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刘道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己当年居然这么有才!
热度 5 xcfcn 2011-9-29 19:56
自己当年居然这么有才! 我刚写了 又是抄袭! 老蒋就提及当年 蔡元培校长为了聘请陈独秀帮陈伪造学历的事情 ,以及 刘道玉校长破格授予两门课程不及格的王小材学位的故事 。我顺此看了一下,重温了一遍自己的评论,发现自己当年居然如此睿智啊!我啥也不说了,把自己当年的评论拷贝如下: IP: 159.226.159.* xcfcn 2009-4-28 16:57 我来提供一个角度。 其实这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过渡问题。现代社会有很多指标的形式考核的。而传统社会比较讲求实质。 中国早期的留学生相当多没有毕业就回来了。(我猜测至少有一半是如此),其著者如钱钟书,好像也就一个本科学位。(好像前几年还很多人攻击钱老学位撒谎的问题),陈寅恪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知道郭沫若和周树人有没有念完医科。就连胡适博士也是毕业 N 年之后才拿到学位。 建议那个好事者专门考察一下名人的学位问题。 现在谁再牛也不敢如此了。甘阳那么出名。芝加哥的学位没有拿到(好像是 ABD ),港大也只聘他为研究员而不是教授职位。 博主(老蒋)回复:您 這個 角度主要是涉及到近代中 國許 多 偉 大人物 並無 今天人人重 視 的 學 位的 問題 。 但是, 這 篇文章 關 注的是造假的 問題 。 您所 說 的 這 些先生都不存在 這 些 問題 ,清 華 聘 陳 寅恪的 時 候就知道他啥 學 位也 沒 有。 除非 雞 蛋 裡 挑骨 頭 。(如胡博士 論 文通 過 了,大家就 稱 他胡博士,而 實際 上哥大非得他的博士 論 文出 書 後,再真正授予其 學 位。但,我 們 能 說 胡 偽 造 簡歷嗎 ? 這 有 點 太 過離譜 了吧!) 因此,他 們與這個 案例有本 質 不同。 如果 說 , 爲 了革命可以不 擇 手段, 這個 案例似乎很成功,但是後 來 的事情怎 麼樣 ,我 們 就都知道了。 這個 案例具有 極 其重要的象徵意 義 ,因 為 它是新文化的源 頭 , 陳 又是 CCP 的 創 始人,蔡是 國 民 黨 的元老。 我 們 是不是可以 說 新文化以及 CCP 從開 端上就有先天不足呢?值得思考。 IP: 159.226.159.* xcfcn 2009-4-28 20:41 老兄啊,我们的意思其实差不多! 我的意思是说到了现代社会,要按规则办事。但那些知识分子的心底里还是传统思维作怪,注重实质的东西。所以蔡觉得伪造陈的简历小 case 了。因为陈确实有水平嘛。而我说文凭仅是一个角度而已。 你说的此事有象征意味也可以从我的传统 / 现代两分法得到解释阿。为什么会先天不足?还不是那些大人(国共两党以及中间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底色其实还是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以议会制搞不成。而老蒋(此处不是您哦:)和老毛虽然号称建设现代化中国。但其实还是传统的那一套! 也就是说传统的基因很难一下子改变的。所以看起来他们是新民,其实是新旧民而已。这就是他们的先天不足。 PS :忽然想到,中国对待造假的态度与西方截然不同。就是到了现在 21 世纪了还是如此。真的很值得研究。 博主(老蒋)回复:嗯,是我 沒 有理解您的深意。 另外,蔡老是革命家, 當 年是私下做炸 藥 , 準備 搞暗 殺 的主。 雖 然是翰林儒士, 絕 不 會 有普通 讀書 人的 顧慮 。 所以,造假 對 他老人家 來說 的 確 如您所言是小 case 。 後 來 的革命家也是如此,做事毫 無顧 忌,自然後患 無窮 …… jiangjinsong 2011-9-29 19:27 重温一遍我的评论,我当年居然如此睿智啊! === 是的,我常常发现,自己进步很慢,现在有时觉得有点想法,其实多少年前就有了。 博主(我自己)回复 (2011-9-29 19:32) :哎,我记得我大学毕业后看我高中时的日记!居然发现自己很有思想!可是我当年是好学生啊,根本就不看课外书! 是啊,我不是专门发过感慨啊!人要进步为什么那么难!一个人是如此,社会其实也是如此!而且很多东西还倒退了!虽然我们的预设是进步的历史观,但是很多东西是没法超越的!而且很多东西也是必然要退化的!
个人分类: 杂论|13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自取其辱——最后一次回复丛远新(更新)
xcfcn 2011-6-27 19:53
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自取其辱——最后一次回复丛远新 自从我批评小丛后,小丛多次对我发难。但是,我后来想想,我其实是自取其辱,我所有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好为人师,去公开批评丛远新,虽然到现在我还是认为我的批评是客观的也是好意的。所以我隐藏了关于他的两篇文章,此文照样也是一周后隐藏,并且以后不会再回应小丛的任何问题。 希望我俩相忘于网络,不要一再对我相辱以沫。 最早小丛拿丫头姐来说事,说我不应该批评丫头姐,可是扪心自问,我批评过丫头姐么?我只是对朋友表达一下自己真诚的观点而已。还好,丫头姐也还至今把我当成朋友。 可是,小丛却一再绑架刘道玉老师来一再攻击我,我知道小丛是毕业于武汉大学,但是,你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就不能批评你们的刘道玉前校长啊。 我多次说过,我一直很尊敬刘道玉老师,这也是我看到他写的关于清华的文章后,我会特意为之写一篇文章的缘故。任何看过我的《 梅贻琦校长是博士吗? 》一文的人都知道,我仅仅考证了一点,那就是梅贻琦校长不是博士,更不是物理学博士。然后我 顺便 说了一句: 顺便说一句,刘道玉先生老了不含饴弄孙,却频频在网络上发表一些 流俗之见 。真不知为啥?最后还是黄安年老师一语道破天机: 大凡什么事情到了公开信的程度,大概对方接受或者部分接受的可能性都很小,作者大概也不奢望对方接受,主要是占有舆论制高点。 哎,何必呢? 也就是说,我的考证跟我对他后面的评价没有直接关系。作为博客,我对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 / 随想我想都是允许的。我从来没有攻击过刘道玉老师。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对刘道玉老师文章的评价都是客观的、也是到位的、更是衷心的。我实在不明白小丛会对此一再置喙。 小丛就会两招:一是乌贼战术,不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二是绑架战术,他一再绑架刘道玉老师。 其实他根本不关心刘道玉老师。否则很难想象,他会把我对刘道玉老师的评价弄得全科学网都知道,本来我的那篇文章阅读的人很少。另外我说小丛其实不关心刘道玉的一个证据就是:很难想象小丛在攻击我之前没有读过我评价刘道玉的那篇文章,可是我却没有看到小丛那个时候站出来为刘道玉老师说话。所以,刘道玉老师只是小丛绑架的一个工具而已。我为刘道玉前校长感到深深的悲哀。 至于好人坏人,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好人,好人的评价大概是出自小丛自己的朋友对我的评价吧,看来我在网络上的表现还不是那么的不堪。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不过说实话,我确实不是一个仁者,至多算是一个小小的智者吧。为此,我确实需要努力、需要提升自己。 另外,我要申明一句:我从来没有反对大家胡乱推荐,我只是反感大家对对科学网博主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观点商榷)的文章进行推荐,尤其是我尊敬的博主。 附上丛远新最新对我的批判: 外一则,何谓好人与坏人 因为多人告诉我某某某是好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好人,不过,我得借此阐述一下我心目中的好人与坏人观。事实上,作为曾经的武大学子,我也有必要为澄清刘道玉老校长名誉作一丁点绵薄之力。我有必要告诉大家,只有像刘道玉、蔡元培等尊重各种不同思想持包容和尊重态度的才能真正充分尊重人性,才是真正的友善者,才是真正的好人。这位美国首席终身教授也深得其道,骨子里对人性最为尊重,也是位真正的好人,尽管他从不会说自己是好人。 希特勒还有哪些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虽然对一些人好,但算不上好人,因为他们容不得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人。科学网上某些人也有类似特征,是算不了好人的,多是阻遏社会进步的保守者、伪君子之类。譬如,刘道玉老校长在中风十多年、身体严重不适的情况下,仍应邀艰难地写了一封长信,让我等受益匪浅,可竟有肖重发马上跳出来将文中一点争议归为错误,然后 据此 ( 我是据此吗?您的理解能力到哪里去了?肖重发按 )给刘道老校长扣个大帽子,指责其“老了不含饴弄孙,却频频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流俗之见” ,还说刘“主要是占有舆论制高点”,说什么“写得不好,也没有花功夫去写”。至今不更正,参见梅贻琦校长是博士吗?( 我为什么要改正?我犯了事实上的错误吗?我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吗?肖重发按 ) 希望肖重发亡羊补牢,知错就改,做个好老师,不要见到与自己不合的便大肆指责,更不能通过歪曲事实的方法抹黑一个竭力发出自己余辉的耄耋老人,那可是小人行径。将这种小人行径归结为为别人好那就更可笑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极其愚蠢、恶心、邪恶的事情往往都是“为别人好”的情况下作出的。即使要指责,也该多指责那些位高权重真正需要改进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男人大丈夫行径,我给予一万分的支持。 希望肖重发明白,我这建议为你好,你以后会明白的(虽然你之前指责我时也跟我说过同样的话,但我觉得更适合我对你说)。勇于接受比你年长的有名的博主“抽风”、“脑子进水”等教训可算不了真正的男人,趋炎附势者也有这种性格,勇敢接受年轻人批评方能作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老吴说我“抽风”等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我当然觉得老吴讲得有道理,因为我知道老吴的水平,而且我们心有灵犀,知道相互之间说的是什么意思。肖重发按) (相反,我对你的客观批评,你接受了一点点么?在网络上,没有大小,只有道理,你讲得对我会拒绝吗?杨玲(男)比我小,胡星铭也比我小。他们对我的批评我总是诚恳接受的。肖重发按) 只有你勇于改正那篇歪曲、攻击刘道玉的博文,大家才能真正认同你是勇敢的心向善的老师,大家说是不是啊?我也会将本博文中相应文字处理掉,否则,任你再怎么哭闹,我都不会再留情的,既要寻觅是非、攻击人,那就得承受别人无情的批评。 总之,我以为,好人、坏人的本质差别不在于嘴上会说的“为你好”,更在于实际行动。在于其博大的胸怀,在于对不同性格、意见者的包容程度,在于对他人人性的尊重程度。否则,人们甚至会在最伟大的好意驱使下作出最凶险、恶毒的事情。(譬如孤独殇中举出的两位父母,只知道为子女好,却不懂尊重人性,硬生生地毁了其幸福甚至性命 。) 最后说明一下,推荐本人博文并不表示完全认同本人观念,无须负责。大家只管推荐,应再不会有人因此哭闹着要离开科学网,即使有人闹腾也是一两天的事情,稍加哄骗马上就好,相信其心胸会在我们大家的教导下越来越宽广的,事实上,已经有一些进步了。另外,大家也只管推荐与我意见向左甚至损我的博文,我绝不会哭闹着休博,也不会闹着要大家负责,我要学习这位美国首席终身教授,修炼宽容、博大胸怀,力争做真正的好人。 (你一再攻击我在科学网哭闹,我什么时候哭闹了?我当时本来就准备夏眠,而且提出的时间远远早于我批评你的时间。我怎么就哭闹了?相反,你写了多少篇文章攻击我吗?肖重发按)
个人分类: 杂论|2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科学网博主“是非不分,良知缺乏”问题答肖重发先生
热度 10 ljry8044 2011-6-1 20:17
肖重发先生觉得推荐我上一篇博文 武大校长刘道玉和陈国文老师等的正义责任感“廉价”吗? 的博主是非不分,我就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 第一,我“发飙”不是因为“ 感觉丫头跟小丛有点像: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这句话。防雷接地行业内朋友大多知道我“五毒俱全”,而且那是我自己主动招认的,因为一旦冲到风口浪尖,不管你作风如何,必会受到各种无端攻讦,我干脆自己先揽下来,然后集中精力讨论技术,所以,我才不会对你讽刺专门发飙,否则我还真别活了。 我“发飙”的原因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是因为你们在那里唱和着讽刺陈国文老师的正义感廉价,那是令我相当气愤的。 陈国文 老师现在非常忙,孩子即将在中考,压力相当大,可仍抽空关注好友老蒋,还就尉吉勇老师的博客被封的问题专门发文与科学网编辑交涉,其正义感、责任心令我非常感动和佩服。对基督教徒来说,上帝就是其信仰,对陈国文老师来说,正义感、责任心就是其信仰,你们却那样贬损、讽刺,不觉得很过分吗? 所以,广大博文推荐我的博文,不是因为你所谓的“是非不分”,而是因为支持陈国文老师的正义感、责任感!不管是科学网还是生活中,少了像陈国文那样的正义责任感都是不可想象的。当大家都把圆滑世故为荣,而且还对正义、责任感进行讽刺时,通常也是一个朝代没落、衰亡之时。 第二、不是因为我想旧事重提,而是因为 你攻讦刘道玉的博文始终放在那里没有改正! 刘道玉校长是中国鲜有的一位极有思想、正义感、责任心的教育家,作为曾经的武大学子,我对老校长非常佩服,他令我思想更加深刻、视野更加开阔,他的文章总能令我受益匪浅。老校长几年前就已经中过风,前不久,在身体严重不适、行动不便的情况下,因应邀而费力地写下了给清华的该公开信(参见 武大校长刘道玉和陈国文老师等的正义责任感“廉价”吗? 最下方)。你却因其中一点错误便乱扣大帽子,指责其“老了不含饴弄孙,却频频在网络上发表一些 流俗之见 ” ,还说刘“主要是占有舆论制高点”,说什么“写得不好,也没有花功夫去写”。 在这个能见度极低的极度浮躁的现代社会,想要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信息非常之难,刘校长的公开信对广大教育界朋友尤为珍贵,俯拾皆是智慧的珠子。肖老师您却因其中一点错误而大肆责难这位竭力放出余辉的身体严重衰竭的老人,就是为了显示你的高明?你觉得说得过去吗? 这也是很多很多博友推荐我那篇博文的一大根因,肖重发你懂了吗? 第三、是有人说过我“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的涵义、效果是不一样的,你该明白这个道理的! 若不是看到陈老师的博文,还不知道你在那对我的评论呢。 第四:我是说过,“ 谢谢你的直面批评,人还是直率一些好,虽然易致误会,但可以通过沟通解决。 ”但问题是你沟通了吗?动不动就乱发脾气,觉得大家是非不分,缺乏良知和知识…… 当一个博主推荐我那篇时,可能是“是非不分”,对不起自己的“良知和知识”,当包括你所重视的资深博主在内一大批人都推荐时,你就该反省下你自己问题了,到底是谁缺乏了“良知和知识”?
550 次阅读|16 个评论
梅贻琦校长是博士吗?
热度 4 xcfcn 2011-4-29 18:37
梅贻琦校长是博士吗? 在众多批判清华大学的声音中,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也凑了个热闹,他在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 。这显然不是事实。 根据梅先生的夫人韩咏华女士的回忆录可以详细知道梅校长的求学经历。我摘要如下: 1 、梅贻琦,字月涵,天津人,生于 1889 年 12 月 29 日。 2 、 1904 年, 14 岁,以世交关系进入严范孙氏家塾(天津南开学堂的前身),和严氏子弟一同读书。张伯苓是当时的教师和后来的南开学堂的校长,韩女士也是在那里读书从而相识的。 3 、 1908 年,在南开学堂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被保送到保定高等学堂读书,时年 19 岁。在保定学堂还未读完一年,就考取了首批留美生,名列第六。于 10 月出国赴美。 1910 年春,考入吴士特工学院(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攻读电机工程。严格来讲,梅先生没有在清华读过一天书。 4 、 1914 年,于吴士特工学院毕业, 本应继续在美进研究院,但因家中生活困难,父母命他回国就业赡养家庭。回国后,在天津基督教男青年会任干事(总干事都是美国人)。 5 、 1915 年,被聘为清华学堂物理系主任,教授物理和数学。时 26 岁。 1919 年 6 月举行了婚礼。 6 、 1921 年,取得清华公费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 1922 年,他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在欧洲作短期游历后归国, 9 月回到清华继续任教。 7 、 1926 年春,被清华教授会推举,为第二任教务长。 8 、 1928 年,被派往华盛顿,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管理清华大学的在美留学生。 1929 年,父亲去世。 9 、 1931 年冬,被教育部长李书华聘为清华大学校长,时年 42 岁。 10 、 1938 年,长沙临大又奉命迁到云南昆明、蒙自两地,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仍由张、蒋、梅三人任常委,梅兼任常委会主席。 11 、 1940 年 9 月,母校美国吴士特工学院校庆时,来信邀请他去美接受工科荣誉博士学位,他没有时间前往。 12 、 1944 年 3 月,母亲病故于北平,无法奔丧,十分悲痛。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先到南京办理西南联大的善后工作。随后联大结束,师生陆续迁回北平和天津。回北平后,立即开始了接收校舍、筹备复校的工作,并继续任清华大学校长,主持清华的工作,一直到 1948 年底。 13 、 1948 年 12 月 21 日,乘飞机去南京,后经上海、广州、香港,转道巴黎,于 1949 年 12 月到了美国。 1953 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4 、 1955 年,前往台湾。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15 、 1958 年7月,任教育部长,仍兼清大校长。 1959 年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16 、 1960 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1961 年2月奉准辞教育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17 、 1962 年 2 月,当选中研院院士。 18、 1962 年 5 月 19 日 11 时,因患骨癌病逝台大医院,终年 73 岁。 从以上简历可知,梅先生本科是吴士特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硕士是芝加哥大学的机械工程(读了一年)。至于母校吴士特的荣誉博士学位有没有真地给他,就不知道了。 所以,梅先生既不是博士,更不是物理博士。 顺便说一句,刘道玉先生老了不含饴弄孙,却频频在网络上发表一些 流俗之见 。真不知为啥?最后还是黄安年老师一语道破天机: 大凡什么事情到了公开信的程度,大概对方接受或者部分接受的可能性都很小,作者大概也不奢望对方接受,主要是占有舆论制高点。 哎,何必呢? 参考文献: 1 、韩咏华:我所了解的梅贻琦 2 、国立清华大学的 网页 (新竹)
个人分类: 杂论|2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感于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热度 5 黄安年 2011-4-29 12:46
有感于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29 日发布 大凡什么事情到了公开信的程度 , 大概对方接受或者部分接受的可能性都很小 , 作者大概也不奢望对方接受 , 主要是占有舆论制高点。 刘道玉原武汉大学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 , 武汉大学的前身比清华资格要老得多。刘道玉老校长在今年 3 月 19 日的信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思考,例如 老校长说 : 清华“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在这一方面,拥有丰富资源的清华又开各校之先,舆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当然,缺乏反思精神不仅仅只是清华大学,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各大学,都没有反思精神。要不然,为什么人们从来就听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人们批评的回应,如扩招冒进、大学合并瞎指挥、教学评估造假、学术腐败、特聘教授假引进,评名师搞官本位、债台高筑等,从而使我国高教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明明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教育部就视而不见呢?说到底,就是没有反思精神。” “没有反思精神”,说得很直白 , 换句话说要讲真话 , 讲实话 , 不要讲那些我们从来是一贯正确的官话 , 这些话解决不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 老校长提出 : “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在笔者看来遴选校长如果走“群众路线”事前公示和竞争上岗,也许效果更佳。选拔校长不是选拔政治领导人和任命党委书记,重在教育组织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考查。 老校长提出 : “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现在的人、北、清、师等名校依然沿着大而全的思路进军,前景令人担忧。清华鼓吹培养政治领导精英的口号 , 我们的媒体反加赞扬,令人费解。 老校长提出 : “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为了宣传而已。”时下 , 我们的大学提倡的是有条件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不可能是不加前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否则谈和何“红色”,问题在于中国百年变色还少吗?如果要以颜色设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前提,这独立和自由算什么 ? 老校长提出 : “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如今这个重商主义,拜金主义,快餐世代的研究型大学里坐冷板凳,潜心治学的精神何在 ? 老校长提出 : “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如今量化学术、量化治学深入大学管理者的骨髓,奈何? 行政化、官僚化、量管化、政治化倾向严重困扰我国高校的发展 , 我们何时才能真正走如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 附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和相关评论 ***************************** 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时间 :2011 年 4 月 28 日 作者: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来源 : 学术批评网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组织委员会: 您们好!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 150 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 1 月 7 日至 6 月 5 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 150 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 5 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 11 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 3 年以前就开始了 1000 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在这一方面,拥有丰富资源的清华又开各校之先,舆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当然,缺乏反思精神不仅仅只是清华大学,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各大学,都没有反思精神。要不然,为什么人们从来就听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人们批评的回应,如扩招冒进、大学合并瞎指挥、教学评估造假、学术腐败、特聘教授假引进,评名师搞官本位、债台高筑等,从而使我国高教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明明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教育部就视而不见呢?说到底,就是没有反思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 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过 20 多年的冒进之后,更需要进行反思。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 5 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 2005 年 5 月 11 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篆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谁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我们无意苛求科学家要会认识篆体字,一定要懂得古诗文,但作为大学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此,著名的文化学大师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评说:“大学校长由对人文科学茫然不晓的理科教授担任,而此种现象导致大学文科奄奄无生气,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长,而只是暴露了我们遴选大学校长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 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刘达、刘冰等,从治校的实践中,他们要么成了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或者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头衔),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至今仍然被我国教育界所传诵!这几位校长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业绩和教育思想,都已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史册。对比起来,自 80 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院士,他们都是双肩挑的学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办好学校,因此他们都没有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 85 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问题就在这里,我国现在不仅校长,而且有些部处长也搞双肩挑,他们怎么可能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华应当珍惜自己的经验,选拔那些教育家当校长,心无旁骛地领导和管理好学校。也许,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长的要求,但必须放弃学术研究,要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绝不能利用校长的资源营建个人的学术汕头,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一样,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职业化校长。根据过去的经验,从国家部委或省市的领导人中,选拔那些既受过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风的人,到部分大学担任校长,也许比直接从教授中选拔要更好一些。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为了宣传而已。请问:你们对教育部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吗?你们又给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多少的独立和自由呢?如果你们真的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那陈丹青先生又怎么会辞职呢?反倒是,他离开清华以后,才真正获得了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这难道不值得你们认真的反思吗? 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色十分鲜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被称为“创造的摇篮”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发明创造,而非科技产品化的开发。正因为他们注重原创性的研究,所以才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旋风电脑”、幽灵隐形轰炸机、第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等成就。同时,他们先后诞生了 76 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可能是我国举全国高校之力也无法企及的荣誉。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耶鲁大学的法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派,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高能物理劳伦斯学派等。 可是,我国大学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个性和特色。过去,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清华的特色。据介绍,清华大学的重点学科有 49 个,拥有全国第一的学科就有 38 个之多,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 1997 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 7 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 358 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我们应当反思“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误区,我们最终可能建设不出真正达到美国研究型那样一流水平的大学。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 20 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 去年,曾有学者质疑贵校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的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贵校态度一直暧昧。对待学术抄袭和剽窃,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查处,要不然怎么体现你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呢?另外,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一切形式主义,不能把国外退休的名家或政府的高官聘请到学校装饰门面,把他们供奉起来养尊处优,这种做法只会有害而无益处。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作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的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性的和应用型之分。我理解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使我国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行胜于言”的警句,这被认为是该校的校风。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反映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为了表达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个人切身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 70 位亿万富翁的主要原因。 但是,从创造学的原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因此,我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后的 60 多年里,清华大学没有产生有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在未来的 30 年(一代人),能否产生一批思想和学术大师,这将是决定清华大学能否成为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顺便强调一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我国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不能像某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所说,他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相似性,所以就能够很快的建成一流大学。这完全是误导,相似性仅仅只是按照形式比较,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涵,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的观察和反思只不过是一点皮毛,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反思,必须由局内人士来作。借百年校庆之机,希望清华大学发动群众,进行深入和广泛而严肃的反思,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敢于否定自我,善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为什么我国教育部和各大学都不愿进行反思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被政绩观遮住了眼睛,只讲政绩而避而不谈问题;二是“官本位”主义,抱着“领导高明论”的思想,认为领导永远是正确的。为了再次说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 3 年前就职典礼上的一段话,她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她勾画出了一流大学的精神,阐明了反思(即回头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问题的方法必须与当下关心的功利主义相对立。这是多么高屋建瓴的办学理念,我国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几所世界一流达到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几所大学,应该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走出为国家眼前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维,走进象牙之塔,致力于解决 50 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课题。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则是众多的普通大学或者技术学院能够而必须承担的任务,而一流大学应当肩负起提高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这是不同类型大学分工所决定的。 最后,我祝愿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获得圆满的成功! 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 刘道玉 谨呈 2011 年 3 月 19 日 (感谢满运龙先生推荐)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发布 2011 年 4 月 28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2698type=1013 *******************888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5149 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作者:刘道玉 来源:凯迪网络 来源日期: 2011-4-24 本站发布时间: 2011-4-24 13:58:04 阅读量: 17907 次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对于中国教育今天的发展 我们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是中国教育的本身的发展与推广,而是中国教育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与融合,然而接轨之后又是为了什么?所谓的政治经济的互动无论经过怎么的迷茫与波动,他是不是要最终服务于文化?可是他要服务于什么样的文化?又该以哪种文化为引导?让政治经济服务于他本质的对象。哲学的方式是一种反思,如今我们站在我们的教育立场我们应该反思什么?什么叫中国的麻省理工?为什么美国人没有说过哈佛是美国的北大?难道中国教育在他们眼里就这么的不值?中国不行吗?中国行,可是没得到你们的认可,清华校庆你们在干吗?在拿中国和美国做对比,这是可以比的吗?不可以,更何况你们把标准价值观放哪了?放哪都不合适,可是你们却放在了美国,作为中国的教育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中国的教育亮点放射光芒,照亮世界,而不是杵中国教育的脊梁,让更多思维还不太成熟的下一代青年教育者对中国教育失去信心,中国文化不行吗?中国文化行 , 只是我们没做好,这是不是我们该反思的?缩小一百倍,中国是一个几十岁的老者,而美国只是个几岁的小毛孩子,能在一起谈文化吗?他们为什么在今天可以所谓的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在做自己,可是他们没有我们的老者那样深谋远虑,所以他们在强大之后又削弱了,我认为在中国教育的人群中更应该培养像钱学森那样精神,只认为中国行的人,学习就应该站在一个立场上学,我们应该无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知到只认为中国行,因为只有中国人才会热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之一,我们穷究了吗?外国人接受了吗?今天的世界灾难能不能让教育反思呢? 用户: fyyh 发表于: 2011-4-28 18:50:00 支持 (1)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对于中国教育今天的发展 我们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是中国教育的本身的发展与推广,而是中国教育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与融合,然而接轨之后又是为了什么?所谓的政治经济的互动无论经过怎么的迷茫与波动,他是不是要最终服务于文化?可是他要服务于什么样的文化?又该以哪种文化为引导?让政治经济服务于他本质的对象。哲学的方式是一种反思,如今我们站在我们的教育立场我们应该反思什么?什么叫中国的麻省理工?为什么美国人没有说过哈佛是美国的北大?难道中国教育在他们眼里就这么的不值?中国不行吗?中国行,可是没得到你们的认可,清华校庆你们在干吗?在拿中国和美国做对比,这是可以比的吗?不可以,更何况你们把标准价值观放哪了?放哪都不合适,可是你们却放在了美国,作为中国的教育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中国的教育亮点放射光芒,照亮世界,而不是杵中国教育的脊梁,让更多思维还不太成熟的下一代青年教育者对中国教育失去信心,中国文化不行吗?中国文化行 , 只是我们没做好,这是不是我们该反思的?缩小一百倍,中国是一个几十岁的老者,而美国只是个几岁的小毛孩子,能在一起谈文化吗?他们为什么在今天可以所谓的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在做自己,可是他们没有我们的老者那样深谋远虑,所以他们在强大之后又削弱了,我认为在中国教育的人群中更应该培养像钱学森那样精神,只认为中国行的人,学习就应该站在一个立场上学,我们应该无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知到只认为中国行,因为只有中国人才会热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之一,我们穷究了吗?外国人接受了吗?今天的世界灾难能不能让教育反思呢? 用户: fyyh 发表于: 2011-4-28 18:50:00 支持 (1)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蔡元培先生早在 1919 年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 1919 年 6 月 15 日,《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被誉为“清华之父”的梅贻琦校长推崇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精神。他说:“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胡适说“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世界一流的大学当然也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北京大学将对“思想偏激、生活独立”等十类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清华大学举行学生精忠报党的讲座。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媒体引述北大学工部副部长査晶的解释称,主要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报道引述有学生认为,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闻名,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容易让人产生“校方禁锢北大学生思想”的理解。另有北大学生表示支持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认为“有些学生太嚣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诋毁北大,应该将他们送到疯人院去。”北京媒体人阿丁跟贴评论称:不用送了,这样的北大就是疯人院。 上海华东政法大学讲师张雪忠有感而发在微博客上写道:容不下“偏激”思想的人,往往也是喜欢做出野蛮行为的人。北京学者凌沧洲认为作为北大这一措施实在有辱该校历史和办校宗旨:“我看里面还有一条对生活独立的也要会商,我说这叫什么事儿呢?这个思想偏激如何认定?当年陈独秀、胡适等都是北大的,这些人当时在学校看来可能都是思想偏激的,这个条文的出来和大学的这个是很不相容的。北大的这种自污和自宫也是由来已久的了。” 而清华大学,一个以“精忠报党”为主题的活动同样引起网络舆论的哗然和嘲讽。据清华博学网介绍,作为迎接建党 90 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精忠报党——中国共产党 90 年与大学生成长之路”的讲座上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清华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蒋耘中除了列举建国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重大成就以展示我党领导方向的正确性,也针对延安整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等党史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不能轻信某些人的片面之词,否则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最后总结是党的事业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 套用宋朝岳飞之母刺在儿子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而又把“国”换成了“党”。湖北评论人士刘亦明批评这种溜须拍马损害高校应有的独立治学之风:“我觉得这非常荒唐,高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不应该成为溜须拍马的场所。” 用户: rbe888 发表于: 2011-4-27 23:59:32 支持 (5)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在清华大学迎来百年诞辰时,清华毕业生阎书城撰文说,从 1911 年孤零零的一个清华学堂到今天雄浑壮阔的清华建筑群,这所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走过了他从少艾到成熟,从纯情到市侩的风雨历程。校园衙门化,校庆成官员派对,深受外界诟病。百年清华培养出了连在任的中共政治局 9 常委中就有 3 位出自该校,部级以上官员更不计其数。在如此济济人才的校园里,如何因事制宜妥善安排,仍然考验着校方的智慧。在目前已公布的世界名校校庆模式中,绝大部分都是学术研讨和校友交流,鲜有与此无关内容。在被称为“伟大的庆典”的 1936 年哈佛大学 300 年校庆上,两周的学术交流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而是有世界最著名的几十位学者参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盛宴,成为“有史以来最卓著的一次知名学者的聚会”。清华大学校庆模式应该与世界名校校庆模式接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更应该进行百年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在官本位价值的污染下,学术权力政治化、行政化,大学衙门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也不断渗入大学校园,清华大学也不能独善其身。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 " 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大师也 " 。解放前,清华大学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解放后六十年,学校大楼盖了很多,却鲜有大师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目前支配大学运转的不是学术权力,而是行政权力,作为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行政管理手段,却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包袱。 在清华大学迎来百年诞辰时,中国大陆却流行一阵反美风潮,殊不知今天的清华,与当年美国人的远见是分不开的。清华起于美国人退还的庚子赔款,如果没有美国人的退款,这笔钱估计也让老佛爷修了花园了。正是这笔钱,让清华的教师和学生们在战乱中依然不必为生计发愁。此后历经晚清,军阀,民国,清华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在战火中培养出一批享誉全球、被称为大师的学者。可今天的清华已经远远不是当初那个在颠沛流离中依然拥抱文明的清华了。百年校庆,冠盖云集的清华园里,可以见到数不清的官员,数不清的大款,数不清的号称科学家的院士们,但见不到一个她自已培养的大师。和平的 60 年出不了一个世界级的学者,对于一个在 14 亿人口里采集精英为学生的大学来说实在是一个奇迹,不仅连英美的一个小学校都不如,和 60 年前的老清华相比也一样无地自容。 60 年前她能做到的,现在她却做不到了;拿着每年十多亿的补贴,坐拥数不清的豪华办公楼,她做不到了。是清华学生不行了吗?不是,全世界都知道清华学生的高素质,他们走出国门之后在世界各地为中国人赢得了掌声。清华学子在清华做不出象样的东西来,走出国门就成了领域里的领军人物。 人们可以找各种理由,比如教科书落后,知识陈旧,教师待遇低,无意科研,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等等。然而,这些都是皮毛。真正的原因,在于精神的堕落。每到清华校庆,清华的党委,团委就开始热闹,翻遍校友名单请人。他们最想找的是什么人呢?当官的。在他们看来,就算一个北京的区长也比一个院士要强。他们以请到官员为荣,以受到官员的接待为荣。百年校庆,他们最自豪的不是培养出多少工程师,科学家,而是几个常委。而在英国,牛津大学因不满首相布莱尔干预学术决定而取消了他的名誉博士资格。牛津大学,培养了 7 个国家的 11 位国王、 6 位英国国王、 53 位总统和首相,远非清华可以望其项背,但她最引人羡慕的是,培养了 4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2 位圣人、 86 位大主教以及 18 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世界。…… 清华的毕业生说,在清华最有地位的是什么人?不是教授,而是后勤的。他们把持着一个公章,能让一个教授跑断腿,说尽好话,更别提学生。他们把清华的路挖了平平了挖,今天栽这个树明天种那个草,多少钱也不够他们忙活。朱镕基总理最中意的经管学院,最津津乐道的不是发表了什么科研成果,而是如何走穴,讲课,办 MBA ,非老总和官员不收。清华是一个招牌,进入清华的人都在想如何利用这个招牌,铺自已的官路,填自已的腰包。这样一个大学,如果能出大师,那才叫怪事。 清华百年校庆,皆大欢喜。既然从 1911 年的清华学堂开始算起,那清华的创建人就是北洋系周自齐,没人提!他的夫人,在大革文化命期间,被前抄家的的红卫兵殴打致死,并用菜刀惨无人道地将头砍下,还逼她的女儿在场看着他们砍头,她女儿疯掉, 2010 年 10 月去世。这事,却没人过问。…… 清华的堕落显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清华自己,它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破败的标本。人们只是感慨在历史上如此铁骨铮铮的一所学术圣殿,如今沦落为权贵的小三,让赵元任,梁启超,马寅初这些老清华人情何以堪 ! 用户: rbe888 发表于: 2011-4-27 23:59:43 支持 (6)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在“官本位”中沦落的百年清华 颜昌海的博客 2011-04-25 10:41:50 浏览 21704 次 | 评论 109 条 清华迎来其百年华诞,据说清华这次百年校庆准备了 5 年,耗资上亿。 据悉,一位曾出席过德国海德堡大学 600 年校庆的清华领导感慨说,海德堡大学的校庆隆重简朴,文化学术味十足。当时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出席了校庆,但学校只是礼节性的给了他 5 分钟发言时间表达祝贺,校长的发言时间也只有 15 分钟。校庆的主角是教授和学生,主题演讲是大学最有声望的教授,发言时间有一个多小时。反观清华,国家领导人视察清华园,在千米之外就拉起警戒线,学校停止所有教学活动,甚至不让学生打开窗户。更有甚者,近来清华竟对学生进行“精忠报党”的教化,北大则对“思想偏激”的学生进行会商。 今日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怪象遍地。科研条件日益完善,学术剽窃、学术欺诈事件却越来越多,博学广识的大师级人物却逐个凋零,无以为继;大学教师的文凭越来越高,然而附庸政治权贵的“教授”、“专家”的社会形象却一落千丈,失去公信力,沦为公众奚落、嘲讽的对象;教育产业化,让教师只注重创收赚钱,而学生则越来越无志于学术,走向物质化、功利化和娱乐化,道德下滑。 曾因经挑选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最近十多年来,虽然国家名义上在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但大学教育的行政化其实愈演愈烈,有真才实学的教授,越来越难以发挥聪明才智,而一些拥有权力和地位的“大腕”则把持了大学讲座的讲坛。大学的根本弊病在于将大学当成了行政机构来管理,大学的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官文化”充斥整个大学校园,不仅存在于学校管理层中,还蔓延到了学生会等自治组织中。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本应是大学主导者的教授们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能想方设法地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投身官场谋求出路。 世界知名的大学都有他们自己的校训,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哈佛的校训是,“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让你与真理为友”,这就是哈佛的精神;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斯坦佛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民国时期,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大陆建政后, 1952 年对清华进行院系调整,把一个具有文、法、理、工、农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东裁西剪成一个单一的理工科工业大学。先后的校训有“又红又专”、“听话出活”、“工程师的摇篮”和“做党的驯服工具”等。 1990 年代,清华欲恢复原本的校训,但是却将 16 个字腰斩,变成了 8 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没有了“精神”,没有了“思想”,因为如果有独立精神,就不会甘于做奴才,就不会轻易被驱使,就不会只做工具和炮灰。如果有自由思想,就不会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就不会溜须拍马趋炎附势,就不会全国只用一个脑袋想问题。所以,腰斩的校训,实质上当然还是甘愿做“听话出活的奴才”和“忠诚驯服的工具”。 20 多年前,清华就发誓,要在校庆 100 周年也就是 2011 年的时候,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清华在校庆 100 周年的时候,离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远。 且不说世界一流大学,仅就“大学”而言,清华还远远不够格。 -1 用户: rbe888 发表于: 2011-4-27 23:58:47 支持 (3) 反对 (0) 分析一下道玉教授的思路不足 刘道玉期望清华大学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肺腑之言是没有说的。问题是我们深入系统地思考一下刘道玉的具体建议,似乎又有些感觉还不到位的。我们可以问一问,真的那样做就行了吗?那样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呢?比如刘教授提出首当其冲第一条的独立的取向,这里既有“独立的精神”、“学校独立于教育部”,还有“学生独立于学校”等内容。当然,从一般的、特别是西方大学的成长特点来看,独立与否确实就是大学能不能提高学术水平,以至成为一流大学的先决条件。但是,西方的独立性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什么呢?我看,就是其在基本宗教信仰精神的长期灌输下,以及一定的契约法治环境下培养出的一种理性意识,那就是有意无意之间都要从比较全局长远的利益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抉择的思维能力,她在思想观念上的基本代表就有诸如平等、自由、诚信、博爱等意识取向。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独立的后果才会自然向好。与此对应,我们的基本思想观念却是充满等级、依附、欺瞒、狭私(价值观)的意识取向,这样的独立后果未必也会自然向好呵?!当然,我这样讲是有点绝对,仿佛西方的人们独立起来就都那么高尚,而我们的同胞一旦独立就不会出现高尚的东西,事实可能还不是这样的。中肯地看,任何人群里面都不是那么齐崭的,西方也有恶的落后的人们,我们中间也有自强上进的人们,但是在总体上看,可能还是人家好的人和取向更多的。这是东西方几千年文明演进的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其根本原因还是东西方的最终追求高下(着眼于精神或者器物利益)所致。至于其他的政治条件和人际关系差异也有作用,但其差异的产生还是根源于双方不同的最终追求所造成的。其实,讲到我国的各个方面的改革,思考者往往都有着刘道玉教授这样主打独立取向的路子,比如“司法独立”就很有市场。至于讲“独立”概念广义化的思路就更是滥觞了,比如“分权”、“放权”,还有“多权竞争”、“多党竞争”,等等,他们的来源无疑还是西方化的搬照了。这些思路的容易性、肤浅性和模式性未必就被大家认识清楚了,所以应该单独拿出来好好议议才好。 用户:夜啸 发表于: 2011-4-27 8:56:29 支持 (6) 反对 (3)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不可能实现的大师梦,那是痴人说梦。大师不是靠大学就能培养出来的。就如同伟人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其说要大学如何如何,不如说我们需要一场社会思潮的变革。 用户: ceme 发表于: 2011-4-26 11:53:49 支持 (13)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小弟也想说几句: 1 、不取消学校党支部,不让教授委员会(民主选举)负责管理,想把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做梦去吧。 2 、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改革,能让学校取消党支部?能让学校去行政化?做梦去吧。(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专制官僚的政治制度) 3 、清华培养了 9 常委,一百多部委领导,有啥值得骄傲的?这个纯属培养官僚(注意,不是官员哦)的摇篮。始皇建政 60 多年来,清华培养了几个科技大师?几个文学大师?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4 、如今的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民国时代培养出来的(当然也去了美国深造),而 60 年来口号叫得满世界都是,能出个什么诺奖?反思学校,还不如反思体制,反思体制还不如彻底改革体制,将毒瘤割去,刮骨疗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今教育的种种问题。 5 、没有民主政改,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法治,甭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甭谈“教育去行政化”,其他一切都是扯淡。 用户:我国公民 发表于: 2011-4-26 0:28:33 支持 (25) 反对 (3)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我的好校长,我是你的学生。我完全支持您。 清华大学现在已改名为“清华太监党校”,培养出来的是舔菊工程师,奴才。 用户:盖博 发表于: 2011-4-25 23:57:47 支持 (14) 反对 (2)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现在清华不过也是一台大的洗脑机器罢了! 用户:湖医生 发表于: 2011-4-25 22:03:37 支持 (14)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万岁就行,不及其余。 用户: maomaoyu 发表于: 2011-4-25 21:18:15 支持 (8)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现行教育制度害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清华早已不是民国时期的清华了! 用户:听涛枕霞 发表于: 2011-4-25 20:14:04 支持 (13)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清华如果有了党支部,那它就是党校了 用户: aabb 发表于: 2011-4-25 19:37:14 支持 (17)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就不要指望这些老牌大学了。不要指望这些大学能成为放开思想控制的一域了。党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是思想舆论控制和官员职位控制。它怎么会允许在大学公开自由讨论呢?公开讨论的结果必然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简单地说,没有政改的教改就是花拳绣腿,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取消党的宣传部和组织部,改革就会快速成功了。当然不能出现新的部门来掌握这些权力。 用户:酒神的狂欢 发表于: 2011-4-25 18:39:41 支持 (18) 反对 (2)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此乃百年特色国决不市至清无鱼党校也。 用户:黄海潮 发表于: 2011-4-25 17:09:58 支持 (6)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此文甚好。但不可能被接受。与执政地位相比,大学不大学的算个什么东西? 用户:天京山人 发表于: 2011-4-25 16:38:50 支持 (22)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从清华津津乐道于出了 9 个常委, 280 多个部级以上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搞教育的了,指望他们反思什么是对牛弹琴。 ---------------------------------- 把校庆会开成了党代会,有啥意思? ----------------------------- 这哪里是什么高校 , 完全是党校 ! 用户: zhangkn 发表于: 2011-4-25 16:22:51 支持 (30)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别国的大学是培养人才,中国的大学是培养奴才! 用户:四夕竹马 发表于: 2011-4-25 15:54:14 支持 (29)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1, 为国为民 , 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好 ; 2, 清华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师 , 工程师有求真精神 . 符合这几代领导人 ; 3, 将来北大会上 ....., 如果没有那么些 " 运动 ", 我们早出了一流大学 . 用户: lan1941 发表于: 2011-4-25 15:51:54 支持 (12)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周自齐的姨太王喜顺及其女儿在文化大革命的悲惨遭遇是真的吗?有知道其女儿名字的吗? 用户:孙卫 发表于: 2011-4-25 15:35:58 支持 (9)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从清华津津乐道于出了 9 个常委, 280 多个部级以上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搞教育的了,指望他们反思什么是对牛弹琴。 用户: wanxinf 发表于: 2011-4-25 14:24:42 —————————————————— 啊,美丽的清华,政客的摇篮! 用户:新生人 发表于: 2011-4-25 14:36:46 支持 (18)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从清华津津乐道于出了 9 个常委, 280 多个部级以上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搞教育的了,指望他们反思什么是对牛弹琴。 用户: wanxinf 发表于: 2011-4-25 14:24:42 支持 (15)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现在的大学,只有党化思想,哪来独立精神。 体制不改,大学也必将与整个社会一道陨落下去了。 千古罪人,千古罪人啊! 用户:新生人 发表于: 2011-4-25 14:19:26 支持 (32)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记得有位学者说, DANG 委是大学的毒瘤,各位有何高见? 用户:咱中央没人 发表于: 2011-4-25 11:48:43 支持 (12) 反对 (0) ----------------------- 这个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咱的大学是为档服务的,别国的大学是为国家民族乃至为人类服务的。功能不一样,所以,要求自然不一样。也所以,我们觉得咱们现在的大学不象个大学,当权者肯定不同意,很好嘛,不是也培养了那么多干部嘛。我的意思,这得看出发点,是为国家民族考虑还是为了一己之私考虑。咱们在价值观上既然还没能跟国际接轨,要求大学跟国际接轨,有点不靠谱。事实上,大学如此,军队不也如此?媒体不也如此?出发点都不一样。要说毒瘤,哪个方面不是毒瘤呢? 用户:胡思乱想主义者 发表于: 2011-4-25 14:10:13 支持 (21)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佩服刘先生的良知和胆识,但指望他们“严肃的反思”恐怕不太可能。 惟有寄望“有幸”去那的孩子们不要被升官和发财所污染,而能够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我现在反而更能理解从清华赴美的学子们 ...... 用户:和光同尘 发表于: 2011-4-25 12:43:57 支持 (29)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记得有位学者说, DANG 委是大学的毒瘤,各位有何高见? 用户:咱中央没人 发表于: 2011-4-25 11:48:43 支持 (45)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一看时间觉得可疑,百年?记得大清朝就有留美预备学堂,那可是清华大学前身,难道这段历史可以割裂吗?为什么要割裂?不明白。 用户:胡思乱想主义者 发表于: 2011-4-25 11:38:59 支持 (21)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教育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高教的改革更不可能单兵独进,清华回归更更不可能单兵独进! 刘校长的公开信想以清华为支点撬动高教改革、教育改革、政治文化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是一个巨人“倚天抽宝剑”的英勇行为和动作! 用户:缪一轮 发表于: 2011-4-25 11:35:00 支持 (32)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听说清华为了迎接“今上”光临,组织三千人把校园里里外外细搜个遍,以保安全,把功夫下在这上面,能有出息吗? 用户: wxy 发表于: 2011-4-25 11:21:26 支持 (35)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如果教育部长是刘道玉 ------- 用户:北方船夫 发表于: 2011-4-25 10:34:02 支持 (13) 反对 (2)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好文章。全文学习。网友评论全部下载。中国的教育几乎令人绝望。 用户:傅一河 3 发表于: 2011-4-25 9:46:58 支持 (34)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刘老先生的寄望恐怕在可见的几年内全会落空,虽然那也是你我等人的寄望。 这么能将之与麻省理工学院比呢?一个内心极度虚弱的人,是经不得反思的,一反思就会让他崩溃,遑论“严肃的反思”。这样的人,只有在自欺欺人的不断吹捧中,才能找到点“自信”。 用户:林明理 发表于: 2011-4-25 9:26:42 支持 (41)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赞成刘道玉先生的观点! 深刻! 用户:王克安 发表于: 2011-4-25 8:33:27 支持 (35)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清华百年校庆,皆大欢喜。既然从 1911 年的清华学堂开始算起,那清华的创建人就是北洋系周自齐,没人提!他的夫人,在大革文化命期间,被前抄家的的红卫兵殴打致死,并用菜刀惨无人道地将头砍下,还逼她的女儿在场看着他们砍头,她女儿疯掉,去年 10 月去世。这事就没人过问啦? 用户: iuzhou 发表于: 2011-4-24 16:00:14 !!!!!!!!!!!!!!!!!!!!!!!!!!!!!!!! iuzhou 网友这则信息让人听了不禁肝胆俱裂,赶紧到百度求证一下是否确有此事,结果竟是分毫不爽!欧洲中世纪未必能有的残暴,数百年后的中国却公然上演。感愤之余,别无可泄,姑诌诗一首以引玉: 清华创始周自齐,校庆百年未曾提。 谁怜内助文革死,暴崽割头疯爱女。 用户:憋不住说一句 发表于: 2011-4-25 6:44:13 支持 (60)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iuzhou :“清华百年校庆,皆大欢喜。既然从 1911 年的清华学堂开始算起,那清华的创建人就是北洋系周自齐,没人提!他的夫人,在大革文化命期间,被前抄家的的红卫兵殴打致死,并用菜刀惨无人道地将头砍下,还逼她的女儿在场看着他们砍头,她女儿疯掉,去年 10 月去世。这事就没人过问啦?” ++++++++++++++++ 还有这样的悲惨世界。红卫兵打人多的是,但逼着人家的女儿看他们砍自己母亲的头,还是匪夷所思,有这样丧心病狂,丧尽天良的红卫兵呀。从那文革前十七年的红色教育,到越来越厉害的阶级斗争革命教育,再到文革的运动教育,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出一种如此革他人命的登峰造极了。先有红卫兵砍平民的头,到最后林元帅的头被人砍(机毁后被俄人砍头下去验证)这里面就有一种合乎历史的内在阴暗——专制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集之大成是也! 用户:无待 发表于: 2011-4-25 4:18:04 支持 (45)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百年清华, 100 年前,清华是“留美预科学校”, 100 的今天,清华还是“留美预科学校” 用户: XMCYP 发表于: 2011-4-25 1:00:54 支持 (46)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什么都不说了。又见刘校长! 顶! 1234567 楼!! 用户: aucu 发表于: 2011-4-25 0:58:56 支持 (18)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政客与官僚的摇篮,而且这个摇篮正受着国人的倾心向往和热烈吹捧。为了这个摇篮,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刘道玉先生此时出此“悖论”,不亦妄昧乎? 用户: xiuyuan 发表于: 2011-4-24 23:43:43 支持 (28)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但我们还在强调一定要“讲真话,讲实话”,由此可见我们的“思想”跟世界先进水平比有多落后。在这种环境下,实在看不出能“反思”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太多“禁区”了,怎么做? 用户:今生无悔 11 发表于: 2011-4-24 21:49:58 支持 (47)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刘道玉先生说好呀,非常的好。中国的教授真的要,而且必须,极切需要深刻的反思,否则的话,这个国家的教育是绝对没有出路的。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汉大学也就刘道玉先生任校长的那一体段时间,武大是何等雄风,其社会地位与当时的清华、北大相差无几,可时至今日的武大真不好如何评价了,现在一提到武大,人们无言的说:“不在是以前的武大了”,其失落感又是何等的痛心。 用户: xwh1981 发表于: 2011-4-24 21:25:00 支持 (51)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先后诞生了 76 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清华大学……出现了 70 位亿万富翁——太有意思了! 清华大学怎么没有鲜明的特色? 70 位亿万富翁,这就是金光闪闪的特色! 建议把清华大学校名改为发财大学,这就拥有了最鲜明的特色,会吸引全世界梦想发财的人。 用户:苏南坡 发表于: 2011-4-24 21:19:40 支持 (61)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中国大学的校长专心致志做职业化校长?校长兼博导,校长兼学术梯队的还少吗?由于没有监督,四处伸手,校内的好处几乎都被独占了。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校长不可能完成自己制定的科研任务,就想各种方法变通,于是下面的人一起蒙混过关,以至于一个博导 15 年在《中国知网》上查不到一篇像样的论文照样高枕无忧,无人追究。 用户:复眼龙 发表于: 2011-4-24 21:11:56 支持 (32)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中国大学的校庆更多的是对其历史的成就的在一次彰显,或者说是对过去的歌功颂德。至于清华大学所谓的“进行反思活动”也纯属是出于舆论要求。钱学森之问犹在振聋发聩,这些每天在纠结于世界和中国大学排名的重点大学又有多少真正的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大学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滞涨阶段,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我们必须诚实面对,我们必须深度改革! 用户: wjb0911 发表于: 2011-4-24 20:52:01 支持 (34)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在一个以弄虚作假为荣的国度里想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思想水平、创新能力的大学,真是白日做梦! ------- 一个几十年前报了名而未被清华录取的省高考状元,兼过农民、工人、乞丐和穷教师 用户: tzdbzl 发表于: 2011-4-24 20:21:52 支持 (39)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说得太好了!这才是金玉良言!我也重申我四年前的一项呼吁:中国共产党在所有领域的绝对领导都是可以接受的,唯独在大学,请放松管制,给其一片自由的天地,以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提供一线生机。 用户:王霄 发表于: 2011-4-24 20:11:14 支持 (54) 反对 (2)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政治制度不普世化,建一流大学那是做梦! 或:在二流国家,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 用户:雪六儿 发表于: 2011-4-24 18:34:40 支持 (68)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把校庆会开成了党代会,有啥意思? 用户:江一苇 发表于: 2011-4-24 18:04:37 支持 (77)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清华原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清华原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无语了,狗屎学校一个。 用户: iuzhou 发表于: 2011-4-24 17:35:49 支持 (45)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质疑得好!一个训练奴才的地方不值得去当哥德派。想来老美当初的善意都喂了狗们。一个亚洲二流大学捧得太高让世人窃笑,也只有阿 Q 故乡的人才如此的自恋。作者借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 - 福斯特的话寄望清华为世界一流大学则是做梦,在现行体制下,一百年也无可能 用户:悠悠云 发表于: 2011-4-24 17:16:52 支持 (88)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看看当今清华大学的作派,哪里是一个一流大学应有的表现呢? 回想弄虚作假怕本科评估,哪个学生和老师不是怨声载道的? 中国够乱够假,教育尤其是重灾区! 用户:追随我心 发表于: 2011-4-24 17:04:15 支持 (70)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一反思就要说破,一说破就要露馅。所以不能反思。 用户: hdx 发表于: 2011-4-24 16:55:40 支持 (80)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我是一位大学的教师。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各行各业都有腐败,大家之间相互影响。但是,教育的腐败是会使整个社会的腐败放大很多倍,例如无孔不入的弄虚作假。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人。先好好地反思一下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弄虚作假吧!当时,我们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到哪里去了? 用户: xiayanghe 发表于: 2011-4-24 16:35:22 支持 (94)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清华百年校庆,皆大欢喜。既然从 1911 年的清华学堂开始算起,那清华的创建人就是北洋系周自齐,没人提!他的夫人,在大革文化命期间,被前抄家的的红卫兵殴打致死,并用菜刀惨无人道地将头砍下,还逼她的女儿在场看着他们砍头,她女儿疯掉,去年 10 月去世。这事就没人过问啦? 用户: iuzhou 发表于: 2011-4-24 16:00:14 支持 (131)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千年名校】 900 年历史牛津大学,培养了 7 个国家的 11 位国王、 6 位英国国王、 47 位诺贝尔奖得主、 53 位总统和首相、 12 位圣人、 86 位大主教及 18 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世界。有意思的是牛津的官方宣传资料中几乎看不到这些,这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甚至没有举办过像样的校庆,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让她畏惧名利。 用户: iuzhou 发表于: 2011-4-24 15:45:19 支持 (105)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虽然用心良苦,但不具可比性。 一个培养的是对世界有用的合格公民, 一个培养的是为体制服务的合格犬儒。 用户:我是科学家 发表于: 2011-4-24 15:34:38 支持 (116) 反对 (0)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六、七年代的中学毕业都下到了农村,因为读书无用; 八、九年代的中学毕业多数是为商学习,因为读书有金; 10 、 11 年代的中学毕业进的大学却都是党校,因为读书为官。 用户:无待 发表于: 2011-4-24 15:03:06 支持 (97) 反对 (1) 回复: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振聋发聩,好大喜功者,好好反思吧。 用户: zjrdnet 发表于: 2011-4-24 14:18:20 支持 (98) 反对 (2)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81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刘道玉先生两本新著读后
热度 1 tangminqian 2011-3-31 21:37
从当当网订购了两本书,《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和《 心印——我的教育人生手记》。 昨天下午书到手里,夜里翻阅《大学的名片》一书,读到有的地方,激动莫名,真被人世间高洁的师生感情打动了,尤其是更加细致地了解到,刘道玉先生不仅被莫名免职,其后还被有组织地批判过,而刘道玉先生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热迷教育之心更炙,在被政治上打压的时候,在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反见其爱教育之情更切。刚才又读了另一本书《心印》,其中一个地方写到,某被免职的大学校长还被剥夺干部待遇和职称,不知是否刘道玉先生本人?似乎像,又似乎不像。 昨夜读罢《大学的名片》一书,联想到,刘先生在书中说的都是他中意的、优秀的学生,他认为都可以作为武汉大学的名片的学生,那么,作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是如何教育差学生的呢?因为,只会把好学生培养好,不能算特别好,只是乘势而为罢了。但是如能够把差的、不好的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那才是教育真经。今天晚上读《心印》一书,刘道玉先生说到,在他任内,一位工作优秀的基层管理干部因生活作风不检点,被学校发现后申请出国,大部分领导反对,独刘道玉先生支持和批准,这个年轻人非常感激刘先生。回想《大学的名片》一书举例,似乎另有数例都是类似情况。刘道玉先生能见人所未见,宽松处置众人皆曰严惩的人,终这些人都有所成或者有大成。联想到,蒋介石在大陆统治时期,被国民党警察抓捕的激进学生受到多个并非共产党员的大学校长或者普通教授的有力保护,刘道玉先生的做法近似于往时这些大学校长和教授的做法。想到这里,我对自己的疑问仿佛明白了一点。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38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购书目录:20110330郑州2册
tangminqian 2011-3-31 21:32
2011年3月30日下午在郑州经当当网购书到货2册: 一、刘道玉著: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92.1千字. 33.20元。 二、刘道玉 著:心印——我的教育人生手记.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30.5千字. 47.20元。
个人分类: 亲情纪念与生活|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评几句刘道玉、蒲慕明两位大牛的专访文章
pukin 2010-12-8 08:09
昨天科学网首页刊登了两篇猛文,一篇是刘道玉先生的专访: 瞎指挥等五大歪风造成中国高校不正常现象 ,一篇是蒲慕明院士的专访: 中国科学病在何处 。两篇文章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还让久未露面的名博王鸿飞老师的博文 后留学时代与后归国时代-蒲慕明、饶毅、施一公及其它 又重新占据科学网博客头条。 对于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刘道玉先生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他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位时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电影《女大学生宿舍》里的校长路石就是刘校长的原型。 刘道玉先生在这篇专访中有一段话,看后差点笑喷,摘录如下: 今日之教授非彼时之教授。我不是博导,我的夫人也只是副教授,但是现在我们的徒子徒孙都是博士生导师了。 哈哈,徒子徒孙就不能当教授博导了,刘先生也太有点不大度了吧^_^ 刘先生夫妇都是50年代武汉大学的学生,两人还是同学,后来刘先生本人还留学苏联。但文革以后刘先生一直在教育部和武大校长的岗位做行政工作,80年代的博导的评选是相当严格的,刘先生没当上博导也许情有可原。 至于刘夫人为什么一直是副教授,是不是受到刘先生的一些影响? --------------------------------------------------------------------------------------------------------------- 蒲慕明教授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无论是名气还是在学术界的地位都比饶毅、施一公要高。 在这篇专访中,蒲慕明院士对施、饶发表在《SCIENCE》上的社论基本持否定态度。 认为 两位来自中国最著名大学的年轻领军人物,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用夸大失实、耸人听闻的方式来评价有关中国科学的现状,这是极其不恰当的。 1、蒲慕明先生认为科学家当自律。 除非科学家自己在参与制定项目指南及项目评审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否则任何经费分配体制都无法运行好 。 一个好的体制可以把坏人变好人 一个坏的体制可以把好人变坏人。只强调让科学家自律恐怕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2、蒲慕明先生在谈到大项目指南和组织这个问题时,认为 除了这些领域内公认的领军科学家外,还有谁可以起草这些指南呢?那些在中国尚未积累足够经验、还未在国内有成就的新海归吗? 历史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奖之前,还都不是各自领域内公认的领军科学家。而当他们成了领军科学家以后,反而科学生涯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_^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99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于刘维宁他爹刘道玉的荣誉辨正
梅珍生 2010-9-24 00:52
同盟会元老于右任老人有诗: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但历史总是善忘的,三十年不到的事,人们就会有隔世之感。在这样一个ldquo;假作真时真亦假rdquo;的时代,看到人们因刘维宁而质疑他爹刘道玉的时候,不禁哑然。 且看新语丝上 ldquo;刘维宁他爹刘道玉可能也是这个德行rdquo; 的审慎文章: 很多网页介绍他爹,列出的荣誉有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是不是就是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被认为是一家欺诈机构,和西太平洋大学一样。真要是得了Leacute;gion d'honneur,还在乎这种野鸡荣誉。 我在网上查了查,没发现此人获得法国荣誉勋章,有一篇他写的文章,大意是88之后受到打压,自己的书被要求修改才可以发表,其中一点是让他不要用ldquo;密特朗总统颁发rdquo;,ldquo;最高rdquo;等描述85年获得的荣誉,让他非常不解,因为他说这是事实。 还有他多次在文章中批判当时的上司教育部长何东昌,说他是保守,反对改革等,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在理的地方。倒是直到20多年之后对武汉大学的校长的位子念念不舍。 土共的高官文革后有个特点,不敢玩阴招的话,你怎么骂危险不会太大。何东昌不大可能放下架子和刘来场名誉侵权的官司。 看来,历史或许真的要变成冷灰了。 第一,刘道玉校长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事,即使法国总统密特朗到武大也不必大惊小怪。谁叫刘道玉校长吃螃蟹的时候,办了一个中法试验班呢?只是非武大的才俊们不知道实情,今天的武大人又多选择性的遗忘吧。不过,武大的校史上还是写着:ldquo;1985年,为了表彰刘道玉校长在促进中法文化科技合作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在武大与法国友好合作五周年 纪念活动中,法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雷奥公使来武大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予刘道玉校长lsquo;法国国家荣誉勋章rsquo;rdquo;。(吴贻谷主编:《武汉大学校史》第462页。) 第二,刘道玉校长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应该也不是什么夸大其词罢。虽然刘校长未必懂哲学,但武大在八十年代初,与日本京都大学、创价大学等签订了双边交流协议。1983年刚进武大时,我们居然知道日本有什么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也是沾刘道玉校长吃螃蟹的光。 第三,刘道玉校长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确实不好说什么。记得在校时,本学院有一很牛的教授被收录进whorsquo;s who 之类的名录,被另一很有名的教授曝为:收录机构来信,传主交费五十(美?)元,即被收入。不过,不知道刘道玉校长是否是此种情况。无论ldquo;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是不是就是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被认为是一家欺诈机构rdquo;,但对于自卑且好名的中国人来说,被国际社会认可,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哦。正像今天我们明知道SCI、EI等都是被商业机构经营着,但并不妨碍我们承认它依然是一个标准罢。 第四,刘道玉校长ldquo;多次在文章中批判当时的上司教育部长何东昌rdquo;,ldquo;何东昌不大可能放下架子和刘来场名誉侵权的官司rdquo;,可能还是不熟悉历史的缘故。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背景并不是改革与保守所能够说清楚的,不过,如果熟悉1986年底到1987年春,全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了。身边有与毛泽东发生争论过的党的理论元老的后人,据自称曾有功于刘道玉的下台。所以,当事人刘道玉校长对此事也只能含含糊糊地说,何东昌部长也只能装聋作哑地应了。 第五,ldquo;倒是直到20多年之后对武汉大学的校长的位子念念不舍。rdquo;这倒是真的不该有的情感。不过,也表现了刘道玉的ldquo;教育情结rdquo;。在刘道玉下台前后,武汉地区很有些知识分子或多或少地惋惜传言:当年叫刘道玉去当武汉市长,刘却顶着不去!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第六,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刘道玉确实比今天许许多多的所谓院士校长们要合格多了。至少他是热爱教育,且在中国高等教育史,或者小点说,在武大的教育史上还算是一个不错的人物。记得那时武大的ldquo;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rdquo;等确实搅动了一下教育的死水。 还记得武大的美女作家喻杉在小说《女大学生宿舍》中,把校长的名字取为ldquo;路石rdquo;,而非ldquo;道玉rdquo;,校长自称是青年人的铺路石,寓意还是很好的。今天的新新人类们,就不要愤怒地把那名字想象为跘脚石了。
个人分类: 冷眼热心|26419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刘道玉 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
ChinaAbel 2010-4-27 14:30
刘道玉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人才,所谓得人才则得天下就是这种思想最集中的概括。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做一个真正的爱才者又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爱才者必须具备卓识和胆识,前者是识别人才,而后者是保护人才。人才问题又是一个难题。作者不揣冒昧,借本文意欲谈谈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主要是关于人才的识别选拔、教育培养、聘任使用、流动和保护等问题。 关键词:人才学;人才的识别;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聘用;人才的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1-0001-07 我国人才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的最早倡导人是有怪才之称的雷祯孝。他于1979年5月2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人才规律制度》一文,接着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应当建立一门人才学》的文章。倡议发出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华社专门发出电讯稿《社会科学园地里一株新苗破土而出,人才学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79年11月26日,上海《文汇报》又发表了他的《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看到这篇文章当天就作了批示。随后,《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雷祯孝研究人才学初露锋芒》的专访,于是全国掀起了人才学热。 我的学生张玉川向我推荐雷祯孝,我立即亲自给他写信,表明意欲调他到武汉大学工作,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1985年5月,雷祯孝由贵州调到武汉大学工作,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了人才学研究室,由雷祯孝任主任。他研究人才学的第一个成果《中国人才思想史》也于当年12月出版。我为该书写了序言。 雷祯孝和他的著作,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在人才问题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念,并在人才的发现、培养、聘用和保护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一、把握住识别人才的特点 伯乐相马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鉴于发现人才之难,世人常感叹世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诀窍在哪里呢?用人间伯乐孙阳的话来说就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形。这就是说,无论是相马或是识别人才,人们应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了解和认识事物的全貌。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一种事物,必须与那个事物接触,而辨别一个人才也必须事必躬亲,亲自与欲选拔的人才见面,听其言和观其行。在这个问题上,大学校长必须放下架子,礼贤下士,其他人是绝对不能代替的。在这一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先生可谓是杰出的代表,他在任校长10年,经他聘任的教授有5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选拔什么样的人,这与校长的远见卓识和事必躬亲的作风有密切的关系。杨祖佑亲自到普林斯顿大学聘请物理学家格罗斯,到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聘请经济学家基德伦,到日本聘请中村修二,甚至采取三顾茅庐的做法,终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选拔人才必须事必躬亲,我也有同样的体会。赵林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但他却成了著名的哲学家,是大学生们崇拜的偶像。学生评价说:如果不选修赵林教授的课,等于没有上武汉大学。那么,我是怎样识别和发现他的呢?其实,这要源于我经常参加大学生的社团活动。1981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个不拘一格的社团快乐学院成立了,我担任了这个社团的名誉会长。参加这个社团的都是一些自称为九头鸟的学生,他们大都自命不凡,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超级自信。有一次,我参加他们的活动,讨论社团宗旨时,赵林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这次发言是赵林个性的显露,那么另一次的发言,则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才华。那是一次关于浪漫主义的讨论会,主讲人就是喜爱读书、思考和一心想当哲学家的赵林。他的第一句话就十分浪漫,引起了哄堂大笑。他说:浪漫主义不仅是文学上的一个流派,而且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我在哲学、物理学、数学、宗教学等一切领域里都找到了浪漫主义,就像在所有生物体里找到细胞一样。寥寥数语,他把命题一下子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显示了他的哲学功底。与此同时,他给浪漫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就是言过其实,主观放大后的客观。这哪里像是一个大二学生的观点,简直就是一个权威学者的一家之言! 在讲演中,他论述了浪漫主义与创造性的关系。他认为自中世纪以来,人的人性一直是受到压抑的,甚至是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最终找到了发挥创造性的出路,那就是超越现实确定性、突出感情色彩、倾向于假设和幻想看待事物的方法,即浪漫主义。他介绍说,古希腊是一个充满创造的时代,这与古希腊的酒神节不无关系。在酒神节的那天,人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任意识驱使,任感情奔放,暂时摆脱各种压抑,人们想其所想,做其所想。实际上,浪漫主义就是思维上的酒神节。难怪,倜傥多才的西班牙画家戈雅说:没有浪漫主义就没有爱因斯坦! 这就是我对赵林最初的印象,也是我偏爱他的主要原因。我喜爱他的个性,他的表现欲,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和幽默的语言。从创造学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所以个性既是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又是识别杰出人才的窗口。赵林是我发现的众多杰出人才中的一个,从他们身上我总结出了识别人才的理念,那就是要把握住识别人才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我把它归纳为三个意识和三个能力,即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自学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和自我实践与超越的能力。任何一个智力发育健全的人,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都是可以成为杰出人才的。 二、育才重在创造性素质 世界公认的大学功能是三项: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教学以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而科研以成果为社会服务,所以服务是其总的宗旨。那么,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是专门人才抑或是通才,是知识仓储式的人才或是创造性的人才?对此,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有时做出一些难于想象甚至发疯般的事情,所以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早在80年代中期,我就提出了创造性的人才观,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我们营造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校园文化,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教学制度:提倡鼓励大学生自学,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对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可以转系学习他们自己喜爱的专业;支持学生开展业余科学研究,培养他们从事发现和发明的能力。这一切措施,的确调动了广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 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五种精神:独立的精神、冒险精神、创造精神、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品格,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共生的。如果没有独立精神,也就不可能拥有其他几种精神。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只能培养循规蹈矩和俯首帖耳的人,而这些精神都是受到压抑的,其实所扼杀的恰恰是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因此,要培育这些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营造独立、民主、自由、质疑和批判的文化氛围。我们在80年代的各项改革,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的目的。 在改革年代,我们大力支持学生们各种形式的冒险精神,例如旅行探险、漂游长江和考察野人等。有谁能够想象到,学校居然支持一个学生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一个人漂游长江。艾路明是哲学系78级学生,是学校快乐学院的创始人。1981年暑假,他突发奇想要漂游长江,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只身从武汉下水漂游到上海,全程1,125公里。我虽然支持他的冒险行动,但仍不免有些担心,通过学生会不断地了解他在沿途的情况。当他顺利到达上海后,我简直兴奋极了,为他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在艾路明身上,体现的正是冒险精神。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敢于公开竞选研究生学生会主席,并且成功当选了。毕业后,他毅然下海,正因为他有了这种素质,仅仅以2,000元的创业资本起家,结果创办了两个上市公司,业务涵盖医药、化工、房地产和农业园等领域,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生物学系的王小凡,也是78级的学生,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他的身上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创造性的素质。可是,有谁能想到,他上大学前是石油机械厂的工人,只有小学五年级的程度,完全没有学过英文,高考时凭选择题仅仅得了5分。1981年冬,他参加全国CUSBEA(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考试,全部试卷和解题都是用英文,他居然考得了全国第一的成绩,真是堪称奇迹。他于198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作博士后研究,现在他是美国杜克大学药理与癌症生物学系终身教授。王小凡告诉我,当年通过CUSBEA考试赴美的425名留学生中,仅武大就有36人获得了终身教授,占全国留学生的8.5%。由此可见,武大当时毕业生的素质是很高的,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不是第一,就是落后,就一定要赶上去,这个观念很重要。 (P26-27)这是李先生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感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争第一的思想,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大凡一切成功的人士,无不具有这个特质,它的意义就是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 彭富春是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再传弟子,也是我国研究存在主义的权威。可是,他却是中文系的毕业生,我以反常规的做法,把他分配到哲学系任教。这并不是乱点鸳鸯谱,而是建立在对他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他是我校中文系79级的学生,从大二开始,他就不去上课了,而是坚持自学,被认为是不遵守校规的学生。我明确地告诉中文系副系主任张广铭:要保护彭富春的积极性,尊重他的志趣,兴许他将来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我通过他的老师了解到,他喜欢美学,并立下了鸿鹄之志,将来要成为中国一流的美学家。他的信条是:超过别人,做第一个,而不做第二个。这就是创造性人才的特质,所以我十分欣赏他的个性和才华。与此同时,他在大学毕业时,被我校哲学系美学权威刘纲纪先生看中,向我建议把彭富春留下当他的助手。就这样,彭富春被分配到哲学系,得到了甚至哲学系研究生也得不到的岗位。对此议论纷纷,反对者甚众,但我顶住了压力。 事实证明,我们对彭富春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泽厚的研究生,以至于李先生礼贤下士到学校要见这位高足。彭富春离校时,专门来与我道别,我对他说:希望你学成后一定回来报效母校,我保证破格提升你为副教授。他一口答应了我的要求。可是,当他研究生毕业回校时,我已经被免去了校长职务,不能兑现我的承诺。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学校连讲师也不给他提。无奈,彭富春离校到德国留学,经过了7年的艰苦努力,他获得了东方人很难得到的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由5人组成的权威答辩委员会,对他的论文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彭富春学成回到了学校,他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这个喜讯,我为他的成就而高兴。鉴于他的突出成就,学校不得不破格晋升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一次,我与富春在校园里散步,他告诉我,他暂时不再研究存在主义了,现在准备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哲学。这再一次体现了他争第一的精神,毕竟创造未有穷期,要敢于超越自我。我对他说:中国太需要像你这样的哲学家了,希望你做一个独立的有影响的思想家! 三、聘用人才定要不拘一格 现在,虽然包括大学在内的许多用人单位都实行了公开招聘,但是并不规范,公开性往往流于形式,而竞争性和公平性也没有保障。就大学的聘任情况看,包括副校长、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内,大多都名不副实,而且存在近亲繁殖和弄虚作假的严重弊端。 人才聘用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按照某种特定的需要和程序进行。清朝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百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我认为不拘一格降人才,应当是选聘人才的总指导思想。可是,古今的事都是说易而行难,选聘人才尤其是如此。难在何处呢?难就难在这个格,在选拔人才问题上的障碍也在于 格。在现实工作中,影响人才的格实在是太多了,如学历、学位、年龄、性别、家庭出身、党派、政治历史、政治观点、个性、群众关系、生活作风总之,在对待格的问题上,成了开明派与保守派的分水岭,改革者能够打破格的限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保守派则利用格来限制甚至扼杀人才。事实上,许多优秀人才正是突破了格的禁锢而冒出来的;而不少杰出人才之所以被埋没,也是被各式各样的格所扼杀的。 当前,在聘用人才时,有一股追求高学历和高学位的风气,似乎是学位越高越好,要不然怎么会造成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呢?显然,这是在招聘时定的格造成的。这违背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对众多的大专生甚至自学成才者是不公平的。如果真是以学位高低论英雄的话,那么中国就没有华罗庚、陈景润、贾兰坡、叶圣陶、梁漱溟、钱穆、陈寅恪、启功等这样一批学术大师。同样地,也没有从武大走出的国际著名数理生态学权威李百炼。 关于李百炼的故事,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最有力的证明。李百炼本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校的一个专科毕业生,但他致力于数理环境生态学的研究一个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是一个具有潜创造性的人才。 1984年元旦后,我校环境科学系副主任胡鸿兴找到我说:我校环境科学系刚建立,现在不是正需要人才吗?有人向我推荐李百炼,他是搞数理环境生态的,他找过我,我们作了交谈,觉得他是个人才,可以考虑把他调进来。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农学院的大专生,能够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而且研究数理生态学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我断定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于是,我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把他调到武大环境科学系,不到一个月,李百炼就到武大环境科学系上班了。但是,消息传出,引起一片哗然。有的说,全国名牌大学多的是,为什么要调入一个大专生?有的说,引进人才应当是有高级职称的,而调进一个讲师能起什么作用?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但是,我并没有动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人才的标准。李百炼调入武大的三年里,他开出了数理生态学、生态模型学等课程。在科研方面,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3篇被SCI收录。1986年,由他发起在武汉召开了中国第一届数理环境生态学及应用讨论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后,在美国召开了第三届国际人类生态学大会。李百炼以对人类生态学的杰出贡献,被评为美国人类生态学院院士,成为首批40名院士之一。 可是,偌大一个大学,竟然容不下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人,实在是悲哀!由于我的突然免职,李百炼在武大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他的研究受到限制,出国不予批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走曲线出国的路线。他先调到湖北大学,而后于1989年初赴美国访问和讲学。他到了美国以后,先后在北卡罗莱纳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作,担任十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多次主持重要的国际会议。目前,他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终身教授和生态复杂性建模实验室主任,国际《生态复杂性》杂志主编。他已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5本专著,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是国际公认的数理生态学的权威。 在一个崇尚教授头衔的国度,职称自然也是一个聘用人才备受垂青的格。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聘用人才,那么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个建筑学系就不可能落户在武汉大学。可是,谁能相信我于1984年底筹建建筑学系时,居然从当时的武汉城建学院调入仅有讲师头衔的张在元来领衔?这无论是对于我或是对于他,都是胆大妄为的。我为什么十分看重他呢?因为向我建言创办建筑学系的就是他,说明他有卓识和胆识。而且,张在元在1982年以长江水晶宫的设计作品,参加世界第17届建筑设计作品大赛,并一举获得最高级别的佳作奖。因此,我断定他是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是一个勇争第一的人。然而,筹建建筑学系历经3年,却两次都被教育部否定。但他凭着坚定的毅力,甚至搬动了钱学森先生为创办建筑学系写论证意见,终于使建筑学系得到批复,现已更名为城市设计学院。 张在元无愧为勇创第一的人,他获得的奖状不计其数。例如,1985年他设计的神农架野人俱乐部,获得了国际建筑设计大奖;1991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设计的撒马尔汗文化中心,从685件作品中胜出,获得最优秀奖;1992年发表的从西方到上海一文,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1997年,他受GA(Globe Architecture,《全球建筑》)邀请,参加该刊建筑作品展览,又以银杏庄参展,成为40件前卫建筑设计作品。1999年,他应广州市政府的邀请,承担了占地1.8平方公里的生物岛设计,从而诞生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生物岛。张在元牢记爱因斯坦的名言:越是不可能的事越是有可能。他以此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始终不停地攀行在创第一的道路上。 年龄也可能成为压制人才的一个格。我校在筹建新闻系时,在调动何微先生的问题上,为了突破年龄这个格,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在我国新闻教育界,素有北甘(中国人民大学的甘惜分教授)、南王(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和西北何(陕西社会科学院的何微教授)三足鼎立之说。这说明,何微先生是我国新闻教育界的权威之一,如果能把他调入武大,无疑会很快提升我校新闻系的学术地位。 可是,在办理调动何微先生的过程中,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我们在调动何微先生时,他已是68岁了,是10级干部,享受副省级待遇。在学校人事处向省人事厅申报时,都以年龄大予以否定,多次交涉无果。按照规定,10级干部或教授的调动,必须经过省委常委讨论和批准。无可奈何,我只好亲自出马。我先后到省委组织部,并找到组织部部长刘奇志同志,苦口婆心地向他们陈述理由。我申辩道:何微同志年龄大是事实,但不能一刀切,要看他的身体状况,能否坚持正常的工作。例如,我国唐朝武则天就是68岁登基的,执政15年,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又如,英国丘吉尔也是在70岁当选首相的,连任两届,是英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首相,而且还荣膺了诺贝尔文学奖。再说何微同志,他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继续工作十年没有问题。我的申辩是有力的,最后由刘奇志部长拍板,同意何微同志调入武大。 果不出所料,何微先生来武大履职后,成立新闻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著书立说,新闻系学术水平提高很快,超过了先于武大成立新闻学系的学校。目前,武大新闻传播学名列全国前列。同样的,由于我的下台,何微先生在学校工作心情极不舒畅,他不得不于1992年重新调回到西安,遗憾地结束了他在武汉大学8年内的任期。但是,我们都无怨无悔,毕竟我们都为振兴武大的新闻学科作出过贡献! 四、人才需要在动态中流动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这是形容自然界的一种景象。其实,在人才问题上也需要流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也是这个道理。 我历来主张,求才但不能囚才,意思是说,既要千方百计地把优秀的人才请进来,又要毫不吝啬地把优秀的人才交换出去。一个真正的爱才者,必须具备这两种品格。一个优秀的人才,一旦他觉得心情不舒畅,或者在本单位难于发挥自己的才华,或者有特殊的困难时,应该理解他们,允许他们流动,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在人才流动问题上,常常碰到的情况是,各单位都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人才留住,而把素质不高或自己不喜欢的人调出去。这是一种本位主义或者是自私的思想。其实,这种做法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又坏了本单位的名声,是很失算的做法。 我校中文系詹伯慧教授是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学术带头人。在80年代初,他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专门讲授汉语,历时两年,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是,他回国以后,却提出要调到广州暨南大学任教。我感到有些困惑,怎么一回来就要求调动呢?难道我们工作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于是,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专门到他家中探望,真心地挽留他在校工作,表示将尽快把他的夫人从武钢医院调入校医院,以解决家庭分居的困难。尽管伯慧教授对我的家访表示感谢,但他的去意已定,并说不必劳神学校调动妻子了,因为她在回国前已调到暨南大学医学院了。哎呀,伯慧是早作了准备的,他的行动怎么保密得这么严呢?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只能支持他到广州暨南大学。他到暨南大学后,继续从事方言学研究,而且广东粤语更有特色,有利于他的学术研究。后来,他还担任了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发挥了比在武大更大的作用,我为此感到高兴和欣慰。 文革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两个图书馆学系,北有北大,南有武大,被称为双子星。张琪玉先生是北京大学56届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图书馆,是全国最早开展计算机情报检索的专家。为了创办情报学专业,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于80年代初把他调到武大工作,很快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校情报学的学术带头人。可是,到了1987年,他以叶老归根为理由,要求调到上海空军学院工作。我感到十分蹊跷,一个亲自创办情报学系的人,怎么会突然提出调离呢?二十多年后,我的学生叶千军告诉我(他是张琪玉教授的硕士生),此事是他一手策划的。原来,他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空军学院,领导指示他创办军队第一个情报学专业,而他说自己不行,只有他的导师才能胜任。于是,他们就策划了一场曲线调动张教授的活动,动员我的朋友武汉空军司令员武继元和政委康星火做我的说服工作。这一切都做到了家,他又亲自陪同上海空军学院院长吴霞将军等人登门拜访,向我赠送了一套10卷本的大英百科全书。我们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谈,我说同意张教授调到贵院,但书我转赠给武大校长办公室,他们经常写文件,比我更有用。 此前,在得知张琪玉教授欲调到上海的消息后,我曾三次登门拜访,真情地挽留。最后一次,我们俩都痛哭流涕,我痛心的是未能挽留住他,而他痛苦的是学校对他不薄,有负学校的厚望。 张教授到了上海后,军队确实十分重视他,分配一栋别墅,享受军级待遇。在他的领导下,军队唯一的情报学专业创办起来了,为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事久知人心,经过那次调动的风波,我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如果我们谁生病住院,都会打电话问候,这种友谊比在学校时还要深厚。 现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孙志军,也是我们开明的政策交流出去的。他是我校哲学系78级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毕业后,分配到学校团委工作,由团委副书记升为书记。鉴于他的全面素质高,领导能力强,我很希望今后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的接班人。可是,由于一次人才交流的缘故,打乱了我的计划。1986年秋,武汉市委书记王群找到我,希望我给市里推荐一位团市委书记,并嘱咐我一定要支持他。我与王群书记是好朋友,对他的要求我不能不答应,更何况我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在学校党委讨论人选时,我极力推荐时任团委书记的孙志军,但有人不同意,说他是我校的骨干,不能放走。由于我的坚持,党委最后还是同意他到武汉市,后被武汉市委任命为团市委书记。应该说我们是非常慷慨的,放走孙志军后,我校团委书记空缺了一年多。 后来,孙志军先后任武汉市江岸区区长、副市长、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为了干部交流,他又被调到江苏任南京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扬州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的工作经历是丰富的,在频繁轮岗中,他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2008年春,我从媒体报道中得知,他被中央任命为中宣部副部长。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高兴,当年我们虽然失去了一个团委书记,可是却为中国输送了一位副部长和宣传理论家。 五、敢于保护有争议的人才 我从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凡是有才华的人,大都是有争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凡有才华的人,要么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要么离群索居、性格怪癖。按照世俗的观点,这些个性都是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对他们就有争议了。本来,争议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并不表明是或者非。可是,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干部时,一听到对某人有争议,要么否定或是挂起来,把这些人弃之不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在所谓争议的幌子下,不知埋没了多少优秀的人才,实在是匪夷所思。 事实上,我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改革本来就是新旧思想的冲撞,如果怕争议,那就不会出现武大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我亲身感受到争议的重量和承受的压力,所以我能够感同身受地去保护有争议的人才。你要想拥有杰出的人才,那你就应当无私无畏地去保护他们,只有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例如,前面提到的赵林,他在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开展的人生观大讨论中,发表了《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一文。于是,讨论集中地围绕着他展开了,支持他的人有之,而反对他的人批评赵文是自我表现,自我扩张,展示了一个赤裸裸的灵魂。后来,在清理精神污染时,把周扬的人的异化、白杨的《苦恋》和赵林的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列为重点批判,这给赵林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他1984年研究生毕业时,由于政治不合格分配不出去。鉴于这种情况,我决定把他留在我直接领导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后又转到哲学系,从而成全了他要当哲学家的夙愿,也造就了武汉大学最受欢迎的一位名师。 1982年轰动全国的武汉韩庆生受贿案,实际上是一起冤案。韩庆生是武汉一八一厂的工程师,他们为市郊一家乡镇企业设计了一份污水处理设备的图纸,使该厂免予破产,他们三人各得了600元的劳务报酬。为此,他被检察院起诉,判处300天的徒刑。韩等人不服上诉,得到了平反。我得知此事后,毅然决定把韩庆生等3人调进武大,先是安排在科技开发公司从事环保设备的研制,并拨给开发经费。后来,他们被调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继续从事环保设备研制工作。他们先后向全国转让和推广了十多项先进技术,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还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奖和星火奖,是享受政府津贴的有贡献的技术人才。 杨小凯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是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是被业内最看好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可惜,他罹难不治之症,于2004年7月7日不幸逝世,年仅55岁。在获悉他的噩耗后,我立即给他的夫人吴小娟女士发去了唁电,其中赋悼念诗三首,现摘引其中的一首: 沉痛吊唁杨小凯院士逝世 十年铁窗苦自学, 横贯中西博与约。 喜有伯乐识良驹, 珞珈山上露头角。 那么,珞珈山上露头角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的父亲杨第甫是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59年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第五号人物。文革中,父亲再次被捕坐牢,母亲自杀,他成了黑五类子弟。他感到很迷茫,年仅高一的他在1968年写了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康生点名批判,1969年11月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时年17岁。在狱中,他自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自学的能力。 出狱后,他被安排在湖南邵阳新华第二印刷厂当工人,但他要自己改变命运。1979年他参加高考,报考北京大学,虽然成绩合格,但以政治不合格而不予录取。1980年,又以同等学力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招聘实习研究员的考试,仍然以政治不合格不予录用,只能在该所做临时工。1981年春,我的学生刘鹰在经济研究所进修,她十分欣赏杨小凯的才华,遂写信向我推荐。这年5月,我到湖南参加招生会议,专门拜见了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要求把杨小凯调到武汉大学当教师,并提出3点要求:一是杨小凯的错案发生在湖南,希望你们给他彻底平反,不留尾巴;二是他的错案档案就地销毁,不得随档案转到武大;三是他的妻子一起调入武大,以免造成两地分居。毛致用书记十分开明,完全支持我的要求,并指示省委组织部尽快协助办理。 1982年春,他被调入武大管理学院当助教,1983年升为讲师。在武大期间,他的教学与科研都非常出色,受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的赏识,遂邀请他去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在讨论他出国时,党委常委大多数成员不同意他出国,因为他有坐牢的前科。我顶住了压力,批准他于1983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又批准他的妻子和女儿去美国探亲。 尽管保护杨小凯使我遭致麻烦,但我无怨无悔。虽然他没有等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那一天,但他毕竟已经登上了世界经济学的高坡,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朱棣文.创新精神最重要 .新文化报,1997-12-15(1). 李政道.要树立第一的思想 .科学学,1984,(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校长章开沅校内演讲录音全文(转载自博雅论坛)
aristotle 2009-3-30 13:04
章开沅3月26日演讲全文(根据录音整理)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守学术道德 章开沅 我很久没有作这种大一点的报告了,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健康的原因。因为我有心血管的病,不能太兴奋。但我又很想念同学,和年轻的同学在一起,是我最愉快的事情,所以是一个矛盾。 今天到这里来,我还是有些担心,我已经得罪了武大的同学。武大的同学从去年就不断地和我说,甚至跑到我这里来,送鲜花来慰问。我说我有病,我不能讲。但今天我又到这里来和大家讲话,他们已经知道我在历史系讲过一次,他们很不高兴,说我们这么热心地来找你讲话,你不来。他们说,我们武大的学生要求是蛮高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但是没有办法,武汉太大了,学校太多了,只要一开这个口,就不得了。 刚才马校长抬举我,但是我奉劝大家不要对我期望太高,我定位已经很低了:我只是一个古董,百年老校的一个古董,只是这个古董还有点智能,如此而已。我不会讲出很多特别精彩、特别是耸人听闻的话来,只是一些平平淡淡的话。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为什么我会破例来参加这个活动,因为这个活动太重要了,不是一般的重要。大学要负责任,那首先就是要校长负责任,那么杨校长、马校长你们就要负责任。之所以讲这个话,不是一般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前不久时,武汉哪个大学一个研究生自杀了。今天我在网上看到徐州师范学院教授罢课了,因为申请博士点,几年都没有申请到。失去了博士点,就失去了一切。四十几个教授起来罢课,这样学校还像个学校吗?就是因为博士点就闹到这种地步。所以周济部长说下猛药,我看他是有些想法的。今天校领导在这里,我说的话我自己负责任。出了些问题,都是底下的问题?都是学生的问题?都是教师的问题?都是大学的问题?怎么样造成这样的问题来?怎么把问题弄得现在越来越严重? 我不只是在这里讲,我在昆明等很多地方都讲过了,为什么不多点自己的反省,很多问题是怎么造成的?所以今天我讲话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根源;另一方面,同学自己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自己对学校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也不能说什么问题都是上面的,都是社会的不好影响了我们,我们自己干什么?大学是什么?大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力量,大学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到社会上坏的影响呢?大学为什么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乃至舞弊丛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越走越远,教育部自己不知道吗?很多问题还是教育部自己造成的,就是那一套指标体系,所谓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把底下的逼死了,有很多都是这样。过去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讲,要少的多。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严重,而且累积而不改呢? 刚才马校长说得比较客气,说类似的事情我们学校也有。不是也有,而是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去年,贾学政事件发生以后,我讲过一句话,就是脓包总是要出头的。这个问题我早几年前就说过,因为我已经受过很多的刺激和屈辱。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受到的屈辱,而是因为我们学校某些人学风不正,被别人批判,我不知道。我在美国四年,所以很多情况我都知道。有次会上,人家讲了半天,我在底下坐着,。我听着以为是别的学校的。揭露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是很著名的学者。 下来以后对我讲,他对我很客气,他说:章老,没想到你今天来了。他后来给我讲,就是贵校。你们说我作为一个前任校长,作为一个在这里工作一辈子的教师,听到这样的事情做何感想?贾学政的事情也是一样,我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跟我没什么关系了。我跟这个学校的关系太密切了。我在这里要承担责任,我不在这里也有自己一定的责任,作为教师有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没有把学生教好,没有把学校的风气树立得更好,我们不够坚强,我们没有能够抵制住社会恶劣的影响。 今天我来只是跟大家倾诉一下我内心的一些话。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沧桑,他是如何思想,他也有自己的痛苦。我不是很坚强的人,我也有自己的软弱。我是一直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的,学风应该成为世风的先导,这句话最早是我说的。我支持和倡议用各种方式揭露社会上不良现象,但我认为我自己并不是很坚强。 现在有个教授揭发自己的学生,说学生抄了他的东西。网上有很多议论,有的说这个教授是应该的,也有人同情那个学生,说那个教授不应该,怎么自己揭发自己的学生呢?你们知道我是哪种人?我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不会揭发我的学生?(在场学子:会)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过高地估计了我。不会,不会。有比我年轻的人抄了我的书,几乎四分之三的都抄去了,《历史研究》把这个材料给我看了,要批判。我一看,他的老师是我很好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长期合作的朋友。他的学校也是我们的兄弟院校,这个人也不是很差的人,他抄的不错啊,抄的不漏痕迹啊。我说我这个书还不错,还有人抄啊,还换用一种方法,好像会引起更多的读者感兴趣,心就软了。 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忍心伤害年轻人,如果我做了,至少在人生最重要的年代他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当然,他自己负责任,但不能因为我。所以我有种种的顾虑,包括对自己的学校,对自己的学院,对不对啊?同学们,我这样做对不对啊?(在场学子:对)不对啊。我的年轻朋友杨玉胜,大家知道,学术界的打假英雄,他把我看作一个很好的人。他是有什么话必给我谈,很直率的,他把我引为同道。对于维护学术道德,反对抄袭,他也寻求我的支持,我是非常支持他的。他在北师大待不下去了,就到中国政法大学去了,他是个很可爱的人啊,他是真正的勇士。他就批评了我,不是批评我本人,而是批评我这种思想。特别是年长的学者,不大愿意谈这个。 老人心肠是有问题的,太宽厚了。都那么宽厚的话,就是允许问题存在了。所以杨玉胜讲,这等于助长了不良行为。所以说我本人就那么轻松?每日每时这些都对我引起了刺激,我是该讲还是不该讲,想的太多。我不是勇士,所以今天我很高兴,看到研究生会这个创意。你们起来了,我需要你们的支持!(全场鼓掌)需要你们的支持!年老的人活动能力、呼声和勇气都是有限的。 春节我在广州过的。我最小的孙女,今年刚满八岁,小学二年级。在美国生的,在美国的长大的,在美国受教育。她回来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本来是很好的事,每次回来都很高兴,今年春节不是那么很愉快。不是这个孩子不好,这个孩子很可爱。她开始思考问题了,开始提出问题了,譬如说我们一起出去,那个斑马线,亮着红灯是不允许过去的,却有人过去了,她就提出问题了,中国允许吗?类似这样的事情,就是有规则而不遵守,她都要问中国允许么?比如在家里,让她做什么事情,她就会问我必须么,如果不是必须的,那就尊重她的选择了。在美国孩子是思考的,看到问题就会判断的。她是美国人,她有美国的国籍。她问这样的问题,就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问她的祖父中国允许么? 你们想象一下,作为祖父我怎样回答,说中国允许,那么中国就是这个样子?说中国不允许,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就这么过去了呢?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没有制度么?包括这个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整本整本的都有,写在书上,挂在口上,就是不遵守,就像走路撞红灯一样,这是不允许的。 武汉市民公约早就有了,不准在公共场合吸烟。然而到市政府开会,到学校开会,那个会议桌上摆着烟灰缸。对于这个事情,我没少说。我自己不抽烟。所以吸烟的见到我,就会很紧张。我经常咳嗽,我一咳嗽他们都紧张。(大家笑)为什么一边写着不允许抽烟,一遍又摆着烟灰缸呢?有的为了应付我,临时撤掉了,说章开沅要来了。(大家笑)年轻的朋友,我跟你们坦率地交流,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不规范的事情太多了,明知故犯的事情太多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就给种种不良的行为很大的空间,甚至自由违法的空间。你既然做不到,为什么定这些制度呢? 教育部就是专门制定这些制度的机构。硕士生、博士生就读期间要发多少论文等,我是模糊思考的,有的人想得很仔细,把在校人数和可以发表论文的刊物作了对比,是完全不够的,翻两番,翻四番都是不行的。这是做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最近研究生处覃处长说要弄个奖学金,里面又有这么一条:要发表几篇以上论文。我说算了吧,明知是不好的规定,为什么还要用呢?他发表了两篇就代表他有水平么?我说这要改一改。我就建议,即使没有发表一篇东西,他交上来的稿子没有发表。如果真实水平是这样的,可不可以给他奖学金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现在就是根本不考虑质量,就是数量。这个过程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呢?他没有发表就是不好。 我这一辈子写了这么多东西,出了这么多书,我自己客观认为,能够流传下去的,可能就是一本《张謇传》。1962年,开始动手,1964年在北京,总算花了两年时间把它写好了,但稿子一直没有发表,你说稿子是好还是不好呢?谁也不知道,我也说不清楚。后来我本人受批判,稿子就没人要。文革时候,幸好我把地板敲开,藏到地板底下去了,不然被找到就烧掉了。后来到了1985年,中华书局跟我旧事重提,他们知道我有这个稿子,就出吧。所以我基本上是1964年写好,到1987年正式出版,后来也受到很高评价。同时也在日本翻译出版。你说怎么样呢?所以发表的不一定就好,没发表也不一定就那么不好,它有一个过程。 我提出两个回归,这是要给教育部提的。一是要回归大学本位;一是要回归教育本位。什么叫回归大学本位呢?现在把大学管的像一个行政机关,完全是行政命令的,我很同情现在大学里的领导。就像我的家乡的胡院长给我说的,他说:章先生啊,现在当校长、当院长不一样啊! 我说,是不一样。两个不一样,一是当时的校长他可以谈点不同的意见,比如有的会我就不去,有的事我就不干。有些动员报告,我就不去,我不同意你的意见。讲话的动员我不同意,我不能欺骗学生。我就是不讲。现在可能吗?好像有个朱清时,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可以有所不为。文革以前和文革期间,大学所受的是政治压力,种种的政治运动给你戴种种政治帽子,比如反革命。现在没有了,却是另一种压力,就是教育部制定的指标体系,各种各样的评审制,都是有含金量的。其实就是金钱的压力。 过去的大学可能是屈服于种种政治的压力,今天这样说就不对,我想是屈服于金钱的魔力。怎么说没有博士点就没有一切呢?他没有经费了。现在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含金量的,不止一点含金量,原来是几万、几十万,现在是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你说教育部没钱么?教育部有钱。它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种种刚性的指标。是用办工厂的方法来来对待科研,对待教学。 这个我是愿意公开辩论的,在公开的场合,今天校领导在这,我这句话能不能到武大去讲呢?武大有人讲的,有个叫刘道玉的,比我讲的更彻底。他们武大的学生现在对我进行策反,武大的把他们出版社的人也动员了,让我也写一本。我说,我不写。我这个人从来都是独立自主的,我愿意干什么,不干什么是由我自己决定的。你种种的劝说对我没有影响。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需要我做的事情也很多。 为什么刘道玉做什么,我就也要做什么呢?刘道玉在武大弄得那么有声有色,我也没有和刘道玉学。因为他弄得那套东西我不觉得稀奇,他说是创新,而我上大学就是这么过的,学分制啊,转系啊等等,哪个是刘道玉自己发明的呢?都是老大学固有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做你的,我也可以做我的。因为他比我年轻,我是非常敬重他的,我们私交很好。但我不会是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去制造轰动效应。 去年我们学校出了这么个事情,本来不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一个小小的贾学政,不过就是抄了几篇文章,而且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文章,这个事情我们么有处理好,要反省反省。现在都不反省,好像就剩下我老头子在反省。这个就不好了,我们自己的学生我们怎么不反省?周济你为什么不反省?一有问题都是底下的问题,教育产业化也是底下的问题?我最寒心的就是,也是最痛苦的是,90%以上的大学校长都认为教育评估是好的。但就是这个情况,大学校长不敢讲,好像朱清时在某一个会这样讲。大学校长愿意这样吗?教育部有权有钱,我讲得很不恭敬,但讲这样的话实在是忍无可忍,明明是办了很大的错事,这个伤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消除的,这是诚心的败坏,公开的作假,大面积的作假,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事。是不是绝后我不知道,至少是空前的。 马校长和我毕竟有一段师生关系,这是我非常寄予希望的学生。但是我看到马校长带着人去飞机场迎接刘凤泰,迎接评估委员会的主任,给他献花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啊!不那么做行吗?如果我在这个位子上会不会这么做呢?很难说。丁书记经常和我讨论一些问题,我总是讲,胳膊拧不过大腿啊。我现在不当校长了,办成办不成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谢书记在这里,这是一个在职与不在职的问题。不要认为我多高明,我给大家讲了,我这个人是很软弱的。我不是一个钢铁战士,就是有些善良,有几分真诚,如此而已。其他有什么好处呢?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我不能再沉默下去了,所以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今天要讲一讲。 我最高兴的事是学生起来了,这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最后解决问题还是靠老师,靠学生。老师应该起来了,大家也在签名,行动起来了。但归根结底,教育部要改变。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部。你下面再改,上面还在继续。教育部是很庞大的,而且还是很有力量的一个机器。它不断地制造量化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这些指标体系来进行非常繁琐的而且无处不在的评估。然后就是评审、验收,一个还没有完,一个又来了。我们一个小小的研究所就在不断地迎接评估、申报。我们的教育部难道就是这样来管理学校么?用这种办法来显示自己的能力。现在设备比过去好,花花脑袋比过去多,教育部下面有很多司,会出各种花样。正所谓年年有新政,月月有花招。闹得大学里面就不能安安静静的、平平正正的来办好教学。 我在昆明会上,很多老书记老校长,北大的清华的都去了,他们要我讲一讲。有很多我已经讲了,今天当着马校长、杨校长、谢书记的面,本来不想再讲,可是看到学生这么好的创意,也让我鼓起了勇气,把我内心的话讲一讲。不想多讲了,再讲也没什么意思了,大概一条,我在寻找这个根源。不管找到哪一层,该谁负责任谁就要负责任。李岚清也逃不掉的,李鹏也跑不掉的,好多问题还是原来遗留下来的。从原来的国家教委开始到现在的教育部,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是非改不可了,这是一条。 另外一条,希望大家有决心、有勇气、有抱负,敢挽狂澜于既倒。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太厉害了,已经形成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现在谁要是坚持斗争的话,就可能成为国民公敌,这会损害的学校的整体利益,我的痛苦就在这个地方。我不愿意牺牲华中师范大学的整体利益来成就我个人的功名,自己的品格。我宁可受某种耻辱,某种心灵的折磨,我也不愿意做这种事情。以前武大把刘校长弄得太过了,哪一个有这种道理呢?以一个莫须有罪名把一个已经不在任校长的校长待遇去掉了。这种事情是不是只有在湖北才能出现呢?不能再讲多了,我听说在座的都是支部书记,学生骨干比较多。我相信大家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我今天讲的话,哪些对那些不对,哪些过分哪些不过分,为什么这样讲,我是采取这样一种很坦率的方式来讲。我不是来讲真理的,对大家教育的,我只是把我自己内心的痛苦说出来。今天占用的时间是不是多了?下面是不是要交流下?(鼓掌) 生: 章教授,请问您如何看待以生为本的问题? 章: 你怎么看的? 生: 我觉得以生为本就是学要以学生的利益为重。但是我觉得有些学校打着以生为本的旗号,却并没有实际的行动。我想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章: 我听得不一定很准确,也有些理解了。以生为本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也很难在这里作详细的论述。以生为本是没有错的,就是把学生看做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学生还讲什么呢?我自己从来都认为老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放正,把学生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一句话,就是相互依存的。我总讲,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过去私塾老师对自己都有自觉的约束或者督促。有句话说得很难听,但也很现实,西方人也是这样看的,就是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衣食父母,这句话讲重了,但实际上就是说要把学生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我现在不是想谈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不是当作一个物。现在讲管理,包括教育部的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用管物的方法来管人,用管物质生产的方法来管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化,而教育部则是想尽种种办法制定制度和指标。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教育部有些人就讲,没有这套指标,我们如何去管理啊?指标是应该有的,但重要的是,指标要合乎人性,而不仅仅是合乎物性。这大概是从李岚清以来就有这个问题,就是用管理企业的办法,甚至是生产流水线的办法,来进行学习的管理,这没有不失败的。我的问答可能文不对题啊,因为隔得太远了(听不清楚)。谢谢。 生: 章先生,您好!我是华中师范大学校辩论队的成员。去年,我们有一场辩论赛的辩题就是大学教育是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我想请问章先生,你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什么为导向呢? 章: 这个可以作为教育系招研究生的试题啊。这个导向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不是绝对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只是反对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最高的追求和目标。因为教育不完全是个产业,也不应该成为产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国家视野,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我不赞成以教育产业化为导向的,有些学校的校长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了。如果买豆腐现在很热火,那么就增加一个豆腐专业?这个当然是在说笑话。与其说市场导向,不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可能更好一些。你全拉入市场里去了,没有买的我就不卖,怎么可能这样子呢?教育有很多东西是不经过市场的。比如国学。市场的需要是经常变化的,今年有这样的变化,明年有那样的变化,学校有自己相对的稳定性。一些是社会的基本需要,像这样的基础专业,不管市场需不需要,都是必须要开的。特别是像文史哲这样一些学科,关系着国民素质、民族素质,甚至于民族精神健康的延续。这就不能说市场需要我就办,市场不需要我就不办。即使市场完全不需要,你也要办。我不是为历史来讲话,你说现在历史学,有多少市场需要呢?师范院校好一点,中学开有历史课。几年以前,浙江大学把它们历史系教师的编制缩小到25个人。我曾公开地批评,一个是强调历史的重要;浙江是个小省,但是一个历史学强省。我说,你们这样的做法,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强势丢掉了。难道说你引进金融,就可以振兴浙江的史学么?这个问题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需要或者是不需要。怎么样来具体掌握?不要把市场需要看作是金律,就是一切都要跟着市场。教育要作为先导,不仅是世风的先导,还要作为社会改善的先导。现在就是过分强调了学校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但没有想到这个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健全的。学校要来改造社会,学校还要掌握社会最需要的导向。在国外也在争论中间,我总认为,大学不要自己把自己贬低了,变成了市场的雇佣,社会的跟班。现在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地方了。现在一些学者在学术上的堕落,抄袭还不是主要的,学术品格的堕落,这是很大的问题了。凡是存在的都是有根据的。为社会一些不良的现象,编造种种理论来稳固这些不合理的事物,这个比抄袭还可怕,还可恶。 我再补充几句,今天下午我主要是和大家交流的,不是那么很有章法,给大家发的材料可以看一下,那个上面是主要谈学术道德的。我讲了很多问题,而且讲了问题的严重性,讲到了关系到教育、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这样一些严重的问题。但我给大家讲一句,我不悲观,我不失望,我寄希望于青年。历史学家看过的东西太多了,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一个最重要的醒悟,就是各种事物特别是社会的发展都是经过各种曲折、各种坎坷,甚至大起大落,但最后总是往前走的。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所以大家不要看到有这么多问题,就灰心了。另外包括学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家在内,跟利益相结合了,用自己的学术工作来追逐利益,好像也可以显赫于一时,但他们不能持续于长久。现在有些弄虚作假、投机倒把、一夜暴富,虽然是暴富起来了,时间也不长。相反有一些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这也不是没有。但是有一条,一个人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要有自己道德的底线,要过好每一天。到临终盘点自己的时候可以说,我是清清白白的。那样才好。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
个人分类: 大家之言|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周末》:30年目睹大学之25怪现状
冯用军 2009-3-15 18:25
2009年2月25日,一向以评论尖锐著称、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发表了前教育部高教部部长、前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实践家刘道玉的文章《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两会前发表这样的与主流向左的观点,余真佩服老刘的胆气,当然,他一贯也有这样的胆气。 受了老刘的启示,余也不擅浅陋,作《30年目睹大学之25怪现状》,以飨读者。 大学漫话:徘徊在经典与庸俗之外 2009年3月5日,69岁高龄的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两会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高等教育的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即: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学是这句话的题眼,因为质量、学科、专业、课程、需求都围绕着她转。可是,大学是什么?古往今来,古哲先贤之经典话语广为流传,小民闲士之庸俗言论也盛大散播。但是,无论是二者中的何解,都似乎没能让我们那么轻易地明白:大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大学。正解而不可得,反其道而行之,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大学不是什么,或许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下大学应有的认识和了解。 关于何谓大学的阳春白雪般的论述: 《大学》开篇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或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言: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 或西南联大校政梅贻琦曰: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或德国教育部前部长威廉冯洪堡 (Wilhem von Humboldt) 云:大学(universitas),是从事科学(science)研究的地方。 或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 赞美新娘颈项用的Ivory Tower(象牙塔)引申出来为大学。 关于何谓大学的下里巴人般的论述: 大学是谈情、睡觉、吃饭的地方;大学是盗版社会;大学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大学是聊天室,可以交友恋爱;大学是牧场,豢养很多的适龄动物;大学是自由的摇篮,也是自由的终结者;大学是吸血鬼,我们挥洒汗水,金钱和生命;大学是除监狱外可以合法拘禁公民的好地方;大学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若干年前,大学是一间包装公司,我们被刻上它的商标等待买主;大学是中学的后代,继承一批仍不会工作的大龄中学生;大学是考研学前班,如果你想当硕士博士,欢迎来读大学;大学是一次赌博,高考志愿是它的赌注,前途命运是它的赌资;大学是一场竞赛,它开始测试学生的成绩,后来测验家长的能力;大学是一个院子,里面长着高高矮矮的楼,楼里有非常大的人口密度;大学是盗版的市场,夜生活的榜样,考试的地狱,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借口;大学是不老的传说,我们周围永远有人充满艳羡乃至妒忌的叮当XX考上了XX大学;大学是我们童年的誓言,它一道道涂写着父母脸上的皱纹,一岁岁蛀蚀我们的青;大学是十年的守望,高考是一条毒蛇缠在少年的脖子上,为了它,我们的呼吸不能自已;大学还是一本书,很少的中国人读过它。古代如此,21世纪依然是那样,希望未来不再这样。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实则没有一个能很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大学是什么?反而让我们陷入似是而非的大学之知、大学之道、大学之用的诸多迷惑。 其实,我也不能告诉大家大学是什么,我想,经典者超不过以前的大师,庸俗者也莫过于上述。因此,我就尝试着给大家讲讲大学不是什么。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大学不是泛指的一切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可以承担起复兴中国的有责任心的大学。 一、大学不是大楼。 想来这个论题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梅贻琦老先生的名言可谓享誉中国,所以我就不多说了。但,我还是要表明我的观点,所谓流行的论调:没有凤凰枝,何以引凤凰。可是,有再多的凤凰枝,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氛围,估计也难引来凤凰吧。所以说,大楼要适当的建,更重要的是打造好环境和出台配套的机制,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更要有一个好的梯队,而不是一个高高的独木,毕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二、大学不是大街。 大街者,大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比如上海的北京路、昆明的一二一大街,你要来要去,没人拦你,只要你不违反交通规则。可是,大学就不是这样的了。简单说,你来上课,不是说你想来就来,也不是说你想走就走,你至少要按照上下课的时间要求,没打下课铃,你就不能走。当然,如果有碰到诸如西南联大这样的开明大学,学生不满意先生的讲课,但凡是可以中场退课的,但这里的中场退课,那也是在先生停课的间隙,所以说,把大学当大街者,非但没有学会尊重自己,那还敢奢望尊重老师呢?! 三、大学不是大超市。 一般而言,大超市里面的货物非常齐全,南货北品,基本什么都有,你作为顾客,可以随意挑选,只要你能买单,基本是按需购买。可是,大学就不同了,大学不是大超市,不可能什么专业都有,什么知识都传授,更不可能按照学生或者家长或者社会或者政府的单方面要求定制课程和专业,大学要有自己的品格,知道什么可以传授,什么不可以传授。如果大学成了连狗屁膏药都卖的地步,那就不是大学了。 四、大学不是大船。 大船可能是越大越壮观,甚至大到航空母舰,这样才有可能谓之好。可是,大学不是这样。大学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很多大学都是巨型大学,尤其是中国的很多大学,学了外国的样,没能学到外国的质。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可以说是世界有名的巨型大学,可是人家的巨型,产生的综合能量也是巨型的;美国还有一个达特茅斯学院,却是小型的,但却能排美国前5位,小型的还有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师等。所以说,大学不一定都要做航空母舰,有的可以是护卫舰、驱逐舰就可以了,有的呢普通的打渔船就可以了,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船也可以做出精品的。另外,大船往往可以承受看似不能承受之重,但是,大学就是大学,她不能承载所有一切的苦乐哀愁,亦不能承受社会、政府和公众无限制的要求,她应该有一定的自由,无论是学术上的,亦或行政上的;无论是保持上的,还是发展上的。 五、大学不是大拼盘。 以前的时候,由于食物稀缺,能源不足,人们为了节约能源,很多家庭就煮饭的时候啊,来个大杂烩,米呀、面啊、菜叶啊、猪油啊、野枣啊、菜根啊,等等统统放锅里煮,什么都有了。现在呢,饭店为了好看或特色啊,喜欢搞一些拼盘,大的大到直径半米,小的可以是1分米。大的食客就大块剁颐,小的就细嚼慢咽。可是,大学不是大拼盘,社会、家长、政府、老师和学生不是食客,大学发展要有自己的规律,不是说随便拼合在一起就可以的,不是搞拼盘。这不是个好现象,有的中国大学,一个省的、或者一个市的大学都拼合在一起,谓之文理互补、理工互补,结果呢,社会贡献率没什么起色,很多拼盘似的学校社会贡献还比不上一个没怎么合并的大学。 六、大学不是大工厂。 大工厂,可以按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按照规定的标准,大批量地生产出产品来。大学可不能这样,大学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一套模式、一个追求,大学要有自己的个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形形色色上千上万的大学生,走在大街上,发现这都是中国大学的学生,中国大学,很有韵味的称呼啊,不是China University,而是University in/of China。我们的大学啊,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有共性,更要给人这样的感觉,比如北京的大学的学生走在王府井上,人家一看就说啊,那个是北大的学生、这个是清华的学生、那边那个是人大的学生,这才是成功的大学。当我们听到的是看啊,那些都是北京的大学的学生,这可以说直接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这些大学的失败,毕竟,北大、清华、人大,各有各的特色啊,比如清华的踏实创新、北大的大气活跃、人大的社会敏锐。 七、大学不是大面子。 传说,中国人好礼,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更可靠的是,中国人是面子之邦,爱好面子胜于一切,中国人也是利益之国,为了利益,连面子也不要了。所以呢,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到军事,到处都是面子工程,而很多面子工程又成了豆腐渣工程。中国的大学也没能幸免面子工程的危害,比如什么211工程、985工程,很多都是面子,其中更掺杂着利益的争斗和权力的平衡,很多入选者,不是实力说了话,而是权力说了话。面子嗜好和平均主义玷污了中国大学的声誉,使很多大学不是踏实地搞科研,从事创新、认真教学以服务社会,而是作弊造假、夸张宣传、铺张浪费以迎合领导和政府的好大喜功。 八、大学不是大染缸。 社会是社会,政治是政治,大学也当为大学。政治上有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阿 谀 奉承等,社会上有行贿受贿、钱色交易、偷鸡摸狗、强买强卖、以次充好、欺行霸市、恃强凌弱等,可是,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就不应该像社会这个大染缸一样,什么都带进来了,什么肮脏的交易都发生了。大学也应有自己的品德,否则就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结果在大学和社会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社会通过不良风气污染大学,大学通过不良人才污染社会。 九、大学不是大门。 最近,网上和报纸都传言,某某大学校门花了3000万,某某大学校门花了888万,某某校门花了500万,等等。国外的大学,我没去过,国内的大学,倒是去了不少,因此,也就看过不少大学的校门,一部分校门是老的,老到估计有几十年的历史,也有很多大门是新的,特别是一些新校区或者老大学的新校门,新到令人不安。我去过的几十所大学,看到了二十来个新大门,大多都很奢华、雄伟,非常有气势、豪阔,估计想来没个几十上百万是拿不下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大学的一个校门就可以建10所希望小学了。可是,我们去对比一下,相比于作为形式门面的大门而言,作为实质门面的大学的教师、图书馆、教室,却并不是那样,中青年教师收入不高,捉襟见肘;图书馆陈旧,里面的书更陈旧;教室勉强可以遮风挡雨。 十、大学不是大箩筐。 如果我们去参观大学体育部的器材管理处的话,甚至我们去水果蔬菜批发市场的话,我们往往能看到许多用大竹条编织而成的箩筐,这个箩筐什么都可以装,大到成枝的香蕉、三十来斤的西瓜,小到排球、足球,都一股脑儿的装在里面。菜箩筐里,有红百萝卜、土豆、红薯等,球筐里有篮球、排球、足球等。可是,大学不是这样,大学要有自己的标准,要经过筛选,经过考核,通过的或者符合标准的才可以进来,而不是说想来读大学就可以来读大学,或者校长说谁可以进来谁就可以进来,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日本、德国等的大学也不是这个样子,好的大学基本制定有严格的入学标准和毕业标准,而那些野鸡大学或者垃圾大学,才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十一、大学不是大广场。 其实,无论是大门,还是大广场,还是大楼而言,都是物质建设方面,就是能给人一眼就看到的方面,也是最直观的方面。而所谓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科研质量、社会服务等,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到或感受到的。于是乎,像官场为了凸现自己的政绩而大搞广场一样,学场为了凸现自己的校绩而大搞广场的也不乏其人,有心人士要是看看《中国高教研究》或者《中国高等教育》的封面、封底或者内叶广告就可以发现,一些大学,大师没有,大广场倒是有一个。 十二、大学不是大汉奸。 大学,首先是在这个国土上的大学,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税收办起来的大学,可以说是国民的心血和汗水建设起来的大学。因此,大学的第一精神应该是爱国精神,为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做出大学应该有的贡献。很多人说爱国是个沉重的话题,大学谈爱国,更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其实不然,我们看看欧美的大学、日本的大学、韩国的大学,有几个没有不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可反观们的很多大学,前段时间有个政协委员说社会贡献为零,虽然夸张,但社会贡献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啊。这个还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些大学,不但不为国家社会民族做贡献,反而拿着纳税人的钱为外国培养高级人才啊。早年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还算过得去。可如今有的大学,不但霸着211、985,没给国家社会民族做出什么贡献,倒是毕业生毕业典礼还没参加,就已经远渡重洋支援外国建设去了,而堂堂校长还公然指责其他大学没做什么贡献。当然,这样说,不是表明我反对或不支持国际交流,相反,我是非常赞同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和范围的,如果国际交流达到串门走亲戚那么方便才好啊。可是,我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国际交流的人才,你无论是学成回国还是留在他国,你应尽可能多为中国做一点服务工作和贡献啊,如果达到了这个简单的要求,你的大学培养出来的这些留学人才才是合格的。你是中国的大学,不是联合国的大学或者世界的大学,所以,那些普世的或高尚的论调早点给我闭嘴,因为你是中国的大学,你是中国人纳税办起来的大学。 十三、大学不是大卖场。 市场经济,讲求供需,追求利益追大化,生产的产品不仅要适销对路,最好都统统卖出去。有的实在卖不出去,就自己贴点标签,打着降价、大甩卖、亏血本、跳楼价、最后期限价等等牌子将商品待价而沽,大学生近几年也沾染了这个毛病。不同的大学就是标签,不同大学的毕业生就贴上该大学的标签被抛向社会待价而沽。可是,大学不是生产企业啊,学生不是原料,教室不是车间,老师不是操作工啊,无论是国家、社会、公众还是家长,都无权说制定一个标准,把大学生都生产成适销对路的商品,这可能吗?完全不合乎逻辑啊。大学要么迟后于社会,要么适当超前于社会,永远不可能刚好适合于社会的,所谓冷门热门专业的变幻就是这样的反映。何况,大学不是简单地为现实的社会服务,更应该以大局的眼光,着眼于前沿和远景,着眼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而不是一味赶场、赶时髦,糊弄所谓的新兴时髦专业,结果呢,两头都荒废了。我想,大学也应该有这样的气度:谁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强者;大学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利,而应为了长远的荣誉。即使退一步说,你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要生产产品,你也要多生产精品啊,附加值高的效益才可能好啊,毕竟,面对金融危机、面对失业大潮,优质校友资源就是宝、就是救命稻草。 十四、大学不是大怨妇。 在开一些学术研讨会期间,尤其是开高等教育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期间,经常能碰到一些大学的行政官员,其中一些交流就涉及到大学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大学的不好,比如国家或省里拨的钱太少啦、校长的权力太小了、政府对大学管得太死了、学生没有以前听话了、社会的要求太苛刻了、大学之间竞争太激烈了,等等。其实,相比于过去而言,或者相比于西南联合大学的时期而言,现在的大学,除了大师一项外,其他的比较指标没有那一个不是西南联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可是人家西南联大享誉世界,培养出了大批贡献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大师、文化大师和政治精英,当然,西南联大也有怨言,可人家的怨言是没有和平的环境和比较先进的实验室,而当今大学的怨言总归于名利,差别和境界何其大也!因此,大学呢,应该多做点实事、好事,少一点怨言,你尽了本分,我想,大家也不会有这么多对大学的不满了。 十五、大学不是大工地。 不能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面建,也不能今天这里大兴土木,明天那里尘土飞扬,大学还是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相对和谐、相对绿化的环境,还是要有点象牙塔的空间,要做到不乱,而不是一个个的建筑工地或装修工程。想当年北平放不下一张平静读书的书桌,而如今,想安静地读书在某些天天搞建设的大学特别是那些身处大学城的大学也成了奢望,不但老大学的人文底蕴没了,就连新环境的那一份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静也无处寻觅,大学真成了个乱哄哄的热火朝天的工地,浮躁得如同快要打烊的菜市场。 十六、大学不是大港。 大学不是大港口,什么型号的船都可以停、什么样的货物都可以下,大学要有适当的规模,要有自己的选择和抉择,不是说挑选自己最好的,而是要挑选自己最合适的。不符合大学近期和中期发展需要的,即使再好也没什么用,而挑选到自己最合适的,才是对大学最有促进作用的。 十七、大学不是大山。 大学不是大山,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依靠,更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稳定。大学必须要有生气,有变化,不能过于沉寂,当然,大山也有一个好的性格,就是大学应该踏实,大学教师应该敢于座冷板凳,敢于潜心研究大学问,而不是浮躁地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大学教师不是放羊,更不是赶集。 十八、大学不是大河。 哲学云: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大河有水就可以及时地灌溉干涸的天地,解决饥渴的人们的饮水问题,可以说是随时取用。可是,大学不是大河,大学不能及时地满足社会对于紧缺人才的需求,比如说,社会一时需要焊工,大学不可能很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焊工,同样,战争爆发突然需要大量信息分析员,大学也无法在三五个月内造就。大学,只能是在规划的前提下,一方面继续培养基础的人才,一方面培养预期社会可能需要的人才。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大学的某些要求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揠苗助长。 十九、大学不是大软骨。 大学要有自己的风骨,要有不屈于行政和政府的意志,大学应当相对独立地办学和培养人才,大学不是皇帝身边的太监,对政府唯唯诺诺,大学最需要遵循的是学术发展的正常规律,科学发展的正常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正常规律,尤其是全国性的大学,更不能简单地屈服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屈服于即使的需要,大学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大学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更是大学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大学越卑微,越是被人看不起,就越容易走向衰落,最终因自己看不起自己而走上消亡的道路。所以老教育家刘道玉才提出要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民主选举校长。 二十、大学不是大生意。 做生意,讲求合法下的利益最大化。大学不是大生意,大学没必要也不能掺和到纯粹的利益的争夺之中,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以教学培养人才、以科研促进发展、以服务提升品质、以国际化追求卓越,而不是像个生意人一样,斤斤计较于通过短平快的项目来获得暂时的收入,当然,更不能以生意人的势利和轻义来作为大学运作的准则,包括在招生以及运营成本的分担方面。国外大学校友的捐助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部分。 二十一、大学不是大银行。 我们知道,按照一般的银行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银行发生信用危机而出现大规模挤兑情况时,银行就可能面临破产或倒闭的风险。一旦入不敷出,几乎所有的主体都可能出现危机。所以说,银行一定要预留一定比例的盈余,以作为后盾,国家银行或商业银行都是这样。但是,大学不是大银行,不可能成为印象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大学是不可能破产、消亡或倒闭的,但是,现时代,这样的风险来临了。许多大学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固定资产的银行,大量向流动资产的银行举债以大兴土木,修建高楼大厦、豪华的亭台楼阁,结果,大部分大学都负债累累,加之大量的教育浪费乃至教育贪污,这种亏空的状态就更加严重。有人说,大学是国家的大学、人们的大学,国家和公众是不会让大学倒闭的,就像银行一样。可是,这样的想法恰恰是错误实践的根源,一旦当国家或公众无力承担这样的亏空和浪费的时候,大学的倒闭也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二十二、大学不是大湖。 大湖所见,云蒸霞蔚,颇是壮观,可是,细看,大湖者,枯木朽枝,黄花败叶,沉于其中。远观是无边无际,近看则恶臭熏天。前是腐败集于一湖,后是垃圾集于其间。古人早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学要有大湖的气度和胸怀,但更要有流水的精神。只有活的、流动的水才会有生气,才能有活力,死水一潭或者死水微澜都不是大学的风格。 二十三、大学不是大教堂。 教堂是宗教机构,传播正统的宗教教义,圣殿的一切不允许信徒有丝毫的怀疑,要保证绝对的忠诚与信奉的主及其经卷,否则即意味着被判。而大学的性质与教堂的性质不同,大学是世界最大的世俗机构,因此,大学不仅仅是传授既有的已经证实的知识和科学,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传授一些未定的知识和问题,也就是说,大学不仅要继承和传播知识,更要批判和创新知识,大学理应承担这样的使命,即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的思维、健全的人格和探究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知道自我和明确自己未来承担的使命。 二十四、大学不是大墙。 当今世界,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大,大学作为社会最有生机的系统,日益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的轴心,大学在开放自己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风格引领社会,当社区成为大学或大学成为社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普遍趋势的时候,中国的大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未能向国外大学那样推倒围墙融入社会,反而是新建加高围墙以使自身与社会隔离开来,更有甚者,将原本镂空的铁栏杆推倒改为密不透风的砖混水泥围墙,从此,除了空中俯瞰或者进入巍峨之大门,大学内部之全局不得而见,围墙外仰望的结果仅仅是雷同于中国城市普遍之钢筋混凝土水泥森林。大学之理由如周边环境之混乱以及社会之不安全的因素。其实,大学应该好好反省,周边环境之混乱和社会之不安定因素的长期存在,不仅仅是政府公众的责任,大学有更大的承担责任,亦即大学没有承担其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和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大学不仅没有做好表率,连基本的文明风向标都做的不够格。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不是大学在当代的角色,大学校长没有权力封闭大学与社会之间的通道而使自己成为监狱长,大学教师也没有权力认可这种封闭而使自己成为看守员,中国大学应努力冲破围墙,冲出重围,成为中国社会的良心和中心。 二十五、大学不是大光环。 古人说:一肥/俊遮百丑。这个肥、俊就是古时的大光环,把人的其他方面的缺点都遮蔽起来了,外人看去,几近完人。今日亦是类同,一人若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或者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这个大光环、大帽子,于是,很多人就用这个把丑恶和肮脏遮蔽起来来,直到腐化堕落得几近枯朽才猛然发现原来光环下笼罩的是多么丑陋的嘴脸和黑炭一样的心,试看许多被揭发出来的贪污犯,有几个没有耀眼的光环。大学不应该随波逐流,像明星一样,大学应该不断地反思,通过反思而不断地取得改良和进步,而不是采用掩人耳目或者作弊造假的方式给公众以为完美的形象。其实,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不完美反而是真实的状况,完美反而让人生疑。大学作为最大的世俗机构,不可能任何方面都完美无缺,不可挑剔。真正负责任的大学、勇于承担的大学,敢于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通过监督而逐渐改善,而不是像不负责任的大学,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去蒙蔽评估的专家,或者相互达成某种默契勾当的双方,损害的当然是学生及社会公众,而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正日益有演变为这样温床的危险。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也要鼓励大学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先俊起来,先肥起来。这里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仅仅是指大学的某一学科或某些领域。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样样都是一流,她们也仅是某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处于世界一流,通过这些一流来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使大学整体达到一流水准。所以,我们非常鼓励中国的大学不要求大求全,不要走麻雀式发展路径,而是要有所侧重,通过10年的建设力争先在某一学科或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内一流,再经过20年的建设,在某一学科或某些研究领域力争保持与世界同步,最后再经过20年的建设,力争使部分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使部分学科或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的原则。 大学是什么?大学不是什么?无是处得之,无非处非之。漫话之言,由心所致。故大学,要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品格、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理念、自己的风貌、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操守,而不是一窝蜂、赶潮流、追时髦、无原则、无品德、无精神、无风骨的地方,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受人尊敬、青史流芳的一流大学。 (冯用军 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3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夫子 2009-2-27 12:08
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2009年02月27日 原载南方网 作者:刘道玉 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出了问题。什么问题?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先生说: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依我看,中国大学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都看到了,就是教育领导当局看不到。这验证了一句古谚: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愿为教育领导当局解谜,希望他们听进些逆耳忠言,并付诸整改行动。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合并,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操大办的序幕。近20年内,高教领域里发生了太多事件,例如大学合并,教育产业化,建设一流大学,本科高速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专升本,学院改名,学术造假,教学假评估,建大学城运动,大学圈地远动和建设豪华校园等。 值得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了进步,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办学条件也有改善。到2007年,大学生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省市已步入普及化的阶段。 但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越演越烈,大学中的铺张浪费严重,债务累累,官本位越来越严重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一次高速大发展或大破坏之后,一般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整,这符合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可是,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一直以火箭的速度上升,从没有进行过调整或整顿,根本谈不上巩固和提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提出整顿高等教育的十意见书,真诚希望国家高层做出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次彻底整顿。 一、废除自学考试制度 极而言之,自学考试已成为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学方式自古就有,但是把它正式作为获取大学文凭的制度,是从1978年后才开始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那时大学生毛入学率很低,全国平均只有1.4%,不少省市还低于1%。扩大招生,又受到校舍等教学资源的掣肘。于是,自学考试被当作统一高考之外,另一条获得大专文凭的渠道 自学考试于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直至发展到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考。三十年来,累计4800万人参考,850万人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凭。无可否认,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自学考试满足了很多人求学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 但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非昔比,全国平均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不少省市已达到高教普及阶段,广东省2009年将达到78%。有鉴于此,我认为高等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应取消这种制度,具体原因有三:一是自2006年开始,自学考试连年减少,逐渐出现了萎缩现象。二是自学考试仍然沿袭了普通学历教育,助长了唯学历论,除具有学历统计的意义外,并不能达到真正提高人们技术和能力的目的。而且,许多人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完全不搭界,什么容易就拿什么文凭,造成了某些文凭泛滥。三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舞弊现象严重,文凭水分很大。有人甚至极而言之,自学考试是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总之,取消自学考试制度,是整肃高等教育学风的需要,是严格大学文凭标准、净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 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官员和老板考博拿学位,一路绿灯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19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1990年代初,研究生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涌进了校园争戴博士帽。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员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绿灯。为数不少的老板和官员,既不上课又不做实验或查阅文献,怎么能够达到博士水准的要求?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在职博士生已经异化和玷污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他们用不菲的学费买博士帽,而大学以卖学位换取资源,是典型的权钱交易。 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必须按照大学的功能定位,重新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点的资格。属于纯粹教学型的普通大学,不允许招收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型的大学,只能招收硕士研究生;只有少部分研究型的大学,才能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而且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只能招收1至2名研究生。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目前,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所,而拥有世界最好和最多研究型大学的美国,只有253所。 三、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等,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不少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是用搞运动的方法,靠公关和打攻坚战,用高薪挖院士而获得的。有的甚至请省市的领导出面公关。一旦获得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就大肆宣传,开庆祝大会,奖励有关人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由于采取了这些不正当手段,某些新建的城市大学也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几乎覆盖了大学的所有专业。因此,必须对我国大学学位授予点进行整顿,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所和工业部门的应用研究所,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并且要保持长期的稳定,不允许普通大学乱串位,也绝不允许任何大学再搞所谓博士点零的突破攻坚战。 四、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独立学院名不副实,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 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 一般来说,办二级学院的大多都是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甚至有的重点大学办了两所二级学院。其实,无论是叫二级学院或是独立学院,都名不副实,说它是二级学院,又不隶属于大学,说它是独立的吧,又受制于母体大学。说白了,它们的产生是利益均沾的结果,是不伦不类的怪胎,而绝非像教育部负责人所说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大学的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重点大学决不能做这种降格以求的事,必须尽快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五、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 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 成人教育发源于英国,它是适应英国的产业革命需要而诞生的,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英国被誉为继续教育之乡,对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曾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成人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以成人简易识字为对象。近一个世纪,虽然形式不断变化,基本上还是体现了成人的特点。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各大学相继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但并没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然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体现的是文凭至上。因此,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既干扰了重点大学的职能,又没有履行成人教育真正的职责,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必须进行整顿或调整。具体做法是,把现在大学中的成人教育学院与大学脱钩,通过调整和合并,按地区或省市建立若干所独立的成人职业学院或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这类学院不能担负普通大学学历教育,只能进行职业或职业更新再培训的教育。这绝非普通大学的教师所能胜任,设置职业性的专业,要由具有真正职业专长的内行担任教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的特点。 六、停止大学办分校 办分校,往往是商业炒作,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 1960年代,在备战的形势下,不少大学都办了分校,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虽然国外某些大学也有分校,但它们都完全独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各分校。 自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些大学又办起了跨地区的分校,有的甚至从东北办到了东南沿海。更有甚者,连北京的某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多所分校。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商业炒作行为,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例如,珠海市与某大学签订了一个协议,提供五千多亩土地无偿地给该校使用,大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招生赚钱。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教育产业化,一定要制止。 七、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 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 重点大学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试办一个科技开发园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多,多则必滥。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如果不是做秀,就是有意浮夸,浪费国家资源是犯罪行为。 有的大学到处建立研究院,在全国建七八个。顾名思义,研究院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要有研究实验室,配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承担和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现在某些大学在各地建立的研究院是什么货色?据我所知,是依托各地的校友会挂个研究院的牌子,基本上是培训和卖文凭赚钱,或者就是学校的接待站。这种做法,不仅玷污了研究院的名声,而且助长某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八、实行教授定编制 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近亲繁殖。不少大学存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情况,严重妨碍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讨论和争鸣学术问题的风气,窒息了创造精神;二是教授职称评定严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实不符。在1950年代,大学中的教授多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无论是人文或是自然科学的教授,掌握多门外语,通晓诗词歌赋,有的甚至具有琴棋书画的专长。他们备受人们的尊重,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可是,现在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对学生的魅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为数不少的人,只求表面上的学历、学位、衔头,不下真功夫做学问,落得了名高实秕糠的结果。二是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的教授多、博导多,只追求数量,导致不少人滥竽充数。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这方面,那些拥有教授和博导资格评审权的重点大学,更显得浮躁和浮夸,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有鉴于此,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实行首席教授制或定编制,不允许无限量地晋升教授。近传闻,教育部准备取消教授职称,实行教师13等级制。这并不能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只不过是以级别代替职称而已。同时,教授职称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取消教授职称不利于国际交流。在1950年代,大学里的一级或二级教授是稀有元素,可是现在某些大学的正副书记和正副校长一二十号人都是一级或二级教授了,有的甚至是一天书也没教过的职业政工干部,官本位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九、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 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 近年来,几乎每个重点大学都发生过教授剽窃、抄袭事件,其中有校长、院士、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等。多数大学做出了严肃的处理,但也有的大学不了了之,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态度。有个别的大学,明明存在教授剽窃问题,不仅不处理,反而借助媒体吹嘘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虽然公开学术造假是个别的,但学风浮躁和浮夸却很普遍,至于假项目、假论证、造假论文、答辩走过场更常见了。我国的学术论文连年攀升,据说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有多少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所有一级学科的世界大奖也仍然还是零呢?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和学报,任何人都可以出书,有多少有价值?有人批评说,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因此,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这有利树立严谨的学风,以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十、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 大少爷作风流行,谁都配车,装修一味向公司老板看齐,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我国大学2500亿的债务是怎样造成的?不客气地说,就是由贪大求全、追赶时髦和大建楼堂馆所造成,铺张浪费也是重要原因,只是大学当局不愿承认。一些大学,建五星宾馆、豪华校门、观光电梯等,被媒体逐一曝光。原有的楼房可以使用,也要建新的,一些系科本可以共用一栋楼房,非要单独建大楼,地下停车场、娱乐设施还一应俱全。不仅副部级的书记、校长配专车,而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也配了专车,甚至连已退休的副部级的书记、校长仍然配专车,一些部处长明不配暗配,公车私用是普遍的现象。现在,不仅校级干部有豪华的办公室,而且处长、科长的办公室也装修得富丽堂皇,一味向公司的老板看齐。虽然办公条件大上档次,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为了遏制大学的铺张浪费现象,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大学的拨款、经费开支、建设项目、享受的待遇等进行严格监督,对违章者应追究其责任。 整顿高等教育绝非以上十个方面,但这些是最主要的,抓住了这些方面,就可以提纲挈领地带动各方面的整顿。要巩固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准,必须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排除万难,把整顿工作进行到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被撤职的一段经历——打破教育垄断,引进民间教育[转]
flower 2008-9-1 12:36
人物档案: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 、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1981至1988年担任武 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任内,他率先推行了一系列 教育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度等,在国内 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因与教育部上司有分歧被免职。 原武大校长刘道玉出自传 解释当年被免职原因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携自传抵穗,爆17年前被免职内幕,我已经没什么顾忌 了,写自传是给社会一个交代。昨天下午,头发花白、身着风衣的刘道玉出现在广州 购书中心的大堂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对很多人来说,刘道玉的名字也许陌生,而对于武大学子而言,73岁的刘道玉是他 们心中的一段传奇,一种向往。刘道玉被誉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他首创并推行的 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等等,使武大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 。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创作的。但1988年,刘道玉 因为改革激进,被突然免职。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刘道玉带着他亲笔撰写的自传《一 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尽管已是古稀老人,但刘道玉的思维依然敏捷锐利。中国的大学要做世界一流的 大学,至少还有30-50年的差距在昨天的见面会上回答读者问题时,刘道玉就中 国教育侃侃而谈。   记:在中国的大学校长中,您可能是第一位为自己写自传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 年代,您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风云人物。但从1988年,您离开武大校长一职后,这 十几年逐步淡出公众视野。为何在您古稀之年要抱病写自传?   刘:我经历过新中国以来的种种政治运动,也曾经当过工具。中国有句古语: 七十而从心欲不逾举。我到了七十古稀之年,对一切都已置之度外,写这本书时, 我已经没有什么顾忌了,我手写我心。我从69岁开始着手写这本自传。写这本自传 ,是出于我的一种怀旧情结,也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全面彻底的反省,回忆检查自己一生 所经历的主要事情,让大家知道我为人所知的一面,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鲜为人知的 一面。是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社会一个交代。   记:除了出于您个人的一种生平总结外,从社会大环境而言,是不是也使您想公开 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刘:我出这本自传,我想,也是现在教育形势下的一种需要。现在高等教育的情况 ,是大众议论的一个热点。这种关注,一是大众认识到教育是兴国之本;第二是因为大 众对中国的教育有着种种不满。教育原来是一片圣洁的净土,而现在教育也腐败了。我 感到很焦急。我认为,出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应该出来说一说了。 如果是校长我会留住陈丹青   记:在大学教育界,今年的确出了不少震动的事件,比如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辞职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申请退学、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停招研究生等等。您对这些事 件怎么看?   刘:我认为,像陈丹青这些人的举动是出于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一种失去信心的 无奈之举。我理解他们,他们的举动是一种勇敢之举,因为他们洁身自好,不愿滥竽充 数。   如果我还当大学校长的话,如果他们在我的大学里,我会劝阻他们,请他们留下, 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给这些教授、学生更灵活的自主权。可惜,我一直没有看到这些 教授、学生所在校方的一种回应,对此,我感到失望。 教育部应该放权   记:文革之后,您为中国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高考在中国已恢复了近三十年,现在公众对高考的批评却不少。   刘:文革后,恢复高考是时代的需要。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也是必要的。现在教育部门也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我认为这是添枝加叶式的,关键还是要从源头抓起。教育部应该要放权,让高校招生 有自主权,比如一些重点大学可以自主出题、自主招生。选拔考生,不能再光看分数。 现在经济都多元化了,考试也应该多元化。 大学校长应是职业教育家   记:大学校长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职位。今年由博客中国网站发布的一个中国大 学校长公众认同度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有69.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 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您认为,理想的大学校长是什么样的?   刘:我把现在中国的大学校长归为学者型的、双肩挑式的校长,因为既要做学术, 又要管业务,因此既要保住博士帽,也要保住乌纱帽。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应该有 良好的学术背景,有人文素养。但是当他当上校长,他就要下决心不再做自己专业研究 的工作,而应该做一个职业的教育家,掌握教育的规律。而怎么样当好这个校长,调动 员工的积极性?靠提拔、靠发奖金,这不行;应该要抓改革,在改革中比比看谁是英雄 好汉。 教育改革情结难消除   记者:十几年前,有人说您是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而被免去校长职务。现在,您还是 把改革挂在心中。   刘:教育改革的情结在我心中一直挥之不去。这是我的理想主义。我会把我这本书 的稿酬捐给刘道玉基金会,让基金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一些事。我在教育战线上是改 革的弄潮儿。我想,我会呼吁教育改革一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杜鹃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我相信教育改革的东风一定能唤得回!   为什么被免职后不做官或离开武大?我为什么不愿当官?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做官 与做学问是两个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为什么在这里挨整而不愿离开呢?因为 我在这里度过了浪漫的青春时代,贡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壮年时代,经历了如火如荼的改 革的黄金时代。那些整我的人,既没有把我打倒,也未能把我整垮,惟一的就是要 把我赶走,如果我调离学校,那不正是中了他们的计谋吗? 找出中国教育危机的祸根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培养创造力   记者:当年你走马上任当武汉大学校长时,认为当务之急要开刀改革的是哪些问题 ?   刘道玉:我被任命为校长,完全出乎意料。本来我辞去教育部的官职回到珞珈山( 武汉大学坐落在珞珈山麓。记者记者注),是要从事我的化学教学和科研业务,没 有想到回来不仅没有摆脱行政管理事务,反而还把我推到了校长的位置。不过自古华山 一条路,上任了我就不能退却。既然报纸上说我是年轻校长,就得有年轻校长的样 子朝气蓬勃,立足改革,提出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口号,要改变武大老牛 拉破车的落后状态。   我当时最想做的,首先就是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我 既崇拜蔡元培,也崇拜马寅初:蔡元培提出的大学独立、学术民主、自由的办学理念, 是世界各著名大学办学之通则,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写道:政治家是以 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了。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 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挨批,他写了一份《附带声明 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 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他们的办学理念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校长,应该有这种瞻望民 族前景的长远目光,应该有这种坚持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在校内创造适合科研和教学 的自由空间。   第二个,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时我推行一系列教学制度的改革,允许冒尖 ,允许跳级,就是为了在制度上适应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为富有创 造力的人才的脱颖而出,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当时我在武汉大学实行转学制时,没有请示任何人,认定我作为校长就有权这么做 。这个制度实行后,学生在校内可以转系转专业,文理科可以互转,校外的也可以转来 北大、上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武汉医学院等校都有学生转到武汉大学来。平 心而论,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不一定赶得上他们,但为什么这些学生向往武汉大 学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比较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尊重学生志趣的气氛。   第三,办学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办学的参与者 ;既是改革成效的检验者,也是教学改革的依靠者。我就花了很多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 ,接待学生,与学生通信这也有利防止我的思想僵化。   记者:对,你当时对校长办公室有三条要求:凡是学生写给你的信不能扣押;凡有 学生要见你不得挡驾(但可以约时间);凡学生举行的活动应当通知你。 被免职最遗憾的是壮志未酬   记者:你得知被免职时是如何想的?   刘道玉:自从我选择改革那一天起,就没有凖备后退。我预料到我的下场可能不妙 。果然,我的任期还没有满,突然地,以电传的方式免除我校长职务。我本来不想当官 ,对这个校长职务本身我并不留恋,如果说有遗憾的话,主要就是我正在制订武汉大学 改革的第二个十年规划,还没有出台,更没有来得及实践 至今我那些设想还没有 人提出来呢。   例如,我要改变文理科分科招生的模式。现在我们实行的分科招生,其实是为 了提高升学率。1949年以前和五十年代学生学理科学文科,都是自己真正有兴趣,如钱 锺书、吴晗这些人为何选择文科?因为他们热爱。但1961年之后,分文理科主要是为了 升学率,部分考生认为自己数理化基础不强,进大学把握不大,于是就转向文科。这就 造成了某些学生的素质缺陷。   其次,我要改革文科的教学模式。文科到现在停留在表述性的教学模式上,基本上 没有形成形象化、实践性的教学手段。我当时凖备在文科建立五大实验室:以哲学系为 基础建立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实验室;在经济学院建立经济模型实验室;在法学院建立模 拟法庭,拥有民事审判的正式权限,有法官、庭长、书记员一整套编制美国就是这 样,他们的一流法学院就有民事审判权;在图书情报学院建立信息工程实验室;在新闻 学院建大众传媒实验室,可以制作影视作品。这样就把理工和技术手段引进文科,彻底 改造文科教学。   第三,如果说我八十年代中期重点是放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上,那么第二个十年想推 出来的,是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多年以来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系,都是重视知 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传授,我们90%的课程都是知识型的像你们这 一辈学生都是灌出来的,中文系弄那么多小说选读课,老师一篇一篇去讲主题、结 构!我想大幅度地改革课程,将大部分、至少一半学时,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些想法不能付诸实践,才是我最大的遗憾。到现在我没看到哪个学校想到这些问 题,更没推出改革措施。 为何得罪国家教委和省委负责人?   记者:你被免职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你的书中写了,你被免职后,当时国家教委主 任李铁映在北戴河召见你,肯定你的教改,希望你去北京领导国务院属下一个教育改革 与发展规划的机构,或者选择任何大学再出山当校长。有人由此推测,你被免职,可能 是一个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人事算计之谜。你自己如何分析?是当权者认为你离经叛道 ,还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触犯,还是有某些恩恩怨怨? 。记者:你被免职究竟 是什么原因?   刘道玉:原因是多重的:改革理念的分歧、功高盖主引起的嫉妒、我的所作所 为对某些领导人的权威提出的挑战但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利益的冲突。例如国家 教育部门那位主管,就认为我威胁到他的地位。1982年,教育部长蒋南翔任职到期,谁 来接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到教育部来,对处长以上干部进行一次部长候选人的民意 测验,我的得票是第一位,当时的这位副部长得票比较低,据说他为此还气病了。当然 ,我是坚决不想当的,当时我就到中组部去陈述说,我已经在1979年当了一回教育部的 逃兵,任命了我也不会来的,千万不要任命我,免得我也被动,你们中组部也被动 。   这是这位主管第一次感到我威胁到他的位置:论年龄我比他年轻十岁,论在群众中 的威信我比他高,论教育论着我也比他多。1985年,中央要把教育部改成比部高半级的 国家教委,据说人事方案之一是由万里副总理兼任教委主任,我担任第一副主任,这消 息传得非常广,我得知后,再一次到中组部去陈述我不能担任这个职务的理由。我非常 高兴后来中央决定了另一套人事方案,但这位主管又一次感到我是他的威胁。   关于改革理念,我与他们也说不到一起去,发生过三次冲突。一次是关于学分制 的。这位主管在会议上公然说,搞什么学分制啊,美国搞学分制失败了,苏联不搞学 分制,卫星上了天!有次我与他辩论说: 同志,如果你不是健忘,你就是无知 。你从哪里得知美国学分制失败了?据我所知美国现在各大学依然还是学分制,而 且更有发展。至于苏联不搞学分制,我们也没有说学分制是大学培养人才唯一的制度, 可以试验嘛。   第二次是关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他批评我们武大说:提出创造型人才 ,就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大学四年怎么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我说:培养 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有一个渐进过程。我 们这么提,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他们今后从事创造性的工 作奠定基础;也不排除少数出色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出创造性成果,现在不是就有学生 出版了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吗?你认为大学四年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就不能提这个 目标,我倒要反问你:现在提要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是否能保证大学四年树立这样的世界观?如果说学生做不到,是不是我们也不能这样 提?   第三次,是关于政治辅导员问题。一百个大学生配一个政治辅导员的制度,是1962 年由清华首创,推广到全国,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反修防变的产物。我调查 研究发现,这个制度并不受学生欢迎,政治辅导员队伍也极不稳定选业务好的教师 来干,他不安心;选业务不强的教师来干,他没有威信。1985年,我将这个制度取消了 。那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教委主管指责我说:你取消政治辅导员,就是削弱思想政 治工作。我说,加强思想工作不在于形式而重在实效,我们将英国牛津、剑桥的导师制 引进来,规定每个讲师以上教师都要带十个学生,将教书育人制度化,这就是加强思想 工作。   这几次争论,他虽然输了理,但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对我耿耿于怀。   记者:武汉大学归国家教委和湖北省委双重领导,湖北省委的态度如何?   刘道玉:我跟湖北省委主要负责人也发生过冲突。那是1984年5月的事,武汉大学 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为建房,争占杨家湾80亩水塘,民工打起架来,双方都有人受伤。 我当时在上海开会,回来得知后批评了我们学校有关部门。省委书记的秘书是水院毕业 的,不知他怎么汇报的,这位书记就召集武大和水院两边领导和基建负责人开会。   那是一个星期天,开会是临时通知的,我事先并不知道。一大早我去汉口同济医院 看望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参加医院关于他病情的会诊。回家后,家里人说你赶快 到省委去开会。我赶去了先检讨说因没接到通知,来晚了。省委书记大发雷霆说:你们 武大欺人太甚,逼得人家水利电力学院师生员工没路走了!我说,你这话可不符合实际 ,难道水电学院五六千人现在每天不能走路?他又说,这块地你们两家谁也不给,省里 要收回!我说,在中央的政策是支持教育,为大学发展拓宽用地,你要将属于学校的土 地收去,是跟中央精神背道而驰。如果你一定要收,我保留直接向中央申诉的权利。他 说,这块地也不是你的呀!我说,我们查过了,是1934年武汉大学从农民手上买的,地 契至今保存完好。他说,国民党的地契,共产党不承认!我说,此话差矣。香港是满清 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给英国的,我们1949年以后也没有解放香港啊?我们是历 史唯物主义者嘛!他气得说不出话来,说:你是个名人,说话要注意影响!我说: 我不是什么名人,今天我是在你省委书记主持的会议上,我是党员,是武大党委副书 记,是省委委员,我不过是行使权利发表意见而已。   会后,我就到东湖宾馆去找胡德平。他是胡耀邦的儿子,当时是中央派到湖北来的 整党联络组长。我说,如果两个农民发生了矛盾,生产队长会先听甲方的道理,再听乙 方的说法,背靠背做工作,差不多了再弄到一起调解。省委书记可倒好,将两所大学的 领导弄到一起,当众支持水电学院来压我们这连生产队长的水平都不如嘛!   这个话我在学校里也说过,有人向省里打了小报告,书记、副书记大动肝火,说这 个刘道玉狂妄到了顶点,竟然说省委书记不如生产队长的水平!后来国家教委副主任彭 佩云问我是否说过,我说:我是说了,但我是特指他处理这件争地纠纷的水平。 教育失败的总祸根是当局决策失误 记者:在你被免职十七年后的今天看中国教育,我承认,我对中国教育当局的思路 十分困惑。从表面上看,主管更迭了好几届,都并未因人废言,没有由于你个人的 悲剧性遭遇而否定你的教改实践、你的教育观念,甚至也没有阻挠你率先创立的那些现 代教育制度,在各大学推广、施行。但是,他们对你教育思想的核心培养创造性人 才,都避而不谈;他们与你所憧憬的前景,似乎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你对教育现状怎 么看?你认为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记者:你对教育现状怎么看?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刘道玉:时至今日,不管是一般市民还是关心教育的广大知识分子,教育成了大家 议论的热点,这既体现了民众对教育的关注,也反映出了民众对教育的不满。   大学合并,闹得天翻地覆;大学扩招,弄得天怨人怒;研究生、本科生质量下降, 学术腐败日益蔓延,学者剽窃抄袭时有报道;教授数量扒堆但素质却严重下滑,有些人 不务正业,在外兼职捞外快成风。学术成果不能说没有,但是真正原创性的、能够跟国 外的重大发明创造相提并论的成果,几乎没有当前的危机,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一句 话:大学失去了理念,失去了正确方向,失去了严谨学风。   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有政治体制上缺乏民主制衡和监督机制的问题;有市场经 济导致消费急剧增长,人们一切向钱看;从学术上讲,没有自由民主,影响到学术的健 康发展。现在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简直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 国家。我们年轻的时候还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人民服务,信仰奉献精神,现在什么 信仰都没有了,就是信钱。金钱成了人们最想要、唯一想要、永远没有满足的东西。西 方资本主义发展中也经过了早期敛财致富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中国这么乱?他们的基督 教对人们的道德起到了规范和制衡功能。中国没有这个东西,什么制衡都没有了。   根子追到哪里?我想去想来,可能还得归结为最高教育当局决策管理上的失误。 教育产业化的口号究竟最先是谁提出的?教育部后来否认说没有这么提。我觉 得问题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实际上怎么做。大学合并尽管遭到许多人反对,但还是要强 行合并,从上一直合到下,提出要打造教育界的航空母舰,牌子是谁批的?教育界 掀起持续的升格热,中专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学的系升格成院是 谁点头的?建设211工程(即要在21世纪建设100所重点大学),是谁订的?建 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是谁提的?还有,各个学校急剧扩大招生,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高产,在拉动教育消费的思想指导下,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高速扩招指标,又 是谁下达的? 现在不少重点大学积极参加高校教育成果交易会,签订那么多毫无约束力的 意向合同,这不是产业化又是什么?美国虽然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他 们也没有要求学校自给自足,中国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怎么反要求搞创收呢?现在大 学都在搞圈地运动,校园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办公室越来越豪华,勤俭办学 的宗旨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据说某重点大学创办了三个科技园,还在全国各地建 了五个研究院,大力发展所谓成人教育学院,实际上是降格以求的变相本科教育 这不是搞以创收为目的的产业化又是什么呢?国家安全靠国防,国家兴旺靠教育 ,这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两个命根子,保证国家安全的国防,谁都知道不能当成买卖;保 证国家兴旺的教育,怎么可以当买卖呢?这是最危险最可怕的买卖!国家在这个买卖中 巧取豪夺,教师在这个买卖中弄虚作假,百姓在这个买卖中不堪重负。 创建一流大学也是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喊出的口号,接着出现 千军万马争一流。一流大学是靠提口号建起的吗?哈佛大学有名,是在三百 多年的历史中逐渐自然形成的。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一朝一夕竖一个竿子就能见到影子 的,它是长期的、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 教育决策失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致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个分水 岭。譬如211工程、校长学者化、振兴教育行动工程都是在那时候; 一流大学、大学合并、985工程、大学扩招、研究生大发展等也都是九十年代 末的事。八十年代,中国大学还有一批职业教育家,他们都有比较强的决策能力,全心 全意办学,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可是,九十年代初以后的大学校长都是双肩挑的学 者,多数人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独立办学权,只能上传下达,照章办事。中国历 来有刮风的习惯,上面一刮风下面就跟风,教育领域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 想到教育问题,我就想用醉汉来比喻,酒鬼明明喝醉了,他就是不承认;教育 明明出了问题,教育当局也是不承认,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这是非常危险的 ,讳疾忌医,到头来只能酿成大病,现在中国教育就是一个患了浮肿病的病人。 出路在于改革教育部领导体制 记者:用什么办法能够对教育界起到强刺激作用呢?教育如何走出危机? 刘道玉:还是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从源头改起从教育部领导体制改 起。关键是教育部要放权,大力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不能再维持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 制了,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通过控制、分配资源来领导全国教育了。大一统 的领导体制,一旦上面决策失误,就是从上到下全局性的、长远性的,上面决策错了, 下面跟着执行就要跟着错么。如果是大学独立办学,你上面错了,下面可以不执行嘛。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我参加了那次会议,那个文件就 是强调要放权,但现在基本上没有实行。美国是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但是美国就没有像 中国这种教育部。美国于1980年才成立教育部,它只有两项职能:一是教育信息统计, 为全国提供信息;二是监督制衡教育公平问题,其它都不管。中国呢,教育部的权太大 了,基本上控制了中国教育的一切资源,这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委控制一切经济资源 是一回事。因此,教育部必须放权,从招生、科研计划、教学计划、教材、人事任免、 基本建设、评奖统统要放权,有的是放到重点大学你看哈佛、耶鲁,不都是自 己管自己嘛,它归教育部官员管吗?有的是放到各省市像美国的公立大学,主要就 是州里管。放权之后,国家教育部就是制订法规,制定宏观政策,负责监督制衡。 记者:当局或许担心这会危及对青年学子的全面控制,不是光教育部门改得了的 。 刘道玉:是的。有个记者就对我说:教育现在成了中国最保守的一个领域,甚至 比科技体制、比文化体制还要保守。科技、文化体制也都放开了,可教育体制迄今一 直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在运转。说起来这真算荒唐的笑话了,连大学生在校可以结 婚,教育部也发个文。有宪法、有婚姻法,你教育部该管大学生结不结婚吗?你凭什么 管?还发了个幼儿园管理的文件,国家教育部管幼儿园!由于它是按照计划经济的 思维方式来管教育,所以一举手一投足就错! 再比如招生,只给大学5%的招生权,自己控制95%!北大、清华招生,自己不能做 主吗?规定他们对5%的学生,分数线可以下滑30分。这要你教育部管吗?哈佛大 学招生招什么人,要谁不要谁,完全是它自己的事,你国家管不着。还要规定下滑30 分31分都不行?太可笑了。 说到底,教育部要放权,照老子讲的无为而治 。否则,中国的教育没有希望。 其次,要实行教育家治校,不能按照学术威望的高低来选拔校长,一定要选拔 那些懂教育、热爱教育、愿意献身教育的职业教育家来做校长。现在大学办得不好,校 长要负一部分责任,虽然他们很辛苦。我就公开提出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要由治 学的人来选拔治校的人,要将选拔校长的权力由党的组织部门转交给大学的教授们,他 们才懂得选什么样的校长。学术声誉并不是与领导能力划等号的,专门学问家与教育家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当。同时,不能把校长当成一个官员,不能给他规定任期,规定行 政级别。只要他干得好,教授们接受他,他就可以长期干下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招收的学生四年才能毕业,时间短了,怎么能检验他培养的学生好不好?我统计 了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干得好一般是都在20年左右,哈佛校长艾略特干了40年。耶鲁 大学的校长列文耶鲁本来与我们武大结成姊妹学校,他干了13年,是干得最好的。 列文13年来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没有教过一节课,他就专心致志地当校长。 要做一个职业校长,当完全的、整个的校长,而不能当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命分式 的校长,所谓命分式的校长就是一个人有了妻子,还想着情人。现在我们绝大部 分校长,又要当校长,又要参加人大、政协,又要出国开会还要带研究生这就 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你校长带研究生,申请基金、申请成果,别的教授当然抢不过你! 当了校长,就不得再从事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个人认为,校长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热 爱、值得献身的事业,小者影响千万人的学业,大者影响国家民族的命运。杰出的大学 校长常常是历史转型期时的民族精神的导师。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当前正 应该涌现出民族精神导师式的大学校长! 第三点,我认为应该大力整肃学风。虽然不能搞运动,但是要广泛宣传和检查,要 花大力气。这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乱世必用重典,不矫枉过正是纠正不 了的。 鱼渔和渔场 记者:你在武汉大学校长被免职之后,去搞民办学校,是怎么考虑的? 刘道玉:我这个人是理想主义者,我能做成一些事,是理想主义;我的某些失败, 也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者对现成的东西是维护的,追求眼前利益。理想主义者对现实 往往是不满意的,他总想变,追求完美,追求终极的关怀、终极的价值目标。我觉得一 个校长就应该是理想主义者,他播下理想主义的种子,才能够培养有理想的学生,才能 够从有理想的学生中收获精英。 但是理想主义者往往又是失败者。因为要实现理想就必然要改革,必然跟现实的利 益、与既定的体制发生冲突。我当时想办民办大学,没有办成,因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对民办大学控制得非常严格,国家有个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民办大学要求严加 控制上面要严加控制,下面就是一律禁止。我到珠海、到深圳、到海南 去尝试,都没有搞成,上面不批准,特别我又是个有些人眼中敏感的人。后来 没办法,去办民办中小学。我的想法也很天真:我是搞创造教育的,实行创造教 育需要从幼儿开始,趁思维还没有定型,就要培养创造性。这所学校办了六年,确实 还积累了很多经验,发表了很多文章,我还写了一本书《爱的学校》,由湖北人民出版 社出版,获得了武汉市教育成果一等奖。那本书,就是我办民办中小学的一个记录,包 括教育理念、方针、方法、校训、学风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我设计了一个在中小学 实施创造教育的一主二辅三结合模式,很成功,但是后来这所学校因为资金不足垮 掉了,教育改革也不得不被迫终止。   当时我以为民办大学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权,可以实现我的办学理念,其实这种理想 主义是根本不可能在当前中国实现的,私立学校的空间很小很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 全国出现私立中小学热,现在垮了80%。为什么垮?大部分是政府和公立学校打压 的结果。本来武汉市的私立学校办得很好,但是政府要重点中学搞一校两制,要他 们打着自己的公立重点学校招牌办一个民办中学,搞高额收费。中国的市民还是信 公不信私,所以几年之内,武汉市乃至全国,真正的民办私立学校很多都垮了。 民办大学境况当时相对来说稍微好一点,但也很艰难。现在呢,上面出了新招:出 现了所谓独立学院这就是公立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私生子:民间企业家 出钱投资,重点大学出招牌,迎合群众上好大学的心态。这实际上就是重点大学在变相 地卖文凭!真正独立的民办大学呢,空间就又被打压 他们总是打压! 与国外联合办学,卡得非常严,得教育部批准,外资轻易进不来。依我看,50年内 ,甚至100年内,像美国那样创建一批著名的私立大学,是不可能的。   记者: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比较中美教育,现在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给人知识,不如给人获得知识的技能),这句话的思路,对于将中国目前灌输知 识的教育方式转到培养素质,是有用的。但我认为,美国教育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给 学生以渔场提供让他们自己在捕鱼的实践中,锻炼提高技能的广阔空间。 用这个思路来看中国现在教育的问题,根本弊病就是当局对资源的高度垄断,限制民间 资金和外来资金,致使渔场无法扩大。不知你怎么看?   刘道玉:有道理。你这个鱼、渔和渔场的比喻,确实很形象地点明了 中国教育问题之所在。像我吧,对教育可以说非常锺情,但我如果没有渔场我能干 什么呢?一个热爱教育的人,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学生,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渔场 被他们牢牢地把持在手里啊!柏拉图,罗素,杜威,他们有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就能自 己办学,中国早期的教育家,也能办实验学校。 可是现在中国一切都要教育部大一统!有的民间教育家像南洋集团董事长任靖玺, 我还当过他的一段顾问呢,参观过他的民办南洋学校,他是晋商的代表,很有头脑,培 养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碰到由教育部统管的体制,他培养的学生就是素质再高, 过不了升学率这一关,家长要看升学率,学生也要看升学率   记者:他在2004年无偿地捐出自己的所有股份,退出了,写了个小册子,愤怒地 抨击教育部的利益集团压制民办教育。 刘道玉:最后他无法做下去就像北宋的宋江一样,你不被招安,就没法生存; 受了招安,就得接受他们那一套。我当年办学也是这样啊!所以现在我不办了,我年纪 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我现在就是思考问题,写文章,参加讨论,传播我的教育理念。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讨:中国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危害?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怎样救教育?怎样救中国? 刘道玉: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道玉先生的悲剧,决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这是一个中国人至今没有走出,而且还将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两代人的悲剧。不少发言 者对导致道玉先生下台的当事人耿耿于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看到,这个事情 还有更加深厚得多的时代背景,某当事人不过是影子而已。 有一位发言者提到,刘道玉的武大是当时中国的小深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直白地表达了武大当时在全国教育领域里的改革地位。可是,在一个对当代中国一无所 知,却了解世界现代文明的人看来,一所大学的重要地位需要借助于一个经济特区的比 喻来表达,真有点莫名其妙。 真正大学,从来就是一个特区。近代文明就是城市工商运动与大学运动相呼应的产 物。巴黎大学之于法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之于英国,柏林洪堡大学之于德国,哈佛大 学之于美国,福泽谕吉的庆应义塾之于日本,魏兹曼的希伯莱大学之于以色列等等, 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莫不是以大学特区为中心。即便在现代中国, 蔡元培的北 大也是现代中国的真正起点,国共两党政权崛起的关键分别也是黄埔、延安这两所准 大学,西南联大对现代中国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今天国人却有一个经验这是只有当代中国人才有的特殊经验,中国的繁 荣与深圳这个地名联系在一起。这里竟然不是大学,不是教堂,不是革命根据地,而仅 仅是南方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是它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凭什么?因为对面是香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与国际接轨。换句话说,中国 不是由内部智慧引领和创造的,而是由外部力量拽着走的。因此,与所有其它成功的现 代国家不同,它的特区不是自己的大学,而是这个能看到外国榜样、能与之直接沟通( 虽然还只是二手货)的小渔村。刘道玉是幸运的,那是在改革初期,中国人内心的生命 力还在激荡的时候,大学招生造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的振奋,也带来了大学文化的繁荣。 80年代初期,这位最 年轻的大学校长,这位最有胆识的大学改革家身上,聚焦了这个 民族新生的希望。他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洪堡、福泽谕吉、魏兹曼,有可能成为新时代 的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的,有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的。 也许刘道玉本来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居然放弃了做团中央书记,放弃了做武汉市长 ,甚至放弃了做教育部长的机会,只是专心做一个大学校长。这在当代中国人看来是匪 夷所思的,却不知在现代文明的国家,名牌大学校长是全社会最高的名誉。然而,这是 在中国,在一个只顾经济建设的中国,一个以跟踪别人既有时尚为发展之路的中国,一 个由一帮愚昧的、鼠目寸光的经济学家主导的中国,一个以GDP的增长为转移的中国, 一个居然想得出以大学产业化来拉动GDP增长这样荒诞主意的中国。 在这里,人是不需要拥有自己的大脑的,大学仅仅是服务于经济目标的工具。而且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学的独立思想和创造力不仅不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而且还构 成政治稳定的威胁。这样,大学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刘道玉,这面80年代大学改革的旗帜,可谓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他的命运原来早 已注定。1989年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是教育,似乎有了刘道玉命运的一线 转机。但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补充说,教育失误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失误。此后,刘 道玉彻底淡出了中国大学的视线。从来没有一个现代民族的真正崛起,不是以自己真正 的大学为核心的。   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改革 原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 2008年3月22日 一、大学教育改革应从体制改革入手 1. 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它的重大意义怎么 估计都不为过。其中有两位历史功臣,一个是冒险为很多人平了反的胡耀邦,他是 中共的良心;另一个是赵紫阳,推动了农村改革。回忆自己参与关于教育体制改革草 案的制定。可惜的是这个草案后来不了了之。邓小平讲话中谈到对教育问题的高度 重视,可惜没有落到实处。 2. 何谓从体制改革入手。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的困。要减政减权, 有系统的进行改革,要扩大学校自主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衡量教育的 标准是人才,而不是经济指标。可惜现状并非如此。 3. 为何要从体制入手。教育体制属于中观的体制。中国自古有大一统集权的体制传 统,教育体制也不例外。特点是垄断一切教育资源。甚至出现教育部的法盲行为,管得 过宽,与现有法律都产生了抵触,如限制学生结婚、租房甚至买电脑这在刘道玉的 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大学。教育体制的集权还体现在工程思维上,巧立名目,炒 作。各种各样的教育工程计划,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各种评比,搞形式主义 。浪费宝贵资源,好大狂的做法。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计划教育。这 与市场经济是相悖的,与教育规律是相悖的,与时代精神是相悖的。 4. 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盛行。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大学普遍没有特色,缺乏创造性? 这和瞎指挥和冒进有关。比如合并大学,是以行政命令的方法合并的,不能体现大学自 身的需要。211工程搞了10余年,劳民伤财。毫不客气地说某些大学虽然进了211,但是 本质上是垃圾。大学的发展和合并,就要像自由恋爱,而不是包办。本科教学评估, 逼良为娼,形式主义,不能再搞了某参加教学评估的校长这样告诉他。 在这样形式主义盛行的中国教育界,却没有大学抵制,这一定程度上和中国人同 向思维的定势有关,也难怪现在豪华建校的浮夸建设之风。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事业 的悲哀。 二、独立、自由、自主是大学的精神 1.大学的理念。回忆了大学的起源。大学的理念精神决定办学思维和体制。中国 大学没有教育家,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家都不懂哲学。西方的哲学家很多都是教育家,哲 学家很多研究教育。因为不懂哲学就不懂思维,不懂思维就不懂教育。而中国的哲学家 却专门研究政治。 大学的理念很重要的就是独立,或者说是对外界的冷漠。独立,追求真理,精 英教育,分权管理是大学理念的重要信条。西方大学的起源在教会学校,那是学者们 与世隔绝专心治学之地,和世俗纷扰甚少。中国的大学以国立大学为起源,早期的教会 大学并没有得势。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和集权有关,不独立,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2.中国大学的问题。移植西方大学没有灵魂的躯壳,模仿出不伦不类的体制。 用他自己编的谜语:中国的教育体制剥了壳的熟鸡蛋,外面是白的,是西方的, 里面是黄的,中国的。 三、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体制 1.必须改革大一统的体制。举例美国教育部,职能范围很窄,只管教育公平与统计 事务。按老子的话说,无为而治,当是给当下中国教育部的箴言。教育部如果太 有为,下面的学校就无为了。 例如:应该在高校民主选拔校长,作为民主改革的突 破口。因为高校是最具有理性的机构,选民素质条件具备。解放前的武大,校长的选拔 权就给了学生和老师的。作为一个校长,他学术贡献并没有其教育思想更能衡量其资格 。 北大从前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校训很好,可惜现在有一个不伦不类的校训。 2.招生体制必须改革。统一高考在现在不适用了,作为参与恢复高考和高考30年进 程的人他如是说。制衡办法:三权分立。教育部制定监督,考试院独立组织考试,大学 自主录取。举例美国模式。 3.改革教学与管理体制。80年代武大的成功改革,连北大的教授都想来武大,高考 状元来武大,成功就在体制改革。比如学分制。但是现在的学分制,很多学校是真的学 分制还是假的学分制还有待商榷。 4.改革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专才还是通才?以前学习苏联,培养专才,但是现在 俄罗斯大学已经抛弃那一套了,中国为什么还坚持?以前反对这种模式就是右派了,而 今天坚持这种模式是实用主义在作怪。大学要全面培养素质,而不是进行职业教育。不 是名校名师出人才,人才靠的是志趣、兴趣、信念、执着、成功。中国的科学家研究的 不是自己的兴趣, 而是国家的任务,这就是中国为何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的动力在于好奇心和闲暇。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总之,中国需要大学教育精神的启蒙。   一个大学校长的最后自白 前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 2008-03-23 既然计划经济不能振兴我国经济,难道工程思维就能够振兴我国经济吗? 中国教育是大一统体制。教育部把持,也垄断着一切教育工作的决策与管理 权。他讽刺地说到现在大学生结婚还要教育部批准,这群人就是法盲!还有大一的 学生不让带电脑,不让在外租房,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回想他当年上学的那会,班 上有结婚的,有怀孕的,还有生小孩的,恋爱,结婚是每个成年人都享有的权利,而教 育部连这个都不懂。他指出现在的教育部就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又要管,这就 是没有抓准方向! 他还说到,我国现在的教育就是一种工程思维。这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模 式,是典型的好大狂和形式主义。但是,既然计划经济不能振兴我国经济,难道工 程思维就能够振兴我国经济吗?文革前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为23所,78年为34所 ,现在为76所,越来越集权!现在流行什么教育工程,什么211工程,973工程,阳光工 程明显带有炒作之嫌。而这样做会对我们的大学造成很消极的影响: 大学无个性 ,千人一面,万人一格;无创造性,瞎指挥,大跃进;相互攀比,评估造假;形式 主义盛行。对于大学的合并热潮,他幽默地打趣道这是逼良为娼,我们一定要提 倡自由恋爱 中国大学的体制是剥了皮的煮鸡蛋外白内黄 独立、民主、自由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他从大学的起源讲起:西方大学起源于意 大利和法国,世界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都是由教会主办的,现在的大学精神 都源于那个时代。中国最早的5所大学也是教会主办的,可惜没成气侯,国立大学走上 了主流,鄙校就是当时最早的一所。中国的当代教育主要还是学西方,可悲的是,我们 只学会了形式而没有通其本质,移植了躯壳而没有灵魂,搞得不伦不类,没有自己的理 念。 他言辞犀利又不乏幽默:谜语:中国大学的体制打一个双色熟食 谜底是剥了皮的鸡蛋外白内黄套用西方的模式,但是还是沿用中国的传统 思维模式。 我一生搞教育,思考得越多就越痛苦。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因为 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学术体制!那么中国怎么才会有?究竟要用什么样的体制?我认 为,要用道家的无为,上不为,下才会有为!中国需要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 动,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教育如何搞?老校长提出了他的建议 : 首先,要改革校长选举制度。哲学教人思考,校长一定是要具有思想家的素质的 教育家。但是中国很怪:教育家不懂哲学,而学哲学的有不搞教育,他们专心政治。还 有就是要民主选举校长,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要治学人选举治校人,这样才有出路! 其次,改革招生制度。他主张三权分立,教育部拥有决策权,独立考试院拥 有考试权,大学拥有招生权。取消全国统一考试,采取大区、省、重点大学和艺体院四 类分别考试的方法。指出大学录取一定要有针对性。 接着,改革教学与管理体制。移交于制度的改革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民主、自 由的体制。他回想武大当年的辉煌,北大教授、学生都想转到武大来但是,现在落 伍啦!他有一点无奈,现在好多大学弄的都是假的学分制度,如果一个学校不许学 生自由转系,自由听课,那么它就没有学分制。 最后,要改革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我总结人才的成功模式就是:志趣信念 理想执着成功他这样评价自己:年老未敢忘忧国。他坚信,执着追 求会让中国教育的明天充满阳光! 互动环节 刘: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的选择,在我刚从苏联回来的时候周总理当时让我去从事军 事,我没去,如果当时去了,我可能成为一个将军了。我热爱教育!并且执着从事教育 改革,对于这项事业我一直很激动。是的当时是有人跟我说过,如果我做了教育部长也 许回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京官难当呀!在皇帝身边,你快了,他说你 冒进, 慢了,他说你落后那个舞台不适合我,我只有在武大这个小舞台上呐喊,现在这个舞 台也没有了,我的舞台就是我的家,我的书。我一年出一本书,十篇论文,谈教育改革 话题,六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一次性出版。我相信,只要坚持,中国的改革就会有希望 !你们要记住:历史是沿着改革的道路前进的! 问:顾海良书记前几天发出公告说,武汉大学明年开始招收35%的高价生,说是为 了偿还债务。刘爷爷,你作为武大前校长和教育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到底如何解决还是要慎重,如果只是为了还债 ,那么还真是值得考虑,我们不能够把债务转嫁给家长。当然各个学校的标准也不一样 ,例如美国的学费就很高,但是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大学生 几乎不用问家里要钱就可以生活;印度的学费很低,但是还有很多人支付不起。学费上 涨牵一发而动全身,物价上涨都要听政,学费上涨也要听政再做决定也不迟呀!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15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刘道玉:我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转载)
sfguo 2008-8-27 19:27
2007年4月16日,刘道玉先生接受了华中大研究生报记者的采访,带你走近这位身边的名人。 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登于《中国研究生》2007年第五期 定格在教育工作者最合适 记者: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大学校长、社会活动家、学者等身份中,您觉得那种身份最适合您? 刘:在汉语词汇中,专家一词似乎具有特别的含义,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它更是情有独钟。其实,在西语中,家与工作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如 educationist (教育学者)、 scientist (科学工作者)、 chemist (化学工作者)、 mathematician (数学工作者)、 physicist (物理工作者)、 biologist (生物学工作者)对于我来说, 尽管人们给我冠以各种称谓,但是我觉得把握当成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适合。 因为我从教迄今整整 50 年,其中担任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工作前后共 25 年,占去了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从研究兴趣上来说,我热爱教育,执着地励志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倾注了我几乎全部的精力。如果说有一点成就感的话,大概也是在这一方面,先后出版了 12 本专著和 300 多篇文章,所以我定格在教育工作者是符合我的身份的。 记者:如何从化学家到钟情于教育事业的? 刘:的确,我自幼崇拜发明大王诺贝尔,因此学习化学是我实现成为一名诺贝尔式发明家的必然选择。但是, 阴差阳错地使我于 32 岁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副教务长, 39 岁杯任命为党委副书记, 44 岁杯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 48 岁任武汉大学校长, 54 岁被免去校长的职务。 尽管我十分不愿意做官,但那时我别无选择,被迫地逼上梁山。所以,我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和任职超前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离职超前的人。 由于过早地任职,使我失去了从事化学研究和发明的舞台实验室,消极、沮丧是无济于事的。这时,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目标,把自己从事发明创造的梦想异化为研究创造教育的志向,虽然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发明家,但是培养出更多地发明创造性的人才。从此,我就走上了长达 25 年创造教育与研究之路,至今仍在不停地追求。 崇尚教育改革 记者:在武汉大学任职期间,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动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效果? 刘:我于 1981 年 7 月,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第 19 任校长,被认为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校长的人,是中国重点大学最年轻的校长。这些报道,无疑把我推到了火炉上烧烤,我没有退路,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履任之初,正值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胡耀邦总书记的一句话对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他说: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我很欣赏这句话,很符合我的个性和价值观念。 我之所以 崇尚教育改革 ,动因有三点:第一是改变武汉大学落后面貌的决心。解放后,武大的学术地位不高,一所在解放前被称为全国五所名校,为何一落千丈,而成为一所老牛拉破车的大学呢?这是解放后一连串左的政治运动造成的,弄得广大知识分子风声鹤唳,无心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要振兴武汉大学,必须肃清左倾路线的流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思想,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于是,在履职后不久的的全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我就提出了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第二是我的创新教育情结。改革和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是我对传统文化的保守教育体制的不瞒,这是从我学习的经历中逐步形成的。这三点因素,就合成了一股改革的力量,一直推动我在改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记者:当年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效果?在改革中遇到那些困难? 刘:的确,改革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创造出奇迹来。我以为当年的改革取得的明显效果有三个方面:第一,营造了民主、自由的校风,使这所老校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例如,大力提倡自学,学生如果对教师的讲授不感兴趣,可以不上课;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和系科,甚至可以在校际之间流动;支持学生创作和科学研究,允许学生成立他们喜爱的社团等。第二,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了在国家科研奖项上零的突破,当时获得的科学发明奖已经位居全国高校第二;第三,培养出了一大批创造性的人才,如邹恒甫、易中天、赵林、郭齐勇、邓晓芒、辜胜阻、艾路明等。 当然,改革有阻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来自于群众的不理解,有时候会遇到冷嘲热讽的议论。但是,这并不可怕,通过思想工作是可以沟通与他们达成共识的。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教育主管领导部门的干预和指责。如果没有一点大无畏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改革的。在改革中,我就与前国家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进行过三次面对面的辩论,一次是实行学分制,第二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第三次是为取消政治辅导员。当然,我们的辩论是不欢而散的,我依然我行我素地坚持改革。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30到50年 记者:你曾经提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 30 年到 50 年,主要有哪些差距?怎样缩短这些差距? 刘:的确,我是说过这样的话,当然这只是一种估计,不一定很准确。 如果中国大学能够提前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我愿意承认自己判断的错误。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的理由:第一,虽然西方国家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但是那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主要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的。从时间上算来,大概也就是 30 到 50 年的时间。第二,有人作过统计,诺贝尔获得者 80% 集中在那些著名的大学。而一个新兴的国家要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从建国起大概也需要 30 年到 40 年。然而,我国建国已有 57 年了,至今仍然没有诺贝尔奖的突破,这绝对是不正常的。第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于积累,至少需要两代人的努力奋斗。人才学上一代人大约是 15 年,所以也需要 30 年左右。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水平大学主要差距有三个方面:一是没有领军世界学术地位的大师;二是没有堪称世界顶尖的原创性的重要成果;三是没有被国际公认的科学学派。这一切又是因为没有独特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没有独立、民主、自由的大学精神。 如何缩短这些差距,最重要的是克服急躁情绪,纠正目前存在的严重浮夸作风,实施创造教育,营造民主自由的学风,支持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重在积累,把创建一流大学当作一个执着的过程,而不是当作一个目标而刻意的强求。 记者:您当初提出一些想法如学分制、自由转专业等已经成为可能和现实,那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刘: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点是围绕着教学制度进行的。接下来,我准备再进行第二个十年改革计划,可是还没有等到我改革措施出台,我就被学校突然免职。据我观察,我的那些改革措施至少仍然还没有哪个学校提出来。 我的第二个十年改革计划,重点是围绕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从重视知识讲授向基本理论与科学方法转变,至少要用 50% 的教学时间讲授科学方法方面的课程,如《方法学》、《思维科学》、《创造思维方法》、《简约思维方法》、《数学猜想思维方法》、《仿生思维方法》等。这是因为方法比知识主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就可以自己去寻找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第二,推行我设计的创造教学模式,即SSR模式,把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第三,进行文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摆脱文科教学技术和形象化。同时,取消文理分科招生方法,实行文理并轨,从而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这些设想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开展这方面的改革试验,相信能够给我们沉闷的高等教育带来勃勃的生机。 创造成了泛滥的口号 记者:您经常提到创造型这个词,创造型应该体现在那些方面? 刘:我研究创造教育25年,先后提出了创造型人才观、创造型的教学模式和创造型的教学机制等。 依我的理解, 创造性的人才应当具备三方面的素质: 第一,应当具备创造性的 个性 ,比如敢于表现自我、设计自我和实现自我;敢于批评和冒险;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等。第二,具有创造性的 思维能力 ,如灵感思维、联想思维、散射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这决定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素质。第三,要具有创造性的 实践能力 ,这是我们中国学生所缺少的,它决定能否把创造性的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 记者:创新是魂。可是现在高校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强调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刘:我对于现在媒体上创新一词的泛滥和某些人把创新当作口头禅很不以为然,这实际上还是形式主义的遗风。如果人们仍然维古、维书和维上,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还是抱有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教条不放,那中国人怎么会有创造性?至于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中只看论文数量,这完全是政策上的误导,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在作祟。其实,不仅大学是如此,而且国家的评奖政策也是如此。例如,自 2000 年的国家设立了最高科技奖以来,已经评了 6 届,共 10 人获得了最高奖,每人奖金 500 万元。获得者中年龄最大的是 89 岁, 80 以上者 5 人, 70 岁以上者 4 人, 64 岁一人,平均 77.4 岁。我注意到这些人的成果,都是列举了他们一生的成就,论文都在几百篇,但是我看不出他们创造性核心成就是什么。这给我的印象是: 注重数量而看不出重大原创性的成就;推崇老年科学,忽视了广大中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此,有人评论道:看了最高科技奖的评奖结果,真的看不到中国科学技术振兴的希望。 研究生要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 记者:您认为人文科学应当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比读书重要。那您对我们应当如何把握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呢? 刘:在 40 年前,我在苏联读副博士研究生,有过研究生的经历。通过对比,我决定苏联、德国、日本研究生制度最严谨。我国对研究生教育就相对糟糕。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没有作研究生的经历,有的甚至是本科教育也不完备;研究生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本科生教学方式,没有体现以研究为主;研究生从录取到答辩,依然还是看分数,完全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改革和整顿,宁愿少培养一点,不能滥竽充数。 在目前的情况下,作为研究生如何把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呢?我不一定能提出什么有益的建议,但我希望每一个研究生都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要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要通过自学组成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要树立严谨、求是的作风,要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和好奇的课题,因为兴趣决定观念,而信念决定学术命运。这是中国科学工作者最缺乏的,他们大多数没有好奇心,只是 习惯于做国家的任务,为申请课题、经费、评定职称和鉴定成果而忙碌,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宽松的创造空间,这兴许就是中国不能做出重大原创成就的原因。 中国有一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本人。虽然你们不能改变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但你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希望你们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这是你们能够做到的。 做自己想做的事 记者:您现在关注哪方面的问题?近期有何工作安排? 刘:我已退休十多年了,离开大学校长职位也快 20 年了,年龄已超过孔夫子的大寿。但是 我对教育改革的情结仍然没有了结,仍然在关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拒绝任何社会顾问之类的兼职,特别是涉及到与商业有关的活动。我认为一个严肃的学者,应该远离商业、金钱、新闻炒作和权力,要安贫乐道地做学问。现在,我主要从事三件工作:一是领导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致力于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奖励创造性的人才。二是继续研究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普遍实施创造教育而闹旱;三是继续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国家高等教育决策中的失误和问题,无保留的提出批评和建议。 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我已不能奢望再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果了。我患脑中风已 11 年,留有右手书习颤抖的后遗症,我每天只能靠电脑工作 3 到 4 小时每年出版一本书和 10 篇文章。我已是我能承受的最大的工作量了,所以我不得不谢绝全国各地邀请演讲和媒体的采访。 至于今后的打算,我计划完成两件事:一是着手撰写我的第二部自传。自传是一种史料,真实地纪录了自己的人生和从事教育的经历,对于了解我国一个时期的教育发展历史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向社会关注和关心我的人们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交代。二是想清理和编辑我的大量的文稿和书信。如果可能的话,准备出版教育文集和书信集。三是针对教育的形势和问题,写一些随笔和评论,仅此而已。 记者:回顾过去的岁月,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欢乐也有悲伤。但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是无怨无悔的人生。总的说来,对我感触最大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 人只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无论如何不能委曲求全。 我自己之所以多次拒绝做官,执着地追求教育改革,正是出自于这种信念。我知道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愿意机械地服从指令的决定,这是与中国官场的规则不符的。所以我宁愿违反组织纪律,而不愿做一个唯命是从的人。 第二, 改革创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但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振奋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开创新的事业;沉重的原因是因为改革创新是冒风险的。这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指出的:新的事物即使再先进,因为人们不适应它,所以宁肯抱残守缺。这正是改革和创新困难的原因。所以对于改革是叶公好龙者居多,而抱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改革者实在太少了。我欣慰的是我曾经下过地狱,而我的悲剧也是因为改革而遭致打击,但我无怨无悔。 第三,是关于 讲真话的问题。 从伦理上讲,谁也不会出来反对说真话,但是实际上敢于说真话特别在危及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能够说真话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了。我崇尚 说话不留余地,做事不留后路 的信条,说话和做事从不察言观色,也不取悦于任何人。因此,即使身陷囹圄时,也决不能违心地检讨和认错,永远保持知识分子的冰晶玉洁的风骨。我给自己立下做事的标准: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好恶辨是非,不以得失分亲疏。 我过去是这样做的,今后永远也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永远活得像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