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脚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word参考文献的插入和自动编号技巧
qiling0319 2018-9-14 06:33
利用word插入参考文献 写论文要有参考文献,但是每次写论文,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的插入。虽然以前知道word有很强大的插入参考文献的功能,也转载过别人写的经验总结,但是没有实际用过,现在用到了,把暂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结一下,没遇到的就等以后再小结吧!希望能给大家节省一些时间。 1..以尾注的方式插入第一个参考文献。 将光标定位于word文档中将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出现一菜单,选择“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为“1,2,3”。按“插入”按钮。以后也按照这个方法,不管是在该参考文学的前面还是后面插入,word都会自动更新编号,你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一个改编号了。 2.给插入的参考文献加中括号。 用word自动插入的参考文献是没有中括号的,参考文献全部写好后要是一个一个加中括号太麻烦。用什么方法呢?按“编辑/查找,在查找栏中输入^e,再替换为: 。这时不管是文章中还是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都加上了中括号。我用过了!很好用。 3.给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去除上标标志 你会发现正文和尾注中参考文献都是上标的形式,正文的上标是你想要的,但是尾注中不是你想要的。修改方式和谱图word一样,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也可以选中,右击,字体,效果中上标项的勾去掉。 4. 去除“尾注分隔符” 参考文献有几页,你会发现每页的参考文献前面都有一条横线,且无法删除。它叫“尾注分隔符”。怎么删除?进入普通视图。按“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5. 交叉引用 当你在文档中第N(N大于等于2)次引用前面文档曾经引用过的文献时,这时宜采用“交叉引用”。方法:按“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出现一菜单,在引用类型中选择“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这时在菜单中会出现你曾经编写过的所有尾注,选择你需要的,按“插入”按钮即完成交叉引用了,此时插入的序号没有中括号,需要1自己添加中括号,然后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 注:若你后来又在前面的文档中插入新的尾注,这时后继的尾注会自动更新编号,但交叉引用不会自动更新。怎么办?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7b5fdf0100mfbb.html,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予以删除。
个人分类: 科研技巧|4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学术论文中眉批、脚注及尾注的用法
Enago 2018-2-23 14:02
“脚注是一个学者的标志”。 脚注(footnote)、尾注(endnote)和眉批(headnote)被插入于页面上方或下方空白、或在一章的结尾处,起到补充正文信息的作用,要写出好的论文,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们。 脚注置于一页文章的正文下端,起引用、评论解释作用,在文中以数字或者符号上标的方式体现。 内容脚注(content footnote)可以用于补充正文或提供支持正文观点的更多例证;体现版权许可的脚注(copyright permission footnote)用以标明文中大段引用或者融入正文中的数据等的出处,例如在插入表格以及整合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脚注注解行或列的副标题、简写名头等;脚注有时候也用于注名作者的从属单位。使用时需注意几点: 提供补充内容的脚注应该简练,不应过于复杂或与正文不相干。 众所周知的信息也不应该放在脚注中,而应该是更少有人关注的辅助信息。 在提供引用出处时,还应尽可能在正文插入行内引用、用括号来体现,在脚注中的引用通常是跟着简短的释意。 应尽量避免在题目上加脚注。 不同引用材料的脚注格式略有不同,但以常见的书籍或论文为例的格式是: 作者名字,引用部分的标题/论文名称,书名/期刊名称,编辑/翻译者,版本,卷号和期号,(出版城市: 出版社名称, 年份),引用的页码。例如: ErnestK. Bramsted, Aristocracy and the MiddleClasses in German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29. 为了避免重复,遇到引用与前一处相同则可以“Ibid,页码”形式来表示,意为“在同一处”,不过如果前一处脚注包含了多个引用,ibid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与脚注格式一样但位置不同的是尾注。 尾注提供补充信息或数据,通常用在综述论文或研究论文中,放在论文的结尾处,在文中也用上标体现,往往使用尾注是因为补充信息或释意的内容过长,不方便放在脚注中、与正文放在同一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脚注与尾注一起使用,在文中要使用不同的上标数字形式,分别用连续的数列标记。 眉批往往不用在正文中,但可以插入在图表标题下方。 眉批使用比正文更小的字号,在阅读图标以前为读者解释图标中符号、首字母缩写、方法或是计量单位,但如果有超过两个计量单位则应该放在表格中,使用括号插入行内。 当然使用脚注、尾注还是眉批都有利有弊:使用脚注的优点是可以让读者在同一页内迅速找到引用的出处或者是补充说明,但脚注不能插入太多信息数据,以免反客为主,占据正文篇幅。虽然历史、法律学科仍多用脚注来注明出处,但像前文提到的在科研论文中比较少用,更多用文内括号注名作者与年份的方式。 相较下尾注的优点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并且不会占据正文页面;但不方便读者在阅读正文时查找对应的释意,读者也难以判断尾注中内容的重要性,有时会产生作者有意隐藏相关信息的印象。 不同的引用风格指南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常见的MLA引用(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推荐使用内容脚注;APA引用(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则不推荐使用脚注和尾注。对于想要投稿论文的学者来说,首先要参考的还是学术期刊的要求,才能正确注释及引用。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官网 和 【英论阁学术院】 --- 或关注 【 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搜索enagoc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17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络编程】【Perl语言入门 第四版】
lcj2212916 2014-7-12 05:53
【名稱】:Perl语言入门 第四版 【作者】:Brian d foy 【大小】:1M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第一章概述...............................................................................................................................................................................................91.1 问题和解答.....................................................................................................................................................................................9 1.1.1 本书适合你吗? ........................................................................................................................................................................................9 1.1.2 为什么如此多的脚注?.............................................................................................................................................................................9 1.1.3 练习题和解答呢? ..................................................................................................................................................................................10 1.1.4 习题前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10 1.1.5 如果我是Perl 教师,怎么办呢? ..........................................................................................................................................................10 1.2 Perl 代表什么? ........................................................................................................................................................................ 11 1.2.1 Larry 为什么发明Perl?.......................................................................................................................................................................11 1.2.2 为什么Larry 不采用别的语言?............................................................................................................................................................ 11 1.2.3 Perl 容易学习吗?.................................................................................................................................................................................... 12 1.2.4 Perl 为什么如此流行?............................................................................................................................................................................13 1.2.5 Perl 正在发生怎样的事情?....................................................................................................................................................................13 1.2.6 Perl 擅长什么?........................................................................................................................................................................................ 13 1.2.7 Perl 不擅长什么?.................................................................................................................................................................................... 14 1.3 怎样获得Perl?..................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8308513
2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注与尾注
liwenbianji 2013-7-16 13:35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于字数限制以及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因素的考虑,作者需要对大量援引的研究数据进行筛选以最终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展现给读者。 关键性信息以写在正文中;对于补充性信息,如果目标期刊允许,可以通过脚注或尾注形式列出。脚注可以帮助读者轻松找到参考原文,缺点是占用空间;尾注可以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本身,但读者一旦需要参考原文时难免要前后翻看,这会给读者阅读带来不便。 关于脚注和尾注的详细使用情况对比请访问 理文编辑英文博客 。
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发表论文的排版
zhanghouxing 2013-6-25 21:13
捉摸了一下关于发表论文的排版,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现在和大家分享下,希望能够需要的同志有所帮助。 先描述我的问题,在发表的论文的第一页最下面往往需要添加一些脚注,作为对作者和资金来源进行说明,这里涉及到一个分栏的问题,标题和摘要一般分为1栏,而正文需要分为2栏,这时候插入脚注的话就会存在分栏的问题,因此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使脚注仍采用一栏分布。附件是具体的做法,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3b3b2368ddccda38376baf25.html Word2010脚注和分栏的问题.pdf
2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报随想-5:10:1的启示
sqdai 2013-6-7 06:15
昨天在《文摘报》上读到《学术诚信缺乏之‘结’如何解》(摘自《光明日报》 5.27,参看 ),颇受启发。 这是一则新闻报道,述及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与会者对解决学术失信问题发表的意见,特别谈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的言论,现摘录如下。 张保生 先生认为:“ 缺乏养成教育是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 我国多数大学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和悠久的学术传统,这种状况本身就容易导致学术失信的发生。”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名著名法学家曾发表过一篇著名论文《世界贸易宪法》,全文 11 万字,其中脚注占了 10 万字,正文仅有 1 万字。”脚注字数与正文字数的比例为 10 : 1 ,这说明了什么?张保生先生指出,虽然从字数来看,该文的原创内容仅占 9% ,但它符合学术规范,是一篇世界法学界公认的好论文。他说:“很多情况下,我国学者论文的正文和脚注正好相反,似乎引注多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并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引文规范的习惯。” 真知灼见! 据我所知,在论文中加大量脚注似乎是人文社科类学者的写作特点。我读过本校思想政治专业一位学生的硕士论文,不足百页的论文中所加的脚注有几百个,把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发展区分得一清二楚。我的一位力学史与方法论方向的博士生在写学位论文时努力效法之,受到了我的表扬。 理工科论文加脚注的情况也非鲜见。国际物理学优秀杂志 PR (物理学评论)系列发表的论文中,就有很多脚注,甚至把所引文献与作者的注释混同编号。我的一位交通流领域的博士生读 PR 文章较多,写论文时也加了不少脚注,而且写得老到,也得到了我的表扬,目前他在国外做博士后,已在本领域的顶级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写作时加脚注的习惯依然保持着。 实际上,写论文时并非一定要加脚注。学位论文篇幅较大,加脚注在编排或阅读时不那么方便,只要能养成引文规范的习惯就行了。近年来,我审读了不少学位论文(包括自己的学生写的)。经常让我困惑的是:分不清哪些成果是已有的,哪些是作者发展的。通常在论文的第一章(绪论)中规规矩矩地引述参考文献,在以后各章中,就不注意引用文献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在自己的学生中反复强调:在学位论文各章中均应充分引述参考文献。其中有一位博士生做得最到位,她在每一章开头,就仔细引述在所涉及的问题中,前人有哪些建树,接着讲述自己的发展和拓广,并将自己的结果与前人结果进行对比。别人看了,有一种明白的感觉:“哦,你在这个问题的求解中前进了那么一小步。”我以为,“一小步”就 OK 了,作为研究生,不能要求他们在学术上迈大步。荀子在《劝学篇》中就说过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其中的“ 跬步”就是“小步”的意思。后来,这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在接着的全国范围的竞争中获得了当年全国“百优”提名奖。这说明评审者还是有慧眼的。 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有一位学者语重心长地指出:“ 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 ,是作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也应该遵守的 5 种基本价值观;很多人缺少的,是未能把这些基本价值观植入灵魂。”现在的青年学子的成长环境不错,应该努力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尽力把这些基本价值观植入灵魂!具体做法可以灵活机动、千变万化,基本原则则应坚持。 朋友们,努力吧!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资料: 1 、胡其峰,学术诚信缺乏之“结”如何解,文摘报, 2013-06-04 ;光明日报, 2013-05-27 。 写于 2013 年 6 月 7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word注释软件
热度 3 harmonica028 2011-6-15 22:50
Word的脚注尾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用Endnote之类的文献管理工具当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对简单的文档写作而言,有些时候并不需要动用这么专业的家伙 “方括号型注释工具”是一款小巧便捷的小工具,隆重推荐! 安装后,word菜单栏上会出现“方括号型注释工具”这一项,点击即出现:插入脚注、插入尾注、 将系统默认注释转换为方括号型注释、 将方括号型注释转换为系统默认注释及帮助五个选项。使用非常简单,如点击“插入脚注”,与word中的插入脚注类似,不过插入的是直接带方括号的数字。 下载地址: http://down.qiannao.com/space/file/redchina/share/2010/4/8/-65b9-62ec-53f7-6ce8-91ca-5de5-5177.rar/.page 以下是下载压缩包中的使用帮助。感谢作者 suweiguo!! 【简介】 在 Word 中,插入脚注虽然很方便,但在格式上稍有欠缺。为脚注的数字序号加上一对方括号,是目前文史学者中较为流行的做法,有标记明显、页面美观等优点。不过,对一般 Word 使用者来讲,这种脚注格式的实现还并非易事。这里,暂借用先行者的创意,制成此便捷插入方括号格式脚注的工具,以嗜喜欢此格式的 Word 使用者。 增强版说明 增强版的推出得益于网友的意见反馈,特表示感谢! 与最初的版本相对照,增强版主要有以下改动: 1. 将原有工具栏按钮形式改为菜单的形式; 2. 增加了插入尾注的功能; 3. 增加了双向的批量转换功能。 【使用技巧】 l 方括号并不影响您对注释格式(比如:编号格式、起始编号、编号方式等)的转换,只是,您最好在文档最后完成时去做这一项工作,否则,您再次的插入会将您的转换化为乌有。 l 为更快捷地插入,您可以为本工具的菜单项添加键盘快捷方式,对应关系如下: 菜单项名称 宏名 插入脚注 AddNote.AddMyFootnote 插入尾注 AddNote.AddMyEndnote 将系统默认注释转换为方括号型注释 AddNote.ToPersonalNote 将方括号型注释转换为系统默认注释 AddNote.DeleteMyFootnote 【不完善之处的说明】 1. 默认的脚注有连续编号、每页编号等选项(尾注也有类似的选项),为插入的便捷,本工具未留给使用者在此类选项中选择的机会。当然,你可以在文档最后完成时,利用程序自代的工具手动转换,以达到你认为最理想的效果。 2. 出于照顾使用者的视觉习惯考虑,设计中在正文的“ ] ”后添加了一个空格,批量转换时,空格将被保留,如果您不满意的话,只能手动删除。 【授权方式】 免费。可以任意复制传播、修改和再发布(烦请注明原始来源)。 【免责声明】 作者保证压缩文件中无任何恶意代码。但其中包含有可执行的脚本文件及 Word 宏,如有病毒防火墙警告,请您慎重选择。 又,作者提醒使用者,压缩文件可能在传播过程中感染病毒。由此原因所造成的危害,作者不负责任。 【联系方式】 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发信至 suweiguo@etang.com
6951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删除word尾注分隔线
anan 2010-9-29 10:31
1、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2、在尾注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3、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4、切换回到页面视图 或者 在文章的正文里找到标记尾注的地方,然后鼠标右键,选择定位至脚注,之后删除那些数字,相应的横线也就删除了,这样的话还需要再把删掉的数字填上,如果确定删掉的东东没用的话就不要啦。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8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样利用endnote只在页尾显示参考文献
fatmoon599 2010-5-4 09:46
最近有人问怎样在每一页都显示文献的参考文献,这有两种方式: 1. 利用 endnote x3 的新功能,分章节显示参考文献,将每一页都设为一个新的章节可以实现: l 这需要在 word 进行设置,每页插入分节符 l 修改 endnote 的 style ,在 style 的 section 处选择每个章节都显示参考文献。 2. 利用 endnote 的 footnotes 功能,可以实现每页产生参考文献: l 在 word 处不是通过直接点击 endnote 工具条来引用文献,而是通过 word 菜单插入引用脚注或尾注来引用文献; l 修改 style ,如果想只在每页结尾产生参考文献而在文章结尾不出现参考文献,可以将 bibliography 处的 templates 设定的内容删除,并在 footnotes 的 templates 处编辑文献的显示格式。
个人分类: endnote问题|18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