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黄绍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年向刘绪贻、黄绍湘、邓蜀生、曹德谦、方生学术老人问好
热度 1 黄安年 2015-1-3 08:14
新年向刘绪贻、黄绍湘、邓蜀生、曹德谦、方生学术老人问好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5 年 1 月 3 日 发布 2015 年新年到来 , 我向美国史学界的几位学术老人问声好,由衷祝愿刘绪贻、黄绍湘、邓蜀生、曹德谦、方生等学术老人健康长寿,平平安安,诸事顺遂。 刘绪贻先生今年 102 足岁 黄绍湘先生今年 100 足岁 邓蜀生先生今年 92 足岁 曹德谦先生今年 92 足岁 方生先生今年 89 足岁 我和这几位先生都有多则三十多年,少则二十多年的交往,他们是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见证人。为我国的美国史研究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刘绪贻先生因病住院,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和他直接通话了 , 他的家人告诉我 , 除了下床走路不便 , 其他无恙,思维依然十分清晰,衷心期望刘公早日康复。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为 庆贺黄绍湘先生百岁华诞 开辟了专栏,她是我国美国史学届第二位跨越第二个百年的学术老人。 邓蜀生先生面对最近体检出现的新情况 , 日前 , 我去他家看望,他向我叙述了这些新情况 , 对他乐观通达的应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衷心期望邓老先生渡过一劫,安然无恙。 曹德谦先生依然笔耕不辍,他刚刚出版了一本《总统的是是非非 -- 草耕总统杜鲁门》(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年 6 月版),如今有要撰写《三个罗斯福》新著,祝愿这部新著面世,像曹先生这样九十岁以上高龄,新著不断的学者为数是不多的。 方生先生今年 9 月是他 89 足岁。他和王老师二 身体都还好,希望届时在小范围里 , 老朋友聚聚聊聊,期盼老天爷帮个忙,现在老人外出难 , 达车更难啊!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绍湘著《美囯通史简编》--兼谈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黄安年 2012-11-29 06:30
黄绍湘著《美囯通史简编》--兼谈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黄绍湘著《美囯通史简编》 -- 兼谈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发布 我国研究美国史的专家黄绍湘教授,以 60 多岁髙龄,倾多年心力,写成了 60 多万字的新著《美国通史简编》 ( 以下称《简编》 ) 、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 80 年代第一春美国史研究园地上开放的一朵鲜花。 《简编》距她的前著《美国简明史 》〈 以下称 《简明史》) 出版已相隔 27 年。这 27 年,对一位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的老学者来说,既有欢乐,也有忧伤。前著《简明史》完成于建国初期。作者自己说 , “是一个尝试”:尝试着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采用当时美国的一些新史学家,如威廉·福斯特、 菲利浦· 丰纳、詹姆斯·艾伦、赫伯特·阿普特克等人的论点来分析和闸述美国史。这本书在 50 年代对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作者没有满足于她已经达到的水平,多年以来就决心要写出一本更充实的美国通史来。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在 1973 年动笔撰写新著。在进行写作的那几年 ---- 1973 年至 1976 年,正是“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最猖狂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她失去了写成这本书的信心,写作进展迟缓。粉碎了“四人帮”后, 她终于一鼓作气地完成了这部巨著。 这位老学者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处处为读者着想。《简编》后面附的索引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我国出版的著作 中,很少附有索引 ( 在外国出版物中,索引 是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 黄绍湘同志为了方便读者,决心编制索引, 她对汉语拼音不熟 悉,花费了不少精力,克服困难,做了大量卡片,亲自动手编出了比较完善的汉英对照的索引。“参考书简明介绍”这一附录,也是本书特点之一。作者不只是列出她所使用的参考书目,而是逐一作出评介,帮助读者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简编》有它自己的严谨体系,论点前后呼应,贯串始终,与“四人帮”年代问世的某些东拼西凑联缀成篇的出版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撰写美国史首先就要碰到美国历史分期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美国有没有古代史?有的人认为北美印第安人早期的历史就是美囯的古代史。 黄绍湘认为:北美洲是古老的印第安人长期生息的大陆,但是绝大多数的北美洲印第安人,都没有超过联合为部落的阶段。正当北美洲印第安人以缓慢的速度,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前进的时候,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北美洲,打断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发展进程。现在的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少数民族。她认为北美印第安人早期的历史,不是美国的古代史。为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她写了一篇题为《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社会,不是美国的古代史》长约万字的专文,已收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辑将由三联书店出版的《美国史论文集》中。 * 美国近现代史怎样划分? 有的同志主张以美西战争作为现代美国出现的起点,因为这次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 还有人主张以十月革命为标志,主要理由是为了与世界史分期一致起来。但是,十月革命对美国历史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也有人主张以南北战争作为近现代美国史分期的标志。在这次战争后,开始了现代美国的历史,美国资产阶级夺取了全国统治权,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了迅速发展的过程。 黄绍湘同志在前著《简明史》中,把南北战争结束后作为“现代美国出现”的一个起点。 在新著《简编》中,作者没有采取近现代分期的结构,而是把从 17 世纪北美殖民地时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三百多年的美国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殖民地人民摆脱英国殖民压迫和建立美利坚联邦制国家的过程,其中包括北美印第安人反抗殖民主义者的斗争,黑奴制度与奴隶买卖,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独立战争。 二、 19 世纪前半期美国北半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部蓄奴制种植园经济的日趋巩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尖锐矛盾发展成内战。这个时期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美国资产阶级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两党制在这个时期内确立下来和趋于巩固。美国向西部的大举扩张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 三、自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的过程迅猛异常,用了大约 30 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转变。以美西战争为标志,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四、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到 50 年代初,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简编》包括 10 章 35 节,要言不烦地论述美国上述四个阶段的历史。读完全书以后,对美国 300 多年的历史,从殖民地时期,以及共和国诞生、成长、发展和从顶峰开始跌落的过程,获得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全书脉络分明,论点明确,尽管某些论点在国内史学界还有不同看法。 近两三年来,国内史学界在美国史研究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对过去许多问题,包括长期以来视作理所当然的 一 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质疑,展开了争鸣。这本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活跃这种学术讨论。下面打算简略地提两个在学习美国史 ( 包括黄绍湘同志的两本著作)时碰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一个是关于历史人物评价, 一 个是历史事件评价。 写历史的人都要面对一个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黄著区别于资产阶级史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线索,着重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国历史中的巨大作用” (《简编》 序言第 2 页)。 在资产阶级著作中遭到忽视或歪曲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人物, 作者以满腔热情对他们的事迹和历史作用进行了评介。这些人包括著名的废奴运动战士约翰·布朗、道格拉斯,美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魏德迈、左尔格,美国工人运动杰出活动家巴尔逊、德布斯、鲁登堡、福斯特等。历史人物还包括资产阶级著名政治人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些人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黄绍湘同志在前著《简明史》中曾以对美国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的处理方式引人注目。在该书的目录上,可以看到从杰斐逊到罗斯福的许多政治人物的名字,对这些人物的臧否褒贬是否适度,是另一问题,但至少很便于查找。在新著《简编》中,对这些人物的处理有了改变,许多人的名字在目录中找不到了,对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杰克逊、林肯,采取了小字号字的脚注形式加以介绍。这些脚注并不是三言两语,而是费了功夫的,可是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要避免突出这些资产阶级领袖人物, 以免为他们树碑立传之嫌。但是这是不是最妥当的处理方式呢? 如何处理历史人物,是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相联系的。写美国独立战争,如果不把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放在历史的中心位置,那就等于我们写辛亥革命而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当作龙套或配角一样难以令人理解。同此,南北战争的中心人物是林肯,而不是约瑟夫·魏德迈。第一次大战时期美国中心人物是威尔逊,而不是德布斯。第二次大战时期美国中心人物是罗斯福,而不是鲁登堡。不管这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起的作用是比较积极的或非常消极的,这些人事实上是处在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中心地位。是好人,或是坏人,都应该大胆地去写。 下面简单谈谈对看法比较分歧的关于罗斯福的评价问题。国内研究罗斯福并非从今日始,但是进一步掌握和研究有关材料,提出不同评价,那还是最近的事。对于罗斯福的主要对内政策 -- “新政”,长期以来的传统看法是彻底否定,理由是“新政”以改良主义的措施挽救资本主义。这当然是事实。罗斯福本人也一再宣布这就是他的目的。美国的著名新闻记者约翰·根室对“新政”下了一个定义:“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美国内幕》英文版,第 1012 页)。 这也正是我们评价“新政”的出发点。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美国总统提出一个社会主义纲领来。至于认为“罗斯福‘新政 ' 的实施, 对于美国无产阶级因严重经济危机而不断掀起的反抗斗争,起着压制和阻碍作用”的说法,那就可能引伸出另一种观点:资产阶级政府的政策越反动,越能促进人民的革命意识,对人民越有利。但是,美国当时还不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面对着 1929 — 33 年经济大危机,不是以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方式和相应措施(如“新政”)来摆脱困境,就是以法西斯主义的方式发动政变来解决问题,如三十年代初的德国那样。美国人民是反对走法西斯道路的,“新政”顺应了人民的需要,因此,它完成了挽救资本主义免于崩溃的任务,从而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获得了一席地位, 难道不能认为“新政”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吗? 对于罗斯福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看法集中在他与绥靖政策的关系上。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在外交上与英法沆瀣一气,策划、推动德意反共、反苏,说英法美企图以出卖捷克为代价,换取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 -- “祸水东引” 。当 然,这是绥靖政策的实质。问题在于,把三只蚂蚱拴在一根线上,符合历史实际吗?罗斯福对慕尼黑协定起了默许甚至纵容的作用, 但是他与张伯伦、达拉第等,不论在所处的地位上,或是动机上 ,都 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一丘之貉。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了一些各抒己见的文章,可以期望将会得到进一歩的研究。 上面谈的是有关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下面再简单谈谈历史事件评价问题。当然不可能全面涉及,只谈两点:与拉丁美洲有关的门罗主义,与中国有关的中美关系。 门罗主义是一个使我国史学工作者捉摸不定的问题。黄绍湘同志在前著《简明史》中,认为 1823 年门罗总统发表的门罗宣言, “ 公开抨击欧洲反动派干涉拉丁美洲国家,反对欧洲专制国家把他们的专制政体输入美洲” , 因此,当时“还带有一些进步性” ( 《简 明史》,第 107 页)。 在新著《简编》中,作者认为“尽管它打着反对神圣同盟武装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独立的漂亮旗号,实际上却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 的幌子下,宣布拉丁美洲国家隶属美国霸权主义的范围” (《简编》,第 136 页)。 这里不禁使人产生一个疑问:门罗提出这个宣言时,美国经历了两次反英战争,距离第二次反英战争( 1812 — 1814 年)还不到十年,在这次战争中,连华盛顿也遭到英军火焚,损失很大,全国人口刚过 1 , 000 万,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很弱小,它凭借什么来宣布拉丁美洲国家隶属美国霸权主义势力范围呢?后来随着国力增长,扩张野心也日益炽烈,门罗主义成了它欺侮、侵略拉丁美洲的工具,但那是后话。如果说门罗宣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霸权主义宣言,根据是不是充足呢? 因此,有一些研究美国史的人,包括笔者在内,倒是赞同黄绍湘同志 27 年前的观点的。 关于中美关系史,长期以来是与美国侵华史等同起来。中国人写美国史,中美关系史是一个重要课题。怎么写?还是按照过去的套套来写吗?现在史学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一个疑问: 200 年的中美关系史,一开始就是美国侵华史吗? 1784 年美国一艘叫做“中国皇后”号的多桅帆船远航到了广州,成了美中通商的开端。如果把这条 360 吨的帆船当作美国侵华的一个信号,或者说是“商业掠夺”,使中国添增了 一个“新的劫掠者”,道理好象讲不过去。当时美国是一个经过了两次战争的寡民小国(领土等于现在的 1/12 ,人口等于现在的 1/24 ),而中国正处在乾隆盛世,当然谈不上美国派帆船一只来掠夺中国。可不可以这样说,在美国建国后,一直到 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关系不论政治上、经济上都是正常的平等关系。 1844 年美国泰勒政府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新败之机,胁迫清道光政府签订望厦条约,成为美国侵华的嚆矢。但是,在这 以后的中美关 系史,也并非按同一模式一贯到底。从历史上看, 中美关系是 有起伏的。比如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中美关系是什么关系?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还是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同盟关系。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是明摆着的历史事实。可是写历史时,却难以这样下笔。因为在战后,杜鲁门政府执行援蒋反共的政策,还发动了侵朝战争,直接威胁我国的安全。这样一来,罗斯福政府执行的对华政策也打上了反中国人民和反共的烙印。于是乎,中美关系只能谈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又只有斯诺、史沫特莱和斯特朗。这三位确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可是仅此三位,岂不太少了一点。事实上,当然不止这三位。比如,很多中国人还记得一个名叫史迪威的美国陆军上将, 二次大战时,他当过中印缅战区司令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因抨击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 1944 年 11 月被蒋介石撵回美国。从他抗日时期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态度来看,似乎够得上称作朋友(他曾一再要求蒋介石把封锁陕甘宁边区的几十师蒋军调去打日本,也曾力主把美国援华物资公平分配给所有抗日军队 )。 可是由于他是一名美国上将,按阶级属性,自然难以算作中国人民的朋友。因此多年以来,他根本不可能作为朋友被提起了。前些时候,看到《人民日报》国际副刊 ( 1979 年 7 月 22 日 )登出一篇老记者金凤访问史迪威的女儿的一篇短文, 其中称史迪威为“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看来,史迪威在中国的处境有所改善。但是,问题不在于史迪威这一个人,而是如何实事求是地认识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美中关系,这就需要历史学家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死材料,访问活见证,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侵华,不能说成友好,不是侵华,就不必算入侵华账内。某一时期侵华就照实写下,另一个时期没有侵华 ( 或者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而形成了同盟关系,如抗战时期 ) , 也应该老老实实地照实写。这样才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写历史的人至少可以自圆其说。 喜读黄绍湘同志新著之余,把读后感以及平日学习美国史时的一些想法,拉拉杂杂地写出来,为的是希望得到黄绍湘同志和其他史家的指教。但是我这篇短文的主题是向对美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推荐黄绍湘教授这本功夫很深的巨著 -- 《美国通史简编》。 * 见黄绍湘:《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社会,不是美国的古代史》,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三联书店出版的《美国史论文集》第 52~67 页, 1980 年版。 (原载《读书》 1980 年第 6 期。收入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第 424~431 页,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提要
黄安年 2010-5-11 10:08
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1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通史简编 作者 : 黄绍湘著 封面设计 : 王师颉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发行 : 新华书店 印刷厂: 北京新华印刷厂 版次 : 1979 年 12 月北京第一版 印刷 : 1979 年 12 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页数 : 823 页 插图 16 页 开本 : 32 850 毫米 x 1168毫米  印张:     26.125 字数: 632000 字 印数: 1-27000 册 定价: 2.40 元 书号 : 110012 375 版次 : 1979 年 12 月北京第一版 印刷 : 1983 年 5 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1978 年 3 月黄绍湘先生所著《美国通史简编》序言中写道 : 《美国通史简编》是将前著《美国简明史》(曾于 1953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在内容文字方面,进行全面改写之后完成的。《美国通史简编》叙述的时间起于 17 世纪北美殖民地时期,截止于 1953 年 , 距离写作完成年代 25 年,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后期没有涉及。称本书扼要地阐述和分析了美国的诞生、成长、发展个开始衰落的历史趋势,从各个方面批判了美国例外论。本书一阶级斗争为线索,着重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国历史中的巨大作用充实了内容 , 并更正了前著《美国简明史》中存在的一些缺点、错误。本书依据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结合有关具体史料,增添和充实了新的内容。本书增添了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部分内容。 1982 年 6 月的修订附记中写道 : 《美国通史简编》于 1980 年初发行 , 此次重印 , 做了某些修订补拙工作。笔者参阅和吸取美国 60 年代至 80 年代出版的几种美国通史与专著的一些新材料以及新成果 ; 同时 , 尊重国内通行以及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的一些意见 , 对书中某些历史事件和门罗宣言、社会主义工党、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以及冈珀斯、罗斯福等人物评价,作了必要的修订。对书中一些论点、文字、资料、数字等 , 也作了必要的补正。 该书共分十章 , 第一章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章到第六章为美国独立到 19 世纪末的美国 , 第七章到第九章为美西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束的美国 , 第十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帝国主义。附录包括:参考书简略介绍、美国历史大事年表 , 美国 50 州加入联邦年代表 , 部分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 索引、地图、插图。 附该书影印照片 16 幅。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4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绍湘著《美国简明史》提要
黄安年 2010-5-11 06:41
黄绍湘著《美国简明史》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0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简明史 作者 : 黄绍湘著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发行 : 新华书店 版次 : 1953 年 11 月北京第一版 印刷 : 1953 年 12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页数 : 502 页 开本 : 31x43 1/25 字数: 365000 字 印数: 1-5000 册 定价: 19 , 200 元 书号 : 1012-q562 黄绍湘先生所著《美国简明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系统阐述自北美发现到 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通史。该书内容提要强调书中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展开,都有扼要的分析。从本书中可以明确美帝国主义必然失败和劳动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必然胜利。作者采用了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史学家的新论点并对资产阶级历史学者所有批判,选择材料也比较广泛而审慎。 作者在 1953 年 2 月所写的自序中说 : 我的目的是,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展开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来写美国资产阶级的上升和没落 , 以及劳动人民的必然获得最后胜利。我叙述了美国各个时期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及其后果,对外的扩展和侵略以及人民的斗争。我尝试着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 并且以美国的新史学部家对于美国历史的分析材料为主要参考。美国的资产阶级雇佣学者们一贯歪曲和捏造美国的历史 , 把历史上的反动派描绘成民主主义的发扬者,而把美国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 劳动人民污蔑为愚民和叛徒。自序宣扬美国新史学者的如下观点: 1789 年成立的联邦政府是强化了实施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 韩密尔顿是资产阶级顽固派的代表人物。罗斯福的新政不可能建立进步的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 其作用只是延迟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覆亡。本书 着重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析 , 对於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因为牵涉太广 , 没有加以叙述。 该书共分十章 , 第一章北美殖民地 , 第二章到第五章为近代美国 , 第六章到第九章为南北战后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美国 , 第十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附录包括:美国历史大事年表 , 美国 48 个州加入联邦年代表 , 译名对照表 , 参考书目。该书采用直排式繁体字。 《美国简明史》的出版适应了当时主流媒体的需求,在中国美国史教学和研究进程中有其历史地位。 附该书影印照片 17 幅。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