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核磁共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核磁共振

相关日志

中国核磁共振
Renfuquan1984 2012-8-1 17:12
1.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Paul C.Lauterbur 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 MRI成像开放实验室 梁栋副教授 2.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中科开物技术有限公司 3. 秦皇岛市三级甲等医院: 秦皇岛市 第一医院 ,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 秦皇岛市第三医院 (非甲三) , 秦皇岛港口医院-磁共振室 4.婴儿磁共振机广州制造 http://baobao.sohu.com/20120705/n347333308.shtml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荣膺“2010中国最具投标实力医用磁共振品牌供应商二十强”的称号。 医疗器械是政府采购项目中有重要地位的货物类产品。近年来国务院、卫生部先后出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等文件强化管理。医疗器械行业密切关系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其行业发展不仅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可利国利民。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新医改政策的发布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投资,为中国医疗器械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但从医疗器械行业来看,目前存在着高新技术不足,投资分散、规模小、品牌缺失、市场竞争无序等特征;从医疗器械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角度来说,也不乏低价恶性竞争、以次充好、诚信缺失、质检不力、体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为服务好政府采购,协助招标采购单位快速准确联系到优质供应商,免除前期大量的调研、筛选、资格审查等工作,节约时间成本,切实提高项目质量;同时也为引导医疗设备行业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名企排行网联合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对医疗设备行业的招标采购供应商进行了认真、科学、严谨的评价,这将有助于树立医疗设备行业的标杆,为行业规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据中国名企排行网行业评估师和采购业主的意见,品牌和质量以及安装和售后服务的情况是企业成功中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行业发展趋势下,政府采购对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技术领先性等方面较为关注。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象上榜企业一样,关注技术研发和标准化,提高医疗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积极参与招标采购并且能够成功中标,为繁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服务好用户,促进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排名 公司名称 销售额 总资产 利润 三项综合得分 注册资金 经营年限 年上缴税金 三项综合得分 加减分 公示得票 两项综合得分 评价 总得分 1 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549 234 299 1082 2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492 280 300 1072 3 日立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558 225.64 272 1055.64 4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510 240 288 1038 5 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507 218 293 1018 6 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547.5 277 192 1016.5 7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17.5 195 297 1009.5 8 宁波鑫高益有限公司 556.5 143.9 279 979.4 9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571.5 204 187 962.5 10 深圳贝斯达科技有限公司 546 219 194 959 11 北京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571.5 196 191 958.5 12 沈阳东大阿尔派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520.5 203 233 956.5 13 上海爱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525 193 230 948 14 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 496.5 255 195 946.5 15 嘉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538.5 192.4 198 928.9 16 上海卡勒幅磁共振技术有限公司 523.5 186 184 893.5 17 北京格瑞朗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62.5 117 181 860.5 18 保定天威宝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98 168 178 844 19 青岛麦乐林科技有限公司 477 181 185 843 20 江西百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502.5 ;153 186 841.5
2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亡,触手可及
热度 60 cosismine 2012-7-29 20:20
当我平躺在手推车上,视野里只有天花板那么一小片地方,而那一块地方,毫无色彩,以此为参照,似乎你一直就没有动过。周围也变得静寂,从病房到电梯,平时几步就走过去的路程,似乎也走了很久。 我突然意识到,我到底是不是癌其实已经确定了,这一刀切下去,答案就完全公开了,而之前所做的种种推想,科学的,或者不科学学的,科学的,比方穿刺,比方钼靶,比方核磁共振;不科学的,比方从医生的神态,语气等等进行的判断,那种从网上所查找的病例,朋友们为安慰我而说的种种虚惊,甚至那种神秘的预感等等等等,而我从这些林林总总中所推测的好的结论,都会在此面前不堪一击,近一个月来的种种挣扎都毫无意义,就如同面对一个无可避免的失败,想起我们曾经为了挽回这个结局曾经所做过的种种徒劳的挣扎,我们会感到多么的痛心,无望和无助......而我基于良好的愿望基础上所做的种种假设,在事实面前,又是如此无力!想到此,一滴清泪从眼角溢出,流过太阳穴,滴到了手推车上,接着,有一滴......医生俯下身来,轻声问一句,紧张了?一会麻药一打,你就像睡着一样,醒来手术就做好了。 我其实不紧张,我只是做好了准备,准备接受一直被我掩盖着的事实。那天是6月5日,我最后一天可以不把自己作为癌症病人,尽管当时我是,或许已经是了很久了。无论如何,此刻,在心理上,我还在癌的这边,和大多数人一样,可以尽享平常的好处,可以抗争,可以奋斗,可以无所顾忌,而做了手术,我可能就到那一边了,Cancer has a way of issuing patients a sudden ticket to the world of otherness。 手术室没有腾出来,我被推到墙角,有几个医护人员在哪儿谈笑风生,所有有关病情的种种,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另一个手推车被推到我身边,手推车上的是个男人,和我并行着躺着,有点同床共枕的感觉,问他什么问题,他说他打呼,大概是晚上想和爱人睡在一起,又不至于影响爱人睡眠的贴心丈夫。而我那种生死攸关的感觉,在这个空间里格格不入,我应该也只是在此一游的过客,所等待着的,不是那个决定生死的手术,而是看个风景,解个风情。然后,走向新的彼岸...... 当我被推到手术室,推我进来的人告诉里面的人说,病人有点紧张,一群小姑娘便叽叽喳喳地把我从手推车上扶到麻醉台上,脱我的衣服,吩咐我伸开手臂,一个很和善的小姑娘把一个塑料罩子放到我鼻子上,说让我数一二三,数到十,如果想睡觉就睡。我很听话地数着,没有到十,我就失去知觉了。 等我醒来,一个人告诉我手术已经做完,其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我毫无感觉,这段时间,我把生命的支配权让渡给了大夫。按照医生先前的告知,我知道其间有好几根管子从我的嘴里插到心肺等处,以便于维持我最基本的生命体征。而这些我都一无所知,脑子里唯一的概念是:我是否是癌症?等医生把我折腾到病床上,我命令老公看看我的腋窝有伤口没有? 老公说有纱布包着,看不到。他不敢扯开看,可能有伤口,否则干嘛要包纱布。而我还在挣扎着要那么一个希望,希望那里没有伤口,这样,当我手术刀口愈合,我就可以回家,重新开始生活了。第二天,医生撤了氧气瓶之类的,把我的护理也从一级护理改为二级,我以为这可能是医生们给的信号,起码证明我的病情不是很重,就大着胆子问那个和他谈手术问题的医生:我不是癌吧? “是癌,是浸润癌,都已经不是原位癌了。” 这些天为了证明我不是癌而恶补的有关肿瘤学知识,恰好让我知道,癌在我的身体里已经完成了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正准备蚕食我的生命呢。那天无意间从乳房下面那么一抹,手指就触摸到一个肿块,而这个肿块,竟然就是那个能把我小命要走的癌!那天是5月10日,晚上,有点热,坐在电脑跟前,我把衣服解开了,手下意识地从下往上滑过,感觉乳房下面有点硬,当时便有点不详的预感,而终于,预感成真,而这,也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死亡,就这么触手可及么?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8962 次阅读|66 个评论
[转载]核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太阳热量传输过程
crossludo 2012-7-11 11:28
核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太阳热量传输过程 太阳黑子和磁场产生的现存解释受到挑战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9日报道,一个联合科研团队创建了有关太阳内部等离子体运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清晰地显示了太阳如何将内部深处的热量传输至表面。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其颠覆了我们对太阳热量如何向外传送的固有理解,并向有关太阳黑子和磁场产生的现存解释发起了挑战。 太阳的内部结构 这一研究由美国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共同进行。科学家表示, 太阳的热量由核心的核聚变产生 ,通过外部三分之一区域的对流进行传送。然而我们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十分理论化:太阳并非透明,因此对流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因而我们依赖于所知的液体流动相关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太阳。 通过显影来理解对流对了解一系列现象极其重要,其中包括太阳黑子的形成,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部分的温度要低;也包括太阳磁场,其由太阳内部的等离子体运动所创建。 为给太阳等离子体流拍摄MRI,研究人员检查了由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所携带的日震与磁成像仪(HMI)拍摄到的高分辨率太阳表面图像。利用1600万像素的照相机,HMI能够测量由对流引发的太阳表面运动。而一旦科学家捕获到太阳表面精确的运动波,就能计算出无法观测到的等离子体运动。 这些对流运动一般被认为能够支撑太阳外部三分之一区域的大规模 环流 ,从而产生太阳磁场。然而科研人员此次发现,与现存理论相差甚远,太阳的等离子体运动速度约比之前预计的要慢100倍。如果这些对流运动的速度确实如此之慢,那广为接受的太阳磁场产生理论将被打破,不再有强有力的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磁场为何产生,而我们对于太阳内部物理现象的理解也需得到彻底修正。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7月14日赴江阴做《不同类型膝关节感染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报告
GaoXurenKnee 2012-7-3 21:36
应邀于7月13日至15日将赴江苏省江阴市参加“2012中国长江论坛——骨科学与医学发展暨江苏省第十四次骨科学术会议”(2012年江苏省骨科年会)。 将于2012年7月14日下午做学术报告《不同类型膝关节感染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2010年江苏省第12届骨科年会在徐州开元宾馆召开。2011年江苏省第13届骨科年会在常州武进假日酒店召开。2012年江苏省第14届骨科年会将在江阴黄嘉喜来登酒店 召开 。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膝关节方向 高绪仁 高绪仁:每天以解决膝关节问题为乐:) 每天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解决其膝关节问题,更是给其带来希望、未来和新生! 门诊时间 : 周五上午、下午 门诊地点 :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二楼 骨科诊室 徐医附院骨科门诊导医台电话: 0516---8580 2075 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 99 号
个人分类: 膝关节外出学习与交流|4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核磁共振學的通才──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转载)
bywindlw 2012-6-25 00:23
去年十月十七日在瑞士蘇黎世往日內瓦的火車上翻看報紙,得知哈佛同事柯雷(E. J. Corey)獨享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興奮無比,下了火車便立刻送了一個賀電給他。那天正好是參觀完在蘇黎世瑞士聯邦技術學院(ETHZürich)(註一)的李察.恩斯特(Richard R. Ernst)實驗室的第二天。還記得我和恩斯特在猜測誰會拿到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我說柯雷已經等了非常多年,不知是不是因為他是黎巴嫩裔而被忽略,實在也該給他了;198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給了分離及合成攝護腺素的三位生物醫學家:柏格斯壯(S. Bergstrom)、山妙遜(B.I. Samuelsson)及范恩(J. R. Vane),竟然沒把在這方面也貢獻非凡,不亞於此三位的柯雷考慮進去,極為不公平,當時我還很氣憤地從康乃爾打電話給柯雷,替他抱不平。我也對恩斯特說:「你也快輪到了。」 今年元月以色列把被譽稱為諾貝爾第二的沃夫化學獎(註二)頒給了恩斯特和派恩(A. Pine)。我得知後給恩斯特拍了個賀電,但表示他應不只得沃夫獎,應得諾貝爾獎才對,總覺得有些可惜,因為有許多該拿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拿了沃夫獎後,便不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考慮了。今年十月十六日《哈佛大學日報》的編輯,打電話給我說剛聽到消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恩斯特一個人,要征求我的意見,我聽了驚喜萬分,到底他還是得到應得的最高榮譽了。 開拓核磁共振更寬廣的世界 恩斯特出生在蘇黎世北郊溫特突的一個保守家庭,從小到大都在當地接受正規的教育。1956年在蘇黎世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拿到化學文憑後,繼續在母校攻讀物理化學,於1962年取得科學博士的頭銜。他留校研究一年之後,當時正極力發展核磁共振光譜儀(註三)的Varian公司,即聘他為科學研究員,幫忙設計改進各方面的技術。當時核磁共振光譜儀,已為全世界物理及化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實驗儀器。Varian公司不但壟斷了全世界此光譜儀的生產及市場,更網羅了世界各地的年輕專家為其儀器的研究發展而效力。除年僅三十歲的恩斯特外,還有從英國來的弗里曼(R. Freeman)及美國的舒勒瑞(J.Schoolery)和強森(L. Johnson)等,個個幹勁十足,力求表現。幾年間將核磁共振學推展出更寬廣的世界。恩斯特與弗里曼的貢獻尤其顯著。 自從1945年底,哈佛的頗色爾(Purcell)和史丹福的布樂和(Bloch)分別在各自的實驗室,成功地量出核磁共振信號以來,各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群起努力,在短短十幾年間,幾乎把所有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方法都奠定了下來。由於核磁共振光譜可以顯示分子化合物樣品中相同原子(如氫原子)所處的不同環境及數量,對於分析化合物的組成和分子的排列與構造甚至於立體結構,有迎刃而解的功效,比起稍早發明的其他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光譜學強多了。化學家真樂得有如甘霖天降,而頗色爾與布樂和也因此偉大的貢獻共享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但是核磁共振儀儘管有用,卻有它先天的不足。首先,此光譜儀的靈敏度不高。氫核子算是最靈敏的了,但要得到足夠清晰的光譜需要相當多的化合物才行(約20毫克或2%濃度以上)。許多分離出來的或合成而得的化合物,因量少而無法分析。第二點,核磁共振儀的解析度(亦即分開鄰近光譜線的功能)與所用磁鐵的磁場大小成正比。早期使用的磁鐵磁場不大,約為地球表面地磁的2~3萬倍(註四),氫核光譜線往往擠成一塊難以辨認。當然有人想到測其他光譜線分得較散的核子光譜如碳-13( 13 C)。但一來 13 C的核磁共振靈敏度只有氫核的1~2%,再來 13 C的自然含量只有所有碳的1%,累積起來其靈敏度就太低了。 以上這先天不足的兩點,始終圍繞在核磁共振學專家的腦子裡。專家總是絞盡腦汁想辦法改進。關於解析度的問題,最直接的解決辦法便是製造磁場更高的磁鐵。在1960年代中、後期,Varian公司就已經試用合金超導材料製成的磁鐵,磁場強度為地磁的10萬或14萬倍。唯因磁場的穩定性不夠,而且裝液態氦和液態氮的保溫容器設計不佳,整個儀器保養困難而未被普遍採用。直到1970年代後期,超導材料(註五)及保溫容器的改進,高磁場的超導磁鐵才開始普遍使用在核磁共振儀上。另外,一種增加光譜解析度的方法,是在溶液中加入一種使光譜線位移增大的鑭系元素複合物(註六)。 應用傅立葉轉換提高解析能力 如何增加靈敏度可是件大費周章的事。儘管在接收器電子零件上的改進及感應共振信號的探頭(probe)上細心設計,也只充其量把靈敏度提高個一倍。當然使用更高的磁場和更高頻率的電磁波,也可得到更高的靈敏度,但磁場的增高到底也有個限度。1965年,也就是恩斯特加入Varian公司的第三年,他首先成功地應用數學上的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革新測量核磁共振光譜的方法,使靈敏度增加了10~100倍之多。 傅立葉轉換乃法國數學家傅立葉在十九世紀初導出的理論,謂兩種不同變數的函數,可用一系列的三角函數來互相轉換而保有原來函數所帶的特性。天文學家很早就應用此理論,在處理宇宙中星球傳回來的無線電訊號。時間的函數和頻率的函數就是個例子。因此,假如某物理特性可以用時間的函數表示並測得,就不需測其頻率的函數了。 核磁共振光譜是一種頻率的函數,亦即許多光譜線坐落在不同的頻率坐標點上。老的測量法是用頻率掃描(或磁場掃描)方式。要掃過一定寬度的光譜需時甚久(約數分鐘或更長),掃太快了光譜就會變形(註七)。另一方面核磁共振信號本身也是一種時間的函數。其實老早就有專家用短而強的電磁脈波(radio frequency pulse),一次激發所有同種的原子核,使其吸收能量產生共振信號。此信號是隨時間衰退的一個時間函數,稱為自由感應衰退(free induction decay),它是所有同種核子產生的信號之合。因原子核很快的在幾秒鐘之間,就可把吸收的能量放掉回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這種自由感應衰退信號在數秒之內即消失,故測量的時間就只需幾秒,比起測光譜的幾分鐘省時多了。 更進一步的,還可以把信號儲存在電腦中,再不斷重複脈波實驗,把一個個信號加起來增加信號的強度,最後再用電腦做傅立葉轉換得到清晰的光譜(見圖一)。此種測量法恩斯特稱之為傅立葉核磁共振(FTNMR,註八)。恩斯特的發明立即轟動全球,在其後短短數年之間,傅立葉核磁共振儀成了各個大學及研究機構爭相購買的貴重儀器。除了氫、氟外,其他較不靈敏的碳-13、氮-15、矽-29及硼-11等的核磁共振信號,都普遍地運用於測量分子構造的研究上。這種革命性的創造奠定了恩斯特在科學界,尤其是化學界的地位。 第二次革命性的創舉 1968年恩斯特離開Varian公司,回到自己的母校ETH擔任講師,更加積極研究發展傅立葉核磁共振的理論和實驗。八年之間由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而升為正教授,研究室的學生及專家也愈來愈多。恩斯特的研究最大的特點是不做填充式的研究。一旦把新的理論及方法架出穩固的結構後,便另找新的題目。對於各方面的實際應用以及方法上的修飾,就讓給別人去做。由於核磁共振的應用愈來愈廣,化學家及生物化學家對它的靈敏度和解析度的要求,也是得寸進尺,永不滿足。恩斯特也和世界各地其他專家一樣在不斷地尋求改進。 1971年,法國物理化學家金尼爾(J. Jeener)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用二個坐標顯示核磁共振光譜(即所謂的二維核磁共振)的可行性。此種說法激起了恩斯特的靈感,於1975年再次以實驗結果,首先發表了二維核磁共振光譜,並且闡釋了該技術的種種原理及益處,諸如簡化複雜光譜增加解析度,分開顯示核子間的作用以及顯示核子間的物理及化學關係(如核間距離及化學互換反應)等(見圖二)。隨後幾年,他不斷的推出各種應用的藍圖,並推展到三維及多維核磁共振。這可說是他第二次革命性的創舉,使得化學界對他的敬仰更高一層。 他更教導了無數的學生學徒,賣力地研究能產生各種有用的多維光譜的脈波串,並廣泛應用在解析複雜的高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之分子結構上。這些技術的發展對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甚至於生命科學、藥物的研究製造,都有非凡的貢獻。 另外,由於對多維光譜的熟練,恩斯特更提出了許多改進核磁共振照相的技術(註九)。現在各個醫院漸漸採用的磁共振照相,有許多都利用恩斯特提出的原理和方法,增快照相及顯相的速度。 恩斯特對量子物理有極深入的了解。核磁共振的原理需要深奧的量子力學來闡釋。他也精通電磁學和電子學,這也是要深研核磁共振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他可以說是磁共振學的通才,對核磁共振及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都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心得,而且是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頭。要找另一位像他一樣好的磁共振學專家的確很難。這也是今年由他獨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原因之一。 平凡的一面 筆者自從在台大林渭川教授的指導下做學士論文起,便一直未離開過核磁共振學的研究,也因此而與恩斯特結識。1988年,經我再三的向系裡推薦,請到恩斯特來哈佛化學系做三個月短期的講學,期間就近相處,更加熟識。1990年我幫忙組織一個國際性的蛋白質分子構造學的會議,也特別邀請他去主講。因開會地點在媲美瑞士仙境的加拿大哨音山莊(Whistler Village),他還帶了全家去半度假似地參加會議。 去年十月我因公前往歐洲考察,也拜訪了他們,在他家做客。恩斯特夫婦可說是典型的瑞士人,兩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溫特突人。瑞士人相當保守,仍保有大男人主義的習俗。恩斯特太太是位標準的賢妻良母,不會開車,總是待在家裡。她和我們談家庭,談子女,可謂無話不說。恩斯特本人較為沈默寡言,但常喜歡說笑話,平時總是溫文有禮,面帶笑容,但教訓起子女時也很威嚴。他們有兩女一子,兒子最小,仍在高中念書。 筆者發覺研究核磁共振的專家有不少對音樂特別喜好。恩斯特也不例外,他會拉大提琴,近年來沒時間拉,還想把它送給我。他還有一個難得的嗜好,喜歡收藏和佛教有關的古畫和古物。他家裡連臥房在內每扇牆都掛滿了從世界各地搜購來的古畫,有佛教、喇嘛教中各種各類的人物畫,算起來不下百幅之多。這個收藏恐怕也是世界第一了。的確,年前巴黎博物館還花重金向他租借了許多畫去展 十)。 諾貝爾獎每年只有幾個,而各行各業的大師卻難以數盡。正如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常說的:「我很高興得到這種肯定,但我知道有資格領此獎的人總是比領到的人多得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所表現的研究精神與方法,是絕對值得後進學者學習效法,但並不是要一味地去崇拜。每個人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有大有小,有時候也很難區分孰重孰輕。重要的是要盡力而為。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筆者介紹恩斯特先生的用意也是在此。 註一:ETH全名為Edidgenössi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英譯為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註二:沃夫獎(Wolf Prize)是以色列國家科學院為紀念以色列化學家沃夫(R. Wolf)於1976年設立的。每年挑選全世界最傑出的六位專家,分別在農業、物理、化學、醫學、數學和藝術方面有重大貢獻的頒給美金十萬元的獎。得到此獎的學者專家其成就的確不亞於同行的諾貝爾獎得主,但許多人因得了此獎便拿不到諾貝爾獎,當然也有例外,像哈佛的柯雷和本文介紹的恩斯特便是。 註三:核磁共振光譜儀原名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或簡稱為NMR。 註四:磁場強度的單位通常用高斯(Gauss)表示。地磁強度在地球表面約為半個高斯。高磁場也常用特斯拉(Tesla)表示,1 Tesla=10,000Gauss。 註五:現常用的超導材料仍為合金,如NbTi、 NbSn等,仍需浸在液態氦中才能產生超導現象。近年發現的高溫超導體,因材料本身的強韌度以及製造線圈技術上的困難,至今仍無法應用在核磁共振所需的磁鐵上。 註六:鑭系元素複合物(lanthanide complex)會接在許多化合物上,影響分子上許多原子周圍的電子分布。核磁共振光譜線的位置,直接受原子核四周的電子密度影響。把電子密度差異增大,則核磁共振光譜線可分得更開。 註七:此種變形現已可以用傅立葉轉換處理法去除。 註八:恩斯特並不是最早知道這種傅立葉核磁共振的可行性,早在1957年,美國的I. J. Lowe和R. E. Norberg,就已證明核磁共振光譜和自由感應衰退信號之間,有傅立葉轉換的關係。 註九:核磁共振照相術(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1972年美國的老特伯(Lauterbur)首先試驗成功的。起初照相及顯相的方法粗略費時,後來借用二維及多維核磁共振的技術增快了許多。此照相術比起X光照相好很多,最主要的是不傷害人體細胞而且不會被骨頭擋住。因為怕一般人談「核」色變,現已改名為磁共振照相(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 註十:核磁共振若不是拜電腦科學家及材料科學家之賜,發展出更快更準的電腦和更優良的超導體,恐怕不會有今天的景象。做學問也必須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切忌鴕鳥式的埋頭苦幹。 黃紹光任職於美國哈佛大學核磁共振實驗室
3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不相信实验。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6-20 16:09
吵架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2979-584093.html 看李铭和黄秀清吵架,没看懂吵什么也觉得很有意思。李铭认为黄秀清荒谬的理由是因为黄不相信“实验证明”的结论。 张某不是科研人士,但我是读过科技史的人,你让我相信“科学实验”这点我的确做不到。 因为据张某了解科学实验依赖的是工具,工具这玩意又是不断翻新的,就拿医学举例,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再到CT、核磁共振。随着你能看到的东西越多,你实验的结论和认知的东西也就越复杂 。所以你把你今天的实验结果当作真理崇拜是很荒谬的。至于个别科学界人士说什么实验都是有倾向性的,这个我就不明白了。 因此在我看来“相信实验”仅仅能作为一条科学界的学术规则,但规则并不是强制人的意志和想法的工具 。要是科学界人人都对前辈的实验深信不疑,那我想科学也就不用发展了。
466 次阅读|5 个评论
固体核磁共振可检测锂电池内部结构
热度 2 SSNMR 2012-4-12 08:46
美国纽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方法的锂电池内部检测技术,可为电池内部运作提供诊断服务,提高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学》上。 锂电池充电时,锂纤维会附着在锂电池内部的碳电极上,会导致电池短路、过热着火,甚至爆炸。研究人员可利用该方法扫描分析锂电池内部的化学成分,消除隐患。。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属于非侵入性技术,可以提供电池内部的微观结构,可视化电极表面上的微小变化。电解质和电极表面都可以使用这种可视化技术,提供了全面了解电池性能的变化进程。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研究高清晰成像、成像时间更短的技术和方法,最终使电池更轻、更安全、更灵活。 该方法还可用于研究材料表面的不规则行为和裂缝,还可评估其他电化学设备,如燃料电池。该研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7 Li MRI of Li batteries reveals location of microstructural lithium There is an ever-increasing need for advanced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s, to power electric vehicles and to facilit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energy derived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n batteries and oth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have spurred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lectrode materials that could lead to better performance and lower cost (increased capacity, stability and cycle life, and safety).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in turn, given rise to a vigorous 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and reliable diagnostic tools to monitor and analyse battery performance, where possible,in situ. Yet, a proven, convenient and non-invasive technology, with an ability to image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chemical changes that occur inside a full battery as it cycles, has yet to emerge. Here we demonstrate techniques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hich enable a completely non-invasive visual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 on battery electrodes and in the electrolyt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focuses on lithium-metal batteries and the observation of electrode microstructure build-up as a result of charging. The methods developed here will be highly valuable in the quest for enhanced battery performance and in the evaluation of oth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http://www.nature.com/nmat/journal/v11/n4/full/nmat3246.html#affil-auth
6948 次阅读|7 个评论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3) :一波激起音无数
热度 19 xinyumri 2012-3-29 08:06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3) :一波激起音无数
核磁共振的研究,起源于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和核磁矩的测量,由拉比首创的 分子束 核 磁共振方法 ,大大地提高了测量的精度。这一方法一经问世,很快成为物理学家研究原子核磁特性的重要手段,用陈国文老师的话来说:弱小的信号骑上了与其可以产生“共振”的大马,才驰骋于草原,任美景无限。好不快哉! 正因为此,早期从事核磁共振研究的基本是清一色的物理学家。继拉比 1944 年夺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斯坦福大学的 布洛赫(Felix Bloch) 和哈佛大学的 珀塞尔(Edward Purcell) 又分别在液体和固体中观察到了核磁共振现象,两人因此分享了 195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趣的是,拉比得奖那年二战尚未结束,颁奖仪式因此改在纽约举行,由哥伦比亚的校长而非瑞典国王颁发,其间的花絮,我在“ 睿智且坚定——读拉比 ”一文中有记述。 然而, 1950 年的一个重要发现,使得核磁共振很快又成为分析化学的新宠,接力棒也由此传到了化学家手中,这个发现就是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 )。 造成化学位移现象的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不管是能级间的跃迁还是小磁针旋转发出的电磁波,它的 频率 都和原子核所处的 磁场强度 紧密相关,准确地说,有着线性的关系。而同样是质子,一群裸露的质子(氢离子)和有电子围绕的质子(氢原子),它们所处的磁场强度是不一样的。裸露的质子看到的只有外部的磁场( B 0 ),而时刻运动着的电子,会产生一个附加的磁场( D B ),这一现象被称为电子屏蔽效应( electronic shielding )。既然电子屏蔽使得实际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共振信号的频率自然也就不同了,换句话说,频率发生了位移( shift )。 又因为这个附加磁场的强弱是和原子核周围电子云的密度及分布(即化学环境)有关的,这一位移就被命名成了 化学位移 。 质子和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发表的关于化学位移的文献中,有个中国人的名字, F. C. Yu ,他就是北大技术物理系的虞福春教授。虞福春教授 1949 年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投到 布洛赫 门下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和同事 Warren Proctor 共同发现了化学位移现象。虞福春教授于 1951 年回国,参与了北大核物理实验室,也就是后来的技术物理系的筹建,可算是北大技物系的奠基人之一。 可以这样来形容 化学位移给核磁共振信号带来的变化:若是没有化学位移的话,所有的原子核都在用同一个声音共振,发出如小提琴般明亮的高音;一旦有了化学位移,和碳原子配成烷基的氢原子( -CH 3 ),因为周围电子云密布,声音变得浑厚起来,有些像大提琴了;而和氧原子配成 羟基 的氢原子( -OH ),因为氧原子吸走了大部分的电子云,电子屏蔽效应相对要弱一些,声音因而介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更像是中提琴。于是,一个含有多种官能团的分子的核磁共振信号,就像是一个小型室内乐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色成分变得复杂了,但音乐也因为包含了更多的信息而愈发迷人了。 原理上如此,然而在早期的核磁共振实验中,要让所有的原子核同时用不同的声音来歌唱,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时囿于技术,都用单一频率的电磁波来诱发共振,也就是说,只能让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轮番独奏。 1966 年,苏黎世理工学院的恩斯特( Richard Ernst )天才性的发明了用脉冲波来诱发共振的方法,给核磁共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学过傅立叶分析的人都知道,脉冲函数的傅立叶变换,在频域空间是一个常量。换句话说,一个脉冲波一视同仁地包含了所有频率的波!这样一来,如果用脉冲波来诱发共振的话,它可以同时让所有的原子核一起共振。而由此激发出来的共振信号到底有哪些频率成分,只需做一个简单的傅立叶变换就可以分析出来了。 脉冲波和傅立叶分析,构成了现代核磁共振技术的基石。 音色丰富的脉冲波,仿佛一个出色的指挥家,指挥棒起落之间,激起谐音无数,汇成了富含美妙和声的音乐。而傅立叶变换就像一个理弦的高手,能够精准地分析出乐曲中都有哪些频率成分,它们分别和怎样的分子官能团对应。如是,人们便可以从一个分子的核磁共振谱,推断出其分子结构式。 酒精分子的核磁共振谱 由于这一开拓性的工作,恩斯特摘取了 1991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同样有趣的是,瑞典皇家学院通知恩斯特获奖的消息时,他正在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上,电话于是打到了机长那里,机组为他在空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仪式,这在诺贝尔奖史上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化学位移这一现象,后来也被用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分析与鉴定上。恩斯特的同事, 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 Kurt Wüthrich ),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核磁共振不仅依然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而且因为它能直接研究液体中有活性的蛋白,不需结晶,因此在结构生物学上,也能和 X 光晶体衍射平分秋色了。 相关文献及链接: 最早描述化学位移现象的文章: Proctor W.G., Yu F.C., The Dependence of 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requency upon Chemical Compounds . Phys. Rev. 77 :717 (1950). Proctor 关于化学位移发现过程的回忆 虞福春教授生平 百度关于虞福春教授的介绍 国外网站关于虞福春教授的介绍
个人分类: 教学与科研|11134 次阅读|51 个评论
四极核高分辨核磁共振实验-----多量子魔角旋转技术(MQ MAS)
热度 1 SSNMR 2012-3-23 16:39
提高半整数四极核谱图分辨率的关键是消除残余的二阶四极作用。虽然 DOR ( Double Rotor ) 和 DAS ( Dynamic-Angle Spinning ) 能达到这一目的,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对探头有特殊要求,同时其应用也受到样品中半整数四极核横向驰豫时间 T2 以及转速的限制,并没有推广开来。 1995 年, Frydman 等人提出了多量子魔角旋转 ( Multiple-Quantum Magic-Angle Spinning, MQ-MAS ) 方法,利用多量子相干和单量子相干受二阶四极作用影响不一样,巧妙地实现了四极展宽的重聚,从而得到了半整数四极核的各向同性高分辨谱。因为其只是利用了多脉冲技术,对仪器硬件上没有复杂和特殊的要求,只需要普通的 MAS 探头即可,为方 便地 获得半整数四极核的高分辨谱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崭新的思路,所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应用。 MQ-MAS 还能与 CP 、异核相关、 REDOR 等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脉冲序列,得到更加丰富的谱学信息。近来,以 MQ-MAS 为基础,有研究者提出了半整数四极核的三维 NMR 实验,用来研究半整数四极核的自旋交换、扩散,以及核之间的关联性。 MQ-MAS 为半整数四极核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是固体 NMR 近二十年来重要的成就之一。 图 1( a ) 双脉冲多量子脉冲序列 , ( b ) Z- 滤波多量子脉冲序列 图 1-a 为基本的 MQ-MAS 双脉冲序列 ,第一个脉冲用来激发多量子跃迁 ( -m → m ) ,通过相位循环选择所需的量子相干阶,经过 t 1 时间的演化后由第二个脉冲将多量子信号转化为可观测的单量子相干,在 t 2 演化期间采样,所得的 FID 经两维傅立叶变换和 shearing 转换就可以在 F1 维得到各向同性的高分辨谱,从而达到彻底消除二阶四极相互作用的目的。因为在这个实验中,多量子相干向单量子相干转换的两条路径( +p → -1 和 -p → -1) 的效率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产生相位扭曲的线型,为了改进这个缺点,得到纯吸收的二维线型, Amoureux 等人 提出了 Z - 滤波( Z-Filter )的 MQ-MAS 序列(图 1- b )。序列中的第一个脉冲产生最大幅度的多量子相干,经过 t 1 时间演化以后被第二个脉冲转移到零量子相干,即所有的磁化矢量都沿 Z 0 方向。延迟 τ 时间以后再经一个选择性 π/2 脉冲转化为可观察的单量子相干。整个相干转移的路径为 0→±p→0→-1 ,两条相干转移路径的效率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得到纯吸收谱,分辨率更高,而且这个序列易于优化,所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10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2):磁矩知归
热度 12 xinyumri 2012-3-17 07:36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2):磁矩知归
既然核磁共振是个量子现象,那自然要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了,只是量子力学太阳春白雪了一点,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若真要把它作为进入核磁共振这个领域的通行证的话,怕是会把许多有才华的人拒之门外,也就不会有近二十年来医学核磁共振从成像技术到应用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了。 好在核磁共振还有另外一幅面孔——经典解释,虽然比起量子的解释显得唯相了一些,但是非常实用。 经典理论很直观,每一个自旋非零的带电粒子,都是一个小磁针。那么,把这枚小磁针放到一个强磁场里会怎样呢?您要是说:那还用问!它会像指南针一样,顺着磁场的方向排列起来。呵呵,对不住您呐,只答对了一半儿。 有自旋的小磁针在磁场里,更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在引力场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及其它的能量耗散的话,陀螺会绕着引力场的方向不停地转下去。换句话说,陀螺会有一个和引力场平行的角动量,或者同向,或者反向,依陀螺的旋转方向而定。同理,小磁针也会绕着磁场不停地转,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或者顺磁,或者逆磁的磁矩,对于原子核来说,这个磁矩就称为——核磁矩( nuclear dipole )。 单个儿的小磁针产生一个核磁矩,那么成千上万,有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多的小磁针呢?您自然会说:当然是向量叠加啦!恭喜您,这次说对了:顺磁的总数减去逆磁的总数,就是这一大堆小磁针宏观上的净磁矩。这时波尔兹曼分布又出现了,顺磁的小磁针就是下八洞的神仙,逆磁的则是上八洞的,顺磁的总是比逆磁的要多,所以净磁矩就像是指南针一样,总是指着磁场的方向。 这个净磁矩,就是核磁共振要检测的信号。您看它是不是和上一篇中说的神仙的人口差一回事儿? 旋转的陀螺——质子小磁针——净磁矩 您或许会说了:这么多小磁针在转,晕呐!没错儿,是挺晕的。不光是数量多,转的还特快。以质子为例,在一特斯拉的磁场下,每个小磁针一秒钟都要转上四千二百万圈儿!不晕成吗? 好在科学家也有辙儿,为了不犯晕,发明了一个旋转坐标系。这个坐标系也在以同样的速度转着,您只要跳上这个坐标系,立马“夜阑风静縠纹平”,小磁针们都停止了旋转,仿佛那个让它们萦绕不已的磁场已经不复存在了。个中道理,和“坐地日行八万里”而不自察是一样的。不过,这些小磁针们虽然在旋转坐标系里看不见那个磁场了,心中还是装着它的,因此净磁矩始终指着那个方向。 试想一下,这时候如果在旋转坐标系中忽然出现了另一个磁场,它和净磁矩指着的那个方向垂直,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这些小磁针就会像中了魔似的,绕着这个新的磁场转起来。转的速度自然和这个新磁场的强度有关,下面这个公式,就是上一篇留言中有位网友提到的 Bloch 方程的雏形,它本质上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动量(即磁矩)表征形式,左边代表磁矩的变化,右边则是磁场作用在磁矩上的力,您看它在形式上是不是和洛仑兹力挺像? 旋转坐标系中的魔棒磁场与小磁针 新磁场让小磁针们中了魔,然而这个新磁场一旦消失了,心中的那个磁场便会再一次出现,于是小磁针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踏上回归之路,返回到原来的方向。而对于我们这些处于静止坐标系的围观者来说,小磁针是高速旋转着回归到原来的方向的。 旋转的磁矩是什么?是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的信号。 那个如魔棒一般的新磁场,它在旋转坐标系中看是静止的,那么在静止的坐标系看,自然是旋转的啦。旋转的磁场又是什么呢?还是电磁波,和那个在量子理论中把基层的神仙送到上八洞的电磁波一模一样! 如是,量子和经典,两幅截然不同的物理图象,却殊途同归地解释了核磁共振的现象。 您可能又会说了:嘿,这样的穿越不是很完美吗?你说的那个坎儿在哪儿呢? 我说的那个坎儿,就是小磁针。 每次讲课,我都会说:有自旋的粒子就会有角动量,有角动量又带电的粒子就会有磁矩,于是就有了小磁针。然而每次这么说完,我心里都会犯一下嘀咕,此自旋(量子的)非彼自旋(经典的),我这是在糊弄蒙童呢!有几次学会开年会,我混在初学者中,去听那些大腕儿讲的入门课,发现他们也都是这么讲的。于是,这个坎儿我就一直没能迈过去。 当年学量子力学,自旋与态,是最让我费思量和称奇的两个概念了,我至今也未能完全把它们参透。在我的眼里,它们的引入,给这门深邃优雅的理论平添了一份朦胧婉约的韵致,让我无法看个真切。然而,格物之途也在这悟与不悟的徘徊中,充满了微妙的律动,引人遐想与沉思。
个人分类: 教学与科研|13817 次阅读|30 个评论
心脏病学国际研究前沿与热点
xupeiyang 2012-3-16 23:04
心血管生物学及分子心脏病学 心血管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药物基因组学 心脏病理学及发病机理,细胞凋亡及线粒体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病生物学中的作用 心血管信号及转录 心脏干细胞/祖细胞 心脏动力学 氧化应激及抗氧化剂疗法 心脏重构与转化研究 核心脏病学 神经病学与心血管疾病 血管生物学 药物基因组学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发现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记物,个性化医疗及新型的药物靶点 阻滞剂药物发现 受体拮抗剂 血管生成和基因治疗 新型心血管给药技术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与法规 心房颤动药物的发现与发展 血栓药物的研发及市场动态 胆固醇药物的发现及发展 高血压药物的发现及发展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应用 血管造影术的应用 心脏超声成像 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 正电子成像术的应用 射频消融术 心脏病的救护地点检测 诊断/预测和临床实践中的医学和生物医学设备 心脏电生理学和心脏疾病 心脏起搏器和可植入心脏电复律器除颤器 心脏起搏技术 介入性及侵入性心脏病学 心血管疾病的成像指导介入及机器人技术 大动脉血管介入及桡动脉介入 药物洗脱支架 心脏病的导管插入术及疗法 血管成形术和瓣膜成形术 心脏病的外科手术与移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新型心脏病介入医学设备及应用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及身体检查 心律不齐:症状、病因及治疗 先天心脏病及心肌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病发病机制、病变和临床治疗 昏厥及临床治疗 ST段心肌梗死 心肌炎、心肌顿抑、心包炎、心包积液 心绞痛,心肌缺血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炎症和感染性心脏病 静脉血栓栓塞病 心脏病的抗凝血剂和抗血小板治疗 心脏肿瘤 冠状动脉疾病的危害因素 胸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 妊娠期的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心脏创伤 血脂异常和心脏病治疗 高血压和心脏病 周围血管疾病 心脏病麻醉手术期间护理 饮食、营养问题与心脏病 肥胖与心脏病 糖尿病与心脏病 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与治疗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及危险分层
个人分类: 心血管病|4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机结构分析》(修订版)薛松
ustcpress 2012-3-13 16:20
《有机结构分析》(修订版)薛松
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1811-4 正文页码:388页(16开) 字数:640千 定价:39.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083299 【 内容简介 】 本书共 7 章。前 6 章分别论述了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讨论了这几种波谱学在分子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注重介绍这几种波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以及各种波谱的特点和解析方法。第 7 章总结了波谱在有机结构分析中的各自优点,并讨论了各种波谱在结构解析中的综合应用。本书以波谱学的实用性为出发点,紧跟学科前沿,配以相当数量的例子剖析,帮助读者提高用波谱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学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有机合成或波谱分析的科研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薛松,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1993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1999 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立体选择性合成以及多组分串联反应等绿色化学方面的研究。
个人分类: 化学&材料|9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1):能级可渡
热度 33 xinyumri 2012-3-2 07:58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1):能级可渡
每次讲核磁共振理论,怎么将核磁共振的量子现象和经典解释在逻辑上自洽地统一起来,是我至今没能迈过去的一个坎儿。 核磁共振源于一个量子现象。 1896 年 8 月的一天,荷兰物理学家 Zeeman 把一盏燃烧着钠的本生灯放到了电磁铁的两极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是单一谱线的钠光谱一下裂变成了三条!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奥秘:原来钠原子的电子能级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了劈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越迁就发出了三种不同波长的光。这一现象被命名为 Zeeman 劈裂 , Zeeman 本人也因此获得 1902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后续的研究工作表明,不仅仅是电子,自旋数不为零的原子核的能级在磁场中也会产生劈裂,这就是核磁共振的物理基础。 既然有能级劈裂,便会有不同的原子核占领不同的能级。仿佛王母娘娘的瑶池会,上八洞的神仙们坐上座,下八洞神仙们的座次排得稍低一些。下八洞神仙属基层干部,人数上要比上八洞的多一些。占领低能级的原子核在数量上也要比处在高能级的原子核略多,到底多多少?统计力学里的波尔兹曼分布说了算: 下八洞神仙和上八洞神仙的人口差异,是核磁共振实验要检测的信号。从波尔兹曼分布的公式不难看出,能级差越大,人口悬殊也越大,能观察到的信号就越强。然而伤脑筋的是:核能级在磁场中裂分的能级差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口差异微乎其微。以最容易观察到的氢原子核——质子——为例,在一特斯拉的磁场强度下,每一百万个质子中,低能级的质子只比高能级的多出不到三个。正因为此,早期的核磁共振实验要想检测到如此微弱的信号,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不过,这枚针还是被拉比麾下的精兵强将们给捞出来了。 捞针的方法就是诱发共振,用频率匹配的电磁波,让处于低能级的 原子核越迁到高能级上。在系统重建热平衡的过程中,从高能级向低能级回归的神仙们就会释放出同样频率的电磁波——核磁共振的信号。后来,物理学家 Hahn 发明了一个巧妙的检测信号的方法,并给他的信号起了一个浪漫动听的名字——回声( echo )。每次看到这个名字我都想:将来退休了我要写一本关于核磁共振史的书,书名就叫——倾听回声。的确,核磁共振研究就是趣味无穷的“聆听”回声的游戏。 这就是我理解的通俗版的核磁共振的量子理论。 全部链接: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2):磁矩知归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3) :一波激起音无数 穿行于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核磁共振理论 (4):理弦成像影憧憧
个人分类: 教学与科研|14058 次阅读|85 个评论
[转载]The lipoprotein subfraction profile: 核磁共振检测
HDLSTUDY 2012-2-29 14:50
The lipoprotein subfraction profile: herita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bstract The HDL and LDL subclass profile is an emergi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Yet, the biological and genetic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lipoprotein subclass distribution are unclear. Therefore, we aimed 1) to determine the heritability of the entire spectrum of LDL and HDL subclass features and 2) to identify gene loci influencing the lipoprotein subfraction pattern. Using NMR spectroscopy, we analyzed the lipoprotein subclass distribution in 1,275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derived from the Regensburg Myocardial Infarction Family Study. We calculated heritabilities, performed a microsatellite genome scan, and calculated linkage. HDL and LDL subclass profiles showed heritabilities ranging from 23% to 67% (all P 10(-3)) of traits using univariate calculation. After multivariate adjustment, we found heritabilities of 27-48% (all P 0.05) for HDL and 21-44% for LDL traits. The linkage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logarithm of the odds (LOD) score (3.3) for HDL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n chromosome 18 and a highly suggestive signal for HDL particle size on chromosome 12 (2.9). After multivariate adjustment, we found a significant maximum LOD score of 3.7 for HDL size. 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analyze heritability and linkage for the entire spectrum of LDL and HDL subclass features. Our findings may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controlling the lipoprotein subclass distribution.
个人分类: HDL颗粒|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磁共振中心招聘核磁共振支撑管理人员
nanohandsome 2012-2-16 15:26
招 聘 启 事 因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中心现公开招聘核磁共振支撑管理人员4名,相关事项如下: 一、岗位职责 岗位1:磁共振成像 2人 1、负责实验室磁共振成像仪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2、负责磁共振成像技术支持,以及成像仪对外测试和开放共享; 3、负责指导学生操作相关仪器,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 4、完成磁共振中心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2:固体核磁共振 1人 1、负责实验室固体核磁共振谱仪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2、负责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支持,参与对外测试和开放共享工作; 3、负责指导学生操作相关仪器,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 4、完成磁共振中心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3:液体核磁共振 1人 1、负责实验室液体核磁共振谱仪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和功能开发,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2、负责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支持,参与对外测试和开放共享工作; 3、负责指导学生操作相关仪器,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 4、完成磁共振中心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基本条件 1、岗位1要求研究生学历,有扎实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熟悉磁共振成像仪软硬件,能对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常规维护。 2、岗位2要求研究生学历,有扎实的NMR实验技术基础和丰富的NMR谱仪使用经验,熟悉NMR谱仪软硬件,能对NMR谱仪进行常规维护并能初步排查NMR谱仪故障。 3、岗位3要求研究生学历,具备化学或者生物专业背景,有扎实的NMR实验技术基础和丰富的NMR谱仪使用经验,具有生物大分子NMR经验者优先考虑。 4、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工作踏实,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精神。 三、工作待遇 按研究所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四、招聘程序 1、自发布之日起,凡符合应聘条件者均可报名; 2、应聘者须在我所简历提交系统( http://rczp.wipm.ac.cn/PersonInfo.Asp ) 提交个人信息(提交简历时敬请注意正确选择部门); 3、初选合格者通知参加公开竞聘,竞聘报告10分钟(包括工作经历和成绩、对岗位的理解与认识、今后工作设想),评委提问5分钟; 4、竞聘通过者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录用; 5、所有应聘资料予以保密,不退还。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陈老师 网 址: http://www.wipm.ac.cn 联系电话:027-87199737 电子邮件: chenlei@wipm.ac.cn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化所原位固体核磁共振应用研究发表重要综述文章
SSNMR 2012-1-12 10:11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和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受邀撰写的综述文章“In situ solid-state NMR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 join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在近期出版的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Chem. Soc. Rev., 2012, 41, 192-210),影响因子26.585。 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该研究组利用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多相催化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文章介绍了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方法及其在酸性表征、催化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强调了实验结合理论计算在确定反应中间体结构及反应机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该研究组致力于发展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方法以及核磁共振信号灵敏度增强技术,在催化反应及材料表征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合作,利用高场95Mo NMR(21.1 Tesla)研究了甲烷芳构化反应中碳化钼活性物种。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30(2008)3722-3723);在自行研制的一套与固体核磁共振仪耦合的动态催化反应系统中,采用激光诱导超极化129Xe技术,首次在模拟催化反应条件下直接观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径为0.8nm的CHA分子筛孔道扩散和脱水过程,并精确获得了分子扩散和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相关方法和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形式(Article)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31(2009)13722-13727),被认为是“一种对纳米孔催化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 此外,该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基础催化与应用催化的结合。与低碳烃综合利用及沸石催化材料研究组(DNL0804组)合作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深入研究了烯烃歧化反应以及共结晶分子筛的结构。相关工作分别发表在J. Catal.,J. Phys. Chem. C等刊物。与甲烷及低碳烃转化新催化过程研究组(DNL0802组)合作在离子液合成分子筛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Chem. Eur. J., Phys. Chem. Chem. Phys.等刊物。 In situ solid-state NMR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 join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Weiping Zhang, Shutao Xu, Xiuwen Han and Xinhe Bao Chem. Soc. Rev., 2012, 41, 192-210 DOI: 10.1039/C1CS15009J Received 10 Jan 2011, First published on the web 11 Jul 2011 Abstract In situ solid-state NMR is a well-established tool for investigations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adsorbed reactants, intermediates and products on the surface of solid catalysts. The techniques allow identifications of both the active sites such as acidic sites and reaction processes after introduction of adsorbates and reactants inside an NMR rotor under magic angle spinning (MAS). The in situ solid-state NMR studies of the reactions can be achieved in two ways, i.e. under batch-like or continuous-flow conditions. The former technique is low cost and accessible to the commercial instrument while the latter one is close to the real catalytic reactions on the solids. This critical review describ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 situ solid-state NMR techniques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under batch-like and continuous-flow conditions in recent years. Some typical probe molecules are summarized here to detect the Brønsted and Lewis acidic sites by MAS NMR. The catalytic reactions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include methane aromatization, olefin selective oxidation and olefin metathesis on the metal oxide-containing zeolites. With combining the in situ MAS NMR spectroscopy and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etical (DFT) calculations, the intermediates on the catalyst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revealed. Reaction kinetic analysis in the nanospace instead of in the bulk state can also be performed by employing laser-enhanced MAS NMR techniques in the in situ flow mode (163 references).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2/CS/c1cs15009j
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