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核磁共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核磁共振

相关日志

二维核磁共振谱
richor 2018-6-28 10:02
MRI 本质上还是一维 NMR ,只不过多个方向上扫描。 二维 NMR 一般包括: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COSY), J-spectroscopy, exchange spectroscopy (EXSY), and 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NOESY) 。 COSY 原理很简单,可以找出两个有关联的 chemical shift 。会出现 diagonal peaks 和 cross peaks 。 TOCSY ( Tot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跟 COSY 很类似,但除了可以观测到直接关联的 cross peaks ,还可以观测到间接关联在一起的 cross peaks. 【历史】 The first two-dimensional experiment, COSY, was proposed by Jean Jeener,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in 1971. (Theoretically) This experiment was later implemented by Walter P. Aue, Enrico Bartholdi and Richard R. Ernst (1991 Nobel prize), who published their work in 1976. Ernst出席了13届生物物理大会(IUPAB),我参加的是第8届生物物理大会(IUPAP),不要混淆。 【 chemical shift 】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the chemical shift is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a nucleus relative to a standard in a magnetic field. Often the position and number of chemical shifts are diagnostic of the structure of amolecule . 参考复旦的实验原理!劈裂成两个方向,说明出现了类似 ising model 一样的两种自旋方向。当 RF 为二者之差时,低能向高能跃迁。 拉莫尔公式: 其中 γ 为旋磁比。进一步,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分裂的能级间距为: 质子的拉莫尔频率为 42.5MHz 。 Chemical shift δ is usually expressed in parts per million (ppm) : 所以 , 1ppm=1Hz per 100MHz , 也就是 42.5Hz chemical shift。
个人分类: 实验技术|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磁共振小史(2)
热度 10 xinyumri 2018-4-27 05:16
时间到了 1950 年, Bloch 实验室的两名博士后, Warren Proctor 和虞福春,发现了化学位移现象,核磁共振开始在分析化学领域大显身手,接力棒由此也传到了化学家手上。 从事核磁共振研究的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均为瑞士人,同在苏黎世理工任教。 Richard Ernst 对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的方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发明的把脉冲波和傅里叶变换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也开拓出了多维核磁共振波谱这一有着广泛应用的领域。学习核磁共振波谱理论和学信号处理理论一样,让人由衷地惊叹造化赋予人的创造力之神奇。一个在形式上有着简洁与对称之美的数学变换方法,竟然能够在实验科学领域大显身手, Ernst 的工作堪称天才之作。 Ernst 的诺奖工作,是他于 1963 至 1966 年间在硅谷的 Varian 公司任职期间做出来的。这家公司由 Varian 兄弟创建于 1948 年,是硅谷最早的高科技公司之一。公司以制造电子真空管和医用直线加速器起家, 50 年代开始涉足核磁共振领域,因为拥有一批像 Ernst 这样锐意创新的科学家而成为核磁共振领域的领军公司。然而,在资本运作压倒技术创新的今天, Varian 于 2010 年不幸被 Agilent Technologies 并购。 2014 年, Agilent 领导层宣布关闭核磁共振谱仪的生产。一个曾经创造了神奇的高科技公司,在新的核磁共振技术依然层出不穷的年代却消失了,其命运令人扼腕。 Ernst 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对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他年轻的时候曾痴迷于大提琴和作曲,后来又迷上了绘画。 1968 年的一次亚洲之旅,又让 Ernst 和唐卡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开始收藏唐卡画,还利用学术休假的机会去北印度的一个小山村学习唐卡画。退休以后, Ernst 用诺贝尔奖金购置了一台拉曼谱仪,在家中搭建了一个工作台,开始研究唐卡画的颜料。上面这篇文章,发表在 2001 年瑞士化学学会的会刊 CHIMIA 上 (CHIMIA 2001;55:900-914) ,把他对唐卡画的研究心得娓娓道来。序言与结尾的两段话,也道出了他对科学与艺术的洞见,相信不少科学家伙也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There are indeed intimat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Both fields require intuition and creativity, and in both fields greatness is measured by the mastery of inherent difficulties and nevertheless expressing eternal truths or achieving eternal beauty. For the author, art has been a cons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in his professional research work. Perhaps art has contributed more than science to make our world hospitable and lovable, although science is of greatest importance for our survival. Together, in a creative symbiosis, they give us hope for a prosperous future in view of ou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Enrst 的工作很快使得核磁共振成为分析化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他的工作奠基,用核磁共振来解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多多少少是意料中的事情。虽然蛋白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有机小分子不可同日而语,这一难题还是被 Enrst 的同事 Kurt Wüthrich 给攻下了。在冷冻电镜成为结构生物学的新宠之前,核磁共振和 X 光晶体衍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平分着秋色,相比于 X 光晶体衍射,核磁共振无需生成蛋白晶体,因此在研究蛋白与分子间的作用及药物设计方面更具优势。 Wüthrich 的诺奖名至实归。 再下来,就是我如今赖以谋稻粱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了,这个话题扯开了怕是刹不住车,还是先搁一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我以前的一篇小文—— 理弦成像影憧憧 。 走过历史,为了是要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科学网的博主在微信上发问了:“还有能再得奖的工作吗?”嗯,这个问题还真需要好好想想,现实离得太近,未免难以看得真切。不过要论及核磁共振成像对生命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恐怕非脑功能成像 (fMRI) 莫属了。不为别的,人类对自身的好奇心由来已久,古希腊老头纸们发天问的时候,就已经想给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了。可是一直到了 100多 年前,脑洞大开的意大利生理学家 Angelo Mosso 才发明出了下面这个高端设备。他的假设是:人类一思考,血液就会涌向脑袋。 Mosso 的假设很大胆,然而它的求证却花了近 100 年的时间。最初是用正电子断层扫描 (PET) ,但直到有了 fMRI ,脑功能和脑图谱的研究才开始呈星火燎原之势。神经科学领域近二三十年来加速度般的发展, fMRI 功不可没。和这段历史平行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学子走出国门,加入到对人类认知活动的研究中。下面这张照片,是《神经影像》杂志纪念 fMRI 研究 20 年的封面照片,有许多对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从中可以一窥中国学人在世界舞台上的风采。 (from PA Bandettini, Twenty years of functional MRI: the science and the stories. NeuroImage 2012;62:575-588) 未来会是什么情形,我不太敢下结论。我一直不愿预测未来,一是觉得有扮巫婆之嫌,二是以严谨为标志的科学研究,其发展却每每超出了人的想象。下面的卡通来自微信群里的一位同仁,贴上来博看官一笑,当不得真。不过有一年大选年,还真有人试图用 fMRI 来偷窥摇摆不定的选民,引来《科学》杂志一篇谆谆的 editorial ,告诫人们: fMRI is not a crystal ball! (全文完)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141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科研点评(六):X 射线晶体衍射是解析出青蒿素 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
huaqx2016 2018-3-27 23:52
下面转载笔者2017年初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发表的有关青蒿素研究的文章。 X 射线晶体衍射是解析出青蒿素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 -华庆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Progressin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 2017,44(1):17~20 去年 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对当年研究团队的最高学术褒奖,既是对屠呦呦这位主要学者的肯定,也是对曾经参与研发的几十个单位、几百名研究人员的鼓励。生物物理所是解析青蒿素分子结构的单位,我虽曾在生物物理所工作(1963-1989),但没有参与青蒿素的研究,只是耳闻,完全是局外人。去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复看有机所、生物物理所当年青蒿素结构测定的科研论文,继后又看到有关书刊网络对当年青蒿素立体结构测定的报道和回顾。上文[1]已经对其三维结构测定的全过程作了详细历史回顾,本文只从专业角度探讨何以说“ X-射线晶体衍射是解析出青蒿素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 ”,而当年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则无法测定青蒿素立体三维结构。 【抱歉,此图无法上传】 图 1 青蒿素晶体结构图示,由生物物理所青蒿素研究组测定 解析三维立体结构对新药认定至关重要 测定精确的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即测定其组成原子的三维结构,是任何新药认定的基础 ,这是国际公认的惯例。专一的有机分子或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对应于此分子的特定化学(或生物)的功能效用。完整测定的分子结构,是创新药物的基本属性,也是西方学术界认可新药的门槛,由此可推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因此,测定青蒿素的立体结构是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解析青蒿素结构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必需跨越的桥梁。知道正确立体结构,才能正确解释其抗 疟 功能, 而青蒿素神奇的抗疟作用的关键就在于过氧桥。知道其立体结构,为定向设计高效低毒的抗 疟 药物提供支持。 也正由于立体结构重要,而其他方法无法解析,当年 523办公室才给全国唯一有X-射线四园衍射仪的生物物理所下达测定青蒿素三维立体结构的任务,而该所因解析出胰岛素晶体结构也已有合适的攻坚仪器及队伍人才。 不过,由于七十年代国内学术文章的发表还很不规范;一些学术词汇的应用也不尽统一;整个青蒿素研究又涉及这么多单位,牵扯到生物、医学、药学、化学、物理等诸多学科;相互交流不很畅通;论文发表常以集体署名;论文中引述他人实验结果和结论时不标明出处单位;加之引用时想当然的按自己理解而改动原义,造成后期报刊网络媒体等非专业人士的以讹传讹。一则会引起各单位相互间不满,二来在学术上传递了不尽正确的信息,广为流传。 最早的青蒿素相关学术文献有以下几篇[ 2-5],其中即使如同一词‘化学结构’,不少人泛指为化学结构式。有机所文章[4]中所说‘结构’,实际是青蒿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加上部分结构信息或结构片段。而生物物理所文章[5]则特指三维立体结构,每个原子有精确坐标,有键长键角,精确到以 Aring; 度量。如果七十年代可以比较含混的谈‘结构’,到 21世纪就应该明确专指为三维立体结构了。有关结构、构型、构像的界定,请见文献[1]引述的注释1-3。 青蒿素分子式为 C 15 H 22 O 5 (MW282)是北京药物所用质谱确定,有机所证实,这为进一步分析铺平了道路。但这 C 15 H 22 O 5 是环链分子,还是树干样枝链分子,或是有一个、几个小环或杂环交联分子?仅由波谱学所得的分子片段的结构信息,人们仍然不得而知。 实际上,如[1]文所说,只有x-晶体衍射能给出正确答案。 一维核磁共振( NMR)无法解析出青蒿素分子三维立体结构 现在不少文献、新闻媒界广泛报道说青蒿素的结构是以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解析出的,或者说先由核磁方法得到,再由 X-晶体衍射精化。为此我想从NMR专业角度说上几句。 笔者使用 NMR三十年,对NMR有一定了解。所谓核磁共振,是核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如 1 H、 13 C、 15 N、 17 O),在外加静磁场中发生能级分裂,当满足共振条件时共振吸收另一特定射频电磁场能量的物理现象,在1946年发现。而近代核磁共振方法的发展,可以粗略说有三个阶段:70年代的初创阶段,如有机所当时使用的100或250MHz(兆赫兹)仪器,就属于最初的核磁波谱仪,只用一维核磁共振,完全是NMR的初级阶段。而 核磁技术发展的第二个台阶 ,应归功于 80年代瑞士苏黎世高等工学院ETH的 理查德 . 恩斯特( Richard.Ernst ) 。他 在核磁共振中用强而短的脉冲波代替功率弱的连续波,并以 付里埃变换,将时间域函数变为频率域观测到清晰的核磁波谱,加上他以量子力学从理论上严格推导出二维、多维核磁共振,使他在 1991年 获诺贝尔化学奖。第三个台阶也归 功 于同是 苏黎世高等工学院 的维特里希(Kurt . Wüthrich) ,他用二维核磁共振并以距离几何(Distance Geometry)算法软件,解析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而此后的异核( 1 H, 13 C, 15 N)三维核磁共振及相应软件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于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本人1987年在他实验室作访问学者。NMR技术的发展可见我1995年 出版 的《 蛋白质分子的溶液三维结构测定—多维核磁共振方法 》 一书[ 8] 。即便现在要得到分子的三维结构,也起码需两大步:先以几个二维或三维NMR图谱作谱线归属,认定一维图谱中的每条谱线关连到哪个 1 H或 13 C原子上;然后按每个NOE的强度大体确定各原子间距,再以距离几何算法软件计算出粗结构,随后多次重复才得到精化的三维结构。 有机所当时的仪器技术用的还是第一代 NMR仪器技术,并以照射某一谱线来判知谱线属性、偶合关系。但现在这类一维谱线照射方法早已淘汰,而代之以二维谱[8]。从他们的文章中的确可知道0-1ppm之间谱线代表可能有甲基,但这是几个甲基,并不确切知道。 是哪个位置的甲基,与其他碳氢氧原子如何关联,一维 1 H-NMR图谱没有给出更多信息。仅从谱线的化学位移,并不能确定是-CH 3 、 是 -CH 2 ,还是-CH。至多是可能性推测,更无法定量,加之一维谱线重叠,难以识别作谱线归属,不能得到确切的结构证据。青蒿素分子式中有22个氢原子,但图谱仅报道11个氢原子的谱线猜测[3,4]。另外11个氢原子为何在图谱中消失?是否重叠隐含在那11条谱线之中?若如此,则作出的谱线推测会有误。论文对此没有作任何解释。 又如 13 C-NMR图谱显示15个 13 C谱峰[2-4],表明有伯碳-,仲碳-,叔碳-,季碳-原子[3,4],可是这些碳原子又是如何对应于青蒿素分子15个碳原子的哪一个?文章只有一些很粗略的猜测。即使不作NMR测定,也可以推测可能含 伯碳、仲碳、叔碳、季碳 四类碳原子,断不能就此说:已经解出了分子结构。 再者,青蒿素的关键过氧化桥,是搭在哪两个碳原子上?这牵涉到如何与疟原虫的靶点部位结合之处,也就是关系青蒿素的药物活性的关键,是药效之所在。从上述三篇学术论文,完全看不到一点讨论或佐证,没有任何实验数据可以支持这个结构的‘活性部位’(或说‘靶点结合部位’)。而青蒿素之所以抗疟就在于这个关键部位。论文[ 4]顶多有些猜测,但这不是科学根据!文献中曾说“3.44-5.68ppm之间没有质子峰”,于是就推测这过氧基团是接于两个叔碳原子,这样的推测也并无唯一性。 NMR谱峰的化学位移有三种效应,最突出的就是环流位移效应[8]。 现在已知的青蒿素分子结构是否存在某些屏蔽效应,从而使谱线向高场或低场位移,屏蔽出 3.44-5.68ppm区间?仅从一维核磁图谱,无人能排除屏蔽效应的可能性。文献[3、4]还说:照射1.7ppm处的谱线,5.8ppm的谱线就增强11%,说这就是所谓核Overhauser效应(NOE)。并由此推断这两个H 3 、H 10 都在 β 面上。这种分析也只是猜测。 NOE效应是间距在5 Aring; 之内的 两个质子之间(不论是同一分子内,或是分子之间的质子) ,会产生的 谱线增强的现象,但它无法区分是共价键相连而靠近的质子,还是空间较近而没有共价键连接的质子。在二维核磁共振中,用 NOESY谱一次可得所有有NOE相关的质子,再比较TOCSY谱,可以排除共价键连接的质子,才能辨认出空间间距较近的两个质子。还有,为什么说他们都在 β 面上,为什么不可能在 α 面上?亦无解释。 当时相关研究人员确实花费了极大努力,在不同条件下测试,并在氧化、还原,酸碱处理、甲基化、乙酰化等等条件下重复测试。但仅从一维 NMR图谱拿不到分子立体结构,这些都不是研究人员的水平问题,而是技术方法本身的限制。仅用一维NMR数据能解析出有机分子三维立体结构,世界上没人能做到。 解析青蒿素结构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必需跨越的桥梁。解析出正确立体结构,才能正确解释其抗 疟 功能, 而青蒿素神奇的抗疟作用的关键就在于过氧桥。知道其立体结构,才能有目标定向设计高效低毒的抗疟药物。 旋光色散、红外光谱也不能得到精确的分子结构信息 旋光色散是园二色仪的前身,不过现在国际上早就弃用旋光色散。我从 80年代初就开始使用园二色仪,也历时30年。园二色性是利用 物质对左旋及右旋圆偏振光的 差异, 测量不同波长下的 差 值与波长λ之间的关系曲线,即圆二色光谱曲线。 但谱线的解释却很困难,并有极大争议。对蛋白质的 圆二色光谱 只能作定性推测,顶多对 α 螺旋作半定量估算,而绝不能作定量计算。其结果也是对整个分子而言,知道有不对称碳原子,无法作结构推断。旋光色散更是只能粗略得知左右旋色散之差,很难解释 。 研究论文[ 3 、4 ]里很少引用 旋光色散,说上几句也很笼统,有数据,无解释,没有给出明确结构信息。 红外光谱对化学基团的鉴定很有价值,但也仅此而已。它主要用于鉴定 官能团 。 如 羰基 ,不论是在 酮 、 酸 、 酯 或 酰胺 等类化合物中,其伸缩振动总是在1700cm -1 左右出现一个强吸收峰。 青蒿素红外光谱也确实在 1700cm -1 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峰,可以断定分子中有羰基。 不过这是 酮 、 酸 、 酯 中哪个羰基?却不明白,更不要说这羰基在分子的哪个部位! 再者,有机化学经常会讲桥式或船式,左旋或右旋,氢键朝上还是朝下,都涉及立体专一结构,牵涉到手性或镜像对称, 都 不是一维 NMR 、红外、旋光色散、质谱所能决定的。 但参考文献[ 4]的摘要明确写道:“它的结构是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化学反应以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确定的。”在说及核磁共振结果时却只用了‘提示’‘推定’等不确定的词汇。文中又写道:“通过化合物(1)和(2)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可以推定I、II、III、IV及V是青蒿素的部分结构。”而所推定的‘部分结构’,也只是小到如四个甲基或者两个CH-CH 3 之类的结构碎片。我想重申一句:我无意贬低在当时仪器技术条件下,许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结构信息。但如果说这些波谱学方法在70年代就‘解析出’青蒿素结构,并且直至21世纪还如此宣传、扩散,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会产生误导效应。使得无专业知识的人士以为核磁共振等方法在当时就已经测得青蒿素立体结构。 目前在媒体广为流传的,是一位记者在 2008年采访有机所某教授的报道中写道[9]:“青蒿素的结构是根据光谱数据解读出来的,也是由光谱数据証明的。” 2011年此文又转载到《科学网》,现在仍被广泛采信,影响颇大。 文中有许多明显的学术性错误,但因未出现在学术刊物,本文从略,不复多言。 总之,青蒿素的立体专一结构是李鹏飞、梁丽等人以直接法、氧原子反常散射测定的[ 1]。X-射线晶体衍射是测定出青蒿素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 青蒿素研究由此站上了一个新台阶,令西方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出色研究刮目相看,也为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得到诺贝尔奖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结构完全正确,沿用至今,没有修改,为中外学术界公认。 当年有机所等单位以一维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取得不少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信息,推测出一些结构片段,但不足以解析出其完整立体构型。正如上文指出的[ 1], 国内波谱学权威梁晓天教授当年在内部会议中已经肯定了生物物理所的立体结构,也明确否定了由波谱学数据推测出的结构。从回顾青蒿素研究的过往历史,更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各学科、专业间的交流协作、取长补短,是当年青蒿素研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生物物理所纪实组‘青蒿素分子和立体结构测定的历史回顾’(2017) 2. 青蒿素协作组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科学通报 (1977)22:142 3. 青蒿素协作组 ‘抗虐新药青蒿素的研究’ 药学通报( 1979) 14(2):49-53 4.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吴照华、吴毓林、周为善‘青篙素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79:129-143 5. 生物物理所青蒿素组 ‘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 1979)中国科学 11:1114-1128 [英文版发表于 Sci Sin 1980年3月刊] 6. Richard.Ernst (1991) Nobel Lectur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7. Kurt . Wüthrich(2002)Nobel Lecture: NMR Studies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8.华庆新 ‘ 蛋白质分子的溶液三维结构测定—多维核磁共振方法 ’( 1995)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9. 王丹红 ‘ 青蒿素结构测定经过’ ( 2008)科学时报12月2日。2011年9月14日科学网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13826.shtm 附记: 说到梁晓天教授,想起一次北京药物所梁先生的学术报告。一般人作学术报告都是讲自己如何成功,他却别开生面专讲自己研究中曾经的五六次错误,逐一说明如何发现错误,自我纠错,设计并改进实验,得到正确结果。报告最后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说:一些搞波谱的人可以是:“要什么有什么,不要什么没什么!”他进一步解释说,波谱都有噪声信号,如果没有客观标准,随意抬高域值,真峰可被认为是噪声伪峰;而人为降低域值,伪峰可以被认为是真峰!研究人员切勿随心所欲地改变这域值门槛!他的报告自我纠错,求真求实,谦虚谨慎,谆谆教悔,令人难忘! Dec 26,2016
个人分类: 科研评述|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ssNMR
richor 2018-3-22 23:22
solid state NMR : 相比于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08fa40102x4e1.html ), solid state 中的信号降低不是因为 diffusion ,而是因为不对称的相互作用。 考虑在一个小区域内,不同相互作用强度导致 spin 的去相位速度不同。 这需要非常近距离的不对称相互作用,才会出现回波信号降低。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magic angle spinning (魔角旋转)。 说的是,将样品旋转 θ=54.7 °(魔角)后,可以使原本较宽的峰谱线大大窄化。这里的 θ 满足: 3cos 2 θ-1=0 。 1958 年,英国的 University College of North Wales (后改名为 Bangor University )的 E.R. Andrew, A. Bradbury, and R.G. Eades 首先发现了魔角旋转现象。 其中 E.R. Andrew 师承 Edward Purcell 。 2001 年去世的悼文: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10.1063/1.1485598
个人分类: 实验技术|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4月20-23日广州代写组学应用及核磁共振技术 培训班
liyongjun304 2018-2-5 14:11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组学家族最年轻的成员,代谢组学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应用和渗透到疾病诊断、医药研制开发、营养食品科学、毒理学、环境学,植物学等多个生物医学领域。相比其他组学,代谢组学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的生理状态检测分析方式,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由于生物代谢物组成非常复杂,对检测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都是很大的考验。为了满足广大研究人员的需求,举办 “生物信息学最新技术”暨“代谢组学实验技术与数据分析”高级 培训 班 。 培训内容: 一、代谢组学简介 1 代谢组学概述 2 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a)非靶向GC-MS代谢组学技术 b)非靶向GC-MS代谢组学技术 c)非靶向GC-MS代谢组学技术 3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建立和优化 4 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应用 5 LC-MS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及数据分析 6 GC-MS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及数据分析 7 GC-MS和LC-MS代谢组学研究中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8 代谢组临床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9 代谢组常用软件演示 二、代谢组学应用 1 代谢组学在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2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 代谢组学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三、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及数据处理 1 核磁共振原理及核磁仪器介绍 2 常规核磁共振实验及操作技巧 3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物解析 4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 5 Simca和Mnova软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6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在疾病等研究中的应用 报名费用及办法: 每人¥ 4300 元(含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 等相关费用 ), 食宿 可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请各有关部门统一组织本地区行政、企事业单位报名参加培训,各单位也可直接报名参加 。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永军 老师 联系电话: 185 1347 8760 邮箱: zky_jsjs@vip.126.com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磁共振小史(1)
热度 10 xinyumri 2017-12-6 03:23
医学院改革教学,新增了一门小班讨论课,每周两小时,讨论一个与生物医学有关的诺奖工作,我被抓差去讲 2003 年的医学奖。头一回给生物背景的学生讲 MRI 我有些犯难,一番纠结后决定略过技术细节,重点讲历史和应用。 备课时在网上搜了搜,发现了一组很不错的课件,历史部分尤其好,帅哥辈出的感觉。于是做了几个截屏放在朋友圈里分享,引来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评论,令人莞尔。美女们说:“颜值控的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领域了!”帅哥们则说:“表情包亮了!”我定神再看,真是超级棒的一组表情包啊!比如想撸起袖子干的时候,就用 Stern 那个。论文被拒的时候,可以考虑用 Lauterbur 的话来一番自我安慰。 细想了一下,觉得历史还可以再往前推一推,于是按着这个课件的思路重新做了两张。 首先登场的是物理学家。 核磁共振的物理教材,往往会从 Zeeman 劈裂开始讲起。这一现象是以荷兰物理学家 Pieter Zeeman 冠名的。准确地说, Zeeman 发现了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能级发生劈裂这一现象。而后续的工作则表明,不光是电子,自旋非零的原子核,在磁场里能级也会劈裂。 Zeeman 劈裂构成了核磁共振的物理基础, Zeeman 也因为这一发现成为 19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也是史上第二个诺贝尔奖。第一个给了发现 X 射线的伦琴,基于 X 射线的 CT 成像技术则获得了 1979 年的医学奖。如今, CT 已是所有放射科的必备。 接下来是德国物理学家 Otto Stern ,为了证明原子角动量的量子化,他和 Walter Gerlach 一起做了那个著名的 Stern-Gerlach 实验,发明了用穿过磁场的分子束来研究原子磁矩的方法,并由此发现了质子的核磁矩。 Stern 的这项工作既有研究手段方面的创新,也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如今用于临床的核磁共振成像, 95% 以上的检查都是在探测水分子中的质子发出的信号。 Stern 的诺奖可谓名至实归。 再下来便是美国的 Isido Issac Rabi 了。拉比年轻时美国的物理学尚很落后,年轻人纷纷跑去欧洲求学进修。拉比博士毕业后一度在 Otto Stern 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他把 Stern-Gerlach 实验所用的非均匀磁场改进为均匀磁场,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也为以后的共振实验奠下了基础。后来拉比经海森堡推荐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分子束研究室,并最终发明了核磁共振的方法。拉比晚年罹患癌症时曾做过一个 MRI 的检查,他看着成像仪反光的壁面里的自己心想:“这家伙居然是我的研究的产物!”拉比一生可圈可点的事迹太多了,他在我眼里是一位既富有理想主义激情,又接上了十足地气的实验物理学家伙,能于纷纭的尘世、动荡的时局中保持学者的良知和责任感,不改初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我以前写他的文章(见: 睿智且坚定——读拉比 , 美国的海龟们 )。 如果说拉比的工作为核物理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实验手段的话, Felix Bloch 和 Edward Mills Purcell 的工作则为核磁共振开拓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他们的工作使得核磁共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分子束,而是可以广泛地使用于液体与固体中。核磁共振如今在凝聚态物理、分析化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医学这些领域中均大显身手, Bloch 和 Purcell 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海森堡的开门弟子, Bloch 在核磁共振理论方面也颇多建树。做核磁共振的人若是不知道 Bloch 方程,就和搞力学的人不知道牛顿定律一样会让人贻笑大方。和拉比一样, Bloch 和 Purcell 也是杰出的领导者和社会活动家。 Bloch 是 CERN 的第一任主任,为 CERN 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Purcell 则担任了三届总统(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的科学顾问,他在约翰和伊凡狂 PK 的年代写下的《电磁学》一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15297 次阅读|18 个评论
硅核磁共振(29Si NMR)的经典书籍《Oxygen-17 and Silicon-29》
热度 1 zxciccas 2017-3-28 11:21
按语:核磁共振,英文简写为NMR。NMR出现后,有人曾经调侃说,NMR的意思是No More Research,即“无需再做研究”。这个调侃的意味深长。 在NMR出现之前,对于化学物质的分析,主要还是一些诸如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化学分析等传统分析手段。核磁共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结构分析的思路,加快了化学的进步。 许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具有研发实力的公司,都配备有先进的核磁共振设备。 对于有机硅工作者而言,只有氢核磁共振谱通常是不能解决有机硅结构问题的。而深入地学习核磁共振技术,对于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不太切合实际需求。 在此,推荐一本年代较为久远的书籍,作为有机硅工作者学习硅核磁共振分析的参考书。这本书中不但有基础知识,也有实际应用,甚至对于大量有机硅化合物的化学位移都有详尽的编辑分类,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这本书一直作为中科院化学所有机硅实验工作者的案头参考书,每年新近实验室的同学及工作人员都会来复印一本。 为了促进有机硅核磁共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现提供该书的电子版,仅限于学术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本文作者对于这本书的电子版关于有机硅的部分加了详细的书签,便于参考和查阅。 https://pan.baidu.com/s/1jIQbmaa 提取码请见页面底部。 图书作者:Kintzinger, Jean-Pierre,Marsmann, H. 出版社: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出版日期:1981 链接地址: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2F978-3-642-87762-9 书籍页数:235 ISBN码:978-3-642-87764-3 对表格的说明 化学位移的值是以四甲基硅烷的化学位移0ppm作参照。在附录中给出了以其它物质作为参照物时的转换常数。数据按以下方式进行排列: 1)四烃基硅烷,其通式为(R为任意烃基,且其硅原子β位上无双键) a) Me3SiR b) Me2SiR2 c) MeSiR3 2) 四烃基硅烷,在其硅原子的某一个基团(R')β位上至少有一个双键 a)R3SiR' b)R2SiR'2 c)RSiR'3 d)SiR'4 3)硅氧烷(X是除甲基以外的任何基团) a)X3SiO b)Me3SiO c)X2SiO d) Me2Si(O-)2 e)XSi(O-)3 f)MeSi(O-)3 g)单或聚硅酸衍生物 4)氟硅化合物 a)单氟化物 X3SiF b)双氟化物 X2SiF2 c)三氟化物 XSiF3; SiF4, SiF6(2-) 5)氯硅化合物(X可以是任意基团) a)单氯硅烷 X3SiCl b)二氯硅烷 X2SiCl2 c)三氯硅烷 XSiCl3, SiCl4 6)溴硅烷 7)碘硅烷 8)氢硅烷(X可以是任意基团) a)单氢硅烷 X3SiH b)双氢硅烷 X2SiH2 c)三氢硅烷 XSiH3, SiH4 9)聚硅烷 a)二硅烷 X3SiSiX3 b)线性硅烷 X3Si(SiX2)SiX3 c)异四硅烷 (X3Si)3SiX d)五硅烷 (X3Si)4Si 10)硅氮化合物 a)X3SiN b)Me3SiN c)X2Si(N)2 d)Me2Si(N)2 e)MeSi(N)3, Si(N)4 f)在硅原子β位上至少有一个双键的硅氮化合物 11)硅-过渡金属化合物 12)硅原子至少与一个除H,C,卤素,N或Si以外的主族元素相连的化合物 13)硅原子的配位数为5的化合物 14)硅原子的配位数为6的化合物 所有数据均按上述规则,不考虑其它基团。例如SiClBrI2,同时归类为氯硅烷,溴硅烷,以及碘硅烷。 当化合物中有多个硅原子时,对于指定化学位移对应的硅原子以星号标记和对应。 为了表示清楚,在线性分子式中有时加空格。 密码: yfqi
139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扫描大脑就能预测孩子是否自闭症?
hongkuan15 2017-2-18 08:59
自闭症(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基础的发育障碍类疾病,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 可参考: 关注自闭症,关注肠道微生物 自闭症的 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美国儿童中每68人中就有一人,并且男性是女性的四到五倍。来自不同国家的统计表明,自闭症在总人口的 患病比例可达2%甚至更高 。 据世卫组织统计,中国大陆的自闭症儿童数量约为60-180万人,有学者则认为实际数量可能达到260-800万人。 自闭症是环境因素,生物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的。 自闭症的病因并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 如病毒感染、免疫异常、营养缺乏、重金属、出生时父母年龄、父母疾病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关系密切。兄弟姐妹中有自闭症患者的婴儿患自闭症的概率非常高。自闭症的发病时间通常是三岁以内,关键时期是出生之前、期间或出生后不久。有的患者在6—24月就表现出孤独症症状。但针对自闭症并没有确定的治疗方式,最好是通过早发现,早干预的方式来预防。自闭症儿童在一两岁后就开始出现眼神交流困难等自闭症症状。在出现症状前,其实儿童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大脑体积更大。大脑的变化甚至可能孩子在子宫里时就已经出现了。等到出现症状,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 发表在2月17日《Nature》 上的一项研究可能让人们能够 通过扫描儿童大脑来预测自闭症的发生。 来自北卡莱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精神病学家Piven和心理学家Hazlett通过对家庭中有自闭症患者的婴儿进行大脑扫描,借助目前比较火热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分析算法,有望在儿童表现出相关症状之前便提前数月预测这些高风险婴儿以后是否会患自闭症。 自闭症婴儿的大脑皮层生长速度更快 Piven与Hazlett的团队从318名家族性高风险(家族中哥哥姐姐中有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婴儿中选择了106名“高风险”婴儿和对应的42名低风险婴儿,然后在他们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时侯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他们的大脑。 在这些“高风险”婴儿中有15名在24个月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同时,大脑MRI扫描显示,在12-24个月之间,这些婴儿的大脑体积要比那些未诊断出自闭症的儿童更快更大,生长速度更快。他们还发现,在出现自闭症症状之前, 6-12个月时大脑就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后来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婴儿的大脑皮层生长速度更快。 下图显示了生长速度更快的脑区。 图显示: 6到12个月高风险自闭症孩子 大脑皮层区域面积显著扩大 大脑区域的变化是否可预测婴儿自闭症? Piven和Hazlett的团队采用了一种深度学习算法来不断的分析6-12个月的高风险婴儿MRI扫描结果。最终找到了40个特征脑区,然后再建立模型,进行优化,最终该模型能预测婴儿将在2岁时出现自闭症的检出率达81%(30/37),敏感性达到88%,而假阳性仅为3% (4/142)。 图示:深度学习观察到的40个主要大脑区域功能包括:左额上回、中央后回、顶叶脑回等。 何时可以应用于临床? 目前的研究只是初步发现,还需要对更多高风险婴儿进行后续研究来验证这些研究成果。该团队已申请NIH基金继续深入研究。表面 看起来,预测准确率还是相当高!但其实 只是对高风险婴儿预测准确性高,因为这些高风险孩子本身患病风险就很高,对普通的婴儿的预测准确性还不得而知 ,因此,其临床应用到目前为止是非常有限的。 未来的方向? 以往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大脑神经发育存在异常。如果能够在出现自闭症症状前能够从上述两方面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能够提早预测,就有可能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hen M D, Nordahl C W, Young G S, et al. Early brain enlargement and elevated extra-axial fluid in infants who develop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Brain, 2013, 136(9):2825. 2,Early brain development in infants at high risk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Nature, 542:318,2017.doi:10.1038/nature21369 3,http://www.nature.com/news/brain-scans-spot-early-signs-of-autism-in-high-risk-babies-1.21484 小贴士: 1,为了提高自闭症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患者和家人负担的目的,应该积极主动进行治疗,并且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越好。 2,自闭症的发病可能在胎儿时期,甚至母亲怀孕时已经开始了,应该做到及早预防,在怀孕期间或怀孕之前,尽早咨询相关医生或专家。 3,要 特别注意母亲怀孕前和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 4,孩子出生之后,也应密切注意孩子异常的啼哭,手捂肚子、拱起背部等行为,注意观察孩子的粪便、腹泻、便秘、打嗝及放屁等胃肠道异常状况。 5,注意孩子的饮食,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6,密切关注孕前和孕期妈妈以及孩子出生后的肠道微生物的发育情况,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 7,根据孩子的健康状况,适时选择合适的益生菌,保持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 肠脑健康状况与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关系密切,来测测 孩子的肠脑健康状况 吧。 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https://www.wenjuan.com/s/riQfMzn/ 妈妈 也可以测测自己的肠脑健康状况哟。请来测测 妈妈的肠脑健康状况 吧。 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8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务正业的奥斯卡影帝”:引人入胜的科普佳作,只是言重了!
ericmapes 2017-2-8 22:02
“不务正业的奥斯卡影帝,竟去研究大脑发论文,引无数学霸折腰”:引人入胜的科普佳作,只是言重了! 有意思的科普,初级相关性观测,谈不上因果分析,也无法考虑大脑长期可塑性变化问题,这样突发奇想作为第三作者贡献正常,科学重在实验设计实施,如此这般提出问题,我国工农大众也能做得到,甚至智慧者做得好。 刘邦、朱元璋与朱棣三皇帝,大老粗比其他皇帝干得好多了。聪明、智慧、能干与当教授、研究员没有关系,只有系列重要发现或知识产权才配当教授、研究员。我见过小学学历讲述新疆沙漠旅游体会,内容绝不亚于80-90年代中国科学B辑发表地学论文构思与讨论,如搞科研一定比很多在职教授、研究员强得多。奥斯卡影帝研究大脑发论文引学霸折腰属于风趣幽默的谈吐,不必介意! 本博文结论“在某一天,不幸的被迫害者被军队拖到核磁共振室,以确定他们真正的政治隶属。只要被送入舱内,你的秘密便无处可藏”属于科学幻想,实际不存在差得远着呢! 附上: 不务正业的奥斯卡影帝,竟去研究大脑发论文,引无数学霸折腰 张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66991do=blogid=1031961 已有3461次阅读 2017-2-621:37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你选择的 真的是你选择的吗 ... 要让全世界女人神魂颠倒,也未必需要那么英俊 科林·费 斯 虽“没那么英俊”,但是只要他一出场,无论是少女还是大妈都会尖叫 被称为“脸叔”的他,却完全不靠脸吃饭 越老越有味道,越老也越有才华 《王牌特工》中的绅士特工(此处有尖叫) 从1995年《傲慢与偏见》中饰演风度翩翩的达西先生 到2011年凭着《国王的演讲》捧回所有演员都梦寐以求的奥斯卡小金人 2015年再摇身一变优雅的绅士特工出演《王牌特工》 他精湛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但是 他只是长得帅戏演得好这么简单吗? 除了演员之外,他还有另外的两个身份是 摇滚乐手 和 随笔作家 可能你会说,唱歌和写作听起来还是和演员一样文艺啊,没什么好奇怪的 那么大招来了,最让人震惊的是身为奥斯卡影帝的他竟在 文艺绝缘领域——生物学界 有着不俗的表现,这真的让人不得不服 年轻的科林·费斯 科林·费斯是在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 从小富有艺术细胞的他开始学习那“上不了台面”的吉他 于是从中学开始,科林就组建了一支名叫 “还不算太糟” 的乐队,自己写歌并担任主唱 那时的他和所有摇滚爱好者一样,穿缀满亮片的外衣,穿黑色长筒靴,甚至还留着一头放荡不羁长发 约翰·列侬也是科林最崇拜的偶像 才20出头科林·费斯就一头载入了演艺圈 然而这个叛逆的少年早期的演艺生涯却不太顺 因为在鲜肉扎堆的英国,科林确实很难挤进一线 这个“掉在人堆里面没人认得出来”的他,一直到 35岁 接拍了《傲慢与偏见》才一炮而红 《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 那时候几乎女性都为之疯狂,简直可以称得上 “一见达西误终生” 因为《傲慢与偏见》而红起来的他,在被问起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时 他的回答是:“我的母亲和妻子,当然还有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 在之后的演艺生涯中,当腻了 “英国琼瑶剧男一号” 的科林·费斯都在努力的撕掉身上的标签,尝试不同的角色 他演过同性恋教授、生活腐朽的明星、痴情的画家、病态的艺术家等 直到2011年,那个已经50岁的“结巴的国王”才凭他激动人心的演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国王的演讲》 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位“迟到的国王”感叹时,他又马不停蹄地完成了人生另外一个壮举 也就是在他获得影帝宝座的同年,他竟以第三作者的名义在 顶级生物学术期刊《Cell》 的子刊《Current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 影响因子高达10.9 的论文 影响因子: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顶级生物学术期刊《Cell》的子刊《CurrentBiology》封面 这篇题目为 《年轻人的政治倾向与大脑结构有关》 的论文看起来有点玄 难道一个人的政治派别真的能通过分析大脑结构来甄别吗 而好好演戏的科林·费斯又是如何与生物学扯上关系的 红色圈出的是科林·费斯的名字 科林提出这个课题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一档名为“今天”的BBC节目录制现场 那集节目请来了两位重量级政界嘉宾 其中一位是 坚定的自由派 ,另一位则是 忠实的保守分子 他们在节目现场进行了非常热烈的政治辩论 当时担任该节目临时编辑的科林突发奇想,请来了一位名为杰兰特·里斯的神经生物学家 他们用核磁共振仪扫描了这两位嘉宾的大脑结构,果然发现有很大区别 身在演艺圈的科林虽对政治不太感冒 但这次节目让他萌生了想要窥探更多大脑的想法 更想验证这些不同派别的政客头脑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科林再次找到伦敦大学的里斯教授,并打算自掏腰包进行一场严格的实验 凭着科林的名气,很快就召集到了90名平均年龄为23.5岁的年轻志愿者 团队首先对他们的脑部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 随后这些学生被要求为自己的政治倾向打分,1~5分分别为极端自由派、自由派、中间派、保守派、极端保守派 再通过三维形态学影像分析这些打分数据与大脑灰质体积之间的关系 上图:前扣带皮层体积与政治倾向关系下图:杏仁核体积与政治倾向关系 研究人员很快发现 在宣称自己是 自由派的志愿者的大脑中,ACC(前扣带皮层)中灰质体积明显增多 而宣称自己是 保守派的志愿者的大脑中杏仁核灰质体积明显更大 在大脑中前扣带皮层有对不确定性、冲突、错误等容忍程度的调节作用 换句话来说, 这个区域越大越活跃,你就越不害怕未知性 ,因为前扣带皮层会帮你高效地控制冲突出现时的负面情绪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前扣带皮层较大,那他对那些不能预测的事情将不那么恐慌,这也解析了为什么自由派会更喜欢挑战 其实早在2007年,纽约大学的一组心理学家就已经做过一个关于自由派和保守派在神经活动上差别的实验 他们发现人在意识到自己犯错时,大脑的ACC中便会出现一个负波,也称 错误相关负波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保守倾向的人发出的错误相关负波更小 也就是说保守派对错误更加不敏感,因此在处事方式上表现得更加固执和保守 这个实验也是影帝科林那篇论文的假设来源之一 上图显示了自由倾向的人有比保守倾向的人更大的错误相关负波 而对于保守派更大的杏仁核又是如何解释呢 在大脑中杏仁核是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域,和面对恐惧情境时的敏感度有直接的关联 杏仁核越活跃体积越大,对情绪、恐惧和威胁情境的敏感度也会越高 就好像在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2名有严重品行问题的叛逆少女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发现这些 问题少女的杏仁核都普遍偏小 因为杏仁核偏大,使得保守派处理威胁和恐怖情境在生理上更加吃力 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更多不能预测的威胁, 保守派选择了“稳定”而不是“改变” 回观 特朗普 就职演讲上大谈的“保护主义”和现在把美国闹得鸡犬不宁的“穆斯林禁令” 是不是因为他的杏仁核特别小的原因呢 尽管这个实验并没有强大到可以证明脑内结构对政治倾向起决定作用 但从某个层面来说,它的确揭示了人脑与政治态度之间存在着一种较强的联系 也就是说, 政治倾向这种比较复杂的高级社会认知不仅与教育、生活环境相关,还可能与他与生俱来的生理结构有一定联系 对此科林的团队还对此实验进行了 反向的研究 ,发现从一个人的脑部结构就可以推断出他的政治态度,而且 准确率竟然高达71.6% 那么问题来了,政治态度真的是天生的吗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好回答 因为人的 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 ,我们每一次活动大脑就会稍有改变,即使程度极其微小 现在研究出来的成果和观察到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对应关系,还不能证明两者具有因果关系 但是由科林发起的这场关于大脑和政治关系的研究将为大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众多影帝的这一个研究更是让潜心搞科研的科研人员表示情何以堪 不过这也不稀奇,因为科林的父亲本来温切斯特大学的一名教师,母亲同样是一所开放式大学的教授 但科林却表示,做这项研究不过是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已,自己可不敢和科学家们“抢饭碗” 从科林的研究开始 说不定以后在现实中真的还能看到 乔治·奥威尔 小说中让人不寒而栗的情景 在某一天,不幸的被迫害者被军队拖到核磁共振室,以确定他们真正的政治隶属 只要被送入舱内,你的秘密便无处可藏 _ ____________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井下极端环境对NMR技术提出的新挑战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6-10-9 09:08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自1945 年诞生开始,即成为十分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和科学研究工具,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农林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NMR信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这些学科领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化学领域,NMR是解析分子结构的有力工具;在医学领域,NMR是疾病诊断成像的重要手段;在材料、农林及食品领域,NMR是微观结构及相应机理机制无损检测的有效方法;在地学领域,NMR是地层孔隙结构描述与流体识别及定量评价的独有途径。已经至少有六位科学家因为对NMR技术的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奖。 ▲ NMR领域六位诺贝尔奖得主 各种各样的NMR仪器 NMR是一门交叉学科的发展受到“科学逻辑” 和“应用需求” 的双轮驱动。 科学逻辑上,新概念新理论不断突破,并通过新仪器的设计实现完成验证,产生新的科学仪器,解决应用领域更多的问题;应用需求上,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出现,通过新仪器的研发制作使之满足,产生新的科学仪器,推动科学领域更深的研究。 科学仪器创新是NMR技术发展的标志和载体,NMR波谱、弛豫及成像等技术,均以探头、谱仪、脉冲序列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为基本特征。经过近70 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NMR仪器。 ▲ 核磁波谱仪器(左),向高场、高分辨率方向不断突破核磁成像仪器(右),向快速、高分辨率、组合化方向快速发展 ▲ 核磁弛豫仪器,向便携、单边、在线、个性化、掌上化方向发展并创新应用于农学-林学-食品-文物-建材-地磁场-水资源-油井-血管-管道流体检测 ▲ Jasper Jackson 设计的“Inside-out” 方案为井下NMR提供了可能 (a) Jackson 于1980 年左右采用极性相向的两个磁体试图在径向产生均匀磁场; (b) Miller 和Taizer 于1985 年改进Jackson 设计,在径向产生梯度磁场; (c) 把设计精巧的磁体和天线放到数千米深的井筒中对其外围地层进行探测,采用丰富的脉冲序列,实现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 Jackson 方案在医学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井下极端环境NMR科学仪器 油气是一种流体矿藏,深埋地下岩层孔隙中,看不见,摸不着。 井筒地球物理探测,俗称“测井”,它把设计精巧的声、电、核辐射、NMR等探测器和相应电子装置放到井下进行测量,获取地下油气信息,回答“哪儿有油气,有多少,有多少能够开采出来” 等基本和关键问题,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实时性、可重复性等特点,其应用贯穿于井筒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也覆盖油气田的整个生命周期。 俗话说“上天难入地更难”。把精密的探测器及其电子系统放置在数千米深的井下,需要面对高温高压、体积受限、运动测量、低信噪比等极端环境产生的一系列特殊困难。所以,测井是技术密集、难度极高的行业。我国在这一领域,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受到美国垄断。 油气井NMR探测是要把医学NMR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仪器的巧妙创新,在井下极端环境实现NMR信息的观测和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油气储层评价的根本问题。地层中的油气水,具有不同的NMR特性,利用这种差异,便可以对油气水进行识别与评价。由于NMR对流体灵敏,而且能够提供孔隙结构和流体特性等重要信息,在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具有独特和无法替代的价值,受到广泛重视。 井下极端环境的NMR探测,在与实验室可控环境完全不同的状态下实现,为NMR理论和仪器研制提出了特殊的科学问题,也为NMR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特殊科学问题的解决,将对NMR技术本身形成驱动和反馈,从而丰富和发展NMR探测理论。其中,利用NMR技术在陆上及海洋地层深处井筒环境下进行地层岩石孔隙结构与流体赋存状态的原位探测,是极端环境最典型的代表,几乎面对NMR科学仪器的全部难题。这种极端环境和对NMR仪器的独特要求,以及特殊的探测对象所提出的理论与工程问题,把NMR探测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文所说的极端环境: 探头和谱仪的体积严格受限;仪器处于运动状态(纵向移动、径向振动、周向旋转,存在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运动);低场、低信号强度、低信噪比;可能面临高温(175℃)、高压(140MPa);要求单边测量,且观测对象十分复杂。 ▲ 极端环境NMR科学仪器组成示意图 极端条件NMR科学仪器,首先要求探头和谱仪硬件足够紧凑,静磁场和射频场足够强大,能够深入到探测目标内部建立NMR条件;其次,要能够检测到来自敏感区域的微弱信号,能够在复杂运动条件下完成NMR快速测量,能够充分利用多维NMR技术,通过降噪和反演处理,识别或评价复杂样品的多种特性与特征。 井下极端环境NMR科学仪器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的仪器系统,面临NMR理论与脉冲序列、磁体与天线的材料及结构参数、谱仪电子线路、降噪理论与方法、数据反演处理与分析、资料解释与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著名石油服务公司具有井下极端环境NMR仪器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这些仪器的技术细节受到知识产权的高度保护,常常是公司的最高商业机密,很少有文字资料可以参考。笔者在国际上公开的专利资料和所在团队长期“理论探索积累”、“仪器设计制作”、“引进、吸收、集成、原创” 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 一书 , 系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仪器 , 引出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历史和技术现状 , 提出总体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 在此基础上 , 围绕 “ 探头 ” 、 “ 谱仪电子线路 ” 、 “ 软件 ” 、 “ 降噪 ” 四个核心技术内容展开详细而深入的讨论 , 每个部分都包括理论基础、设计思想、详细方案、研制过程、测试验证以及优化提升等各个关键环节 , 试图通过发展共性技术 , 提升 NMR 科学仪器水平 , 推动我国 NMR 相关领域原始创新 。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肖立志 著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一书“绪论”,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术专著系列) ISBN978-7-03-047148-2 肖立志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2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7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反潜研发需要加强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6-8-11 06:36
潜艇是现代海军装备中隐蔽性最强的装备体系,二战后,潜艇的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常规动力潜艇外,还出现了下潜深、长期潜航、隐蔽袭击,并载有导弹武器的核动力潜艇。核潜艇的出现使潜艇由战术武器成为有毁灭性作用的战略武器。 由于电磁波在水中衰减的速率非常的高,无法作为侦测的讯号来源,因此,以声响讯号探测水面下的人造物体成为运用最广泛的手段。然而,随着减声降噪技术的发展,声纳探测遇到新的挑战,而且由于复杂的海洋环境,声纳探测的灵敏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微磁梯度测量定位可以准确地推算出磁体与探头之间的相对位置,获得磁体在不同的位置下准确的磁场信息,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设施上可以定位侵入防护区域的磁性目标(坦克,潜水艇,导弹等)的探测。同时也适用于布置的光缆位置的定位和测量因此,开展水下目标磁探测研究,根据水下大型目标磁场的远场分布特征,建立目标磁场分布的探测模型,对水下大型目标进行远程探测,迅速准确地判断出目标物的类型,并定向与定位,已成为在现代海战中取得决胜的关键性因素。 高精度航磁共振探测系统在军事探测方面尚无其他技术可以与之匹敌,在陆、海、空军以及航天部队均有它的用武之地。譬如,机载系统可探测敌方地下、水下的工事掩体和指挥系统,特别是弹道导弹的发射井等,舰载系统可进行海底航道规避与敌方潜艇的搜索,卫星装载系统可以对敌方国土与海域的地下和水下目标进行大面积与大范围的侦察搜索等等。 目前我国东海、南海军事斗争形势严峻,未来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是制海(空、天、地)权的争夺,在制海权中关键技术之一是对海反潜探测。传统的反潜探测(声、光、电)技术及手段因受其自身技术的局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水下静止或运动目标的探测。 西方军事强国利用探测目标的磁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磁性差异,解析和描述所探测的目标体的特征,从而达到搜索、发现、测量、跟踪的目的。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进行对海反潜探测技术的严密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大国地位的确定,国家海洋权益捍卫和保护引起国与国之间争端日益激烈,研究开发我国独立自主的对海反潜探测设备,已成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起国家有关领导高度重视。 潜艇是现代海军装备中隐蔽性最强的装备体系,二战后,潜艇的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常规动力潜艇外,还出现了下潜深、长期潜航、隐蔽袭击,并载有导弹武器的核动力潜艇。核潜艇的出现使潜艇由战术武器成为有毁灭性作用的战略武器。 由于电磁波在水中衰减的速率非常的高,无法作为侦测的讯号来源,因此,以声响讯号探测水面下的人造物体成为运用最广泛的手段。然而,随着减声降噪技术的发展,声纳探测遇到新的挑战,而且由于复杂的海洋环境,声纳探测的灵敏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微磁梯度测量定位可以准确地推算出磁体与探头之间的相对位置,获得磁体在不同的位置下准确的磁场信息,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设施上可以定位侵入防护区域的磁性目标(坦克,潜水艇,导弹等)的探测。同时也适用于布置的光缆位置的定位和测量因此,开展水下目标磁探测研究,根据水下大型目标磁场的远场分布特征,建立目标磁场分布的探测模型,对水下大型目标进行远程探测,迅速准确地判断出目标物的类型,并定向与定位,已成为在现代海战中取得决胜的关键性因素。 高精度航磁共振探测系统在军事探测方面尚无其他技术可以与之匹敌,在陆、海、空军以及航天部队均有它的用武之地。譬如,机载系统可探测敌方地下、水下的工事掩体和指挥系统,特别是弹道导弹的发射井等,舰载系统可进行海底航道规避与敌方潜艇的搜索,卫星装载系统可以对敌方国土与海域的地下和水下目标进行大面积与大范围的侦察搜索等等。 目前我国东海、南海军事斗争形势严峻,未来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是制海(空、天、地)权的争夺,在制海权中关键技术之一是对海反潜探测。传统的反潜探测(声、光、电)技术及手段因受其自身技术的局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水下静止或运动目标的探测。 西方军事强国利用探测目标的磁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磁性差异,解析和描述所探测的目标体的特征,从而达到搜索、发现、测量、跟踪的目的。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进行对海反潜探测技术的严密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大国地位的确定,国家海洋权益捍卫和保护引起国与国之间争端日益激烈,研究开发我国独立自主的对海反潜探测设备,已成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起国家有关领导高度重视。 高精度航磁梯度探测系统是建立在物质原子“核磁共振”的理论基础上并且遂步改进,不断发展演变而成。 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探潜手段。 a 、基本原理 磁法的基本特征: 地磁场是一个向量,设为 T ,则磁场表达式可写成 T=To+ △ T a 其 T= 实测地磁场总量向量, To= 当地正常场向量 它们的模量关系式为: T=To . COS b + △ T a . COS a 。其中 T , To ,△ T a 分别为矢量 T 。 To ,△ Ta 的模。 由于△ T 与 T 比甚小,故 COS b =I ,而 cos a ≠ 1 ,令△ T aCos Q= △ T 则模量关系式为 T= To+ △ T 常规磁法就是从实测的 T 值中扣去 To 值提取局部异常值△ T 类 似研究解释辞源体的形状和产状。 磁法依据的是物体的磁性差异,地震法依据的是物体的 弹 性差异,这是两个独立的物性参数。它们在显示地质体上各有表现特点,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磁场在空间的穿透性是磁法最基本的特性.现代测磁精度可以探知地下数千米处的地质构造情况。继续提高测磁精度可进一步加深磁法的探测深度,揭示更多磁源体情况。 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磁性差异和磁场结构具有多参数性,这是磁法解释地质现象具有丰富能力的物性依据。基岩,盖层,岩浆的浸入喷出,褶皱和断裂,蚀变和矿化以及热力作用,热水作用等等,它们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磁场。通过测定这个磁场的方向,强度,三个正交方向的梯度等场参数,可以对空间中的磁源体加以辨别,并可以对它的几何形状作出定量解释。目前磁法勘探对磁场参数尚未充分利用。 继续提高测磁精度,开展地磁场的多参数测量,除可以增加探测深度和显示能力外,更可克服异常解释的多解性,提高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b 、微磁梯度探潜原理及大型地下、水下介质引起磁场畸变的特点 潜艇作为水下隐蔽性极高的海洋武器之一,已成为现代战争中对世界各国军舰队和水上船只极具威胁的突袭手段。对水下大型目标准确而快速地识别、定位是海战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 磁探测是搜索水下磁性物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凡是由铁磁性材料制成人造目标体,如潜艇、沉船、水雷等,其感应磁场叠加在海洋磁背景场之上,会导致海洋磁背景场明显畸变,会改变所在位置周围间的地磁场分布,从而产生磁场异常信号( Magnetic Anomaly Signatures ),通过测试和处理磁异信号,可以得到反映磁性目标的探测信息。 由于潜艇是在地磁场中进行制造的,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加上材料内部应力的反复变化、温度的升降变迁以及局部磁场的影响都会引起铁磁磁化,这些都归结为艇的永久磁性 . 由于潜艇结构 的复杂性和外形曲面的不规则性 , 现代消磁站在技术上并不能完全消去其永久磁性 , 特别是纵向永久磁性与垂向永久磁性还无法分离 , 在原理上就存在缺陷 . 因此 , 潜艇的永久磁性仍然残留 , 而且还会随着消磁处理后时间的流逝而增大 . 潜艇服役后仍在地磁场的作用之下 , 其各部分铁磁材料中又会引起主要是可逆的磁化过程 , 从而产生潜艇的感应磁性 . 目前的常规潜艇 , 由于受其内部空间及耗能的限制 , 大多不装消磁系统 , 因而感应磁性毫无消除 . 潜艇感应磁性与永久磁性会合成一个磁场 , 引起其周围地磁场的异常 , 如左图所示:方,由于铁磁物体的感磁效应,一定区域内的地磁场磁力线将向铁磁物体聚拢,并且通过铁磁物体后重新散开,回到正常状态,如图所示。当用一个磁强计从南向北测量时,磁测曲线将会出现南面偏高、北面偏低的现象,在峰值和谷值的中点对应的就是铁磁物体的位置。通过磁异常曲线的长度,可以判断铁磁物体的尺寸。 这种磁异信号就被利用来探测潜艇的存在与否和其位置坐标,形象的说,潜艇的磁场就会像小的指南针一样显示出来,随着距离越近,显示的强度越高。在进行探测时时, 可以将目标等效为磁偶极子,进行判别 . 然而潜艇等目标的磁场相比地球海洋环境磁场是十分微小的,在探测距离 400 米以外的情况下,地球海洋环境磁场比潜艇磁场几乎高一千倍,必须减去环境磁场的影响,潜艇磁场才能够显示出来。 比如在南京,地磁场的磁力线由南向北与水平面夹约 46 °的角度入射,如图所示,即地磁倾角大约为 46 °。 地球磁场跟地球引力场一样 , 也是一个变化矢量场 , 它是由基本磁场与变化磁场两部分组成的。基本磁场来源于地球内部 , 他的变化至今只摸索到了一些长期变化的规律。 而变化磁场则与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活动等有关。对变化磁场的研究是日地物理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磁测卫星、地面台站等观测手段所观测到的地磁场的变化包括了上至太阳活动、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活动 , 下至地壳构造、地震活动、地球深部导电特征 , 乃至地核变化的各种丰富的信息。这些都和地磁海磁密切相关,但是至今特别是短期变化的预报还做不出来,正在摸索之中。 国外(美国、加拿大等)的发展现状 国外在原子磁力仪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不过还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 M . V . Romalis 教授等制造了完全利用光学方法测量磁场的磁力仪,其灵敏度达到 0.54 fT / Hz 1/2 1fT=10 -15 T) 。经过改进后还可提高到 10 -2 ~ 10 -3 f T / Hz 1/2 量级,空间分辨率可达到毫米量级.在弱磁场中工作时,这种磁力仪的灵敏度甚至可能达到 10 -18 T(1aT=10 -18 T , a T ,阿特 ) 数量级。 从历史上说,“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美国海军出资在 Stanford 大学开展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潜艇探测(北京大学虞福春院士,当时在 Stanford 大学承担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工作),二战后美国利用该技术成功探测珍珠港被日本炸沉的军舰和船舶;九十年代初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利用该技术成功探测伊拉克的地下武器。同时此技术也向民用方向发展,开始应用于石油等矿藏的探测。 海底磁性小目标的探测。现行海洋磁力仪产品主要有加拿大 Marine Magnetics 公司生产的 SeaSPY ,加拿大 GEM System 公司生产的 GSM - 19M 、美国 GEOMET R ICS 公司生产的 G882 等 目前,随着原子磁力仪技术的高速发展,探测灵敏度由早期磁力仪的 10nT 逐步提高到了 pT 量级 (1pT=10 -9 nT=10 -12 T) ,甚至在弱磁环境下某些磁力仪能够提供更高灵敏度,趋近 aT(1aT=10 -18 T) 量级 ,这就为探测距离更远、更微弱的目标信号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提高了磁补偿精度的要求。 海洋磁力仪灵敏度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即使很细微的磁场变化都有清晰的反应。普通的海洋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可以达到 0.1nT 灵敏度,新型的光泵式磁力仪可以达到 0.001nT 灵敏度,下一代的超导磁力仪可以达到 0.00001nT 灵敏度 。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 ( SQUID )是近 20 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磁力传感 4 水下大型目标的磁探测研究器,是目前为止测量磁场灵敏度最高的仪器,其灵敏度高达 10-5 ~ 10-6nT 。磁力勘探方法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都是和总场标量测量相关的,测量的是地球磁场的模量,受地球磁场方向影响,得到的异常图不方便解释,尤其在低磁纬度地区;当有多个靠得很近的场源体时,标量测量对场源的分辨率不高,难以区分。 目前国外各国研究的磁力梯度张量系统多是以 SQUID 磁力仪为基础开发的。例如,在 94 年国际应用超导会议上透露,美国海军水面武器中心海岸系统站的超导反潜平台装备了有三个磁强计和五个梯度计组成的液氦磁异常探测系统。该系统能得到远距离磁偶极系统的完整特性,如位置和种类等,用以对潜艇、水雷等系统定位与识别,用于海岸警戒和防卫。另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还有德国的 LTS-SQUID 航空全张量磁力梯度测量系统、澳大利亚的 GETMAG 磁力梯度张量测量系统和美国的 HTS-SQUID 航空全张量磁力梯度测量系统,这些国家在 SQUID 应用于磁探测方面的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对外部磁干扰和噪声的抑制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载磁力仪的实际探测能力 ,如果不能提供性能更好的补偿算法,即使理论上设备能测到更微弱的信号,但数据处理后依然得不到目标信息,因此整体的探测能力瓶颈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处理的部分。 全世界面临的技术问题:飞机上的铁磁性物体如一些仪表和发动机等,具有永久磁性,一些软磁性物体(飞机起落架,钢架等)在地磁场中会感应磁化,这些都会对磁探头产生干扰磁场,另外,由于飞机壳是由铝皮制成的,它们在飞机飞行时,会因切割地磁场的的磁力线而产生涡流,从而产生干扰磁场。这些总称为飞机的磁干扰。它们对总磁场测量和梯度测量都是较严重的干扰,多年来人们为消除(即补偿)这类干扰,曾投入了较大研究力量,特别是梯度测量要求精度更高,从而对磁干扰补偿的要求也更高。 过去的补偿方法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 被动式已沿用多年,过去我国航磁测量也是采用被动式的,它利用安装在磁力仪探头与飞机之间三个互相垂直的线圈来补偿飞机生产的恒磁干扰,另外,用坡莫合金片补偿感应干扰场。但后者要飞机在启稳中做各种机动飞行,根据飞行记录,经过数学分析,在磁力仪探头附近贴坡莫合金片,需要反复实验,修改坡莫合金片的方向和位置,比较麻烦和费工作:量,而且这种被动式补偿方法不能满足航磁梯度测量精度要求,于是近年来发展了主动式补偿方法。 主动式补偿方法基本的做法是利用磁灵敏元件拾取地磁场信号,经放大、检波、攻防供给绕在探头上的 X 、 Y 、 Z 三组补偿线圈中的电流,次电流强度与飞机动作有关,所以各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是飞机动作的函数,从而达到对集中飞机磁干扰的补偿目的。这种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最初作为补偿信号源的磁灵敏元件是使用单分量二阶谐波饱和式磁力仪接受地磁场的 X 或 Y 方向的分量,后来发展为使用二分量磁灵敏元件测地磁场在 X 和 Y 方向的分量,现在,加拿大已使用三轴磁灵敏元件作为补偿信号源。此外,主动式的补偿线圈也在发展之中。最初,恒磁补偿与感应磁补偿使用两套正交线圈,各三个。近年来,由于对飞机干扰磁场数学表达式的深入探讨,把两套线圈化为一套线圈,仍可对大部分恒定场及感应场和涡流场进行补偿。 加拿大低调所研制的铷蒸汽光泵磁梯度仪,则在机尾每个支架上各装一台九项补偿器 ( 为加拿大航空电子公司生产的半自动补偿器 ) 。 80 年代索诺泰克公司研制出自自动航磁数字补偿 (AADC) 技术和一些设备,并成功地通过飞行检验,这种航磁数字补偿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磁力仪和梯度仪的行测数据质量,且可省去补偿线圈。它利用纯数学方法校正磁场扰动。飞机相对于周围磁场的位置和运动由精密的三轴磁通门磁力仪监测。根据 1 8 项函数计算正值,这些函数考虑了恒定磁场、感应磁场以及涡流场的全部影响。 近期发展趋势:虽然早在 50 年代国外就有人提出航磁梯度法并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磁力仪精度不高,这一设想未能实现。直到高精度磁力仪(如质子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问世,测量磁场梯度才具有实用意义。 初期研制的梯度仪多为吊舱式的,如: 1965 年,美国瓦林公司制造出第一台航空垂直磁力梯度仪,用两个铷蒸汽磁力仪探头分别放在两个吊舱中,吊舱高差 1 00 英尺。 1968 年加拿大地调所利用安装在北极星飞 机 (North star) 上的铷蒸汽 磁力仪进行题度测量,一个探头装在尾刺上,另一个装在吊舱中,两探头相聚 100 英尺,飞行高度 300 米。但这种吊舱系统受气流影响大,通常只能在早晚进行测量,致使成本大为提高。而且。两探头相聚太远,虽然避免了磁补偿问题,却使梯度误差增大。因为两探头距离过大,就不能取差商为梯度值了,为解决上述问题,加拿大低调所于 1972--1974 年间研制成了“双杠系统”的梯度仪,两探头间的距离为 2. 08 米,经过多次实验与改进,使系统的机械性能和测量仪表的工作性能均达到较好水平。 1978 年加拿大低调所和先达利公司先后成功地制造出铯蒸汽磁力仪探头,据报道,铯磁力仪的灵敏度能达 0. 005nt (后来经加方和中方共同测试,实际灵敏度低于 0.01nT )。用铯蒸汽磁力仪装成的梯度仪,精度大为改善。据报道,梯度灵敏度能达 0. 005nt7m( 由于铯蒸汽磁力仪的精度报道与实测有误,所以,这个精度也值得怀疑 ) 。美国 80 年代具代表性的梯度仪有: (1) 乔美特利公司的 G-814G 型航磁梯度仪,是用 3-4 个质子旋进磁探头制成的,可根据需要组成横向、纵向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测量。该仪器磁总场动态分辨率达到 0. 1nt ,静态为 0.01nt ,梯度精度为 0. 015nt/mo (2) 乔泰克公司 80 年代用欧弗豪赛尔质子磁力仪制成直升飞机垂直梯度仪系统 (Grad---l)o 两探头间距离为 3 米,是悬吊式的,探头的灵敏度达到 0. Olnt ,梯度精度为 0.025nt7m .当前国外几种典型梯度仪的性能指标可以归结为下表: 类型 实例 磁力仪探头 采样率 梯度仪 信噪比 灵敏度 重复率 灵敏度 排列方式 质子旋进式 G-813G 0.01nt 0.1 nt 0.33 次/秒 2 次/秒 ﹤6.3次/秒 0.014 nt/m 0.022 nt/m 横向 纵向 150 :1 欧弗豪赛尔式 GRAD-1 0.1 nt 0.01 nt 10 次/秒 10 次/秒 0.025nt/m 3 米垂直间距 铯光泵 SCintrex 0.003nt 10 次/秒 10 次/秒 0.005 nt/m 2.08 米 30db 垂直铯梯度仪 0.003nt 直间距 当前国外主要微磁测量产品灵敏度比较 光泵磁力仪(核子旋进磁力仪) 钾铷铯 He4 0.1Pt/Hz1/2 产品灵敏度 超导磁力仪 约瑟夫效应为基础 1fT/Hz1/2 产品灵敏度 原子磁力仪,全光学磁力仪 极化原子磁场进动 0.54fT/Hz1/2 实验室灵敏度 美国海军部门对微磁探测十分重视,公布的课题中就有“研究开发一个可以在活动平台上测量磁场低于 1f T 水平的磁力仪新技术,并提出美国海军的需求是在探寻具有磁性特征的目标同时.提高探测几率,增大投射距离 ( 大于 9000 feet ,约合 2743m) ;根据一份美国海军学院的文献记载.目前军用飞机探测潜水艇的距离 ( 斜距 ) 约为 500m , ( 另有资料记载,探测距离为 1200m)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在运动是主要噪声源的情况下,探测 1 f T 的磁异常. 国外(美、加拿大等)已有较先进的航磁梯度探测设备,但与多探头的仍有距离。而且由于航空磁测也是国防需用的重要手段。高精度航空磁测系统,美国对中国是禁运的。以后也难保别的先进国家对我们不禁运。研制高精度多探头航空磁测系统对于打破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域垄断,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为了满足现代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就必须积极研制全球的、或感兴趣区域的地磁模型和地磁图。美、英、俄、日各国都非常重视,美、英和前苏联除了定期年更新绘制世界地磁图并建立全球地磁场模型外 , 还定期一年更换本国的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美国从十年前的 P3C 飞机到现在的 P-8A 在我国南海不间断的窜扰窥探巡航,目的就是测绘我国海疆的海磁图,以便更快的对我国潜艇进行定位探测。为了保护海疆,我国飞行员王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国从世纪初至今 , 也一直在开展建立海磁图的工作。同时在滤除海磁信号和载体本身信号干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l 航磁梯度高精度测量 航磁梯度测量与航磁总场强度测量不同,它要两个以上探头作同时测 量才能获得该测点的梯度值。如果同机作三个方向的梯度的测量,则 至少要三个探头才能实现。 磁场梯度的测定 设上下两探头相距△ Z 米,左右探头相距△ L 米,前后两次测量 Ti 一 1 , Ti 相隔△ X 米,则三个方向的梯度值可近似地表达为 垂直梯度 Gz : Gz- ( T 上一 T 下)/△ Z 纵向水平梯度 Gx : Gx= (Ti-Ti-l) /△ X 横向水平梯度 Gy: Gy= ( T 西 -T 东)/△ L 显然,两探头越近,梯度值的分辨率越高。但是,由于差值太小, 要求测磁精度更高。例如早年的测磁精度不够高,垂直梯度测量需用 直升机吊舱的办法,探头分别下垂到 100 英尺和 200 英尺处来测取差 值。现在由于测磁精度的提高,已可用硬支架安装在固定翼飞机上来 进行测定了。 “高精度多探头航磁梯度测量”与“航磁测量”相比,主要优点有: 1) 增加了磁场梯度参数,可以探测到更多的地质信息; 2) 梯度曲线提供的一批场的特征点对解释磁源体的形状,产状,分界面等都大大提高了定量精度; 3) 梯度测量有深度滤波作用,可以分离深源体和浅源体, 提高了对深源体的定量解释精度; 4) 梯度测量分辨率较高,对地质构造划分得更细,从而有利于区分控矿构造和非控矿构造; 5) 梯度矢量方向性强,可实时指示目标体相对飞机的方 向: 6) 航磁梯度测量,不受地磁场日变的影响,这从根本上改善了航磁测量原始数据的质量; 2 、航磁梯度反潜系统的组成 n 系统的测磁原理 系统的核心仪器是氦光泵测磁仪,它是利用氦原子中轨道电子的自旋磁共振频率大小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的原理来测外磁场的。除超导测磁仪外,这种测磁原理的仪器,是当前测磁精度最高的一种仪器。且可测绝对磁场。 n 系统的组成 这套系统包括以下几部分: 氦光泵磁场梯度测量仪,含总磁场测量: 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 卫星定位导航仪(GPS)
个人分类: 胆剑篇|599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上帝之眼
IPBCS 2015-10-10 16:52
上帝之眼 作者:王炜 在一美元的背面印着 一颗被三角形及万丈光芒所环绕的眼睛,西方称之为上帝之眼的,也称谓全知之眼 , 其可看到最细微的东西,代表着上帝监视人类的法眼。上帝之眼真的存在吗? 在自然科学中确实存在着“上帝之眼”,其可观察到最细微东西——原子。这些“上帝之眼”包含: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EM),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这三者之间共同点就是可以看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形态。但是每种方法又各自不同。 电子显微镜又有许多类型 。在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电镜技术是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而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则在上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它使用电子束代替了传统显微镜的光线,用电磁场代替了光学透镜的 凸透镜 。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可以从亚细胞器结构到大分子量蛋白质。最近发表的电镜研究,已经可以使生物大分子的分辨率达到3-4埃。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后,其利用了 X 射线 与晶体相遇时能发生 衍射现象 ,确定晶体中个原子的空间位置。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主要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也是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看到生物分子在液体环境中的自然形态。 上述三种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领域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是人类的“上帝之眼”在观察微观领域的不同视野。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可以观察到原子键的相互影响。在计算机辅助下、可以合理、理性设计干扰蛋白质结构的药物。同时也可以对自然界中的蛋白质进行人为改造,增强其自然生物活性。但是其也有应用的局限性。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观察的是蛋白质晶体中的结构信息。而自然条件下,蛋白质是在液体环境中起生物活性作用的。其受到液体中的水分子与其他离子的影响,结构是在不断发生轻微变化。这种变化的观察则需要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另一方面,当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较大,难以获得晶体时,冷冻电子 显微镜技术则可以获得很好的形态结构数据。但其目前还无法获得生物大分子内部化学键的数据信息。 通过“上帝之眼”人类已经可以观察到各种事物的微观世界,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对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我们完成了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但是下一步的怎么样的过程还未实现。例如,基于我们对生物大分子的认识,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自然中不存在的、满足我们需求的蛋白质。这是一个观察后的动作,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上帝之手”。世间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的产生都是由自然界的选择进化这个“上帝之手”所创造。那么,我们人类的“上帝之手”又会是什么技术呢?筛选实验或是数学模拟计算?
个人分类: 论文综述|3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NMR三刊比较:Ref.与期刊因子负相关
zhpd55 2015-6-2 16:20
NMR 三刊比较: Ref. 与期刊因子负相关 诸平 前面就参考文献数与期刊因子的相关性问题,已经有几篇博文介绍了。今天再来看看同类期刊期刊,选择了核磁共振类期刊3种,进行比较,发现参考文献数与期刊因子之间并非呈现出正相关性,即不一定参考文献数越多,对期刊因子的贡献就大。下面是3中期刊的比较,2012年情况与2013年类似。 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单独分析 1999~2013年之间的统计结果表明,参考文献数与期刊因子之间不仅相关性差,而且呈现出负相关趋势。详见下图所示。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中医
热度 4 avein 2015-5-10 05:46
很多人对中医持否定态度,觉得中医完全没用,应该抵制甚至像铲除封建余毒一样将其连根拔除。实际上, 中医并不是没有用,只是中医吧,得靠行医者经验去做,拼的是经验积累,医术高低结果天壤之别,不像西医那样定量,那样容易掌握,按图索骥就可以了。中医是一代代人经验的积累总结。由于中国没有形成科学分析,行医者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用现代化学成分分析,中医草药能治病实际上是里面那些相应成分在起作用,各味药相生相克祛病机理也都是草药里面那些各种成分相互一起作用祛病。而针灸按摩等则是通过刺激特定身体部位激起人体本身系统比如免疫系统等应急来祛病。用现代核磁共振成像、红外成像等已经证明了穴位刺激人体的反应。 中医与西医区别涉及到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差别,中国喜欢把所有的都统一起来用经验总结出一套抽象的学问,这也与中国历史一样,大多数时间都是中央集权,统一了起来的。而西方人则喜欢把什么都拆分细化来分析探讨,做成分分析,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当然西方历史大多也都处于分离状态(西方的历史来源于欧洲,欧洲处于长期分离状态)。 用草药、特定部位刺激等来治病,占了中医治疗的几乎全部。但这并不是中医所特有,比如在西方、阿拉伯等,在现代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还没发展起来时,西方也采取这一套来治病,但西方没把这个总结并附着上理论形成体系,最后慢慢被生物化学等分析科学所取代。中国则把这一套形成了一个体系发展下去了。中医的缺点理论抽象、实践经验重要,掌握难度大。它也有优点,比如大多采用纯天然植物动物等,人作为自然进化的产物,对其适应性好,副反应较小。多数都是通过激发/调节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间接战胜疾病,对人体伤害较小。但这也是其弱点:过程缓慢,风险增加,不可控增加,需要经验丰富的良医来把持度。 个人觉得不能因为中医没有形成分析科学就一味否定中医,认为中医没有价值。实际西医没法治疗的疾病反而在中医中找到解决办法的例子也不少。我们应该应用现代西医的生物化学分析成像等技术来研究中医,挖掘我们传承下来的经验宝库。比如某病西医现在没解决,中医有相关成功解决例子,我们可以用西医手段对该治疗成功进行分析,找出成功所在,去除那些实际不起作用的多余(比如草药中具体成分是哪些在起作用),找出最有效有价值的东西并进行优化改进。 西医也不是万能,细化分析总难免遗漏有些有益的点,或难全面,而这些也许或多或少能在靠经验积累起来 中医里面到补足。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中西医结合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将各自优点结合起来, 最终为人类服务。
个人分类: 杂谈|3322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计量工作面临新需求
热度 1 kejidaobao 2015-1-16 11:07
·卷首语 Foreword· 张钟华,江苏苏州人,计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等职。曾用交叉电容法建立国家电容标准,用低温核磁共振法建立国家强磁场标准、用量子化霍尔效应建立国家电阻标准等,均为国际最好同类标准之一,其中国家电阻标准不确定度达到10 -10量级,为世界第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大量消耗资源、劳力密集的粗放阶段向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创新阶段转变。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2020年左右把我国转变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工作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科学数据。计量工作的主要作用正是保证各种各样科学仪器的准确性以及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型阶段,计量工作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其重要作用。 我国自古有重视计量工作的优良传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王莽时代的遗物,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莽嘉量”是一件古代度量衡器具中的瑰宝。它集度、量、衡3种国家标准于一身,还兼有二进制和十进制两类标准量,其科学性令每一位当代参观者惊叹不已。清代太和殿门口的台阶上,放置着容量和时间的计量标准“嘉量”和“日晷”, 也充分说明对计量工作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认识到计量工作对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于1955年在国务院直属机构中设立了“国家计量局”, 统一管理全国的计量工作,并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计量机构,负责全国计量量值的一致和统一。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提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 并于1965年成立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逐步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系统,使得我国的计量科技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计量工作更为重视。1985年,我国第1部“计量法”公布,使计量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国务院于2013年3月2 日发布了“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指出20世纪第2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计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范围内的计量技术革命将对各领域的测量精度产生深远影响。 这里特别指出的世界范围内的计量技术革命,主要是指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逐步用量子计量基准复现,以代替原来用实物计量基准复现的做法。计量是可以溯源到标准量的测量,各种计量标准量最终要溯源到计量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目前广泛应用的国际单位制SI有7个基本单位:时间单位秒(s)、长度单位米(m)、质量单位千克(kg)、电流单位安培(A)、温度单位开尔文(K)、光度单位坎德拉(c)和物质量单位摩尔(mol)。20世纪上半叶以前,基本单位的量值由实物计量基准复现和保存。实物基准一般是根据经典物理学的原理,用某种特别稳定的实物来实现。例如,一根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的X型截面的铂铱合金尺上的两条刻线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长度单位米(m),一个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合金圆柱的质量被定义为质量单位千克(kg),等等。但是,这样的实物基准一旦制成后,总会有一些不易控制的物理、化学过程使其特性发生缓慢的变化,因而它们所保存的量值也会有所改变。此外,最高等级的实物计量基准全世界一般只有1个或1套,一旦发生意外被损坏,就无法完全一模一样地复制出来,原来连续保存的单位量值也就会因此而被中断。 上述问题已经使传统的计量体系日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近几十年来量子物理学的成就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2005 年10月,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召开会议,准备在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计量单位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会议决定,原则上准备用普朗克常数h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kg),用基本电荷e重新定义电流单位安培(A),用波尔兹曼常数k重新定义温度单位开尔文(K);同时还考虑用阿佛加德罗常数N重新定义物质量单位。CIPM希望各国国立计量研究所进行准确的基本物理常数测量,并考察实物基准的稳定性,以备实施新的基本单位定义的需要。2018年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将有可能对此作出正式的决议。届时国际单位制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将大大提高,从而可在更长的时间内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但实现这样的目标也非易事。特别是要在2018年用普朗克常数h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kg)有一些困难。英国计量院(NPL)在 1975年,美国计量院(NIST)于1980年就启动该项研究。后来,国际计量局、瑞士、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均开展了相应课题。至今历时近 40年,离开预定的目标仍有一些距离。所以,英国的 Nature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重新定义千克单位”列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五大实验难题之一(Nicola Junes. Five experiments as hard as finding the Higgs . Nature, vol.481,14-17)。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中国亦应加大努力,跟上国际计量科学的新步伐。2006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出了一种“焦尔天平法”, 可用普朗克常数复现千克单位的量值。与各国所用的“瓦特天平法”相比,避免了难度很大的动态测量。最近,国际计量局主编的《计量学》( Metrlogia )杂志专门出版了一期讨论此问题的专刊,题目为“瓦特与焦尔天平法”, 已把国际上通行的方法与我国的方法并列。列出的测量数据只有加、美、中3国的结果,可见国际上对中国的方法相当重视。中国课题组的成员正在积极努力,争取到2018年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