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交利物浦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浦9:世界著名高校的门槛
热度 11 lzcyzm 2017-11-12 22:26
前言 : 本文实际上写于一年多以前,写完之后觉得广告意味有点强,所以一直没有发。 后来索性想把本文当成广告文,直接在高考后填报志愿前发出来,帮学校多招两个学生也不错啊;但终究还是觉得有点不妥,所以依然拖着没发。 今天发本文是因为前两天又看到了今年毕业生的统计数字。 本届(2017届)生物科学系毕业生大概60人,3人去了牛津剑桥,8个去了帝国理工, 10个左右去了伦敦大学学院(UCL)。我个人更喜欢美国,所以我本人带毕业设计的两个学生里,一个去了美国的UC Davis (US News排名大概30-40左右),另外一个留在西浦全奖直博(发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学位)。整体上来看,学生出路还是与前一届基本一致。 部分内容见校新闻: http://www.xjtlu.edu.cn/zh/news/2017/11/%E7%94%9F%E7%89%A9%E7%A7%91%E5%AD%A6%E7%B3%BB%E6%A0%A1%E5%8F%8B%E5%8F%97%E5%85%A8%E7%90%83%E7%9F%A5%E5%90%8D%E5%AD%A6%E5%BA%9C%E9%9D%92%E7%9D%90 。照片中去牛津的小姑娘Tang就是我的Tutee,也是我刚到西浦教一年级时教过的学生。当时就觉的这个小姑娘上课挺积极的,大二下学期时发现她成绩特别好,没想到今天真的去了牛津,真心为她高兴。 本文虽然广告感很强,但其实所有内容均与事实相符,因此,写作此文的时候,本人也并无面红耳赤之感。( 亦或者,本文通篇均与事实相悖,本人脸皮之厚已趋于化境?) ******* 以 下为一年前所写博文的内容: 前两天收到系里的邮件,统计出这一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去向。 不看也能猜到,70% 的欧美名校。打开文件翻了翻,果然如此。帝国理工就去了十分之一 ,其他的包括牛津剑桥,比较抢眼的还有美国杜克大学的博士全奖和卡耐基梅隆的计算生物学硕士。要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全国各地的录取线都不高,基本都是重点线上20-30 分录取,学生入学时的整体情况跟国内的“985 牛校” 相差甚远,甚至比211 都还大大不如;不过,看这升学率和研究生录取结果,不得不说西浦的学生和老师们做的不错。 ** 今天说说为什么西浦的毕业生能进入世界著名高校,既“ 世界著名高校的门槛” 到底有多高。 与传统大众的理解恰恰相反,世界著名高校的门槛其实非常低。 以 社会主义英国为例,人口6000 万,罗素集团名校联盟就有24 所(均为世界前200 ),约为40 所大学/ 亿人口。考虑到天朝有13 亿人口,如果假设天朝和英国的中学教育水平相当,英国名校联盟录取的竞争性大概仅仅相当于我国排名第500 位的高校的水准,也就是北方地区二本的水平。其实美帝国主义也好不到哪去。美帝最富盛名的所谓常青藤大学8 所,同层次的大学至少还有20 所。如果考虑到美国人口大概是中国的1/4 ,再假设中美中学教育的水准相当,美国牛气冲天的常青藤大学的实际录取要求应该远远低于国内的985 高校(39 所),甚至可能和国内211 高校的要求接近。感兴趣的还可以参考一下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的例子。得出的结论应该基本一致。换句话说, 在录取的竞争性上来说, 985 高校约等于美国的常青藤学校;而每个一本学生实际上都通过了世界前 200 高校的选拔强度(英国名校联盟罗素集团的水准)。 你可能说,你这算的也太糙了吧?欧美的学校比国内的高校规模小,最好加权学生数量后从新计算。我的辩解是,本来就是一个估算嘛,肯定有些偏差,八九不离十就行了。刚才你说了一个负面因素,我再给你2 个正面的。天朝普通中学都比欧美的精英中学更严格,而且我天朝国民的平均智商世界最高。这两者可以中和前面的负面因素了吧?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正面的因素。国际高校都强调学生组成的国际化,对留学生都有不少的优待。换句话说,大多数国际高校(包括不少国内的高校)宁可招留学生也不愿意要一个同水平的本地学生。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陷入了经费紧张的困境,亟需阔绰的国际学生支付高昂的国际学费来保持盈亏平衡。不少学校甚至愿意降低标准来招生国际学生。种种原因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著名高校的门槛其实并不高,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国际通行的训练方式之后,国内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其实大都可以进入欧美的著名高校学习。 ** 通过前面的计算,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国际著名高校的门槛其实并不高。 你可能要质疑我:“ 你说门槛不高,为什么去世界著名高校那么难?”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世界著名高校的门槛虽然不高,但其与天朝高校的门槛有完全不同的要求。申请制度、语言、学费、教育模式等等的差异都转化为巨大的障碍。 打一个不恰当的例子:美国人练的是篮球,天朝练的是乒乓球。当天朝的乒乓球学生进入美帝的篮球场地进行竞赛的时候当然会感到巨大的困难;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哈佛的学生们来我朝参加高考也必然一溃千里,能不能考上国内三本都难说。我天朝学子对世界著名高校录取标准的不适应不是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是因为考核与训练方式的差异。我个人有一个简单的估算: 我国学生留学欧美失败的案例中, 60% 的失败是因为英语, 30% 是因为心里障碍(包括感情问题);因为智力和学习能力导致留学失败的比率为 0 。 (所以,对留学生的英语和心理强化至关重要。) 国际著名高校的门槛其实并不高。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戴德昌博主将赴英国读硕士说成是花钱买学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还是同意戴博的说法。不过,这“ 买来的” 其实本来就是学生“应得的”(因为学生确实满足了国外高校的入学要求);另外,此处购买的并非是“学位”,而只是“学习的机会”,(因为拿不到学位的大有人在)。 并不是说学生的水平配不上世界著名高校的水准,而是国人对世界著名高校有过高的期待。 错不在学生或者高校,而在于对世界著名高校有过高期待的国人。 你可能又要质疑我:“ 我们当年见到的世界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都那么牛,我们有期待难道不对吗?” 这其实也不难回答,早年那批人都是因为非常优异的表现拿全额奖学金出国,并最终在世界著名高校完成了学位。这些人牛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牛,与其在世界著名高校的经历其实关系甚小。类似的,清华的学生能够成功,主要是由于这批人自身的优秀;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国人喜欢拿毕业学校的牌子来衡量水平其实反映出国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没有能力直接评价核心价值(没有能力辨别因果性)。 由于国人普遍没有能力直接评价核心价值,于是退而求其次,习惯于通过相关性来间接评价核心价值,进而也就导致大量的被评价体系所扭曲的投机行为。 (这个问题很严重,有机会慢慢说。) 写到这大家也就自然的明白了为什么西浦的学生们都能顺利的进入世界著名高校。 西浦学生的起点为国内一本线,终点为世界前 200 高校,这两者本来就是等同的。并不是说西浦把这些学生送到了一个高于他们起点的位置,而是他们本来就已经足够好,那些世界著名高校的位置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 西浦做的其实非常清楚: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适应欧美教学体系的通道,当然,这也包括一系列繁杂的内容,包括:英语强化、原版教材、西式教学、其它一系列配套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制度。(所谓 “魔鬼在细节里”,个人认为西浦的学生管理制度才是西浦教育的核心精神之所在。有机会细说一下。) ** 出于战略的考虑,西浦将自身定位为“ 研究型” 大学。我对于这个定位是比较不屑的—— 就西浦那点科研支持还想建成研究型大学?搞笑!在没有政府强力输血(类似南科大)的情况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30 年,我退休之前),我不认为西浦能够建成研究型大学。隔壁某系的系主任也完全不屑这口号,直接对系里的老师们讲:“ 我们是教学为主的大学 , 想做科研的可以离开这。 ” 不过,西浦还有另外一个目标:成为一个“ 被国际认可的中国大学” 和一个“ 在中国被认可的国际大学” 。如果纯从本科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倒并不是非常遥远。 ****** 系列博文 西浦 10: 本科转专科政策的英国版本 西浦 9:世界著名高校的门槛 西浦 8:国内全英文授课的问题以及个人看法 西浦 7:忍不忍心见又一位青年才俊沉沦? 西浦 6:学校对学生是不是狠了点? 西浦 5:2015年令人振奋的三件事 西浦 4:利物浦大学简影 西浦 3: 八万一年的学费到底值不值? 西浦 2:简单盘点国内的中外合作大学 西浦 1:前五届毕业生去向还不错
个人分类: 西交利物浦大学|10696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开放获取研讨会:开放获取的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YanhongZhai 2017-10-13 15:00
注册参会链接:http://www.xjtlu.edu.cn/zh/events/2017/10/xjtlu-ipcc-open-access-symposium 开放获取自21世纪初出现以来,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它为整个社会的知识需求者提供了免费的、可随时获取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图书馆、出版商、基金机构等的热情关注和广泛支持。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尤其是欧洲范围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开放获取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全球有完全开放获取期刊10000余种;2016年,15%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中, 中国的开放获取论文占全球开放获取论文总数的22%,位居世界前列。 为顺应这一潮流,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华国际出版商版权保护联盟(IPCC)以及Taylor Francis将在2017年10月27日举办开放获取研讨会,为学术研究者、图书馆员及出版界人士创造一个多方对话的平台,探讨开放获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各类相关群体的影响和挑战。. 主题 开放获取在全球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开放获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出版商的角色及职责 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 开放获取出版的新技术、新平台 开放获取版权(Creative Commons)、同行评审、科研诚信、预发布平台等 演讲嘉宾 科研人员、图书馆、出版商及出版行业协会代表等,如: 出版商代表 DOAJ和STM代表 国内开放获取研究人员、期刊编辑代表 图书馆人员代表 会议议程 8:30-9:00报到 主持人:张玉国,在华国际出版商版权保护联盟(IPCC)主席 9:00-9:10开幕致辞,毕新,西交利物浦大学知识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图书馆馆长,DOAJ中国大使;Lui Simpson,美国出版商协会AAP理事会董事 9:15-9:55Gemma Hersh,Elsevier开放获取政策和关系总监,主题:爱思唯尔与OA:与更广阔的学术社区合作 9:55-10:15茶歇 10:15-10:55Tom Olijhoek 博士,开放获取期刊指南(DOAJ)主编,主题:DOAJ在全球OA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中心角色 10:55-11:35Andrew Tein,STM代表、Wiley全球政府公关事务副总裁,主题:开放科学路线图:政策,基础设施和社区参与 11:40-13:00自助午餐 主持人:毕新 博士 13:30-14:10毕新,西交利物浦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图书馆馆长,DOAJ中国大使,主题:如何评估OA期刊质量 - 图书馆员视角 14:10-14:50初景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技期刊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主题:中国开放获取的障碍与路径 14:50-15:10茶歇 15:10-15:50Eng Guan An(洪颖源),Taylor Francis中国区总裁,主题:开放获取 - 研究者的机会 16:00结束致辞 Eng Guan An(洪颖源),Taylor Francis中国区总裁 注册参会 本次会议报告有中英双语内容,现场提供专业同传公司服务,如有需要请在入场报到时说明,领取相关设备。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议费,会议当天提供免费自助午餐,其余交通食宿自理。 请于2017年10月22日前完成报名,报名请咨询会务组: 杨智钦老师:zhiqin.yang@xjtlu.edu.cn;联系电话:86-0512-88167880或 赵亭婷老师: tingting.zhao@xjtlu.edu.cn;联系电话: 86-0512-81888326。 主办方将于您成功报名后的三个工作日之内,通过电子邮件确认您的报名,届时请注意查收。名额有限,请尽早报名。 注册参会链接:http://www.xjtlu.edu.cn/zh/events/2017/10/xjtlu-ipcc-open-access-symposium
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浦8:国内全英文授课的问题以及个人看法
热度 46 lzcyzm 2017-5-18 13:57
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的专业课已经开始采用英语授课。这么做当然有不少积极意义,但问题也不小。最突出的问题依然还是师生英语能力不足的问题。 *** 先说老师的问题。英文授课过程中教师几乎需要一刻不停的讲上一个小时左右,既要求包含正统的专业知识,也最好照顾到八卦和笑话,而且还要实时的与学生互动。这样的授课实际上对英文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对不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是巨大的挑战。比如我自己,前后在美国学习工作7年,回国后也不断的接触英文,但在实际英文授课时依然压力很大,每次上课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国内有些高校在计算工作量的时候把英文授课的课时按中文授课的两倍甚至三倍计算,这样做基本是合理的。 英文授课的要求极高,实际上一般高校的师资很难完美满足这一要求。 比如,以全英文授课为旗号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虽然号称80%教师为外籍,但专业课教师中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恐怕只有20%(低年级英语课的教师中英美教师比例可能更高些),刨去印度等口音很重的国家,剩下的纯正英美口音的恐怕就更少了,大量的老师来自广大的非英语国家。比如,西浦生物系14名教师,大陆籍贯的教师当然都有多年的欧美学习工作经历(除我以为全部具有外籍或者英美绿卡),非大陆教师来自英国、西班牙、荷兰、希腊、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香港。不难看到,其中有纯正英美口音的实际上只有一个英国人。坦率的讲,其余所有教师的英语或多或少都有些小问题,自然的会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说西浦的英文教学都有问题的话,国内其他普通高校恐怕问题更要大的多了。 再说学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别更大,好的学生英语比老师的还好,但更多的其实差强人意(这里不讨论清华北大这种顶级学校的情况)。如果授课老师说的是白话英语(比如good,happy)可能大家基本还能懂,如果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intriguing)学生就集体不懂了。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实际英文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出现沟通问题在所难免。学生和老师互相不理解或者交流的不畅几乎是必然的,而结果就是英文授课的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英文授课的老师自己的英语水平就有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问题,英文授课的效果可能并不好。 *** 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英文授课的老师自己的英语水平就有问题。 Re: 英语水平有问题不代表就不能用英文教书。以我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例,修过的所有的课(20门左右)没有一门是以英文为母语的口音不重的老师教的。负责任的讲,至少有两个老师的英语比我的还烂的多,但人家依然驰骋于美国的大学讲台上。另外,对英文的掌握不仅需要掌握纯正的美式或者英式英语,能够了解各国口音也非常必要。比如,生活在德克萨斯的IT业工程师,听不懂印度和墨西哥口音恐怕寸步难行。比如西浦,也许老师们不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美式英语,但至少可以讲一口纯正但不流利的ChineseEnglish,西班牙英语,日本英语和希腊英语。这些各色口音的混搭其实对学生的成长有相当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问题。 Re:英语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在大学阶段我自己的英语算不错的,到了美国后依然有不小的听说问题,在美国生活7年后访问英国利物浦还听不懂当地口音。个人的理解是,解决语言问题的办法就是沉浸在这个环境里,每天听每天听,潜移默化中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慢慢的就懂了。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大一大二时搞不清楚老师在说什么,但到了大三英语突然就开窍了。本质上,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必须经过“有问题”的阶段,慢慢的转到“问题不多的”阶段。想要规避“有问题”的阶段是几乎不可能的。 英文授课的效果可能并不好。 Re:英文授课的效果不好,这个我承认。限制不少,教师无法挥洒自如,学生也无法理解一个挥洒自如的教师。有时候我上课很想讲个笑话,但思来想去没法用英文白话讲出来,于是就憋回去了;现在已经憋出内伤。不过,有限制不一定就行不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安排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存在: 1. 有人认为,教学方案必须完整、严密,教学手段必须没有疏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好的教学结果。这是所有教学监管机构的出发点。 2. 也有人认为,学生是人不是电脑程序。学生有能力自己查缺补漏。教案不完整,教学不完美,并不影响教出近乎完美的学生来。 我个人偏向于相信后者,关于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我举的例子是: “你给学生三个鸡蛋两个西红柿,学生自然的就会还给你一盘西红柿炒蛋” 。本质上,我不相信学生的知识是从课堂上学到的。换句话说,我认为(英文)授课主要在于制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些素材,学科知识本身主要是学生课后加工(自学)的结果。我并不追求完整,只希望能把课程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因为抱着这样一种(错误的)信念,即使明知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很多的问题、自己的课有不少问题,也依然(无耻的)没有多少负罪感。另外,虽然英文授课的效果不佳,但英文出版物的质量却比中文出版物的质量高一个数量级。在每一个细分的科学领域里,英文专著都比中文专著更深更细更多更好。 对于打算 在科学上 走到底的同学们来说,英文是必过的一关。 英文越深越好。 我对西浦的学生这样讲: “英语是最重要的。大学四年,如果英文学好了,其他全挂了,你的大学生活是成功的;反过来,如果其他的课程都不错,但英文没学好,那么你大学四年肯定是失败的” 。这句话说的其实有点过头,但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来着?“矫枉必须过正。” *** 以上是个人关于英文授课的一些看法。 当然,自己具有以上种种想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英文授课中的问题,而英文授课对我而言又势在必行。也或者是,潜意识里,自己单单想为自己所做的具有一定缺陷的事情进行开脱。 后记: 我同意 马军老师的评论 。换一个角度去看,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英文授课,更多的只是为未来的出国留学打一个前站、起一个留学预科的作用而已。 马军 2017-5-18 16:35 我个人也不赞成对中国学生上课用英文,差距太大,意义也不大。 如果要用英语授课,建议出国去留学 系列博文 · 西浦7:忍不忍心见又一位青年才俊沉沦? · 西浦 6:学校对学生是不是狠了点? · 西浦 5:2015年令人振奋的三件事 · 西浦 4:利物浦大学简影 · 西浦 3: 八万一年的学费到底值不值? · 西浦 2:简单盘点国内的中外合作大学 · 西浦 1:前五届毕业生去向还不错
个人分类: 西浦|31819 次阅读|105 个评论
数学巡回展到中国
热度 9 jiangxun 2012-12-12 08:56
作者:蒋迅 Source: 数学展览:想象 想像一下吧,世界上有几个以数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呢?我没有答案。至少在美国还没有。在美国,只有一个美国人一直在努力建设着一个数学博物馆。他的名字叫戈棱·威尼 (Glen Whitney) ,他的数学博物馆将建在纽约。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这博物馆够数学的 ”,介绍他的工作。 再想像一下吧,在中国会有一位像威尼的人出现吗?是的,他的名字叫欧阳顺湘。他把德国的一个数学展览“ 想象 ”( Imaginary (exhibition) 引入到中国。这个展览于2012年12月8-日4日在位於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展出。 Source: 微相册 这个展览是德国 上沃尔法赫数学研究所 ( Mathema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Oberwolfach ) 为“ 2008德国数学年 ”而创立的。 据互联网的 资料 , 欧阳顺湘 博士毕业后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欧阳顺湘热衷于数学文化的推广普及,是《数学文化》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他成为了把一个数学展览从德国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展览最主要的是有是西交利物浦大学 数理中心的老师 的支持,以及该校数理中心的老师们刘刚等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做出的贡献。这个展览也多亏了其他人的积极参与。除了刘刚老师,还有前同济大学数学系主任郭镜明教授、前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韩云瑞教授都很热情支持。 数学软件现场演示 Source: 搜狐教育 学生在参观 Source: 搜狐教育 奇妙的数学三维空间世界 Source: 搜狐教育 我自己无缘看这样一个好的数学展览,只能借助媒体 报导 来窥视几个片段。记者说的好:“IMAGINARY展览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展览中,参观者可以与部分展品互动,甚至可以用特殊的软件创作数学艺术品。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的本次展览具体分为虚拟图片走廊、3D雕塑走廊、互动程序体验站、数学影片放映室等区域。各区域紧密相连,并有数学老师现场讲解相关数学背景知识,通过可视化图形与互动装置等直观有趣的方式向参观者展示基於代数几何、奇点理论和微分几何的奇妙数学世界及相关背景理论。”本次IMAGINARY展览主要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数理中心主任刘刚博士表示:“一直以来,数学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非常精确、严密的刻板印象。我们举办这样的一个展览,就是希望颠覆以往的这种枯燥乏味的形像。我们想通过IMAGINARY展览告诉大家,数学也可以直观化、形像化、趣味化。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生动有趣的互动世界激发起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IMAGINARY展将于2013年1月在同济大学展出,并将陆续走进其他国内高校。匆匆写了这些话是因为下一期的“数学都知道”有点太晚。不想让数学爱好者失去一次机会。
个人分类: 谈数学|7528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西交利物浦大学:建设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
pikeliu 2010-5-3 22:15
席酉民校长受邀《中国访谈》 论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西交利物浦大学模式 近日,应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网的邀请,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接受了《中国访谈》栏目的专访。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其宗旨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并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访问者提供迅捷、权威的信息服务。《中国访谈》作为中国网的品牌栏目之一,关注国际国内社会舆论动态,汇聚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专家学者的权威评论,包括美国、英国、印度等各国驻华大使及外交使节,成思危、赵启正、孙必干等政要都曾接受栏目专访,《中国访谈》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访谈栏目之一。 西交利物浦大学融合中西教育精华的独特模式和席酉民教授在管理学研究及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探索引起了《中国访谈》栏目的关注,本次专访时长近1个小时,席酉民教授结合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实践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去行政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热点问题点评分析,以下为访谈实录。 http://www.china.com.cn/fangtan/2010-04/23/content_19890005.htm http://you.video.sina.com.cn/b/32445256-1667281533.html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设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 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 中国网 :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教育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新型人才,如何在传统的中国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的、成功的大学,这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以及众多的教育家们正在努力与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教育界的一位改革先行者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先生,来谈谈他的想法。席校长,非常欢迎您的到来。说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很多网民朋友对她还不是特别的了解,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好吗? 席酉民 :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成立的一所以理工管起步的国际合作大学,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土地上去尝试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需要,整合东西方的资源和教育实践,建设一个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 中国网 : 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一所国际性的、被世界认可的大学,这个想法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席酉民 : 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企业都必须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中国教育也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适应世界的挑战和世界市场的需要,西交利物浦大学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构思的。 加入WTO以后,中国要对外开放教育市场,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中国探索教育国际合作的一个开始。由于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过去有过一些合作,在当地政府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的邀请和强烈支持下,两所学校就在苏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具有文化传统的地方开始探索建立一所新型的大学。 中国网 : 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 席酉民 : 2003年开始筹办,2006年开始第一次招生。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校生有2500人左右。因为我们定位的是一个研究导向的、高水平、高起点的大学,所以我们的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相对小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大学的质量和其品牌的形成。 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 中国网 : 您刚才提到西交利物浦大学是在中国踏入WTO起始阶段开始筹备的大学,我们看到她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成立的,我们很想知道,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的国际化是一种怎么样的发展趋势? 席酉民 : 谈到大学国际化,有两个词,一个是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一个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国际化是一种管理上的主动策略,面对全球的竞争和市场,整合世界资源,利用世界的市场发展,它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全球化是由于通信及交通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日益变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地球村,这是一种挑战。 全球日益紧密,那么人才必须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市场的竞争,这种趋势对大学必然提出要求,要求大学的研究和教育资源、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大学必须利用国际资源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全球化的竞争。 中国网 : 您觉得目前中国高校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做好准备了吗? 席酉民 : 谈到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早就开始国际化的实践了。解放以后,中国大学开始引进前苏联的模式,它也是借鉴国际模式,你不能说它不是国际化。 到今天为止,改革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家长对大学教育却依然颇有微词,中国大学在教育理念、组织架构、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和国际先进水平来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席酉民 : 中国大学这些年来加强了国际化的尝试,比如通过交流学者、访问学者的模式让中国自己的学者到国外学习,或者把国外的学者请到中国来加强合作和研究等等。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大学跟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但是依据我们的经验,特别是我们在2003年办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后的经验和体会来看,这些国际化只是初步的国际化 。 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 经过合作办学实践,我们发现东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做法有很大的差异,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我们的实践是将东西方教育精华和优秀传统结合起来办一所独立的大学,这是国际化的一个更高阶段和更好形式 。 中国网 : 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推动我国教育改革有怎样的独特优势? 席酉民 :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愿景是建设研究导向、独具特色的中国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我们是独具特色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拷贝中国的大学 , 中国已经有几千所大学,我们再增加一所同样的大学没有意义。我们也不能简单拷贝英国大学 , 这同样没有意义, 我们一直思考的是创造出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甚至世界的教育产生影响。 席酉民 : 我们先要分析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我们传统大学能不能培养出来?如果传统大学的培养有一定缺陷或者一定不足,我们怎么样创建一所更好的大学来培养。所以,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目标是根据世界未来的需求,把中国大学教育的优秀实践和西方大学教育的优秀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 席酉民 : 这种探索说起来比较空洞,具体来讲,比如我们谈教育理念,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成人,自我发展、自主管理,没有人管你太多的事情,但是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包括到大学都依然被看成孩子,一直有人管着你、看着你,好象你什么都不懂,灌输你学知识,大学四年以后,你还是没有长大。 那么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怎么看待学生? 我们把学生看成年轻的成人 。如果你是成人,我们希望你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应该学会判断社会的是非,应该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走出学校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使得这些孩子没有真正长大成人,那么作为学校就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诱导和扶持,既要强调成人的责任,又强调我们对他的教育。所以,我们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叫做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和服务。 席酉民 : 相关的探索还有很多。比如教学,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上课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导,学生听课;西方的教育强调积极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课堂上的投入,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已有的知识挑战,不懂的地方要想办法学会。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听,听完了考试,考完了忘记,没有办法把很多知识整合起来,相比而言,西方的方式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席酉民 : 具体地讲,同样一门课,中国学生开10堂课,教了10个公式,都学会了,但是最后考完就忘了。 但是按照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学方式,我们一堂课就把这10个公式都教给你,这是完整的知识,我们告诉你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逻辑是什么,你怎么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你自己再利用课前大量的资料查阅和课后的Team work小组活动来实践它, 这样自己通过寻找知识,利用团队合作把一个问题解决掉,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怎么找知识,学到了整合知识和利用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个团队怎么样合作。 中国目前的教育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中国网 : 从这两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您的心目中不管是中国的传统式教育还是西方式的教育模式都有不足的地方,也有可以借鉴吸取的一些优势。那么作为中国一个资深的高校管理者,我们也非常想知道就目前来看,您认为中国教育的体制改革最需要改的地方在哪里,最大的矛盾在哪里,所以您才做出了这么多努力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席酉民 : 中国教育从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然都有很多令社会和家长不满意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西安交大做过10年的副校长,我曾经分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问题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到大的目标都是怎么样上一个更好的学校,这实际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对知识的兴趣,对未来的兴趣,让他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席 酉民 : 为什么会表示出应试的形式,把学生兴趣、爱好、创造性扼杀在应试的过程中间,这里面很深的原因,既有体制原因,又有文化原因。 比如文化原因,我们家长有责任,家长经常讲中国文化365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当中国学生谈自己理想,比如小学时问孩子你长大想做什么?他说我长大想做一个木匠,我们家长可能一巴掌就上去了,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出息我们大多数家长虽然说尊重孩子的多样选择,但实际上心目中只有一条路,要么当官,要么发财,这种单一化的价值取向就把学生的兴趣扼杀掉了,所以学生兴趣很难表现出来,这是文化与社会的问题。 席酉民 :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体制问题。计划经济时代重视的是精英教育,政府控制资源做了一批大学,精英教育到一定阶段后,社会招聘也好、招工也好都要你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一考定终身,这样大家一辈子的宝就压在走金字塔的道路上,只有攀上这样的金字塔才有未来。所以中国社会长期功利化的体制诱导就迫使家长、学生必须以功利为目标,使得我们的教育太多地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也使得整个教育偏离了它应有的方向。 按大类招生,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中国网 : 您提到学生爱好和兴趣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我们现在的学生状况来看,不管小时候还是大学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究竟想干什么,那西交利物浦大学有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 席酉民 : 不是学生没有兴趣和爱好,是你不准他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的很多孩子的专业选择就是家长说什么专业好就好。 西交利物浦大学虽然全球招生,但是目前的主要生源还是来自于中国,中国学生入学的时候很多不知道自己选什么专业是最好的,兴趣爱好也不是很清楚,这是现实情况。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一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按很宽的口径招生 ,今年我们就从理科、工科等几个大专业来招,招进来不急,一年之后你再选择专业。 席酉民 : 我们的理想状态是,只要够我们的一本分数线,愿意来我们学校都可以进来,来了之后你先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哪个专业的学生。我们让学生进学校后自己去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到了第一年末,你再选具体的专业,调整专业。 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到大学对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对社会也有深刻的了解之后,选择一个在今后可预期范围之内你所喜欢的事情。 兴趣学习、有爱好才能真正使得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 席酉民 : 我们最近有一个学生,今年的毕业生,她一个人同时拿到了全英计算机专业最好的五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包括剑桥、牛津。她讲过很庆幸选择西交利物浦这样一所学校,主要有两点。第一,这个学校给她了一个宽松的机会,她把它叫做放养式教育,我们叫学生自治。这是给她了一个寻找和培养自己兴趣的机会。 席酉民 : 第二在能力训练上,课堂主动学习上,大量社团活动自我组织上,来自全球的高水平的师资和多元文化的刺激上,她的收获都很大。甚至于我们有些来自全球招聘的专业老师全英文授课会有口音,她觉得这口音本身对她也是提高,原因是她在剑桥面试她的时候,老师口音很重,电话面试,她可以不仅能听懂,而且都可以答复,这就是多元的优势。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独特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网 : 这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学理念,比如用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大家找到自己真的想从事的一个事业,这个是和其他大学很大的不同,我想除此之外西交利物浦大学肯定还有很多特色的地方。比如你们的育人模式、管理体制等是怎么样的? 席酉民 : 我们的独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对大学的看法,以及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大学文化。 席酉民 : 我想还是从具体的事情来讲可能会更直接、更容易让大家理解。 比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就比国内大学少,但是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比国内大学少。 我们的教法不一样,不是把整体的知识打碎,我们强调整体性、知识的整合,强调实践的结合和终身能力的训练。 我曾经招过一位从加拿大来的老师,他在中国另外一所知名大学教过书,教同样的一门课。我就问他,你在中国教这门课要教多长时间?他说教两个学期。我说在加拿大教这堂课教多长时间?他说一个学期。我问在加拿大一个学期学到的东西多还是在中国两个学期学生学的东西多,他告诉我学生在加拿大一个学期学的东西要比中国两个学期学的东西多。 我问差别在什么地方?他说差别在主动学习、教课的方法,包大量的项目、大量的小组活动训练,课前的预习,课中间的挑战等等各个方面。 席酉民 :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室和国内的教室就不一样,大部分是围合式的小教室。你到我们学校教师的办公室去看,甚至是周六周日, 老师都很安静的在教书,做研究,他们不需要像国内高校整天在外跑课题、争项目。 他们需要关注的是怎么样探索做好研究,怎么样和学生做好互动,怎么样让学生有问题随时能找到他们。 席酉民 : 我们这样的模式有什么的结果呢?举一个例子,我们学生去年参加全美数学建模比赛。我们不像国内大部分一流大学由学校组织,几千个几万个学生中选出几十个人去参加,我们全部是学生自己组织数学俱乐部的学生自己组织参赛,去年参赛了11个队,我们的学生在全国名校里名列前几。 今年我们学生再次参加了这个比赛,组织了17个队,全球是2300个队,包括剑桥、牛津,中国清华、北大都参加,按一二等奖记,全球高校的平均获奖率是百分之三十几,我们学生的获奖率百分之八十几,我们17个队5个队获一等奖,9个队获二等奖,3个队是三等奖,这是很了不起的结果。 我们学生网络搜集知识及表达能力这些东西很强。 席酉民 : 我们今年第一届毕业生很多学生得到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像牛津、剑桥等大学的认可。我们学生在英国参加IBM全球商业大赛也是前几名。、 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发现,中国的孩子很勤奋,只要方法对路,他们照样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席酉民 : 这些成绩的取得,还归功于我们的一些其他的特点。西方特别是英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她的导师制,老师在课后有大量的个人辅导,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导师,导师会在学业、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我们继承了英国的导师体系,同时有所创新。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有三个导师,一个是内部的导师,像英国的tutor;一个是外部导师。外部导师我们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政府的成功人士,在大学三年级开始给每一个学生分配一个导师,他会让这个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需求,给他们制定人生规划,他们有人生困惑可以让这些老师帮他们指导。 席酉民 :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外,我们校园有独特的文化,学生只要进到我们的学校,半年后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变了,变得成熟,变成大人了,很多家长都有这样反映。为什么会变?这是大学的另外一个概念,大学必须成为一个community,就是一个社区、一种文化。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学校长讲过一句话:大学像泡菜坛子,大学的文化像坛子里的汁,有什么样的汁就会酿成什么样的菜来。 为了让学生迅速融入我们的文化,我们有另外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新生和老生的辅助计划,每一个低年级同学都会有一个高年级同学指导,包括每一个国外学生都有一个中国学生指导,这样使他很容易融入这种文化,减少成本和时间。 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这些做法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学生到校之后能够很快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变得很主动、变得很独立、创新、自由。 席酉民 : 但是我们也告诉学生你不能光有自由,自由可能混乱,你必须尊重规则,这才是叫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创新,但是必须有相处的规则,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是一样,真正高水平的和谐社会不是相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一种多样性的,和平有秩序的共处才会创造更和谐的社会,我们的管理理念就是和谐管理。 我在1987年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我当时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和谐理论与战略》,我们学校核心的管理理念和哲学就是和谐管理理论,当然我们还有一系列其他的管理方法。 大学行政化的根源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和中国社会的行政化 中国网 : 说到组织结构,我特别想请您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因为在今年的两会上和中长期教育规划大纲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去行政化是我们民众、包括教育界的一些学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管理模式是怎么样的? 席酉民 : 可以说西交利物浦大学本身就没有行政化,所以谈不上去行政化。 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因为我在传统大学里也做过很多管理工作,我本人也是教育部研究基地的负责人,我们专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 我认为,行政化它有非常独特的历史阶段性。当前中国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行政化的社会,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只需要最高层非常聪明的做出计划,大家执行计划就行,它是一元决策,不是多元决策。所以行政化是有历史背景的。 席酉民 : 行政化表现很多方面,一个表现在有些大学按照省部级、厅局级来划分,这是一个行政化。 但是更重要的行政化不是领导的级别,是渗透在老师、学生和工作人员思想,包括行为习惯、文化的行政化层级色彩。这个层级色彩来源是什么?来源是你的资源的配置方式。 为什么要行政化?行政化的原因是通过行政化可以拿到资源。但是如果国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一种透明科学方法来进行,这个行政化的作用马上就减少了因为不管你是哪来一个官员,我不见得要非常热情的去接待你,不一定要低声下气的求你,原因是按照规定你要给我资源。 所以大学行政化的根源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和中国社会的行政化。 教授自治、包括去行政化必须有体系保证 席酉民 : 大家谈去行政化很多人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教授治校,什么叫教授治校?说教授治学,我们现在就有,传统大学里有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委员会,这些都是教授治学的组织。 但最后在大学里谁说了算?学位的东西、学术的东西,一定是学术委员会说了算;但更关键的是资源配置由谁来说。所以在国内的大学里面招一个处长,很多教授愿意去当处长,因为他可以掌握资源的配置权。 但是在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绝对不会愿意去当处长,因为他拿的钱也少,它是服务机构,它没有权利。 席酉民 : 这方面说起来有一个很深的理论,为什么要教授治校?因为 教授的知识本身就是大学的重要资源,所以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教授是大学股东之一 ,所以他应该参与大学的决策。 大学的决策一定有行政决策和学术决策。教授们擅长于学术决策,所以学术决策一定要交给教授们,但教授治校怎么样跟行政治校互相配合?有些人反对教授治校,说教授不会分钱,教授不会处理那么多复杂的行政事务,没错,教授治校和行政治校之间需要有一个匹配。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治学实际上叫学术自治、相对独立。比如我们也有学术委员会,有学术处罚委员会等等,还有学生和老师联合委员会。我在学校代表行政权利,这个权利比如说做了一个决策,对某个学生做出某种处罚,或者对某个教授做出某种惩罚,这是根据他们的委员会做出的,我没有权利干预。 但是我们学校的章程里明确规定,如果这种委员会做出处罚以后,学生和老师有权去投诉,接到投诉我能做什么事儿?只有两件事可以做:第一这个判断着是不是事实。第二这个判断是不是符合程序,如果符合事实,符合程序,就得维持教授们作出的决策。 席酉民 : 行政管理管什么?管合法性,不是管教授决策权,因为教授有权决策。原因什么?他懂,有可能你不懂。教授自治、包括去行政化必须有一套体系的保证 。 从目前来讲,一是资源配置的体制,二是教授自治的责权利关系,实际上叫治理结构。第三必须考虑学生跟学校的关系,学生是学校的客户,应该全力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和老师互动,这些东西在我们现行教育体制里面都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都需要我们去改进。 中国网 : 听了您的介绍,您刚才介绍的这一套学术决策和行政决策,感觉是一个执行体系和一个监督体系这样的一种关系。 席酉民 : 可以这样说,我们学校的治理体系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领导体系;第二部分教授学术自治;第三部分以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学生的管理体系;第四部分是专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 领导这一块,比如我们这个学校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除了管投资,掌握资源,办学大的思路和大的方向外,日常运作都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团队来做。 席酉民 : 但是董事会做这个决策的时候,比如学校研究导向的定位,当我们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教授支持。 教授说你要是一个教学型大学、赚钱的,好教授就不来了,所以你必须是研究导向。既然研究导向,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家长喜欢,股东要考虑的就只是我能不能找到钱来支持你。 领导阶层必须听取教授的声音,这就是教授参与领导。一旦这个事情定了,落实这个战略的时候,执行层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一定学术自治、学生自治,学校领导的管理和基础平台的支持就变成一种服务。 席酉民 : 在我们学校组织结构不是层级结构 。90%以上的大学都是层级式管理,采取的是机械制造厂的管理结构。我们是平台式的,因为我们要支持两个自治实体,一个是学术自治实体,一个是学生自治实体。在一个领导体系下,在服务平台上互动、创新、学习,使得从这走出来的老师都是在真正好的学者,教出来的学生都是有能力的、有世界视野的、有责任感的学生。 我们希望我们学生出来以后应该是世界公民,我们的育人模型是五星育人模型,包括素养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几个体系怎么有效匹配、运转,这就要求我们构成一个治理体系,把学术领导、学生自治和学校引导服务以及专业化支持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体系才能保证它有效运转。 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西交利物浦大学不可能 办成成研究导向的非盈利大学 中国网 : 您觉得这个体系是不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能够现以非盈利性的研究导向的目标之一,它是不是一个保障? 席酉民 : 我觉得不是。这个治理结构是只是保证一个学校基本运转的前提,这是我们探索的一套形式,这套形式让我们在资源保证的情况下,学校能够有效的运转。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要办成研究导向的大学,按照国际合作来讲,两个合作者,西交利物浦和英国大学不可能有太多资源的投入。研究导向我们又是以理工管起步的,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投入、大量的研究投入,没有投入保障这个研究导向是根本无法做下去的。 很幸运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州工业园区就有上千家国际合作企业,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当地政府又是一种服务型的政府,他们很有远见的看到未来中国要变成世界强国,必须在研发上加强,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有创新,为了寻求对经济社会更持久发展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引进研究机构,引进高水平的大学。 我们学校就是在这样一种机会下被引进到苏州的,当地政府在校园建设上、实验室上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持,我们决不可能定位成研究导向的非盈利大学。 席酉民 : 所以不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美国大学研究机构,还有俄罗斯科技部、教育部部长到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来访问,我跟他们说,我们要通过国际合作办成研究导向的国际大学,他们说不可能,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做出来了。 我跟他们分析, 我们两所母校不拿走学校一分钱的利润, 我们的团队是在中国土地上全力探索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甚至世界高等教育可能有自己的影响。 我们有当地的政府的积极支持,有很好的腹地和生态,有当地的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成就了这样一所研究导向的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我们这个定位就很难实现了,当然这个定位真正能够实施,需要靠我刚才讲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系。 希望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只麻雀 中国网 : 席校长,我了解到,您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希望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只麻雀,这句话怎么理解? 席酉民 : 我长期参与中国大学改革研究,我发现中国大学改革面临两类问题,一是体制问题;一是管理问题。 作为教育部研究基地的负责人,我们到一些传统大学里面,看到一些问题,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做得不好应该改进的时候,他们会说这是体制的问题。中国的很多高校管理者以体制、甚至文化为借口,回避了很多自己可以解决的管理问题。 席酉民 : 我在国内一些大学校长论坛上讲到西交利物浦大学,他们说你们做得很不错,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向你学。我告诉他们,从体制上有些你是不好学的。比如我们是国际合作,比如我们办学的自主权非常强,这个你很难学。 但是你认真的思考一下,国内大学的自主权还小吗?从教育部、国家拿钱下来以后,在学校内部也有很强的自主权。只是有很多的管理惯性、文化的惯性相互制约。 还有很多具体的管理问题,比如组织结构调整,没有谁去要求不可以成立这个部门,不可以合并哪个部门。你可以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方式,这是你的权利,你可以做。 席酉民 : 我是做管理研究,我知道全球90%以上的大学,现在是采取的组织架构,都是传统的层级结构。比如党委、学校、校长、副校长、处、科一直下来,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层级的官僚体系。 这个官僚体系有效吗?非常有效。它对哪些组织有效?对生产制造企业有效,对环境比较稳定,什么事情都可以讲清楚的组织有效,它实际上是科学管理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它不太适合以脑力劳动为主力,以知识工作为主的学校。 知识工作者,像我们两个坐在对面,当我讲这个事儿,你虽然在笑,但是我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是支持我的笑,还是嘲笑,你没有办法判断。知识工作也是一样,校长你站在他的背后,你知道每一个教授坐在电脑前面他在思考什么?他在思考昨天跟别人吵架了,还是思考你的科研问题,你是无法判断的。所以知识工作者我们需要一个符合知识工作者的一个平台,就是要创造环境,让知识工作者学术自治,让他们自由探索。 席酉民 : 我们学校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蜂窝状,没有层级,只有一个网状结构,每个人处在网络节点上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只要你把这个角色和作用做到就可以了。这个网是对所有人提供的一个成就事业的平台,我们希望所有人在西交利物浦能够有一个快乐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这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际上是很难的过程,为了实现我们这样一套理念和思想,我们用和谐管理作为一个理念和哲学,在管理技术上我们推行了五种办法,我们叫MBAR2,这实际上是五种管理技术的一个组合。为了实现这五种办法,我们在行为规范上也有明确的诉求,TIPSH2,这是我们的探索。 席酉民 : 英国的认证体系的负责人到我们学校通过员工、学生访谈后,给我们结论,说西交利物浦大学行为规范、管理技术、哲学和理念等这套文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所以你才表现出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当然从官僚体系到扁平式的网状结构的改革,背后还需要一系列的支持,才能形成这样一种良好运行的文化。 即使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困难, 但只要下决心去做,照样可以做不错的东西出来 中国网 : 席校长您刚才也提到,今年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要毕业了,回首西交利物浦大学这几年走过的这一条探索之路,作为现在的执行校长,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席酉民 : 我最大的感受是处在变动的中国文化环境下,即使在大家都认为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不可改变的地方,我们依然可以按照我们的理想去做,去改变。 简单来讲,比如说一开始建这个学校,很多人都在观望,包括第一届学生和第二届学生进来的时候大部分应该是没有办法才进来的,但是我们很庆幸的看到现在很多的家长小孩,不管考多少我就认定西交利物浦大学了,因为 这个学校不仅仅是给你两个文凭,一个中国文凭、一个世界文凭,更重要的是她给你的孩子健康成长一生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素养、知识、能力等各方面。 席酉民 : 第二,我们很荣幸地看到,很多我们面向全球招聘的外籍老师,三年过去,即使不减税,他们依然愿意留下来,他们认为我们是在进行一个尝试,进行一个探索。 我们家长这里也得到了肯定,社会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学生的肯定、我们队伍的肯定、世界同行的肯定是让我们倍受鼓舞的。 席酉民 : 前段时间我们有一个大学论坛,来自澳洲、美洲、英国、欧洲的校长,我做了一个报告,谈谈我们学校的理念和做法,他们很认同。我去年国庆节期间在哈佛有一个论坛,谈大学的国际化,谈我们的实验和探索,他们很认同。 这四年一个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良好的结果,另一个是给我们一个更大的信心,就是即使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困难,但只要你下决心去做,你照样可以做一个不错的东西出来。 这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只要你进入这个学校你就会喜欢她,你喜欢她,就可能成就你,甚至成就你一生。 前几天我碰到几个学生,我问他进来以后怎么样?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说很好,特别是他们跟到了其他国内名校的同学,到了假期一碰撞、一交流,他们会发现自己充满自信,他们会发现我们的优点确实表现在很多方面,这就是我看到的。 中国网 : 现在您看到您对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席酉民 : 当然是充满了信心。我是从一个公立大学的校领导,甚至我也有机会到国内很有名的大学做正职的机会,但是我没有去,放弃了这样的位置,来到了国际合作大学,一般人来讲很难想象,为什么? 我觉得这个平台是一个国际资源整合的舞台,它可以在中国甚至世界上制造一个非常独特的学校,而这个学校可能更容易适合未来需求,更容易满足未来的这样一个趋势。 我们是一张白纸,我们没有包袱,没有拖累,我们没有惯性,现在第一步已经有了,我们更有信心。 中国网 : 非常感谢席校长作客我们中国访谈,我想您的这个愿望就是在中国土地上培养出一所国际认可的世界型的大学。这应该也是很多中国民众或者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共同愿望,也希望您的这个愿望能够美梦成真。 席酉民 : 谢谢,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真,但是只有这样一所学校还远远不够,我们 希望这所学校的探索能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甚至世界的高等教育产生中国人的影响,这才是我们更大的理想 。 中国网 : 好,今天非常感谢席校长的到来,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责任编辑:王珊) 文档操作 发送 打印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4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