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好书推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书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bewinner 2015-5-9 16:13
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最近看了一本好书,忍不住又想推荐。照理说,这样一个书名,我是肯定不会打算打开看的。但在一个群里采铜老师大力推荐,本着好奇之心也就拜读一番。刚看前面几页感觉也就so so,但是越往后越精彩,果然大家手笔。 七个习惯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独立期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第二个层次:互赖期 知彼解己,双赢思维,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积极主动 类似之前写的成长式思维模式。做事情时,要经常想现在的思维模式是否足够积极主动。如读一本书,就想象未来要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那你就会穷尽自己的所能,弄懂书中的每一个关键点和知识点。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时,不是畏惧没有人做过,而是把它看成一种开辟新事业的契机,那样就会充满干劲,自信可以接受任何新的挑战。 以终为始 ,字面意思就是以终点的心态看起点。如想象自己在垂暮之年,回顾自己一生,希望自己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评价,把这个评价写下来,作为现在的你努力奋斗的依据和目标。同理,在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我们也要时时想象这件事完成时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此作为我们做事情的目标。 要事第一 ,这个好理解,以重要的事情作为最高优先级。但如何知道哪些事情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 原则中心 ,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原则为中心,而不应该是其他的东西( 如金钱,爱情,宗教等等 )。但怎样才能知道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则?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就需要综合习惯二和习惯三。运用以终为始,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获取自己的使命。然后以使命作为原则中心,按照要事第一的习惯日日感受践行使命感。这样每日你都清晰的知道在做的事情是值得的,是一直在奔向奋斗的终极方向,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以上三个习惯实际上是教独立的个体如何修炼内功,是为 独立期 。而下面三个习惯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是为 互赖期 。互赖,不是寄生,不是依靠,也不是依赖,而是获得独立个体之上的进一步升华,是成熟的思考和处理人人关系。 知彼解己 ,也即通过了解别人聆听别人了解自己。知彼其实很难,你要先放下自己,在聆听中,让自己完全浸入到对方,然后你才能了解到别人的想法,而不是抽身出来,不愿切实体会对方,冷眼旁观对方的倾诉,然后站在自己立场上去评判对方,这样其实是很粗暴的而且交流效果奇差。知彼是交流的基础,只有做到知彼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 双赢思维 ,即Win-Win。相信可以找到一条解决方案让双方都可以 赢 。而且一直以双赢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知彼是双赢的基础,了解对方,才能让对方可以赢。 统合综效 ,有点类似双赢,但这个是达到一种多方共赢,均衡各方面的状态。这是最高状态,处在这个状态下,外在的资源均似乎可以为我所用,事情总是可以得到各方满意的结果。统合的意思是能考虑到所有外在,了解到各方深层次方面的需求(知彼),以多方共赢的思路解决问题。 不断更新 ,以上六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你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体现了这些习惯,而在其他事情上你又沿用了之前的不好习惯。所以,还是那句话,学习如逆水行舟,这些习惯仍然需要你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应用的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附上自己的个人使命清单,也作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 原则中心 。 关于个人 保持积极态度,相信一切事情均有解决的方法 倚重宗教的力量,让宗教坚定自己的价值观,良知 保持内心的诚实,凡事思考 勇于追求,敢于舍弃,为理想敢于断舍离 坚持锻炼身体 关于工作 改变行业的现状,推动行业发展 在工作中要获得个人的成长,每天学习新知识 在工作中自尊,自立,自强,不能离开公司无法活下去 关于爱情和婚姻 渴求爱情,但不盲从 获得个人在两性关系中的成长 节制欲望 关于家庭 尊敬父母,但不盲从 必须独立承担责任,自立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3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推荐---看见成长的自己
bewinner 2014-12-21 20:05
这是一本好书,推荐大家阅读。 它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式和僵固式思维模式。 僵固型的特点 如下: 僵固型自以为具备某种天赋,不必学习,不必努力去追求 僵固型更在意别人的看法,拒绝变化的学习策略,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裁判,而不是盟友。 而 成长型特点 如下: 成长型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相信能力可以改变,并向有益的方向转变 成长型在面对失败困难时,更能平和和自信 改变僵固型思维的一个重要观点:某些人在需要很少或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就能做好某事,但不代表其他人经过训练后仍然不能做好这些事情。这个观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打破了能力由天定,所谓天才不可被接近和超越的认知。 成长式和僵固式的 区别还体现在面对表扬,批评时的思维模式: “表扬不应针对性格特点,而应 关注他的努力和成就 ” 面对表扬,成长式不是认为是对本身人属性的肯定,而是对你做的事情的肯定,对你努力的肯定。 反之,面对批评,成长式不认为是对本身人的否定,不是对个人属性的定型,而是思考这个事情是否努力不够,或者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然后考虑改进的地方。 最后: 思维模式的养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变化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所以成长式思维不认为存在一劳永逸,你需要不断的应对变化,迎难而上。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推荐:萧一山的《曾国藩传》
自我源于思考 2014-10-31 11:34
萧一山的《曾国藩传》出版于1938年,被称为民国四大传记之一。 早先,孙中山为宣扬革命,弘扬太平天国。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11月12日。这时上距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的覆亡不过两年。大江两岸,太平军余部还在继续斗争。他出生的地点是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这里邻近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花县。因此,他在童年时代,就有机会接触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回故乡的太平军老战士。孙中山先生自己就说过其“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 孙中山自命洪秀全第二,所以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领袖曾国藩的态度可想而知。章炳麟等为弘扬革命,不惜借曾氏后人之口说“吾祖民贼”等语。 不过,第二代革命者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均对曾国藩有过不同程度的推崇。而萧一山的《曾国藩传》成于1938年,主要从曾国藩的学问、思想方面对曾国藩的治学立身、经世之志给予极大肯定。 萧一山幼年时代受家乡两位抗清义士事迹的激励,萌发了民族主义意识。1922年,在著名明清史专家 朱希祖 与孟森的倡导下,北大建立了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组织力量对清代文献进行清理。作为朱希祖学生的萧一山参与到这个工作当中,接触了大量原始资料,诸如誊黄、敕谕、诰命、实录、会试、考卷、题本、库表等等;其内容涉及到有清一代的地丁、漕米、旗营、军饷、垦牧、河政、盐行、课税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资料。根据综合整理,萧一山写出了《清代通史》。 萧一山以民族主义作为评价历史的重要标准。他称天地会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开山鼻祖,推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把义和团运动看成一种民族自觉。萧一山说:“中国近三百年来,四万万民众,朝朝暮暮,都在民族解放复兴运动中过日子。” 1932 年,萧一山被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在欧美期间,除考察研究外,他特别留意太平天国史料的搜集。后编成《太平天国丛书》、《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书。 在研究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萧一山接解到了曾国藩及经世之学。鉴于日本侵略中国之势越来越紧迫,萧一山积极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企图挽救国家。他发起成立经世学社;刊印《经世半月刊》、《经世季刊》及《经世丛书》等。正是在这一时期,萧一山出版了《曾国藩传》。 萧一山此时对于曾国藩基本持肯定态度。从写字、治学、立身、处世的角度,详述了曾国藩的态度志趣,分析曾国藩的学术背景,并略过曾国藩的思想偏激、屡战屡败、外交外行等未做论述,着重写曾国藩在挫折中百折不挠,内圣外王。 虽然这部书有一些缺点,主要从国学的角度分析曾国藩,但毕竟是第一部综合评价曾国藩的著作,其中许多观点比当代的评价更有价值。因此推荐。
个人分类: 文学|7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推荐:《习仲勋传》(下卷)近日出版
热度 7 lix 2013-9-1 23:00
新华网北京 8 月 25 日电 《习仲勋传》(下卷)一书,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习仲勋传》下卷2009 年1 月即已送审、 现终于出版。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牵涉到的重大问题、原则问题较多,因此审查得有一个细致的过程。 例如: 1) 据该书载, 1984 年 5 月 25 日,习仲勋在上海的一次座谈会上,曾明确表示文革 “ 没有一点好处 ” : “ 当有人谈到经过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否定 ‘ 文化大革命 ’ 的问题时,习仲勋说,毛主席过去讲对 ‘ 文化大革命 ’ 要三七开。七好在哪里? ‘ 文化大革命 ’ 没有一点好处,当时是对形势估计错了,运动发动错了。 ” ( P521 )。 2 )多次提到习仲勋与胡耀邦共事时的交往,其中两处提到其对胡耀邦个人的评价。一次是胡耀邦当选中央主席前夕, “ 习仲勋说:拥护胡耀邦同志为党中央主席。三中全会前后,是谁冲破了 ‘ 左 ’ 的一套造成的那潭死水,推动了历史的伟大转折?耀邦同志就是重要的一个。他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冲破种种禁锢,这不是他的缺点,而是一个共产党人特别是一位领导干部所必须具有的一股革命闯劲,一种革命胆略,这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人才难得。自他担任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很有成绩,这也是大家公认的。选他当主席顺乎党心、军心、民心。国际舆论预料也会是好的。 ” ( P502 )。 3 )在谈到 1976 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去世时习仲勋的悲痛之情时,对周恩来的悼念和感伤所占篇幅最大,共三大段近千字;相较之下,悼念朱德与毛泽东的相关文字,则只在百字上下。( P344-345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好书推荐之三——《摩尔根评传》
liyibo666 2013-2-26 17:14
好书推荐之三——《摩尔根评传》 2008 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的科学家传记书架旁随意浏览。突然看到薄薄一本小书:《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摩尔根我是早就知道的,大名鼎鼎的现代遗传学之父。我抽出书来,翻看了几页,看到这样一段话:“欧洲来的第一个博士后研究生 O.L. 莫尔的妻子托维•莫尔为她看到的第一个场面大为震惊。她走进买验室时,看见斯特蒂文特(摩尔根的学生)这小子斜倚在椅子上,嘴里叼着烟斗,双脚翘在桌子上面,正在大声地同摩尔根争论。 ” 一个学生,竟然如此和泰斗级的导师说话,我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当即借了回来仔细阅读。 摩尔根( Thomas Hunt Morgan )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按照学术贡献排名,他应该排在第三。第一名是达尔文,第二名是孟德尔。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而摩尔根则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但是,同达尔文和孟德尔相比,摩尔根在培养人才上遥遥领先: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得诺贝尔奖( Hermann Joseph Muller , George Wells Beadle )。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按照自己理念建立的一个全新的生物学部,这个学部中一共有七人获得诺贝尔奖。正因为如此,摩尔根才是我最敬佩的生物学家。 摩尔根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相貌英俊,气质非凡但却不修边幅。他声名远播,却视名利如浮云。印象最深的是他获得 1933 年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的事情:不少著名科学家每到诺贝尔奖颁布的前夜都会紧张地期待从瑞典打来的电话,甚至提前准备香槟酒以供庆祝之用。而在 1933 年,摩尔根工作的加州理工学院是在看到记者来摩尔根实验室采访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他的家人则是在报纸上得到他获奖的消息。更匪夷所思的是,摩尔根因为工作繁忙谢绝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直到半年之后因为同时要办其它的事情才顺便去了斯德哥尔摩。 摩尔根的家庭也很有趣。摩尔根身出名门,他家里出过外交官、将军、商人(做的是大麻的生意),但是却从未出过科学家,所以人们开玩笑的说,摩尔根是他家的一个“突变”。他的伯父,“南军雷神”约翰 . 亨特 . 摩尔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将领,在家乡肯塔基州非常有名。当摩尔根的母校肯塔基大学把新建的生物系大楼命名为摩尔根楼的时候,电视台的一位播音员兴奋的说:肯塔基大学生物系的大楼是以南军雷神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在世界范围,摩尔根大名鼎鼎,而在肯塔基,他的名气始终不如自己的伯父。摩尔根的父亲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开始给自己的表妹写情书,出狱后与表妹成亲,不久就生下了摩尔根。所以,虽然摩尔根创立的现代遗传学理论告诉我们要避免近亲结婚,然而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本人却正是近亲结婚的结晶。摩尔根的家庭还分为两派:父亲和弟弟是一派,摩尔根、他母亲和妹妹则是另一派。父亲和弟弟共同点多,父亲去世后,遗产全部给了摩尔根弟弟。而摩尔根则对母亲和妹妹的关怀备至。 摩尔根在肯塔基大学上的本科,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其实他完全不知道选择学校。在肯塔基大学读本科,因为他家离肯塔基大学只有几里路远;在霍普金斯大学读研,因为他外婆家就在巴尔的摩。他完全不知道那时霍普金斯大学正在成长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他 19 岁本科毕业,两年后在霍普金斯硕士毕业,母校肯塔基大学立即授予他正教授的职称,希望他回来任教。但是摩尔根此时已经有了更大的追求,他在回信中婉拒了这个 offer ,说 “我面前工作成堆,现在停下来就意味着永远也别想前进,这样,不但是我本人,而且连你也会遗憾的。” 阅读科学家传记,其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被他们所部分同化。 摩尔根的研究方式很特别:他同时研究几十个课题。虽然大部分的课题得不到有意义的结果,但是总会有少部分实验得到有趣的或重要的结果。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说不要只做一个课题,是我读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收获。 后来,我来到摩尔根的母校,在摩尔根楼里面用果蝇做研究。我的第一个课题被人抢先发表,幸运的是,我还有另外一个课题,而那个课题进展良好,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 摩尔根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认为实验至上,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当实验结果证明假说是错误的时候,他能马上放弃原来的假说。很多科研人员过于相信自己的假说,当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说的时候,仍然不愿意放弃假说。这样的做法就会导致科研误入歧途。因为摩尔根的影响,我在做自己的课题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假说经过多个实验的结果都不支持,我于是迅速调整了假说。 摩尔根善于发现人才,不计较别人的背景和学历。他曾经给哥伦比亚大学的十几岁的本科生斯特蒂文特委以重任,而斯特蒂文特也没有让摩尔根失望:他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画出了详细的染色体图。在实验室里,他营造出一种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他慷慨地向其他科研人员免费寄送果蝇品种,因此今天研究果蝇的科研人员都愿意和同行免费分享果蝇、自制抗体等试剂。 《摩尔根评传》只有一百多页,九万余字,读一遍只需几个小时,我已经仔细阅读过四遍。 本书不仅记述了摩尔根的一生,还描绘出了现代遗传学的早期历史。这本书适合所有的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精读,对于非生命科研领域的科研人员,应该也有参考价值。因为现在已经停版,所以我在这里提供电子版的下载链接: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356178.html 。
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推荐之三——《摩尔根评传》
热度 11 lingfeng 2013-2-19 08:09
好书推荐之三——《摩尔根评传》
好书推荐之三——《摩尔根评传》 2008 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的科学家传记书架旁随意浏览。突然看到薄薄一本小书:《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摩尔根我是早就知道的,大名鼎鼎的现代遗传学之父。我抽出书来,翻看了几页,看到这样一段话:“欧洲来的第一个博士后研究生 O.L. 莫尔的妻子托维•莫尔为她看到的第一个场面大为震惊。她走进买验室时,看见斯特蒂文特(摩尔根的学生)这小子斜倚在椅子上,嘴里叼着烟斗,双脚翘在桌子上面,正在大声地同摩尔根争论。 ” 一个学生,竟然如此和泰斗级的导师说话,我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当即借了回来仔细阅读。 摩尔根( Thomas Hunt Morgan )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按照学术贡献排名,他应该排在第三。第一名是达尔文,第二名是孟德尔。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而摩尔根则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但是,同达尔文和孟德尔相比,摩尔根在培养人才上遥遥领先: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得诺贝尔奖( Hermann Joseph Muller , George Wells Beadle )。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按照自己理念建立的一个全新的生物学部,这个学部中一共有七人获得诺贝尔奖。正因为如此,摩尔根才是我最敬佩的生物学家。 摩尔根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相貌英俊,气质非凡但却不修边幅。他声名远播,却视名利如浮云。印象最深的是他获得 1933 年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的事情:不少著名科学家每到诺贝尔奖颁布的前夜都会紧张地期待从瑞典打来的电话,甚至提前准备香槟酒以供庆祝之用。而在 1933 年,摩尔根工作的加州理工学院是在看到记者来摩尔根实验室采访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他的家人则是在报纸上得到他获奖的消息。更匪夷所思的是,摩尔根因为工作繁忙谢绝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直到半年之后因为同时要办其它的事情才顺便去了斯德哥尔摩。 摩尔根的家庭也很有趣。摩尔根身出名门,他家里出过外交官、将军、商人(做的是大麻的生意),但是却从未出过科学家,所以人们开玩笑的说,摩尔根是他家的一个“突变”。他的伯父,“南军雷神”约翰 . 亨特 . 摩尔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将领,在家乡肯塔基州非常有名。当摩尔根的母校肯塔基大学把新建的生物系大楼命名为摩尔根楼的时候,电视台的一位播音员兴奋的说:肯塔基大学生物系的大楼是以南军雷神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在世界范围,摩尔根大名鼎鼎,而在肯塔基,他的名气始终不如自己的伯父。摩尔根的父亲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开始给自己的表妹写情书,出狱后与表妹成亲,不久就生下了摩尔根。所以,虽然摩尔根创立的现代遗传学理论告诉我们要避免近亲结婚,然而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本人却正是近亲结婚的结晶。摩尔根的家庭还分为两派:父亲和弟弟是一派,摩尔根、他母亲和妹妹则是另一派。父亲和弟弟共同点多,父亲去世后,遗产全部给了摩尔根弟弟。而摩尔根则对母亲和妹妹的关怀备至。 摩尔根在肯塔基大学上的本科,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其实他完全不知道选择学校。在肯塔基大学读本科,因为他家离肯塔基大学只有几里路远;在霍普金斯大学读研,因为他外婆家就在巴尔的摩。他完全不知道那时霍普金斯大学正在成长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他 19 岁本科毕业,两年后在霍普金斯硕士毕业,母校肯塔基大学立即授予他正教授的职称,希望他回来任教。但是摩尔根此时已经有了更大的追求,他在回信中婉拒了这个 offer ,说 “我面前工作成堆,现在停下来就意味着永远也别想前进,这样,不但是我本人,而且连你也会遗憾的。” 阅读科学家传记,其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被他们所部分同化。 摩尔根的研究方式很特别:他同时研究几十个课题。虽然大部分的课题得不到有意义的结果,但是总会有少部分实验得到有趣的或重要的结果。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说不要只做一个课题,是我读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收获。 后来,我来到摩尔根的母校,在摩尔根楼里面用果蝇做研究。我的第一个课题被人抢先发表,幸运的是,我还有另外一个课题,而那个课题进展良好,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 摩尔根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认为实验至上,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当实验结果证明假说是错误的时候,他能马上放弃原来的假说。很多科研人员过于相信自己的假说,当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说的时候,仍然不愿意放弃假说。这样的做法就会导致科研误入歧途。因为摩尔根的影响,我在做自己的课题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假说经过多个实验的结果都不支持,我于是迅速调整了假说。 摩尔根善于发现人才,不计较别人的背景和学历。他曾经给哥伦比亚大学的十几岁的本科生斯特蒂文特委以重任,而斯特蒂文特也没有让摩尔根失望:他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画出了详细的染色体图。在实验室里,他营造出一种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他慷慨地向其他科研人员免费寄送果蝇品种,因此今天研究果蝇的科研人员都愿意和同行免费分享果蝇、自制抗体等试剂。 《摩尔根评传》只有一百多页,九万余字,读一遍只需几个小时,我已经仔细阅读过四遍。 本书不仅记述了摩尔根的一生,还描绘出了现代遗传学的早期历史。这本书适合所有的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精读,对于非生命科研领域的科研人员,应该也有参考价值。因为现在已经停版,所以我在这里提供电子版的下载链接: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356178.html 。 附录 我第一次阅读本书的笔记。摩尔根的生日是 9.25 ,我可能是借来后第二天才开始记笔记的,所以很巧,我正好是在摩尔根生日那天或者第二天看到了他的传记。 书籍摘录: 他很小就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管是摩尔根这一家或是霍华德那一家,谁都不像他。他无论在哪里,样子总是不振作,大家觉得他有点像个书呆子。他有一个捕蝴蝶的网。他还组织列克星敦的伙伴和巴尔的摩的表兄弟去列克星敦郊外或霍华德家在马里兰州奥克兰的夏季别墅附近的山里去采集标本。 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切通过实验”的原则,摩尔根很快就接受了。这很符合他的口味。他本人就恪守对一切事物都要亲自证明的信条。他全心全意拥护这些教授们的指导原则,后来还责难布鲁克斯哲理有余而实验不足。 摩尔根能够摒弃不真实的东西,也就是摒弃那些经过他自己的实验证明为虚假的东西,即使他自己也曾一度认为它是真理,这就使他拥有少数科学家才具备的灵活性,使他不怕犯严重错误,犯了就纠正,然后又回到思想的前锋位置。 作为一个教师,摩尔根与威尔逊的风格迥异。威尔逊在布林莫尔执教六年,讲课总是经过周密思考,层次分明,顺理成章。摩尔根的口头禅却是:别管教学。他后来又把这样的信条传授给他的得意门生们。 大约十年以后,摩尔根发觉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一个研究生费尔南达斯•佩思全心全意扑在教学上,他就取笑说:“你得当心呀,要不然你会变成个教务主任了。” 他讲课时随兴所至,杂乱无章,而且还常常迟到,有时干脆不来。但另一些学生简直对摩尔根和他讲的生物学着了迷。他有热情,有才学,能使有兴趣的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广阔天地和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而且,他舍得花时间。你要是有问题需要讨论:随时可以打断他的话。这样,他轻而易举就赢得了大批追随者。 摩尔根在这段时间也逐渐形成了他今后特有的研究方式:用综合的办法进行实验,同一时期里至少研究五十种不同的生物。 重要的东西,从前都曾被人说起过,但他们没能发现它。                      ——艾尔弗雷德 . 诺斯 . 怀特黑德 摩尔根经常让几十个实验同时进行。不出他之所料,许多实验走进了死胡同。他常自嘲说,他搞的实验共有三类,一类是愚蠢的实验,一类是蠢得要命的实验,还有一类比第二类更糟糕的实验。 研究者对于一切假说,特别是自己提出的假说,应养成一种怀疑的心态。而一旦证明其谬误,则应立即摒弃之。                      —— T.H. 摩尔根:《实验胚胎学》 1910 年,摩尔根给年青的大学生上尔文•布里奇斯一份在实验室洗瓶子的工作。当布里奇斯透过厚厚的玻璃瓶发现了一只硃砂眼突变果蝇时,他马上被提升为摩尔根的私人助手,因为他的视力非同小可,这种突变常人用显微镜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据说当时摩尔根还得自掏腰包支付布里奇斯的薪金。后来布里奇斯发现了好多突变。 摩尔根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永远是个快活的人。他从事的工作,无论是享誉全球的果蝇研究,还是其他人谁也摸不透的实验,都是他自己最为爱好的。比如,他曾经用螃蟹做实验,一只螃蟹不断爬动,背上粘着另一只蟹,而在两蟹之间放上一小片镭。这种实验的目的何在,谁也弄不清楚。 莉莲在给婆母的信中这样写道,“您问我汤姆待孩子如何,我只能悄悄对您讲,就像他是个十全十美的儿子和丈夫一样,他也是个十全十美的父亲。”他老喜欢逗着孩子玩,所以,全家不得不作出一条规定,孩子该睡觉时,爸爸不得进入婴儿室。夏天,霍华德被带到伍兹霍尔避暑,在一个捕龙虾的渔民家里租了几间屋子。 当他的学生莫尔夫妇生下一名女婴时,摩尔根在给他们的信中说,“恭喜恭喜!我作为长辈只给你们提出一条忠告:可不要给她取名为‘ Drosophila ’(果蝇)。我前后有三次想给孩子取这个名字,但终于打消了这念头。”
个人分类: 好书推荐|21698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共产党章程,18大(十八大).doc
yue 2012-11-20 10:55
中国共产党章程,18大.doc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述历史好书推荐:《要吃粮在四川》
热度 5 lix 2012-7-8 21:58
書名 : 《要吃粮在四川》(「特別版」附送精彩採訪記錄影片 DVD ,片長 100 分鐘) 主編: 蔡文彬 封面引語:五十四位前省地級幹部及知情者親述要吃粮 1975-1980 年主政四川的一部紀實性文集 封底文字:眼前這五十多篇,不是詞章家的筆墨,不是旁觀者的詠嘆,都是過來人的心血。 頁數: 共 605 頁 照片: 16 幅 ISBN : 978-988-19430-9-5 發行日期: 2011 年 4 月 29 日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4965 次阅读|8 个评论
好书推荐:《罗织经》
热度 2 lix 2012-2-4 00:07
作者:来俊臣;译者:马树全;定价: 35 元; 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时间: 2010-3-1 ; ISBN : 9787546109992 百度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862.htm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6268 次阅读|3 个评论
信号检测估计理论好的参考书推荐
prcman 2012-2-2 21:0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始科研要打好基础。以下是信号检测估计理论一些好书推荐并点评,节选自MIT OCW: Stochastic Processes,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 Readings This course has no required or recommended text. However, the optional reference text (A. Papoulis,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s,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 McGraw-Hill, third ed., 1991, ISBN: 0070484686) can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course notes. This book covers many of the same topics we will, but overwhelming student opinion in the past has been that the book is one they tend to refer to much more after the course than during i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While you may well find this book a useful addition to your personal library, we will not assume you have access to the book during the term. Several other texts which may be a useful resource to you are listed below. Reference Texts 01.Anderson, B. D. O., and J. B. Moore. Optimal Filtering . Prentice-Hall, 1979. ISBN: 0-13-638122-7 (Out of Print). Very readable treatment of Kalman and Wiener filtering. 02.Drake, A. Fundament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 Theory . McGraw-Hill, 1967. ISBN: 0-07-017815-1 (Out of Print). Basic engineering text on probability theory. 03.Feller, W.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 Vols. 1 and 2. Wiley, 1968. ISBN: 0-471-25708-7. Valuable formal reference set on probability theory. 04.Gardner, W. A. Introduction to Random Processes: with Applications to Signals and Systems . 2nd ed. McGraw-Hill, 1990. ISBN: 0-07-022855-8. Useful auxilliary reference for a number of topics covered in the course, particularly stochastic processes. 05.Gray, R. M., and L. D. Davisson. Random Processes: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for Engineers . Prentice-Hall, 1986. ISBN: 0-13-752882-5 (Out of Print).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formal mathematical texts and engineering texts on probability theory. 06.Helstrom, C. W. Probability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for Engineers . Macmillan, 1991. ISBN: 0-02-353571-7. Nice undergraduate level introduction to several themes in the course. 07.Kay, S. M.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Estimation Theory . Prentice-Hall, 1993. ISBN: 0-13-345711-7. Accessible and thorough treatment of estimation theory. 08.Lee, E., and D. G. Messerschmitt. Digital Communication . 2nd ed. Kluwer Academic, 1994. ISBN: 0-89838-274-2. Advanced reading on 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09.Loève, M. Probability Theory. Vol. 1. 4th ed. Springer-Verlag, 1977. ISBN: 3-540-90210. Formal but reasonably readable treatment of probability theory. A classic. 10.Naylor, A. W., and G. R. Sell. Linear Operator Theory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 Springer-Verlag, 1982. ISBN: 0-387-90748-3 (Out of Print). Accessible treatment of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for vector space concepts. 11.Oppenheim, A. V., and R. W. Schafer.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 Prentice Hall, 1989. ISBN: 0-13-216292-X (Out of Print). Standard text on discrete-time linear systems and signals. 12.Oppenheim, A. V., and A. S. Willsky. Signals and Systems . Prentice-Hall, 1982. ISBN: 0-13-814757-4. Standard undergraduate text on signals and systems. 13.Parzen, E. Stochastic Processes . Holden-Day, 1962. ISBN: 0-8162-6664-6. Classic, formal text on stochastic processes. 14.Scharf, L. L.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Detection, Estimation,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 Addison-Wesley, 1991. ISBN: 0-201-19038-9. Slightly more advanced treatment of several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topics. 15.Stark, H., and J. W. Woods. Probability, Random Processes, and Estimation Theory for Engineers . 2nd ed. Prentice-Hall, 1994. ISBN: 0-13-728791-7 (Out of Print). A useful reference for many topics in the course,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material. 16.Strang, G.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 3rd ed.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8. ISBN: 0-15-551006-1. Standard reference text on linear algebra. 17.Therrien, C. W. Discrete Random Signals and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 Prentice-Hall, 1992. ISBN: 0-13-852112-3 (Out of Print). Very accessible reference for many topics in the course. 18.Van, H. L. Trees, Detection, Estimation and Modulation Theory, Part I . Wiley, 1968. ISBN: 0-471-89955-0 (Out of Print). Classic and valuable reference text on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theory.
4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41H 好书推荐(待续)
icstu1 2011-9-6 13:47
41H 好书推荐(待续)
欢迎大家推荐我们购买更多的好书! 1、 科学实验之光 ISBN:978-7-03-022483-5 ¥32.00 科学出版社 作者: 贺天平 出版日期: 2009-1-1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实验,它们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或生命世界的内在 奥秘.而且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本书选取历史上一些典型的科学实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观点.同时兼顾科学 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科学心理学及科学美学等。 借阅: (国科图IC室 50.5/625 29-04) 购买: http://www.bjbb.com/bookdetail.aspx?pid=1864654 #
个人分类: H 发现有用文章的推荐、摘录和指向链接|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推荐:性格决定命运
热度 2 xinliscau 2011-2-16 10:13
内容简介   气度决定格局,性格成就未来。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克服性格中的劣势,发挥性格中的优势,运用性格的力量,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英国文豪狄更斯曾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这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最后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境遇。   如果你是一名大、中学生,阅读本书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如果你是一位英语爱好者,阅读本书可以一睹这些佳作的原文风采。   如果你是一位翻译爱好者,阅读本书可以将原文和译文对比推敲,欣赏佳译。   如果你是一名文学爱好者,阅读本书可以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最真挚、最纯洁的感情,从而思索生命的意义。 媒 体评论 表示感激会产生连锁反应,会在周围的每一个人之间传递——包括我们自己。因为,没有人会误解一颗感激之心的旋律,它如诗歌般的韵律会跨越一切障碍,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道谢的快乐》   明白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滚动前行并欣赏周围的一切,也能到达他人只能向往的圆满。                              ——《失去的部分》   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知道体谅人、关心人、热心助人,总之,自己就是一个满怀关爱的人,因此,拥有同情心,本身也是一种回报。                            ——《多一点微笑》   用祈祷护卫你的心灵,以便掌控自我。批评与抱怨是毒瘤,你要根除它们。无论身处何方,要心怀爱心,因为“欢乐”、“爱”与“微笑”总会渐渐地蔓延四方。尽管生命的旅途荆棘遍布,但还要笑对生活……为你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种植幸福的三个步骤》 书摘   为你自己而站立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中年男士在付款台旁边站着的场景。有一些东西使他显得很特别。甚至连装杂货的小男孩好像也意识到了,还满怀敬意地看了看那个男人,干起活来比平时快多了。 我努力观察这位中年男士的特别之处,发现他的外表看起来很普通。虽然他给人一种高高大大的印象,可实际上我看他比一般人还要矮一点儿。他没有十分突出的特征,衣着朴素――穿的就是那种在周末才穿的运动衣。 在这位中年男士离开时才真正触动了我:他走路的姿态就好像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昂首挺胸,自豪地从市场中走了出去。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唠叨了几百次的话,此刻突然有了新的含义。“站直了!就像耳朵上拉着两根绳子一样。” 我认为自己被拉直了,我的头和上身不由自主地挺了起来。当我走向超市门口时,感觉自己高大了许多。这次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自我,一个似乎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的女人!然而,当我匆忙地坐上5点钟回家的班车,又争分夺秒地赶在7点的会议前做好晚饭时,优美的姿态已经消失得一于二净。 到了第二天,当我在商店试衣服时才又想起这件事来,但凡我试的衣服都在不应该的地方鼓起来并起了褶。我侧身照了照,认为也许换一个角度我的形象会更好一些,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姿态是多么丑陋。我突然想起了超市中的那位男士,站得笔直,使他看起来很具吸引力而且十分特别。我这么做的话能不能使我的穿着更好看些呢? 我挺直了,迫不及待地又照了一下。衣服凸起的地方和褶子都不见了,我的线条也更好看了。我喜欢这件衣服! “太好了!”一直帮助我的售货员说。   “你觉得好看吗?”  “是的,它使你看起来更苗条。”   千真万确,我看起来轻了5至7磅。我随即想起来一些关于控制饮食的文章标题,比如“如何在几周内减轻几磅”。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标题:“如何在几秒钟内看起来更苗条”。   要是我站直了,是不是会看起来更年轻了呢?我不情愿地承认也许这是真的。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标题:“如何在几秒钟内看起来年轻几岁”。我慢慢觉察到日常的购物不再让我背痛了。坐在回家的车上,我确信自己在其他方面也感觉更好了。因为,首先我把新鲜空气直接吸人肺的底部并呼出废气,我的内脏都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挤在一起。随后我又想到了一个新标题:“如何在几秒钟内感觉更好”。 然而,站直了反而让我感觉到不自然,地球引力和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总使我低头弯腰。也许这才是我在那天晚会上闷闷不乐的原因,我低垂着脑袋,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我不想与那些人为伍,这会令我感到不舒服,而且我知道自己会错话连篇。 晚饭后,当我不情愿地穿上新衣服时,我看了一眼镜子中的自己。“站直了!”我命令道,我想象着有绳子向上拉我。最后,我达到了最佳状态,就这样去参加晚会了。 好的姿态给我的相貌带来的改变令我很惊异,而更让我惊异的是它对我的精神、态度和自我感觉的影响。我猜想过程是这样的:当我站直了抬起头时,一些身体的小信号传输给我的大脑:“你是自信的;你对自己评价很高;你是值得尊重的重要人物。”像我一样,其他人也发出钦佩我的信息。他们一定在想:噢,如果她认为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重要人物,她就一定是。我开始感到很放松,也比平时开朗多了。那晚当我上床睡觉时,我想到我还有另一个新标题:“如何在几秒钟内感到自信”。 随后的几个星期,我发现长期保持优美的姿态会不断地帮助我。我感到当我站得越挺直,我就更愿意拥护我相信的事物。站得越挺直,自我感觉越好。这使我变得更优秀,同时也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更大的平静与幸福。 前不久,我买东西时,收款员用似乎认识我的眼神看着我。“喂,你不就是某个重要人物吗?”她问我。 “噢,想想,我就是,”我说,“我是个重要人物,我们不都是吗?”   冰茶   雨和阳光创造出了彩虹。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快乐,也不乏悲伤,黑暗与光明并存,好坏兼备。如果能够战胜这些逆境,我们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我们不能控制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却知道该如何处理它们。   1904年,理查德?布莱克尼顿想在圣?路易斯世界商品集市上推广印度茶。由于当时天气非常炎热,根本没有人去品尝他的茶。布莱克尼顿发现其他冰镇饮料的销量都很好,于是决定把自己的茶做成冰镇饮料,放入糖,然后再出售,结果人们非常喜欢。冰茶就这样闻名于世了。   事情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回应或是悲观愤恨。   人类与不能做出选择的橡树不同。橡树不能决定是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或是成为松鼠的食物,但人类可以选择。如果自然给了我们一个柠檬,我们可以选择哭泣,也可以选择将其做成柠檬汁。   心灵小语 生活中有阳光灿烂,也有阴雨绵绵。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有滋有味,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创造。在不如意的时候,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到处受欢迎的方法 为什么阅读本书可以让你知道怎样交朋友呢?为什么不研究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友高手的技巧呢?他又是谁呢?明天你走在街上有可能就会碰到他。当你走到与他相距10英尺的地方时,他就开始摇尾巴。如果你停下来,轻轻拍拍他,他就会在你身边跳来跳去,让你知道他是多么喜欢你。而且你知道他这种热情的背后,并没有隐藏其他的动机:他并不是要卖给你一块地产,也不是想要跟你结婚。 你曾经是否想过,狗是唯一不需要为生活而工作的动物?母鸡要下蛋、母牛要产奶、金丝雀要唱歌,而狗只需要给你友爱,就可以使他的生活有所依靠。 在我5岁的时候,父亲用50美分给我买了一只小黄毛狗。他是我童年时代光明和乐趣的源泉。每天下午大约4点半左右,他就会坐在前廊,用他那美丽的眼睛注视着那条小路,只要一听到我的声音,或看见我摇晃着饭盒穿过矮树林时,他就会像箭一般地飞奔过来,气喘吁吁地跑上小山,又跳又叫地来迎接我。 5年来,蒂比一直是我忠实的伴侣。可是,在一个悲惨的晚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离我仅有10英尺远的地方,他被电击死了。蒂比的死,是我的童年时代一个悲痛的烙印。 蒂比从来都没有读过心理学,也不必去读,而是天性使然。如果一个人真诚地关心他人,那么他在两个月内所交到的朋友,就比一个总想让别人来关心他的人在两年内交的还要多。让我再重申一下,如果真正关心他人,你两个月内就能比那些想让他人关心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醒悟,总是想让别人对他们表示关心。 当然,这毫无作用。人们不会对你感兴趣,也不会对我感兴趣,他们只关注自己――从早到晚。 纽约电话公司曾对电话中的谈话内容作了一份详细的调查,以了解哪一个词使用最频繁。我想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第一人称的“我”。在500次电话谈话中,这个词曾被用过3,990次。“我。”“我。”“我。”“我。”当你看到一张包括你自己在内的团体照片时,最先看到的会是谁? 如果我们只想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那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朋友。那种方法根本交不到朋友,尤其是真正的朋友。   拿破仑就这样尝试过,在跟约瑟芬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说:“约瑟芬,在这个世界上,我曾是最幸运的人;而此时此刻,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信赖的人。”而历史学家们怀疑拿破仑是否真的能够信赖约瑟芬。 我曾在纽约大学选修一门课,是关于短篇小说写作的。在这个班上,一位著名杂志的编辑到班上来给我们上课。他说当他每天拿起他桌子上送来的几十篇小说中的任何一篇,只需读几段,就能感觉出作者是否喜欢别人。“如果作者不喜欢别人,”他说,“别人当然也不会喜欢他的小说。” 这位资质颇深的编辑在讲课中两次停下来,为他所讲的那些大道理而致歉。“我告诉你们的,”他说,“和牧师告诉你们的完全相同。但是,请记住,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小说家,你必须对别人感兴趣。”   如果写小说尚且如此,那么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就更应该这样了。   心灵小语 日升月落,时事变迁,人们心中总会期盼自己能够如一缕清风,带给他人些许舒适,些许快乐。那么,从喜欢别人开始吧,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可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不信的话,试一试吧!   多一点微笑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伊索寓言,说的是狮子和老鼠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头狮子正在睡午觉,一只小老鼠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爪子,结果吵醒了他。狮子刚想张开血盆大口把老鼠吃掉,这时小老鼠喊了起来:“求求你,放了我吧。你永远不会知道,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帮助你的。”当然,狮子听了觉得很好笑,小老鼠竟然会有帮助大狮子的想法!不过,那天,狮子善心大发,便放过了小老鼠。几天之后,那只狮子受困于网中。他费尽周折想挣脱束缚,然而绳子太结实了,他失望地咆哮着。在不远处,那只小老鼠听到狮子的吼叫,急忙跑了过来,用锋利的牙齿咬断了网绳,解救了狮子。这只小老鼠果真用自己的能力回报了狮子的恩情。 同情一个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时,简单地向别人微笑可能就是意义非凡的举动。例如,一个人不管在哪儿,差不多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当地总会有受到排斥的人。当你下一次再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不要不加理睬便从他的旁边走过,而是停下来向他微笑,打个招呼,这样我们的世界就会截然不同。或者,也许你认识的这个人总是被人取笑、受人捉弄或受侮辱。一不要跟着嘲弄的人群起哄,二不要只是站在旁边沉默不语,仅仅一个美好的同情之举就可以帮助这个不幸的人免受痛苦的折磨。这两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同情他人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富有同情心能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知道细心呵护并表达善意就能使一个人的生活更愉快。另外,如果一个人友善地对待别人,那么他自己的感觉也会好起来。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知道体谅人、关心人、热心助人,总之,自己就是一个满怀关爱的人。因此,拥有同情心,本身也是一种回报。 同情是一条不可估量的重要的“人生法则”,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其规律。善良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动,结果每个受其感染的人生活得会更好,生活质量会更高。如果大家养成同情和善良的习惯,试想每个人会有多开心,多幸福啊。每个人都将知道他或她被关心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关心人、爱护人。想象一下,仅仅是因微笑这么简单的举动就会换来这样的快乐。   恒心与毅力 1510年,伯纳德?帕里希在法国南部的一个主教郊区出生。他的父亲可能是位玻璃商人,帕里希从小就跟随父亲做生意。他家境贫穷――太穷了,以至于无力供他上学。后来,帕里希说:“除了从天地万物中学习知识,我再也没有可以翻阅的书籍了。”然而,他学会了将素描加入到玻璃绘画中,然后又学会了读书和写字。 大约在帕里希18岁的时候,玻璃生意变得越来越不景气,于是他离开父母,外出去寻找自己的落脚之处。帕里希首先来到加斯顿,随后又向北部迁移,就这样辗转走遍了法国的各个地方。 直到十年后,帕里希因为结婚才停止了“流浪”生涯。尽管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但孩子的出生还是增加了生活的负担。帕里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经营生活,可是他的收入实在太少了,根本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后来,他将精力集中到了陶器画的创作上。然而,帕里希对这一行却是一窍不通,在开始制作之前,他从来没有看过陶器画的制作流程。所以,他必须在没有任何帮手的情况下,一切从头开始。尽管如此,帕里希还是满怀希望,始终带着恒心和毅力如饥似渴地学习制作知识。 正是偶然看到的一只做工精美的意大利杯子,帕里希便开始考虑进行新艺术的创作。对那只杯子的一瞥彻底打乱了帕里希的生活,从那以后,研究瓷釉的决心占据了他的全部身心。也许帕里希本该只身一人前往意大利探寻瓷釉的奥秘,但是他无法丢下妻儿不管,于是就带上他们同行。满怀着找到陶器的制作与上釉方法的希望,帕里希在家人的陪伴下向前摸索着。 起初,帕里希几乎连瓷釉的调配原料都弄不清,于是他开始了各种试验,以确定瓷釉中的原料到底是什么。他将所有有可能制出瓷釉的材质捣碎,然后买来普通的陶瓷罐,把它们打碎,将自己混合的材料涂抹在碎片上,最后放到高温炉里烧制。他的试验一次次失败,结果只是白白摔碎了罐子,浪费了燃料、药物和时间。   结果证实了帕里希的第一个炉窑是失败的,他又继续建造了另一只炉窑。在这个炉窑里,他燃烧了更多的燃料、损耗了更多的药物和罐子,同样也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直至生活一贫如洗。每次试验做完后,帕里希都要拿出碎片察看,然而,令他沮丧的是,所有的实验再一次失败了。但是,失败的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下定决心重新开始。   两年来,帕里希的实验始终没有取得可喜的成果,他的生活也再一次窘困不堪。不过,他下定决心再做最后一次尝试。 帕里希从砖场背回砖头,既做砖匠又做砖工,亲自建造了一个炉窑。最后炉窑建好,一切就绪。他为最后的努力积聚了大量的燃料,认为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实验终于开始了。 帕里希一整天都守在炉窑旁,往里面添加燃料。整个晚上他就这样望着、不断地添加燃料,但是瓷釉并没有熔化。三天三夜过去了,接着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也过去了,六天六夜之后,不服输的帕里希依然观望着、不停地添加燃料,然而瓷釉还是没有熔化。 于是,帕里希开始为自己的新实验准备原料和添加剂。但是,他拿什么来买罐子?他现在已身无分文,但是他可以向别人借钱。尽管妻子和邻居都认为帕里希将钱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实验上是很愚蠢的行为,但是他的品性还是得到认可的。帕里希成功了,他从朋友那里借到的钱,足够买更多的罐子和燃料,他又开始准备下一步的实验。 这是最后一次,也是最令人绝望的一次实验。炉窑中的火在燃烧,炉窑中的温度在上升,可是瓷釉依然没有熔化的迹象。燃料开始不足了! 帕里希的妻子和孩子跑出家门,发疯般地在镇上呼喊着帕里希疯了。因为他们发现帕里希把家具当木材烧了。 帕里希还在逐步对实验做着改进,他要尽最大可能创造出最完美的作品。如今,他的作品被古玩家们公认为“橱柜中的宝石”。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44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书推荐之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lingfeng 2010-7-13 04:47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是弟弟推荐给我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又不做管理,看管理类的书有什么必要呢?不过,他说:时间管理也是管理,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觉得有道理,就仔细看了。看完之后,发现不仅在时间管理上很有收获,在关于决策、管理等许多方面也受益匪浅。而且,书中所说的很多内容都可以跟科研结合起来。 正如推荐序中所说的一样:读百本书,不如读好书百遍。好的书只读一遍是浪费,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反复阅读,直至把书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本书我不敢说值得你读百遍,但是如果你之前没有读过,读十遍还是值得的。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1966年,出版后成为领导学的奠基之作和管理者的经典书籍。 本书对于管理者的定义与通常人们认为的不同。作者认为:管理者不一定是管理别人的人,在每一个知识型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下属,但他们仍然算是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传统的管理学书籍都是讲怎样管理别人的,而本书却另辟蹊径,讲的是管理者怎样管理自己。作者认为: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绝不可能管理好别人。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 全书可以分为四大块:时间管理,用人,管理与决策。下面我从这时间管理、用人与决策这三个方面分别总结一下我学到的内容。关于管理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就不总结了。 关于时间管理: 在时间管理里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作好时间使用记录,二是时间使用要化零为整。 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却没有很好地利用时间。要想利用好时间,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的时间是怎样用掉的,方法就是记一笔时间帐,把自己每一天的时间都是怎样使用的清楚地记下来。记时间帐的时候,需要注意必须马上记录,否则就会忘记,难以准确记录。很有可能,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间使用记录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和自己的估计想去甚远。 做好了时间使用记录之后,就可以找出那些浪费时间的活动,在今后的活动中取消或者减少此类活动。此外,还可以找出一些可以由别人代替自己办的事情,这类事情可以授权别人代办。 时间记录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一年,都要做三四次记录,每次记录持续一两周。通过不断的记录、分析、调整,才能使得时间使用变得卓有成效。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大块时间和零碎时间的区别。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头脑需要一个启动期,相当于忘记其它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到要做的事情上来。而这个启动期效率是很低的。做一件事情如果经常被打断,头脑就需要不断地需要进入启动期,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很有可能被打断之后就不会继续做了,因为万事开头难,每一次开始都需要消耗一些意志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时间集中起来使用。有些重要的时期,就必须一口气作完。 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面临着时间管理的问题,所以本书介绍的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是有用的。看文献、写论文这些都是需要大块时间的,所以就应该专门腾出几个小时一口气看完文献,腾出几天或几周专门写论文。而有些事情,只需要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能做完,可以放在做试验的空当中完成。 关于用人: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正确运用每个人的才干。用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才华越高的人,往往毛病也越大。只要这些毛病不对工作没有太大影响,就应该大胆的用这样的人才,而不是各方面都不错但却没有突出优点的人才。用人的时候,不要根据岗位需要来寻找人才,而应该根据人才的长处来设立岗位。如果有连续三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失败了,那原因几乎肯定是由于岗位设置的不合理。不要幻想去找到完美的人才来胜任这个岗位,而应该改变岗位设置,让一般的人才就足以胜任。 研究生导师在设立课题,安排研究生、技师和博士后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借鉴这些方法。一个课题,如果需要最优秀的研究生才能做好,说明课题选择、实验设计有问题,应该加以改进,使得普通的研究生就能够完成。 作为学生,虽然并没有用人的权利,但是向别人求教也是广义上的用人。我们常说教师要因材施教,其实,作为学生更要因师求学。除了自己的导师,其它的老师、实验室的技师、师兄师姐、博士后等都是自己请教的对象。在请教之前,就需要弄清楚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什么问题应该问谁。 关于决策: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没有不同观点就没有决策。所谓决策,一定是在不同观点(最好多于两个)中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讨论某某方法是否可行,其实不是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一定要激发多种方案,例如提出四五种方案,再选择出最好的一个。很多美国总统都有一套激发不同意见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由此想到我们开展某个项目的时候经常会做可行性论证。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其实还应该同时做一个不可行性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 决策的数量不宜过多。过多的决策,会让人无所适从,降低决策的作用。所以,应该只就重要问题做决策。决策最关键的,不是做出一个决策,而是做出决策之后的落实。一定要把决策向下属解释清楚,并指派专人负责实施。如果不指派专人实施,决策就如空中楼阁。 上面总结的只是书籍中的一部分。书中还有许多精彩之处,有兴趣者可以阅读全文。 摘录: 实际上,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与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 这份时间记录是由他的秘书记下来的,当秘书把记录送给他看时,他简直一点儿都不能相信。 斯隆先生一向以知人善任而闻名。有人问他用人的秘诀是什么,据说他的回答是:我没有秘诀。我只是有这样的感觉,我第一念就想到的人选,往往不会是最适当的人选。 东欧斯拉夫人有句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这句谚语,我们不妨把它视为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颇为新奇的解释,但它也有时间守恒定律的意味。意思就是说:一件工作,用脚的时间越少(体力劳动),则需用头的时间肯定越多(脑力劳动)。 但是我却从来没见过一位管理者,在检讨过自己的时间记录后,还不改变自己的习惯,将不必亲自处理的事交给别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的机要顾问霍普金斯先生就是一个实例。霍普金斯当年已体衰力竭,举步维艰,每隔一天才能办公几个小时。因此,他不能不把一切事务都撇开,仅处理真正重要的工作。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有效性。丘吉尔还对他钦佩备至,赞美他是一位盖世奇才 ? 。他完成的任务,当年美国政府无人能出其右。 后来我才发现:一个平静无波的工厂,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如果一个工厂常是高潮迭现,在参观者看来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必是管理不善。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 一位管理者花费在会议上的时间如果过多,便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必须集中他的自由时间。他知道他需要集中整块时间,时间分割成许多段,等于没有时间。时间如果能集中,即使只有一个工作日的 1/4,也足司办理几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时间,纵然总数有 3/4 个工作日,也是毫无用处。 还有人将会议、审核、问题分析等例行工作,规定排在一星期内的某两天中办理,而将其他日子的整个上午保留下来,用于处理真正重大的事务。 但现在喜欢把工作带回家来开夜车的人越来越多,这往往会造成一种不好的情况:人们以为可以晚上加班,因此反倒没有抓紧白天的工作时间。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他们要持续不断地做时间记录,定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还必须根据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的多少,给一些重要的活动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限。 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 林肯起初也重视亲近的朋友,例如当时的国防部长斯坦顿。但是直到后来与僚属保持距离,林肯才成为一位有效的管理者。 总之,这第一条原则非常简单: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这就肯定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这个职位就必须重新设计。 所以,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将自己管辖下的职位都设置得合情合理。一旦发现某职位设计不当,他会立刻重新设计,而不会去设法寻找天才来担任,他知道组织的好坏不是由天才来验证的。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第三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 第四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古来许多军事名将,几乎没人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傲的人物(但是反之却不尽然,自高自傲者未必能成为名将)。 马歇尔将军他说:某人不称职,只是不称于此职,并不是说他也肯定不能胜任别的职 务。所以,选派某人出任这个职务,是我的错误,我应该负责再给他找到适合的工作。 他用人时常自问:此人能做些什么?只要能做些什么,则这个人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次要的了。 总而言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 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管理者越是想将繁忙纷杂转化为成就,越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 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越能集中我们的时间、努力和资 源,我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 杜邦公司(Du Pout)有一个好例子:某一产品或流程在尚未开始走下坡路之前,他们就毅然放弃。 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他们知道最骗人的决策,是正反两面折中的决策,他们能分辨正反两面的差异。他们知道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的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 老实说,贝尔研究所绝不是企业界所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但却是第一个以更新现有产品为己任的研究机构,尽管那些产品当时收益还不错。 福特曾经坚信他们开发的一种T 型车,必将是永远受欢迎的车型。因此,费尔有意要让贝尔公司的现有生产技术过时的努力令福特大为不解。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过多的政策说明令人困扰,尤其是在企业机构里更是如此:决策中没有行动的承诺,没有指定何人负责执行。所以,组织的成员看到颁布的政策时,总不免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以为上级只不过是说说罢了。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种不同的衡量方案,再自其中选取最适当的一种。 如果没有考虑每一个可能方案,就是偏颇。 这也正说明了有效的决策者,为什么故意不遵循教科书原则的道理。教科书上说,决策需寻求意见的一致,但是他们却有意制造互相冲突的不同意见。 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在美国历史上,每一位有效的总统,都各有其一套激发反对意见的办法,以帮助自己做出有效的决策。
个人分类: 好书推荐|8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两本好书
maomaoyu 2009-8-28 17:49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打开电视,除了一些怀旧片、古装片,这段时间又多了不少惊心动魄的谍匪片,要么发生在抗战时期要么是解放初期,把现代人的口味放入那个时代,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而反复演绎的无外乎永恒的人性、再加上点儿经典的红色来适应政治需要。曲终人散,留下的除了感慨,更多是迷茫。 这个暑假,每天看孩子、做家务、回老家、接待亲友,忙忙碌碌的转眼就要结束了。忙里偷闲,看了本吉米卡特的《永活的信仰》,很快就被它迷住了。卡特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他对信仰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政治中持守自己的信仰。真是一本因谦卑、怜爱和悄然无声的力量而闪闪发光的书。也深爱《在爱中行走》的德兰(德雷莎),虽然卡特和德雷莎修女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但他们所持守的信念、生活的理念、行为的准则是何等相似!我从这两本书中获得的力量,远比那些谍匪片多的多。也建议大家抽时间来读一读。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4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角的人生轨迹以及成功之谜-读章诒和的《伶人往事》
yangfanman 2009-1-11 20:17
《伶人往事》这本书本来去年已经读过了,最近看了电影梅兰芳,又赏玩了一遍,别有一番味道。这本书作者明言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伟大人物的英雄传记,他们为戏而生,为戏而死;当红时享受了无数的荣光与富贵,落魄时看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名角们最厉害的就是善于演戏了,可他们究竟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又有谁说得清楚。经章诒和这一懂戏之人,爱戏之人的精彩描述,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真是很过瘾,这是我感觉写得很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八位伶人(名角):尚小云、言慧珠、杨宝忠、叶盛兰、叶盛长、奚啸伯、马连良和程砚秋的人生轨迹。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尚小云 往事可萌绿,亦可枯黄言慧珠 往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杨宝忠 往事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叶盛兰 往事梨园一叶叶盛长 往事空一缕余香在此奚啸伯往事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马连良 往事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程砚秋往事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了,梅兰芳哪里去了? 我也很奇怪呀,经过一番寻找,才发现作者在一次访谈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梅先生和孟小冬关系问题,有很精彩的猛料呀。大家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http://cul.cnwest.com/content/2008-12/08/content_1621751.htm 名角们之所以成为名角,当然有他们成功的理由。 首先,必须有让角成功的土壤,天才要么一个也不来,要么就来一群的原因往往是时事造英雄。 其次,他们自身都有很好的天赋。我个人认为,尤其在艺术方面,成功是很需要天分的。 当然了,他们都是很懂得利用和开发天赋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不仅要归于天分,更多的归于汗水和泪水。 另外,所谓程有程派,梅有梅党。有一群人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成功不仅属于他们,也属于那些当作绿叶,以及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人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名角们不仅专业上很强,他们的情商也很高。一方面懂得团聚一批人,另一方面也有度量,懂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角们的成功当然也得有一点点机遇了。 我觉得,这些大师的成功可以总结为以上几个因数。实际上不仅仅是他们的成功,世间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这样。
个人分类: 时效网络|5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推荐之一:《诺贝尔奖并非是梦》
lingfeng 2008-8-25 22:52
读了此书,你不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你肯定会收获许多。 本书由日本生物学家石田寅夫所著,作者曾经与16位诺奖获得者有过直接的交往,因此萌生了写一本有关他们研究趣闻的集的想法。本书以获奖年份为序,描写了99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趣闻,并分析了他么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本书的写作风格和目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的一样:我尽可能写得简洁而生动有趣,重点指出每位科学家为什么会取得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即他们的研究诀窍。 我一直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多阅读那些伟大科学家的传记,从他们的人生经历、科研历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例如他们的思维方式、科研风格等等。而此书在170多页的篇幅中介绍了99位诺奖获得者的科研故事,可谓是浓缩的精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中学生也完全可以不费力气的看懂。 作者在前言中还写道:为了能对贵国做些有益的事,我决定放弃中文版首版的版权费,仅请求出版者将此书在贵国发行册数的10%赠送给图书馆。 现在网上有电子版(凡是经典的书一般网上都有电子版),我将它找来作为附件上传,想看者点击可以下载。 书中摘录: 你的发明如果争取到权威的支持,那么,你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认真阅读他人论文,把论文中的研究成果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那么,也许你就能得到获诺贝尔奖的机会。 尽管你很贫困,但追求学问的志向很高,并且有克服任何困难去完成老师交给的研究课题的坚强意志,那么,你也许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发现了被别人忽视的现象,那么,也许你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能认真地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现象,那么,你也许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是一位大学教授,虽然没有丰富的创造性,却在暑期将实验室借给一位有创造才能的人使用,那么,你也许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个人缺乏从事富有创造性、尖端级研究项目的能力,那么你就培养学生,让优秀的学生们的工作形成一个学派,拥有一种综合能力,你就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非常注重阅读学术报告,并且发现了连报告者本人都没觉察到的情况,那么,你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非常关注他人过去的功绩,并从中选择了由于当时技术还不十分发达,因而没能继续完成的研究项目,那么,你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在科研道路上天生好胜,甚至与自己的老师也每每发生冲突,那么,你也许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虽然失眠给你带来苦恼,但你理智地利用这一习惯集中思考白天最关注的问题,一旦产生灵感就马上记在本子上,那么,你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如果你是一位对基本粒子理论、生理化学、和平运动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见解的不平凡的人,那么,你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甚至获两次。 诺贝尔奖并非是梦
个人分类: 好书推荐|106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