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NMR

tag 标签: NMR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MR spectroscopy
richor 2018-4-2 22:27
NMR 波谱仪,主要指 solution state NMR ,不能解析大的蛋白的结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95830 主要是因为,每一次扫描过程都相当于给所有观测的原子核施加电磁脉冲,使得这些原子核全部跃迁至激发态。我们必须等待这些原子核失去能量,恢复到平衡态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次扫描。这个从激发态到平衡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纵向驰豫过程」。小分子中的氢原子纵向驰豫过程大致是几秒到几十秒钟;碳原子和氮原子纵向驰豫过程大致是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两次扫描之间的时间,很不幸,基本上由纵向弛豫时间最长的核决定。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 INEPT 或是 Hartmann-Hahn Cross Polarisation 来缩短两次扫描之间的时间。不过,这个时间很难缩短到一秒钟以内。 更麻烦的事情是, 随着分子量增大,分子 纵向驰豫时间 也变长 。单位时间内可以进行的扫描次数也就随之减少。 不仅如此,随着分子量增大,分子 横向弛豫时间 会大大降低。分子横向弛豫时间降低,直接导致NMR谱线的分辨率降低,使得解谱难度大大提高。 注意, Diffusion MRI and solution state NMR are totally different 。前者测的是 diffusion 布朗运动,完全用的 spin echo 。后者则主要用的是 FID 信号。(ssNMR也用的是spin echo?) 此外, solution state NMR 和 solid state NMR( ssNMR ) 的区别: https://www.quora.com/What-are-the-differences-pros-cons-of-solution-and-solid-state-NMR-for-structural-biology Solution NMR is always the method of first choice. Solid state NMR is for anything that cannot be crystallized and is too large to be studied by solution NMR. 【前面提到的的弛豫时间】 处在稳定外磁场中的核自旋系统受到两个作用,一是磁场力图使原子核的磁矩沿着磁场方向就位,另一是分子的热运动力图阻碍核磁矩调整位置。最后磁矩与稳定磁场重叠并达到—个 动平衡 ,此时沿磁场方向的磁化强度最大,而与磁场垂直方向的磁化强度平均为零。如果原子核系统再受到—个不同方向的电磁场作用,磁化强度就会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产生与原磁场方向垂直的横向磁化强度,同时与原磁场平行的纵向磁化强度也将减小。当这个电磁场去掉之后,核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并不能维持下去,而要向平衡状态恢复。人们把向平衡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弛豫过程。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这个过程遵循指数变化规律,其时间常数称为弛豫时间。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 1 和T 2 。(不同于MRI中的T1和T2) T1 为自旋一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 , 纵向磁化强度恢复的时间常数 T1 称为纵向弛豫时间 ( 又称自旋 - 晶格弛豫时间 ) , T2 为自旋一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 横向磁化强度消失的时间常数 T2 称为横向弛豫时间 ( 又称自旋 - 自旋弛豫时间 ) 。 弛豫时间部分内容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9B%E8%B1%AB%E6%97%B6%E9%97%B4 (词条认证人:杨荣佳*^*)
个人分类: 实验技术|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ssNMR
richor 2018-3-22 23:22
solid state NMR : 相比于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08fa40102x4e1.html ), solid state 中的信号降低不是因为 diffusion ,而是因为不对称的相互作用。 考虑在一个小区域内,不同相互作用强度导致 spin 的去相位速度不同。 这需要非常近距离的不对称相互作用,才会出现回波信号降低。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magic angle spinning (魔角旋转)。 说的是,将样品旋转 θ=54.7 °(魔角)后,可以使原本较宽的峰谱线大大窄化。这里的 θ 满足: 3cos 2 θ-1=0 。 1958 年,英国的 University College of North Wales (后改名为 Bangor University )的 E.R. Andrew, A. Bradbury, and R.G. Eades 首先发现了魔角旋转现象。 其中 E.R. Andrew 师承 Edward Purcell 。 2001 年去世的悼文: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10.1063/1.1485598
个人分类: 实验技术|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核磁共振(29Si NMR)的经典书籍《Oxygen-17 and Silicon-29》
热度 1 zxciccas 2017-3-28 11:21
按语:核磁共振,英文简写为NMR。NMR出现后,有人曾经调侃说,NMR的意思是No More Research,即“无需再做研究”。这个调侃的意味深长。 在NMR出现之前,对于化学物质的分析,主要还是一些诸如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化学分析等传统分析手段。核磁共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结构分析的思路,加快了化学的进步。 许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具有研发实力的公司,都配备有先进的核磁共振设备。 对于有机硅工作者而言,只有氢核磁共振谱通常是不能解决有机硅结构问题的。而深入地学习核磁共振技术,对于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不太切合实际需求。 在此,推荐一本年代较为久远的书籍,作为有机硅工作者学习硅核磁共振分析的参考书。这本书中不但有基础知识,也有实际应用,甚至对于大量有机硅化合物的化学位移都有详尽的编辑分类,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这本书一直作为中科院化学所有机硅实验工作者的案头参考书,每年新近实验室的同学及工作人员都会来复印一本。 为了促进有机硅核磁共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现提供该书的电子版,仅限于学术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本文作者对于这本书的电子版关于有机硅的部分加了详细的书签,便于参考和查阅。 https://pan.baidu.com/s/1jIQbmaa 提取码请见页面底部。 图书作者:Kintzinger, Jean-Pierre,Marsmann, H. 出版社: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出版日期:1981 链接地址: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2F978-3-642-87762-9 书籍页数:235 ISBN码:978-3-642-87764-3 对表格的说明 化学位移的值是以四甲基硅烷的化学位移0ppm作参照。在附录中给出了以其它物质作为参照物时的转换常数。数据按以下方式进行排列: 1)四烃基硅烷,其通式为(R为任意烃基,且其硅原子β位上无双键) a) Me3SiR b) Me2SiR2 c) MeSiR3 2) 四烃基硅烷,在其硅原子的某一个基团(R')β位上至少有一个双键 a)R3SiR' b)R2SiR'2 c)RSiR'3 d)SiR'4 3)硅氧烷(X是除甲基以外的任何基团) a)X3SiO b)Me3SiO c)X2SiO d) Me2Si(O-)2 e)XSi(O-)3 f)MeSi(O-)3 g)单或聚硅酸衍生物 4)氟硅化合物 a)单氟化物 X3SiF b)双氟化物 X2SiF2 c)三氟化物 XSiF3; SiF4, SiF6(2-) 5)氯硅化合物(X可以是任意基团) a)单氯硅烷 X3SiCl b)二氯硅烷 X2SiCl2 c)三氯硅烷 XSiCl3, SiCl4 6)溴硅烷 7)碘硅烷 8)氢硅烷(X可以是任意基团) a)单氢硅烷 X3SiH b)双氢硅烷 X2SiH2 c)三氢硅烷 XSiH3, SiH4 9)聚硅烷 a)二硅烷 X3SiSiX3 b)线性硅烷 X3Si(SiX2)SiX3 c)异四硅烷 (X3Si)3SiX d)五硅烷 (X3Si)4Si 10)硅氮化合物 a)X3SiN b)Me3SiN c)X2Si(N)2 d)Me2Si(N)2 e)MeSi(N)3, Si(N)4 f)在硅原子β位上至少有一个双键的硅氮化合物 11)硅-过渡金属化合物 12)硅原子至少与一个除H,C,卤素,N或Si以外的主族元素相连的化合物 13)硅原子的配位数为5的化合物 14)硅原子的配位数为6的化合物 所有数据均按上述规则,不考虑其它基团。例如SiClBrI2,同时归类为氯硅烷,溴硅烷,以及碘硅烷。 当化合物中有多个硅原子时,对于指定化学位移对应的硅原子以星号标记和对应。 为了表示清楚,在线性分子式中有时加空格。 密码: yfqi
13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借助于pymol计算NMR中蛋白的rmsd
autodataming 2013-10-8 21:33
背景: NMR中有蛋白的多个状态,找出其中差异较大的蛋白。 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NMRCLUST 聚类 方法二: 首先求一个平均结构,然后计算20个构象与这个平均结构的RMSD 再取最接近平均结构的一个构象a 1wym_right_Number_0009 2.509 同时取与平均结构的rmsd最大的构象b 1wym_right_Number_0013 6.205 最后取与b的rmsd差异最大的c 1wym_right_Number_0005 9.535 我现在通过meanNMR.pl得到了平均结构 现在我借助于pymol中的fit命令来计算RMSD值 NMRrmsd.py =============================== #!/usr/bin/python #author: Chen Zhaoqiang #email: 744891290@qq.com import sys import os import re print please change the dir to the dir storing NMR pdbs\n; from pymol import cmd parameter= lenofpara= len(parameter) if(lenofpara != 5): print '''usage: NMRrmsd.py -out e:/result.txt''' path='e:/yyq/receptor/20pdbs'; #sys.exit() #outfile=sys.argv cmd.delete('all') nmrfile= #cmdline2='rms mean, '+fil #cmdline3='rms_cur mean, '+fil # print cmdline cmd.do(cmdline) #cmd.do(cmdline2) #cmd.do(cmdline3) cmd.delete('all') #notice :the result of rms and fit is the same, #rms_cur:in the nmr,maybe the result is same, #if translation a position of a protein,the rms_cur will change #Rms_Cur computes the RMS difference between two atom selections without performing any fitting =================== rmsd进行排序pymolrmsd.pl ==== #!/usr/bin/perl -w use strict; open FH,E:/yyq/selecrmsd.txt; my %hash; my ($name,$rmsd); while(FH) { if($_=~/PyMOLfit \S+, (\S+)/) { $name=$1; print $name } elsif($_=~/ Executive: RMS = (\S+)/) { $rmsd=$1; print $rmsd\n; {no strict; no warnings; # print $name, $rmsd \n; $hash{$name}=$rmsd; } } } foreach my $key (sort { $hash{$a} = $hash{$b} } keys %hash) { printf(%s\t%s\n,$key, $hash{$key}); } ============
个人分类: DrugDesign|5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First NMR GPCR structure released
热度 1 albumns 2012-10-23 22:38
The structure of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XCR1 in phospholipid bilayers was released these days in Nature Letters. This is the first NMR GPCR structure and The receptor is in liquid crystalline phospholipid bilayers, without modification of its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under physiologicalconditions. Such features may provide a more close view towards GPCR's function. Structure of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XCR1 in phospholipid bilayers Sang Ho Park,Bibhuti B. Das,Fabio Casagrande,Ye Tian,Henry J. Nothnagel,Mignon Chu,Hans Kiefer,Klaus Maier,Anna A. De Angelis,Francesca M. Marassi Stanley J. Opella Abstract CXCR1 is one of two high-affinity receptors for the CXC chemokine interleukin-8 (IL-8), a major mediator of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mplicated in many disorders, including tumour growth 1 , 2 , 3 . IL-8, released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stimuli, binds to the extracellular side of CXCR1. The ligand-activated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pathways result in neutrophil migration to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 2 . CXCR1 is a class A, rhodopsin-like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 the largest class of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responsible for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as drug receptors 4 , 5 , 6 , 7 . Despite its importanc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XCR1 signal transduc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owing to the limited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vailable. Recent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GPCRs has advanced by modifying the receptors with stabilizing mutations, insertion of the protein T4 lysozyme and truncations of their amino acid sequences 8 , as well as addition of stabilizing antibodies and small molecules 9 that facilitate crystallization in cubic phase monoolein mixtures 10 . The intracellular loops of GPCRs are crucial for G-protein interactions 11 , and activation of CXCR1 involves both amino-terminal residues and extracellular loops 2 , 12 , 13 . Our previou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 indicate that IL-8 binding to the N-terminal residues is mediated by the membrane,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hospholipid bilayer for physiological activity 14 . Here we report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CXCR1 determined by NMR spectroscopy. The receptor is in liquid crystalline phospholipid bilayers, without modification of its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Features important for intracellular G-protein activat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are reveale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CXCR1 in a lipid bilayer should help to facilitate the discovery of new compounds that interact with GPCRs and combat diseases such as breast cancer. full text link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580.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7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液体核磁一维氢谱上机步骤 TopSpin 2.1版本
wangshu 2012-2-19 22:26
经亲爱的大象博士授权,刊于此。 图文并茂,很详细,很清晰。 液体核磁一维氢谱上机步骤 TopSpin.pdf
个人分类: 化学|4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109Ag MAS和CP/MAS试验条件的建立
nanohandsome 2010-9-6 12:53
这个应该在离子导体和催化研究中有不错的应用 仅供本站学术交流,谢绝他人转载。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磁共振常用链接
yaqiangwang 2009-12-13 03:03
英文的核磁共振资源较多,中文的却很少。 核磁共振常用链接是中文的NMR information Server 包括华人核磁方面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核磁数据库,期刊,常用的链接等。 http://nmr.chinanmr.cn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核磁共振与蛋白质结构
yaqiangwang 2009-12-13 02:52
对于小于30 kDa的蛋白质,常规的核磁共振可以解出其结构。 前提条件是,可以得到mM级的样品,并且是13C,15N双标记的。 backbone的归属一般用 15N-HSQC HNCACB CACBCONH 顺利的话一、两个星期可以归属完。 资料来源于 http://bbs.chinanmr.cn http://wiki.chinanmr.c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SCI收录刊化学类论文中氢核磁共振1H NMR数据表达的错误与规范化
热度 2 jiangxh 2009-4-19 20:01
我国 SCI 收录刊化学类论文中氢核磁共振 1 H NMR 数据表达的错误与规范化 蒋 晓 晖 (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编辑室 Chinese J Chem 编辑部 ,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 200032) 摘要 调研了近年来包 括台湾地区在内我国部分涉氢核磁共振谱 SCI 收录刊中 1 H NMR 数据表达的不规范与错误 , 涵盖化学位移 、 偶合常数 J 值、积分值与归属等各种参数。发现这种表达的不规范与错误已非常普遍与严重 , 亟待改正与防止再现。为了顺利通畅地学术交流 , 氢谱数据的表达必须规范化。广大作者特别是编辑同仁对此应高度重视 , 严格把关。 关键词 氢核磁共振 1 H NMR 、 数据表达错误、规范化、 SCI 收录刊、化学位移、偶合常数 J 值、积分值、归属 核磁共振特别是氢核磁共振 1 H NMR 技术已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到了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从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新化合物化学结构及立体结构的确定 、产物混合物中各个层次异构体比例的测定、反应过程的跟踪与反应机理的研究直至探索开发新反应, 1 H NMR 技术都起到了不可替代、信息广谱而深刻、操作简便、样品无损伤检测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了一种化学家特别是有机化学家越来越依赖的最重要研究工具 。然而笔者长期在来稿中发现 , 不少作者 1 H NMR 数据的表达极不规范 , 甚至错误。更令人吃惊和遗憾的是 , 这种不规范和错误竟大量地出现在我国正式出版的化学类学术现刊中。附表 1 是笔者调研最近三年多来包括台湾地区在内我国部分涉 1 H NMR 谱 SCI( 包括 SCI-E, 全文同 ) 收录刊的结果。 1 关于化学位移 值 1 H NMR 化学位移 值的大小直接与氢核周围电子云密度的高低及 电子环电流的有无等相关 , 各种不同的氢核具有各自特征的固定化学位移 值 。根据 1 H NMR 谱图上信号的 值 , 便可确定有哪些种类的氢核存在,例如究竟是连接在 sp 3 C 还是 sp 2 C 、 sp C 、杂原子或芳环上的氢。因此准确地表达 1 H NMR 化学位移 值数据就十分地重要。所有氢谱信号可分为单重峰 s( 缩写自 singlet) 与多重峰两大类 , 多重峰又进一步划分为有规则多重峰 ( 见下段 ) 与不规则多重峰 m 两次大类 (subclassification) 。前者更进一步划分为有规则简单多重峰 (simple multiplet ) 与有规则组合多重峰 (compound peak, 见下段 ); 后者也更进一步划分为简单不规则多重峰 ( 例如 AB 峰 ) 与复杂不规则多重峰 。而实际工作中人们为了简便起见使用多重峰称谓 m ( 缩写自 multiplet) 来只指称 复杂不规则多重峰这一种情况 , 其实是不够确切的。这里所说的 规则具体指 : 1. 峰型具有一定的中线对称性 ; 2. 峰内间距 (spacing, 即 偶合常数 J 值 ) 不随仪器频率改变而改变 ; 3. 强度分布服从杨辉三角 ( 图 1) 。 由于复杂不规则多重峰 m 出现在 值的一定范围内 , 而且其宽度会随着测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 所以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测得的杂乱无章 m 峰 值就很有必要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为一个区间值 , 而不是一个居中的点值 。然而在笔者调研的我国 20 种涉谱 SCI 期刊中 , 几乎所有的期刊都出现了将这种不规则多重峰 m 的化学位移 值数据没有正确地表达为区间值而是点值的错误 ( 表 1, No.A1-19) 。例如论文 No.A1 化合物 1a 的 1 H NMR 数据中第二与第三个 m 峰的化学位移 值应像第一个 m 峰那样也表为区间值 , 而不是点值 3.74 与 3.44: 1 HNMR(400 MHz, CDCl 3 ) ? 8.43 (br, 1H), 7.96 (br, 1H), 7.407.64 (m,10H), 6.7 (br, 1H), 3.88 (t, J =4.5 Hz, 2H), 3.74 (m, 2H), 3.44(m, 4H), 1.09 (s, 9H)...... 例 1 1 singlet 1 2 doublet 1 1 3 triplet 1 2 1 4 quartet 1 3 3 1 5 quintet 1 4 6 4 1 6 sextet 1 5 10 10 5 1 7 heptet 1 6 15 20 15 6 1 图 1 有规则简单多重峰的杨辉三角强度分布 Figure 1 YANG Hui triangl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for simple multiplet signals 相反地 , 有规则简单多重峰 doublet (d) 、 triplet (t) 、 quartet (q) 、 quintet (quint) 、 sextet (sext) 、 heptet (hept) 及其组合峰 (compound peak) dd 、 dt 、 dq 、 ddd 、 dddd 、 tt 、 tq 等虽然在图谱上也占有一定的 值宽度 , 但它们的特征 值是按一级裂分信号 (first-order splitting pattern) 准确可测的点值 ( 即中点值 ) , 且不随仪器频率等测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 因此它们的化学位移 值数据就应表达为确切的点值而不是没有必要也不准确的区间值。表中论文 No.B2-6 、 8-10 、 12 、 14-16 则把 d 峰的 值 , No.B3 、 5-6 、 8-9 、 13-14 、 16-18 把 t 峰的 值 , No.B3-4 、 9 、 14 、 16 把 q 峰的 值 , No.B1 、 12 、 16 把 dd 峰的 值 , No.B1 还把 dq 峰的 值 , No.B7 把 dtd 峰的 值分别表为了区间值而不是确切的点值 , 显然是错误的。例如论文 B4 中所有 d 、 q 峰的 区间值都应修正为确切点值 : 7.40 ~ 7.38 (d, 1H, Ph- H ), 7.62 ~ 7.61 (d, J =2.4 Hz, 1H, Ph- H ), 7.41 ~ 7.38 (q, J 1 = 2.4 Hz, J 2 =8.8 Hz, 1H, Ph- H ), 7.04 ~ 7.01 (d, J = 8.8 Hz, 1H,Ph- H ), 6.05 (s, 1H, Py- H ), 5.17 ~ 5.22 (q, J =6 .4Hz,1H, C H CH 3 ), 3.86 (s, 3H, OCH 3 ), 1.57 ~ 1.58 (d, J =6.4 Hz, 3H, CHC H 3 )... 例 2 还有一些作者虽然没有把上述有规则多重峰 d 、 t 、 q 、 dd 等的化学位移 H 值数据表为区间值 , 而是多个点值 , 即每种信号尖峰数个点值 , 仍然是错误的。例如论文 N1 中 : 3.887, 3.873 (d, J = 5.6 Hz, 2H, OCH 2 ),3.915, 3.898 (d, J = 6.8 Hz, 2H, OCH 2 ),4.035, 4.019, 4.002 (t, J = 6.8 Hz, 2H, OCH 2 ),0.900, 0.884, 0.866 (t, J = 6.8 Hz, 3H,CH 3 )... 例 3 在这里具有两个尖峰的 d 信号给出了两个 值 , 具有三个尖峰的 t 信号给出了三个 值。而论文 N4 中不仅如此 , 具有四个尖峰的 dd 信号还错误地表为了四个点值 : 4.85,4.80,4.70,4.67(dd, 2H, C H 2 =CHCH 2 Sn); 2.10,2.07(d, 2H, CH 2 =CHC H 2 Sn); 0.93,0.91,0.88(t, 6H,C H 3 CH 2 CH 2 CH 2 Sn); 4.96 ~ 4.91, 4.82 ~ 4.79(dd, 2H, C H 2 =CHCH 2 Sn) 例 4 值得明确指出的一点是 , 当互偶信号吸收频率差值与其偶合常数 J 值之比 /J 10 时 , 该多重峰体系呈现一级裂分氢谱 (first-order splitting pattern), 例如 A a X x 或 A a M m X x 等多重峰系统 , 其中 每一多重峰的 值可以简单方便地读出 , 即该峰中线对应的 点值。但当 /J 10 时 , 该多重峰体系呈现二级裂分氢谱 (second-order splitting pattern), 例如 A a B b 或 AABB 等多重峰系统 , 这时各多重峰的 值已不再正好位于其线性中点 (linear midpoint), 而位于其 重力中心 (center of gravity), 不能再象一级谱图那样简便地被读出。由于其复杂性 , 二级谱图多重峰化学位移通常很难确定或不能确定 , 而多以区间值加以报道。 随着核磁共振仪的不断改善提升 , 化学位移 值的测量精度越来越高 , H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已根本没有问题。国际惯例也是将 1 H NMR 值报道到小数点后两位 。然而表中 No. C1-17 均出现只报道到小数点后一位的不规范错误 , 例如论文 C1 中 : 1 H NMR (400 MHz, CDCl 3 ): 9.0 (br, 1H), 7.37.4 (m, 5H), 5.25 (s, 2H), 4.3 (q, 2H), 4.2 (s, 2H), 4.05 (q, 2H), 2.5 (s,3H), 1.35 (t, 3H) and 1.2 (t, 3H) 例 5 而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分子结构确定 , 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 H 往往便无能为力了。因此所有 H 数据均应规范地报道至小数点后两位或两位以上。对于那些 H 数据只报道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来稿 , 编辑加工返修时应要求投稿者补充到小数点后两位。 2 关于偶合常数 J 值 J 值是用于确定烯键顺反构型、脂环氢顺反或 构型、糖类 构型等立体结构最重要的参数,因此准确地表达 J 值十分重要。常见的错误有如下几种。 2.1 缺漏峰型与 J 值 没有峰型,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与之相应的 J 值。表中 No. D1-19 均出现缺漏这种峰型与 J 值的错误 , 例如论文 D1 在其数据表格中只列出了 H 值 , 没有任何峰型与 J 值的信息 , 显然是不完整不规范的。 2.2 有峰型却缺 J 值 d 、 t 、 q 、 dd 、 dt 、 ddd 等有规则多重峰都自有可测之特征 J 值 , 理应随同给出。但所有被调查期刊均发生恰恰漏报了这种对应的重要参数 J 值之错误 ( 见表中 No. E1-20 ) 。上述例 4 、例 5 也分别漏报了 d 、 t 、 q 、 dd 峰应有的 J 值。这也是笔者在长期的来稿及调研的现刊中发现的最常见 1 H NMR 谱数据表达错误。 2.3 偶合常数 J 值过少 J 值的个数与峰型有关。除 d 、 t 、 q 、 quint 、 sext 、 hept 等简单有规则多重峰均只具有单个 J 值外 , dd 、 dt 、 dq 、 ddd 、 ddt 、 dddd 等有规则组合多重峰将分别具有不等值的 2 、 2 、 2 、 3 、 3 、 4 个 J 值 , 不得少报。然而文章 F1-4 、 6-8 、 9b 均出现 dd 峰只报一个 J 值的错误 , 例如 F1 中 : 2.41 (dd, J = 4.8 Hz, 2H) 2.43 (dd, J = 5.1, 5.1 Hz, 4H) 例 6 F9a 中 dt 及 dq 也只报一个 J 值 , F9b 中 ddd 只报两个 J 值 , F5 中 dddd 只报三个 J 值 , 均比该报的少报一个 J 值。如果从谱图上一组四连峰只能读出一个 J 值 , 这时责任编辑则应提醒作者是否将本为 q 型吸收的该四连峰误读为了亦呈等距分布四连峰的 dd 型吸收 ( 两者外型仅有强度分布差异 ) 。反之 , 若确为 dd 峰 , 就应给出两个互不相等的 J 值。 2.4 m 峰带 J 值 不规则复杂多重峰 m 仅指一堆杂乱无章的能量吸收 , 在谱图上往往无法准确地读出任何偶合常数 J 值,故 1 H NMR 数据不得为 m 峰报道所谓 J 值。调研中发现很多论文 ( G1-3 、 6-7) 却为 m 峰给出一个 J 值 , G4-6 、 8 甚至给出两个 J 值 , 当然是不妥的 ( 参见下面例 7) 。如果一组峰真的能从谱图上准确读出 J 值 , 则应提醒作者考虑将该信号确定为适当的有规则多重峰 , 而不是无规则的 m 峰 型。 2.5 偶合常数 J 值过多 与 2. 3 节情况正好相反 , 论文 H1-12 给出的 J 值个数相对于其峰型来说超出了应该给出的个数。 H1 、 3c 、 4c 、 6 、 8-10 、 12 对 t 峰给出了两个 J 值 ( 参见下面例 7), H3a 、 4a 、 5 对 q 峰给出了两个 J 值 ( 参见前面例 2 中第一个 q 峰 ), H2 、 4b 、 7 对 td 峰给出了三个 J 值 , H3b 对 td 峰甚至给出了四个 J 值 , H4b 还对 dq 峰也给出了四个 J 值 ; H8 不但对 t 峰给出了两个相等 J 值 , 而且还对五重峰给出了四个相等 J 值 , 其 J 值数目等于尖峰之间的间隔数 , 纯属多余 ; H11 甚至还对 d 峰给出了两个不同的 J 值 , 特别是论文 N11 对单峰 s 也给出了一个 J 值 , 就大错特错了 ! 2.6 组合峰带两相等 J 值 组合峰 dd 、 dt 、 dq 、 tt 、 ddd 、 dddd 等所带的多个 J 值中不得互相等值 , 否则峰型就应简化 : dd 峰的两 J 值相等 , 该 dd 峰应简化为 t 峰 ; dt 峰的两 J 值相等 , 则应简化为 q 峰 ; ddd 的三个 J 值中有两个相等 , 则应简化为 dt 峰 , 依此类推 , 同时相等的两个 J 值只保留一个。而论文 I3 、 5-7 、 9 中 dd 峰的两 J 值相等 ( 参见前面例 6 中后一个 dd 峰 ), I4 中 qq 峰的两 J 值相等 , I8 中 dt 峰的两 J 值相等 , I1-2 中 ddd 三个 J 值中有两个相等。 2.7 有关 J 值出错的实例 下面的数据摘自论文 G6b: 3.80(dd, J =8 Hz, 2H), 1.65(m, J =6.5, 7.5 Hz, 2H, -CH 2 -CH 3 );1.71(m, J =7, 7.5 Hz, 2H, -CH 2 -CH 3 );1.68(t, J =6.5, 7 Hz, 2H), 1.40(t, J =7, 7.5 Hz, 2H, -CH 2 -CH 3 ), 0.95(t, J = 7, 7.5 Hz, 3H) 例 7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dd 峰缺少一个 J 值 , 不该有 J 值的 m 峰却带有两个之多的 J 值 , t 峰又多带了一个 J 值 , 其数据表达之混乱可见一斑 ! 另外 , 氢谱 偶合常数是一个物理量 , 应用斜体字 J 表示。而论文 B4( 例 2) 及 I5 等中非规范地使用了正体 J 。一级氢谱 J 值也没有负值 , 论文 N3 里却出现 J =- 15.8 Hz 之类的错误。 3 关于积分值与归属 氢谱积分值除了用于测定反应转化率、产率、 ee 值或 de 值等外 , 最重要的作用仍是通过测定各种氢核的相对数量来决定未知化合物的组成进而结构 , 也是一个很有必要规范化报道的重要参数。但很多期刊的论文 J1-10 及 D1-3 、 6 、 8-10 、 12-15 均有漏报积分值 , 从而使得整个 NMR 数据残缺不全。在编辑读稿加工阶段 , 通过积分值计算出总氢数 ( 注意包括活泼氢 ), 并与元素分析所得分子式中氢数相比较 , 还可用于检测数据造假 , 控制并大大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 。因此 , 要求作者必须补充所有漏缺的氢谱积分值。 虽然归属 (assignment) 不是必须报道的 , 但若报道 , 则必须与积分值相匹配。然而论文 K1-2 、 4-8 均出现积分值与紧随其后的归属不相匹配的错误 ( 又见前面例 7 中没有规范地将乙基中的亚甲基 H 加以斜体、粗体或下划线标记 ) 。例如 , 当苄基的两个 氢由于附近手性不对称中心的存在而不等价时 , 其氢谱数据不能像论文 K2 那样表示为 : 5.22(d, 1H, J =5.5 Hz, OCH 2 Ph), 5.26(d, 1H, J =5.5 Hz,OCH 2 Ph), 而应当以斜体 ( 或粗体或下划线 , 参见例 4) 区别地标志每一个氢 为 : 5.22(d, 1H, J =5.5 Hz, OC H HPh), 5.26(d, 1H, J =5.5 Hz, OCH H Ph) 。而 论文 K3 将归属全体斜体化 , 则又是没有必要的。对只有一种氢的归属 , 也没有必要斜体 ( 或粗体 ) 化 ( 参见例 2) 。 4 关于溶剂、磁场频率与峰型 氢谱必须在氘代或全氟溶剂中测定。但论文 L1-5 、 6b 中溶剂 DMSO 漏氘代标志 , L6a 中吡啶漏氘代标志。 现在使用的核磁共振仪一般都在数百兆赫 (MHz) 下测氢谱 , 但在来稿中经常遇到 MHz 漏写为 Hz, 降底了六个数量级 。论文 N7 则不规范地将 MHz 省略成了 M 。 峰型已固定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然而论文 M1-3 中不规范地出现了大写字母 S 峰。这大概是由于大小写 Ss 形状全等 , 极易混淆所致 。论文 N2 中峰型 d,t 应删除其中逗号。 N6 中处于峰型位置的 l 、 N9 中 ds 、 N10 中 p 则不知其所指何峰。 N8 中 , CH 3 : 1.21(b) ( J =7.5 Hz); 1.41 (b) ( J =7.5 Hz), 也 不知此处 b 是指 bd 还是 bt, 甚或 bq 峰 ? 由此可见 , 规范地表达数据对顺利通畅的学术交流是何等地重要 ! 5 规范化数据示例 针对上述各种错误 , 下面给出一个氢谱数据规范化表达的简单范例 , 供参考 : 1 H NMR(600 MHz, DMSO-d 6 ): 7.17-7.53(m, 4H, PyH), 7.10(dd, J =3, 1 Hz, 2H, m -PhH), 6.81(t, J =3 Hz, 1H, p -PhH), 4.92(d, J = 11 Hz, 1H, C H HOC*), 4.83 (d, J = 11 Hz, 1H, CH H OC*), 2.18(s, 6H, 2CH 3 )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错误分析 , 不难看到 1 H NMR 数据表达的规范化对于正常学术交流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广大作者与编辑同仁 , 特别是附表中 榜上有名 我国 20 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 SCI 收录刊编辑部应当高度重视氢谱数据不规范表达这种错误 , 严格把关 , 杜绝其再现。 附表 1 我国部分涉谱 SCI 收录刊出现 1 H NMR 数据表达错误的 一些文献举例 * Table 1 Literature examples of 1 H NMR data mistaken presentation in 20 China s SCI cited journals No 刊名 首作者 年 , 卷 ( 期 ): 起始页 A 不规则多重峰 m 的 没表为区间值 1 Acta Pharmacol Sin Meng T 2008, 29(4): 517 2 化学学报 韩洋 2007, 65(21): 2382 3 有机化学 陈光英 2007, 27(9):1159 4 Chinese J Struct Chem Wang JP 2008, 27(2): 133 5 高等学 校化学学报 崔玉 2008,29(5):882 6 Chinese Sci Bull Zhu F 2006, 51(12):1426 7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闫建辉 2008, 28(1): 98 8 催化学报 Yasar S 2008, 29(2): 185 9 Sci China Series B Xu Z 2006,49(5):430 10 J Polym Res Holmes BT 2006, 13(2): 133 11 无机化学学报 许超 2007, 23(11): 1941 12 J Chinese Chem Soc Shen T 2008 , 55(2): 401 13 物理化学学报 范海明 2007, 23(7): 969 14 Chinese J Polym Sci Liu RS 2008, 26(2): 231 15 高分子学报 熊雷 2008,(3): 259-265 16 J Rare Earths Peng HM 2006 , 24(4): 509 17 Chem Res Chinese Univ Guo SC 2008, 24(1): 47 18 分析化学 袁珂 2008, 36(1): 47 19 Chinese Chem Lett Yan FL 2008, 19(4): 441 B 有规则多重峰的 却表为区间值 1 Acta Pharmacol Sin Cao ZS 2005, 26(2): 235 2 化学学报 唐小枚 2007, 65(20):2315 3 有机化学 陈慧宗 2005,25(11):1490 4 Chinese J Struct Chem Liu GH 2008, 27(5): 529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宋波 2008,29(5):932 6 Chinese Sci Bull Zhang J 2006,51(24):2964 7 光谱学 与光谱分析 杨雪梅 2007, 27(7): 1403 8 催化学报 熊玉兵 2007, 28(7): 588 9 Sci in China Series B Chen ZH 2008,51(3):263 10 J Polym Res Wang MW 2008, 15(1): 1 11 无机化学学报 Pei J 2007, 23(9): 1505 12 J Chinese Chem Soc Wang YS 2008 , 55(2): 431 13 物理化学学报 周天华 2007, 23(7): 1047 14 高分子学报 李化毅 2008,(4):371 15 J Rare Earths Zhou LZ 2007, 25(5): 44 16 Chem Res Chinese Univ Wang MY 2007 , 23(6): 674 17 分析化学 张奇 2006, 34(2): 178 18 Chinese Chem Lett Liu Y 2008, 19(4): 428 C 只精确到点后一位 1 Acta Pharmacol Sin Li HH 2007, 28(1): 140 2 化学学报 曾蓉 2007,65(21):2459 3 有机化学 Taherpour AA 2007,27(01):123 4 Chinese J Struct Chem Fang X 2007, 26(7): 832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李倩 2008,29(2):399 6 Chinese Sci Bull Wang DH 2006,51(7):785 7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赵梅仙 2008, 28(2): 308 8 催化学报 Hossei N 2008, 29(1): 86 9 Sci China Series B Zhang XA 2005,48(1):42 10 J Polym Res Tripathi A 2008, 15(3): 187 11 无机化学学报 Yang GW 2007, 23(11): 1887 12 J Chinese Chem Soc Reddy SA 2008 , 55(2): 326 13 物理化学学报 胡静 2007, 23(12): 1839 14 J Rare Earths Qi MH 2007, 25(6): 721 15 Chem Res Chinese Univ Gong DC 2007, 23(5): 544 16 分析化学 孙爱玲 2006, 34(S1): 243 17 Chinese Chem Lett Saeed A 2008, 19(4): 423 D 缺漏峰型、 J 值和 / 或积分值 1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Peng K 2006, 38(7): 457 2 化学学报 李小童 2007,65(10):971 3 有机化学 赵志刚 2007, 26(2):246 4 Chinese J Struct Chem Fang X 2007, 26(7): 832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张国彬 2007, 28(8): 1598 6 Chinese Sci Bull Li L 2007,52(22):3068 7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赵梅仙 2008, 28(2): 308 8 催化学报 羊海棠 2007, 28(11): 947 9 Sci China Series B Zhang XA 2005,48(1):42 10 J Polym Res Li HT 2005, 12(5): 385 11 无机化学学报 胡喜兰 2008, 24(2): 241 12 J Chinese Chem Soc Reddy SA 2008 , 55(2): 326 13 物理化学学报 黄小青 2007, 23(12): 1869 14 Chinese J Polym Sci Peng, H 2008, 26(2): 195 15 高分子学报 王蔚 2008,(2): 97 16 J Rare Earths Li N 2005, 23(4): 507 17 Chem Res Chinese Univ Zhang F 2007, 23(4): 486 18 分析化学 周蓓 2008, 36(4): 494 19 Chinese Chem Lett Xiao LH 2008, 19(2): 227 E 有峰型缺 J 值 1 Acta Pharmacol Sin Li HH 2007, 28(1): 140 2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Gong M 2006, 38(4): 233 3 化学学报 赵丽芳 2007, 65(8):667 4 有机化学 王石发 2007,27(12):1612 5 Chinese J Struct Chem Wang F 2008, 27(5): 565 6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唐怀军 2008,29(5):871 7 Chinese Sci Bull Wang YS 2007, 52(23):3193 8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宝金荣 2007, 27(3): 539 9 催化学报 张红娇 2008, 29(2): 127 10 Sci China Series B Chang GJ 2008,51(3):275 11 J Polym Res Anuradha G 2008, 15(6): 507 12 无机化学学报 王艳华 2008, 24(1): 145 13 J Chinese Chem Soc Huang DF 2008 , 55(2): 439 14 物理化学学报 张锐 2007, 23(4): 455 15 Chinese J Polym Sci Kaya I 2008, 26(2): 131 16 高分子学报 党靖雅 2008,(4):343 17 J Rare Earths Wu HF 2006 , 24(3): 357 18 Chem Res Chinese Univ Guo X 2007 , 23(6): 665 19 分析化学 杨运旭 2008, 36(4): 504 20 Chinese Chem Lett Li AJ 2008, 19(4): 412 F 偶合常数 J 过少 1 化学学报 迟兴宝 2006,64(6):563 2 有机化学 郭振楚 2005,25(11):1437 3 Chinese J Struct Chem Yu YY 2007, 26(12): 1395 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徐庆红 2007, 28(10): 1821 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郭晓河 2007, 27(1): 70 6 Sci China Series B Guo YH 2008,51(5):457 7 J Chinese Chem Soc AA M** 2008 , 55(1): 1 8 J Rare Earths Zhao GL 2006, 24(3): 268 9a Chem Res Chinese Univ Wang BL 2007 , 23(3): 280 b Zhang C 2007 , 23(3): 276 G m 峰带 J 值 1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Gong M 2006, 38(4): 233 2 有机化学 田来进 2007,27(10):1258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毕大武 2007, 28(12): 2398 4 Sci China Series B Wen MJ 2005,48(1):38 5 物理化学学报 Xiong J 2007 , 23(8): 1183 6a Chem Res Chinese Univ Lu XM 2007 , 23(6): 635 b Shang YM 2007 , 23(4): 430 7 分析化学 施志坚 2007, 35(12): 1779 8 Chinese Chem Lett Xu HY 2008, 19(2): 141 H J 值过多 1 Acta Pharmacol Sin Ma B 2007, 28(7): 1067 2 化学学报 陆占国 2006,17(17):1843 3a 有机化学 夏艳 2007, 27(5):674 b 余伟发 2006,26(3):318 c 郭振楚 2005,25(11):1437 4a Chinese J Struct Chem Pan CX 2008, 27(3): 293 b Xue SJ 2007, 26(7): 827 c Wang LM 2007, 26(2): 177 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杨静 2007, 28(8): 1503 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郭晓河 2007, 27(1): 70 7 物理化学学报 Xiong J 2007 , 23(8): 1183 8 高分子学报 宋乃恒 2008,(4):394 9 J Rare Earths Zheng YX 2008 , 26(2): 173 10 Chem Res Chinese Univ Chen QY 2007 , 23(3): 284 11 分析化学 袁珂 2007, 35(5): 739 12 Chinese Chem Lett Liu L 2008, 19(1): 1 I 组合峰带两相等 J 值 1 Acta Pharmacol Sin Li MH 2005, 26(7): 865 2 化学学报 王建平 2006, 64(7):686 3 有机化学 张艳霞 2007, 27(1):97 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施树云 2008,29(5):941 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刘华卿 2007, 27(11): 2243 6 J Chinese Chem Soc Wang YS 2008 , 55(2): 431 7 Chinese J Polym Sci Liu RS 2008, 26(2): 231 8 Chem Res Chinese Univ Zhao BX 2007 , 23(1): 22 9 Chinese Chem Lett Wang JZ 2008, 19(1): 82 J 缺积分值 1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Dong W 2006, 38(11): 780 2 化学学报 王勇 2006,64(13):1361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章艳 2008,29(3):634 4 催化学报 朱蔚璞 2007, 28(6): 547 5 Sci China Series B Guo PF 2007,50(5):648 6 J Polym Res Wu YD 2008, 15(3): 181 7 物理化学学报 王芳平 2008, 24(2): 350 8 高分子学报 姬斌 2008,(3): 297 9 Chem Res Chinese Univ Cai HL 2007 , 23(5): 607 10 Chinese Chem Lett Alam M 2008, 19(2): 133 K 归属不当 1 有机化学 朱振元 2007,27(12):1562 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王佩 2008, 29(2): 314 3 Sci China Series B Xu YX 2007,50(5):643 4 无机化学学报 张培全 2008, 24(1): 124 5 物理化学学报 周天华 2007, 23(7): 1047 6 高分子学报 王焕冰 2008(2): 161 7 Chem Res Chinese Univ Gong DC 2007, 23(5): 544 8 Chinese Chem Lett Chen XQ 2008, 19(3): 342 L 溶剂漏氘代标志 1 Chinese J Struct Chem Jiang YZ 2007, 26(6): 737 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魏荣宝 2008, 29(2): 309 3 Sci China Series B Wei DN 2006, 49(3):225 4 J Chinese Chem Soc Reddy SA 2008 , 55(2): 326 5 Chinese J Polym Sci Kaya I 2008, 26(2): 131 6a 分析化学 杨秀伟 2008, 36(2): 219- b 谭徐林 2007, 35(6): 845 M 单重峰 s 被大写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徐暾海 2007, 28(12): 2303 2 Sci China Series B Zhang ZT 2005,48(4):315 3 J Polym Res Bhuvana S 2007, 14(4): 261 N 其它 1 化学学报 李盛彪 2006,64(24):2509 2 有机化学 王石发 2007,27(12):1612 3 有机化学 孙小军 2007,27(11):1374 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魏晓宁 2008,29(4):767 5 Chinese Sci Bull Zhang J 2006,51(24):2964 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王向红 2007, 27(5): 881 7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莫尊理 2006, 26(11): 2080 8 高分子学报 高敏 2008,(1): 32 9 Chem Res Chinese Univ Lu XM 2007 , 23(6): 635 10 Chem Res Chinese Univ Wang BL 2007 , 23(3): 280 11 分析化学 张奇 2006, 34(2): 178 12 Chinese Chem Lett Peng YR 2008, 19(3): 273 共 20 种期刊 177 篇次 2005(1)-2008(5) * 不完全统计 , 数据检索最大范围 2005-01 至 2008-05 ( 不是每一种期刊 ), 每种错误内各刊按 2006 年度 SCI 影响因子 从大到小排序 , 同一种期刊里不同文献按时间从最近到最早排序 , 英文名 、 拉丁文名期刊系英文版 , 中文名期刊系中文版或中英文混合版 . 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 和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系我国台湾地区主办 . ** AAM: Abdollahi-Alibeik M 参考文献 1 H Friebolin. Basic one- and two-dimensional NMR spectroscopy. 4th ed. Weinheim: Wiley-VCH, 2005 2 ED Becker. High resolution NMR : Theory and chemical applications. 3rd ed. San Diego : Academic Press, 2000 3 毛希安著 . 现代核磁共振实用技术及应用 . 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0 年 1 月 4 TN Mitchell, B Costisella. NMR: From spectra to structure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eBook). 2nd ed. Berlin: Springer, 2007 5 E Breitmaier. Structure elucidation by NMR in organic chemistry: a practical guide (eBook). 3rd rev. ed. Chichester: Wiley, 2002 6 SC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2008-05-17. http://scientific.thomson.com/products/jcr/ 7 TN Mitchell, B Costisella. NMR: From spectra to structure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eBook). 2nd ed. Berlin: Springer, 2007, p. 6 8 TN Mitchell, B Costisella. NMR: From spectra to structure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eBook). 2nd ed. Berlin: Springer, 2007, p.7 9 AM Coghill, LR Garson. The ACS Style Guid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Book), 3 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p.274-275 10 《中国化学》投稿须知 4. 2008-5-23. http://sioc-journal.cn/zghx/cn/downloads/xuzhi.pdf 11 蒋晓晖 . 从元素分析造假漏洞入手严把国外来稿学术质量关 . 编辑学报 , 2008, 20(2): 109-111 12 蒋晓晖 . 一个大小写,相差十亿倍:单晶密度的错误单位 mg/m 3 . 编辑学报 , 2008, 20(5) : 402-404 13 游蕾 , 陆姗姗 , 邹建 . 科技期刊编辑把关侧重点分析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6, 17(1): 104-106 14 马永祥 , 孙宁 , 李大庆 . 学术期刊 审稿及编辑加工应把握的要点 . 中国科技期 刊 研究 , 2001, 12(3): 222-223 15 蒋巧媛 . 学术期刊编者如何把好期刊的学术 质量关 . 编辑学报 , 2006, 18(5): 357-359 ----------------------- Mistake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1 H NMR data presentation in SCI cited journal chemistry papers of China JIANG Xiaohui ( CJC Editorial Offi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45 Lingling Road , Shanghai 200032, China ) Abstract The 1 H NMR data presentation irreg ularities and mistakes involving chemical shift , coupling constant J , integration value and assignment have been researched in 20 recent SCI cited chemistry journals of our China including Taiwan district, finding that the mistakes have been very common and severe, which should be corrected and prevented from reappearanc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1 H NMR data presentation is urgent and essential for fluent academic communication, which should be highly recognized and strictly controlled by our numerous colleagues of authors and especially editors. Keywords 1 H NMR 、 data presentation mistake 、 standardization 、 SCI cited journal 、 chemical shift 、 coupling constant J 、 integration value 、 assignment 蒋晓晖 1959 年 7 月生于湖南零陵 1986 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毕业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室英文编辑 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化学英语、化合物命名、金属有机化学等研究 Email : jxh@mail.sioc.ac.cn 主页 http://www.sciencenet.cn/u/jiangxh/ ----------- 转载自 化学通报 (印刷版) , 2009, 72(4): 350-354, 有修补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与出版|3340 次阅读|3 个评论
HSQC和HMQC得区别及应用
yaqiangwang 2008-10-16 07:12
HMQC(异核多量子相干谱)的优点脉冲序列较简单,参数设置容易。反式检测氢维(f2)分辨率较高,灵敏度较高。缺点碳维(f1)分辨率低. 对NH相关谱而言, 其主要缺点是由于t1演化期是多量子信号,故t1期间驰豫更快,所以得到的峰在t1维都较宽,峰的质量差. 对CH相关谱而言, 单量子和多量子大的驰豫速率差别就不明显, 所以HMQC一般用于测定CH相关谱.HMQC的优点是压水峰简单, 同样记谱时间信噪比高于HSQC. HSQC(异核单量子相干谱)的优点反式检测氢维(f2)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缺点碳维(f1)分辨率低。相关峰强度差大(如单峰甲基的交叉峰远高于多重 峰CH2的)。要求参数设置较精确。一般用于测定NH相关谱. 当样品量少时,测定HSQC更好.现在文献用HSQC较多. 转自 核磁共振网 http://www.chinanmr.cn 核磁共振网论坛 http://www.chinanmr.cn/bbs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TROSY的信号增强原理
yaqiangwang 2008-10-16 07:11
TROSY是核磁技术手段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主要应用于大型蛋白分子(分子量大于20KDa)的核磁测定。随着蛋白分子的增大,旋转相关时间 (rotational correlation time)上升,使得谱线展宽严重,分辨率急剧下降。一般的异核相关谱已经不适用于如此大的蛋白分子核磁测定。 TROSY技术应用了异核之间的自旋耦合,对于每个H-X组合,在谱图上以4个峰代替了原来去耦合情况下的单峰。由于还存在着偶极相互作用(DD)和化学 位移各向异性(CSA),4个峰的展宽情况不均一,有的变宽,有的变窄。通过相干转移路径的选择,可以使得磁化被尽量转移到最窄的那一个峰,从而实现分辨 率的提高。TROSY的效果在高磁场中比较低磁场明显。(通过理论计算,最优条件约为1.1GHz-质子拉摩频率) 转自 核磁共振网 http://www.chinanmr.cn 核磁共振网论坛 http://www.chinanmr.cn/bbs
个人分类: 未分类|9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磁共振网
yaqiangwang 2008-8-25 20:23
核磁共振网 目前最专业的核磁共振网站,华人NMR, MRI论坛,涵盖液体NMR,固体NMR,磁共振成像MRI,量化计算和电子自旋共振等 核磁共振网: http://www.chinanmr.cn 核磁共振网论坛: http://bbs.chinanmr.cn updated 01/26/2015 核磁共振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NMR圈内的产业和科研信息。欢迎关注。微信号 chinanmr
个人分类: 未分类|8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