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治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治愈乙肝为期不远
xuxiangtian 2020-8-14 22:53
近来不少治愈乙肝的研究报告发表。如 Hepatitis B Foundation网站在7月初恢复了更新, 其中介绍了多项治愈乙肝药物的进展。有的乙肝新药研究结果令人惊喜。 1.新型治疗性疫苗 VTP-300 。 VTP-300是一种新型的HBV治疗性疫苗,已显示可在小鼠中诱导强大而广泛的抗HBV CD8+和CD4+ T细胞和抗体反应。 VTP-300是利用Vaccitech的异源初免-增强方案(heterologous prime-boost regimen)的病毒载体ChAdOx-MVA的三种全长HBV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动打破原有免疫耐受状态,实现诱导应答过程,从而清除体内乙肝病毒。 该药临床 I期首位受试者完成用药。 2. 新型重组蛋白免疫 制剂 VBI-2601 。 VBI-2601是 VBI Vaccines 公司研发的新型重组蛋白免疫治疗候选药物。2018年,腾盛博药(Brii Biosciences)从 VBI Vaccines 获得了 BRII-179(VBI-2601)的大中华地区授权,目前正在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研究。 该药侧重于诱导和维持广泛有效的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VBI公司认为VBI-2601具有通过多种关键作用机制靶向B细胞和T细胞免疫力的独特潜力,包括中和HBV病毒,通过Pre-S1免疫阻断肝细胞感染,并能通过免疫介导的方式清除感染HBV的肝细胞。 3.乙肝病毒抑制剂 ABI-H2158 。 临床阶段生物公司( Assembly Biosciences)官网上已显示第二代衣壳抑制剂ABI-H2158已进入临床II期研究,该药物已于2020年5月21日完成登记。 该药临床 I期研究结果显示,ABI-H2158治疗的受试者的HBV DNA和HBV RNA水平均有较快速的下降,该药具有较强抗乙肝病毒活性,受试者均表现出对ABI-H2158较好耐受性。 4.肽类细胞免疫激活剂 GV1001 。 GV1001 是GemVax公司的一种新型肽段,是抗原提呈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把外来肽(GV1001)通过吞噬细胞作用引入到细胞内,在细胞内经过溶酶体的溶酶作用而分解。这时,被树突状细胞的MHC受体分解的肽的一部分提呈在T细胞上,提呈过程是通过MHC受体和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被树突状细胞提呈的抗原(GV1001)可诱发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被激活的T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识别癌组织的癌细胞中高表达的端粒酶并选择性地清除癌细胞。 GV1001除了癌症以外,在前列腺增生症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适应症中证明了抗炎,抗氧化,调节激素作用等附加效果。目前该公司利用这个为多种适应症的扩大而活跃进行临床前及临床试验。 5. 口服微生物组 合 药物 CP101 。 CP101是Finch公司主要的治疗候选药物,是一种研究性口服微生物组药物, 类似口服 “益生菌 ”。 最初旨在预防复发性复杂梭菌感染( rCDI),目前也在评估其在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能力。 CP101旨在恢复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组功能障碍可能会介导慢性乙型肝炎,多项独立的临床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移植可清除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eAg仍为阳性的慢乙肝患者中活跃的HBV病毒。 这些 些高临床治愈率的 新药 进展预示着新老药联合的可行性,相信不久的将来,全面临床 乙肝 治愈时代将会来临。 (参考文献略) ( 2020年8月15日徐向田编辑 )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4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科学家发表《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xuxiangtian 2019-8-4 22:12
2019-07-31 09:26:5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志伟 蔡敏 邓国欢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蔡敏 邓国欢)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发病率一直居各类传染病之首,其病程长、易复发,可导致重型肝炎(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等终末期肝病。世界肝炎日之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宁琴教授团队基于十多年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应国际权威肝病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邀请,于近日发表《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这是全球首个以“功能性治愈”为主题的乙型肝炎专家共识。 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也称为“临床治愈”,是慢乙肝治疗的国际前沿问题,也一直是病毒性肝炎诊治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临床治愈是指慢性乙肝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停药后,持续检测不到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基因,无疾病进展,部分病人甚至可以获得保护性抗体。 《共识》首先对“治愈”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慢性乙肝的临床管理路径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十条推荐意见,最后形成了慢乙肝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路线图。 长期以来, 国内外的治疗困惑是单一的抗病毒治疗或单一免疫制剂治疗均难以遏制乙肝病毒达到临床治愈。2002年我国乙肝疫苗列入基础免疫,使新发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现阶段我国仍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达2000余万人。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宁琴教授团队针对慢乙肝功能性治愈问题,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全国多中心优化策略的随机对照研究。宁琴教授团队联合全国40余家单位同行成立的中国治愈肝炎联盟,针对我国慢乙肝患者特点,开创性地集成现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各自的特征和作用机制,自2009年以来先后开展的 OCEAN研究(海洋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多靶点联合的个体化临床综合治疗新策略和新方案。 该《共识》是国际首部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路线图专家共识,更是中国专家近十年来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高度凝炼和总结,也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专家编写的肝病诊治共识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刊登,反映了我国肝病专家在国际学术地位的提升。这也标志着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引领全球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策略研究。 宁琴教授团队积累了大量详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慢性乙肝优势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由十年前的8.5%提升到近年来的26%,且其中18%的患者出现了保护性表面抗体,研究成果分别于 2012年和2017年受邀在全球最大型的专业学术会议“美国肝病学年会(AASLD)”上大会报告。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宁琴教授和共同作者吴迪、王贵强、任红、高志良、胡鹏、韩梅芳、王艳、张文宏、鲁凤民、王福生院士等专家历经十余稿修改,编写完成《共识》,在英文版《共识》基础上,宁琴教授携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的专家们编写了中文版共识,并将在近期发布发表。 宁琴教授表示,“未来5至10年,运用不同的作用机制、多靶点的联合治疗将会是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主流方向。抗病毒联合治疗新方案在临床治愈率上的优势主要是在于其可重塑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效能。持续病毒控制基础上联合免疫调节药物的多靶点干预,将成为治愈慢乙肝患者的主要策略。《共识》路线图的制定还考虑到对未来治疗策略研究的前瞻性,考虑到对新药研发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谈到的这些理念和措施及可操作的路线图,对新药的研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研发过程少走弯路、广大的患者能够早点接受到更好的治疗”。 责任编辑:林莉君 http://www.stdaily.com/02/hubei/2019-07/31/content_779211.shtml
个人分类: 论文报告|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乙肝功能性治愈希望
xuxiangtian 2018-9-22 23:07
AiCuris 是2006年从德国制药巨头拜耳(Bayer)拆分出来的一家公司,专注于发现和开发治疗传染病的药物。近日,该公司公布了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成人患者中评估实验性 乙肝 功能性治愈疗法ACI649的首个人体单次剂量递增临床研究的结果。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I期研究,在CHB患者中开展,旨在评估单次静脉注射递增剂量AIC649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效学。研究中,共计3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4个剂量组,每组患者接受单一剂量的AIC649或安慰剂,并监测84天。研究中的大多数患者为男性,乙肝e抗原(HBeAg)阴性,HBV初治(即既往未接受HBV药物治疗)。HBeAg可以用来判断患者体内HBV是否在复制,或复制是否活跃。如果乙肝e抗原呈阴性,则说明患者体内HBV含量少或没有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复制不活跃或不复制,传染性较弱。 研究数据显示,在所有剂量组,单剂量静脉注射AIC649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良好。研究中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最高剂量没有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尽管研究中存在患者异质性,但有证据表明,单剂量AIC649刺激了患者的免疫系统,表现为血浆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1β,IL-6,IL-8,IFN-γ)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 ACI649是一种拥有专利技术的灭活副痘病毒粒子制剂,能诱导一种天然的、自限性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强针对不相关病毒的适宜免疫应答。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免疫调节剂,ACI649有潜力为乙肝患者提供一种功能性治愈疗法。目前,AiCuris已成功完成AIC649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I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加速推进CMC生产以及下一阶段的临床开发。 AiCuris公司首席执行官Holger Zimmermann博士表示,来自首个人体临床研究的数据非常令人鼓舞。这些数据明确地支持了AIC649的进一步临床开发,该药是公司抗感染化合物管线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候选药物,有望为HBV感染的患者群体提供一种功能性治愈疗法。目前,我们正在准备AIC649的CMC生产,用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此前在CHB土拨鼠动物模型中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AIC649诱导了一种独特的双相应答模式;同时,与恩替卡韦联合应用可导致土拨鼠肝炎病毒(WHV)DNA和表面抗原(WHsAg)水平持续降低。这一研究中所观察到的WHsAg水平持续降低以及伴随细胞介导性免疫应答的抗WHsAg抗体的诱导产生,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说:AIC649诱导了一种生理性的“协调”,重构了机体针对WHV的免疫应答,表明AIC649治疗在CHB患者中可能导致功能性治愈。(生物谷Bioon.com) 原文出处:AiCuris Reports Positive Phase 1 Clinical Trial Results with Immunomodulator AIC649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1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性乙肝治愈时代已经来临(三)
xuxiangtian 2017-2-23 21:34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显示,慢性乙肝治愈时代已经来临。 在不久前召开的美国肝病学会年会上,我国多中心合作开展的 NEW SWITCH 研究的最终结果在全球肝病医生前展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教授作为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在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这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HBsAg 清除)的一个可能策略。与此同时,替诺福韦艾拉酚胺( TAF )在美国获批上市,很多作用于其他靶点的乙肝新药也陆续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下,通向慢乙肝临床治愈的道路似乎多了起来。 一般 认为, HBsAg 消失是慢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可提示达到了临床治愈(或称功能性治愈),然而在现有治疗条件下要达到 HBsAg 消失并不容易,特别是使用核苷(酸)类似物( NA )治疗时。根据我国 2015 年乙肝指南中对各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的汇总, NA 长期治疗时, HBeAg 阳性患者的 HBsAg 清除率从 1.3% (替比夫定治疗 2 年数据)到 13% (替诺福韦治疗 8 年数据), HBeAg 阴性患者的 HBsAg 清除率从 0.5%% (替比夫定治疗 2 年数据)到 5% (阿德福韦治疗 5 年数据)。如何才能提高 HBsAg 清除率成为慢乙肝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   1. 期待新药 一种途径是研发新药,例如不久前刚刚获得美国 FDA 批准的 TAF ,与现有 NA 一样也是 HBV 聚合酶抑制剂,只抑制病毒而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在 HBsAg 清除方面并没有特殊的优势。不过 TAF 相对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TDF )而言,血浆稳定性和靶器官分布都有所提高,从而可以以后者 1/10 的剂量达到相似的抗病毒作用,故而能大幅减低 TDF 的肾脏毒性和对骨磷代谢的影响。   针对乙肝生活周期其他靶点的新药以及免疫调节治疗等都是当前乙肝治疗研究的热点,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希望。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新药距离真正进入临床发挥作用,道路还很漫长。例如之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 RNA 干扰药物, ARC-520 ,其在慢乙肝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多剂量比对的临床研究( Heparc-2004 研究)在 2016 年 11 月 8 日被美国 FDA 暂停,原因可能与大剂量药物导致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有关。 2. 用好现药   在新药尚未获得成功前,临床医生们并没有一味等待或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好的治疗策略。在这方面, NEW-SWITCH 研究做出了很好的一个示范。    NEW-SWITCH 研究一项是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研究,也是首个以“临床治愈”( HBsAg 转阴)为主要终点而设计的研究。包括本次结果报告在内,该研究的几次预设分析结果都以口头报告形式在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等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报告,得到了全球肝病医生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该研究纳入了 305 例既往接受 NA 治疗 1~3 年、达到部分应答( HBV DNA < 200 IU/mL , HBeAg 转阴)的 HBeAg 阳性慢乙肝患者,按 1 ∶ 1 随机分为两组,均继续使用 NA 治疗 12 周并同时应用 PEG-IFNα 治疗,不同的是一组 PEG-IFNα 疗程为 48 周,另一组 PEG-IFNα 疗程为 96 周,治疗完成后随访 48 周。主要终点为治疗结束时( EOT )的 HBsAg 清除率。图 1 。   之前治疗 48 周时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患者人群中, 48 周时的 HBsAg 清除率为 13.2% , HBsAg 血清学转换率为 12.2% 。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基线 HBsAg < 1500 IU/mL 的患者中, HBsAg 清除率达到了 25.4% ( 35/138 ),与基线 HBsAg≥1500 IU/mL 的患者相比( 3% , 5/1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01 。治疗 24 周时 HBsAg < 200 IU/mL 的患者的 HBsAg 清除率达 40.4% ( 40/99 ),显著高于治疗 24 周时 HBsAg 仍高于 200 IU/mL 的患者( 0 , 0/187 ), P < 0.0001 。   本次会议上报告的是两组均完成 48 周随访后的最终结果。结果显示,延长 PEG-IFNα 疗程能略微提高 EOT 时以及随访结束时的应答率, 96 周组和 48 周组的 HBsAg 清除率分别为 20.7% vs. 14.4% ( EOT )和 15.3% vs. 9.8% (随访结束时),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 2 )。在两组 EOT 时达到 HBsAg 清除的患者中,分别有 63.6% ( 48 周组)和 64.5% ( 96 周组)在随访时仍维持 HBsAg 清除,提示了应答的持续性(图 3 )。研究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相似。   这充分说明, NA 治疗的患者通过转换为 PEG-IFNα 治疗,也可以获得持续的 HBsAg 消失,实现临床治愈。另外,基线时和治疗 24 周时的 HBsAg 定量水平有助于预测 48 周时的疗效。这为我们尽可能实现临床治愈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可能。  3. 小结   因此,我们一方面满怀信心地期待新药的上市,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利用好现有已上市的药物,研发更新、更好的治疗策略,同样能够大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治愈虽然是治疗的理想目标,也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有希望达到这个目标,但我们不宜因此而要求每一名患者都必须达到 HBsAg 清除,目前还是应该在有条件的优势患者中积极寻求这一目标。(待续) (徐向田摘编自 2016-12-13 国际肝病) 徐向田教授 简历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临沂肝胆病医院院长,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山东肝脏病学会委员,国际脂肪肝协会会员。 地址 :临沂市兰山区清河北路 438 号 邮编: 276004 。 Tell :0539-8307778 Http: www.gandan120.cn Email : ganda nyiyuan @ 126.com . 微信号: gandanwyiyuang.   每周一、五在肝胆医院会诊病人,其他时间须预约。 ( 2017-1-20 肝胆医院办公室供稿)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9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性乙肝治愈时代已经来临(二)
热度 2 xuxiangtian 2017-2-3 23:05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显示,慢性乙肝治愈时代已经来临。 人民网 2017-01-11 报道:在 2016 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第六届乙肝专题会议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主任鲁凤民教授报告了与厦门大学等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安全停药”和“准临床治愈”新观点。该研究成果于 2016 年刊发在欧洲肝病学会会刊《肝脏学杂志》上。 我国目前有近 8000 万名乙型肝炎病毒( HBV )慢性感染者,近 2000 万名慢性乙肝患者。为减少停药带来的疾病复发和反弹,各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多强调患者长期甚至终生用药。而实际上,约 20% 的患者停药后并不会反弹。基于血清乙肝病毒 RNA 持续消失为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准临床治愈”概念,如果能经多中心进行大队列验证,未来可用于鉴别哪些患者可以安全停药。 鲁凤民介绍,研究人员首先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包括在病毒颗粒内的前基因组 RNA ,改变了过去认为只有在病毒的前基因组 RNA 逆转录转变为 DNA 后,才能形成子代病毒并继而从感染的肝细胞内释放进入血液的看法。这解释了乙肝病毒 DNA 消失的患者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反弹:虽然血清中的病毒 DNA 消失了,然而病毒的复制并未停止,只是换个样子成了 RNA 病毒而已。那么,如果血清中的病毒 RNA 也消失了,就可以安全停药了么?带着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小样本研究。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成分,临床上也多以其消失作为评价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标准。但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很少能使患者血清表面抗原阴转,影响患者的治疗意愿和依从性。另一方面,临床实践中却常常有病毒 DNA 长久消失,血清中的表面抗原持续低值阳性的现象。 鲁凤民团队和其他实验室的早期研究显示,肝细胞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往往会有病毒的 DNA 片段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这些病毒 DNA 片段虽然不能产生子代病毒,但却有产生表面抗原的能力。理论上,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体内病毒持续复制模板( cccDNA )已经消失,但血清中的 HBsAg 却持续阳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 41 名长期接受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病毒 RNA 水平和肝细胞内 cccDNA 的活性。结果显示,血清病毒 RNA 的持续消失反映了肝细胞内 cccDNA 池的耗竭或者转录静默,鲁凤民称这种状态为“准临床治愈”。 据悉,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的持续支持下,鲁凤民课题组将对血清乙肝病毒 RNA 的临床意义进行系统研究,以验证“准临床治愈”和基于此的安全停药的可行性,并推出我国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使更多的患者实现临床治愈。(记者付东红)(待续) (徐向田摘编自人民网 2017-01-11 报道) 徐向田教授 简历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临沂肝胆病医院院长,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山东肝脏病学会委员,国际脂肪肝协会会员。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8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慢性乙肝治愈时代已经来临(一)
热度 13 xuxiangtian 2017-1-21 23:50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显示,慢性乙肝治愈时代已经来临。 1. 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概念 2015 年,在土耳其召开的亚太肝病会议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概念,我国新近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 更新版)》也明确定义乙型肝炎“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 )是指持续病毒学应答且 HBsAg 阴转或伴有抗 -HBs 阳转、 ALT 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同时提出“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 CHB 的临床治愈”。 ( 1 ) HBsAg 清除是“临床治愈”的指标 HBsAg 清除以及血清转换作为急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早已为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长期随访发现这种转归的人群预后良好。但慢性 HBV 感染者自发出现 HBsAg 清除却极为罕见。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经历了从追求 ALT 复常、控制炎症,到抑制 HBV 复制,进而争取 HBeAg 血清学转换以获得可靠的停药终点,直到努力获得 HBsAg 清除 / 转换以达到临床治愈。治疗方法从单纯抗炎保肝药物、 IFN 单药固定疗程、 NAs 单药固定疗程和长期维持治疗,以及 IFN 与 NAs 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不断探索,治疗理念和追求的目标均在不断的推进。 ( 2 )血清病毒 RNA 的持续消失是乙肝“准临床治愈”指标 目前认为, HBsAg 清除 / 转换伴随着持续病毒学应答意味着肝脏炎症的缓解和组织学的改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大幅降低,长期预后明显改善,也最为接近“治愈”,但并不排除肝细胞内仍存在 HBV cccDNA ,因而可能在免疫抑制剂或放化疗等作用下出现免疫再激活,故仅谓之”临床治愈”,与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清除病毒,达到治愈”,尚有距离。 血清病毒 RNA 的持续消失反映了肝细胞内 cccDNA 池的耗竭或者转录静默,有人称这种状态为“准临床治愈”。 2. 个体化联合或序贯治疗可提高 HBsAg 清除率 临床上,对于联合治疗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止。广义的联合包括初始联合( de novo )、在 NAs 基础上“加用”( add-on )或“序贯”( sequential )、“换用”( switch-to ) PEG IFN-α 等。近期相继公布的几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与前述不同,均支持广义的联合治疗更有效,包括在 HBeAg 血清学转换和 HBsAg 清除方面。 3. 尽可能追求 CHB 的临床治愈 我国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及在“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当“尽可能追求 CHB 患者临床治愈”,但是何种类型或者何种情况下判定患者属于“适合”,怎样“尽可能的追求”,《指南》并未明确建议。 综述以往多项研究的启示和不足,我们认为“适合的人群”就是对治疗反应性较好的人群,表现为血清 HBsAg 低水平、特别是 HBsAg 水平呈进行性下降的人群,可定义为优势人群;“尽可能的追求”就是要以治疗目标为导向,定目标,不定疗程,适当延长疗程以获得 HBsAg 清除或血清转换。 HBsAg 清除是逐步接近的过程,不同个体接近理想终点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现有固定疗程很难使多数人群获益,而无限延长联合治疗又难被患者接受。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已经 HBsAg 低水平的优势人群在固定时间节点停止了治疗,结果导致现有疗效的倒退,甚至出现复发及病毒学突破。对于延长治疗仍未达到停药标准的患者,也不要立即放弃治疗,可以暂时停用 IFN 而以 NAs 维持;在 NAs 维持治疗过程中仍需动态监测病毒学、血清学指标,筛选出 HBsAg 水平下降明显、达到晋级为“适合患者”,必要时再次、多次使用 IFN 治疗,分阶段联合治疗,以使优势人群疗效最大化,不断累积更多的临床治愈人群。 因此,在目前暂无重大革新性抗 HBV 药物问世之前,探索以 HBsAg 清除为目标、安全有效、拒绝耐药及复发、不断进步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最终实现“尽可能追求 CHB 的临床治愈”的重要途径。(待续) ( 徐向田摘编自 2016-09-05 爱肝联盟陈新月 柳雅立 报道 ) 徐向田教授 简历 1. 职称和职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临沂肝胆病医院院长,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山东肝脏病学会委员,国际脂肪肝协会会员。 2. 科学研究和获奖:承担国家级、省级、厅级和市级科技项目 8 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获 6 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一项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研制的新药华蟾益肝胶囊已获国药临床批号。获临沂市发明专利一等奖。 3. 教学研究和获奖 : 执教 30 余年,创立案例式立体教学法。主编《传染病学》等教材。创建了《山东医专传染病防治精品课程》 1 门,获评山东省精品课程。 4. 社会服务和贡献: ① 为山东医专 1 万余名医学生讲授传染病学和传染病护理学。 ② 诊治肝炎肝病、麻疹、出血热、流脑、乙脑、霍乱病人 21 、 6 万例。 ③ 汶川大地震后自愿缴纳特殊党费 1 万元。 ④ 全国爱肝日发起人之一, 创建“全国爱肝日网”。 5. 主编专著和论文 : 主编《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 1 、 2 版、《疾病原理学》、《现代疾病诊疗》、《病毒性肝炎中西医防治学》、《乙型肝炎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六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102 篇。 6. 国际交流和荣誉 : 曾到美国、日本、英国、泰国等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获国际医药金奖三项,荣誉奖章一枚。获卫生部“中国特技名医”、山东省“发明创业奖”、山东医专“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临沂市“十大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7. 地址 :临沂市兰山区清河北路 438 号 邮编: 276004 。 Tell : 0539-8307778 Http: www.gandan120.cn Email : gandanyiyuan @ 126.com . 微信号: gandanwyiyuang.   每周一、五在肝胆医院会诊病人,其他时间须预约。( 2017-1-20 肝胆医院办公室供稿)
1382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放化疗为何让人食不甘味,怎么办?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12-16 16:01
(感谢微信好友庄玉红提供的照片) 接受化疗的人觉得化疗最影响心情的副作用之一是,连最爱吃的食物都会变得很难吃。意面吃起来像硬纸板,肉类出现了金属的味道。病人毫无食欲,结果摄入的热量和营养更少,虽然他们此刻正需要大量热量和营养来对抗癌症和化疗的副作用。 美国《科学美国人》网站11月28日报道称,化疗为什么毁掉了食物的吸引力?放疗对食欲的影响更大吗?记者专门采访了美国莫内尔化学感觉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室主任贝弗莉·科沃特,请她谈谈这些现象背后的机理,以及病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使食物变得相对可口。 问:化疗的作用应该是杀死癌细胞,为什么会影响到味觉? 答:癌细胞增殖很快,大多数化疗会瞄准增殖迅速的细胞。味觉细胞的增殖速度同样很快,位于味蕾根部的干细胞会定期补充味觉细胞的数量。所以化疗物质也会攻击味觉细胞。它们会附着在细胞上,或者进入细胞内部,然后杀死细胞。如果死了许多细胞,味觉也会跟着消失。 问:那为什么病人不是失去味觉,而是觉得东西难吃呢?比如觉得有金属的味道,或者发苦? 答:和大多数药物疗法一样,化疗物质会进入血液,然后进入唾液。唾液将这些物质带到味觉细胞那里,味觉细胞因此分辨出“金属味”或者“苦味”并将信号发送给神经元,神经元则报告给大脑。这种机理可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尝出”血液物质的味道。比如,日本科学家曾把糖精注入受试者的血液,受试者很快就能“尝出”味道。 问:病人经常抱怨说恶心,这也会让食物失去吸引力吧? 答: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把恶心的感觉和你过去吃过的某种东西联系在一起。如果吃过某种食物,然后觉得不舒服,你就不再愿意吃它。癌症病人一旦感觉恶心,就会避免食用任何食物。 问:那放疗呢? 答:如果放疗用在口部附近,比如口腔癌,就会有影响。在身体其他部位的放疗不会有影响。但即使放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难免伤到唾液腺。一旦唾液腺受伤害,病人就会长期出现口干的症状。 问:病人可以通过哪些常用、有效的方法增加食物的吸引力? 答:由于恶心的感觉促使大脑将不适感与特定食物联系起来,所以不要吃那些你在化疗前经常吃的食物。吃一些“替罪羊”食物,也就是你平时不太吃的东西或者味道特殊的食物。也许最终你会讨厌这些东西,但不会影响你之后吃其他食物。如果味觉只是有所减退,可以依靠流质营养。总的来讲,要慢点吃,多咀嚼,让食物有更多机会接触为数不多的健康味蕾。酸味更容易被尝出来,所以柠檬之类的食物可以用来增味。 问:治疗结束后味觉能恢复吗? 答:化疗药物一旦排出体外,味觉系统通常会慢慢恢复。放疗的恢复期更长,需要一两个月,但唾液腺有时会受到永久性损害,病人可以使用人工唾液。 何裕民注: 这篇文章基本说明化放疗期间人们味觉为什么会改变,胃口为什么会不好。我赞同这个病理解释。但有几点补充:第一,化疗所引起的不仅仅是味觉丧失,而且还导致肠和胃黏膜细胞的大量坏死及损失。肠/胃黏膜细胞参与了整个吸收过程,所以,它们的大量损失让吸收出了问题,排泄也往往不正常。因此,化疗期间很多人要么出现腹泻,要么 出现 便秘;吸收则是成大问题的。即使吃下去了,也难以吸收。这,有点特别需补充——该文强调化放疗期间需要补充营养。此话理论上讲,不错!但结合临床事实来看,有点问题。营养的确必须重视。但化疗期间病人的消化道就像是一辆“破车”,经过长途跋涉,重载后的破车,没有“整修”,这时候你再让他超重地跑长途(就是吸收那些通常很有营养却也同时难以吸收的东西),很可能就不堪重负了。故化疗期间,你再给他吃“膏粱厚味”,一则他自然而然地厌恶(身体本能地排斥),二则也很难吸收(吃后涨肚,很不舒服)。 这里,我特别强调:越是富有营养的东西,往往对吸收的能力要求越高,难以吸收。所以化疗期间病人胃口很差。我们的经验并不主张硬塞给他太富有营养的东西;相反,粗茶淡饭,容易吸收的,且对肠胃刺激很少的,才是最适合于他的;他也喜欢吃,吃后感到比较舒服。我经常给化疗后的病人(家属)提个建议:学会像广东人煲粥一样,粥是最养胃的,化疗期间喝点粥;如果你怕他营养不够,就像广东人粥里面可以放很多东西,更容易吸收,味道也不错。这时候整个饮食的特点是以“护胃为要”,以他能够吸收为主,吃了舒服为标准。强行的硬塞,除了加重消化道负担外,吃进去而不吸收的东西等于是废物,比废物还要糟糕,因为会徒增痛苦。 第二,关于放疗期间,我们有一招,主张放疗期间提早保护。放疗中医认为是热毒,为烧灼伤(的确如此),需要早期防范。开始放疗时可能没有什么口干之类的毒副作用,到后来会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放疗结束3~5个月后,会逐渐加重),实际上是严重的烧灼伤。但这时候再防范,已经为时太晚了。因此,放疗同时,多汁而富含维生素的东西可以多吃。我最主张运用的像是新鲜的芦苇根、新鲜的茅草根(淘宝网 有 卖)、百合、马蹄、银耳等,这些既方便、容易获得,又新鲜安全,往往源自自然;且能减少伤津,防范放疗烧灼伤。新鲜茅草根、芦根里本即有抗癌成分,百合里也有抗癌成份。通常说,上焦部位的病变,比如鼻咽部、食道 、 肺、喉的放疗,新鲜芦根比茅根更合适;当然,新鲜茅草根对肺热还有清热凉血,肃肺解毒的作用;两者可以一起用。下焦病变,像膀胱、阴道的放疗,那么新鲜的茅草根比芦根来的更便捷。而且茅草根在中国遍地都是。现在网上也有买。至于银耳、百合、马蹄对放疗病人很合适,大家已经熟知,不再赘述。为什么特别提倡,因为有效、方便、便宜,且天然,吃后口感好! 千万不要等出现了口干咽燥(出现了烧灼伤)再想到去“护阴”。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490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于建荣 江洪波:乙肝治愈研究的新希望
fqng1008 2014-8-19 12:48
  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发现的新化合物,在用于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 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的生命周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从而为 乙肝治愈 的研究带来新希望。    1 cccDNA 与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组(rcDNA)进入到细胞核后,rcDNA在病毒蛋白和宿主细胞因子的帮助下修复成共价闭合的松弛环状双链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前基因组RNA(pgRNA)出核后,在胞质中形成ε pgRNA,并与病毒的聚合酶P蛋白共价结合,诱发核衣壳化。与多数其他的病毒DNA的机制不同,HBV cccDNA通过pgRNA 的反转录进行复制,而cccDNA主要以微小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内,且其半衰期很长(33~100天),细胞核内的最长寿命可达14年。只要肝细胞中还存在,cccDNA乙肝病毒的复制就不会停止,并与病毒蛋白装配成新的完整HBV,以芽生的方式再感染健康的肝细胞,而这是导致乙肝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5~50个cccDNA拷贝,但是只要这些cccDNA池稳定,就可以使得病毒的持续感染延续,因而清除肝细胞内的cccDNA是乙肝彻底治愈所必需的。   目前,乙肝治疗用药(包括核苷类似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DNA多聚酶,降低外周血的DNA载量。然而,这些药物大多只能在肝细胞的细胞浆中发挥作用,对于细胞核内的cccDNA作用有限。也就是说,外周血中HBV DNA数量的明显减少并不代表肝细胞内的HBV DNA数量的同步降低,往往“治标不治本”。就目前而言,只有γ干扰素(干扰素分α、β、γ型,其中α-干扰素仍是目前DNA聚合酶抑制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外的最主要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法,但是由于长期反应效果差和较强的副作用而被禁止)能够进入肝细胞核内,抑制cccDNA的复制,并缩短cccDNA的半衰期。但是,目前γ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对于cccDNA的抑制效果尚不明确,而清除肝细胞核里面的cccDNA尚未有药物能够实现,这构成了乙肝治愈研究的瓶颈。   因而,现有药物不能有效清除病毒cccDNA,而且一些药物在停用后存在HBV DNA和转氨酶水平的反弹,如果长期用药又有可能导致病毒变异和耐药性的产生,以致至今最多只有3%~5%的乙肝可以治愈。    2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 CpAMs )的研究   在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中,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小分子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s),可以选择性且有效地降低病毒载量和病毒抗原。核心蛋白(病毒复制所需装配的病毒核心颗粒,Cp)是涉及多个步骤、HBV生命周期中高度保守的病毒蛋白,CpAMs可改变HBV核心蛋白。   在此之前,研究得较多的化合物是异芳基—二氢嘧啶(heteroaryldihydropyrimidines HAPs),通过误导正常核衣壳(HBV病毒吸附至细胞后,脱去包膜进入到肝细胞内,并脱衣壳)的形成,来抑制病毒复制,从而使得核心蛋白水平下降。相对于核苷类似物的治疗方案,利用HAP来抑制病毒衣壳蛋白的形成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在目前的研究中,德国拜耳公司研究中心的两种化合物Bay 38-7690和Bay 39-5493研究得较多,其中氚标记Bay 39-5493与HBV核心颗粒的结合后,对人乙肝病毒具有特异性、对应选择性和可逆性。Bay 38-7690能够阻止核心颗粒的产生,但不影响核心蛋白水平。    3 乙肝的基因治疗   为了针对性地抑制,也有不少研究者将目标投向了基因治疗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中。   其中,在基因治疗方面,RNAi研究得较多,不少研究者致力于将该机制变成治疗手段,也有不少实验室研究成功的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多基于体外的实验展开,具体应用至临床时,投递到体内靶细胞效率不高的问题几乎是共性的问题:合成的SiRNA在肝细胞内的存留时间短,而用质粒表达的RNAi在体内投递的效率很低(仅能到达少部分肝细胞,这对于清除几乎所有的肝细胞内的HBV而言未达到预期),而AAV等载体可被宿主体内抗体中和失效,或诱发可致命的宿主免疫反应,存在引发肿瘤等风险。    4 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   目前,人类尚无有效且广泛使用的方法,能够打破免疫耐受,激活机体正常的对HBV的免疫应答,从而在保护肝细胞的同时清除病毒使患者痊愈。   至今,国内外已经开展了较多治疗性疫苗研究,包括蛋白疫苗、核酸疫苗、T细胞表位肽疫苗等,但大多处于临床前研究或Ⅰ期、Ⅱ期临床研究阶段。而且,从已获得的效果来看,尽管一些研究过的治疗性疫苗能够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其在血清学改变和病毒抑制的效果上仍然不稳定,因此尽管重庆啤酒、白云山、华丽家族和深圳康泰等的研发都在进行,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性疫苗上市。实现清除cccDNA、打破免疫耐受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消除乳腺癌患者的敏感、抑郁或神经症倾向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4-8 16:30
⑴要明确地让她们知晓抑郁是本病的危险因素,应学会自我愉悦情绪。要让她们了解:当人心情愉悦,如大笑时,心血管系统会加速运行,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会明显增加,都有益于乳腺健康。同时,开怀大笑还有利于摆脱糟糕的情绪,这是对乳房最及时的挽救。有心理学家甚至建议:乳腺癌高危妇女或患者应每天对着镜子大笑三次,保乳效果胜过药物。 ⑵可以用不经意的方式反复提及,让患者知晓乳腺癌不难治疗。乳腺癌的治疗中,患者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患者整天神经兮兮的,怕这、怕那,一有风吹草动就疑为转移复发,将非常不利于康复。因为患者情绪不稳定,必然导致神经功能与内分泌系统不稳定,免疫功能易受干扰,容易复发转移。 ⑶对语言疏导无法解决的,必要时可短期配合用些抗焦虑、抗抑郁药。 ⑷临床上与有上述倾向的患者沟通,包括问诊时须注意,这类患者每易夸大症状,以求引起重视。因此,对有些症状应在不经意间让她感到并不那么重要,没有必要予以过度关注。千万不可用模棱两可的回答: “嗯,肩膀痛,有可能是骨转移吧?”这样的话,完了!这类患者常会无休止地去检查,以致寝食不安,生存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因此最终真的出了问题。 ⑸即使对高度可疑有复发、转移倾向者,回答时也应该有些技巧。应先让她知道,即便复发了,还是很有把握控制或治愈的;然后,再建议她做些必要的检查。总之,部分乳腺癌患者疑病和神经症倾向很明显,临床治疗中必须充分运用心身医学技巧加以纠治。
个人分类: 何裕民文集|3068 次阅读|28 个评论
生了癌,怎么办?——何裕民教授剖析防治癌症新思维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11-5 10:01
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癌症?11月2日,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教授于上海图书馆带来一场癌症防治新思维的讲座,提出“治疗癌症,悠着点更好”,以耳目一新的视角解读癌症治疗的科学思维。 “对待癌症,有时甚至不治疗更好,这里的‘不治疗’是提醒大家指悠着点。”何裕民教授认为,癌症具有慢性病的特点,发展慢、痊愈也慢,但现下为了盲目追求“治愈”,而滥用化学杀伤性手段,枉送性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我国一半以上的癌症患者,是由于治疗不当而去世的。” 针对癌症的特点,何裕民教授提出自己的治癌主张,有别于西医赶尽杀绝的治疗模式,他认为治疗癌症应该转向博弈,“因为癌症有智慧,它会和人躲猫猫,所以治疗癌症也应该充满战术,该出手时才出手,稳一点、谨慎一点更好。”在此基础上,何裕民教授介绍了对付癌症的“四两拨千斤”战术以及“一停二看三通过”方法,让现场观众直呼获益匪浅。 讲座后,何裕民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开展签售活动,其全新的治疗与康复理念给听众深刻启发,现场交流气氛异常热烈。 附:2013年11月4日《健康报》报道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4542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中美狂犬病教授共同治愈恐狂症一例
热度 5 yanjx45 2012-4-22 15:30
据博友 Roy1981 今天上午给本博主的留言反映,他的恐狂症在中美两国狂犬病教授的共同帮助下,已完全治愈。他在留言中介绍了他的相关情况和主要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现将本博主对 该 留言的回复及该留言原文照录如下, 希望更多的恐狂症患者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 博主回复 (2012-4-22 14:09) : 祝贺你走出恐狂症的困境。 你总结得不错。你的英语也不错。 特别值得嘉许的是,你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善于从浩瀚的知识的海洋中快速获取正确、有用知识,这种能力和技巧是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和借鉴的。 Roy1981 留言 2012-4-22 09:02 各位好!本人前段时间,由于对狂犬病的恐惧而苦恼。先后打了疫苗,查了抗体,咨询了行业专家,包括:严老师和国外的专业人士。现在已摆脱苦恼。总结一下,和大家分享: 1. 严老师的观点和我从国外的专业人士或机构处获得的信息,大都一致。所以,请相信严老师; 2. 推荐两个专业的国外网站。(完全应该由国内的相关从业人员如: CDC 学习并在国内正确普及。但很遗憾,他们不少都是 Rubbish ) - http://www.who.int/rabies/en/ - http://www.worldrabiesday.org/ 推荐两篇文章: - http://www.who.int/rabies/ExpertConsultationOnRabies.pdf -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28 3. 对于潜伏期, WHO (世界卫生组织) 931 报告承认的最长潜伏期为 6 年 ( 注 : WHO近期对狂犬病潜伏期的最新立场是:最长不超过一年。 见本博客的文章: WHO最新立场:狂犬病潜伏期最长不超过一年! )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说明目前的世界纪录为 6 年。没有必要担忧自己会创造新的纪录。这样的可能性有如被陨石击中。担心这,还不如担心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交通安全等; 4. 请相信疫苗的效用。按照 WHO 推荐的方法接种疫苗,可彻底清除潜伏的病毒。而且,只要在发病前接种,都是有效的。所以,对于超长潜伏期的担忧,不放心的话,也可注射疫苗。可消除所有的担忧,毕竟你有打破世界纪录的权力; 5. 发病前,注射了疫苗,体内的病毒就能被彻底清除,就不会再得狂犬病。也不会因为曾经潜伏过病毒,而导致其他的疾病或者创伤。狂犬病毒只能导致狂犬病。病毒清除了,就不会再得狂犬病,也不会产生其他任何的疾病和创伤。 6. 接种完疫苗后,通常没有必要查抗体。至少 WHO 标准的接种流程不推荐; 7. 接种完疫苗后,就应该彻底放下。如果还有疑虑,那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心理疾病,至少,性格上有问题。要么找心理医生治疗;要么视这段经历为一个磨砺自己性格的机会。 以下为我( R )向一国外专业人士 Debbie ( D ) 的咨询邮件的部分内容。他被 WHO 视为专家,为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教授。 ( 博主注:以下英文的内容在原则上与上述用中文写的总结是一致的。欢迎 Roy1981 或其他英文好的博友将这些英文译成中文,以方便英文不好的博友。 ) R: 1. I was bitten by dogs twice when I was in kinder garden almost 25 years ago without any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me to get rabies due to these 2 bites? For sure, I am still alive:-) 2. During incubation period, can the rabies virus attack body? 3. If rabies virus is eliminated by vaccination before symptom occurs, there won't be any disease in the future, right? D: There are a few questions to ask about your bites before I answer. What country were you bitten in? Where were you bitten and were the wounds washed etc? Would you kindly tell me the circumstances of your bites? Rabies vaccination will enable your body to produce antibodies to the virus and that process will prevent you from developing rabies. Once a person is vaccinated, they have “immune memory”. Thus if you are exposed after vaccination, you would only need to receive a short booster series of rabies vaccine. If you have a job or hobby that puts you at increased risk of exposure to rabies, you could consider to have rabies pre-exposure vaccination. R: I am located in China. One bite is at shank, while the one at thigh. These two bites happened around 25 years ago. So I have no more detailed memory. In case of any record-breaking long incubation period, I did vaccination recently. D: If you have received rabies vaccination recently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can you tell me how many doses of vaccine that you received and on what dates? Once a person receive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they have developed an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rabies. It is the best strategy. R: I received 5 doses per WHO suggested process on (0, 3, 7, 14, 28). The last dose was on Mar. 17th. D: Answers to your first 3 questions. 1. Since you have received the WHO recommended PEP regimen and your last dose was on March 17th, you should not worry about contracting rabies from the previous bites you received 25 years ago. You will have antibodies to the rabies virus. 2. No need to worry about this. Your PEP will have provided you with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activate rabies virus. Normally, when a person does not receive PEP after an exposure, rabies virus will enter the nerves and travel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brain. However, as I mentioned, this will not happen in your case since you had the recommended PEP regimen. 3. You have the best protection at this point. If you are re-exposed in the future, you only need to receive a two-dose booster series, one injection is given on day 0 and the second is given on day 3. R: There is one thing I did not state clearly. I know that there can not be any symptom during incubation period. Does it mean rabies virus does not attack body during incubation period? I am a little bit afraid that during incubation period, the virus can attack body especially nervous system but without any symptom, which can lead to other diseases (of course not rabies) after rabies virus is inactivated by antibody. D: No, the rabies virus will not cause other diseases and any rabies virus that would could have potentially been infiltrated into a wound during a bite will be totally eliminated from the body due to the PEP vaccin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no rabies virus left and nothing can be caused by it. R: Is it necessary to check antibody? D: No,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heck your antibody. The PEP 5-dose vaccination regimen elicits a very high immune response. Checking antibody levels after PEP is not routinely recommended by WHO. ( 博主注 : Dr. Debbie (Deborah) Briggs is an adjunct professor in the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 Sh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 Her interests focus on veterinary and human diagnostics, laboratory quality assurance, educational awareness, and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附:以上英文的中文译文。谢谢 Roy1981 连夜提供了译文( Roy1981 的中文也很不错)。 Roy1981 2012-4-23 00:13 对本博文的评论(回复): 谢谢您的回复及夸奖,严教授。也再次感谢您的专业精神和善意的开导。以下的翻译,敬请各位朋友参考。如有不准确之处,请严教授指出。 我: 1. 我在近25年前读幼儿园的时候被狗咬过两次,且没有采取暴露后的预防措施。您认为我可能由于这两次咬伤而得狂犬病吗?当然,我还活着。:-) 2. 在潜伏期内,狂犬病毒会攻击机体吗? 3. 如果在发病前,狂犬病毒在接种疫苗后被清除,以后就不会再因此患病,对吗? Debbie: 在回复之前,对于你的咬伤,我有一些问题需要确认。你在哪个国家被咬的? 身体什么部位被咬?是否清洗伤口?请告诉我咬伤的具体情况。接种狂犬疫苗将使你的身体产生病毒抗体,这样将防止你感染狂犬病。一旦接种疫苗,你将产生“免疫记忆”。这样,如果在接种疫苗后暴露,你只需要采取狂犬疫苗的加强接种。如果你的工作或者爱好让你有较高的暴露危险,你可以考虑采取暴露前接种狂犬疫苗。 我: 我在中国,一次小腿被咬,另一次大腿被咬。由于这两次被咬都发生在约25年前,具体的细节我记得不清楚。以防万一打破潜伏期的世界纪录,我近期接种了疫苗。 Debbie: 如果你近期采取了暴露后预防的疫苗接种,请告诉我你打了几针以及接种的时间。如果采取了暴露后预防的接种,你的机体将产生病毒的免疫应答。这样做最好。 我: 我按照WHO推荐的方案打了5针(0, 3, 7, 14, 28),3月17日打了最后一针。 Debbie: 对于你最初的3个问题,回复如下: 1. 鉴于你已经采取了WHO推荐的PEP(暴露后预防)接种方案,且在3月17日打了最后一针,你不必再担忧由于25年前被咬而感染狂犬病。你的机体将产生狂犬病毒的抗体。 2. 没有必要担心这个。你采取的PEP方案,将使你产生免疫应答,由此灭活(清除)狂犬病毒。通常情况下,当人在暴露后不采取PEP措施,狂犬病毒将进入神经并扩散至中央神经系统并最终到达大脑。但是,如我之前所述,由于你采取了PEP措施,这种情况将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3. 在这点上,你具备了最好的保护。如果以后你再次暴露,你只需要接受两针加强针。一针暴露当天注射,3天后注射第二针。 我: 我有一个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明白在潜伏期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这是否意味着在潜伏期内,狂犬病毒是不会攻击机体?我有些担心,病毒在潜伏期内会攻击机体,特别是神经系统,只是没有症状而已。但当病毒被抗体清除后,却由此可能导致其他的疾病(当然不是狂犬病)。 Debbie: 不,狂犬病毒不会导致其他的疾病。任何可能在咬伤过程中渗入伤口的狂犬病毒,都会由于PEP接种,而从身体彻底清除。因此,将不会再有狂犬病毒,将不会再有任何问题。 我: 有必要检测抗体吗? Debbie: 不,没有必要。5针PEP接种方案能引起很高的免疫应答。WHO不推荐在PEP后例行检查抗体。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12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知音》杂志误诊狂犬病一例
热度 16 yanjx45 2012-4-5 16:09
目前,在中国有关狂犬病的各种不科学的观点广泛传播,某些“专家”和“医生”的误导是重要原因,也与某些媒体的好大喜功、信口开河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国内较有影响的流行杂志《 知音》就曾提供一份很好的 反面教材 。 偶然看到 该杂 志 2008 年第 23 期( 8 月下半月版)的封面上,赫然印有“ 治愈狂犬病第一例 ”的大字标题,感到极为震惊!这样足以震惊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不是由人民日报或 CCTV 首先发布,而是如此悄无声息地在一篇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中发布,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该报导如今仍挂在该刊的网站上: http://www.zhiyin.cn/qinggan/zhuanti/20080825/29335_2.html 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仔细地审读这篇让许多人潸然泪下的报导文章,仅仅从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资料,已经可以立即毫不犹豫地下结论: 所述的病例根本不可能是狂犬病。 该病人生活在新疆乌 鲁木齐,而 当地多年来基本上并无狂犬病流行 。病人于 1994 年 6 月 28 日 被狗咬(立即打了狂犬病疫苗),到 7 月 18 日 ,即 20 天后 ,又取了 狗 血和唾液去作“病毒”检验。由于 该咬人的狗在 20 天 后并未死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 十天观察法 ”判断, 该狗在咬人时不可能传播狂犬病毒,因而该病人的狂犬病诊断也就不可能成立, 也就不存在“治癒”。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新疆迄今仍无有资质的狂犬病检测机构和设施。而且即使是疯狗,其血液中多半也是检测不到病毒的。 对于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我们有些媒体也不掂掂份量,竟然如此不负责任地随意宣布“ 治愈狂犬病第一例 ”;为了吸引眼球,居然还用头号字体在杂志的封面上大书特书。其结果必然是贻笑大方,严重损害杂志的声誉。 作为非专业人士,通俗杂志的作者和编辑有什么资格越俎代庖,为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妄下结论呢? 由于狂犬病在目前已知可防不可治,国内相关审批部门从未批准任何有关“治愈狂犬病”的医疗广告,从未批准任何个人和机构从事相关的诊疗活动。 对 所有宣称可“治愈狂犬病”的“医生”和医疗机构,都应按非法行医罪查处。 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的狂犬病处治方案,是争分夺秒在第一时间采取三项措施: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酌情接种免疫血清。对狂犬病可以“治愈”的宣传会造成对大众的误导,结果可能贻误防治的最佳时机。 对所有参与相关宣传和广告的网站应立即取缔、对相关媒体应追究联带责任。 狂犬病是死亡率 100% 的烈性传染病。媒体涉及医学知识的“小错误”甚至是“小疏忽”,都极有可能让受误导的读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可不慎之又慎。
个人分类: 媒体纠错|967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医生手记: 治愈狂犬病
热度 10 yanjx45 2011-6-6 05:23
原载《环球科学》 2007 年第 5 期( 翻译:褚波 审校:严家新) 撰文:小罗德尼.E.威洛比 (Rodney E. Willoughby, Jr)     博主按:此文提供的“治愈”狂犬病案例,至多只能算是治愈“蝙蝠”狂犬病的案例,目前在全球经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仍无公认的治愈病例。   目前相关学术界对此病例的怀疑越来越多: 1) 该病例感染的是源于蝙蝠的病毒,此类病毒与来源于犬的病毒相比,对人的致病力较弱。由于未能从该病例分离获得病毒,无法验证其致病性。 2) 后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犬源病毒所致的狂犬病,几乎没有一例成功。而全球98%以上的狂犬病病例是犬源病毒所致,所以上述“成功”的价值有限。 3) 在细胞和小鼠中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病例所用方法疗效可疑,无理论依据。 4) 据美国疾控中心报告,2009年在美国发现了感染蝙蝠源狂犬病毒的病人自愈的病例。一名美国少年与洞穴中的蝙蝠直接接触一个月以后病情发作,有实验室检测的证据。病人在发病2周后自愈出院。这使人有理由怀疑,上述“治愈”病例,是否属于罕见的自愈病例? 所以很多研究人员都反对再尝试该治疗方案,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采用新的方法来治疗人类狂犬病,而不是盲目重复无效的治疗方法。    详情可参看《环球科学》 2011 年第 5 期由博主撰写的专栏文章:《狂犬病能治愈吗?》   死亡数和病死率常年位居传染病前列的,并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 非典 ” 、禽流感,而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 狂犬病。狂犬病的致死率高达 100 %,有时甚至注射疫苗都无法阻止病情的恶化。不过, “ 狂犬病=死亡 ” 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因为在美国,医生们用一套代号为 “ 密尔沃基 ” 的治疗方案,成功地治好了一位狂犬病患者。尽管这套方案尚存争议,但是终结狂犬病已经不再遥远。      狂犬病是一种最古老、也最令人感到恐惧的疾病。它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大脑,感染狂犬病毒后,病人往往表现出异常兴奋、莫名惊恐、阵阵抽搐等症状。病人想喝水或者吃东西的时候,喉咙还会发生痉挛,引起钻心的疼痛。随着病情加重,病人全身渐渐麻痹,但还是会间歇性地对周围环境过于警惕,有时,他们也会向亲人和医护人员倾诉心中的恐惧和痛苦。尽管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可能防止发病,但对于那些被狂犬病动物咬伤,注射疫苗又未起作用的病人,医生们依然束手无策。在被狗咬伤两个月后,如果不幸出现狂犬病症状,那就意味着病人的生命即将终结,从病发到死亡,不会超过一个星期的时间。   转机出现在 2004 年。我所在的美国密尔沃基市( Milwaukee )威斯康星儿童医院的医生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 15 岁的女孩身患狂犬病,一只脚已经踏进地狱,但在医生们的努力下,居然离奇痊愈。这个小女孩名叫珍纳 · 吉斯( Jeanna Giese ),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丰迪拉克市,她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位没有接种狂犬病毒疫苗,却又成功逃离死亡命运的狂犬病患者。(此前曾有 5 位狂犬病人痊愈,但他们都注射过疫苗,尽管疫苗没能阻止发病。)我们的新颖疗法 ——“ 密尔沃基方案 ” 在医学界激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些专家说,珍纳的痊愈只是侥幸罢了。虽然有人利用上述方案,没能再次挽救其他病人的生命,但我真心希望,我们选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研究人员至少可以在动物试验中,对我们的方案进行测试,找到能够战胜狂犬病的方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效治疗狂犬病绝对有益于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美国和欧洲,狂犬病已经很少见了,因为这些地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做得非常好,狗、猫、牛等家畜身上的狂犬病毒几乎被消灭殆尽。美国人患狂犬病的概率大概只有一亿分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有一半的狂犬病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身患何病。)但狂犬病毒却在亚非拉国家肆虐:据 WHO 估计,在这些国家,每年有 5.5 万人被狂犬病毒夺去生命,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被狗咬而感染狂犬病毒的。如果科学家能恰当分析密尔沃基方案,找到一种廉价的治疗方法,每年就能帮助成千上万的病人走出死亡的阴影。      小心蝙蝠   美国的一位高中女生被蝙蝠咬伤,当时她并未重视,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伤口。一个月之后,这位女学生病倒了,症状颇似普通感冒。然而,经过多名医学专家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她感染了狂犬病毒!于是,一场针对狂犬病的战争开始了。      狂犬病毒是一种带有外壳的 RNA 病毒,它的遗传材料是 RNA ,而不是常见于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内的 DNA 。狂犬病毒的外形酷似子弹头,能轻易侵入人体细胞, “ 逼迫 ” 细胞制造新生狂犬病毒。细胞只需要合成病毒身上的 5 种蛋白质,狂犬病毒就能发挥所有的杀伤力。而且,它主要在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生长,在人体其他部位,几乎看不见狂犬病毒的踪影。人们被狂犬病动物咬伤后,狂犬病毒会随着动物的唾液滞留在伤口周围,并在皮肤和肌肉中繁殖。在这一阶段,病毒数量较少,加之没有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结,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根本察觉不到狂犬病毒已经悄然入侵。在潜伏期,狂犬病一般没有任何症状,这种状态通常会延续 2~8 周,有时也会持续数年之久。一旦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就意味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19 世纪晚期,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 ·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发现,将狂犬病毒灭活以后注射到动物体内,就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对抗狂犬病毒的抗体。更重要的是,巴斯德发现,灭活病毒引发免疫反应的时间,要比狂犬病的潜伏期短。他先从兔子的脊髓内提取狂犬病毒,将它们灭活后再注射到被狗咬伤的人的体内。因为在病发之前就获得了对狂犬病毒的免疫力,这些人最终都安全无恙。不过,狂犬病毒实在很难对付,即便是在注射疫苗与激发免疫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它仍然有可能 “ 攻陷 ” 人体。因此,医生在为病人注射疫苗时,一般还要注射针对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以弥补这一缺陷。受伤后,用肥皂和洁净的水清洗伤口也非常重要(这样能去除病毒的外膜,从而杀死病毒)。   珍纳是在一个教堂里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当时,一只蝙蝠闯进了教堂的内窗,她用手抓住蝙蝠的翅膀,想把这个丑陋的家伙丢出去。没想到蝙蝠突然在她的左手食指上咬出了一道 6 毫米长的伤口。蝙蝠的牙齿细而锋利,被它咬伤后,人们往往浑然不知,伤口也很难被发现。正因为如此,美国主管公共健康的官员建议,凡是接触过蝙蝠,或者卧室里曾有蝙蝠出没的人都应该注射狂犬病疫苗(除非抓到蝙蝠,并经检验不携带狂犬病毒)。珍纳用过氧化氢清洗过伤口后,并没有去注射疫苗 —— 如果她这样做了,也许就能平安地度过高二那一年。   狂犬病毒开始在珍纳的手指上繁殖。大约 1 个月后,病毒进入神经系统,以每小时 1 厘米左右的速度向大脑蔓延。由于神经系统的特殊性,很多免疫细胞都无法在这里发挥作用,因而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检测到狂犬病毒,直到大量病毒渗透到脊髓和大脑。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都沦为狂犬病毒的 “ 殖民地 ” 后,病人的全身就会麻痹,也不会有任何感觉了。被狂犬病毒感染后,神经活动为什么会消失,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同样,科学家也不清楚狂犬病毒是如何夺走病人的生命的。一个人的死亡可能有多种原因:受到猛烈撞击、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功能衰竭。而狂犬病毒 “ 杀人 ” 的方式,似乎是唆使大脑去破坏人体的重要器官,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才得到了治疗珍纳的灵感。 珍纳天资聪明,是中学排球队的明星球员。 2004 年 10 月,就在被蝙蝠咬伤后的一个月,她生病了,症状颇似普通感冒。不久,她的左手开始麻木,左腿也虚弱无力,而且看到的东西总是有重影。一个周末,珍纳去了当地的一家医院,这时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萎靡不振、动作不协调。这些症状与典型脑炎的症状很相似。在医学上,脑炎并不罕见。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都可以导致脑炎,有时免疫应答出现差错也会让大脑发炎。医生对珍纳的大脑扫描后,却没有看见任何发炎的迹象,于是他猜测,珍纳患的是感染后自体免疫性脑炎。如果病情继续恶化,就有可能昏迷,而且需要机械辅助才能呼吸,因此,珍纳被转移到了我们医院。   我和同事差一点就没能诊断出狂犬病,幸好我们得到了一些帮助。霍华德 · 东瑙( Howard Dhonau )是珍纳的社区医生,他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给我们带来了当地有关蝙蝠的种种传闻和历史资料 —— 收集资料是医学新生的必修课。这些资料成了我们成功治愈珍纳的关键。为了安全起见,我建议那些去接珍纳到我们医院的同事做好防御措施。虽然至今没有证据表明狂犬病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是狂犬病动物眼里的液体和唾液都含有无数病毒,伤口以及眼睛、鼻子、嘴巴里的粘膜也是狂犬病毒赖以生存的地方。在珍纳发病的第一个月,所有照料她的医护人员都戴上了面具、防护眼镜、手术服和手套。要诊断狂犬病,需要将病人的唾液、皮肤、血液、脊髓液样本空运到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狂犬病研究室去分析。在 24 小时内,我们就能拿到狂犬病研究室的分析结果。      同时,我也对珍纳进行了全面检查。她看起来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但是还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她失去了平衡能力,左腿软弱无力,不过反应还算正常,根据这些症状,我初步排除了她感染脊髓灰质炎( Polio ,俗称小儿麻痹)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的可能。她的左臂会出现间歇性痉挛。左手麻木,左臂痉挛,再加上珍纳曾被蝙蝠咬伤,这说明引起脑炎的很可能是狂犬病毒。但我仍不相信珍纳真的被狂犬病毒感染,还向她的亲人、护士甚至我自己保证,她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某些常见的疾病也时常有非典型的症状,而有了罕见症状也不一定就是得了某种罕见的疾病。我甚至打赌,珍纳的脑炎很可能是由自体免疫疾病引起的,因为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病率是狂犬病的 1,000 倍以上。   不过,虽然我判断错误,我们也还有时间来制定治疗计划。在照顾病人之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另一项基本的医学工作上:查资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狂犬病一发作,就算是神仙下凡,也回天无力了。如果真是这样,珍纳就只能接受死亡的命运,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减轻她的痛苦而已。但医学总在进步,说不定就有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出现。在网上查询之后,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狂犬病的突破性进展,不过在医学领域,从发现一个现象或发明一项技术,到相关论文公开发表在专业杂志上,大致需要 5 年时间。说不定已经有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处于试验阶段了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给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的狂犬病专家凯瑟琳 · 汉隆( Cathleen Hanlon )打了个电话,结果我却听到了两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从珍纳的病历和检查结果来看,汉隆认为她很可能感染了狂犬病毒;在最近的学术会议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中,都没有出现能有效对付狂犬病的方法。   时间有限,为了尽快找到有用的资料,我决定采取另一种策略。既然还没有狂犬病人能够幸存下来,我就没有必要理会关于如何治疗人类狂犬病的资料。在研究一种治疗方法时,第一步试验通常是用药物处理培养在试管中的病毒,从而初步评价药物的疗效。尽管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验初期,表现出抗病毒作用的药物通常是有毒的,或者能够到达感染部位的药物剂量明显偏低,所以这类试验的数据我也没有必要查看。在查找其他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吸引我的,是一个困扰了狂犬病专家近 30 年的谜题:狂犬病人去世时,他们的大脑并没有明显受损。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当狂犬病人离开人世时,在病人体内再也找不到狂犬病毒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的免疫系统能渐渐清除病毒,但是清除的速度实在太慢,来不及挽救病人的生命。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想到了一个对策。狂犬病毒 “ 杀人 ” 的方式,是通过控制大脑来破坏人体组织,而不是直接损伤大脑。如果我们谨慎用药,让大脑保持静息状态,延长珍纳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时间,这样也许就能阻止狂犬病毒 “ 唆使 ” 大脑去损害身体。而且,她的生命可能会因此延长,免疫系统就有足够的时间清除病毒。   为了挑选一种最安全、有效的药物,我开始查找医学文献,想找一些研究狂犬病与神经递质(大脑用来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或神经保护(利用药物或其他手段保护大脑免受创伤的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论文。通过此次查找,我发现了一篇极具价值的文章 ——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亨利 · 蒋( Henri Tsiang )发表的一篇文章。上世纪 90 年代初,蒋和同事在报告中说,在大鼠的皮层神经元内,克他命( ketamine ,一种麻醉剂)可以抑制狂犬病毒的活动。经过分析,我们一致肯定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首先,蒋的研究证明,当狂犬病毒在神经细胞内转录遗传信息时,克他命可以影响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其次,克他命只会影响狂犬病毒,而对其他病毒毫无作用,这就说明它的作用比较专一,不会毒害到动物;最后,一种与克他命相似,但是毒性更强的药物 MK-801 也能在在大鼠的皮层神经元内抑制狂犬病毒的活动,所以对狂犬病毒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这一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作为麻醉剂,克他命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有不下 25 年的历史,它能让人进入并保持无意识状态。不过近年来,由于致幻的副作用(吸毒者把它叫做 K 粉),克他命已经被其他麻醉剂替代。有趣的是,对于狂犬病患者,克他命的这种副作用却是一个潜在的优势。如果神经细胞过于活跃(大脑受到撞击或创伤后往往如此),它可以阻断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 ——NMDA 谷氨酸受体,从而杀死这些神经细胞,起到神经保护剂的作用。你可以想象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有多么兴奋,因为克他命不仅能让大脑保持无意识状态、清除狂犬病毒,还能保护大脑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拯救珍纳   为了救治珍纳,一个临时的专家团队临危受命。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查到的资料,确定了一套治疗方案,成功地治好了珍纳的狂犬病。但是没过多久,新问题又出现了:珍纳无法开口说话和进食 …… 我是传染病顾问,不具备让珍纳安全地处于昏迷状态的医学技术,因此只好动用另一项基础医学技能:求助。当时,我刚到儿童医院工作,所以我请高级传染病顾问迈克尔 ·“ 乔 ”· 库西德( Michael “Joe” Chusid )帮我联系一位大脑保护专家。幸运的是,那天所有的专家恰好都有空。凯利 · 狄维斯( Kelly Tieves )和南希 · 加纳耶姆( Nancy Ghanayem )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狄维斯能将受创大脑的受损程度降到最低,加纳耶姆则擅长心内直视手术。珍纳被送到我们医院的加护病房后,这两位专家几乎随叫随到。专长于病毒感染的神经学家凯瑟琳 · 阿姆里-勒放( Catherine Amlie-Lefond )、癫痫病专家迈克尔 · 施瓦布( Michael Schwabe ,能帮助我们持续监测珍纳的脑电波,以控制她的昏迷状态)、麻醉师乔治 · 霍夫曼( George Hoffman )也是我们这个临时医疗团队的成员。霍夫曼认为,我们诱导珍纳进入昏迷状态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病人身上。 团队成员还推荐了一些其他方法来降低克他命的副作用,采用辅助神经保护措施,让珍纳进入符合我们治疗目标的昏迷状态。金刚烷( Amantadine )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也能阻断 NMDA 受体,不过它和克他命并不结合在同一个受体部位。咪达唑仑( Midazolam ,一种镇静剂)和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一种镇静安眠剂)可以抑制大脑的活动。不久, CDC 的狂犬病专家查尔斯 · 鲁普雷希特( Charles Rupprecht )又建议使用一种可以抵御多种病毒的药物 —— 病毒唑( ribavirin )。以前,病毒唑曾在多名狂犬病患者身上试用过,但从未获成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采取了鲁普雷希特的建议。   在每一个领域,我们团队都拥有多名专家,大家讨论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决定某一步骤是否可以安全执行。不论何时,医学和生物领域的新生事物总是伴随着失败和毒害作用。正因为如此,科学家在开发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时,也总是从试管试验到动物实验,最后才进行人体试验。我们的假设似乎过于简单,造成的医学后果也许比死亡还要糟糕。比如,曾经注射过疫苗的 5 位狂犬病幸存者中,后来有 4 位都死于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当鲁普雷希特确认珍纳身患狂犬病后,我们商讨了一个小时。接着,我们通知了珍纳的家人,列出了常规的治疗方法,然后提出治疗方案。既然珍纳的死亡似乎已经注定,珍纳的父母吉斯夫妇决定,不如尝试一些新方法,也好为以后的狂犬病儿童带来生存的希望。   我们估计,珍纳的免疫系统大概需要 5~7 天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抵抗狂犬病毒的抗体。分析了以前的狂犬病病例后,我们知道天然的免疫应答一旦被激发,就有十足的威力。假若珍纳的大脑里已经满是狂犬病毒,再注射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的主要成分是已经被杀死的狂犬病毒)将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样做会干扰免疫系统的 “ 注意力 ” :从原本大脑里就有的病毒转移到疫苗中过多的变异体上。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避免刺激珍纳的免疫系统,我们给她注射了抵抗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并让她昏迷了一周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随时抽取她的血液和脊髓液进行化验,看她的免疫系统有没有开始制造自己的抗体。     在狂犬病患者的生命末期,他们的身体状况极不稳定,比如心脏的跳动速率和血压起伏很大。但是在珍纳昏迷期间,她却没有遭遇这样的 “ 身体危机 ” 。在苏醒前的一两天,她的身体开始制造大量的中和性抗体,阻止狂犬病毒入侵新生细胞,也许抗体还通过其他未知的方式清除病毒。但是,真正的考验却出现在珍纳恢复意识之后。将她从昏迷中唤醒的那天也许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珍纳完全麻痹而且毫无反应。我们不知道她是否还有意识,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过我们知道,狂犬病人有可能表现出脑死亡的假象,所以我们没有丧失信心。苏醒后的第二天,珍纳努力地睁开双眼,腿部也渐渐有了反应。 6 天之后,她已经能认出母亲,并且盯着她看,还能张开嘴让护士帮她刷牙。又过了 6 天,珍纳已经能坐在床上了。   全身麻痹的结果就是身体瘫软无力,珍纳的力量、精力、身体协调性全没了,甚至连吞咽食物、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要让她的身体恢复如初,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最初的两个月中,身体各方面的恢复程度不一,比如在行走和运动方面,珍纳恢复得很快,但始终无法说话和吞咽食物。另外,她还出现了一些后遗症(比如体内累积了不少乳酸),这让我想到,是不是新陈代谢方面又出了问题?在咨询了遗传学家威廉 · 雷德( William Rhead )后,我们发现珍纳患了 “ 获得性生物喋呤缺乏症 ” 。在化学结构上,生物喋呤与叶酸(维生素 B11 )比较相似,是细胞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大脑中,生物喋呤的含量不高,但是作用非常关键:它参与了多种神经递质的制造过程,比如多巴胺( dopamine )、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 5- 羟色胺( serotonin )以及褪黑激素( melatonin )。此外,生物喋呤还控制着大脑中一种酶的功能,这种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能够维持为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的弹性。我们意识到,生物喋呤含量不足可以解释除了外周神经的晚期效应以外的大部分狂犬病症状。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突破性发现,因为生物喋呤含量不足,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补充。服用了生物喋呤之后,珍纳很快就恢复了说话和吞咽食物的能力。由于身体状况迅速改善, 2005 年 1 月 1 日,珍纳提前 3 个月出院了。后来,我们又化验了妥善保存的其他狂犬病人的样本,其中的生物喋呤含量确实要比正常含量低一些。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其他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检测生物喋呤的含量是否低于正常含量。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也许就能解释狂犬病毒是如何破坏身体的了。在大部分脑部感染的过程中,生物喋呤的含量会升高,狂犬病毒却反其道而行之,降低生物喋呤的含量,我们也不清楚个中原因。对于将来要接受密尔沃基治疗方案的狂犬病患者,我们已经准备好检查并治疗生物喋呤缺乏症。      争议四起   虽然救活了珍纳,但是在过去两年,这种方法再未治好过任何狂犬病人。很多专家开始质疑这套方法,甚至有人认为,珍纳身上的病毒只不过是 “ 低能 ” 的狂犬病毒。尽管如此,人们已经看到了彻底消灭狂犬病的曙光。      在珍纳的狂犬病确诊一周年之际,她作为荣誉嘉宾,出席了一个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狂犬病研究者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讲。摆脱了狂犬病的阴影之后,她回到了原来所在的班级,继续高三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还考取了一个临时驾照。不过,在她身上仍有几处痕迹展示着与狂犬病斗争的经历:在被咬的手指上,仍有一小块区域是麻木的;左臂的肤色有所改变;跑步的步伐也比往常要大一些。今年,珍纳将从高中毕业,她希望成为一名兽医。   密尔沃基方案能否拯救其他生命呢?过去两年,在德国、印度、泰国和美国,这种方法被试用过 6 次,但无一成功。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其中几次尝试要么没有遵循我们的假说提及的关键步骤,要么几乎没有使用珍纳曾经用过的药物。在医学界,由于一些专家的公开反对,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次尝试我们的治疗方案。这种反对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珍纳的离奇痊愈是对实验室研究的一种颠覆 —— 很多研究都认为,狂犬病毒会杀死脑细胞。然而这些研究具有相当的误导性,比起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狂犬病毒,实验室的狂犬病毒除了杀死细胞,还能做什么呢?   还有一些专家质疑,珍纳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战胜狂犬病毒,只是因为她感染的并不是正常的狂犬病毒,而是一种不常见的毒力较弱的病毒变体。面对这一质疑,我们很难作出回应,因为已经不可能再从珍纳的身体内分离出病毒( CDC 从珍纳体内提取到了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但不是病毒本身,因为很难将它提取出来)。经过分析,我们知道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并不同于狗身上的病毒,蝙蝠身上的病毒倾向于在皮肤中繁殖,而不是在肌肉中,但是它们的致死能力一点也不比狗身上的病毒差。   要解除人们心中的疑惑,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将我们的治疗方案应用于狂犬病动物身上,找出整个方案中最关键的部分:到底是诱导昏迷,增强抗病毒活性,还是关闭 NMDA 受体。我们先后向 6 家兽医学校发出申请,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校方负责人都不大愿意在自己学校的加护病房内治疗狂犬病动物。后续研究无法进行是整个世界的一大损失,在有其他人使用这套治疗方案之前,我们也不知道密尔沃基方案是不是真的能打败狂犬病毒。如果我们的方案能成功地治愈第 2 名狂犬病患者,研究人员就能系统地评价药效、决定用药剂量、确认生物喋呤能否显著缩短病人的康复期。此外,医生必须想法降低治疗和康复期间的费用(在珍纳治疗狂犬病期间,总共花费了 80 万美元),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承受得起。将狂犬病的致死率从 100 %降到 0 也许期望太高,但是现在,我们至少有机会降低这个概率。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39308 次阅读|54 个评论
[转载]德国科学家声称治愈一例艾滋患者
xupeiyang 2010-12-17 08:57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07:34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