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格陵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
gaoguanzhong 2020-4-6 03:16
0163 格陵兰首府 0164 冰雪街市 0166 极地小港 0161 新式住屋 0162 双人舟 0158 捕猎设陷阱 0159 狗拉雪橇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0/4/2 说起世界最大的岛,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是格陵兰岛(英语 Greenland ),但它却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丹麦的属地。这个岛有多大呢?南北长2650公里,远过北京到香港;东西最宽1200公里,相当西安到南京,面积广达216.6万平方公里,大过新疆,等于50个丹麦。但它的人口非常稀少,只有5.6万居民,平均40平方公里才1个人。这是因为格陵兰地处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隔海与加拿大相望,4/5的土地深入到北极圈内,天寒地冻的缘故。事实上,全岛只有南部沿海夏天冰雪短暂消融,而大部分地域属于永久冰冻带,冻土终年不化。 这样一个寒带岛屿却享有“绿岛”的名字,这恐怕是与实际最不相符的地名。格陵兰靠近北美大陆,被视为美洲的一部分,但欧洲人在一千多面前就知道了这个大岛。据说,公元982年(我国北宋初期),北欧人红发埃里克从冰岛出发向西航行,发现此岛。为了吸引人来这里定居,就把该岛命名为格陵兰,格陵兰就是“绿色土地”的意思。在埃里克的记录中称:“假如这块地方有个动人的名字,一定会有许多人到这里来。”实际上,这个岛大部分为寒冷荒漠之地,只有在短暂的夏天,靠近南部海滨的一点地方才有点绿色,生长苔藓之类的植物。 靠谎言当然吸引不来移民,直到13世纪,偌大的格陵兰才有2000欧洲人。1380年以后,格陵兰成为丹麦-挪威联盟的殖民地。1814年丹挪分治,该岛被丹麦独占。两国长期为其归属问题争执,闹到海牙国际法庭,1933年判归丹麦。二战期间,美国占领格陵兰,建有空军基地,战后曾想花一亿美元购买该岛,未能得逞。1953年丹麦议会修改宪法,把它作为丹麦一个政区。1979年起,格陵兰实行内部自治,现在丹麦议会有两名议员。 岛上至今绝大多数居民是土著因纽特人,如今也称格陵兰人(包括与丹麦人的混血人)。因纽特人(Inuit)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冰雪世界里。过去由于与世隔绝,他们自认为大千世界只有自己是人类,于是自称为“因纽特”,原意为“人”。西方还有一个通用的称呼为爱斯基摩人(Eskimo)。这原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吃生肉的人。的确,因纽特人有过茹毛饮血的习惯,这在吃不上果蔬谷物的北极地区是必要的,因为生肉和鲜血中含有包括维生素C在内的多种营养,可以避免得坏血病或其他疾病。但用这样的名称来称呼一个民族,似乎太片面,因此现在不太用了。 过去因纽特人长期过着原始部落那种渔猎生活,靠捕猎海豹、海象、驯鹿、北极熊和鲸鱼等野生动物为生。吃生肉、穿兽皮、住雪屋,坐狗拉雪橇。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北极地区,造就了他们不惧寒冷,不怕困难的民族性格。 现代化的生活拉近了他们与人类文明的差距,使他们从用尖石投杀野兽的原始石器时代一步到位,进入使用因特网的信息时代,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其他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因纽特人的经济生活也是今非昔比。原始鱼叉为捕鱼枪所替代,传统的狗拉雪橇已为电动雪橇和摩托雪车所取代。矮小昏暗的雪垒小屋早已为具有水电、暖气、电视和家庭用品齐全的现代化居室和社区所替代。机场、气象站、雷达站遍布、坐飞机比内地更普遍,这就为因纽特人享受现化文明创造了条件。 除了打猎和捕鱼等传统的经济活动外,格陵兰也出现了采矿业,因为岛上矿藏丰富,特别是有色金属类,还发现了石油。极地风光也吸引着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游客。首府努克( Nuuk ,丹麦语名 戈特霍布),居民1.7万,有机场和航班,与欧洲相通。 在格陵兰到丹麦的海路上,还有一个法罗群岛(英语 Faroe Islands ),也属于丹麦,面积1399平方公里,人口5万。它是个火山群岛,由18岛组成。经济靠渔业和水产加工。首府托尔斯港,居民1.3万。
个人分类: 世界各地|8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陵兰岛冰雪损失上升速度快于预期
zhpd55 2019-12-11 11:21
格陵兰岛冰雪损失上升速度快于预期 诸平 Fig. 1 The midnight sun casts a golden glow on an iceberg and its reflection in Disko Bay, Greenland. Much of Greenland's annual mass loss occurs through calving of icebergs such as this. Credit: Ian Jough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据英国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2019年12月10日提供的消息,格陵兰岛( Greenland )冰雪损失上升速度要比预期结果更快。午夜的阳光在格陵兰迪斯科湾的冰山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格陵兰岛每年的大部分质量损失都是通过这样的冰山崩裂而发生的(见图1)。 格陵兰岛的冰流失速度是20世纪90年代的7倍,并且正在追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高端气候变暖情景,到2100年,将有4亿人面临沿海洪灾。 来自50个国际组织的96名极地科学家组成的团队,迄今为止已经绘制出了格陵兰岛冰上损失的最完整图景。冰盖质量平衡比对演练(The Ice Sheet Mass Balance Inter-comparison Exercise简称IMBIE)团队组合了26个独立的调查,以计算1992年至2018年格陵兰岛冰盖质量的变化。总共使用了11个不同卫星任务的数据,包括冰盖测量不断变化的体积,流量和重力。 2019年12月10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调查结果( Mass balance o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from 1992 to 2018 ,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855-2 )表明,格陵兰岛自1992年以来已经损失了3.8万亿吨冰,足以将全球海平面推高10.6 mm。冰的流失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330亿吨增加到最近十年的每年2540亿吨,这是30年来的7倍。 该评估由利兹大学的安德鲁·谢泼德教授(Professor Andrew Shepherd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和加利福尼亚州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埃里克·艾文斯博士(Dr. Erik Ivins at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California)领导, 得到了欧洲航天局(ES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3年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 cm,使3.6亿人面临每年沿海洪灾的风险。但是这项新的研究表明,格陵兰岛的冰损失上升速度快于预期,而是跟踪IPCC的高端气候变暖情景,该情景预计将增加7 cm。 谢泼德教授说:“根据经验,全球海平面每上升1 cm,就会有600万人暴露在地球周围的沿海洪水中。” “按照目前的趋势,到本世纪末,格陵兰岛的冰融化每年将导致1亿人被洪水淹没,因此,由于所有海平面上升,淹没人数总数将达到4亿。” “这些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很小的影响;它们正在发生并将对沿海社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该小组还使用区域气候模型显示,冰的损失一半是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地表融化。另一半是由于海洋温度上升引发的冰川流量增加。 在激烈的地表融化时期,2011年冰的损失达到每年3350亿吨的峰值,是20世纪90年代速度的10倍。尽管此后冰损失率平均下降至每年2380亿吨,但仍高出7倍,并且不包括2019年全年,由于夏季融化,这可能会创下新高。 艾文斯博士说:“卫星对极地冰的观测,对于监测和预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冰损失和海平面上升至关重要。”“尽管计算机模拟使我们能够从气候变化情景中做出预测,但卫星测量结果提供了初步的证据,而且是无可辩驳的证据。” “我们的项目是国际合作对解决全球规模问题的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冰岛大学(University of Iceland )冰川学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未参与此项研究的Guefinna Aealgeirsdóttir说:“对于IPCC,IMBIE团队对格陵兰冰损失的协调估计是及时的。他们的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自观测开始以来,格陵兰的融化和冰排放量均增加了。” “冰岛的冰盖在其记录的最后两年中冰损失减少了类似的程度,但是2018年夏天整个夏天非常炎热,导致损失增加。我预计格陵兰岛的冰块损失在2019年也会有类似的增加。” “重要的是要继续监视大冰盖,以了解它们因气候变暖而融化导致海平面每年增加多少。”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W. Antarctica's crumbling ice sheet to redraw global coastline Mass balance o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from 1992 to 2018,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855-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55-2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ea Level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3 -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2014). DOI: 10.1017/CBO9781107415324.026 Scott A. Kulp et al. New elevation data triple estimates of global vulnerability to sea-level rise and coastal flood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12808-z Marco Tedesco et al. Unprecedente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1948–2019) drive the 2019 exceptional melting season over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2019). DOI: 10.5194/tc-2019-254
个人分类: 新观察|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乐山盛和收购格陵兰矿物能源公司股份获FIRB批准
qiuyuan809 2016-11-17 23:44
作者:亚洲金属网稀土分析师 邱圆 转载请说明出处 亚洲金属(北京)2016-11-16 据盛和资源(SHA:600392)11月11日公告,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乐山盛和”)认购格陵兰矿物能源公司(ASX:GGG)增发的1.25亿股普通股事项已获得澳洲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批准;该事项尚需获得格陵兰公司特别股东大会的批准,股东大会预计将于2016年11月29日召开。 此前,盛和资源公司于2016年9月23日发布公告称,该司以及控股子公司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乐山盛和”)与格陵兰公司签署《格陵兰矿物能源有限公司和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盛和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认购协议》,协议约定乐山盛和认购格陵兰公司增发的1.25亿股普通股,每股0.037澳元,总计认购价款462.5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358.75万元人民币,认购价款在交割日全额一次性支付。增发完成后乐山盛和拥有格陵兰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12.5%,并获得一名非执行董事席位。盛和资源为乐山盛和履行认购协议的义务承担保证责任。 亚洲金属获悉,盛和资源和格陵兰公司致力于开发Kvanefjeld稀土和铀矿项目。Kvanefjeld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稀土和铀项目,澳大利亚联合矿产委员会(JORC)认定该项目矿物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其中包含1,110万吨稀土氧化物和5.93亿磅的铀。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澳大利亚的矿产勘探和开发公司-格陵兰矿产和能源有限公司收购了Kvanefjeld,公司认为认格陵兰矿产的旗舰项目-Kvanefjeld是一个多元素矿床,通过重点勘探,矿量的快速增长,该矿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和铀矿之一。估计该矿产资源中的20%的价值的矿物为铀,75%的价值的矿产钕、镧、铈、镨、铽、镝、钇和钆等,另外还有约5%的矿产价值为氟化钠。格陵兰岛矿产和能源部门认为,其Kvanefjeld项目可以开采出全球稀土供应量20%的稀土资源。 原文链接: http://www.asianmetal.cn/news/data/1938885/
个人分类: 市场要闻|4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恒的格陵兰
热度 12 wozaikx 2015-12-1 14:42
说来惭愧,这是“写了”将近一个月的博文。记得动笔是十月三十号,有了前两段,搁笔,再就是工作、琐事、科学网的网络问题(多好的借口)、间或的阅读和懒散,凌晨四点算是交作业了。 世界在不停的改变,无休无止,这是常识也是真理。 镜中的昨日与今日似乎并无分别,但不妨拿出十年前的照片来对比一下,难免生出些感慨,恰如稼轩的词句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容貌如是,城市版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久前看到 1977 年和 2011 年北京城的卫星鸟瞰对比图,细数这三十多年来的巨变,又岂止河东河西那么简单,难怪有人戏言这鸡蛋饼摊得够大。城市的变迁多数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反映,而这些城市在地球陆地表面不过是些或大或小的斑点,陆地与海洋的外貌又是如何在变化的呢? 正是一位天文学博士、气象学家出身的地球物理先驱人物,用大胆的猜测、充实可信的证据和梦幻般的理论在 1915 年向世界宣告:我们脚下坚如磐石的陆地在缓慢的移动。十一月一日应该是属于他的,当然,与时下流行的什么小棍子节扯不上关系,今年是他诞辰 135 周年、去世 85 周年,也是他的划时代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 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出版一百周年。他就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 时间回到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二日,北纬 70 度,格陵兰岛。天寒地冻,在这白茫茫的荒原上,寒风卷着雪花飞舞,两个身上穿戴兽皮的男人,在零下 39 摄氏度的低温中,带上 17 条爱斯基摩犬,分乘两架狗拉雪橇,离开冰盖科考站,毅然向着西海岸营地出发了。不久,他们那小黑点儿一样的背影逐渐被风雪覆盖,直至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 …… 这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第四次格陵兰探险最后一程,前几次他主要作为气象学家曾多次考察极地冷气团和古气候的变迁。后来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了地质学,特别是为他所提出的震动学界的板块移动理论寻找更多的证据,尽管新理论还没有被大多数地质同行所接受,但他已经是德国极地探险的领军人物了。昨天队员们刚刚为他庆祝了他五十岁生日,并拍下了一张合影照片,和他的忠诚的年仅二十二岁爱斯基摩助手——维路慕生( Villumsen )。考虑到助手的年轻和前路的未知的艰险,魏格纳曾劝他不要跟随,但维路慕生还是坚持,不料,这次格陵兰科考探险竟成为魏格纳和助手最后的旅程。 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返回西海岸营地,路上连喂狗的干粮也没有了,一条条狗倒下了,最后他们只好保留一架雪橇,而魏格纳则使用滑雪板,连日的劳累、严寒与饥饿,最终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茫茫冰盖上 …… 从来年开春的搜寻者的记录来看,维路慕生把魏格纳像爱斯基摩人一样“隆重”的安葬了,并用滑雪板和滑雪杖做了标记,带走了他的烟斗和日记,一段距离后又被妥善安置埋藏好,最后一只爱斯基摩犬也倒下了,他也消失在了无尽的白色世界中,无奈的后人再也无法寻到 维路慕生 … … 人们将魏格纳的雪杖一分为二作为他格陵兰冰原墓地的十字架,鹿皮下他的容颜看上去比最后的照片还要年轻,双眼微合,定格在了五十岁,永远的封存在了冰雪中的格陵兰岛。 魏格纳悲壮的离去着实令人扼腕。他的大陆漂移理论到底如何理解呢?所谓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是指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大规模水平运动。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 2.5 亿至 2 亿年前曾是统一的一块巨型大陆﹐称为联合古陆。后来逐渐开始分裂并漂移达到现在的位置。主要证据有:地图上巴西东端的凸起部分与非洲西海岸凹进的几内亚湾格外贴合。这也是小学课本中渲染的“病床上的著名发现”。其实在很早他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当然也是来自地图的灵感,而一战后的养病期间是他系统的阐述他的理论的时期。 另外,北美洲、非洲和欧洲在地层﹑岩石﹑地质构造也遥相呼应。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还有就是大量古生物学证据和物种的相似——也是促使魏格纳决定发展该理论的关键证据,比如:中龙是一种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无法越过大洋,而在南非和南美找到的中龙目化石可以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至少有陆桥相连。还有一些植物的相似分布如舌羊齿,因其种子较大,无法凭藉风力飘洋过海,等等。 魏格纳仍不断补充证据,丰富他的学说,到 1929 年已经是这部著作的第四版面世了,甚至最后一次格陵兰之旅也是为了通过经度测量证明格陵兰岛每年向西漂移 36 米。为了证明,他不惜付出生命。 但即使如此,大陆漂移理论即使在魏格纳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为地球物理学界所公认,后来甚至逐渐被淡忘。其中的直接原因在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一直无法说清而不为同行所认同。魏格纳倾向潮汐力和自转离心力等力是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但并不肯定,也承认还搞不清楚、为时尚早。但从大量证据来看,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几个力的作用使联合古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进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许多学者通过计算发现,这个动力来源太微弱了。地球物理学家哈·杰弗里斯等人指出的:大陆漂移似乎需要几乎无法想像的巨大动力,远非潮汐力和离心力所能胜任。有人甚至略带嘲讽的说,魏格纳的理论仅仅算得上“一个漂亮的梦,一个伟大诗人的梦”。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的 H. 赫斯( H arry Hass 1906-1969 )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的动力学原因才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答。进而才发展成为现代板块构造理论 … … 人们重新发现了他的理论的价值,尽管有些粗糙与瑕疵,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仍被誉为是地学界的划时代的革命,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长眠在冰原下的魏格纳一定不会感到寒冷与孤独,因为他那为科学奉献的赤子之心与格陵兰同在,成为永恒的丰碑。   另外这两天据报 道称,格陵兰东北部一条主要冰川正快速融入大西洋,专家警告说很可能让全球海平面升高50厘米。OMG,全球变暖在加剧看来并非危言耸听,人类快醒醒吧。
8944 次阅读|26 个评论
格陵兰惊现超级峡谷
ScienceNews 2013-10-24 16:37
唐凤/编译 如果没有被厚达两公里的冰川所掩埋,这个巨大峡谷的壮丽或许能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相提并论。 通过整合收集自飞机携带的冰川雷达设备获得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峡谷,这个峡谷很可能被隐藏了数百万年。这十分出人意料。 该尚未命名的峡谷延绵750公里,大约是科罗拉多大峡谷长度的两倍,从格陵兰中部一路延伸到西北沿岸海湾。该峡谷的宽度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相近(10公里),并且其最深处的深度(800米)是后者的一半。研究人员近日将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格陵兰峡谷的比例和弯曲路线显示,该峡谷是被一条大河,而非冰川活动雕琢而成的,因为其形成时间比该岛开始被冰川覆盖的时间要早很多。该研究小组预测,在没有现在重压在格陵兰地表上的冰盖时,平均而言,峡谷中的一条河在向大海奔流时,每公里落差约30厘米。 不断下降的斜坡能帮助解释为何格陵兰北部与南极洲不同,这里没有大规模冰下湖泊:形成于格陵兰岛冰盖底部的,或从冰盖上表面流失的冰雪融水不断地流走。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大规模融水流动也可能帮助解释,附着于海岸附近的浮动冰架下庞大的水槽,在这里,峡谷与海相接。之前的研究只将这些水槽归因于海水的融冰运动。这些水槽的规范在1000~2000米宽,且深入冰架约400米。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0期 科学·此刻)
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
hgiap 2013-1-24 18:56
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11月29日发布的报告说,他们综合近年有关南极和格陵兰岛冰盖的卫星观测数据后发现,这两个地区的冰盖自1992年以来不断加速融化。 来自全球26个科研机构的47名研究人员对约30个卫星观测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结论。由于囊括了更多的卫星数据,其精确度比此前上述地区冰盖融化的分析结果至少高出1倍。相关研究报告将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学术期刊《科学》上。 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冰盖的当前融化速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3倍多,目前的融化造成海平面每年上升约0.95毫米,而上世纪90年代这一数据约为0.27毫米。 数据显示,自1992年以来,这两个地区的冰盖融化已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1.1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20%,其中约三分之二由格陵兰冰盖融化所致,其余约三分之一来自南极部分冰盖的融化。在此期间,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水升温。 但研究人员也指出,人们不必因此过于担忧,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至少要过3000年到7000年后,这两个地区的冰盖才会全部消融。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固体水库”之一,格陵兰岛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是气候学家们优先研究的对象。曾有研究显示,如果格陵兰岛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预计将上升7米。(来源:新华社 任海军) Ice-Sheet Response to Oceanic Forcing zhangxia111 添加于 2012-12-3 9:57:47 98次阅读 | 0次推荐 | 0个评论 The ice sheets of Greenland and Antarctica are losing ice at accelerating rates, much of which is a response to oceanic forcing, especially of the floating ice shelves. Recent observations establish a clear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increased delivery of oceanic heat to the ice-sheet margin and increased ice loss. In Antarctica, most of these processes are reasonably well understood but have not been rigorously quantified. In Greenl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by which warmer ocean temperatures drive the observed retreat remains elusive.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identify the relevant processes are confounded by the logistical difficulties of instrumenting ice-choked fjords with actively calving glaciers. For both ice sheets, multiple challenges remain before the fully coupled ice-ocean-atmosphere models needed for rigorous sea-level projection are available. 作 者: Ian Joughin1,*, Richard B. Alley2, David M. Holland3 期刊名称: Science 期卷页: 11/30/2012 第338卷 第6111期 1172~1176页 学科领域: 地球科学 海洋科学 极地科学 添加人是否为作者: 否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8/6111/1172.abstract?sid=8edeacee-b1fe-406a-8754-8a3a3fce0bb6 DOI: 10.1126/science.1226481 ISBN: 0036-8075 关键词: 相关报道: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1231112596627040.shtm 备 注:
个人分类: 学术信息|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林兰岛攫趣
shaopu 2012-9-11 01:10
上次写过一篇关于Sahara和Sahel的博文,这次对 格陵兰 岛产生了兴趣。这个岛在地图上很醒目,但是我对它的大小一直没有概念,因为大部分世界地图是Lambert投影,一直觉得这个岛实际上没多大。最近读文献,发现 格陵兰 实际很重要且是气候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和巨大冰水库,它对整个地球的海洋和气候都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它本身的了解还存在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以下我一一作个总结。 首先,先介绍一下 格陵兰 的概况。 格陵兰 岛( 59°46'N~ 83°39'N, 73°08'W~ 11°39'W )属于丹麦的领地, 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Greenland)。它的面积有 21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 全长3.5万多公里,要知道中国大陆海岸线也才1.8万多公里。 全岛约4/5的地区在北极 圈内,年均气温在0℃以下,有的地方最冷可达到零下70℃。年降水量800~1100mm,当然是以 雪的形式,它是没有雨的。除西南沿海等少数地区无永冻层,有少量树木与绿地之外。 格陵兰岛的冰块内含有大量汽泡,放入水中,发出持续的爆裂声,是一种非常好的冷饮剂。人们将其称为“万年冰”。格陵兰盛产“万年冰”,冰层平均厚度为2300米,仅次于南极上的大陆冰川 。最先到达这块土地的是爱斯基摩人, 1979年丹麦政府允许格陵兰人自治(大概6万人口,他们主要以 矿产-冰晶石, 水产-鲸、海豹 等为产业 )。 接着总结下格陵兰岛的气候问题,主要参考了Lenton et al. (2008, PNAS)的文章。冰盖模型(Ice sheet model)表明格陵兰岛上的冰盖一旦融化,就无法逆转,一旦冬天形成了,夏天又给融化了。有人据此认为它具有双稳态,这还是个科学上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冰面减少,导致地面温度升高,接着加速冰川的萎缩,这一正反馈是确定了的。 我们知道 , 现在 的1/2 冰原 大约来自12.5万 年前 的“暖 期 气候 ” 时期(the Eemian,又叫间冰期) , 当时 的 温度 大概 比 现今 高出 5度。当时来自格陵兰岛冰盖的融水造成海平面上升了大概1.9到3米(那会海平面比现在高4到6米),同时也造成那会的北极圈比现在温暖(3.5℃以下)。科学工作者达成了共识,认为温度变暖大概3°会引起这个地区冰盖不可逆的变化,这种变暖的程度很有可能在本世纪内就达到。 实际上,格陵兰岛上温度上升的影响比模式预估的还要大。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该岛温度的自然变化趋势是多少,但是冰盖质量的萎缩是已经观测到的事实。模型并不能解释这种质量变化的速度,包括沿海地区冰的融化和变薄,附近海域里冰块的波动。因此如果依据IPCC的预估,格陵兰岛的冰盖大概会在1000年左右崩溃,实际上这个时间很可能缩短为300年。 PS:闲话Sahel的那篇博文也有了更新,以后相关博客也会不定时更新。有空再写两篇关于Amazonia和我国所在的东亚季风区的科普小博文。
个人分类: 科研纪行|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虚惊一场:错误报道源自缺乏科学常识
热度 2 杨学祥 2012-8-26 11:16
虚惊一场:错误报道源自缺乏科学常识 杨学祥 2012年7月26日人民网报道《史无前例 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2012年8月4日南方周末报道,2012年7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7月8日到12日短短4天内,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从占整个表层的40%突增至97%。 误将“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从占整个表层的40%突增至97%”,说成“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冰盖表层,不是冰盖全部。因为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其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中国上海将沉入水下2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晶宫。网友惶恐来报,仔细审查,源自翻译不准确导致的编辑失误。 审视一篇科技报道是否真实,可用相关现象是否出现来判定:格陵兰冰盖完全消失,上海不会安然存在。 相关报道: 弥天大谎: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2012-8-26 06:4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冰雪 冰盖 格陵兰岛 推荐到群组 弥天大谎: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杨学祥 有网友说,上海平均海拔太低了,不到5米。上海境内最高的两座山:辰山和佘山,都不到100米高。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已经在毫无争议地、同时又是剧烈地进行中了。冰川就像下水管道中的老鼠一般涌向大海,带去了大量的冰山。在冰川封冻的表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大量的水通过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注入了冰盖中,由此可能会加快冰川滑入海洋的速度。在过去的4个夏季中,平均每年流失3800亿吨到4900亿吨的冰,超出它在冬季所能获得的冰量1500亿吨。 这个数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个数目和格陵兰290万立方千米的总冰量(相当于2900万亿吨)比起来至今还算不上什么。如此巨大的冰量使得格陵兰冰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不会出现冰盖突然消失的情况。但是如果存在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那么第一个消融的就会是格陵兰。格陵兰本身可以说是最近一个冰河时期留给我们的“遗物”,在当时造就它的气候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排除人为的变暖因素,如果目前的格陵兰冰盖行将消失的话,那么以当前的气候状况,格陵兰岛上将不再会有冰盖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这就是说,上海和格陵兰冰盖将同时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4791.html 有网友发来令人震惊的资料:格陵兰冰川在四天内全部融化,并给出了网址。可是,世界并没有关于海平面上升7米的相关报道,是谁制造了这弥天大谎? 据科学家介绍,一般在夏季,格陵兰岛上的冰雪会融化一半。即使全部融化,对海平面的上升影响也很小。 表面冰雪融化和整体冰盖融化是两个不同数量级的概念,宣传全球变暖不要夸大数据,制造人为恐怖。是翻译错误还是误导宣传?请有关部门作出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6043.html 相关报道: 史无前例 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2012年07月26日17:1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   近日,格陵兰岛冰川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5日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   据报道,格陵兰岛原先覆盖的冰雪在本周内几乎全部融化,这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为“史无前例”。据科学家介绍,一般在夏季,格陵兰岛上的冰雪会融化一半。 http://gx.people.com.cn/n/2012/0726/c229143-17287157-1.html 美学者称格陵兰岛冰盖融化 罕见但不反常 2012-08-04 10:32:12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核心提示:NASA发现短短4天内,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突增至97%。这种被NASA称为“史无前例”的变化,让气候学家和冰川学家开始担忧气候变化加剧。在格陵兰岛与加拿大北极区海域做科学考察长达6年的安德鲁·穆恩乔并不觉得这是危机前兆。 美国海洋学家安德鲁·穆恩乔。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过去10-20年间,格陵兰岛发生了太多变化,而且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对这些现象变化机理的认识十分浅薄和无力。 4天,仅仅4天,地球“冰库”——格陵兰岛的冰盖几乎全部融化? 2012年7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7月8日到12日短短4天内,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从占整个表层的40%突增至97%。 这种被NASA称为“史无前例”的变化,让气候学家和冰川学家开始担忧气候变化加剧,公众也因此揣测这是末世之说的再次印证。 不过,在格陵兰岛与加拿大北极区海域做科学考察长达6年的安德鲁·穆恩乔并不觉得这是危机前兆。穆恩乔是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海洋学家,长期研究极地气候变化。本周他将再次前往格陵兰岛及附近海域,收集放置在极地十年的检测仪的数据。 南方周末:对于格陵兰岛冰盖的积雪大面积融化的反常现象,是否值得恐慌? 安德鲁·穆恩乔:格陵兰岛上97%的冰盖融化是一种罕见的天气现象,它发生的频率约为80-250年一次,但我们无需担心或过分关注,更不必为此恐慌。如果说它罕见,那是由于我们上一次是在1889年见到的,今后,我们还将再次见到。 南方周末:冰盖的大量融化代表全球变暖的加剧吗? 安德鲁·穆恩乔:在过去10-20年间,格陵兰岛的冰盖以及它附近很多冰川大面积融化,这比它们从顶层积雪转变的冰要多得多。毫无疑问,它带来了全球生态平衡的负效应,但在格陵兰岛发生着很多自然变化以及天气系统的循环,而全球变暖只能说是这些循环之外很小的一个。不过,至今我们仍无法弄清这些常规循环或全球变暖的趋势是如何影响格陵兰岛冰川大范围消融的。 南方周末:此次冰盖的大面积的融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安德鲁·穆恩乔:从NASA卫星地图显示的大面积冰盖融化来看,这是由于夏季气温升高引发的。这种融化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它只是常规更替的一种,现在一些冰盖又开始结冰了。所以,并没有很大损失,可能只是蒸发的速率增加了。 南方周末:之前,很多媒体提及“冰川融化”而非“冰盖融化”,那么冰川融化又是由什么原因引发的? 安德鲁·穆恩乔:“冰川融化”和“冰盖融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冰川融化是由多种混合因素引起的,地表温度的升高、海洋底层冰块的融化以及冰山的形成和漂浮等。不同的冰川是完全不同的。举例来说,在几乎同一时间发生的彼得曼冰川融化80%-90%是由于海洋底部消融,而剩下的10%-20%才是由于冰山的形成以及表面冰雪融化带来的。 南方周末:您对格陵兰岛的现状担忧吗?为什么? 安德鲁·穆恩乔:我对格陵兰岛的现状非常担忧,因为这10-20年间,它发生了太多变化,而且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这些现象变化机理的认识是十分浅薄和无力的,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报告中已经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这也让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于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岸的洪水提高了警觉。仅从格陵兰岛单纯的冰盖融化来说,极有可能在今后的100年间使得海平面上升0.1-1.0米。对于我个人来说,倾向同意0.1米。 南方周末:现在对于格陵兰岛的保护是否足够?还应向什么方向努力? 安德鲁·穆恩乔: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区的冰川为我们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观察角度。对于格陵兰岛的保护,同样也是对地球的保护,我们能做出的努力便是一起努力结成地球联盟,在为我们经济提供动力的能源利用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相关新闻]NASA卫星图显示97%格陵兰冰原开始融化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本月根据3颗不同卫星的观测,格陵兰岛整个冰原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融化。 NASA科学家称之为“史无前例”,往年格陵兰岛上的冰原通常只融化一半。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尼格赫姆在上周分析了来自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海洋卫星2号段数据后,声称如此巨大的融化面积让他感到怀疑,是不是卫星出了什么问题。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NN017 http://discovery.163.com/12/0804/10/882BVV0H000125LI.html 格陵兰冰川迅速融化 极端气候事件是“罪魁祸首” 2012年08月08日08:22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格陵兰岛冰川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报道称,格陵兰岛原先覆盖的冰雪在本周内几乎全部融化,这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为“史无前例”。   “毫无疑问,事情变化得比我们预想的快。”日前,有关格陵兰冰川融化的新闻铺天盖地,它用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方式让人措手不及。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有驳于自然常规,而失衡的格陵兰冰川在之后又将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我们仍不得知。   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是否有迹可循?是谁加速了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期共享科学,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效存德为读者讲述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的故事。   ——征兆——   冰融三尺非一日之暑   科学家普遍认为,冰盖虽通常在夏季发生融化,但这次融化事发突然且波及广阔区域,不同寻常。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斯科特·卢思克根据两颗卫星之间距离的变化,计算出了地面小尺度范围内物质随时间的变化。他得到的初步结果是,包括2007年的夏季在内,格陵兰每年损失的冰量为1540亿吨。而重力卫星GRACE也为冰流失量随着年份的变化提供了线索,尤其是2007年夏季,格陵兰表面温度达到了4—6℃,高于往年的平均温度,直接导致了5000亿吨冰的融化。这个值比2006年大了30%,比2005年的值也大了4%。   由此看来,格陵兰冰川在大面积融化之前似乎已有征兆?对此,效存德研究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其实冰川学家监测格陵兰表面融化范围已经近30年了,手段以地面实测加遥感资料为主。我们发现格陵兰冰盖融化面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呈逐年扩展的趋势,只有1992年是个例外。”   1992年之所以成为例外,是因为1991年皮拉图博火山的爆发,火山灰的“阳伞效应”使得1992年夏季变得清凉,从而抑制了格陵兰表面加速融化。“除了1992年,格陵兰冰川融化的都很厉害。所以大面积融化的前兆是有的,但来的如此快,范围如此之大,大家始料未及。”效存德研究员说。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08/c1007-1869443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5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NASA卫星图显示97%格陵兰冰原开始融化
maokebiao 2012-7-26 12:11
2012-07-26 07:55:31 来源: 网易探索   核心提示:根据3颗不同卫星的观测,格陵兰岛整个冰原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融化。7月8日时冰川有近40%开始融化,而近日冰盖表面开始融化的面积已经达到97%。即使是在格陵兰岛的核心区域,冰原也有融化的迹象,而这自1889年有观测以来尚属首次。 7月8日和7月12日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示意图。深红色区域是根据三颗卫星数据绘制的开始融化的冰原区域。浅红色是一颗卫星数据绘制的融化区域。 格陵兰岛阿玛萨利克岛附近海域的浮冰。 网易探索7月26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本月根据3颗不同卫星的观测,格陵兰岛整个冰原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融化。 NASA 科学家称之为“史无前例”,往年格陵兰岛上的冰原通常只融化一半。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尼格赫姆在上周分析了来自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海洋卫星2号段数据后,声称如此巨大的融化面积让他感到怀疑,是不是卫星出了什么问题。 尼格赫姆为此检查了来自NASA和美国空军的卫星数据,但却发现格陵兰的冰川融化速度惊人:7月8日时冰川有近40%开始融化,而近日冰盖表面开始融化的面积已经达到97%。NASA公布了7月8日和7月12日的卫星数据分析图。新发现的融化是气候变暖的又一佐证。乔治亚大学的气候学家托马斯·莫特认为,此次融化迹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猛烈。即使是在格陵兰岛的核心区域,冰原也有融化的迹象,而这自1889年有观测以来尚属首次。(编译:落枫)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责任编辑:NN0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暖被高估:海洋酸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返回大陆和大洋的自然过程
热度 2 杨学祥 2012-3-8 10:01
变暖被高估:海洋酸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返回大陆和大洋的自然过程 杨学祥 全球变暖造成的危害和速度被严重高估,两个明显的例子是:其一、在距今0.65~2.3亿年前的中生代,大气温度比现在高18℃左右;海平面比现在约高150米;大气中CO2的含量十倍于现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巨形的恐龙就生活在这一长达3亿年的时期,并伴随全球变冷而消亡。其二、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 。 现在距中生代温暖期有6500万年(气温比现在高18℃左右),距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末次冰期有18000年(气温比现在低10℃左右),距末次小冰期有200多年(气温比现在低1-2℃左右),刚刚脱离严寒时期,气候处于历史低温期后的回暖阶段。气温上升3-5℃,温室气体浓度翻倍,为什么就变成人类灾难了?地球不是恒温器,历史记录表明,比照现代温度,全球气温变化幅度在-10~18℃之间,变化强度也远远大于现代。人类不能控制气候变化,只能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降低人为作用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社会科学家在运用自然规律时更应该这样。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无限制地增加的,其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大量海水变为水蒸气升入高空。一方面,水汽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酸雨返回地面,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另一方面,大量水汽形成乌云,遮蔽太阳光。这两方面都导致气候变冷。海洋酸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返回大陆和大洋的自然过程,酸雨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冲刷大陆时,生成碳酸盐,并深埋在地下。 相关新闻: 海水酸化速度达3亿年来最快将产生严重后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7日 08:26 新浪科技微博   当更多的碳进入大气层中时,海洋就会更加酸化。迅速酸化的海水会破坏珊瑚礁,而珊瑚礁是其它多种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酸化的海水还会让贝类更难以形成钙质外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根据美国和欧洲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现在世界上的海洋正经历3亿年来最快速的酸化,这一酸化速度甚至超过了6500万年前那场浩劫中大规模二氧化碳释放时导致的酸化速度。在一份发表于《科学》杂志上对过去数百项针对古代气候研究的评论中,研究人员们指出,对过去那段异常温暖时期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迅速酸化的海水会破坏珊瑚礁,而珊瑚礁是其它多种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酸化的海水还会让贝类更难以形成钙质外壳。酸度的变化还会影响海洋中微小生物的生存状况,而这些小生物的生长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类,如鲑鱼的生存。所有这一切已经成为詹尼·卢布切科(Jane Lubchenco)的首要关注重点。她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她在国会的听证会上表达了她的这种关注。   根据科学家们在3月1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当更多的碳进入大气层中时,海洋就会更加酸化。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碳的这种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这种自然变化造成了全球气候的自然波动。而人类活动,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已经使大气中的碳含量水平从工业时代开始时的百万分之280上升到现在的百万分之392。二氧化碳是多种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气体之一。   为了了解在史前时代海洋酸化造成过何种影响,来自英国,荷兰,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的21位科学家查阅了有关过去3亿年间地址记录的研究资料,并从中寻找有关气候突变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生物大灭绝事件,在这样的事件中,地球上大量的生物突然神秘死亡。如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由于陨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等大量生物灭绝的灾难事件。   而和我们现在正在发生的情况相似的,是大致发生在2.52亿和2.01亿年前的两次大灭绝事件,当然5600万年前出现的异常高温时期也应包括在内。研究人员发现在大约5600万年前存在一次短暂的,持续仅约5000年的异常高温时期,这可能是由于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引起的,这一情景是过去3亿年以来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最为接近的情形。   浮出水面   为了寻找到有关的线索,研究人员在靠近南极洲的南大洋海底观察这里埋藏的一层棕色泥层。这层泥质地层埋藏在上下两层白色的浮游生物化石层中间,这一泥质层说明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的酸度极高,甚至生活在这一时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化石已经被彻底溶化进入软泥了。   研究显示,在这段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了一倍,全球气温相应地上升了6摄氏度。海洋酸度也出现相应上升,PH值大约下降0.4个单位。研究参与者,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杜赫提地球观测站的巴贝尔·霍尼希(B?rbel H?nisch)表示,这确实是快速的升温和海洋酸化过程,但尽管如此,如果和1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情况相比,这种幅度和速度却仍然是温和的。   5600万年前的那场被地质学家们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期”(PETM)的快速升温过程发生于恐龙灭绝900万年之后,期间每100年的海水PH值酸化速度约为0.008单位。   在那段时期内很多珊瑚都相继灭绝,很多生活在海底的单细胞动物同样难逃厄运,研究人员据此认为,这一情况也说明当时更多位于食物链更高等级上的植物和动物也因此灭绝了。相比之下,在20世纪,海水的PH酸化幅度是0.1单位,并且预计到2100年这一速度将上升至每百年0.2~0.3个单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专门委员会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内就将上升1.8~4摄氏度。   霍尼希说:“考虑到5600万年前那段异常时期的环境变化速度相比现在要小,但仍然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使我们有理由为未来究竟将会发生些什么而感到担忧。”   怀疑论者们常常会拿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些异常温暖时段作为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并非人类活动后果的证据。对此霍尼希指出,某些异常变暖过程,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期”(PETM)或许确实是由于大规模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造成的。但是她也指出,当时发生的全球变暖和海水酸化速度要远远小于现在,那时5000年内才发生的变化我们现在在一个世纪内便发生了。(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2-03-07/08266810873.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041 次阅读|3 个评论
融化中的格陵兰
songshuhui 2008-9-2 10:49
Shea 发表于2008-08-21 星期四 9:15 分类: 环境 | | Alexandra Witze 文 Shea 译 北极最大的冰盖当真正在不可逆转地消融吗?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已经在毫无争议地、同时又是剧烈地进行中了。冰川就像下水管道中的老鼠一般涌向大海,带去了大量的冰山。在冰川封冻的表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大量的水通过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注入了冰盖中,由此可能会加快冰川滑入海洋的速度。在过去的4个夏季中,平均每年流失3800亿吨到4900亿吨的冰,超出它在冬季所能获得的冰量1500亿吨。 这个数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个数目和格陵兰290万立方千米的总冰量比起来至今还算不上什么。如此巨大的冰量使得格陵兰冰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不会出现冰盖突然消失的情况。但是如果存在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那么第一个消融的就会是格陵兰。格陵兰本身可以说是最近一个冰河时期留给我们的遗物,在当时造就它的气候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排除人为的变暖因素,如果目前的格陵兰冰盖行将消失的话,那么以当前的气候状况,格陵兰岛上将不再会有冰盖形成。因此这一片冰盖其实就是一份遗产,只是这份遗产在时间上来的有点尴尬,而且相当的脆弱。 问题是,它究竟有多脆弱?到目前为止格陵兰冰盖是否已经升温,进一步的升温是否已经把它送上了一条不归路?如果情况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那么我们距离这个转折点还有多远?当然格陵兰冰盖不会在明天或者下一个世纪就消失,但是在几千年的时间尺度上考虑这个问题就需要慎重对待现在已经出现的气候变化。最近的一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综合报告指出,在该委员会早先的科学报告里所给出的对海平面升高的估计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格陵兰岛冰盖现在正在经历的变化。换句话说,IPCC已经把格陵兰看成是全球性灾害的潜在发源地。 但是至今这些急待需要回答的问题依然没有找到答案。这里面所需要的理论和模型还远没有完善。部分原因是缺少观测数据,因为好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向我们展现出变化的趋势。尽管每年夏天整个格陵兰岛会聚集大量试图探明冰盖融化过程和趋势的科学家,但是这其中缺少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可以真正全面回答格陵兰冰盖正在发生什么的计划。我们所拥有的数据可以用来回答是什么在背后驱使格陵兰产生这些变化的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冰川学家伊恩豪厄特(Ian Howat)说,回答是绝对不行。 重力的诉说 为了以最佳的角度来审视格陵兰的融化,你需要进入太空并且寻求重力的帮助。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是由美国和德国共同研发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高度为500千米,彼此之间非常靠近。通过不断地交换微波信号,两颗卫星之间可以精确地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在任何一个时刻,由于两颗卫星下方的物质对这两颗卫星的引力会稍有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不断地变化。由此造成的微小距离变化可以用来反演计算出整个地球的重力场分布。由于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质也在不断的运动,所以地球重力场的分布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GRACE的数据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亚马逊盆地的水流随着季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季风为亚洲的哪个含水层带去了充沛的水量。同时GRACE也会为格陵兰和南极洲冰盖流失提供了新的信息。我们手头上的大量有关格陵兰的数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冰川学家康拉德斯蒂芬(Konrad Steffen)说,都得益于GRACE。 对于每年夏天有多少冰融化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伊萨贝拉维利科格纳(Isabella Velicogna)领导着一个科学家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了大尺度的方法,即以30天为周期对GRACE提供的全球重力数据进行平均。他们最近的一次估计显示,格陵兰每年有2110亿吨冰流失,且主要集中在格陵兰的南部。毫无疑问,事情变化得比我们预想的快,维利科格纳说。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的斯科特卢思克(Scott Luthcke)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他根据两颗卫星之间距离的变化计算出了地面小尺度范围内物质随时间的变化。他得到的初步结果是,包括2007年的夏季在内,格陵兰每年损失的冰量为1540亿吨。尽管这两个结果看上去差异很大,但是两个小组都在不断地强调两者有多接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会越来越靠近。尽管在数据处理上我们这两个小组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但是最后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彼此吻合,卢思克说,这说明,格陵兰的确有大量的冰正在流失。 GRACE同时也为冰流失量随着年份的变化提供了线索。尤其是2007年夏季,格陵兰表面温度达到了4-6℃,高于往年的平均温度,直接导致了5000亿吨冰的融化。这个值比2006年大了30%,比2005年的值也大了4%。卢思克说:2007年是令人震惊的一年。其他卫星的观测数据也支持了GRACE的结果。例如,雷达测量显示,格陵兰南部冰川向海洋运动的速度较以前快了许多。2007年12月份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上,维利科格纳公布的结果表明,冰、云和陆地海拔卫星(ICESat)使用激光测高仪获得的格陵兰冰盖海拔高度的变化数据支持了GRACE的结论。 上升中的格陵兰 需要额外的数据来补充GRACE的原因在于冰后回弹问题。今日如此之大的格陵兰冰盖在冰河时期仅仅是一个更为庞大的冰原的一部分。这个冰原最南可以延伸到俄亥俄山谷,最东面可以抵达乌拉尔山脉。如此巨大的质量把地壳压入了密度更高的地幔中。尽管当时绝大部分的冰早已融化,但是高纬度地区的大部分地壳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例如,由于高密度地幔对低密度地壳的浮力作用,斯堪地纳维亚半岛每年会上升9毫米。这一正在发生的回弹会给分析GRACE的数据带来不少的困难。 :用于测量的GPS基站。 也许不久的将来一个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网可以为此提供一些帮助。按照这个计划的领导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迈克尔贝维斯(Michael Bevis)所提供的消息,2007年夏季一个由美国、丹麦和卢森堡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在格陵兰岛边缘没有冰且由岩石组成的地方安装了24个GPS基站。这些接收机可以用来测量格陵兰岛的岩床随着时间上升的情况。格陵兰GPS网(GNET)是极地观测网(POLENET)的北半球部分,POLENET的目标是在两极测量冰后回弹以及其他的现象。按照计划,GNET最终会在格陵兰安装50个基站。我们必须大幅度地完善冰后回弹模型,否则GRACE对格陵兰和南极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价值极为有限,贝维斯说,如果我们能去除这部分干扰,那么GRACE将成为迄今在测量冰量流失方面最有力的工具。 GNET的基站都将安放在格陵兰岛的岩石岸边,而且基本上都位于偏远地区。它们需要大量的电力储备以便能在漫长的冬季继续工作。截止到目前,2007年夏季安装的基站中已经有5个停止了工作。该小组计划在今年夏天修复这些基站并且手工恢复数据。 这一切都使得GNET的运营成本变得有一些高昂。去年夏天该项目就花费了1百万美元,而与往年持平的预算、上涨的燃油价格以及疲软的美元将使得今年的事情将变得更加得难办。安装GNET其余的基站不得不再花两年的时间,而不是原计划的在2008年全部安装到位。 GNET所用的接收机非常昂贵而且笨重,但是具有极高的精度,而且原则上也十分耐用。另一种监测手段正好与此相反,那就是在格陵兰最活跃的注出冰川的前锋安装廉价的GPS设备。这些厚重的冰流会通过峡湾注入格陵兰周围的大海。十年前,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注出冰川从冰盖中心向下运动的速度非常缓慢。但是近年来,冰川移动的速度就像过山车,忽快忽慢。 :GPS基站分布图以及格陵兰冰量损失随时间的变化图。 一切都从十多年前最大的注出冰川雅各布港(Jakobshavn Isbrae)冰川开始。雅各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岸,它一举成名的很大原因是,来自于这个冰川的冰山撞沉了泰坦尼克号游轮。在1992年到2003年间,雅各布港冰川的运动速度从每年5.7千米加速到了每年12.6千米。这真是惊人的变化,美国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冰川学家伊恩乔因(Ian Joughin)说,十年前没有人会预料到格陵兰最大的注出冰川的速度会翻倍。冰川运动的速度越快意味着有更多的冰会注入大海,与此同时中心冰盖也会变得越来越薄。 在东海岸,格陵兰岛的另外两条大型的注出冰川也开始了加速运动。黑尔黑姆(Helheim)冰川和康格尔隆萨克(Kangerdlugssuaq)冰川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开始加速,但这一过程充满了反复。以黑尔黑姆冰川为例,由于前锋融化的速度大于新的冰注入的速度,在2001年到2003年间黑尔黑姆冰川后退了超过3千米。随着冰量得到补充,之后在2005年黑尔黑姆冰川再次开始向前推进。NASA的大地(Terra)和水体(Aqua,拉丁语中意为水)卫星所提供的遥感图像清晰地反映出了黑尔黑姆冰川的巨大变化。由于我们只有短短几年的观测资料,因此这里面必定存在着许多变数,乔因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的是不是一个长期变化的开端。 乔因以及其他人怀疑,注出冰川的前后反复和冰川挤压通过的峡湾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冰川会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直到它注入海洋的最前端崩解成为冰山。这一过程可以释放出冰川内部的应力。 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过去,冰川向前推进,由于注入海洋的部分过长进而崩解形成了冰山。但是现在,在向大海推进的过程中冰川就发生了崩解。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它确实说明冰川的运动模式已经和几年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是我们无法预言的,斯蒂芬说。 但是不可预知的事情曾经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20世纪20年代,格陵兰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升温过程。在十年的时间里,格陵兰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超过2℃。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气象学家贾森博克斯(Jason Box)和他的学生亚当赫林顿(Adam Herrighton)正在查找有关记录,他们想知道当时这一升温过程对三大注出冰川有什么影响,以便可以借鉴这一案例用来预言未来的情况。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发现了康格尔隆萨克冰川的变化。在20世纪30年的早期,康格尔隆萨克冰川向上游后退了约10千米可能在一次崩解事件中就损失了70平方千米的冰。博克斯说,这一崩解事件是意料之外的,它造成的冰量流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同时这一事件也预示,近些年来看到的冰川对升温的一系列反应正是预期中的。 :格陵兰冰川的崩解率正日益增高。 另一个研究的方向是海洋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对对注出冰山的影响。豪厄特说,2003年夏季海洋的温度较高,这恰好对应了注出冰川急剧加速的时期。但是对海洋温度和冰川退缩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还很少。海洋在我们的地图上完全是一片空白,豪厄特说,巨大的格陵兰冰盖为大海所环绕,很自然地你会想知道在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些科学家已经把这个问题定为了他们的下一个研究方向。 冰川上的湖泊 围绕着格陵兰的海洋自古以来就已存在,但是夏季出现在格陵兰冰盖上的湖泊则是史无前例的。冬季那里是皑皑白雪,到了夏天则变成了一汪汪的蓝色湖水。在方圆5千米的冰盖上夏季可以融化形成超过1000个较浅的湖泊。这就像是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唯一的不同是这里的一切都是白色的。 2007年是研究冰川表面融化重要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有了重要的发现。高压天气系统使得格陵兰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晴好天气,这样阳光就可以毫无阻挡地照到冰盖上。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马科特得斯科(Marco Tedesco)说,2007年夏季比往常多持续了25-30天,方圆1.9万平方千米的冰融化成了水,这相当于威尔士的面积。在高海拔地区这一效益尤为显著,因为热空气会影响到更高的地区。海拔2000米及以上地区冰盖融化的面积超过了原来的1.5倍。 :由冰隙下渗的融水会加速冰川的运动。 甚至在5月到8月的夏季,科学家们必须要把冰盖上的仪器基座插入冰面以下2-3米,才能确保冰盖的融化不会殃及这些设备。水造成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麻烦,主要的麻烦是融化的不可预知性。目前已经知道,借由冰盖中未知的缝隙,1天之内可以从冰川表面的融化湖泊中排出1千万立方米的水。期间会出现巨大的瀑布,但也许第二天瀑布就会消失。目前还不清楚水到底是如何从冰川顶部流到底部的,一旦搞清楚水的流动方式将有助于回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水是否流到了冰盖的最底部进而加速了它的运动和融化?在格陵兰灾害学家中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水的下渗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它如何解释GRACE观测到的冰的流失以及它最终对海平面的影响目前仍然还是未知数。 重返埃姆间冰期 突然出现的变化导致了一些对以前的冰盖动力学模型的疑问。冰盖动力学模型认为即使是快速的变化也要花上几个世纪的时间。在过去短短的5年时间里,我们就发现了冰川正在瓦解,所以我们的模型完蛋了,豪厄特说。但是预言这一过程到底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人相信局势发展的速度并没有科学家们想像的那么快。预言的前提是彻底而全面的监测。如果你想通过你的模型可靠地预知未来,那么就必须严密监测你的模型中所发生的自然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冰川学家菲利浦哈伊布莱希茨(Philippe Huybrechts)说:目前还无法建立冰川模型,因为观测数据还远远不够。科学家们也许在冰川上能看到冰川锅穴的形成或者是注出冰川的崩解,但那仅仅是你在某个季节中的某几个星期在某个地点所看到的情况,哈伊布莱希茨说,目前还没有办法把这些观测结果推广到整个冰盖,进而用于冰川活动预报。 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冰川学家正忙于解释格陵兰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无暇顾忌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是一些人正在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科尼利斯范德维恩(Cornelis Van der Veen)正在尝试改进冰盖模型。他的想法是,先把重要而未知的东西理出来,然后各个击破。一个注出冰川的加速并不意味着就是世界末日,他提醒说,但是如果一个地方所有的注出冰川都在加速,那么这就说明有一些我们尚未知晓的事情正在发生。而且这绝对不是花几个月就能搞清楚的事情。 在搞清楚冰川为什么加速之前,你很难建立冰川加速的模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多尔特达赫-杰森(Dorthe Dahl-Jensen)说,观测是第一步,认识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建立模型、预报未来。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二步,试图认识现象背后的机制。 这其中的一条途径是借住于古气候学研究。达赫-杰森正领导一个小组,他们计划在未来几个夏季去格陵兰西北部钻取2500米深处的冰芯样本。这一北格陵兰埃姆间冰期钻探计划将填补格陵兰几十年来在12万年前埃姆间冰期也就是最近一次间冰期的古气候资料上的空白。达赫-杰森说,了解格陵兰在埃姆间冰期时的情况将帮助科学家认识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格陵兰冰盖的运动行为。埃姆间冰期时格陵兰的温度比现在大约高5℃,但是海平面只比现在高1或者2米。而且在格陵兰岛上只要钻探得足够深,冰芯中总会夹杂有来自埃姆间冰期的一些冰块。达赫-杰森说:格陵兰冰盖的主体在埃姆间冰期中幸存了下来。他还认为,对这一间冰期冰芯进行更多的采样也许能有助于搞清楚,在埃姆间冰期温度高于现在的情况下是什么因素使得格陵兰冰盖能够依然得以保存的。 但是这并不是鼓舞人心的消息,因为全球变暖的效应在两极地区会被放大。只要全球温度平均升高2.5℃,格陵兰即可升温5℃,而前者的可能性是极大的。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最近发现格陵兰岛北部的海冰已急剧减少。格陵兰海域漂浮的海冰由于其温度低再加上反射率高,因此可以起到制冷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冷作用对格陵兰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长远的眼光 采集更多过去和现在的数据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开格陵兰冰盖的未来之谜。但是现在,事情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不是越来越简单。每一年都会获得新的数据,于是每一年都会对格陵兰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冰盖动力学、流量、冰川涌浪有新的认识。我们眼前的信息实在太多了,美国缅因州大学的冰川学家利斯特恩斯(Leigh Stearns)说,每个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 不过即便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十分丰富,它依然缺乏系统性。诚然,格陵兰真正的危险在于完全融化,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可靠地预知融化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以及由此造成的海平面升高的程度,但是对格陵兰的研究还远没有覆盖到冰盖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条冰缝。一个办法是使用无法驾驶飞行器巡查冰盖,搜集诸如冰盖表面融化湖泊的深度等有关的数据。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此2007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博士生约翰阿德勒(John Adler)进行了一些测试。他把三种型号的商用无人驾驶飞机运到了格陵兰康克鲁斯瓦格机场,并且在融化湖上空测试飞行了一个星期。尽管其中也遇到了一些故障,但是他说,和现在使用直升机载人去现场勘察相比,无人驾驶飞机可以更廉价、可重复性更强地对某个区域进行勘测。即便如此,为了满足需要无人驾驶飞机必须满负荷运转。但是面对格陵兰的冬季,无人驾驶飞机也会显得无能为力。 从长远来看,人造卫星应该可以提供最清晰的观测资料。Terra和Aqua卫星,再加上欧洲的环境卫星(Envisat)以及其他的地球表面监测卫星,正定期地监测注出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尽管存在一些反复,ICESat上的测高仪发现格陵兰的冰盖正在变薄。ICESat的下一代ICESat-II目前也已经投入使用了。同时,欧洲空间局也正准备发射冰层厚度测量卫星冰卫星(CryoSat)的下一代卫星,第一代冰卫星在2005年发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 然而,在获取和使用对地观测数据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一家美国公司原计划收购加拿大的Radarsat-1和Radarsat-2卫星,但是今年4月份加拿大政府否决了这一交易。 另外,即使你有了合适的卫星,也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在太空里完成的。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把格陵兰做为了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在从今往后的几十年里,这极有可能导致在资源分配上出现最缺乏远见的不公现象。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豪厄特指出,海洋的显著缩减可能是人类看到过的地球表面最大的变化。了解并且应对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冰量有何影响无疑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他说,这是一个急需研究的关键课题。 标签: 冰盖消融 , 格陵兰 , 气候变化
个人分类: 环境|2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