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主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哲学的邀请(11)——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
热度 1 yaojunwei 2020-10-16 09:58
学术哲学的邀请( 11 )——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 “自主”是指一个人独立行事的能力。衡量一个人学术的自主性是决定他决定自身学术行为并作出决定的能力,与顺从他人设定的规范行为相反,这些规范行为可能与他自己的学术发展不相协调。 作出自主决定的能力有若干前提,首先,它需要在学术探究中意识到个体的需求,这来自于经验或体验。这意味着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情感,从同化的需求中区分出自己的真实需求。 其次,是需要自我肯定的勇气和不能盲从。一个人需要具备足够的勇气才能接受自身需要艰苦探究才可能有一丝丝成果的方向,尤其是一个人的自我中存在令人不解、令人不明、不被认可或者不完美的方面。 再次,需要了解一个人生存其中的学术文化生态和氛围,意识不到一个人无意识遵循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很难区分学术自主行为与顺从行为。 获得学术自主性的个体会如何感知他自身的存在?一方面,在身份方面,他知道他是谁,他不是谁。他的自我非常完整,不觉得需要从事竞争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身份。他感觉非常真实。他不会给人以空壳或者半瓶子水的感觉。 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学术倾向。对于对错,他有自己独特的个体感知;他不会借用别人那里贴着“学术权威”标签的指南来引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也不会有那种恐慌感:很容易被人说服去做他并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是成为他不想成为的人。当然,偶尔他也会去选择乃至被迫去做一些他不希望或不喜欢的事;但他知道,除非是被洗过的大脑,永远都没人能够阻挡他对学术自由的向往,也没有人能够强迫他成为他不是的样子。 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不会给自己设置障碍,他接受范围广泛的学术思想,不怕表达出它们。自主性自我具有自我激活和坚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有能力识别自己独特的学术个性、学术愿望、学术梦想,以及坚定地自主表达它们的能力。包括采取必要步骤,使这些学术梦想变成现实,在其受到攻击时候敢于站出来支持和捍卫它们。 学会学术自尊。这种能力可以让个体去识别和承认,他能用一种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方法去有效地解决问题或危机,我们需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也需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但是不能一叶障目,无视取得的成果。 自主性自我不能成为“寒号鸟”,要未雨绸缪。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不会让自己在学术险阻中处于痛苦之中,郁郁寡欢。当事情出错我们受到伤害时,真正的自我会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平复痛苦的情感。我们运行自己承担多少疼痛与事件有因果关系。但是,真正的自主性自我会努力恢复良好的感知。 学术探究的自主性自我是用新的、发展的方法去取代旧的、熟悉的学术生活模式和解决学术问题模式的能力。新的情境要求我们具有创意的资源,我们可能不得不拿出新的思路,新的优先次序,新的方法和技术。此外,创造力往往会承认和保护自身。创造力不仅仅是找到解决我们身边世界里生活问题的办法的能力,也是重新排列那些阻碍自我表达的心灵内部模式的能力。 真正的学术自主性自我运行我们独自待着而没有被遗弃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时,它能使我们管好自己和我们的情感;但不要把这种类型的孤独和心灵孤独混淆,后者源自于一个受到伤害的真实自我。它是一种学术探究中寻找意义的能力,我们不是依赖别人而是依赖自己来激活我们真正的自我。 学术自主性自我是自我的连贯性,这是一种认识和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贯穿时空的核心的能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拥有真实自我的人都会有一个内在的核心保持不变,哪怕他已经长大成熟。直到生命尽头,学术自主性自我仍是许多年前出生的时候的那个相同的“我”,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型的科研。
热度 11 zlyang 2018-10-29 09:51
以 SCI 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 殖民地 、半殖民地型的 科研 。 推荐阅读: 凤凰号 ,2017-12-28 , 科技评价老大难:原地徘徊甚至恶化趋势如何破?| 专访程津培 http://wemedia.ifeng.com/42800394/wemedia.shtml 对于跟踪型的研究,(文章)就来得快;要是领头在前面摸,很多年才能磨出来一个,也许还出不来。但是,你跟着,靠群狼战术,在某些方面很容易就把别的国家超过去,其实也就是文章超过了。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牺牲重大原创研究为代价,失去国家整体超越的创新能力,得不偿失。所以不能只图一时面子好看,这就是导向的问题。 总体来讲,(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对科技工作十分不利。转化,平台建设没有人做了;长期的、十年磨一剑的工作没人做了,而一些特别原创的,小众型的工作被埋没。一二十年下来,就积累了大的危机。这种错误导向,不光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国家整个的科研链条,学科与人才的结构逐渐变得不合理,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这是我们着急的。 人家国外不靠数数也可以在那儿评价,咱们国家怎么放弃了指标体系就没法评价了呢? 科学网, 2018-05-20 , 陆大道:只有自主创新 才能成就国际一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2681.shtm 目前,“论文挂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价值网络。这个网络覆盖广大学者、评审(咨询等)专家、科研单位领导、政府科研管理机构、社会、媒体等各个层面,主导着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评审、批准、实施、中期评估、验收等所有环节。 然而,以 SCI 为主导的“论文挂帅”使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在逐渐丧失。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只能在西方国家提出的概念、模式及体系中发展,现在中国还没有自立门户的可能。一些机构与学者专家怎么也看不起自己的学者与专家的发明创造。没有高频次被引的 SCI 文章,就不能被评上人才头衔,不能获奖。但是,紧跟的结果是,即使在“国际前沿”里有所创新,能算是国际一流吗?人家认可你是国际一流吗? 张永祥, 2014-06-27 , 【弗拉基米尔·阿诺德】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347.html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流失惨重,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每一届都有菲尔兹奖获得者( 1994 年 E. 齐尔曼诺夫、 1998 年 M. 孔采维奇、 2002 年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 2006 年格里高利·佩雷尔曼、 2010 年 Stanislav Smirnov ), 美国也没这个成绩,您怎么看俄罗斯的数学研究? 您的许多开创性成果和著作 用俄语发表文章 ,包括许多其他大师都用俄语发表文章, 您不担心这些原创成果被忽视? 请自行学习更权威的声音!!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界资料|4941 次阅读|51 个评论
从黑科技到白科技的无人机(3):视景技术与自主性
热度 3 lionbin 2015-6-19 11:15
与地面上行驶的车辆定位不同,无人机的位置必须用x,y和z三个坐标才能确定,而且还有一个飞行姿态的问题,一般用偏航角(yaw)、滚转角(roll)和仰俯角(pitch)来描述(图1)。不同的机型、执行器配置的差异和尺寸大小不同,用于维持位置和姿态的控制算法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在空中飞行的无人机一般利用惯性测量装置(IMU)进行持续监测,并与三轴加速计,陀螺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数据进行整合 。该技术主要是让无人机能自动感受运动,现已大量用于休闲或专业小型无人机上。由于无人机的轨迹是三维定位,也就使得无人机不能完全依靠GPS信息按预定路线飞行。首先, GPS对高度定位是不太准确的,特别当飞机飞离地面,高度持续发生变化时,GPS所获取的定位信息更是误差较大 。另外,许多地方,比如城市、森林或建筑物一般并不能获得可靠的GPS卫星信号;即使有可靠的GPS信号,为了制定无障碍的飞行路线,还必须结合精确的测绘地图 。 显然, 汽车导航系统中的城市数字地图对于无人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用,因为这样的地图是根据地面道路整理的,并不包括三维信息 (自然结构体、建筑物、桥梁、电缆、电线杆等的高度), 也不可能捕获到地面景观高度的任何变 化。 因此, 要实现小型无人机在低空的自主飞行,更重要的是复杂的自主控制系统和额外的传感器, GPS只是起辅助作用 。 图1 无人机坐标系统 于是,人们对小型自主无人机的大多努力,主要集中在实现自主反应上。 无人机只有不断探测周边环境障碍物的距离,才能获得更安全和稳定的飞行轨迹。 在这个问题上,仿生学又开始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了。人们对依靠视觉的昆虫进行了数十年的神经行为学(neuroethology)研究,获得了许多认识。但如何将这些认识转化为制造轻量级传感器的简单控制算法,却并非容易!昆虫视觉依赖于复眼,这是由指向不同方向的视觉感受器所组成的,优点是视野非常大;但复眼只有定焦,分辨率低,与人眼相比,双目重叠率低,因此无法采用立体视觉来进行距离判定(当然,在近景时也许有一些效果)。 昆虫为了完成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飞行,是依靠影像的移动来判定周边环境的相对位移(也称为视觉流) 。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的神经系统对视觉流模式发生反应,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飞行运动,如避障、速度维护、测距、沿墙跟踪和走廊定心、高度监控、定向控制和着陆。在平移运动中,视觉流强度与物体的距离成比例,而在旋转运动时与转动速度没有比例关系。视觉流强度还取决于运动速度以及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这个两个参数,已知一个则可计算另一个,而昆虫必须同时估算这两个参数,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地面车辆中,一般采用声纳、红外和激光测距仪等距离传感器测距,但这种测量需要主动向周边环境发射能量。而利用 视景技术(Vision)则对小型无人机来说可能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传感器形式,由于是接受被动光,不需要主动向环境发射能量,在相同条件下还可以收集更丰富的信息,视野也变得更宽。 大多昆虫是依靠视觉的,其功能被挖掘后已在小型无人机中仿制出来。例如,小型固翼机和直升机可利用腹侧视觉流调节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其间,GPS用于维持恒定的速度,IMU用于调节滚转角,横向视觉流传感器还能让固翼机检测近地面的一些障碍,这些视觉流也可同时用于执行无碰撞的导航,或者在没有GPS条件下的高度控制。在这些无人机中,滚转角是由水平方向的视觉流控制的,仰俯角是由垂直方向的视觉流控制的,而地面速度是则由风速传感器测量和维持。在沿直线向前飞行时,旋转视觉流是最少的,在遇到急转弯时,这种状况会暂时中断,只能采用机载陀螺仪进行估算并从总的视觉流中减去。 有人根据生物模型的启示提出了仿生控制法,根本不需要采用什么专用传感器来测量绝对速度,从而消除了一个可能的误差来源。这 些方法包括:不断调整飞行速度和高度而维持稳定的视觉流信号。高度控制和着陆是在腹侧视觉流中增加负反馈,包括调节仰俯角的控制面或推力。后一种方法对移动平台的高度控制和降落也是很有效的,在使用时要结合横向视觉流和横向推力,这就是模仿了蜜蜂在室内的飞行轨迹。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方法只是在有绳无人机上得到验证。对一个装备了全视景的四轴飞行器进行误差修正,让其在廊道中飞行,必须持续进行校正,减少实测视觉流与估算视觉流之间的差异,这里的估算视觉流是根据指定高度、飞行姿态、速度、航向和与墙壁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四轴飞行器或扑翼无人机并不稳定,必须补偿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信号噪声所产生的位置漂移,才能悬停在某一位置并维护高度。这说明,测定视觉流方向可降低惯性传感器信号的不确定性。大视场光学传感器就是受昆虫单眼的启示而设计出来的,已用于扑翼机和四轴飞行器的姿态稳定中。 无人机对宽视野视觉流高时频的需求,推动了仿生昆虫视觉传感器的发展。 现在这些传感器已变得更小、更轻,速度比传统单镜头相机还要快。有人利用光学鼠标中廉价的视觉流传感器,也有人专门开发神经形态芯片,不仅可以提取视觉流,还可以适应各种的光强。同样,专业的微型视觉流传感器也开始用于1g的飞行机器人中。现在,我们对新型无人的描述可以是:微型、可走曲线、人工复合眼并具有高密度感光器、大视野且计算性能类似于昆虫眼睛。 无人机的主动自主权还包括协调多架无人机的飞行,这对传感、通信和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也希望从昆虫的协调飞行中找到灵感,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对昆虫在这方面的传感和控制知之甚少。有限的研究表明,欧椋鸟群的凝聚力,是鸟类个体根据拓扑空间(非度量空间)定义的少量最邻个体来调整其轨迹。鸽群会遵循一定的等级结构,它们会跟踪和复制有经验鸽子的轨迹。于是,鸟群结队的计算模型是基于三个简单行为规则的结果,即来自最邻个体的排斥,向远邻的移动以及维持队列的相邻个体的平均速度。显然,这些规则也可用于有等级结构的鸟群中,而不用再额外增加什么其他的信号传递方式。 虽然鸟类感知其他鸟类的存在是非常容易的事儿,但要让无人机感知其他的无人机位置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在室内环境中,红外线双向通讯用于近距离检测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这种只有数米范围短距离应用不可能用于户外环境。因此, 目前能在室外应用的多架无人机的协调飞行主要还是依赖相邻无人机GPS坐标的无线电通信。另外,感知相邻无人机引擎所发出的声音方向和强度,在夜间或在大雾天气可以补充或取代视觉线索的不足。 让无人机具有认知自主性,会涉及到在地面车辆导航中研究了数十年的统计学方法,如视觉测程法和同步定位与实时测绘。 四轴飞行器采用单眼视觉,结合已有测绘制图分析障碍物,这样的试验大体是成功的;立体视觉可以提供深度信息,用于4g重量的扑翼飞行器中,可主动避免障碍;在较大的四轴飞行器上,不管是同步定位与测绘,还是高度控制,都需要装备两套立体相机,一套指向前方,一套指向下方。同步定位和测绘算法可结合视觉流方法来估计与周边环境的距离并稳定无人机的状态。另外, 这种用于认知自主性的统计方法是建立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基础上,只有能提供密集的数据点云和大计算量算法,才能减少不确定性 。因此,认知自主性需要更重的传感器有效载荷和更强的计算单元,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小型无人机进展缓慢,同时能进行定位、测绘和路径规划功能的无人机目前也只是在悬停平台(具有相对较大的总质量,但续航能力有限)中得到应用。 参考资料: Floreano D. Wood RJ. , 2015.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small autonomous drones. Nature, 2015-05-28, 521: 460-466.
个人分类: 一起读顶刊|6270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中科院与清华联合研制出世界首台自主运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ssglwu 2015-3-26 07:23
吴国林 自主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 这完全说明了技术自主性。即是技术能够自主的发展,有自身演化的逻辑。 或许我们可以说, 下一次技术革命是从技术的被动性到技术的自主性,使得技术具有 “ 生命 ” ,可以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非生命与生命的边界。 附: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5/43415702_0.shtml 原标题:中科院与清华联合研制出世界首台自主运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中国科学家造出了世界首台液态金属机器,这一成就被外媒形容为制造出 “ 终结者 ” 。自驱动液态金属机器的问世引申出了全新的可变形机器概念,将显著提速柔性智能机器的研制进程。 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在内含电解液的容器或各种槽道中的自主运动情形 自主型液态金属机器所展示的人工软体动物、实物马达及其驱动流体情形 据中科院理化所网站, 3 月 3 日 ,由刘静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为 “Self-Fueled Biomimetic Liquid Metal Mollusk”(2015) 的研究论文,迅速被 New Scientist 、 Nature 研究亮点、 Science 新闻等数十个知名科学杂志或专业网站专题报道, 在国际上引起重要反响和热议。 此项研究于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 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这是该小组继首次发现电控可变形液态金属基本现象 (Sheng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封面文章; Zhang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之后的又一突破性发现。 这种液态金属机器完全摆脱了庞杂的外部电力系统,从而向研制自主独立的柔性机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文章被选为期刊内前封面故事, Altmetric 计量学数据显示其指数已达 71.0 ,远高于期刊平均值 6.7 ,在同时期论文中则排名 No.1 。 研究揭示,置于电解液中的镓基液态合金可通过 “ 摄入 ” 铝作为食物或燃料提供能量,实现高速、高效的长时运转,一小片铝即可驱动直径约 5 mm 的液态金属球实现长达 1 个多小时的持续运动,速度高达 125px /s 。这种柔性机器既可在自由空间运动,又能于各种结构槽道中蜿蜒前行;令人惊讶的是,它还可随沿程槽道的宽窄自行作出变形调整,遇到拐弯时则有所停顿,好似略作思索后继续行进,整个过程仿佛科幻电影中的终结者机器人现身一般。 应该说,液态金属机器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习性已相当接近一些自然界简单的软体生物,比如:能 “ 吃 ” 食物(燃料),自主运动,可变形,具备一定代谢功能(化学反应),因此作者们将其命名为液态金属软体动物。这一人工机器的发明同时也引申出 “ 如何定义生命 ” 的问题。 目前,实验室根据上述原理已能制成不同大小的液态金属机器,尺度从数十微米到数厘米,且可在不同电解液环境如碱性、酸性乃至中性溶液中运动。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此种自主型液态金属机器的动力机制来自两方面:一是发生在液态合金、金属燃料及电解液间的 Galvanic 电池效应会形成内生电场,从而诱发液态金属表面的高表面张力发生不对称响应,继而对易于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造成强大推力;与此同时,上述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也进一步提升了推力。正是这种双重作用产生了超常的液态金属马达行为,这种能量转换机制对于发展特殊形态的能源动力系统也具重要启示意义。 在迄今所发展的各种柔性机器中,自主型液态金属机器所表现出的变形能力、运转速度与寿命水平等均较为罕见,这为其平添了诸多重要用途。作为具体应用器件之一,论文还特别展示了首个无需外界电力的液态金属泵,通过将其限定于阀座内,可达到自行旋转并泵送流体的目的,据此可快速制造出大量微泵,满足诸如药液、阵列式微流体的输运等,成本极低;若将此类柔型泵用作降温,还可实现高度集成化的微芯片冷却器;进一步的应用可发展成血管或腔道机器人甚至是可自我组装的液态金属智能机器等。 刊载上述首创性发现的文章在线发表后,短时间内即引起世界范围内众多科学杂志、专业网站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 New Scientist 在第一时间以文章和精心制作的视频进行了报道: “ 液态金属朝可变形机器人迈进一步 (Liquid metal brings shape-shifting robot a step closer)” 指出其 “ 将成为今后电影中人工生命的种子 (Such liquid robots will be a seed of artificial life seen in some movies)” ; Nature 杂志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以 “ 液态金属马达靠自身运动 (Liquid metal motor moves by itself)” 为题进行了报道; Science 网站发布观察文章和视频: “ 可变形金属马达拥有一系列用途 (Shape-shifting metal motor has a variety of uses)” ;路透社也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众多报道此项工作的科学杂志或专业网站还有,物理学家组织网站: “ 可在液体中自行驱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 (Shape shifting liquid metal able to propel itself through liquids)” ;化学和工程新闻 CEN : “ 旋转的液态金属马达 (Rolling Out Liquid-Metal Motors)” ; Uncover California : “ 世界首个液态金属机器人 (World's First Liquid Metal Robot)” ; Siliconrepublic : “ 首个终结者型液态马达问世,具无限潜力 (First Terminator-1000-like liquid motor developed with unlimited potential)” ;镜报 mirror : “ 真实的终结者 1000 液态金属马达 (real-life-t-1000-liquid-metal-motor)” ; Popular Science : “ 终结者智能液态金属或为新一轮军备竞赛的第一步 (Terminator-Like ‘Smart Liquid Metal'May Be The First Step In A New Arms Race)” ; Space Daily 等: “ 液态金属机器人几乎已在这儿,并且他们由中国制造 (Liquid Metal Robots Are Almost Here and They Are Made in China)” ; Popular Mechanics : “ 终结者 1000 机器人或许就由这种自主行走的液态金属制成 (The T-1000 Is Probably Made of This Liquid Metal That Moves Itself)” ;更多网站则纷纷展望了这一开创性技术在机器人、药物递送、血管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认为 “ 机器人工业正迈向不可思议的突破 (The Robotics Industry Is on the Verge of an Incredible Breakthrough)” , “ 显然是巨大的第一步 (certainly a huge first step)” , “ 这是许多潜在商业用途的源泉,对于世界各国的工业界和政府会有巨大的兴趣 (That’s where the potential commercial uses come in, which should be of huge interest to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 大家都看过《终结者2》, 里头的大反派T-1000 液态金属机器人那几乎不死的能力让人不寒而栗 据初步统计,文章发表两周左右即已有数百个科学或专业网站对此进行了评介和转载,说明了本项研究工作的影响。 自驱动液态金属机器的问世引申出了全新的可变形机器概念,将显著提速柔性智能机器的研制进程 。当前,全球围绕先进机器人的研发活动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若能充分发挥液态金属所展示出的各种巨大潜力,并结合相关技术,将引发诸多超越传统的机器变革。刘静小组关于液态金属自驱动效应和相应机器形态的发现,为今后发展高级的柔性智能机器人技术开辟了全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个人分类: 核心技术|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是不是杞人忧天
zhaowanlin 2014-6-17 22:20
马尔库塞曾说,“在现在的资本主义里,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福利待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危机却频频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批判力和自主性的丧失……不再具备解放的力量”。在这句话中,他指出了个人批判精神和自主性的重要性。本人也曾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成了一篇文章作为交给老师的作业,主要是为了用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社会环境面前的被动境况和失语状态,二者关系发生异化)。原本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基于逻辑上的分析,缺少经验的验证。但是,最近透过他者对我的一句言论的评价,我看到了这一结论的现实支撑所在。虽然可能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却足以说明这一推论并非空穴来风。 事情的缘由是,期末考试临近,本人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状态(大意):某科目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到了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却占到了40%,但老师平时既没有对每位同学的出勤率和回答问题的次数进行统计,也没有布置类似于期中论文一般的作业,而且很可能记不住每位同学的名字,所以最后给平时成绩的时候只能是借助于老师万能的主观印象了。在这条状态发布后,引来了一部分评论,有的出于鼓励(不挂就好),也有的是出于调侃。不过我的回复是,这种做法无益于在成绩上实现公正,由于没有必要的记录,只能将所有的公正期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但老师是否能践行公正则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进而,我又结合所学专业对社会公正的承诺,补充了一句“专业承诺就是一个屁,放了就完了”(有上纲上线的成分,也有过度推断的嫌疑)。在我发完自己的牢骚之后,得到了一个不大明显的仅仅四个字的回复——“杞人忧天”。所以,我开始强迫自己去反思,到底这种言论或者行为是否是杞人忧天? 最后我给自己的结论是,并非自己杞人忧天。我所陈述的只是在大学这个“曾经的象牙塔”里正在发生的一件在普通不过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代表不去触碰就没有这件事情。而我虽然也无意为某个特定的他人贴上“自主性缺失”的标签,但是最终还是逃不掉要声讨在自己所生存的这个环境中的一些让人难堪的现象,譬如在不该沉默的时候变得沉默。就大学里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件事情上,虽然私下抱怨者不少(比如给分可能出现感情分、印象分等,或者新闻报道中叙说的其他更加恶劣的形式),但实际上大多顺从着这种考核形式,因为最终的考试成绩代表着奖学金,也代表着荣誉,还代表着将来找工作的筹码。于是,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这群抱怨的人选择了沉默和顺从,因为在顺从与反抗之间,有一种叫做个人利益的东西,有一种叫做理性选择(对自己的最小伤害或利益最大化)的机制。再者,在“后精英”这个群体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既得利益阶层,如果你要表达与他利益相悖的言论,他的态度就是恶劣的人身攻击或者以一种标签的形式来定义你的行为甚至是品性。 然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选择,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事。我们无法让那些喜欢抱怨而又习惯性沉默的人变成一个乐于揭露丑恶和表达不满的有血性的人。所以,在不能改变和干涉别人的情况下,我们只要坚信自己的言谈举止并非杞人忧天,并矢志不渝地继续自己的路即可。而且,就如之前所写的那篇文章一样,我还是相信在没有形成社会合力之前,自主性就只能仍然是“他者的品质”,而社会合力的形成则需要沉默的人学会不再沉默,杞人忧天不再是杞人忧天。 赵万林于2014年6月17日 备考期间瞎写一通 , 勿一一对应 。
个人分类: 博客文章|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帖重贴:學術自主性是中國學術健康發展的前提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2-7-29 18:40
學術自主性是中國學術健康發展的前提 精选 已有 3258 次阅读 2011-12-12 09:33 |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自主性 学术 科学发展 政治 媒体 推荐到群组 大家可能都知道外界勢力干預學術自主性的惡劣後果,我就不去論證了。 雖然中國學術界肯定存在許多問題,但中國學術進步還是要靠中國學術界內部漸進改良來實現。通過形成以追求真理為榮,以誠信遵守規則為榮,以拒絕外部政治勢力干預學術為榮的風氣,逐步提高素質,逐漸改進規則,培育優良的科學文化。 一位真想促進中國學術進步,而不是僅僅考慮自己利益的學者,尤其是那些學術領袖或者以學術領袖自居的科學家,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誠信為先,克制自己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干預學術自主性的想法,模範地遵守現行規則,在認同和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通過學術界的討論來逐漸改進規則。 如果你自己就不遵守規則,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施加外部壓力,向別人的違規行為攀比,從個人爭取利益的角度看,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你做得絕對不是最差的。但是,請不要把淨化中國學術空氣作為藉口。因為你這是在敗壞中國學術發展的大環境。 如果你對中國學術界自主發展的未來不抱希望,對中國科學界自我糾正錯誤逐漸提升的能力不抱希望,在那種情況下,你唯一合理的做法是離開中國學術界。 科學界的草民們,不要像大宋朝的無知臣民們,老是盼著出一個科學家青天大老爺來救科民於水火。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界的確有很多問題,但是,難道眾詛部會比科學院更能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如果中國的科學家們認為,按照既有規則通過科學共同體的同行評議得出的結果,沒有必要尊重,希望外部有青天大老爺來干預的話,那麼眾詛部的官老爺們最樂了,好,你們科學家起內訌,搞不好科學,還是讓我們來幫你們搞定。 我深刻地感覺到中國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覺悟遠不如中國商人。 延伸閱讀: • 啥叫“蔡元培悖論”?它給我們什麽啓發? • 推薦一篇自由主義的佳作! 食言而肥再誓言,休博未休再休博。在休博的問題上,雖然屢戰屢敗,但還是要屢敗屢戰。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517549.html 蒋科学按: 这是我难得一篇带上小红花的博文,今天看来仍然有现实意义,还可以再贴一次。 在我看来: 破坏学术自主性的行为是最大的学术不端行为。 为外部势力干预学术自主性背书是一个学者所能干出的最无耻的勾当。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416 次阅读|31 个评论
当代的科学世界是平的,我们缺少什么?
热度 1 jimmy198360 2011-12-31 19:41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化的世界,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同语言群体不同地域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学界的交流提供了便捷而又全方位的渠道。 而且相当多的专业信息都是免费的,且很多不免费的信息可以通过交流免费的渠道获得,这意味着我们能自由学习和获得我们想要的各种知识信息,并把他们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研究。 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建设和发展也相当迅速,虽然很多敏感性的信息会被屏蔽掉,但是专业的知识信息基本上和其他国家一样都可以自由获取。研究中,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对于研究的方向的正确把握,和进行合理的实验研究设计,以及最后真正创新性的工作是密切相关和重要的。但是我国科学界现在缺这些信息吗?这个真不缺,我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和研究着一样可以自由的获取各种公司各种学术媒体出版商提供的汇集全世界研究成功的文献信息。 自由流通的信息化的世界下,科学界就是平的,我们有什么不了解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改进,我们有什么不足的,可以和那些优秀的人优秀的制度优秀的研究范式学习。但是为什么在信息化时代在国内行进了10多年,投入了相当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我们的科学研究环境和体系为什么还如此的不尽人意,到处充满抱怨,还无法做出一定量能在世界科学界产生影响的成果呢?当然我们不是说没有这样的成果出来,也许已经有很多,它们需要时代的检验,但是就目前大家目所能及能和国内外同行进行比较的,的确是屈指可数,与国内这么大的科研群体以及科技论文发表量不成比例。 那么我们究竟缺什么东西呢?笔者尝试列举如下三个方面,其实三个方面不独立,都有着相互的关系,独立列出来也是为了更容易思考. 1、缺公平、公开。 学界内缺公平公开的自由竞争,自由、公平、公开是择优提优的基础,但是由于长久“积累”和“传承”下来下来的官僚、拜权、拜金的“山寨”理念深入骨子,没有公平、自由公开的风气,而在这种需求和风气慢慢诞生的时候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阻遏和压制,这里不进行展开讨论。 2、学术缺少自身的自主性,深深的受行政左右。 学而优则仕,此仕脚踏行政和学术两艘船,用行政影响学术本应自主自由多元化竞争的生态,这是一块顽疾也是一块恶疾。个人认为学术界可以作为政府的智囊和顾问团的形式影响政界进而影响和应用于普罗大众的生活,顾问团对政府挑刺或者进行一些专业意义的指导,政府随时可以征求和问询学术顾问团。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术的自主性,当然这需要一个开明的政府,也相信当今世界符合民意的政府也都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在发展。另外学术界的人如果想要从政或者为官,应在立法上革除他的一切学术有关职位和活动,包括各种研究资助。这也是避免行政干预学术多元自主的前提和重要举措。自由多元公平竞争的环境是一切多样性发生新事物发生的基础,就像生态学家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机制一样。多元性自主性一旦破坏,健康的生态系统则不存。 3、缺真正的值得尊敬的荣誉,代荣誉为滥俗化的强心针似的计划和激励机制。 各种中央、地方、乃至高校行政化制定的引人挖人计划奖励计划,让荣誉滥俗,让学界单纯趋利化,恶性竞争的挖人,而使荣誉失去他们本有的意义。科学的发展,包括一个健康有卓越研究成绩的实验室文化有一个时间过程,不是单纯的金钱和某个人的力量能一下子撑起来的,而且一个科学项目和发现的完成是一个系统化和体系化、规范制度化的协作下进行的,无论是大范围的跨单位和地域的合作,还是实验室内部协调协作,师生之间的协调和协作,这些制度在国内一直没有很好的形成,而这些滥俗的强心针似的计划恰恰忽略了这些内在的因素和制度的构建,企图用大额度的资金和某些个人的力量达到一个强力有效创新的学术体系的形成。可以说,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虽然这样做没有效果,但是微乎其微,最终的真正的问题还是要解决。 我们要回归荣誉和奖惩应有的地位,还荣誉和奖惩给荣誉和奖惩。 4、缺少对年轻后备人才良好的培养体系。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招收和努力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数量上下足了力气和经历,质量却对不起祖国、对不起花朵、对不起社会样的每况愈下。我们在加大招生量,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来缓冲就业上也下足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整体上在对年轻学生未来负责上却越来越缺失更多的责任和长远的考虑。这也是我们学界长远发展的根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当然由于上面几个因素,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和准科学工作者很难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独立自主生存下来,所以越来越多的有为年轻人和有潜力的年轻人留在国内学界,要么流失国外,要么转投他业。要么像我这样的土鳖苟且偷生于这样的学术生态中。 以上泛泛的分析,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讨论。 其实回头简单看来,问题的解决和根源都归结于两个大的方面:理念和制度,所谓理念,就是你、我、他大家都怎么想,这样的形成的理念环境下能营造良性循环制度的形成,而制度呢,也是根本性的问题,制度经济学有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已有制度不合理的部分的改革涉及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学术制度本身,另一方面是涉及到政治层面,走到当今不易,攻坚更不易。制度是秉持理念的人构建的,所以在我们制定政策和制度的时候秉持什么样的理念,是政治理念,权利理念,还是科学、自由、公正的理念将深深影响我们的发展。 ps:我没有看过《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这个题目只是个思考的噱头. 更多相关不相关文章: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2--- 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8 ;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1--- 迷茫的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2 让“公平”飞一会!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7645 博士生的“吃饭研究”---兼与饶、施、王、邓等教授商榷学术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1825 国内人才低层次、后娘养?特权横行无正义的国家和学界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289 中国人把院士制度弄成了造"神"的制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727
34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學術自主性是中國學術健康發展的前提
热度 55 jiangjinsong 2011-12-12 09:33
大家可能都知道外界勢力干預學術自主性的惡劣後果,我就不去論證了。 雖然中國學術界肯定存在許多問題,但中國學術進步還是要靠中國學術界內部漸進改良來實現。通過形成以追求真理為榮,以誠信遵守規則為榮,以拒絕外部政治勢力干預學術為榮的風氣,逐步提高素質,逐漸改進規則,培育優良的科學文化。 一位真想促進中國學術進步,而不是僅僅考慮自己利益的學者,尤其是那些學術領袖或者以學術領袖自居的科學家,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誠信為先,克制自己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干預學術自主性的想法,模範地遵守現行規則,在認同和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通過學術界的討論來逐漸改進規則。 如果你自己就不遵守規則,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施加外部壓力,向別人的違規行為攀比,從個人爭取利益的角度看,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你做得絕對不是最差的。但是,請不要把淨化中國學術空氣作為藉口。因為你這是在敗壞中國學術發展的大環境。 如果你對中國學術界自主發展的未來不抱希望,對中國科學界自我糾正錯誤逐漸提升的能力不抱希望,在那種情況下,你唯一合理的做法是離開中國學術界。 科學界的草民們,不要像大宋朝的無知臣民們,老是盼著出一個科學家青天大老爺來救科民於水火。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界的確有很多問題,但是,難道眾詛部會比科學院更能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如果中國的科學家們認為,按照既有規則通過科學共同體的同行評議得出的結果,沒有必要尊重,希望外部有青天大老爺來干預的話,那麼眾詛部的官老爺們最樂了,好,你們科學家起內訌,搞不好科學,還是讓我們來幫你們搞定。 我深刻地感覺到中國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覺悟遠不如中國商人。 延伸閱讀: • 啥叫“蔡元培悖論”?它給我們什麽啓發? • 推薦一篇自由主義的佳作! 食言而肥再誓言,休博未休再休博。在休博的問題上,雖然屢戰屢敗,但還是要屢敗屢戰。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7941 次阅读|127 个评论
研究生如何提高自主性
huanglu 2010-5-6 07:51
在科研工作中,研究生需对自身的成长负责。但事实上,在导师不督促过问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降低自我约束,乐于闲散。显然,这是研究生的不良心态在作祟,若我们仅以任务心态来对待学习和工作,那么便会丧失自身成长的自主性和完善自我的诸多良机。 正所谓,弱者 坐失良机 ,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机会无处不在。惠普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费奥利娜曾发现:任何事情都能让你学到不少东西,关键在于你是否选择了学习。把握学习的机会需要激发我们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源自何处呢?依靠内力,抑或外力? 一位哲人曾说:首先,我们培养习惯;后来,习惯塑造我们。习惯伴随我们每个人,使我们的行为倾向于秩序性,不易打破;但一味遵循习惯,不愿跨出舒服的区域,只能是种固步自封的心态。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曾言: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由此可见,懒惰的习惯是我们主动性最大的敌人,它比天性更顽固。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除恶习,养成自主性呢?一靠制度约束、教育的陶冶(外力),二靠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内力)。外力再大如果没有内力的执行,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如下图所示,外界的各种力量在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但自我力量仍处于主导地位。 在企业中也经常会有人问到:如何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 ? 最好的答案便是:除去他们其它的替代方案。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培养自力更生的本事,同样科研中自力更生的能力更是不可缺少,它是每个人经过自制、耐性与坚持,才能获得的后天特质。 每天自省,认真思考: 每天我们都需要认真思考:我今天都做了些什么 ? 还有哪些事情我还没有做?在《别让猴子跳回背上》一书中,作者论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实际说明:每天的自行思考至关重要。实际上,成败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差别,关键在于每天的自我积累。 用心做事,使自己忙碌起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你无事可做,你会觉得很沮丧。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当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时,反而会觉得毫无意义,随之而来的低落情绪会让我们愈发无心做事。叶圣陶先生在《三四集逃难》中有句心理描绘尤为传神,书中言道李先生这才透一口气,心里重又充实起来,可见忙碌未必便会带来不良情绪,相反,充实忙碌的生活使我们更容易产生自我价值的认可,赋予我们更贴近成功的优越感,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删繁就简,按部就班: 未完成的工作进度是否会让你丧失进取心?古老的心理学原则,亦即斯金纳所说的:任何你所鼓励的行为,都会受到强化。你是否发现愈是赶上进度,反而落后更严重呢?赶上进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心平气和,把一切繁杂事务删去。当我们沉下心按部就班后,将会发现看似纷繁复杂的工作自己同样可以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研究生学会自力更生的过程,即是逐步摆脱依赖心理,逐步提高自主性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巴金说过,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研究生在学会自力更生的同时征服旧有的不良习惯,将会开辟新的心灵道路。至此,我们的研究生生活也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18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