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讨论] 真空管里的自由电子、 玻印亭矢量
zlyang 2020-9-25 14:34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老夫聊发少年狂,电磁学,再想想,真傻傻问,看后请别狂。 丘成桐:“当你在一门课里面把基本功夫搞扎实以后,你就发现书里面很多是错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251601.html 真空管里的自由电子、 玻印亭矢量 (1)真空管里的一束自由电子,在运动中会发散吗? 假设真空中不存在其它的电场、磁场等,以及忽略引力对电荷的广义相对论效应等其它次要因素; 在真空中发射一束电子,不妨假设这束电子里各个电子的初始速度矢量相同。 由于这些电子之间相对静止,因此不存在磁力相吸(理想化之后),所以这束电子由于彼此之间的静电场排斥而逐渐分散开。这束电子在真空中运动的空间距离越远,分散的尺寸越大。即这束电子会变得“越来越粗”。 假如 考虑到周围电子的磁场作用,该束电子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会维持不变,即电子束不会无限制地发散。因为同向运动的电子之间的磁场洛伦兹力,是相互吸引的。该电子束发散的几何形状,直接与洛伦兹力、SI 旧的(2019年前)安培定义等经典电磁学的基础有关。 印象上述“推断”早有类似的实验观察吧? (2)玻印亭矢量,是纯粹数 学的形式,还是 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 建议采用下述物理实验进行判断。 对于直流和低频正弦交流电,同一根导线上串联两个相同的电阻。一个电阻处在自由的空间里,另一个电阻处在电磁屏蔽室里。 假如能流真的是通过“场 Poynting vector”传播,电磁屏蔽室里的电阻发热应该会有所下降? 交换这两个电阻,重复上面的实验。 电磁屏蔽室,可以采用软铁制作。可以打开的盒子上留3个小孔。为增加屏蔽的效果,可以将这些小孔用内壁粗糙的软铁管子进行改造。这些软铁管子可以按照螺旋管方式回绕360度或更多的角度。 其中2个小孔刚好让导线穿过,用于将电磁屏蔽室里电阻接入回路。另一个用于接入该电阻发热的温度测量装置。 请不要再给我理论了。 物理学,归根到底是实验科学! 正如丁肇中说:“ 不怎么办,继续做实验。 ” 参考文献: 李复龄. 相对论热力学的进展 . 物理学进展,1989,9(3): 362-38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LXJ198903004.htm 科学网,2018-11-16,国际计量大会重新定义“千克” 国际单位制迎来重要变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20020.shtm 人民网,2014-10-20,“J”粒子发现40周年 丁肇中:经验对我没有意义 http://edu.people.com.cn/n/2014/1020/c1006-25868925.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5802.shtm 谈到实验,现场有研究员问丁教授:“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怎么办?”“那就对了!”丁教授直截了当地回答:“实验与理论相同,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科学,只有推翻了旧理论,才能不断向前走。”曾经,在丁肇中实验的某一领域,专家们给出了200余种理论。有人问他哪个是对的、该怎么办?他回答:“ 不怎么办,继续做实验。 ” 进而, 丁教授 谈到:“ 经验,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专家,更没有意义。 ” 相关链接: 2020-06-03, 真空、温度是什么?电场、磁场在高温下会有变化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6255.html 2020-07-15,宏观点电荷激发出的磁场、电磁波判定实验原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142.html 2019-08-21,国际单位制 SI 的安培 2019 年新定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462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763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绪仁:为什么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引起肩关节疼痛?
GaoXurenKnee 2020-1-23 10:59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月23日周四。祝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260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专家,为了我们的患者,唯有每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相信持续的力量,将每天的平凡逐渐变成不平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今天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高主任您好!为什么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引起肩关节疼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每天处理很多肩关节疼痛的患者。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的原因是肺炎。 这其实是肺炎刺激了膈神经,膈神经是引起肩痛的原因。 膈神经是C4神经根前支的组成部分。C4神经根也对肩关节的皮肤感觉起支配作用。肺炎时,刺激会通过C4神经根放射到肩关节,出现肩关节疼痛。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Petchkrua W,Harris SA.Shoulder pain as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pneumonia in a stroke patient: a case report.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0 Jun;81(6):827-9. Thakore SR,Khasawneh FA.A 58-Year-Old Female with Progressive Cough and Right Shoulder Pain.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16;2016:3049298. Epub 2016 Oct 31. 蔡柏蔷,李龙芸主编.协和呼吸病学 上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02.914 刘朝晖主编;钟南山主审.临床肺部感染病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09.255 胡成平主编.呼吸病学住院医师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231 关键词: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咳嗽, 发热, 肩关节疼痛 高绪仁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中国 江苏 徐州 肩关节专家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16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习一病例:58岁女性逐渐出现加重的咳嗽及右肩关节疼痛
GaoXurenKnee 2020-1-22 22:07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月22日周三。祝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259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专家,为了我们的患者,唯有每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相信持续的力量,将每天的平凡逐渐变成不平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上图:2020年1月22日周三,膝肩髋关节关节镜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及康复专家高绪仁响应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就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号召,戴口罩出门。抗击病毒,人人有责。清洁卫生,从我做起。敬畏生命,不抱侥幸心理。 今天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高主任您好!现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容乐观。请问临床上有没有肺炎患者引起的肩关节疼痛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答案是: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德克萨斯州Sanket R. Thakore和Faisal A. Khasawneh医生在2016年的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加拿大感染性疾病与医学微生物杂志)上报道了一名58岁女性出现逐渐加重的咳嗽和右肩关节疼痛的病例。 这名58岁的女性患者2年前曾经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过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该患者出现咳嗽、吐褐色痰并且右肩关节疼痛。在过去两周中,该患者的症状越来越重。但是没有发热、没有冷颤及气短现象。患者否认胸痛、呕吐或腹泻。也没有头痛、昏迷或癫痫现象。 该患者2年前曾经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过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之后得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而后采用激素和霉酚酸酯治疗。在家的用药包括:强的松、霉酚酸酯及氨苯砜。 该患者的CT检查显示如下。 上图:右侧紧贴胸壁的空洞结节病灶。 上图:CT检查显示右侧空洞结节病灶逐渐增大,并且出现了双侧肺泡混浊。 细菌培养显示是格兰染色阳性的诺卡氏菌。 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患者选择姑息疗法,自动出院。 肺奴卡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比较难。 奴卡菌病(Nocardiosis)是奴卡菌属引起的局限或播散性化脓性感染和肉芽肿性病变,并可经由血道播散侵犯至其他器官,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3w以上)经过,以慢性多见。奴卡菌病主要包括肺奴卡菌病、播散性奴卡菌病、蜂窝织炎、足菌肿、角膜炎等。主要致病菌有星形奴卡菌(N.asteroides)、巴西奴卡菌(N.brasiliensis)或豚鼠奴卡菌(N.caviae)等。其中,星形奴卡菌引起的占80%以上。 奴卡菌病呈世界范围分布,动物也可感染。最早由Nocard于1888年报道了牛的奴卡菌病,又译诺卡菌,Eppinger在1890年首先描述了人的奴卡菌病。 此病既往甚为罕见。近年来,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CD4250/μl)、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或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中,奴卡菌病的发病有所增加。 在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大约有1000例,其中85%的病例是肺奴卡菌病和(或)播散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的患者中发病率不尽相同。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发病率为0~20%,骨髓移植的患者中发病率为0.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8%。我国各地均有散发病例的报道,实际发病情况不详。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药物对奴卡菌病有确切的预防作用,关键在于增强人群体质,同时,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伴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要警惕奴卡菌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通过这次武汉肺炎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微生物的世界了解的还是太少太少,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实践。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Thakore SR,Khasawneh FA.A 58-Year-Old Female with Progressive Cough and Right Shoulder Pain.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16;2016:3049298. Epub 2016 Oct 31. 蔡柏蔷,李龙芸主编.协和呼吸病学 上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02.914 刘朝晖主编;钟南山主审.临床肺部感染病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09.255 胡成平主编.呼吸病学住院医师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231 关键词: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咳嗽, 发热, 肩关节疼痛 高绪仁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中国 江苏 徐州 肩关节专家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应用大家谈|发热的石墨烯油画
热度 1 wuyuefeng 2016-10-6 08:28
《石墨烯学堂》之第十三讲 石墨烯加热油画是指在油画外面加一层石墨烯发热膜,从而可以使这幅画变成一个取暖器,据介绍这幅画几秒之内表明温度就能上升至70度左右,很多人有疑惑,画的温度这么高,真的不会自燃么? 图片来自互联网 石墨烯加热油画的原理跟上一节中跟大家所介绍的护理发热服基本是一致的,具体就不再赘述了。如果说两 者有什么区别的话,一个走的是智能家居概念,另一个走的是智能可穿戴服饰概念。 在石墨烯加热油画之前,碳晶加热的电暖产品已经在市场上活跃了,此外,也有利用炭纤维作为发热电阻的。总体上而言,都是将电能快速转化成远红外的辐射热。当然,相比于电热腰带,石墨烯油画的功率可是要高的多了,毕竟后者要替代空调加热,耗能肯定不低的。并且在敞开的空间里,散热肯定比贴身环境下要快得多了。 至于自燃倒还不至于:由于发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所以热源的温度在远低于纸类燃点的情况下就能起到不错的保温效果了,并且油画本身也不是简单的纸质材料。当然,虽不至于自燃,但还是要注意防止儿童在不明情况下触摸烫伤。 那么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不用空调,而要用石墨烯电热画呢?第二,为什么要用石墨烯作为发热电阻呢?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业内比较统一的观点就是空调在制热的时候产生的暖空气,密度更低,所以会往上层空间走,但问题是人通常都在空调的下方,所以导致冬天里腿和脚往往难以被充分温暖到。而电暖产品通常都是安装的比较低,电暖最主要的产品是地板,油画其实反倒是小市场;所以,业内宣传的说法就是一直从脚暖到头啊。其实,油画之类的电暖产品应该是胜在灵活,在你冬天办公的时候可以在身边放上一块,保证自己周围三尺之地有温度就足够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关于第二问题,为什么用石墨烯呢?其实跟上一节中的内容相似,具体去参考前面的介绍吧。事实求是的讲,除了石墨烯,其他炭材料当然也可以作为油画背后的发热源了,并且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柔性和弯曲问题。 本词条由昂星科技团队编辑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石墨烯的知识与趣闻,欢迎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个人分类: 石墨烯学堂|123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名医生的一次感冒高热旅行
热度 7 liyikui 2016-1-27 06:38
2016 年 1 月 23 日星期六,北京城迎来近年来少有的零下 16 度的低温客。下午 5 点多,在经历了 10 多个小时的旅途回到家里的时候,我感觉到极度的疲惫、晕眩和头痛,以一名医生的经验我知道自己感冒了,原因是外受风寒加旅途匆忙。 一、感冒高温来了,如何办? 就自身的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判断应该做几件事,第一是尽快满足饥饿的胃,早上 8 点早餐后,还欠的午餐帐,到了该还的时候了;第二,做好应对可能到来的 39 度热,准备两个被子。第三,尽快休息,尽快恢复疲惫的身体,不耽误周日上午的门诊。很快感觉到身冷,冷的越来越重,此时体温不高。喝了一碗酸汤,顿时全身热起来,还出了一些微汗感觉很舒服。但是也就是 5 分钟时间,随后寒冷又来了,于是赶紧上床休息,上床的时间的晚上七点,寒冷在增加,全身也感觉到酸痛,尤其是头和背部、手臂和脚踝,此时体温还不高。身体的疼痛在增加,需要不停的翻身才能缓解。一个小时后感觉身冷更重了,也开始发热了,随着疼痛的增加,翻身减痛的频率也明显增加。半小时后就上升到了约 39 度(没有用体温计测量,根据去年冬天发热时测量的 39.2 温度估计),温度升上去之后,难受程度在进一步加重。 二、降温了 根据我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不需要采取降温措施,大约烧上 3 小时左右会退下去,去年和前年冬天都有相同的经历,也都是在没有采取任何物理和化学方法的情况下 3 小时左右退下去的。现在就是通过不停的翻身减少疼痛,熬时间等退烧。过了一段时间觉的冷的感觉明显减轻,看看时间是晚上 11 点半,虽然疼痛还在增加,但是我知道,明天的专家门诊不会耽误了,凌晨 3 点多钟,疼痛也明显减轻了,为睡觉做准备,我把 ipad 闹钟定在了 5 点半,随着翻身减少渐渐的就睡着了。 三、照常工作 一觉醒来,感觉身体还是酸痛疲惫,闹钟还没响,心想看看几点了,还能再睡多大一会儿,一看 ipad 已经 6 点 31 分,是闹钟响了没听到。也顾不上身体的酸痛了,马上起床,准备到上班去。两个学生已经在诊室等候了,两个学生看到我就笑,说终于见到李老师保暖衣了。从早上 7 点 50 分,期间号满后加了 2 个号,直到坐到中午 11 点四十分处理完门诊所有患者,近四个小时里对患者病情的处理没有受到感冒的影响。只是门诊之后,更觉得疲惫。 12 点还有一个好大夫网站预约电话咨询的患者需要处理。电话咨询后又在好大夫网站给患者贴上处方,嘱咐用药方法后将近一点半回到家里。回到家里主要任务就是休息,由于疼痛还在,还是需要翻身减轻,不过比起昨天晚上要好很多。 到了周一早上起床时就只能感觉到轻微的疼痛,周一晚上基本就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了。此次的感冒高热旅行到此就完成了。 相信一定还有更多的朋友有此经历,您是怎样处理的?静养休息,物理降温,中草降温、化学药降温,无论您用了什么方法,只要适合您就是好方法。 我的方法您可以试试吧(首次尝试需要有医生看护)。 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一次感冒高热的经历,由于平常多喜欢一些体育锻炼,比如:前年完成了北京马拉松赛全程赛,去年完成了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全程赛和北京马拉松全程赛,自己身体状态感觉还可以,相信感冒高热不吃药也会好,虽然过程有一些痛苦,但是也算是一名医生穿越做患者,体验一下一名不借助任何医生和医疗手段的感冒患者的感受。尤其是 2013 年以来的几次感冒高热过程都很相似。因此,就做把这次的感冒高热的经历记下来,敬请指正。我也聊做一次小小键盘侠。 2016年1月27日
520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碳纤维导线(发热用)
WanghuataoHIT 2014-7-25 10:45
1. 介绍 还记得爱迪生尝试过的电灯丝么,其中就有 炭纤维 发热体是碳纤维(8000-10000小时寿命),外层是石英玻璃(抗热震性能非常好) 2. 视频 碳纤维发热体 碳纤维取暖器 碳纤维取暖器防水
个人分类: 科普|0 个评论
中国抄公报关于退烧药的垃圾科普
热度 2 fs007 2011-3-13 11:52
寻正 在2011年3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方舟子的《退烧药是怎么发现的》一文,该文抄袭了方舟子2009年5月18日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的《科学史上著名公案——谁发明了阿司匹林?》一文,抄袭部分见附件一。《中国青年报》经常登载方舟子的抄袭剽窃文章,故而戏谑之为《中国报公报》,因为方舟子曾经自嘘为文抄公。 方舟子自夸为“生物医学专家”,然而,他的科普错误成堆,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科学爱好者稍加考量即可识别的错误。《退烧药》一文存在大量的科学错误,有的是常识性的,有的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显然,这些错误都不是一个生物化学博士应该犯的错误。常识性的错误则不是《中国抄公报》的科学编辑应该忽略的。我在此一一揭露,帮助科学爱好者学习批判性思维,也警示媒体从业者需要更多的专业精神,不然,就成了科学上的笑话。 基本知识:发热(Fever),又称发烧(Pyrexia, Controlled hyperthermia, Febris)指人体在外源性或者内源性的致热原(Pyrogen)的作用下,将体温调至正常范围 以上(腋温37.2 ℃,口温37.7 ℃,肛温37.5 ℃)。人体调节体温的控制中心在下丘脑前部(Anterior Hypothalamus,AH)的视前区(Preoptic Area,PO/POA)。外源性致热原是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成份直接刺激到体温调节中枢,当然,这样的成份也可以直接摄入,透过血脑屏障而起作用。内源性的致热原则是机体在针对病原进行免疫反应时产生的,有增强免疫反应的作用,但也未必总是如此。与发热相关的,是过热(Hyperthermia),这时机体温度超过体温调控设定状态,比如你机体设定为37 ℃,但你体温却有37.3 ℃,那么你就过热。过热最常见的是中署(Heat Stroke),机体有热排不出去,造成生理功能障碍。 错误列举: 1. 发烧都是有原因的 ,最常见的原因是病菌、病毒感染。在病原体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所以应该是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而不是简单地强行退烧。 发烧当然是有原因,从理论上说。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发烧总能找出原因来,很多的发烧找不出原因来。体温升高超过41℃就称为高热(Hyperpyrexia),有生命危险。方舟子作为科学爱好者,跟医学执业人员讲发烧都是有原因的,未免是鸡同鸭讲。 2. 很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都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发烧一两天 ,免疫系统把病毒杀得差不多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 诚然多数成年人感冒发烧只有两天就会退烧,但若是患流感就不是那么幸运了,发烧时间可以显著延长,即使是感冒,儿童也可以超过4天。免疫系统一两天就把病毒杀得差不多了?方舟子家的基因与众不同。即使是感冒,发生感染后一周之内都可能在排病毒。人体体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调动信号,如果免疫系统占上风,不必要继续调动,体温就会下降,否则,体温会处于持续调动状态。免疫系统的调动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病毒感染大多数需要数周,慢性病毒感染需要数月才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或让免疫力达到高峰。 3. 但人们总是觉得一旦发烧就不得了,即使还没到高烧的地步也总想马上就把烧退下来。古人对发烧更是如临大敌 ,毕竟他们已见过太多的病人是在发烧中去世的,不知道是病菌、病毒杀人,而以为是“不明高热”杀人。 方舟子在这里想像古人实在是让人笑掉牙。引用一句据说是希波克拉底的名言:“让我拥有让人发烧的能力,我会治愈任何疾病!”跟另一个历史狂人说给我一根杆,我要挠动地球有得一比。热疗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即使是中国普通人,就没听说过发汗或者捂汗法么?如临大敌?缺乏生活常识。 4. 找来找去,发现吃柳树皮退烧最有效,吃了以后往往烧很快就退了,真是立竿见影,用不着等第二天。 这是方舟子缺乏生活常识的又一例证。柳树皮有那么好吃吗?如果吃了就退了,立根竿竿就见影影,哪还用得着人类历史上不停地重复发现它的作用?我敢打赌,下次方舟子感染流感,吃上一框柳树皮未必有效。麦克拉根(Maclagan)的时代,发表文章多是案例,而他就提供了八个案例作用他推介水杨苷的基础。猜猜高度纯化的水杨苷几天能退烧?起码三天。在1884年,纽约的麦(Charles H. May)医生针对水杨酸等药品临床研究,病人多达271位(其中用水杨酸者110位),猜猜几天退烧?五天。柳树皮用不着等第二天?生活中试用过阿司匹林的就写不出这么愚蠢的科普。 5. 这是西方人发现的。 方舟子写乙酰水杨酸,自己都装腔作势地称水杨酸是柳酸,难道不会查查水杨究竟是什么意思?柳树皮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几乎各个文化都独立地发现过它的作用。 6. 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 方舟子写科普只能照着原文译,尽管有时还会译错,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一旦方舟子为掩盖自己抄的痕迹来点创造,他就满嘴胡说八道。水杨酸与水杨苷同质,水杨苷是前体药,在体内仍然会分解为水杨酸起作用,二者药效一样。事实上当年麦克拉根医生就只推介水杨苷,认为水杨苷更好。他后来做过实验,不喜欢水杨酸是因为杂质太多。 7. 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 方舟子的恶习是抹煞前辈们的历史贡献,有姓有名的人,在他的臭嘴中变成了模糊的人影——这是当初他抄袭科学杂志时,科学杂志捏着鼻子说他的写作根本不符合科学规范的根本,可惜方抄公见识有限,永远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老外对着他的科普捏鼻子。这里他说的是科尔勃(Hermann Kolbe)。科尔勃虽然在1860年人工合成了水杨酸,科尔勃在等到1874年才有机会在自己较为有余钱的学生家中发明可大规模生产水杨酸的办法,据说实验是在这位同学家里的厨房中做的。这位同学叫冯埃登(Friedrich von Heyden),他办的厂也是首次对阿司匹林进行商业开发的,可惜只喝了汤,肉都被后来居上的贝尔(Bayer)公司吃了。方舟子大嘴一张,水杨酸广泛使用提前了20年。 8. 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 “中强酸”又似乎是中国人的发明——没有道理的发明。水杨酸pKa为3,也就是说只有千分之一的电离水平,是名符其实的弱酸。在化学中有近强酸的概念(Almost Strong Acid),指那些接近强酸电离程度的酸(pKa接近-2,多小于-1,也就是十有八九要电离的酸),有时可以把它们当强酸。酸的腐蚀能力并不完全跟酸性强弱相关。 9. 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以为这是由于其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 瞎扯。当时多用水杨酸钠,水杨酸是弱酸,那么水杨酸钠就是碱性。避免水杨酸的酸性纯属方舟子化学常识欠缺的想当然。事实上当时针对已知物质或药品进行乙酰化是一种发明新药的常规途径,贝尔公司的大部分药就是这么搞出来的,阿兴格林这个化工发明家就是乙酰化寻求新药新材料的高手。 10. 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 又一让人暴笑的无稽之语。德国的染料业还没怎么开张,居然开始衰落,方舟子对历史的无知,让他不抄就错。1856年柏金(William H. Perkin)才发现一种紫色染料,命名为锦葵精(Mauveine,又译作一品葡萄青),他开创了合成染料工业,到19世纪80年代,仅仅20多年就衰了?德国染料工业发达,到一战时,美国人还依赖于德国染料,合成染料业到现在恐怕都没衰,方舟子的学识与脸皮倒是衰得快。合成染料与现代制药是同时发展起来的,贝尔公司可不存在转向的问题。 11. 拜尔公司因此成功转型,演变到现在,竟成了德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方舟子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这么一句话。贝尔公司离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还差得远呢,它也算不上德国第一大的制药公司。德国还有一家叫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的公司比贝尔的药业发达,贝尔只有一半的业务在制药,因此它比不过这一家公司。全球来排,贝尔排十几位去了。 12. 其中一种是前列腺素E2,它能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位于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 ),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这样我们就发烧了。 方“生物医学专家”又缺乏医学常识了。在人体,有一个叫视丘的结构,就是丘脑,在历史上,著名医家盖伦将之命名为Thalamus,取内室储存室之意,认为其中储存了生命精华,这个结构与视神经相连,故而又称Optic Thalamus,即视丘,隐约有生命精华通于眼的意思。体温调控中心在下丘脑(Hypothalamus,即丘脑下部结构的意思)的视前区。视前区估计是根据与视神经束的关系来命名的。 13. 其他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 呵呵,很想向方舟子讨教一番,哪种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怎么个传递法?前列腺素能使痛觉感受器更加敏感。 14. cox1平时在各种细胞中就很活跃,它催化合成的是“好”前列腺素 ,促进胃粘膜保护层的形成。……只有cox2才在病原的刺激下合成那些与发烧、疼痛和发炎有关的“坏”前列腺素。 方舟子的瞎扯很搞笑,作为生化博士,懂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么?哪些前列腺素是“好”前列腺素啊?哪些又是“坏”的?能不能列举一下?Cox1是机体的基本的前列腺素的合成酶,而Cox2多为炎症激活,两种酶产生的前列腺素都差不多。前列腺素种类繁多,而且概念混淆复杂。最严格的说法前列腺素指Prostaglandins,更进一步的指Prostanoids,甚至可以代指所有花生酸类物质(Eicosanoids)。学界谈“坏”前列腺素,多指环氧合酶途径合成的广义的前列腺素,而“好”前列腺素则指经脂肪氧化酶途径产生的脂氧素(Lipoxins)。在大类的“坏”前列腺素中有好的前列腺素,在大类的“好”前列腺素中也有坏的前列腺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相对含量。 15. 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个缺点,在周围有过氧化物时会失效,而在发炎的组织恰恰有很多过氧化物,所以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用来退烧镇痛,不能用来消炎,无法用来治疗关节炎。 方“生物医学专家”再次地表现出极度地缺乏生活常识与医学常识。关节炎90%以上是骨关节炎,又称退化性关节炎,是关节劳损与消耗的后果。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线药物,首选药物。关节炎太常见了,所以我说方舟子缺乏生活常识。 16. 在1969年面世的另一种著名镇痛解热药布洛芬和阿司匹林一样可以消炎,也同时抑制cox1和cox2,只不过它抑制cox2的能力比抑制cox1强得多 ,所以在小剂量时没有胃痛副作用,但剂量大了就不行了。 方舟子把生物化学博士的脸都丢尽了,你再无知,也不能表现得对生物学知识很无知呀!布洛芬之所以胃肠道反应小,因为它是布洛芬,你方舟子把机理搞清楚了,还用得着抄科普换生活?我举一篇专业文献,16年前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姜*文(John Vane)大师等人对阿司匹林与布洛芬等药品抗环氧合酶的测定,其结果如下: 环境_______________阿司匹林___________布洛芬(敏感度之比Cox1/Cox2) 破坏细胞______________25_______________53 纯酶__________________42_______________46 50%全抑制浓度________166______________15 17. 其实这种药物早就有了,那就是在1953年上市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而不影响cox1的活性,所以没有胃痛的副作用,由于有这个优势,它逐渐取代了阿司匹林成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一个更让方舟子支持者脸红而不烫的事实是,所谓的对乙酰氨基酚只抑制Cox2而不抑制Cox1也是瞎扯。在姜*文等人一文中,他们测过该药对Cox1与Cox2的全抑制能力,居然测不到Cox2的50%的全抑制浓度,只有30%的全抑制浓度,用这一浓度比,Cox1的敏感度是Cox2的7.4倍。即使是另有研究表明Cox2对对乙酰氨基酚更敏感,Cox1仍然是要受它抑制的。稍有生物化学常识就知道针对两种结构相近的酶一种不起作用,另一种起强烈作用是不可能的。 18. 所以人们还是希望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的药物,也陆续找到了一些。但是它们没有胃痛的副作用,却可能有别的副作用…… 有了前面的讨论,就知道方舟子在这里的发挥不靠谱得很,几乎不可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而不对Cox1起作用的物质。事实上,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中,也只有罗非柯克西布(Rofecoxib)被确切证实在胃肠道副作用上低于其它环氧合酶抑制剂,但不表明没有胃肠道的副作用。 后记:环氧合酶机制只能部分地解释这些药物的作用,许多的理论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科普作者急于把待证实的理论当成事实“科普”给民众,是浮躁的,有违科学精神,这种做法结合常识性的错误,就成了科普作品的致命伤,成了科学笑话。科学爱好者都应当极力避免,更不要说有关专业人员了。 附:抄公报方舟子原文(自我抄袭部分染成脸红的红色) 退烧药是怎么发现的 方舟子 我曾经和一位名老中医的儿子在电视上就如何验证药物的疗效做过辩论。据他说,他家祖传的绝招是治疗“不明高热”:“有不明高热的病人送到我家来,包你第二天就退烧。”中医并不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对他们来说发烧都属于“不明高热”。事实上,发烧本身并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发烧都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菌、病毒感染。在病原体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所以应该是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而不是简单地强行退烧。很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都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发烧一两天,免疫系统把病毒杀得差不多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此前如果碰巧服用了某种药物,当然就觉得其退烧效果非常灵。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对身体也是有害的,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但人们总是觉得一旦发烧就不得了,即使还没到高烧的地步也总想马上就把烧退下来。古人对发烧更是如临大敌,毕竟他们已见过太多的病人是在发烧中去世的,不知道是病菌、病毒杀人,而以为是“不明高热”杀人。所以,大概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寻找退烧药的努力就开始了。 以前只能从植物里找。找来找去,发现吃柳树皮退烧最有效,吃了以后往往烧很快就退了,真是立竿见影,用不着等第二天。这是西方人发现的。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此后柳树提取物一直被收入西方药典。到了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试图从植物药物中纯化出有效成分。1827年,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杨苷被分离、纯化了出来。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 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以为这是由于其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拜尔公司是建于1863年的一家化工小公司,原来主要是生产染料。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 ,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它将乙酰水杨酸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虽然阿司匹林仍然有导致胃痛的副作用,但是退烧、镇痛、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风靡全世界,成了最著名的化学药物。拜尔公司因此成功转型,演变到现在,竟成了德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阿司匹林在体内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原来,病原体进入体内后,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会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其中一个反应是环氧合酶(简称cox)催化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生成各种前列腺素,其中一种是前列腺素E2,它能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位于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这样我们就发烧了。其他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 。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生成,相应地就起到了退烧、镇痛和消炎的作用了。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人约翰•维恩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后来发现环氧合酶至少有两种,分别称为cox1和cox2。cox1平时在各种细胞中就很活跃,它催化合成的是“好”前列腺素,促进胃粘膜保护层的形成。阿司匹林阻止了这些“好”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了胃粘膜保护层,导致胃出血,所以才会造成胃痛。这样阿司匹林副作用的真实原因也找到了。只有cox2才在病原的刺激下合成那些与发烧、疼痛和发炎有关的“坏”前列腺素。于是人们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种药物,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但不影响cox1的活性,这样不就是一种不会有胃痛副作用的理想的退烧、镇痛、消炎药吗? 其实这种药物早就有了,那就是在1953年上市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而不影响cox1的活性,所以没有胃痛的副作用,由于有这个优势,它逐渐取代了阿司匹林成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个缺点,在周围有过氧化物时会失效,而在发炎的组织恰恰有很多过氧化物,所以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用来退烧镇痛,不能用来消炎,无法用来治疗关节炎 。在1969年面世的另一种著名镇痛解热药布洛芬和阿司匹林一样可以消炎,也同时抑制cox1和cox2,只不过它抑制cox2的能力比抑制cox1强得多,所以在小剂量时没有胃痛副作用,但剂量大了就不行了。 所以人们还是希望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的药物,也陆续找到了一些。但是它们没有胃痛的副作用,却可能有别的副作用,甚至是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退市的罗非昔布,以及由于有肝毒性最近在国内引起风波的尼美舒利 ,就都是如此。要找到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完美药物,是一项艰难的使命。 2011.2.28 (中国青年报》2011.3.2)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434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什么是发热待查?
xupeiyang 2010-12-20 09:54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用医学术语表达就是不明原因发热(FUO)。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以上,经住院常规检查一周以上仍然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 发热待查的原因: 1 感染性发热(50%) 2 肿瘤性疾病(10%-20%) 3 风湿结缔组织病(20%-30%) 4 最终诊断不明者(10%) 发热伴随哪些症状:   寒战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革兰氏阴性杆菌血症、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结膜充血 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肝脾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结缔组织病等。   关节肿痛 常见于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等。   皮疹 常见于麻疹、猩红热、药物热等。   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等;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脑出血、巴比妥中毒等。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3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说发烧可以吗?与丛远新博友讨论
热度 2 wangdh 2010-5-18 13:46
这样说发烧可以吗?与丛远新博友讨论 先说:丛远新博友息怒。 午饭后发现一条丛远新的留言: 王 老师,您帮评评理吧,看科学网都成什么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679 赶紧点击链接,读读 远新 博友的文章。 读完了, 觉得有必要说几句外行话 (没有认真思考啊!)。 1. 我不是医生,我没有学过医学。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医学,相信有良知的医生。当然我们要相信科学。 2. 发烧(发热):发烧就是体温超过了正常的体温。发烧的原因有很多这个结论是肯定的。恒温动物(包括人类)体温调节的机理很复杂,简单说是身体产热和散热这两个过程平衡的结果。哺乳动物正常的体温 37 度摄氏度左右 (当然为什么是这个温度,本身就是个谜),也有高的( 40 度左右),鸟类的体温普遍高,在 40 度左右吧。 3. 如果发烧,不能随便吃退烧药是对的,但是挺着不检查、不吃药,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相信医学,相信好医生。相信科学的医学,相信有经验和良知的医生。 4. 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思考和分析。但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马上就(希望)可以运用的,尤其是医学研究。实验研究的结果是有局限性的,实验结果是需要重复的,是需要在不同条件下重复的,也是需要不同样本(取样很重要)的 不可以随便按照一篇研究论文的结论来解决人命关天的事情。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是有极限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我的观点说完了。不知道 远新 博友可同意? 再闲聊几句外行话 : 读博士的时候,看过一本书《我们为什么生病》(推荐有兴趣的博友读读,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从进化的角度阐述了疾病的产生原因,也建议一直排除进化论的医学院应该开设《进化生物学》课程,当代的医生应该懂点进化论。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叫:《达尔文医学》。 所谓的发烧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有适应意义的。一般的病菌如果是适合在机体的正常温度范围内(如 37 度左右)生存的话,那么动物通过升高体温是可以杀死病菌的。所以,一旦感染发生(各种原因),机体的温度会自动上升,从进化上说这是机体的适应行为,是一种应激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所以,适当的高体温对于受感染的机体是有利的。如果这个时候退烧,那些由于温度升高还没有被杀死的病菌会重新焕发青春,并且这次反攻的势力已经大大加强了,一般的升温已经不起作用了,一般的药物也不起作用了(短时间内,这些病菌已经经过了几次自然选择!能够活下来的就是精兵强将,个个是精英!)。这就是,说医生在没有确诊发烧的原因之前,随便退烧,有些时候是有代价的;确诊后,烧退下来了,随便停药也是有代价的。 但是,高温对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是有很大影响的,如脑。如果体温超过一定的高度,很短的时间内,高烧会致命或把大脑烧坏。所以,善良贫穷的劳动人民在这这个关键时候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物理降温,用毛巾蘸凉水放在额头上。这种方式农村出来的人都应该有过这种体验。发烧的时候,首先要保护大脑!农村里有些孩子就是家长不懂,孩子发烧把脑子烧坏了。唉,孩子倒是一生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父母确是度日如年。低烧,物理降温是可取的。长时间的高烧,是需要看医生了,大脑受不了。 最后说句不负责任的话: 幼儿、儿童、青年、老年人的体温不同(男女也不同),耐受极限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幼儿体温 38 度左右,应该不是高烧,物理降温是很有效果的;但老人在这个温度就要重视了。孩子一发烧(按照大人的标准),就奔向医院打点滴,忙着退烧,需要慎重。要理性、冷静。科学对待,冷静面对,理性分析,是应该的。 一个好建议 : 有病(发高烧)找大夫,别扛着。 懂点医学是很有用处的,懂点科学也很有用。 隔行如隔山,这个理咱也别忘了。 江湖郎中,不可信。 道听途说,不可信。 下午还很忙,匆匆写几句,算是没有发烧的胡言,请博友们别误读。 再说一遍: 俺不是医生,不懂医学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6404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