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预警系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加州未來30年大地震的幾率增加:前兆频发积极应对
热度 1 杨学祥 2015-8-1 05:27
加州未來30年大地震的幾率增加:前兆频发积极应对 杨学祥 中新社舊金山7月30日電 (記者 劉丹)美國地質勘探局7月30日宣布,向位於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4所大學提供400萬美元,推動地震預警系統進入生產階段。另花費100萬美元增加升級版的預警傳感器。   加州位於地震帶上,未來30年大地震的幾率增加。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2015年7月末,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强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70.html 相关报道: 美國再投資500萬美元推動地震預警系統 2015年07月31日14: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美國再投資500萬美元推動地震預警系統   中新社舊金山7月30日電 (記者 劉丹)美國地質勘探局7月30日宣布,向位於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4所大學提供400萬美元,推動地震預警系統進入生產階段。另花費100萬美元增加升級版的預警傳感器。   地質勘探局表示,美國國會今年初通過了500萬美元撥款,用於推動地震預警系統的開發。   四所大學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學院、俄勒岡大學和華盛頓大學,每所學校各得100萬美元。   由這些大學主導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利用地震發生后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間的時間差發出信息。傳感器在破壞相對較小的第一波P波之后將地震信息傳遞出去,人們可以在破壞性大的第二波S波來臨前有數秒的寶貴時間將正在運行的火車或電梯停止,關閉煤氣或天然氣管道,消防官兵做好救急准備。同時,人們能夠有機會執行“蹲下、掩護、抓牢”的地震自我保護三原則,增加生存機會。   加州位於地震帶上,未來30年大地震的幾率增加。地質勘探局說,預警系統曾在去年夏天加州北部納帕酒鄉6級地震中提早9秒發出警報。地震發生在2014年8月23日凌晨3時20分左右,距離納帕約77公裡的舊金山預先收到了預警提示。   今年5月3日,洛杉磯發生3.8級地震,預警系統在地震第二波,也就是最強烈的S波來臨前3.3秒發出警報。   另外,地質勘探局還將花費100萬美元新增150個升級版的傳感器,能更快更可靠地傳遞地震預警信息。   地質勘探局和它的這些合作伙伴還將繼續為現有的70個測試用戶提供培訓和教育,並繼續增加測試用戶的數量。目前,這些用戶分別來自大型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緊急事務管理組織、州和市一級政府機構和工業企業等。(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n/2015/0731/c1057-27392840.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国首批地震预警应急广播在川滇启用
杨学祥 2015-5-27 09:15
我国首批地震预警应急广播在川滇启用 2015年05月26日 18:47:5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5月26日电(记者杨华、刘海)记者26日从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悉,四川、云南两省的多个场镇及学校日前已经完成地震预警应急广播的安装启用,接收到地震预警后将通过广播实现秒级响应播出,这也是我国在川滇地区率先启用地震预警应急广播。   近年来,我国在预警和应急领域先后成立了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力图整合各部门的预警信息和灾情信息,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多途径发布。两年前,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启动研发具有预警功能和应急广播的系统,不仅能够在地震时发出地震预警,还能接入其他预警信息,提供灾害后的后续广播服务,实现一套系统、多种功能。   目前,首批启用地震预警应急广播的场镇有四川成都崇州市三郎镇、四川宜宾高县潆溪乡、云南昭通永善县务基乡等五个场镇,三所学校分别是四川成都都江堰青城山高级中学、云南昆明寻甸县甸沙乡中学、云南昆明富民县永定镇小学。   据了解,为确保场镇上人员能够及时听到预警广播,安装时每两个广播间隔600米左右,相对声音传播速度,人员能够在一秒钟左右接收到预警。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介绍说,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600米的安装距离能够确保预警的秒级响应。一般场镇需要三组终端,每组终端配备3至4个喇叭,这样,就能够确保一秒以内传出声音,一秒以内实现场镇人员接收。   目前,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地震预警网目前已经延伸至我国31个省区市,覆盖210万平方公里,覆盖6.6亿人,该预警网连续成功预警芦山地震、鲁甸地震、景谷地震等29次破坏地震,为政府、医院等重点设施提供了地震预警服务,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 [责任编辑: 陈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6/c_1115416299.htm 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科普知识 发布时间:2015-5-27 来源: 文登网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文登网讯(记者 许凯丽)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如果地震发生时正在高楼里,切勿盲目急着向外逃,应该马上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采取蹲下或坐下的姿势,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手中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注意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如果正处在商场、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应该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尽量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如不得已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而动,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更不要随便点明火,以防引起火灾。 责任编辑:丛源 http://www.wendeng.sd.cn/shengchenhtm/newsfile/2015-5-27/201552782693137360.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预警系统缘何未能挽救更多生命?
陈龙珠 2014-8-6 06:33
中国科学报 :地震预警缘何未能抢救更多生命 ( 作者: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5 8:28:23 ) 本博早在2010年5月以基于理论和实例分析的系列博文,回答了中国科学报的上述疑问: 1. 地震预警系统真地能够有效的减灾吗? ( 已有 2945 次阅读 2010-5-1 21:0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18584.html 2. 10 ~ 30秒钟地震预警时间能大幅减灾吗? ( 已有 3925 次阅读 2010-5-3 16:2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19236.html 3. 日本2008年6月14日7.2级地震预警系统状况估计 ( 已有 2496 次阅读 2010-5-18 21:16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25968.html 4. 很宝贵的学生实际地震应急疏散录像资料 ( 已有 661 次阅读 2013-4-22 13:45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682736.html (新浪网的学生临震撤离教室视频已删除,搜狐的仍可打开: http://tv.sohu.com/20130421/n373460097.shtml )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简析成都高新减灾所预警系统在青川5.4级地震中的表现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12-9 16:46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面简称减灾所)是汶川地震后成立的民营地震研究机构。 2008 年以来在成都高新区和科技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中国地震局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吸收国内外技术并进行创新,研制开发了软硬件一体化系统,并充分利用汶川余震进行试验和检验。从 2010 年底开始,减灾所在覆盖汶川 - 北川 - 青川 - 甘肃文县和陕西宁强的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布设了地震预警试验台网。该台网于今年 4 月初运行以来,已经取得了 60 多次地震预警试验的效果(据减灾所网站数据)。 减灾所的 CEO 王暾先生应该说是地震民科中的佼佼者。首先他的数理专业基础非常扎实,从浙江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是中、美两国双博士,并在欧洲高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这在学历水平相对偏低的民科中是不多见的(比那些连量纲都搞不清楚却动不动就扬言推翻传统科学堡垒的主儿不知强多少倍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当时远在奥地利,看到家乡地震灾区的惨烈景象时,就毅然决然地回国从事地震预警研究,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他说“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我要用知识来回报祖国。”这一点笔者是颇为赞服的。 减灾所的预警系统运行有段时间,笔者也经常收到减灾所发送的四川地区地震预警短信,但是和很多地震专家担心的一样,减灾所的预警系统一直未曾接受大地震的考验,运行以来遇到的都是些 4 级以下的小震。如果发生大地震,这套预警系统表现如何?能否提供预想的服务?这次青川 5.4 级地震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的机会。遗憾的是,减灾所的预警系统在这次地震中表现欠佳,应该说没能通过这次中等强度地震的考验。 这次地震检验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震级偏差太大。青川地震发生后减灾所预警系统先后发出 5 报预警信息(见下),然而震级普遍偏小。第一报是 M3.8, 第二报是 M4.1, 第三报以后都没超过 M4 级,最后一报是 M3.6 。这与正式测定的震级( M5.4 )相差近 2 级,能量相差近 1000 倍。 为什么要关注震级?这与预警服务对象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密切关系。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地震都需要关闭核电站、高速列车急刹车,这里面有一个阈值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大地震被错误地判别成了小震,该启动的紧急措施未被启动,那么预警系统就等于没发挥作用,成了摆设。应该说,减灾所预警系统的震级偏差问题在以前遇到小震的时候,暴露的不是很充分。这次青川地震稍微大一些,预警系统就掉了链子。设想将来发生 7 级以上的强震,预警系统还跟平常一样识别成小震就麻烦了。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还是硬件技术系统存在缺陷。受成本所限,减灾所预警系统采用的是简易的 MEMS 加速度传感器(也就是大家手机上用的重力传感器),灵敏度、动态范围、频带宽度都十分有限,无法与专业的测震仪、强震仪相比,这也直接导致系统监测能力的降低。 另外要说的是,减灾所的软件系统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似乎容易因误触发造成误报。 11 月 1 日 除 5 时 58 分青川地震之外,该系统还分别于 8 时(见下表)、 13 时、 14 时发布 3 次警报信息。然而笔者查阅了川局地震目录,并未看到这 3 次地震事件的记录,很有可能是系统误触发。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次预警给出的震级都是 3.* 级左右,与 5 时的青川地震难以区分,看不出哪个震级更大,这给未来可能的预警服务对象进行应急决策造成了极大困难。 总的来说,这次青川地震的检验反映出减灾所预警系统在技术平台上还存在很大缺陷,软件误报问题也亟待解决,整体来说成熟度不高。如果不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恐怕难以面对用户和专家的质疑。 附: 11 月 1 日 减灾所预警信息 预警第 1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7 秒 青川 ( 东经 105.31, 北纬 32.53) 发生 M3.8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25 秒 ) , DZ 横波还有 57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2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4 秒 青川 ( 东经 105.31, 北纬 32.44) 发生 M4.1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26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3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3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4 秒 青川 ( 东经 105.31, 北纬 32.44) 发生 M3.4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27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4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6 秒 青川 ( 东经 105.26, 北纬 32.57) 发生 M3.9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30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1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5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 16 秒 青川 ( 东经 105.26, 北纬 32.57) 发生 M3.6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5 时 58 分 31 秒 ) , DZ 横波还有 51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1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8 时 9 分 25 秒 青川 ( 东经 105.25, 北纬 32.47) 发生 M3.9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8 时 9 分 32 秒 ) , DZ 横波还有 57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1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2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8 时 9 分 25 秒 青川 ( 东经 105.25, 北纬 32.47) 发生 M3.6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8 时 9 分 33 秒 ) , DZ 横波还有 56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预警第 3 报 : 2011 年 11 月 1 日 8 时 9 分 26 秒 青川 ( 东经 105.26, 北纬 32.51) 发生 M3.2 级 DZ 。发送本短信时 (8 时 9 分 38 秒 ) , DZ 横波还有 52 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 0.0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ICL 】 本文来自 :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2308-1-1.html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444 次阅读|4 个评论
日本2008年6月14日7.2级地震震中周边强震监测台分布
陈龙珠 2010-5-21 17:52
当地时间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内陆南部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日本气象厅算是 较为成功地 对震中距30km以外的周边地区发布了地震预警应急信息。 经对网友和留日同事提供的 资料 查询和推测,日本在这次强震中的预警,得益于临近震中有多个地震监测台站,使得其预警分析可以同时利用P波和S波的信息。 这个实例表明,要想对离震中较近的地区也发挥地震预警作用,地震监测台站需要有较高的分布密度。 日本2008年6月14日7.2级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地震监测台站分布: . IWTH25 (震中距 3km )地下实测地震加速度信号: . IWTH25(震中距3km)地表实测地震加速度信号: IWTH25 (震中距 3km )地表实测地震加速度信号: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6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2008年6月14日7.2级地震预警系统状况估计
陈龙珠 2010-5-18 21:16
本文是利用媒体报道的数据( 1 , 2 , 3 ),对日本2008年6月14日7.2级地震中的预警系统状况进行了初步的估计。本文编发后,已收到网友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日本已投入民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效,至今喜忧参半。 2008 年 4 月 28 日 凌晨 2 点 32 分,冲绳县宫古岛发生了 4 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初次发表了地震预报,但比地震引起的摇晃迟了 5s 。在 5 月 8 日 茨城发生 5 级地震中,地震预警比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摇晃的时间迟了 40s 。因此,日本相关技术人员感叹临震预警“技术难度太大了”,而民众则表示临震预警“没有任何帮助”。 当地时间 2008 年 6 月 14 日 上午 8 点 43 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内陆南部发生了里氏 7.2 级 地震 ,震源深度约为 8 km ,其中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如下图 )的震度达到 6 度 强 ( 日本烈度标准,接近于我国标准 的12 度 )。岩手、宫城、山形、福岛等县共有 100 多人受伤,有多条道路出现塌陷,此外还有桥梁坍塌和民房倒塌的现象。在这次地震中,日本 气象厅根据震中附近的监测台获得的地震 P 波信号,经分析于 3 秒以后向公众发布了 5 级弱的地震预警信息(之后 4 秒修正为 6 级强) 。 震中距大约为 30km 的 奥州,强震发生大约 3.75s 之后( 不同媒体有 4s 和 3.5s 之别-取均值 )才获得了预警应急信息;在遭受严重震害的栗原( 下文分析大约取震中距 40km ),地震预警应急时间只有 0.3s ;而震中距大约为 50km ( 大崎,日本标准为 6 度弱) 和 75km ( 仙台,日本标准为 5 度弱, 不同媒体有 70和80km 之别 )处的居民,则分别在 S 波达到前获得了 5.3s 和 15.3s 的预警应急时间。 2008 年 6 月 14 日 日本 7.2 级地震区 (根据网友提供信息更新) 从上述日本岩手 7.2 级 地震 预警效果看,由监测首先获得的地震 P 波信号估计震级偏低,各地可以获得地震预警应急的时间,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加,但对应的地震烈度和所具有的破坏性则随之降低 ;这种地震预警系统对破坏严重的震中及其邻近地区,尚不能有效地发挥预警作用 。这些实际情况,与本博已编发的评估结论颇为相符。 . 记 D 是震中距, h 为震源深度, V p 、 V s 分别是地震 P 波、 S 波的波速。对地壳浅表岩石,近似地取 V p = a V s =1.73 V s ,则地震 S 波落后于 P 波到达某地面点的时差 T ps 为 式中, T p 为地震发生后 P 波初至的时间。 由式 可见, T ps 大约是地震发生后 P 波初至时间的 73%。 在震中距较小时, T ps 时段的 P 波信号将可能全被用于地震预警分析之用 。 . 取 V p =4.5km/s , h =8km ,由上式计算出的 T p 、 T ps 随震中距变化的关系见下表,其中 T s = T p + T ps 为 S 波初至时间,时间 T p ~ T s 范围内仅包含有 P 波的信号; T J 614 分别为上述媒体报道日本 2008 年 6 月 14 日 地震各地获得的地震预警应急时间,而 T t 614 = T s 2 T J 614 为从地震发生到接受到地震预警信息的推算历时。对同一次地震来说,不同震中距对应的 T t 614 在理论上应相互一致。由表可见,在日本这次地震中, 4 个震中距对应的 T t 614 数值彼此相差不显悬殊,其平均值约为 14.9s 。 . 地震监测台获得 P 波信号后开始分析至各地接收到预警信息需要的时间取为 4~5s ,则日本这次地震在地震发生至对 P 波信号开始分析前,需要的时间大约为 10s 左右。将此与表中的 T s 数据比较,似可推测,这次地震赖以进行预警分析的主要强震监测站之震中距有可能不超过 25km( 若强震观测站的震中距明显小于此数,则这次地震预警分析就是同时利用 P 波、 S 波信号了 ) 。 . 日本 2008 年 6 月 14 日地震波初至时间及预警需要时间推算表 D (km) 10 20 30 40 50 75 T p (s) 2.85 4.79 6.90 9.06 11.24 17.76 T ps (s) 2.08 3.49 5.04 6.62. 8.21 12.23 T s (s) 4.93 8.28 11.94 15.68 19.45 29.99 T J 614 (s) / / -3.75 0.5 5.3 15.3 T t 614 (s) / / 15.69 15.18 14.15 14.69 次日后记 :从 网友提供的资料看,本文所取岩石波速在震中距大于35km后偏低15%左右;日本此次地震预警系统发给特殊用户(如新干线等,第1报)的预警要早于发布给强震区民众的(第2报)。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6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国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进展如何?
陈龙珠 2010-5-10 22:40
这个月初,本博曾初步分析了地震预警系统对强震震中及其邻近区域预警减灾作用的局限性。这一预警系统,在震中距大于一定数值之后,预警时间将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长,但与之相应的是:这些地区即将遭受的地震烈度也随之降低,而且只要建筑抗震设防得当、工程质量良好,则此时从有效减灾效益上来看,地震预警意义不能显现。 然而,在一定的时间内,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的大量既有民宅抗震能力还不能很快地得到提高。在震中距较大地区,当受到上述非高强烈度地震作用时,这类抗震能力欠佳的建筑或许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并导致人员伤亡。对此,我国若能建立这种地震预警系统,还是可望具有一定的减灾效果的。 因此,从普通民宅地震应急防护实际情况出发,本博仍然期望我国能够早日着手建立起临震预警系统,并同时期待我国在建筑抗震和民众地震应急能力提高等方面,都能不断地取得进展! 去年这时于汶川地震1周年前夕,国新办曾宣布(转载如下)我国将启动建设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也不知道现在的具体进展如何了? 汶川地震灾害2周年和我国第2个防灾减灾日临近了,衷心祝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参考信息 : http://www.edu.cn/research_8055/20090512/t20090512_377827.shtml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在国新办2009年5月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上透露,组织了大批的专家集中开展攻关工作,有望在近些年内就启动建设一个能够覆盖地震多发地区的实验性的地震预警系统。 杜玮说,汶川地震以后,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地震的预防,包括地震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杜玮介绍,所谓的实验性,主要是指这种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可能还不能马上做到对于每一次地震都提供出有效果的、对公众的避震和紧急防范都起到直接作用的预警信息,可能要有一个运行、实验、调整、完善的过程,但是有关方面的建设已经在酝酿之中。   杜玮说,至于预警时间长短的问题,有赖于这个预警系统所针对的地震发生的目标,据了解,在海洋当中发生的地震,对大陆陆上人口比较密集城市和地区的影响的预警,可以做到预警时间相对长一些,能做到分钟级的,两三分钟甚至一两分钟的样子,如果陆地发生的地震,对震中地区的影响的预警,可以提供预警的时间可能只是以秒来计的,十几秒、几秒的时间。   杜玮表示,尽管可以期望获取预警的时间可能是非常短暂的,但是,这种预警系统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损失是非常有意义的,会不遗余力地推进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促进它在中国多地震地区能够得到应用。 src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src1"); dst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dst1"); tmp=src_ad.innerHTML; src_ad.innerHTML=""; dst_ad.innerHTML=tmp;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