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立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古训今读】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xiao 2013-4-26 08:59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 【光按】 《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不长,但是道理皆在其中,倘能如实为之,则离圣贤不远。
个人分类: 金声·玉振|9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禅学社研讨】圣贤论立志
热度 1 xiao 2013-4-17 09:51
【讲题】圣贤论立志 【主讲】萧伟光 【时间】4月20日(本周六)9:30-11:30 【地点】四教306 【主办】北京大学禅学社 【提示】本次禅学社研讨会的主题为“立志与发心”,鄙人就儒家讲立志,从孔孟、程朱、陆王以至梁漱溟先生的教诲中撷取吉光片羽谈一己之心得。另一位同门孙国柱君就佛教讲“发心”。欢迎参加。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98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阳明与梁漱溟谈立志
热度 2 xiao 2013-4-16 15:39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 【光按】 《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不长,但是道理皆在其中,倘能如实为之,则离圣贤不远。 在这混乱的中国社会,无论在思想上、在事业上,都正是彷徨无主的时候。这时候做人最难有把握、有脚跟。常见有许多人,在开头的时候都很有信望,但到后来每每都失去了社会的信任,促使社会益发入于混乱。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必须有人一面在言论上为大家指出一个方向,更且在心地上,行为上大家都有所信赖于他。然后散漫纷乱的社会才仿佛有所依归,有所宗信。一个复兴民族的力量,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我之所以自勉者唯此;因我深切感到社会多年来所需要者唯此。 (梁漱溟先生《朝话@言志》) 【光按】梁先生的《朝话》非常通俗耐读,真乃大家所为,如欲了解国学、了解传统文化者,强烈建议一读。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6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立行
热度 3 szc009 2012-9-2 17:42
中午正准备午休,朋友打来电话,说其同事要当初三的班主任,学校要求每一个班主任用自己名字中的字或谐音字给班级取个名字,还要有一个班级口号,希望我能够帮忙。我就取了“立行”这个名字,班级口号是“立志笃行,追求卓越”。打电话回复朋友的时候,朋友还以为是“力行”或“励行”,其实我开始也考虑过这两个,但还是更倾向于“立行”,以下是对这两个字的个人解读。 先说“立”字。首先是为什么立?为不朽,也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我国历史上真的做到此三不朽的据说也就两个半,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然而怎么立呢?关键的还是要立志。孔子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出《论语》) 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曾国藩同样非常强调立志,其在家书中提到“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而在其弟不满学习环境的时候,更是强调立志:“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易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再说“行”字。所谓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有志与无志关键还要看行动。这里的行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做,而是要笃行,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 所以要强调“立志笃行”,然后才能“追求卓越”,不断的“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 其实清代的彭端淑《为学》一文更是深刻揭示了立行的真谛,而且对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来说也是不无启发的。 附《为学》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个人分类: 躬省力行|415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美文共享(4):司马玄德《谈读书》
热度 1 sqdai 2011-9-26 08:15
【按】最近偶然读到 司马玄德 先生写的《谈读书》,颇受启发,在此转载,供博友们参考。司马玄德是文科专家,但他所述及的关于读书做学问的见解有普遍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日常科研中可以借鉴所述的方法。 谈读书 司马玄德 一个人从幼年上学,到读中学、读大学和读研究生,几乎一生都在读书。那些读到大学和研究院的人,都是考试的优胜者,自然也是读书有得的人。中国从汉代的荐举制,到隋唐之后的科举选士,也都是选拔德才兼备的读书人;两千多年来的文官制,是用知识分子治国。不论这些读书人是从政还是耕读,都离不开读书。古人讲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虽不免夸饰,但说明读书是增长才干的主要方法。 在二三千年的学术史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特别有天赋的人。如创制史学体例的司马迁,注释老子的少年天才学者王弼,乾嘉学派的高邮王氏和注释《说文解字》的段玉裁。到了二十世纪,则有能精通十二国外文且能背诵新旧唐书及五万首唐诗的陈寅恪,被胡适先生称为当代最博学的人;钱伟长先生学一门外语只用半个月;成仿吾先生每天可掌握的外语词汇量是五百个,十四岁时就在日本出版了《德和辞典》, 1957 年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到德国,还可以用德语发表讲演, “ 文革 ” 中还可以用四种外语翻译外国著作;童书业先生能背诵《十三经注疏》,看书时只须看每页的对角线,就可以几个小时间背下二三十万字的书。一部学术史,各有一些天才人物独领风骚,有的著作成为后世永远不可企及的高峰。 与这些天才人物相比,我们可以说都是凡夫俗子。但创造学术史,不能只依靠百年不遇的天才人物,更要靠一般知识分子。历史科学是一种功力之学,不可专恃天才,十之八九要靠努力读书积累。没有特殊天赋的一般读书人,只要勤奋好学,善用方法,仍然可以造就出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讲求读书方法。方法就是我们的工具:桥和船。有了桥和船,虽然我们不是跳远冠军和游泳冠军,却可以由此达彼,远航万里。 一、为学以立志为先 读书做学问,不只是要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成为健康纯净的学术人。一个人读书为学,能否有成,就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志向、有自信、有计划。 为学必先立志。学术是天下公器,对于学者来说,首要的事是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纯真的学术情怀,清静自守,不慕荣利,一心沉潜于学术研究,立志为学术文化事业献身的精神。这是治学的动力,是一个学者的第二生命。 “ 学者欲学圣人,须是立志第一,志是入道先锋 ” 。(清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 “ 学问功夫,以立志为先。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为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立志向学,何患不进。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己。 ” (朱熹《性理精义》卷七); “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蹉跎时光,一事无成。 ”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今人悠闲无心,只是不曾把学问当一件事,遇事胡乱地蒙混打发过去。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大事,岂有可成之理? 有志者,事竟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原因。赵朴初诗云: “ 壹志金可镂,多闻道不穷;艰难成学业,终达妙高峰。 ” 一个人立志向学,是他连朝接夕,嗜书成癖,对书本沉溺痴迷,专心致志,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学、勤思、勤问的不竭的动力。 其次是要有自信,不学则已,要学就要有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好。 其三,是读书治学要有计划。可以立一个一生的计划,也可以立五年八年的计划。将计划分散贯穿到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自己不姑息自己的懒惰,每天读什么书、抄多少资料、写多少东西,都要自己有个指标。今日事,今天一定要完成,决不可顺延到明天。 有志者为学可能不成功,但却有成功的希望,无志者为学必定不成功,也失却了希望。 二、博学与专精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求学亦必有规矩。 《中庸》讲的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是我们读书方法的高度概括。 治学着重于 “ 精 ” 和 “ 通 ” 两个字。治学专精,才能有成绩,为要专精,也要有相当的博通,尤其是历史学科内的各领域的博通。 首先,读书学习要有宗主。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有读书学习一法。学问是要求真理,释己之疑,明己所未达,增广才力,锻炼器识,不是用来炫耀个人才能的,天下古今未有无主之学。学问之道,以各人自己用得着者为真,学海无涯,而人生苦短,以短暂之个体生命,欲吸纳无涯学海,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的读书求知,也只能是在极有限的领域中的冲击。无所不涉的博通,是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之智。(《文史通义 博杂》) 治学要有根基,积蓄得深厚,才能有成就。不读书是当今通病,许多学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一块石头造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广。在自己的专业书之外,要读一点相关学科或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要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论题读书找资料。认真读书,从中找资料,找通识。对资料,要竭泽而渔,善于从常见的资料书中找出特殊的好资料。通过读书找资料,加厚自己的基础,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和学术激情,培养自己的在该领域的学术潜质。潜质深厚才能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可。 张罗捕鸟,网罗多目,得鸟者只是网罗中的一个目,但用一个目捕鸟,却不可得。做好每一个目,才能形成一张大网,有一张大网,每个目才得以支撑。网与目,互相依存,无网之目,或无目之网,都失捕鸟之功。 治学如弈棋,胸中谱多便可以生悟;学赋读千首赋,得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小儿搏泥为娃娃,击之石上,铿然有声,泥多者声宏,若以一丸之泥做娃娃,其声必小。此古人所以提倡读万卷书的原因。多读书则胸次自高,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下笔有取舍。 其次,读书贵专精不贵杂博。我们主张又博又专,读书先务精而不务博,以专为主,有余力乃能纵横。博文为约礼之资,详说为反约之具。博与约不是两件事,而是根据研究需要所必然要求的。专门以外的东西,尽可能的有所不知,专门以内的东西,非知到透彻周备不可,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好。读书可以分为精读、泛读和浏览等形式。泛读可以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而精读则是将所选的重要的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一字一句,处处求解,处处求懂;可以取名家精品,仔细阅读,用心揣摩名家的研究与写作的技巧。有时不妨将精品论著逐段摘抄,将全书全文分解,解剖其论点、论据和论证的逻辑系统。看人家是怎样运用论据,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怎样进行推理和论证,每一层次的逻辑关系等。 读书多而不用或不善用者,几乎等于白读,至多是两只脚的书橱。高明的人,不在于比别人多读了多少书,而是善于用一种思想或理论将知识系统化,能道人所未道,见人所未见,疑人所不疑,信人所不信,化腐朽为神奇。胡适先生曾把知识做过一个譬喻,一个个知识好比是一个个制钱,满屋制钱堆放在地,漫无头绪,不如将这些制钱用一根根麻线穿起来,成为一串串的钱。有了这样一根线,就能把一切于自己有用的知识很快穿起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究其原因,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大战备,有总体观念,有一套策略方法,能将各方面调配好,驭众如驭寡。 三、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求知于书中,得知于书外。 读书求知与禅家相似,须有悟道。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真悟必出于真知,真知必出于真学。多读精思,自有悟入,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只读书不深思则为人所欺,人家说沙可做饭,我们也人云亦云,跟着说沙可做饭,然而沙终不可当饭吃。死书误人,所以孟子说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离开读书去思考,凭空玄想,蔽于皮毛之见,一知半解,就是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法则只是死法。所以要在读书时深思,在读书解疑中会意渐悟。学与思两者不可偏废,学则不恃己之聪明,唯先觉是效;思则不恂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学愈专而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思之困惑则反激学必勤。(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六) “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读书要融会贯通,吸取精华,敢于怀疑,敢于发挥。读书不敢怀疑,不能贯通,犹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要汲古不泥古,落笔无古人,精神始出。 “ 不学则前人之智,非我有矣;学而徇迹引墨,不失尺寸,则诵死人句耳。 ” (方以智语) “ 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 (《管子 尽心下》)读书而有心悟者才是真读书。袁枚称: “ 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 。(袁枚《续诗品 尚识》)读圣贤书,是要将书当作启迪智慧的工具,不是要奉之为教条,当作锢闭才智、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日本的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带研究生,就指定学生第一部书是念《日知录》,因为《日知录》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文献中的经学、历史、文学、经济、典章制度等,而且都是经过顾氏精心熔裁和撰写的,既可作为研究资料,也可作为学习搜集资料与鉴别资料的范本,作为写作札记的方法学典范。 四、读书的具体方法 ㈠循序渐进 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日日有所不知,永不满足,求知不止,学而不厌,读书不倦。历史学是一门功力之学,学问之事,则是由功力以至于道的阶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积硅步而致千里,积卑下而登高峰,其间无可间断与凌越之处。不经初阶,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在学术之路上,没有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平步青云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事。 每个学者,首先要知道应读什么书。中国有目录学,张之洞编有《书目答问》,列有一千种必读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有三千余种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有《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一二三辑),囊括了二十世纪各方面的论著,可以从中查书。我们应从这些索引书中找出我们应该读的书,搞清楚学术研究达到了什么境地。读书而不用书目,恰如远航没有地图和气象图,只是随波逐流胡乱闯,难免不触礁沉没或遇风暴翻船。 ㈡读书要心到、眼到、手到。抄书、校书、注书与抄卡片 读书要一心向学,专心致志。如果说读书有什么秘诀的话,秘诀就是专心,集中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于当前要务上。先其所当先( fiest things fiest ),专一不二( do one thing at a time )。这就是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 人有三性,记性、作性、悟性。记性积而成学,作性扩而成才,悟性达而为识。(章学诚《文史通义 答沈风墀论学》,中华书局版,第 307—308 页。)抄书与抄卡片,是发挥人的记性和作性,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悟性的好方法。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有以抄代读的抄读传统。据说苏轼能过目成诵,但他一生中五抄《史记》。唐代虞世南将积年抄录的书文有意识地分类排比,抄辑其中可作为作文辞典之用的资料,类列为八十部,八十一门,成为传世的著名类书《北堂书钞》。清代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黄氏《逸书考》,动辄辑佚数百种,实际上也是抄书之功。摘录类的书钞,有元代陶宗仪的《说郛》;合抄类的有清代沈炳震的《新旧唐书合钞》,陶宗仪的《说郛》百卷,无有全本,张宗祥先生南北奔走,终于将百卷的《说郛》残本补齐,宗仪之书,其传播和起死回生,都得力于抄书。我见过《钦定国史臣工列传》,共计十四册,都是工楷端丽,没有一个错字;另一部《国朝八十家列传》,共十六本,是归安姚氏抄本,都是难得的善本。 胡道静 先生一生中用五十年工夫,所校凡二十余本,做成了《梦溪笔谈校证》,被顾颉刚先生称为可与裴松之注《三国志》并称绝世双璧的巨著。他认为,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的方法。手抄一书,胜读十遍。借来的未见之书,不舍昼夜,写副本存储。选定一部书后,凡见其他书史中有涉及本书之文,无论是解析、引申、驳议,都一一抄录,附在每章每篇之后,久积便成为该书的注本。 抄过的书,恐有笔误,皆校勘三五遍。或借得旧本,善本,比勘一过,用朱笔记其异同;或借得人家校订的本子,过录其校字与校语。所以,校书成为读书深思的一种方法。一本有一本之善,不校不知其善。(胡道静:《抄校讽诵六十冬》) 我学习前人的经验,也一直很注重动手抄书。我个人抄书经验告诉我,有时一条材料看过几遍,并没有什么感觉,也没发现有什么价值,而一旦动手抄了,就会突然发现其中以往没有注意到的新意跃然纸上,多少年想找找不到的东西竟在眼前,真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我为了写作《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一书,翻阅、复印和抄写了省档案馆二千多卷宗的档案,二十年间摘抄的资料约五六千个文件(条),用软盘考贝,要装五十多张软盘。我手抄的上万张卡片,大部分是抄的书上和档案上的资料。最近我检查我存在微机中的文件,见其中一个文件,是我摘抄的二十四本书的内容摘要,约十六万字。抄书使人宁静,抄书使人深思,不但抄下了自己需要的资料,更能冷静地理清著作的逻辑关系,看前人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视角,前人运用资料进行论证的思路。 作札记。从事学术研究,要把随时见到地材料随手记下来,注意平时积累。古人很多著名的书,都是由笔记札记积累而成的,如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都是平日所见所悟的材料和思想随手记录下来,最后分类排比,用一个题目综合起来,加以说明评论,将该问题的历史渊源、沿革写出来。 ㈢学会作卡片 卡片要概括一个小题目,写上编号,每一张卡片只写一件事,末后要写明作者、篇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页数,以备将来核对原文。卡片积累多了,可以以类相从,分类排比,重新组合也很方便。系统摘抄的卡片,使用时就可以依写作需要,系统整理,将该题目的知识、资料、个人评论等都按系统串连起来,往往在比较分析中,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也就出来了。 坚持写读书笔记。要经常写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练习写作的一种轻便方式。也可以把记笔记与写书评结合在一起,在笔记中随时将书评和提要写到笔记里面;可以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那样,对所读的书写出一个提要,这对逼迫自己认真读书、领会书籍精髓大有好处。 “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 (张之洞语) ㈣大胆写眉批 读书时要随时写眉批,将自己读书时对书中内容的看法写在天头和地脚上。该书哪里说的对,哪里不对,哪里有错,哪里重要,哪里好与不好,都可以眉批中写出来。有的人读书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时间长了都忘记了,读完一本书什么想法也没有,什么收获也没有,读了的书等于没读。要大胆地写,批错了也不要紧。作札记和写批眉批,都是煅练学识自进于道所必不可少的历练,时时表述其学问所见。 我的老师王仲荦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我在仲荦师见到一部章太炎先生手校的书 —— 《嘉庆一统志》。在这部八大本的《嘉庆一统志》的天头地脚和空行上,章太炎先生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眉批按语。 我说的读书,是专指读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读启迪人智慧有利于人心斯民的好书,决不读一句文化拉圾书,更不读那些诲淫诲盗坏书。我有一个研究地质的朋友,他的导师是曾当过地质部副部长的一位工程院士。这位院士要求自己的研究生读完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别的武侠作家的书,理由是读了这些书,就可以开阔眼界,了解社会。这位朋友问我: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要了解社会读什么书。我告诉他:学文科的人可读的书很多,读《史记》、《资治通鉴》或读各种《纪事本末》,根本用不着读武侠小说。而且,我很坦诚地告诉这位朋友,我从来没读过一本武侠小说,而且这辈子不会读那些东西。 我对西洋史没有高见,仅有大学学世界通史的常识。依我的经验,一个人要研究别国的文化,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这不只是语言的差异。一个人不在另一个国家生活十年八年,是难以真正懂得别国的文化的。 1984 年我参与接待了到中国访问的五个日本顶尖级的汉学专家。他们五个人,最大的 49 岁,最小的 37 岁,全部都是教授和研究员,都有多部著作;山东社科院派出的五个人,最大的也是 49 岁,最小的 27 岁,我们五个人是清一色的助理研究员。我们座谈了一个星期,涉及多个领域的一些前沿的学术问题。双方探讨七天之后,社科院院长问我对这些顶尖的汉学专家的评价。我对院长谈了我对他们的估价:我说我最佩服的是 37 岁那位日本学者的标准流利的汉语,这些顶尖级的汉学专家的学术水平,依我看只相当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三年级的学生的水平。事实上,中国研究外国历史文化的所谓专家教授,也只相当于人家中小学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在世界上在与人家对话的水准。我的老师陈同燮先生,是周恩来总理的南开附中和南开大学的同学。齐思和是他的学生。他在欧洲前后生活了十五年,精通四五种外语,这才谈得上对外国史的研究。谢德风翻译了《波罗奔尼撒战争》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前,就是由陈同燮先生审校的。我帮助先生整理和清抄过文稿,陈先生的对谢氏译稿的校改简直是大开花。陈同燮先生亲口对我说:中国研究世界史的学者,达不到在世界上与人家对话的程度。所以中国的世界史教授,文革前只有三级教授,而没有一二级教授。 附注:限于篇幅,录入时删去了对原文的评论。 原文发布日期: 2009-03-20 http://www.cawhi.com/show.aspx?id=5875cid=16
个人分类: 美文共享|41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开学寄语
热度 28 张三火 2011-9-6 22:23
今天下午,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本学期承担的是2010级中医本1班的《内经选读》,72学时,考试课。小班上课,共计69人。初次见面,还有 些陌生。个别学生知道“张三火”,呵呵。 开课之初,我对大家提出一些要求: 1、做一个有志青年 人生一定要有志向,学医不容易,没有坚定意志则学业难成。我说:“是第一志愿来学中医的人,举手让我看一下!”大家纷纷举手,好像只有二三个人没举手,可能是第二志愿吧。我又说:“现在对自己能够学成中医充满信心的人,请举手!”结果,只有两个人举了手,其中后排的一个男生举着双手,他信心满满的样子,相信他行的!另一举手的是个文静的女生,相信她也会努力成功的。面对那么多没有勇气举手、信心不足的孩子们,我不能失望,而是要唤起他们的希望。 2、上课时手机要消音 我上课时,不带手机。对学生要求是必须消音,也不要在课堂上回复短信。若有事,课间再办。这些方面,是对教师或讲话者最起码的尊敬。我上街时,通常也不带手机,比较反感在公共场所大声通话,旁若无人地聊天儿更是没修养的表现。 3、上课时不许迟到、睡觉 要有时间观念。教室不是睡觉的地方,不要养成随地睡觉的坏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造成营卫失调(中医病机)。而且睡觉的那个“困场”会影响周围的人。要睡,回自己的床上去睡! 4、要有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老师课堂上讲授的是需要认真听的,更需要用心领会的。学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习惯是必备的。没有讲的教材上的内容,还有一些课外读物,都是要通过自学实现的。 5、学会记笔记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记笔记,连简单的纲领性的内容都不记,只拿书在上面画。好记性不如滥笔头,记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清代的一个医家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就变成一部影响很大的医学著作——《医述》。我与武夷山老师有两回见面机会,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会拿着一个笔记本,很谦和的并快速记下我告诉他的一些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在听讲座时,他也是认真记录。这让我看到他渊博学识的由来和敏锐思维的源头所在。大家从他的博客中也可以看到的! 6、上课开口 背诵,是学习中医的重要方法。强化记忆是训练基本功的前提。上课开口,需要一起读原文、背原文,跟上老师思路回答问题,都是必须的。一些孩子平常很能说,说个不停,可是上课时,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时,没词了。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用心听讲,也没有去思索,能学到的东西自然可想而知了。 7、见面要打招呼(今天忘记说了,明天补上) 今天已经认识自己的任课老师,以后见面不能视而不见,要打招呼。敬人者,人恒敬之。好习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8、自觉制定学习计划 一个没有计划、生活没有规律的人,做事是很难真正成功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于每个学期初制定出一个可行性计划,并真正去努力、去实施,也是一种能力,更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上述这些,只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方面的具体要求还要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提出。总之,教不严,师之惰。严,并不是只有严厉,应该是严格、严谨。要求,我是这样做了;听与不听,做与不做,那就看个人的了。
个人分类: 教与学|8026 次阅读|85 个评论
The Climb(励志歌曲 by Miley Cyrus)
seawan 2011-7-21 19:28
【意译】 梦想就在前方 哪怕荆棘满途; 不论有几多挫折, 我总是挺胸昂首; 信心可能会颤抖, 但脚下永不停步, 不论山那边有什么在等着我, 不停的攀登就是我生命的全部。 【一句话评论】 参见上面我的“意译”。 【歌词】 I can almost see it. That dream I'm dreamin But there's a voice inside my head saying you'll never reach it. Every step I'm taking. Every move I make feels Lost with no direction. My faith is shakin. But I gotta keep tryin. Gotta keep my head held high. There's always gonna be another mountain. I'm always gonna wanna make it move. Always gonna be an uphill battle Sometimes I'm gonna have to lose. Ain't about how fast I get there. Ain't about what's waitin on the other side. It's the climb. The struggles I'm facing. The chances I'm taking. Sometimes might knock me down but No I'm not breaking. I may not know it but these are the moments that I'm gonna remember most, yeah. I Just gotta keep going. And I gotta be strong. Just keep pushing on 'cause, There's always gonna be another mountain. I'm always gonna wanna make it move. Always gonna be an uphill battle But Sometimes I'm gonna have to lose. Ain't about how fast I get there. Ain't about what's waitin on the other side. It's the climb. Yeah-yeah There's always gonna be another mountain. I'm always gonna wanna make it move. Always gonna be an uphill battle Sometimes you're gonna have to lose. Ain't about how fast I get there. Ain't about what's waitin on the other side. It's the climb. Yeah-yeah-yea Keep on moving, Keep climbing, Keep the faith, Baby. It’s all about, It’s all about the climb. Keep your faith, Keep your faith. Whoa, O Whoa. 带字幕: 更有意境: 同上,宽屏,带有中英文字幕: 黑人团体唯美翻唱Miley Cyrus成名作The climb 电影,不带字幕:
个人分类: 音乐歌曲|4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一寒假,我在干什么?
热度 8 sqdai 2011-1-30 09:4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对于我这把年纪的人,体会可谓深刻。现时,学校里的师生员工(包括一批大一学生)正在度寒假。我的大一寒假已过去了整整 53 年。那个寒假我干了什么?这正是今天我想告诉年青的博友们的。 我做了三件事:思索人生,温习功课,休闲读书。 先说思索人生。 1958 年初,国内的政治气氛有点紧张。但我刚入大学,顾不上那么多,我在想,如何过好自己大学生活?前一年,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寒假,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有为的学者,理科学者;并选定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虽说此材并非出类拔萃,但也不算太差;平凡的家庭背景,幼稚的人生历练,手无缚鸡之力,更兼动手能力甚差,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不相上下,当时的舆论是读文科没出息,那就留下“华山一条路”:向数理化进军!于是,我填报大学的头两个志愿是复旦数学系和化学系。以高分进入复旦之后,发现那里人才济济: 1957 年上海市数学竞赛的三甲,南京市数学竞赛冠军,还有因中苏交恶而从留苏预备部撤下的青年才俊(包括 1956 年上海市数学竞赛亚军),个个才华横溢,不少人已学过大学的微积分和高等代数。我想,面临这样的激烈竞争环境,惟有脚踏实地,拼命用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相信,由于我来自地方上的中学,视野没有他们开阔,其它方面,我不比我的同学们差,应积极面对人生,知难而上。 再说温习功课。大一主修三门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难度依次递降。我决定主攻数学分析。看看周围同学,都在猛攻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他们言必称“吉米多维奇”。上课余暇,我零星地做了《习题集》上的题目,趁着寒假,集中攻关,那时此书只有俄文版,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边学俄文,边做习题。那时奶奶在世,操持家务,爸妈上班,里外忙碌。他们理解我急于读书的心情,让我钻在局促的小房间里“啃书”。题目真是有点难,我一边句读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一边一道一道死扣“吉米多维奇”,有时一道题目要做上一两个小时。三个星期下来,居然让我“斩获”了 500 多道题目,而且从中掌握了高等数学研习和思考的若干基本方法,对此后八年半的学习生涯起了一定的作用。那时,为了战胜“吉米多维奇”真是茶饭不思啊!(真正攻克“吉米多维奇”是那年暑假)。 最后说说读闲书。光做数学难题多少有些乏味,需要不时地休息调剂一下。那个年代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电视节目在那年稍后才有),好在我喜欢读闲书,也不觉得闷。那年寒假留下印象的好书是:《普希金文集》和《裴多菲诗选》,做题目做得烦了,就读几首美好的诗篇。普希金是我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每每路过我家附近的普希金铜像时,我总要肃然起敬地仰视他一番。那本《普希金文集》是翻译家戈宝权翻译的,译笔极佳,我至今还能记得诗人十五岁时写的《我的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普希金,和他年青的缪斯, 爱情和懒惰消磨了他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 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好人。 这篇游戏之作写得很好玩。 《裴多菲诗选》收集了这位匈牙利诗人的大部分诗作,其中有脍炙人口的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还有震撼人心的《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 不再继续作奴隶! …… 我原以为裴多菲是一位革命诗人,读了此书以后才知道,他主要是抒情诗人,他的情诗写得好极了。限于篇幅,恕不举例。 以上就是我的大一寒假生活的简单回顾。 写于 2011 年 1 月 30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5573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或为理想活着,或为物质享受活着
热度 5 sqdai 2011-1-28 08:05
人活着为什么?这是一个经典问题,谁也不能规避的问题。这些年来好像不大讨论这个话题了。昨天年青博友 chenqichun 在留言中说:“ 有人说在求生存还是求理想这个问题上,大部分的我们,只能二选一 。”说得不错。正好前几天看到著名的翻译家、诗人穆旦(查良铮, 1918 ~ 1977 ,金庸的堂兄)的一句名言:“人或为理想活着,或为物质享受活着”,觉得极有道理。 人有理想,就能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必要时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就能像夏明翰那样慷慨赴死:“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人有理想,就能无私无畏,坚持真理,甚至为之献身。就能像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敢于向罗马宗教裁判所宣战:“我希望你们到大庭广众中去把我点燃,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因为我可以以自身燃起的光去照亮后来者的路, …… 。” 人有理想,就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义无反顾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就能像邓稼先,明知有遭受严重辐射的危险,在关键时刻冲向核弹试验场地,从而缩短了自己的生命,加速了核弹研制进程。 也许年青朋友会说,那是极端的例子,我们都很平凡,又处在相对平静的环境里,怎样拥有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是的,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一般没有机会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但是,寻常的环境不影响我们立志,不影响我们实行自己的理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靠我们每个人从点滴做起。 年青朋友还会说,太多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能不做实际的考虑吗?是的,当代年青人经受着太多的压力: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晋升问题,比肩接踵而来,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我觉得,领导不应提倡人们做“苦行僧”,应该大力解决民生问题;而我们自己,应该摆正位置,相信“锅里满了碗里才会满”,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创美好的明天。 总之,人为理想活着,才会活得有意义,活得潇洒。 写于 2010 年 3 月 27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7429.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439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别人浮躁我读书
热度 5 sqdai 2010-12-25 11:45
上海大学 2010 学年冬季学期开学伊始,校报(《上海大学》总第 637 期, 2010-12-06 )头版发了一则图片新闻,令我感奋不已。 现照录此新闻: 冬日,上大的学子们在暖阳与寒风的交替中迎来了新学期。图书馆里,温暖的阳光弥漫着书墨的味道,落笔无声的寂静有行文若水的流畅。勤劳的“书虫”多了,更多学生享受着书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趣;慵懒的“蛇族”少了,更多的学生秉持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只缘身在读书中”——这是上大学子的真实写照,他们用奋斗书写自强,他们用坚持描绘梦想。 不仅图片说明写得优美,照片也拍摄得好:三层回廊尽收眼底,星列着 26 张小书桌,坐着 39 名学生,他们都在潜心读书。 我心里想,要是钱校长能看到这幅画面,他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我清楚地记得, 25 年前,他入长上海工业大学不久,曾经让学校教务处调查过学生晚自习的情况。调查的结果令人失望:在一个非周末的日子里,全校开放的资料室、教室里,总共只坐着不足 300 名学生,只占当时在校学生人数的二十分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我欣喜地注意到上大学风的改变:好学上进之风开始盛行。今年三月,一群年青的学生自发地组织了“晨读社”,响应者甚众,于是,每到黎明时分,在泮池周围就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七月,老校长辞世,上大学子纷纷表示:悼念他的最好行动是遵循他的教诲,自强不息,发奋苦读。因此,我们看到了校园里更多的心无旁骛的读书人。上面说的图片新闻即为一例。 钱校长在晚年,最关心的事情是把上海大学办好,尽快赶超优秀高校。上海大学与名校有很多差距,其中一点就是学风。至今,虽说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学风上的差距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赞美勤劳的“书虫”!但愿上大学子们继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以上是今晨在上大乐乎博客里发的博文。意犹未尽,再写几句。 有些年青人跟我说,现在总不能做到潜心读书,外界干扰多多。于是,我想起了以前的读书人,他们的成长何尝是一帆风顺的! 我常与年青朋友一起分析我国的三代院士(我只把他们看作学有所成者的代表)的成长历程。 第一代院士成长于战乱时期,有时,在大城市里“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他们满怀科教救国的热情,一心向学,终于成为国家科学、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第二代院士成长于社会转型期,有着种种不定因素。他们满怀建设祖国的宏愿,心无旁骛,发奋苦读,终有所成。 第三代院士成长于“文革”时期,那时,“臭老九”读书几乎成了罪名,但仍有一群年青人暗中坚持学习,没有把学业荒废在动乱之中。一旦拨乱反正,他们就有用武之地了。 现在这一代年青人的成长环境比前辈不知好了多少。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只要发奋苦读,一定会有长进。当然,不如意事常八九,总会有种种不公平的遭际,带来数不尽的困惑;特别是时下人心浮躁,非常普遍。我与周围的年青人常说,与其怨天怨地,不如做一些读书、科研的实事,努力使自己成材。有用的人才,总是社会所需要的,而成材之路,总是布满荆棘的。 所以,在学校里,最好还是:别人浮躁由他去,我自发愤读书。 写于 2010 年 12 月 25 日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1689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乔布斯: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yangxlcau 2010-10-30 12:03
今天,很荣幸能参加斯坦福这所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之一的毕业典礼。我未从大学毕业,说实话,这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今天,我只讲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怎么串连在一起。 我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待了六个月就办休学了。到我退学前,一共休学了十八个月。那么,我为什么休学? 这得从我出生前讲起。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他们想收养女孩。所以在等待收养名单上的一对夫妻,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半夜里接到一通电话,问他们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们要认养他吗?而他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后来,我的生母发现,我现在的妈妈从来没有大学毕业,我现在的爸爸则连高中毕业也没有。她拒绝在认养文件上做最后签字。直到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同意将来一定会让我上大学,她才软化态度。 十七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当时我无知选了一所几乎跟斯坦福学费一样贵的大学,我那工人阶级的父母所有积蓄都花在我的学费上。六个月后,我看不出念这个书的价值何在。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念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而且我为了念这个书,花光了我父母这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当我休学之后,我再也不用上我没兴趣的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 这一点也不浪漫。我没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里的地板上,靠着回收可乐空罐的五先令退费买吃的,每个星期天晚上得走七里的路绕过大半个镇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庙吃顿好料。我喜欢HareKrishna神庙的好料。追寻我的好奇与直觉,我所驻足的大部分事物,后来看来都成了无价之宝。举例来说:当时里德学院有着大概是全国最好的书法指导。在整个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了,可以不照正常选课程序来,所以我跑去学书法。我学了serif与san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版印刷伟大的地方。书法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那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计算机。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麦金塔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跟变间距字体了。又因为Windows抄袭了麦金塔的使用方式,如果当年我没这样做,大概世界上所有的个人计算机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当然,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在一起,但是这在十年后回顾,就显得非常清楚。 我再说一次,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我的第二个故事,有关爱与失去。 我好运年轻时就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二十岁时,跟SteveWozniak在我爸妈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计算机的事业。我们拼命工作,苹果计算机在十年间从一间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扩展成了一家员工超过四千人、市价二十亿美金的 公司 ,在那之前一年推出了我们最棒的作品-麦金塔,而我才刚迈入人生的第三十个年头,然后被炒鱿鱼。要怎么让自己创办的公司炒自己鱿鱼?好吧,当苹果计算机成长后,我请了一个我以为他在经营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来,他在头几年也确实干得不错。可是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不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董事会站在他那边,炒了我鱿鱼,公开把我请了出去。曾经是我整个成年生活重心的东西不见了,令我不知所措。 有几个月,我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我觉得我令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见了创办HP的DavidPackard跟创办Intel的BobNoyce,跟他们说我很抱歉把事情搞砸得很厉害了。我成了公众的非常负面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我还是喜爱着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的日子经历的事件没有丝毫改变我爱做的事。我被否定了,可是我还是爱做那些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来过。 当时我没发现,但是现在看来,被苹果计算机开除,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从头来过的轻松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么确定,让我自由进入这辈子最有创意的年代。 接下来五年,我开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又开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后来的老婆谈起了恋爱。Pixar接着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计算机 动画 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苹果计算机买下了NeXT,我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成了苹果计算机后来复兴的核心。我也有了个美妙的家庭。 我很确定,如果当年苹果计算机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帖药很苦口,可是我想苹果计算机这个病人需要这帖药。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爱的,工作上是如此,对情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关系,事情只会随着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变革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东西要失去了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道理不顺心而为。   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上七点半作断层扫描,在胰脏清楚出现一个肿瘤,我连胰脏是什么都不知道。医生告诉我,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个月了。医生建议我回家,好好跟亲人们聚一聚,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那代表你得试着在几个月内把你将来十年想跟小孩讲的话讲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会尽量轻松。那代表你得跟人说再见了。  我整天想着那个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从喉咙伸入一个内视镜,从胃进肠子,插了根针进胰脏,取了一些肿瘤细胞出来。我打了镇静剂,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场。她后来跟我说,当医生们用显微镜看过那些细胞后,他们都哭了,因为那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胰脏癌,可以用手术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我希望那会继续是未来几十年内最接近的一次。经历此事后,我可以比之前死亡只是抽象概念时要更肯定告诉你们下面这些: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留下空间。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时,有本神奇的杂志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当年我们很迷这本杂志。那是一位住在离这不远的MenloPark的StewartBrand发行的,他把杂志办得很有诗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跟桌上出版还没发明,所有内容都是打字机、剪刀跟拍立得相机做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在Google出现之前35年就有了:理想化,充满新奇工具与神奇的注记。  Stewart跟他的出版团队出了好几期Whole EarthCatalog,然后出了停刊号。当时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停刊号的封底,有张早晨乡间小路的照片,那种你去爬山时会经过的乡间小路。在照片下有行小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那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告别讯息,我总是以此自许。当你们毕业,展开新生活,我也以此期许你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非常谢谢大家!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苹果公司的传奇创始人。苹果之所有能有传奇般的发展,开发出传奇般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司传奇般的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76年,20 岁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Wozon)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十年后,苹果公司就从车库里我们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20 亿元资产、4,000 名员工的大企业。1986年,乔布斯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了。从苹果公司被挤出后乔布斯感到失落,但不久就振作起来,乔布斯新建了Next公司,准备开发新一代电脑,同时买下影视动画公司Pixar后来成为世界最有名的三维动画公司。苹果为了要使用Next的新技术,于1996年底用4亿美元收购了Next。但经营不得法,并没有获得应有 市场 ,反而因成本太高造成亏损。1997 年7月因连续5个季度亏损,最高执行官阿默利欧只好辞职,当时苹果已接近破产边缘,人们又想起了乔布斯,于是在紧急关头他又被聘任为临时总裁兼最高执行长官。乔布斯回到苹果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缩短战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 缩减到4种,节省了营运费用。其次,发扬苹果的特色。苹果素以消费市场作为目标,所以他要使苹果成为电脑界的索尼。上任伊始便着手开发iMac,使得电脑非常适合家庭的使用。第三,便是开拓销售渠道,让CompUSA成为苹果在美国全国的专卖商,使Mac机销量大增。第四,调整结盟力量。同宿敌微软和解,取得微软对它的1.5亿美元投资,并继续为苹果机器开发软件。同时收回了对兼容厂家的技术使用许可,使它们不能再靠苹果的技术赚钱。1998年上半年iMac面世取得成功,苹果扭亏为盈。现在人们谈论的是恢复青春活力后的苹果将会怎样推动电脑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苹果行将破产。使苹果起死回生的正是刚43岁的乔布斯。 就在苹果前景一片大好的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患了癌症,最多还能活3到6个月。乔布斯做了手术,且康复。这是乔布斯和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这次经历之后,乔布斯对人生的感悟体会的更加深刻,他说: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有跟著自己感觉和 直觉走的勇气。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这也是乔布斯一直想做到的。 人们认为乔布斯具有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三张面孔。在技术方面,他是使电脑成为消费产品的倡导者;在管理方面,他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企业家;在文化方面,他是电脑文化的革命家。1985年他被里根总统授予国家科技勋章,1987年获杰弗逊杰出公共服务奖。 盖茨对乔布斯的评论是: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飞速发展给人以太深的印象。 来源:http://www.duzhe.com/letter/mw/20100119091346.htm original version: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This is the text of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Steve Jobs, CEO of Apple Computer and of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delivered on June 12, 2005. 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at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I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Truth be tol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 That's it. No big deal. Just three stories.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I dropped out of Reed College after the first 6 months, but then stayed around as a drop-in for another 18 months or so before I really quit. So why did I drop out? It started before I was born. My biological mother was a young, unwed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 and she decided to put me up for adoption. She felt very strongly that I should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 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So my parents, who were on a waiting list, got a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sking: We have an unexpected baby boy; do you want him? They said: Of course. My biological mother later found out that my mo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that my fa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refused to sign the final adoption papers. She only relented a few months later when my parents promised that I would someday go to college. And 17 years later I did go to college. But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ns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ss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sp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 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And here I was spending all of the money my parents had saved their entire life. So I decided to drop out and trust that it would all work out OK. It was pretty scary at the time,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I ever made. The minute I dropped out I could stop taking the required classes that didn't interest me, and begin dropping in on the ones that looked interesting. It wasn't all romantic. I didn't have a dorm room, so I slept on the floor in friends' rooms, 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5 deposits to buy food with, and I would walk the 7 miles across town every Sunday night to get one good meal a week at the Hare Krishna temple. I loved it.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Let me give you one example: Reed College at that time offered perhaps the best calligraphy i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poster, every label on every drawer, was beautifully hand calligraphed. Because I had dropped out and didn't have to take the normal classes, I decided to take a calligraphy class to learn how to do this. I learned about serif and san serif typefaces, about varying the amount of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letter combinations, about what makes great typography great.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spaced fonts. And since Windows just copied the Mac, its likely that no personal computer would have them. 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is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 I was lucky I found what I loved to do early in life. 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20. We worked hard, 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into a $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 We had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 the Macintosh a year earlier, and I had just turned 30. And then I got fired. How can you get fired from a company you started? Well, as Apple grew we hired someone who I thought was very talented to run the company with me, and for the first year or so things went well. But then our visions of t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 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 When we did, 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So at 30 I was out. And very publicly out. 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 gone, and it was devastating. I really didn't know what to do for a few months. I felt that I had let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down - that I had dropped the baton as it was being passed to me. I met with David Packard and Bob Noyce and tried to apologize for screwing up so badly. I was a very public failure, and I even thought about running away from the valley. But something slowly began to dawn on me I still loved what I did. The turn of events at Apple had not changed that one bit. I had been rejected, but I was still in love. And so I decided to start over.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 I started a company named NeXT, another company named Pix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 amazing woman who would become my wife. Pixar went on to creat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 animated feature film, Toy Story , and is now the most successful animation studio in the world. In a remarkable turn of events, Apple bought NeXT, I returned to Apple, and the technology we developed at NeXT is at the heart of Apple's current renaissance. And Laurene and I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together.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It was awful 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ss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ns to try to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d have the next 10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ns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ssible for your family. It means to say your goodbyes.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where the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and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doctors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I'm fine now.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true.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Source: http://news.stanford.edu/news/2005/june15/jobs-061505.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漫谈(1):“为学正如撑上水船”
热度 2 sqdai 2010-10-12 06:58
【按】近年来,读书、学习时偶尔做一些笔记,在乐乎博客中陆续发布,年青朋友表示欢迎。重发在这里,与朋友们分享,有不当之处,请随时指出。 做学问绝非易事,做好学问更是难上加难。八百多年前,先哲朱熹就说过,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此话极有道理。 这段话是前年我参观湖南第一师范原址时第一次看到的。在毛泽东上过课的教室的墙上有许多哲人的语录,据说都是毛泽东当年最喜欢的警句、格言。我见到后,如获至宝,一一录下,回家后细细回味。 朱熹( 1130 ~ 1200 )是南宋年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见链接)。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涉猎经学、史学、文学、音律,乃至自然科学。我认为,对我们理工科学人来说,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值得好好学习。本文只浅谈治学理念和态度问题。在这方面,他有如下理念: 读书先立志。 他说: 百学须先立志。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他还强调: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也就是说,先要立下雄心壮志,努力修身养性,然后才是学好知识,投身实践。因此,他力主: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对于不少新一代学子来说,在立志方面想得不够,学习缺少动力,这是值得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读书须趁早。 他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他还说: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有些青年朋友不够珍惜青春时代的光阴,应该反复体味这些话。 读书应虚心。 他说: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既然读书不易,就得笃志虚心,勤奋苦读。所以,他强调: 读书之法 , 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要置疑。 他说: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就是说,读书时应不断提出疑问,并努力予以解决,逐步融会贯通。而在无疑 有疑 无疑的过程中,为师者责无旁贷,应尽力给予帮助: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说得多有哲理! 读书无止境。 他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到篇首引的那句话: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治学之途无穷尽,不进则退,只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一辈子学下去,才可能有所作为。 谨记这些名言警句,与朋友们共勉。 写于 2010 年 4 月 11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83296.html 【链接】朱熹小传 朱熹小传 朱熹( 1130-1200 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 14 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 1148 )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 1197 ),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 1209 )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 1227 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转自《中华励志网》 http://www.zhlzw.com http://www.zhlzw.com/gy/lz/76727.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0482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生入学“三把火”
sqdai 2010-9-9 07:48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它借用过来,可以说:新生入学三把火。对中小学,我不大了解,不敢对那里的新生多说话,所以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是新进大学校园的本科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九〇后。 何为新生入学三把火? 第一把火: 立志。 大家知道,在中学阶段,年青学子多以进大学为人生第一目标,现在好了,这个目标实现了,很多年青人会感到迷茫:下一步怎么走?最要紧的是 立下大志,心存高远 !其中最要紧的又是,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一个爱国者,永远自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将来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没有这个人生大目标,你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个人生大目标,你就能笑迎困难,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第二把火: 转型。 在中学里,年青学子大多有老师和家长双重保姆呵护、保驾,学习、生活等都有人给你想得十分周到,你只要照办就行了;到了大学,没那么多人管你了,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会关心你们,但一般不会像中学老师管得那么细,家里也是天高皇帝远了,也就是说,你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这就要求转型: 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阶段不同,更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强调自学,这就要求转型: 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大学里空闲时间多了,这就要求转型: 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切莫放任自流。 第三把火: 适应。 要努力适应大学生活。最起码的有两点。一是你会面对更多需要自行处理的问题,与更多的人打交道,这就要求新生们好好适应,先要 学习一些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并付诸实践;二是 学习生活上自立 ,新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可能连手绢、袜子都不洗,这回该学学自理了,别把一大堆赃东西带回家让家人来洗。更重要的是: 适应可能遇到的挫折 ,别动不动就哭鼻子;对未来的种种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放了这三把火,你的大学生活就会顺利得多了。当然,三把火是不够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写于 2010 年 9 月 9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5041 次阅读|3 个评论
杂谈“励志”
boxcar 2010-5-25 11:58
【引子】: 大宝宝同学 ( 为了和总是买棒棒糖路过的小宝宝以及拆字大师王宝山凑成吉祥三宝,我称他为大宝宝 ),其人(奇人)真名吴宝俊,又名大宝斯基(dabaoski)、Neil反面教材等,是科学网博客的名博之一(扮相贼酷,在周排行榜长期位列前十、在总排行稳居前二十,曾在上届青年科学博客大赛中一举搬走一个笔记本俩数码相机,拥有粉丝无数......),他的博文我也是常看常评常推荐。最近,大宝宝出了本名为《玩进科学院》的新书,这本书据说已经被作为励志书推崇,已经在科学网上热炒了有一阵子,并引得众多名博在读后为其挥毫泼墨写下不乏溢美之词的书评(恕不一一列举),为此,兄弟我也十分看好这本书和大宝宝本人的前途以及钱途。鉴于评书(写书评,不是像单田芳那样说评书)并非我的强项,加上我只是在网上匆匆浏览了几眼吊胃口版的部分章节,因此没个全面印象,何况本人一向人微言轻,鼓动不来太多读者,所以就不打算专门出头写读后感(书评)了,让那个已经拟了个《反面教材》如何看的题目的博文就在草稿箱里面继续沉睡吧。相反,今天我倒要借着大宝宝同学的励志书的由头,谈谈我读励志的看法。 励志这个词儿,最近若干年倍火,颇有些文学和影视作品被命名为励志小说、励志书或者励志电视剧等,比较著名的如《士兵突击》,就被用作励志了,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博士毕业时找了份去投资公司的工作,实习时老板就给了她一套《士兵突击》的DVD和一本《货币战争》,用以进行励志和业务素质教育。我想写这篇博文,上网查查励志,结果就能直接蹦出来励志类网站的首页,可见励志现在已经如何的火,而我到现在才忽然想写篇励志文章的家伙是如何的OUT了。当然,我要杂谈励志,绝对不会弱到去搜一堆励志文章、励志歌曲、励志名言、励志人物故事再来说事儿的地步(底部),只会再次祭出自己的绝活拆字和撷英。 都说年轻人要励志,那就得先立志。就是说年轻人要确定自己的志向和树立自己的理想,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志。这个志或许人人皆可以有,但要真正立住却有不小的难度,不是说立不起来,而是容易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改变,不够稳定,如果人的志向是多变的,哪个都不能坚定不移,这种志向恐怕只能是阶段性的指向,有效期不长,最后也实现不了。有些年轻人频频地变换工作而离职,在N年内换了M种工作,如此弄来搞去的,最后自己都会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总觉得现在这个不好,下一个会比这个更好,这样看再多的励志文学、背多少励志名言、情绪激动地听多少场成功人士的励志报告都不会收到真正的励志效果。 励志需要理智。理智的人更容易弄清楚自己要什么,怎么做,无论他们是靠自己悟出来的、学到的或者听到的,他们都能理性地分析,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后有个比较准确的判断。那些能够在理智、冷静地分析了自己和环境氛围的基础上,树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迈出一步步坚定的步伐走下去,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并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大目标,对未来的期许仅仅是越来越大的利益、越来越重的权势或越来越高的地位,就只能算是一种利志(利益志向),倘若不幸再时不时地利令智昏一番,总想着弄几个歪点子走点儿捷径,绝对算不得真正的励志。此外,对于一些天生丽质的美女,是否认真地立志和拼命励志可能并不打紧,因为据说现在有一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认为凭借先天优势找个好男朋友最为重要。 真实的励志,其实是需要砺和执的,也就是既需要不断磨砺意志,同时还要执着于自己的志向,做不到这两点,而空谈励志,便有叶公好龙的嫌疑了。其实励字当中一下子有两个li(厉和力),看来真正要励志不卖力气是万万不行的。 励志不能是简单的例至。仅仅学到了很多励志案例故事是不够的,或许这许多事例中可以寻觅到很多值得效仿的东西,但每个人天生就是不一样的,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和遭遇更加千差万别,靠模仿别人是绝对无法成就自我的,只有对自己的过去和现状有清晰认识、对未来有明确蓝图、对每一天都能很好地把握的人,其成功才是必然的。
个人分类: 社会|6765 次阅读|18 个评论
立志新篇 (幽默版) (笑话)
liuysd 2009-5-13 08:34
转自朋友短信: 中央政治局常委对年轻人的七项忠告: 第一不要怕学校不理想,贾庆林的母校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石家庄工业学院; 第二不要怕短暂的停留,李长春毕业后曾经留校两年待分配; 第三不要怕起点低,吴邦国毕业后直接进厂当了工人,况且一干就是10年; 第四不要怕条件苦,胡锦涛参加工作时就在甘肃的大山里修水电站,还被评为了劳模; 第五不要怕地方偏,温家宝在甘肃修水库一直到四十岁才进机关; 第六不要怕提拔慢,贺国强三十七岁才当上车间主任; 第七看完后赶紧去做自己的事情,别以为自己真能当常委! 博主按 : 做科研也一样! 说不定您就是以后的院士:) 看完博客就马上去做实验吧,记住数据不要造假噢! 哈哈哈.......
个人分类: 开心一刻|4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十岁前如何成功
麦立强 2008-8-25 21:49
为什么从20岁到30岁的时间,才可以跳两级,但是很多人却在30岁到40岁一下子积累身家,成倍数上涨。因为30岁很重要!譬如,李嘉诚、比尔盖茨、杨元庆在30岁的时候,都抓住了转折。而他们做的,无非就是认清自己,解决现在和追逐未来。这看上去人要持续一生解决的问题。但是30岁的人,因为现实的种种情况,面对的问题更突出一些,由此锻炼出的能力也更优异。你的30岁做了些什么或者说将要有什么人生计划,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一:一个目标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   2、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3、起跑领先一步,人生领先一大步: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   4、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 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5、如果你想在30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5至30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   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二:两个成功基点   站好位置,调正心态,努力冲刺,30岁以前成功   (一)人生定位   1、 人怕入错行: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3、 从三百六十行中选择你的最爱    人人都可以创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4、 寻找自己的黄金宝地   (二)永恒的真理:心态决定命运,30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 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   2、 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3、 30岁以前不要怕,30岁以后不要悔   4、 出身贫民,并非一辈子是贫民,只要你永远保持那颗进取的心。 中国成功人士大多来自小地方   5、 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   6、 不要败给悲观的自己    有的人比你富有一千倍,他们也会比你聪明一千倍么? 不会,他们只是年轻时心气比你高一千倍。    人生的好多次失败,最后并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了悲观的自己。   7、 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8、 宁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里面壁    克服你的失败、消极的心态    (1) 找个地方喝点酒    (2) 找个迪厅跳跳舞    (3) 找帮朋友侃侃山    (4) 积极行动起来 三:三大技巧   1、管理时间: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多60倍   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自我管理,游刃有余    (1) 创业不怕本小,脑子一定要好    (2) 可以开家特色店    (3) 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 四:四项安身立命的理念   30岁以前一定要形成个人风格   1、做人优于做事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能重来    (1) 做人要讲义气    (2) 永不气馁   2、豁达的男人有财运,豁达的女人有帮夫运    30岁以前搞定婚姻生活   3、忠诚的原则: 30岁以前你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美誉,这一缺点将要困扰你的一生   4、把小事做细,但不要耍小聪明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五:五分运气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1、人生的确有很多运气的XXXXX: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国的古训说明各占一半   2、机会时常意外地降临,但属于那些不应决不放弃的人   3、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    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4、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六:六项要求   1、智慧    (1)别人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2、勇气    (1)勇气的力量有时会让你成为超人    (2)敢于放弃,敢于舍得   3、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    (1)激情感染别人    (2)三七法则实现领袖气质    (3)拍板决断能力    (4)人格魅力   4、创造性:不要做循规蹈矩的人    25-30岁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产生在这一阶段   5、明智    (1) 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定向聚焦    (2) 尽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努力   6、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在你选定行业坚持十年,你一定会成为大赢家 七:七分学习   1、知识改变命运   2、30岁以前学会你行业中必要的一切知识    a) 每天淘汰你自己    b) 在商言商   3、太相信的书人,只能成为打工仔   4、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八:八分交际 朋友多了路好走   1、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30岁以前建立起人际关系网   2、人脉即财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3、交友有原则   4、善于沟通:30岁以前要锻炼出自己的演讲才能 九:九分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30岁以前养成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成功的大小   1、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2、养成高效工作的好习惯    (1) 办公室    (2) 生活可以不拘小节,但要把工作做细    (3) 学习聆听,不打断别人说话   3、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4、广泛爱好的好习惯   5、快速行动的好习惯 十:十分自信   1、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   2、自信方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3、把自信建立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   4、如何建立自信    (1)为自己确立目标    (2)发挥自己的长处    (3)做事要有计划    (4)做事不拖拉    (5)轻易不要放弃    (6)学会自我激励    (7)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十一: 11个需要避开的成功陷阱   1、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2、不要怀才不遇,而要寻找机遇   3、不要想发横财   4、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让钱为你工作   5、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   6、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知足常乐   7、承认错误而非掩饰错误   8、脚踏实地而非想入非非   9、野心太大而不是信心十足   10、反复跳槽不可取   11、眼高手低   12、不择手段 十二:十二分努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小不是成功,大不是成功,由小变大才是成功   2、中国社会进入微利时代:巧干+敢干+实干=成功   3、努力尝试就有成功的可能   4、做任何事情,尽最大努力   5、把事情当成事业来做 后记: 1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2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3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转自 http://weilaiwansui.blog.hexun.com/22320109_d.html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3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