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肠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癌症为何“年轻化”?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7-18 14:15
文/嘉宾: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主持人:本刊编辑于静宇 来源:辽宁家庭科学杂志 【主持人】我查了一下资料,罗京是去年7月查出淋巴癌病情,一年未到就英年早逝了。近几年和他一样令人扼腕的,还有李钰、陈晓旭、梅艳芳、傅彪等中青年明星。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听说患上恶性肿瘤,就不久于世的。原来,我一直以为癌症是一种老年疾病,近年来,我们身边的青壮年癌症患者正渐渐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何教授】由于大多数肿瘤的形成需经10年以上时间,所以癌症患者中以中老年人为多。但是,现在癌症患者有低龄化趋势,以常见的肺癌、胃癌和大肠癌为例,3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已占全部患者的5%—20%,中年人的比例要更高一些。至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还是先从心身原因谈起。 让女博士却步的深圳“卅岁”现象 【何教授】从心身学角度看,癌症年轻化的根本原因,还是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导致的。 先说个例子。曹某是我指导的女博士,06年毕业前夕,我两次去深圳为患者诊治,曹某作为博士生,待诊抄方。刚到深圳,她感觉特好,主动与接待人员提出,希望留在深圳工作,对方也十分乐意接受。 第一次出差结束,曹某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深圳30岁上下的乳腺癌患者特别多”?第二次出差结束,曹某说:“我坚决不来深圳了”。原因就是深圳外来女性的“卅岁”现象。 【主持人】“卅岁”现象?与癌症有关吗? 【何教授】当然有关。曹博士跟我待诊多年,对各地情况应该说是有所了解的,她所说的的确是事实。 根据我们长期观察,上海、北京,包括广州等大城市的乳腺癌患者,年龄段集中在38-48岁左右,农村还会晚个3-5年。但深圳有个奇怪现象:27-33岁之间突兀地冒出一个高发人群段。这些女性到深圳“打拼”,才刚过了5-6年时间,绝大多数干得不错,已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份比较体面的事业或工作。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乳腺癌魔击倒了她们…… 何也?深圳市场竞争剧烈,生活节奏紧张,这些优秀女性被甩入了一个高速旋转的生存漩涡之中。这种极度亢奋的心身状态,及其相伴随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紊乱,自然是癌细胞发生的“催化剂”和癌症发展的“温床”。在高强度压力下,优秀单身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更容易受干扰。 很不幸的是,这种深圳的“卅岁”现象,正在向内地其他城市迅速蔓延,向整个青壮年人群蔓延。青壮年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很多人同时还为自己加压呢。从创业励志和心身健康发展两个方面看,这究竟是福是祸?难以一言评说。 鉴此,已有健康专家呼吁人们应注重“慢生活”。对此,我颇表赞同。 生活环境与习惯不容忽视 【何教授】至于癌症年轻化的其他原因,遗传因素不能排除,这里我就不多谈了。 自然环境污染的加剧是一个重要原因。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诱因或直接原因便是包括农药在内的化学物质。 生活环境污染也是引发癌症的一大因素,而室内环境污染的两大来源———吸烟和放射性物质氡是诱发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疾控中心统计发现,在肺癌患者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死亡率高4.5倍。与长期在氡低暴露的室内的人相比,在高暴露的室内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高30%。无疑,青壮年是吸烟大军的主力,而在有害的工作环境中忙碌的,绝大多数是青壮年人的身影。 此外,饮食上的随意性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大原因。现在人们酷爱吃烧烤煎炸类食品,还有一些腌制品,其中就有不少含有致癌物质如丙烯酸脂等。青壮年人热衷于夜生活,或因为工作常熬夜,有的还吸烟,这些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夜间是细胞裂变最旺盛的时期,睡眠不好就很难控制细胞变成癌细胞。    青壮年抗癌多误区 【主持人】刚才谈到癌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那么癌症年轻化在具体病症上有什么新特点呢? 【何教授】青壮年人对抗癌症有很多优势,当然也有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确诊期长——青壮年肺癌常误诊 青壮年肺癌有其独特之处,即癌肿生长快、恶性程度高、病程短。未经治疗者的平均自然生存期仅1.4—5.1个月,而老年肺癌患者为6.5个月。青壮年肺癌的转移率达66%,愈后差。 由于人们对青壮年肺癌不够警惕,加之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误诊率据统计竟高达80%,大多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青壮年肺癌患者从初诊至确诊平均需6.5个月,而老年患者为3个月。这样,确诊时就有60%以上的病人已属中晚期,只有20%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故青壮年肺癌患者的存活期大多较短。 ◆恶性度高——青壮年胃癌病程短 青壮年胃癌的症状以右上腹疼痛为多见,约占病人的3/4左右,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胃部症状一定只位于中上腹。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病程短,70%的患者病程为6个月至1年,平均为16个月,而老年人胃癌患者平均为66个月。青壮年胃癌好发于胃窦部,胃壁浸润较深,胃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达90%。因此,青壮年人出现反复的上腹部(尤其是右上腹部)胀痛、不适,并伴有消瘦、贫血或消化不良时,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立即去医院进行纤维胃镜、X线钡餐造影、胃液分析、胃脱落细胞刷检等检查,以期及早诊断,提高疗效。 ◆受“痔”蒙惑——青壮年肠癌易忽视 青壮年大肠癌形成的初期,病变小而局限,病人常无明显不适感。随着癌肿的生长,即使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也仍易被病人忽视。原因有三:一是在人们的印象中,青壮年很少发生大肠癌,故警惕性不高;二是易受“痔”蒙惑。常言道:“十人九痔”,病人常把肛门部位的不适误认为痔;三是易将大肠癌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与慢性肠炎或菌痢混淆,从而忽视了肠癌的可能性。由此导致临床确诊的大肠癌青壮年患者,大多数已属中、晚期,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癌症“年轻化”也不全是坏事 【主持人】听您这么一讲,可真是触目惊心。 【何教授】其实,癌症年轻化并不完全是坏事,从另一方面看,也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新技术可以及早发现疾病,新增肿瘤的另一原因是新技术的使用。 例如宫颈癌是30-50岁的女性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居我国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每年新增病例13.15万。该病在早期不易被发现,无症状潜伏期可长达20年。如果能在癌症处于潜伏期时被查出来,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而且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以往对宫颈癌的检查是采用巴氏涂片法,因为涂片中无法去除掉黏液和杂质,准确性存在一定偏差,检出宫颈癌一般为中晚期。现期采用的新技术“液细胞病理学检查”,大大提高了宫颈癌的检出率和组织活检的确认率。    每年体检非常重要 【主持人】所以,我们要定期坚持体检,把“潜伏”的癌症及早揪出来。 【何教授】完全正确。在某医院体检中心2008年的年终总结会上,出现了一些惊人的数字:一年中,共检出各种癌近百例;最年轻的宫颈癌患者28岁。某大型企业体检中发现恶性肿瘤16例(其中宫颈癌3例),发病高达千分之一;一位41岁的银行职员在体检时发现可疑癌细胞,肿瘤医院的医生惊叹:“宫颈癌发现这么早,真是太及时了,治疗效果可以非常好!”;某一天,一位身穿制服、25岁的年轻人激动地走到体检中心外科诊室,对外科主任说:我是专程来道谢的,幸亏主任的细心检查,在我的甲状腺摸到一小结节,并建议我马上手术,结果真的是甲状腺癌。发现那么早……” 全面体检应一年一次。对恶性肿瘤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但市民对于如何选择体检,仍存在误区。 【超链接】查找体检误区 误区一:选择一些小医院或不正规的个体机构,造成漏诊、误诊。 误区二:市民往往注意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经常忽视对恶性肿瘤的检查,主动做肿瘤检查的不到20%。 因此建议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中年读者,每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检查项目更不要回避,及早检查以便及早治疗。
574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吗?
热度 31 何裕民 2014-3-28 16:30
世界各地区及不同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肠癌发病率均超过25-35/10万,近20年,本来是胃癌高发的日本,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国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已超过了胃癌。据统计,从1969年到1981年,日本男性大肠癌死亡率增加了44%,女性增加了40%。相反,印度的发病率仅为1-3/10万,某些非洲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甚至低于1/10万。 我国近3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的患病率已从六十年代的小于10/10万,上升至八十年代的20/10万以上,上海地区大肠癌死亡率从1972年到1989年增加了75%。根据对我国北方地区十几个城镇的普查资料,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城市中,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发病率又高于体力活动多的人群。 从各个国家对大肠癌病因学研究结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运动减少、环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上述社会情况的出现又与经济发展有一定联系。据此,有人认为吃的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事实上,大肠癌与其他癌一样,它们的发生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饮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可能在促发大肠癌方面起一定作用。既然高脂肪、高蛋白和少纤维 (粗粮、蔬菜和水果是高纤维食物)的饮食结构容易使人得大肠癌,那么什么样的食谱是“健康食谱”呢? 最近美国农业部推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食物结构图,他们认为这样的食物结构有利于大肠癌的预防。塔底由各种谷物、面食、米饭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类、家禽、水产品、蛋类、豆类和奶制品,塔尖是高脂食物。其实,这种食物结构正是亚洲,特别是我国的日常食谱。从预防大肠癌这个角度出发,保持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就是“健康食谱”。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826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大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专家呼吁重视大肠癌早期筛查
吴信 2013-6-20 00:03
发病率持续上升,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 专家呼吁重视大肠癌早期筛查 本报讯(记者黄辛) 6月15日,记者从在沪举行的第九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上获悉,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升高,其中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大肠癌的高发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尤其是饮食、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联。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秦新裕介绍,过去20年里,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呈现新变化:结直肠癌由低发趋向于高发,近年来我国因结直肠癌发病和病死的绝对人数已超美国;年轻人比例高,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趋同于发达国家水平。此外,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约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另有部分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秦新裕介绍说,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而肝转移灶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至50%。 数据表明,上海市居民大肠癌 (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增速最为显著,发病数已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 秦新裕告诉记者,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相关因素可能包括食用了致癌物质、结直肠癌的慢性炎症、遗传因素或癌前病变。 据了解,大肠癌是国际上公认的可通过人群筛查实现早期发现,从而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大便隐血试验结合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大肠癌早期筛查手段。不过,在上海,仅有不到5%的市民做过大便隐血试验检查,3%的市民做过肠镜检查。为此,秦新裕呼吁,民众应重视大肠癌筛查。
20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排骨汤能愈合伤口?
sheep021 2012-8-11 19:45
如果有人说排骨汤能愈合伤口,我未必信。但真有这事儿: 老岳父大肠癌,做手术切除大肠患部,术后担心伤口发炎,只吃素食,可两周后,伤口依旧未能愈合,时有血液渗出。后来,主刀医生说:你要吃点肉才行哦。于是,开始每天去附近饭店买排骨汤,送到医院喝,结果没几天伤口就愈合了,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俺知道后,很是怀疑:排骨汤能愈合伤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现预测大肠癌扩散的生物标记
zlhtcm 2012-6-19 21:44
发现预测大肠癌扩散的生物标记 癌症的发现与诊断,可以从癌细胞的分泌产物中找到线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来茂德指导的课题组在大肠癌细胞的分泌产物中找到了两种蛋白质,它们可能成为准确预测大肠癌是否会扩散的生物标记。 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月刊上,并被Science Daily等多家媒体报道。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仅美国就新出现了15万例大肠癌,5万多人 死于该病。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肠癌已经是第二位常见癌症,在浙江省则位列第四。目前,转移是大肠癌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它很难探测,而且没有可 靠的肿瘤标记物用于预测它的转移。临床广泛使用的肠镜、影像学以及癌胚抗原检测法都存在技术局限,难以给医生术前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和评估。 这两个生物标记是如何发现的呢?据课题组成员吕炳建博士介绍,这项研究成果是在对来自同 一个大肠癌患者的原发癌细胞与淋巴结转移癌细胞所分泌的蛋白质对比研究中发现的。他们发现,TFF3和GDF15两种蛋白质在转移细胞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原 始癌细胞。对144名大肠癌病例和156名正常人对比分析后,课题组发现两个标志物预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TFF3分别为73.7%和 91.2%,GDF15分别为82.9%和82.4%。 “如果有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今后预测大肠癌转移有可能通过验血检测这两种蛋白质做到。”吕炳建说。
1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适量运动可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
zlhtcm 2012-6-19 21:43
适量运动可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 美国丹纳法伯癌症研究所一项研究显示,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以降低大肠癌患者的死亡率。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内科学文献》(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杂志上。 丹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博士杰弗里·梅耶哈德说,先前就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减少患结肠癌的风险。而其最近的研究发现,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提高大肠癌患者的存活率。 梅耶哈德和他的团队对668名患有大肠癌的男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一半的人在每周至少有6 天的时间会进行运动,每次的运动量大约相当于步行一小时。研究人员发现,经常运动的患者的存活率和治愈率比那些极少运动的患者要高53%。另外,运动的益 处并不受年龄、体重以及运动史等因素的限制。 梅耶哈德称,目前适量运动已成为不少大肠癌幸存者的“秘诀”,他们的调查表明,规律运动对大肠癌患者而言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但还应该注意的是,运动只是传统治疗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并不能将标准疗法取而代之。
1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通过抽血检查大肠癌
zlhtcm 2012-6-19 21:42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通过抽血检查大肠癌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通过抽血检查大肠癌香港中文大学正研究一种非入侵性测验方式,通过在血液中寻找名为“微型核糖核酸”的细胞确诊大肠癌及提高检查准确度,若研究成功,患者检查大肠癌只需通过抽血即可。 据此间媒体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比较了香港90位大肠癌患者及50位健康人士,发现85%的患者对测试敏感,而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微型核糖核酸”在患者血液中的水平下降。 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教授说,研究显示,大肠癌患者的“微型核糖核酸”特别高。他的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与国外合作,接触不同肤色的患者,以达到研究的准确性。 沈祖尧表示,传统的大肠镜检查需要将管子放入肛门,属入侵性检测,而大便隐血测试也为病人带来不便。如果这项研究成功,只需通过抽血就可检查是否患有大肠癌,不管是大肠癌高危人士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做大肠癌普查。
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黑龙江省医院专家找到大肠癌遗传易感新位点
zlhtcm 2012-6-19 21:42
黑龙江省医院专家找到大肠癌遗传易感新位点 大肠癌遗传易感的新位点在哪里?多基因在大肠癌发病中的空间立体作用到底怎样?黑龙江省医 院消化内科医学博士王燕颖在最近完成的一项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髓过氧化物酶(MPO)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诊断研究”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 索,并确认MPO基因463位点G/A多态性为大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遗传易感因素。这一成果为高危大肠癌人群筛查、早期肠癌检出,以及相关基因调控和化学 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大肠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始终位居消化道肿瘤“榜首”,死亡率排 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绝大多数的肠癌都属于腺癌,由肠内息肉(腺瘤)和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而来。大量证据表明,现代不良饮食习惯是国人大肠癌发病率急剧上升 的重要原因,肠道化学致癌物如亚硝基化合物、杂环芳香胺、多环芳烃等的含量明显增加,这些物质具有遗传毒性,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目前的研究中,人们在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肝毒细胞瘤中均已发现 MPO的“魅影”。MPO既是化学致癌物的重要代谢酶,同时也是一个氧化应激相关酶,它是否参与了肠道致癌物的形成过程,一直是待解之谜。王燕颖博士敏锐 地抓住这一线索,应用现代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环境致癌角度探讨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勾画了致癌物代谢酶基因MPO及微卫星相关位点多基因在大肠癌发 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结果显示,MPO-463位点是大肠癌遗传易感的新的位点,同时表明MPO、CD15 等5种基因在癌前病变至大肠癌的发展进程中有协同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大肠癌目前呈现有“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及误诊率高”3个明显特点,MPO基 因可作为临床内镜活检标本中特异性标记物,检测其在大肠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多态性,用于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具有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及判断 预后的重要价值。 上述研究成果已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文章9篇,科技查新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
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来茂德小组找到可准确预测大肠癌是否扩散的生物标记
zlhtcm 2012-6-19 21:41
来茂德小组找到可准确预测大肠癌是否扩散的生物标记 癌症的发现与诊断,可以从癌细胞的分泌产物中找到线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来茂德指导的课题组在大肠癌细胞的分泌产物中找到了两种蛋白质,它们可能成为准确预测大肠癌是否会扩散的生物标记。 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月刊上,并被Science Daily等多家媒体报道。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仅美国就新出现了15万例大肠癌,5万多人死 于该病。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肠癌已经是第二位常见癌症,在浙江省则位列第四。目前,转移是大肠癌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它很难探测,而且没有可靠 的肿瘤标记物用于预测它的转移。临床广泛使用的肠镜、影像学以及癌胚抗原检测法都存在技术局限,难以给医生术前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和评估。 这两个生物标记是如何发现的呢?据课题组成员吕炳建博士介绍,这项研究成果是在对来自同一 个大肠癌患者的原发癌细胞与淋巴结转移癌细胞所分泌的蛋白质对比研究中发现的。他们发现,TFF3和GDF15两种蛋白质在转移细胞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原始 癌细胞。对144名大肠癌病例和156名正常人对比分析后,课题组发现两个标志物预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TFF3分别为73.7%和 91.2%,GDF15分别为82.9%和82.4%。 “如果有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今后预测大肠癌转移有可能通过验血检测这两种蛋白质做到。”吕炳建说。(周炜 黄辛)
1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基因
zlhtcm 2012-6-19 21:40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基因 日本研究人员新发现一种能够抑制大肠癌向肝脏和肺转移的基因,这项成果可能有助于开发抑制大肠癌转移的药物,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9日的美国科学杂志《癌细胞》( Cancer cell )网络版上。 在日本的癌症患者中,因大肠癌死亡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在男性患者中居第三位,在女性患者中居第一位。如果大肠癌未向其他脏器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至90%,而一旦出现转移,则降低到10%至20%。 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和金泽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在大肠癌转移到肝脏的患者体内,一种被 称为Aes的基因功能较弱。动物实验显示,如果强制患有大肠癌的小鼠体内的Aes基因发挥作用,则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和肺的比例比对照组低20%至30%, 这证明Aes基因具有抑制大肠癌转移的作用。 研究人员进而确认,一种称为“Notch信号传导”的反应能促进大肠癌细胞侵入血管内部开始转移,而Aes基因合成的蛋白质会阻碍这种信号传导。如果Aes基因的功能减弱,制造出的蛋白质减少,癌细胞就会进一步扩散。不过目前尚不清楚Aes基因功能减弱的机制。 京都大学教授武藤诚指出,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出抑制大肠癌扩散和转移的药物。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常久坐提高罹患大肠癌风险
zlhtcm 2012-6-19 21:40
经常久坐提高罹患大肠癌风险 最新一期《美国流行病学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报道,经常久坐的生活型态,可能会提高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之前曾有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工作方式属于经常久坐,得大肠直肠癌的风险可能因此提高。但是,这些过去调查的研究对象,多半都是在某段特定时间当中针对某种职业的工作者进行调查。 最新一期的《美国流行病学期刊》则刊登澳洲科学家的最新医学研究指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久坐,也可能会提高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在这项研究当中,科学家以918名大肠癌患者在2005年至2007年之间的就业数据、生活型态以及体能活动进行分析,并以1021名民众做为对照组。 统计结果显示,如果超过10年以上都是从事久坐类型的工作,得大肠癌的风险比从来不曾从事静态工作者高2倍,得到结肠癌的风险也比不曾从事静态工作者增加44%。(来源:中国新闻网)
1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研究发现水溶性镁有助抑制大肠癌
zlhtcm 2012-6-19 21:39
日本研究发现水溶性镁有助抑制大肠癌 一种在自然界并不存在、而是以氧化镁为原料人工合成而得的水溶性镁,可能具有抗癌功效。日本岐阜大学研究人员公布的一项新成果显示,水溶性镁在动物实验中抑制了大肠癌细胞的增殖。 岐阜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久野寿也和岐阜市东海细胞研究所所长田中卓二率领的研究小组向实验鼠腹腔投放微量致癌物质,并配合使用能诱发严重炎症的物质,使实验鼠患上大肠癌。 在此后的13周内,研究人员向部分实验鼠投放3种浓度分别为7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35ppm和175ppm的水溶性镁,并与未接受任何处置的实验鼠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接受7ppm水溶性镁治疗的实验鼠体内癌细胞数量只有未接受任何处置的对照组实验鼠的一半,而接受175ppm水溶性镁治疗的实验鼠,癌细胞数量已降到对照组的四分之一。 水溶性镁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推测,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呈不均衡分布,正是这种基因的不稳定性帮助了癌细胞增殖,而水溶性镁能减轻这种不稳定性,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本月早些时候,研究人员在名古屋举行的日本癌症学会学术大会上已经发表了这一成果。
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越橘提取物可抑制大肠癌细胞
zlhtcm 2012-6-19 21:38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越橘提取物中的黄酮醇、原花青素、萜类、酚类等有效成分,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降低其侵袭和转移能力。 越橘为一种多年生灌木,原产于北欧、北美等地,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越橘进行引种驯化栽培。世界范围内,越橘曾被用于糖尿病和眼部疾病治疗。随着对越橘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广泛的抗肿瘤作用逐渐引起关注。一般认为这与原花青素及其他酚类、非酚类成分有关。 哈医大附属第四医院肿瘤外科教授刘明将越橘提取物制备成大肠可利用的植物化学物质,在体外 模拟人体消化道理化环境,研究越橘在胃肠道消化后的化学预防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越橘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有力地抵御了大肠癌细胞的侵袭和 转移,并且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肠癌细胞的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功效。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这些正面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实验还发现,越橘提 取物能将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周期阻滞于G0~G1期,且能显著降低肿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创手术成大肠癌治疗最佳选择
zlhtcm 2012-6-19 21:37
第八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举行 微创手术成大肠癌治疗最佳选择 6月16日,第八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沪举行。全球600余名代表参会,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结直肠癌微创外科、化疗、放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报告。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先进微创手术治疗大肠癌已成为目前最好选择。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最新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二大死因。其中,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增速最为显著,已从常见恶性肿瘤排行榜上的“老六”升至“老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秦新裕介绍说,腹腔镜下大肠癌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大肠癌以及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治疗,由于具有无须剖腹,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轻、术后肠粘连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并能增加美容效果等优点而备受推崇。 中山医院教授许剑民表示,几乎所有的传统开放结直肠手术均可应用腹腔镜技术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的手术适应症与开腹手术大致相同,适用于早期和进展期结直肠癌。 据悉,中山医院年收治结直肠癌患者数超过1500例次。由秦新裕和许剑民牵头的科技成果“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和综合治疗”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台卫生部门统计:平均每48分钟就有一人患大肠癌
xuxiaxx 2011-10-10 08:49
据“中央社”报道,台当局卫生部门统计,平均每48分钟就有一人罹患大肠癌,台湾癌症基金会和“国健局”共同举办大肠癌防治倡导活动,叮咛年过半百的民众踊跃筛检大肠癌。   即日起到年底,民众自行至医院、诊所进行粪便潜血检查或大肠镜检查,筛检大肠癌,就可参加“三重健康抽奖活动”,总额新台币80万元的奖品等着民众来拿,粪便潜血筛检服务案例最多的诊所,也可以获得采检奖金5000元。   最新资料统计,2008年的大肠癌发生人数达11004人,远超过肝癌、乳癌、肺癌,是年度新增人数最多的癌症。大肠癌来势汹汹,台卫生部门补助50到69岁民众每两年一次粪便潜血检查。   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赖基铭、台湾大肠直肠外科医学会理事长陈进勋今天强调大肠癌防癌筛检、防癌饮食的对策,也邀请艺人检杨和宝妈出面,推广大肠癌筛检。   台湾癌症基金会指出,艺人检场在父亲罹患大肠癌后,警觉到自己可能是高危险群,主动安排粪便潜血筛检和大肠镜检查,意外发现到大肠内有数颗大肠息肉,赶紧切除。   艺人至于宝妈已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平日维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晚上绝对不安排工作,每天吃大量的蔬果,配合政府推动粪便潜血筛检政策,进行大肠镜检查,维持15年健检习惯。 来源: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9-14/3326471.shtml
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肠癌研究获得新进展
zlhtcm 2011-10-9 09:45
近日来自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哈佛医学院、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对大肠癌样品展开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从中发现了与大肠癌发病相关的一个新的基因融合。新研究发现为进一步进入了解大肠癌的发病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4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约半数患者接受传统切除手术后癌细胞会转移或扩散,而一旦出现转移或扩散,5年存活率只有8%。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Illumina GAII的测序平台对9例大肠癌肿瘤组织及匹配的正常组织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测序深度分别达到30.7倍和31.9倍。根据基因组分析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了137,968个潜在的体细胞突变,其中的712个有可能导致了蛋白质编码序列碱基错义替换(non-synonymous substitution)、插入或缺失。研究人员利用质谱基因分型法对521个缺失突变进行了检测,证实其中的439个是真正的体细胞突变。 基于基因组分析的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出每个大肠癌基因组大约每10-6个序列包含5个突变,其中基因间序列大约为每10-6个序列包含6.7个突变,内含子序列大约为每10-6个序列包含4.8个突变,外显子序列大约为每10-6个序列包含4.2个突变。此外,研究人员还粗略推算出在外显子序列中大约每10-6个序列就包含3.1个错义突变。研究人员指出与过去的研究相一致的是,他们发现突变主要集中在基因组的CpG位点。 在随后研究人员在对另一组的97个结肠癌肿瘤样品进行筛查时,在3例癌症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融合VTI1A -TCF7L2。 癌症中的染色体重排常常导致两个独立的基因融合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基因编码区连接在一起,导致融合蛋白的表达。而有时基因重排会导致一个基因处于另一个基因的调控元件之下,从而引起异常的基因表达。基因融合与多种血液、骨髓和软组织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相关。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在一些实体瘤中如胃癌、前列腺癌中也存在有基因融合。 “利用高通量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我们在3例大肠癌样本 中发现了VTI1A-TCF7L2融合基因,并证实其对于大肠癌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活性作用,”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同时任职于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及布洛德研究所的肿瘤病理学研究员Matthew Meyerson说道。 新研究第一次揭示了与大肠癌发病相关的一个基因融合,这一研究发现或将帮助医生更有效地开展临床治疗,并推动研究人员开发出新治疗药物及大肠癌癌诊断新工具。
个人分类: 科技快讯|1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便血当痔疮错过早期信号 大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xupeiyang 2011-6-24 07:52
早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的生存率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肠癌并不可怕。但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不知不觉将病情拖到了中晚期。   一般来说,大肠癌在早期主要会有以下三种症状:   一是便血。早期直肠癌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葛主任说,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肠癌引起的出血常常呈暗红色果酱状,甚至带有腥臭味,且患者在平时也会出血。   二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时,更要引起警惕。一旦病情进一步发展,肠腔内的肿瘤阻塞管腔时,还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的表现。   三是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肿瘤突出在直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出现凹槽。   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并不困难,除了定期接受体检外,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就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肛门镜等检查。    痔疮症状与直肠癌相似 出现便血切勿轻视    上班族久坐不动易患结直肠癌    直肠癌误诊率高 大便习惯改变应警惕    白领多晒太阳可降低患直肠癌风险    研究发现西妥昔单抗可治疗直肠癌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四步曲
xupeiyang 2011-4-25 10:20
——术前分期、手术选择、术后分期及药物治疗应程序化、精细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王锡山 近年来,大肠癌的治疗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手术切除转向由手术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MDT )。这一模式保障了最佳治疗方案的实施,改善了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负担。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谈一下大肠癌的规范化治疗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选择,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http://portal.elseviermed.cn/107/6078/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1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苏浙沪三地成为大肠癌最高发区?
热度 1 cathywxy 2010-6-1 20:50
刚看到一则新闻,触目惊心: 人民网 5月31日电(记者刘婧婷陈烨菲)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苏展教授在传递希望抗击大肠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且其上升趋势明显,升速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我国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苏浙沪三地是最高发区,如上海市区 男性 中的发病率为48/10万,在 女性 中则为45/10万,这一发病率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肠癌发病数已超过美国,且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比欧美提前约十年,青年患者比欧美多见。 原来我所在的地区这么危险,什么因素导致的呢?有不少医生认为经济发达地区肠癌高发,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吃肉吃的多,不注重养生,导致大肠癌高发吗?北京地区也属大都市,人们文化素质应该与上海地区相差无几,却没有排进前三,看来或许不是意识或者生活习惯的问题。比较外行的我试着分析几点原因: 1. 因为地理位置处于沿海,河流下游,污染蓄积在饮水、农作物和鸡鸭鱼等食品里?这一点恐怕比较重要,因为长江沿岸一带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各种工业的排污最后都要被长江带入东海,同理可推出珠三角一带。 2.这些地区的医疗条件较为发达,人们就医的意识强,有症状就去医院,发现得早,显然生存率也高。 3.最后还想到一点有有意思的,周边地区的人就医都要去大城市,临近省市的病号是不是都被统计进去了?可以统计一下周围的地区是不是发病率比较低。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胃癌和大肠癌,差的不是一点点
songshuhui 2008-8-28 11:40
2008 年 8 月 22 日,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在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就是哈医大三院)就胃癌的规范化手术等相关问题进行巡讲,我当天是夜班,白天有自己的时间,正好可以去接受再教育(上面管这个叫医学继续教育,教学医院里有个部门叫继续教育科)。 又看到熟悉的解剖结构,游离,打结,电凝,切断做了一年多儿外科手术的我居然没有热泪盈眶,这一年来消磨的不仅是意志,泪腺也不像从前那样发达了。我担心也许有一天有关胃肠外科的东西会从我的记忆中彻底消失,趁现在还有痕迹,把有关胃癌和大肠癌(结、直肠癌)的东西再复习一下,拣些朋友们可能有兴趣的部分,大略说说。 演讲的诸位专家中有一位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消化管的恶性肿瘤中,越往下预后越好我当时就乐了,虽然您是大家,在座的听众都是小字辈,可也不能满嘴跑火车不是。大肠癌比胃癌的预后要好许多,这是没什么争议的,但问题是,把消化道其他部分也排列上,这个观点还成立么? 把数据列一下就明了了: 食管癌:术后 5 年生存率 25%~30% ,未经治疗的病例自症状出现至死亡,平均生存期约 9.4~9.7 个月。 胃癌:综合治疗后 5 年生存率也在 20%~30% 徘徊,如出现症状后不进行手术, 90% 以上的患者在 1 年内死亡。 再往下是小肠,其长度占胃肠道的 75% ,其粘膜表面积约占胃肠道表面积的 90% 以上,但小肠的恶性肿瘤却十分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 1%~3% 。其中十二指肠癌术后 5 年生存率平均为 20% ,空肠和回肠癌的术后 5 年生存率平均为 13% 左右。(小肠分三部分:紧连接胃出口的那段叫十二指肠,接续下来是空肠,最后开始连接大肠的那段叫回肠)。 大肠癌:术后 5 年生存率约 70% 左右,自出现症状到确诊这一段时间就可能数年之久其预后虽好,但误诊却相当常见。 如果再较真一点还可以在小肠和大肠之间夹上胆道、肝脏、胰腺的恶性肿瘤,总体来说,大肠癌的预后相对最好,而肝脏胰腺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但整个消化系统甚至把实质器官肝脏和胰腺排除出去只说消化管道,其预后也不是按从最差到最好顺次排列的。 闲话少叙,下面只说胃癌和大肠癌,谁叫你俩比较出名呢。 在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肺癌这个冠军,一时半会儿的还没谁能对它的老大位置构成威胁);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在我国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在我国市区已退居第二)。 胃癌的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以日本最高,美国最低,我国上海仅次于日本 注意后面那句话开始好玩了 北京则居于中间。(王启俊,周锦俊,金平,等 . 北京市城区及近郊 1977~1983 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分析 . 肿瘤, 1988 , 8 : 49 )。 前面说了三地儿,也不是偶数啊,北京居中间是怎么居的?我开始绞尽脑汁使劲想,俩食指绕脑袋转圈,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有了!把日本,美国和北京摆成三角形,把上海放中间就成了。前面要说成 9 个地儿的话,就能摆成一圆形了,中间更好找。 日本和美国等地调查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通常经济收入低的阶层发病率高,中国胃癌综合考察结果表明,胃癌的死亡率与建国初期每年口粮标准在 200kg 以上 / 人呈负相关,与进食霉粮呈正相关。我国近年来胃癌发病率逐年下降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事实上胃癌的确切病因不十分明确,我个人认为普通人有必要知道是饮食及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比如长期食用熏烤腌制食品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病率高,冰岛胃癌发病率高可能与当地居民喜吃熏鱼有关。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和牛奶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许多研究证实胃癌患者和胃癌高发区常有上述食品缺乏或摄入减少。喜吃烫食、进食快、三餐不定时均可能导致胃粘膜损伤,成为胃癌的发病诱因。 以往日本人喜欢在粥中掺入少量滑石粉,使之在进食时有爽滑感,据称每克滑石粉中含有 370 万条石棉纤维,有人认为日本为胃癌高发国家可能与此饮食有关。另外,吸烟不只是跟肺癌的发病有关联,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 50% 如果您能在吸烟的时候避免将烟雾吞入胃中则可无此危险。 剩下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你知道了也啥也干不了,还不如不知道。遗传方面是基本上说不太清楚;环境方面可以简单举个例子,河南省济源县饮用地表浅水的居民胃癌发病率高于饮用山泉水或深层地下水的居民,通过 10 年改水干预,已使胃癌发病率很快下降。哈尔滨的松花江段曾经被上游的吉林搞过一次,害的哈尔滨停水 7 天武侠小说里一般放毒的时候都得站在上风口,顶风放毒估计就把自己撂倒了,也听说过顶风撒尿的,无一例外的搞自己一身,不信?你试试呗。 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被搞,可怜的哈尔滨人民啊,谁叫你不幸呆在下游! 当然呆在下游也不总是坏事,下游的大肠在得癌的时候就比上游的胃预后要好的多,数据前面提过了,下面也还是说下大肠癌的发病情况和我觉着大家有必要知道的可能的病因。 前面已经提到胃癌通常经济收入低的阶层发病率高,大肠癌则正相反,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十分常见,如北美西欧等地其大肠癌的发病率可达每年 50~60/10 万人口,而落后的西非南亚等地大肠癌的粗发病率为每年 1.3~2.9/10 万人口。我国本来是大肠癌低发地区,但近期的的情况显示城市、农村大肠癌死亡率分别上升了 31.9% 与 8.51% ,这与此期间城市经济增长较农村为快相关,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农村大肠癌的发病率将发生类似的变化。 对日本移居到美国的男性移民发现,将 1959~1962 年与 1949~1952 年相比,在这短短的 10 年之中,他们的结肠癌死亡率已迅速上升至与美国白人相等的高水平。移居美国的波兰人与华人情况也与日本移民相似。 这些从低发区移居至高发区的移民中大肠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经济崛起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据现在所知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体力活动减少,而食物中的脂肪肉类的消费明显增加。 世界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在大肠癌高发的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国人们每日进食的脂肪量在 120g 以上,在大肠癌发病率居中的波兰、西班牙等国每人每天消费的脂肪在 60~120g 间,而大肠癌低发的哥伦比亚、斯里兰卡、泰国等地每人每天的脂肪消费量只 20~60g 。高、低发区大肠癌的发病率相差可达 6 倍以上。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热能的食物来源中,脂肪能量不宜超过 30% 。 当然,有些人不信这个邪。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例子,就是移民到大肠癌高发区而后却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会是什么情况呢? 对从低发区南欧移居到高发区澳大利亚的移民研究发现,由于他们与来自波兰或东南亚相比更大程度地维持其原有的烹饪饮食习惯,因此他们的大肠癌死亡率就没有很快地上升趋向澳大利亚人的高水平。 遗传方面简单说一点,约有 10%~15% 的大肠癌发生于一级亲(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患大肠癌的家族中。如今已有两种遗传性易患大肠癌的综合征被确定,一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种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分子基因学已经证实恶性肿瘤的形成至少有 4~5 个基因突变。而与胃癌有关的分子生物方面的研究就比较迷糊,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异常改变,是多基因变异积累的结果,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不同的基因可能在不同的阶段起作用,也可能通过对细胞凋亡调节的失衡而起作用。 注意这一段表述,如果把胃字去掉,换成任何一个器官的名称,基本上也是正确的,这说明啥?唉正确的跟废话差不多。 最后推荐一篇文章:美国癌症研究所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研究会邀集了来自 8 个国家的 15 名著名营养学流行病学和肿瘤学专家组成国际专家小组 , 对 1982 年以来公开发表的 4500 多篇文献进行了分析 , 并撰写了《食物、营养与癌症预防》专题报告。 全文地址: http://www.bullog.cn/blogs/guzhu/archives/56105.aspx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45.html
个人分类: 医学|1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