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饥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人正处于饥饿期吧
biofuture 2013-6-8 10:12
对于财富。对于物质。 饥不择食,就无暇顾其它了。
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试在饥饿中观看
pgg 2013-6-5 14:50
试试在饥饿中观看 ——《一九四二》观后感 好吃不如饺子,而我就是一个爱吃饺子的吃货,一般吃上个半斤是个轻松活,最多的时候连一斤都消灭过。每天早上跑步后吃上一大碗饺子是我一天中的惬意时刻之一。但直到曹聪老师在《坚持跑步 138 公里,减肥 8 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9091-693612.html )一文后善意地提醒我:是否跑步后胃口大开而导致减得不够?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吃得太多,导致饥饿感离得太远。 同样,饥饿感的模糊甚至丧失就是一般观众看《一九四二》(一九四二, 2012 年,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 / 张默 / 徐帆 / 李雪健 / 陈道明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蒂姆·罗宾斯 / 冯远征 / 张涵予 / 等)时的初始状态。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近代史有一种“刻意”的隔膜感,而冯小刚重现这段历史也只是让大家不应忘记中国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曹聪老师的博文——《不能让历史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71do=blogid=695760 )就挺好,不见得非要针砭时事。 当很多人要求冯小刚怎么不更尖锐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同理心问问自己能做到多“尖锐”。作为导演这种公众媒体工作者,敢于涉及到这种题材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 猪头哥只是不太理解影片的架构安排, 分别以张国立和张涵予为主体的双叙事线索反而让影片失去了紧凑感 ,而且对于外国大影星的参演也保留自己的看法,白修德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情节助推剂,但要“肖申克”来扮神父的支线,且不说文化语境中的对宗教认识的差异性,单说“神父”角色的丰满程度完全不需要这么大牌的演员来诠释。当然,蒂姆·罗宾斯自己也说过,他接这部电影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因为他母亲曾在二战中经历过类似的苦难。 也有人认为冯小刚“用张国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经;用陈道明、李雪健去拨弄所谓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经;刻意放大上帝与传教士的宗教意义,全不搭界的塞进两个好莱坞大牌演员,讨好所谓的国外电影节评委与片商。每个镜头、每秒剧情,充斥了算计与心机。”这个评价似乎对冯导有些苛刻,我认同电影里不需要太多刻意之处,关键在于展示的内容,把思考的部分留给观众,而不是严肃的说教,但毕竟这段历史承载的信息过于庞杂,且尖锐到甚至有些部分难以让人直视,冯导难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尴尬,不妨宽以待人,将心比心。 当吃饱喝足的我们在电脑前吐槽那几百万人命只是简单的书面数字而已,但喝着可乐,嚼着爆米花,打着饱嗝,腆着肚子歪靠在椅背或床头舒服看这部片,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悖论。离饥饿感太远,导致同理心失位。在“锵锵三人行”里,冯小刚说张国立演完这部剧说出一句话,“ 人的尊严是从肚皮开始 ”。如有机会,我想该饿上一天再看一次《一九四二》,感受一定会更深一些。
个人分类: 观影感受|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饱暖思淫欲?
热度 17 gaojianguo 2013-1-25 14:59
饱暖思淫欲?
据说,大脑要保持正常运转要消耗肝糖原储量的 75% ,全身耗氧量的 20% 。而当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每分钟消耗 1.5 卡路里的能量,相比之下,人在行走的时候每分钟大约消耗 4 卡路里热量。正因为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是由于大脑的高效运转需要充足的能量保障,所以科学、音乐和艺术都是上层建筑的范畴。饿着肚子搞发明创造是不能持久的。当食物来源减少,大脑往往会优先保障大脑的能量供应,不至于稍微挨饿就头昏眼花。最近,法国学者 Plaais 和 Preat 以果蝇为研究对象,发现如果减少它的食物供应,它就会为了节省能量而不去记住很久以前的事情。在饥饿的状态下,果蝇终止长期记忆的慢波振荡行为由两对多巴胺神经元调节,如果人为改变这两对神经元的功能,使果蝇恢复大脑的长期记忆,那么将降低果蝇在饥饿状态下生存的可能性。果蝇饿着肚子不会深思远虑,人往往吃饱了就会胡思乱想,“饱暖思淫欲”是动物的一个属性吗? 近日,他们的研究报道论文“ To Favor Survival Under Food Shortage, the Brain Disables Costly Memory ”发表在 Science 上。 全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9/6118/440 full text.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997 次阅读|43 个评论
饥饿信号是如何传递的?
热度 8 qpzeng 2012-6-17 16:03
虽然关于“饥饿信号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已有的实验证据足以作出满意的回答。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我玩玩“穿越”,但不是宏观时间的穿越,而是微观空间的穿越。 先从大众都能理解的生理层次上来说,身体对饥饿的第一个响应就是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降低,并形成短暂的胰岛素耐性,以便及时通知贮存大量脂肪的肝脏和脂肪组织:葡萄糖已经开始出现供应短缺了,由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的任何代谢活动必须立即停止,并做好准备动用贮存的脂肪给身体提供能量。于是,肝细胞及脂肪细胞接到通知后,将处在细胞质空间的脂肪成分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其中脂肪酸经代谢中间产物穿越到线粒体空间内进行分解并产生能量,以满足饥饿期间身体的能量需求。 再让我用专业术语重新穿越一遍。饥饿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的信号是通过脂联素(adiponectin)来传递的,由此可减少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合成,从而下调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IIS),使原本被抑制的SIRT1激酶被激活,随即通过活化eNOS和PGC-1α促进线粒体生成。同时,饥饿信号还通过抑制mTORC2产生胰岛素耐性,使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失效。这时从细胞质进入线粒体的脂肪酰辅酶A就可以经过多轮β氧化产生NADPH,再经电子传递链形成能量势,最后以化学偶联方式产生ATP。 以上分析可以解释包括限食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延寿模拟效应——代谢速率降低导致细胞老化速度延缓。例如,白藜芦醇模拟限食是通过激活SIRT1起作用;雷帕霉素模拟限食是通过抑制mTORC2起作用;解偶联剂(如二硝基苯酚)模拟限食则通过促进线粒体生成起作用。 从生命的逻辑来说,以上得出的饥饿导致长寿的机理也似乎有极佳合理性: (1) 为什么饥饿后胰岛素水平会降低?因为血糖水平因饥饿已经很低,不需要胰岛素再降血糖了。 (2)为什么饥饿会形成胰岛素耐性?因为要促进脂肪变成糖类的糖异生作用,在胰岛素敏感条件下会受到抑制。 (3)为什么饥饿会导致线粒体形成?因为脂肪的彻底分解必须依赖线粒体,而葡萄糖变成脂肪是不需要线粒体的。 (4)为什么饥饿能产生长寿效应?因为线粒体大量形成可以减少活性氧产生,在动物体内还能促进血管内NO合成,这些都是长寿所必需的要素。 不管你对延缓衰老或长寿感不感兴趣,但脂肪肝和肥胖几乎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富贵病”。从这个案例的分析你是否得到某种启发呢?要想让脂肪转变成糖并以热量的形式代谢掉,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节食!可是,肥胖者也许什么都能做到,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可惜呀!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623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人还是需要饿肚子的
jiangming800403 2012-4-8 22:44
RT 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506do=blogid=556518 张鹏老师的博文《人类的生物性之“贪吃的本性” 》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2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食用主义”
热度 5 boxcar 2012-3-4 08:35
中国:“食用主义” 吕 喆 关键词:实用,饥饿,猎奇,天,添,文化 刚才看到刘进平兄写了篇“为什么实用主义产生在美国?”俺忽然想到,美国能产生个实用主义,咱中国能不能也产生个啥主义?也弄出点儿举世无双的创造性成果,再让俺们再自豪一下。答案马上就有了,它是被我利用“撷英”绝技搞定的。这“实用主义”的撷英之一,那就是“食用主义”呀!还别说,这个主义不但真对得起咱国人这张没有啥不敢吃的嘴,而且可以凭借咱国大厨们手中神乎其技的烹调艺术得以彰显于世上,现如今,更被一次次触目惊心关于“假添毒”的新闻踢爆食品安全问题。在共产主义理想已经几乎泯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执早已被不闻不问了整整 20 年的时候,中国就只能高举“食用主义”的大旗奋勇前进。 关于食,咱中国有句话给予它非常给力的评价——“民以食为天”,这五个字高度概括了咱们老百姓的最高需求,那就是“吃饭”!能吃上饭而不被饿死是最重要的,能吃饱饭不挨饿是很关键的,能吃好饭、品尝美味是很惬意的享受,吃进嘴的东西要是不安全,则会激起各行各业各阶层个族群人们难得一致的抗议。这么关注吃饭、吃饱饭,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在历史上长期靠天吃饭的农业民族,庄稼收成决定于老天爷是否下雨、下多大的雨,如果寒了涝了庄稼绝收了,就没正经食物可以吃,为了填充辘辘饥肠,什么草根树皮橡子面观音土都得吃,甚至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中国人没有啥不敢吃的胆量,从历史上看多半是被生存需求逼出来的。对于老百姓来说,靠天吃饭,食物就是天,只能祈求上苍风调雨顺才有得吃,勉强吃饱。当时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他们其实也是“靠天吃饭”,且不说年成不好收不上租子会坐吃山空到“地主家也没余粮”, 他们的总头领、也就是皇帝,不也得靠自称天子忽悠群臣及老百姓才能 HOLD 住他(或她)的权力和地位?!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已经不用靠天吃饭了,而改成靠地吃饭。就是说,现在中国人可以靠鼓捣地皮房地产赚大钱、生产销售地面上跑的用的各种商品赚小钱,用这些大大小小的钱可以买来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运来的各种食物,甚至连吃饭必须要用到的水,都来自地下和地表了。在靠地吃饭的时代里,有的吃和吃饱似乎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 “好吃”和“吃好”才体现出如今更高的品味。甚至,以往对食品菜肴提出的“色香味俱全”要求已不再是大厨和食客们的追求的全部,又提出了能够彰显其更高档次的“意形养”评价指标。看来,现如今哥吃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文化、是档次、是 ……. 了。为了体现自己的不同,为了标新立异,人们在吃的上去猎奇,勇敢地吃起了山珍海味稀奇物种。为了被胡吃海喝搞紊乱了的机体内分泌系统和试图修复被伤害的器官,只吃常规的食品似乎已经不够,人们又开始吃各种补品和药物。 这种对饮食的水涨船高的追求,导致食品和菜肴变得越来越复杂,“民以食为天”已经升级到了 2.0 版,成了“民以食为添”。为了“色香味意形养”,颜色不够的就上酱色而至色素,香气的加香精,味道不够鲜就加鸡精味精(不够咸就加盐),意境不够的就找文坛高手取名字写文章编故事作诗填词加以包装炒作,形状不够好看就上食品机械精加工,一通折腾下来,如果感觉营养指标又不够了,就在不同阶段分别加 XX 精。。。。。。就酱紫忙不迭地“添”了一通之后,食品添加剂们逐渐挤占了传统食材的空间和分量,紧接着又成了人人喊打的目标。在粗粮 - 细粮 - 精食地升级了几轮之后,人们又开始去回归天然食材,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兜了一圈。然而,当我们面对产量和个头儿都膨大到今非昔比地步的庄稼和蔬菜的时候,还得疑惑,它们的遗传物质(基因)中是不是也已经有了“添加剂”? 参考: 参考: 【1】 刘进平:为什么实用主义产生在美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43781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431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对乔布斯"Stay Hungry"的理解
waterlilyqd 2011-11-3 09:59
我对乔布斯"Stay Hungry"的理解
  有人把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译成"求知如渴, 大智若愚", 好像并无不妥。但是,这个翻译只是想从中文的成语中找两个对应的词,为了朗朗上口而已。乔布斯所说的“Stay hungry” 除了是对知识的追求要始终保持一种饥饿状态以外,应该还包括其它很多方面,如生活上、情感上、财富上,等等。一个人如果衣食无忧,纵情于声色犬马,过着奢糜的生活,他还能有任何进取心吗?乔布斯不是不能拥有这些,只是他不愿意将自己沉浸在这样的生活和环境中,也许是童年的苦难、创业的艰辛使他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满足于现状,不要沉醉于现有的物质享受之中,要时时处在一种从儿时就刻入脑海的饥饿状态之中,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4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了这张照片,你流泪了吗
热度 11 dongzhengya 2011-10-27 19:08
看了这张照片,你流泪了吗
该照片为2011年度自然环境摄影师奖作品,刚刚在凤凰网上看到的,感觉非常震撼。看着这两个小孩破烂的衣服、又脏又黑的皮肤、可怜的表情、湿润的眼睛,加上臭熏熏的垃圾场为背景,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他们还是小孩呀!!!! (地址 http://news.ifeng.com/photo/weeklypicture/detail_2011_10/26/10164789_6.shtml 或者 http://tech.ifeng.com/photo/animal/detail_2011_10/25/10120340_0.shtml ) 图为尼泊尔加德满都,两名儿童与奶奶住在废物堆积场附近,靠寻找一些有用的东西来换钱生活。如果他们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奶奶就会责骂他们。不幸的是,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找到有用的东西了,非常饥饿。摄影师拍完照给了他们一些钱和一块小饼干。
84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生于危患
acthinker 2011-10-10 11:17
近日在写综述的时候看了很多文章。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单个的细胞其实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如果把个体比喻成为一个社会,细胞就是一个大的组 织。细胞当中有很多机制,是在出现突发情况或者危机的时候响应的。尽管哺乳动物的细胞已经不像草履虫那样需要自己从水中吸收各种小的生物将其消化作为食 物,不过它保留了很多针对细胞外环境变化的应对机制。这好比我们现在政府机构成立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以最大限度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恶略影响, 保护组织的长远存在。相比政府的应急机制,细胞的机制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变得非常成熟了。 细胞在生存和执行功能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废物。小分子的垃圾通过细胞膜或其上的通道直接进入体液,通过专门的解毒器官解毒或者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一些大 的分子,比如蛋白,在突变的环境或者不佳的细胞状态下,也会发生折叠错误。这些缺陷蛋白不能正常的工作,但是挤占了细胞空间,所以是清理对象。细胞在开始 的时候,对这些蛋白是存有希望的,希望通过改造和教育的方式让其恢复正常。不过,如果蛋白本身实在是不可挽回了,那么细胞就要让这个蛋白去访问一个叫蛋白 酶体的结构,这个地方专门把废蛋白肢解,碎片化,使得它的处理产物能够重新被利用,这过程非常环保了。可是一个细胞的蛋白酶体日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的 压力和刺激会使得细胞内大量蛋白疲劳损毁,需要更新。这时候细胞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以腾出足够的空间给新合成的蛋白。这个装置叫溶酶体。溶酶 体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很悠闲的,很多日常工作都是由蛋白酶体去做。只有前者撑不住的时候,它才会出面收拾残局。所以这个溶酶体大哥干活的时候是大刀阔斧,快 刀斩乱麻。溶酶体英姿勃发时,会上演蛇吞象的宏大场面,将细胞内一块区域的所有蛋白结构全部处理掉,先是这些区域形成一个膜包裹的结构,然后这位大哥张开 血口咬住囊泡,两个膜融合之后,嘴里的大量蛋白酶蜂拥而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表面上看上去溶大哥发功时破坏力特大,而且没有特异性,杀敌一百,自损三千。不过这一番大动干戈之后,细胞只要能够挨过去,以后就能重新焕发青春。毕竟它 换上了新鲜的蛋白,这样细胞在日常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看来,危机危机,危险过后就是生机,这些宏观的大道理同样适用于细胞这种小单位。 人的神经系统有时会患退行性疾病。我们常见的AD,PD,HD就是这个。如果拿个显微镜看正常人和病人的脑细胞,会发现病人的细胞除了有细胞核,还多几个 别的看得见的大结构,这些是脑细胞长期挣扎的产物。大结构里面是聚集的蛋白。蛋白翻译后折叠的不好,或者脑细胞不好,蛋白容易损坏,就会聚集。溶大哥开始 的时候处理这些蛋白聚集那是小菜一碟,所以人年轻的时候问题都不大。可是人要活八九十年,这细胞也有这么大岁数。溶大哥也累了,体力不支,战斗意志淡漠。 而后来的蛋白损坏和聚集却有争无减,在持久战中,靠人海战术最后还是占了上风。 科学家在研究如何能够极大调动溶大哥和其它大哥的积极性,提高它们的功力,维护细胞的健康。尽管氧化刺激能够激活溶大哥,可是氧化刺激基本上让细胞受不 了,很多问题溶大哥善不了后,所以不是个好方法。人们在经验中发现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能够提升细胞的健康程度。后来发现,这碳水化合物减少之后,细胞内 和溶大哥有关系的一些酶分子比较高兴,所以危机出现时,它们一说动,溶大哥也很乐意出来摆平局面。所以这个每餐七分饱是有利于健康的。极端的情况是饥饿, 饥饿能够非常有效的激活溶大哥。饥饿的时候,细胞得不到外界的营养输入,所以个体就进行减员增效的体制改革,这改革的操刀者就是溶大哥。裁汰冗员,砍掉不 必要的机构,减少整体的运行耗费,把物质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经过这么一番整理,可以说旧的细胞经历了一场洗礼,整个的效率和健康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 升。 --------- 本文仅为个人思考,并不构成挨饿提升健康的观点和建议(2010年春)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缺吃少喝=益寿延年?(2007.6)
热度 3 JackyJzhang 2011-9-29 02:37
在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很多多细胞动物中已经发现了限制食物的供应会延长寿命,不过机制一直不清楚。在最新的nautre article中,研究者通过对于线虫模型的研究发现食物限制延长寿命与一对头部神经元ASI里skn-1基因的激活相关。 作者首先否定了很多人猜测的insulin signal pathway 参与此过程,因为在insulin pathway缺失的两种线虫在限制食物供应时依然表现出寿命的延长。 作者猜测SKN-1很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因为skn-1之前被证明参与氧化的过程,而氧化被公认为是衰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且SKN-1在bec-1基因的下游,线虫的bec-1和哺乳动物的Beclin-1类似,beclin-1调节营养不足时细胞的自体吞噬,所以SKN-1很可能在限制食物与延长寿命之间发挥作用。 之后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在SKN-1缺失的两种线虫里,食物限制并不能导致寿命延长,而导入skn1-gfp可以恢复。更加有趣的是,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skn-1只在两种组织中表达,ASI和肠。这对于食物限制引起的现象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因为肠是吸收营养的部位,而ASI是将外界的食物信息转化成内分泌的信号影响整体。 SKN-1有三种异构蛋白,a,b,c,作者很容易证明了b在ASI中表达,而c在intestine里表达,而在ASI里表达的蛋白才是线虫长寿的原因。 研究者巧妙地证明了食物不足导致的寿命延长与线虫的呼吸作用增强相关,而且与SKN-1相关,并且发现在ASI中表达的SKN-1才能恢复食物不足导致的寿命延长。 非常有意思是,从文章中的一个图片看来,线虫在食物严重不足和食物很充足的时候寿命都是很短的,而由图上的数据粗略估计,线虫在三分饱时寿命是最长的,大约靠忍饥挨饿来延长寿命很多人都不太乐意,但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模拟SKN-1信号的长寿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3673 次阅读|4 个评论
穷人的福音:印度的高蛋白土豆
gaojianguo 2010-12-15 15:41
近日印度的科学家成功转基因了一种高表达人必须氨基酸的土豆Protato,并且安全无毒,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转入的基因片段来源于另一苋属植物。详见PNAS: http://www.pnas.org/content/107/41/17533.abstract 土豆起源于土地贫瘠、低夜温、干燥、短日的环境,移植到欧洲许多地方后,土豆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比小麦和大麦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土豆仍有收成( http://home.51.com/wangwenquan2007/diary/item/10050429.html )。土豆收成的高低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爱尔兰大饥荒是很好的佐证),土豆一般被穷人所食,所以土豆被称为穷人的粮食。 PNAS报道这种转基因的土豆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很高产,最重要的是: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experimental animals demonstrate that the transgenic tubers are also safe for human consumption .与实验室其他同学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其实是安全的,转基因只是加速了进化的步伐而已。还有人认为只要好吃,管他转不转基因,人活着就这么几载,有吃的总比饿着好。 我没有吃过转基因的东西(吃过,或许不知道),现在反转基因的宣传也很多,但如果通过转基因解决人的吃饭问题,这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饥饿的印度儿童) (饥饿的非洲儿童) (饥饿的非洲儿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7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第一财经日报:“对抗饥饿”需走出化学农业悖论
蒋高明 2010-10-19 01:02
罗南媛 2010-10-18 09:32:5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http://economy.lnd.com.cn/htm/2010-10/18/content_1560879.htm 10月16日是第三十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对抗饥饿。 饥饿,这个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已然是个遥远的词汇。但是,我们今天实现粮食充足供给的方式,是否能够长久地保证我们真正远离饥饿? 经过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可以自豪地宣称: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今年亦是一个丰收年。 然而,这背后也付出不少代价。它们是什么呢? 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涨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这些化肥和农药已经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效果,特别是对土壤、水、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如大量的农药使用已经造成我国的地表水、地下水和近海水域的污染,像河北的水库、北京的官厅水库以及珠江三角洲均在2000年后发现过有机类农药污染物。同时,化肥在上世纪70年代被开始大量使用后,二三十年间,我们要面对它所引发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 比农药和化肥稍晚出现在对抗饥饿道路上的,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它甚至被一些科学家和决策者们视为解决人类粮食危机的唯一途径。然而,尽管与化肥农药相比,转基因技术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规模尚小,但在已有的少数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问题。 2009年,江苏省的转基因棉花由于无力抵抗黄萎病和次生虫害,而出现大面积减产,当地棉农损失惨重,甚至有不少种植了几十年棉花的棉农,开始放弃棉花种植。而在已经大范围普及转基因大豆的美国,已有的研究亦表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的病虫害加剧。 更为悖论的一个现象是,目前世界上大力鼓吹转基因技术的公司,正是当年靠推广农药和化肥发迹的生化公司。显然,被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其背后的理念,与化肥和农药并无差异,即都是化学集约式农业模式,都是依赖化学方式来改造农业。人们有理由怀疑:化肥、农药和转基因长期累积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效果,在20年或50年后,是否非但没有保证粮食产量,反而要让人们对抗更加严峻的饥饿? 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发展一样,都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冒险大规模采用新的化工技术来解决之前此类技术所造成的问题。这样做,或许能带来短期好处,但事实也证明,它更有可能造成长期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科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此前化肥农药之于农业的意义,重新思考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生产应该更生态,技术的运用也应该遵循大自然内在循环规律等。 这两个方向究竟该如何选择?我们是否能用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饥饿、发展农业?在这个粮食日团结起来,对抗饥饿的主题下,科学家、农业政策制定者、每一个消费者你和我,都该想想这个问题。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 can be done to end hunger? 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战胜饥饿?
waterlilyqd 2010-8-6 14:46
翻译:邱敦莲 What can be done to end hunger? Sharing a vision of a world without hunger is the first step. Ending gender inequality and empowering women to play a bigger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nother. The problem of hunger should be a top priority in impoverished countries. Small-scale farmers should be given the opportunities and education they need to produce enough food and income to feed their families. Rural economies need to grow to expand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ose who need them and slow the pace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More emphasis needs to be placed on improving small farmers’ access to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Our natural resources need to be properly managed to ensure the land is not being over-used.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end poverty and inequality and improve access to safe food for all. http://www.1billionhungry.org/hunger/what-can-be-done/ 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战胜饥饿? 第一步是让更多人分享“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的愿景,其次是结束性别不平等,让妇女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饥饿问题应该当成贫困国家的头等大事。应该为小规模生产农户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生产足够的粮食和获得足够的收入以养活他们的家庭所需要的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以拓宽就业机会,减缓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重点放在促进小规模农户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妥善管理自然资源,确保土地不会被过度利用。这需要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携手努力,结束贫困和不平等,改善全社会所有人对安全食品的获取渠道。
个人分类: 翻译实践|3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Who are the hungary? 哪些是饥民?
waterlilyqd 2010-8-6 11:30
翻译: 邱敦莲 Who are the hungary ? They are mostly the rural poor liv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villages in Asia,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who are mostly dependent on raising animals or cultivating crops on small pieces of land for basic nutrition needs. Those without land can be even hungrier: widows, orphans, the elderly, casual labourers, refugees. These rural poor dont have access to steady income, so they cant supplement their nutrition needs by buying enough food. They often move to the city in search of work, which can be scarce and poorly paid. Little income means little means to buy food at local markets. Women are often most affected, and women who are undernourished during pregnancy are more likely to give birth to undernourished children. When catastrophes like floods, earthquakes and droughts hit vulnerable countries, the poor are forced to abandon their homes and livelihoods, creating even more victims of hunger . http://www.1billionhungry.org/hunger/who-are-the-hungry/ 哪些是饥民? 大多数饥民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乡村,他们主要依靠小片土地种植作物和养殖牲畜以维持基本的营养需求。寡妇、孤儿、年老者、打零工者、难民等没有土地的人则容易挨饿,这些农村的穷人没有稳定的收入,因此,他们无力购买到足够补充他们营养需求所需的食物。他们通常流动到城市寻求工作,而找到工作的机会往往较少并且报酬极低。收入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够用于在本地市场购买食物的钱很少。往往妇女受到的影响最大,怀孕期间营养不良的妇女很可能生下营养不良的孩子。当洪涝、地震、干旱等灾害袭击脆弱的国家时,这些国家的穷人就得被迫放弃他们的生计离乡背井,从而制造了更多的饥民。
个人分类: 翻译实践|7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Why is there hunger? 为什么会有饥饿?
waterlilyqd 2010-8-5 19:15
翻译: 邱敦莲 Why is there hunger? Lack of food is not the problem. Enough food is produced in the world today for everyone to be properly nourished and lead a healthy and productive life. Hunger exists because of poverty. It exists because natural disasters, like earthquakes, floods and droughts, sometimes occur in places where poor people have little or no means to rebuild once the damage is done. It exists because in many countries women, although they do much of the farming, do not have as much access as men to training, credit or land. Hunger exists because of conflict, which takes away any chance people have to earn a decent living and feed their families. It exists because poor people dont have access to land or soli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to produce viable crops or keep livestock, or to steady work that would otherwise allow them access to food. It exists because people sometimes use natural resources in ways that are not sustainable. It exists 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investment in the rural sector in many countries to suppor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unger exists becau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es affect the poor most of all by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the sources of income they depend on to survive. http://www.1billionhungry.org/hunger/why-is-there-hunger/ 为什么会有饥饿? 饥饿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当今世界所生产的食物足以让全球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让每个人健康地并且有作为地生活。存在饥饿是因为贫穷,是因为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时发生在穷人没有能力重建的地方,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妇女虽然从事了大部分耕种事务却不能像男人一样享有同样的培训、信贷的机会和享有同样的土地的权利,是因为各种冲突剥夺了人们通过劳动过体面的生活和养活他们的家庭的机会,是因为穷人没有土地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作物生产和畜禽养殖或者没有稳定的工作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取食物,是因为人们有时采用的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是因为很多国家对农业行业的投资不足以支撑农业的发展,饥饿的存在还因为财政和经济危机削减了穷人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从而对穷人造成的影响最大。
个人分类: 翻译实践|4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s hunger ? 什么是饥饿?
waterlilyqd 2010-8-5 12:11
翻译:邱敦莲 Whats hunger? For the more fortunate, its only the feeling in your stomach that says its time to eat. If you are less fortunate and dont get enough to eat each day, hunger makes you feel weak, tired, unable to concentrate, even sick. All you can think about is when you are going to eat next.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this feeling lasts all day, every day, except they never know if and when this feeling will go away. For them, hunger can lead to illness and temporary or permanent damage to their health. They have insufficient food to keep them active and healthy, and they dont get all the vitamins and minerals the body needs to function well. This is chronic hunger . When hunger is extreme and after days of insufficient or no food, the body begins to feed on the only thing it can: itself. It breaks down its own fat and body tissues, which eventually leads to starvation and death. http://www.1billionhungry.org/hunger/what-is-hunger/ 什么是饥饿? 对那些较为幸运的人来说,饥饿只是他们胃中那种 该是吃饭的时间了 的感觉。而对那些不那么幸运而且每天都吃不饱的人而言,饥饿使他们感觉虚弱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像病了一般。此时,他们心里所想的只是什么时候才能吃到下一顿。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整天怀有这种感觉,只是他们永远都不清楚这种感觉会不会消失或者这种感觉何时才能消失。对他们而言,饥饿会导致疾病和暂时的甚至永久的身体破坏。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他们不能获取足够的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是一种慢性饥饿。当数日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或者没有食物时,饥饿达到极限,身体开始依靠它唯一的东西 身体自身来维持生命,于是,开始分解体内的脂肪和身体组织,最终导致饥饿并死亡。
个人分类: 翻译实践|4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饥饿人口10亿 肥胖人口13亿
xupeiyang 2010-4-26 08:15
博主看法:全球肥胖人数超过饥饿人数,肥胖靠减肥,饥饿怎么办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3日联合发布报告说,到2015年全球将仍有约9.2亿极度贫困人口。从1970年有饥饿人口数字的记录以来, 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10亿,比2008年增加了1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这些事实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关注,现在乃至今后十几年或几十年,世界粮食够吃吗? 单从数字上看,现在世界粮食够吃。如果不计大豆和薯类,仅谷物的人均产量就达到约0.35吨,即每天0.95公斤,按理说,人均近1公斤的粮食应该可以说是够吃了。 但是,由于分配极不平均,现在世界很多人粮食不够吃。比如东非一些老百姓每天才能吃1到2餐,而且食物分量只有西方人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近几年来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从非洲的科特迪瓦到拉美的海地,数十个国家爆发了饥饿骚乱或饥饿暴动。 一部分人粮食不够吃是因为有些人吃得太多,比如北美人均年粮食消耗量近年来超过每天3公斤(因为肉食多,而生产1公斤牛肉、猪肉、鸡肉、鸡蛋,分别需要11公斤、7公斤、4公斤、3公斤谷物)。 2009年美国肥胖率调查数据显示,美国超重和肥胖成年人比率超过66%!而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肥胖和超重人口竟然高达13亿,远超过了饥饿人口的数量。 虽然在美国等富国也存在饥饿人口,但总的来看,当今世界的饥饿人口绝大多数都在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最多的是亚太地区和非洲。2009年亚太地区的饥饿人口达6.42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饥饿人口达2.65亿。 http://news.163.com/10/0426/07/656AO11200014AED.htm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野生猴群下山向居民讨食引游客围观(ZZ)
boxcar 2010-3-12 18:29
这年头儿,猴儿们活得也不容易,山里下雪找不到吃的,只好下山到村子里找,整个过程中对当地群众的骚扰不小。 人民群众大献爱心,不但当地人拿出玉米喂猴子,还有很多人专程从成都等地大老远地专门跑来给猴子送吃的,猴群的伙食标准明显提高。 提醒猴子们注意,打了牙祭之后,等开了春儿还是早点儿回自己的家园吧,回去晚了小心被别的猴子给占了去。 提醒关爱野生动物的人们,您现在帮助的猴子是野生动物,它们永久的栖息地是远离人群的野外,您走以后,它们还需要在山林里觅食,所以尽量不要破坏野生猴的生活习惯,供给的食物最好从当地购买接近野生状态的食物,少提供人精加工的食物;注意人和猴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防止疾病传播。 ~~~~~~~~~~~~~~~~~~~~~~~~~~~~ 以下为原文: 野生猴群下山向居民讨食引游客围观(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06:5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一家猴子坐在村民家屋顶,似乎在为食物发愁 一群猴子在废墟前引来众人围观 饿惨了,猴子抢游客手中的食物 猴子在附近村民家嬉戏,让村民头痛不已   大雪之后,彭州银厂沟五六十只猴下山讨吃的,一些成都市民通过网上帖子知道后,前往喂食。   近日,彭州银厂沟高山降了大雪后,五六十只猴子突然在一天早晨下山,闯进了它们以前极少涉足的人类聚居地,揭掉房瓦、掀锅盖、打烂窗户,目的只有一个向人类讨食。对于突然造访的猴群,当地居民觉得它们可怜:要不是逼慌了,猴不会来骚扰人,但如若纵容它们产生依赖,也是当地居民的一大隐忧。昨日,记者特地赶往银厂沟,关注猴儿下山讨食的现象。    三天不打   遭遇五六十只猴子房顶示威   三四天前,龙门山镇九峰村16组的刘庭科上了趟山,山上下了雪,让他感觉有些冷,于是他匆匆下山往回赶。刘的家以前是科美旅馆,生意火爆,但地震过后房屋受损,两年多来几乎再没游客前来,很是宁静。然而,次日,这种宁静就被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   次日下午,刘庭科干活回来,刚刚进屋,就在靠门口的灶台处迎面遭遇了几只猴子。猴子一见人来,将灶台上装有剩饭的锅扔翻在地,尖叫着一哄而散。刘庭科惊愕不已,本能地挥起手吼着驱赶,后屋杂物间也传出响声,他追到后屋一看,猴子从一片被揭开的顶瓦处往外逃窜。   跑到屋外,他才看到来访的不是一两只猴子,而是五六十只,大大小小的都有,甚至还有猴子肚下夹着幼猴。虽见主人归来,但猴群并未散离而去回归深林,却站在房顶和旁边树上示威。猴子以前顶多只到大龙潭,不会下山这么远。    上房揭瓦   怜悯猴子饿急才会来讨吃的   就这样,刘庭科眼睁睁地看着猴群做出一件件出格的举动:将他辛苦重铺的瓦片一片片扯掉,将玻璃打烂,站在房顶各个角落乱蹦乱跳,想着法子捣乱。   刘庭科的妻子白德群看到被动过的饭锅,意识到猴群捣乱,可能是来要吃的。猴子是有灵性的,肯定是找不到吃的了,才会跑到这儿来。白德群说。   刘庭科他们那里原本有7个农家乐和1家酒店,地震后,只剩他的还能勉强入住,这群猴子就围着他家大闹。白德群和丈夫马上拿出玉米,抛洒在一旁的瓦砾中,果不其然,一直在房顶跳舞的猴子蜂拥而下,疯抢着将地上的玉米粒往嘴里塞。为了争抢食物,猴群中有老猴甚至和小猴扭打起来,小猴吃不到玉米,被赶到一旁的树丫上张望着,发出凄厉的叫声。肯定饿急了,第一回投食时,玉米喂了十多斤。白德群说。    两天不骂   投食猴儿急了抢夺食品袋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银厂沟景区。赶到刘庭科的屋旁,一大群猴儿就出现在面前,有的在瓦砾缝隙中寻找剩下的食物,有的散坐在刘家的屋顶。刘庭科说,这几天这几十只猴子都要赶来讨吃的,最早的是早上七八点就来,吃饱后傍晚才回山。为了不让猴子又掀瓦片闹事,他赶紧投玉米,将猴群引到旁边的瓦砾处。   中午时,两三拨从成都来的人提着各种吃的东西,看到这群猴子都高兴地大叫。新都来的范女士和家人十多人特地赶来,在路上买了好几袋花生、玉米、板栗、甘蔗、糖果,这些都是为猴儿准备的。   小猴子,快过来吃花生。一位男游客拎着袋子,一只白脸老猴猛冲上来,趁其不备一把将整袋花生抢走,冲到了高处,用嘴撕扯剥着吃。    提拎甩褂   顽皮搞破坏曾弄伤女游客   猴群突然集体下山后,刘庭科是受骚扰最多的人。他家屋后靠山腰处,他铺好的很多瓦片都被揭掉了,一个连接瓦和墙体的地方被扯开一个洞,猴儿会从那里溜进屋内翻东西。上午时他还在忙着修补瓦片。   刘庭科说,这个猴群不光捣乱搞破坏,而且十分不懂得感恩,对这几天特地来送食物的游客也照样不敬。前天,一个女游客被一只老猴子欺负,推搡了一下跌倒在地,膝盖碰出了血。此外,猴子抓人咬人也是常有的事。昨天记者在现场也看到,猴子们十分嚣张,如果游客迟迟不投食或者投得慢,猴子就一脸愤怒,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   耿先生和妻子昨天也特地买了食物赶到银厂沟,他说,自己看到有人发了个彭州银厂沟猴群饥寒交迫的图文帖子,觉得这些猴子太可怜,才专门赶了过来。刚到猴群聚集的地方,准备的板栗就被疯抢一空。以前他在银厂沟大龙潭水边也见过猴子,但这次再见,他觉得这群猴子更像一群逼急了的讨饭者。    专家提醒   投食要慎重,易让猴群产生依赖   对于野生猴群集体下山寻食的现象,成都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的赵姓专家说,游客投食虽然可以暂时解决猴群的食物问题,但他不提倡更多的人去投食。首先,和野生猴群过多接触,疾病容易在人和猴群双方交叉感染。同时,猴群有攻击性,容易伤到人。更重要的是,投食的食品对猴子来说口感更好,容易产生依赖性,这就跟小孩吃零食一样,吃了口感更好的零食,就不想吃饭,这会影响野生猴群的习性。在动物园的猴山里,他们也是不提倡游客投食的。    隐忧猴群会不会赖着不回山?   61岁的刘本勋大爷和老伴冯安群在地震后帮着银昌宾馆看管财物,他清楚地记得地震后猴子出现的时间。当年的11月16日,地震过去刚刚半年,消失的猴子又出现在大龙潭,但几只猴子在大龙潭曾经的水边逗留不久,就进了山林离开了,可能是想来那里找食物。刘大爷说,他很了解这些猴子的习性,游客得知猴子缺粮少食后来投食,他怕会助长猴儿进一步逼近更多的民房,对住户形成骚扰。   而刘庭科和白德群的隐忧还在于,这群猴子在山上只能吃野果、树皮,这几天下雪后下山讨吃的,她因为经济拮据,只能喂一些玉米给它们充饥,但猴儿挨饿的消息传出去后,成都等地赶来的人喂食的档次越来越高,除了花生、板栗等干果外,甚至买苹果、橘子、甘蔗、糖果等食物来喂给它们吃,猴子会不会把嘴吃刁了,产生   依赖性,赖着不走,以后不到山上找吃的了,天天跑到他家附近来等吃的。对游客来看猴子是好耍,对我们来说却是负担,对猴儿也不一定是好事。刘庭科说。   猴群集体性地下山寻食现象,这还是地震后头一次,以前只是偶尔有零星的猴子到民房附近找吃的。彭州市林业与园林管理局野保科一位工作人员说,银厂沟高山里有猕猴、藏酉猴等野生猴类,是国家保护动物。按照猴子的习性,它们对人类聚居地还是比较恐惧的,怕人会伤害它,所以不到没东西可吃的地步,绝不会下山跑到民房去寻食物。   工作人员说,这几天九峰山下了雪,又正好是冬春交替季节,山上无东西可吃,才会逼得猴群下山。在刘庭科家附近的六七十只猴子应该是一个种群,里面有猴王,都是整体活动。猴群在山里面有自己的领地,它们之所以下山,主要还是受地震影响。地震造成了猴群领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它们又不能跑到其他领地去觅食。今后,等山上植被慢慢恢复后,加上农民种植的作物多起来,猴群下山可能就不会那么频繁了。记者李逢春摄影杨涛
个人分类: 社会|39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1/7家庭吃不饱1/4儿童饿肚子
xupeiyang 2009-11-17 17:17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11:32 国际在线 调查显示:美国1/7家庭吃不饱 1/4儿童饿肚子。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联社11月16日报道,美国农业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每七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为没有东西吃而挣扎,儿童的情况更糟,每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因为没东西吃而饿肚子。   该报告具体指出,2008年美国约有4900万人,或者说14.6%的家庭,因为食物不足而遭受饥饿,而这个饥饿指数在2007年只占了11.1%的美国家庭。美国农业部把这种饥饿定义为:对食物感到不足而引发不安全感,也就是没有足够可主动摄入的、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需的食物。   相关: 美国也有穷人:六分之一的美国人都是穷人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美国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Tom Vilsack)称,鉴于经济危机还没结束,2009年这个数字还可能上升,这份报告警告,现在是重视食品安全与国民饥饿感的时候了。   造成饥饿感的另一个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5.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食品安全性很低,这可能会促使一些美国人尽量少摄入食品,人为地造成饥饿感。同时另一些相关的数据也的确在上升,比如食品券的申请人数和食物赈济点的设点处。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农业部的这项调查结果感到不安,他表示,政府将致力于扭转这一趋势。而扭转的第一项任务是增加就业,这将有助于大大缓解经济压力。(李冉)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穷人在饥饿时的另类发明
xbyang 2008-9-2 10:17
据英国BBC公司8月24日的新闻,朝鲜的研究人员据称开发出一种新型面条,比普通面条更能减轻饥饿的感觉。这种新型的面条用豆粉和玉米粉混合制成,比其他面条的蛋白质高2倍、脂肪含量高5倍。吃了这种面条,可以推迟感觉饥饿的时间。报道说,这种新型面条很快就将供应到朝鲜各地。联合国上个月警告说,在封闭的朝鲜,有数百万人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次朝鲜的饥荒是90年代后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外界估计当时的饥荒导致数十万朝鲜人饿死。 更耐饿的面条,这是典型的穷人的发明。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吃过的一种人造肉,那其实是植物纤维制成的。当时很少有肉吃,把这种人造肉用水泡开后,切了炒着吃,有猪肉的味道。据说以前还有发明了泡米蒸饭的方法,把米泡一宿,米粒已经泡得很大了,再上锅蒸,可以让米饭更多,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小的时候上学不能回家吃饭,只能在学校吃蒸饭,自己带米和搪瓷大杯,两分钱蒸一顿。那时怕蒸饭的师傅忘记浇水了,或者浇水没有浇到,就自己预先给装好米的大杯里装大半杯水。如果是早餐,前一天晚上就得装好水,这样米也就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的饭自然多了。天凉的时候还好,要是遇到大热的夏天,早饭总是有一些馊味。 我还没有经过大饥荒年代,听我的父母讲,在1960年代初期,家乡的人天天挨饿,野草野菜树叶都吃光了。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突然有人发现了一种可以吞食的观音土,可以吞进去消除饥饿感。然而,很多人吃了观音土后拉不出来,就活活地被憋死了。真是悲惨呀!就算大家都知道吃观音土会死人,可是他们还得吃,憋死总比慢慢饿死好。 穷得只能吃泥巴了,听起来似乎已经是古老年代的事情了。可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些贫困国家的人在吃土。据国际在线2月1日报道,由于加勒比国家食品价格飙升,越来越多的海地穷人开始吃由泥土制成的饼干。据悉,这种饼干以烘干的黄土、水、盐、蔬菜和起酥油或人造黄油为原料。制造者首先从海地中部的高原地区采集这种泥土,过滤后做成饼干的形状,然后放在太阳下烘烤。根据医学报告分析,泥土中所含的不少矿物质根本不能被人体吸收。多吃泥土将会导致智能衰退,肝、脾、肠发胀或闭塞等病。 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想想自己的先辈,再想想海地穷人,悲伤顿时不可遏制地涌上心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