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军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金戈铁马铸诗文(序)
suqing1961 2019-2-12 13:23
“五团,五团,步兵第五团!我们高举战旗 ,越过山岭 ,穿过戈壁滩。/不怕困难,坚持训练,时刻警惕敌人来犯,迎着胜利的曙光向前、向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牢牢记心间。//五团,五团 ,步兵第五团!我们高举战旗,顶着急雨,冒着风寒。/突出政治思想领先,紧密团结,排除万难,向着胜利的明天向前、向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牢牢记心间。”这是疆字905部队老兵杜荣国为新疆军区生产建没兵团原步兵第五团撰写的“前进,步兵第五团”团歌歌词。拿到老朋友刘克俭主编、将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铸剑阿拉套山——疆字905部队激情燃烧的岁月》(以下简称《铸剑阿拉套山》)文稿,阅读这些滚烫的文字,心情格外激动,拍案喝彩的同时,禁不住提笔撰文抒怀。 《铸剑阿拉套山》是一部由原疆字905部队下至当年炊事兵上至军分区副司令员在内的70多位老兵撰写的多体裁综合性文集,全书由“红色足迹”“激情岁月”“老兵风采”“军旅抒怀”“报刊拾零”和“附录感言”6大部分组成,作者们以深厚的情谊、饱满的激情抒发了对人民军队的礼赞,对中国军人的礼赞,对边防将士的礼赞,对老兵情怀的礼赞,充分展现了原疆字905部队广大官兵的动人风采。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对峙,在欧亚大陆桥最西端、阿拉套山南麓博尔塔拉河畔,诞生了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疆字905部队——新疆军区生产建没兵团步兵第五团。该部原属兵团农五师,其首长和机关人员均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抽调。54军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优秀部队,最早可追溯到孙中山的“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即北伐战争时著名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是以这支部队为基础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暴动第一枪,由此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标志。之后,这支部队在朱德带领下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成为红四军、红一军团的班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我军王牌主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边境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屡建功勋,是名副其实的铁军。疆字905部队继承了这支铁军的优良传统,部队先后涌现出了“为烧窑而献身的李青义、林维纪,不顾个人安危勇拦惊马在铁轮马车下救出少年儿童的二连战士王权力,舍身救战士自己头部被手榴弹炸伤的一连连长胡云成,训练场上英勇救女民兵的二连班长贾林,冒险跳入冰河救起维吾尔儿童的炮连战士杨立刚和杨协安,冒触电危险救少儿的一连战士徐风国”等张思德、欧阳海、刘英俊、王杰式的优秀官兵。在“红色足迹”篇章里,刘长文、吴东胜合写的“从中原厉兵到西北铸剑——54军调干入疆组建疆字905部队亲历记实”,刘克俭撰写的“阿拉套山步兵第五团”,以及王爱玲、吴东胜分别撰写的“人生何处不青山——缅怀父亲王永贤”“我的父亲吴志学”等回忆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疆字905部队的组建过程,揭秘了这支部队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故事,无不倾注了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讴歌和由衷礼赞。文章读后,我对人民军队的建军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驻守边防的疆字905部队顿生敬意。 《铸剑阿拉套山》主编刘克俭为军事科学院外军部退休研究员,1970年12月参军,疆字905部队一组建就在该部服役,历任炮连排长、连队副指导员、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新兵连指导员等职,对这支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和克俭老大哥相识于1990年春天。其时,我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编辑,得知军事教育学院(其前身为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优秀教员刘克俭等人刻苦攻读研究生成为我军建国以来首批合同战术学硕士的感人事迹,于是专程赴石家庄采访,写下了《中国军人的追求》通讯报道,两人由此结为好友,友谊一直保持至今。 刘克俭无疑是从905部队走出来的一位优秀中国军人。1978年8月,他被905部队选送到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深造,毕业后留校,期间自修完全部大学英语课程,独立编译出版了80多万字的美军《国防英语》丛书,填补了我国军事英语教科书的空白,为此,1990年被评为首批“全国自学成材优秀人物”。1994年,刘克俭调入军事科学院外军部任师职研究员;2000年,赴巴基斯坦国防学院深造;“9·11”事件后,他向巴方提出了“缓和东线、稳定西线、集中精力、提高国力”名为“忍辱负重”的国家安全战略建议,被巴军方高层研究参鉴。学成回国后,他着眼于现代战争的发展变化开展军事理论研究,先后出版了《无人战争——未来战场机器人》《美国未来作战系统》《科索沃战争》《西方战争艺术》《20世纪登陆作战》等10余部著作(译著),成为我军知名的军事理论研究专家。 在《铸剑阿拉套山》“老兵风采”篇章里,我们还能看到,从905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出的优秀中国军人中,不仅先后诞生了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开放先锋”称号的张飚、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王世祥、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袁东华等全国英模人物,而且还诞生了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温守政、著名矿冶设计专家刘启生、优秀山村教师任卓领、模范公务员焦多华、优秀企业家杨建华等许许多多国之栋梁。他们不仅是疆字905部队的骄傲,也是中国军人的骄傲。《铸剑阿拉套山》一书不仅是对疆字905部队的礼赞,也是对优秀中国军人的礼赞。 博尔塔拉位于新疆西北边缘,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上个世纪70年代为前苏联领土)接壤,有“中国西部第一门户”之称。疆字905部队是当时配置在博尔塔拉地区唯一的一支现役作战机动部队,驻扎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县最北部,执行屯垦戍边任务,以应对中苏边境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这里地属戈壁,冬天白雪皑皑,晚上气温通常在零下三四十度,有时早上起来门被大雪挡住,推都推不开;夏季骄阳似火,白天气温40多度,地表温度高达60多度,可在石头上摊鸡蛋,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异常艰苦。 据刘克俭“阿拉套山步兵第五团”一文介绍,疆字905部队由于组建仓促,没有营房,没有家底,生活保障极为困难。当时全团大部都借住在农五师各单位的破旧民房或半地窝子里。睡的铺板是用从山里刚伐下的树木再破成板材做成的,电锯锯木时必须喷水降温,床板锯好后里面渗透了水,但很快就全冻住了。战士入住后,床板上的冰化了直往下“滴答”、“滴答”地掉水珠子,一揭褥子,全都长毛了。由于没有冬储,连队所有供给都必须从团部运来,吃的全是冻萝卜、冻白菜、冰土豆,白菜萝卜冻了还能吃,土豆冻后嚼起来如同棉絮,一点味道都没有,特别难吃。 “三冬历得寒威烈,六夏常遇暴风雪。露营山坳啃冷馍,战马相伴消永夜。” 钢才的《边塞行》一诗,描述了905部队驻扎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即使是这样,官兵们仍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钢才写的另一首《边塞》诗,更是展现了边防将士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群峰众壑汇冰川,万里封疆至此还。数点寒星映河界,一轮孤月照征鞍。驭风驾雪穿林海,吐雾腾云越岭巅。自古戍边皆猛士,书生安敢镇雄关。” 王如明在“激情岁月:军装在身的日子”一文中,描述了1970年冬天他奉命冒死趟过湍急的冰河架设铁丝网,打捞疑似落水失事通讯员的经过。文章读后,边防战士忠于职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使人敬佩。这样感人的事迹和故事在《铸剑阿拉套山》一书中随处可见,无不洋溢着对边防将士的礼赞。 问人世间何物珍贵,当然是感情。在当过兵的人看来,战友情尤为珍贵,它是一种人间至情,是生与死的托付,是鲜血与生命凝成的友谊,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步兵第五团驻扎在阿拉套山南麓,博尔塔拉河沿线,部队“冒着蒙古庙的尘土,沐着塔斯海的清风,撩着赛里木的碧波,浸着艾比湖的涩苦,顶着阿拉山口的飞沙,伴着米尔其克的松涛成长发展壮大。”(摘自第六篇“附录感言”中范建生执笔的“后记”)据刘克俭介绍,新兵训练两个月后,他所在的排就被派到乌兰布湖割芦苇,为第二年建造营房准备材料。当时正是正月,全排住在一间土坯盖的房子里,窗户没玻璃,只好用报纸糊上,土坯之间还有空隙,屋里四面漏风,里外都是零下三四十度,寒冷可想而知。晚上睡觉,地上先铺一层芦苇,一个班10名战士的被子有5床铺在芦苇上,另外5床盖在上面,再加盖所有人的军大衣;皮帽子也翻过来套在头上,怕脸被冻着。睡觉如同露营。 “冻地作睡床,朔风刺骨凉;露宿寒夜里,战士志如钢。” (摘自杜荣国撰写的“露营”一诗)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战友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篇“激情岁月”里,黄宪写的“新兵日记”就记述了自己新兵下连队战友们给他腾出中间最暖和的铺位,而班长却睡在通铺离大门最近、温度最低的地方这一暖人情景。曹秋贵写的“青春血染黑山头”一文,更是描述了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执行拉水任务因公牺牲的吕少炎副班长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疆字905部队的将士对这支部队对驻守的边防感情之深,以至于阿拉山口边防站第一任老站长吴光胜和905部队第一任政委吴志学这两位抗美援朝同一个连的连长和指导员、浴血沙场的生死搭档去世后,都把骨灰撒在了阿拉山口巡逻线上,长伴博尔塔拉河畔的日出日落,永远和他的战友朝夕相处。(见刘长文撰写的“从中原厉兵到西北铸剑-”一文) 有人说,战友情就像酒,相处时间越长,情谊就越醇厚、越珍贵;分别的时间越久,思念就越强烈、越缠绵。第四篇“军旅抒怀”里,杨学录的长诗“老兵情怀”不仅表达了战友之间在部队结下的深厚情谊,而且还抒发了离开部队后相互之间的思念和祝福。 “热血青年,志在四方;听党召唤,奔赴边疆。相聚炮连,战友情长;军事训练,虎豹上场。大小工作,你争我抢;荣誉面前,你推我让。互相帮助,先后入党;官兵一致,亲如兄长。紧握钢枪,红心向党;立功授奖,光荣上榜。艰苦奋战,三四五载;一声令下,退伍还乡。离别上车,泪洒操场;车轮一转,天隔一方。四十年后,手机上网;网上相见,热泪盈眶。问寒问暖,儿孙满堂;青春容貌,已换夕阳。老兵情怀,情似海洋;祝福战友,福寿安康。” 在“附录感言”部分,范建生、吴东胜、王如明、牛新渠、杜荣国、黄宪、徐刚等老战友详细介绍了《铸剑阿拉套山》一书的编写经过,按范建生同志的话说,这部图书表达了“一群905老兵那刻骨铭心、血脉喷张的905情愫”,它既是对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友情的礼赞,也是对魂萦梦绕、念念不忘、时刻挂念的老兵情怀的礼赞。 《铸剑阿拉套山》站在历史的高度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役部队和疆字905部队的形成原因、组建过程和成长经历,深入挖掘了905部队的红色基因及其老首长们的作战经历,研究了54军的光荣传统以及对905部队的深刻影响,客观地评价了905部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充分展现了905部队及其官兵的精神风貌和现实风采。 作为一部“在一没经验,二没场所,三没经费,四没设备的条件下,仅凭一颗初心和满腔热忱,由一群散居全国、互不谋面的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自发组成编辑组,动员广大老兵众手而成”(摘自范建生执笔的“后记”)的综合性文集,《铸剑阿拉套山》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方志和新疆军区军史的空白,不仅可作为现役边防部队戍边卫国的参考史料,也可作为广大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读物。全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分,谨作“金戈铁马铸诗文”诗一首,以表对疆字905部队全体官兵和《铸剑阿拉套山》所有作者的敬佩之情、祝贺之意。“ 博尔塔拉驻扎根,阿拉套山唱大风。烈士英灵滋肝胆,铁军雄风奠军魂。冷战年代守边关,激情岁月燃青春。而今喜著黄昏颂,金戈铁马铸诗文。” 欲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8抗洪前线 那位眼含热泪的将军董万瑞走了”:军魂!脊梁!
热度 1 ericmapes 2017-2-11 01:21
“98抗洪前线那位眼含热泪的将军董万瑞走了”:军魂!脊梁! 附上: 98抗洪前线那位眼含热泪的将军董万瑞走了 2017-02-1017:58:21 来源: 澎湃新闻 http://news.sohu.com/20170210/n480404600.shtml?fi 原标题:98抗洪前线,那位眼含热泪致敬抗洪战士的将军董万瑞走了   中国军网微信公号10日报道,昨夜,一张近20年前拍下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还记得这位流泪的将军吗?”一位朋友问我。 2   那是1998年。滔天的洪水退去,送别抗洪战士的站台上,军列就要出发,一名面容黝黑的将军凝望车窗,看着身上泥巴还没有洗净的士兵们,情不自禁,泪光闪烁。   他叫董万瑞,时任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那年,56岁的他是原南京军区九江抗洪一线的前线总指挥。   九江决口的消息震动全国,他临危受命,飞赴一线,在大堤上坐镇指挥五天五夜。   “抗洪抗到水低头,堵口堵到水不流”。这是当年抗洪现场的一条标语。在中国灾荒史上,长江干提多次溃决,每次决口之后,人们只能望水兴叹。但1998年的夏天,在九江,将军和士兵用血肉之躯堵住了长江干堤决口。防洪史上的一个奇迹诞生了。 2 解放军济南军区某部官兵跳入洪水中在荆江大堤险段抢险。新华社资料图   那年,将军的儿子是抗洪队伍里的一名排长,父子同在一个大提上履行着“人在堤在”的誓言。   将军先后两次看到又黑又瘦的少尉儿子。第二次看见比自己高一头的儿子,将军只说了一句:“看看你的手,你还没有我黑。”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时。将军没有心疼儿子,却心疼自己的兵。他不止一次被身边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堵决口的英雄事迹感动得流下热泪。他让记者多写写奋战在一线的官兵们:“你要我讲官兵中有多少英雄,我说不清。但我可以告诉你,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有一串催人泪下的故事……”   列车徐徐驶离车站,送别部队时,将军再也抑制不住,含泪挥手告别。这就是那张刷爆朋友圈的珍贵照片。    (二)   照片记录的只是一瞬。那年,抗洪大提上还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战士罗伟峰,连续7次下水救了7人。当他第8次跳进洪水中时,被一位老大爷死死抱住,动弹不得。危险之中,他抱住了一棵大树,使尽全身的力气,双腿紧紧夹住树干,让老人坐在自己的肩上。整整一夜,水涨一寸,他就将老人往上顶一寸,硬是用自已的肩膀顶着老人,一直坚持到天亮。 1   1998年抗洪抢险场景。   那年,全军有110多位将军在一线指挥抗洪,仅原南京军区就先后有60多名将军来到抗洪第一线指挥战斗,原南京军区还有1500多名师团领导干部靠前指挥。   那年,在抗洪抢险一线的许多参战部队面临编制撤销,人员即将转业复员。团长王纪凯明知自己将列入编外,接到抗洪任务后却说:“我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但我知道现在该怎么做。”他带领部队坚守最艰险的地方,竖起一块生死碑:“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   抗洪归来,将军和抗洪勇士们的身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将军的那张老照片和1998年的抗洪故事依然不时被人们提起,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是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   那年,大街小巷不停重放着旋律悠扬的《为了谁》。那些满身泥泞、疲惫不堪却又坚毅无比的身影,在许多孩子心头播下了军绿色的种子。后来,我和许多1998年还在懵懵懂懂的孩子一样,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军校。   只是,当昨天的孩子成长为今天的军人,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却离开了。    (三)   昨夜,当将军的照片在网上刷屏,当许多素未谋面的人为他的离去流下热泪,我被深深地触动着。   我想起了另一张被网友们反复转发的将军照片。照片上的老将军是刘华清。那年,他穿着简单布料缝制的旧军装,领章上没有将星,在外国人的军舰上踮起脚张望。他说,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1   1980年5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飙访美,刘华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国海军CV-61“突击者”号航母。图右为正在参观的刘华清。   将军溘然长逝,网友为什么对他们念念不忘?   答案无他。因为,即便他们肩上将星闪耀,他们的心里依然装着国家和百姓,他们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   数百年前,宋高宗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近百年前,黄埔军校门前悬挂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人活着为了什么?穿上这身军装又意味着什么?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会面对那么多生死存亡的抉择关头,但在每一个利益攸关的时候,每个人又都需要在每一次选择中重新亮出自己的答案。 1   中国,从来不乏负重前行的人。   当年轻的战士在洪水里托举起老人,他托举的是军人的信仰;   当即将退役的军人选择坚守在大堤,他坚守的是军人的情怀;   当年迈的老将军在外国人的军舰上踮起脚尖,他眺望的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有时候,我们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感到疲惫,厌倦了那些宏阔高远的所谓“大道理”“大情怀”“大追求”,转而迷恋身边触手可及的“小确幸”。只是,总有那么一瞬,那些放下小我、那些追求和坚守大情怀的人依然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明白生命还有更宏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当年,抗洪大提上处处飘扬着火红的旗帜,将军就在那一面面旗帜下直面着滔天洪水。   行走在时光的栈道上,当年的将军不见了,年轻的战友,你准备好接过他们的旗帜了吗?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乌克兰的武装力量为谁而战?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3-18 19:39
一支没有军魂的武装力量是不可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那支为了自由和土地,与波兰人、日耳曼人、奥斯曼突厥人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浴血奋战过的自由哥萨克人的军队已经消失几百年了。 目前乌克兰国防力量全部的历史与荣耀都来自那支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的俄罗斯帝国军队以及1917年到1945年的苏苏维埃红军。著名的红军元帅铁木辛哥(颇有蒙古味道,但和美女总理季莫申科是同一个姓氏)和一大批苏军将帅都是乌克兰人,1943年-1945年四个乌克兰方面军曾经强渡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突破喀尔巴阡山脉防线,横扫东南欧,将胜利的红旗插到了易北河畔。乌克兰还是战后两代苏联领导人——尼.谢.赫鲁晓夫和列.伊.勃列日涅夫长期工作和战斗的地方。俄罗斯的大文豪果戈里也是乌克兰人。 基辅临时政府目前既没有足够的威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赢得全乌克兰的武装力量。被临时政府解散的“金雕”特种部队,首先倒向南方(克里米亚方面),乌海军旗舰挂起了俄罗斯帝国海军的圣安德烈旗,海军司令也临阵倒戈宣誓效忠南方(克里米亚)政府与人民。作为 苏联最后的职业军人, 乌克兰武装力量的将军和上校们出生和受教育时代的祖国其实是苏联........在苏联最后时代的全民公决中,80%以上的苏联公民是不赞同解散联盟的,白俄现总统卢卡申科就强烈反对联盟解体,中亚的纳扎尔巴耶夫也是含着泪切断哈萨克与联盟的脐带的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32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士兵和学者
liuxiaod 2010-5-11 00:31
在中国的传统中,士兵与学者没有任何可比性,在民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样的俗语深入人心,只要把书读好了,颜如玉,黄金屋都会有,完全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吃粮当兵。所以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最缺乏军人品质,这与欧洲上流社会的从军传统完全不一样。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学者必须具有军人的品质,坚忍不拔,勇敢牺牲。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好的士兵就是长征中的红军,他们吃苦耐劳,富有远大的理想,勇敢战斗,无畏牺牲,也许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是最富有激情的革命者,也许他们的体格并不健壮,但是他们可以走过雪山草地,他们的武器原始低劣,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必胜的信念。 如果中国的军魂能够融入中国的学术界,何患不为一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战术的战术
liuxiaod 2010-5-9 21:28
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军面对新生的中国空军,很难对付,于是要求情报部门分析中国空军的战术,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以后,给出一个报告,称中国空军的战术就是没有战术,他们看到美国飞机以后就头对头地飞过来拼命,美军飞行员转弯回避的时候,共军乘机开炮,这个战术屡试不爽。 其实美军面对的不是战术,而是军魂。如果中国的学术界也具有这样的军魂,那么中国的学术一定是世界一流。
个人分类: 教育|13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灵魂
liuxiaod 2010-5-9 10:28
据说我国在50年代曾经全面引进俄罗斯的教材,后来发现俄罗斯的教材太高深,以至于能够看懂教材的教授很少,更遑论学生了,于是只好采用简化教材。后来接触了一些俄罗斯的学生学者,他们确实厉害,数学基础非常好,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深深感到我们的大学教育或者从中学教育开始就与人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俄罗斯,完成博士论文的只授予副博士学位,只有独立创建新学派或新学科领域的人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样的要求匪夷所思,如果用在中国,中国几乎没有博士了。 据说俄罗斯的严谨而富有创造性的学术传统来自于欧拉,俄罗斯继承了欧洲的学术传统并形成自己的学术灵魂。即便穷困潦倒也没有人小看俄罗斯的学术水平,佩雷尔曼啃面包也能解开庞加莱猜想。 日本的学术灵魂来自于仁科芳雄,像印度,瑞典,都有自己的学术灵魂,就像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有军魂一样。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以后就没有军魂,从李鸿章,袁世凯到蒋介石,即使买了最先进的洋枪洋炮也不会打仗,就是因为没有军魂,但是毛泽东的军队即使只有步枪和手榴弹,别人也不敢惹,因为有军魂。 大学不是大楼,满世界发文章也不代表学术水平高,只有凝聚自己的学术灵魂才是世界一流。
个人分类: 教育|1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