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脑血管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面推广SEEDi 心脑血管病防治迈上新台阶
hucs 2017-8-12 08:59
全面推广 SEEDi 心脑血管病防治迈上新台阶 以 SEEDi(1.0-3.0) 策略祝贺中国心脏大会 (CHC)2017 胜利召开 ( http://www.cmachc.org/2017/ ) 胡春松 SEEDi: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基本策略 http://www.csumed.com/xbwk/CN/abstract/abstract3900.shtml SEEDi 1.0–3.0 strategies for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http://www.jcimjournal.com/jim/showAbstrPage.aspx?articleID=S2095-4964(17)60355-8 Novel strategies halt cardiovascular, diabetes, and cancer strips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882X17300026 字母化心脑血管意外急救策略要点 (普及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1068728.html 欢迎点阅和参考引用,全文 PDF 均可免费下载。 ( 南昌大学 胡春松) -- 作者简介 : 胡春松(笔名:地震、青春依旧),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生),医生,诗人,江西省作家协会 2017 年新会员。有《博客中国》个人专栏,入驻中国诗歌网。作者是 “ 春韵 ”(2013 年 ) 、 “ 岭峰体 ”(2011 年 ) 、 “ 五美 ” 标准诗歌 (2013 年初 ) 的命名者、提出者和建立者。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集《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诗集《美丽中国 • 梦》、《地震 N 章》及《佳节诗语》(均待出版),另有 “ 青春三部曲 ” 之《青春论语》(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和《青春私语》(写作中)。诗观:诗歌如药( 2011 年)。作者曾参加 2016 年 “ 诗词中国 ” 大赛,初选 “ 种子作品 ”43 首,作品已入选《人民网》 (2013 年 ) 、《诗歌赣军》( 2016 年)和《 2016 江西诗歌年选》等,科学网个人博客访问量已逾 200 万次。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朋友生病原因分析
热度 2 jxz1963 2013-12-14 19:56
2013年是我朋友生病住院最多的一年,这些朋友的病患多以心脑血管病居多,通过分析病因提出一些建议。 姓 名 年龄 病 因 备 注 X先生 53岁 脚底部血管瘤 住院手术 X先生 53岁 脚底血管瘤再发 住院手术 Z女士 57岁 脚部骨变形 住院手术 J 先生 54岁 脚部不明原因肿 住院治疗 H先生 61岁 肺部感染 住院治疗 H先生 61岁 晕眩 住院治疗 Z先生 47岁 甲状腺肿瘤 住院手术 L女士 57岁 急性肾炎 住院治疗 T先生 65岁 心脏病、脑梗 住院去世 G先生 67岁 血液病 住院七次 X先生 68岁 肝癌 住院两次去世 W女士 47岁 高血压 住院治疗 W先生 57岁 脑梗、糖尿病 住院治疗 W女士 50岁 妇科肿瘤 住院治疗 G女士 45岁 胆结石 住院手术 Z先生 45岁 心梗搭桥 住院手术 W女士 50岁 大腿骨折 住院手术 Z先生 57岁 心脏病、糖尿病 住院治疗 在以上朋友病例中腿脚病四例,心脑血管病达六例,在住院朋友中的比例居高不下。 分析这些朋友生病的起因主要是有以下方面: 1、长期单一的生活习惯不好,如爱吃肉食,特别是肥腻食品; 2、因长期与在食品行业打交道,粮油食品供应充足,养成了“多吃贪香”的不良习惯; 3、油炸食品吃得太频太多; 4、在饭店里吃饭次数偏多; 5、长期缺乏体能煅练,特别是饭后就睡下的不良习惯,体重严重超标。 鉴于以上原因,建议朋友们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节食(节制),同时加强煅练。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331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过度补钙会诱发心脑血管病
xupeiyang 2011-7-5 14:52
女性过量补钙,会增加其发生冠心病和中风的几率。   大量补钙后,血钙浓度骤变,可能对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加速动脉中沉积物的形成,使血管硬化,从而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   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钙的摄入,如每天喝牛奶,多吃虾皮、黄豆及其制品等。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或不喝咖啡、可乐,戒烟。 每天坚持晒太阳、参加户外运动。
个人分类: 心血管病|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饮水防治心脑血管病
hucs 2010-5-17 20:40
科学饮水防治心脑血管病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同济大学医学院 胡大一 (注: 本文作于 2005 年,首次发表。) 防治心绞痛、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有多种方法。但科学饮水 , 尤其睡前适量喝水可减少心绞痛等发作 , 就不是人人皆知了。其实 , 科学饮水 是最简单、有效的保健方法 , 可有效防止心绞痛、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发作。 饮 水还可使胃肠道保持清洁,还有助于肝脏的解毒以及肾、内分泌功能的改善,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咽喉炎、关节炎和某些皮肤病。人要健康地生活,保持饮食的营养平衡必不可少,而重要的是适当地补充水分。这是因为 : 水与人体生理功能 水是生命七大要素 ( 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 ) 之一。水与人体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水有 助阳气,通经络之功用 。水是人体血液、淋巴液、消化液、汗液、尿液、体内各组织间体液的供给源泉,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体温、输送营养、保持酸碱平衡、促进体内废物及毒素排泄等的重要物质。 人的体液占体重的 55 % 60 %,可以分为细胞外液 ( 占 15 % ) 和细胞内液 ( 占 40 % 45 % ) 。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 60 % 70 %,婴儿则高达 80 %。 血液的 80 %、器官的 70 % 80 %是水分,就连坚硬的骨头也含有 10 % 40 %的水分。 一个人每天排尿要排掉 10001500 毫升水分,排便要排掉 100200 毫升水分,出汗要排掉 600 700 毫升水分,肺呼吸要排掉 300 毫升水分,每天至少要排掉 2000 毫升水分。如果不适当地补充水分,体内水分就会因排尿和出汗而迅速减少,进而引发脱水症状。 人不吃食物,大约可活二周甚至更久,但若滴水不沾至多可活 7 天。 缺水与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 80 %的疾病与水有关 。 缺水是造成血液过稠、过黏的原因之一,进而导致内脏器官不能正常工作 , 胃肠消化、血液输送营养素、体液浓度调节等失常,久之,还会引发腰酸背痛、怕冷症和各种生活方式病。研究表明,水与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发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医学统计,心绞痛、心肌梗塞多在睡眠时或早晨发作,除了夜晚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使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外,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等各种因素,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血液黏稠度也较高。人在夜间因呼吸和出汗会耗散部分水分,加之老人常有起夜(小便多)习惯,水液随之消耗也较多。夜间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量减少,血小板凝聚力亢进,使原来就粥样硬化的血管更易产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内时,导致心肌出现急性供血不足或局部心肌发生坏死亡。所以,老年人尤其患冠心病的老年人,重视饮水是预防心绞痛、心梗发生的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一日缺水 : 人们日常补充水分的方法主要是饭后喝茶、喝咖啡、喝饮料和饮酒。 通常一天喝饮料可摄取 9001400 毫升水分,从食物中摄取 600700 毫升水分,加上体内新陈代谢产生 200300 毫升水分,一共摄取了 17002400 毫升水分。然而,茶水等饮料有很强的利尿作用,会过多地排除体内水分,降低体内的水分滞留量。由于水分较多的蔬菜摄取量不够和偏爱喝饮料,虽然人们有意识地补充了大量水分,实际上现代人大多缺乏水分 , 在不知不觉地出现脱水症状。人在夜间因呼吸、出汗等失水而使血黏稠度升高,故夜间是心、脑梗塞发生的高危时刻。每天清晨起床到中午饭前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病人 生死攸关 的时间段。因为人体经一夜睡眠之后,水分从出汗排尿、呼吸蒸发、代谢消耗,尤其夏天高温、秋冬干燥,人体水份易于丢失,此时血液已变得浓缩粘稠,血管腔也因血流量减少而变窄,这就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栓塞等。 四季缺水 : 夏天高温天气里,人出汗特别多,易导致体内血液浓缩,使得微血管循环出现障碍,诱发血小板聚集。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因此形成血栓,引发中风。因此 , 需提醒心脑血管病患者,暑天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以防中风。而秋冬气候过于干燥、多风 , 水分蒸发得更快 , 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此时如果不注意保养,皮肤角质层出现 缺水 ,变得干燥、粗糙。尤其立冬后冷空气刺激人的血管收缩,血压因此升高,同时气温降低后血液的黏性增加,凝血时间缩短,而人体在清晨到中午这段时间里,又受交感神经的控制,处于兴奋状态,诸多因素均易引起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 老年缺水 : 老年人更常处于缺水状态,表现为 津液不足 。 由于不少老年人神经中枢对缺水反应不太敏感,会因 不渴 而不愿进水,身体会经常处于一种轻度脱水状态而不自觉。老年人由于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排尿带出的水分增多,或是夏天出汗过多等,都可能导致体内缺水。另外 , 老年人因怕夜尿多,晚饭后不敢喝水,其实老年人膀胱萎缩,容量减少,不饮水照样要起床排尿。而夜间缺水,血液浓缩,致循环阻力增大,引起心肌缺血。 科学饮水方法 科学饮水 有利于身体健康。有言道 : 药补不如食补 , 食补不如水补。喝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度,解热安神,延缓衰老,美容保健,利尿利便等等,有学者认为 多喝水可防早衰 ,古人甚至说 服水自可追神仙 。 喝水可以最优先地通过血液,给人最重要的器官 -- 大脑补充水分,而人是必须保持大脑血压稳定的。其次,喝水可以给人体各个器官补充水分。如果体内缺乏水分,各个器官就难以补充水分,同时也无法补充营养素。此外 , 喝水 可以防止老化(保持肌肤光泽)、促进消化、安定精神、防治感冒、预防膀胱炎、结石病、消除疲劳。 保持一定的饮水量,能有效地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 饮水量 : 一个人每天喝多少水合适呢 ? 正常人每天至少要及时补充 2000 毫升水分或成人一公斤体重需要 4050 毫升水分。最好饮用两升水 ( 喝 8 杯水 ) 。因为人体每日需补充 2000--2500ml 水,扣除食物及其氧化所产生的水 1000ml 左右,每日须饮水补充 10001500ml 。 切莫等口渴身体出现缺水信号时,才想到饮水。 心脏病和肾病患者补充水分却要限制。 饮水的最佳时间 : 应根据人体规律来补充水分。最好是少量多饮, 定时饮水。 适量饮水或者饮些牛奶、豆浆、稀饭、绿豆汤等,既是水分消耗的储备和补充,又增加了营养。 睡前饮水 : 睡前一杯水能减缓血管老化和动脉硬化的过程,保持血管的弹性。老年人晚间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进,从而可促进体内血栓形成。睡前饮水对于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可以预防致死性梗塞。不少老年人不习惯睡前饮水,怕起夜。其实老年人膀胱萎缩,容量减少,不饮水照样要起夜。 半夜饮水 : 半夜老年人由于肾脏收缩功能减退,夜间尿多,这就导致体内 缺水,易使血液粘稠,心脑血流阻力加大,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变。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因血管内膜发生变化,血液粘滞性偏高,易形成缺血性脑中风,夜间缺水更加大了这种危险。因而,半夜饮水很重要。 早上空腹饮水 : 老年人或有慢性病史的患者,除了一定要保温之外,每天清 晨喝一大杯水,这样可以在 20 分钟内使在一夜间变得黏稠的血液得到稀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老年人在夜间睡眠时,因排尿、出汗、呼吸,体内相对缺水,导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机体代谢物积存。起床后饮杯水,可使血液正常循环,可预防高血压、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发生 ; 还可使休息了一夜的胃活动起来,促进肠道蠕动 , 特别适合于便秘的人。饮水后活动如跑跑步更有益处。 日中饮水 : 上午 8 时至 10 时左右,可补充工作时间流汗失去的水分。下午 3 时左右,正是喝茶的时刻。 餐前饮水 : 餐前半杯水可以帮助消化。 运动后饮水 : 老年人运动之后,应尽量喝些水。 洗澡前后饮水 : 洗澡前后喝一杯水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年人容易出一些与洗澡有关的事故,因此洗澡后必须喝一杯水,这样可以减缓洗澡时血压升高和血掖浓度增大。有人以为洗澡事故大多发生在血压容易上升的冬季,但老年人夏季也可能发生此类事故,必须引起注意。本来血压就高的人,不仅要在洗澡后喝水,最好在洗澡前也喝一杯水。 水质要求 : 新鲜加少许盐的 硬质 ( 水中矿物质浓度达到 250PPM 以上 , 1PPM 为百万分之一 ) 温热 ( 20 摄氏度 50 摄氏度 ) 的 煮沸 3 分钟的 白 开水 ,其张力、密度和生物活性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液,能以最快速度被吸收。 这样的水 , 水中的氯气及一些有害物质被蒸发掉,同时又能保持水中对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生水中的氯可以和没烧开水中的残留的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导致膀胱癌、直肠癌的机会增加。时间过长或者自动热水器中隔夜重煮的水,不仅没有了各种矿物质,而且还有可能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等。加少许盐的水可以补充丢失的盐和水 , 进入肌体后会迅速渗入细胞,使不断出汗而缺水的肌体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 理想的健康水有 7 方面特征:( 1 )不含任何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 ; ( 2 )硬度 30200; ( 3 )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含量适中 ; ( 4 ) PH 值呈弱碱性( 7 - 8 ) ; ( 5 )水中溶氧及 CO2 适度(溶解氧不低于 7 毫克/升) ; ( 6 )水分子团半幅宽< 100 赫兹 ; ( 7 )水的媒体营养生理功能(溶解力、渗透力、代谢力、乳化力等)要强。 除了白开水外,淡茶水如菊花茶润燥去火或新鲜矿泉水较好,饮料和酒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 砂糖、果糖和葡萄糖 ) ,是引发糖尿病等生活习惯病的原因之一。有心脏病,高血压,肾病和水肿的人都不能一次大量猛喝,劳动或运动而大量出汗出不宜一次喝得太多。 《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因此,中老年人宜提倡 未渴先饮 ,老年人更应养成每天不渴也要多次适量饮水的好习惯。实践证明,此乃中老年抗衰老之要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