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塔里木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的文章纠错——最大的内陆河是黑河?
热度 2 yaozi824 2014-2-23 19:07
《中国科学报》2月21日电子版的文章《西部大开发第15年:西部人才加速“失血”背后》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2/288820.shtm 一文中出现一个明显的错误,不知道是编辑的错误,还是专家的错误。如果专家随口说错了,编辑或者记者知道的话,可以提醒或者征求意见后改正,但把错误登出来,那就是大家都犯这个常识性错误了。见:“ “西部地区有地球‘第三极’珠峰,‘中华水塔’三江源,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和最大的内陆河黑河,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这里不缺研究资源。到西部来,一定可以做出点事儿。”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毅呼吁说。 ” 1.地球第三极应该是谁?是包括大部分 珠峰在内的青藏高原,还是单指 珠峰? 2. 最大的内陆河黑河?那新疆的塔里木河了? 塔里木河才应该是我国 最大的内陆河,不管是河长还是流域面积都是我国内陆河之最。只不过,近几年在自然基金委层面上很重视黑河问题,投资多个亿在研究,所以,有些专家学者只知道有“ 内陆河黑河 ”,而忘乎了“ 内陆河 塔里木河 ”,其实 塔里木河的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比黑河好,反而更加复杂,这是所不知道的。
个人分类: 地理纵横|39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罗布泊消亡的时间与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
热度 6 xjtuhyg 2013-11-11 09:31
罗布泊消亡的时间与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 关键词:罗布泊 塔里木河 孔雀河 车尔臣河 引渤入疆 海水西调 原题:罗布泊究竟何时干涸 樊自立,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8-07-2809:12 http://tec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8/07/28/003597986.shtml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站在罗布泊。照片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拍摄。   《科学时报》于2008年3月3日A4版,以标题《罗布泊干涸与塔河开发无必然联系》,报道了李保国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文:《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地形特征与干涸时间讨论》。笔者近日查到原文,论文的重要结论之一是罗布泊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干涸』。报道给予该论文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震撼学界的研究成果』。   本人1980-1981年先后两次随夏训诚先生考察罗布泊,并主持过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塔里木河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根据个人实际调查、查阅历史文献及对遥感图像进行释译,对上述报道和论文观点提出异议,不妥之处,欢迎商榷。    塔里木河与罗布泊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历史上共有9条支流,分别是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克里雅河、渭干河、迪那河、孔雀河及车尔臣河。现上游只有前3条还向塔河干流供水。干流全长1321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于地面,汛期经常改道变迁。历史上,中下游曾有3次大的改道。   第一次改道发生在公元330-400年间,即楼兰国衰亡之后。此前,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从北面入罗布泊,当时上游绿洲面积小,从河流引走水量有限,塔里木河水几乎全部注入罗布泊,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广袤上百里”,面积达5350平方公里。 魏晋后改道的孔雀河从铁门堡沿依列克河入塔里木河,再经喀拉和顺从南面入罗布泊。    到了唐代,塔里木盆地农业就较发达,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由于引水灌溉增加,使和田河出现季节断流现象。 明代克里雅河就失去了和塔里木河的联系。到了清朝前期,罗布泊面积仍很大,但比《汉书》记载就小了,《河源纪略》(1782年)记载,罗布泊『东西二百里,南北百余里』。清朝中期,塔里木河水量仍很大,《西域水道记》(1823年)有『河水汪洋东逝』之语。 清朝后期,特别是林则徐谪戍新疆和新疆建省后,奖励农垦,至清末南疆耕地面积就有60万平方公里,由于引水增加,喀什噶尔河已不入塔河,渭干河只有少量洪水汇入。 《新疆图志》(1910年)就意识到塔里木河由于『水势日渐分流,无复昔时浩大之势』。自塔河向下游,水量减少,又经流过喀拉和顺的蒸发损耗,到达罗布泊的水量就很少了。《辛卯待行记》(1891年)记载『水涨时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一二里不等』,比清初小多了。   第二次改道发生在1921年,塔里木河在中游冲大一个灌溉草场的渠道形成拉依河,在普惠入孔雀河,再从北面入罗布泊。 1930 年是黄文弼先生最早见到,罗布泊“水云相接,极目无际”。1931年陈宗与赫勒绕湖实测罗布泊水面约1900平方公里,形状“略呈葫芦形”。   第三次改道发生在1952年,在拉依河口筑坝使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分离重归故道,入台特玛湖。台特玛湖水面最大时150平方公里,主要靠车尔臣河补给,它和喀拉和顺间有河道沟通。 上世纪50年代塔河下泄到台特玛湖的水量还有4亿-5亿立方米,再加上车尔臣河的水,可流到阿不旦,甚至进入喀拉和顺。后因修了卡拉和大西海子水库,使塔河下游断流,只留下320公里长的干河道,从此便失去与罗布洼地3个湖泊自然联系。   罗布泊干涸时间的讨论   (1)1921-1952年,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从北面入罗布泊时, 斯文赫定与陈宗器于1934年乘独木舟沿孔雀河顺流而下,4月7日在中游赛切克测得河水流量96.9立方米每秒 ,观察堤岸水位痕迹洪水期流量可达几百立方米每秒。8月5日在入湖三角洲的一条支流测得流量192.4立方米每秒。若以4月代表枯水期,8月代表洪水期,则年平均流量为144.1立方米每秒, 年入湖水量达46.2亿立方米,可使罗布泊水深达2.43米 。1921-1952年,塔里木河与孔雀河没有大的水文变故,水量不会有大的增减,所以1931年陈宗器测的得罗布泊可代表1921-1952年罗布泊水域,因此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罗布泊不会干涸。   (2) 1952 年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分离后,孔雀河单独入罗布泊,水量减少,湖面虽收缩,但仍未干涸。 1952-1958年孔雀河流域灌溉面积约4.0万hm2,引水量约6.0亿立方米。孔雀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3.1亿立方米,减去灌溉引水量还有7.1亿立方米,再加上地下水通过农田排水回归孔雀河水量1.3亿立方米,使下泄水量可达8.4亿立方米。由于孔雀河是一个窄深型河道,下泄水多在冬季,蒸发很少,河床渗漏可由山前潜流补偿,所以入湖水量不会少于8.0亿立方米,因而罗布泊不可能干涸。1958年为丰水年,年径流量15.4亿立方米,入湖水量10.7亿立方米, 在1958年航片镶嵌图上量得湖水面积563平方公里。1959年孔雀河径流量达22.0亿立方米,入湖水量15.3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按1米计算,湖面可达1530平方公里 ,但都没有超过1931年。1981年我们穿过湖心时,看到很多被洪水冲来的家具、农具、木料及衣物等,也表明入湖水量很大。   (3)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提供1959年罗布泊有水证据。a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拍摄的照片(如上图),湖边站立的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他面向湖水,前边是一艘橡皮艇,水域开阔;他背后为盐壳,厚有30多厘米,恰是湖的北岸。b《新疆地貌》记载:罗布泊的深度以偏北部较深,可达2.0米,在北部偏南实测了一条10.3公里长湖底地形断面,最浅处0.23米,最深处0.65米,湖底坚硬,踩之不陷。c 《新疆水文地理》记载:湖水很浅,一般不超过1米,因为有强劲的东北风使湖水位有顺时针环流现象,湖水清澈。   (4) 罗布泊干涸时间确定。1958-1960年是新疆农垦发展速度最快的3年,全疆共开发133万hm2。此间孔雀河灌区也进行了大规模农垦,为灌溉这些新垦土地,在孔雀河上修建了普惠和阿克苏甫两座大坝和水库。先后于1960-1962年完工,控制灌溉面积2.2万hm2,库容1080立方米。沿河还建泵站24座,有上百台抽水机扬水。由于这些拦水、蓄水和扬水工程的修建,使孔雀河水几乎全部消耗在灌区中,再无水下泄,因此罗布泊干涸应在1962年以后。   罗布泊干涸原因及与塔河开发有无关系   (1)罗布泊干涸原因。内陆干旱区尾闾湖的干涸和萎缩,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普遍现象,如新疆的玛纳斯湖、艾比湖、艾丁湖,河西走廊的西居延海,以及中亚的咸海和巴尔喀什湖。其原因主要是河流下游水量减少和断流造成的。 根据统计,塔里木河6条源流出山口径流为312.5亿立方米,多年变化不大。河流出山口水量未减,而尾闾湖泊干涸,水在那里去了,主要消耗在绿洲灌溉农业,人工灌溉绿洲发展愈快,面积愈大,消耗水量愈多。1972年全盆地灌溉面积达149万hm2,从各级河流引走的水量335.1亿立方米,占总地表径流88%,远超过国际上干旱区河流引水率不超过50%的标准。 为了解决春旱,共建大、中、小型水库206座,总库容30.8亿立方米,如果平均深度按1米计,可形成3080平方公里的湖面,超过1931年罗布湖面积。   (2)罗布泊干涸与塔河开发有无关系。    从绿洲形成发展看,干旱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扩大绿洲,即用人工水域(渠道、水库)代替自然水域,人工绿洲生态代替自然荒漠生态。其结果是使地表水的地域分配发生根本变化,上游引水过量,下游缺水断流,尾闾湖萎缩干涸,就是必然趋势。   从水资源利用看,粗放低效,也加快了下游缺水断流。1970年以前,南疆主要依靠广种薄收来维持不断增加的人口,每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15-20立方米。在塔河中游,乱扒水口多达138处,引走水量22亿立方米,漫灌草场,每头羊每年要消耗水4万立方米以上。   从水系关系看,罗布泊干涸是孔雀河断流造成。但孔雀河为塔里木河源流之一。塔里木河源流及干流中上游,过量用水,使下游5个农场难以为继,1971年人工开挖了库塔干渠,又用人工渠道将塔里木河与孔雀河联系起来,塔里木河每年向孔雀河『借水』1亿?3亿立方米,2000年-2004年,为孔雀河丰水年,『借水』量达6亿?8亿立方米,除满足卡拉铁干里克灌溉区用水外,还向大西海子以下生态输水22.4亿立方米,其中孔雀河占13.14亿立方米,使干涸30多年的塔里木河下游320公里河道进水,生态恢复,台特玛湖水域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如果没有塔河下游缺水断流向孔雀河“借水”,孔雀河在丰水年(2000-2005年连续6年平均为22.9亿立方米),也可通过阿克苏甫泄水闸向罗布泊放水。因此,塔河下游断流,也直接、间接促使罗布泊干涸。(作者为樊自立,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 ··············································· 樊自立:罗布泊何时干涸用事实说话 2009-02-23 http://www.ctisd.com/content-13444-1.html   笔者和李保国先生及钟骏平先生就罗布泊最终何时干涸,已探讨了将近一年。 2008 年 12 月 29 日钟骏平先生又在《科学时报》上发表《就罗布泊干涸等问题答樊先生》,所回答的问题都没有新意,在笔者写的《罗布泊究竟何时干涸》和《就罗布泊干涸时间答钟先生》中都有阐述,用不着再重复。 2008 年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20 日,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科学探险普及中心组织的 “ 东方道尔罗布泊大型综合科学考察 ” ,在环境考古、雅丹地貌和羽毛状沙丘研究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各主要新闻媒体都有报道。在这次考察中还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用事实证实了 1959 年罗布泊水域面积还很大,罗布泊干涸不是在上世纪 30 年代末和 40 年代初,而是在 1962 年以后。   在这次罗布泊考察活动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济 和笔者都应邀参加。赵教授时年 78 岁,身体健壮高大,精神很好,还和年轻队员一起观察湖心沉积剖面,去楼兰遗址和雅丹地貌区,行走的道路都是坚硬的盐壳和高低起伏的雅丹,颠簸难行,沙尘飞扬,一天下来连我们都觉得很累,而他却毫无倦意。赵先生曾任北师大地理系主任,退休后还兼任地理与遥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已故中科院院士周廷儒合著的《新疆地貌》和撰写的《塔里木河中游变迁问题》已成为新疆环境研究的经典之作。由他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是高校地理系的主要教科书。    由于笔者和赵济同住一个地窝子,有时同去调查,亲耳聆听了他向科考队员介绍 1959 年罗布泊的情况。他当时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派往罗布泊考察小组的组长,组员有石玉林院士,陈治平、王钧、周昌馨及张佃民教授。 他们是由吐鲁番的迪坎出发,于 9 月 13 日到达罗布泊靠近东岸的雅丹地貌区,西距孔雀河口还有 5 公里。他还将当时拍摄的罗布泊照片拿给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夏训诚和队员们看,并对照片作了解释,由当时用的照相机差,所以照片的清晰度不高。现在大部分底片都已找不到,所展示的照片已时过 50 年,由于磨损显得陈旧,不十分清楚,但水面还是清楚的。   其中一张当年的照片拍摄地在罗布泊北岸(照片 2 ),岸上是表层含硫酸盐的盐壳,一个考察队员正走进水中。 赵济先生介绍说,当时湖水是咸的。    照片 3 是孔雀河入湖前的河道,河水很大,河宽有 50 多米,岸上是茂密的苇丛,高约 3 ~ 4 米,这次我们也到了孔雀河的干河道,深有 2 ~ 3 米,沿干河道两岸是枯死的芦苇,根径 2 ~ 3 厘米,与照片上的景观一致。    照片 4 是在一个湖中小岛上拍摄的,赵济讲,小岛距湖北岸 500 ~ 1000 米,站在小岛上靠近水面的人是王钧,过去误以为是石玉林,当时石玉林也在岛上挖土壤剖面(见《新疆土壤地理》),发现表面呈黄棕色的盐壳,含光卤石( MgCl.KCL )矿 ,这是最早发现罗布泊有钾盐分布的报道。赵济先生还把队员们带到这个小岛上,小岛高出干涸湖底 1 ~ 2 米,岛上寸草不生,岛边的盐壳表面呈灰白色,和呈棕灰色干涸的湖底截然不同。赵济所讲的这张照片的位置,澄清了有人认为是在孔雀河三角洲地区拍摄的认识。   照片 5 是孔雀河入湖三角洲,在三角洲可以看到孔雀河主河道依然很宽和分出的叉流形成的积水, 赵济讲当时三角洲芦苇生长茂盛,生机盎然,陆地浅滩还可见到野生动物的足迹。    照片 6 是当时考察队员划着橡皮船测量湖底地形,船上坐着 4 个人,朝前方向第二人就是赵济,他们是先测试橡皮船的划行速度,再按划行时间计算湖的宽度。从早晨 5 点开始,从西向东划行,划了 10.3 公里,到了对岸,开始往回划,划到晚上 10 点,找不到原来下水的地点,由于上船时没有穿鞋,回来时找不到鞋,他们光着脚走回大本营 。   照片 7 是一张开阔的罗布泊水面,湖水荡漾。在这次去罗布泊考察之前,笔者找到赵济当年考察罗布泊的一份小结,讲到 当年他们划橡皮船深入罗布泊中 20 多公里,在距湖岸 20 多公里入,湖水都有 40 多厘米,湖水具有顺时针环流现象,东岸湖水向南流,西岸湖水向北流,其原因是水体面积很大,有着形成湖面不平衡的条件。 这段记载就验证了照片 7 所显示的罗布泊水域是十分广阔的。   关于罗布泊干涸的原因,笔者在前面两篇文章中已有论述。这一组当年的照片及当年考察者的确认介绍是罗布泊 1962 年前有水的有力证据。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9-2-23A4 科学基金 ) 走近罗布泊(“导语”续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33560-483787.html 走近罗布泊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新华网)
31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漫步世界最大流动沙漠边缘
热度 4 tarimriver 2012-5-17 17:51
漫步世界最大流动沙漠边缘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据说是维语胡杨的意思。塔里木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流过,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是胡杨林保护了南疆人民的生存环境,然而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胡杨由林由于缺少足够的水分而逐渐衰颓,如果不加强胡杨林保护,科学合理地调度水资源,南疆人民将会失去宝贵的生态屏障。 沙丘 生态屏障 支撑不住了! 贵妃醉酒?不是不胜酒力,是渴死了。 可怜的人们醒醒吧,否则就要步她后尘了!
4743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疆考察预热
热度 1 shaopu 2011-8-24 21:10
明天就要坐飞机去新疆了,这次考察为期8天,现在按照行程表在网上收集一点一路上的信息,希望对到时的考察有所帮助。 25-28日在乌鲁木齐开会,这里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著名的景点有红山、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可惜在乌市的几天都有报告,只能晚上去看看。而且大伯一家也在乌市定居四十多年了,我很久没有见过他了,到时还要抽时间去看望一下他。其实大伯并不是我爷爷亲生,是爷爷收养的孩子,16岁他就孤身一人去了新疆,后来还回来过许多次,但现在他也60多了,赋闲在家,几乎没什么机会会回老家看看了。 28日启程去库尔勒。库尔勒市位于新疆自治区中心地带、天山南麓,南北疆的分水岭。它因盛产香梨而称为“梨城”。尽管是个县级市,却已经是南疆最大的城市,在新疆也仅次于乌鲁木齐。境内有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条孔雀河。这里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种植了很多瓜果、番茄、棉花等经济作物。途中我们还会参观 博斯腾湖的莲花湖 和 白鹭洲。 从网上的图片可以看到,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这里的风景非常美丽。 29号继续南行,目标塔克拉玛干沙漠,途中会路过轮台县。古轮台是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现在时塔里木油田的主战场和“西气东输”首站。晚上即可到达塔中县 ,这个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 在这里我们要参观沙漠气象观测站 。 30 号我们乘车去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若羌县,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相当于两个浙江省,这里属于极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11.5℃,年均降水17毫米。 31号我们从若羌返回 库尔勒,途经 铁干里克。 9月1号即坐飞机返回北京。
个人分类: 科研纪行|1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去世
热度 2 tarimriver 2011-2-14 18:58
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去世
根据科学网上的消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施雅风 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本人对施雅风先生的了解是他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从暖干向暖湿变化的科学推断,而新疆生地所的胡汝骥研究员也从事这方面研究,该推断对干旱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成功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施雅风先生的远见。施雅风先生的主要贡献在于冰川研究,他提出的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冷冰川三类,并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 施雅风院士还十分关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经他亲自选拔和培养的著名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国栋、秦大河、姚檀栋等,他们都在我国地理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承担着引领地理科学健康发展的使命。 祝施先生一路走好!
45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施新疆“北水南调”,防治荒漠化
kejidaobao 2011-2-9 09:01
文/陈 旃 新疆地处内陆,由于降水量的极度不均,天山以南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被干旱的沙漠覆盖着,而与此同时,每年从新疆西北部河流流往国外的水量,就有220亿立方米。其中仅天山西部的伊犁河,每年就有117亿立方米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出了我们的国境! 水资源十分紧缺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要想使天山以南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能够恢复和扩大,使孔雀河和罗布泊再现生机,一方面应当抓好上游地区的节约用水,以便能够更多地向下游放水,但更主要的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天山以南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补充问题。欲解决此问题,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从雨水比较丰富的西北部向天山以南地区调水,实施 “北水南调”工程。 1 新疆“北水南调”方案的可行性: 资料表明,由于地势对湿气的抬升作用,在天山北麓的高山地带降水量远比山下低地大得多。因此,在天山北坡的高山地带建水库是很容易蓄水的。在北坡修盘山渠也容易截获从山坡上流下来的水。现已有铁路线和多条公路干线贯穿了天山南北。由此不难看出修建绕山渠和隧道由北向南引水,虽有不小的工程量,但不会有太大的障碍。由于天山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只要将北坡高山水库的水以及盘山渠截获的水引过分水岭,就可以达到“北水南调”的目的。而且,新疆“北水南调”是可分线分散进行的。逐年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一条线一条线地建设,每建一条调水线就可及时收到永久性效益。 2 新疆“北水南调”的益处 首先,可为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增加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只要能将伊犁河流出国境水量的1/10(每年11亿多立方米)调到山南,其作用就是极其巨大的。其二,由于新疆“北水南调”是分线分散进行的。每建成一条线就可以永久性地从天山北麓调一部分水补充山南缺水地区,几条线建成后就可以为山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极大的作用,使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得以挽救、恢复和扩大,也使孔雀河和罗布泊由于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补充而恢复往日的生机。第三,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当地水土。有了山间水库可以对北坡和南坡的用水进行季节性调控,同时北坡流域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有助于大片盐碱地的改良。第四,天山以南地区是盆地,气候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只要每年多补充一定量的水,每年使绿洲扩大一些,就能够逐渐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干旱为比较湿润。 3 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摸清天山北麓河流上游的各个支流常年径流量沿高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天山南北分水岭自西向东的高度分布情况。根据各支流常年降水量沿高度的分布情况,和天山南北分水岭自西向东的高度分布情况,以及通过对卫星遥感、航空测绘和实测所得有关地形地貌资料数据的分析,在包括西部的哈尔克山在内的天山山麓的北坡,尤其伊犁河上游,选择适当部位,修建一些小型的高山水库,通过像河南林县红旗渠那样的逐渐降低的盘山渠和隧道,将北坡水库中的水以及盘山渠本身截获的从北山坡上流下来的雨雪水,以最佳的选择途径,绕过分水岭引向南坡。这些水库的作用是“暂存”和“周转”,因此库容不需很大。由于天山山脉是降水量丰富的北坡和降水稀少的山南地区的分水岭,所以只要将北坡的水经过较低的山口(或将山口下挖得更低、或在适当地方挖隧道)“引”入南坡,就可以实现“北水南调”。 若在天上南坡选择相应较低的地点,可配对式地修建一些山间水库,形成一山担两库的局面,就可以把由北坡引来的水贮存起来控制使用。也可以不修南坡水库,直接从北坡引来的水流入南坡山涧,流进山南的河中。著名的博斯腾湖就是一个大型天然的“南坡水库”。充灌博斯腾湖的各河流上游,都有可能通过“北水南调”从天山北坡得到更多的水源补充。尤其径流量最大的开都河,它的上游多个支流都紧邻雨量丰富的伊犁河上游诸支流。若将伊犁河上游地区的雨雪水截获一部分,通过绕山渠和隧道“引”过分水岭流入开都河,就可以进一步流入博斯腾湖。孔雀河河水原本就是来自博斯腾湖,而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补水,则是这几年已经采用的现成方案和水道。如果博斯腾湖能够得到从天山北坡所截获的雨雪水的大量补充,就能够有充足的水源向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补充更多的水。另外,除在北坡修建小型高山水库并通过绕山渠和隧道较大规模地向南坡引水之外,天山南北分水岭的每一个山口都可以成为一个引水渠的下水口,像割橡胶那样,由此下水口绕着山的北坡逐渐升高地修盘山引水渠,就可以把引水渠上方山坡的雨雪水汇流到山南。这种割橡胶式的北水南调虽然规模较小,实施起来却比较容易,集少成多,形成的总调水量仍然不小。如果将山口劈深,降低出水口高度,可以加大调水的面积提高效能。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南麓的诸多支流,都可以通过从天山北坡调水得到水源补充。 本人认为,“北水南调”是解决南疆地区荒漠化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早走晚走早晚都得走。早一天上马,山南地区就能够早一天受益,就能够变荒漠化为绿洲化。就像李冰父子带领修建的都江堰工程那样,是造福子孙名垂千古的事业。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7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Journal of Hydrology: 塔河下游河岸带地下水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热度 3 htam 2011-2-4 22:31
由于水资源紧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正处于严重退化之中。大批胡杨树死亡、沙漠化加剧。为了减缓生态退化,国家从2000年起,花费巨资(107亿元)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迄今已经累计调水23亿方。在内陆干旱区开展大规模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生态修复工程,举世罕见。然而,这项史无前例的生态工程给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生态走势如何?这是政府和科技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水资源项目资助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庞忠和研究员课题组自2005年起对塔里木河流域水循环与生态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水文学研究。该课题组培养的博士生黄天明与庞忠和研究员合作发表的关于塔河下游地下水的文章最近发表于国际水文学权威刊物 Journal of Hydrology (Huang T and Pang Z. 2010. Changes in groundwater induced by water diversion in the Lower Tarim River, Xinjiang Uygur, NW China: Evidence from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nd water chemistry. Journal of Hydrology 387: 188-201)。,该成果对于评估调水对于缓解生态退化的效果、调水方式的优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对下游9个地下水监测剖面的40个观测井开展的现场观测,作者对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6个土壤剖面开展了系统的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氚含量采样和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8次应急输水,在距离河道700m以内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 (2)地下水的含盐量受河水含盐量、前期地下水含盐量、含水层含盐量、包气带含盐量及水动力条件综合影响,总体呈下降趋势; (3)下游河岸地下水受现代水补给(包括调水补给和1960s以来补给)的范围十分有限,从上到下分别距河道600-200m以内,小于水位上升区域,说明水位上升是由压力传导而非水分子本身补给; (4)下游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位于大气降水线以下,又平行于降水线,表明入渗过程中的等量蒸发作用; (5)适于下游主要植被(胡杨、红柳)生长的最小地下水埋深(小于5m)面积十分有限,在距离河道200m以内,且向下游逐渐减少; (6)干旱河岸生态系统是历史时期由于季节性洪水等形成的。调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仍不能阻止其退化的总趋势。 作者据此对塔里木河调水修复生态工程提出以下建议:(1)从全流域水资源统一利用和管理着眼,制定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案,保证输水的继续;(2)进一步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包气带、水化学及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693 次阅读|6 个评论
Hydrological Processes: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地下水补给与生态修复
热度 2 htam 2011-2-4 22:28
为了减缓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从2000年起,国家投资107亿元实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调水工程,迄今已经完成十次调水,累计调水量23亿方。在极端干旱区开展如此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国内外实不多见。它作为超大型的水循环试验,为开展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地下水人工补给、有效示踪剂选择等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科研机会。 地质地球所 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庞忠和 研究员课题组对塔里木河流域开展了干旱区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同位素水文学研究,其对塔里木河中游的研究成果即将刊登在国际SCI收录刊物 Hydrological Processes 上(Pang et al. Diminished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irculation relative to degrading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middle Tarim River, Xinjiang Uygur, Wester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 2010, 24: 147-159)。该成果对于评估通过调水缓解生态退化的效果、对调水方式加以优化以实现节水高效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文基于对中游5个地下水监测剖面的29个观测井开展的现场观测,以及对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系统采样和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氚含量的综合研究,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含水层受线性生态输水影响范围有限,从上到下分别距河道500-1600 m以外的地下水不接受现代水补给;2)现代水补给地下水范围与植被分布关系密切,有补给则生长得更好;3)地下水位埋深和含盐量总体上均较大,中游大面积的生态将进一步退化;4)塔里木河胡杨林下游有18万亩,中游却有170万亩,中游的生态退化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危机。 作者据此对塔里木河调水修复生态工程提出以下建议: 1)为防止季节性洪水漫溢以及向下游输送更多水量,在塔里木河中游400公里河道北侧修建的堤防可能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对中游胡杨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2)对于中游地下水循环属性及其与生态的关系开展系统研究;3)随着博斯腾湖丰水期的退去,需要研究生态输水在频率与数量上的保证途径;4)从全流域水资源统一利用和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案。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8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保护不了胡杨林
热度 2 tarimriver 2010-8-30 13:41
胡杨是沙漠卫士,耐盐碱、耐干旱、抗风沙。有3000年不死,死了3000年不倒,倒了3000年不腐的说法。 世界90%胡杨林分布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林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林在塔里木河流域。 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的破坏非常严重。 古代楼兰就是在胡杨的怀抱里诞生的文明,当胡杨不在了,楼兰文明也陨落了。 塔里木河的胡杨林现在主要分布在中游,其实,下游也曾是胡杨林的家园,上世纪60年代,伟大的人们为了修路,就地取材,砍伐胡杨林做燃料,取塔里木河两旁的泥沙做原料烧制红砖,铺成长102公里的红砖路,现在还保留5公里供人们学习旅游参观。 路铺成了,但没有了胡杨林的保护,沙漠很快逼近了。 从70年代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开始断流,仅有的胡杨也次第干枯。 下游近300公里河道两侧的胡杨林消失后,仅剩下中游段400公里河道两侧的胡杨,为了保护胡杨树,新疆成立了胡杨林保护区,后来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保护区没有保护好胡杨。 为了给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在中游地区修建了堤防防止河水漫溢,堤防修建后经常漫溢地方的胡杨林被砍伐掉,种植了棉花,一开始在距离堤防远处的树林里秘密垦荒,看效益不错,又没有人制止(或许有人罚钱),现在明目张胆地大肆毁林开荒。我们仅从堤防公里看过去就有200多平方公里的胡杨林变成了农田。 原因简单总结有:以前的自然河堤,高低起伏,交通不便,2005年前,我们的越野车还经常在没有修堤防地段陷进软软的尘土坑,现在畅通无阻了,垦荒的人自然感谢修堤人。 现在水的资源化提得很响,修建堤防是为了给下游提供生态用水,可是,水输到下游没有人给钱,如果垦荒人偷水要水自然要用钱来说话,所以,还是经济用水对掌管水资源的人更有好处,所以,塔里木河中游垦荒自然就日渐增多起来。 胡杨林好看不好吃,政府看不见利益,如果有人种棉花,则可以增加GDP,政府手里头上都有利。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虽然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但没有见到谁负责保护,徒有虚名,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只管水,不管胡杨林保护。 另外,中上游的大肆垦荒不但要破坏生态,而且更消耗掉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现在正常年份中游的河道都是长年干涸,有上百公里的胡杨林因为水分不足而死掉,还有仅百公里的胡杨林树梢干枯,一派奄奄一息状。 因此,建议尽快成立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胡杨林不被人为破坏。 建议,加强水资源管理,正确划分生态用水与经济用水的比例。 建议加强流域生态管理,切实把现代化遥感技术与执法人员的地面巡视有机结合,遏制中游生态破坏局面,如果等中游变成下游的惨状,南疆社会进步就会变成海市蜃楼。 建议明确责任,如果再出现生态保护不力现象,相关领导要撤职查办!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6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100亿花完后
热度 1 tarimriver 2010-8-17 23:49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浪费,使得流域水资源自然条件下的时空配置模式被打破,下游来水量日趋减少,自 20 世纪 70 年代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大西海子水库建成以后,水库以下 320 多公里的河道断流,以河道水为唯一补给源的地下水位日渐下降,导致了断流河道两侧以胡杨为主体的干旱河岸荒漠林植物群落严重退化,使得荒漠化加剧,具有战略意义的 218 国道的安全畅通受到威胁,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挑战。2000年起,国家水利部与新疆人民政府借助博斯腾湖高水位有利时机,实施了以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为主要内容的流域综合治理,经费预算107亿元人民币。 向下游的调水,挽救了河岸两侧奄奄一息的植被,抑制住了荒漠化进程,减少了沙尘暴频次,2002年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出发,汽车走在公路上被强劲的风裹挟着被路面上的沙子阻滞着只能缓行,2005年前后就好多了。今年再度来到下游,风重新武装起沙子,因为沙尘暴,样地调查被推迟了一天,植被大量枯死,2000年前景象重新出现: 来到断面,风强沙大,我们只好打道回府 第二天沙尘暴没有了,沙子还在,而且很多! 柽柳,又叫红柳,开出的花粉红色,在荒漠地带非常美丽。红柳不仅是美丽,更重要的是耐盐耐旱抗掩埋,但目前只有任风沙肆虐了。 这从骆驼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一株庞大的黑果枸杞仅存一点绿色,这抹绿色明年还会再现吗?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57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沙漠中瑰丽的花-----------致李卫红老师
tarimriver 2010-5-26 20:50
塔里木河是新疆人的母亲河 塔河沿岸是荒漠中珍稀的绿色 蒹葭苍苍 罗布茫茫 是塔河孕育了楼兰文明曙光 罗布人逐水而居 罗布人伐木为舟 罗布开花分外香 罗布泊奏出塔河最美的交响 三千年不死 三千年不倒 三千年不朽 胡杨演绎出死亡之海边的坚强 春天粉红点缀沙漠 夏天暗红写满沙丘 秋天深绿染天地 柽柳以美丽阻沙保家园 人越来越多 水越来越少 流越来越细 沙尘越来越急 胡杨忍不住干渴而朽 柽柳在沙漠的进攻下孤军难支 曾经的楼兰美女何处追寻? 美丽的塔河风光不再 你来了, 走在 深冬 冰冷的沼泽 双膝的关节炎 使记忆不再磨灭 酷暑烈日下的奔波 任烤熟鸡蛋的沙丘 炙烤着曾经娇嫩的双脚 草鳖子 连黄牛都害怕的虫子伺机偷袭 大如斗篷的蚊子铺天盖地 你却以美丽挥洒着坚强! 劳累了一天 吃的只有坚如磐石的馕 饥渴难耐 只有一个半升的水瓶相伴 潮湿的棉堆里曾经做出香甜的梦 维族老乡的羊圈里不时窜出的老鼠 打断刚开始的美丽的梦境 学生们也曾经跟您一样遭受 他们只是 3 年或者 6 年 您却年复一年 以胡杨的精神 柽柳的斗志 为曾经美丽的家园 为西北生态的安全 一直这样奋斗着 在您生日到来之际 李卫红老师! 祝您身体健康 祝您生日快乐!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建堤防,生态遭殃!
tarimriver 2008-10-23 22:45
统计分析方法证明在中游地区输水堤防修建前距离河道1500m以内的范围地下水化学相关性极为显著,水力联系密切。堤防建成6年后的今天,只有距离堤防800m以内的范围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而且800m以及以外的处成为河道水盐的排泄区。这意味着,沿河淡化带的范围将会缩小一半,随之,将会带来大面积的胡杨林的退化。塔里木河中游当前胡杨林在距堤防1500m左右的地方都有分布,这当然是满溢洪水的功劳。由于堤防的修建,沿河淡化带的退缩胡杨林的面积至少会缩小1/2,而且还是在距离堤防800m以内的范围都有地表过水(此为胡杨种子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的情景下的。根据统计,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共有胡杨林170万亩,下游有胡杨林18.45万亩。如果中游将会有一半的胡杨林因堤防对河道漫溢洪水的阻拦,使一半的胡杨林无法得到自我更新而退化消失,那么将会损失近80多万亩的胡杨林。 损失中游的80万亩的胡杨林消能换来什么呢?最好的结果是换来下游18.45万亩胡杨林的修复。何况用80万亩健康胡杨林换取18.45万亩受损胡杨林的修复是一个美好的假设。 堤防的修建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塔河沿岸地区河汊众多,大坝恰拉水量损失22.2 10 8 m 3 /a ,中游水量损失约占60%,是塔河水量损失的主要河段。如果客观事实真的像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那样,那么,只要中游一修建堤防,下游就会立刻无水之忧,生态恢复指日可待了。 事实上,从2000年到2007年12次输水115.53亿m 3 ,其中由上游节水、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堤防修建等措施节余下来输送到下游的水量是27.63亿m 3 ,是7年下游总输水量的24%,和中游一年满溢量相差无几。因此可以说,用一句话来概况堤防建设对下游生态的恢复的作用就是剜却心头肉,医得眼前疮。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多为患,人类抢占生态水源。所以,应该及时废除中游的堤防,利用生态移民等手段减轻生态用水压力,把塔里木河流域变成我国的生态园。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考察5——台特玛湖
shangsh 2008-9-22 18:40
台特玛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是塔里木河和且末河(车尔臣河)的尾闾湖。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自北向南注入台特玛湖(最终会注入罗布泊),且末河从西南方向注入台特玛湖。 随着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的蓄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0km河道断流,且末河只有在特大洪水时才可能有洪水流入台特玛湖。 为挽救塔里木河下游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2001年~2007年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先后组织九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附件地下水位上升,河道两侧植被明显多元往年。但输水量一半以上来自孔雀河,这是在前些年博斯腾湖水位偏高的有利情况下进行了,近两年来博斯腾湖水位下降,巴州用水也开始紧张,从孔雀河调水越来越困难, 2007 年第 9 次输水只向下游放水 1400 万 m 3 ,以后塔河下游植被的维持还需要考虑其它途经。部分年份有一小部分水量注入台特玛湖,使台特玛湖能够季节性的维持一定的水面。据报道,2006年台特玛湖水面面积曾到达200 m 2 以上,被广泛宣传为应急输水的效果。但据若羌县有关人士介绍,从塔里木河进入台特玛湖的水量极少,大部分还是 且末河的洪水。 以下照片为干涸的台特玛湖(2008.7.21)
个人分类: 野外考察|8045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疆考察4--塔里木河
shangsh 2008-8-26 15:31
新疆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流域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流域,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水循环和水均衡的水文区域,自西向东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贯穿地处天山山脉南侧和昆仑山北麓的塔里木盆地 。塔河流域历史上在地域上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向心聚流的九大水系和塔里木河干流,流域面积约为 102 10 4 km 2 (包括沙漠面积)。塔河干流从肖夹克至台特马湖全长 1321km ,为纯耗散型内陆河,自身不产流,其水资源全部来自其源流的补给。现今上游仅有阿克苏河(常年供水)、和田河(汛期供水)、叶尔羌河(特大洪水期供水)三源流向干流供水, 1976 年后通过库塔干渠将孔雀河水调入塔河下游区。 塔里木河水系图 上图: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的水量还是不少的(但2008年直到7月底水还没有流到下游) 由于塔河源流对干流补给水量的减少,干流上中游段无序低效的水土开发,致使塔河干流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尾闾湖泊罗布泊、台特马湖相继干涸,塔里木河流程缩短 266km ,具有战略意义的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毁灭,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自2000年以来九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附件地下水位上升,河道两侧植被明显多元往年。但输水量一半以上来自孔雀河,这是在前些年博斯腾湖水位偏高的有利情况下进行了,近两年来博斯腾湖水位下降,巴州用水也开始紧张,从孔雀河调水越来越困难, 2007 年第 9 次输水只向下游放水 1400 万 m 3 ,以后塔河下游植被的维持还需要考虑其它途经。 上图: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由于最近几年向下游的应急输水而重新焕发生机 塔里木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源流与干流、干流上中游与下游的用水矛盾突出:上下游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塔里木河尤为严重。由于涉及到不同地区的利益,流域管理机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尚不能对流域水资源实现统一管理,源流、上游用水相对有保证,而干流下游用水比较困难。 2) 兵团与地方用水矛盾:兵团主要位于源流和干流的下游地区,用水与各地、州用水存在一定矛盾。 3) 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对生态用水重视不够,致使下游生态恶化,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少人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涉及到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时,往往更注重从经济效益出发。不处理好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干旱区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
个人分类: 野外考察|13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