有权的有钱的有性情的人像茶叶似的在北京泡过,即使权没了钱没了性情被耗没了,即使人死了,但是人气还在,仿佛茶气。鬼是没有重量的,我想,死人的人气也不会很沉吧,沙尘暴一样,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飘浮在这座城市上空。复杂丰富的城市里,活人也变成鬼,熟悉过的老大,喜欢过的姑娘,我对他们的记忆如同可吸入颗粒物。天空灰蒙蒙的,载我的出租车开过华威桥,一个恍惚,我听见一个老大的声音:仔细看看这个白玉鸡心佩,拉丝对不对,游丝纹对不对,是西汉的还是宋朝仿造的?你再仔细看看。我听见一个女声在唱: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啊,少年时候遇见你,那是哪一天?   3.彼何人哉?   判断对于一个城市的熟悉程度,我有一个自己的标准。比较熟悉就是我知道这个城市里什么地方有好吃的,我知道什么地方的酒又好又便宜。很熟悉就是城市里最好吃的馆子,老板或者老板娘是我的朋友,喝多了有人送我回家或者去医院。极其熟悉:城市里最好吃的馆子,我去了,老板或者老板娘会自己下厨房,炒菜上桌子,老板和我干第一碗酒或者老板娘看着我夹第一口菜,喝到极高,送进医院,急诊室门口有四个以上的医生弟兄等着看我的熊样。   如果这样分类,我极其熟悉的城市,只有北京。   一个上海人较真,说,有了经济实力才能谈得上文化,问北京是文化首都,凭什么?如果逛一下北京的夜店,听听聊天,了解一下夜店里的人,就很容易明白。北京集中了全中国百分之五十以上顶尖的文学家、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歌手、地下乐队、演员、摄影师、建筑设计师,走进一个这些人常聚集的去处,随便就看到一个横断面,有的已经成名了,有的还在混,成名的,不一定有才气,但是的确努力,在混的,有的才气浓重,在眼睛里忽明忽暗缭绕盘旋。我看着那些刚出道的才情浓重的人,我知道这些人中,必定有一部分会在某种程度上不朽,尽管这些人现在可能还汗味浓重鼻毛悠长,还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还没用过信用卡还不会说纯正的普通话,就像我在斯坦福大学的棕榈大街上,听那些话都说不利落的毛头小伙子聊他们的创业计划,什么血管生长素抑制因子治疗肿瘤,什么叫A芯片,我知道这些人早晚会创造出下一个辉瑞和惠普。在北京的一个桑拿天里,我蹭票在工体听了许巍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他唱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嗓子就劈了,声音锉刀一样割耳朵,唱到最后,他终于撑不住,哭了。他一定想起他来到北京城这十几年,多少人没有混出来啊。坐我前排一个女孩,浑身打了无数的洞,穿了无数的金属环,挥舞着荧光棒,喊,许巍,我爱你。我心里想,又一个小混混,混出来了。   有个美国知识分子说,北京最像纽约,上海不像,太不像了,有股票交易市场又怎样。在北京和纽约,一个人必须非主流才能入流(YOUhaVet0beouttobein),而在上海,这个人必须入流才能入流(Youhauetobeintobein)。我们在东三环靠近农展馆附近有个食堂,没有名字,没有霓虹灯招牌,水泥地,水泥墙,金华土菜。艾未未的设计,招牌式的冷静干燥,没有多余的一点零碎。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影响了我的上半生。艾未未说,人不应该追求快乐生活,快乐就像糖一样,只是人生的一种味道,这句话我时常想起,或许会影响我后半生。在食堂里,我见到各种非主流的人:有自闭症嫌疑的小提琴手,说话从不看人眼睛,从脸上看不出年龄,酒喝到老高才放开些,死活让我叫她舅妈,她出的唱片上全是外文,据说她是国内第一把小提琴,男的女的都算上。有二十年没写东西了的作家,对古玉和旧家具的见识远远在对文字的见识之上,从小到大,唯一做过的一份正式工作就是在作协当他爸的秘书,他爸早就仙去了,他还一直是他爸的秘书,每月从作协领一份工资。有满头白发的老诗人,没有工作,娶了八十后的姑娘,姑娘的爸爸比他小两岁,叫他大哥,他还贷款买了房子,还生了胖儿子。老诗人常劝我,别眼馋,八十后的嫁给了他和杨振宁,等过两年,九十后的就会看上我,一拨一拨的,耐心等待,别着急。总之,除了我,基本没有见过一个需要朝九晚五穿西装打领带上班的人。唯一的例外是一个税务局处长,快五十了吧,一天喝多了,反复念叨,他应该快升副局长了,他辛辛苦苦啊,副局长牛啊,没完没了。一个姐姐平常总是微笑着,喝很少的酒,吃青菜,终于忍不住了,说,你有完没完?我老爸进政治局那年你中学还没毕业呢,又怎么样啊,雍正皇帝用的第二任宰相是谁啊,有人记得吗,我看你还是省省力气吧。   一次喝多了一点,借着酒劲拨我初恋的手机,问她在不在食堂的附近,有没有开着车,可以接我回家。她的车开得又快又稳,我说北京开始没劲儿了,出国的出国,去上海的去上海,生孩子的生孩子,一桌麻将都凑不够手了。她说,哪儿那么多要求,至少还有人驮你回去。她还说,给我带了明前的新茶,今年雨水大,是小年,让我将就喝,如果敢先喝别人送的,就腐刑伺候。   二十七岁之前,我没出过北京,第一次坐飞机,就飞到了旧金山。之后四年间,飞国航,积累了三十五万公里里程,我想,我算是脱离北京了吧。但是偶尔在南方遇到风沙,见到白发的诗人,收到我初恋的短信,问,最近如何?我楼下的马路就恍惚变为东三环,天边就隐隐压来沙尘暴。我想,我无处可逃,就像孙悟空飞不出如来的手掌。
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ailiyakong 2014-4-18 13:03
拉丁美洲的孤独 随麦哲伦一道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水手安东尼奥·皮加菲塔,途经南美时如实记下的所见所闻,竟好似一部奇思妙想的历险记。他说见过肚脐长在背上的猪,雌鸟伏在雄鸟背上负担的无爪鸟,以及形似鹈鹕、勺形喙的无舌鸟。他说见过骡头、骡耳、骆驼身、鹿脚、马嘶的怪物,还说曾给在巴塔哥尼亚遇上的第一个土著照镜子,那大个子土著一激灵,被镜子里的自己吓得魂飞魄散。 在这本篇幅不长、引人入胜的小书里,甚至已能窥见现代小说的萌芽,但它还远非当年最令人瞠目的史料。西印度群岛的史学家们留下了更惊人的书山文海。令人垂涎的黄金国,本是虚构的产物,却长年出现在不少地图上,位置形状随绘图员的臆想千差万别。为了寻找永葆青春泉,传奇人物阿尔瓦尔·努涅斯·卡维萨·德巴卡耗时八年勘察墨西哥北部,远征队员痴念成疯,同类相食,六百人去,五人生还。还有很多其他的不解之谜,如一万一千头各驮一百磅黄金的骡子,从库斯科出发去赎还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可一头也没到达目的地。后来,殖民时期,卡塔赫纳出售过一批在冲积土上饲养的母鸡,鸡胗里发现了金粒。我们那些开国者的黄金热,直到不久前还阴魂不散。上世纪,有个德国代表团研究在巴拿马地峡建造跨洋铁路的可能性,下结论说这地方铁少,要建,就得用金。 我们摆脱了西班牙人的统治,却没有摆脱疯狂。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将军三任墨西哥独裁者,曾为自己在“糕点战争”中失去的右腿举办隆重的葬礼;加夫列尔·加西亚·莫雷诺将军如专制君主般统治了厄瓜多尔十六年,死后身着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端坐在总统宝座上供人吊唁;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将军,萨尔瓦多的暴君,神智学者,曾惨无人道地一次性屠杀了三万农民,还发明了检测食物是否有毒的钟摆,下令用红纸罩住路灯,以防猩红热;特古西加尔巴中心广场上的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将军像,其实根本是奈伊将军像,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货。 五次战争,十七次军事政变,还冒出一个恶魔似的独裁者,打着上帝的旗号率先开展了拉丁美洲当代的种族文化灭绝。与此同时,两千万拉美儿童不满两岁夭折,超过一九七〇年以来欧洲出生的人口总数。镇压与迫害造成的失踪人口近十二万,好比乌普萨拉全城市民不知去向。难以计数的孕妇被捕后,在阿根廷监狱分娩,婴儿被军政府秘密送养或送进孤儿院,至今下落不明。为了让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约二十万拉美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十多万丧身于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这三个中美洲恣意妄为的小国。若以相同比例换算至美国,相当于四年内横死了一百六十万人。 智利本是好客之国,居然也有百分之十的人口——一百万人亡命天涯。乌拉圭是个两百五十万人口的小国,在拉美国家中文明程度最高,却也流放了五分之一的人口。自一九七九年起,萨尔瓦多内战几乎每二十分钟就制造一名难民。拉美各国的流亡者与难民,加起来比挪威总人口还多。 我斗胆认为,是拉丁美洲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的表现形式,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极大关注。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如果连我们自己也被难倒,那么,生活在地球这边、理性至上、沉醉于自身文化的人自然就更无法明白我们了。不难理解他们会坚持用衡量自身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忘记了生活的苦难因人而异、自我追寻的路上荆棘丛生、鲜血淋漓,他们走过,我们在走、用他人的标准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拘束,越来越孤独。可敬的欧洲如果想想他们的过去,再来对比我们的现在——记起伦敦花了三百年才建起第一道城墙,又花三百年才有了一位主教;罗马迷失了两千年,才由一位伊鲁里亚国王确立其历史地位;如今爱好和平,出产有孔奶酪、精密钟表的瑞士,十六世纪还在以雇佣兵的身份血洗欧洲;即使在文艺复兴顶峰,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中的一万两千名德国雇佣兵也曾对罗马烧杀抢掠,刺死八千罗马人——也许会更理解我们一些。 托尼奥·克勒格尔的梦想是将纯洁的北方与热情的南方融为一体,五十三年前,托马斯·曼曾在此地对此大加赞赏。今天,我无意再次扮演这书中人的角色,但我相信,头脑清楚的欧洲人,只要彻底修正看待我们的方式,就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对于梦想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民来说,如果支持仅限于声援,没有落实成合法的行动,我们的孤独感是丝毫不会因之减少的。 拉丁美洲不情愿、也没有理由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此外也不会去幻想西方国家能打心眼里支持我们独立、独特的发展计划。航海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美洲与欧洲的地理距离,却加大了彼此的文化距离。为什么文学上的独立性可以被全盘接受,却对我们独立自主、举步维艰的社会变革疑虑重重、全盘否决呢?为什么认为欧洲发达国家在本国推行的社会公正无法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方式成为拉美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历史上众多的战乱与伤痛,源于世世代代的不公和无休止的苦难,而非千里之外的诡计阴谋。可许多的欧洲领导人、思想家偏不信。他们忘了自己也曾年少轻狂、锐意进取,幼稚地以为不听两个超级大国的摆布,只会走投无路。朋友们,瞧,我们有多孤独!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 如今,这优势还在扩大,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世界年净增人口已达七千四百万,相当于纽约人口的七倍。人口大多出生在贫困国家,其中当然包括拉美。与此同时,最繁荣的几个国家却集聚了足够大的破坏力,不仅能将现存总人口毁灭一百次,还能将在这个倒霉星球上存在过的所有生物尽数毁灭。 也是在像今天这样的一个日子,我的导师威廉·福克纳在这里说:“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如果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三十二年前被他拒绝接受的巨大灾难,如今在人类历史上已首次从科学角度成为可能,我会愧对这个他曾经站过的位置。这令人震惊的现实在人类史上曾经只是个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寓言创造者有权相信:反转这个趋势,再乌托邦一次,还为时不晚。那将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生活方式:不会连如何死,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爱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也终于永远地享有了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 (本文是1982年12月8日,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演讲) 一封告别信 (1999年,时年72岁的马尔克斯在患上淋巴癌后,曾经写过一封向读者告别的信。摘编在此,向刚刚逝世的伟大作家致敬、致哀!): 如果上帝忘记了我是一个破旧的娃娃,恩赐我一分钟的短暂生命,我不愿说出我所思考的;反而,我希望细想我所说的。 我希望评估事物的标准,不在乎它们的价值,而是它们的意义。 我愿意睡少一点,梦多一点——我明白,每当闭眼一分钟,就失去了60秒的光亮。 当其他人停步,我愿意前进;他们瞌睡,我愿意清醒;他们交谈,我愿意聆听。 我多么享受一杯美味的朱古力啊! 如果上帝赐予我一小段的生命,我希望穿上简单的衣服,冲进阳光里,赤裸我的身体,敞开我的灵魂。 上帝啊!如果我有一颗心,我希望在冰上写下我的怨恨,然后等待太阳露面。星空上,我写凡·高的画,背诵乌拉圭著名诗人班奈戴提的情诗,然后,献给月亮一首西班牙抒情歌手席拉特的小夜曲。 我愿意用我的眼泪灌溉玫瑰花,以花刺来感受痛苦, 以花瓣来回忆亲吻。 上帝啊!如果我有一小段的生命,我要告诉爱人,我爱他。 我愿意启发世人,别以为年纪老了,就不该谈恋爱,这是在错特错的。人就是因为不再恋爱,才会衰老。 我希望给小孩一对翅膀,让他们自己学习飞翔。我希望教诲老人家,死亡不会和高龄一起来,死亡通常与善忘结伴。 我从世人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世人啊!我知道,人们都期望寄居山顶,殊不知,真正的快乐是怎样攀山峰。
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发展历程与创作技巧研究
热度 1 hujunping 2014-3-14 12:43
原载:科普研究,2014(1):26-31. 以此纪念1934年创刊的《太白》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发展历程与创作技巧研究 胡俊平 (中国科普研究所, 北京 100081) 科学小品被看作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沉淀并不断发展。不同时代背景的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在内容和创作风格上有所差别。擅长于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创作的作者在探索创作技巧和特点凝炼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未来值得期待。 科学小品 化学 文学 发展历程 创作技巧 科学小品是 20 世纪中国兴起的一种新文学体裁 ,被誉为“科学文艺的轻骑兵” ,一般又认为是科学散文中的分类 。科学小品的出现对于缩短社会大众与科学的距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公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始终与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对社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文体特征逐渐沉淀并不断创新发展。科学小品的创作技巧在化学学科内容上得到充分展现,人格化、多样化、场景化的表达方式把原本抽象而生硬的化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留给人深刻的印象。随着新时期社会在“科研与科普相结合”观点上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化学科研工作者重视与社会大众进行科学交流的机遇,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前景值得期待。 1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发展 1.1 科学小品的起源与特点 科学小品的起源与《太白》密不可分。《太白》是 1934 年陈望道在上海创立的半月刊。仅发行 24 期的《太白》,从创刊号开始,就设置了“科学小品”的栏目,总计刊登了 66 篇科学小品文。其后,叶永烈 、劲松 等人对“科学小品”一词进行探源,证实“科学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 科学小品是将科学和文学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文体。柳湜认为,科学小品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结合了各自的优势。他指出,“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文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而这正是目前中国大众所要求的。” 柳湜对于当时大众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科学小品篇幅短小、知识点细碎、文风轻松明快的特点深有体会,把大众对科学小品的需求阐释得通俗而透彻。“这譬如一个苦力需要烟草,但财力只能使他零支的购买,他没有整盒整条的购买力,于是烟纸店中就有开盒零卖的供给。我们现在也与这相似,大众在现状下接受科学的赐予只能是一点一滴的,我们自然也只能适应这种要求,不然科学大众化就会变为完全无意义的空谈。”可见,科学小品是满足当时社会公众科学需求的恰当形式。 高士其等科学小品作者除开展创作实践外,也深入思考相关理论研究问题。高士其提出,科学小品要把科学内容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把科学和艺术融合起来 。程民等人对不同时代科学小品的特点进行总结,从文体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汤寿根尤其强调,科学小品要富含哲理,使读者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 。总体而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科学小品具备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生动性)、思想性(教育性)三个主要的文体特征,并且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给人以知识、美感和启迪,是“诗、哲、知”三味的调和 。当今大众科学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力相比 80 年前科学小品出现的时候有了大幅度提升,公众的科普需求呈现多样化,社会文化多元发展。这对于新时期科学小品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发展 柳湜明确指出,科学小品的题材应该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 。在科学小品出现之初,生物类题材的科学小品占据很大一部分。贾祖璋、克士(周建人)、董纯才等人均擅长于生物题材的科学小品创作。从学科内涵来说,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科研究领域也有相当程度的交叉(比如生物化学)。生物题材科学小品的繁盛对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的出现,与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太白》创刊前 2 年( 1932 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是专门科学团体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从事化学或与化学相关专业的科技、教育工作者自愿组成这个具有公益性质的团体,在促进化学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1934 年,以“传播知识、推广应用、提倡研究”为宗旨的综合性中文刊物《化学》创刊 。这无疑为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众关注话题与时代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0 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战争、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等不同阶段。化学学科的应用范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宽,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创作在内容上也体现了这种社会变迁。叶永烈选编三卷《中国科学小品选》,汇集了 1934-1984 年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科学小品,很多化学题材的优秀科学小品收录其中。其后,《化工之友》、《知识就是力量》、《科学 24 小时》等科普类杂志也刊登了不少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文。进入网络时代后,科学松鼠会利用博客空间向大众普及了许多化学知识,不少博文继承并发扬了科学小品的风格。 1.2.1 以社会背景为线索看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 进入 20 世纪,在 1949 年之前,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主题词。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与化学家的初衷相背离。这时,大众对于化学武器的正确认识,有利于他们在遭遇危险时驱利避害,减轻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并呼吁和平。这个阶段出现的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有:李崇基(艾思奇)的《毒瓦斯》、北航的《化学战争的一角》、沈鼎三的《试验管里看时事》、方白的《重水和原子弹的故事》、温济泽的《原子弹》等。 在 1949-1979 年间,新中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冶炼等重工业备受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迫切需要掌握其中的科学知识。这个阶段出现的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有:高士其的《炼铁的故事》、余俊雄的《钢铁的“寄生虫”》、秉朴的《钢的维生素》、阿芒的《焦煤油的巨大潜力》、孔宪璋的《在农场里冶金》、家禄和瑞荣的《玻璃好肥料》等。 与大众最密切相关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用,这些内容与化学形影不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一直关注这个问题。 1949 年前,关注这个角度的作品有:俞子夷的《火柴和花爆》、董纯才的《马兰纸》。 1949-1979 年间,作品有高士其的《衣料会议》、刘仁庆的《纸的秘密》。 1980 年后,作品有丁德生的《水果与鲜花的“活香”与“死香”——您要哪一种》 、李俊主的《烹调中的化学》 等。越到后期,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越关注生活细节,越注重生活的品质。 1.2.2 以代表作家为线索看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 如果作者拥有自然科学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这对于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创作而言是优势,其内容的科学性通常能够得到保障。在科学小品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位典型的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创作者,他们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贡献非凡。 叶永烈是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创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撰写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游刃有余。 1960 年,《解放日报》上刊登了这位 20 岁的科普新星的科学小品《以雷鸣夏》。这篇作品足以彰显他扎实的化学功底和文学修养。叶永烈在这篇短文中,以古谚作为题目,也以古谚开篇:“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在对“雷公”、“电母”的传说进行物理学视野的科学解释后,作者着重讲解了雷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比如臭氧的形成、二氧化氮的生成、硝石的生成等。短文中的比拟手法增强了文字的生动感。作者把灰尘比作是“空气中的流浪者”,把臭氧比作是“氧气的亲姐妹”,把浓硝酸比作是匹“烈马”,将物质的特性刻画得活灵活现。叶永烈还是 1961 年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主要撰稿者。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共有 175 篇文稿,其中叶永烈写了 163 篇,是这套丛书作者之中最年轻、创作篇目最多的 。这些“为什么”的短文简洁隽永,深入浅出,给少年儿童带来了科学的启迪和探索的乐趣。 20 世纪 80 、 90 年代,化工专业科普期刊《化工之友》出现了“科学小品”专栏,后期专栏名改为“知识小品”。王志明等人是这个专栏积极的供稿者。他是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也是一名热心于科普创作的科技工作者,曾在《化工之友》上发表《怎样撰写好科普文章》 ,与广大爱好科普创作的读者交流创作心得。“题材要新颖适时、标题要巧妙醒目、开头要别具一格、内容要生动有趣”是他总结的科普作品创作经验。《画眉石·乌金·煤》、《能呼风唤雨的干冰》、《高分子穿上了“白大褂”》、《塑料家族中的“赵飞燕”》 等是他在“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专栏发表的代表作品。由于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王志明创作的科学小品信息密集、知识容量大,巧妙地浓缩了化学物质材料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呈现方式活泼而生动。阅读他的作品,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各种高新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化学让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的情感深深融入其中。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活力十足、诞生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科普作品创作团队。借助博客网络平台,科学松鼠会集合一群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采用活泼时尚的语言风格,聚焦一些容易被忽视但非常有趣味的科学问题或者结合社会热点撰写科学短文,其中一些博文符合科学小品的特征。云无心是化学题材科学小品创作者的代表,他的作品有《明胶的那些马甲们》 、《洗涤剂的原理与发展》 等。他常常结合社会公众关心的话题,用通俗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来普及化学和食品相关知识,传递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方面的作品大多收入其《吃的真相》一书中。此外,窗敲雨创作的《在我绝望的时候,你给了我活着的勇气》 也颇有特色。它采用了一个典型的文艺范标题,在介绍止痛药的化学结构和镇痛机制时,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2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创作技巧 化学题材科学小品的创作离不开对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和作用力、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重要内容的表述。区别于化学教科书,一些优秀的化学题材科学小品采用了特别的表述方式,积累了更便于大众理解、更能激发大众阅读兴趣的一些创作技巧。这些创作技巧由来已久,并将不断发展完善。 2.1 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和作用力采用人格化表述 受化学物质分子尺度大小所限,人的五官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同样,分子中的作用力也难以让人有切身感受。因此,化学教科书中的相关表述比较抽象。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常采用人格化的表现方式,既有利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又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1934 年《读书生活》一卷二期上发表了李崇基的科学小品《毒瓦斯》。作者笔下,一个个原子都幻化成了活泼的人儿,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并遵循人类社会体制:二氧化碳是“碳的每一个原子都和两个氧气原子紧抱起来”,一氧化碳是“每一个碳原子只能严守一夫一妻制来与氧气原子结合”的结果。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让寻常大众能够轻松地理解化学分子式的构造。 1948 年第三十九期《开明少年》上登载了何澄的《宇宙的砖石》。这篇科学小品的题目就是一个比喻,将当时已知的 92 种元素比喻成建造房子的最基本结构——砖石。作者在文中对很多元素的性质都进行了人格化处理,比如,氦、氖、氩等惰性气体,作者说它们是不善“交际”的气体元素。把同族性质类似的锂、钠、钾等金属,比作“三个亲兄弟”。 1982 年《科普创作》第五期上发表了王真的《哥俩争辩》。这篇科学小品自始至终采用了人格化的表现方式。小品文的主角是典型的同素异形体石墨和金刚石,即“哥俩”。作者根据它们的物化特性赋予了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石墨的低调和金刚石的傲慢。通过“哥俩”极其富有感情色彩的对话,石墨和金刚石的物性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得到生动的展现。在文章结尾,“一家兄弟,各有所长,都是为人类服务,哪来高低贵贱之分呢”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 云无心的《洗涤剂的原理与发展》简直把生命注入到了“表面活性剂”中。“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双重特性,而有了“典型的两面派”称谓。这些表面活性剂“有一个亲水的脑袋,一条疏水的尾巴”,形象地刻画出了其结构特征。作者在表现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时,更是具有戏剧性,对话、动作、心理活动一一俱全,让大众在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中忍俊不已: 当这样的两面派在水中的时候,水分子们说“我们倒是可以接受你的脑袋,但是你那尾巴实在讨厌”;在油或者其它疏水物质里呢,群众们就说“把脑袋藏起来就以为我们不认识你了么?”于是,极度郁闷的表面活性剂们到处不招人待见,只好跑到界面上,把亲水的头向着水的这边,把疏水的尾巴伸到疏水的那边。 2.2 化学反应式运用多样化形式呈现 化学反应式是化学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而化学题材的科学小品对化学反应式的内容采用了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给人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沈鼎三于 1937 年在《新少年》上发表了《试验管里看时事》。在介绍甘油是制造肥皂的副产品后,作者写了一个化学方程式,只是其中的反应物和产物都是文字,并没有采用化学分子式。作者在揭示日本用食盐制造毒气的毒蝎用心后,采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警示国人,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正是化学反应式两端配平之后计算出的物质质量比例: 一百吨的食盐,电解之后可制成六十吨的氯,和旁的物质化合之后,可制成一百吨的光气,或二百吨的双光气,或一百六十吨的芥子气。日本现在输了这么多的食盐去,将制成多少吨的毒气来杀人呢? 1951 年,茅左本在《中华少年》八卷十一期上发表了《我们祖先创始了化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很少使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主要从化学反应的现象落笔,重点描述各种化合物颜色的变化、物质状态的转变,读者看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晦涩,兴趣盎然。 1961 年,铁丁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银碗里的学问》,讲述了银离子超乎寻常的杀菌功能。其中对于银怎样生成银离子、如何杀菌有一段极其生动的描述: 水和银“会面”以后,经不起水的热情“邀请”,总会有微量的银进入水中,成为银离子…… 每升水中只要有一千亿分之二克离子的银,就足以叫所有的细菌一命呜呼了,没有细菌的“兴风作浪”,食物就变得不易腐败了。 2.3 生活中的化学应用采用场景化方式演绎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采用“第一”、“第二”等序列词来一一列举,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特征,难以避免语言表达的相对苍白。科学小品往往巧妙地构造一个场景,把相关的化学应用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体现了科学文艺创作的巧妙和魅力。 1959 年,高士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衣料会议》。短文讲述的是不同的衣料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应于人们的不同需求。作者虚拟了一场由各色各样的衣料作为代表的“特殊会议”。作者眼中的棉花,是“衣料中的积极分子”,因为从远古以来,就勤勤恳恳为人类服务;皮革不是“正式代表”,因为它不能通风、不能吸收水分,因而不能用作普通衣服用;蚕丝是“衣料中的漂亮人物”、“纤维中的杰出人才”、“纤维‘皇后’”;无纺布是衣料会议“最年轻的代表”。短文中还使用了那个年代常用的“家庭出身”、“个人成分”等词语,虽有时代局限,但对大众去理解衣料的来源和化学物质成份极有助益,也非常贴近生活和实际。比如,在说蚕丝时,“它的出身是来自养蚕之家,它的个人成分也是蛋白质。”正如一般会议到闭幕结束时要通过决议,衣料会议也有决议。到短文最后,作者从科学穿衣、卫生保健的角度出发,提出两项号召:衣物大小要合适;勤于换洗、善于收藏。 类似高士其的《衣料会议》, 2012 年《科学 24 小时》第 6 期上发表了《一次橡胶家族的夜谈会》 。橡胶家族的七位“领头羊”——天然橡胶、丁苯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聚集在一起,以“座谈”的形式,侃侃而谈各自的“性格和特长”。作者笔下,各种橡胶有着不同的表情和情感,它们或是自信满满地娓娓道来,或是“大声嚷嚷”,还有“按捺不住”和“清清嗓子”的,自然还有低调谦虚的,把叙述的氛围营造得活跃生动。借助精炼的四五十字,各种橡胶把最突出的性能描述出来。座谈中,几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它们是特种橡胶家族的四位优秀代表:氟橡胶、硅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和聚氨酯橡胶。就这样,短短的一篇文章生动地集中展现了 11 种橡胶的功能。 化学知识既能应用于造福人类,也会被不良用心的人用来坑蒙拐骗。 1964 年,洪焰在《我们爱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科学小品《“张天师”现身说法》。这篇科学小品首先构造了一个神秘人物“张天师”。有过“装神弄鬼”经历的张天师在改邪归正后,以“揭秘”的形式揭露了迷信骗取民众相信的一些伎俩:所谓的阴魂、神灵、邪妖等,不过是骗子们利用了物理或化学中的一些原理和现象。比如,“画符镇邪”中的符根本就不是神画上去的,而是“张天师们”利用明矾涂抹在黄裱纸上不易吸水的特点,预先在纸上做了手脚。而“斩妖见血”骗局中所谓的“妖血”,不过是石蕊试纸在不同酸碱度下的显色变化而已。读了这篇小品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 3. 展望 当今,化学学科向着“高、精、尖”方向快速发展,我国“ 863 ” 、“ 973 ” 等重大科研项目在化学学科方面的投入所占比例不低。中国大陆化学领域的论文数量现已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迅速增加 。这一切表明,我国的化学学科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和支持,广大的化学科研人员应“反哺”于社会公众,而科学小品的创作无疑是一种贴近公众而相对易于实现的方式。丰富的化学科研和教育资源将会孕育出更多优秀的、面向大众的化学题材科学小品。 致谢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科普研究姚义贤副编审、陈晓红博士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积极的讨论及建设性意见;感谢评审者认真的审读及中肯的建议。 参考文献 徐迺翔主编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 散文卷) .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高士其 . 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文艺 // 高士其全集 × 4.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 2005:366-371. 董仁威主编 . 科普创作通论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68-171. 叶永烈 . 读《“科学小品”源流再探》 . 中国科技史料, 1982(3): 87-89. 劲松 . “科学小品”源流再探 . 中国科技史料, 1981(3): 108-112. 柳湜 . 论科学小品文 . 太白, 1934(1): 8-9. 高士其 . 怎样写科学小品 // 叶永烈 编 . 中国科学小品选( 1949-1976 )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43-444. 程民 . 科学小品在中国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汤寿根 . 科普资料、科普短文和科学小品 (EB/OL). (2007-09-03). http://app.cpst.net.cn/kpcz/2007_10/193819524.html. 章道义,陶世龙,郭正谊主编 . 科普创作概论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 150. 袁振东 .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专门科学团体的崛起 —— 以中国化学会为例 .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9(3):341-362. 王治浩 . 中国化学会期刊发展概况 . 化学通报, 1992(8) : 61-63. 丁德生 . 水果与鲜花的“活香”与“死香”——您要哪一种 // 章道义主编 .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 ( 下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 826-827. 李俊主 . 烹调中的化学 . 知识就是力量, 2010(6) : 63. 叶永烈 . 相约名人 · 科技与科普专辑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2 : 125. 王志明 . 怎样撰写好科普文章 . 化工之友, 1997(1) : 30-31. 王志明 . 塑料家族中的“赵飞燕” . 化工之友, 2001 ( 5 ): 20-21. 云无心 . 明胶的那些马甲们 . (2012-06-04).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7527 . 云无心 . 洗涤剂的原理与发展 . (2009-02-20).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9875 . 窗敲雨 . 在我绝望的时候,你给了我活着的勇气 EB/OL]. (2012-04-29).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6384. 唐若谷 . 一次橡胶家族的夜谈会 . 科学 24 小时 , 2012(6): 23-25. 樊宏伟 . 中国大陆化学论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2011-06-08). http://bjyouth.ynet.com/3.1/1106/08/5997734.html (北青网) .
个人分类: 文艺之美|6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代才女林徽因留给后人的39段文字
热度 1 ailiyakong 2014-2-19 16:59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2、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3、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4、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5、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6、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 或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7、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9、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0、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1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12、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喜或悲。你在这场戏中扮演的那个我,我在那场戏里扮演这个你,各自微笑,各自流泪。 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你记住也好,你忘了也罢,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13、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14、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记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地从一个故事进另一个故事里。 15、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悲伤惆怅的时候,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或许因为我们都太过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想当初站在离别的渡口,多少人说出誓死不回头的话语。 到最后,偏生是哪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将泛黄了的青春书册一遍又一遍翻出来阅读。 16、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过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 17、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18、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19、幸福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乐。 20、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2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让岁月的青苔覆盖,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 也许真的如此,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良药,它可以治愈你的伤口,让曾经刻骨的爱恋也变得模糊不清。 22、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看着身边的人濒临死去,而你却没有丝毫的办法来救赎他。 23、人的一生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找得到真正的归宿,在这世上的其余时间里,充当的永远都是过客。 24、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其实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纵算经历颠沛,尝尽苦楚,也无怨悔。 25、无论你如何隐藏,想要挽留青春的纯真,岁月还是会无情地在你脸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与风霜。 2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 27、留存一段记忆只是片刻,怀想一段记忆却是永远。 28、流年真的似水,一去不返,看过的风景也许还可以重来,而逝去的人却再也不会回头。任由你千思万想,他除了偶然在你梦中彷徨,其余的时间都只是恍惚的印象。 29、人间许多情事其实只是时光撒下的谎言,而我们却愿意为一个谎言执迷不悔,甚至追忆一生。 30、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31、人生有太多过往不能被复制,比如青春、比如情感、比如幸福、比如健康,以及许多过去的美好连同往日的悲剧都不可重复。这样也好,既是拥有过,又何惧此刻的失去。有人说,人在世上的时间越长,失去的则会越多。 因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又无力挽回,而那些新生的绿意却总是与自己格格不入。或许这就是年轮的代价,每个人都必须付出的代价,时光不容许你讨价还价,该散去的,终究会不再属于你。 32、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哪怕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在临死前还可能会有一丝想存活的意念。比如看到一缕和暖的阳光,看到一只闲庭信步的蚂蚁,看到一株风中摇曳的绿草。 只在刹那,他或许就明白,原来活着竟是这般的好。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33、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曾经执著的事如今或许早已不值一提,曾经深爱的人或许已经成了陌路。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非要亲历过才能深悟。 34、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 35、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或许,人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 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不辜负一世韶光。 36、所以,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 只不过岁月乱云飞渡,那时候或许已经换过另一种方式,另一份心境。而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 37、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38、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天。既知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 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算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快乐酿造的美酒。 39、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文学140215
hy517hy 2014-2-15 09:49
科学与文学 吴曜圻 科学与文学有什么联系。从我们熟悉的概念出发,好似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放在一起。从象形的角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从象形角度看,“科”由十,丶丶,木,丿构成,分别表示坐标,基础,规矩,延续。 最早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物体哲学思维的结果,用文字表示,科学与哲学没太大的区别。 自从笛卡尔提出了坐标系后,科学广泛使用数学工具。数学工具用象形的观点看,就是在坐标系中表达思维的成果。 直角坐标将我们的思维从一维空间提升到二维空间。科学应用二维坐标提高了我们的思维维度。 在坐标中,用数量表示内容,我们知道,所有的数量都可以表示为 0 、 1 的组合。所以,丶丶作为科学的基础,就是 0 与 1 。 现代科学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比特,比特就是 0 、 1 的组合。 科学发现规律,规律也可以说成是规矩,用木表示。 科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用丿表示。 从科字的形,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科学以坐标为背景,以 0 、 1 为基础,发现规律,建立可传承的知识体系。 “文”字由乂、一、丶构成,乂与十相比,表示转了一个角度看,一表示底线,丶表示文学的基础,即文字。文学就是转个角度看现实,以底线作判断依据,用文字表达。 科学与文学的联系是十,也就是现实世界。科学以坐标为背景看世界,文学转了一个角度看世界。两者表达工具不同,科学以数学为工具表达,文学以文字为工具表达。 从维度的角度讲,文学的文字工具是点,科学的数学工具是线。线比点的维度高。 现实世界是高维度的,线比点的维度高,更接近于现实。所以,用科学表示的现实保真度更高,操作性更强。 科学以十为本,文学以人为本。科学追求将现实世界平移到知识体系中。文学与科学的一个区别就是旋转。从文学到科学,或者从科学到文学,重要的是思维转动。 从我的经历讲,开始搞科学,思维比较直,如坐标,每一个点与线都要有明确的表达。后来从事与人打交道的事,重要的变化就是旋转。 我做过一个测试,让人说出一与丨构成什么样的图形。搞科学的人,基本上都将一与丨平移构图。而做人事工作的,会将一与丨旋转构图。有意思的是,将一与丨构成“人”形的,都是领导。 为什么从科学转向文学较易,而从文学转向科学较难,从象形的角度,我们得到的原因就是从高维的科学转向低维的文学容易,而从低维的文学转向高维的科学较难。 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六日星期日 5 时 14 分 0 秒写于北京到成都 3U8886 航班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4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tt52dj 2014-1-16 09:52
本文于2007年2月6日(Am: 10:47)发表于本人QQ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30616503/2 ) 轻轻地……轻轻地,如同秋叶从枝头悠悠坠落,在空中摇曳着身姿,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柔和。 悄悄地……悄悄地,仿佛夜深人静时那守侯的猎手,在暗处屏住着呼吸,时间漫长而不忘流逝。 咚咚地……咚咚地,似乎心房即将逃离那困惑着它很久的地方,在身体里无尽地呼喊,铿锵有力。 慢慢地……慢慢地,思绪随同风尘飘向那遥远的记忆里,我竭力驻留在童年的纯真里、停滞在少年的无知和幸福里,却又迅速掠过生命中那一瞥的忧伤。我刻意让自己忘却了苦痛,但有些事、有些人,也许我永远不曾明白和理解;我用心让自己遗忘了哀愁,但有些情感、有些人,或许我亦无法再去弥补和挽回;我用时间让自己尘封了不悦,但有些记忆、有些人,我依旧不能将他们从脑海、心底抹去。 在记忆里,我喜欢文学,酷爱那些诗、词和赋。我最爱唐代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溺爱宋代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沉醉于李后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艳羡于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情感丰富及生活阅历饱满的文学巨匠的诗、词,每每阅读后,均让我身临其境并体验到其中的爱恋、离愁、怀才不遇及相思。生活如同五味瓶,为了生活,我们应该学会去调出适合自己的口味,酸舔苦辣咸,只有你我心里最清楚。
个人分类: 文苑曲艺|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阅读文学小说增强移情能力
fking86 2013-11-29 22:58
新的研究表明,查尔斯•狄更斯和泰雅·奥布雷特(Téa Obreht)的作品能增强我们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效果优于惊悚小说或爱情小说。 来源:《卫报》博客 伟大的文学作品《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移情作用发生于小说人物之间的差异,比如乔(Joe)和皮普(Pip)之间,图为2012年改编的电影。照片来源:Moviestore / Rex Features 你们可曾感受到读一本好书能增强你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的话,你有了新的科学研究撑腰,不过你阅读的必须是文学小说——低俗小说或非小说没有这个作用。 位于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心理学家大卫•科默•基德(David Comer Kidd)和埃马努埃莱•卡斯塔诺(Emanuele Castano)证实,阅读文学小说能够提高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是驾驭复杂社会关系的一项关键技能。 在一组五项实验中,随机分配文本给1000名参与者阅读,要么是畅销书作家丹妮尔•斯蒂尔(Danielle Steel)的《母亲之罪》(The Sins of the Mother)和吉利安•弗林(Gillian Flynn)的《消失的女孩》(Gone Girl)的节选,要么是更文学的作品,如奥兰治奖(Orange Prize,又名橘子奖、柑橘奖,英国文学界和出版界唯一为女性作家设立的重要奖项——译注)获得者泰雅·奥布雷特的《老虎的妻子》(The Tiger's Wife),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小说集《天使埃斯梅拉达》(The Angel Esmeralda)中的《奔跑者》(The Runner),或者安东•契诃夫的作品。 然后两人运用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各种方法来衡量参与者准确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阅读文学小说的被试获得的分数始终高于那些阅读通俗小说和非小说的被试。 基德说:“伟大的作家把你变成作家。在文学小说中,人物的不完整性让你的头脑试图去理解别人的思维。” 基德和卡斯塔诺在《科学》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文学理论作品《书的乐趣》(The Pleasure of the Text)中类似,对“作家式”写作和“读者式”写作做出了的区分。考虑到区分文学小说和非文学小说十分困难,部分文学作品节选来自2012年欧•亨利奖(the PEN/O Henry prize)获奖作家文集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某些作品你可称作‘作家式’的作品,你填补空白、参与情节,有些是‘读者式’的,你只是享受。冒险、浪漫和惊悚类小说体裁多为‘读者式’,由作家决定你作为读者的体验,而文学 小说把你置身于新环境,你必须自己找出路,”基德说道。 基德认为,把阅读小说的体验移植到现实世界是自然而然的飞跃,因为“把握虚构和真实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是一样的。小说不仅仅是社会体验的模拟,它本身就是社会体验。” 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赞同基德和卡斯塔诺使用的心智理论方法。利物浦大学心理科学教授菲利普•戴维斯(Philip Davies)说,这些方法“有点古怪”。菲利普•戴维斯教授与读者组织(the Reader Organisation)一道帮助囚犯阅读文学作品。 戴维斯说:“测试人们读表情的能力有点怪异。小说所做的是让你一窥内心世界,而非外在。通常,小说告诉你别那么武断......小说告诫你不要以貌取人。” “在《远大前程》里,乔把皮普搞得很尴尬,因为乔很粗鲁,而皮普更有教养。读它的时候,你会问自己,当皮普和和当乔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处于皮普的境地会表现得更好一些吗?移情作用就产生于两个人物的差异之间。” 五个实验结合了四种不同的心智理论测试法:读眼术(RMET),非言语精度诊断分析测试(DANV),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以及扬尼(Yoni)测试。 然而,尽管卡斯塔诺和基德证明了文学小说能增强社会移情能力,但仍然算不上完善,他们还不能确定其结果是否可以用来判断一件作品是否有资格被称为文学作品。 基德说:“这些是美学和文体学的范畴,心理学家不能也不想就此做出判断。我们也不主张人们只读文学小说;这个实验仅仅证明只有文学小说似乎可短期内提高心理能力。读通俗小说可能也有益——娱乐功效当然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去测量。” 译文来源: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7632/382959
个人分类: 翻译|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是怎么回事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11-15 22:04
80 年代,当时征婚主要是登在报纸上,所谓征婚广告,而且一般都登在报纸的中缝里。那时的征婚多少还讲点情调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款就是爱好文学。不知道当时的女青年是不是不太青睐文学男青年,反正至少媒体可能是这么认为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爱好文学的男青年找不到佳偶。可是男青年们还坚持要说自己爱好文学。 文学是什么?我一般只知道它的形式: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还有没有什么别的门类,我就不清楚了。不过,至少小说在那时还是能看得懂的,知道那都是在讲一个故事,或者不止一个故事。散文嘛,初中时课本上没少有杨朔的散文,以为散文就都是那个样子的,文章末尾总是作者做了一个梦,变成了他向往的那只动物,如小蜜蜂之类。剧本读过莎士比亚的,也是在初中时读的,觉得翻译得挺逗,挺像北京胡同里人说话的模式,忘了是谁翻译的了,可能是朱生豪,但也可能是卞之琳,记不清楚了。剧本的末尾总有一句说明,叫喇叭奏花腔。不知道外国话剧的结尾干吗要喇叭奏花腔,当时不太明白,后来听过京剧,知道京剧的结尾,如果是大团圆的结局,就有一支唢呐呜儿啦哇地吹出一支喜兴的短曲,可能这就是花腔了吧。外国也兴这一套吗?现在知道大概不兴,但是当时翻译的莎翁剧本就是这么写的。 诗歌还是古诗像样,像诗的样子,现在的白话诗,经常找不到韵律,如旧时非常著名的《大堰河,我的母亲》,读了很久,不知道它的韵脚在哪里。当时,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就像是一个故事,不太完整的故事,这条河到底真是一条河呢,还是说一个农村妇女给人当保姆,可能两者都有吧? 四人帮被粉碎后,特别是 1979 年左右,一大批朦胧诗人问世,我一概都看不懂,只是觉得新鲜。以前没人把中国的这些词以这种格式组合起来,但后来发现其实什么都能组合。有人就拿中药的各类药名组合成一首现代诗,也很像一首不错的朦胧诗。反正只要看不懂,就一定是好诗。只是我等无福消受,拉倒吧。 到了 80 年代后期直到 90 年代,对文学就越来越敬而远之了。因为不仅那些小说、诗歌看不懂,连最应该说人话的文学评论也看不懂,甚至更看不懂了。一大堆西方理论的概念充斥其中,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更多的我连记也记不住。有一个意识流,困惑了我很长时间,最后总算弄明白其中的一点意思,就是让脑子里思想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说梦话也可以,说糊涂话也可以,意识清醒时说的话可以写,意识模糊时说的话也可以写。不知道这么理解意识流是不是对它的不敬,但总归给我就是这样的印象。 据说,这种不说人话的文学评论是跟西方的哲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哲学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福科,把很多人给弄得五迷三道,好多人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就是一个劲儿地要死要活地当他的粉丝。这事搁我这儿就算了吧。我也看不懂,别瞎耽误功夫了。 80 年代,当时各省的文学期刊是图书馆里最火的杂志,大学生们稍有闲暇,总会借来这些期刊来读。当然,那个时候也有点特殊,因为比起文革时文学的荒漠来说,那的确是一个让人产生文学激情的时代。而 90 年代之后,文学更多地走进了自我,就是作者自己的内心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领域,其他的都不过是这个自我的外化。这种东西反正我看上去,没有任何兴趣,所以文学期刊跟我就没有什么瓜葛了。 人们都说,文学就是人学。这话倒是不错,可是有毛病。什么学科不是人学?历史不是人学吗?哲学不是人学吗?政治学、经济学难道不是人学吗?心理学、社会学不也是人学吗?所以文学想自己把这顶人学的帽子独吞,不太厚道。 不管怎么说,好的文学应该关注大众内心所关注的东西。其实,对于文学,从来也都是先有实质内容,后来才会产生概念。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也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思维中,不像西方那样进行分类。后来的分类也都是学西方的。文学,对于作者,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发,思之所动,笔之所出。读者则从中享受故事和思想。 文学需要回归天然,别弄那些矫情的东西来糊弄读者。
2337 次阅读|3 个评论
多读文学小说益处多
kepusuowdp 2013-11-11 09:39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而“书中自有千锺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车马多如簇; 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谚语也说明读书的益处。但是面对汗牛充栋的图书,应该读什么样的图书呢? 《新科学家》最近的一篇报道表明经常阅读文学小说可以让人变得和善,并暂时地增强我们和别人产生共鸣的能力。所谓的心智理论就是我们理解他人情感并推断他人想法和意图的一种能力。而研究人员则试图发现阅读文学小说是否可以增强这种技能和能力。 通过随机的三组志愿者测试(一组阅读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一组阅读亚马逊畅销书,一组什么都不读),研究人员发现第一组志愿者比其他两组在上述技能方面有所增强;其他的类似测试也得出了一样的结果。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了一些质疑,比如也许文学小说更难读,所以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所以文学小说对读者心智的影响会持续几天,所以其测试结果才会有所不同。 不论如何,这个测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促使人们更多地去理解阅读对心理的后续影响。同时该研究结果表明读书活动对于收监在押人员会有一定的好处。 个人觉得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消遣,打发时间,二是学习知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读书越来越成为奢侈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低头族”,网络阅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地铁里鲜见有人阅读纸质图书了。 脱开上述研究成果不说,读书也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甚至寻求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进而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当然这种内化行为也大概就是上述研究的一个结果吧。
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跨文化视域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xscb 2013-11-6 15:56
书名: 《多元文化与多种视点的交汇——“跨文化视域下的 20 世纪英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外国文学研究书系》) 作者: 傅利 刘克东 定价: 75.00 元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书号: 978-7-5100-6984-0 出版日期: 2013-10 作者简介: 傅利,女,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省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英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加拿大研究会理事、省外语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跨文化语用学、文学翻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省级项目多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英语文学”,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多项。 刘克东,男,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系主任、硕导;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加拿大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翻译协会会员。主要研究英美加文学、族裔文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主持省级项目 4 项,参加省校级项目多项;为省级精品课程主要成员,在外国文学类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各类教学、科研奖项多项。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就英、美、加、澳、新等国的英语文学进行研讨,议题集中在 20 世纪文化思潮与英语文学创作、文本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性别、种族与文化、英语文学的生态关怀、英语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英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以及全球化与英语文学教学等方面。 目 录: 1 .专家论坛 Modernity Now: Reading Post-Colonial GlobalizationBill Ashcroft ( 1 ) Cross-Cultural Critique: Three Canadian Poets ′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Alison Calder ( 12 ) 中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成就与问题 虞建华 ( 20 ) Pragmatics and Literature Fu Li ( 24 )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Memory and Its Role in Literature for Young People Margot Hillel ( 30 ) Columbus Wrote: Literacy and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anadian First Nations Literature Warren Cariou ( 39 ) Crossing the Border: The Agency of the Post-Indian Warrior in Alexie ′ s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Liu Kedong ( 45 ) John C. Gardner ′ s Novel October Light on Counterculture and ExistentialismTamara G. Bogolepova ( 63 ) The Reception of Emily Dickinson ′ s Poetry in Russia Tatiana Anikeeva ( 69 ) Russian Books in Ha Jin ′ s Waiting Evgeniya M. Butenina ( 73 ) 2 .文学理论及技巧研究 巴赫金与互文性 张  扬 黄芙蓉 ( 79 ) 没有狼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与《狼图腾》 的生态意蕴对比 李 臻 ( 84 ) 精神创伤与叙事疗伤——从文学治疗角度看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 梁庆峰 ( 89 ) Human Nature in Polyphony: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as Reflected in the Polyphonic Features in Coetzee ′ s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Liu KedongSun Chang ( 95 ) 从《达洛卫夫人》 解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 蒙雪梅 李慧杰 ( 109 ) 对人性的持续拷问:解读《永远不要弃我而去》 中的生态关怀 欧 荣 ( 115 ) 《家之随想》 中后现代主义元素荣 巍 田 强 ( 121 )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 于 娟 刘立辉 ( 125 ) 神话 音乐 循环 回归 詹 虎 赵学斌 ( 131 ) Irony and Understatement in Hemingway ′ s Short Stories Zhou JinxuChang Mei ( 136 ) 情节设计漏洞与叙事布局 赵龙武 傅 利 ( 140 ) 3 .文学与文化研究 《上帝的玩笑》 中雷切尔与《圣经》 中的拉结 常 梅 周瑾序 ( 145 )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 杜国英 徐 红 ( 149 ) Half a Life, Cultural Identity and V. S. Naipaul Li XueZhou Jinxu ( 155 ) 回归“失去的天堂” 刘文霞 ( 162 ) 冷漠与虔诚的背后 孟德慧 ( 167 ) 樋口一叶的文学性格与定位论考 滕佳杰 祝玉深 ( 171 ) 安东尼·伯吉斯叙事作品的后现代性及其价值 李桂荣 ( 176 ) 文化记忆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 吴 慧 ( 185 ) The Shame Culture Reflected in Japanese People ′ s Behaviors after the DisasterZhao Hongyuan ( 190 ) 迦利女神的现代命运 李美敏 ( 194 ) 4 .少数族裔作家作品研究 从痴迷、解构到重构:盖恩斯小说中男性气概建构过程中的女性参与 隋红升 ( 200 ) 马拉默德的犹太性书写 王 朓 ( 206 ) Victim of Extreme Intellectualism: Herzog in Saul Bellow ′ s HerzogWang LingZheng Junzi ( 212 ) 城市平民“囚徒”的困惑 张 甜 ( 225 ) On Hybridized Religious Technique in Louise Erdrich ′ s Love Medicine and TracksChenLiang ( 231 ) The Third Space in The Woman WarriorYan Jia ( 237 ) 5 .女性主义作品分析 铿锵玫瑰,自由奇葩 崔 丹 ( 246 ) 女权主义的“妥协派”还是划时代的“探索者” 李 雯 ( 250 )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和我的家人》 刘克东 扈欢欢 ( 254 ) 对《儿子与情人》 的女性主义伦理学解读 张凌岩 董艳焱 ( 259 ) “求而不得”与“求而得之” 赵雪霞 ( 264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阿凡达》 刘芬芬 王 帅 ( 268 ) 6 .戏剧、诗歌及短篇小说 当代美国戏剧中的家庭伦理关系探析 张生珍 ( 273 ) 20 世纪加拿大社会的文化贫瘠 刘晓丹 于云玲 ( 278 ) A Study on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The Glass Menagerie Fu LiWang Qian ( 283 ) 谈《玻璃动物园》 里的“抛弃”和“逃避” 欧亚鹏 ( 289 ) 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 中的现代悲剧性 王 琨 ( 294 ) 矛盾的世界,无尽的等待 吴彤昱 ( 299 ) 心理外化技巧在《推销员之死》 中的运用 吴耀芝 ( 305 ) 对《等待戈多》 的一种政治解读 阳 利 ( 310 ) 诗歌象似机制的多维建构 温金海 张家荣 ( 315 ) The Death Theme in Alice Munro ′ s Hateship , Friendship , Courtship , Loveship , Marriage Huang FurongZhang Yang ( 319 ) Love in The Horse Dealer ′ s Daughter: The Best Remedy Jia XueruiJia Xuelai ( 326 ) 7 .文学、翻译与教学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Literatures Wang LixinChen Xi ( 330 ) 留学生与拜伦在中国的译介 郭晶萍 ( 341 ) 胡适诗歌翻译的现代性探源 蒙兴灿 ( 345 ) “陷入重围的骑士精神” 戚咏梅 ( 352 ) 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差异之探究 郑淑明 李晓晓 ( 357 )
3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外国文学研究书系
xscb 2013-11-6 15:28
书名: 《 超文本文学之兴: 从纸介质到数字化 》 ) (《外国文学研究书系》) 作者: 李洁 定价: 40.00 元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书号: 978-7-5100-7003-7 出版日期: 2013-10 作者简介 :  李洁,上海人,回族。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持教育部、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各类论文 3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超文本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分析文论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超文本文学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的,指将文字、图片、影音片段等语意单位 , 以多路径的结构形式组成的电子文本。全书共五章,分别讲述:①古腾堡星系;②非线性叙事;③超文本的兴起;④超文本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⑤超文本文学流变。超文本的出现,实现了德里达、巴特等理论家提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 目 录: 第一章 古腾堡星系 001 第一节 文学表现的形式:从手稿到超级书 002 第二节 重新思考“书” 008 第三节 小 说 017 第二章 非线性叙事 036 第一节 历 史 037 第二节 电 影 039 第三节 游 戏 046 第四节 文 学 054 第五节 未 来 059 第三章 超文本的兴起 062 第一节 概念追溯 062 第二节 超文本国内外研究综述 067 第三节 超文本与社会思潮 075 第四节 《千高原》、文化、超文本 079 第四章 超文本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 099 第一节 批评理论中的“超文本”思想 102 第二节 罗兰·巴特的《 S/Z 》 104 第三节 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和超文本特征的相互印证 112 第四节 作为根茎的超文本 127 第五节 互文性和复调 132 第六节 因果还是趋同,影响还是交汇 135 第五章 超文本文学流变 139 第一节 超文本雏形:印刷文学中的先锋文本 140 第二节 从印刷文本向电子文本的过渡——经典文学的超文本化 155 第三节 电子超文本文学概览 168 第四节 超文本文学修辞 177 第五节 超文本小说分析——《想要赢,只要玩》、《我的身体》 185 第六节 重塑文学教育模式 196
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对话黄永玉
热度 3 sivaxin 2013-10-27 23:38
90岁的黄永玉老爷子,带着他新出版的6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来到申城,举办一次别具一格的作品展。黄老爷子画展自然办了无数,但这次的作品展名为“我的文学行当”,展出的作品皆是与黄老这70多年的文学创作相关,确属首次。 记得第一本读的黄老爷子的书是《这些忧郁的碎屑》,书中记述了黄老在青年时代与众多文坛故人的往事,黄老文字朴实无华,但绵里含情,十分隽永耐读,而对人生世态,则常有一些观点独特的点评,辛辣而爽利,湘西古城凤凰温润的水和奇峻的山,融入了黄老的性情,也流淌在他的笔端。 黄老的读者见面会安排在作品展的前一天,讲座开始前半个多小时,上图的演讲厅里已坐得满满当当,走道里也有不少读者驻足寻找座位。读者多是上年纪之人,坐在我身旁的一位老人,手拿一本小笔记本,戴着老花镜,十分虔诚地记录着黄老讲座中不少句子。黄老的读者见面会3点如期开始,当李辉陪着黄老走到台上,在讲台中央的椅子上落座,会场刹时安静。 李辉先简单介绍了黄老,钦佩他90高龄,仍然眼不花,耳不聋,血压心脏健康,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不知疲倦。所以他决定这次一个半小时的读者见面会让黄老全程畅谈,他决不打断,也不插话,直到黄老觉得谈不动了,他再来提先读者们关心的问题。李辉果然是资深文化编辑,深知读者之心,我看一些访谈大家的电视节目,最反感的就是主持人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地插话。 黄老一开口,便是一把中气十足的嗓音,完全不似90多岁高龄的人,话匣子一开,也根本收不住,兴致勃勃地畅谈了整整一个多小时,听得人真是过瘾啊,特别是黄老讲述自已曾在上海的一段生活,年青时怀揣 艺术梦想热情,身无分文闯荡上海滩,住进了巴金先生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宿舍,刻木刻,作版画,画插图,绘封面,与他的表叔一样,又一个湘西汉子开始了他的文学和艺术生涯。 李辉说他常惊叹黄老有影像记忆,70多年前的人和事,时间细节他都记得丝毫不差,他记得在上海为吃一顿饭从虹口走到复旦,到江湾找同学噌饭,记得与汪曾祺、黄裳三人喝咖啡、看电影,还有去看望沉默的巴金先生。爽朗地笑言说文坛的前辈,他最怕巴先生,因为巴先生不说话。在内山书店拜访内山丸造先生,在内山先生被遣送回日本时,送别这位与中国文坛深具渊缘的日本友人。 正是黄老惊人的记忆力,为后人了解那个风华绝代的中国文坛和艺术界留下了那么多有趣的,鲜活的掌故和人物。90岁的人生中,黄老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和艺术家一样,多活在磨难和忧患之中。那些被一场场政治运动所吞啮的灵魂,也深藏在黄老的记忆中。他记得上海的一位朋友,阿凯,常说一些富有哲思的笑话,反右后阿凯被批判,再也没有踪音,他只记得阿凯因为一句“劳动如果能改造思想,那么牛早就成为思想家了”而获罪。他记得四清时,他写动物短句受到同仁们的喜欢,但后来文革时,揭发他思想不良的借动物骂社会主义,正是最赞赏他动物短句的学生。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黄老记住了这些磨难,这些荒诞,种种细节都深植于他脑中,但他却用无忧的心来面对苦难和不公,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真是黄老一生的写照。 黄老畅谈完之后,李辉应读者要求,向黄老提了好些问题。黄老对青年人的教育很有意义,他回忆自已小学、中学爱逃学,但不是不爱学习,是觉得课堂上先生教得非他所想学的,可是他觉得自已90年的人生,没有浪费时间,看了很多书,这是他文学和艺术的积淀,劝鉴年青人不要把时间耗在无意义的活动上。还有说到养生之道,黄老更是潇洒之至地说他抽烟,晚睡,也不爱运动,在他看来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不要考虑什么是养生的问题。 如今,90岁的黄老凭着心底执着的使命感,把他的人生记忆写出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朱雀城”刚写到抗战开始,还有内战和建国后的许多故事,衷心希望天假以年,黄老能在他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在中国当代文坛绝无仅由的由艺术家创作的长篇小说。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460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