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征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家研发可预测超级火山爆发的新型全球系统
热度 2 杨学祥 2016-10-10 18:04
科学家研发可预测超级火山爆发的新型全球系统 cnBeta 2016-10-10 15:58:28      目前,有一个全球性团队创建DECADE项目,正在为开发更有效的火山爆发预测做准备。团队成员进入漏斗形火山口进行探测,希望从喷出的气体中找到一些线索。该项目的一名火山学家称,“我们正在利用全球各地火山的自动检测站点测量火山喷发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蒸汽,这些是所有火山都会产生的主要气体。在一次火山爆发前几个小时,我们观察到空气中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在发生持续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人造卫星和现场监控进行观察帮助我们了解火山爆发的征兆,同时还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出全世界火山爆发所产生二氧化碳的总量”。   该项目的目标是使永久性气体观测站点的数量在2019年前翻两番。各个站点收集的数据表明在火山即将爆发前一个明显的征兆就是气体构成的变化,而且岩浆会释放出微量的罕见氦同位素。   哥斯达黎加国立大学的Maarten de Moor称,“测试结果使我们更加相信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浓度比的变化是火山爆发的征兆。这意味着我们很可能只要通过观察气体排放就能预测火山爆发。” http://mt.sohu.com/20161010/n46989193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969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走向衰败的几个征兆
热度 12 jiangjiping 2015-4-18 00:56
美国走向衰败的几个征兆 蒋继平 2015 年 4 月 17 日 虽然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 但是,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 她已经出现一些走向衰败的征兆。 第一个征兆是国会山庄的权力争斗。 以前的国会山庄的权力争斗属于田径赛, 现在的争斗已经开始走向拳击赛。 或者说, 就是以前的权力争斗是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考量, 不管哪一个政党执政, 另一个政党会尽量合作。 现在是几乎走向分裂, 只顾自己政党的利益,不顾对国家和人民是否有利。 这样下去的话, 必然出现一个恶化的政治生态环境 , 对整个国家非常不利。 第二个征兆是过渡开放的移民政策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这些新移民虽然给美国带来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但是, 也给美国公共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尤其是道路, 医院和学校的建设等。 当自然资源, 尤其是道路建设跟不上社会需求时, 人们为了获得自己的资源, 就会出现不顾理智的心态。 结果导致人们走向自私。我现在下班回家的时候, 遇到交通拥挤时, 经常看到许多车子也不顾交通规则, 或者不顾依次排队的起码常识,乱插队, 搞得本来就拥挤的交通更加杂乱无章。这是因为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只顾短期利益, 而不顾子孙后代而产生的后果。 第三个征兆是种族人口比例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整个人口构成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 白人家庭的生育率较低, 少数民族的家庭生育率较高。 而总体来讲, 白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 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条件差 一些。 也就是说, 穷人家的孩子多。 这样的话, 人口构成就会发生逆向转变, 尤其是在受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更是如此。 还有, 不知道是不是与种族基因和文化有关, 一些少数民族的人的素质好像天生有不足之处。 我家昨天请来一个修理工, 按照网上介绍, 他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 此人两米左右的身高, 浑身刺青, 黑色皮肤, 黑头发黑眼睛, 看起来鉴于黑人和墨西哥人之间的混血种。 我们要他给洗脸间的两个水龙头换成新的。 我们事先已经买好了新的产品。 要是我自己动手, 最多也只要一小时的功夫。 结果他花了 6 个小时才把这两个水龙头重新换好。 他连在换水龙头之前要把水的开关关了都不懂。 哈哈, 天晓得这样的人自己开公司混饭吃。 我估计这是奥巴马总统鼓励大家自己开公司的后果。 他走了后, 我和太太齐声感呔: 美国要不行了! 第四个征兆是种族之间的矛盾。 最近美国社会发生的白人警察开枪杀死手无寸铁的黑人民众的事例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动乱和强烈不满。 而且这种倾向仍在继续。历史证明, 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出现内乱, 必然走向衰败。 第五个征兆,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征兆, 就是几乎所有国民的心态都是追求个人幸福, 工作越来越不负责任, 生活追求高标准, 工作上敷衍了事。 过渡开支, 过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我的感觉中, 美国人已经开始失去应有的竞争力。 一个缺乏竞争力的国家是要走向衰败的。 当然, 美国现在在许多方面仍然领先世界, 即使走向衰败, 也不是一下子会坏到那里去。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5946 次阅读|27 个评论
[科普]由秦至清帝国灭亡11大征兆
热度 9 冯用军 2013-5-13 20:32
从本科起,就喜欢没事看看《史记》、《资治通鉴》等,后面也偶尔看看《二十四史》(简版),久了,就总结出一些经验来,此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次读书笔记粗略总结自始皇帝以来到溥仪历代帝国灭亡前的一些共同现象,或者说如“国家地震”中的一些共同征兆。结合平时偶尔看的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统治末期,其实可以推及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失败教训: 一、官民对立,社会动荡;一旦国家出现这种现象很普片,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从秦朝到清朝王朝灭亡前都是从官民对立开始的。几乎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比如秦末陈胜吴广、唐末王仙芝黄巢、元末朱元璋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末孙中山黄兴等。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就会出现一系列连锁事件。政府就会增加对社会的控制,这样就要增加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又要发工资。工资从哪里来?又要征税,暴力征税,名目繁多,苛税猛于虎。总之越忙越乱,直到忙到灭亡还没有想明白啥回事。 二、思想混乱,人心浮动。思想一乱,人就很难一条心了。每个王朝灭亡前思想上一定混乱了。唐朝中期思想混乱,韩愈柳宗元发起了一场运动。大体稳住了国家思想,为唐朝延续了近百年。明朝中期思想混乱,王阳明等再次稳住了大体的思想,也为明朝延续了百年寿命。不过可以看出虽然一时救了国家,可是王朝很难在振作起来。每个王朝后期也是思想发出光彩的时候。因为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力下降了。明末清末思想界此处显现十分明显。一般王朝在此时都会有忠于这个王朝的文人担当拯救责任。这些文人将会想尽一切办法补救王朝的主题思想。或者创新加以延续。宋朝理学明朝心学就是其中的典范。但这是成功者,一旦补救失败,这个国家就会进一步加快灭亡。 三、加强社会各方控制。一个王朝一般刚刚建立不会对社会监管控制的太严。这是为了体现他得到民心。一旦王朝出现要灭亡前兆,这些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为了继续享有所得一切。就必须要加强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不敢再进行放松的管理了,思想控制是最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发难以实现,公共知识分子在建设,公公知识分子、御用文人大量增加。主要防止社会人员的大规模聚集。加强各种能够反抗统治工具的管理,例如兵器、监狱、防暴警察、特警、间谍等。监听社会舆论。这也可以说是统治者的心虚吧! 四、乱加税收,横征暴敛。王朝要灭亡了前兆,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加重税收,统治阶级疯狂敛财。明朝后期的税收,清朝后期的税收可以说种类繁多,生老病死都有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税。这是因为最高统治者的财富在减少,不得已只得加强税收来维持自己的行政运行。这只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 。 五、乱发纸币。货币快速贬值。一个王朝灭亡前经济危机是最重要的,我们看看发明纸币的北宋特别是南宋,为了解决战争等经费,大肆印发纸币。导致纸币信誉受损,市民纷纷购买实物或者囤积铜钱,元明都吸取了教训。清末清政府所造的银元也偷工减料,减少含银量,导致质量受损。民国后期的经济崩溃乱发纸币如法币更是一个重大原因。一个王朝后期灭亡前一部分人一定会利用权力抓紧捞钱。 六、上层醉生梦死,下层苦不堪言。整个社会都没有幸福感、安全感,有权的有钱的感觉不幸福不安全,开始逃亡,没钱的没权的也不幸福、也不安全。一个王朝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他离灭亡的日期也不远了。身处于高层的人毕竟是少数,当他们一点也不关心下层疾苦时候,也就是人民起义造反的时候。贫富差距极大,也会刺激下层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即是:凭什么你们能享受,大家都是人。我也可以翻身农奴把福享。官员彻底与人民脱节了,脱离群众。当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享受,醉生梦死,贪污腐化,捞钱捞色,卖官 鬻 粥,不闻耳边群众疾苦声,这就是王朝灭亡的前兆。这个王朝已经走到尽头了。 七、体制僵化,不思进变。一个王朝刚刚建立体制还能运行自如,但是长久不变革的话,一定会逐渐僵化,就像一台机器长久不维修也会坏掉。一旦一个王朝体制上出现僵化时候,不思变进,那么这个王朝一定会灭亡。体制僵化下的王朝灭亡明显的就是宋朝,建国之初的逐渐形成的三冗( 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 三冗 也。” ),宋朝虽有小变,但也被守旧派扼杀(几次变法都以失败告终,比如王安石的)。最终被旧体制拖垮。清朝也是这样垮下的(戊戌变法失败)。 八、中下层失去上升空间。上层断绝中下层进取之路。一个王朝如果出现了上层几乎被垄断,中下层没有机会挤进上层的话,那么这个王朝离灭亡一定不远了。魏晋南北朝都是上层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也就是被“官二代”、“钱二代”垄断,因此几乎都是短命王朝。垄断进取之路,等于堵死了中下层跻身上层的机会。这些中下层就会失望极有可能另谋生路,扯起大旗造反“官二代”、“富二代”、“钱二代”等,只有这样大家才能跻身上层。比如科举落第的黄巢、李自成等。 九、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一个王朝的保命之本就是军队 ,因为军队即可以镇压国内反叛势力,也可以抵抗外国侵略。一旦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那么一旦遇到国内反叛势力或者外国进攻侵略就会望风而逃,一溃千里。谈何保卫政权。清政府倒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国家军队战斗力低下腐败不堪,最后想出了办理地方团练;虽然成功镇压了白莲教和太平天国,但是却形成了地方军队尾大不掉,甚至军阀割据(唐代也有这种情况),不听号令。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五省联保。俨然独立于中央。还有就是军队开豪车、住豪宅、吃豪宴等,极度脱离群众,专横跋扈,引起老百姓反感。 十、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一个王朝要灭亡前一段时间一定会出现歌功颂德的大量马屁党、妖人、异象,比如妲己、徐福、赵高、严嵩、秦桧等(荆轲没能暴力刺杀秦王,赵吕却以自己儿子享有了秦国,徐福以道家之道灭亡了秦国)。为何会在亡国前出现呢?因为统治者需要这些人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至于粉饰太平则是处于自我麻痹,以此来做心理的自我安慰。出现这种状况就是王朝的灭亡预兆。 十一、 法律只保护权贵,老百姓无处伸冤。国家最高法律没有效力,有法不依,以人代法,以利益集团代替法律等。包括强抢民女、强抢民粮、强拆民房、强征民兵等,政府野蛮行径,清官被冤死或闲置,老百姓投诉无门,社会怨声载道。官二代、富二代、钱二代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暴力机关可以草菅人命,政府防民之口、打压上访,冤狱、黑狱比比皆是。 —— 文王問子牙治世之道,子曰:王者之國,使民富;霸者之國,使士富;僅存之國,使大夫富;無道之國,使國家富。
个人分类: 国家评价研究院|28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捍”讹为“撼”,这是怎样一种征兆?
热度 6 龚胜生 2011-5-17 23:50
“捍”讹为“撼”,这是怎样一种征兆?
故宫号称“紫禁城”,有“天下第一保卫处”的护卫,可就在前几日,失窃了,而且是被一个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山东小蟊贼盗窃得手了! 故宫是文物的博物馆,号称“天下第一文物库”也不为过,管理故宫的人应该都是喝了些墨水、懂得些中国字义的,可是,在故宫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居然写着“撼祖国强盛”五个金字!真是荒唐之极! 明明是一个错别字,故宫人士居然还“引经据典”地说:没错,“捍”写成“撼”,是为了表示厚重,其意与“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的“撼”相同。天下有无知的,没有见过比故宫的人还无知的;天下有无耻的,没有见过比故宫的人还无耻的。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撼”是摇动的意思,不是有“蚍蜉撼树,谈何容易”之说吗?谁不知道“撼祖国强盛”与“捍祖国强盛”的意思正好完全相反。是谁看不得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日益强大,要来撼动祖国强盛的根基?居心何在?!如果不是故宫的人因为文化水平太低实在分不清“撼”与“捍”的字义的区别,国家安全部要好好查一下制作锦旗的人。 如果这样一出“错字门”不是敌对分子或特务分子设计的,那么,我有一种莫名的难过,因为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地方,出现这样的错误,对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一种征兆……
个人分类: 时事新闻|43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瑞典发现3.5米长巨型皇带鱼和冰岛火山喷发活动暂无减弱迹象
杨学祥 2010-5-13 10:22
点评:两者可能有关联。 瑞典发现3.5米长巨型皇带鱼(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08:13 国际在线 瑞典西海岸发现一条罕见的鲱王皇带鱼,长3.5米。   据说长久以来令欧洲各地水手胆战心惊的恐怖大海蛇就是指鲱王皇带鱼,它的出现会带来地震或海啸,是不祥的使者。   国际在线专稿: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瑞典一家海洋馆11日宣布在瑞典西海岸发现一条罕见的鲱王皇带鱼,这是瑞典130多年以来首次发现这种巨型鱼类。   这条鲱王皇带鱼约有3.5米长,身上有一条深深的伤口,独特而美丽的背鳍也不见了。目前,瑞典海洋馆已将这条鱼冷冻保存起来,并计划在今年举办的海怪展览上展出。   鲱王皇带鱼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多骨鱼,身体最长可达12米,也有人称曾见过身长超过16米的巨型皇带鱼,不过没有证实。它身体修长,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部有两排像船桨一样精美的鳍,生活在大约1000米以下的深海,十分罕见。   瑞典上一次发现鲱王皇带鱼是在1879年,人们对这种罕见的深海怪兽一直所知不多。不过据说长久以来令欧洲各地水手胆战心惊的恐怖大海蛇和尼斯湖水怪都是指鲱王皇带鱼。传说它的出现会带来地震或海啸,是不祥的使者。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5-13/081320262486.shtml 火山喷发活动暂无减弱迹象 2010-05-12 18:30 来源: 火凤网 从10号晚上开始,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再次大规模喷发。而冰岛的地质学者也表示,目前火山活动的强度仍然没有减弱的迹象。 湖北台 彭晟 报道 http://news.hbtv.com.cn/content/2010-05/12/content_1753388.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