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维纳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补充)
Mech 2019-8-17 11:41
《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 》中说,两次去碧提宫,都没有注意到卡诺瓦的维纳斯雕塑。后来发现,两次都注意到了,并且留了照片。事实上注意到了雕塑,但没有注意到作者是卡诺瓦。因为现在博文过了时间就不能修改。只好专门贴出。 名作过眼:波提切利的古典题材绘画 名作过眼: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1 名作过眼: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2 名作过眼: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 名作过眼:贝尔尼尼的 主要 雕塑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 名作过眼:罗丹的雕塑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穿裘皮的维纳斯(2013)][720p][法国][主演:艾玛纽尔·塞
lcj2212916 2016-8-7 19:38
《穿裘皮的维纳斯》是由法国、波兰联合制片的96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 罗曼·波兰斯基 执导, 艾玛纽尔·塞尼耶 、 马修·阿马立克 主演,于2013年5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根据莫索克所著小说《穿裘皮的维纳斯》改编的舞台剧创作,以巴黎一家剧院为舞台,讲述了导演托马面试自称旺达的女演员的故事。 话剧导演托马斯苦苦为自己的新剧《穿裘皮的维纳斯》寻找饰演女主角旺达的演员,但来试演的女演员都让他非常不满意,就在他大失所望正要离开剧院时,一个叫旺达,与剧中主角同名的女演员出现了。一开始托马斯并不想让旺达试演,因为她粗俗无礼我行我素,但在旺达的一再苦求下,托马斯勉强答应了。随着试演的开始,托马斯发现自己逐步陷入到了自己创作的《穿裘皮的维纳斯》的故事中。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穿裘皮的维纳斯”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12904.html
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胖与瘦
热度 8 fdc1947 2016-4-6 08:01
胖与瘦 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饭桌上让我猜一条谜语:“一个病老头,女士人人求”,打一字。女人要瘦,看来已经要普及到小孩子了。 女人瘦就是美的表现,在如今的网络媒体上好像已经是一条不用证明而自然成立的“公理”了。前几天刚来了个A4纸的“小蛮腰”,马上就又有了iP6的“美腿”。 女人一定要瘦才美吗?传统的看法好像并不如此。文字的描述总不如眼睛的直观,我们看看西方传统画家的画作吧。传统的美人甚至是美神,古希腊的阿弗洛狄忒也就是后来罗马人的维纳斯画像,以及其他女神的画像,大家都是看到过许许多多种画作的,好像都是很均称、比较丰满的。天主教的圣母玛丽亚、汉地佛教的观世音女身,这都是世界各地人民崇拜的对象,应该说的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了,也都是丰满的。 可是,现实与传统是不同的。如果现实中的女士像传统画作中的阿弗洛狄忒那样,一定会被大家认为太胖了。这是什么原因? 我看原因就在于服装,传统的美人或美神,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画作或雕塑。在这些画作或雕塑中,美人或美神要么是裸体的,要么穿着很宽松的衣饰。如果让她们穿上我们如今现实生活中的那样的衣服,就不会合体。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衣服,就是为瘦人设计的,那些时装模特身上所穿的衣服,穿在模特身上很好看,让普通人一穿,就显得普通人太胖了。为了使自己穿得更加漂亮,就只有减肥,减得跟模特相匹配。不是衣服为人服务,而是人去适应衣服。最后,人成了衣服架子。 我相信,如果让那些时装模特脱去衣服,请画家画一画她们的裸体像,或者拍一下“写真照片”,与经典画家的美神们一比,肯定是不堪入目的。她们的“骨感”必须有如今的衣装配着,配着才好看。而经典的美神美的是身体本身。 我们有一个成语:“削足适履”,实际上如今的许多人是减肥以适衣。今天人们的美丽与否,是时尚界、时装设计界制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利益集团,多少人靠着他们在吃饭啊,不得了啊。 实际上,人们的美观标准应当是健康。 太胖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 太瘦当然不好,瘦这个汉字本来就不是好字。属于“疒”这个部首的字没有一个是好字。在多少千万年以来的人类历史上,人们总是为食物在奋斗,大多数人总是吃不饱,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因此,很多人太瘦了,瘦也就归并到“病”一类里去了。 太胖也不好。如今,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摆脱了吃不饱肚子的痛苦的日子。除了真正有病的人以外,已经很难看到过去那种破衣烂衫而又骨瘦如柴的人了(半世纪以前满大街的人都是瘦瘦的)。如今,胖人越来越多,从而引起了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这样,减肥就成了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很重要的话题。 那么,我们中国人现在的胖瘦情况如何呢? 4 月3日的《科学网新闻·要闻》的最上面一条的标题就是“ 研究称中国有9 千万肥胖者 居全球第一 ”,该报道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数超过体重过轻者,而中国的肥胖人数居全球首位。”“该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 看到这样的报道是不是有点吓人? 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从总的情况看我们中国人目前还不是肥胖的。我们有九千万肥胖者,居世界第一,非常正常,请不要忘记,我们的人口数量是世界第一。 该报道说,全世界的肥胖者有6.4亿人,我们中国是9千万,计算一下就知道,占全世界的14%,而我们的总人口占全世界的19%呢。所以, 如果要算“肥胖率”的话,我们大约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 在中国,男性有7.04亿人,女性有6.71亿人,因此,根据上面研究中所说的数字,男性肥胖者占6.1%,女性肥胖者占6.9%。看来,虽然女性号称比男性讲究减肥,结果“肥胖率”还是略高于男性。二者都还不算太高。 但是,我们还是应当非常注意控制体重的问题, 因为我们肥胖者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上面已经说过,60年代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瘦骨嶙峋的人,极少有几个超重的人,肥胖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如今,肥胖者迅速增加,特别是中小学生,有些肥胖的孩子看上去真是很令人担心。这种肥胖率迅速增加的势头,是一下子很难降下来的。所以,防止肥胖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还真是一个大问题。 由于我们过去贫穷惯了,人们希望肥胖一点,特别是小孩子,胖乎乎的像个年画或泥塑的“大阿福”,很讨人喜欢。在有些老人的眼中,孩子就是胖一点好,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怕孩子吃不好、饿着了,拼命地让孩子吃,结果就吃出了一个个大阿福。 小孩子或者年轻人的肥胖是比较麻烦的,且不说体育课的不容易及格,更大的危害是对自己的身体。有的年轻朋友三十几岁就得了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甚至因为自己还不知道,一下子就失去了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对于这些肥胖的孩子,吃胖很容易,再要减下来就非常的痛苦。 我看,虽然女士们吵吵着减肥的声音大,那倒不是最重要的,那多半是利益集团的喧嚣,目前我们的肥胖率在世界上并不高。而实际上最重要的事情应当是注意儿童和少年的肥胖,他们的肥胖决定的是我们肥胖率的增加速度, 如果我们不注意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将来是要吃苦头的。 (图片引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67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岁月的空
pingguo 2015-5-5 08:53
被摘下的茉莉花没有减少它的美, 没有减少它的芬芳。断臂的维纳斯也是。 当我想再一次抓住她的手, 伸向我的不再是多情,也不是无情。 2015-05-04
个人分类: 诗歌|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形影相随鸟晴空Gutzmer-世界杰出青年经济地质学家(十二)
热度 5 tidesung617 2014-3-31 13:10
走在水泥钢筋浇筑的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想起泛舟小湖,凉风习习、烟波浩渺中你柔情的目光,欲要寻找城邦走过的漫长岁月,唯有与你相拥徘徊于历史博物馆的深深走廊,鲜花盛开中你笑语盈盈,绿意苍松里,你暗香阵阵。斜倚雾霾而去,阳光而来的拱桥栏杆,我闭目凝思,心中多是巴特农神殿的雄伟壮观与蒙娜丽莎淡淡的微笑。我一时段呆滞的目光好似中世纪1000年沉睡的肉身,而刹那间的目光流转又似波提切利画笔下体态如酥的维纳斯,有了觉醒的活力,接受众神的瞻仰。在一如既往、平淡无奇的岁月里,总有突然而至活跃元素改变从前的模样,宁静与动荡是世间万物的两种态势,均变论与灾变论、水成说与火成说、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无不将之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矿床的天地里,化学的天空下,U +4 、Fe +2 、Mn +2 正在酸性条件下,还原状况的流体里肆意游荡,却一不小心误入碱性、氧化的条件而自身改变成为U +6 、Fe +3 、Mn +3 ,于是沉淀为一种氧化物而从此慵懒。我们前面介绍的大多数经济地质学家都喜欢研究“有色”的黄铜矿、辉钼矿等,而“黑色”的黑钨矿、磁铁矿、软锰矿则鲜有提及,但有人偏偏喜欢向这“黑暗的角落里”,“黑金”统治的世界里彳亍前行,且斩获颇丰,今天我们有幸介绍一位研究锰矿的德国青年经济地质学家Jens Gutzmer。 Jens Gutzmer(照片来自EG) Jens1969年 生于德国Lower Saxony州的Damme小镇,并在那里长大,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护林员。当还是一个孩子时,透过卧室窗户上的玻璃,他看到一个废弃的铁矿高耸的井架与死寂的选矿厂。十岁时,他独自一人漫游其间,在废石堆里寻找矿物与化石,并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小型科学矿物收集室,至今依然保留。对于Jens的兴趣爱好,父母看在眼里,并积极支持,还把他介绍给了Siegfried Flach一个不但喜欢收藏矿物与化石,还喜欢使用双目镜识别和描述它们的家伙。Flach那里有大量的书籍,还告诉他许多常识,由此奠定了Jens后来在 Technical University ofClausthal-Zellerfeld就读矿物学和经济地质学的基础。想我自小也喜欢看小人书,并且收藏了两个纸箱,但到如今,都已灰飞湮灭,不知去向,想来就涕泪交零。 在上学期间,Jens很快就认识到经济地质学家在德国处境艰难,Harz山西部的两个贱金属矿山已经关门大吉,同样的命运也将降临于将与之合并的东德的矿山身上,他突然有了要游览一些课本上描述的世界上著名采矿区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落在了南非身上,因为南非有着世界上密集程度最大的世界级矿山,这包括享有盛名的Witwatersland 金矿田和产出铬铁矿等的世界上最大的层状基性侵入岩体Bushveld Complex。有想法就要有行动,Jens开始给南非的矿山写申请,希望以实习学生的身份到矿山实习,不幸的是,所有的矿山都毫无例外地拒绝了他的申请,因为这些矿山需要的是地质学家,对于实习的学生还是不怎么欢迎。正在悲观失望之际,在南非有研究项目的学校矿物博物馆馆长Karl Strauss博士(Jens曾有幸作为学生助手在Karl Strauss博士领导下工作),以Jens的名义给他在南非的RAU(Rand Afrikaans University)大学的合作者Nicolas J.Beukes写信寻求帮助。Nic很快就答应了,开始想让Jens作为访问学生在Witwatersland工作,但很快临时变卦,在Kalahari锰矿田从事矿物学研究,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Jens很失望,还有什么矿山可以与Witwatersland相媲美呢?但到现场后,他很快从悲观失望转为积极乐观,因为这个锰矿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锰矿床,规模巨大,采场壮观。Nic只所以让Jens来这个锰矿床,是因为他当时认识到:在这个矿田,正断层和矿石品位、矿物组成之间有着一些内在的关联,但还没有进行详细研究。这样的重担一不小心落在了Jens这个当时几乎对锰矿一无所知的硕士学生身上,开始尝试性调查Nchwaning锰矿正断层中矿石品位变高的原因。 Witwatersland Gold Field(照片来自网络) 在6个月的时间里,Jens完成了一份令人惊异的研究工作,清晰阐明了断层中从低品位矿石到高品位矿石热液矿物的分带性,众所周知,锰氧化物矿石在中微观尺度上是难以区分的,这不由得让人对Jens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刮目相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几乎没有高人指点的情况下,Jens成了识别这些锰氧化物的专家,其研究成果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影响了不同锰矿石的冶炼,提供了不同矿石类型间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关系。因研究成果突出,他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学校Rudolph Vogel Award。 Kalahari Manganese Field(照片来自网络) 热情被点燃了!1993年5月份,听从Nic的建议,他又重回RAU,攻读博士学位,继续研究锰矿床,Kalahari和Postmasburg锰矿石和围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核心所在,努力理解成矿作用过程和随后的热液蚀变效果,资金保障来自Pretoria的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后勤保障来自采矿公司。1996年初春,他的博士论文就完成了,在Kalahari锰矿田区域和地区尺度上清晰阐明了控制锰矿品位和矿物组成的多个阶段的热液蚀变和表生富集作用。研究成果对理解古元古代喀斯特灰岩为容矿围岩的锰矿和与之有密切关系的铁矿也颇有裨益。后来还将之包括进了“The Manganese Adventure”这样一本书中。Jens后来回忆,重回南非当时是一项艰难的抉择,但考虑到当时正在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接近地球科学,而且Nic有着丰富的野外知识,自己有着敏锐的矿物学眼光,两者结合,珠联璧合,最终Jens还是回到了南非。 博士毕业后,Jens继续在RAU呆着开始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来则成了高级讲师。在这段时间里,他有了一项重要发现:古元古代Gamagara组的红层中的砖红土壤古风化面直接覆盖于Postmasburg锰矿之上。这项发现把我们对砖红土壤的形成时间倒推了1500百万年,暗示在2.2Ga年前就已有陆地生物体的存在。而且这改变了我们以往对古元古代土壤形成的认识,增加了我们对早期大气圈氧起源和演化的合理推断。 利用新建立的喀斯特灰岩为容矿围岩的锰矿和古元古代砖红土壤形成的知识,Jens开始研究与年轻岩石中风化作用有关锰矿床的形成,并逐渐占据领导角色,指导了一些硕士毕业生,三项成就最为突出:一描述了南非一种赋存于二叠纪地层中的新的铁锰矿床类型,这种矿床类型起源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后冈瓦纳非洲地表铁锰碳酸盐矿床的风化作用;二利用 40 Ar- 39 Ar测年方法测定了后冈瓦纳非洲地表的年龄;三描述了1.9Ga年古元古代红层中的浅水生物扰动富锰的似核形石的最早证据,论述了它们如何与从海洋到陆地环境的锰矿床的时间演化的关系。 除了聚焦于南非锰铁矿床外,Jens也热衷于把它们放于全球演化的框架下,为此他在南非组建了好几个工作室,积极参与国际IGCP318“海相多金属矿床”的相关性研究,发表了一篇有关印度新元古代Penganga锰矿的研究论文,这个矿床的矿石原来认为是锰的氧化物,但Jens通过研究,认为主要矿石是碳酸锰。 1999 年10月份至2000年9月份,Jens曾短暂回到德国,在theUniversity of Muenster作为副教授帮助Karl Strauss博士的兄弟Harald Strauss教授筹建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因此他的分析实战经验大增。但没有抵挡住南非阳光普照的海滩,热情洋溢的人们,以及地质学会的盛情邀请,他又一次返回了南非。 2000 年10月份起,作为RAU的副教授,参与领导了古元古代矿化研究团队,主要是研究早前寒武纪古环境变化和沉积型Fe、Mn、贱金属矿床起源之间的关系。Jens也慢慢加大了他的研究范围,开始涉足铁锰矿床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区域则包括巴西、摩洛哥、加纳、南非和印度,也研究古元古代Pb-Zn矿床。 可以看出,Jens从一个只研究单一矿床类型到研究铁锰矿床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们随时间变化与古环境的关系非常快,这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若想多点开花,首先要单点铆劲。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获得了2002年SEG象征青年最高成就的Lindgren Award。 2005 年,他成为约翰内斯堡大学( the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 ) 全职地质学教授;2008年,他回到德国,成为弗莱贝格工业大学( TU Bergakademie Freiberg ) 矿物系教授,并领导经济地质与岩石学研究小组。 Jens在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办公室内(王敏芳提供,照片中即是)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Fe +2 相比Mn +2 更容易被氧化沉淀,由此造成了在空间上二者经常“相望不相闻”。现代形成锰矿的重要之地在黑海,不断活动的沉积作用导致了MnO 2 的不断沉积。总体而论,人们对锰矿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这可能与其不怎么重要的地位有关,或者淹没在铁矿的研究漩涡中。Jens对锰矿孜孜不倦的追求给了我们人生很大的启发,只要坚持不懈,哪怕是别人不怎么重视的领域,也会“野百合也有春天”。在我们国家的本科教育越来越细的今天,希望地学研究领域也越来越细,我们总不能只是以博物学家的姿态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指手画脚,希望俯下身子,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受得了孤独与冷清,切实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微不足道,哪怕暂不为人识。但在中国“以人为本”的千年教育下,“学问只是工具,利禄才是目的”的功利思想已经牢牢占据了人心,“撼山易,撼思想难”。科技强身才是大国崛起,国家强盛的标志,才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人必先知其所事者为何事,然后有欲善其事之心”,所以实现“中国梦”科技强身的当务之急:改变中国人的做事态度。
59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剧情] 穿裘皮的维纳斯 Venus.In.Fur.2013.720p.BluRay.DTS.x264
lcj2212916 2014-3-7 19:43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 马修·阿马立克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罗曼·波兰斯基 类型:剧情 地区:法国 上映时间:2013-05-25(法国) 片长:96分钟 又名:穿毛皮的维纳斯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演员的故事,她试图说服导演自己是扮演他新片中女主角的俯最合适人选。影片根据托尼奖提名舞台剧改编,全片只有两个演员:导演和女演员。这个舞台剧正是受那本知名虐恋小说VenusinFurs启发。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375510
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乔布斯游艇首次公开亮相:配备7台iMac
crossludo 2012-10-29 14:20
  乔布斯私人游艇“维纳斯”,长度达80米   船舱内部摆放了7台27英寸iMac   “维纳斯”的船艉   北京时间10月29日上午消息,在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去世一年多以后,他的游艇在荷兰阿斯米尔(Aalmeer)首次公开展出,其造型与《乔布斯传》中的描写的非常相似。   《乔布斯传》描述道,这艘游艇的模型和图纸显示,它的造型非常优雅,而且采用了乔布斯惯用的极简风格。柚木甲板采用纯平设计,没有任何额外装备。与苹果商店一样,船的舷窗很大,几乎从地板一直顶到天花板。主要的生活区有很多面玻璃墙,长约12米,高约3米。乔布斯特意让苹果商店的工程主管设计了这种特制的玻璃,使之可以为船身结构提供支撑力。这艘船由荷兰游艇定制商Feadship制造,但他生前仍在敲定最终设计。   从现有的图片可以看出,该船由Feadship的代工厂商之一de vries制造。另外一张图片则显示,该船以罗马爱神和美神“维纳斯”(Venus)命名。参与该船建造的每个人都获赠了一部iPod Shuffle,背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还写着一条感谢语:“努力的工作与精湛的技艺”。 据称,该游艇亮相时,乔布斯家人也在场。这艘船的外壳用铝制成,长达80米。另有图片显示了船舱内配备的7台27英寸iMac。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叫美?
热度 3 wyc 2012-10-9 09:22
博主回复(2012-10-9 09:17) : 《美学》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一门学问。 什么叫美? 齐白石说,艺术在似与不似之间。 苏东坡眼中的西湖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浓抹总相宜。 是杨贵妃美?还林妹妹美? 老百性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书为心画, 意在笔先。 郑板桥的竹是墨竹美?还是朱砂的更美? 是对称美?还是黃金分割美? 是完整美?还是维纳斯美? 哈哈! 非常有趣的话题! 愿与大家讨教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揭秘神奇双面猫:面部两侧细胞DNA截然不同
crossludo 2012-9-5 19:46
揭秘神奇双面猫:面部两侧细胞DNA截然不同 神奇双面猫维纳斯   北京时间9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一只名叫维纳斯的神奇双面猫成为了世界上最火的猫咪,它不仅在facebook上拥有自己的主页,而且它在YouTube上的视频短片也被人们点击了数百万次。看到这只三岁黄褐色小猫的第一眼你就会立马明白它为什么如此火爆:它一半脸是纯黑色、有着绿色的眼睛,而另一半脸却有着典型的橙色虎斑条纹和蓝色的眼睛。   一只猫怎么会长成如此神奇的样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猫科遗传学专家莱斯利-莱昂斯表示,她从未见过长得跟维纳斯一样的猫。莱昂斯说,“她确实非常非常的稀有,但是这件事情也能解释的通。”    维纳斯是一个嵌合体吗?   许多关于维纳斯的报道都把这只猫称作“凯米拉”。在神话故事中,凯米拉是由各种动物部位组成的一个大杂烩怪物。猫科动物嵌合体是因包含两种DNA细胞的猫体内的两种胚胎融合在一起所造成的。   莱昂斯解释说,“在猫类中,嵌合体并不十分罕见。事实上,大多数褐色花猫都可以算作嵌合体。独特的斑驳的橙色和黑色毛发表明这种猫细胞内含有一个额外的X染色体。但是母猫体内本身就有两个染色体,这意味着它们即使没有额外的染色体也可以拥有那种颜色的毛发。这就是说,维纳斯未必是一个嵌合体。   想要找出它呈现如此面貌的原因就需要对其进行基因测试。研究人员对维纳斯两边不同颜色皮肤进行了DNA采样,就像在犯罪现场进行调查取样一样。结果表明,从一边皮肤提取DNA检测结果明显不同于另一边。”    蓝色的眼睛依旧是一个谜   如果维纳斯并不是一个嵌合体,那么它如此令人惊讶的面孔是怎么回事?莱昂斯表示,“这完完全全是一种巧合。可能黑色色素在它一半脸的细胞中被完全激活,让其呈现黑色,而另一边面部细胞中的橙色色素被完全激活呈现橙色,并且两种颜色在身体的中间相遇形成了分明的界线。”   爱猫人士都在追捧维纳斯颜色分明的脸,但是大多都忽略了另一个亮点:它一只蓝色的眼睛。猫的眼睛通常都呈绿色或黄色,蓝色眼睛显然不是猫典型的眼睛色调。有一种拥有蓝色眼睛的猫叫做暹罗猫,但是这种猫的毛色大部分都是白色的。而维纳斯的一只眼球却只有边缘是白色的,而且身上也只有胸前一小块皮毛是白色。莱昂斯对此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她说,“这只小猫确实有一点神秘。”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忧伤还是快乐
imrbing 2012-5-1 23:10
如果月无阴晴圆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中秋之夜的温馨醉人;如果当初米洛修斯保留了美人如玉的双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维纳斯的万种风情;如果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蟾宫折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风雨途中披荆斩棘的大快人心;如果没有旅途中的种种凸凹,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幡然醒悟的成熟;如果红尘没有罪恶,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欺世之美;如果没有如果,我不知道活着还会不会有遗憾;如果只是如果,我们还得继续生活。坚强的笑在这个红尘,跟进那惊鸿一现的难忘,去争取那遥远的乌托邦!!!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输了被扇耳光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2-4-4 13:28
  千手观音对维纳斯说:亲,咱们打赌吧。   维纳斯:好啊,输了怎么办?   千手观音:被对方扇耳光你看行吗?
个人分类: 趣论|304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艺术的残缺之美【1】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2-2-29 06:47
艺术的残缺之美【1】
  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三宝里,两个是残缺的,其中那个最著名的就是维纳斯。   据那些讽刺大多中国游客不是游玩而是照相的游记中说,中国游客到了卢浮宫,抓紧按图索骥找到断臂维纳斯,然后咔咔按下快门,和古代的大美女合影几张,然后走出卢浮宫,走入下一个景点,再重复以上过程。而真要浮光掠影地看卢浮宫,也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更不要说认真看了,那需要好几天的功夫,而如果你又是一个艺术的门内汉(或女),也许一年的时间都可以在卢浮宫里出入不休。      而卢浮宫三宝里那副完整的就是《蒙娜丽莎》了,当然,这一宝是画,保持完整比较容易,而另外两个是雕塑,在久远的年代过后,从泥土里扒出来还能完整,那只能归功于奇迹了。   更有趣的是,我听说后来又在废墟中挖出了和卢浮宫里这件不完整维纳斯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而且双臂健在,并没有成为残疾人,好像说她的手臂放置在一个石凳上,云云,可是,大家对这个完整的却几乎产生不了任何兴趣,还是把卢浮宫这个当真宝来看。   人其实是喜欢残缺的,真的完美的东西,我们反而无法接受,我的解释是完美的东西是奉献给上帝的,世间的人无能力和资格享用完整完美的东西。   其实,非但卢浮宫,西方很多博物馆从废墟里挖出来的雕塑作品多是残缺不全的,俺去的各类艺术馆当然还不多,尤其是大英博物馆都没去过,不过猜测雕塑的残缺现象是世界性的。   这里给出几件残缺的雕塑作用,来自罗马。   一,坐着的缪斯(复制品,原雕塑来自罗马,为公元前一世纪作品)   二,大理石盆(来自希腊,公元一世纪作品)   三,兽首(俺觉得应该比圆明园大水法流落在外的那几个兽首的水龙头珍贵多了)      四,头、手臂和右腿缺失的人体,似乎胸前有绶带,估计是个英雄人物      五,头臂残缺的人体(来自希腊)   六,人体(换个角度看)   七,人体(再换个角度看)   八,鼻子不完整的头像   九,石柱   十,不完整的壁画   十一,头和右臂残缺的雕塑      十二,只有一只脚和裙子的雕塑残片   十三,五个人头      十四,不全的上半身      十五,残柱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7780 次阅读|21 个评论
20年前,那个孤寂的人
热度 1 jlpemail 2012-2-26 07:49
20年前,一个孤寂的人在个高寒地区服徭役.沉默的大山和它们的 谷地,囚禁了一群青春洋溢的人.他们如无底洞中的老鼠一样渴望阳光 和出路.阳光被三面大山遮蔽了,出路被看门狗守护着. 但总有设法出去的人,短期或者永远. 他属于不定期出外呼吸含氧量稍微高一些的空气的人.顺便也带回来一些书籍. 有难以理解的专业书,有执剑的维纳斯这样的用流畅的抒情笔法写的文学评论. 囚笼里,孤寂的日子,囚友的口头交流已经缺乏了激情. 孤寂的日子,造就了两个陋习.一个是洁癖,一个是书癖.前者是被养成习惯.是 夹皮沟最高领导的诡计----经常声称高官要来检查工作.穷乡僻壤,条件可怜,唯一 可以保持的是环境和个人卫生.墙面、桌面、地面、门窗、厕所、楼梯、走廊、厨房、 库房、仪器、枪支、车辆等等.这些都成了他们用干净的白手套预先检验和评比的条目. 尽管传说中的高官很少到来,可是他们的卫生保持得非常好.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唯一的受 害者,他不仅厌恶肮脏(标准较高)的人,也厌恶他认为(心底)肮脏的人. 着让他吃了太多的苦头,可是他不愿意改变。不愿意认同脏的环境、脏的人。 对于书籍的购买、收藏、整理、处理和销毁,占据了他的大量时间。他的书籍有 多少?不知道。在那个架子上?不知道。知道的是,某一本书一定是属于他的,因为 还记得选书的情景呢。那些在书架上定居的“佳丽”们,和阿房宫里的同类遭遇雷同。 她们是很难有机会被爱抚的。封面和封地那样“纯洁”,是无人喝彩的野蔷薇。那些佳丽们 满面尘土,有的内页卷曲,有的纸张发霉,焕发着别样的风采,流露着失落的表情。他的书架 是半流动的,不停地变换着方位。假如不是经常移动那些“佳丽”们,他一准和那些糊涂天子 一样,忘记了自己的拥有。直到蛮夷来借,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拥有昭君,还姓王。 许多假期里,他不是忙于挑书,购书,就是在整理书,和搬运书。他的书籍存放了三个地方。 间距六到六十公里。可以组装的书架也是他经常运输的。直到暑假散了架,他才更新它们。 10年后,他居然在京城看到了执剑的维纳斯的作者,还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但考军艺 文学专业研究生成了一句空话。 他搜集的文学书籍、杂志占领了他的五个书架。 用水灵灵的毛巾擦拭她们——书架上分别标注了杨、貂、王、西、赵。 他为书籍编号,用自己的方式分类。 20年后,一看见这些灰尘满面的佳丽们,他就不孤寂了。 他觉得很热闹。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6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舞蹈中的维纳斯
tarimriver 2011-8-5 14:51
舞蹈中的维纳斯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一些造型奇特的树木给人灵感启迪,激人上进。下面图中的枯树和维纳斯有些相像,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2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是去年的雪
LEIVI 2011-3-9 11:52
雪是雨的精灵。南方有雨,有淋淋漓漓的雨,有丝丝缕缕的雨,可南方没有雪,没有冬天的童话。   当我的背影在夕阳的余光中弥漫成你的夜时,最后的雪已融化,成你腮边的两行清泪,成我记忆中的一抹亮色。在北方之夜,雪是冬天的常客。唱着各自的洁白童谣,我们在雪中长大。那是一片足以使生命永恒的下午。我们面对着一旷野的雪竟沉默得不知所措。人踪鸟迹在尘世之外。雪从来没有这样纯洁过神圣过,我们谁也不忍踩上一脚。那时我们的生命还很浅很浅。我们还不懂得雪地上的脚印,就是走向春天的路。     等你在梦中听见了春天的淙淙水声,我已追随一条无名河,曲曲折折地流到南方。南方郁郁葱葱,可那不是我的相思林,生命中最初的情感总是在失落后方显得珍贵和永恒。遗憾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正像维纳斯的断臂。走在不落叶的南方大街上,我一身寂寞,一种人越多越孤独的感觉沿我身上的每个毛孔直刺我心灵深处。行色匆匆的生活似乎挤不出时间让人们以一种宁静悠远的心情去咀嚼爱情。婚姻以从未有过的惯性走向市场,爱情的结局常常是没有结局。夜在我无聊无奈中骤然深了。   我偏居在南方的一隅,沿墙角蛛网的纹路回想我一路的风烟蔓草,我的五脏六腑在隐隐作痛。在我将背影留给雪时,雪的温柔光芒已将我灼成今生今世也难以弥合的内伤。我很庆幸这种内伤,疼痛让我清新,让我在沉寂的生活中吆喝几声。照顾好了自己就是照顾了别人,这是你说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直到我孤身一人时,我才悟出你所说的那个别人的含义。你知道我是一个很容易牵挂的人,你怕我在异乡的路上因一步三回首而误了前程。你怕天凉了没人提醒我添衣。你没有说出一句令我热血沸腾的话,能听到我平平安安生活在没有雪意的南方的消息,你就可以拥着微笑入梦。   冬天的手永远也关不了南回归线的窗子。雪只能在忆念中漫天飞扬。可我从拂动的竹色窗纱上,能听出哪一缕是你的祝福,哪一缕是你心灵深处的呼唤。
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画展之《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莱达与天鹅》
热度 3 angelfish512 2010-8-24 13:24
除镇馆之宝《三博士来朝》外,此次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珍藏画展中有两幅作品的估价也是上亿,亦可数镇馆之宝,这两幅作品分别是《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莱达与天鹅》。画展中这两幅同为大尺寸的油画被放在一起,不仅因为这两幅作品都是描绘人体,更是由于这两幅作品的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才将它们并排挂列供观者欣赏、比较。 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 这幅画作出自著名画家提香之手,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性画家,被后人尊称为色彩大师。他将油画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向了新的阶段。在这幅作品中,美丽的维纳斯侧卧,佩戴着名贵的珠宝,爱神丘比特在其身后与之相拥,维纳斯与丘比特眼神交汇,充满爱意。维纳斯脚边有一只狗,象征着忠诚,狗的脚边有两支箭,希腊传说中,丘比特总是身背两支箭,一支金箭,一支铅箭,被金箭射中的人会坠入爱河,心生情愫,但若是被铅箭射中就会不幸爱意全失,妒恨相生。我想提香将这两支箭同画在一起而且叠置,可能寓意人世间爱恨情仇的交织吧。窗台上还有一只鹌鹑,暗示贪婪和多生多育。桌子下还隐藏着一只很容易被忽视的猫,眼神似乎有些诡异。 提香不愧为色彩大师,画作中维纳斯白皙的身体在暗红色的天鹅绒毯上被映衬得分外雍容高贵。她左手轻拿花与桌上的花相呼应,体现人物侧卧的一种随意放松的状态。浅金色的盘发和干净的面庞透出无尽的美感。细观整个维纳斯,身体不同部分的色彩有深有浅,反映出光打在身上体现出的明暗变化。我最惊讶于画家对其膝盖处颜色的处理,正常的皮肤颜色中透出淡粉色,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这幅经典画作中体现了提香对于色彩把握的游刃有余以及对细节诠释的完美。 莱达与天鹅 这张图片是网上search的,与真实的画作实在是相差甚远!完全无法比拟,本不想上传了,为了与上张做对比咬咬牙还是传上来了。 这幅《莱达与天鹅》是丁托列托的作品。丁托列托也是威尼斯画派的著名画家,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其父将他送到提香的画室学画,但仅十天就被提香送回了家。他们短暂的师徒关系仅仅维持了十天。此后二人便没有任何接触,丁托列托仍十分欣赏提香的作品,但提香再也未曾和他成为朋友。虽然两人的师徒关系并未延续,但我从这幅《莱达与天鹅》中似乎仍能看到《维纳斯与丘比特》的影子。 这幅作品也是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的,画中的女人是斯巴达王后莱达,众神之父宙斯爱上了她,便化身为一只天鹅去引诱她,亲近过后莱达产下了两枚双黄蛋,孵出了两男两女:双子卡斯托耳和波卢克斯及他们的妹妹,海伦及克吕泰涅斯特拉。双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双子星座的两神,而海伦则是那个引发了特洛伊战争的最美丽的女人。 画中丁托列托也不惜采用了大量的天鹅绒毯和暗红色的天鹅绒帷幔来烘托莱达美丽的身体。天鹅弯曲的头颈和微张的翅膀反映出宙斯向莱达极尽献媚的姿态,对于天鹅眼神的描绘也极其细腻。在色彩的运用上这位学生丝毫不逊于他的老师提香。 这两幅作品对人物的描绘都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纪的欧洲,人们也非常保守,不可能有专业的人体模特供画家绘画,那时画家对人体的描绘多半也只能出于想象。这两个人物的身体比例已经非常真实,而且对于这种侧卧姿势在身体上产生的纹理和肌肉的拉伸压缩,在画作中都能看得出,所以由此可见画家的精妙笔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24 次阅读|5 个评论
透过触觉和视觉感受维纳斯
罗帆 2010-5-18 09:34
早春二月,我们全家去武昌的湖北艺术馆看《触 觉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 在各种残障人士中,一直认为视障人最为痛苦。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却看不见。博物馆的艺术品展览遵循传统的请勿触摸参观模式,明眼人可以通过健全的感官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杰作,但视障人却无法感受。作为明眼人,我们是多么幸运。然而,欣赏艺术品不是明眼人的专利。对视障人来说,手就是眼睛,他们通过触摸也可以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 卢浮宫是世界上唯一将触觉教育列入展览规划的博物馆,并从 1995 年开始,针对视障观众成立了触觉艺术展廊。这个展区约 80 平方米 ,分主题展示用石膏或树脂等材质复制的卢浮宫雕塑馆重要藏品,让无法观看到大师作品的视障朋友,也有机会透过触觉来感受古代与现代雕塑。为了给视障观众创造接触艺术的公共空间,增进明眼人与视障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湖北艺术馆隆重推出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力求做到艺术品与公众的 零距离 。展品可触摸、可观赏,随意的手感触摸帮助视障观众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普通观众除了正常观赏外,也可以戴上眼罩用手感知雕塑作品的形体、质感和温度,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展览展出卢浮宫雕塑 18 件,以奋力、舞蹈、奔跑、飞翔、跌倒五个单元展出。作品为公元前二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经典雕塑的仿真复制品。《米洛的维纳斯》匀称优美,米开朗基罗的《叛奴》桀骜不驯,《英勇的战士》充满阳刚之气。 为求达到中西方文化对话的互动效果,湖北省艺术馆特别甄选了本地雕塑家的 6 件优秀作品对话卢浮宫,其中有铜雕《盲人摸象》、《屈原头像》等。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其寓意也许可以提醒观众全方位地触摸雕塑作品,充分体验。 该展由湖北省艺术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北京世纪坛世界美术馆联合主办,此前已在北京、福州展出过,武汉是巡展的第三站,之后还将赴香港等地展出。 找出 2005 年秋天在卢浮宫拍的《米洛的维纳斯》照片,请朋友们对比欣赏。 米洛的维纳斯 卢浮宫网站: http://www.museedulouvre.fr/llvr/collections.jsp 残缺的杰作重见天日 《米洛的维纳斯》雕像是 1820 年于米洛斯岛(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发现的,这座岛屿位于基克拉迪群岛的西南方。雕像于被发现的次年作为礼物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随后国王将其送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件作品从此便声名远播。雕像分几个部分制作完成,各部分分别经过雕琢,并由垂直的大理石砌入部分(如胸部以上、双腿、左臂及左脚)拼接而成。这种方法在古希腊社会广泛使用,尤其在公元前 100 年雕像的诞生之地基克拉迪群岛。雕像的双臂一直未能寻回。女神雕像原本戴有金属佩饰,诸如手镯、耳环、束发带等,如今只留下雕像身上用以固定首饰所穿的洞。此外,雕像可能曾覆以彩绘,但这些颜色今天已经消失殆尽。 一位神秘莫测的女神 这尊雕像被神秘的光环所包围。雕像失踪的部分以及象征物的缺失都为重塑女神的姿态并辨别她的身份带来了重重困难。象征物指传统上与诸神形象相关联的物品,以便能够确认他们的身份。因而,一些研究学者设想这尊女神雕像原本手持弓箭,代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其他研究学者则认为女神原本倚靠在一块柱子上,或是把臂肘支在战神阿瑞斯的肩膀上。然而,许多专家一致认同从雕塑半裸的描绘手法、形体的女性特征以及姿容丰韵,可判断这尊雕像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这也解释了为何雕像享誉世界的名称是《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 Aphrodite de M los ),或《米洛的维纳斯》( V nus de Milo ),维纳斯是古罗马人赋予女神阿弗洛狄忒的称谓。雕像中的女神可能手持苹果,隐喻阿弗洛狄忒与另外两位女神相争的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之人字样的金苹果,也可能持有一顶王冠或一面顾影自赏的镜子。但这尊雕像也可能是米洛岛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 古典主义艺术之承继与创新 女神雕像高傲的样子、匀称柔和的脸部轮廓以及淡定的表情,无一不符合公元前五世纪的审美观,这个时期也被美术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代;而对其发型及玲珑曲线的精致刻画,令人想起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的风格。然而,雕像也体现了稍后希腊化时代的创新,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结束于公元前一世纪。雕像融于立体空间,螺旋形的构造、滑落于胯部的褶皱衣裙,被刻意拉长的上半身以及瘦小的胸部,都是这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雕像裸露的光滑肌肤与深深嵌刻的衣裙褶裥营造的光影交错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813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