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我的第一本科学元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 我和《基因论》
pup 2010-5-18 08:45
有位诗人说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粒干瘪渺小、随时会被鸟儿吃掉的种子会变成一棵参天大树。而生命又是那么脆弱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久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在哀痛之余,人们也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神奇。 生命具有如此迷人而久远的魅力,以至千百年来,无数人对生命的奥秘思考着、探索着。今天,研究生命的生命科学甚至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而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基因论》则无疑是生命科学的经典之作。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中的《基因论》则以她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作为一名生物学研究生 , 在校时我和大部分的同学总是去阅读最新的 paper ,几乎很少想过应该去阅读像《基因论》这种在生物学甚至医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更没有意识到,了解学科的思想史对于科学研究是多么的重要。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这样的书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一副让人望而生畏的面孔,读者以为书里都是高深莫测的科学研究,自然敬而远之了。在图书馆能借到的,也大都是数十年前的版本了,落满了尘土。如今已广为流传的名词基因、 DNA 、染色体其实早在 1926 年出版的《基因论》中都能找到原形。摩尔根( T.H. Morgan,1866 - 1945 )也因此获得 193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就是这样一部在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此前却不被广大读者认识,确实是个极大的遗憾。 幸运的是,我正在参与《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这个工程,可以从此改变《基因论》尴尬的地位,让读者感知到其可亲可近,可阅读,可收藏。虽然《基因论》看似讲述的是深奥的遗传学,在如今中学生的生物课本里已是基本的知识了。那么,为什么还要阅读这些早已成为定理的著作呢?因为它们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①。这让我想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通识教育,坚持让学生阅读原著,而不是以通史的形式教授科学史或人类文明发展史。这是因为依赖别人的阐释,便没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所以,我们阅读《基因论》,收获的不仅有是什么,更多的是为什么,也就是这个理论是如何发展而来,如何设计实验,如何选用实验材料,如何运用到各种生物学现象中使得微观的生物世界变得清清楚楚作者摩尔根又为何被称为经典遗传学中成就最大的人,是经典遗传学的旗帜。 ② 图书出版已经有一年半,然而,每当手捧着这本精美、厚重的《基因论》,就会怀念起那时的全情投入。连续奋战两个月,对照审读《基因论》英文版、繁体版和简体版, 160 多幅黑白插图更加清晰,若干疑点问题也得到了专家解答。果蝇实验室的照片拍到了,遗传学的发展脉络捋清了,摩尔根的生平故事收集了,彩色插页的框架搭建好了终于体会到了领导经常教导的编辑要为书提供附加值这句话的分量了。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种种神奇,同时也再一次体验到了科学的深刻内涵。 20 世纪 30 ~ 50 年代,摩尔根遗传学派被扣上资产阶级的反动理论的帽子,大批遗传学家被剥夺科学研究的权利,甚至被关进监狱在这种极度艰难的环境下,本书译者卢惠霖( 1900 - 1997 )始终坚持科学问题不带有政治性的立场,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保护《基因论》的翻译手稿,历经 18 年终于翻译完成。每次阅读《我的父亲卢惠霖》③,都会让我眼睛湿润。短短的数千字,看到了卢惠霖学习摩尔根的遗传学并在我国捍卫、传播和发展摩尔根遗传学的一生,看到了《基因论》一书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其实,《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在阅读书稿或参阅资料的时候往往自己先被感动,并强烈的希望这种感动能传达给广大读者。所以我们将科学大师的一生和科学思想史浓缩在彩色插页中,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图书本身的珍藏价值,更希望读者们因此而更珍藏大师们非凡的科学思维和光辉的人格魅力。 ①《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封面文字 ②《基因论》导读, p1. ③见本书附录 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为本文润色,尤其是开篇和之处,将原文明显拔高。本文发表在《中国可供书目》2008年夏季的某一期上(忘了具体日期啦,后来这本刊物停办了,呜呜)。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4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