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孕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服用精液可缓解孕吐
热度 10 andrologist 2013-11-22 19:57
这个题目咋一看来有点恶心,的确,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关“恶心”的话题,难免有点重口味了,看官如有洁癖,好心劝您一句,就此打住不再往下看了…… 去年年末,英国凯特王妃自从确认怀孕后,孕后反应一直非常严重,甚至被迫入院接受治疗,尽管经过医生的处理后“感觉良好”,但出院后孕吐症状仍非常严重,甚至原定的出席影片《霍比特人:意外旅程》的活动也被迫取消。王妃的健康当然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沾王妃的光,“孕吐”一词在互联网及其他各种媒体上立时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孕吐,俗称害喜,中医称为恶阻,是许多孕妇在怀孕初期会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约发生自受孕后第5、6周,但也有更早的,因人而异。因孕吐常在早晨特别明显,所以英语称孕吐为“晨吐(Morning Sickness)”。约50%~80%的孕妇会出现孕吐现象。孕吐往往造成孕妇的身心不适,严重者无法进食和经口补充水分,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也称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或急性孕吐(acute morning sickness)。但遗憾的是,孕吐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 怀孕,孕吐——看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在孕妇怀孕早期,成长中的胎儿正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来培育,孕妇的胃为何会拒绝饮食的摄入呢? 多年来,很多医生将孕吐的发生归罪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过高,他们认为,这些激素可大大提升孕妇的嗅觉,使其对各种香味异常敏感,故而比怀孕前更容易出现恶心和呕吐症状。也有人认为孕吐是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经常处于低血糖状态所致;还有人认为与孕妇体内缺镁有关。但是,不少学者对上述理论不以为然,认为其不符合进化论的规则,因为孕吐对胎儿的健康并无好处。 上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孕吐可保护胎儿免受毒素的侵害。1992年Margaret教授证实,孕吐是孕妇适应进化的一部分。200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对16个国家和地区的79000位孕妇进行研究,发现65%的孕妇至少对一种食物有厌恶感,其中28%的人无法忍受畜产品(肉、蛋、鱼等),16%的人不愿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8%的人则对强味蔬菜不感冒(如西兰花)。他们认为,在怀孕期间,孕妇的免疫系统很容易受到外来伤害,潜在的毒素会使孕妇产生恶心感,而将这些毒素吐出,会使宝宝和自身免受伤害。这个理论有什么错误呢?错误如下:首先,孕妇不能吃的这些东西,好多正是医生给她们推荐的高营养饮食(草鸡蛋,含油多的鱼,新鲜的牛肉和羊肉),而这些食物并不含毒!第二,许多孕妇在孕吐期间都在避免进食大量食物,而且食料的选择都很小心,但尽管如此,孕吐依旧。 还有另外一种理论,最近获得了一些关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Gordon Gallup)认为,孕吐的原因实际上是由精液造成的。因为胎儿的DNA一半来自父亲,母亲的身体对精子中的遗传物质具有本能的排斥反应,把它当作一种异物,从而引发恶心,呕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复习一下母亲体内免疫系统对胎儿的反应。由于胎儿所携带的DNA中有一半来自父亲,母亲在怀孕的最初阶段会将胎儿当作外源性异物或感染源来对待,这种反应会触发母亲的免疫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身体不适等症状(又名孕吐)。对于这种因免疫反应而发生的病状,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提前让母体接触这种导致免疫反应的病因。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在授精受孕前或怀孕早期阶段,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供精者的精液,那么母体对胎儿体内来自父亲的遗传物质的耐受性就会更强。这种耐受性可以扩展到对胎儿的耐受,达到母体免疫抑制的效果。这样的话,母体就不会再出现过激的免疫反应,孕吐自然也就不明显了。 Gallup对孕吐病因的重新诠释太富有革命性,事实上这一理论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验证,但即使是这样,他的神奇理论仍然得到很多国际上鼎鼎大名的生殖领域专家的共鸣,这在学术界并不常见。2012年在新罕布什尔州普利茅斯召开的东北地区进化心理学会年会上,Gallup针对孕吐的发病机制提出了一整套明确的预测。首先,他认为孕吐的严重程度与男性供精者有密切关系,风险因素包括使用安全套、人工授精、以及配偶关系不稳定等。研究发现,女性同性恋者因此前很少接触男性的精液,在接受人工授精怀孕后会恶心、呕吐得更为厉害。有着稳定婚姻的女性,因精子均来自同一个男性,随着女性怀孕的次数增加,孕吐反应会越来越轻。相反,一旦更换供精者,则孕吐又会再次卷土重来。 Gallup为此提出一个既雷人又恶心的治疗观点——口交有助于缓解孕吐!这个论点听起来好像是丈夫在哄骗怀孕太太时说的谎,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孕吐是女性怀孕时因接触外来物质(精子)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以开始怀孕后头三个月最为严重。服用精液借助单纯的“消化过程”,或许能让身体更加习惯接受这种外来物,并对此产生耐受性。因此,孕妇帮自己的那位口交并不是单纯为了迎合伴侣的性需求,而是要让自己在怀孕期间更健康。当然,所吞咽的精子和随后导致怀孕的精子必须确保是来自同一个父亲,这样才会有效。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曾在2000年公布一项调查,其中提到口交可以减少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的发生,这是一种因怀孕而引发的高血压、蛋白尿等综合病症。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Koelman等研究人员发现孕妇口吞精液与孕妇子痫发病率降低有密切关系,由于怀孕与器官移植很类似,因此他们假定,诱导孕妇对于胎儿中父亲来源人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的耐受性是个关键,其它研究数据也表明,接触尤其是通过口交接触可溶性HLA(sHLA)或者HLA衍生肽能起到免疫耐受的效果。故而,精液中存在的sHLA抗原也可能导致怀孕母体对于父源抗原的耐受力。他们通过酶联法验证了精液中确实存在着假想中的可溶性HLA(sHLA),其水平含量因人而异。初步数据也表明,在患子痫的孕妇中,精液sHLA的水平较对照组的要低。可见,提高孕妇体内精液sHLA的水平,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孕妇对异源抗原耐受性的方法,降低孕妇子痫的发生率【注】。 当然,尽管精液的确是不错的东西,但是由于人们对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有着本能的恐惧,而这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 【注】 孕妇子痫是指孕妇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的疾病,又称“妊娠痫证”。子痫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构成孕产妇生命威胁的常见疾病,在发达国家,子痫发病率大约平均 1/2000 次分娩;子痫患者的死亡率约 1% 。子痫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母体、胎盘和胎儿等多种因素,目前没有任何单一因素能解释子痫发病的病因和机制,但是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机制近 十 几年来受到很多重视,该理论认为母体对于父亲来源的胎盘和胎儿抗原的免疫耐受缺失或者失调,是子痫前期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凯特孕吐仍非常严重 被迫缺席《霍比特人》首映 The REAL Cause Of Morning Sickness Doctor Says Swallowing Sperm Cures Morning Sickness Can Oral Sex Cure Morning Sickness?——Practical advice from a new hypothesis about pregnancy
个人分类: 女性|210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孕吐,这是为什么呢
songshuhui 2010-5-10 21:27
瘦驼 发表于 2010-05-10 16:22 它是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带有强烈暗示的符号。在很多时候,它是你意识到那个变革的第一件事,也是你需要接受的第一个实在的现实。经常,它会成为你对那九个月中最难忘的记忆,虽然不那么美好。 它就是孕吐。 孕吐这个名字比它的俗名晨吐稍微靠谱一点。首先它不一定吐,相当多的孕妇只是恶心,却从没吐过。另外,它发生在你清醒的任何时刻,而不只是早晨,大概早上伴随着美梦结束而袭来的不爽感觉更让人印象深刻吧。在医学界,孕吐的大名是NVP,鉴于英文缩写词被禁止了,我们只好称之为怀孕期间(Pregnancy)的恶心(Nausea)和呕吐(Vomiting)现象。它一般突然出现于妊娠第五或第六周,又在妊娠三个月后悄然消失。对于大多数孕妇,孕吐只会给她带来或多或少的困扰,而对极少数(不足1%)孕妇而言,情况要严重得多。这些孕妇会出现严重的呕吐,导致体重迅速下降和体内电解质失衡,以至于要住院治疗。对于这些严重的孕吐,医学界称之为妊娠期剧烈呕吐,缩写为HG(hyperemesis gravidarum)。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孕吐专家舍曼Paul W. Sherman分析了大量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后得出结论,孕吐现象上下几千年(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古埃及人就在纸草上描述过这件事),纵横九万里(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里都有此种现象),影响着66%的孕期女性。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着如此广泛影响的一个现象,其发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迄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准确地给出解释。 弗洛伊德是最早尝试解释孕吐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理论显然太弗洛伊德了,弗老先生认为孕妇之所以恶心呕吐是出于潜意识里对丈夫的敌视和厌恶,希望从嘴巴里吐出那个孽种。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们对免疫学认识的深入,一种新的观点诞生了,即孕吐是一种排异反应。所谓排异反应,也就是身体对非自身物质的排斥。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胎儿对母体来说无疑是个异物,因为ta携带了一半来自于另一个人的基因。然而随后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支持这个假说的进一步证据。不过孕期女性的免疫系统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免疫力总体上是下降了很多,不过目的是减轻身体对胎儿的排斥。同时免疫力的降低也使得准妈咪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是后话。 后来,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革命性的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的概念,让整个进化生物学界为之颤动。在这股浪潮激荡的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道金斯的支持者们尝试用这个概念解释一切。他们是这样理解孕吐的,男性传递给胎儿的自私基因意在与让自己长得更大更壮,以赢在起跑线上,为此不惜牺牲母体的健康。于是胎儿让母体血压血糖升高,于是有了常见的妊娠高血压和妊娠糖尿病。而母体自身的自私基因则不允许胎儿无法无天,于是产生了相应的很多机制来制衡胎儿。孕吐就是这种冲突的产物。这个说法目前仍基本上是假说。不过就在4月29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BMJ)上,一些挪威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能支持这一假说的文章。他们分析了从1967年至2006年间挪威230多万份出生记录和相应的医疗记录,经过比较发现,如果母亲怀孕期间出现妊娠剧烈呕吐症状,女儿后来怀孕时也出现该症状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约3倍。而且假如这个情况出自基因层面,那么男性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不过这篇论文的作者们也没有打包票,他们也不能排除这种情况是由相似的生活习惯,而非遗传因素造成的。 与这些不太靠谱的假说相比,激素波动假说有着相对较多的数据支持。女性一旦怀孕,体内的激素水平就像坐了过山车,比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量都变成了平日的几百倍。与孕吐干系最大的莫过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这种激素最初产生于精卵结合后的第七天(市售的早早孕试纸条检测的就是这种激素),在妊娠第八周到第十二周达到高峰,妊娠中后期又急剧下降至早期的一成,分娩之后两天消失。这个波动曲线与孕吐的状况正好吻合。遗憾的是,激素波动与孕吐之间的神秘联系仍然没有完全被揭示,此类研究还需继续进行下去。 咱们暂且不管孕吐因何而来,但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如此普遍而言,其存在也必须要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的事早就会在漫长的进化之路上消失的无影无踪。毕竟我们目前确切已知的能体会人类这种痛苦的动物朋友只有狗和猕猴。1940年,美国人艾尔文(Irving FC.)在弗吉尼亚医学月刊(Virginia Med Monthly)上报告称有孕吐现象的孕妇比那些不孕吐的妊娠早期(早于妊娠20周)流产的几率更低,日后的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一点。前文中提及的舍曼教授就是那个给出解释的人。他的观点是孕吐能让孕妇免于摄取那些可能会对胎儿和自己造成危害的食物。比如很多植物为了免于被虫子吃掉会合成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植物中这些被称作次级代谢物(secondary compounds)的东西对人通常没有多少害处,人甚至很热衷于它们,比如咖啡因。然而这些次级代谢物却有可能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能导致畸胎或者流产。那些气味特别冲,或者味道特别重的植物往往含有较多的次级代谢物,也常常是最容易诱发孕吐的食物。另外的危险物质是肉类,其中的寄生虫和细菌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孕妇更加危险,同理,油腻也是诱发孕吐的重要因素。诚然通过烹煮,肉类食物可以变得很安全,但是人类用火烹饪的历史不过一万多年,还不至于改变几百万年来形成的老习惯。更有趣的是,孕吐最严重的时候正好是胚胎发育最关键的时刻。等三个月过后,胎儿的身体已经成形,就不那么脆弱了,准妈咪也不必遭受恶心的折磨。回头再看狗和猕猴,它们跟人类的共同点莫过于无所不包的食谱。而对于那些饮食比较单一的动物,可能已经进化出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影响胚胎发育。 行文至此,那些没有任何孕吐症状的准妈咪可能要紧张了。其实大可不必被那些天书般的科研论文中言之凿凿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唬住,有孕吐的准妈咪孕早期流产的概率虽然比没有孕吐的那一组下降了几乎一倍,也不过是相当于0.1和0.05的区别。而且只要注意孕期的饮食安全和卫生,也同样可以在不恶心呕吐的情况下达到孕吐的同样目的。 参考文献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Paul W. Sherman, PhD, and Samuel M. Flaxman, BS Am J Obstet Gynecol Volume 186, Number 5 Morning sickness: a mechanism for protecting mother and embryo. Flaxman SM, Sherman PW. Q Rev Biol 2000;75:113-48. The treatment of pernicious vomiting of pregnancy. Irving FC. Virginia Med Monthly 1940;67:717-24. Recurrence of hyperemesis gravidarumacross generations: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Ase Vikanes, PhD student, Rolv Skjrven, professor, Andrej M Grjibovski, professor, Nina Gunnes, research fellow, Siri Vangen, senior scientist and consultant, Per Magnus, professor BMJ 2010;340:c2050 Hyperemesis gravidarum, a literature review M.F.G.Verberg, D.J.Gillott, N.Al-Fardan and J.G.Grudzinskas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Vol.11, No.5 pp. 527539, 2005 Genetic conflicts in human pregnancy David Haig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Vol. 68, No. 4 (Dec., 1993), pp. 495-532 Genetic con?ict in early development: parental imprinting in normal and abnormal growth Tom Moore ,Wolf Reik Reviews of Reproduction (1996) 1, 7377 原文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发表时有删改
个人分类: 医学|1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