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交通控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行人交通控制新方法——拉绳
热度 1 weberfrank 2012-2-27 20:40
成都的一些繁忙路口,有时会采用一种有趣的行人交通控制方式——拉绳。即2名协管或交警分别执一条绳子两端,当行人红灯信号时,就扯紧绳子将行人横腰拦起,如同竖起赛马的起跑栏杆;当行人绿灯信号时,协管放落绳子,让众人如骏马脱缰而去。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却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只是那绳索略有些不堪入目,时间久了原本的颜色都看不出了。 也许有人会嘲笑这种方式,认为毫无技术、浪费人力;或者有人会批评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拉绳控制实属无奈之举。我却以为也不尽然。行人交通控制,看似是小问题,实则乃世界难题:纽约市民乱穿马路闻名遐迩;伦敦的调查也显示,25%的行人过街闯红灯。对此,立杆见影的办法却几乎没有。新版本的Scoots系统设计了自适应行人信号控制,具有行人感应与计数功能,但声明对交叉口不适用,且对闯红灯也无能为力。日本研发一种柱形设备,可以在人行横道上投射一面影像墙,很科幻价格当然不菲。上海曾称要将闯红灯行人照片贴在他们单位附近,太刻薄而不易被接受。还有些城市抓到交通违法者令其指挥交通直到下一位违法者被抓获。这种做法现在不多见了,也许是因为会增加人民内部矛盾吧。 回头来看,一根绳子背后的秩序。交通工程学科有一定律:行人等候时间越长,越容易闯红灯。表现为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是因为个体可容忍的等候时间存在差异。可容忍等候时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当其冲,是信号设备及其交通法规。但由于法规执行成本过高,行人行为无设备监视。那么,单纯的信号设备对行人的约束力就很低。这意味着闯红灯的成本较低。正因为此,行人闯红灯比例一般高于车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公共道德)。日本和丹麦的交叉口秩序井然,是因为人们的公共道德律条要求彼此监督,增加了闯红灯的成本,也就提高了人们可容忍等候时间。而在中国和印度的交叉口,人们见缝扎针,却是因为灵活机变受人羡慕。所谓能人文化降低了闯红灯的成本,人们甚至不愿平静地等待一秒钟,唯恐落后成为“失败者”。当交警、协管经授权上场后,行人受到了专人的监督。小红旗会指向违法者,口哨会吹向违法者,有时“素质啊”还会喊向违法者 。闯红灯的道德成本显著增加,可容忍的等候时间也只好延长些。而绳子正是从小红旗和口哨演变而来的,省却了挥旗动作,避免了口舌之力,只需执一端,一扯一放。人们不愿当众弯腰钻绳的心理,主动给自己的道德成本加了份砝码。 如此看来,拉绳法值得推广。凡聘用了协管的路口,不妨配备绳索一条,高脚板凳一个。一张一驰之间,秩序了然。最后,一点小建议:绳子的一头不妨适当地拴在灯柱上,减少协管一名,降低管理成本。 (本文已刊登于《中国交通报》)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60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交通规划与控制领域的若干问题思考
wenjb 2010-7-28 22:29
最近,读到一篇《中国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三思》的文章,对城市交通规划,文章里面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    对于城市交通规划,我们五拍决策:即一拍脑袋妄下决断,二拍胸脯断了后路,三拍大腿懊悔不迭,四拍桌子埋怨下属,五拍屁股自己走人。五拍的结果造成了六边工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边开通、边维修、边报废。 对照本人,进入交通信号控制领域,从事信号控制研究与开发已有6个年头,回想起来却汗颜,理论研究好像太少,仅关注信号控制本身就事论事,对AB3418、NTCIP做过研究,似乎也仅留于表面。针对路口的设计与实施也似乎如文章所言,六边工程咯。 现在想想既然开始在ITS领域耕耘,何不认真潜心研究,解决部分问题呢? 最近,开始关注道路规划和区域协调方面的相关内容,特开辟此博客,向各位专家请教。以后欢迎各位前来拍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ITS技术在大型赛事活动交通组织与控制中的应用
jlublx 2010-5-12 12:55
1. 概述 大型赛事活动 ( Planned Special Event ) ,指在固定的多功能场地(竞技场、运动场、赛车场、展览会场等)举行体育运动会,节假日盛会,参观博览盛会等,也包括那些在临时场地不是那么频繁举行的运动会、焰火晚会、纪念会等。大型赛事活动, 具有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持续时长,其突增的交通需求或者周边道路限行而降低通行能力,从而对常规的道路交通系 统产生影响。为了确保大型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交通保障闲的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城市举办大型活动的数量和次数不断增加,规模也日益扩大。大型活动交通组织与管理对活动的成功举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大规模的交通流,时间跨度越来越长,空间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人工监测、人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型赛事活动的交通需求, 2003 年 9 月美国联邦公路局出版了大型赛事活动中的交通管理手册( Managing Travel for Planned Special Events Handbook ),分析了多种智能交通技术在赛事交通中的应用方法,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中的监控、采集、控制、管理等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大型赛事活动管理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分析 2009 年国庆阅兵、 2009 年济南全运会以及 2005 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交通组织与控制技术,研究不同 ITS 技术在大型赛事活动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提出多种 ITS 组合策略的适用性环境和条件,为大型赛事活动的交通组织与控制提供技术基础。 2. 大型赛事活动中的 ITS 技术应用 2.1 国庆 60 周年阅兵 2009 年 10 月 1 日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国庆 60 周年阅兵仪式,规模空前,令世人瞩目。本次 国庆庆典是对北京交通的一次集中考验,具有如下交通特征: (1) 国庆阅兵、群众游行、晚会联欢、焰火狂欢,隆重的庆典活动从凌晨持续到深夜; (2) 道路管制时间长、涉及路线多, 天安门广场的周边路网实施限制性管理, 380 万辆机动车的日常交通需要疏导和控制; (3) 活动中,近 20 万群众及 8000 多部车辆需要在几小时内集结和疏散,给客流管理、客流车流的协调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次活动交通管理覆盖面积为历史之最,涉及城区主要大街、环路沿线和进出京联络线,并有有着大容量的客流需要短时集结和疏散。为此,北京市交管部门专门制订了总体交通组织方案,在天安门地区周边划定交通管制区、交通控制区和交通疏导区,为不同类型的人员和车辆分别规划设置40余处停车场,在全市范围内设置40余处外围车辆集散点,设计41条集散路线,对交通流分时、分路组织集结与疏散。 研究分析本次活动交通组织与管理中应用的智能交通技术,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监控集成平台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指挥中心,通过视频监控、信号控制、流量检测等22个智能科技系统,实现对天安门核心区、游行队伍行车路线和五环以内主要道路的全时空覆盖。 为确保所有队伍精确集结疏散,指挥部门首次实现了现场联合指挥,指挥部搭建了专门的平台,将组织系统、指挥系统、技术系统和应急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引进 3 万多个地铁摄像头信号和 1 万多个地面摄像头信号,实时监控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全程掌握北京的交通动态信息。 二、从警人员和运输车的 GPS 定位 10 月 1 日 ,北京同一时间启动最大范围的交通管制,为了维护交通秩序, 7000 多名交警都装备了 GPS 卫星定位系统,对五环以内的每个路口实行全覆盖,另外,在庆典活动中,每辆运输车和游行队伍的骨干人员都装备了 GPS 卫星定位系统。 三、高密度客流集结与疏散 庆典当天,群众游行队伍和背景表演区近 20 万人的集结疏散,成为一个难题。为此,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了详尽的客流集结疏散方案,运行时间必须精确到秒,最大误差要控制在十秒之内。 ( 1 )客流集结 参加游行的群众和学生凌晨 3 时集结, 14 时疏散,持续时间大概约 11 小时。本次集结动用了 3680 辆大巴, 290 列地铁列车,群众先从家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指定的 300 多个集结点乘坐大巴,然后到达设在高校、政府机关、广场的 30 多个大集结点,按照自己所在的方阵,重新排列上车,形成以方阵为单位的车队,再驶往长安街上各个队伍的集结点。 ( 2 )客流疏散 游行队伍从东往西,从西单到复兴门沿线南北的胡同、街道都是疏散集结点。群众走过检阅区后,沿途 1200 余名疏散引导员引导队伍走向各自的停车场。 (4) 地铁客流疏散 地铁 1 号线、 2 号线,共有 7 个车站为集结疏散站, 9 月 30 日下午 至 10 月 2 日早晨 共计运送集结人员 5.12 万人,疏散 10.1 万人。 为了避免拥挤,疏散预案精确到每个人需要从那个车门上车。 四、 应急预案的精确覆盖 为了应对本次庆典活动,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预案,预案内容全面且精确,以保障复杂交通在可控范围内,不能出丝毫差错。 地铁疏散预案把疏散队伍已经精确到几点几分进站,最迟几点几分出站,甚至精确到需要从哪一个车门上车下车。 每个人每辆车的行经路线、通过时间、等待区域,都经过了严格的测算和设计。孩子和成人下车及步行速度不同、街巷宽窄不同等各种可能影响运行的因素都被考虑在内。对周边所有街道胡同进行实地测量,使用测距车把 24 条胡同一步步测量出来。哪些地方低洼不平,马路边的高度,都被深入调查,以保证游行群众的安全有序。 人员如此密集的活动,踩踏事件是一级防范重点。人员在疏散时可能发生的下意识的回头观看而减慢速度、不慎踩掉鞋子等极易引发踩踏的情况,全部被写进预案。例如,队伍疏散行进过程中若有人被踩掉了鞋,不允许弯腰捡鞋,要由队伍中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捡起并交还,以确保行进安全顺畅。 2.2 济南全运会 第十一届运动会 16 日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交通 保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超过了济南公安以前承担的任何一次安保任务。济南公安在安全保障、交通管理方面主要的应用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 安全监控保障 本着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着装执勤人员,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干扰。的基本原则,围绕人文安保主题,济南市公安局除了深入开展保平安全运、做文明警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写了 10 余万字的全运安保《知识手册》、《勤务手册》等,还安装了智能卡口监控系统,采用高清摄像机,能够清晰准确的获取各主要出入口的交通信息。 济南市区升级改造了卡口动态监控系统,在主要出入口 53 个点位、 369 条车道,对过往车辆进行实时检测,快速对每一辆经过检测点的机动车拍摄高清晰图片,清晰地反映车牌号码、车型、颜色和驾驶人的特征,发现犯罪嫌疑人车辆后立即在各级指挥中心及警务工作站报警。 二、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济南市公安机关借鉴北京奥运科技安保经验,按照扁平化指挥模式,建立了反应灵敏、集约统一的全运安保指挥调度平台,通过对指挥、控制、通信、网络、情报信息的集成,构建综合性指挥保障体系,实现对安全态势的监测、资源的指挥调度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全运安保前沿指挥中心,各竞赛场馆与上级指挥中心、各竞赛场馆、全运村之间实现音频视频、公安专网专电互联互通, 多个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类管理, 拉近了指挥与实战的时空距离。实战化综合应用平台整合了在逃人员、被盗抢车辆、人口信息等 18 个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通信保障平台建成了无线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实现了对一场三馆及周边区域的安全监控覆盖;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则实现了对市区交通主干道、周边交通信号中心联网控制和全市主要出入口的实时监控。 三、优化信号控制和交通诱导 为了全面应战全运会,济南市区交通进行了交通控制、停车诱导、交通流诱导、标志表现等系列扩容改造。增设指路、旅游标志 2500 面,让游客通过马路上设置的指路、旅游 标志 找到旅游景点或赛场;全运会比赛场馆周边主要道路增设监控、抓拍设备,实现全程化监控,实施信号配时调整,增大路口车辆通行流量;经十路舜耕路口等各大路口分别设立信息化监测点,辖区路口不同时段流量变化收集到中心,信号配时纳入标准化管理,根据通行需求动态优化调整信号灯配时,实现跨区域的主干道信号统一调配和完善。 四、警力部署和应急预案 济南全运会首次实行实名制警力部署,奥体中心指挥室里的大屏幕能完全了解任意一名警察的执勤地点、所负责的工作以及他的个人信息,实现了勤务模式动态化。 根据提前掌握和预测观众到场数量、重点场次、要人到场情况和风险评估等因素的不同等级,在原来设定方案部署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了警力部署的动态化和精确化,在确保全运会各项赛事绝对安全的同时,实现了警力部署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警力。 2.3 日本爱知世博会 2005.3.25 至 2005.9.25 ,主题为自然的睿智的爱知世博会于日本名古屋东部丘陵举行。爱知世博会期间客流量达到 2206 万人次,多种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组合被应用于交通组织和管理,观众通过新干线、自驾车等交通方式接近世博园区后,采用与巴士、磁悬浮等公共交通方式接驳换乘到达爱知世博会会场,世博会园区各个出入口与磁悬浮车站、公共停车场有效衔接。 一、园区周边交通及行程时间信息 2005 年爱知世博会有很完善的旅客信息系统、预定系统和导航支持系统,这是 2005 年 expo IT 项目的核心。本着满足用户(管理者和旅客)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便捷服务,先进的设备设施预定系统, SMART 导航系统等被应用于查询和发布园区周边、园内交通及活动安排信息。此次世博会,示范并实施了多种信息化技术,包括 internet 网络,手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基于这些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应用,尤其是园区内管理、诱导、事件处置和交通组织。 2005 年爱知世博会采用世博会旅游指南,小册子,手机,网络,车内导航系统, FM 广播等发布如何达到世博园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静态的路径信息,园区各场馆布置信息,还包括预测的园区内拥挤信息,动态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园区周边的道路交通状态,园区周边空闲的停车场,以及专线巴士服务信息等,这样可以让旅客在出行前根据园区和道路交通情况,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参观旅游时间。 二、园区内场馆状态和等候信息 Expo 2005 开发了 NEO 平台,能够支持多种设备的信息发布,该平台收集、处理世博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易理解的格式发布给用户。 园区内安装了 50 个公共显示屏 public display panels (PDPs) ,提供给旅客各种出入口信息,包括附近的出入口,看台,事件提示,园区内人流拥挤区域等。在园区门口则显示园区内每个区域的拥挤程度信息。每个参观场馆的等候时间,事件信息、拥挤信息和交通信息在网络上或者是智能手机上都能实时浏览 三、场馆预定系统 在过去的世博会中,排队等候称为必不可少的游览一部分, 2005 expo 中,展馆信息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或者手机预定,在买票之后,可以通过提前预定大多数的展馆门票和其他设备设施。通过门票预约及确认,大多数的场馆,可以不需要排队,直接进入参观。 四、个性化信息服务 Expo 的经验表明,如果旅客提前获得园区内信息,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参观途径,参观时间,并选择最合适的展馆。 旅客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脑,安排自己的出行路径,基于展馆信息,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展馆,同时跟预定系统相连,基于交通拥挤信息和交通预测安排出行。除此以外,通过智能手机确认自己的参观路线。 五、停车诱导 爱知世博会不鼓励驾驶私家车来参观,但是为了满足小部分旅游者的需求,给出了私家车到达 expo 的停车和行驶路线,并制定了详细的从各方向到达世博园区的停车、免费巴士路线,以及停车场平峰、高峰的收费标准。世博网站上还给出来详细的如何停车、如何买停车币、停车票的指导。 (1) 建议私家车旅客在工作日前来参观,以避免交通拥挤高峰 2005 年爱知世博会在森林茂密的山从中,再加上其周边特殊的地形地势,周末,法定节假日, 4 月末 5 月初黄金假日以及 expo 的最后一段时间,大量的旅客将可能带来交通拥堵,同时,停车非常困难。找到合适的停车场所远远比做专线巴士进来要耗时,所以,建议工作日来参观,避免不便。 (2) 在 expo 附近没有可用的停车场所 自驾车或者摩托车的旅客,将在 expo 外围停车换乘处,重新上免费的世博园区巴士。 (3) Expo 周边私家车受到交通管制 Expo 园区 3km 范围内禁止一切车辆(特殊允许的车辆除外),每个 expo 的入园门口禁止停车。 3 总结 通过分析 2009 年国庆阅兵、 2009 年济南全运会、 2005 年爱知世博会的交通组织与控制技术,研究不同 ITS 技术在大型赛事活动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得出指挥调度平台、视频监控技术、信息采集和服务、应急预案都是大型赛事活动中交通保障不可或缺的技术方案,本研究为大型赛事活动的交通组织与控制提供理念借鉴和技术基础。
个人分类: 科研探讨|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