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读英文书(1993)
Mech 2010-9-10 21:43
读书自娱是文人的怪癖,似乎被称为孔颜之乐而与圣人沾了边。我非文人,广义还算知识分子,多少也不能免俗。近十余年来学点英文,觉得读英文书的乐趣更在读中文书之上。 读英文书的乐趣首先在书外。就说买书,或许是我的领悟力太差,或许是我所在的世界太喧闹,直到我开始买英文书才明白所谓“曲径通幽处”。曲径,能买到买得起的英文书的地方都要拐过几道门再爬几层楼梯;处幽,店面狭小,灯光黯淡,顾客稀少。而且绝无例外,都是开架,正可从容翻阅。再说选书,炎黄子孙,又不专攻语言,读英文书既非国民义务亦非专业要求,一切随心所欲。看过电影《卖花女》忍俊不禁,读了汉译本《马丁 · 伊登》思绪万千,翻着英文简写本《哈克 · 贝利 · 芬》兴犹未尽,都可以用读相应的英文原著来化解。甚至某学者称《幸运的吉姆》与《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促使我找来《吉姆》瞧瞧。还有,设想坐在工学院某研究室中拿着《动物农庄》研究,或临近英语水平考试时却捧着中文版《道林 · 格雷画像》端详,我觉得于人不便与己不安;但读英文书便不同了,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解释为正在学英文,也可以心安理得地自慰正在复习,最好的语言在文学中嘛。 读英文书的乐趣也在书内。乐趣之一是体会朦胧之美感;本人识字不多,又懒于查字典,只好懵懵懂懂一路猜下来,虽无脚踏实地的感觉,却有雾中看花的妙处。乐趣之二是领略异国情调,由汉译欣赏异国故事,终究受语言束缚,读着英文则可自由自在看大千世界 ( 至少是英语世界 ) ,而且不至于联想起现实中的烦恼与无奈。乐趣之三是小补文史不足;这主要是说读中文书的英译本,我辈读鲁迅文章常恨抓不住言外之意,但《鲁迅选集》英译本则多将言外之意译入文内,可免索隐之苦;古文更是如此,念了二十年书,看《庄子》仍似懂非懂,又不甘心看白话或者漫画,恰可看英译本。 读英文书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每当在英语阅读课上看学生不用心阅读时,我便为他们惋惜。我们的选文虽不脍炙人口,却也是趣味盎然。又当我注意到不少英文远胜于我者却不解读英文之乐趣,我更为自己庆幸。英语不仅是我专业上的工具,更是我生活中的消遣。但愿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傲慢与偏见。 发表于: 文汇报 , 1993, 11 月 9 日 : 第 5 版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与人生——在黄石理工学院的讲座
hcrm 2010-8-4 10:33
各位同学、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正如主持人所讲,天气变冷了,外面还下着绵绵细雨,可我希望这次“文学与人生”的讲座,是一次“温暖之谈”、“光明之谈”。刚才,主持人一一介绍了特邀嘉宾,我在此补充介绍两位:一位是黄石电台主持人李洁,一位就是我的妻子阮敏,她是化材学院的老师。 关于文学,我上回参加《星空》杂志发布会时讲过,我的理解是“人文之学”。何为“人文”?为此我专门查了下辞海,其实也没有确定的概论,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这与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致的。 在此,我先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大概也是这个季节,那儿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据说此后再没有过。这天半夜里,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个婴儿。随着他的降生,在他的眼前慢慢展现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他的父母、亲人还有其他村民,另外便是那个小山村的景物。婴儿在这小山村里成长着,他看到的那块小天地构成了他的“世界”,他幻想着双目所极之外的地方有另一个“世界”存在,这个孩子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我。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这是因为我的成长历程,正是自己用自身的感受来了解、体味这个世界的过程。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可以归纳为形象思维。我们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感知,于是便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就是什么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之类的文字。然而,这些感性的文字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 当然不是。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它的认知方式是逻辑思维。它需要我们抛开自己的感受甚至想法,极其客观地来描述身外的世界。因为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灵敏的感觉系统往往会出错,譬如今天的雨会让大家有所伤感,产生许多联想及感悟。可你一旦真的“觉悟”过来,发现它不过是一场雨罢了,与你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感受毫不相干。我们要学会开动脑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总是停留在某种情绪的宣泄上,那样绝对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大家知道,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吗?对,《诗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边的我就不说了(笑)。《诗经》不是孔子写的,是他收集民间的创作,编辑成书的。那些诗歌充满了劳动者的智慧与情感,是我们祖先观看和体味当时世界的大观。这再次说明,文学不是单个个体的,它应该是大众化的表达。人类所有关于本身及对世界感知的表述,即是我现在所倡导的“人文之学”。 相对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学其实也一样。我们应积极地拓展自己的思维,不能总是去承接古人的,那些大抵已经陈旧过时。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见到一片树叶飘落,我们一定要去悲秋呢?从植物学的角度考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只有新陈代谢,事物才会有发展嘛!当我们以广阔的视野来认知世界时,一切便与之前的大不相同了。 我十分赞成袁腾飞讲完《两宋风云》后,回应他人质疑时说的一句话,他说有些历史事件大抵是真实的,但是人物间的对话史学家是没法听到的,只能去想像。从这一层来讲,历史也是广义文学的范畴。譬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完全就是一篇小说嘛,这便是鲁迅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当然,思维模式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异样。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东方文化特别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哪位同学站起来回答?请举手! (先后有十几位同学踊跃发言) 刚才,有同学说是“和为贵”,有同学说是“上善若水”,有同学说是“仁爱”,有同学说是“和谐”,还有同学说是“道”,等等,我觉得都有道理。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爱”,简单说就是人要爱人;韩非子主张“法”,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庄子强调“自我的逍遥”,整天沉溺于个人的幻想;墨子强调“非攻”,其实质是“墨守陈规”;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道非常道”,这就是说世界是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先人一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造就了我们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反过来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人文之学。 大家知道,西方文明的大发展始于中世纪,那原本是一个十分黑暗的年代。但由于文艺复兴的发端,改变了这一历史概貌,形成了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那么,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呢? (先后有几十位同学举手站起来发言) 有同学说是“博爱”,有同学说是“自由民主”,有同学说是“享受”,有同学说是“创造”,还有同学说是“个性化”,等等,你们想知道我的答案吗?我认为是创新。前不久去世的科学家钱学森说,他死后最担心的是什么?对,是中国现行大学教育体制,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一点,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深有体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我们太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了。 我们现在回到狭义的文学上来,对比下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以同样为文学巨著的《红楼梦》与《悲惨世界》为例。《红》的主人公贾宝玉经历了家族变故后,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认为世间的事再与我不相干了;而《悲》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饥饿,抢了一个扫烟囱孩子的几个便士,事后便用后半生来救赎自己的灵魂。这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思维,一个是永远脱离不了自身悲欢离合的体味,一个是希冀用洗心革面来摆脱曾经丑陋的困顿。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是这类由原罪到救赎的作品。 其实,在我看来,人类文明原本没有东西方之分,东西方的提法源于政治因素,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分裂。大家知道,上世纪中叶,世界上有两大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不过,大家想过没有,这两个阵营的主旨思想,包括我们信仰的马列主义,其实都是西方的,根本就没咱们中国的事。这是为什么?说明西方的思维“统治”着世界,譬如我们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绝大部分是由西方人奠基的。 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在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但科技实力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大的飞跃,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思维的局限。从教育到科技,从文化到经济,从学习再到实践,我们所受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如不去寻求突破便不会有新的思维出现。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我看不是,是思维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拓展自己的思维,放眼量世界,创新求发展,才能在广义的文学之路上越走越宽阔。 今年是诗人海子逝世多少年?二十年。他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知道他的“大海”指的什么吗?我认为是人生,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人生呢?我们已经有很多说法了,我现在想听听大家的观点,你认为人生应该是什么?希望各位同学像前面回答问题一样,积极地举手发言! (基本上每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包括主持人李洁) 我很高兴,能听到这么多不同的表述,每一种解读都有自己的道理,如“人生就是前半生你享受权利,后半生你得尽义务尽责任”、“人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你还活着”、“人生就像绽放的花蕾,终归是要慢慢地凋谢”、“人生就是一个人拼搏奋斗的历程”、“人生就是生容易,活着难”、“人生就是折腾”等等。按照主持人李洁的说法,我现在就在“折腾”你们,你们也正在“折腾”我,这便是我们共同的“人生”了(大笑)。 大家想知道我理解的人生吗?我认为“人生”即是“人我共生”。这是什么概念呢?其实,我们一生下来,便开始了与他人包括父母、亲人等的关系,这一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拓展,直至我们年迈时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决非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当中我们会与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总结自己一生时无法不将这些概括进来。 ??人我共生,是我们真实存在的状态,“人生”的内容自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其描绘得那么凄惨呢?有生就有死,如果生不足惜,死又何惧哉?海子期望面对自己人生,能够“春暖花开”。可是,他执拗于个人单一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感悟和思想的脚步最终停留下来——他再也迈不开去了,于是他选择了自杀。自杀对于他来说,是绝美的人生完结。事实上呢?他期许的春天到来时,花儿并非为他而绽放,他了结的只是一个个体而非世界。 我们完全可以拥有一个广阔的人生,一个比天空和大海更加辽阔原野。在这个原野上,有奔跑的牛羊,有争艳的花朵,有如纱的轻风,更有江河溪海的冲刷,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我们世界的真实人生。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时,我们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无穷力量,永恒的信念与追求永远在我们的前方。 我们需要的是,迈开自己的步伐,与他人携手同行,把生命的意义进行无限地放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它的终结死亡上。这一切又取决于什么?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大家请看(指背景的幻灯片),才子的人生态度是:自然宽和、自强不息。那么,你们怎么理解我这个“自然”呢? (有同学答“人的本能”,有同学答“血缘关系”,有同学答“个人性格”) 我自己理解的“自然”是,我自然地面对与生俱来的一切,包括刚才同学们讲的本能、血缘、个性等等。好比我们生下来时,眼睛可能像妈妈,嘴巴可能像爸爸,总之有优缺点,对于这样的相貌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漂亮我们就高兴吗?不好看我们就悲切吗?显然这样不好。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有别于他人的标志。我们不能期望大家生下来一个模样,无论怎样都应该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对待,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了。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性格的主体是可以遗传的,生下来的性格基本是没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性格上的缺失,完全可以由态度来弥补,甚至是超越。自然而然地面对自我,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人生的视角自会变得更加清新。 宽和,当然可以理解为“宽容平和”了。我们要学会宽以待人,更要学会宽待自己。讲座前播放的我的作品朗诵会录音,其中有一篇是我写给自己的信。在信中,我以一个好朋友的口吻跟自己对话,规劝自己既要正视问题,又不要过于斤斤计较,而要正确地引导自我走出困顿。人生在世,有烦恼与困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我们要能容忍自己犯一些小的错误,因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孔子是圣人吧?可大家回头仔细去读读他说过的话,仔细去想想他做过的事,难道犯的错误还少吗? 我这不是教大家放纵自我,放纵与宽和完全是两码事。对自己过于严厉,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在心理上容易埋下“阴影”。当然,能够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无疑会增加了你的自信力和人格魅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你真正拥有一个宽阔的胸襟时,你的感知和视觉都会发生化学变化,你所做出的动作和个体的形态均会以良好的状况呈现,也就是自己和他人能共同感受得到愉悦与舒适。 关于自强不息,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它是一种精神,执着于梦想,专一于思索;也正如前面一位同学所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 谢谢大家! 附:回答部分听众提问 之一,有同学问:您如何理解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答:人生在于“取舍”二字,有所“舍”才会有所“取”,“舍”即是人生价值所在,“取”即是人生意义所存。 之二,有同学问:您是如何在广义文学上进行开拓的? 答:我现在跟大家进行的这次面对面的交流,在我看来就是一次思维的拓展,也是我人文之学的现实实践。 之三,李洁问:您如何看韩寒炮轰作协?再有,80后、90后何时才会出现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 答:我以为中国作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贡献的,不过,如果继续现在的体制发展下去,我赞成韩寒的观点,还是解散的好。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知道,鲁迅“伟大作家”这一称号是谁封的?大家给的吗?不是。其实,连鲁迅他自己都不这样认为,这只能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称谓。我们为什么要做鲁迅呢?虽然他值得我们大家尊重,但是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价值观。我倒希望将来出现的是一个群体,而非哪一个人,也包括在座的各位。 (2009年11月28日即兴演讲,是年12月1日根据回忆整理修订,有一小部分遗漏)
个人分类: 论文集锦|25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史莱克》的哲学:艺术是美与丑相包容
yue 2010-8-1 15:32
生活就是丑陋 动画片《史莱克》SHREK暗藏着全新的艺术思想,就是生活是美与丑的混合,艺术应该是美与丑的包容,应该是丑的基础上建立美。 丑是生活,是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真相都是丑陋的。 人生而丑陋,无知、脆弱,所以到了少年的时候,被赞美为蓓蕾,到了青春的时候,被赞美为豆蔻,言下之意,就是婴孩时期是丑陋的。 人老而丑陋,偏执、苍老,所以青年被称为朝阳,风华正茂。言下之意,老年是丑陋的。 人的青春也是丑陋的,虽然这并不妨碍每个人都可以自恋。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说什么是热恋呢? 热恋就是发现对方鼻梁上的雀斑。 意思是热恋的时候,双方开始密切接触,开始了解对方的肉体,会发现对方的缺陷。动物是爱美的,人是肉欲的动物,由此在因对方肉体的吸引之后,开始产生肉体方面的厌恶。 当然,世界上也有绝对的美。然而这种美仍然是丑的,俗语说,傻漂亮,历史老人说,红颜薄命。这是对主体自身说,对于环境来说,俗语说,避色如避剑。历史说,红颜祸水。当然,水本身不是祸,美人也不是水。用现代的理论解释,那是自我补偿现象。绝对的美,往往以绝对的丑来补偿。 但是生活不能这样片面的理解,丑中有美,婴孩被称为赤子,老年被称为夕阳红。孟子和李贽都认为人的理想是赤子。 当然我觉得人到一岁的时候,已经被污染殆尽了,一岁之前才是赤子。 高尚也是丑陋 生活是丑中有美,更可悲的是美中有丑。最纯洁的无过于母爱,而母爱的起点却是父母之间的情爱。当然我们可能现在还有封建思想,其实情爱或许也不是丑陋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一般情况下,母爱确实有其内在的丑陋,就是他不是由母爱本身启动了母子关系。 而情爱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不高尚的。如果认为对金钱权势的爱是肮脏的,那么对青春年少的爱就是高尚的吗?那也是对人的外表的爱,反而是更为庸俗。如果认为对美德的爱才是高尚的,但是世界上谁是高尚的? 即使有,那也已经不是情爱本身了。 生活是美与丑的妥协 生活和现实本身是丑的,以丑为普遍,但是人终究是追求美的,就只能巧妙地把美与丑包容。 动画片SHREK是电影史的一个标志,就是放弃追求绝对的美,而是在保留丑的基础上寻求美。 结局不是Fiona和Shrek变成美女和美男,而是尊重生活,让他们保持丑陋的原貌。 我们说悦纳自己,何尝不是悦纳丑陋。 Fiona的父亲也回到原形,不过是一只爱上了美女的青蛙。 这和格林童话纯粹是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理念。 然而人还是追求美的。Fiona的父亲向夫人说,我很抱歉。但是夫人说,没有关系,你是最美的,并且把那只老青蛙无限温情地捧在手心,放在胸前。 这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和生活妥协,和丑陋去妥协。 这就是美国文化,美国的主流文化。
个人分类: 我思诸我是----人学|40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ZT: zengning - 忘情夏季
liwei999 2010-5-27 15:01
立委按:再转一篇曾宁的回忆文字,相信各位会欣赏。立委在宁宁论坛的点评是: 率性张扬的文字,瑰丽感伤的人生,好文好文。 几乎字字句句可圈可点,随手摘录精词妙句,稍加点评: 当年与你相遇,是一阵夏风制造的机缘。 (开篇就不凡,极富诗意) 我跑着,短裙旋成一朵盛开的墨荷。青春,灿如夏花。在这一刻,你猝然现身。 (电影一样的画面,十分写意,笔锋一转,引入男主人公) 那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青春,野心,幻想,激情,敏感,眼泪和笑,支撑美丽的所有元素,无不充足,无不召之即来。 (青春万岁,美丽无疆) 我就山洪爆发般格格大笑,......你却跟着我,笑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叫 chemistry,可遇不可求) 我骄傲地把打印出来的新作抛向空中,你惊讶地仰头,看白纸在风中飞扬,然后纷纷坠落。那年代,我的青春和纸片一般,听命于风。 (听命于风,与开篇夏风机缘呼应,妙绝。) 很多很多年后,我站在太平洋之滨,面对壮烈的落日,想起那个夏季,想起我无所忌惮的青春,竟没有后悔,只有尖锐的疼痛,有如海平线上的云霞,灿烂得惊心。(修饰语的撞击:壮烈的落日 ,无所忌惮的青春 ,尖锐的疼痛 ,灿烂得惊心 ) 一张张彩印的海报杂志,化为无情的火舌,热烘烘地舔我的颊。一张张地火葬着,往事的断片在眼前掠过,我蓦地停下来,手里一张性感的照片,是你拍摄的,对着镜头的我,神采飞扬,近于跋扈,一阵莫名的酸楚袭来,我狠命咬住牙根,直到全部照片成了灰烬。我从火盆旁站起来时,一脸是泪水和灰垢。  (决绝) 我后面的追兵,就是如烟如梦的前尘 。 (牵念) 夏季像一首歌执拗地缠绕着我,你风采依旧 (魂绕) 唯一感觉突兀的一句是:至于文采和思想,还提到了新的高度 ,不大伦类的插句,老怀疑是笔误,要不就是有深意? ~~~~~~~~ 忘情夏季 曾宁 准确地说,当年与你相遇,是一阵夏风制造的机缘。 那是15年前还是16年前?淮海路上,参天的梧桐树,疏密有致的叶子为干净的街道筛下一圈圈玲珑的阳光,穿透墨色的叶阵,在市声上头闪转腾挪的,是疲乏然而倔强的蝉鸣。 我刚刚从上影厂拍完广告出来,风吹拂第一次穿的黑地黄圆圈的短裙,我在梧桐树下一路小跑,蛮有兴致地踩着阳光制造出来的一把把镶绿边的小小团扇,象读幼儿园时跳房子。风从背后吹来,像恋人又多情又固执的手,轻轻推着我。 我跑着,短裙旋成一朵盛开的墨荷。青春,灿如夏花。在这一刻,你猝然现身。 当戴墨镜的你酷酷地向我打招呼时,我别过脸去,不想搭理--别烦我,你不是港商就是台巴子。 于是我冷冷地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你一下,转身走进锦江一条街的梦咖啡。刚刚拿到广告片的酬金,该慰劳自己一杯现磨现煮的黑咖啡。你尾随着跟我走进咖啡店,礼貌地作自我介绍:我叫达奇,正在为新的MTV物色演员,明天你来我这试镜头吧。 我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当时我正在和王诗槐、严翔、乔奇等大腕一起演出上海市政府的重点话剧,担任的角色不轻,我下决心干出名堂,除了拍广告赚点小外快,其他的不敢碰。更何况,对mtv这种小CASE从来看不上眼。可是,不知道为何,我呷下第三口咖啡时,莫名其妙地向你点了头。事后我想,是因为略略受你的魅力吸引吧?于是,我神差鬼使地走到你的临时筹备组办公室。 如今回想,那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青春,野心,幻想,激情,敏感,眼泪和笑,支撑美丽的所有元素,无不充足,无不召之即来。 我出现在你面前的头十分钟,便获得你起的绰号:小魔鬼。我也毫不胆怯地大声叫你北极熊,笑闹声引得片场里诸色人等纷纷回过头来看。你不像别的老成男人那般惊慌失措或故作正经,反而哈哈大笑,说我叫得好。我则肆无忌惮地抱住你的胳膊,笑成一团。 MTV正式开拍那天,你让我自己带情人来,让他扮男主角。可那时,我并没有男朋友,情急之下,把一位闺中腻友的小情人抓来,滥芋充数。说实话,那腼腆的男孩长得真够抱歉,我看这位情人一眼就忍不住想笑,怕笑场,自然要竭力克制,然而越是克制越是忍不住。到你喊开机时,我就山洪爆发般格格大笑,腰也直不起来,男孩在旁边发愣,恼怒的摄影师从镜头后面探出头来要开骂。你却跟着我,笑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边笑一边对周围人说:看看这个小魔鬼。不得不陪着我们窝工的老资格剧组成员摇头叹息:哎,真是小魔鬼和北极熊。那时,你和某女星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 当时,我悄悄地写作,圈内人中,你是唯一读过我作品的。你谈完读后感,对我说:你很有才华,学习电影制作吧,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我一把夺过我的文章,发出一串嘲弄的笑声:不行,学制作的女人要么丑得上不了台,要么太老,没办法了才吃幕后这碗饭!这次台湾剧组来了四个女人,都是幕后的,天啊!她们往外景地一站,厥倒一大片!我们背后叫她们台湾四大美女! 我骄傲地把打印出来的新作抛向空中,你惊讶地仰头,看白纸在风中飞扬,然后纷纷坠落。那年代,我的青春和纸片一般,听命于风。 很多很多年后,我站在太平洋之滨,面对壮烈的落日,想起那个夏季,想起我无所忌惮的青春,竟没有后悔,只有尖锐的疼痛,有如海平线上的云霞,灿烂得惊心。 和你认识两年之后,我决定离开文艺圈,去美国寻求另一种梦。 那也是夏季,湿热难耐。你打来电话:我都听说了我刚到上海,能和你喝杯咖啡吗? 我紧紧握着话筒:让我走得开心点,好不好? 挂上电话,我没有来得及哭泣,只是匆忙收拾行李,把衣服塞进箱子,顺手将梳妆台抽屉里的剧照丢进火盆。一张张彩印的海报杂志,化为无情的火舌,热烘烘地舔我的颊。一张张地火葬着,往事的断片在眼前掠过,我蓦地停下来,手里一张性感的照片,是你拍摄的,对着镜头的我,神采飞扬,近于跋扈,一阵莫名的酸楚袭来,我狠命咬住牙根,直到全部照片成了灰烬。我从火盆旁站起来时,一脸是泪水和灰垢。 离国那天,我知道你人在上海。但是文艺圈谁都不知道我的行期。 我将笨重的行李扔上出租车,喊一声:快走! 车向机场急速行驶,我心急如焚,不向外看,车子路过淮海路吗?路过锦江一条街了?你孤独的身影可徘徊在梦咖啡门口?-----我没心思想,唯一担心的就是从后面伸出一只手将我拖回来。我后面的追兵,就是如烟如梦的前尘 。 我离开,没有留恋。走过美国海关,回头一瞥,烟云渺渺,乡关何处? 很多很多年以后的一个夏天,我在网上认识了诗人大雪。他来自你的家乡哈尔滨。去年他造访我家,一见面,他的脸庞便让我困惑起来--这个人,很久以前就认识了。 大雪和一个人很像。 我迷糊地自语过,和谁呢?直到你与我重逢在土村,才恍然大悟! 夏季像一首歌执拗地缠绕着我,你风采依旧,激情依旧,至于文采和思想,还提到了新的高度。我已迟暮,万念成灰。 你说你要拍摄新电影,我们还可以合作,高兴吗?小魔鬼? 你的声音温和依旧。 泪水纵横在颊,我无言。
个人分类: 立委推荐|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鲁迅学骂人还是学批判
longfo 2010-5-12 21:55
http://www.wjdaily.com/node/OldNewsQtxw/20051216/old11794.html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鲁迅全集》出版,引起了我的一些感想。当年我在南京的时候,一个老乡看到我在读鲁迅作品,就不屑一顾地说,他只会骂人,有什么好看的?后来我发现,我老乡的态度,是现实中许多人对鲁迅作品的态度,他们未必仔仔细细阅读过多少文本,但他们似乎都一致同意,鲁迅骂人的形象已经败坏了他们的阅读胃口。如果作一些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这完全是由于鲁迅研究中过度地引入政治概念而引起的。鲁迅作品一度被赋予过多的党派政治利益色彩,被解释的鲁迅失去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形象,到了今天,这种形象引起反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现代那些著名的文人、学者,没被鲁迅骂过的不多,大致有这么几类:第一,比如郭沫若,在创造社期间,就被鲁迅骂作才子加流氓。对创造社的一班自命为革命的青年,鲁迅向来没有好感,当然,郁达夫除外。对于他们的整体评论,应该说也是切中要害的。其次,一些原本与鲁迅要好的朋友,如林语堂先生,后来也被鲁迅讽刺过。与林语堂的争论,一开始集中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议题上,鲁迅认为,林语堂英语扎实,应该动手翻译些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来,而林语堂则认为,翻译事情可等到上了些年纪时再作,鲁迅据此猜测林语堂是讽刺他老了据两人的好友郁达夫说,这是一种误解。第三,是第三种人。比如鲁迅与施蛰存先生的关于《庄子》、《文选》的争论,有明显的意气之争。鲁迅主张不读中国书,而施先生认为即使是用白话文写作,《庄子》、《文选》之类的经典作品,还是会对写作产生良好的影响,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施先生的看法是准确的鲁迅自己就对《庄子》下过很大的功夫,他的思想受庄子影响也不小,从他的一些句式及惯用词语上看更是如此。鲁迅对施先生洋场恶少的评论,从施先生后来的人生发展轨迹看,明显欠妥,到了晚年,施先生也不愿谈论这些事情,就更令人对施先生的人格产生敬意。第四,是与一些具有英美留学背景的自由主义知识精英的争论。聚集在《新月》、《现代评论》杂志等周围的一帮深受英美经验主义熏陶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如胡适、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等,与鲁迅也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争论。这种争论更多的是由于理念不同而引起的。胡适等人主张渐进的改良主义,在当时政治框架内注重一点一滴的改进,以避免社会的大起大落和动乱,这种温和的自由主义理念,遭到了来自左派文人的强烈攻击,鲁迅虽然很难归类,但因为年少时的留日经历,使他对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看似与政府合流的政治态度十分反感,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争论。对梁实秋的类似资本主义的乏走狗的攻击,就显得过头而失当。 当然,不止上述四类人遭到了鲁迅的骂。但鲁迅自己则指出,他不是针对一人,而是针对一个类。这里除了一些自我辩解之外,应该承认,鲁迅说的是事实。 为鲁迅真正赢得后人敬意的,我认为首先是一些文明及文化批评类杂文。鲁迅在《灯下漫笔》等一系列的文章中指陈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如做了奴隶还万分欣喜等,都具有不朽的意义。虽然一般认为,鲁迅对民族性格的批判受汉学家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影响甚深,但鲁迅那种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惊人能力是明恩溥所不具备的,因此,其洞察力也远非后者可比。简雄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泛政治化的文化,对此我深有同感。鲁迅的文明及文化批评显然是泛政治化的,对于中国以皇权专制为主要内容的超稳定结构的社会形态来说,鲁迅的批判具有广阔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复杂的中国具有现实意义。此外,鲁迅在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中作出的及时反应,比如三一八惨案中连续撰写的七篇文章,为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严峻现实情况下的个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参照,后世知识分子如果没有达到同样的高度,很难说还称得上知识分子,遑论社会良心。汉语如果放弃了表达,那么,责任主要在使用汉语书面语的知识者身上,被动放弃与主动放弃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尤其是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 以上拉杂写了一些个人感想,这么短小的篇幅,根本不可能说清楚鲁迅,鲁迅也没有可能被说得那么一清二楚,否则,他也就不是鲁迅了。 笔者评论:本文我看了许久,也没看懂,实属我才疏学浅。我们学习鲁迅的什么,是骂人嘛(现在骂人违法嘛),不清楚,那我们如何表达对于一个人的看法呢,真的是个问题。而对于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就显得更谨慎一下才好,我想时代毕竟变了,鲁迅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可是那种对于社会和人的批判精神还是要有。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批判我,虽然我还不上台面,有位仁兄说我的博客和观点大家都不屑于说,我觉得大家对待我就像鲁迅对待敌人一样才好,这样才不枉费我花时间和精力写东西,同时我也会对您的观点和文章提出我的看法和观点,这才是交流,这才可以提高。 本为一界穷酸,乐得众人批判,谈何伤我自尊,进步才是青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论为什么中国无大师?
xupeiyang 2010-5-12 15:31
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给鲁迅艺术学院提出了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 丰富 的 生活 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的目标。他说:中国近年来所以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品,自然有其客观的社会原因,但从作家方面说,也是因为能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少了。我们的许多作家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少人还缺少良好的艺术技巧。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70余年后的今天,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时代境遇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成为伟大的作家艺术家的这三个条件依然不可或缺。不同的是,当今的作家们,大多不再是缺少良好的艺术技巧,而是缺少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一种强烈而真挚的精神向往,它来自于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作家必须具有一种憧憬将来的热情,因为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这远大的理想应包括三个层面或维度,即社会的维度、人生的维度以及艺术的维度。其中,社会维度是基础和前提,因为有了社会维度,人生和艺术的维度才会有所附丽。   对应这三个维度,成功的文学创作或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生三个基本效益,即社会效益、人生效益和艺术效益。首先,文学创作是社会的公共事业,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公共精神产品能发挥自身优势,有力地鼓舞、激励、凝聚读者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其次,文学创作也是个人的事业,它是个体人生的自我实现和本质力量的文本体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益于读者,也发展着作家个人本身,为其赢得自信和荣誉;再次,文学创作还是关乎文学艺术的事业,这必然会要求其艺术效益,即文艺作品要对艺术本身发生效益,使艺术的方式和蕴涵因为该作品的存在而有所创新、垦拓和扩展,这实际上也就是优秀文学作品必然具备的艺术史意义。可以说,作家们的远大理想正是这三个基本效益能够最终实现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   伏尼契说: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质地、方向和方式。当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的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个别人甚至唯市场逻辑马首是瞻,把崇高的精神性矮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庸俗的物质性,并以还原人性的名义解构远大理想的崇高性和超越性。有的作品只以展示作家个人所理解的生活与人性的原生态为能事,有的作品则为一些人膨胀的物欲和所谓的人性的弱点张目,这些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的远离现实生活,有的又过于拘泥于现实生活,其共同特点是作者缺乏远大理想,无以照亮现实。发展眼光的缺失、深度思考的缺失、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前景的意识的缺失。   毛泽东在70年前对中国近年来所以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品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在今天仍是迫切需要作家们深长思之的,就当前我国文学创作的实际来看,作家要有远大的理想这一条又是最为要紧的。 (原发《人民日报》2010年05月11日24版《文艺点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尔赫斯与诺贝尔文学奖
unesco 2010-5-11 08:56
上次给小飞推荐了哲学家萨特的文学作品,这次推荐一位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闪烁着哲学思辩的光辉。 博尔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899-1986)是我最崇敬的一位作家。他是使拉美文学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阿根廷文学在世界上的声誉几乎全由他一人赢得。美国大学教材甚至把拉美文学史分为博尔赫斯之前和博尔赫斯之后。不过,博尔赫斯从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阿根廷的现实中,而是将整个西方文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源泉。与其他拉美作家相比,博尔赫斯的作品更具世界性。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现实与魔幻统一等等。博尔赫斯曲高和寡,很难被一般读者所理解,但他在作家中的声誉很高,他是众多作家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博尔赫斯作品的语言非常精练,他的短篇小说通常有着长篇小说的宏大主题和深刻内涵。因为没有写过长篇巨作,博尔赫斯最终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有人评论说:这不是博尔赫斯的损失,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损失。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少了博尔赫斯而黯然失色。 博尔赫斯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都很著名。不过,我读博氏诗歌的中译本,感觉哲学思辩有余,而语言的美感不足,可能是受翻译影响的缘故。诗歌限于篇幅所限,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博氏的思想。与诗歌、散文相比,小说因其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更能体现博氏文学的精髓。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博尔赫斯小说83版的译本。99版和05版的译者从西班牙文直译,可能更准确,但他们的中文水平和老王同志相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Jorge Luis Borges 1951, by Grete Stern
个人分类: 文学沙龙|77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皇宫寓言
unesco 2010-5-11 07:42
那一天,皇帝带着诗人参观皇宫。他们连续不断地沿着西边最主要的几条回廊向前走去;这些回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几乎无法丈量的露天剧场的台阶,一直通到一个乐园或者花园。园子里的铜镜和错综复杂的柏枝围篱,已经表明这是一座迷宫。他们果然迷失在里面了。起初他们很快活,仿佛纡尊降贵地在做一场游戏,后来就有点儿害怕了,因为这些笔直的林阴路实际上是弯路,始终不断地微微弯曲着(这些路构成了秘密的圆圈路)。到了半夜,他们靠了观察星象,又及时以一只乌龟作为牺牲,才得以从这个看来具有魔法的地方脱身出来。不过那种迷路的感觉依然存在,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他们。然后,他们经过了门厅、院落、书房,以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六角形房间。一天早晨,他们从一座塔上看见一个石人,后来就再也看不见了。他们乘着檀香木的小舟,渡过了许多条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条河里行驶了许多次。皇宫里的宫廷侍从来来往往,向他们弯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们上了一个岛,那里有一个人却并不这样做。因为他还从来没有看见过天子。于是刽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脑袋。黑头发的脑袋,黑色的舞蹈,花纹复杂的金色的面具,他们的眼睛都漠不关心地看着前方;现实与梦幻合而为一,或者说,现实是梦幻的一个外形。真是难以想像,大地不过是花园,池沼,建筑,以及各种光辉灿烂的形状罢了。每过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耸空中。肉眼看来,它们的颜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却是黄的,最后一座,变成了鲜红的。色彩的逐渐变化是那么细微,而塔又是那么多。   到了倒数第二座塔的脚下,这位诗人——他似乎对这些人人惊讶的奇观根本无动于衷——吟诵了一篇短短的诗作。这篇作品,今天我们发现,是和他的名字紧紧连结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细心的历史学家的说法,这篇作品使他丧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经失传。有些人论证说它只有一个句子,也有人说它仅仅只有一个字。而事实,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这是一首诗,里面耸立着这座雄伟的皇宫,完完整整,巨细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画;还包含着暮色和晨曦,包含着从无穷无尽的过去直到今天在里面居住过的凡人、神、龙种的光辉朝代的每一个不幸的和快乐的时刻。所有的人听完这首诗作后都默不作声,可是皇帝却叫嚷起来:“你抢走了我的皇宫!”于是刽子手的钢刀就砍下了诗人的脑袋。    别的人讲这个故事讲得可不一样。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件事情完全相同。他们说,这位诗人只要吟诵一首诗就可以使皇宫消失不见,那座皇宫就像被诗的最后一个音节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这种传说,当然,不过仅仅是文学的虚构。诗人是皇帝的奴隶,所以他才被杀。他的作品湮没了,因为他应当湮没。他的后代仍然在寻找这个包含着整个宇宙的学问,但是永远不会找到。 博尔赫斯 著 本文选自《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阿根廷)博尔赫斯(Borges,J.L.)著,王央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个人分类: 文学沙龙|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xupeiyang 2010-5-9 09:42
分析深刻,值得一读,感谢作者。 -----许看法 全文见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11230345.html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以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除了余秋雨自告奋勇半推半就大师的称号,我们没见过那个作家在正式场合被称之为文学大师。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作家还是作家,然而,人也不再是那群人。现代人的价值观已经面目全非。功利化的价值观无孔不入,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文学也不能幸免。 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字的光辉照亮人生的捷径
yangjunchao 2010-4-22 08:59
当文字的光辉可以温暖和照亮心灵 的时候,作者往往已作为一个象征,成为读者自我的一部分。二十多年前,读北岛的诗,共振的是沸腾的激情和如历史的星 空一样窈辽的希望。昨天看到北岛的几本书,《时间的玫瑰》、《青 灯》、《蓝房子》、《午夜之门》、《守夜》,OXFORD 出版社字样和质朴沉静的纯色厚硬皮封面,一种圣洁的精神气质刹那间弥散开来。 有一些书,你是不用看内容就可以买的。就像有些人,你第一眼就知道,那会是一生的朋友。只不过人生这样的际遇实在很少。 人只能在对文化中过去好的经验的吸收中慢慢长大。 在华人作者中,我还是执着的推荐北岛、顾城。他们大概是仅有的用生命去写作而又达到了很高境界的人。北岛最近写的诗和散文,功力更加深厚了。昔日澎湃的激情,经过几十年岁月的磨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时蹭出灵魂的光辉,照亮生命中永不停息的渴望和探索的轨迹。 如果有相当的文史基础,可以读读王国维和陈寅恪。他们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基于大量的史料,以因果逻辑的方式,构建起了关于社会的秩序(或组织结构)以及演化机制的粗略模式,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力,远胜西方史家如汤因比、费正清、李约瑟等,但鲜有史家能从他们的文字中读懂这一点。 泰戈尔的《飞鸟集》是我一直极力推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并领悟自然或社会或人生无限的美和智慧。 在英文作者中,我推荐英国散文,这是文艺复兴历史大潮中的浪花。 对于思想家,我推荐《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爱因斯坦晚年论文集》,《新爱因斯坦语录》。现在的思想家中,还没有能够超越爱因斯坦的。 如果想把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理解推进到一个更深入或高远的境界,黎曼基于高斯等建立的黎曼几何和基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的黎曼流形的思想是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是作为规范场理论基础的纤维丛联络(从嘉当等价到陈省身的工作等),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希尔伯特从毕达哥拉斯原理推广的希尔伯特空间或谱理论,由此到广义的麦克斯韦方程和广义的引力场方程(可以简化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庞加莱猜想(已被证明)意义的延伸,会使这些认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冯诺依曼等以希尔伯特谱理论为量子理论建立严格的逻辑基础,并指出,生命系统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可以从任何特殊媒介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逻辑化地延伸到社会,也会是这样。而这恰恰是广义相对论隐含的结论,就是只要把参考系看成一个系统,加上非超距相会作用,就形成这样的结果。如果说冯诺依曼的结论还有点抽象的话,那么基于数理逻辑结合王国维和陈寅恪对中国文化或中国社会这一特殊样本的研究所形成的史学观,可以比较具体地洞察从基本物质体系到生命和社会的统一的相互作用和演化机制。 从他们开始,大致可以沿着最便捷的路径,走向人生或社会或科学的各个方向的更广阔的天地。 (转贴写给一大一学生的一段话)
个人分类: 文学艺术|3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给那一段历史
csiro 2010-4-4 15:12
《澳洲新报》副刊(2010-4-4)整版刊登了三篇关于戴厚英的怀念文章,令我想起了那一段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的惨痛尚还历历在目,却又折腾起lsquo;清楚精神污染rsquo;的政治运动,批判资lsquo;产阶级人道主义rsquo;,批判社会主义lsquo;异化论rsquo;。但是同时让我了解了一个名字mdash;mdash;戴厚英,和她的作品《人啊,人!》。 1960年,戴厚英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踏上了在风口浪尖上的文坛。盲从和无知使她在批判她的老师的人道主义观点而一炮走红。然而文革中不少人即使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她和著名诗人闻捷的恋爱悲剧以及闻捷的自杀死亡,让她刻骨铭心。 终于她大彻大悟,在小说《人啊,人!》中,宣扬了人道主义的立场。这种幡然醒悟,是痛苦的: ldquo;仍然见,我感到心中的神圣在摇晃,精神上的支柱在倒塌。我什么也看不清了。我常常一个人发呆发愣,痛哭、叫喊。我多么想抓住我曾经信奉的神祗和那些努力在我心里竖起神像的人们来问一问:以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吗?为什么当时你们是另一种说法?是有意隐瞒,还是有一个lsquo;认识的过程rsquo;? 于是,我开始思索。一面包扎身上滴血的伤口,一面剖析自己的灵魂。一页一页地自己写下的历史,一个一个地检点自己踩下的脚印。 终于,我认识到,我一直在以戏剧的形式扮演一个悲剧的较色:一个已经被剥夺了思想自由却又以位是最自由的人;一个把精神的枷锁当做美丽的项圈去炫耀的人;一个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rdquo;《人啊,人!》 戴厚英受到猛烈的批判,但是她也成为了一个时期的代表。与lsquo;伤痕文学rsquo;不同,她以自身的惊醒,震撼了社会、唤起了文坛。 在那个时候,人们在思考、在挣扎。我仍然清楚记得,在图书馆拜读作家白桦的文章《文学应该是思想解放的先锋》。这让我对文学和文学家更加景仰。 反观当代,文学死了、文学家没影了。社会的矛盾、问题依然尖锐,但是我们看不到文学家的作为。看不到《包身工》这样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呼唤鲁迅hellip; [我写下这些文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戴厚英出生于安徽颍上县mdash;mdash;我的家乡。] 的厚英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作家何以成为最大的科盲群落
lvnaiji 2010-3-11 08:44
说明:博主转载此文旨在引起争论,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 小寒    一度是中国社会风向标的中国文学如今已不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至少,不再能反映一个极其重大的现实,即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由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来推动和主导的。实际上,自诩为灵魂工程师的中国作家群对科学越来越隔膜,也正是中国文学近年来江河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最大的科盲群落 在香港和台湾,许多搞文学的人都在学习生物学。 前来北京出席北师大 科幻与后现代 研讨会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建元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以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但人们却难以看到中国内地形成了这种氛围。有人说,中国的文学界,正逐步取代法学界成为中国最大的科盲群落。    作家中英杰承认,中国存在 文化跛足 。他说,就目前作家这个群体而言,除了少数科技外来户,如夏衍、丁西林、叶楠、张弦、蒋子龙、程树臻、毕淑敏等外, 多数人的科学素养确实比较差。文学疏远甚至糟蹋科学。    近年来,世界科技革命成果迭出,当一些最令人震惊、最能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发现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时,我们那些最强调终极关怀的主流文学家们似乎都销声匿迹了。从载人航天到基因科学,从纳米技术到能源革命,从环境改造到大脑认识,从相对论到自组织现象,在这些深刻重塑人类面貌的领域,我们看到了文学家的缺席。    偶尔,也有少数人站出来,说一些让科学界感到啼笑皆非的话。一位知名作家是这么理解克隆的: 克隆技术 似乎比制造原子弹容易。 并以毒品作喻。又说,像希特勒那样的人,就可以复制恶人,或者创造忠心的 品种 。中国科学报批评说,作家完全不懂科学 ABC ,作家为这项生物工程技术进展选择的类比对象,竟是毒品和原子武器,真让人悲哀!    总之,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中国主流作家们的知识面正越来越狭窄,关注面也越来越小。我们已经不再奢望能读到 21 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北师大中文系副主 任王泉根 教授感叹, 21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有几个盲区,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科学重视不够。他呼吁: 作为文学,既要张扬人文,又要张扬科学! 物 的缺席    文学是人学,这是多少年来大学中文系的教义,但专家也指出,文学在探讨 社会和心灵问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物质世界、对自然界和技术本身的关注。    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些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创造的 物理自然 。但这些在中国文学家的笔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星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尔尼诺,等等,中国的主流作家似乎觉得这些都与人类生活无关。    而科学技术本身,也作为 物 融入了现代生活。王建元说,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 社会 。你不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 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 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 科技就是我们自己!    他认为,当你呼吸的每一个空气分子都有可能来自空调,当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可能经过技术修饰,在这个时代,文学家怎么还能把 物 排斥到视野之外呢?    然而,这一切在中国的文学家看来,仿佛都远在天边。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清宫秘史上面,结果搞得满世界都是纪晓岚与和坤。    倒是国外作家却对科技和自然命题有着广泛的兴趣。越来越多的流行小说,直接以此为主题。如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它很难分清是现实主义小说还是科幻小说,因为它反映了在当前如此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混沌主题以及非线性观念,而这正是不折不扣的后现代主题。鲍里克的《海变》,写了 生物武器无情地查封海洋那勃然流溢的绿色 。主流文学家也在作品中关注科技,或者引用科学道理来深化人文主题。如英国作家艾米斯,便有在小说中大量展示天文学、宇宙学知识的 嗜好 。早期的安部公房的《樱花号方舟》,反映的是全人类的核危机,也是技术时代的主题。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王逢振说,探索宇宙的奥秘已与了解人性的秘密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 21 世纪人类的宏大主题。人类正利用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窥破人类存在的本质。文学,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应该紧紧靠上去。 文学需要关注 后人类    王建元认为,当代文学反映的人,已不再局限于前现代和现代社会中的人。 在机械人和克隆人的时代,人类已经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了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所不同的东西。 他把这种人类称作 后人类 。    他认为,尤其是电脑出现后,后人类更成了突出的话题。人与机器的关系已经变得如此的紧密和复杂。人已经与机器和电脑融合在了一起。后人类的出现,是社会的现实,也是一种文化,而如何反映这种人类的生活状况,是文学的重要命题。   然而,中国文学界却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极其迟钝和幼稚。对于电脑,按照文学家们最流行的理解,主要就是 换笔 的工具。后来他们被邀请到网上做客,进聊天室,仿佛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中国作协会员、北 师大副 教授吴岩对中国网络文学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静心而论,中国网络题材的主流文学作品几乎全部围绕着 恋爱 的主题展开,这远远没有反映出网络带给人类的严肃文化命题。   他指出,在国外,小说家对网络文明的探讨已十分丰富而深刻,涉及到了全球化和 仇外化 的关系, 生物性大众 ,多元文化,文化同一性,种族、阶 级、性别的新界定以及个人身份的重新定义等主题。    为了促使中国作家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王泉根、吴岩等人的倡议下,北师大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我国首次 科幻与后现代 研讨会。吴岩认为,在主流文学缺席的情况下,科幻,已成为了当下中国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种类之一。 主流作家们老了    不少人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的尴尬局面,与科技在中国社会的整体 不在场 有关,但同样是因为中国文学长期沉湎于一种传统。    说白了,这也便是中国文学界那种追求宏大叙事,反映历史和时代风云,渲染政治和社会沉重话题的痼疾。同样,我们可以追问一句: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技呢?因为,那时候中国社会是由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主宰的。    看看一线中国作家们在过去 20 年做的事情,便可知他们的确老了。他们从抚摸伤痕开始,很快陷入沉重的反思,又没完没了地寻根。他们津津乐道于 我爷爷、我奶奶 ,讲述李自成、武则天、曾国藩和康熙皇帝,实在是生理和心理都接近衰老的表现。    而关注 当下 的作品呢?却过分地 现实化 和 政治化 了。评论家田本相指出: 回首百年,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但文学却时事化了。 他指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批低水准的写时事的小说面世,现在,很多已成为无人问津的废纸。    据统计,在历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反映古代或过去的题材,而现实主义题材的,也没有一部触及到对当代社会和人生带来深刻冲击的 技术现实 。总之,中国的作家们,擅长的是写历史,写政治,写人生,希望如此铸就永垂不朽,去拿诺贝尔奖。但他们还不太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 尤其是,科技革命和经济法则,正是这两样东西的日新月异,决定了主流文学命运的一夜间失落,并把作家们搞得身价日趋下跌。   让公众理解科学,得先让文学家们理解科学。但扫盲任务何其艰巨!因为,老人们常常拒绝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这并不一定是年龄老。年不满 40 的韩愈曾有过一番自我描摹: 而发苍苍,而视茫茫,而齿牙动摇。 这番话具有极大的 经典性。    王逢振说,关注科技,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学现象。深刻反映人类存在状况的科技主题可以超越对现实的简单摸拟,它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内含深厚的文化,它本身既是未来,也是历史。    这时候,我们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百年前的一句名言: 导中国人群以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http://bbs.hbvhbv.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9584  
个人分类: 科技|2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那个叫鲁迅的人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ZZ
zhangshui 2010-3-10 15:22
现实真的让人很无语~~这篇文章要转载!~~看过的再看下儿!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 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看看:   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 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 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 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 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 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 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 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 舒服。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 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 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 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 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 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http://my.emuch.net/space.php?uid=711496do=blogid=126326
个人分类: 天下杂谈|3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缕抹不去的忧伤
罗帆 2010-2-20 16:33
2008 年 6 月底的一天,我去同济医院看病,大夫说必须马上住院手术,并给我开了住院单。在回家的路上,车驶过航空路立交桥时,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听到了子谦老师暗哑的声音。正在与他说话时,前面的一辆车突然停车,开车的先生没能及时刹住,瞬刻之间就追尾了。随着前车灯的炸裂声,我赶紧对着电话说,我们的车撞了,以后再给您打电话。处理相关事宜后,再打子谦老师的手机时,已经不通。只好发短信,但没有回音。 7 月初,我住院做手术,出院后在父母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不巧的是,由于电脑硬盘故障,我原来用 Foxmail 收发的邮件和联系人信息都打不开了,而邮箱里未设定保存邮件和相关信息。期间和此后,我打过手机,发过短信,但一直没有联系上。 今年春节前,我又发了短信,还是发送失败。难道是换号了吗?怎样才能再联系上呢?忽然,我想起上网可能查到他的联系方式,于是在 Google 上搜索。当我看到国内著名钱学专家、省社科院知名学者陈子谦 8 月 13 日 病逝于成都。的消息时,立刻惊呆了。 汶川地震之后,我曾打电话给子谦老师,当时他说成都没事,他和全家都很好。但是,三个月之后,他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车上接到的那个电话,成了他最后的告别。当时突发的撞车事件,难道是一个凶兆? 1983 年暑假,我们班在成都飞机制造厂实习。分到四川工作的校友 ZJ 知道我喜爱文学,热心地带我去拜访子谦老师。在四川省社科院的宿舍里,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子谦老师身材瘦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也许是因为抽烟凶,嗓音有些暗哑。他生于湖南隆回,毕业于武汉大学。 1979 年,在工作多年以后,他考上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师从钱学首倡者、钱钟书挚友郑朝宗先生。记得他自豪地对我们说,他在中国最美的两个校园里度过了学生时代。他还说,他计划读完钱钟书读过的所有书籍。我们三人在老师家谈文学,喝清茶,非常开心。中秋节那天,我和热爱文学的同学 WJ 去了老师家,带去一盆英国吊兰略表谢意。当时,师母和两个孩子尚在外地,除了清茶,老师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和白酒。老师谈锋甚健,既有严谨求实的学者风度,也有愤世嫉俗的诗人气质。我们谈得最多的,当然是钱钟书。那时,我已经看过《围城》,在老师那里借阅了《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等书,以及他的几本读书笔记。此后,我常会入迷地看那些与专业毫不相干的文字。 回到北京后,我与子谦老师一直通信联系,成了忘年之交。他曾经告诉我,那盆吊兰长得非常茂盛。根据他的推荐,我买回了《管锥编》等书籍开始研读,除了看小说,涉猎的范围逐渐扩大。 虽然我近年来很少涉猎文学,但承蒙子谦老师仍视为知己,给我寄来专著《钱学论》。该书从文、史、哲等方面深刻解读钱学,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黎兰评价说,早期的钱学研究大多停留在一般的介绍推荐,而子谦力图从深层次把握钱学的总体精神。这让他在学界显得卓尔不群,浑身透着一股求真气质。黎兰感言,跟上世纪 90 年代相比,钱学如今渐归冷寂,但陈老仍沉浸其中,安宁地做研究,也许这会苦闷,但不会寂寞。 进入信息时代,有时我们会借助电子邮件交流。他发来的文章我与我们仨读杨绛《我们仨》回顾了他与钱杨先生的交往轶事,后来收进了《论钱钟书》。 2006 年 10 月,我收到了《论钱钟书》,因为太忙,只是选择性地读了部分内容。找出这本书,看着扉页上熟悉的字迹,后悔当初不曾用心研读并给老师打电话。现在,想与他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感想,为时已晚。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纯文学和文学研究日渐冷清。子谦老师的率真、坦诚和执着,显得与现实有些格格不入。多年来,虽然担任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的所长,但他安心于开帐授业、著书论述。因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他有时不得不住院治疗。因为腰疾不能久坐,他常不得不以冰箱为桌,站着写字。 据报道,快步入花甲之际,肺癌突袭。当时,他主持的《四川文学史》还在撰写之中。几年来,他忍痛续写,以微笑示人,一直没有把身患绝症之事告诉诸友及门人。他保持着乐观与坚强,病痛稍缓,就拿起笔写作。那首《入川四十年》,似乎流露出他那不为人知的彷徨与忧伤。 凋疏亲故余心 悽 , 孤影凭栏鸟归西。 荆人犹唱竹枝曲, 蜀国已是大音稀。 几回梦里出夔门, 一觉醒来在川西。 成都别后,子谦老师到北京出差时,我去看过他。多年之后,他到武汉开会时,我却不巧出差了。他不止一次地问我何时有机会去成都,我总是说以后一定有机会。 2003 年上半年,我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计划五一期间去成都看望子谦老师。然而,非典肆虐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我被迫提前返汉,并被隔离了两个星期。下半年再去川外强化英语,考完 PETS5 后,单位要求我们几个骨干提前回汉开会,结果又没能去成都。 2004 年底去美国,一年之后回国,整天忙得团团转,去成都的计划一拖再拖。 成都,其实并不遥远。但是,与子谦老师的再见之约永远无法实现了。 早春二月,子谦老师已经离去一年半。不禁想起李清照 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不时会想起子谦老师的音容笑貌,心中总有一缕抹不去的忧伤。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4682 次阅读|8 个评论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
zhiguangkong 2010-2-11 02:13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 ——孔智光关于审美反映和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述(一) 说明: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新时期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围绕着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展开多年论争。1982年,本人先后《高尔基文学真实观初探》(载《俄苏文学》总第5期)和《试论艺术时空》(载《文史哲》第6期)两篇论文中,在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文艺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主张。后来,又在《文学艺术的本质与自我表现的界定》(载《山东大学报》1987年6月6日第3版,系整版重要文章)和《关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索》(载《文艺沉思录》,华龄出版社,1993年第1版,系两万多字的长篇论文)等论文和《理想美学》、《文艺美学研究》等论著中,对这一理论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述。现将有关论文或摘要陆续在博客上发表,供朋友们在研究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问题时参考。 1、 摘录自论文《高尔基文学真实观初探》 (载《俄苏文学》总第5期,1982年7月出版) 众所周知,事物的性质是由其自身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是由其自身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考察和把握高尔基文学真实观的性质,也必须从分析其自身矛盾的特殊性入手,从分析其自身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所谓文学的真实与否,实质上就是艺术家的这种审美反映与客观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在审美反映过程中,这种主客观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着文学真实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在这对矛盾中又是客观的一方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它决定着文学真实的性质。即使是偏于主观表现的浪漫主义文学,其真实程度也是由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决定的,只不过是这种审美反映与客观现实相一致是通过更加曲折的方式达到的。(第19页) 2、摘录自论文《试论艺术时空》 (载《文史哲》82年第6期,1982年11月出版)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和艺术的本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表现着艺术的一般本质,它是艺术本质一般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艺术的这种一般本质规定和制约着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第64页)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它就不能不受到现实时空的制约和规范,具有客观再现因素。(第64页) 由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种感性具体事物与其时空形式密不可分,所以当艺术家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反映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时候,非但不舍弃客观事物及其时空形式的表象,而且紧紧抓住它,用潜伏着的理智的高温冶炼它,用遏止不住的情感的烈火熔化它,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真实、更典型,在更加具象化的同时更加本质化了。也正因如此,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才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第64页) 如上所述,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反映,而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浸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蕴含着艺术家的意志目的和理智认识,是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提炼、集中和概括。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具体事物时空形式的把握,决不仅仅是一种理智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由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内在有机地组合成的审美心理活动。在强烈的审美情感推动下,艺术家通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想象活动,冲破和打碎现实时空连续的局限,舍弃那些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客观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万取一收的综合概括,使之变成具有“显明而容易觉察的联系”的“异常的组合”,变成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的艺术时空。(第65页) 艺术时空既然是对现实时空的反映,而且又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就必然是由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说二者是对立的,是说它们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存在着差别性。客观再现因素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具体的时空表象以及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主观表现因素主要是指由客体和主体的特定关系所引起的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情感态度以及意志实践的目的要求。我们说二者是统一的,是说它们互相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客观再现是内蕴着主观表现的客观再现,主观表现是包孕着客观再现的主观表现,失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艺术时空都会失去其固有的本质。有了客观再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有了主观表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只有当二者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第66至67页) 总之,我们认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是合情合理的、富有生命活力的、高度自由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理时空。这种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第69页) 3、 摘录自论文《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规律》 (载《文苑纵横谈》第9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艺术时间和空间的规律与其本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说:规律“是宇宙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艺术时空的规律,同样是它的本质的反映,本质的关系。那么,在探讨艺术时空的规律之前,就有必要对艺术时空的本质作些简要的说明。 在我们看来,艺术时空的本质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是合情合理的、富有生命的、高度自由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理时空。这种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艺术空间是体现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的相邻并列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艺术时间是体现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相继持续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艺术时空的这种审美本质渗透和沉淀在它的规律之中,它的规律也无不反映和显现着这种审美本质。 艺术时空自身包括许多矛盾关系,其中最根本的矛盾关系应当说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这一基本的矛盾关系规定着艺术时空作为审美的心理时空的特殊本质。但是,由于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不只是艺术时空的根本规律,而且也是整个艺术的根本规律,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对它进行一般性探讨,而把重点放在内蕴着这一根本规律的艺术时空特殊规律的研究上。依据这种指导思想,通过对各具体艺术门类时空现象的分析,我们初步抽象出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规律、点截与连续对立统一规律、时间与空间对立统一规律这三种规律(分别简称为动静律、点连律、融合律)。 (第76页) 4、 摘录自论文《略谈文艺作品的艺术性》 (载《山东电大》文科版84年第2期,1984年6月出版)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是指艺术美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根本属性。对此,可从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内容、物态化形式以及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13页) 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两个矛盾方面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所以其艺术性首先体现在内容的美上。(第13页) 文学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这种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的集中概括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这些现象与本质的理解评价和情感态度上。文艺作品内容的美既体现在客观内容方面(社会生活的再现方面),也体现在主观内容方面(思想感情的表现方面)。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规律理解得越深刻、越准确,政治倾向和道德评价越正确、越全面,情感态度越丰富、越强烈,文艺作品的主观内容就越美,艺术性就越高。在这儿,需要强调一下情感态度问题。单凭形象性,有时难以把文学艺术这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的意识形态完全区分开来,而情感则可以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所以形象性固然是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相对的意义上来看,情感性对于艺术性就更为重要。(第14页) 就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说,艺术性要求客观内容与主观内容高度融合的美,要求矛盾双方辩证统一的和谐性与完善性。就是说,客观再现必须是内蕴着主观表现的客观再现……而主观表现则必须是不脱离客观再现的主观表现,正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情感态度等,不能与题材、人物、环境、情节等相游离…… 如果把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两个矛盾方面割裂开来,仅仅强调矛盾的一极,那么这种纯粹的“客观再现”,就容易流于机械的照像,而这种纯粹的“主观表现”,就只能是一种“下意识”、“潜意识”的流露,或者是空洞的、难以名状的“情绪”的渲泄。(第14至15页) 5、摘录自论文《论我国文学艺术的当代性》 (载《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4期,1986年7月出版) 文学艺术的当代性本来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文学艺术都有其相应的当代性。但文学艺术对当代性的追求,却从来没有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这样强烈自觉,引人注目:当代性不仅成为文学艺术家锐意捕捉、不懈追求、努力表现的目标,而且成为文学评论家重点评析的对象和文艺欣赏者普遍议论的话题。这种鲜明突出的文艺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多方面客观依据的。从文艺的社会本质来看,对当代性的追求是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变革引起的历史必然的要求;从文艺的审美本质来看,对当代性的追求是文学艺术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根本规律的体现;就文艺的社会功能来说,追求当代性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密切相关;就社会对文艺的审美需要来说,追求当代性是对发生变异的社会审美心理结构的自觉适应。(第12页) 把握文艺的当代性,我以为关键问题还是要首先把握特定文艺由以出现的社会历史阶段的现实生活的本质属性,这是因为,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前者的当代性就不能不受到后者当代性的决定和制约。为此,要理解和掌握我国文学艺术当代性的具体内涵,首要的一环是应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其客观规定。(第12页) 我们认为,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的当代性是对社会现实生活当代性的审美反映。新时期文艺的当代性是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所特有的那种解放思想、拨乱返正的变革性,除旧布新、改造现实的开拓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造性、理想性在文艺领域中的折光。一般说来,文学艺术家只要能够对新时期的社会生活作正确的审美反映,作品就总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当代性。如果特别注重选取重大现实题材,又能作出成功的艺术表现,作品的当代性就更为突出鲜明。反之,如果文学艺术家对反映当代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淡化时代,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那么作品的当代性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第13页) 从文艺创作主体意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看,它的当代性体现在对意识活动能动性的突出强调和合理发展上。文学艺术本质上上能动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可长期以来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文艺领域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创作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质,但实际上却停留在抽象肯定上。要么是让文学艺术家跟在反映对象后面爬行,机械摹拟;要么是把能动性歪曲为主观随意性,把文艺创作纳入三突出之类的先验模式。三中全会以来,文学艺术家迅速冲破极左路线设置的重重禁区,在创作实践中不仅使意识活动重新获得了能动性,而且合规律地发展了这种能动性。这种发展从总体上看体现在由过去偏重强调对社会生活客观再现的能动性,即集中性、概括性,过渡到现在特别强调文学艺术家主观表现的能动性与对社会生活客观再现的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上,由这两种能动性高度融合而成的作为整体的创作主体意识能动性,又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14页至15页) 6、摘录自论文《从形象的结构看文艺与科学的区别》 (载《中文自修》1986年第8期,1986年8月15日出版) 尽管艺术形象与科学形象都是人类把握客观现实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在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系列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首先,从表层结构(即形象的形式结构)来看,艺术形象比科学形象要丰富得多。由于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生活主观能动的反映,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根据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侧重点的不同,可把艺术形象的形式分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两大类。所谓现实性形式,是指文学艺术家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样子进行能动的加工、提炼、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形式。这种现实性形式的结构,或者表现为以某一个生活原型的形式为基础,通过艺术想象进行丰富和补充的结果,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林海雪源》的少剑波,就是这种形式结构;或者表现为以多种生活原型的形式因素为基础,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凝集而成的形象形式,阿Q、祥林嫂等形象就是以这种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 偏重于主观表现的文艺作品的形象大多采取非现实性形式。所谓非现实性形式,是指文学艺术家以许多生活原型的形式因素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想象,以异乎生活常理的方式,大胆虚构,拚凑组接而创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存在的形象形式。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其结构形式就表现为动物的形式因素(猴头、猪头)与人的形式因素(人躯)的综合。(第23页) 其次,从深层结构(即形象的内容结构)来看,艺术形象的内容结构比科学形象的内容结构更为复杂。文学艺术的本质既然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那么艺术形象的内容也就可以在思惟具体的意义上相应地区分为客观再现内容与主观表现内容两个组成部分。客观再现内容是指艺术形象对社会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概括和反映;主观表现内容,是指艺术形象中作家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因素的总和。客观再现内容与主观表现内容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形成了艺术形象的内容结构。(第24页) 再次,从系列结构来看,艺术形象的系列结构主要通过生活逻辑和感情逻辑来安排,而科学形象的系列结构基本上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逻辑来组织。文学艺术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审美本质,决定着客观的生活逻辑和主观的情感逻辑共同起作用,才能形成艺术形象的系列结构。(第24页) 7、摘录自论文《崇高:当代小说的美学选择》 (载《当代小说》1987年第2期) 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古代小说从基本上说更注重“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这种静态的和谐美虽然内蕴着差异和对立,但更侧重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和平衡。正象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走向反面一样,古代小说的静态和谐美膨胀到极点也形成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在清末的谴责小说中已初露端倪,直至“五四”新文学运动才得以全面展开。……因此,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要求当代小说肩负起“五四”新小说未竟的艰巨任务,从表层现象到深层结构完成中国小说自身由静态和谐美向动态崇高美的过渡和转化。(第63页) 8、论文《文学艺术的本质与自我表现的界定》 (载《山东大学报》1987年6月6日,第3版)。 文学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争论已久、需要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自古希腊时代提出“摹仿说”,我国《尚书?堯典》提出“言志说”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美学理论家、文学艺术家们曾经先后提出过许多看法。这些看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从客观再现方面去规定文艺的本质,另一类则偏重于从主观表现方面去进行规定。这两大类看法虽然各自包含了一些真理的颗粒,但从总体上看又都带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和较大的片面性。尽管辩证法的大师黑格尔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于美(包括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深刻论断之中,而且这种聪明的唯心主义(具有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规定与愚蠢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规定相比,确实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定,但毕竟也还存在着头足倒置的致命弱点。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地总结和继承人类所创造的宝贵思想文化财富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与方法,在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中把握文艺的本质,才为这一问题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根本关系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学艺术虽然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审美的特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归根结底也还是对社会存在即现实生活的反映形式,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掌握方式。因此,社会生活的诸种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必然以被集中、概括和升华了的映象的方式呈现于创作主体的脑海,作为客观再现因素凝聚于文艺作品之中。这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当然并不只是表现在感受、体验和认识对象世界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通过联想、想象、幻想活动去改造既有的表象,创造“新世界”上。无论是审美地认识世界还是艺术地创造世界,文学艺术家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总是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目的、愿望、理想等渗透于整个创作过程,将这些由对象世界、现实生活激发出来的主观表现因素溶解于文艺 作品之中。所以,我们既不能单纯着眼于被反映者和被掌握者,仅仅从对象的角度来界定文艺的本质,也不能单纯注目于反映者和掌握者,仅仅从主体的角度来界定;而应当在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内在联系中,在掌握者与被掌握者的交互作用中,在主体与对象的辩证统一中来界定文艺的本质。 如果承认创作主体与反映对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势必导致对文艺作品中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有机融合的肯定。在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对矛盾中,矛盾双方尽管具有各自不同的定性,存在着对立性,但矛盾的一方又总是以矛盾的另一方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存在着统一性。就是说,客观再现只能是内蕴着主观表现的客观再现,而主观表现又必须是以客观再现为基础的主观表现。无论是客观再现还是主观表现,都既反映着自身,又反映着自身的他物——矛盾的对立面。因此,只有坚持二者的对立统一,才能把握文学艺术的普遍本质。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学珍品、艺海明珠,无不体现着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高度融合,如果失去了这种最一般的本质规定,可以说就不成其为文艺创作。即使个别“作品”犹如昙花一现,获得了一时的喝采,,最终也还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被历史的选择所淘汰。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在每一种艺术门类中,在每一部具体作品里,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比重是绝对等同的,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如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的组合结构是完全一致的。恰恰相反,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具体作品,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比重、组合和结构总是不同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一般说来,偏于写实的文艺门类,如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偏于物态再现的具体作品,就其本质而言大多偏重于客观再现;而偏于写意的文艺门类,如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偏于心态表现的具体作品,就其本质而言往往偏重于主观表现。应当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偏重”并不是指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彻底背离。如果我们割裂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把强调的重心推到极端,那就会产生两种失误。倘若舍弃主观表现而单纯强调客观再现,那就无异于把文艺创作视为机械拍照、刻板摹写,把文艺作品当成生活的苍白摹本。反之,如果舍弃客观再现而孤立强调主观表现,那么文学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目的、愿望、理想等的表现也就无所附丽,文艺创作往往变成不可名状、晦涩难解的情绪渲泄,或者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本能流露。盛行于当代西方文坛的“自我表现说”,它所肯定的正是这样一种脱离社会历史、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客观再现的“主观表现”。下面,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这种看法略作评析。 首先,“自我表现说”不能科学概括文学艺术的本质。诚然,文学艺术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掌握方式,作为创作主体的能动的精神创造,不可能不渗透着文学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目的、愿望、理想,凝聚着这些自我表现因素。不承认这一点,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如果文学艺术家不是以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和观察人生,用自己的头脑去研究和分析现实,用自己的身心去拥抱和融化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不是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发其所欲发,写其所欲写,他们又怎么能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创作呢?所以,如实地分析和科学地评价自我表现因素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价值,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文艺创作中的自我表现因素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科学地把握是一回事,单纯地把自我表现规定为文学艺术的一般本质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文学艺术本质上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辩证统一的审美意识形态。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失去了任何一个矛盾方面,都会导致文艺本质的丧失。所以,如果舍弃客观再现而孤立强调主观表现,单纯把自我表现规定为文学艺术的本质,起码是一种以偏概全。尽管这种自我表现的本质规定与那种把文艺视为对生活的摹仿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相比,确实发展了审美认识和艺术掌握的能动方面,但却是片面地发展了,同样陷入谬误之中。 其次,“自我表现说”不能准确提示文学艺术的来源。“自我表现说”既然把文艺本质规定为与客观再现无关的单纯的自我表现,它就不能不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中,到天性、禀赋、情感、情绪、本能中去寻找文学艺术的根源。文艺创作固然与创作主体的天资、禀赋不无联系,与情感、情绪也有内在的关联,但若把这些看作文学艺术的来源则是不妥当的。文学艺术家的素质、性格等虽有先天生理条件的影响,但应看到它们主要是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创作主体特定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从天而降,不可能是神灵的赐予,而只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所以,文艺创作无论是从客观再现来看还是从主观表现来说,都只能来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只有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体察到历史的变迁,领悟到人生的价值,激发起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点燃起审美情感的火焰,谱写出既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又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不朽之作。如果文学艺术家把自己封闭于书斋之中,两耳不闻天下事,只是依靠冥思苦索或是本能冲动搞创作,这样是断然写不出好作品的。即使通过搜尽枯肠或是某种梦境的描摹写出来一点东西,这些“作品”也往往缺乏鲜活的生命。因为它们不可能不带有无源之水渐趋干涸的枯竭感,带有无本之木日渐衰亡的病态感。 再次,“自我表现说”所强调表现的“自我”,往往是本能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它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非常接近。在我们看来,人不仅具有感性、自然性,而且具有理性、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在这些矛盾关系中,社会性、理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分,恰恰在于它具有社会性,具有理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艺术家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也必然具有这种人的本质规定。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自我”,同样应该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自我”,是内蕴着人的本质的“自我”。如果创作主体对理性、社会性不感兴趣,兴奋点总是向纯粹的感性、自然性集中,那么,他们所表现的“自我”便失去了人的本质,变成了非理性、非社会的动物本能。当然,文艺创作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不能要求文学艺术家赤裸裸地去宣扬理性,象席勒那样成为时代精神的简单号筒,将个性消融于原则,而应将理性潜伏、融化在感性的抒发和描写之中。文艺领域的“自我表现说”往往片面强调理性与感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对立性,肆意割断二者的统一性,将理性、社会性弃若敝屣,将感性、自然性捧到天上,结果它所表现的“自我”便只剩下了非理性、非社会的动物本能,“自我”一词几乎成了“潜意识”、“动物情绪”、“性欲本能”的同义语。“自我表现说”的这种内涵,与上面谈到的不脱离客观再现的“自我表现”的内涵,确实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总之,我们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辩证统一的审美意识形态。“自我表现说”对文艺本质的界定不仅是片面肤浅的,而且抹上了浓重的唯心色彩。只有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原则,不断清除非理性的错误思潮的影响,才能深入地研究和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使我国文学艺术事业沿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展,阔步前进。 9、摘录自山东大学《 学习指导》 (1988年6月6日完稿,21日印发)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而不是消极直观的反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性即能动性、自由性、突破性、超越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不可能通过丰富奇特的联想、想象、幻想和炽热的审美情感,在精神领域中改造现实,“创造世界”。 (第3页) 文学艺术是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审美主体(文学艺术家)和审美对象(社会现实生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来界定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只有如此才能接近或者符合真理的认识。既然文学艺术是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掌握方式,在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中,社会生活的诸种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必然以被集中、概括和升华了的映象的方式显现于创作主体的脑海,作为客观再现因素凝聚于文艺作品之中。无论是审美地认识世界还是艺术地创造世界,文学艺术家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总是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目的、愿望、理想等渗透于整个创作过程,将这些由对象世界、现实生活激发出来的主观表现因素溶解于文艺作品之中。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有机融合构成文学艺术的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审美本质。(第4页至5页) 首先要弄清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以此为前提来理解文学艺术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既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又通过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问题。(第6页) 10、摘录自论文《关于电影艺术理性内涵的思考》 (载《影视文学》1989年第6期) 只有从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互渗整合的统一关系来理解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才能使具体创作符合电影艺术自身的规律。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创作主体对社会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通过二度空间的银幕显现具有时空四维性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电影艺术,同样蕴含着这种普遍的本质。在具体创作过程中,电影艺术家总是要对特定的社会现实生活进行精心的筛选和高度的概括,对生活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的把握与艺术的复现,这就使艺术作品具有了客观再现因素。与此同时,电影艺术家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满怀激情地去拥抱生活,融化生活,调动自己的天才灵感、文化素养、审美趣味、气质禀赋等各方面的本质力量,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这又使作品具有了主观表现因素。这些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从而构成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第59页) 我认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是摆在电影艺术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一再说明理性内涵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把电影作品变成抽象的哲学讲义或者是伦理政治的说教。电影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等审美属性,具有生动可感的感性特征,无视这一些同样会取消电影艺术的生命。(第60页) 11、摘录自论文《毛泽东的文艺辩证法思想》 (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4期 文艺与生活的矛盾在哲学上体现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科学地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就是说,社会生活作为被反映者,是不以反映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客观存在;文学艺术作为反映主体对于社会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只能是以对象性的社会生活为内容的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第1页) 文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文艺与生活的矛盾问题上,由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性所体现的矛盾普遍性,总是内蕴在由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创造性、审美性所体现的矛盾特殊性之中,从而规定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能动创造的审美反映关系。与此相关联,由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即社会本质所体现的矛盾普遍性,也总是寓于由文艺的审美性质所体现的矛盾特殊性之中,从而规定文艺的本质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本质的社会本质方面与审美本质方面是融合为一体的,如果割断了二者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具有矛盾普遍性的社会本质方面,孤立强调审美本质方面,那么在文艺创作中就容易导致唯美主义的倾向发生;离开了具有矛盾特殊性的审美本质方面,单纯强调社会本质方面,那在文艺创作中也容易产生缺乏艺术性的“标语口号式”的倾向。(第2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7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孔子》太让人失望了
王铮 2010-1-23 08:36
《孔子》太令人失望了 与同学们一道看了电影《孔子》,最初的敬仰之情完全让失望覆盖了;电影的整个人物很平面化,电影的整个思想非常庸俗化;生活中那个高山仰止的活生生的立体的人不见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平铺的是政治斗争,就是流水账式的讲故事,比如齐鲁会盟,如果能够表现一些会盟的孔子的焦虑,谋划中的争论,故事会立体起来。可是就像电影《建国大业》一样,是连环画式的故事记录。其实即使讲故事的《建国大业》,也有蒋氏父子论腐败的人物立体化情节,《孔子》没有,没有孔子的思想表达。 电影的后半部分作为噱头,先讲了子见南子。电影没有历史上子路的质疑,那个本来可以立体化表现儒学思想的情节,而是把孔子写成了唐僧见女儿国王一样的故事,只不过这里写得平板化。接着讲了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孔子的教诲情节,也没有贤人们的犹疑故事,更没有圣人师徒在与艰难搏斗中彰显理想的故事。把这个电影故事与《西游记》里师徒们犹疑与教诲博弈、艰难与理想博弈的故事相比,你就觉得这里的文学水平太不入流。 在电影里,颜回的死、子路的死,也没有展开去表现他们的理想,没有表现孔子的思想,没有表现出为理想死得其所,而是用他们机械地图解孔子语录。 电影不仅平面化,而且可以说亵渎孔子。孔子离家出走,没有一点对妻子的留恋,而对儿女的对儿女的交代与妻子在门口的流泪,却显得孔子虚伪。孔子带领学生离开卫国是因为发现卫国的宫廷斗争,完全不顾卫国国君,忘记了自己言必信的承诺,完全是没有责任心的逃跑。不仅如此,孔子见南子前告诉学生南子是卫国的决策者,见南子后告诉学生卫国要内乱,快逃。这里的孔子不仅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政治思想家,而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背信弃义小人。电影还借颜回之口把于丹的话变成孔子的话: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心境。这些内容都是与孔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心违背的;而儒学的精华,除了仁者爱人,更重要的在于它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信仰。 孔子最后回国,电影拍了两个原因:权势的顿悟和爱国。完全是现代政治思想工作的成果。孔子这样一个信奉周天子的人,一个以天下之人为己任的学者。他对礼崩乐坏的权势和鲁国,绝不会有这样的感情的,这种表现,狭隘化了孔子。 电影中的两个人物,周润发的确演得很好,可惜没有机会展开它的演艺。周迅的南子,只有野性的一面,没有理性的一面;她就表演不出知识女性的气质。当然导演也许就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孔子》拍成了比《建国大业》还流水账的电影。《建国大业》可以是流水账,表现思想家历史的《孔子》成为流水账,就是电影文学水平太低,思想水平太庸俗。 学生A评价,周迅给人的感觉是《画皮》里的人物。 学生B评价,看电影的上半部,我还以为是讲诸葛亮的故事。 学生C评价,孔子流浪十六年,天天那么贫病交加,他身体真是铁打的。 学生D评价,以胡玫生活的文化圈中看,他不可能理解孔子这样的男性的精神的。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5555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学&文学
xu782219 2010-1-10 18:18
科学 文学 1500 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第一”开篇即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大自然到处都有文章,作为三才之一、有心之器的人类岂能无文?研究大自然的科学工作者更应该有文章。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把自己对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把对人类的热爱和关怀,以优美的形式写成文学作品奉献给人类,以丰富大自然的绮丽。 诗为文学之一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魔鬼诗人”于赓虞说:“科学让我们的智慧增加,知道一切;诗让我们的感情丰富,感觉一切。无知将不能生存,无感则非美满人生。”所以,科学和诗为完美之人所必备。如果我们能将科学诗化,或者将诗科学化,那将是肉体和精神的最幸福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 *** *** 读许渊冲散文《科学与艺术》摘记 (《散文海外版》 2001/1 ) 杜朗特在《叔本华》中说:“科学是一中有多,艺术是多中见一。” 叶公超在他的《散文集》中引用了艾略特的话:“一个人写诗,一定要表现文化的素质,如果只表现个人才气,结果一定很有限。” 杨振宁介绍在奥本海默家举行招待会招待艾略特时,奥本海默对艾略特说:“在物理方面,我们设法解释以前大家不理解的现象。在诗歌方面,你们设法描述大家早就理解的东西。” 许渊冲在其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中说:“科学研究的是一加一等于二,艺术研究的是一加一等于三。” 许渊冲在其《追忆逝水年华》中文本中说:“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之理;艺术研究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之‘艺’。” 许渊冲在其《追忆逝水年华》英文本中说:“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后来许渊冲解释说,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如果言是一加一,意是二,那英诗就是 1+1=2 ;而中诗就是 1+1=3 。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如果只表示春蚕到死才不吐丝,那就是 1+1=2 ;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休,那就是 1+1=3 ;如还表示写诗要写到死,那就是 1+1=4 了。 杨振宁说狄拉克·海森伯方程的极度浓缩性和保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莱克的不朽诗句来描述:“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一手掌握无限大,永恒不比片刻长。 ”而其巨大的影响又可用蒲伯的名言来描述:“ 自然规律暗中藏,天命牛顿带来光 。” 杨振宁说,狄拉克是科学的风格,海森伯是艺术的风格。狄拉克的文章读起来有如“秋水文章不染尘”;而海森伯文章摸索前进的风格却像“山在虚无缥缈间”。 1999 年 5 月 22 日 。杨振宁在荣休宴会上致辞时,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自译为: The evening sun is infinitely grand,Were isnot that twilight is close at hand. 杨还引用了朱自清改作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杨自译为: Given that the evening sun is so is so grand,Whyworry that twilight is close at hand? 许渊冲认为杨译是狄拉克科学风格,他又译为海森伯艺术风格: The setting sun appearssublime,Bat O,it’s near its dying time! It the setting sun issublime,Why care about aying time?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 - 2009年度中国文学期刊十强
xupeiyang 2010-1-3 15:07
2010年01月01日 09:34 长江商报 专题 :中国出版机构10强中国文学刊物10强 本报讯(记者 卢欢)昨日,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怀尧访谈录》联合本报发起的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10强评选结果出炉,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以6835票高登榜首,而由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所创办的《收获》仅以459票名列第六。 十强文学刊物出炉 这两份由著名专家学者根据国内出版机构及文学期刊的学术贡献、图书畅销度、公众形象和创新能力提名的榜单,最初有35家出版机构和40家文学期刊入围。 本次评选,共有12859名网友参与网上投票。根据得票数,文学期刊十强分别是:最小说、读者、萌芽、故事会、小说选刊、收获、人民文学、译林、鲤和青年文学。出版机构十强则是:北京磨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人民文学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丰收 获知《最小说》夺冠,郭敬明表示:能获得第一当然很高兴,感谢专家和读者对这本刊物的认可。来年我们将更加努力,力求打造更有品质的青春文学第一刊。 作为入榜的《最小说》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上级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周百义对这一榜单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他表示这次评选只能代表上网一族、青年人眼里看重的出版社和文学期刊,并不能代表整个出版界和文学界。其他文学期刊都远远没《最小说》那么多的销量。据开卷数据,和它共一个品牌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去年573家国内出版社中排在20多位,并位居文艺类出版社第一名,这些都充分反映了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实力。 民营出版机构崛起 作为推出《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众多畅销书的民营出版机构,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对该榜单评价很高,认为它把民营和国营机构放在同一平台评比,具有革命性意义,事实上民营出版机构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网友的投票结果告诉我们通俗读物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营出版机构的快速崛起,从侧面说明他们已经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榜单的制榜人吴怀尧这样看待最终的榜单结果。 相关新闻: 齐鲁晚报:专家提名网友投票 中国文学期刊十强揭晓 武汉晚报:文学期刊十强揭晓 纯文学仍有一席之地 西安晚报:文学刊物10强评选 《最小说》赢《收获》 燕赵都市报: 文学期刊十强揭晓 通俗文学杂志成主流 华西都市报:文学期刊定十强 郭敬明赢巴金评委发飙 南京日报:《最小说》打败《收获》 折射出时代更替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7):胡先骕先生文学著作目录
livingfossil 2009-11-30 08:15
纪念胡先骕(17): 胡先骕先生文学著作目录 关键词:胡先骕;文学;著作目录 诗集 《忏庵诗稿》钱钟书遍选,1964年出版 《胡先骕先生诗集》(附年谱)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编印1992年出版(非卖品) 《胡先骕文存》(上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论文 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1919年,东方杂志,第16卷,第3期 胡先骕.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1920年,东方杂志,第17卷,18期 胡先骕.评尝试集,1922年,学衡,第1-2期 胡先骕.浙江采集植物游记,1922-1923年,学衡,第1-4,7,10,12等期 胡先骕.论批评家之责任,1922年,学衡,第3期 胡先骕.说近日教育之危机,1922年,学衡,第4期 胡先骕.评赵尧生香宋词,1922年,学衡,第4期 胡先骕.评朱古微强村乐府,1922年,学衡,第10期 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3年,学衡,第18期 胡先骕.文学之标准,1924年,学衡,第31期 胡先骕.评亡友王然父思斋遗稿,1926年,学衡,第51期 胡先骕.评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1933年,青鹤,第2卷,第4期 胡先骕.寒光诗集序,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文史季刊,第1卷,第1期 胡先骕.如何获得丰富快乐之人生,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1卷,第6期 胡先骕.教育之改造,1945年12月发表于江西南昌大众日报丛书 科学诗 胡先骕.水杉歌.人民日报,1962年2月17日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科女生也有颗温柔的心
vivi926926 2009-11-14 01:17
很开心,经过网上地毯式的搜索,n个电话,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重新来,终于通过同学的同学的介绍,同学的帮忙跑腿,终于把实验上需要的一个跨学科的器材搞到了手。同学的帮助真是巨大的财富!了却了上篇日志中的一部分遗憾。 最近突然就发烧了,突如其来的流感打乱了我原本的计划,躺在床上着急那一批实验还没做。周二终于好到可以去实验室了,接到了导师催促的电话,就开始全天候开工,勇猛的做实验。实验仪器以前没有用过,小心翼翼找时间问师兄。发生了状况,调试调试,紧张的我快要半死。终于搞定了,把数据处理完,将结果打包发至导师邮箱的时候,小小得意。 借了一大堆分形的书籍,发现很多理论好深奥,晦涩的很,就像啃盘子一般艰难。可是还得硬着头皮看下去,不然怎么知道什么理论恰好中的?想想师兄的百篇优秀论文,和我一个领域,相形见拙,唉。 忙忙碌碌每一天,下雪,雪停,放晴,一个下午,图书馆,上了四楼,去了很久没有去的社科类书架。随意的翻看着,这个书的世界里只剩下我,任凭时光流逝。此刻,我想我找到了自己寻找的片刻宁静。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有文学真好,真的很好。
个人分类: 学术科研|327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