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负责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负责任

相关日志

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
热度 8 sibscas 2017-11-28 23:59
iNature : 良好的导师不仅对职业成功至关重要,而且是推动创新和大学健康发展的关键。 大学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教导教师如何指导和确保指导质量。 本文作者 1 介绍 当我是一名学生时,我经常想像有一天会有自己的实验室,会有什么乐趣。在那里,我可以跟随我的好奇心,研究任何让我感兴趣的问题。幸运的是, 20年前, 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我在斯坦福大学有我自己的实验室,并且能够研究神经胶质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神秘角色。我不能告诉你这些科学研究多么有益,而且我觉得有这样的机会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然而,我从来没有想过像一个学生一样有趣,同样有益于指导学生做自己的实验。指导如此多的有才华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非常荣幸。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对于一位优秀的导师很少谈论。这就是我想在这里谈论的。什么是好的导师,怎么找到一个? 作为一名学生,我喜欢向年轻科学家们提供一些建议(Ramóny Cajal,1897; Medawar,1979)。这些精彩的书籍着重于如何做优秀的科学,但是如果说是选择一个优秀的导师的重要性,那么他们谈论的并不多。指导的重要性有时被写在这些书上(Kanige,1993; Lee et al。,2007),尽管我年轻时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现在我年纪大了 , 我经常反思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得益于哈佛大学博士导师的选择 。 我现在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选择了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几乎随机,而且肯定不是明智的。通过纯粹的愚蠢的运气,我碰巧选了一位精彩的导师。本着这个精神,我写这篇关于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的指南。这是我希望有人在我进入研究生院的那一天交给我的指南。我写了一些令人震惊的话,因为我当然不是诺贝尔奖得主,如Medawar和Ramóny Cajal。但是,正如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一样,真正的大奖正在享受科学的发展,这是我赢得的一个奖。我希望我的学生和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科学家 - 也赢得胜利。 亲切的指导学生 那么为什么有才华的学生成为科学家,而其他人却没有成功?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吸引我的问题。我每天都在看我周围。从小就一直爱科学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院,但其中一些学生离开,没有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不知何故失去了对科学的热忱。我会在这里辩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好的研究导师是关键。可以肯定的是,许多学生在研究生认识到,另一个职业选择更吸引他们,并高兴地转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但是,在这里,我向大型研究生发表了意见,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人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行业领域,还是在其他方面。 首先,让我提一下学生永远不应该做的事情。导师不应该被选择,只因为他或她是您大学的研究人员,恰巧在您认为最感兴趣的精确重点课题(通常是在本科实验室工作)上工作。根据我的经验,这正是几乎每个研究生做的!请记住,如果您喜欢解决“谜题”,就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会有许多不同的“谜题”,你会发现同样有益的工作。虽然我研究大脑,我相信我会像研究肾脏一样快乐(有人会认为胶质细胞是大脑的肾脏)。通过尽可能广泛的网络开始搜索研究生导师。 尝试不同领域的实验室轮转 ,这在跨学科的世界中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找到一个好的导师的第一步, 构建一个广泛领域的可能的导师名单 ,而不是专注于高度具体的研究课题。 如果不是基于确切的研究课题,那么还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呢?只有两个重要标准:科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如果你的导师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好科学家,或者不知道如何训练你成为一名好科学家,那么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我很幸运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毕业以来已经有37年了,遗憾的是,我早已忘记了所有的热力学,物理学,微积分,以及几乎所有他们教我的东西。对科学的热忱,几乎是所有好的导师能够散发出来,如Hans Lukas-Teuber教授,其强大的课程将我从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转移到了神经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2 如何选择好导师 首先,你如何识别谁是好导师?好的,这里我要谈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这就是为什么专业文章文章很少提到过。但我还是决定进入这个领域,虽然大家会说我,“嘿,你疯了”。首先非常重要的是,绝对不要因为导师在一所优秀大学工作,所以他或她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一方面,许多吸引年轻研究生的教师是助理教授。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任期,只有一些人能够任职。然而,我稍后将会讨论,年轻的教师往往是毕业导师的绝佳选择。第二,很多教师都没有一定的任期。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是好的科学家,但它确实增加了风险。第三,一些不好的科学家可以在多个地方以及用多种方式任职。任期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有很好的科学家没有任职,反之亦然。幸运的是,每一所大学都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导师。你的工作是选择其中之一。 那么,只是一年级的研究生,你怎么可能知道谁是好导师呢?幸运的是,有一些简单的事情,一年级的研究生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好科学家的标志一般来说,他或她问了重要的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提出了机制或概念的步骤。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博士生研究开始时尚未准备好评估科学家研究的质量,所以学生可以做的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 在PubMed搜索 ,并确保他们的潜在导师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即使你刚刚开始训练,你应该阅读其中的一些文章,看看他们是否写得很好,严谨,对你有兴趣。应注意区分研究论文和综述。虽然研究论文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但数量也是重要的,请记住,大型实验室每年应该比一个小型实验室出版更多的论文,因此这个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是很重要的。如果您的潜在导师在五年以上还没有发表好的研究论文,那么这是一个严重的警告信号。 H指数 科学家整体工作的整体生产力和影响的另一个衡量标准被称为H指数,它是对科学家最引用的论文和引用次数进行评估的单一数字。任何科学家的H-index都可以在科学网找到。请记住,年长的科学家的 H指数 要高于年轻科学家。第二, 通过简单阅读导师的履历 ,学生可以知道很多潜在导师的研究生产力和成就。你不应该害怕去要求一名潜在导师的简历。这并不反映在你身上,而是表现出不寻常的成熟度,而且你对如何选择你的导师非常小心。在某些情况下,候选导师可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科学院成员,HHMI研究员,或曾获得过一些其他杰出的科学奖或奖项,如NIH先锋奖,这通常是一个很好的迹象,他们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家。然而,最好的科学家缺乏这些奖项,这不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消极因素。事实上,与一位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年轻教师合作,会有很多时间来指导你,往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实验室所进行的科学质量的另一个客观衡量标准是他们是否得到了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或其他)资助支持。如果这些信息没有在他或她的简历中列出,可以通过去NIH授权数据库轻松查找。除非您的潜在导师是在自己的实验室开始的头几年。也就是说,毫无疑问,获得资助的资金很有竞争力,这意味着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有时可能无法获得相关的科研资助。但是,对于您的培训, 您选择具有足够资金支持研究生研究的导师非常重要 。 当有疑问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帮助信息来源是 咨询相关的老师 ,例如您的研究生课程老师或本科生论文导师,就他们对特定教职人员的坦率想法。 一个学生会很好地仔细听取回应,因为一个资深的教员不太可能对另一位教师进行人身攻击(毕竟,他们必须与他们的职业生涯一起工作),但可能会提出温和的意见来指导你 。 搜集资料 做这个研究来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可能看起来是顶级的,但是选择一个好的导师是确定你是否会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认为你应该仔细研究,你将在什么实验室接受训练。 3 抉择 仅依靠科学能力选择导师是不够的。将您的潜在导师名单缩小为优秀的科学家,接下来您必须确定哪些也是好的导师。导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或她的学生提出一个好的和易于处理的科学问题,然后轻轻地引导学生去制定好的实验来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独立。一个好的导师不会把他的学生放在一个细微的科学问题上。 好的导师会做什么 好的导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讨论科学,如何设计好的实验,解读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申请基金,如何审查期刊文章,报告和提供职业指导。 他们还允许并鼓励学生花时间离开他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其他活动,加强他们的培训,如研究生课程,参加会议和特别暑期课程。有时,学生将需要一些时间离开实验室进行育儿假。一个好的导师将支持男性和女性受训人员;几个月的时间在典型的多年期的生命科学研究是无关紧要的。 那么一个学生怎么能够区别一位潜在的导师是否是一个好的导师呢?首先,跟当前和以前的一些学生交谈。问他们这位教师是否是一个好的导师,就是能否花足够的时间去指导每个学生。 问这些学生是否喜欢在实验室,特别是实验室是否有团队精神,每个人都互相帮助,而不是相互抵触。实验室会议是集体讨论,其中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还是主要是导师向展示者做的怎么样? (有用的建议是一回事;管理又是另一回事。)其次,确定实验室成员中有多少百分比是博士后,而不是毕业生和本科生。 几乎所有有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实验室,表明实验室主任希望尽量减少指导学生的时间。 良好的指导需要很多时间和奉献精神。因此,研究生对于选择不寻常的大型实验室应该非常谨慎。您的实验室轮换将为您提供额外的机会来评估所有这些问题。 最后,最重要的是,看这导师对于人才的培养怎么样。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获得他或她的“受训人员名单”的副本。有些导师有70%的学生能拿到学位,其他有时只有10%甚至更少。不是每个成员最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无论是因为选择还是能力,所以即使是最好的导师也很少有超过50%的毕业生有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如果只有很小一部分成员有自己的实验室(无论是在学术界,工业界还是政府),这都是一个警告,表示很少成功的指导正在发生。一些科学家比其他科学家更好的导师(正如一些汽车和咖啡机型号比其他机型更好)。有些不喜欢指导,有些不想去指导,有些不清楚怎么样。一个真正伟大的实验室的产出并不仅仅在诺贝尔奖和研究论文中被测量,而且与其训练成功的科学家一样重要。 4 导师的一些挑战和前进之路 导师是一个巨大的责任。 当一个学生离开实验室时,伟大的指导就也不会立即结束。 例如,一个好的导师必须确保学生选择一个好的下一个实验室或工作(而不是在同一组实验中与他竞争),让他用他的项目,试剂和老鼠,写出强烈的信建议研究生申请和工作,建议他以前的学生作为会议发言人和撰写评论文章,他应该在举办研讨会并把学生的名字放在适当的地方,公平地展示学生的成就。一个伟大的导师非常慷慨,但有时候会很痛苦。 导师帮助自己的学生 随着研究资金竞争越来越激化,一些良好的指导性做法将越来越受到威胁。 为了确保自己的拨款资金得到更新,不允许学生和独立的年轻科学家做相同方向的课题,减少竞争。 有天赋的年轻科学家通常看到到他们高度成功的博士生导师在申请失败后遇到的压力,并相当合理地担心,当他们有自己的实验室时,他们将无法成功竞争资助。幸运的是,NIH已经制定了相应措施,以确保相当数量的年轻科学家得到资助。 保持实验室高效,同时最佳地培养学生/博士后是一项巨大的艺术。我们怎么能更好地认准谁是伟大的导师呢? H指数是快速评估科学家影响力的既定工具。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完美的,但它很简单,被广泛地认为是相当不错的。我建议我们考虑开发M指数来提供类似的辅导能力指标。 M指数只是由给定科学家的受访者的H指数的平均值组成,这是他们平均的科学生产力和影响力。由于H和M指数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变得更加有意义,所以对评估年轻科学家并没有帮助。 M指数可以通过PubMed中已有数据计算,仅包括导师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分析,并假设这些第一作者是研究生和博士后。因为优秀的导师们经常会考虑自己是优秀导师的科学家,在评估年轻科学家时,看看他或她导师的M指数是有意义的。 盖茨基金会 但确定伟大的导师只是第一步。每当我见到一位伟大的导师,我总是问他们做什么,对培训的影响最大。我很少得到同样的答案,但每个人都认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事情。我在这篇文章中做了一些猜测,但数据不足。我们需要调查那些在培养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方面,优秀导师对于最有影响力的做法。最近越来越认识到,K-12公立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很大。盖茨基金会资助了“有效教学(MET)”项目,旨在确定如何最好地识别和推广优秀教学。该项目表明,可以通过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调查和学生成就收益来确定优秀教学 。他们正在进行详细的研究,以确定什么做法是最有效的教学的基础。也许学术科学应该做同样的事情,以了解怎样指导学生。那么我们可以开始把这个教给我们的学生。 我认为大学的伟大可能取决于高素质的指导;快乐和善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伟大的创新。大学有义务更好地跟踪每个实验室的受训人员的经验,从而可以收集相关数据(在保护学员职业的机密系统中)。我怀疑有些导师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学员不高兴,并会感激并回应任何反馈。 如果不尽职指导学生,如导师经常利用研究生,骚扰他们,或者没有能力有效地指导他们,那么我坚信应该撤销特权。 一旦我们能够发现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更好地奖励它,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尊重对我们年轻人的承诺,慷慨和公正地对待他们,是科学家诚信的重要标志。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6627313009070 参考文献 Barres, B.A. (2006). Nature 442, 133–136. Kanige, R. (1993). Apprentice to Genius: TheMaking of a Scientific Dynasty Paperbac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 304. Lee, A., Dennis, C., and Campbell, P. (2007).Nature 447, 791–797. Medawar,P.B. (1979). Advice toaYoung Scientist.(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p. 132. Ramo′nyCajal,S.(1897).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 (Cambridge: MIT Press), p. 176. 温馨提示 : iNature微信公众号是介绍一流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提供专业的完整的同行解析;另外也会介绍全世界知名的实验室及业界大师;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生命科学及科研过程的平台。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24660 次阅读|16 个评论
每天一条负能量-8
zhujieying 2016-2-27 11:58
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缺乏信任是因为我们的政府缺乏公信力,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政府本来就不应该信任,人们之间为什么缺乏信任恰恰是因为人们以为政府应该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政府是值得信任的,人们之间出现的问题就可以找政府,由政府来解决,这就是几千年家长式政府给我们的观念。而如果我们不再相信政府,我们就得自己负起责任来,不但管好自己,还要管好政府,只有负责任的人才值得信任。 老说社会信任度差的人,是时候负起责任,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信任的人了。 至于我?我是吉祥物,吉祥物只管吃和玩,不要和我谈信任
个人分类: 段子|1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创】英语音标难学吗?《音标一下子就学会》原创自学音频_
jclqp 2016-1-15 14:27
英语音标谐音等等内容由十年以上英语工作实践经验的导师录制,提供负责任的免费音标自学音频。 顺德少儿流利英语_成人流利英语_新浪博客 http://www.ximalaya.com/27470224/album/ 全部内容: http://blog.sina.com.cn/jennycn
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室让我抑郁
热度 13 zhangxun212 2014-5-31 13:25
时常浏览科学网的推荐播客,觉得大家传递的大部分信息我都很认可,是正能量。相比之下,我对自己处境的感受就很不好了。端午节放假第一天,我就抑郁了~昨天晚上有事斗胆没去实验室,就收到导师的恐吓短信“推迟半年毕业。” 原因: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安排是,每周一到周六(早上:9:00~12:00;下午:15:00~18:00;晚上:20:00~22:30),周天休息。我昨天晚上没去,结果就收到大导师的恐吓短信。 虽然他没有真的把一个硕士推迟过半年毕业。但是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已经导致我神经衰弱了。我坚信我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任并且与人为善的人。但是越是认真负责任,导师就越变本加厉地压迫你~导致你失去更多的自由。这已经动摇了我原本的信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事请假还经常难以批准,记得又一次我肚子疼打电话请假,人家说我们都坚持正常上班,只要没死就能来。他说他自己也感冒过,都照常去实验室。是的,这一点我不否认,他一整天都呆在实验室,连晚上都住在办公室~这时候可能有人就迷惑了,他住办公室,他不回家吗?是的这个问题涉及大导师个人隐私就不多说了。 我们实验室的运行规则跟公司差不多,每天上交三次word文档(早上11:40左右上交早上的任务,下午17:40左右上交下午的任务,晚上22:30左右的时候上交晚上的任务)有专门的博士负责用U盘拷贝各位学生的任务。这任务包括实验数据,公式推导,文章写作,程序编写,还有一些闲杂事情。还有专门的博士负责给没来或者迟到的学生打电话或者发送恐吓短信。我收到的短信就是导师指示那位专门博士发送的。原本法定的端午节放假是三天(今天5,31、明天6,1和后天6,2).可是导师非要让今天还要去实验室干活(我们实验室历来都是放三天假剥夺一天,放两天假剥夺一天)。又没有什么重要的实验安排或是科研任务要完成。为什么非要你呆在实验室干活?一大早我的心情就跟现在的天气一样沉闷。
个人分类: 科研心情|3706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基因---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
热度 1 lin602 2013-11-15 11:56
转基因粮食,看了不少博文,我觉得,作为政府与学者,应该全力以赴地进行论证、研究、制订法律与法规、制订检测方法、制订相关标准。 如果转基因粮食没有问题,我们可能坐失良机,将来与国际社会竞争失去机遇,如果转基因存在问题,我们将会存在后续重大灾难。 现在的科研条件,只要有人有时间有钱,完全可以搞得严谨与清楚的。 中国现在不缺科研经费,花上几十分之一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科研,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钱花了,专家们应该签字的。他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这些院士们、千人们不承担责任,他们就没有资格再做院士了。老百姓纳的税,供着他们何用? 不知道我们的政府与管理部门是怎么想的。
1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高级法院院长没有事吧
热度 11 lin602 2013-8-9 22:19
上海高院几个法官出了问题,现在仅仅是嫖娼事情出来了,是不是有其他问题还正在调查中。不过,那天谁买的单如果清楚,事情也不那么简单了。 这几个人开除党藉与公职,反正是他们自找的。 不过,这些高级法院的庭长副庭长出事,难道法院的院长一点责任没有? 这几个人都在重要职位上,而且不是一个人,好几个庭长职位。不要忘记,他们手里有判决‘生杀大权’。 如果再追深一点,以前他们判的案公正吗?有那些案子公正,有那些不公正,有没有受吃请,有没有收到礼? 上海高院院长现在好象还当着吧。 不过,电视上说一医院的妇产科副主任卖婴儿的事,这个当事人抓起来了,医院院长、卫生局领导人、好象还有个副县长被免职了。
4431 次阅读|7 个评论
地下水变“绿茶”,究竟谁该负责任?
热度 2 姜文来 2013-7-4 15:36
地下水变“绿茶”,究竟谁该负责任? 姜文来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多处乡村因当地玛瑙染色加工业发展,导致地下水受污染二十多年成“绿茶”,有村民开玩笑说:“井水的颜色像绿茶,装到矿泉水瓶里直接可以当饮料卖!”“都不敢拿这水浇菜。” 2006年,环保局提取了49户井水水样化验,结果显示:六价铬最高超标125倍,氯化物最高超标3.73倍;2012年监测数据表明:六价铬最高超标30.46倍,氯化物最高超标1.51倍。许多村民长期到处“买水”、“借水”。村民曾多次找过镇里和县里有关领导,得到的答复是:谁污染谁治理,这些历史问题不能由政府来解决。(7月4日《新京报》)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安全的饮水,哪有健康的生活,何谈幸福的生活?现在村民无水可饮,生活遇到困境,其根本原因是地下水变成了“绿茶”,找地方政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地方政府应该无条件地协助解决。地下水变成“绿茶”的原因并不复杂,就是玛瑙颜色加工业长期将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的结果,其责任固然应该由排放者承担,但地方政府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最起码应该负监管不力的责任,历史问题不能由政府来解决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地方政府是辖区范围内环境第一责任人,肩负环境保护和监管的责任,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辖区内环境出了问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阜新地下水变“绿茶”,不是一家玛瑙加工厂的责任,是众多玛瑙加工场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他们来负责地下水治理的责任是合理的,没有疑义。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众多的玛瑙加工厂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他们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相关利益,如税收的增加等,由于地方政府对其环境保护缺乏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最终导致地下水变成了“绿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地方政府还是“绿茶”制造者的“帮凶”,地方政府的责任是绝对开脱不了的,不仅要对这种恶果负责任,而且还要追究自己没有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政府,哪种“绿茶”与我无关的态度是要不得的,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历史问题不能由政府来解决”是句潜台词,还包含着另一层含义:“前届领导留下的不干净屁股不能由我这届领导来擦”。实际上,不管地方政府领导换了几届,走了和尚走不了庙,当任领导必须处理前任领导留下来各种问题,因为政府没有换,换的只是领导人,因此责任不能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消失,哪种“历史问题不能由政府来解决”的说法只是一个托词,是冠冕堂皇地推卸责任,是不想根治地下水“绿茶”的表现,是要不得的。 阜新地下水变“绿茶”的责任是明确的,地方政府勇敢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是治理的第一步,尽快地让村民远离“绿茶”的困扰,还给村民一个舒适的环境,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和执政能力。阜新的煤炭资源枯竭了,需要转型才能更好地生存,同样阜新的地下水变成了“绿茶”,需要将“生态文明”和“负责任”贯彻到地方政府领导者工作中,“绿茶”之水才能逐步还清。
2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论文一定要负责任
热度 1 wangleboro 2013-4-4 09:12
论文一定要好好写,别人的东西要写正确,自己的东西要写清楚,要负责任,否则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31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剩女是一种自愿的生活方式
热度 32 cutefay 2013-3-6 16:24
很多人都认为“剩女”不好,以至于像妖魔化女博士一样妖魔化大龄未婚女性,什么“齐天大剩”等等荣誉称号都加在大龄未婚女性身上,这种偏见造成了很多人对剩女产生同情、蔑视等等各种情绪。 我认为,是否要当剩女,是女性的一种自愿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然是自愿的,那一定是在她所面临的处境下是最优化选择的,因此外人看起来剩女不好,但剩女本身未必这么看。 绝大多数的剩女,只要想找个人结婚,还是比较容易的。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降低择偶要求。而没有降低择偶要求的剩女,只是不想那么轻易地草草嫁人,还希望能够继续等待一份优质的爱情。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要是对男的不满意,而草草地嫁给他,将来离婚的可能性很高,还不如现在单身生活呢! 对于我认识的绝大多数剩女来说,最终还是等到了自己理想的优质爱情,幸福地结婚了。我想,正是因为她们之前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一份优质爱情的精神,才注定了她们婚姻的美好。 嫁得晚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嫁得好。在剩女单身时,人们曾经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们,而当她们在爱情上得到美好的结局时,人们又是怎样的心态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笑到最后是谁才是真正的胜利”。在人生旅途中间,有些人为了能够后面的路走得更顺利,而在生命的某个环节中多耽误一点时间做充分准备,你就去讥笑人家走得慢,而殊不知人家后期的路可能比你的还要顺利。 此外,有的人一看到剩女,就劝她快点找对象。我内心暗笑:谁会傻到不知道快点找对象啊?多半是现实约束造成还暂时未找到对象的。所以,劝了也是白劝。并且,其实剩女内心往往很不喜欢别人这样问这样说的。此举看似关心了剩女,却出力不讨好,何必呢? 不过,人和人的命运终究是不同的,也有些人并未等到理想中的优质爱情,要么还继续单身,要么找一个Mr. OK嫁了。 总之,剩女,仅仅是一种自愿的生活方式而已,既不可怜,也不可恶。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780 次阅读|74 个评论
一稿多投,科学网真是让我长见识了
热度 3 yanhongustc 2012-8-10 08:17
一个老师,居然明目张胆的肯定一稿多投现象,而且还很得意自己的一稿多投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600586.html 在投稿的coverletter或者投稿协议中,一般都会申明文章没有投往其他地方,作者在投稿的同时也相当于接受了这个承诺。 这就好比,一个当妈的有个女儿,然后跟很多人说,我想把女儿嫁给你,你给我聘礼吧,同时还对每一个人说我只把女儿嫁给你。。。然后,根据给聘礼的速度以及聘礼的规格选择嫁其中一个,其他的再退回去。。。 审稿周期长不能作为你这么做的理由,每一个学者都具有审稿和被审稿人的双重身份,稿件处理的时间,大家心里都有数。在我看来,3个月是比较正常的,负责任的审稿意见是需要时间的。如果超过3个月,你可以跟编辑联系催一催,实在等不及,就跟编辑联系申明撤稿吧,在得到编辑回复后选择另投他刊。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没下限的文章,科学网居然列为精选。。。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回帖中居然还有不少人支持这样的观点。。。
51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完美的人
热度 1 metanb 2012-8-4 15:43
越是负责任、追求完美的人,越容易罹患抑郁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70YiiWEqdw/?fr=rec1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领导首先学会管理自己
gangli1978 2012-7-6 14:27
伟大表现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我经常跟王石出去玩,爬山。大家都会很关注,一会儿爬这个峰,一会儿到北极点。他爬山大约只用了5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7+2”。对于当时已经四十七八、而今56岁的人,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发现,在山上我们和他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管理自己。 比如他说几点进帐篷就几点进帐篷。为保持能量,食物再难吃他都往下咽,而我觉得不好吃就会宁愿挨饿。王石以业余运动员身份能爬上去,管理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他对自己非常负责任,时时管理自己。 过去,我们老以为伟大是领导别人,这实际是错的。当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时候,你便失去了所有领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当一个人走向伟大的时候,千万先把自己管理好,管理自己的金钱、自己周边的人脉社会关系、自己的行为。你管理好了自己,我们称之为自律,称之为守法,很多类似的美德就有了。管理好自己的时候,才取得了领导的资格,在组织中成为最好的成员。其他成员多少有些放纵,而你是最好的成员,所以大家会信任你,大家才敢把命运寄托给你——一个首先能管理好自己的人身上。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 : 中国如何建设一个负责任的知识体系?
whyhoo 2012-7-3 10:24
中国目前所呈现的多元思想格局,一方面符合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特殊性。历史地看,民间的思想解放会发生在如下几种情形。第一,当中央权力衰微,其对思想的控制不再那么有效,民间的思想空间遽然增加,思想自然表现活跃。第二,社会处于转型期间,利益多元化必然导致思想的多元化。第三,国家的开放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思想,使得社会的“思想市场”多元化。   中国当代的思想多元同开放政策、社会转型、利益多元、民间思想活跃等因素都分不开。不过,造成这种格局的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政府对思想的控制仍然很紧,甚至很严厉,但政府已经不再有能力提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代表政府利益的儒家提供社会世俗生活的思想和知识,但现在中国则不存在这样一个能够扮演传统儒家的思想供应者。同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对思想的需求急剧加大。一方面是不存在思想提供者,另一方面是社会的需求,这就必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各方面大量进口思想和知识,或者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或者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全球化时代,无论是限制思想的流通还是思想的创造不仅不可能,更包含着巨大的代价。在这方面,中国现在面临一种困境。因为不可能限制思想的流通,政府方面已经完全放弃了外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的限制。尽管进口的思想既不能解释中国,也和中国的实践不相关,但它们在中国竞争,竞争对政策和社会的影响。随着各种思想尤其是左派和自由派的激进化,其对中国各方面的政策和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也在加大。问题在于,诸多进口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担负起知识的责任呢?从“五四运动”到当代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人们,可以确切地说,传播和贩卖这些思想的知识分子少有负责者。负责的知识分子是少数,而多数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个人所属的组织利益,对社会的责任无从谈起。   放弃对思想流通的限制,这是一大进步;但更大的问题是,中国还不存在能够解释自己、和自己的实践紧密相关、并能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或者知识体系。有关方面不仅自己没有能力来创造这种知识体系,而且也限制民间来担当这个责任。不过,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讨论过的,因为整个知识群体(无论是官方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知识分子)处于思想被殖民的状态,中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创造这样一种思想或者知识体系。很显然,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巨大转型,但思想和知识体系一片空白。 当代中国是什么?   这就导致了无穷的恶果。正如前面所讨论过的,现在的局面是执政党意识形态急剧衰落,国家缺失核心价值,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社会群体,对中国本身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感。更进一步,外在世界对中国的意识更糟糕。人们只看到中国在崛起,影响在增加,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们看不到中国崛起的方向和意义。于是,人们感觉到恐惧,各种“中国威胁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些年里,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有关方面开始花大力气,向外推广所谓的“软力量”。但问题是,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哪里去寻找软力量呢?是数千年之前的孔子吗?但孔子能代表中国吗?孔子回答不了人们心里的有关当代中国的问题。人们要知道的是,当代中国是什么?   各种进口思想和知识体系既不能满足内部的需求,对外更是毫无吸引力。无论从内外需求来看,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负责的知识体系,解释和说明中国的现实,指导中国的实践,并且也能“出口”到外国,以中国“软力量”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思想和知识市场上。 要生产出负责的知识体系,首先就需要造就一大批负责的知识生产者,也就是知识分子。如何才能造就出这样一大批知识分子呢?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政府和知识之间的边界。政府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知识分子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迫切需要回答。   在传统中国,提供知识的是儒家。因为儒家被整合进政治权力的一部分(即士大夫阶层),政府一直是知识的主要提供者。今天的情况如何呢?尽管政府也同样养着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或者政府知识分子),但这个群体已经没有任何能力,来提供社会所需的知识了。(实际上,这个群体必须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衰落负起主要的责任。)   即使政府能够担负起传统社会那样的提供知识的责任,政府所提供的知识,仍然很难满足现代多元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要承认政府本身很难再扮演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更不用说知识的创造者了。不过,政府可以是知识的使用者。意识到这一点,政府就要在自己和知识分子之间确立一个边界,要容许知识分子在独立的天地里自主地创造知识。换句话说,政府必须主动负责,为知识分子搭建一个有效的创造平台,那就是自由。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依附政府的传统不改变,知识分子创造知识的使命感无从建立。   同样重要的是,知识和经济之间的边界也必须得到确立。前面讨论过,历史上,在西方,知识和经济(即商业)结成了联盟;而在中国,知识和政治结成了联盟。但这个局面正在急剧地改变。中国数千年“士、农、工、商”的文化根深蒂固,知识分子一直远离商业。在传统意识形态下,知识分子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合法合理性。也就是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经历过商业革命的大潮。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大潮,已经彻底改变了知识分子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知识分子独立于权力和商业利益   今天,知识分子不仅继续依附政治权力,而且也很快依附在商业利益上,并且非常紧密。从西方的历史看,如果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性,过度依附商业,也会产生不负责任的知识体系,例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已经非常显然。例如人们一直在提问,为什么穷人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也就是说,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要不为权力说话,要不为利益说话?不过,这并不难理解。为穷人说话,无利可图;而为权力和利益说话,有利可图。为权力和利益说话,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常态。在这样的情况,知识分子所生产的知识很难是负责任的。   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这种双重依附情况,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即使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能够创造负责的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除了在少数敏感领域不能批判政府和涉及政治之外,中国的知识分子(教授、研究员等等)可以说是世界上享受最大自由的一个群体。中国的知识生产者最缺少的,就是规定其存在之本质的专业主义。除此之外,还缺少什么呢?人们已经形象地指出,中国的教授很像政治人物,很像商人,很像社会活动家,或者很像人们能够想象出来的任何社会角色,但就是不像知识分子。这并不难理解。专业主义是规定知识分子本质的东西,没有了专业主义,社会就自然失去了对这个群体的认同。专业主义必须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才能生长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界定知识和政治、经济之间的边界为第一要务。有了这个边界,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在这个边界之内,专注于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有了这个边界,知识分子也才能呈现出其独立的品德,培养其独立的精神价值观。   除了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边界,知识分子如果要创造负责的知识体系,还必须具有国家和社会认同。在社会科学里,知识的创造没有边界,但知识是有边界的。毫无疑问,到目前为止,所有社会科学知识,都是知识分子研究特定社会的产物。没有古希腊政治实践,就不会有亚里斯多德;没有市场交易实践,就不会有亚当斯密;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没有官僚体制,就不会有马克斯韦伯,等等。   顾名思义,社会科学,这里社会是主体,科学只是方法。当然,因为我们所说的社会都是人类社会,只要是人类社会,必然就有一些共同性。这就是人们在谈论自己社会的时候,也可以讨论其他社会。客观地看,任何一个知识或者思想体系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结合。特殊性,就是说这个知识和思想体系是针对特定社会的;普遍性,就是说这个知识和思想体系,和其他社会具有相关性。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被长期殖民这个事实。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去自觉地摆脱这种被殖民的意识,才能确立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意识。   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我们不难找到西方经济学家、西方政治学家、西方社会学家,但则很难找到中国经济学家、中国政治学家和中国社会学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因为近现代社会科学为西方所创造,西方也仍然继续主导社会科学的所有方面,知识分子受西方影响不可避免。同时,学习西方也属必须。只有了解西方之后,才能理解自己所处这个社会的特殊性;也只有了解西方之后,才能了解自己所处这个社会的普世性。 对待西方学术的正确态度   从方法论上说,中国知识分子更是需要学习西方。正如在科学和工程,大部分方法论是普遍的工具。尽管中国知识分子也需要在创造新研究工具方面努力,但对西方已经发展出来的工具则可以大量“进口”。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区分作为方法论的工具,以及应用这些工具所产生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几乎所有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都是西方社会科学家应用他们的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而发展出来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少有这个意识,大量接受西方的概念和理论,视其为普世的,简单地把它们应用到中国,来解释中国,或者试图影响中国的实践。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知识行为。   当然,无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还是知识传播的角度,知识进口仍然会继续,也属需要。但是,如果要创造负责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中国知识分子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知识认同问题。没有这个认同,就很难去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   在方法论层面,人们还必须指向培根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出来的实证和实验传统。知识不负责任,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有很大的关联。在文艺复兴之前,神学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在于其规范性、不可证实性。当一种不可实证的规范性知识体系,被用来改造人类社会的时候,就经常会给人类带来悲剧。很显然,这样做,会演变成一种“削足适履”的局面,就是改造人类社会,使之符合某一个想象出来的价值(理想状态)。   在中国,这种倾向性尤其严重。中国传统以儒家为核心的主导知识体系,就是一种规范哲学,它强调的是“应当怎么样?”的问题,而非“实际上怎么样?”的问题。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真正确立这个实证哲学传统。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关切仍然是规范性的,而非实证性的。马克思强调,哲学家的两件任务,第一是解释世界,第二是改造世界。这里,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懂得世界实际上是怎么样的之后,才能去改造世界。很显然,解释世界是实证哲学的任务,而改造世界是规范哲学的任务。如果没有解释世界这个前提,改造世界很可能会对世界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专注于规范研究而忽视实证研究,也容易导致知识分子对自己、对其他事物的道德化。不难发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人们往往抢占道德高地,把自己无限道德化,而把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不接受自己的价值的他人无限妖魔化。今天中国社会左派和自由派之间的敌对关系,就是双方从“规范”看自己、看他人的结果,是知识领域的“阶级斗争”。   概括地说,如果中国知识分子要创造负责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知识分子的“去三化”是前提,即去政治权力化,去经济利益化,去思维被殖民地化。这“三化”也是中国真正确立自己的社会科学的前提。这个任务很艰巨,但必须完成。只有完成了这个任务,中国才能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具有普世性的共享价值。只有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统一起来之后,中国才能崛起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本文是作者“知识、力量与责任:中国的知识群体向何处去?”研究报告节选的第四部分。 政府必须主动负责,为知识分子搭建一个有效的创造平台,那就是自由。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依附政府的传统不改变,知识分子创造知识的使命感无从建立。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yl120703_001.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转基因希望能有一个严密的论证和负责任的报告,以此质问科学
热度 4 xiezuopeng 2012-6-4 11:46
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后又有许多专家发表评论研究,有说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有说应该没有多大问题的,也有说没有风险的。到底那方神圣是对,那方是错。谁也不知道,但是食品的变革确在慢慢的深入。当然是否真正的有问题,也只有最后的结果才能说明问题!但这却是真正危险的地方,也是科学的悲哀所在,不是说科学是有预见性的,前瞻性的吗?难道一个负责任的报告,一个负责任的评论都见不到吗?以此质问科学界,我们的科学精神在哪?
个人分类: 未分类|869 次阅读|5 个评论
被美国光学学会评为the most active reviewer
热度 1 zhanghan 2012-6-1 18:37
最近,我收到美国光学学会特意邮寄过来的致谢信,以表彰我对 OSA 期刊审稿所作出的贡献。我被评为 the most active reviewers of OSA , 美国光学学会 还赠送我纪念徽章一枚,以表感谢! 虽然这是很小的荣誉,但对我而言,却算的上是不小的鼓励和鞭策,以后尽量更负责任更公正做好审稿人。 从 2009 年起,开始陆陆续续为 OSA , APS , IEEE , IOP 等物理光学和材料类等期刊审稿。到 2012 年,作为独立审稿人为以下期刊杂志审稿 ( 80 篇次)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 次), Physical Review A ( 7 次), Optics Letters ( 8 次), Optics Express ( 13 次),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 4 次),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1 次), Applied Optics ( 3 次), IOP Nanotechnology ( 4 次), IEEE Photonics Journals ( 8 次), IEEE Light wave Technology Journal of ( 4 次),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 5 次), Optics Communications ( 13 次), Journal of Physics B ( 2 次), IOP Journal of Optics ( 7 次), Optics Fiber Technology ( 2 次), Frontiers of Physics ( 3 次) ,Optical Engineering ( 1 次)等期刊独立审稿累计超过 80 篇次。 也欢迎同行推荐我为审稿人,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非线性光学,光纤,激光器,石墨烯,部分光电子器件,光学孤子态等,只要是上述相关的研究方向,应该有资格被选为您文章的审稿人。 通信地址和邮箱: 博士期间邮箱: zhan0174@e.ntu.edu.sg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博士后期间: hzhang@ulb.ac.be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Service OPERA, CP 194/5 Avenue F. D. Roosevelt 50 B-1050 Bruxelles, Belgique 个人网页: http://opera.ulb.ac.be/opera/-Han-Zhang-?lang=fr 其他邮箱: zhanghanchn@hotmail.com 顺便给咱们的非线性光学(激光为主)研究者QQ群:群号为55624842,做个小广告,欢迎同行加入讨论。
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重视并积极推进地球科学的现代化
kejidaobao 2012-5-25 13:55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资源和环境始终是个大问题,只不过时而在这方面,时而在那方面显现着种种问题,有时灾难具有全球性、爆发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痛苦的回忆,引起对未来的恐惧。 一些先知先觉者总是在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关注这一问题,行动起来,为保护好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推动人类和谐相处,为持续发展而努力。 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将是对人类发展负责任的民族,绝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而任意挥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也应从是否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贡献这方面来进行评判,人们应谴责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一切行径! 中国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国政府很重视这一问题,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在许多场合下都强调了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是有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需要科学技术的引领,在认识与改造地球的历史使命中,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为适应当前与未来世界不断变化的需求,应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地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 现在是中国地球科学、矿产科学及环境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各方面的工作条件很好,但组织管理工作很落后,孤立分散地进行工作,互不协调,资源不能共享,成果不容讨论,国家投入很多,工作人员很累,而效益很不高;真正的高水平人才十分不足,而有的人才又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只抓论文数量与经费完成比例是出不来高质量的成果的。这是非常迫切需要改进的。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出成果、出人才”的理想!为国家、为世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自我优势,并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从地学角度讲,深入推动地学思维科学化和技术手段现代化又是当务之急。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谚语,即五个瞎子摸大象,各摸一个部位各自提出对大象形象的看法,用它比喻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很贴切的。这样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形成对“大象”的全面认识。因此,地球科学研究需要: 第一,要认识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都有密切的关联,许多问题要从地球整体上、全局上去把握,如全球变化、地震灾害预测等,甚至于还要联系到行星、太阳系的关系,孤立地就事论是难得要领的。中国地学家要有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与宇宙空间的眼光,加强团结共事,从全球统一的地球动力学体系来观察与分析问题;要以系统论、构造体系论来归纳概括地质事实;加强顶层设计,指导中国的地学研究。 第二,要加强深部调查。地表调查是基础,要重视。但是地表与深部常常不同,而地表又是深部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加强深部调查,从深浅结合,岩石圈三维演化的角度解释地球现状。地球深部十几到几百千米处的温度压力与浅部有很大的不同,相应的岩石矿物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包括深部探测技术的开发。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结果是宏观的,而室内实验室测定的结果则是微观的,如何将宏观与微观的结果结合应用要研究。要了解深部与浅部的物质及能量的交流。 第三,要重视实践,但更要透过地质现象看本质,研究其发生的所以然,防止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堆积上,把现象当成“理论”。提倡学习和运用《实践论》与《矛盾论》思想方法,要引进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成果,去研究分析地球运动现象。要多学科综合考查问题,防止孤立地、从单一学科的角度片面看问题。 第四,要有科学道德,没有科学道德的人为科学共同体所不容,他会搅乱科学的是非,严重破坏科学界团结。提倡尊重前人和别人的科技成果,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引用这些成果,自己努力去超越前人,这才是一个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前人工作视而不见,对自己所作的重复工作大吹大擂,是经不住历史检验的。 第五,向李四光同志学习。李四光同志不仅是地学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从中国地质实际和科学基础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地学思想,代表了中国现代地学的优秀传统。他最早推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强调了用力学来解释地质运动和构造现象,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这也是21世纪国际组织所提倡的,是现时的发展要求;他强调中国大的陆相盆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大油气田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中国陆相油气勘查突破等等。他强调不要迷信外国,外国专家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极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应立足于自己的国土地质实际,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认识和看法,绝不能唯外国专家是问,以附合外国的结论、模式为终点。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重视并积极推进地球科学的现代化
kejidaobao 2012-5-25 13:55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资源和环境始终是个大问题,只不过时而在这方面,时而在那方面显现着种种问题,有时灾难具有全球性、爆发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痛苦的回忆,引起对未来的恐惧。 一些先知先觉者总是在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关注这一问题,行动起来,为保护好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推动人类和谐相处,为持续发展而努力。 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将是对人类发展负责任的民族,绝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而任意挥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也应从是否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贡献这方面来进行评判,人们应谴责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一切行径! 中国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国政府很重视这一问题,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在许多场合下都强调了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是有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需要科学技术的引领,在认识与改造地球的历史使命中,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为适应当前与未来世界不断变化的需求,应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地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 现在是中国地球科学、矿产科学及环境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各方面的工作条件很好,但组织管理工作很落后,孤立分散地进行工作,互不协调,资源不能共享,成果不容讨论,国家投入很多,工作人员很累,而效益很不高;真正的高水平人才十分不足,而有的人才又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只抓论文数量与经费完成比例是出不来高质量的成果的。这是非常迫切需要改进的。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出成果、出人才”的理想!为国家、为世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自我优势,并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从地学角度讲,深入推动地学思维科学化和技术手段现代化又是当务之急。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谚语,即五个瞎子摸大象,各摸一个部位各自提出对大象形象的看法,用它比喻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很贴切的。这样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形成对“大象”的全面认识。因此,地球科学研究需要: 第一,要认识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都有密切的关联,许多问题要从地球整体上、全局上去把握,如全球变化、地震灾害预测等,甚至于还要联系到行星、太阳系的关系,孤立地就事论是难得要领的。中国地学家要有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与宇宙空间的眼光,加强团结共事,从全球统一的地球动力学体系来观察与分析问题;要以系统论、构造体系论来归纳概括地质事实;加强顶层设计,指导中国的地学研究。 第二,要加强深部调查。地表调查是基础,要重视。但是地表与深部常常不同,而地表又是深部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加强深部调查,从深浅结合,岩石圈三维演化的角度解释地球现状。地球深部十几到几百千米处的温度压力与浅部有很大的不同,相应的岩石矿物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包括深部探测技术的开发。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结果是宏观的,而室内实验室测定的结果则是微观的,如何将宏观与微观的结果结合应用要研究。要了解深部与浅部的物质及能量的交流。 第三,要重视实践,但更要透过地质现象看本质,研究其发生的所以然,防止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堆积上,把现象当成“理论”。提倡学习和运用《实践论》与《矛盾论》思想方法,要引进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成果,去研究分析地球运动现象。要多学科综合考查问题,防止孤立地、从单一学科的角度片面看问题。 第四,要有科学道德,没有科学道德的人为科学共同体所不容,他会搅乱科学的是非,严重破坏科学界团结。提倡尊重前人和别人的科技成果,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引用这些成果,自己努力去超越前人,这才是一个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前人工作视而不见,对自己所作的重复工作大吹大擂,是经不住历史检验的。 第五,向李四光同志学习。李四光同志不仅是地学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从中国地质实际和科学基础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地学思想,代表了中国现代地学的优秀传统。他最早推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强调了用力学来解释地质运动和构造现象,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这也是21世纪国际组织所提倡的,是现时的发展要求;他强调中国大的陆相盆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大油气田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中国陆相油气勘查突破等等。他强调不要迷信外国,外国专家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极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应立足于自己的国土地质实际,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认识和看法,绝不能唯外国专家是问,以附合外国的结论、模式为终点。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青年多质疑科学问题
热度 4 gzchengzhi 2012-5-17 16:52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多篇争议博文,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让青年学子完全摆脱对生活等问题的感叹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将青年人的这种激情引导到对科学问题的争议上来,或许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所有人的思考。退一步来说,与其让他们/她们去跟导师、长辈争吵生活琐事问题,还不如让他们/她们因为学术问题而跟权威争得头破血流。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太缺少对权威质疑的勇气了!   当然如果问到对于这几天发表自己想法的年轻人来说,我的态度如何,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是始终站在青年学子这一边的。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年轻人能够有自己的想法都是非常宝贵的。
31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春天 安家落户科学网
greatruth 2012-4-7 22:00
偶然百度一篇文章,来到科学网。 发现这里老师很多,学者很多,这个群体整体素质比较高,也因为实名,所以说话大都很负责任。 比较有帮助,不错! 忙论文中,先打个招呼!
2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说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fhzhneg 2012-3-31 11:28
  改革开放,风起云涌。高校教育在大潮中也难免浪里翻滚。曾经,自己也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可是,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凭什么还去找自己的学科教师讨那份爱心?大学生是成熟的时期,应该慢慢让自己对这个学校,对这个社会有真实而残酷的认知,绝不应该让高校教师的过份的爱心帮他们掩盖住那即将入世后的血淋淋的内容。   小鹰很小很小时,老鹰是爱心倍致,可是到了要飞的时候,会被赶出曾经温暖的巢穴,独自去迎击那险象环生的长空万里。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从生理到心理,都已经走向成熟,该到了练习如何去面对和如何去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了。真正的那份爱心,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清醒认识,毕竟这不是幼稚园,不是小学,不是中学,这是大学。学生都是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一以后可以相伴自己终生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方法。如果真的说高校教师要付出自己的爱心,应该是朝这方面表现,而绝不是说这样去做:   1老是去点名,提醒他们要上课;   2绝不是对经常不来上课的学生,找其谈心,了解其再帮助其;   3绝不是学生一投诉就领导紧张,教师委屈     。。。等等,   对应过来的,应该是:   1上课不应该点名,不来的学生有不来的理由(诸如老师讲的确实不意思,内容确实没意思,学生自己也确实没意思,或是学生自己今天就是不想来听。。。等),作为学生,教师有义务让其知道,学生的主业是学习,不来就应该对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在这门课上得到教训,学生是出了钱来消费高校教育的,应该享受和学到一些东西,而绝不是高校教师那种虚伪的“爱心提示”和“苦口婆心”。换句话说,自己的孩子做的不对时,自己好好及时教训,总比以后别人来教训时好多了。社会是残酷的,教师帮学生把该做的做了,学生以后怎么去面对社会?另外,教训比提醒更有效果;   2学生需要帮助,教师不会推辞,可是退一万步讲,绝不应该沦落到:因为教育界的各级领导为了功绩而以制度化的方式在大会上提出让教师主动去了解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困难然后再去帮助之,更混帐的是以教师要有爱心的名誉提出来的。学生有困难,也应该是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因为凭多年的自己学习的经常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地方是最容易学到东西的地方。你,作为教师,有什么权力和理由去“帮”学生跃过这些困难,而一无所获。走出学校以后,学生会碰到更多的困难,没有什么人会主动提出要来帮助他们,而更多的情况是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求可以寻求的帮助,然后再得到帮助。这才是正常的过程,这才是成长的过程。   3教和学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的工作是学。整个过程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多沟通,而不是相互投诉。更不是领导因为部门怕影响不好,而一听到投诉就紧张。十个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学科不一样,讲法不一样,学法不一样,当然结果不一样。有投诉很正常,但事情发生以后的反应就太不正常了。弄得就象是学生要报复老师,老师要防御一样。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以后和老师的思想有了火花而激发出一些争讨,绝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成都**工程学院的投诉机制。再好的学校,也有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再差的学校,也有很优秀的人才走出来。   高校教师不应该是用爱心来占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而应该更多的信心和决心。对自己的学科要有信心,更要有决心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课的讲的,是为了顺便在讲这科知识时,让学生学会一套适应学习这门学科的方法,当然,更高的要求就是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授人以鱼,下之,授人以渔,中之,激人以欲,上之。   另外,本人也一直认为高校本应该就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高尚,有下贱,有喜,有乐,有优秀,有平凡。绝不能有意或是故意用行政手段或是政策去俺盖或是突出一些。象牙塔是他妈的狗屎。学生的确有权知道和了解很多事实和真象,更应该学会去面对这些。因以他们马上就要去面对了。社会是一个淘汰机制和适者生存法则的社会,学校也应该是这样,应该被淘汰的学生,绝不可以因为领导和教师的爱心“一时泛滥”而被襁褓,然后,这些早该被淘汰的学生,在被学校“阴”了一把之后(还感激不尽学校),开心的一走出学校就头破血流,但那时领导和教师都可以安安心心的说,已经不关自己的事了,而那时学生再骂学校已经无济于事;更无耻的是校方更不应该因为怕影响来年的招生和收不到学费而舍不得汰淘这些应该被淘汰的学生。   读一场大学,挂科,得奖学金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完大学后,不应该感觉是自己被大学上了(特别是女同学),读完大学,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收获,真正有独立的能力,是一个心智身体健康的人类,觉得走出学校之后,学啥做啥都信心百倍。。。而不是担心以后上班还会不会点名。。。不是去担心自己不想听的课还要不要去听。。。   说到这里,触动的就是体制和理念了。呵呵,不说了。
3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去行政化”的提法本身就是个问题
热度 2 szc009 2012-3-1 14:53
“高校去行政化”的提出本身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冠冕堂皇的出自高校行政人员之口。如果本着对高等教育负责任的态度,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提案,提出“高校行政人员去学术化”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对教育大业来说必然是功盖千秋的。 “高校去行政化”不免让人觉得为自己呐喊的嫌疑,只是这些呐喊者声名显赫,而出发点又似乎都是为国为民的,为千秋教育伟业的。就难怪叫好声之多,舆论一边倒了,更不会有人提出一点质疑的声音。可是为什么这些校长们、校长委员们不提出“高校行政人员去学术化”呢?这样也不至于十年生死两茫茫,高校行政化须费思量了。自己不仅可以做到以身作则,更不会有为己谋私的嫌疑,而且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为教育谋福祉。难道不是这样吗?别人总不得还去质疑你的行政学术腐败吧? 对于以高尚之名,喊着伟大口号的,我保持十分的敬意,却保留我十二分的怀疑。对于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却不严格认真的,我怎么也不能够随之呐喊,为其欢呼。高校教育的问题永远在内部,问题的解决也永远从内在开始。就算大学办在路上,办在家破人亡、山河破碎的岁月里,一样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塑造卓越的人,成就让世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历史对此是有明证的,而现实确是令人心痛的。校长们说教育的问题是行政化干预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老师们说创新的问题,是孔子、庄子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学生们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是老师们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呢?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把对方骂一场。如此迁怒他人,置自己于何地呢? 教育需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育新人。校长们不担当,老师们不担当,难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够担当?教育千秋伟业,是要壮志凌云;然而不从脚下开始,只想着有个云梯就好,终是一事无成的,何谈千秋伟业?路就在自己的脚底下,制度就在自己手中,难道校长们不知“道”吗?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1870 次阅读|4 个评论
LA, starts here for freedom
热度 4 yinsha 2012-2-15 12:36
LA, starts here for freedom
到美国已经有半个月了,也许是上网不方便的原因,到现才才让我感觉跟上时代。 附近的治安传说不好,让我5点后就着急回家待着,因此每天过着早8晚五的生活,仍然感觉和国内的生活不太一样。 在国内的时候,生活没什么规律,想早起干活时能起的很早,晚上也同样能熬到很晚,我是比较自觉的学生,但是工作效率一般。特别是去年的一年,很多时候都是哭醒的。痛苦来自多个方面,现在只想淡忘,因为想起来只有两行热泪,浪费时间,于前途无济于事。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工作那么长的时间,做出的成果却很少。 对比于国外的生活节奏,我所在的地方由于老板是美国人,不是很push, 不过感觉还是比较负责任,组内环境轻松,见不着那种想像中发奋图强型的,也许是我待的时间短,没看着而已。我在这里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刚开始的感觉是自由,舒适,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应该抓紧,可现实却是我始终无法集中精力。每天的行程很单一,就是一直在实验室里待着弄我自己在国内还没弄完的东西,对于屋外的事情不怎么关心,鉴于自己的这种状态,让我很是担心。因为我不想这样在异国里度过。 也许是这突然的环境改变,让我无所适从。我还是喜欢和一起来的中国人待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吃饭。 我想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短暂的青春不会有更多的活力了。学术,异国生活感受,我是来干什么的?我相信别人会和我说我是来学习的,学习别人的东西的,可是我该怎么上手呢? 等我把国内的东西弄完,是不是又该准备论文了呢?那。。。 从明天起列计划吧,总结,looking and learning, talking with others, fighting!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过来人,可以给我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你们能与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library
个人分类: 生活|33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建议你先查中文”的“意义”
热度 2 icstu1 2011-9-16 12:13
“建议你先查中文”的“意义”
“如果你是研一的学生,建议你在文献检索时先查中文。因为有许多的专业术语(如果是英文)你可能还不很熟悉。” 我已经不止10次听到多个老师这样讲了。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如果“你还不会跑就想飞”的话,很有可能摔个“嘴吭地”。 用中文先查的目的在于首先熟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您不妨先查“百科全书”或专业的“叙词表”来帮助理顺(扩展或缩小)概念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建议您能够看一些有关专业的“教科书”——许多朋友都会忘记这一点的重要性(经典专著),因为你将来遇到的问题中会有很多已经在这些教材(包括:专业性的百科全书)中解决掉了。 (待续)
个人分类: I 我们的服务通知和消息发布|18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金课题(首发于人人网)
热度 5 HuChunGen 2011-8-22 16:19
到了基金课题公榜的时候,有人欢喜有人愁。庆幸自己连续几年在欢喜之列,而且今年有幸获得的是重点项目,但是其中的艰辛外人是无法体会的,除了经年研究中的构思、火花的积累,反复的质疑与自辩,到最后为每一句话字斟句酌,保证以自己挑剔的眼光也没有漏洞,不知不觉中,数十个日夜苦熬少眠。虽然自己在欢喜之列,但也目睹许多人并不比自己少努力,却未能如愿,该如何去安慰他及她们呢? 无语!我能做的只有放淡自己的欢喜,只有盼他(她)们坚持,在现今这一块相对干净的申请中,除了需要你自己的思路、你的表达、你的基础都很好之外,还需要一些运气,让你的申请书交到一些相对懂行、公正而又负责任的评审人手中、在他相对公允的心绪里,接受评审,此时你还要祈祷在同一评审人手里没有遇上比你工作更牛、写作更好的PK对手。祝你们来年好运! 转几篇别人的博文吧,每个人的成功上榜都经过努力与痛苦。刘玉仙,基金中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5715do=blogid=478171 ;朱军,浅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与不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2693do=blogid=477889from=space
3907 次阅读|8 个评论
现在的我——人生小计
paiwaluodi 2011-8-18 01:46
有一句话常听别人提起:如果没有办法改变一个环境,又不可能转身离开,那就只有去适应这个环境。赫胥黎的《天演论》里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译)。负责任的讲,从出生到现在的 20 多年间,我从未怀疑过以上的这些说法。准确的说,是从未对这些东西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因为在以前对它们没有切身的体会。然而人确实是拥有极强适应能力或者说自我调整能力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点我现在是深刻的体会到了,也许是因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带来的压力激发了自身的潜能,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总而言之,现在的我与以前相比有了一个很大的不同。 那么现在我究竟怎么样了呢?自己细想了一下,做事时那股轴劲比做学生时要强很多,这一点我认为与我的性格很相似,尤其在我的印象中,我小的时候就很轴,绝对属于 “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 的那种。只不过上学多年,受到老师的教育熏陶,自己的轴劲逐渐隐藏起来了。庆幸的是它并没有被消磨掉。与领导接触时更注重说话技巧了,说白了就是有点圆滑了,但我认为这与领导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个人习惯不同,很有必要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在完成某项工作时明确、高效。但无论领导的风格如何,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都是非常可取的。 说句实话,我说自己与以前相比变得更轴了,这很大程度上与周遭环境所给予的压力有很大关系。以前一直在上学,做什么事可以不必过于较真,很多时候甚至是得过且过。遇事不愿与他人去争辩,可能是内心中的不自信抑或是怕得罪人的缘故。长此以往,必定养成对很多事含糊其辞、不求甚解的毛病。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一旦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的惯性,再想要做出改变很不容易,绝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拿我自己来说,刚工作时我还完全保留了做学生时的那种做事方式,没有想过要取改变什么。然而这样做的弊端太过明显,很多工作自己未能做到心中有数,该问的没有问,该说的话没有说,最起码是很耽误事的。如果坚定的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想结局还是很明确的,只不过结束的方式会有一些不同。如果自己主动一些应该会更好一点,最起码在面子上说得过去。 所以现实往往是很不讲情面的,它不会因从事某项工作的人的特点而去过分的迁就他。而且一旦你不能使自己适应它,就会立即被它抛弃。所以很现实的现实摆在眼前,我想首先我们能做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自己有否必要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待下去,有了答案之后才会有接下来的所谓一、二、三 ...... 至于怎样作出上述决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大、很严肃的人生命题,而我的经历、见识又相去甚远,也许在若干年之后我会对此有更深刻的个人理解,所以这里不打算多说。 我自己是选择留下来了,我的想法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从目前的环境中汲取我所欠缺的营养,另一方面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不能接受被别人小瞧的结果。何况自己读书多年,虽然社会经验欠缺颇多,但如何做人还是没有忘记,绝不能真的把书读肚子里而让自己的脑子闲下来!我想是这样的想法促使我去自我调整,坚持住自己原本的长处,同时对于过去的不足尽最大程度的努力去改正。 如何去改变?这是一个很严肃而又充满了趣味的课题。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敌人:惰性。它没有站在明显的对立面,让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的存在。它隐藏于一个人的内心里,平时不会显现出来。而一旦在某个人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时,它就会表现出强大的阻力,而且极富韧性,极难击败。他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当你最身心俱疲时给你致命的一击,使你之前全部努力的成果完全付诸东流。所以能否战胜这个心魔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时我有这样的感觉:想方设法刻意去做某件事时,不仅做的过程中自己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其结果往往也不能尽如人意。现在想想,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潜能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这种积极主动性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其反面:做事时很被动,无从下手。一言以蔽之:态度决定一切。只有自己真正想好去做某件事了,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做某事时心不甘、情不愿,爽性就先停一下。 态度很重要,但空有态度和热情恐怕也是不够的。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自我调整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首先我认为不能急躁,人常说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要知道个人的习惯也是久经磨练而形成,如何能在短期内想变就变?圣人恐怕都很难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点滴的积累,把平时的小改进都积累起来,日子久了必定会有大进步。我的感觉是在某一天,突然间发现自己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变了许多。而在这之前我从未刻意想过自己一定要如何如何。可以说有些东西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唯有摆正心态、塌下心来认真去做才可能取得我们所希望的进步。 不客气的讲,不急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另一点亦是非常关键,可以说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它。是什么呢?自信!人们常说过分的自信就是自负,这个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可过分的不自信也会对我们及周围的人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由不自信衍生出的自卑感不仅影响着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些人可能会看的全面一些,认为这个人能力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是自信心不足,在工作加以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以后必成大气;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一个对自己都没有自信的人如何胜任将来的工作,如何与同事打交道,会认为你能力不够;还有一些人,同时看到你的潜力和不足,但又害怕自己地位在将来受到来自你的威胁,遇到这样的人不排挤或者少排挤你都算命好了! 然而一切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自身。任何时候抱怨自己的命不够好,没有遇到伯乐或者总是受到排挤,都只能是小脚妇人缺乏远见的看法。只要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能使别人充分认识的自身的价值,不愁没有好的出路。退一万步说,只要有了两把刷子,别人请你你还不一定干呢!自己创业不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吗!?!? 话未完,夜已深,择日再续!
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暴乱:负责任使用微博之九种方法
热度 1 viclee 2011-8-17 22:59
伦敦暴乱:负责任使用微博之九种方法 虽然这篇文章写的是twitter,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毕竟我们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 译文: 伦敦暴乱:负责任使用微博之 九种 方法 微博被谣言和猜测所淹没。如何在这片微博的汪洋之中剔除不实信息并找出真相呢? 微博被谣言和猜测所淹没,当然也是有有用的信息的。 过去的几天里,随着暴动在伦敦和英格兰的其他地方不断蔓延,微博上也充斥着各种传言、夸大、彻底的谎言和有用的消息。 以下是关于如何在新闻发生时最大化地利用好微博的几点指导。同时也会让你知道怎样才不会吓到别人。 除非是看到事情正在发生,否则别发有关这件事的微博 在微博上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会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举个例子来说,“位于图庭的Primark( 英国一家大型的出售服装服饰的连锁店,其价格极其低廉,因此有时会被看作是廉价品的代名词 )被烧光了”这条消息对于那些住在伦敦南部喜欢豹纹紧身裤和廉价手提包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悲剧。所以这条消息能像野火一样在周一晚上迅速传开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可问题在于,这条消息根本就不是真的。它只能使恐惧在居住在周围的人们当中传播开来。其实是一条街道(High street)上有烟雾笼罩着,然而那些搞不明白怎么回事的人就直接2加2等于47了(这里的2+2=47是比喻一些人对事情做了极大地夸张)。然后他们朋友的转发使得事情更加糟糕了。 记住有些人是在开玩笑的 图庭Primark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一开始只是一些人拿一句 很押韵呃很二的话开玩笑,“偷伊灵抢图庭” ( stealing in Ealing and looting in Tooting,分别位于大伦敦地区西部及南部的两个地方 )。 虽然是当时只有一件事发生了,可是人们被这句话误导而认为这是真的。如果看到这种非正式的参考信息,记住这些有可能只是为了抖个包袱而已。再次提醒,如果你不确定那就去问个究竟。 记住害怕某件事将要发生和知道某件事将会发生是不一样的 “天啊,我怕他们(暴徒)会来哪里哪里......(打砸抢)”,周一晚上很多有危害性的谣言都是源自于这样的微博。不知道为什么,几条微博之后在别人的微博里就变成了这样,“我听说他们(暴徒)去哪里哪里......(打砸抢)!”然后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就从这开始了。完全可以理解有人担心一些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并且想去谈论这个事情。但是不要假设这就意味着暴徒马上就到哪里哪里了。 如果你看到传言,直接去问个究竟 如果你转发一条传言,甚至或者你只是发微博去确认一件并不是真的事情,那么你就有可能吓到另一批人,这些人可能都不知道危险从何而来。比如拿这条微博举例来说,巨大的喷着火的黛博拉米登横冲直撞地朝威斯敏斯特而来。 你应该在微博上直接去问当事人是否真的发生了,而不是转发这条消息散播恐惧。也许他们把黛博拉的电视节目和伦敦暴动弄混了。( Dragon's Den是英国BBC2台的一档节目,这是一档有意思的商业点子选秀节目,节目中的嘉宾即评委被称作巨龙Dragon。黛博拉是其中一位嘉宾,所以这是可能为什么说她fire-breathing )试着直接找到看见这事的人去确认此事。 查证先 这真是伯明翰的照片,还是伦敦的呢?警察说过斯肯索普地区有暴动的事了吗?有谁拍到巨大 黛博拉米登的照片了吗?如果没有,你怎么知道是真的? 如果你看到了一些你知道不是真实的事情,试着纠正一下 有些人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发一些微博,很随机地全部用大写字母讲一些谣言,说谢菲德公园着火了。当问及和反驳这些言论的时候,一些人能很巧妙的回答,而有些人则云山雾罩地说一堆敷衍的理由。 但是,不管你是当面去找人问清,还是发一些根本没有在着火的公园的图片,那些后来跟着发微博澄清在他周边地区正在发生什么的人会感激你尝去挖掘真相的。试着在你的微博上加上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让大家信任你胜过信任别人的一个很好理由。 如果你要发微博说一些你能看到的事情,详细些 记住:如果你看得见,还能有办法把消息传出去,这时候你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一个记者了。所以你要对你的权利负责。详细的说明你在哪,还有你能看见什么。 要忍住你的欲望,想夸大和假设你并没有看到的事情的欲望,坚持你眼前能看到的东西。如果你能发带图片的微博,那就去拍。但是要注意安全,不要冒无畏的风险去拍。因为,你现在很重要,以至于(我们)不能失去你(这个信息来源)。 关注你信任的人 很多地方警察局都有自己的微博来发布消息和澄清传言,找到并关注你自己地区的警局的微博是很值得去做的。还有很多记者的微博,全国性报社媒体的微博。比如卫报微博、记者保罗和穆斯塔法的个人微博,以及许多来自BBC、Sky记者的和ITN的微博。 还有本地媒体的记者,自由撰稿人和很多承诺保证发布真实信息而非传言的网友们。每个社区都有一些做这行很坚定的人,找到并帮助他们吧。 如果你出去打砸抢了,请发微博(告诉大家) 听从这条建议会让警察的工作更好做一些。 译者注: 虽然这篇文章是写给处在暴乱中的英国人的,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也要学会如何用好微博这个有史以来最自由的平台,保证上面信息的纯净和真实是我们的责任。 总的来说就是那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记住不是看见微博就是真的,而是看到真相才是真的。转发分享重要信息的时候用一分钟想想是不是真的,想要询问和澄清某事时要准确说明。 用怀疑的眼光去考虑事情,用信任的态度去结交朋友 ,不懂则问。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原文 UK riots: nine ways to use Twitter responsibly UK riots: nine ways to use Twitter responsibly Twitter has been awash with false rumour and speculation. How can you cut through the sea of inaccurate tweets and find out what's really going on? Twitter has been awash with rumour, as well as useful information. Photograph: Iain Masterton / Alamy As the riots spread across London and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over the last few days, Twitter has been awash with rumour, exaggeration and downright untruth alongside people spreading useful news. Here are a few simple pointers on how to get the most out of Twitter as news breaks – and how to avoid scaring people in the process. Unless you can see it happening, don't tweet about it. It can be immensely tempting to pass on the vital information that – for instance – Primark in Tooting has burned to the ground. It's a tremendously sad thought for devotees of leopard-print leggings and cheap handbags in south London, so it's no surprise that the news spread like wildfire on Monday night. The problem was that it was entirely untrue, and served only to spread fear among people living there. In this case, there was a pall of smoke hanging over the high street, and people who couldn't see the source put two and two together and came up with 47 – and then their friends helpfully made things worse by retweeting it. Bear in mind that some people are making jokes. This is how the Tooting Primark story began: with people making silly rhyming jokes about stealing in Ealing and looting in Tooting. The problem there is that only one of those things was actually happening at the time, but people latched onto the phrase as though it was true. If you see those sorts of casual references, bear in mind they might just be there to make a punchline. Once again, if you're not certain, ask. Bear in mind that being scared of something happening isn't the same thing as knowing that it's going to happen. A lot of the most virulent rumours on Monday night in London came about through people tweeting things like "Oh god, I'm scared they're coming to Brighton/Luton/Scunthorpe." Somehow, in the space of a few tweets, those thoughts morphed into others saying "I'm hearing rumours about them coming to Brighton/Luton/Scunthorpe!" and the whole affair snowballed from there. It's totally understandable that people are scared of what might happen, and want to talk about it – but don't assume that means that looters are imminently descending on Scunthorpe. If you see rumours, question them directly. If you retweet a rumour, even if you're looking for confirmation that it isn't true, what you may be doing is scaring a whole new set of people who had no idea that they might be in danger from, say, a giant fire-breathing Deborah Meaden rampaging towards Westminster. Rather than passing it on and thereby spreading the fear, try tweeting people directly to ask whether they know something is definitely happening, or whether they might have gotten a touch confused between the new Dragon's Den and the rolling riots coverage. Try to get direct confirmation from someone who has actually seen Deborah in all her glory. Get verification. Is that picture really of Birmingham, or is it of London? Have the local police said anything about riots in Scunthorpe? Has anyone got any pictures of the giant Deborah Meaden? If not, how do you know it's true? If you see something you know isn't true, try to correct it. Some people, for reasons unknown, enjoy tweeting random untruths composed entirely in capital letters about Shepherd's Bush being ON FIRE. Some of those people respond well when asked politely to retract their statements, while others may respond with a wild barrage of random abuse for no readily apparent reason. However, the people following what's going on in their neighbourhood will appreciate you trying to get the truth out – whether it's through questioning someone in person or through tweeting pictures of bits of Shepherd's Bush which are definitely NOT ON FIRE. Try to add context to your tweets – give people good reasons to believe you more than the other person. If you're tweeting about things you can see, be specific. Remember: if you can see it and you've got the means to publish information about it, that makes you a de facto journalist. So be responsible with your power. Be specific about where you are and what you can see. Resist the urge to exaggerate or assume things you can't see - stick to what's in front of you. If you can tweet pictures, do – but stay safe and don't take unnecessary risks to do so. You're too important to lose. Follow people you trust to be accurate. Many local police forces have been using Twitter to give out information and field rumours, and it's well worth finding yours and following them. There are a lot of journalists on Twitter – national newspaper tweeters like our Guardian team, including Paul Lewis and Mustafa Khalili , as well as dozens of reporters from other papers, the BBC, Sky and ITN news teams. There are also local journalists from local papers, freelancers, and all sorts of folks committed to making sure they spread the truth and don't spread rumours. Every community has a few stalwarts who do this work. Find yours, and help them out. This Twitter list of trusted journalists covering the riots , compiled by the Sky News producer Neal Mann, aka @fieldproducer, is also useful. If you've been out looting and rioting, please tweet about it. Following this advice will make the police's job much easier.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2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负责任地使用微博的9大原则
热度 2 pb00011127 2011-8-15 20:13
不仅仅是新浪微博上出现过很多虚假的消息和恶意谣言(譬如最近铬污染事件后又有人鬼吼要抢瓶装水),Twitter上这样的事情也非常多。例如伦敦骚动的时候,一条传言称200名极端“民族主义者”在伦敦南部刘易舍姆街抢劫店铺;一些虚假谣言称,朴次茅斯市购物区冈沃夫码头许多商铺遭点燃;在别处,商家因为听信关于抢劫的不实报道,早早关门,但实际上并无必要。有网民称,微博上关于伦敦附近克罗伊登市发生骚乱的谣言令自己惊恐不已,“大部分谣言结果不是真的,但在我的家人和克罗伊登城内外其他人中引发那么大恐慌。” 如何在浩如烟海、充斥不实信息的微博中找到真相?英国《卫报》网络版10日列出9种负责任地使用微博的方式,供读者参考:   一、除非你看到事情发生,不要发微博;   二、记住,有些人发微博只是想开玩笑;   三、记住,害怕某些事情发生,并不等于知道某些事情将要发生;   四、如果看到谣言,直接质疑。如果你转发谣言,即便以求辟谣的方式转发,也可能吓坏一群完全不了解情况的人;   五、设法求证;   六、如果你看到你知道并非真实的微博,设法纠正;   七、如果你发微博说你看到的情况,请说具体一点,说明你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不要夸张,也不要想当然;   八、“粉”你相信准确可信的人;   九、如果你出门打劫和骚乱,请发相关微博,那样可以让警察的工作更容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六部委共议科研诚信教育
Fangjinqin 2011-8-1 10:01
六部委共议科研诚信教育 《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翻译出版 7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6部委的科研道德建设相关负责人及专家100余人共同参加了在京举行的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指出,对当前中国科学发展来说,科研诚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员在入门阶段所接受的科研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陈宜瑜说,“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一定经验的科研工作者都并不清楚哪些属于不当或不端行为,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 教育部科学技术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吴常信院士、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工作委员会主任黄伯云院士等会议代表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但更需要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行为规范教育。 作为促进科研诚信建设的一项举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国科研诚信教育薄弱的现状,先后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最后遴选出《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并组织翻译出版。该书作为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的课程和研讨教材,旨在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给予充分引导,是美国负责任的科研行为领域最畅销的一本教材。 据悉,为推进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基金委还将为这些单位集中购书提供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据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介绍,该书在7月29日首发当天就被相关部门订购了超过17000本。(陈晨) 《科学时报》 (2011-08-01 A1 要闻) 更多阅读 陈宜瑜院士:中国科研诚信教育仍非常薄弱 科技部要求重大专项承担单位及参与人员签科研诚信承诺书 中国科协“十二五”将推动科研诚信立法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六部委共议科研诚信教育
热度 4 huofj 2011-8-1 09:57
六部委共议科研诚信教育 《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翻译出版 7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6部委的科研道德建设相关负责人及专家100余人共同参加了在京举行的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指出,对当前中国科学发展来说,科研诚信教育,尤其是科研人员在入门阶段所接受的科研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陈宜瑜说,“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一定经验的科研工作者都并不清楚哪些属于不当或不端行为,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 教育部科学技术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吴常信院士、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工作委员会主任黄伯云院士等会议代表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但更需要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行为规范教育。 作为促进科研诚信建设的一项举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国科研诚信教育薄弱的现状,先后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最后遴选出《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一书,并组织翻译出版。该书作为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的课程和研讨教材,旨在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给予充分引导,是美国负责任的科研行为领域最畅销的一本教材。 据悉,为推进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基金委还将为这些单位集中购书提供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据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介绍,该书在7月29日首发当天就被相关部门订购了超过17000本。(陈晨) 《科学时报》 (2011-08-01 A1 要闻)
3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考试(6):同学,请原谅老师又要做恶人了!
wangxh 2010-5-18 21:08
写下这个标题时,笔者的神经已经被煎熬了将近48小时。痛苦不怕,受埋怨不怕,但至今仍然不知道最合适的办法是什么! 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毕业,给今年有可能毕业的学生增加一次再次修读和单独辅导的机会,笔者讲授的这门课这学期并不开设。 这次再次修读和单独辅导包括四位学生: 甲学生,05级,欠60多学分,降级管理成为06级,且由于试读阶段没有修满足够的学分,变成旁听生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学籍,但并未上报教育厅的一种似学生身份本学期必须修满12.5学分才能回复学籍。父母是农民,在外地大工。 乙学生,05级,欠60多学分降级管理;所欠学分必须少于15分才能在5月份开始做毕业论文。父母双双失业,父亲有时做点儿零活。至今还欠学费,由于欠学分太多,连国家贷款都不能。 丙学生,基本与甲学生相同,不同之处是他欠下如此多学分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庭带来的心理负担所致父亲长期重病,经常卧床不起或去医院治疗。另外父母双双下岗。 丁学生,06级,家庭条件很不错,用我们习惯说法属于不务正业,欠下40多学分,已降级管理07级。 为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复习、记忆,我专门与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协商这门课程的考试完全 由我来决定 。从前也申请过,执行的不错,所以他们相信我一定能够严格把握考试质量。实际上我 申请此权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考试时间、地点完全由他们决定 !学校规定必须第10周考完,所以按照学生的意愿安排还算是第10周后的星期日晚上7点--9点(实际上已经属于第11周),也就是说已经再也不能后延了。 再来说说考试内容:虽然说考试内容学生不能说了算,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共25个小题,一道8分,3道6分,其余全部在5分以下,仅仅概念题(即什么是......)就占了47分。看着他们答卷时的样子,我的神经已经开始被强烈折磨了!收上考卷后,根本不想看,更不想判,一方面由于周一下午有课要准备,但最重要的是不想看到已经心里有数的考试成绩!今天必须上报成绩,所以昨晚 一分一分地给他们找分 :甲42分,乙46分,丙30分,丁41分无语啊! 考试是什么?考试本来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检查一下教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的怎么样,现在已经不得不演变成逼迫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可悲呀可悲!几乎每届学生我都会对他们讲 上大学就是吃自助餐 的道理,但是随着学校与教育界许多不尽如人意事情的发生,有的学生就是愿意只教钱不吃饭,甚至把别人吃出的垃圾当作自己的来证明自己已经吃饱考试作弊即为此种! 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干吗什么严格,睁一眼闭一眼不就过去了吗?同学们呐,干吗让老师这样呢,你们只要稍稍用功些、积极点儿学习不必头悬梁锥刺股,不必废寝忘餐,不必夜以继日......老师受煎熬的心不就可以放下了吗?老师肩上有责任啊,你们知道吗?教师一定要为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及其家庭负责!( 请相信,这绝对不是唱高调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人人都恨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就想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呢? 有人说,高等教育出问题了,基础教育也出问题了......总理他老人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公平哪里来?这正义又从哪里来?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只能从教育,只能从教育的质量来。许许多多社会的丑恶现象不都是由于教育质量出了问题所致吗?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边是教师的责任,一边是学生及其家庭高昂的代价,为学生着想也是负责任,取舍真的好难!前者义之大者,后者情之小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大义而舍小情者也!笔者深知道,仅凭一个人或少数人不能改变社会的根本问题,但是哪个大问题不是由这种小问题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致使达到无法解决的境地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同学们,真对不起,这次老师又只能做恶人了! 一个学生不及格,任课教师的确可以高抬贵手放过去。可还有成千上万个学习不用功、不努力而不及格者,他们怎么办?的确,人力有时而穷,难道我们就只能遇一个放一个吗?不,这是不负大责任,这一套旧的仁义道德,只能用来应付一个隔岸观火者的良心,可解决不了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消灭不了这个社会的毒瘤与丑恶。人类思想的进步的确需要时间,改良社会使之成为和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难道我们就该等、就该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存在、发展下去吗?这听起来的确是理想,但决不是空洞的,只要有良知的教师人人多负一点责任,我们的教育、教育质量与教育环境就会产生令人欣慰的变化! 【请各位朋友与游客放心,本人不是不负责任一推了之的教师,对这四位学生俺都曾经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与他们交流总时间估计超过50学时,好像专业课教师很少能做到这点。俺已经向他们保证,绝对会一如既往帮助他们,只要他们看得起俺这个老师并愿意接受帮助的话!】
个人分类: 教之道|6379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