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一流大学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模式启动
热度 30 lgmxxl 2015-11-25 09:24
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盘点之一: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 中国模式启动 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进展。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推进省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一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有影响的大事概述如下。 一、出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建设高教强国成国家意志 11 月 5 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根据《方案》,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高教强国建设首次进入国家文件。 《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 2016 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正式成形。 这个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从 1995 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 211 工程”、“ 985 工程”、“ 2011 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到本次《方案》出台,均体现着政府主导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特征。但在政府主导下,各省市、各代表也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方案。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市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 2014-2020 年),未来 3 年将投入 36 亿,正式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首批认定了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两年来,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其中广东投入了130亿建设;福建是对3所高水平大学每年投入2.8亿。在大学层面,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到了2011年,明确提出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第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方面,中国既主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共识,也力主中国道路与中国大学特色。比较突出的是五项建设任务的世界性和五项改革任务的中国性。在人才质量上,主张立德树人;在学科建设上,主张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在治理模式上,主张共产党对大学的领导;在大学功能上,主张对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第三,公平竞争,特色发展。自“ 2011 计划”始,政府已经开始注重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方案》进一步阹除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也是这一导向的继续,《方案》同样没有预设目标学校。 第四,世界潮流,国家意志。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成高教强国是世界潮流。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均提出了自己的高教强国建设目标与模式。中国始于 2007 年 12 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教育部 18 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上作了“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 2008 年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立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同时这个项目也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2008 年度 ) 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 2008 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的立项。这一重大研究项目从 2008 年初启动到 2014 年 6 月全部 12 个研究课题结题,历时六年时间。其研究成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首批 6 本 2015 年已正式出版。可以说,建设高教强国,成为国家意志,既有了理论支撑,也有了实践经验。 第五,边界消融,问题多多。虽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教强国成为国家意志,但事实求是讲,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乃至高教强国,仍然有很多问题。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边界消融。主要指政府与大学的边界消融;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消融;大学与市场的边界消融;不同类别高校之间边界消融;大学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消融、教学与科研边界消融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中国大学的发展。这其中的现状是大学不是政府,但有很多类政府的特征;大学不是社会,但大学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大学不是市场,但大学内充斥着市场的要素与机制;不能大学之间应该错位发展,但中国大学似乎道路趋同;大学内行政权力一支独大,科研与教学混同等,均不同程度影响中国大学的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21962 次阅读|41 个评论
敢于说“不”: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热度 35 lgmxxl 2011-5-8 09:53
世界一流大学认定标准多重多样,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科研成果,……还可以列出很多。但我认为,从否定意义上去判别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有其进步意义。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它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能满足社会的欲望。大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批判反思品质。因之,我们可以用大学是否敢于说“不”来判别一所大学是否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只有敢于说“不”的大学,才无愧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称号。 “不”唯上 不唯上,即大学不以领导人的意志、执政党的意志为马首是瞻,而是根据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发展自己,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哈佛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但它从来不以自己培养了多少位总统而自我标榜,也不以总统或国家领导人视察哈佛大学而自满。相反,它时时保持着与领导人的距离,唯恐因此沾上“官气”。 1986 年恰逢哈佛大学 350 周年校庆,里根总统应邀出席庆典。事先,不知天高地厚的里根总统向校方暗示,要哈佛到时给他颁一个“荣誉博士”的头衔。按照里根当时的政绩,哈佛真送给他一顶博士帽,也不算为过。可校长德里克·博克却断然拒绝了里根的要求,并公开宣称:“我无意于奉承另一位总统的虚荣心!”总统归总统,哈佛归哈佛,总统不因此而动怒,哈佛也不因此而失去与政府合作的机会。但因此,哈佛却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包括里根总统的尊重。 “不”媚俗 大学和它所服务的社会、政府、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为大学不仅是社会的服务者、支持者,同时也是社会的评论者、思想者。大学不仅创造并传播知识,还要对已存在的社会现象、评论体系和价值观念采取一种独立的质疑态度。为了发挥这种复杂角色的功能,大学必须设立一条与社会分离并渗透边界。这条边界可以确保大学按大学自身的运行逻辑来发展大学,确保大学可以自主决定大学的活动边界、关系边界和行动者边界,最终确保大学发展的自主性、内生性。大学的特性、大学自身的学术成长规律将在大学边界内健康发展,大学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将在大学边界内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大学却失了这条边界,与社会融为一体,则呈献出“媚俗”的特征。“不” 媚俗是大学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也是确保大学独特本质的前提。如果大学媚俗,就会与社会混同,大学就会因此失去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因之,也就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不”唯利是图 大学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就不会有大学的快速发展。但大学不能因此而丧失自己的原则与立场。大学只有确保自己学术中立的地位,才会有其学术真理性的追求。附加条件的利益,只会影响学术研究的公正性、真理性、独立性,并将最终影响大学的声誉与发展。 1990 年代中期,耶鲁大学一位校友要给母校捐献两千万美元。二千万虽非巨款,但对当时捉襟见肘的耶鲁来说,也不无小补。可是,后来校方了解到,捐款人意在设置“西方文化历史课程”,以对抗当时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日益多元的趋向,而且捐款人的附带条件是要提名该课程的教授。于是校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笔捐款。“不”唯利是图是一流大学的品质,一流大学决不会被动地按照捐赠者的议程来为他们服务,一流大学决不会唯利是图,变为捐赠者实现他们抱负或野心的被动工具。 “不”急功近利 普林斯顿大学不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因为普林斯顿大学对学术规律的尊重,她却培养出几十位诺贝尔获奖者。一流大学“不”急功近利,不会把教授当成每天必须下蛋的母鸡,不会给教授定下急功近利的学术目标,更不会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完成多少篇 SCI 论文。正是因为此,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John Wiles )教授才有可能 9 年不出 1 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 360 余年的一大难题——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惟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急功近利的品性,才有对大师和学术的敬重,才有患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 John Forbes Nash )静心地生活在校园内,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 30 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唯上,“不”媚俗,“不”唯利是图,“不”急功近利,说着简单,做着难。也正是因为做着难,它们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一所大学如果做不到说“不”,就永远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学。 杨福家.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97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1812 次阅读|92 个评论
大学发展“加速度”获得之路径选择
热度 5 lgmxxl 2011-3-20 09:35
路径是做事的目标确立、主次界定与先后顺序。只有明确目标、界定好主次后,方能明确做事的具体次序。而明确了次序,全校师生才会有工作的目标与方向,才知如何做、怎么做。好的路径选择,可以使大学上上下下的组织和个人都能清晰地理解大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大学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基础,把大学的成功落在实处。 各个学校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路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以历史上曾经有过快速发展时期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华中科技大学、洪堡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例,它们的路径选择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 北京大学的路径选择是: 1 、转变学校性质——从官僚养成所到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2 、建立新的学校领导管理体制——从少数人说了算到教授治校; 3 、采用选科——从强求一律到发展个性; 4 、改革北大学科设置——从学术并举到以学理为主。 浙江大学的改革路径是: 1 、改革大学管理,明确大学的目标、灵魂和教学。( 1 )大学的目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2 )大学的灵魂——荟萃一批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的教授;( 3 )大学的教学——培养有“求是”精神的通才。 2 、广纳人才。 西南联大的路径是: 1 、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与延聘; 2 、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的路径是: 1 、顶住压力,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 2 、排除万难,坚持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 3 、审时度势,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 洪堡在柏林大学中的路径选择是:“遵循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路线,主张自由与批判地寻求真知。他主张教师可由他们的权力导出这样的结论,即他们可以只用曾经训练他们心灵发现新真理的实例来教学。他称这个原理为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并且遵循它而废除普鲁士科学陆军,任命科学院中最好的学者与研究员为新大学的教授。其次,他为学生废去固定课程,告诉他们可以自由的与任何教授从事研究工作。最后,他提供自由给教师,让他们从事自己的研究,而不论研究会导向何方,以及教导他们所发现的,而不必害怕被干扰。” 威斯康星大学的路径选择是: 1 、形成大学的集体意识——威斯康星思想; 2 、立足本州,放眼世界,围绕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实施大学自治,保持学术自由; 3 、成立大学边界的各类延伸载体,如专家局( The Speakers Bureau )、莫里吉中心( The Morgridge Center )、威斯康星(麦迪逊)社区合作办公室( The UW-Madison Community Partnerships Office )、“威斯康星思想习明纳”( Wisconsin Idea Seminar )、大学科技园等; 4 、建立各类制度,保持大学的各项规划得到持久的落实。 斯坦福大学的行动路径是: 1 、研究二战后形势,抓住社会对大学需求的机遇; 2 、积极建设与企业、军方、政府的关系; 3 、发展尖端学科。 沃里克大学的行动路线是: 1 、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 2 、构築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 3 、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 4 、拥有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 5 、共享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 分析这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我们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一路径与学校发展愿景相适应,与校长的理念相协调;这些路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路径为广大师生所理解与接受;这些路径都有一系列的制度保证措施。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120-128 .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234-243 . 陈远.梅贻琦的选择 .逝去的大学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5 . 129 . 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 155-159 . 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 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 : 组织上转型的途径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 4 .
349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学发展“加速度”获得之内部条件
热度 6 lgmxxl 2011-3-18 11:04
如果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华中科技大学、洪堡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这个快速发展时期的获得是基于以下内部条件的实现。 一、一名锐意创新的校长 通过分析这八所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这八所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名锐意创新的校长。北京大学的发展,始自 1917 年蔡元培到校执行校长职务,始于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浙江大学的发展,与竺可桢校长的领导密切相关,正是竺可桢在 1936-1949 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浙江大学在抗日的连年烽火中,在学校频繁搬迁、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从一所不起眼的地方大学,迅速崛起为国内有影响的几所大学之一;西南联大的发展,离不开三人领导小组:梅贻琦、张伯岺、蒋梦麟,特别是梅贻琦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的跨越离不开老校长朱九思的贡献。国外大学同样如此。洪堡大学离不开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的贡献,虽然他不是校长,但是他直接筹化了洪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离不开校长范•海斯 (Charles Van Hise) 的贡献;斯坦福大学更是离不开特曼教授 (Frederick Emmons Terman) ;沃里克大学离不开巴特沃思的个性与执着。这些校长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具有教育家的素质与追求;具有锐意创新的品格与胆识;具有良好的个性与权威。 作为校长,他们能认真研究大学发展问题,熟知教育教学规律;他们明白大学是什么,什么是好大学,大学如何发展,能够按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大学;他们能够与大学的教授甚至一般的师生分享权力,能够让全体师生的能量、才干发挥到最佳状态;能够在大部分师生不想或没有想到要做某件事时,他们能够成功说服师生去做,从而引领大学向前发展。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家。 作为校长,他们锐意创新,不畏艰难,敢为天下先。蔡元培当校长时北大是一个旧式官僚机构,他的很多朋友都劝他不要去当校长;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是一所不为人知的地方性小大学,而且正赶上内忧外患的时代,可他硬是在流亡中把这所大学变成全国知名的大学;西南联大也是如此;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在 1972 年到 1979 年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被扫地出门而无家可归的专家教授六百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华工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文革刚刚结束,他就大胆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这是何等的胆识;洪堡的柏林大学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但他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威斯康星的范海斯更是大胆提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沃里克的巴特沃思险些被他的反对者灭掉。正是他们大胆的坚持,超人的胆识,为他们领导的大学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除了这些品格与胆识,他们良好的个性与个人权威,也为他们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他们都是真正的教育家,他们能够及时明确大学的发展方向,能凝聚人心;他们是学术上权威,有容人的品格,为人所敬仰。总之,他们可以领导大学走向特定目标。 二、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 所谓“理念”,乃愿景及方向之指引原则。一个无理念之组织,犹如无航之舟、无弦之箭,何以治?所谓“理念”乃组织之最高领导原则,行诸于外在环境,及内部优势所建构宏远、正确及前瞻之目标。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 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社会要求。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顶层设计,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先导。一个大学只有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所大学才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这所大学才能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北大的“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浙大的“求是”精神:( 1 )“求是”就是探索真理的奋斗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牺牲精神。( 2 )“求是”就是不迷信盲从,不主观武断,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 3 )“求是”就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西南联大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 3 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 柏林大学的“大学应当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两项工作”。威斯康星大学的“威斯康星思想”:“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惟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人民的机构”。 斯坦福大学的“抢抓机遇,服务社会”、沃里克大学的“经营大学”或“创业型大学”的理念无不是当时最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与时代相和谐,与学校长远目标相适应,解决定学校中存在的问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得到教师学生的认同。这些理念开创了大学教育史上的新时代,具有理程碑的意义。 三、一个共同做事的好氛围 好氛围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好氛围指的是与外部组织机构的和谐共处、共生、共进,能够实现与外部组织机构的边界渗透,能与外部组织机构形成良性互动,进行恰当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内部的好氛围是指大学有一个共享的价值观、共享的文化,在政策、制度、文化与机制上能够互相包容。内外部的好氛围是大学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不出事的基础与条件。 蔡元培之前的北大是一个具有完全官僚机构性质的学校,他到之后,第一件大学就是转变学校的性质,把北大“由官僚养成所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然后通过聘任各学科学长,彻底转变了大学的氛围,使大学成为培养人才、研究学术的地方;梅贻琦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认真演义了“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他不仅将这一理念用于学术,用于处理党派关系;还用于处理三校合作、院系工作,甚至用于他领导的常委会、教授会、校务委员会。”为学校发展创先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学校发展并跻身于世界知名大学创造了条件。竺可桢、朱九思由于良好的个人权威,也形成了校内外团结的良好氛围。洪堡时期的柏林大学由政府一手操作、校长由洪堡亲自选择,这为柏林大学建设良好的校内外氛围打下了基础。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由于与州长拉•福莱特( La Follette )的良好个人关系,使威斯康星大学与政府有着大学发展史上最为密切的大学与政府关系。斯坦福大学正是形成了必须服务社会才能生存、才能留住人才的思想才办起了“硅谷”,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才创造了“硅谷效应”。沃里克大学也正是有了一个共享的创业文化,才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走出困境,形成了创业做来的“经营大学”理念。 大学虽然是一个“有组织无政府”状态的组织,但在大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关键工作上必须有一个共享的好氛围。如果在这方面有杂音,大家意见不一致,好事也可能变为坏事。 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有三要素,即教授人选、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建筑。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教授人选。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如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业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敦行的学者。” 一流的教授,是大学优势学科的代表者,是大学优良学风的酿造者,是大学声誉的表征者,是大学精神的笃行者。蔡元培的成功离不开一批优秀的教授:文科陈独秀、胡适、鲁迅、马叙伦、李大钊等;理科有李四光、冯祖荀、颜任光等;法科有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等等大批教授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 1918 年,北大有 200 多名教师,教授 90 余人,教授平均年龄仅为 33 岁。 竺可桢的成功离不开马一浮、胡刚复、苏步青、谈家桢、王淦昌、丰子恺等的加盟。西南联大更是被称为“教授储备库”。朱九思的成功得益于其文革后期收罗的大批人才!洪堡时期的柏林大学更是人才济济,几乎同时代最著名的学者都集中在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成名也在于一批一批的教授走向政府兼职岗位,走向农村,走向社会建设的第一线;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弗雷德里• E •特曼( Frederick Terman )在大学危难时认识到在美国战后经济繁荣和冷战形势下,政府必将大规模投资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并预测到“政府的拨款势必倾注于有实力的大学或大学里有实力的系科”。为此,特曼确定的策略是:选择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为重点发展学科,构筑学校的学术“尖顶”,吸引知名教授,竞争政府研究拨款。 斯坦福大学的成功在于一批教授构築了“学术尖顶”,形成了一批全美的优势学科,在于教授成果的科学转化。沃里克大学的成功也在于有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这个心脏的活力来自于“沃里克研究员计划”,讨论“如何通过一个研究员计划来增加有活力的高质量研究人员。”保持沃里克大学的学术地位和为创业大学提供支撑。 这些大学在教授问题上,一是认识到位,他们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教授是学校的主体,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般搬椅子凳子的。”教授是大学成功办学的充要条件。其二是积极聘任国内外一流的教授到校任教,如西南联大 1948 年有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 25 名,点全部中央研究院院士的 32.4% ,斯坦福大学 1983 年有 77 名院士,占全美院士总数的 5% ; 三是这些大学都能够在聘来的教授的基础上,能够重用教授,能够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教授安心于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并在教学与研究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非学术因素干扰。 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69-70 .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241-242 . 李培根.大学校长之战略把握与推进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 7 ): 27-32 . 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111 .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120 .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237 . 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 .杨东平.教育:我有话要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397 . 周少南 . 斯坦福大学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77-79.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5 . 2 . 33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45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建设一流大学可以有“加速度”
热度 10 lgmxxl 2011-3-16 09:28
温总理在 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 , 这一提法引起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一些委员和代表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不能‘加快’建设的 , 而是应该稳妥推进高校总体水平的提高 , 以总水平的提高来成就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大学的形成 , 是一个渐进、连续、积淀的过程 , 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 短期内想实现‘加快建设’ , 目标不切合实际。” 对于“建设一流大学”是否可以“加快”,我认为可以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得到印证和说明。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何谓“加快”?“加快”即是非常规发展,是有加速度的发展,也可以称为跨越式发展。综合观之,在大学发展史上,大学发展的态势可以归结为两种:其一是渐进式发展,也即平稳发展;其二是跨越式发展,也即“加快”发展。具体到每一所大学的发展史,同样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时期,渐进式发展时期和跨越式发展时期。我们认为,一所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标志、获得“加速度”的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在大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大学成功实现了转型,为大学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领导下,由一所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旧大学,转变为一所新型现代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二,在大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丰硕成果,也可以说这所大学取得跨越式发展。比如,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领导下,由一所地方大学变为“东方的剑桥”,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又如西南联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人才,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之说,创造了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其三,在大学发展的某一时期,该所大学在国内外公认排名机构中,名次前移明显,甚至进入世界前 100 名行列,我们说,这所大学同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建校只有 60 年的高校,由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变为国内一流大学,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外的洪堡大学是一所在废墟上建立的大学,可它却成为当时世界大学的榜样;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赠地学院变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二战前还是一所优秀教师不愿意去的大学,二战后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在建校不到 50 年的时间内,步入英国大学的前十名,这些大学都在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发展的“加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纵观这些国内外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也就是说,建设一流大学是可以有“加速度”的,“一流大学”是可以加快建设的。如果再进一步对每所大学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建设一流大学”的“加速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实现两个耦合:大学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要素的耦合;大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第一,大学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要素的耦合:即大学的外部生态环境适应于大学的生存发展。这种耦合的实现可以是被动的,如中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浙江大学,当时政府因为没有能力管理大学,大学被动实现了“自主办学”。也可以是主动的,如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二者均靠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社会、政府对大学自主权的尊重。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耦合,其结果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成为间接的互动关系,或者说是政府法人与大学法人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政府并不直接用行政的手段干涉大学的具体事务,大学成为独立运行、自我负责的民间法人实体。这几所大学的成功,都是在大学享有充分自主权的情况下获得的。第二,大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即大学成长的各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了一种互动、相互促进的机制。这些要素包括:大学校长、办学理念、办学氛围、名师大师、办学条件等。五种要素耦合的结果是大学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生态条件的实现;标志是学术自由氛围的形成。这几所大学的成功,真切说明了大学内部要素耦合的重要。大学只有实现了两大耦合,大学才会有自主发展、学术自由、学术自主的氛围与条件,大学才能获得发展的加速度。没有耦合,只有一两个要素条件,是形不成大学发展的学术生态的,也当然不会有大学发展的加速度。 张宗堂,舒静 . 一流大学建设能不能“加快” ? . 新华每日电讯两会特刊 . 2011-03-07.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5514 次阅读|20 个评论
革故鼎新(20):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建设——读杨学祥教授诗
pww1380 2011-1-12 17:20
革故鼎新(20):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建设 ——读杨学祥教授诗作《地狱和天堂》感怀 杨文祥 好诗!一诗道尽了一流大学的本质之所在——世俗社会的地狱,精神天国的天堂。 杨学祥教授平实流畅的语言,独到深刻的思想,渐臻对世事洞若观火,对语言驾轻就熟,思想与语言艺术浑然一体的思想艺术境界。 笔者同样身为大学教师,对大学的历史与现状,理念与现实感同身受。读罢《地狱和天堂》这篇诗歌佳作,浮想联翩,感慨系之,激动不已。 大学本应是社会的象牙塔,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历史高度的顶端标志 。为此,大学最基本的社会表现就应该是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世俗物欲的拒绝,尽管世俗社会是其现实存在的社会基础。正如拔地而起的参天古木,尽管它离不开生养它的现实的土地,但它必须尽其所能远离现实的地面才有可能具有足够的高度。另一方面,只有具有足够精神高度的大学才有可能有效发挥其推进世俗社会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实现其提升世俗社会文明水平的历史价值。一如现实的土地也只有连年不断地承接古木飘零的落叶,才能够由于腐殖质层的不断增厚而日益肥沃。 大学如果无条件地接受世俗社会的一切,混迹江湖,“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则必然在其登入世俗的天堂之时,随即便堕入万劫不复的精神的地狱 。这样,大学不仅将完全丧失其在人类文明进步进程中的历史价值,也将完全丧失作为其现实存在基础的社会功能。当下中国的大学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目前全国大学普遍盛行的行政化和功利化这一社会现实,就是中国大学世俗化最集中也是最写实的体现。 就是说,大学如果不能与世俗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无条件地接受世俗社会的一切规则——成文规则与不成文的潜规则,对世俗社会的低俗倾向不是校正而是随波逐流甚至是推波助澜,那么,在现实的土地上就不再会有大学存在的社会空间,尽管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社会怪胎——名为大学实为衙门或公司的畸形组织举目皆是,遍布街头。在病态社会这一病态万状的状态下,即便寻求一所真正具有最起码的大学精神的末流大学也已经不可再得,更遑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了。 参考文献: 1.杨学祥.地狱和天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3556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4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校长论坛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剖析?——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
lgmxxl 2010-5-3 11:26
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5月2日在南京开幕。这是自2002年首次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来的第四次会议。前三次均成果丰硕:每届都出版两本书《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和《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来自9个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校长将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质量保障与评价、绿色大学建设、大学与企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虽然刚开始一天,但中外校长的真知真知灼见就跃然纸上: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先生认为:创新是自然的事,开始的时候首先需要有怀疑的态度,怀疑的态度是创新的开始。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哈米尔顿认为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美国耶鲁大学理查德莱文则直言不讳地说,目前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最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美国的高校普遍采用通识教育的模式,本科的头两年学习中对各种学科都有所涉及,后两年才选定主科。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认为,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卓越是大学的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希望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实现卓越。 如果再对照一下前三届这些大学校长的发言,我们会发现,他们委实讲了很多大道理,这些道理现在已经为中国校长甚至普遍的985大学教授都已明了。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剖析呢? 如果是理论探讨,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学术争鸣,是纸上谈兵,这种探讨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理论启蒙。这方面我们已经受益了。自2002年首届中外校长论坛以来,我们的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大学已经引进了所谓的国外先进经验。主要有三:第一,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师。这虽然不是什么先知,因为我们的梅贻琦校长在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讲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第二,学科建设为龙头。现在这句话成了中国各大学的名言了,也成为规划目标之表述了,好像唯有此,才能体现大学之道。可这更不是新东西。第三,实施通识教育。这几年成为中国985大学的一个时尚,各式各样的通识教育学院如雨后春笋。如是之识,在中国更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梅校长的大学一解,其核心一个内容就是通识教育。 更为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到了中国就走样了。第一,一流大师成了招牌、成为符号,而不是一种教授、教师了。他们需要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待遇,可就是不出一流成果,到中国后也逐步走向了行政化。很多人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而在国外,二者之间一般不搞太多兼职的。莱文校长主政13年,就没有带一名研究生、没有搞一个项目。而我们的大牛们,不仅项目多多、而且经费多多、人脉多多。如此进一步引起了中国大学教师的不公。第二,通识教育成为口号。所谓我国现在的通识教育,大体上是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学院中,名曰书院式教育。然后进行一些所谓的通识课。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大部分的所谓的这些通识学院,实际上实行的是精英式教育。这些人基本上以考研、考博为目的,以成为科学家为目标。实际上没有真正把握通识教育的灵魂。第三,学科建设没有成龙头。名义上的重视学科建设,拓宽学科基础,成立所谓的大部制。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多了一些领导,行政化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学科建设仍在系级、院级水平上发展,真正的交叉学科并没有出现。 由此看来,我们办大学校长论坛的目标好像只停留在理论探讨、停留在论坛上、停留在随后的出书上。而我们大学中所有的一切,仍然照旧,并没有实质改变。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是我们对论坛定位有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改为实践剖析。通过论坛具体剖析中国大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科建设,到底怎么建设?要认真吸收国外大学建设世界顶级学科的经验,从体制、制度、机制、操作各方面进行论证。再比如,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也要反思。为何我们大学教师没有了激情?为何都想从政?教师发展的真实涵义是什么?最后,通识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也应该反思一下,为何我们没有了质疑、反思的习惯?国外的通识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真正对中国大学有益的东西应该是国外大学的案例剖析。这种剖析应该是:第一,原滋原味。即把其过程搞清楚,把其核心理念、基本做法、主要制度、机制体制等搞清楚。第二,问题剖析。要反思国外大学中先进理念的问题,同时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能只盯着其先进经验,实际上任何先进的东西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三,比较分析。要彻底分析清楚同一事物的不同成长规律,分析为何桔生淮南则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橘的问题。 真希望每两年一次的论坛成为中国大学改革的发动机,最不希望这种论坛成为符号,成为一种免费旅游。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572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