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乐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预应力下结构振动频率的应用实例
yan8008 2012-12-30 10:50
预应力下结构振动频率的应用实例
昨天,在小型音乐会上,看到一位音乐爱好者,在利用一块在弯曲的锯条上演奏乐曲。 全场欢呼雀跃之余,突然联想到这些天,研究生在计算输电线的固有频率时,遇到的“预应力”,“大变形”等概念。原来锯条弯曲程度不同,其实质就是施加不同的预应力。其他条件不变,预应力不同,振动频率就不同。因此,在音乐爱好者手里,弯曲不同,加上敲击位置的变化,锯条就显得很神! 那么问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为什么选择不同位置来敲呢?
3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过的乐曲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12-1 21:42
这辈子没学过正经乐器,上小学时,家里给买过一根笛子,自己在那里胡吹乱吹,也吹不出个调调来。那时也没有想过请人来教,真要请人估计也请不起。而且吹笛子感觉特别伤气,吹过一会儿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家里还给买过胡琴,其实就是京胡,给京剧伴奏的那种。那种胡琴,要不是会拉,拉出的声真是要多刺耳有多刺耳,别提多难听了。这也只好放弃了。后来,母亲把她小时候用过的口琴找出来,送给了我。我也是一通乱吹,不过,慢慢地,好像知道一点吹口琴的技巧了,所以也能吹成一些调调了。上初中时,学校有个管乐队,那时叫军乐队,参加的都是高中生。看到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十分羡慕,但是我由于从未接触过管乐器,所以想要参加也是没有可能性的。后来学校的民乐队招学生,我们好几个同学都去报名,好像那次没有要求一定要掌握一种乐器。考试时,学长拿着鼓敲了一能鼓点,让我们重复再敲一遍。我记得我敲得应该是很准的,但是学长不认可,说我节奏敲得不对,因此也跟民乐队彻底绝缘了。 若干年后,在大学时,班上说要排个节目,我们这些年纪差不多的同学,在中学时基本都摸过口琴,于是就商量组织一个口琴队,来演奏《让我们荡起双桨》。原本以为,我们都会吹,应该问题不大。谁知道一合,满不是那么回子事。声调七零八落,根本就不往一块儿凑。大伙儿也没信心了,这个口琴队最终也没有组织起来。 虽然乐器没有学成,但是对音乐还是比较喜欢的。上初中时,在收音机里听过一个节目,介绍古曲《春江花月夜》。我听过之后,印象非常深。后来在一篇作文里,还专门写到我听了这支曲子之后的感受。我的同桌,几十年后还记得我写的这篇作文。那个时候,收音机里经常播送轻音乐。原来我不懂什么叫轻音乐,其实现在也不懂,就是说不清它的定义。但是是知道轻音乐是很好听的。若干年后,我在网上下载过一套中国的轻音乐,那套音乐的标题是叫《紫水晶》。其中还分成有“蓝水晶”、“黄水晶”、“粉水晶”等子目录。音乐制作得特别精美,我喜欢得不得了。后来再想找,已经找不到。我把这套《紫水晶》曾经存在一块U盘里,但是后来发现U盘里的音乐不能播放了。但是似乎在某一块移动硬盘里,这套音乐还能播放。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这就分得比较杂了。反正室内乐听不懂,自然就说不上会喜欢。交响乐在改革开放之初,介绍得很多,如贝多芬的九首著名的交响乐,我都买过盒带。都是卡拉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后来有了CD之后,就没买全套的贝多芬交响乐,只是买了第五和第六两支曲子。最喜欢的还是第六《田园》。有一次,偶然听过海顿的两首交响乐,一听就很喜欢,买了两张CD,算是收藏了吧。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也收藏过,但是听的时候不多。这样的曲子听过两遍,好像就有点够了。威瓦尔第的《四季》我也是很喜欢的,虽然没有做到百听不厌,但是听个十遍二十遍的,还是不会厌烦的。 前些年,《神秘园》的音乐比较流行,我也从网上下了一套。听过之后,发现有的还行,有的也就一般。这些曲子里,有 。些正如其题名,显得有些神秘的味道,有的甚至显得有些诡异。我也不知道这些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反正就是有这样的感觉,所以神秘园的曲子听得比较少。 总的感觉是,听喜欢的国外的音乐,感觉是很美,但是能被感动的不多,或者说,似乎从来没有被感动过。即使是《四季》或者《田园》这样非常美妙的曲子,好像也是一样。中国的音乐里,旋律特别美的不是很多。但是听到能打动你的曲子会有不少。不记得是不是傅雷说过,真正能打动你的音乐是会让你想掉泪的。这个说法我有体会。中国的民乐《江河水》就有这样的魅力。当年小泽征尔访问中国,不知道他听的二胡曲直抹眼泪,是听的《江河水》,还是听的《二泉映月》。当年的《中国日报》刊登了他抹眼泪的照片,至今还历历在目。 俄罗斯的音乐,过去的喜欢过柴柯夫斯基为芭蕾舞剧《天鹅湖》写的曲子,但是老柴的其他曲子听着就没有什么感觉。苏联时代的歌曲很不错,但是曲子没有听过多少,像著名的肖斯塔科维奇,听过那么一耳朵,感觉也就那么回事。 中国最著名的还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基本上是能百听不厌的,而且听着也是会让人掉眼泪的。我听过不同的版本,有俞丽拿的,有盛中国的,也有一个日本女提琴演奏家所演奏的,也听过吕思卿的。当然,他们的演奏风格都有区别,但是很难说谁好谁没有那么好。不过,我还是偏爱俞丽拿的,毕竟她是第一个演奏这支曲子的。当年,她第一次演奏时,电视里还转播过。那时的她,真的很年轻啊!
2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