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业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时代图书馆专业性的追问与思考
libseeker 2020-5-27 15:17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李静霞,李真吾.新时代图书馆专业性的追问与思考 ——以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抗疫实践为例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3):38-49.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3期刊发李静霞,李真吾《新时代图书馆专业性的追问与思考——以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抗疫实践为例》。该文认为:图书馆专业性是保证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新时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转型,新的图书馆专业性亟待构建。通过抗疫实践中的追问与思考,作者对新时代图书馆的专业性问题做出了回答,认为图书馆员职业应该拥有一个更积极、主动的内核,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积极反应者、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方向引领者、培育阅读习惯的专业推广者、弥合社会鸿沟的信息赋能者和服务创新与终身学习的坚定践行者。 提问:新时代的图书馆专业性内涵是什么? (1)图书馆专业性的研究回顾。 图书馆专业性是事业的“基本”,更是职业的“根本”。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基础较为薄弱,又面临职业资格制度缺失的窘境,因此新世纪以来,专业性一直是图书馆学界、业界、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图书馆员”的职业视角展开。“去职业化”方面的讨论自不必说,“竞争力”的研究把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视为“去职业化”的根源。几种制度化的观点也主要从职业问题出发:“职业资格制度”关注馆员的准入标准,“专业馆员”强调馆员的专精发展,“教育制度”把目光放到人才培养方面。这些讨论都指向一个让人不安的现象:图书馆员的专业性遭遇严峻的挑战和质疑。与此同时,新的疑问也逐渐浮出水面:图书馆员不够专业,那么,图书馆事业也相应地变得越来越不专业吗? 显然,从这些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尤其在此次抗疫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在各类型公共文化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的。那么,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图书馆员正在“去职业化”,图书馆却呈现出相对良好的专业特征,取得了越来越好的发展? 这莫非意味着,图书馆的专业性与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关系不再密切,图书馆不需要专业图书馆员了吗?显然,这个提问将引导我们进一步触碰当代图书馆专业性的内核。 (2)解构“ 图书馆专业性”:“ 内” “ 外” 之别与“书”“人”之分。 在图书馆生态系统中,系统商、数据库商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确保图书馆以相对便捷和高效率的方式进行运营,为图书馆专业职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支撑。而随着这些外部伙伴的体量和规模逐步扩大,其介入图书馆业务的层次不断向纵深推进,它们也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两个趋势。第一,传统图书馆的专业性以信息加工为中心,但在图书馆生态系统逐步壮大的过程中,这些专业工作的主导权已经从图书馆转移到外部的利益相关方手中。第二,在传统图书馆专业性逐步消解的同时,新的图书馆专业性也正在慢慢构建。为了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员需要拥有何种专业能力、需要拥有何种专业素养? 尽管我们此刻还没有办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新时代的图书馆员必须拥有规范、指引和协调图书馆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反过来为其所用、被其制约。 复盘:武汉地区图书馆抗疫的专业实践。 从复盘的角度来看,在抗疫实践之中,武汉地区图书馆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系、服务与资源。 (1)专业的体系:“布局”与“应变”深入嵌合。 近年来,图书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服务架构,让我们在关键时刻能够展开行动、进行联动,发挥应有的作用。武汉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投入、设计和实施由zhen府和图书馆主导。可以说,参与到这一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构建之中,正是公共文化服务大发展时代图书馆专业性的主要表现之一。 (2)专业的服务:“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 与其他许多图书馆一样,武汉地区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和平台展开一系列线上活动。图书馆员与图书馆生态系统之间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图书馆员主动发现需求、提出方案,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互相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在互动的过程中,图书馆员发挥了专业精神,也体现出不同以往以“信息加工、处理”为中心的、新型的专业素养。 (3)专业的资源:“信息”与“阅读”同步供应。 相比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的独有特征之一便是拥有丰富的图书、报纸、期刊、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对相应的信息资源拥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尽管图书馆已经走出“以书为本”的时代,但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会改变。真正的变化在于,我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有了更为明确的目的性,更加强调如何为读者发掘信息资源中的宝藏。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武汉地区图书馆从两个方面展现其在信息资源发掘和利用方面的专业性,一是筛选优质信息,展开“信息抗疫”,二是开展阅读推广,提供精神慰藉。“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孤独和无助中,阅读为人们带去了力量,而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是这股力量的重要源泉。 观察:世界各地图书馆抗疫的专业面相。 本部分将视野从武汉地区进一步拓展到全球各地,简要地梳理世界图书馆在抗疫工作中的专业面相。 (1)从图书馆的响应速度看专业性。 图书馆行业对新冠疫情的反应和行动是非常迅捷的。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图联、各国图书馆协会以及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都迅速呼应了抗疫的诉求,积极展开行动。 (2)从图书馆的资源供给看专业性。 以“信息”和“阅读”为武器对抗疫情,不仅是武汉地区图书馆的经验,也是全球图书馆界的共识。在实践中,图书馆主动向民众提供或引介权威、可信的资源。 (3)从图书馆的长远布局看专业性。 得益于一百余年专业精神的熏陶,图书馆职业向来重视宏观的布局和谋划。在武汉地区,以十余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总分馆体系、长期储备的数字资源为图书馆疫情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撑,充分展现了图书馆长远布局、重视规划带来的益处。从世界层面来看,健壮、坚实的图书馆网络同样发挥了基石性的功用。而随着疫情的高峰期正在逐步过去,世界图书馆行业又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后疫情”时期的规划。 (4)从图书馆的应变思维看专业性。 应变思维是图书馆专业性的又一表现。此次疫情迫使读者从图书馆实体空间中撤离,时间长达数月,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图书馆读者的使用习惯,长远来讲非常危险。虽然线上服务 量有了可喜的增长,但实体空间才是图书馆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和机构特征。 回答:构建新时代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内涵。 针对本文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图书馆员应当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积极反应者、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方向引领者、培育阅读习惯的专业推广者、弥合信息鸿沟的技术赋能者和服务创新与终身学习的坚定践行者。我们应该从以上五个角色定位出发,全面发展图书馆员配套的能力和素养,打破“去职业化”的沉闷格局。 (1)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积极反应者。 关于图书馆员是否应该成为积极的社会议题参与者,国内外曾有过许多的争论。但通过此次疫情,我们越发坚定地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如果图书馆员无法以积极的心态和身影参与到重大社会事件之中,显然很难争取到发声权和话语权,图书馆员职业的显性度将慢慢降低,甚至逐步边缘化。只有在重大社会事件中展现价值,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才能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认同,这远比写任何的论文、专著和反思文章都更有意义。用当下流行的口号来概括,就是我们要“与民众共呼吸、与社会同命运”。 (2)成为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方向引领者。 图书馆生态系统是一个颇具洞察力的概念,这个概念阐明了图书馆、兄弟图书馆和外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明确指出:虽然当前的图书馆事业不断迈步新台阶,但图书馆的“去职业化”是不可忽视的定时炸弹,只 有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员,其专业能力之一就是要学会和图书馆生态系统打交道,合理地发挥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正面力量,硚口区图书馆对“方舱之家”的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然,同时也要注意对合作伙伴进行引导和规范。可以说,成为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方向引领者在作者提出的五个“角色”中是最基础的,图书馆员只有做好生态系统的引领者,才有可能做好其他的四个“角色”。 (3)成为培育阅读习惯的专业推广者。 在方舱医院中进行隔离治疗的“方舱哥”因手不释卷而迅速走红,向社会展现了阅读的魅力,而广受欢迎的“图书角”,更让民众认识到书本的力量。向广泛的群体推广图书与阅读,是图书馆员天然的使命。成为专业的阅读推广者不仅是图书馆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员职业响应国家法律法规的关键举措。 (4)成为弥合信息鸿沟的技术赋能者。 传统上,信息鸿沟横亘在“能够获得信息”和“无法获得信息”的人群中间。随着中国民众普遍接入互联网,尽管传统的信息鸿沟问题依然存在,但新的鸿沟也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图书馆员要成为弥合信息鸿沟的技术赋能者,为用户提供准确信息,提高他们对检索技术和相关信息产品的了解。 (5)成为服务创新与终身学习的坚定践行者。 用一种发展性的观点来看待新冠疫情下的社会,可以发现,它正是日益加速的数字社会的缩影———各类信息汹涌澎湃、各种变化无所不在、各方面目难以捉摸。然而,面对上述诸多的挑战,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展现了他们的“应变思维”,而这种思维源于对服务创新和终身学习的执着追求。事实上,服务创新和终身学习是未来每一个职业都必备的核心技能,图书馆员自然不能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图书馆是“双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员要鼓励社会创新与终身学习,自己就应该先成为社会创新与终身学习的坚定践行者。
个人分类: 圕人堂|3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
libseeker 2014-10-9 10:45
近段时间,圕人堂关于图书馆这一行专业性话题讨论较多。源于两位身在美国深造的Nalsi与飏非常重视“专业性”,其中飏还旗帜鲜明宣称为“专业性的坚定鼓吹者”。Nalsi出国前做过一段时间公共图书馆馆员,飏则是国内读完图情专业硕士之后进一步到美国攻读博士。 其实于我个人真的不了解真正的专业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有一些关于美国的专业力量事例?从图情刊物上读到一些零星介绍,所获信息非常有限。美国的图情学术期刊本身较少,风格与国内大不同;国内的图情学术期刊部分介绍,个人认为好些介绍本身属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飏先回答我:“最俗的例子就是菜场卖肉的师傅,人人都说会切肉,但是专业性不如菜场师傅。如果切肉是一门学问,那么就该从庖丁解牛开始。”我说那类表述还是太抽象了,而且可以说也是国内较为擅长的,还是需要用事例或案例说话。飏说:“人的认知行为系统分为知行意三部分,所谓专业性就是认同专业(意),知道什么是专业(知),按照专业的做(行)。要说案例那就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紧接着以图书馆规划进行举例说明。飏说:“所有图书馆都会有Mission statement,他们的Statement需要与ALA的Mission相符合。Mission,Goal,Action组成美国各个图书馆制定规划最基本要素。他们需要收集社区居民的各种资料做大量的调查来制定规划,规划制定非常细节,每一条都要证明说是如何符合上位类,规划需要有社区居民来审核。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马上有非常震撼与直观的感受了。”我是打心底认为飏说得好,切入点也抓得准。我对图书馆规划的制定算不陌生,在2006年的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上也学习过相关实践课程,该课程由来自美国的图情专业教师授课。我故意抬杠:“规划执行力不知道怎么样?这些年国内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也在做种种规划,形式上很美。有句带调侃性质的话:规划皆鬼话。我们的规划好些只是‘例行公事’,缺乏监督与评估。好些规划可以说是模仿英美图书馆,模仿得还有模有样。”Nalis说“我想飏同学说的是专业性差距不是体现在规划看上去是不是专业。作为稍微做过一点这件事的人来说,我觉得重要的是规划后面是不是认真执行,尤其评估的那部分。看规划差距当然不大,就是一张纸。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以及效果,总体而言真的就差太多了。而且项目管理也只是专业性的一个体现罢了。”之后,飏对专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专业性我觉得是对个体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评价,包括技能判断态度三观的综合体。”国内讨论专业性这个话题,以各省的技术职称资格条件作为观察视角,也许会是挺好的视角。我们缺乏好的“科普”,“专业性”的提升还须从“科普”做起。 国内图书馆这一行专业性的提升,个人认为真是任重道远。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近些年貌似空前繁荣,其实或许为一种假象。原因之一是:近些年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不仅未见提升,甚至由于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进步的冲击,有所弱化。在我国,图书馆这一行远未形成一种职业,图书馆法似乎有些“难产”。 以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来“说事”,体现图书馆专业性的工作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员有多少?专业力量发挥了多大作用?图书馆有多少行业技能?图书编目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块人员比例下降,甚至不少馆“外包”(或整体或部分)了;图书馆信息技术力量这块,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技术队伍是在萎缩的,好些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人才“流失”了,种种原因,总体看来当前图书馆信息技术队伍可作为空间很小(比如有好些高校图书馆的“中心机房”撤销了,改由与图书馆同级的机构统一管理,真正属于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屈指可数,甚至有的馆是“真没有”,这种境况是挺糟糕的!);中国特色的科技查新服务专业性原本强,开展了近30年,发展至今天,批评的声音不少,处境亦颇为尴尬。 专业性的差距或许还可以有这么一个视角。中国图书馆协会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对比。ALA年会参会人数2014年为18626人,2013年为26362人;ALA会员,2014年为55316人,2013年为56756人。中国图书馆年会,早些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时期)不超过一千人,近年出现鼎盛年份为3000余人(2014年据说注册人数为1300余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会员数,我没能在在其网站上找到有关数字,但查到江苏省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2008年8月为647名,据此推算会员数要比ALA的会员少很多。中国图书馆从业者人数,我估计会比美国多很多。 其实也不乏专业性方面做得好的。比如飏告知,某名校有位教图书馆学的老师对这个专业一点信心没有,也打心眼不觉得图书馆有啥专业性很悲观,有位公共图书馆馆长对他说,你来我这里我告诉你什么叫做专业性的正能量。我亦相信专业性具有正能量,只是觉得专业性尚有待进一步提升,正能量更有待进一步释放。 我国图书馆这一行专业性的提升,审视历史,展望未来。昨天,凝聚诸多前辈的努力,这些前辈中包括杜定友、洪范五、李小缘、刘国钧等等,通过学习借鉴,制定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文机读目录格式(Marc)等等,他们的“洋为中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专业性。今天,张晓林、吴建中、于良芝等等,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专家学者,发挥了并正发挥着积极作用。明天,一方面期待包括飏和Nalsi们的努力开花结果,另一方面有待更为广泛的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凝心聚力共谱新篇。 延伸阅读: peade.关于图书馆职业专业性和职业准入的思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3efaa0102uz9m.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3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发展方向观略
热度 14 yatou 2011-6-14 23:28
一 科学网博客网页设计现状 曾记得在开博之初就断言过:这里将会是人文思想汇集之地,而不会是专业发展的天堂。 当时说这话,在约是起于这样几个原因: 1 各博主专业相去甚远,难以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沟通。 2 博主数量少,难以就某一专业问题形成集中深入讨论的气氛。 3 共同的话题却很多,但是,它们往往是处于非专业领域的一些公共话题:科研方法、基金申请、研究生培养、教学方法,人文话题,而于其下又存在一些小区域——诗词、美术、哲学、宗教。当然还有政治类话题。 科学网博客主页面打开以后,映入眼帘的有这样几大版块: 中间大块栏目(上) 精选博文 中间大块栏目(下) 热门博文 左侧边栏 最新博文 新博推荐 博文周排行博文月排行 博主名录 只有将鼠标向下方移动,才会进入 主题相对明确的区域 : 科研笔记 教学心得 海外观察 诗词雅集 等等 而 圈子 ,已名存实亡。 更多专业的东西,会跑到 论坛 中去交流学习。 二 科学网博客网页设计有改动的必要吗? 无需否认,给科学网博客施以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难以实现的。但探讨在现有情况下,科学网博客是否有向更专业方向发展的可能,以更加符合科学网的“科学”二字之本义,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希望科学网博客呆板,没有亲和力 ;同样,我们也希望在网站发展的道路上走得 更具有专业特色 , 科学研究讨论 与 人文思想交流 能够实现 有序、有层次、彼此不相干扰地独立展开 ,也是值得追寻的一个目标。毕竟,一直从事研究的人们还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进有热情、退守理性的空间里,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上,还是在博客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对已有版面进行改动,以期更合理的版面设计,当是一种必要。 三 如何从版面设计上鼓励具有专业特色博文的展示是首要任务 我其实并不很理解博客网站需要点击率的支持这个原则背后的隐藏的规则。不过,看来提高点击率是任何一个网站发展的硬道理。那么在科学网上,什么样的博文具有高点击率呢? 1 无疑,追踪热点的博文具有高点击率。但如昙花一现般易逝,缺少发展后劲。 2 关于科研方法的文章具有高点击率。如:鲁白先生的《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上下)。 但涉及具体科研领域内的文章,往往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常常被冷处理了,由于在页面上出现的时间限制,往往就冷出场、从而冷退场了。 科研领域,又是多的五花八门,可以一个专业一个版块地进行讨论吗?如何办呢? 可以这样设想一下,打开博客首页,读者先找各自所属专业领地,象扎猛子一样一头钻进去,在其中找同行很容易,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留问,或是与在线者探讨交流一番,可以再去人文版块看看有哪些博主写诗词了,哪些博主拍相片了,哪些博主玩儿哲学了,———这样,岂不好?关键是专业化增强了,博客网站对于这里天天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博主们来讲,它的实际价值就更大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取消热门博文栏目(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将固定分栏区域加大,改变现在分栏的内容,从版面设计上向更具有理性的专业版面靠拢,兼顾已有的很丰富的人文思想性,是值得一试的。 个人不成熟之见,笑阅为盼。
4855 次阅读|36 个评论
“把根留住”——请慎言研究生培养的“去学术性”
boxcar 2010-5-11 08:37
~~~~~~~~~~~~~~~~~~~~~~~~~~~~~~~~~~~~~ 参考: 【1】李世春:老铁匠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2559
个人分类: 教育|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