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拖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与拖延症做朋友
热度 1 xin 2014-8-17 15:33
平时工作生活常觉得很多事情必须做,但总是不想去做,拖延很久,到最后时刻草草做完,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成果品质。比如我有好多论文一直拖着,写不完、修不完。这种拖拉让我长期遭受焦虑感和负罪感,近来更加严重,让我内心倍感折磨。现在是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为此我通过广泛地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网站下大量相关材料,粗读和精读期刊网上的大量论文,同时,先前还阅读过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对拖延症这个事情总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现总结在此,与诸位分享。以期我们能避免这种坏习惯,过一个高效、积极、上进快乐的幸福生活和成功人生。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早在16世纪就有这个概念。是指做事能拖则拖,不能拖也拖,知道后果不妙,却明知故犯,最终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行为或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倦怠、不安甚至烦躁等反常现象。拖延症的实质在于,人们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造成人们有更重的精神负担。拖延症会夺走我们的财富、健康和幸福,侵蚀我们人生的品质,是我们烦恼痛苦的重要来源,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拖延症是否是病,存在很大的争议。拖延症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它长期影响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日子过的混乱糟糕,从其造成的危害来说,应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病。拖延症的人并非懒惰和责任心不足,更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人性的弱点,它或多或少地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拖延的过程不是愉快的过程,不管自己在做什么,都会时时想起还没有完成的工作,因此产生焦躁、痛苦等各种心理问题。拖延症常让我们遭受着种种外在损失,同时也因自责、焦躁、担忧,内心备受煎熬,搅乱了我们内心的平静,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成就感。我们常将这种坏情绪隐藏起来,并不停地重蹈覆辙,阴魂不散。 拖延的心理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拖延症是非理性的推迟行为,明知道事情拖下去会变得更糟糕,但是还是不由自主或心甘情愿地拖拉。容易发生在内心不够强大,思想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的群体。当然也与对成功的自信心不足,逆反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容易冲动以及酬劳兑现过于遥远有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劳动分工细化和社会节奏加快,拖延症的人群越来越大。拖延症的重要特征是注意受非重要事情的吸引,而眼球经济的时代营造的就是注意,现在人遭受的干扰因素史无前例。比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片、网络、手机等,都产生了足够多的吸引注意力的兴奋点。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相互配合去做工作,因此,很多事情都受到承上启下的约束。我们时常感觉被这个组织结构绑架了,感到压迫感,因此,容易逆反不做而拖延。当前人们普遍具有拖延这种心理特征,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大学生、研究生、教师等搞科研的以及作家、艺术家等与创意有关的人群是拖延症多发群体。 很多人将拖延症理解为时间管理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解决拖延问题就如减肥一样,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别人只能给一些建议,外在只能起到一些无关痛痒的作用,最终解决还是依靠自己。大量的书籍、文章提供的解决拖延症的办法,事实证明,大多都不实用、不靠谱。但本文还是不免俗套,根据对多家观点的综合,结合个人体会,提出一些或许可能减缓的方法或建议。在提出具体建议之前,首先要明白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己没有永不衰竭的意志力去执行理性的规划,意志力会衰减,但同时意志力也如肌肉一样可以越锻炼越强壮。训练多了意志力会增强,但我们一定要清楚意志力的自我损耗现象,因此,对强迫自己做事情的建议,不要过于相信能实现。解决拖延症的整体思路是:时间管理是战胜拖延症的利器,抑制冲动是关键。具体如下: (1)经常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多自我反省,多做思想工作,但这样可能增加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用于心理暗示的内容包括:今日事,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机会不会等你,要主动做事。晚做不如早作。不要完美主义,尽力尽责就行了。不要为自己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而找借口。做完必须要做事情后的好处有哪些,不做的坏处有哪些。这些暗示只是常规的思想教育,通常意义不大,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每日三省吾身的功课。 (2)一些常规技巧。 ①屏蔽干扰事物。拖延症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注意力受到分散,因此,屏蔽干扰事物是最直接的办法。比如娱乐空间和工作空间分离,比如电脑上工作系统与娱乐系统分离等。工作时关掉QQ、音乐、电视、浏览器等干扰源。 ②罗列待办事项。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容易定量化。事项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不具体,难操作。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天罗列事情一定要短小精悍,立竿见影。 ③事件合理拆分。这是时间管理的核心技术。事情太大、太难、太复杂,容易让人有为难情绪。因此,大事化小,将一个事情拆分成若干容易完成的小事情,并有机的将其组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每次完成一个小事情,都有成就感,会鼓舞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对工作的掌控能力。拆分后的每件小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操作性好,而且所用时间不长,都有相应的最后期限,并严格去完成它。拆分事件的 重要的技巧是,将很多创造性工作分割成若干机械性的工作。比如写篇科研论文,分割成取多少样品,阅读多少篇论文,写多少字的读书报告。 ④集中一段时间。如果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你想做的事情很难,那么就采用番茄工作法。即集中工作25分钟,休息一会儿,再集中工作25分钟。逐一积累训练,进而提高集中精力做事情的能力,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⑤时间管理工具。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时间管理工作很多,它的基本功能和事项本差不多,但更加系统和综合。采用时间管理软件等相对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客观上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缓拖延症。但重要的还是从心理上戒掉,靠软件强制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也是问题症结所在。 ⑥相互监督方法。通常一个人做事情容易拖拉,而两个人相互监督,就能有效地减少拖拉。我们要是能融入团队,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激励,那样就可以进入不拖拉的模式。比如开会就是一个很好地办法,会上说好的事情,规定好时间考核,是防止拖拉的有效方法。截止时间一定要科学设计,如果给的时间太长,效果就不理想。如果你缺乏团队,就找个你身边的人监督你。 ⑦莫要完美主义。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尽心尽责,努力尽量做好即可,通常不需做到极致。完美主义让自己有强迫症,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太大,徒增烦恼,甚至适得其反,干脆不去做了。要平和面对,注重时间效率的同时,注意质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反映了自己的真实的能力,可以问心无愧即可。 (3)说做就做最好。冲动是拖延症的重要原因,易冲动的人容易分心,更容易受各种吸引物的吸引,而消极回避自己的重要工作。这些人情绪往往无法控制、由着性子来,做事情拖拉。但是,如果我们要是很冲动地做最重要的事情,就将冲动变废为宝、化敌为友了。人很容易自己逆反自己,很多时候,你想的越多、分析的越多,越是不会去做。所以,遇到重要的事情,权且什么都不想,感觉这个事情重要,有意义,早晚都需要做完,那么,什么都不要想,立刻就做,做完再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4)逐步预热方法。如果有件事情你实在是畏难,那么就从与它有关的做起,或者从它的准备工作做起。甚至可以用几分钟先了解这个工作的大概,这个事情能拆分成几个部分,完成需要的大致哪些步骤。做一些概要的理解,做些热身工作。它会在我们脑海中埋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种子,在拖延、回避的过程中,大脑会在潜意识中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很多事情看似很难,但是要动手做起来,也未必,主要是预热起来,然后慢慢地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如果感觉太难了,就先开始着手做10分钟后再说。 (5)结构化拖延法。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新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认为,面对拖延,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人们拖延的欲望,倒不如学着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与其对抗,不如利用拖延的过程去做你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也可以是个很高效、很有成就感的人。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绝非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而是通过做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心情变好,行动执行力上增强,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如果你有拖延症的顽疾,只需要给自己几个有意义的事情放在面前,不管做什么都是积极的、有效的,不用考虑拖拉不拖拉,只要自己时间不用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就可以。 (6)坦然面对拖拉。拖延症的问题是给自己带来负面的情绪,伤害了自己快乐心情,带来思想负担。既然如此难以改掉,那么就坦然接受,接纳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这样还可以减少自己的内心折磨,让心情稍微缓口气,不至于那么纠结和煎熬。拖延症是个普遍的心理问题,不仅普通老百姓,达芬奇、富兰克林等名人也长期受拖延症的影响,我们又为何难为自己。拖延症是自己心理特征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这可能是贯穿一生的一个问题。慢慢改掉自己拖延的习惯,这也是我们心理成熟的必经之路。 希望我们能严肃地对待拖延症,尽力的去减缓它对我们工作的侵蚀和对心情的伤害。如果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希望我们能平和地面对拖延症,与拖延症做一生一世的朋友。这是我们的宿命,虽然是缺陷,但这是我们人生的真实的一部分。虽然一生没有摆脱,但我们尽力而为了。
5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建博四个月了,才写了三篇博文——自我反思
ningjia09 2010-8-18 20:25
从 4 月 17 号在科学网安家,到现在整整四个月了,除了刚开始的时候写了三篇文章,第一篇算是序幕,第二篇算是随便写点,第三篇算是正式开写,再就没有下文了。没事的时候浏览一下别人的博客,真是羡慕嫉妒恨,羡慕别人有那么好的文采,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嫉妒别人的博客有那么高的访问量,在博客上交流思想的同时交朋友,恨呢,就恨自己懒惰拖拉,写文章总是有头没尾,有灵感没质感,有火花没火柴。 其实,不知从几时开始,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认真思考的劲头,丧失了静下心来写点文字的闲情,丧失了慢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差不多就行了的草草了事的态度,匆匆忙忙的生活习惯,宁可一边看着肥皂电视剧一边玩游戏也不静下心来读书等等。 为了让自己能够改正不正确的态度,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思想有创意有个性等的 N 有新人,我对自己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深刻的自我批评。 1、 本身拖拉懒惰的毛病,这是自己致命的缺点。从小学时先玩后写作业的习惯开始,我开始了一系列的拖拉。仔细分析了一下,我的拖拉也不是普通的拖拉,有个名词叫完美主义拖延症,就是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达到最好的结果,就会一直拖着不做,直到最后一刻没有更好状态出现也是必须去做了才做。针对在科学网写博,这条十分受用。其实,我写过很多文章,但是我一直都觉得我写得不好,开头创意还行,但是结尾整篇文章就不行,总是想着晚上睡觉前想点创意美化语言等,三搁两搁就忘了,最后就不成文了。 2、 略有迷茫的状态。自己在 51 上,网易上,新浪上还有校内上都开过博客,大一时在 51 上写多是没长大的小女生情愫,大二时候在网易上写多是自己对生活的小感慨顺便没事的时候发发牢骚,大三的时候在新浪上写自己成长的痛苦同时自我鼓励,这些博客都是只有自己可见的,熟人见过的不多,可以自由发挥。此外,写的比较多的是校内网,大量的同学见着,所以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琐事。然而,在科学网上,自己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看看大师们的文章,只能瞻仰,看看前辈师兄师姐的文章,也要自己学习。所以,自己是不知道该写啥了其实这也反映了自己的思想状态,现在确实有些迷茫,这种迷茫与大学的迷茫不同,是关于社会,人生,未来,总之很迷茫。【改天写出来让大师们指点一下】 3、 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言多必失,话说得太多,就把自己整个的水平曝露在别人面前了,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那点小水平。其实想想,本来自己也没啥水平,无知就无知吧,无知就应该无畏。 以上是三个主要原因,自己现在迫切需要改正的就是: 1、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简练文字,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这几个都是自己觉得没做好的,直接影响自己写文字的信心。【其实,现在还有点不明白,就是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有文采?有真情实感?有思想?望大家指点】 2、 改正拖拉毛病,从生活中各个小事做起。这个估计改起来有点难。得想个法 3、 对自己进行定位,定位准确之后努力消除自己的迷茫。 那天去配钥匙,配钥匙的老师傅都用上了游标卡尺,一把简单的钥匙来来回回量了好几次,敲敲打打很认真,看了之后很汗颜。一把钥匙都要如此雕琢,自己的人生呢,自己的科研小生活呢,更要认认真真仔细经营。 总之,从现在开始,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情,认真思考人生,首先从写好博文开始!!!
个人分类: 幸福生活|44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如何克服拖拉
cranelover 2010-5-13 02:33
如何克服拖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3511 李小菊同学在 如何克服懒惰,懒惰,科研的致命杀手 一文中说: 究其原因,都是懒惰惹的祸,当自己不想做得时候,脑袋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浮现:得了吧,改天在说现在不愿做,也没效率,等有效率了在做,这一等,就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如何克服懒惰呢,有哪位大侠能给支支招,提一下建议。或者是大家探讨一下。 下面,我从如何克服拖拉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下策:设定任务完成时间。 研究人员让同学设定论文提交时间,结果发现,截至时间设定越早,得分越高,拖延的念头越低。 上策:直接动手去做。 一项针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当学生真正开始动手去做原本想要逃避的作业时,他们对于这项作业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时候,他们其实乐在其中 因此,解决拖拉问题非常简单,将其当成聪明智慧的提升,并努力尝试享受其中的乐趣即可。人们之所以拖拉,是因为高估了所临任务的辛苦和难度,但当真正开始动手去完成任务时才发现原来挺简单,而且有趣,反倒成了一种享受。 所以,当你讨厌某项任务,不肯面对而拖拉时,有可能是这项任务不好办、令你难堪,但更有可能是你的臆想,此时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认知水平,重新评估,评估的最好方法就是尝试去做。 参见, 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 , 这些朋友原都讨厌运动,一直拖着不肯运动,普遍偏胖。但是,我告诉他们运动其实不痛苦,引导他们努力去享受其中乐趣,他们便全都爱上了运动,欲罢不能。 另外,我本人则认为,拖拉也有可能是状态不好,须努力调整到较好状态或能解决问题。比如,就我来说,躁动时,是难以静心从事论文及计算设计等工作,便出去打一会儿球(强度别太高),将压力释放出去,然后自然能平和安静下来,再从事相关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见: 还是看看世界天才陶哲轩管理时间的真功夫吧! ,部分摘要如下: 我解决严肃数学问题的能力常常上下变化,甚至每天都有区别。有时候我可以在一个问题上连续想一个小时之久;而有时我更适合去把我和合作者们的草稿式的想法给具体到细节的写出来;另外一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收收邮件,改改错误,甚至打个盹,散散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状态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如果我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同时又有很好的状态,我可能就会关掉办公室的门,关掉网络,静下心来写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而状态不行的时候呢,我就看看这一周的e-mail,投几篇篇论文,写写blog。总之我要做些跟精力的热情的高低很相配的工作。做数学够幸运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把大部分的工作在时间上做非常自由的调整。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某个时段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接下来的时间(比如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做估计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太过自信,还是太不自信,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内容的时候都会带来低效的后果。(我在这两方面可以说都有反面的经验。) 类似的。我有时会有一大堆事情,在长度,复杂度,困难度都非常不同。这一堆问题写在我的要做清单之中,如果其中有某个需要很细致的思考的话,我会完全排除掉其他干扰,只将注意力放在这一个问题之上,其他的能拖后的拖后,能放弃的放弃掉;我只有在各项工作都不会耗费我很多时间的情况下,才会同时在各个方面工作。 由此可见,拖拉有可能是心理误区,放大了所临任务的痛苦和艰难程度,也有可能是状态不好,需要调整至最好状态。至于是哪一种,努力去克服和改进时自然会发现,未必能一下子做好,但总可以做得越来越好。可若不进取,那就只能堕落一辈子了。 最好说明一下,研究人员发现,运动员和过度学习者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两大群体,不过,我认为中国的运动员可能例外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