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习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你的习性爱好暴露了你的潜在疾病
zhouia 2016-9-28 08:34
你的习性爱好暴露了你的潜在疾病 南师国学堂 一、卡拉OK和麻辣火锅的流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与爱好。我观察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遍地的卡拉OK成为了主流娱乐;在饮食上,不分东南西北的人都在吃麻辣火锅。从人体来看待这些问题,这些爱好的流行说明了什么呢?《黄帝内经》里说到,一个人的胃如果出了问题,就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意思是说一个脾胃弱的人,是会有歌唱欲望的,古时候没有卡拉OK,想唱歌只能跑到高处喊几嗓子。严重的脾胃弱就不是唱歌的问题了,还会“弃衣而走”,会裸奔,这是精神疾病。 脾胃弱为什么跟头脑的情绪反应有关系呢?因为胃经是从正面巡行经过头部的。所以很多精神疾患和脾胃不好有关系。比较轻的,有睡眠不好;重的会得抑郁症;再严重的得精神病。包括美尼尔综合症,癫痫类疾病都和胃都是有关系的。 再说说麻辣火锅。以前都是环境潮湿的地区吃麻辣的食物,以便排出人体的湿气。但现在很多人都爱吃,包括很多燥热的地区,也大肆吃起麻辣火锅,这其实也是脾胃弱。如果一个人吃清淡的饮食吃得很香,说明脾胃好;如果需要借助麻辣才能吃得下东西,只能说明脾胃弱了。所以,爱唱卡拉OK和爱吃麻辣火锅的根源是一样的,都是脾胃弱。 脾胃功能弱的人黄褐斑会提前,面部肌肉的松弛会提前,鱼尾纹也会比一般人多,显得老态。所以特别是女性,不能忽视脾胃弱的问题。导致我们这个时代呈现普遍脾胃弱的原因有很多。交通工具的发达,导致现代人运动越来越少,脾主肌肉,肌肉得不到锻炼,脾胃功能自然会减弱。现代人欲望太多,思虑太多,思虑伤脾。包括房子太高,不接地气;吃的食物打激素,生长周期短,土性不够,脾属土,所以吃了不能滋养脾胃。这些都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病。 二、抖腿和翘腿 很多人都有抖腿的习惯,一些人稍微上了岁数的则喜欢翘腿,把腿翘到凳子上,再翘到桌子上,越翘越高。这是因为什么呢?其实是肾虚了。人体的下部归肾掌管,肾虚了下部血液运行不够,人就会下意识地靠腿的抖动或者抬高让血液运行顺畅。喜欢抖腿或翘腿的人有哪些潜在疾病呢?肾主水,主收敛。肾虚了,火不收敛,人就会提前出现脱发、虚胖、腰围增粗。同时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膝关节也会出现问题。诸如男性前列腺的问题,女性子宫系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抖腿和翘腿这些小动作观察出来。 三、纠结和多疑虑 时下有一个流行词叫做“纠结”。一件事情想来想去决断不下,就是纠结。什么关系着这个?是肝胆。人之所以纠结,是肝胆功能出现了问题。肝胆是人体的疏泄排毒器官,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一个人做事很难决断。我们说这个人没有胆识,就是这么来的。对于女性来说,肝功能更是影响着从乳腺一直到子宫的整个生殖系统的功能。还有人多疑虑是为什么呢? 脾主思,脾胃功能弱的人,就多疑虑,一件事情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这是因为肝功能首先克制和影响脾胃功能,肝管疏泄和运行,它运行不起来,脾胃也无法正常运行,这就是所谓的“肝克脾”。什么导致了肝胆不通呢?首先肝胆最容易受情绪影响,不好的情绪,诸如生气、烦躁、焦虑,都会造成肝胆不通。 再者,肝胆是过滤解毒器官,现在人们的饮食过于丰厚,导致消化过滤不掉的毒素瘀堵在肝里。肝不通了,投射在情绪上也是不通的,思虑也就不顺畅,便出现了纠结和多疑虑。这就预示着首先是消化和生殖系统会出问题。肝脾所主疾病还有很多,往长远说肿瘤类疾病风险也会增大。 四、怕冷和上火 怕冷和上火,这是一对矛盾的组合,是现代人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其实就是身体堵住了,人体气血不能通畅运行到体表。导致人不爱出汗,甚至怕风怕冷,可是体内却有上火症状。 饮食多,不节制,肠胃里面堵住了,是造成人体里面上火,气血又不能到表的一个原因;同时,身体里如果有淤血,也会造成这个局面。人体出现淤血,是现代人普遍压力大、紧张、焦虑、烦躁,这些不好的情绪造成的。可见,人体出现既怕冷又上火是身体淤堵了。此时要放松心情,减少富养物质和重口味食物的摄入。 这类人会发生什么潜在疾病呢?会出现身体大循环不通的淤堵类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肿瘤类疾病。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他的气血功能非常好,年轻时候是飞行员,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后来查出了肾癌。问来问去才知道原因,他平时吃得很饱,夏天都不爱出汗,显然是身体出现了淤堵。别看是小的循环不通的问题,却造成了大的疾患。所以像这种身体内外循环不通的人,我建议要及时调整过来,否则对身体的隐患比较大。 今天这个专题,一方面是让大家学会通过一些兴趣和爱好知道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在倡导一种古老的中医观念。 古时候,一个真正的大夫,是要研究天象的。他会提前研究下一年的五运六气的运行,预知在下一年的气候条件下,哪个方位会发生什么样的疾病,到时候背着药匣子就去了。这才叫行医。所以做一个真正的中医是不容易的。 中医是天人之学,要对整个社会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天时地气,才能探出疾病的来路和去路,才能治病。今人虽然很难做到像古时候中医那般熟知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但我们至少可以用天人思维,来思考社会,思考生活,了解我们的时代,只有如此才能治愈我们的时代病。 刘希彦:营养中毒的一代 一、怎么补充营养? 先人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现在很多营养观念来自于商家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怎么补充营养?问一天要吃够几种谷类蔬菜肉类是好,问牛奶是否对人有益,各色保健品是否需要,虫草灵芝西洋参好不好。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先人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我来讲几个古老的“新观念”,《黄帝内经》提到饮食有节,食不兼味。何为食不兼味呢,就是我们一天吃东西只需要一两样不是多样,这样对身体有好处。我记得小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生病了,老人看看常会说是孩子吃杂了。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女儿感冒了,当太医来给看病,说不用吃药,饿两顿就好了,贾宝玉生病时也是减食为主。当时贵族大家庭对待疾病的主要观念都是减少饮食,所以我们中国的理念中,无论是医学的权威著作《黄帝内经》还是农村老百姓或者贵族,对于健康生活的态度都是以减为主,做减法,和简单为主,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营养观念来自于商家。 说人一天需要很多种蔬菜营养,说身体缺乏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其实这些宣传大多都源自于商家。商家的宣传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广告语不断进入我们的大脑,间接地形成了一种看似符合科学的理论,事实上,商家做这些广告,也主要是为了卖产品。说大家缺乏,商家反复宣传推广,人们便会担心所谓摄取不足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这样顺水推舟拿出产品,大家便理所当然前去购买了。 事实上,我们人类现在处于一个营养极度丰富的时代,如果说我们现如今还缺乏营养的话,那纵观整个历史,人类估计早就生存不下来了。街口随处可见超市,农场也大多数都是自动化生产收割,我们每天都可以都吃肉,可以吃到各色食物,这在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以前人们生长在什么地方,就只能吃当地所产的食材。 二、一切元素,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当超过了便是毒素。 当今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事实上都可以归类于富养性疾病。 我们讲一个医学上的认识:一切元素,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当超过了便是毒素。比如脂肪肝,多发于喜欢吃肉,饮食不节制的人,很年轻就得了脂肪肝,因为摄入了过多的脂肪、蛋白质、营养,人体吸收不了,也代谢不掉,便囤积在肝;当人体内这种过滤不掉的营养素大量的沉积于血液中,便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比如说我们常提及的重金属,大家现在都很关心重金属问题,经常听到重金属超标重金属中毒这一类说法,但其实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重金属基本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当人体需要的时候这些重金属便成了营养素,当总量超过了人体所需便会导致中毒,成了毒素。所以中国传统医学中讲凡物皆有毒,在范畴之内便是营养,超过了的话,人体要代谢排斥出去,这就产生了毒理反应。 这不仅不益于人体的健康,反而伤害人的身体。由此我们明白,一切在人体需求之内的,便是营养,一切超过人体所需的,便是毒素。古人讲清淡饮食七分饱,是告诉我们这是健康范畴,节制是最好的医术,当我们吃得过饱、摄入过多的时候,人体便会发生问题。 人类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身体越来越趋于安逸,饮食越来越趋于丰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营养中毒的人比较多。 三、颠倒的饮食观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人类目前处于获得营养非常便捷的一个时代,目前整个现代社会是营养普遍过剩的。 反观一些长寿国家或者地区,比如日本,日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很清淡的,营养摄入也比较简单,至今还有一些老夫妇,还是每天两个人只煮一个鸡蛋,熟了以后拿出来,切了一人一半,一人一天只吃半个鸡蛋;广西巴马,巴马长寿闻名世界,巴马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呢,在山区里,交通不方便。田里如果种的是红薯扁豆茄子,农夫就是吃红薯扁豆茄子,所有人都一样,吃的都是当地产的这几样食物,反而这种地区,长时间维持这种生活习惯重复单一饮食的人们更长寿。包括很多偏远地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错,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说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实践下来的传统,关于食不兼味,关于清淡饮食。 中医究竟是什么,可以这么说,中医是一个几千年的经验学科,现代医学探索的时间还非常短,中医则是几千年的经验实践下来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 四、“营养中毒”的常见反应 头晕脑胀,睡醒不解乏,午后犯困,胸闷心烦,肤色晦暗粗糙,面上油光,便粘便不爽,易怒易嗔,欲念丛生心不静。
个人分类: 中医与健康|2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alick1 2011-11-6 19:52
今天部门学习会,一个教授过来讲课,我很赞同他的一个观点:不要站在道德至高点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这两句话,他从做新闻的角度结合了两个例子 案例一:出了一场车祸,肇事者逃逸。而围观的几百人中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于是媒体高呼:人性如此冷漠 案例二:某一个官员贪污被揭露,媒体抨击:简直不是人 在案例一中,他说,做记者的,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你在当场,会不会在沉默的几百人中挺身而出? 案例二中,他说,中国的政治制度,对贪官来说是不公平的,就像让一个饿了七天的人去守一堆馒头,然后告诉他,你不能动,动了就是对不起党和政府。 我们为什么不让他吃饱了再去守?为什么不把馒头用盒子装起来,钥匙分别放在几个人身上? 中国的新闻,总是百般考验人性,希望出现圣人。 掏粪的工人,我们一定要反复问他,给你一个高薪的轻松的工作你干不干?而且答案必须是否定。 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他回忆,有没有一次把病重的老母年幼的儿女丢在家,只为工作? 英勇殉职的警察,家属一定要说,丈夫/儿子是为了人民而牺牲,一点都不伤心,一点都不恨政府。 于是,我们的英雄从没撒过谎,从没想过一己之私 我们很得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培养得出如此高尚的人 但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少。相信新闻的人,更少 其实这样的错误,不光记者在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犯 让年轻漂亮的闺蜜去勾引男朋友,试探他的忠贞 刻意隐瞒家世背景,制造一夜暴富一夜破产的故事,考验对方感情的纯度 用巨大利益做饵,评估朋友的诚信 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是人不是神,面对美色、财富、利益、权力会心动,是最本能的反应 换做是你,在同样的条件下,能义无反顾做出让你满意的选择吗? 更何况,如果对方是真是高尚完美的圣人,凭什么选择小肚鸡肠的你? 一个聪明的女人,不会妄图去证明自己的男人坐怀不乱,而是让男人习惯拒绝除自己以外的女人来坐怀 一个聪明的朋友,不会让友人在自己与利益中做选择,而是竭力创造彼此共同的利益 只有愚蠢的人,才去考验别人的人性,然后,两败俱伤。 http://zhan.renren.com/xinli123?from=followSiteFeed 来源:
个人分类: 人生真谛|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蟑螂,何止是“小”强
ELOA 2009-5-28 11:04
瘦驼 发表于 2009-05-16 22:39 它是曼妙的香娘子,它是着赤衣,状如美女的髻,它是灶神。摇身一变,它又成了偷油婆、黄贼、灶马子。这些都是我们给它的名字,其实这些自相矛盾的诨名远远不能体现它身上纠结的诸多矛盾。它诞生于恐龙之前,它又不为人知;它散播病菌,它又是一味良药;它让一些人作呕,它又让另一些人垂涎;有人视之为魔鬼,唯恐避之不及、杀之不尽,有人视之为宠物,恨不得不离不弃、同床共枕它是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昆虫。这就是蟑螂,现在更多的人喜欢叫它小强。其实,小强不是一般的强,它也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 确切的讲,蟑螂不是一种,而是一类昆虫,它是蜚蠊目几千种昆虫的俗称。我们熟悉的,不过是这几千种蟑螂中的几种,比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和德国小蠊。 如果要追溯起蟑螂的身世,那就要比给它们分类起名字的人类久远的多了。人们曾经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煤矿中发现过一块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只蟑螂,经过测定,这块琥珀形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事实上,蟑螂是地球上产生的最早的一批有翅膀的昆虫。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几亿年来,蟑螂的外形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不管是这块恐龙诞生前琥珀中的蟑螂,还是辽西热河化石群里趴在中华龙鸟身边的蟑螂,直到山东临朐山旺化石群里陪伴着东方祖熊的蟑螂,都与现在的蟑螂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任何古生物知识的你一眼就能认出来,那就是小强。 可以说,蟑螂在我们地球表面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目睹了恐龙的出现、繁盛,目睹了白垩纪的大灭绝,目睹了冰川的来了又回,目睹了第一个猿人的站立,目睹了第一次的钻木星火,目睹了核爆的火球,可以肯定的是,它还会目睹更多的事情,甚至可能目睹人类的灭亡。这是一种成功的生物,如同其他诸如蓝藻、老鼠一样的成功生物一样,蟑螂同样拥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 同其他成功的生物一样,蟑螂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雌蟑螂一生只会交配一到两次,然后将精子储存起来慢慢使用。一只雌蟑螂一生可以繁育数万个后代。它用特殊的分泌物将卵块包裹起来,这些分泌物干燥后变成棕色的硬壳,称为卵鞘。这些看起来像小豆子一样的卵鞘抗高温,耐干燥,一般的杀虫剂也奈何不了它。于是乎每当人们使用各种武器剿灭蟑螂,初看上去战果颇丰,不多时一拨小蟑螂又迅速滋生起来,这就是卵鞘的作用。某些蟑螂,比如美洲大蠊,还有一手绝技,那就是孤雌生殖。在生存条件险恶,无法完成交配的时候,它们的雌虫也会产下可以孵化的卵,当然,这些没有爸爸的蟑螂,也都是雌性的。 数量庞大的蟑螂大军决不挑食,在野外,它们吃动物尸体、粪便、各种新鲜或者腐烂的植物;在人类的空间里,它们几乎吃我们产生的一切垃圾从残羹剩饭、书籍衣物、头发、肥皂乃至电缆电线和破旧的老唱片。蟑螂是所有昆虫中唯一拥有沙囊的一类,这个神似鸟类嗉囊一样的结构可以让它们磨碎一切坚硬的食物。它们虽然不挑食,但是也有偏好,蟑螂偏好脂肪类食物,偷油婆绝非浪得虚名。 吃嘛嘛香的蟑螂,身体自然也是倍儿棒。蟑螂身体富含脂肪(这也是它喜好油脂的原因),这使得它可以一个月不进食而安然无恙。这些小虫看上去很不起眼,德国小蠊成虫只有一厘米多一点,号称大块头的美洲大蠊最大不过七、八个厘米长。其实,它们并非一直这么小,前面提到的3亿年前的蟑螂,个头就大得很,足有几十厘米长。亿万年的演化使得蟑螂明白,只有变小,才能变强大。小而扁平的身躯,让它们可以从容的栖身于任何角落,不管是岩石缝隙还是故纸堆和暖气片里。说起它们的运动能力,那真是小而强,蟑螂是六条腿的奔跑专家,据有的科学家测算,它们每秒可以跑过50倍身长的距离,而且他们平衡能力极强,可以在崎岖不平的表面奔跑如飞。如果蟑螂拥有跟刘翔一样的身高,它的110米栏的成绩大概是1.2秒!难怪很多研究仿生的科学家都把蟑螂作为最佳运动模型,漫步火星的六个轮子的火星车,就借鉴了许多蟑螂的经验。 它们不仅身体强健,感觉也异常灵敏。蟑螂的视力中等,它们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单眼,那对单眼主要用来感知光线,是它们的夜视镜。它们最为灵敏的感官,是触觉。蟑螂拥有两条各有100多节的触角,每节触角上都有若干感觉毛,身后还有一对各19节的尾须,每一节上也有11条特别敏感的感觉毛。只要有些许的气流运动,这些感觉毛就可以感知,所以,你想从背后偷袭它们,是徒劳的。它的触角还是良好的化学感受器,不仅可以闻到食物和水的气息,还可以闻到同类的信息素来彼此交流。蟑螂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在人类的标准下看上去甚至十分简陋说它们没头脑一点不为过。它们的脑,只是整条神经上许多膨大的神经节中的一个,断了头的蟑螂,还能存活一个星期以上,无头雌蟑螂甚至还会顺利产卵,只是由于无法进食进水,最终饥渴而死。 毫无疑问,随着人类文明的繁荣,蟑螂的好日子也跟着来了。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先秦时代,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粮食甚至不能果腹,留给蟑螂的部分也更加少得可怜了,《左氏春秋》里记载蜚不为灾,亦不书也。也就是说,蟑螂,那时候还是不值得一提的小虫。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特别是全球贸易的盛行,给蟑螂在人类居所的繁盛创造了前提。原本属于区域性分布的蟑螂跟随着阿拉伯香料、中国瓷器和非洲黑奴一起走遍了世界。原本属于蟑螂生存禁区的广大的温带地区,温暖的人类居所也使得蟑螂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原本在野外作清洁工的蟑螂,发现人类的居所里有更多的垃圾需要打扫,也正是由于它们时常出入各种隐蔽阴暗的角落,身上不可避免的携带了诸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诸多致病菌。然而与老鼠不同,蟑螂从未造成过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因为虽然它们会沾染细菌,但是这些细菌从来不会在其身体内繁殖扩增。其实,我们平常饭前不仔细洗手,产生的效果,同蟑螂污染一样严重。 有人说蟑螂肮脏,这就大错特错了。前面我们说过,蟑螂的感觉,主要靠触角、尾须和遍布全身的细小的感觉毛,保持这些感觉毛的清洁,对蟑螂来说十分重要,如同我们要擦亮眼睛一样。事实上,它们把一天中除去觅食、交配的时间,都用来清洁身体,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蟑螂,就一定不会忽略它们仔细的把长长的触角一节一节的用口清理的场面。 我们对蟑螂的不良印象,多数源自我们的不厚道。蟑螂从不主动打扰人类,在阴暗的角落默默做着清洁工作。在中医眼中,它是药材,咸,寒,有小毒。入肝经。破血逐淤,续筋接骨;在热带鱼饲养者眼中,它是鱼食,可以让热带鱼体色鲜艳;在蟑螂爱好者眼中,它是宠物,它们低调、安静,从不会咬你;在工程专家眼中,它们是最好的运动模型,它们的触角给了无线电专家许多启示;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只因为它们时常出现在清理垃圾的第一线,就把它们同垃圾划上了等号,这能算得上厚道么? 还好,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为蟑螂奔走呼号了,比如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的林金盾教授,研究蟑螂16年,宣称它不脏,它是我兄弟!。再比如云南大理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所长李树楠先生,45年如一日研究蟑螂的药用价值,让它为人类健康服务。 只要肯用心了解,破除成见,遇见蟑螂,我们当然不怕不怕啦,它们只不过是一种古老而低调的小虫而已。 BOX1 蟑螂的种类 蟑螂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各种昆虫的俗称。蜚蠊目下辖蜚蠊科(Blattidae)、光蠊科(Epilampridae)、地鳖科(Polyphagidae)和折翅蠊科(Blaberidae)等23科。按照不同的分类系统,有700-7000种的纪录。我国有记录16科240多种。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野外,与人类比邻而居的主要是黑褐大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日本大蠊、蔗蠊等少数几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蟑螂名字前面的地理名称并不是它们的原产地,现存多数伴人而居的蟑螂都起源于非洲北部,它们是随着腓尼基人的航船传播到欧洲进而遍布世界的。 BOX2 蟑螂的繁殖能力 我国南方常见的美洲大蠊,一只雌虫在它一年左右的繁殖期中可以产下70多枚卵鞘,平均每个卵鞘内含有16粒卵,可以孵化出大约13只若虫。考虑到这些卵自产下到孵化到成熟,只需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可以产生下一代,这样的繁殖速度是相当可观的。北方常见的德国小蠊,它的雌虫一生产卵鞘4-10个,平均每个卵鞘可以孵化出40只若虫,2个月,德国小蠊就可以完成从虫卵到可以繁殖的成虫的生活史。雌蟑螂会妥善照看它们的卵鞘,美洲大蠊会把卵鞘掩藏好,而德国小蠊则会将卵鞘带在腹部直至孵化。 图片来源: cockroach @ tmn negara p pinang by rizalis
个人分类: 生物|1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爱的刺猬[诗画音]
刘玉平 2008-8-26 21:53
可爱的刺猬 爬树涉水掘洞居,厉刺 满身赛甲衣。 昼伏夜出寒冬眠,遇险蜷如铁蒺藜。 虽然偶尔偷瓜果, 老鼠蟑螂填腹底。 浑身是宝入药典,温顺憨厚众人喜。 (刘玉平 2008年8月26日打油) (歌曲寂寞的小刺猬 词曲:LU 演唱:IN-LOVE) URL: http://61.137.191.80/0D/E4/0D08785D5A696FF113A1B50AF53A91C00C0E9DE4.wma * * * * * * 刺猬是食虫目猬科刺猬亚科的通称,又名刺球,英文名 Hedgehog 。 刺猬身体矮小而肥胖。成年体长 16 -29cm ,尾长 1.5 -3cm ,体重 350 -900g ,头宽,头顶刺细而短,嘴尖,眼小,耳短。身体背面密被棕、白相间的硬刺毛,腹面被淡黄色绒毛。四肢短,生有细而密的软毛,前后肢各具 5 指, 蹠行,少数种类前足 4 趾; 指、趾端具锐爪。 齿 36 ~ 44 枚,均具尖锐齿尖;受惊时,头、四足和尾蜷缩,全身棘刺竖立,卷成如刺球状,宛如古战场上的 铁蒺藜 ,使袭击者无从下手。刺猬栖居于山地、森林、草原、农田、灌丛等,挖洞为窝,白天隐匿在巢内,黄昏后才出来活动,嗅觉灵敏,昼伏夜出。刺猬是具有异温性的恒温动物,它们不能稳定地调节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入冬后,进入冬眠,要足足睡上五个月,才重新出来活动。 它会爬树,还会游泳,能渡过小河到对岸活动。它的视觉退化,但嗅觉和听觉很灵敏,这种结构使它适于夜间出来捕食。 刺猬 是 大型的以食虫为主的 杂食性动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以及 草根, 偶尔也食 果、瓜等 农作物。 食谱包括蚯蚓、昆虫、蜗牛、青蛙、小蛇、蜥蜴、老鼠。也吃植物的根、茎、果实等,还特别喜欢吃蟑螂,还能把毒蛾吞入肚中,它对腹蛇也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吞食小蛇。 家庭饲养可以自配饲料,以肉类下脚、粮食及副产品、青菜等按比例配合饲养。另外,昆虫、蜗牛、蚯蚓等小动物和水果也可喂养。 刺猬 每年 4 月开始婚配生育, 每年的 6 - 8 月为繁殖期,年产 1 - 2 胎,怀孕期 35 - 37 天,每胎产 3 - 7 仔。初生幼仔全身粉红色,生有白色的软刺 毛,双眼紧闭,重约 13 - 15g , 20 小时左右毛开始竖立起来,并发出吱吱的叫声, 10 天后才开始睁眼, 20 天后开始长牙,哺乳期约 40 天。 1 年左右性成熟;寿命长达 10 年左右。 刺猬适应能力强,疾病较少,没有传染性疾病。刺猬性格温顺,喜安静,怕光、怕热、怕惊,不会随意咬人,动作举止憨厚可爱。 黄鼠狼和狐狸是它的天敌,遇到其它动物向它发起进攻时,它便把身体蜷缩成一团,身体的硬刺全部竖起,好像一个刺球儿,以此办法来迎敌;但是如果被翻过身来,防卫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狐狸三番五次地转动它的身体,这对它就危险了,因为来犯者会对准小缝隙释放臭气,来麻醉它。 刺猬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 2000 年 8 月 1 日 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 136 种二级保护动物中的一员受到了法律保护。 刺猬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及浙江、福建等地区;国外分布于欧、亚、非洲。 在野生环境自由生存的刺猬会为公园、花园、小院清除虫蛹、老鼠和蛇,是不用付薪水的园丁。当然,有时难免也会偷吃一两个果子,这只是说明它饿极了。 刺猬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小兽。刺猬的皮称异香、仙人衣,是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具有降气镇痛、凉血止血、行气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疝气腹痛、肠风痔漏等症。 主要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刺猬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0.htm 互动百科刺猬 http://www.hoodong.com/wiki/%E5%88%BA%E7%8C%AC 母子情深 ( 图片来源: www.dabaoku.net ) 瞧这两口子 (图片来源: hi.baidu.com) 你猛^_^惹不起我还躲得起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10726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