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震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城市震灾危险程度评价
jiangming800403 2013-4-20 18:02
中国恐怕是城市直下型地震风险最大的国家,全球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 。 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caj 自然灾害学报,13卷,第1期 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扬子古地台的阻碍,因此川滇高原多地震。地质学上讲“逢谷必断(层)”川滇高原河谷多活动性断层通过,存在着发震可能。但是,河谷地带又集中当地少数平地,是人口和城镇的密集区,因此,一旦地震必造成灾难和损失。 但是,我国城市直下型地震风险最大的首推台湾和华北地区的海河平原及郯庐断裂(山东、辽宁),以及汾渭谷地和西北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天山、昆仑山诸山脉山前的深大断裂。 比如,我所在的陕西,存在发震可能的渭河大断裂就通过宝鸡、杨陵、咸阳、渭南市郊以及多个县城和许多乡镇。虽然华县8级强震的重现期应该长达数千年,但是人口稠密的陇海铁路沿线,未来几百年内,不敢不发生7级左右强震,很难太平无事。西安——拥有近500万人口的西北第一大城市,其北郊有渭河大断裂通过泾渭三角地带,东有泾河-灞河断裂,东南有临潼-长安断裂,但是似乎这些并没有阻止城市发展的步伐。 但是即使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其破坏范围有限的,七级强震,极重灾区的长轴半径也只有10来km,短轴只有几公里。8级地震极重灾区的短轴也一般不会超过10km,长轴可能沿断裂带延伸几十千米。距离震中10余公里的芦山县城(芦阳镇)再此次地震中高层建筑受损并不严重,社会生活尚正常。 以目前的建筑抗震水平,在七级地震震中附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损不会太严重,但砖墙和砖混结构可能大量倒塌,但是抵御8级地震,可能需要钢结构,我们只有自求多福了。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了解身边的断裂带。
个人分类: 安全与健康|3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震灾后听不到的声音
rbwxy197301 2010-8-17 12:30
震灾后听不到的声音 作者: 许小峰 2010-08-11 22:05:54 来源:南方周末 不能在次要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段情节:男主角方达看到同事们慌乱逃避时喊了一句话: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这使我回忆起不久前在日本东京大学听过的一次地震灾害防御讲座。 演讲人是东京大学的地震灾害研究学者目黑公郎教授。为了掌握地震发生后的真实信息,目黑教授曾走访过多个地震灾害易发国家,也到过中国的汶川地震灾区,细致地研究过三十多个地震案例,如1996年秘鲁纳斯卡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3伊朗巴姆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等。特别是对发生在1996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的日本阪神地震,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出了一本专著《错误百出的地震对策》,对防震对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看法。 例如,有人在震后发现搜救犬可以在废墟中寻找到幸存者,就主张应该通过购买或训练搜救犬来开展震后营救工作。但经目黑教授对多个国家震后救灾的实际资料调查分析,真正通过搜救犬发现的生存者是极个别的案例,如土耳其和印度地震各通过搜救犬发现过一名幸存者,多数情况下只能发现少量遗体。因此,目黑教授的结论是:搜救犬的作用有限,新闻价值远大于实际价值。 做研究时,目黑教授特别强调看现场、实践性和从重要问题入手,在演讲中也处处有所体现。 我清晰地记得教授展示出的一张图:上面是阪神地震死亡人数按年龄的分布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到在60岁以上的老龄区间出现了死亡分布峰值。教授向听众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分布?有人回答:年龄大的人反应和行动都慢,体质也弱,来不及躲避。教授说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他又指着图问:为什么在20到25岁年龄组也出现了一个死亡高值?这次没容听众回答,教授自己开始解释:经过现场调查,造成老年人死亡比例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他们的住宅都比较老了,早期的建筑抗震能力差,且老年人腿脚不便,更愿意住在一层,而一层楼在地震中受到的剪力最大,破坏也最严重。此外,20到25岁的年轻人的死亡,多数是因为他们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会租用价格便宜但质量不够好的房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房屋质量是致命的主要原因。 为了补充说明这一点,教授又给出了另一张图。上面显示了死亡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统计表明:死亡地点86.6%是发生在自己家里,92%的死亡是在6点前发生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死亡的人都没有机会逃离他们的住所,且是在地震发生后十几分钟内丧生的。这些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教授的结论,由于建筑质量问题,这些在震后死亡的人确实是没有机会逃离,这是关键所在。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如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5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地震,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房屋倒塌,造成数万人死亡。 目黑教授提出:要听听不到的声音,看看不见的事实。面对沉寂的废墟,要下功夫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有的奇迹可以提供新闻价值,如搜救犬发现了某处的生命存在,但不能在次要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目黑教授还讲了其他一些内容,如100美元加固法,一种可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的简易房屋加固技术,以及他所做的评估试验等,这些都是围绕着提高房屋质量这件最重要的事而展开的。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目黑教授在震后所做的细致调研分析。这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实的工作态度,不轻信、不武断,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化解无谓的纷争,使任何事前的假定和判断都能最终基于量化的事实与分析。 有了目黑教授等学者在阪神地震后所做的研究和得出的结论,日本在震后制定了抗震改建促进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抗震诊断和抗震改建,文部省还从1996年开始实施学校建筑抗震改建5年计划,后来又延长了两次,至今还在进行。目前日本的学校经加固后,都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作为避难场所。 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各种灾害案例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工作中的科学防范水平,相信日本学者的做法对我们会有借鉴意义。(作者为国家气象局副局长)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831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1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地震:震灾表达及减灾对策分析
cgh 2010-5-6 16:18
面对地震:震灾表达及减灾对策分析 本人不是专门从事地震灾害方面研究的,但是参加过汶川地震灾害评估,下面仅根据个人认识对震灾进行简单分析,中国地震局下属单位有相关的灾害评估的研究成果,并有相关的评估标准,其它部门可能也有相关研究,这里只求起到总体认识的作用,仅供参考。 一、地震灾害分类表达 专业的分类是如下:地震灾害损失分为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救灾投入,经济损失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房屋建筑、室内外财产、生命线工程及其它工程结构重大工程设施、大型企业设备损失。 简化分法:震灾总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 直接损失又包括人员损失、房屋建筑物损失、生命线工程损失、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地震导致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受到影响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可以理解成震灾对正常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一般比较难以简单估计,这里不讨论。 直接损失中和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是人员损失、房屋损失和室内财产损失,其它各项在此也不详细介绍。 人员损失分为死亡人数、重伤人数、和轻伤人数; 房屋建筑物损失可以分为不同建筑结构(可分简易房屋(砖木、土木)和非简易房屋(框架、多层砖砌))、不同破坏程度(可分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坏)。 室内财产损失一般在房屋中等破坏以上才会产生。 二、地震损失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 一个地震会形成一定的影响范围,即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震级大小、发震构造性质与展布、震源深度等。一般用地震烈度图表示。也就是说,不同地方的受灾影响不一样。同样结构的房屋在不同位置的破坏程度可能不一样。 而在同样地点(即受地震影响一致)的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请注意,这就是房屋进行抗震设防、采取达到一定抗震性能的结构。 人员的伤亡绝大部分是房屋发生毁坏或者严重破坏时形成的。换句话说,房屋的破坏情况又决定了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损失。 三、震灾损失的减灾对策比较 通过上述直接灾害损失分析可以比较不同减灾策略的有效性: 1 、地震的准确预报 地震的准确预报,人们可以提前躲避危险,包括地震预警等可以提前关闭生命线减少次生灾害。人们也许能提前转移部分室内外财产。但是,对于房屋损失、大部分室内外财产没有任何减灾效果。影响准确预报的因素很复杂,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从物理机制上研究清楚,可能需要的工作包括发震区域、发震断层的判定(缩小目标区域),前兆观测网络的建立(地面的、地下的、空间的),有效的前兆信息与地震的关联机制等 2 、抗震设防 抗震设防简单的理解就是在特定烈度区域建设能够抵御相应烈度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生命线工程等,房屋至少达到抗倒塌。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到,有效减少房屋的损失就可以显著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室内外财产损失。 烈度区划简单讲就是在震前估计地震影响的空间分布。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已经制定过三代全国性地震区划图,目前(十一五期间)正在修订新一代区划图。重点工程都进行单独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十五期间有二十个大城市完成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区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地震危险的空间分布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既起到抗震作用,又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不要盲目提高设防等级。 3 、抗震救灾 救灾的减灾效果可能只能在于减少人员死亡,对于房屋损失、室内外财产损失没有有效减轻。所以,救灾只能以人为本,是最后的办法,是补救性措施。救灾的成效的影响因素包括灾害的快速判定、救灾设备等力量的效率等。同时,从前述损失分析可以看到,救灾的投入间接的增加了地震的损失,即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换取人员伤亡的损失。 很显然,将所有的地震损失归结为没有有效的地震预报是很极端的。 四、两个常见问题 1 、为什么预报不了地震却有可能知道某个地方会不发生地震? 在非发震构造区一般不会发生地震,即在特定地区在任何时间都不会发生任何大小的地震,所以不存在预报的面临的时间估计问题,更不存在大小估计的问题。所以,某些辟谣是合理的,但是受地点的约束,即发震构造的控制。 2 、灾后重建一般都没有地震局的事情了,新闻报道重建规划单位中一般没有地震局,为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向地震局以外的部门问,但是很容易从上述判定它是否合理,因为抗震设防与区划密切相关,否则可能造成盲目设防浪费或者毫无设防使悲剧重演。 其它?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欢迎链接。
个人分类: 地震|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