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杰弗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往事:独立宣言的诞生
热度 5 LaoQian09 2017-7-2 19:53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托马斯 ·杰弗逊,《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来美国二十多年了,我们家搬到这个社区己经八年了。八年来每到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的前夕,总有人把美国国旗插在每家的家门口。到今年我家已有九面小小的美国国旗了。这就是美国人的爱国精神,平凡、朴素、但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刚到美国时觉得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他们的报纸、电视、电台从不宣传爱国主义,从来听不到有人说美国政府做了那些好事,倒是听到每晚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对政府的批评,及对总统的冷嘲热讽。美国人对政府和总统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这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力和自由。但是,每年的七月四日独立日,美国人民都会自发地庆祝这一节日,他们放鞭炮、游行、穿上红蓝白三色的衣服以庆祝他们的独立日。 美国的独立日,是因为一七七六年的七月四日,一群农民和商人的代表,聚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Pennsylvania)的费城(Philadelphia),签署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份政治宣言《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其中的一段话是为“英语文字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北美人民为了独立而奋斗的理想。独立革命不是阶级斗争,不是民族解放运动。《独立宣言》是在向世界、历史、和未来宣告,北美人民追求的是一种普世价值——天赋人权,它远远地超过了国家、民族、和历史的界限。 二百多年前的北美人民要迈出独立这一步非常艰难。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始于一七六零年代。尽管,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胜了,但它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为此英国政府增加了对北美人民的税收。一七七四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对付英国的对策。事情越闹越大。一七七五年四月,在马塞诸塞( Massachusetts)的列克星敦(Lexington),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和英国正式开战。一个月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此时大多数北美人民只想尽快解决与英国的冲突,然后返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但是,随着战争的升级,到了一七七六年春天,大部分北美人民认为只有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时,大多数北美人民懂得了,税收不是独立的唯一原因,独立是因为远在三千英里之外的英国没有权力统治北美人民。 在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弗吉尼亚( Virginia)代表团长理查德·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征得了马塞诸塞的亚当斯兄弟的同意后,提出了《李决议》。《李决议》有三点:宣告北美独立,拟一份《独立宣言》,宣告独立的理由;成立联合政府,邦联;联合法国和西班牙共同抗英。决议明确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按其权利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了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为此,李还作了一次立场鲜明的发言:“为什么我们还要拖延?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让美利坚共和国的生日早些到来吧!让她早日成长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征服,我们是为了重建和平和法治。欧洲在注视着我们,她要我们树立一个自由的典范,她要我们为欧洲渴望自由的人们准备一个避难所,不幸的人们可以在那里找到慰籍,被迫害的人们可以在那里疗伤,一切不幸的人们都可以在那里得到保护。今天,只要我们不辜负我们的天职,百年之后,在座诸位就会被列于罗慕鲁斯之侧,成为永世被善良的人们怀念的伟人。”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支持独立的新英格兰代表大声叫好,反对独立的南方和其他殖民地代表们强烈抗议,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 John Hncock)只得宣布,把表决推迟到七月一日,让代表们有时间去征求各自殖民地议会的意见。北美独立是极为重大的事件,在文件上签字的人将被英国视为叛徒,一旦被俘,就是死罪。会议代表们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独立的原因,为此指定了一个起草委员会撰写一份《独立宣言》,说明独立的原因。 弗吉尼亚代表团团长李是《独立宣言》的当然起草者,但李太太在家乡里士满患重病,李回家了。因李的离去,汉考克要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组织一个起草委员会,起草《独立宣言》。 起草委员的五位成员是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纽约(New York)的罗伯特·里文斯顿(Robert Livingston),康涅狄克(Connecticut)的罗杰·谢尔曼(Roger Sherman),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除杰弗逊外,其余四位都是资深政治家和政论家。 亚当斯是当时北美最有名的律师,也是鼓吹北美独立最卖力的人。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中是绝对的灵魂人物,大陆会议一半以上的会议时间是代表们在听他一个人的讲话。亚当斯不但能说会道,还有识人之能。亚当斯为美国举荐过三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少了这三人中的任意一个,今天的美国都会和现在不一样。后人评说道,亚当斯仅凭他举荐过这三个人,他对美国的贡献就已无人能比了。三人中的最重要的一位是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上力排众议,举荐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选中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提名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华盛顿和杰弗逊的重要性无人不晓,而马歇尔至今仍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首席大法官,是他,使得美国的司法真正从行政和立法的阴影下独立了出来,使美国政府真正做到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 当时,七十岁的富兰克林是大陆会议中年纪最大最德高望重的成员。作为一个政治家、商人、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富兰克林当时已誉满全球。而且,他的文笔也是大陆会议代表中最好的。他作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是众望所归。 来自康涅狄克的罗杰·谢尔曼,是美国最早的职业政治家。他出身贫苦,从一个鞋匠开始自学法律成才。谢尔曼曾任耶鲁大学财务长,任内使耶鲁成为一流大学,他的女婿长期担任耶鲁校长。谢尔曼参与过美国所有的建国活动,是签署过所有四份最重要的建国文件的唯一国父。内战名将威廉·谢尔曼( William Sherman)是其后代。 来自纽约的罗伯特·列文斯顿则是当时纽约最有名的律师。 按资历,《独立宣言》最有资格的起草者是亚当斯,他曾给了殖民地独立的法律基础,但他拒绝了。接下来的人选是富兰克林,他自认太老无法作笔。谢尔曼和利文斯顿文笔差些。于是,亚当斯指名要杰弗逊起草。杰弗逊反对说:“你自己怎么不写?”亚当斯说:“我没时间,我还有二十多个委员会的事要管。”杰弗逊还是不服。亚当斯说:“要你写的原因有三个:一.你是弗吉尼亚人,这事应由弗吉尼亚人牵头;二.我不讨人喜欢,大家知道是我写的,会群起攻之。你正相反。三.你的文字水平强我十倍。”富兰克林也鼓励杰弗逊,说对他有信心。于是,《独立宣言》就由杰弗逊担纲主笔了。 杰弗逊把自己关在旅馆里,趴在书桌上,写了三天。六月的费城又热又闷,蚊子很多。连服伺杰弗逊的奴隶都受不了了,但杰弗逊好像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知觉,完全沉醉在超凡的境界中。 《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在讨论修改宣言 最初,大陆会议只是想发表一份声明,告诉英国,北美人民要独立了,说明北美人民为什么独立。没人想到声明会有什么重大意义,更没想到它会流芳百世。但是,在杰弗逊,北美的独立不再是仅仅为了英国人的税收政策。杰弗逊眼中的北美独立是人类追求自身自由的首次尝试。杰弗逊要得到全世界的赞同。 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发表《独立宣言》,杰弗逊写道: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北美人民独立的原因是什么呢?北美独立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杰弗逊面对世界、历史、和未来郑重宣布:北美人民独立,是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它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它就是这句被誉为“英语文字中最著名的一段话”: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是天赋人权最早的定义。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杰弗逊的时代,人权的含义和现在不同。宣言中的人人不含黑奴、妇女、印第安人、和没有财产的白人。 《独立宣言》中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来自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但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境界远高于财产权,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为了这一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寻找他们的梦想。 接下来,杰弗逊回答了“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们的这些权利呢?”: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从五月花号公约( Mayflower Compact)开始,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原则就是北美自治的根基。如今,英王的做为破坏了该原则。于是,北美人民“有权利,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接下来,杰弗逊列举了英王的二十七条“罪状”,直陈北美人民不得不反。那些理由早已过时了,但其中很多“罪状”涉及到司法程序和司法公正。看得出,在美国国父的心中,法治最为重要。 杰弗逊原稿中的声讨奴隶制的文字,在大陆会议后来的讨论中,被全部删除了。 杰弗逊写完后,初稿让富兰克林过目,富兰克林起笔就改了四十八处。其中,最有名的是将杰弗逊原文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的”中“神圣和不可否认的”改为“不言而喻的”。富兰克林改完后,杰弗逊重新誊写了一遍,再由起草委员会共同修改,又改了二十多处《宣言》乃成。 亚当斯对杰弗逊的文稿很满意,他说:“我将捍卫宣言的每一个字。”富兰克林听后很宽慰,他很清楚,只有亚当斯的保驾,《独立宣言》才能通过。 一七七六年七月一日,大陆会议就弗吉尼亚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在六月七日会议上提出的独立议案投票表决。李的议案是这样的: “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是,并且按其权利也应该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他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他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对大多数代表来说,这个选择非常痛苦。从一六零七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到一七七六年的一百七十年中,北美人享受着英国宽松统治带来的自由、和平、繁荣、和秩序。他们是英王最忠诚的臣民,为三千多英里外的“祖国”感到非常骄傲。那些坐着“五月花”号飘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的子孙会彻底背叛他们的“祖国”,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国家。 北美人民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王乔治三世( George III)的强硬态度。一七七五年七月,大陆会议向乔治三世递交了一份措辞卑微的请愿书。由宾西法尼亚领主理查德·宾(Richard Penn)递交给英王。但乔治三世拒绝接见宾,那份情愿书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垃圾桶。一个月后,英王正式宣布北美殖民地为叛乱,并雇佣了普鲁士的黑森军帮助平叛。乔治三世的声明堵死了一切和解之道,如亚当斯所说:“大陆会议还没宣布独立之前,英王就已经宣布北美独立了。” 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代表们坚决支持独立。反对独立最激烈的是以开明著称的纽约、新泽西( New Jersey) 、宾夕法尼亚、特拉华(Delaware)、和马里兰(Maryland)。在六月的争论中,这五个殖民地一至反对独立,南方的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和佐治亚(Georgia)也反对独立。但这些殖民地的议会没有授权他们投票表决独立议案,他们不能投票。几周后,在独立派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议会授权他们的代表投票赞成独立。但是,还要看代表的个人意愿。独立议案能通过吗? 支持独立的一方以马萨诸塞的亚当斯为首,反对的一方以宾夕法尼亚的约翰·狄根森( John Dickinson)为首。亚当斯和狄根森唇枪舌剑,火药味十足。两人都是名律师,亚当斯矮胖,充满活力和热情;狄根森高瘦,面无表情。亚当斯敏锐直率、得理不让人;狄根森优雅、谦和,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独立派的理由是: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已经独立了,投票独立只是宣布一下事实;殖民地对英王的效忠以自愿为基础,北美人民以忠诚换取英王的保护。现在,英王在向自己的臣民开战,殖民地不可能再忠于英王了;北美人民支持独立,他们期待着大陆会议的指引;国际社会,主要是法国和西班牙,将会援助北美,但前题是,北美必须是独立国家,否则是干涉英国内政。亚当斯说:“我们要成为完全拥有独立和自由的主权国家,外国才会承认我们。” 反对派的观点是:独立的时机尚未成熟;人民尚未下定决心,他们并不完全支持独立;如果宣布独立,一些殖民地将脱离联盟;要探明法国和西班牙的态度,确保外援,然后再决定是否独立;应该等目前的纽约战事见分晓后再做决定;宣布独立之前,应把殖民地联盟条例制定好,以便向独立国家过渡。宾夕法尼亚的詹姆斯·威尔逊( James Wilson)说:“在新房子还没有盖起来之前,为什么要匆忙地把旧房子拆掉挨饿受冻呢?” 亚当斯在为《独立宣言》辩论 七月一日,最后的时刻到了。早晨,阴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代表们静静地进入会议厅。他们的心情很沉重,大厅鸦雀无声。亚当斯和狄根森正准备做最后的陈述。 上午十点,汉考克宣布开会。狄根森随即起身,他脸色苍白,重伸了反对独立的观点,要大家慎重行事。他说,你们今天的决定可能将把我们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北美大地将经受血腥和暴力,我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同胞惨遭屠戮。但狄根森知道,独立是大势所趋。他悲伤地说:“可以预见,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将使我名誉扫地。但我必须抗争。此时保持沉默,就是犯罪。”狄根森说完,慢慢坐下,接着是死一般的寂静。他的话和他对北美前途的真切关怀打动了所有代表,连亚当斯也投以崇敬的目光:“他的论证不但优雅高贵,而且礼貌真诚。” 此时,窗外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亚当斯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清晰洪亮,目光坚定沉稳,他看到了一个新生儿正呱呱落地,那是他自己的国家,自由的国家。他说: “一个最宏伟的事业,一个决定着千千万万已出生和没出生的人的生命和自由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处在一场革命的中心,这是人类史上最完全、最神奇、最精彩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荣耀,可以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国家,一个共和国!” 亚当斯沉浸在对新国家的憧憬中,他的语言不那么优雅,但强大的感染力让所有代表为之动容。他讲完后,所有代表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上前与他握手。新泽西的一位会议代表后来说 “就伟大的独立事业而言,来自波士顿的约翰·亚当斯先生功劳最大,他象支撑天空的亚特拉斯一样是《宣言》的支柱。他承担了辩论的重任,他有力的论证指出了独立是公正的,也是必须马上实行的。”亚当斯对独立革命的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狄根森和亚当斯的演讲再次引起代表们的争论,争论持续了一天。窗外大雨倾盆,屋内热气腾腾。散会前,汉考克要求全体代表表决。每个殖民地各持一票。每个代表团先在内部投票,然后再派一人代表殖民地投票。结果是九比四。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来纳反对,特拉华和纽约弃权。特拉华的三个代表中一个因病没来,剩下的两个意见相左。纽约殖民地议会正休会,要到七月中复会,代表团没有得到授权,不能投票。 按照多数原则,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议案。但它还要被正式地无异议地通过才行,这时,南卡罗来纳代表爱德华·拉特利吉( Edward Rutledge)建议,第二天进行最后投票。汉考克同意了。二十六岁的爱德华·拉特利吉是大陆会议最年轻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他反对独立,但他很有全局观念。 散会后,代表们都没去睡。七月一日这个雨夜,会议代表之间进行着紧张的秘密磋商和妥协。没人知道当天夜里达成了多少秘密协议,但从第二天的结果来看,代表们都是谈判高手。亚当斯曾直言道:“独立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大陆会议代表们在《独立宣言》上签名 第二天早上九点,在会议正要开始讨论时,特拉华的凯撒·罗德尼( Caesar Rodney)出现在会场,他一身泥水。他因病在家休息,缺席了七月一日的会议。有人告诉他,特拉华因他的缺席而要弃权。于是,他连夜骑马狂奔八十英里赶到费城,中间换了几次马,才在早上九点赶到会场。他患有皮肤癌,常年用头巾遮着半边脸。但他有火一般的精神。他的到来使特拉华投向独立。 最有戏剧色彩的是宾夕法尼亚的两位代表缺席。七月一日,宾夕法尼亚的七位代表中,四位反对独立,三位赞成。但是,今天的会议上,两位反对者,狄根森和罗伯特·莫里斯( Robert Morris)缺席,剩下五人以三比二赞成独立。原来,前一天夜里,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一直劝说狄根森改变立场,但他拒绝了。为大局考虑,他和莫里斯以缺席来成全北美独立。爱德华·拉特利吉使南卡罗来纳倒向独立。在七月二日的最后表决中,十二个殖民地赞成独立,只有纽约弃权,会议批准了独立。七月九日,得到了授权的纽约代表团正式投票同意独立。 对亚当斯来说,七月二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他在第二天给夫人阿比盖尔( Abigail Smith Adams)的信中写到: 昨天,那个最伟大的问题已有了决定,这是美利坚曾作过的最大决定。不论过去或未来,恐怕都没有让它更伟大的事件了。所有殖民地全体一致地通过了决议: “我们,这些联合殖民地有权利而且应当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给夫人阿比盖尔的信中,亚当斯写到: 一七七六年七月二日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相信今后世世代代将会永远纪念这个日子。从大陆的这一端到另一端,年复一年地用游行、示威、演出、体育表演、鸣炮、鸣枪、烟火等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七月四日,大陆会议正式发表了《独立宣言》。于是,七月四日成为美国独立日。 批准独立后的第二天。会议代表开始讨论《独立宣言》。代表逐条审议宣言,有人要修改,有人要删减,代表们有的剑拔弩张,有的诅咒,有的威胁,有的抗议,吵得不亦乐乎。杰弗逊坐在一句话不说,但内心极为紧张。 亚当斯全力以赴地捍卫着《独立宣言》中的每一个字。他雄辩的口才和严密清晰的逻辑使《独立宣言》原稿中的大部分内容得以保留。杰弗逊为此深受感动,他说: “亚当斯是《独立宣言》的支柱,是它最能干最热心的倡导者,是对《独立宣言》遇到的攻击的最有力的辩护人。” 尽管有亚当斯的全力捍卫,但是,原稿还是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大部分是谴责奴隶制的文字。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是代表中最反对奴隶制的人。但当时最重要的是各殖民地的团结。如果废除奴隶制,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将立刻退出联盟,其他南方各州也会退出联盟,北美的独立将成为泡影。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亚当斯无可奈何地说,“奴隶制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七月四日,大陆会议批准了修改后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随之诞生。这时的美国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她是十三个独立国家的联盟。这个刚出生的共和国对当时的世界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在未来的二百多年里,这个年轻的国家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考克是七月四日唯一在《宣言》上签字的代表,汉考克成为独立后美国的第一任国家元首。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独立宣言》原件上有个签名比其他人的都大一号,那就是汉考克的签名。汉考克是为了让近视的英王乔治三世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让英王一目了然,是我汉考克带头造的反,现在以一国元首的身份对英国宣战: “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经他们授权,将我们的意向提交世界仲裁,同时郑重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一切政治联系全部断绝。作为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那个历史关头,汉考克握笔如刀,毅然地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敌,依仗的不是一万多名称作大陆军的民兵,而是北美人民的民心和勇气。 正式签字是在几天后。议会大厅里气氛非常压抑,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五十六位代表没有一个感到喜悦。《独立宣言》是一个国家的出生证,也是所有签字人的死刑判决书。代表们在《独立宣言》上签上自己名字的时候,他们白纸黑字地承认了自己的“叛国罪”。如果落入英国人手中,他们就会被绞死。 代表们地默默地上前签字。弗吉尼亚代表,身高一米九三米,体重三百五十磅的本杰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对瘦小的马萨诸塞代表艾尔布里奇·杰瑞(Elbridge Gerry)开玩笑地说:“我们被吊上绞刑架的时候,凭我的份量,立马就会玩儿完。你呢,还得手舞足蹈一个多小时小时才会咽气。”他的话引来了几声干笑,很快又被低沉的情绪淹没了。富兰克林说:“我们这下要被一起吊死了。不过最可能的是,我们会被一个一个地吊死。” 这五十六个把生命、财产、和名誉都赌上的人,被后人称为美国国父。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罗德岛的史蒂文·霍普金斯( Stephen Hopkins)身有残疾,但仍用颤抖的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纽约的菲利普·里文斯顿(Philip Livingstong)极为富有,过着王子般的生活,为了自由成了叛国者。新泽西的约翰·维瑟朋(Jphn Whitherspoon)是新泽西学院(后来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马里兰的查尔斯·卡罗(Charles Carroll)是天主教神父;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罗什(Benjamin Rush)是名医;新泽西的弗朗西斯·霍普金森(Francis Hopkinson)是科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南卡罗来纳的亚瑟·米德尔顿(Arthur Middleton)是种植园主,拥有五万英亩土地和八百名黑奴。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中间,十二个人的家被英军烧毁;二十个人家破人亡;九个人在独立战争中死去。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改变他们支持独立的立场。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为了这个新生的国家,牺牲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名誉。 《独立宣言》在费城批准后,汉考克命人将其中一份用快马送至在纽约的华盛顿军中,并请华盛顿“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大陆军。华盛顿读到《独立宣言》后热泪盈眶,他和他的将军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一年。一七七五年,他们拿起武器的那一刻,就从未想过回头。他们无数次议论过独立,但华盛顿很自律,认为军队无权干涉民选政府的决策。他从未发表任何关于独立的言论,每天晚餐时,他都带头祷告:“上帝保佑吾王!”“祝英王陛下健康长寿!”现在,他终于可以说:“上帝保佑美利坚!”了。 七月九日,华盛顿命人在军中传达《独立宣言》,战士们热血沸腾。当晚,一群大陆军战士和纽约市民将一尊乔治三世的雕像拉倒。四千磅的雕像被运到冶炼厂,做成了四万二千发子弹。 北美的英国官员也把北美独立的消息送到了伦敦。八月中,《独立宣言》全文出现在英国的各大报纸上。几天内,它被翻译成了欧洲各国文字,传遍了整个欧洲。英国王室和议会没有公开评论《独立宣言》,但民间人士议论纷纷,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反对意见中最多的是对北美保留奴隶制的谴责。他们评论到:“世界上最荒唐的事,莫过于一个北美革命者右手签署着《独立宣言》,左手拿着鞭子抽向满眼恐惧的奴隶。”一份报纸则说:“当他们还没有释放自己的奴隶时,有什么资格宣称‘人人生而平等’?” 宣告独立后的几年里,北美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些在《独立宣言》上签过名的人好像真的要在英国的断头台上被吊死了。华盛顿的大陆军,人员最多时也只有两万人,而他的对手则有五万多人。大陆军还严重缺乏武器弹药、衣物给养、和军饷。战士们只得自己摘取各种野果子、抓松鼠充饥。一七七七年圣诞节的前几天,华盛顿和他的一万一千人的部队来到了宾州的福奇谷( Valley Forge)过冬。部队中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鞋子。三千多人在福奇谷死于饥饿、寒冷、和疾病。这是他们最艰难的日子。 在富兰克林的不懈努力下,法国站到了北美人民一边。从一七七八年春天开始,法国的金钱、士兵、船只、和武器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北美。北美人民有两大优势:一是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战斗;二是他们有一个由坚强的爱国者组成的领导核心,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放弃。一七八一年十月,在法国的帮助下,大陆军在弗杰尼亚的约克镇( Yorktown)击败了英国军队。一七八三年九月,以亚当斯为首的美国谈判代表团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ParisTreaty),独立战争以北美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为捍卫《独立宣言》中的理想献出了生命。在《独立宣言》签署后的第三十六年,北美人民再次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在这场被称为一八一二年战争中,美国人民奋起反击英军的入侵,再次捍卫了《独立宣言》中的理想。《独立宣言》签署后的第八十五年,美国为捍卫《独立宣言》中的理想,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在一个标榜以“人人生而平等”为其建国理想的国家竟然把大部分黑人当成奴隶。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美国人牺牲了近七十万人的生命,结束了这个国家的耻辱——奴隶制,解放了四百万黑人奴隶。这个以标榜人人具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国家里,有一半公民没有选举权,理由是她们是女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无数的美国人为此进行了无休止的斗争。直到一九二零年,宪法才规定所有美国人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肤色都有了选举权。 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的前几天,马塞诸塞州的昆西市的几位头面人物来到九十岁的约翰 ·亚当斯家中,请亚当斯为即将来临的七月四日庆祝晚会提一句祝酒词。亚当斯说出了他们那一代人和所有生活在今天、明天、和昨天的美国人的心声:“我的祝酒词是:永远独立!”几天后,在亚当斯弥留之际。家人问他:“今天是什么日子?”亚当斯答道:“今天是光荣的七月四日。"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晚上,亚当斯安静地去世了。就在亚当斯去世前几个小时,远在弗吉尼亚的杰弗逊也去世了。这两位主导美国独立的精神领袖竟然在同一天去世,实在是 令人感叹的历史巧合。 就在 亚当斯去世的一刻 ,昆西市庆祝独立日的人们正在高声祝酒:“永远独立!”
个人分类: 旧文选登|405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杰弗逊拓荒纪念馆重访
热度 19 xinyumri 2014-7-4 09:50
上月初,我有缘回到了曾经工作生活过五年的圣路易斯市,开会的地点就在拱门下的一个旅馆里。从前台领了房卡来到旅馆房间,拉开所有的窗帘,感觉豁然开朗。从阳台上望去,密西西比河江面尽收眼底,让人顿时忘了旅途的劳顿。看看离天黑尚有两个时辰,便带上兔子直奔拱门去了。 第一次见到拱门已是 15 年前的事情了,那年我们来美国整十年,仍是一无所有,若是算上愚公同学读医学院欠下的贷款,净资产是个大负数。然而我们自己感觉很富有,有两个儿子和熬夜无数读下来的博士学位。那年我们要把家从北卡搬到圣路易斯,便把不满周岁的老二放在了新泽西的弟弟家托父母照管,带着三岁半的大儿子,开着一辆 83 年的老爷车,驱车 1300 多公里,先是翻越了阿巴拉契亚山,然后继续一路往西,于黄昏时分来到了密西西比河边。看见河对岸不锈钢的拱门如一道长虹般高耸而立,在夕阳与绯红色晚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这里就是我们未来五年的家了。 在圣路易斯的五年里我们去拱门的次数并不多,除了初来乍到时全家一起去看了次新鲜,其余几次都是陪朋友和家人去的,每次带着小朋友边看边聊,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游。此番独自一人故地重游,正好可以把当年拉下的课补上。 坐落于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圣路易斯市,在历史上曾是西进必经的门户城市( Gateway ),几个中文网站把它比作嘉峪关,有点取其“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味道。圣路易斯在 1804 年的“路易斯安那购买”中正式归美国所有,随着西部开发热的出现,曾一度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圣路易斯拱门,又称 The Gateway Arch ,就是为了纪念西部开发而建的一座纪念碑,是占地 91 英亩的“杰弗逊拓荒纪念馆”( 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 )最醒目的地标建筑。 以杰弗逊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纪念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不仅因为他成就的“路易斯安那购买”将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更因为他还颇具远见地组织了史诗性的“刘易斯·克拉克探险”,为日后的西部开发奠下了基础。杰弗逊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美国总统,我曾在不止一篇博文中提到过他。这位“独立宣言”的撰稿人,在总统任期内创下了泽被后人的业绩,却在自撰的墓志铭中对此只字不提,而是将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写了进去,在我眼里是位不折不扣的书生和理想主义者。然而有次和愚公同学聊起杰弗逊,他不同意我的看法,说:“杰弗逊不是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个 visionary ,有把理想付诸实现的远见卓识!”打那以后,杰弗逊的目光在我眼里多了些许睿智,总是落在了凡人所不能及之处。 穿过上面两幅巨大的以西部开发为题材的油画,我从“拓荒博物馆”入口处的那尊杰弗逊铜雕那儿,又一次欣赏到了他凝视远方的目光。“拓荒博物馆”位于拱门地下,整个博物馆以入口处杰弗逊的铜雕为圆心,一圈一圈的半圆形呈放射状拓展开去。围绕着圆心的部分,展示的是“独立宣言”和“路易斯安那购买”。中间部分是许多照片和实物展,然而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西部开发了。既有早期探险者们使用过的望远镜和指南针、西部牛仔的各种行头、拓荒者们的大篷车,也有航海的罗盘和登月的飞船。拓荒,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广义的内涵。 秀一张我家小帅哥当年的照片 博物馆的最外圈,则以大量的史料,讲述了美国的开发史,有图片,也有文字记录。若是要仔仔细细地看过去,还真是要花上不少的时间。然而馆内静谧的灯光,营造了很好的浏览气氛,令人沉迷。瞧这些上自习的老老少少,他们的神情是多么认真! 最外圈一大半的空间,都用来介绍“刘易斯·克拉克探险”了,沿着顺时针的方向转过去,一幅幅巨大的西部风光照片,带人们走过探险队历经过的征途,从起点圣路易斯,一直到哥伦比亚河汇入太平洋的入海口。每一幅照片的旁边,都有一面茶色的玻璃镜,上面镌刻着探险队员的日记摘录,让人一窥探险之途的艰辛。于无声处,自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我的摄影技术,到这里也只能把兔子当笔记本来用了。 探险的路线 杰弗逊给刘易斯的信 刘易斯给母亲的信 征途上的生日 掩埋队友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一个凛冽的早晨…… 听到了太平洋的涛声! 镜面里的时空重叠 不觉间在博物馆里已泡了两个多小时,离开的时候馆里已经空空荡荡的没有几个游客了。我站在馆外朝里面又望了一眼,拍下了这张杰弗逊的背影。 拍拱门的计划告吹了,上一张为科学家伙们拍的工间照充数吧。照顾肖像权,上张黑脸儿的。 相关链接: 仲夏江边怀古(5):探险史诗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5893 次阅读|49 个评论
仲夏江边怀古(5):探险史诗
热度 9 xinyumri 2012-11-4 03:19
沿着那座废弃的老桥,我来到了 Muskingum 河的另一边,顿觉江面开阔了许多。放眼望去,两江汇流之处清浊分明,一览无余。江边离老桥不远处,立着另一块牌子,走过去一看,是关于“刘易斯·克拉克探险”的,牌子的背面则是刘易斯途径 Marietta 时,在船上写给杰弗逊的一封信的摘录。 “刘易斯·克拉克探险”, 由杰弗逊在他的总统任期内一手筹划和组织。 1803 年,拿破仑在欧洲战场东征西讨,银根吃紧,杰弗逊顶着反对党的非议,不失时机地买下了从密西西比河以西至 洛矶山 以东的大片土地,一下把美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史称“路易斯安那购买”。“路易斯安那购买”还在磋商中时,杰弗逊就向国会提议派出探险队,对这片广袤的土地进行科学与商业考察。 当时人们对北美大陆的了解还很不完善,认为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相通的,而这条通道很有可能就在密西西比河最长的一条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因此探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寻找这条通道。 探险的领导人之一,梅里韦瑟 ·刘易斯上尉 ,是杰弗逊的私人秘书,也是他的弗吉尼亚乡党。与向国会申请资助的同时,杰弗逊把刘易斯送到费城,从当时最权威的学者那里接受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导航与地图绘制等。刘易斯于 1803 年 7 月 5 日离开华府,先是经陆路翻越了阿巴拉契亚山,来到了俄亥俄河的源头匹兹堡。在那里订制了一条龙骨船,并给他的军中好友克拉克写了一封信,力邀克拉克和他一起领导这次探险活动,克拉克很快在回信中欣然接受邀请。船到手后,刘易斯沿着俄亥俄河顺江而下,一路招兵买马。 10 月 15 日,刘易斯来到了和 路易维尔隔河相望的克拉克维尔 小镇,和克拉克“胜利会师”。两人带着路上招募的兵马继续顺江西行,进入密西西比河后逆流而上,来到了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汇流处——圣路易斯。 刘易斯和克拉克在俄亥俄江边“会师” 探险正式开始于 1804 年 5 月 14 日,探险队(又称 Corpsof Discovery )一行 33 人从密西西比河进入密苏里河, 逆流而上走完了密苏里河的全程,于次年的 8 月来到了位于洛矶山脉东侧的密苏里河源头。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水路通道,于是只好改走陆路,于 9 、 10 月间翻越了海拔高达 3000 多米的洛矶山。在洛矶山脉的西侧找到了与哥伦比亚河相通的水路,从那里进入哥伦比亚河继续西行。 1805 年 11 月 7 日,克拉克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 Ocian in view! O!the joy. ” 11 月 20 日,探险船队到达了哥伦比亚河的入海口——太平洋。 “刘易斯·克拉克 探险 ”路线 哥伦比亚河与密苏里河 “刘易斯·克拉克 探险 ”从出发到回到圣路易斯,历时两年四个月零十天,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横穿美洲大陆的探险活动。这次史诗性的探险活动,不仅为美国进一步的西扩奠下了基础,也成了美国拓荒精神的象征。我的这篇小文,实在无法容纳如此壮阔的画卷,仅向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几个有关的网站和书籍: 2004 年,为纪念 “刘易斯·克拉克 探险 ” 200 周年,“密苏里历史协会”举办了一个展览,展览在圣路易斯、费城、丹佛、波特兰、华府等地巡回了一圈,如今落户到了网上,在那里可以看到许多的史料与记录。 展览链接 “国家地理”曾制作了一个 40 分钟的精美短片,既可当作历史纪录片来了解这段历史,也可以当作风光片来欣赏西北部的壮丽景色,这部片子在 youtube 上能看到它的全部。 短片链接 刘易斯和克拉克日记,是关于这次探险最珍贵的史料。由富兰克林创办、位于费城的“美国哲学会”,收藏了许多日记的原稿。若干年前若想看到这些原稿,是要持名人推荐信的,如今能在他们的网站上看到部分原稿的影印件。 部分原稿 最初把小愚同学整得五迷三道的,是一本名为“不屈的勇气”(全名为: Undaunted Courage: Meriwether Lewis, 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West )的书。该书初版于 1996 年,主要围绕刘易斯来写, u ndaunted c ourage 取自于杰弗逊对刘易斯的评价。书作者 Stephen Ambrose 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刘易斯和克拉克日记。 Ambrose 文笔极好,于波澜不惊的史料叙述中描绘出恢弘的史诗画卷,该书因此很长时间内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谷歌上现有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不知这本书是否有中文翻译?哪位老师要是有心翻译,俺愿意加盟。 “不屈的勇气” 刘易斯和克拉克日记的部分截图 克拉克绘制的哥伦比亚河入海口地图 刘易斯绘制的部分动植物 B erberis N ervosa (这植物有个很怪的中文名字——脉叶十大功劳) Sage Grouse (艾草松鸡) White salmon trout (这条既鳟又鲑的鱼中文名字没有查到) 纪念币 5 分硬币上的纪念 25 分硬币上的纪念 一元金币上的纪念——给“ 探险 ”作向导与翻译的印第安女孩 艺术家们的创作 见到了密苏里大瀑布 凌霜栉雪 翻山越岭 长河迢递 “刘易斯·克拉克探险”,源于杰弗逊由来已久的探索西部的愿望,其中固然有作为学者的杰弗逊不倦的好奇心,然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对美国未来颇有远见的瞻望:他想为美国找到通往太平洋的入海口,为后人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1893 年的夏天,韦斯利学院年轻的英语教授凯瑟琳·贝茨在乘火车去科罗拉多讲学途中,有感于山川的壮丽,写下了“ America the Beautiful ”一诗,这首诗后来被改编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在尼克松访华、洛杉矶奥运会上都被一再地演奏,它的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O beautiful for spacious skies, For amber waves of grain, For purple mountain majesties Above the fruited plain! America! America! God shed His grace on thee, And crown thy good with brotherhood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 这样一幅蓝图,早在美国创建伊始,就在杰弗逊心中有了雏形。 2004 年的那个展览,结束语中引用了杰弗逊说过的一段话: We shall delineate with correctness the great arteries of this great country; those who come after us will … fill up the canvas we begin ... 杰弗逊总统卸任后,回到家乡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成为杰弗逊实践他办学理念的一个杰作。由杰弗逊亲自设计并被他称为“学术村”( Academic Village )的弗吉尼亚大学建筑群,没有像哈佛、耶鲁那样采用哥特式的尖顶而成为山寨版的牛津与剑桥,而是创造性地融入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红砖白廊的亭楼为主,亭楼之间由白色圆柱相连,与周围的绿地相映,给人宁静开阔之感。在校园的布局上,杰弗逊也没有像当时其他的大学那样,把教堂放在中心位置,而是由图书馆取而代之了。连图书馆的许多藏书,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在系科设置上,神学院被摈弃了,代之以天文、植物、建筑、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系。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崇尚理性的启蒙运动新思维。杰弗逊是这样描述这所学校的: This institution will be based on the illimitable freedom of the human mind. For here we are not afraid to follow truth wherever it may lead, nor to tolerate any error so long as reason is left free to combat it. The Rotunda —— 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 ( liuli 老师:像不像 THU 的大礼堂?考证一下设计它的人有没有受 Jeffersonian architecture 的影响?) liuli 老师翔实的考证,真个是问答相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629397 1826 年 7 月 4 日凌晨零点 50 分,美国即将在新开始的一天庆祝建国 50 周年,一代哲人杰弗逊在家中溘然长逝。按照他的遗嘱,杰弗逊被安葬在 Monticello 的家族陵园内,丧礼从简。他为自己撰写的寥寥数行墓碑铭文,对于担任美国总统及任期内的创业之举只字未提,但却提及了这样三件事情 :撰写“独立宣言”与“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创办“弗吉尼亚大学”。 第一次站在杰弗逊简陋的墓碑前,我感觉说不出的震撼,它仿佛在无言地告诉后来的人们:崇尚自由与学术,是杰弗逊心中关于美国的另一幅蓝图,一幅月朗风清的精神蓝图。而且它在杰弗逊心中的位置,要远高过那张地理版图。 柏舟老师赐玉: 异国沧桑隔远烟,兴邦赖是有前贤。 溯流壮志横千里,历险精神 越 百年。 风雨来时云蔽月,山川尽处海连天。 自由境界原非梦,碑勒铭文解太玄。 全部链接: 仲夏江边怀古(1):何古之有? 仲夏江边怀古(2):大江大河 仲夏江边怀古(3):将军解甲 仲夏江边怀古(4):江城风貌 仲夏江边怀古(5):探险史诗 仲夏江边怀古(6):清歌棹影入斜阳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950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尾声):心的声音
baidawei 2012-6-30 22:45
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一段古典音乐正好从收音机里飘过来。那一刻,我的心忽然想,这段故事,还真像是一首交响曲:两个主旋律,时而并行,时而缠绕,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闪亮的思想犹如跳动的音符,飘荡其中。如果我能用音乐来写这段故事的话,我会把杰弗逊写成是那沉思的,略带感伤的慢板,也许,应当让小提琴来演奏他吧;而富兰克林,我会让他是那大提琴,带着宽厚,温暖,智慧的音色。斯密和休谟则会是长笛或者长号,高昂的声音回荡于山谷,似刚刚穿过苏格兰高地那清冽的空气。 而如果我幸运的话,我希望我这个故事结束的样子,会像是那徐徐拉上的幕布,让人们深思。让人们能听到那持久而悠远的回声,从高高的精神世界,传到我们这个凡世。 One day I was thinking of the story while listening to some classical music on the radio, there was a thought coming to my heart at that moment: I can’t help feeling that the whole story is like some symphonic music, with two major themes, sometimes in parallel, sometimes intertwined, and blend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f I could compose, I would make Jefferson a thoughtful, melancholy adagio, maybe played by violin. Ben would have a broader spectrum and warmer sound, something like a cello. Smith and Hume could be flute or clarinet, like cold cleansing air from the Scottish highland. And hopefully,the way I ended the story can be like a thought-provoking curtain draw, with long-lasting echoes resounding in the spiritual realm high above this mundane world。 白大伟,2008年十二月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一):革命战友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一):革命战友
baidawei 2012-6-30 22:38
从巴黎回来之后,杰弗逊和亚当斯两个人虽然还是君子之交,一个是华盛顿的副总统,一个是国务卿,但已经不是亲密的朋友了。 他们各拉山头,在总统选举中说了很多对方的坏话。只是那时侯的选举,候选人自己不站出来拉选票,还不至于撕破面子。 当两人都老了并退出政坛的时候,他们共同的朋友,本杰明儒思试图让他们重归于好。儒思先是劝说亚当斯给杰弗逊写信,但亚当思说:我比他年长十岁,参加独立革命早于他,所以应当是他先给我写信才对。如果他给我写的话,我一定好好回信,这样才合适。 儒思同时也问了杰弗逊同样的话,但是杰弗逊说我以前给他和他太太阿比黛儿写过信,没见回音,我才不再干那傻事呢! 最后还是亚当斯曲尊给杰弗逊写了第一封信,叙说从前的友情。有一种说法是,亚当斯对自己的历史地位总是不放心。和杰弗逊通通信,把自己的观点说说清楚,留名青史的可能性总可以更大些吧!如今,我们至少知道亚当斯就是那个和杰弗逊通信通了二十年,写了上百封信,人家不回信也接着写,以此度过余生的那个老头吧!至于杰弗逊,不能说他太傲慢,他想干的事,想写的东西多着呢,要不是亚当斯是他的老朋友,也算还有点思想,那有那闲工夫陪他!杰弗逊总共给亚当斯写的也没多少。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对启蒙思想的见解。我还真发现了。亚当斯说,十八世纪,不论是在对人性的理解上,还是在文学,艺术,音乐上,都是最伟大的世纪。杰弗逊点头称是。 华盛顿不是也说过吗,“我们这个国家,不是建立在从前那些充满愚昧和犹疑的历史之上,而是基于最近的这个时代,这个对人的权利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清晰定义的时代。” 我想,当杰弗逊回答是的时候,他一定想到了他从前在巴黎给麦迪逊寄的那些休谟的书,他自己也一定通宵达旦的读过,不然,他不会把那些书寄给麦迪逊,麦迪逊也不会在几个月当中,把自己藏起来研究这些书,从而起草了美国宪法。 休谟曾经说过,不论是民主政府,还是独裁政权,都在乎公共评价 (a government is judged by nothing but opinion, democratic or dictatorship)。如今,不论是奥巴马,还是温家宝,都要作秀,争取民意,那是执政者的工作。 我知道他们说的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因为亚当斯一贯对法国大革命嗤之以鼻,所以不可能欣赏国人所认知的与法国大革命划等号的启蒙运动。杰弗逊曾经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很有激情,可大革命后也不再认同了。 更有趣的是,亚当斯开始对将来担忧起来。他说,人类在新的世纪里会不会有一个新的哲学代替这个启蒙哲学?我们会不会再一次变成狂热的宗教徒? 亚当斯的焦虑还真应验了。19世纪里一个叫卡尔马克思的人带来一个新的哲学,以集体代替个人,以共产主义理想代替天堂,但是同样需要信仰,新仰是什么,就是想不清楚的,也不需要想清楚的,只管相信就行了的东西。 而美国,竟变成了一个世界上最保守,最宗教教条的国家。选举人对上帝必须必恭必敬,连异议都不能有!亚当斯作和感想呢! 富兰克林也不能瞑目!怎么一个由无神论者,天神论者华盛顿,亚当斯,杰弗逊,麦迪逊,富兰克林创建的国家,人民大多数为逃离宗教压迫而来,以启蒙思想为立国信条会沦落到今天这个言必称上帝的样子呢! 当富兰克林1757年到英国的时候,险些翻船丧生。他在给太太的信中说:如果我是个天主教徒,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给哪个圣人建个教堂。可惜我不是。如果我定要许个诺,那应当是要建个灯塔。另一次在1785年,麻州的一个小城要改称他的名字,要他捐钱买个教堂的钟。富兰克林回信说,教堂就不要修的那么好了吧,最好建个图书馆,我可以捐钱买些书。道理(sense)比钟声更响亮。在今天这些话大概是Politically incorrect, 连参议员都选不上。就是到老的时候,他也不过是说“如果我从前是无神论者的话,现在我越来越有点知天命了。” 到死的时候,在牧师的追问下他说:“我相信一个上帝,他是宇宙的创始者。他用他的神喻管理这个世界。我们应当礼拜他。可是我觉得对他最可接受的奉献就是对他的子民作好事。” 对于基督的神圣与否,他说:我有些怀疑。可是我不把这个问题教条话。我从来没研究过它,也不打算现在去研究它。反正我马上就有机会很容易地去亲身验证它了。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墓志铭: 躺在这的是印刷匠富兰克林。如同一本内容已经残缺不全的老书的封面,虽为虫蛀,思想还在。因为他会以更新更优雅的样子,由其著者再修订,再改正,重回人世。 两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我们尝试了马克思的哲学,在美国我们尝试了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知道这些东西都可以快速的把人们带到灾难。人们应当回到启蒙主义哲学:自由和富足。任何其它都是政客们自利的手段(当然,政客可以在任何哲学下自利,不过至少在自由和富足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1826年7月4日,独立战争50年后的那天,好像是说好了的,杰弗逊在下午死去, 几个小时之后,亚当斯也跟了过去。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巴黎时光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尾声):心的声音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1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七):幽默大本
baidawei 2012-6-30 22:06
富兰克林虽然只改动了几个地方,大陆议会的手下就没那么留情了。杰弗逊的初稿递上去之后,大段的篇幅被删掉,这让杰弗逊有些不快。富兰克林看到了,于是他以一贯的幽默给杰弗逊解闷儿,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时有个朋友,准备开个帽店,他想了这样一个招牌:“约翰汤普森,制帽人,制作并卖帽子,要现钱。” 招牌的后面画了个帽子。 他想征求一下朋友们的意见。第一个朋友说:既然说了制作就没必要说是制帽人了。于是他把那三个字划掉了。第二个朋友看了说,谁做的帽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帽子好不好。于是把“制作并”三个字去掉了。第三个朋友看完后说:我们这没有赊帐的习惯,只收现钱。于是他把最后那三个字也划掉了。最后他的招牌就变成了“约翰汤普森卖帽子”! 富兰克林的朋友有些不高兴了,于是他找了第四个朋友来看看。这个朋友说:“当然是卖帽子了,难道你要白送人?”于是他又删掉了三个字。于是招牌最后就成了“约翰汤普森”,加个画的那个帽子。 富兰克林以这样的智慧和幽默指点着这个三十三岁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这些故事,这个独立战争史岂不是非常的单调? 不过,重要的是杰弗逊能听得进去。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的关系就没那么好了。 前面说过,在休谟病故及其葬礼的那会儿,也就是一七七六年的九月初,富兰克林正忙着和驻扎在纽约附近的英军进行谈判,以给华盛顿领导的军队赢得一些准备时间。 那次的谈判给了亚当斯一次机会和富兰克林合作,不过他们在路上就出现了一点儿小问题。 从费城到纽约的路,今天开车三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却要在中间的新泽西住一夜。那天晚上,他们下榻在新布朗士威克的一个小旅馆里。 旅馆没有足够的床铺,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只好委身一床。亚当斯有些感冒,跳上床把唯一的小窗子关上了。富兰克林说不要了,那样我们会闷死的。 亚当斯说他不喜欢晚风,怕生病。富兰克林说:按我的理论,冷不冷不是感冒的原因。空气不畅,有东西传染,才是感冒的原因。 亚当斯于是把窗子开了开,说听人说过富兰克林的这个理论,但是这理论和他的感觉不同。亚当斯写到:富兰克林博士于是就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我听得有趣,马上就睡着了。 亚当斯听得有趣的话大概不可当真,否则他不会马上就睡着了,日后他俩的关系也是磕磕碰碰。 不过富兰克林这个理论在当时确属科学前沿。他在一七七三年给医生,同样是立国之父的本杰明儒斯的信中说:“我在冬天旅行,时常会碰到极其寒冷的天气。即便如此,我也没有得感冒。相反,我觉得人们如果关在封闭的屋子里,坐的很近,呼吸交流,才是感冒的原因。”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六):神来之笔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八):大本其人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一):一七七六
baidawei 2012-6-30 06:11
每年的七月四日,美国各地的夜空都会被绚丽的焰火所照亮。这些焰火把人们带回到一七七六年,两百多年前的一天。彼时彼刻,美国的立国之父们在费城宣布独立,不再做大英帝国的臣民了。 美国的独立日在今天是这样的家喻户晓,以至于很少人会想道,美英之间这个形式上的分离却是和双方先哲在思想上的一个契合分不开的。这个思想,就是那时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启蒙思想。那个世纪,人们现在称之为启蒙时代。 乔治华盛顿在一七八三年曾这样写到:“我们这个国家,不是建立在从前那些充满愚昧和犹疑的历史之上,而是基于最近的这个时代,这个对人的权利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清晰定义的时代。” 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契合,这些启蒙思想家和美国的立国之父们还有一些深厚的个人友情。一七七六年发生的一些事,把这些朋友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首先,那年的三月,亚当斯密在伦敦出版了他的《国富论》。六月, 本杰明 富兰克林在费城挥笔写下他的神来之笔,就是在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上把“神赐和不可剥夺的真理”这几个字改成“不言自明的真理”。八月,斯密和富兰克林的共同朋友,哲学家大卫休谟在爱丁堡辞世。 富兰克林是这些人和事之间的纽带。杰弗逊称他为“伟大的人物,时代的骄傲”。休谟说他是“美国第一位哲学家和最伟大的文人学者”。杰弗逊那年刚刚三十三岁,他和富兰克林后来作为大陆议会的特使一起在巴黎共事。富兰克林对他来说亦师亦友,二人的友情至为深厚。至于斯密和休谟,富兰克林在一七五九年和一七七一年曾两次到苏格兰拜访他们,度过了他自己所说的生命中“最密集的幸福”时光。第一次去苏格兰的时候,富兰克林被那儿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让这个自学成才的人成为人们后来尊称的“富兰克林博士”。第二次去,富兰克林干脆就住到了休谟家里。休谟把苏格兰思想界的名人都请来款待富兰克林。据说斯密就是在那个时候给富兰克林看了他正在撰写的《国富论》中的一些章节。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二):神的故事 (既然太长没人看,我就分着发 试试 。对不起还是老掉牙的东西)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敢到杰弗逊纪念堂跳舞?抓你没商量
热度 2 伍加 2011-6-14 19:32
【作品欣赏(5)】 敢到杰弗逊纪念堂跳舞?抓你没商量 伍加,2011年6月14日,周二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于 1943 年建成的托马斯·杰弗逊纪念堂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潮汐湖畔,是一大旅游参观景点。尤其是每年四月份,当樱花盛开的时候,纪念堂那罗马万神殿式的白色圆顶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与岸上的粉红色樱花相映成趣,景色秀丽迷人。 杰弗逊纪念堂也是很严肃的场合,有点像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纪念堂,游客到此需要注意行为举止。2008 年,华盛顿特区还特别制定了一条法规,禁止人们在杰弗逊纪念堂里跳舞。下面的这段录像记录了 5 月 28 日在这座纪念堂里发生的一幕。 对这件事和美国警察的做法,在美国国内几乎无人关心,在中国却引发了不少议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很好的传统;对文章如此,对录像亦然。 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8jUU3yCy3uIhl=en_USfeature=player_embeddedversion=3"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width="640" height="390"/emb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jUU3yCy3uIfeature=player_embedded 伍加,2011年6月14日,周二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影视欣赏|23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南京的古与新
xinyumri 2010-5-26 21:30
南京是我喜欢的一座古都,念大学时就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大一的暑假。印象深刻的是它浓荫覆盖的梧桐街道,夫子庙小摊上便宜可口的凉粉,新街口种类齐全的新华书店,再有就是烟雨苍茫的紫金山和中山陵了。 中山陵的确是块风水宝地,坐北朝南,“ 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去那里的人,鲜有不被其壮丽的气势慑服的。只是介绍中说那是孙中山亲自为自己选中的一块墓地,令这位民主先驱的形象在我心中大打折扣。那年头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人也单纯盲信,孙中山可算是第一个让我做出有悖于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判断的人。 走笔至此,不由想到美国的国父—— 托马斯· 杰弗逊,这位“独立宣言”的撰稿人,在其总统任期内,通过“路易斯安娜购买”,把美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倍。不仅如此,他还让他的秘书刘易斯领导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史诗般的科学探险——刘易斯· 克拉克远征。远征船队沿密苏里河逆流而上,一直到达了哥伦比亚河的入海口——太平洋。如今美国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里,有一句“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这样一幅蓝图,早在美国创建伊始,就在杰弗逊心中有了雏形,而那时美国的版图,基本还只局限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杰弗逊死后,和祖先一起安息在家族的陵园内,他为自己撰写的寥寥数行墓碑铭文,只提到了三件事情 :撰写“独立宣言”与“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可见崇尚自由与学术,是杰弗逊心中关于美国的另一幅蓝图——精神蓝图 ,而且它的位置要高过那张地理版图。 我们全家曾两次拜谒托马斯· 杰弗逊的故居,两次面对杰弗逊墓前那块简陋的墓碑,我唯有感叹美国人民的好福气了。 今春去南京因有公务在身,没能再访紫金山,但南京给我的印象仍是一如既往地好。梧桐街道还在,但新街口的新华书店已经搬走了,好在临走前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要打发,就踅进了旅馆对面的“先锋书店”。 和“风入松”一样,“先锋书店”也在地下。但店面要比“风入松”大不少,也没有“风入松”那样的学究气。装修看似简单,实则精心,少了些大众书店浮躁的商家气,换之以一种较前卫的另类姿态,倒是和其法文的店名蛮相符的。当然,若“前卫”与“先锋”仅仅停留在姿态上,则会流于矫情与肤浅。但我猜“先锋书店”不属于这一类,因为它还不失为一处能静心寻书淘宝的场所。记得在波士顿读书时,有位学长每去波士顿开会,总要拉上我们到哈佛三角地去逛那些“怪怪”的小书店。“先锋书店”大概就属于这一类,有点怪异,但更多的是可爱。 我想我喜欢南京的原因大抵和北京类似,在古与新的交织中,常有嫩绿的幼芽在悄悄绽放,也许哪天不经意间抬头望去,却发现又是一株枝丫舒展的树了。 相关链接:   书缘散记 (1):“风入松”与“先锋书店”  
个人分类: 走马观花|4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弗吉尼亚游记
chemicalbond 2010-5-11 11:12
上个周末,在佛吉尼亚州游览了两天。第一天在Shenandoah 国家公园【1】和附近的LURAY溶洞【2】,第二天在托马斯. 杰弗逊 (1743年4月13日 1826年7月4日)的庄园 MONTICELLO 【3】和他创立的弗吉尼亚大学【4】。 感触最深的是杰弗逊和黑奴的关系。做为独立宣言【5】的执笔者,尽管他对农奴制度有过批评,他自己却在一生中拥有超过600多个黑奴,,到他去世的时候那些人也没有获得自由,而是被拍卖给新的主人。在美国历史上,大概除了华盛顿和林肯,没有其它总统比他更受普通百姓和历史学家们的尊敬。然而,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使得我们无法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很显然,在那个年代,黑奴是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enandoah_National_Park 【2】 http://www.luraycaverns.com/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ticello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Virginia 【5】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来自杰弗逊执笔的独立宣言,它大概是美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文字出现于宣言的第二段: 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charters/declaration_transcript.html Shenandoah National Park:上面显示大约1716年白人开始在山下定居。 非常的美丽公园,距离华盛顿特区西南方向约140英里,在弗吉尼亚大学(Charlottesville)西部约25英里,参考图片 http://www.google.com/images?q=Shenandoah%20National%20Parkrls=com.microsoft:en-usoe=UTF-8startIndex=startPage=1um=1ie=UTF-8source=ogsa=Nhl=entab=wi 罕见的一对钟乳石,左边的从下往上长,右边的正好反过来,从上往下长。 Monticello 【更多图片: http://www.google.com/images?hl=enrlz=1G1GGLQ_ENUS354q=Monticelloum=1ie=UTF-8source=ogsa=Ntab=wi 】 上面文字用来向游人解释当年的人们尤其是黑奴们在庄园的生活。 杰弗逊的墓碑,附近都是他妻子,女儿和后代们的墓。据导游介绍,现在杰弗逊的后代有好几千人。 The Rotunda:杰弗逊为弗吉尼亚大学设计的主楼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Rotunda_(University_of_Virginia) 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个大学在美国公立大学里面排名第二,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学里面的建筑很多是杰弗逊设计的,或者是后人根据他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参考图片: http://www.google.com/images?hl=enrlz=1G1GGLQ_ENUS354q=University%20of%20Virginiaum=1ie=UTF-8source=ogsa=Ntab=wi 就在这个旅馆住了两晚上。BestWestern 开的 Cavalier Inn,交通便利,价廉物美。向东步行,过红绿灯就是大学的主要建筑群,向北开几分钟就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号称明朝的中餐馆。29号路往北两小时就是华盛顿特区,250号路向西半小时就是Shenandoah 国家公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