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拉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走进昌都(1): 2012年11月25日: 赖皮的出租师傅
热度 3 sugorge 2012-12-3 16:32
临冬去昌都。我乘坐北京经停重庆的南航飞机从拉萨转机,下午 2 点到达拉萨。 虽然到过好几次青藏高原东南麓,今年五月也来过拉萨,但在这十冬腊月季节,造访世界屋脊对我来说还是头一回。 果然,一出机舱门,我的头就开始变成木头不能自如地东张西望。想尽可能地胜似闲庭信步,但步履稍一加快,在心脏猛地紧缩的逼迫下又变得无力又缓慢。总算找到民航大巴,坐到了市中心的民航局。准备打的到预订的圣城宾馆。 打到一个的,司机说,“你到对面去打吧,我这边方向不对”。我正准备说掉个头就可以,可话未说完,出租车已经开出好远。那就到对面打吧。看见一辆车过来,招手,不停,再来一辆,招手,也不停,都说不顺路,嘿,真的是好见外啊。 幸亏有阳光照在身上,总算不算在风中哆嗦。高原红就高原红吧。终于招停下了一辆车,里面已经坐着两个女学生,但司机说顺路,我马上钻进出租车。就这样,本来只有 20 分钟的从民航局到圣城宾馆的路程,耗了我 2 个小时。到宾馆门口,付完钱,我向司机要发票。司机很平淡地说 ” 明天才有,今天没了! ”, 我只好付钱。 到了旅馆,幸好有电梯,在世界屋脊上一小级台阶就是内地的一大级!找服务员要了一大杯开水,想把越来越强烈的高的感觉喝掉。看到我一杯一杯地要开水,服务员最后干脆把她的胖胖的大开水瓶给我,说再不你就抱着这个喝吧。 半醒半睡一宿,第二天闹钟早早闹醒,因为又要去机场赶到昌都的飞机。 想找旅馆帮忙叫出租,旅馆说外面多的是。于是我就在外面路边等。倒是很快停下一辆,司机说,“你准备付多少钱?”我说:“就打表吧”,司机说,“去机场没有打表过。”我再问一辆,师傅也这样说。我就只好听从地主的了。想到价钱不菲,想到昨天到旅馆时司机没有发票,我专门特别询问司机,是否有正规发票。司机使劲地点头,很干脆地说,“有! ”, 我也就不犹豫地坐上了他的车。 到了机场,我付钱,索取发票。师傅掀开一个小木盒,惊讶地说“啊,发票呢!我昨天还放在这儿的!”,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没有还是假的没有。在他的“再不你现在跟我回一趟拉萨城,我保证给你票”的最后的话语中,我无语地付了钱,望着航站楼上一对用藏语和汉语写得很漂亮的拉萨两个字,匆匆地去赶飞机。
个人分类: 野外|305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研究揭示早石炭世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xuelizi 2012-9-29 09:01
研究揭示早石炭世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青藏高原自南向北由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和松潘-甘孜等块体拼贴而成,其中拉萨地块又可以分为南、中和北三个次一级块体。拉萨地块以广泛发育中、新生代岩浆岩(如冈底斯岩基)为特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中生代以前的岩浆活动发育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中拉萨地块,这明显制约了对拉萨地块中生代以前地质历史的认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研究室博士后纪伟强与合作导师吴福元研究员就上述问题,对拉萨地块南部新发现的早石炭世加查和朗县岩体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加查和朗县岩体分别形成于347 ~ 345 Ma和355 ~ 352 Ma,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两个岩体εHf(t) 值分别为-5.4 ~ -4.9和-6.8 ~ -6.5,都具有古元古代地壳模式年龄(TCDM = 1.78–1.67 Ga)。尽管目前南拉萨地块发现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很少,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冈底斯岩基花岗岩、林子宗火山岩和雅鲁藏布支流沉积中都发现了晚古生代锆石年龄纪录。现有的晚古生代锆石(包括加查岩体和朗县岩体早石炭世花岗岩锆石)普遍表现出早-中元古代地壳模式年龄,与冈底斯岩基花岗岩的锆石同位素特征(模式年龄主要为新元古代以来)差别较大,而与中拉萨地块岩浆岩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这表明南拉萨地块曾存在与中拉萨地块相似的古老基地,只是晚古时代以来强烈的年轻地壳增生改变了该地区的地壳性质。结合现有晚古生代地质记录,他们的研究重新解释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历史,认为晚古生代以前南拉萨与中拉萨地块曾为一个统一的块体,其经历了石炭纪伸展(也即本研究中早石炭世花岗岩的形成背景)、早二叠世弧后盆地拉张、中二叠世短期俯冲及其后的块体拼合。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质学期刊The Journal of Geology上(J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Carboniferous granitoids from southern Tibet and implications for terrane assembly related to Paleo-Tethyan 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Geology. 2012, 120(5): 531-541)。(来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 个评论
#荐书(台)#《转山:边境流浪者》
josh 2012-4-19 21:44
2004年的秋天,他意外獲得一筆十萬元的補助,他決定單騎從雲南麗江古城出發,最後到達西藏拉薩。長途漫漫,路行千里,他會渴、會餓、會累、會病,更深刻體會「每天十個小時卵囊下持續頂著石頭的滋味」。風來了,雨來了,雪也降下了,路途一段比一段更艱難,有一次竟「前輪死死卡在岩縫下,而後輪和雙腿完全懸盪在斷崖之外──」……。   18篇動人的章節,18篇自己與相遇之人的故事,蔣勳說:「許多最動人的片段都是旺霖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走到了大山之間,到了孤獨的極致,與自己的對話變得很純粹,那使旺霖從一個稚拙的青年一下成長了起來,有一種男子的沉穩。」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找到一次跟自己單獨相處的機會,讀《轉山》,你會感動、會流淚、會照見自己……。 作者簡介 謝旺霖   一九八○年生於桃園中壢,東吳大學政治、法律雙學士畢業,現就讀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興趣廣泛,喜歡閱讀,電影,音樂,寫詩及散文。二○○四年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助,因為流浪,才開始邁出文字創作的生涯。曾獲文建會「尋找心中的聖山」散文首獎、桃園文藝創作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類創作及出版補助。 蔣勳專文推薦:「我們都有出走的理由了——序謝旺霖新書」 林懷民、施振榮、蔣勳、陳義芝、郝譽翔、劉克襄、駱以軍、馬世芳、楊照,感動推薦! ◎林懷民 「轉山」是這幾年來最撼動我的本土書寫。因為內容的能量,因為作者的誠實與質樸。 自行車雪季攀行西藏高原兩個月,有時「前輪卡在岩縫下,而後輪和雙腿完全懸盪在斷崖之外」,二十四歲年輕人挑戰自我的壯 聽到這樣誠懇,內省的聲音了! 這是謝旺霖的第一本書,開始只是平實的記事寫景,到了最終幾章,成熟的佈局經營,交響樂似地釋放出龐大的感動。 「轉山」宣告一位傑出作家的誕生。                 ◎施振榮 旺霖是雲門第一屆「流浪者計畫」的獲獎人,他的流浪計畫是「騎鐵馬到西藏」,雖然他口中這項「瘋狂」之旅一 開始週遭的朋友大多潑他冷水,認為計畫困難重重,不過旺霖憑著一股年輕人逐夢的勇氣,依然跨出他的第一步。 也藉由旺霖深刻的筆觸,隨著他的單車行,帶領著本書的讀者一同跨越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與他上山、下山,不僅僅對延途絕美的景致有如身歷其境的感受外,也隨著他體驗這種屬於年輕人才有的流浪勇氣,一種走出去的執著與勇氣。 我相信在台灣也有許多跟旺霖一樣,對未來充滿夢想與期待的年輕人,旺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典範,而身為「流浪者計畫的」贊助人,我也希望藉由這個計畫,將來可以幫助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勇敢去實現他的夢想‥‥‥ ◎蔣勳推薦 旺霖得到了入選,繼續他的流浪。我偶然聽到雲門的工作人員傳來片段他的消息,但大部分時間我並不記得有一個年輕的生命一個人在遙遠偏僻的大山裡騎著單車,一直到我看到出版社轉來的打印稿,十八篇文字,即將出版的《轉山》,我正好要南下上課,把打印稿帶在身邊,沒有想到一開始看就停不下來,一個上午就著南台灣明亮的陽光,幾度熱淚盈眶,讀完了旺霖的 有等高的閱歷,實難置一詞。讀《轉山》,不由喟嘆:誰能有此不尋常際遇,寫出這樣一本磁吸閱讀之心的書! 近幾年,我三次閱讀謝旺霖新作,沉醉於他筆下的風情、膽識,欣賞他一再捕獲的視覺驚奇,在峽谷山路村莊或險惡的雪地,他把流浪的眼神、輪迴的召喚、靈魂的電擊,一一銘刻,筆勢厚重,而情感的控御卻輕靈,人生之旅的象徵極其微妙。 一千本書裡挑不出一本的好書,我推薦,不讀《轉山》,不能體會生命的幽邃與壯闊! ◎郝譽翔推薦——絕險又絕美的旅行 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佳作!即使與國外名家的旅行文學 這本書!  以上内容转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685
个人分类: 不一样的人生|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布赤连从拉萨高中跑回来了!
zhoumeng 2011-11-18 16:27
普布赤连从拉萨高中跑回来了!
普布赤连同学是09年改则县中学推荐给我的自强好学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之一,从那时起我一直在生活、学习上资助他们。这个孩子很朴实、要强,而且组织能力挺强的,是班里的干部能够帮助老师做很多组织同学的工作。初三中考考取了在拉萨的那曲高中,大家都为他高兴。我去拉萨出差时还特地把他请出来吃饭,买些文具书包之类的给他,那已经是去年秋天的事情了。今年来到中学去听老师说他没能坚持在拉萨把高中读下去而是溜回了阿里上了一个短期的类似职业高中之类的学校。一开始感觉很是惋惜,为何自己不知道,还专门去了他在改则县的家,向她的父母了解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的;后来得知原因有二一是上了高中相关费用增加,印象中一年要三、四千多元,家里觉得费用负担不起;二是小伙子希望尽早工作给家里多挣些钱。心里清楚多了,觉得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去年去普布赤连家里慰问和他及他的母亲合影 今年去和普布赤连的父母了解他回阿里的原因 有一段时间和县里主管教育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了解他们的想法,看看从援助的角度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提高教育质量,为当地发展提供比较好的人力资源,自己有些想法: 一是改则、阿里乃至西藏学生们的成才深造的路太单一,基本上就是上高中,进而上大学,这里边对于拉萨这样的学校条件好一些,能上大学的比例高,但是对于农牧区来说,这条走下来的同学凤毛麟角,应该多办一些职业高中,按照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设计规划教育供给,实际上中等技术人才,比如畜牧兽医、种草、司机、导游这样的需求还是强烈的,这个有利于切实改善农牧民的收入,帮助他们向城镇转移;如果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大多数牧家子弟看不到希望,会严重影响上学的热情,运动式的高入学率、低辍学率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虽然有国家“三包”这样的惠民政策;每年开学时县里的领导都要下到农牧区去做家长的工作,费的劲着实不小呀,有一次县里人大主任下乡时还亲自抓住一个往家里跑的学生。很多人归纳原因说是农牧民群众的短视和落后观念,我觉得还是没有让群众看到读书的好处。如果培养100个学生,只有不到10个人能继续上高中,90%以上的都还是回家放羊,群众当然觉得读书没有意思,还付出了放羊的机会成本,要知道放羊的技术是不需要上学学习的。在西藏基础教育既是一种公共产品,同时也要考虑市场机制引入,要着眼于适龄儿童中的大多数的成才发展,要考虑本地的实际需求。这样是否也会避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不愿回农牧区(学非所用)?会大大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在西藏特别需要鼓励一种风气,就是不能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当公务员这一条路,要形成一种年轻人干事创业的风气,西藏要发展必须要靠自己的子弟去发展特色产业,开动脑筋内引外联使得区内外生产要素流动起来,现在我接触的大部分孩子和家长都是想读书国家包分配拿上铁饭碗,年轻人宁可在机关里苦熬也不愿意在下到市场里去带领乡亲们致富,实际上很多发展中的机会都错过去了。 发几句感慨。说的不一定对。 县人大群培主任和高县长把学生送回小学校
个人分类: 援藏|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构实验室加载反力墙设计中的思考
Cefelixw 2011-11-1 16:19
最近,作为甲方,在和设计院讨论结构实验室设计的事情!一个完整的实验室所包含的加载系统是很多的(如反力墙、多功能加载系统、反力槽道……),这些加载系统的基础设计就成为了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但很多设计人员对这些系统不了解或更本就没听过,更别提做过设计,所以具有较大的难度。 目前,国内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多建有反力墙,设计中多参照兄弟单位,并结合可能的试验利用情况。就受力特点来说,反力墙实质是一个嵌固于台座基础的悬臂构件,设计中一般考虑加载吨位、挠度和最大裂宽等方面要求。墙顶最大侧向挠度一般控制在H/1800。墙体的抗裂性能可通过施加预应力的措施提高。对于设计吨位,有些高校也为了追求所谓的国内“第一”而设计得过于保守,存在一定的浪费。如国内某高校的反力墙单孔水平力最大可达到500T,如果按一个作动器4个固定点考虑,可安装2000T的作动器。有必要嘛?!按可能的实验情况考虑,如单根柱水平承载力(层间剪力)45T(受弯破坏,500mm×500mm,单侧纵筋配筋率1%,fc=60MPa),因此进行一个两跨框架结构的水平加载试验出现柱铰的情况下150T的作动器已足够。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实验室配备的水平方向加载做动器也多在150T以下。因此,合理选择反力墙的设计吨位可节省很多开支。 作为反力墙基础的箱式或槽式台座,应能承受试验加载所引起的墙低弯矩、剪力及试验模型底部产生的反力。为保证台座对反力墙的有效约束,台座厚度(或称为高度)应接近或达到反力墙的厚度。 待续……
7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找自己——拉萨
热度 1 yue 2011-7-30 21:00
太阳和月亮是我的眼睛,天空和雪域是我的灵魂。 或许是为了学会如何追寻自己,或许是为了学会如何端详自己。 没有太阳和月亮,我如何看到世界,虽然在黑暗中蝙蝠仍然可以看到蝙蝠的世界。 太阳和月亮是眼睛,看到你就是看到我自己的眼睛。 天空和雪域是我的灵魂,看到你就是看到我自己的灵魂。 追寻你就是追寻我自己的灵魂,与你相逢就是与我自己相逢。 你是那么空旷,我的灵魂一定也是这样。 我看到了你的孤独,你是否看到了我的孤独? 我的眼睛是你的眼睛,没有我,又有谁看着你。 或许我才是你的灵魂,你则是我的灵魂的样子。 我在看什么呢?看到了世界的奇迹,要知道我也是奇迹。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看世人看你,你以为他是在看谁?有谁把你当做他自己,有谁消灭了你的孤独和世人自己的空虚?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奇迹,回头看吧,宇宙本身是奇迹,生命是奇迹中的奇迹。 而我是生命中的奇迹。又有谁看我,奇迹中的奇迹,奇迹中的奇迹。 我的前面是奇迹,我的后面又是什么? 奇迹就是为了创造奇迹,我又能创造什么奇迹?
个人分类: 朝夕拾花-----诗意|23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图片]北京去拉萨之游
Fangjinqin 2011-7-16 15:00
北京去拉萨之游 Beijing-Lhasa.pps
个人分类: 风景名胜|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拉萨扎基寺的灵光
xupeiyang 2011-5-16 13:12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16/c_121418942.htm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入高原医疗保健常识(上)
热度 1 zhoumeng 2011-5-13 23:21
进入高原医疗保健常识(上)
这几天在拉萨参加了由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座谈会,还抽空听了高原保健知识讲座,很有收获,与大家共享,对来西藏考察、学习、旅游的各位老师会有所帮助。
个人分类: 拾贝转载|6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藏 拉萨 布达拉宫 广场 夜色 喷泉 人文景观 圣地
readnet 2010-12-29 21:56
个人分类: 行行色色|3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藏 拉萨 圣地 布达拉宫 广场 夜色 黎明 人文景观
readnet 2010-12-16 07:32
个人分类: 行行色色|3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两个诗人的对话
pingguo 2010-11-10 10:47
读舒羽诗《他从拉萨来》 在一旁 不远不近 恰好听清两个诗人的谈话 倾听他们 需要适当的距离 美要求的距离 他来自远方 目光常在那远方 身住拉萨 心向往的仍是拉萨 诗人的家乡 其实是 比远方更遥远的地方 在他的语言里 沉默比话语更多 雪山无语 是他们挽了千年的手臂 爱与向往 在雪山与雪山之间绵延 一直到那比远方更遥远的地方 诗人用酒交谈 谈着比酒更醉心的话题 远方 除了远方 还有什么? 早晨能看见太阳, 到了夜里能看见月亮。 哦 拉萨诗人 语言之箭百步穿杨 晴朗的天底下 昼夜相同 有晴朗的眼睛与晴朗的心灵 以泪的纯粹 我清晰无比地看见了! 请别笑话 我只在看不见她明媚的地方 说那明媚 如同说那远方 我的不自由 正好用以证明我的心到 我只要我的世界如是简明 在缪斯的班里 静看 月升日落
个人分类: 诗歌|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圣路上
sstone2009 2010-11-7 17:42
朝圣路上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600 次阅读|1 个评论
难得一见的拉萨雪顿节
李丕鹏 2010-8-23 23:45
2004年,在雪顿节开始前结束了科考,留下了未能一睹西藏最盛大节日的遗憾。 今年,有幸遇到了这个节日,虽然错过了第一天的展佛等仪式,但从街道上的节日装扮和路人携带着酸奶、啤酒、帐篷等一堆堆的向罗布林卡涌去,仍然能感受到这个节日在藏人心目中的地位。 雪顿节起源于藏人犒劳僧人因担心外出踩死小虫子这些生灵而在这段时日闭门在寺庙中静修,呈上新鲜的酸奶子。现在则演绎为大家在这个时日欢聚在一起,看佛展,听藏戏,品尝酸奶子和啤酒等等。很多人会携家带口的奔向罗布林卡,享受这个美好时光 拉萨火车站 从另一个角度看布达拉宫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门前的狮子母女 进入西藏的两条主要公路的纪念碑 大昭寺 巧遇2010喜马拉雅山摄影节,饱眼福了! 通天大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拉萨到798:刘卓泉艺术档案
guowencheng 2010-8-18 00:04
从拉萨到798:刘卓泉艺术档案 (2010-04-12 22:37:09) 转载 var $tag='文化'; var $tag_code='646cc8e751d2096f3170ac5a05fdc5b6'; var $r_quote_bligid='4c8318970100ia38';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文化 (刘卓泉 1989 拉萨) 【最近有一篇关于刘卓泉艺术的文字,忍不住发在这里,未经老刘许可。需要说明的是:刘卓泉是一个一意孤行的艺术家,这么多年,他一直是艺术的孤独的坚守者。他的一生,除了艺术,一无所有。】 博客 / 广场 公元2009年冬天,北京798。当45岁的自由艺术家刘卓泉回忆起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大昭寺广场的情景时,一颗沧桑平融的心依然激动。 刘卓泉在博客里写道:我第一次到大昭寺广场,现在想起来像个梦。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手中拿着傻瓜相机在广场上追逐一个高大的康巴汉子,在他躲闪的间隙我清楚地看见过他腰间的藏刀很漂亮。由于他的躲闪动作,使我更加胆大妄为地连续追赶,不停的为他拍照。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脸上异样的神情。还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象往常一样,挂着相机在广场上闲逛,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冲着我们微笑,我被姑娘的笑容打动了,便招呼她,姑娘大方地朝我们走过来。之后的一段日子,我的朋友和那位姑娘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姑娘的名字叫德吉尼玛,意思是幸福的太阳。如今,一想起德吉尼玛,便忘不了她幸福而灿烂的微笑。 有一年夏天,我和几个内地来的朋友在大昭寺广场上卖画,闲得无聊时,我们就在广场中央石板地上画佛像,我们的举动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那一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我们埋头画画的时候,开始发现一些转经的好人小心把钱扔在我们的画旁,当时,大家都没有吭气,没有礼让,只是默默接受这样的美妙时刻。大家还有种想看地上的钱到底会增加多少的感觉。一位老太太竟然扔了一张面值千元的外币,等老太太走远后,我们互相传看那张大钱,说实话,我们当时每个人都高兴的手舞足蹈,在广场上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来庆贺。我拍下了那个无比珍贵的场面。而那张至今还不知道是哪国的钱也不记得是怎么花的。总之,那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钱。 当年春光乍泄的朋友早已作鸟兽散,无影无踪 刘卓泉的广场记忆,是他终生不灭的烙印。 1986年,大学毕业前的一个寒假,大年初三,刘卓泉凭学生半价票从武汉坐火车到西宁,在西宁他谎称父亲在格尔木沙漠工作,又混到了一张半价票到了格尔木,然后从格尔木坐汽车颠簸了两天到拉萨。他是凌晨六点到的拉萨,住在自治区招待所里,他高原反应得厉害,以至他怀疑自己能否呆在这样的一个海拔高度。他是一个闯入者,冬天的拉萨安静得可怕。第二天,他见到了作家色波,搬到色波那住了六天,联系了西藏电视台的工作。 那是被很多人回忆的年代,那也是一个神话般的年代,惟夫这样形容:纯粹的蓝天、大地,窒息生命的荒原、雪岭,布满群山的寺庙,手抓糌粑、生食牛羊肉、笃信神灵等等构成的民俗氛围,敲打你的肉体,对你不安分的灵魂构成冲动,诱惑你以朝圣者与冒险家的双倍虔诚与勇武选择它,选择你的一生。所幸的是,在那样一个激情洋溢的年代,在那样一个神人交融的地方,刘卓泉选择了西藏,无怨无悔。 1994年,刘卓泉八年援藏期满,离开拉萨。之后,他回武汉,去广州,几经辗转,如今在北京798艺术村定居,在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刘卓泉以自己简朴而艰难的生存方式,孤独而绝立的艺术路径,保持了自己与西藏的精神联络。 而几乎所有经历过西藏的人,将被西藏影响一生。 坟墓 / 青春 作为一名独立的非主流艺术家,长期以来,刘卓泉一直以非主流的身份,非主流的视角,关注非主流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而这样的身份与视角,使他直接、大胆而彻底地拷问主流世界,他呈现出的一系列艺术作品真实而独特。 2003年,刘卓泉带着几个摄影师到深圳的吉田公墓拍摄黄埔军校的纪录片,那里葬着一位军校的高级军官。刘卓泉一个墓碑一个墓碑看下去,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了,这里埋葬着湖北、还有东北、湖南、江西、四川几乎全国各地的年轻女孩。刘卓泉站在墓地的高点向下看去,几百个墓碑伫立得密密麻麻,那是一群曾经鲜活的生命,都在青春的年纪终止了脚步。 刘卓泉行走过很多个城市,但任何一个城市的墓地都没有深圳这个公墓来得刺痛人心。没有一个公墓葬着这么多年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孩。 2005年,刘卓泉带着相机从北京回到深圳,拿着地图背着水壶一个一个墓地寻找,再次回到两年前的时空与情境,与上次匆匆一瞥不同,他用彻骨的痛感来形容这次长达两个月的拍摄。很多女孩牌位上的照片都是生前彩色的、漂亮的照片,几乎没有专门的遗像,这是一个非正常死亡的暗示。年轻的女孩们多死于上世纪90年代,多是外来务工者,也有白领、公务员,光挑出来用做展览作品的年轻女性死者照片就有300多张。刘卓泉在描述当初的拍摄情景时几度哽咽,他说那些彩色的漂亮的笑意盈盈的脸庞无比鲜活,提醒你去想象她们生前的美好与青春,然后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然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被强行终止,萎缩成一片小而单薄的符号。 结束了两个月的拍摄之后,刘卓泉将挑出的300多张照片用磁铁固定在一排围栏上,挂上霓虹灯。他把这个作品叫做《葬在深圳的姑娘》,他没有用更多花哨俏的艺术语言,他要作品直接表现牺牲者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必须传递出:青春、劳动、梦想、记忆和死亡。 我在广东这些年不停地从外界收获同一类信息:很多年轻人莫名其妙地遭遇厄运甚至死亡,工厂女工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死在厂门口,每年好几千女工的手指被机床切断都让我联想到城市高速发展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刘卓泉用工地的围栏暗喻城市大规模改造和建设的背景,霓虹灯则指代了深圳都市化的光鲜与灯红酒绿,无需讳言深圳都市化进程中的残酷,再遮掩它还是存在,它是历史或现在的必然组成部分,只要对比一个城市的都市化和繁荣程度,这种残酷的语言自动显现。 《葬在深圳的姑娘》曾在北京和深圳展出,在深圳,很多女孩看着看着就流泪,有个女孩甚至当场痛哭,她们有一种在场感和时代感的共鸣,她们的反应提示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这座城市,包括它的历史和现在。 刘卓泉在拷问现代化的城市、城市里人的命运,在提示一向麻木的城市人警醒和反思,同时也透露出当代艺术中真正积极的意义。 关注当下与底层,是刘卓泉艺术的重要题材。持续不断的揭示,持续不断的拷问,刘卓泉展示着我们这个迅猛变化时代的艺术良心。 英雄 / 失忆 2005年,刘卓泉的作品《谁?》在国内引起振动:112张照片,主角是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只是,这些人全都患上了精神病,不知道自己是谁。 图片的色调非常接近电影胶片的历史感和人气的特征。这些照片有很强的叙事性,平行静止的图像所弥漫出来的现场气氛,显得更加紧张与不确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去阅读的作品,作品呈现的病历中的文字、奖章以及精神病人惊恐的表情等等,让观者逐渐发现一段与以往经验相悖的历史。在那个集体崇尚英雄的年代里,作为个体的志愿军精神病患者是不能存在的。这种集体无意识远比战争导致的精神病事实更加残酷。 刘卓泉介绍说:我是从拍摄纪录片开始接触这段历史的。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仅河北沙岭子医院就接受了四百多名志愿军精神病人。(当时沙岭子医院还是一个非常小的战地医院)。距沙岭子医院的当年的护士讲,更多的志愿军精神病人被安置在东北地区的战地医院。关于志愿军精神病人的数量,现在还无法完全弄清。无法弄清还有很多志愿军精神病患者的身份问题,由于志愿军部队里很多人是原国民党军队的,他们被临时改编后仅仅有一个姓名。有关家庭情况全是空白。而当他们成为精神病人后,又被秘密送往全国各地的医院。许多志愿军精神病人没有了记忆,而家人又不知道他们身在何处。 对于国家这是一场战争,对于个人这是既悲凉又荒诞的全部人生。刘卓泉在拍摄过程中所碰到人为的困难,这使他对今天的现实失去信心。采访中他发现许多重要的当事人害怕说出真相而闭口不谈,有关志愿军精神病患者的珍贵资料和历史现场都在遭遇遗失和毁灭。对历史主动的选择失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这是一段并非远去的历史,不能公开去言说,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问题。 刘卓泉因此对纪录片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怀疑。他重新整理生活素材,寻找作为个人的独立性力量在哪儿,如何才能获得表达上的自由,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前提。最后,他由此了艺术作品。在作品中,刘卓泉象对待生物标本一样,提取材料的核心部分来构件内在的物质性,从而使作品获得了自身的力量。 瓶子 / 艺术 北京798是中国艺术的最前沿,这里聚集了中国最有野心的艺术 家。刘卓泉位列其中。 在刘卓泉的艺术创作系列中,有三条主线与结构。如上所述的第 一条,是对人特别是底层人物及其命运的关注。第二条是对物的探索,在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与把握之后,如今刘卓泉创作了一系列以瓶子为材质的内瓶画。瓶子构成了刘卓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符号。 现实之物在经历内画处理后,会进入一种心理层面。这时对物的观看方式会带有某种温度。物在穿越时间中所携带的信息让刘卓泉着迷。事实上,一个普通的空瓶子也会有吸引力。在瓶子里画东西只是假把戏,多少有点象童年时代玩的游戏。但是,这个游戏好象在帮他打开另一扇门。或许,物在封闭透明的瓶子里还隐藏着时间的秘密。 刘卓泉选用的瓶子多半是从垃圾场收来的(垃圾场就在他环铁工作室的对面)。有些瓶子是他的朋友喝完酒后留下的。当他将清洗好的瓶子放在工作桌上的时候,似乎一个个惊喜在眼前即将发生。下一步就是他与内画师们协商画面的问题了。与刘卓泉合作的内画师都是地道的农民。很多时候他们是在一边收拾玉米一边为刘卓泉画瓶子。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刘卓泉感觉着艺术所发生的多重可能性。这种开放性的工作方式很有趣味。他喜欢物质在移动变化中所渗透的不同气息(这里面也包括玉米的气息)。刘卓泉每次跟内画师们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棵生锈的子弹、一把文革的锁、一根他父亲用过的针,这个时候的每件物都是能说话的,最后在瓶子里珍藏。 瓶子的小巧与精致很容易滑向把玩的游戏之中。尽管精神与物质总是处于纠缠之中。就象人很难避免对物质的迷恋一样。作为艺术的思考:刘卓泉尽量不拿物作为象征性符号,他觉得那是对物侮辱,同时也造成意识的混乱。刘卓泉相信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比如:一块在漆黑的宇宙中飘摇的石头,一架数千吨重的飞机在空中闪闪发亮,或者,多年之后,他重新发现父亲用过的那根针,它们激起他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愉悦。 刘卓泉的作品物系列即将在北京展出,这段时间,刘卓泉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刘卓泉计划展出的作品是他更大计划的一部分。他计划做一万个瓶子。在刘卓泉的眼里,每一个瓶子就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它们在叙述着自己,同时又构成世界。开放性、无限可能性是这件作品的两个特征。瓶子是简单的,透明、单纯、明亮。瓶子又似乎是复杂的,环绕、纠缠、封闭、没出路。瓶子是瓶子吗?对于刘卓泉来说,简单的方式就是拿起观念的武器,划整为一。就像炼金术一样,从物质中提炼长生不老之丹。他做作品的时间和位置就变得相对模糊,大部分时间里总是处在对作品的想象修正之中。这样的路程是艰难的。刘卓泉说,绕来绕去,作品总会找到它自己,绕是必要的,这就是世界的复杂性,你只能设计走路的方式,而不知道这条路是什么。 西藏 / 对话 2009年,刘卓泉在拉萨呆了一个夏天。他背着包,骑着自行车在拉萨的大街小巷来来去去,在八角街的甜茶馆里和转经的老头老太混迹微笑,甜茶泡大肚子,走路呼出热气,太阳晒黑了头。他仔仔细细把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拍照存档,西藏电视台里他曾经的住所,画室,他的老邻居。这个夏天他和洛次不停的为他俩的新作品《对话》磨合着计划着实行着,洛次说,这个事,让他脑子里就没有别的东西。这个计划相当吸引人,八十年代他们在无人区合作了行为艺术《我们在哪》,过去了二十年,新的《对话》产生。 对话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艺术计划,他们打算作为一个艺术项目长期合作下去。 在对话的构想中刘卓泉这样写道,我们想通过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梳理汉藏文化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类生存的处境最终离不开文化上的认知,同时,汉藏文化千百年来的相依性和独立性都需要理性和真诚对待。作为艺术家,用对话来从事艺术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严肃的艺术话题。这个计划从一开始我们就预感到是非常艰难和富于冒险精神的,同时在艺术思维上也很有刺激性。 从我们内心讲,对话一方面是我们自身情感的真实需要,另一方面也迫使我们从个体抽离出来,站在各自的民族文化的角度上看待对方,这是一个从善良愿望开始逐步走向理性的艺术历程。 从客观上说,今天人类的处境也需要对话。因为,全球化模式正在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民族区域文化也正在遭遇残酷的分离与融合的问题。因此,隔阂与对抗、对话与沟通已成为国际政治交往中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那么,如何对话如何沟通如何消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现实生活矛盾,这是人类面临全球化进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我们希望用艺术作品表达个人在对待他域文化时的态度,以及双向交流与对话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可能,这是与政治完全不同的声音。我们认为,当代艺术的实验精神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摄影、绘画、录像、装置、行为、纪录片等多媒体的当代艺术实验计划。两人在艺术作品的命题中将重点探讨民族文化身份、全球化语境、个体生存方式、环境保护以及艺术语言等问题。在作品方案的实施上,两人有各自独立完成的作品,也有共同合作的作品(包括两人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作品)。但总体上希望通过对话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各自不同的文化处境和作品意识。同时,也希望通过两人作品的互动所产生的意外效果,能够辐射到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 这是两个成熟的家伙,一个汉人和藏人的长期合作,作品的厚度、尖锐性、开放性和由此带来的连续互动值得期待。这也是刘卓泉艺术的第三条主线。 从拉萨到798,刘卓泉一路走来,脚步坚定,一意孤行。他渴望一种力量,希望那些被社会扭曲的那部分东西溢出来。刘卓泉的艺术带给我们的,或许就是这种东西。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化学世界,一个生产怪胎的世界,一个人类无法停下来的世界,或许我们真该停下来,看一看,刘卓泉的瓶子里,究竟装着什么,它是生活的毒汁,还是琼浆? 2010,4,8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年赴西藏 犹如登西天
yangyongtian 2010-8-11 08:04
当年赴西藏 犹如登西天 当年赴西藏, 犹如登西天。 那是上世纪, 已经十年前: ----- 西宁府直飞, 塔尔寺参禅, 蜡塑木雕雅, 著名乃佛院。 寻古青海湖, 海水绿胜蓝。 鸟岛采珍珠, 百鸟向日旋。 东去访圣地, 朝拜日月山。 经幡随风舞, 梵语咏诗篇。 昆仑山雄伟, 难挡民族关。 文成公主嫁, 经此不再还。 古道崎岖引, 蔽日不见天。 怪石欲倾卸, 害我闭眼帘。 火车格尔木, 整整行一天。 沿途不毛地, 情绪凉半边。 不料小城美, 心境特悠闲。 第二大市府, 人口才五万。 路爽建筑靓, 不让内地先。 大排挡丰盛, 小聚会尽欢。 由此去西藏, 行程一天半。 昆仑山口耸, 海拔逾四千。 青藏路迤逦, 步步逼蓝天。 转眼碧色退, 环顾皆雪线。 冥冥值盛夏, 冷气催人寒。 唐古拉山口, 离天三尺三。 下车看风景, 惟有双腿软。 空气甚稀少, 氧气更可怜。 大脑空荡荡, 脉搏紧加添。 奇景懒欣赏, 躲进蜗居喘。 历经两黑夜, 黎明终到站。 始走太空步, 摇晃似酒仙。 布达拉宫谒, 一步一重天; 宗教礼数展, 十步一景观。 大昭寺庄重, 八廓街悠闲, 罗布林卡阔, 拉萨河水宽。 江孜古城伟, 红河有余篇, 白马寺塔白, 红河谷水丹。 抗英彪青史, 至今留残垣, 砖砖染碧血, 朵朵新花鲜。 羊卓雍措湖, 藏民拜湖仙, 白雪四周饶, 碧水一池蓝, 岸边游牦牛, 信步特悠然。 天地人牛景, 自然大画卷。 日开则怀古, 到此是终点。 市容特绮丽, 城建博物馆: 这是北京路, 那是上海滩; 又见哈尔滨, 还有小济南。 民族大团结, 这里见一斑。 扎什伦布寺, 黄教始流传, 圣庙无黑夜, 神灯不夜天; 珠光宝气晃, 金身塑班禅。 ----- 返程走空径, 贡嘎机场颠。 途经拉萨河, 流水漫河滩。 泱泱晶莹水, 处处银光散; 涓涓不断淌, 代代永流传。 空客 400, 载我上青天。 置身万物顶, 心绪乐陶然。 雪山脚下过, 白云系腰间; 红日伸手取, 蓝天供我染。 幽幽半个月, 收获不禁言。 涂鸦五言诗, 供君茶后谈! 更多本人原创文章请访问 70军团-晓月文苑
个人分类: 诗词|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航天局拍摄的拉萨三维景观图
pony1984621 2009-9-26 22:13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资料来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 ) 海拔 3650 米 的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坐落于中国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坦河谷中。这幅图片,由美国航天局的 Terra 卫星上的 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 (ASTER) 采集制作,展示了拉萨具有立体效果的三维风景。 山脉好像呈辐射状围绕着这个平坦的城市。高山是棕色的,当 2005 年 11 月 24 日 这张照片被拍摄时,山上已经长了一些植被。但这座城市,却是一个 绿洲 。在这幅假彩色合成图像上,拉萨是红色和银白色的,其中植物覆盖的土地是红色的,人工建筑的地面是银色或者白色的。拉萨河蜿蜒穿过山谷。(注:拉萨河,中国西藏自治区河流。藏语称吉曲。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西南流经拉萨市,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开阔,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区。)它漫游的河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证据,表明这里的地面相对平坦,因为这儿的地形并没有迫使河流的流向发生大的变化。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行政首府,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市最著名的地标,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在图像上也是最突出的两点。 堡垒般的布达拉宫坐落于市中心一处地表轻微隆起的地方,清晰可见的白色正方形为广场,这是该图中最大的一处人工建筑物。罗布林卡,是图像中最大的公园,它是红色的,在布达拉宫以西,为植物覆盖的矩形区域。这两处景观都是世界遗产。 图中还有一处比较显著的区域是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城市的北侧,为红棕色并带有黑色斑点,黑色表示地面有水存在。自然湿地影响拉萨的气候,增加城市的湿度。对于拉萨这样一个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的城市,这里的植物也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来源,而且,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也给大量的鸟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栖息地。 附件下载(大图,3M): 美国航天局拍摄的拉萨三维景观图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7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往返于改则拉萨路上(之一-一天四季)
zhoumeng 2009-9-13 00:00
先是去拉萨看望出差到拉萨部门领导周建明总经理,而后又迎接中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樊杰教授一行(可惜樊老师在拉萨高原反应极其严重夜不能寐不得又回京)。往返几千里路,所见所闻颇多,这次带上了相机。回到改则利用周末整理了一下相片,放到这里,记个流水账,和大家分享: 请政府办公室提前准备了粮食和清油,先到了北部先遣乡,送到乡里指定的贫困户和五保户手中。进屋的时候主人正在屋里杀羊,这里的风俗是杀羊不是割喉咙,而是把羊憋死(估计和佛教信仰有一定关系),因此肉中有血,当地认为这样的羊肉有味道。贫困户家里连床都没有,地上铺了两小张地毯,是用来睡觉的。再仔细一问,原来主人连房子都没有,这间是向别人借的。 这家贫困户是连房子都没有的, zy得到主人邀请,钻进了帐篷参观,帐篷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然后是简单的被子和锅碗,看到她们心里不是滋味,把口袋里的原子笔送给大一些的孩子,嘱咐她一定要好好学习。 来到先遣乡,一定要拜访先遣连纪念碑,当时解放阿里时,是李狄三烈士率领先遣连骑马从新疆翻过昆仑山过来的,走到先遣乡因为高原反应和没有补给全部牺牲。仔细看碑上烈士的名字有一些是维族战士,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 傍晚时分,从副驾位置看到一个动物,开始以为是狗,阿里的野狗或者是流浪狗特别多,仔细一看是狼,据当地人说,阿里狼群很少看到,一般不伤人,羊就另说了。走北线的话藏野驴、藏羚羊、黄羊经常看到。 走到从改则到措勤的路上,开始下小雨,上到一个大阪,因为海拔高,所以变成下雪,才8月份就下了大雪。要提醒岑参这里农历六月即飞雪。司机扎西师傅开车加倍小心,口中不断念叨着保佑的话语,肯定是祈求平安吧。扎西师傅说,改则就是这样,夏天特别的短,一下雪农牧民就躲到帐篷里,条件比较艰苦。 想到还有1000多里的路特别是过了措勤还有海拔近6000米的桑木拉大阪,心中很是怅然,好在司机师傅正在播放西藏民歌、高亢有力,节奏正好和土路的起伏相合,给我们带来不少力量。 在改则与措勤边界的时候,碰到了比较壮观的地热,热气从泉水中涌出,急于赶路没有靠近,远处拍了张照片,据说当地人生病就会用这里的温泉水洗浴 终于抵达措勤,本想在措勤过夜,吃饭时听电网援藏县长王占说,前方有100多公里的路正在施工,只有晚上8点到早8点才能通行。征求大家意见,决定连夜赶路。
个人分类: 援藏|5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拉萨印象[音画诗]
刘玉平 2008-8-31 22:46
谨以此文献给在西藏考察期间同甘共苦的老秦、老张、小闫、江村师傅夫妇,献给在藏期间给予帮助和关心本博各位朋友!谨以此文纪念小刺猬首赴西藏考察五周年。 拉萨印象 刘玉平 ( 2008年8月31日) 拉萨的天空格外蓝,在朵朵轻灵飘渺、洁如哈达的白云映衬下,蓝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拉萨的阳光格外绚烂,绚烂得给大地万物披上一层淡淡的金纱,绚烂得让人走进梦幻、目眩惊叹 拉萨的雨夜如此多情,或淅沥或酣畅,洒下清凉晶莹的飞花碎玉,乘着暮色而来,伴着黎明的曙光而悄然飘远 宏伟辉煌的布达拉宫,雄踞在普陀山巅,承载着千年浩瀚史卷 拉萨的人民很友善,热情奔放的歌舞、清亮的双眼、朴实的微笑、黝黑透红的脸 拉萨的印象如此绵延,似甘冽的清泉一样恬淡,似恒久的老歌一样悠远,时常在记忆中翩跹 布达拉宫 雪顿节开幕式 宫前广场 晒佛节 (以上照片,是由2003年照片翻拍的) * * * * * * 歌曲回到拉萨(演唱:郑钧) URL : http://www.chinaschool.org/SZZL/special/historycity/lhasa/images/la.mp3
个人分类: 是那山谷的风|6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