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悄然开启“第六代战争”之门
忆江南 2010-5-6 22:49
未来空天战机可2小时打击全球 当无人机锁定目标射出导弹,扣动扳机的人却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而战场指挥官、情报分析人员们则坐在空调房里,品着咖啡,跷着二郎腿从被传回的实时摄像研判战果。 太空武器时代拉开大幕? 美国正在研究进一步剥夺敌方制天权的武器,就像是一颗可以在太空轨道作战的卫星。 美国东部时间22日19时52分(北京时间23日7时52分),无人驾驶空天飞机X-37B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悄然升空。对于战略专家来说,太空武器时代或许就此拉开了大幕。 居高临下的打击快感太诱人了。空军指挥学院专家杨宇杰说。 打开电视,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击毙基地组织头目亚米尼、美国隐身无人机在航母上试验作为新的反恐明星,给人的感觉是无人机似乎已经无处不在。 过去,如果美国之外的哪个地方情势紧张,五角大楼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最近的航母在哪。现在则是:先弄架无人机去兜一圈。低空的先锋、渡鸦,中空的掠食者和高空的全球鹰,这些钢铁怪鸟现在挤满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天空,成为美军的眼睛和耳朵,偶尔也是锐利的喙和爪。难怪不管是五角大楼还是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上将,总是像怨妇一样喋喋不休:我们的无人机永远不够。 无人机勾勒出了未来空中力量的粗略蓝图,它似乎就是为信息化战争量身定做的。美国空军甚至将之称为自火药发明以来,军事战术、战略和理论的最大变革。当然现在能这么干的还只有美国。2010年,五角大楼购买的无人机数量首次超过了有人飞机,培训的无人机驾驶员数量也超过了飞行员。美国《全球安全》网站负责人约翰派克说。无人机项目在五角大楼公开预算中已成为增幅最快的研发项目之一。 现在,美国的无人利器终于飞出了大气层。X-37B就像是一颗可以在太空轨道上作战的卫星,又像航天飞机,自行返回大气层并着陆。它能在太空一呆9个月,或者仅仅是侦察,或者去捕获一颗卫星,或者去攻击一个什么目标。它将会比核弹还危险,一位中国空军专家评价说。如今X-37B是在为20年后做技术储备,空军指挥学院王明志大校认为,美国总是在追求这样的优势。 看不见,听不到,挡不住 阿富汗战场,无人机干的活就是把门一脚踹开,让后面的人进去抢劫。 无人机大出风头是在阿富汗的反恐战场上。当收割者锁定目标射出导弹,扣动扳机的人却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而战场指挥官、情报分析人员们则坐在空调房里,品着咖啡,跷着二郎腿从被传回的实时摄像研判战果。 这是真正的遥控战争。战争中最难得的是战机,而无人机却可以做到发现即攻击,而且指挥官更是可以直接看到战果,了解作战计划的进度。而对于敌人,它却是看不见,听不到,挡不住的。很少有指挥官能拒绝这样的诱惑,即使有很多人担心:无人机驾驶员看起来就如同在玩电子游戏,他们是否真的理解战场上的生和死? 政客当然也不会太在意这个,他们更关注钱。在这方面,无人机优势明显:建造费用远低于同等的有人驾驶飞机,节省了飞行员这一最昂贵的人员开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时只需要升级软件,不需过多的硬件改造冷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在削减国防费用,低成本的各种无人兵器,正好缓解了这个矛盾。王明志告诉记者。 超前的作战理念、卓越的科技水准、精良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成就了美军的无人机部队。美军的无人机正逐渐成长为一支独立的作战力量,甚至不再需要空军其他战机的支援就能自行完成作战任务。 而俄罗斯则给世界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例。2008年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中,侦察能力不足让俄军军事行动吃足苦头。比如因为无法锁定格军防空雷达和导弹,算不上什么的格防空部队居然击落了包括Tu-22M在内的多架战机。结果战争一结束,俄罗斯就跑到以色列采购了赫尔墨斯和苍鹭无人机。 对于政治家而言,战争伤亡永远都会是一个令人头痛、但又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而无人机则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它去执行高风险任务。比如,按照当代美军的作战模式,战争一开始往往是动用空军实施压制,但在地方空防完备的情况下随行此类任务,其风险是相当高的。但交给无人机就不用担心。它干的就是先把对方的门踹开,后面的人再进去抢劫。王明志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而现在战机可能进入太空,那里不属于任何国家的领空,随时能在遥不可及的顶端展开攻击。竞赛已经深入高边疆,虽然中国一贯反对,但恐怕也很难回避现实。 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人可能是通过国庆60周年阅兵式知道了中国无人机。但事实上,阅兵式上现身意味着它已是中国军队中成熟的技术兵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都能看到中国无人机在震区执行任务。 中国无人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从苏联引进的拉-17无人靶机基础上仿制了第一种无人机长空一号。它是一种大型喷气式无人机,由无线电遥控,外形和当时的喷气式飞机有几分相像。曾执行过穿越核试验的蘑菇云以获取样本的任务。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军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曾先后击落侵入中国领空的二十余架美制火蜂无人机。随后中国在火蜂无人机的基础上研制出长虹-1(又称无侦-5)无人侦察机,成为中国第一种高空无人侦察机。 除了自行研制,中国也会对外专项采购。1994年,中国就从以色列采购了一批哈比无人机。这种无人机相当于一种可以长期在空中巡弋的反辐射导弹,除了搜集电子信号,还可以直接攻击敌方雷达。2004年,当依据合同约定,这批无人机被运回以色列进行技术升级时,美国要求以色列扣押这批无人机。虽然,以色列最终把飞机还给中国,但升级也告吹了。 今天,中国军队已经广泛使用无人机。中国制造的无人机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竞争。2006年珠海航展曾展示了一款名为暗剑的无人作战飞机。这种采用前卫的尖三角气动外形设计的概念飞机号称具备超音速、超机动性能和低可探测性能,并以中国未来的隐身无人战斗机而被媒体大肆炒作。 但一位航空专家告诉记者,中国远不能说是无人机大国,这些设计方案从现在的模型到原型机试飞乃至正式服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应用方面同样差距明显。受美国影响,有越来越多的军队设立了专门的无人机作战司令部,台军也考虑今年将无人机纳入陆军航空特战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而我军使用无人机仍是分散配属承担战术任务,而没有将其纳入统一指控集中使用的考虑。美国空军专家形容说,将无人机分散配备如同是将无人机当卡车用,只有纳入统一指挥下它才是真正能俯览全局的飞机。 制天权更炙热的争夺 美国找的是一条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其他国家最难超越的道路。中国不能只是沿着美国指出的道路追赶。 与每次F-22轮驻东亚都会引起中国媒体狼来了式的关注不同,美国无人机在中国周边的渗透却很少被关注。事实上,中国西部边境已经不知不觉间密布美军的无人机基地,甚至有美国无人机可能坠落中国的传闻。随着美国反恐战争重心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越来越多的掠食者和收割者正在向这里集中。 无人机将带来的变化,就如同手机取代了有线电话。无人机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和战争类型,王明志说,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战争发起的一方可以随心所欲,仅仅是它带来空前的持续监视能力就足以让美国有充分信心应对不对称战争的挑战。 军人看到的天空,从来都是忧患和威胁。如果听任空天成为新的战场,那么天空就会成为人类头顶上的危险天窗。中国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一直在忧虑。而美国悄然试射太空无人机,已然开启第六代战争时代。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浩瀚太空,为任何高速高效的武器系统提供了用武之地;无遮无挡,无风无浪,不受天候和地形的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作业;居高临下,可以一览无遗下层空间的目标,并能实施准确打击;没有划界,无国境限制,驰骋自由,不会引起侵犯领空的争议。这正是美国看重太空的原因。为争夺太空的控制权,美军于2000年成立了太空作战学院,专门为美军培训太空战人才,以确保在21世纪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早在1980年代就发明了一个词高边疆,进行理论准备。 作为领跑者,美国找的是一条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其他国家最难超越的道路。王明志认为,在这样被美国牵着鼻子跑的过程中,中国不能盲目地沿着美国指定的道路追赶。 作为太空战的始作俑者,美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夺取和保持在军事方面对太空的主导地位。堪称空天战机雏形的X-37B,再次显示了美国高瞻远瞩极其出色的行动力。这是一个技术起点极高的游戏,美国再次领先出牌。
个人分类: 军事观察|19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日本5月发射太空帆船 反弹太阳粒子向前推进
maokebiao 2010-4-29 13:24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4-29 10:22:08 日本5月发射太空帆船 反弹太阳粒子向前推进 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以下简称JAXA)27日表示,日本将于5月发射一艘太空帆船,可利用风筝形太阳帆反弹太阳粒子向前推进。太空帆船名为伊卡洛斯(Ikaros,太阳辐射推进型行星际风筝飞船的英文缩写),将于5月18日搭乘火箭在日本南部的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JAXA太空系统专家津田雄一表示:伊卡洛斯是一艘太空帆船,可将太阳帆反弹的太阳光粒子的压力作为其推动力。太阳帆柔软富有弹性,厚度还不及人的一根头发,上面装有用于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电量和压力双管齐下让伊卡洛斯拥有混合动力。津田雄一说:太阳帆这项技术让无燃料太空旅行成为一种可能,只要有阳光存在便可获得前进动力。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量允许我们进入太阳系内更远的区域同时提高效率。 津田雄一指出,伊卡洛斯研制成本为15亿日元(1600万美元),将成为第一艘使用太阳帆技术的深空探测飞船。过去进行的试验只在地球周围轨道展开太阳帆。JAXA计划利用改变银色太阳帆反弹太阳光粒子的角度控制伊卡洛斯的飞行路线。在太空释放后,伊卡洛斯将呈短圆柱形,而后展开边长14米的太阳帆。 伊卡洛斯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希腊传说中的人物伊卡罗斯。伊卡罗斯是代达罗斯的儿子,在用父亲制造的人工翅膀逃离克里特时,由于距离太阳太近导致粘翅膀用的蜡溶化,最后掉进爱琴海。津田雄一说:伊卡洛斯并不会飞向太阳。 伊卡洛斯搭乘的火箭将同样用于发射日本的第一颗金星卫星拂晓号(Akatsuki),也被称之为行星-C。拂晓号将与欧洲航天局2010年初发射的金星快车卫星密切合作。未来几年,JAXA可能还会实施其他一些大胆的太空项目。 太空政策战略总部的一名官员27日表示,一支专家小组建议日本政府在未来5年向月球派遣一个有轮机器人,并在2020年之前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月球基地。在这项计划中,机器人将负责架设一个观测设备,用于收集地质样本并将相关数据传回地球。此外,机器人还将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发电。 专家小组最初曾考虑派遣一个两足类人机器人,但最终还是认定有轮机器人更为实用。这位官员说:两足机器人在崎岖不平的表面行进仍面临难度,即使在地球上也是如此。这支专家组同样提出在大约2020年之前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月球站的设想,先进有轮机器人将驻扎在月球站。据专家组估计,这项无人任务在未来10年所需的资金将达到2000亿日元(20亿美元)。 专家组共有20名成员,其中包括来自JAXA的专家以及商界和学术界人士,负责向交通大臣前原诚司提出建议。他们计划在6月晚些时候向这位负责太空探索的大臣递交一份报告,报告将送交首相鸠山由纪夫领导的太空政策战略总部进行讨论。 更多阅读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相关报道(英文) 芬兰太阳帆有望在三年之内进行太空飞行试验 智能灰尘宇宙飞船可预警太空风暴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我的错误道歉:推翻结论要从根基开始
大毛忽洞 2010-2-25 02:00
为我的错误道歉:推翻结论要从根基开始 视力不是线性的: 墙上找头发 与 太空看长城 在以上博文里,我试图用非线性推翻吕喆的线性。 我自己用三角板在视力表上进行了测量,并且进行了计算。 我测量了很多个 E 符号的大小,但是只计算了两个( 5 米 和 50 米 ), 50 米 的是对的, E 符号大小为 7.2cm ,读数误差为 0.05cm 。 我把 5 米 的 E 符号测量为 0.4 厘米 ,应该是 0.8 厘米 ,那个三角板刻度复杂,结果导致俺三次误读。 今天,当俺把所有的测量数据都进行计算之后,才发现了俺的错误。 由于俺的错误,浪费博友和网友的时间,在此俺向广大博友和网友道歉! 另外,俺也建议:如果要推翻别人的结论,最好从论据的根基开始。俺在加固俺结论的根基时,发现了俺的根基错了,因此,俺没有加固它的必要了。 吕喆的线性假设应该没有问题。 请看详细的数据: 吕喆假设 人的视力是线性的 : 距离 A = 3 米 看到 B = 70 微米粗的头发, B/A 2.3 10 -5 ; 距离 A = 7 米 看到 B = 100 微米宽的黑色裂纹, B/A 1.5 10 -5 ; 距离 A = 200 公里 看到 B = 3 米 粗(宽)的墙, B/A 0.000015 ; 距离 A = 300 公里 看到 B = 5 米 粗(宽)的墙, B/A 0.000017 ; 吕喆假设 A 和 B 的关系是线性的。 关于人眼的视力表数据如下: 距离 A = 5 米 看到 B = 0.8 厘米 的 E 符号, B/A= 0.0016 ; 距离 A = 6.3 米 看到 B = 0.9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 ; 距离 A = 7.93 米 看到 B = 1 .2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 ; 距离 A = 9.98 米 看到 B = 1.5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 ; 距离 A = 12.56 米 看到 B = 1 .9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 ; 距离 A = 15.81 米 看到 B = 2.3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5 ; 距离 A = 19.91 米 看到 B = 3.1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56 ; 距离 A = 25.06 米 看到 B = 3.6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4 ; 距离 A = 31.55 米 看到 B = 4.6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6 ; 距离 A = 39.72 米 看到 B = 5.8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6 ; 距离 A = 50.00 米 看到 B = 7.2 厘米 的 E 符号, B/A=0.00144 ;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415 次阅读|6 个评论
视力不是线性的:“墙上找头发”与“太空看长城”
大毛忽洞 2010-2-23 00:54
视力不是线性的: 墙上找头发 与 太空看长城 吕喆 老师( 吕喆的博客 )做了个实验,证明太空看长城是可行的(满足那些条件)。 吕 老师通过在 3 米 处看到了 70 微米的头发, 又在 7 米 处看到了 100 微米的裂缝, 进而估计在 200 ~ 300 公里 处可以看到 3 ~ 5 米 的长城。 实际上, 吕 老师的估算有一个假设: 人的视力是线性的 。 医院的视力表证明, 人的视力不是线性的 。 例如: 5 米 距离,可看清 0.4 厘米; 0.4 厘米 / 5 米 =0.0008 ; 50 米 距离,可看清 7.2 厘米; 7.2 厘米 / 50 米 =0.00144 ; 由此可见,视力随距离的变化, 不是线性关系 。 如果是线性关系,在 50 米 处应该可以看清楚 4 厘米 。实际上,人在 50 米 处,看不清楚 4 厘米 ,只有目标达到 7.2 厘米 时才能看清楚。 吕 老师假设 人的视力是线性的 : 70 微米粗的头发,距离是 3 米 ,能看到; 70 微米 / 3 米 2.3 10 -5 ; 100 微米的黑色裂纹,距离 7 米 ,能看到; 100 微米 / 7 米 1.5 10 -5 ; 3 米 粗(宽)的墙,距离 200 公里,能看到?(比值 0.000015) 5 米 粗(宽)的墙,距离 300 公里,能看到?(比值 0.000017) 原文参考阅读: 在办公室的白墙上放了根约 70 微米直径(事后用 100X 的读数显微镜测量)的黑头发丝,站在 3 米 多远的地方能看到。 发现了一条长近 2 米 、宽 100 多微米的裂纹(呈黑色),我站在 7 米 远出不费力就能看到。 从距离地面 200 ~ 300 公里 的外太空看到 3 ~ 5 米 宽的长城城墙还是有可能的。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247 次阅读|9 个评论
“墙上找头发”与“太空看长城”
热度 1 boxcar 2010-2-22 22:00
早上李小文老师的一篇博文 宇航员证实,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 【1】,又把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这个问题带到了我们的面前。随后,魏东平老师援引Google Earth的图片,写下了 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吗? 【2】认为长城没有高速公路容易看到。我没机会去太空找长城,但还想参与一下讨论,只好先坐在那里分析,然后做点儿有关的实验,探讨一下这种宇航员从太空能看到长城的说法到底是否靠谱了。 我认为要从太空看到长城,应该满足一些条件:(1)宇航员的视力要非常好;(2)航天器轨道高度合适(越低越好);(3)航天器下方空气干净,没有云雾遮挡;(4)长城附近地面光照条件理想(夜间发光或有照明最好);(5)长城与周边地物的颜色差明显、反衬度(对比度)好;(6)目视搜索长城定位准确等等。如果简单从物理常识出发去否定未免武断。 针对李小文老师感兴趣的线条识别能力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到广场上去看风筝线来尝试验证。通常如果直接向半空中看(不看地面的人和飞得很高的风筝),是不容易看到风筝线,可如果先看到了地面的人手里的线,然后再顺着线往上看,则比较容易找到在半空中的风筝线,有时从风筝的挂线处向下找也比较容易找到,这种现象我自己曾经尝试过。我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人的肉眼的分辨力和识别力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在有准备或一定的辅助信息决定进行细查的时候,或许会通过自动对晶状体和视网膜黄斑做出的某些调整而提高了分辨力和识别力。 宇航员的视力到底多少咱不得而知,不过如果出身自歼击机飞行员,大概不会太差,因为在视距内空战时代,他们要有靠视力发现敌机的(日本有个二战时的飞行员在回忆录中说他们训练过大白天找星星!)。恰巧,前几天有博文【3】介绍 在非洲肯尼亚的南部生活着一个叫做Masai的部落,由于他们的生活以主要以狩猎为主,因此该部落的住民以视力超群而闻名。日本的电视台曾专门报道过这个部落的生活,视力检测的结果表明,住民中视力在2.5以上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部落里最强的年轻人视力甚至可以达到6.0!他们用裸眼不仅可以观察到远在10公里以外的动物行踪,而且在黑暗的环境里,也能正确的分辨出藏在草丛里的动物的种类。 我估计有这样视力的人,在前述的合适条件下看到一段长城或许是可能的。 目前我的裸眼视力0.8~1.0(刚好勉强不用戴眼镜),和这些猎人或飞行员是没法比了,这次也想凑个热闹再做个实验。于是想了这么个实验:拔了一根头发丝(恰好是黑的)放到墙上,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看到。刚才我按照这个方案试了一下(谁都可以试,如果头发太稀贵,可以考虑找别人借一根儿),在办公室的白墙上放了根约70微米直径(事后用100X的读数显微镜测量)的黑头发丝,站在3米多远的地方能看到。当然,我自己事先知道自己那里放了头发,特地瞪圆了眼睛去找,顺利地找到了。此后,我又向办公室门口附近的白墙皮处看过去,发现了一条长近2米、宽100多微米的裂纹(呈黑色),我站在7米远出不费力就能看到。如果按照这个数据估计,100微米/7米约1.5*10 -5 ,在反衬度够好(颜色或反光对比强烈)的情况下,从距离地面200~300公里的外太空看到3~5米宽的长城城墙还是有可能的。考虑到我看得都是黑白分明的物体,所以我的观测结论是 在进行单一的线条分辨时, 反衬度(对比度)很重要 。 如果要进行有线索条件下线条分辨实验,可以考虑这样做:在一个很长的墙上水平地拉一根很长的细丝,然后人站在距离墙约10米远的位置,视线先垂直墙看到细丝,然后慢慢转动身体,目视的跟踪,直到看不到细丝的位置停下,记录转过的角度,即可确定发现此线条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如果想进一步测试不同反衬度或颜色对比条件下的情况,可以改变细丝或墙皮的颜色进行实验。 以上是我的对太空看长城相关问题的看法。切记:实践出真知。 ~~~~~~~~~~~~~~~~~~~~~~~~~~~~~~~~~~~~~~~~~~ 本文贴出后,李小文老师和李世春老师又迅速发表了: 李小文: 淡淡的一缕抹不去的闲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846 李世春: 视力不是线性的:墙上找头发与太空看长城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849 敬请各位博友们一并关注。 ~~~~~~~~~~~~~~~~~~~~~~~~~~~~~~~~~~~~~~~~~~~~~~~~~~~~~ 参考: 【1】李小文: 宇航员证实,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606 【2】魏东平: 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长城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618 【3】盖鑫磊: 魔术师的手到底有多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406
个人分类: 科普|9052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人类是从外太空迁居地球的外星人
sheep021 2010-2-5 17:12
英科学家:人类是从外太空迁居地球的外星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著名科学家、加的夫大学教授钱德拉威克拉马辛赫得出惊人论断,人类不过是从外太空迁居地球的外星人。这位科学家表示,新研究得出的发现能够压倒性地支持人类起源于地球以外区域的观点。 威克拉马辛赫发现的证据刊登在剑桥大学《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上。他说:是的,我们都是外星人,拥有共同的宇宙血统。每一次有新的行星系统形成,一些幸存的微生物便搭乘彗星前往其它星球,而后在这颗星球上繁殖进化。我们只是宇宙中一个巨大链条的组成部分。相关证据无情地指向这个方向。   威克拉马辛赫认为,生命体在数十亿年内从一颗行星迁居到另一颗行星。彗星在撞击行星的同时也把活物质送入太空。在此之后,一些幸存者开始迁居新的行星,整个过程历时亿万年之久。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一模型仍无法解释最初的生命如何产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位教授及其已故同事佛瑞德霍伊勒便支持所谓的胚种论。他说:天文学证据能够压倒性地支持这一观点,即地球上的生命并非起源于地球,而是来自外太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最初的生命如何产生,然而一旦产生,它们便在宇宙中扩散,其中一些得以幸存变得不可避免。在进入一个新十年,也就是2010年之际,我们要明确宣告人类可能拥有外星人血统,地外生命的存在遍布整个宇宙。 评: 这是个好消息。 如果这是真的,足以解释很多古代文明 都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呵呵,龙真的要来了,奇怪的是,这个发现竟然是英国科学家提出来的 不过呢,稍微搜索一下,发现咱们的中文网络上早就有这种论调了。 详见: 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葛瑞姆汉卡克 古人颅骨是那个的钻孔-人类迈入文明的大门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空无重力吗?
antiscience 2009-12-25 18:40
今天随便翻书,读到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文章,其中写道: 航天器脱离地球进入太空,就进入了一个没有重力,没有高度。。。的环境。因为天上无重力,可以把。。。(第26页) 邪门儿,还没重力(引力)啦? 如果是那样,那飞船早就飞没了? 太空中的飞船与地球之间当然始终有引力作用,只是因距离大其间的引力变小了而已。没有引力作用的话,飞船如何按轨道运行? --- 22:51补充:刚给赵凯华老师打了电话,请教了一下。赵老师讲,这里有三个概念:引力(万有引力)、重力、重量。在物理学的范围内,第一个概念通用,清晰,后两个概念不同人用法可能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也不是永远),重量=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是表观上可以称出来的一种量。重力通常就是指引力,但也有指重量的。 另外查得:台湾把gravitation译作重力,大陆把它译作引力 相应那有一套对应关系,如 ------------ 编号,英文,台湾用语,大陆用语 73 gravitation  重力 引力 74 gravitational collapse  重力崩陷 引力坍縮 75 gravitational constant  重力常數 引力常量 76 gravitational field  重力場 引力場 77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  重力交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 78 gravitational lens  重力透鏡 引力透鏡 79 gravitational mass  重力質量 引力質量 80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重力位,重力勢 引力勢 81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重力輻射 引力輻射 82 gravitational wave  重力 波 引力波 83 gravitino  伴重力子 引力微子 84 graviton  重力子 引力子 85 gravity  重力 重力 37 weight  (1)重,重量;(2)權重 權 ,重量 39 weightlessness  失重 失重 (据 http://www.iicm.org.tw/phyterm/termb_G.htm ) --- A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查重力 http://www.cnctst.gov.cn/pages/homepage/result.jsp 共查出6条记录 术语 中/英文名 一级学科 学科 重力 gravity 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重力 gravity 力学 力学通类 重力 gravity 石油学 石油地球物理 重力 gravitational agency 土壤学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重力 gravity 物理学 力学(物理) 重力 gravity 测绘学 大地测量学 B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查引力 共查出3条记录 术语 中/英文名 一级学科 学科 引力 gravitation 力学 力学通类 引力 gravitation 物理学 力学(物理) 引力 gravitation 测绘学 大地测量学 C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查重量 共查出1条记录 术语 中/英文名 一级学科 学科 重量 weight 物理学 力学(物理) 综合起来看,在大陆 重力gravity 引力gravitation 重量weight 在台湾,gravity和gravitation都对应于重力 -------------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596页: 重力(gravity): 物体在行星及其他天体表面所受到的引力。 天文卷中无重力条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988 次阅读|4 个评论
银河中的行星
liluyuan 2009-11-27 02:17
再说说银河。 根据美国航天局NASA的斯皮哲Spitzer太空天文望远镜拍摄的照片,银河系大约有一千亿颗恒星。银河系中央是一个长约27000光年、由密集的恒星组成的圆棒。这个旋转中的圆棒两端向四周各甩出三条的绸带,每条绸带上布满恒星和正在生成的新星。 我们的太阳的位置在中间一条绸带的中部,一个叫做猎户座支流的地点。 NASA的开普勒卫星正在搜索着位于猎户座支流上大约6000光年远近星空,寻找跟地球一样围绕着自己的太阳旋转的天外行星。 跟银河系的大小相比,开普勒卫星搜索的范围有多大呢?你不妨想像一个巨大的国际机场,正在实行灯火管制,所有的灯光都关闭了,仿佛漆黑的旷野,其间有一辆孤独的小卡车打开前灯,试图看清前面都有些什么。 这辆小卡车的驾驶员还真没有闲空打打瞌睡。最近一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篇文章说,就在我们周围大约400光年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开普勒卫星已经找到了316颗有自己的行星的恒星。已经确证存在的天外行星有373颗,其中跟我们的地球大小类似的固体行星有13颗。 头顶的星空从来就是人类想像力驰骋的地方。愿孩子们将来有一天仰望夜空时看到的不再是一片漆黑。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像中的太空兄弟: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三) 田松
tian2009 2009-11-11 10:25
无论是对机器的恐慌,还是生物技术的忧虑,都是从社会现实中引发出来的。而在科幻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外星人,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复活节岛的巨石像、秘鲁纳斯卡平原大地图案、乃至埃及大大小小金字塔,都曾经被某些人解释为外星人光临地球的证明,但是,这些解释都没有得到证实,相反,这些解释都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曾针对 20 世纪后半叶众说纷纭的飞碟写了一本书,标题就叫《天空中的现代神话》,他也认为,飞碟是人们内心的集体无意识在社会现实中的投射。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吴国盛也认为:地外文明是一个现代神话。它本身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它是一种非科学的东西。 外星人来自我们心灵的幻像。 在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乔治卢卡斯让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外星生命。它们之间虽然有着相差巨大的外貌,但其实,他们都是地球生命的拓扑变形,他们都有眼睛,并且大多是两个;有鼻子,大多是两个鼻孔;有嘴巴,一般只有一个;有耳朵,也是两个;有的生着翅膀,也是两个。 人是按照自己的模样来想象外星人的。 正如从前,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神。 布鲁诺之后,恒星被撒到广袤的宇宙之中。宇宙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不再是上帝授权管理世界的万物之灵。地球失去了其特殊的意义。人类不再如古希腊时期生活在蛋黄一样的被天球紧紧包围的安全的地球上,而是在无边宇宙中的一个小小星系中小小星球上的偶然生命。这使人类产生一种孤独感,也产生一种渴望与想象:存在地外生命。 科幻作品正好成为这种渴望与想象的绝好舞台。而在我们这个电影时代,这些渴望与想象又在银幕上展现为一个个栩栩如生动人心弦的现代神话。 人对地外文明的想象是与对宇宙的了解同步的。开普勒时代,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只是一个太阳系,而且其中只有太阳和月亮具有形体,其余的行星几乎都是质点,没有丝毫细节。那时,人们所能想象的地外生命只能呆在月亮上,犹如嫦娥之类的神仙。随着望远镜的引入,其它行星的细节逐渐被认识到,就开始出现火星人之类的设想。而这些设想总是被科学更加深入的认识否定掉。随着人们认识到的宇宙尺度越来越大,人们想象的外星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越来越远。 毫无疑问,外星人与太空旅行常常是结合起来的。对于外星人的热情也会随着航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高涨起来。 我们可以在科幻作品中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电影应该说是梅里爱在 1902 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这部片长只有 20 分钟的电影是根据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上最早的人类》两部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已经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今天的角度看,当时人们对未来的星际旅行的设想不仅粗糙,而且已经过时。凡尔纳所设计的登月工具竟然是大炮!电影中的月球人也显得有些滑稽。然而,这样的场面在当时不知激发了人们多少对太空旅行和外星生命的想象和热情。 一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的脚步已经真正地迈向了太空。 1942 年第一枚实用火箭发射成功, 1957 年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飞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69 年人类第一次登上上月球, 1971 年第一个空间站进入地球轨道, 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环球飞行, 1997 年第一个航天器在火星着陆。 幻想总是走在现实的前面。 在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发展得更快!从库布里克到乔治卢卡斯,电影中的航天器一直是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而电影中层出不穷的外星人,更是不断地挖掘导演们的想象。 外星生命数量最多,形态最为丰富的当然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卢卡斯在这些电影中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各种怪异的生物和怪异的智能机器或者友好或者不友好地相处,在相同的和不同的空间穿梭往来,一会儿升入太空,一会儿钻入水底,一会儿又穿过地心;他们掌握着巨大的能量,这使得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就像我们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那样容易;各种飞行器在天空在地下秩序井然地游弋着,仿佛没有重力的约束。艺术家的想象力使我们超越了自己的生存常态,体验到另一种物理规律统治的世界。 不知是何缘故,卢卡斯没有把星球大战的故事场景放到一般科幻电影中常常发生的未来,而是送到遥远的过去。不过,这与电影中的情节的确符合。因为,在这个乔治卢卡斯的怪异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和行为方式,更像是中世纪的人类,而不是现代人,当然,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是未来的人类。 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有一些科学家把地外文明的存在与否,当作严肃的科学问题来研究。 宇宙如此巨大无边,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假设,在茫茫宇宙之中,存在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也存在类似于地球的行星,进而,应该有可能存在类似于人的智慧生命。这种推理从科学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有证据表明,太空存在有机分子,这为外星人的存在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使生命过程的神秘色彩逐渐消褪。虽然有关生命的许多现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但是科学家相信,可以把生命诞生的过程还原为物理化学反应。现在科学家普遍承认,地球上的生命是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过来的。而智慧生命则是生命演化的较高阶段。如果存在合适的条件,比如在太空中存在一个与地球环境类似的星球,那么地球上发生过的物理化学过程就有可能在那个星球上重演。 如果所有的星球都是平等的,如果相似的物理条件必然导致相似的物理化学反应,如果所有生命的演化都遵从同一条道路,地外文明或者外星人的可能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些如果必然成立。 即使这些如果都能成立,地外文明的可能性是否能够大到可以和人类相接触的程度,还有很多的争议。可以说,每个人的理解都与自己对外星人的渴望相关。有一个比较符合科学的估算方法,叫做德雷克公式。 (字幕 德雷克公式:文明数 = 恒星总数 恒星具有恒星系的概率 行星上产生生命的概率 生命中产生智慧生命的概率 智慧生命进入技术时代的概率 技术时代的平均持续时间 银河系年龄) 当然,这个公式只是指出了估算的可能性。事实上,公式里涉及到的所有概率都是不可能得到确切数字的。不同的渴望会导致不同的估算,各种估算方式得到的结果在 1~1000 之间。 科学家也试图主动与地外生命进行联系。联系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直接送信,一是接发电报。 在 1970 年代,人类向太空发出了四封信,分别由太空探测器先驱者 10 号、 11 号,旅行者 1 号、 2 号带入太空。先驱者的信是一个金属盘,上面标示着地球的位置,人类文明的信息。旅行者的信是一个可以保存十亿年的金属唱片和一根金刚石唱针,唱片上录制着地球上的各种声音,地球上人类的各种语言,其中包括汉语的几种方言,还有人类的各种音乐,其有中国古曲《高山流水》。 这些探测器在完成预定的任务之后,将永远地进入太空,不再回来。犹如一个飘向茫茫宇宙的漂流瓶,人们期待真的有外星生命把它们打捞起来,能够听懂其中高山流水的深意。 这些太空漂流瓶中的信件都是著名的卡尔萨根设计的。 (被先驱者号带上太空的金属板) 太空漂流瓶必然杳无音信,即使地外文明能够发现它们,并且能够识别这些信件,等返回的信息到达地球,恐怕要等上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能耗越来越庞大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人类文明是否维持到那一时刻,还是一个未知数。 科学家还试图采用另外的办法。 1974 年,天文学家曾经用射电望远镜向武仙座球状星团发出了三分钟的电报,这当然只是一个仪式,不可能有没有任何回音。 射电望远镜不仅可以向太空发射信息,也可以接收太空的无线电信息。 1971 年,美国航天局就试图用射电望远镜从太空电磁波中寻找智慧生命的信息, 1992 年,又启动了更大规模的凤凰计划。有趣的是,在美国政府停止了对凤凰计划计划的资助之后,这个计划得到了一些民间资助,其中,《 E T 》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资助了与此相关的一个项目。 当然,直到今天,凤凰计划仍然没有得到来自外星的信息。 事实上,外星人可能具有与人类完全不同的形态。宇宙星辰的状态如此之多,生命不一定只诞生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上。生活在温度高达摄氏 70 度的火山温泉中的细菌,和生活在南极零下 70 多度冰层下面的细菌,完全不具备交流的可能。对于一个环境完全不同于地球环境的外星生命,人类的家园地球可能一个环境恶劣的地狱。而他们的星球,当然也是我们的炼狱。 在电影《异形》系列中,外星生命就是以一种非常怪异的方式出现的。人类无法与之沟通和交流。这些异形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绝对的恶。 在《侏罗纪公园》的小说原作者迈克尔克莱顿的另一部小说《深海圆疑》中,外星人竟然从来没有现出过真身。小说描述了一个来自未来的航天飞船,飞船失事,沉入海底。调查人员根据飞船记录,发现飞船曾经接触过地外生命。调查人员不断地遭遇各种神秘的神奇的悲惨事件,而所有的神秘都来自于飞船中那个神秘的圆球。 就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科学看,星际旅行绝对是不可能的,人的寿命和能力都过于渺小,不仅人类自身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期间到达另一个适合人类呼吸的星球,就是人类制造的飞行器也难以在被宇宙线消解前做到这一点。所以,在更多的科幻作品中,外星人不是人类在外太空发现的,而是在地球上出现的。既然宇宙已经延续了 150 亿年,在这么多年里,外星智慧如果存在,他们曾经光顾地球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地球上飞碟传说的一个立论基础。 在这方面,斯皮尔伯格《 E.T 》堪称经典。这里面的外星人是一个善良的有一点法力的小精灵。虽然他的长相也说不上可爱,但是看卡通片长大的孩子们并不畏惧他,嫌弃他,而是与他成为朋友。相反,成年人出于人类的功利目的,一直对它心怀恶意。在这个故事中,科学成为一种恶的形象。因为大人们捉拿 E.T 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对他进行科学研究。 法国影片《第五元素》同样将古老的传说与外空间生命结合起来。在这个未来社会中,飞行器像鱼一样在空气中穿梭,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但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并不比现代人强。这时,人类遭遇到了某种威胁,根据古老的传说,需要由五种元素结合起来,拯救地球。最后,外形是一位漂亮姑娘的外星人,担当了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 在这两部作品中,外星人都是以善的形象出现在地球人中间的,恶的只是地球上的某些人。在另外一些影片中,外星人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他们来到地球,是为了争夺地球上的资源。 电影《独立日》就是这样。在这部电影中,人类需要进行一场地球保卫战。同所有好莱坞大片一样,美国又一次成为地球人的领袖,最终拯救了地球。 在《火星人玩转地球》中,外星人是一些滑稽的充满恶意的大头鬼。当然,在这部电影中,人类的形象同样十分滑稽,尤其是总统,国会的议员,以及出入白宫里的要员、学者。这是一部充满自嘲精神的科幻片。影片的结尾出人意料,凶恶的外星人没有被《独立日》里人类的种种武器所毁灭,而是被乡下老祖母的老情歌震碎了脑袋。 其实,在这些影片中,无论外星人是善是恶,都是人类的逻辑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类设想的外星生命,正是人类社会自己的一面镜子。法国电影《外星人》,就是直接借助虚拟的外星人,对现实的人类社会进行了反讽。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为止,地球上所有关于 UFO 的报告,全是不能确证的。其中一部分可以用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来解释,一部分是伪造的。 但是,艺术家的想象丝毫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他们还将不断地为我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外星世界。这不仅是因为,外星人茫茫太空中有存在的几率;更是因为,人类的内心存在一种强烈的愿望:人类并不是孤独的智慧生命,在广袤无边的太空深处,有着人类的兄弟。 2002 年 7 月 3 日 北京 稻香园 (本文为 CCTV10 视觉栏目策划案,电视节目已经于 2002 年暑期播出。文字版发表于《文汇报》 2002 年 11 月 12 日)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51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为地球“施肥”
sheep021 2009-9-21 10:25
美宇航员,太空浇花,为地球施肥 http://news.ifeng.com/photo/other/200909/0914_1399_1348404.shtml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美国在线13日报道,9日晚,美国有数人目睹了夜空中出现一条奇异而明亮的发光带,以为是神秘天体,后被证实是宇航员倾倒在太空中的大量尿液,令人哭笑不得。 这些倾倒到太空中的废液通常将进入云层凝结成微小冰粒,当太阳照射时,冰粒直接升华成水汽,消散在太空中。 本博评论: 美国人可真厉害,天天以环保卫士自居,却偷偷在全球人民头上浇大粪。也太不注意卫生了。难道他们想为地球整体施肥,以此走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报道说:这些倾倒到太空中的废液 通常 将进入云层凝结成微小冰粒,当太阳照射时,冰粒直接升华成水汽, 消散在太空中 。 然而本人倒是有点杞人忧天: 1. 既然有通常,就有特殊情况,万一这些废液没有消散在太空中,而是随雨水降落到地球上,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呢? 2.万一这些东西不是废液,而是什么化学试剂,或者是XX病毒,后果将会怎样? 3. 真的是68公斤吗? 有兴趣者可以建个模型研究一下。 相关链接: 世卫组织:甲型流感秋冬可能大爆发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824/n266177708.shtml 国际纵横:美国将重点防范 甲型流感 疫情 秋冬 卷土重来-H1N1-东北网国际 2009年5月28日 ... 国际在线报道:美国卫生部门27日宣布, 甲型 H1N1 流感 疫情在美国境内的蔓延开始出现消退的苗头。但是,美国卫生官员警告称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做好 秋冬 及国庆期间 甲型流感 防控工作_时政要闻_新延边生活网 9月10日下午,国务院召开全国进一步做好 甲型 H1N1 流感 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做好 秋冬 季节及国庆期间 甲型 H1N1 流感 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12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太空监测火山(组图)
pony1984621 2009-9-10 15:59
编译/马志飞(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和其他机构的合作者已经研究出多种手段从太空监测世界各地的火山。除了卫星图像,他们还开发了用于监测热量、二氧化硫和地球表面形状微小变化的传感器。下面是几张卫星图片,监测了不同的火山活动。 这是一幅在 2007 年 1 月 31 日 拍摄于 刚果民主共和国某地区的假彩色图像。从这幅图像上可以看到 Nyamuragira ( 尼雅姆拉季拉 )和 Nyiragongo (尼拉贡戈)两座火山,并可以看到近期的火山熔岩流。 在图像拍摄的前一年, 尼雅姆拉季拉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流,严重袭击了戈马市。尼拉贡戈火山是一个比较陡峭的火山,熔岩流很狭窄,在陡峭的地形中汇集成一条渠道。 尼雅姆拉季拉 火山有很大的缓坡,其熔岩流分布在广阔的范围内,它的南翼出现了一个新通道将熔岩流冲到了 萨凯( Sake )镇的郊区。 图片上还显示了 尼拉贡戈火山当前活动的两个迹象。山顶处明亮的粉红色点是卫星传感器探测到的升高的表面温度,而向西飘去的明亮蓝色烟雾则是代表火山灰和水蒸气。 明亮的白色区域是云层。(图像来源:美国宇航局) 拍摄于 2006 年 11 月 24 日 的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正在喷发出巨大的火山灰柱( ash plume )。据新闻报道,火山活动迫使西西里岛东部的主要机场丰塔纳罗萨机场通宵关闭。美国宇航局的 Aqua 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 11 月 24 日 拍摄了这张图片。 这张图上,一个黑暗的红褐色烟柱从山顶向东南方向吹去,并逐渐消退。山顶上,卫星监测到了热点,显示出其表面温度比周围的温度高。南边海岸的明亮蓝色水体可能是沉积物受到波浪或径流入海的搅动而造成的。照片拍摄前几天该岛经历了一场大暴雨。(图像来源:美国宇航局) 这是一幅 Anatahan (阿纳塔汉岛,北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周围太平洋海域的卫星图像,拍摄于 2008 年 2 月 7 日午夜 。虽然天很黑,但是拍摄照片的卫星上面安装了热辐射和反射辐射计,这种仪器对与温度有关的热辐射波段很敏感。黑色区域代表温度低的地方,白色区域代表温度高的地方。白色线条圈闭起来的区域就是阿纳塔汉岛。最黑暗的是被云覆盖的地方,浅蓝色区域是太平洋中没有云层的地方。 阿纳塔汉岛上的亮点即是火山口。从火山口向西飘去的紫色烟雾是阿纳塔汉火山烟柱。监测火山喷发的迹象非常重要,因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气体对目前的空气质量和下风向居民的安全都是有害的。(图像来源:美国宇航局) 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蒙特塞拉特岛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在 2006 年 5 月 20 号上午爆发。这次爆发将大约 9 千万立方米的物质撒向山下和大气中,造成的泥石流沿着沟渠冲向大洋。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上升至大气层 17 公里 的高度(约 55000 英尺 )。 在该图的最东边,能够看到 Soufriere Hills (苏弗里耶尔火山)。在火山爆发后一天,即 5 月 21 日 ,卫星监测到火山灰形成的云在波多黎各以南,距离蒙特塞拉特岛约 250 英里 ( 400 公里 )。 5 月 22 日 ,云层在牙买加以南,距离蒙特塞拉特岛约 1000 英里 ( 1600 公里 )。第三天, 5 月 23 日 ,云层覆盖了圣萨尔瓦多,但其浓度和范围已经明显减小。(图像来源:美国宇航局)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利用卫星上的雷达信号来测量和监测地球表面形状的微小变化。上图是 Three Sisters Volcanoes (三姐妹山,红色三角形所示)周边地区的地形变化图。地图上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程度的海拔变化。在火山西南的靶心图案是一个隆起区。在 4 年间( 1997-2001 年),该区域上升了大约 15 厘米 ( 6 英寸 ),隆起被认为是由岩浆侵入引起的,黄色的圆圈代表可能与此运动相关的地震群的震中。(图像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 以上仅仅是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利用卫星数据监测火山的几种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可能研究出其他方法,并应用于减灾、地热资源开发等不同领域。( 资料来源:http://geology.com/ )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太空监测中国的断裂和地震
pony1984621 2009-8-26 10:58
ScienceDaily (Aug. 24, 2009)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中国处在一个地震活动非常活跃的区域,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灾难性地震。一个由欧洲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小组,正研究利用卫星雷达数据,监控中国大陆断裂带的地面变形,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周期和断层的活动。 使用合成孔径雷达( SAR )卫星数据和一种称之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的技术,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 (GPS) 数据,参加欧空局 龙计划 2 号 研究的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测量去年五月四川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地面变形。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对同一地面位置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的结合,使得测量精度大大提高,已经达到厘米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毫米级,从图像的对比中就可以发现地面的移动变比。 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获得的汶川地震之前和之后的数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孙建宝博士、北京大学的沈正康教授与其合作者法国地球物理实验室的 Cecile Lasserre 制作出了雷达干涉影像,这些如同彩虹条纹一般的干涉影像显示了地震发生时和震后的地面位移变化。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沿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大地震后,断裂区的应力变化能导致一系列余震,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测量这种应力的变化,并监测与之相关的变形是如何分布的。 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数结合起来,我们了解到,在地震发生时,断裂带的某些地区并没有破裂得很严重。然后我们必须问自己,是否仍有部分能量被锁住,继续为下一次地震做积累,或者在地震之前不会有那么多的能量会继续积累, 沈正康教授说,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将要回答这些问题。 如果某区域在地震之后正缓慢地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没有在积累能量,所以我们就可以相信这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断裂带的某区域没有滑动,而其周围存在 蠕变,那我们就得知这是一个坏兆头,我们就需要更精心地检测它了。 地震监测只是 龙计划 2 号 众多研究课题中的一项。 龙计划 2 号 涉及到农业、森林、洪水和滑坡的监测、旱情、空气质量、海洋和气候的评估等。 25 个正在进行的项目的初步结果已于上周在巴塞罗那的 龙计划研讨会 上发表。 改编自欧空局提供的资料。 (原文载于资源网) 相关阅读: 应用InSAR识别1998年张北地震发震断层 汶川M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60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外奇想之二:哈勃太空望远镜
sheep021 2009-6-11 11:02
看到吴中祥老师的 哈勃望远镜拍到壮观宇宙喷泉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7314 ) 图很猛,很多似曾相识,就像3D做出来的一样,思路顿开,连回两贴: 1.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怀疑这些都是处理过的东西,人家是不会白白共享成果的 同理,我认为,我们自己发布的数据也要处理一下,不要泄密 说科学无国界,那是骗傻子的。 我们自己太空行走之后,才知道以前被人忽悠了 我们曾经跟人家合作研究地质、地下构造等课题,泄了多少秘,估计目前未必清楚。 2.哈勃望远镜的真实作用估计不是表面上宣传的那样 我们不妨猜想一下: 如果用来对地观测,将会怎样? 也许,它可以对准某间办公室,里面的声音被听得一清二楚。 也许,它可以对准某街上的某个人,其言行举止皆被掌握 也许,它可以对准某街上的某个人,免费对其进行放化疗 一切,皆由其操控者而定。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跌入太空(3)
eloa 2009-4-20 12:22
竹人 发表于 2009-04-19 23:08 跌入太空(1) 跌入太空(2) 点评: 太空电梯一定会比航空飞机要成功吗?很难说。Ferris可能忘了一点:To Err is to Human。从字面上来说,好像是给自己端个台阶下:人总是要犯错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教训,把鼻涕眼泪一抹,继续前进。 巧得很,昨天中午和来访的H在清华共进午餐。H算得上是网格计算的老前辈,也是持牛耳人物之一,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两年前被微软收下。我们两个是不打不相识,几年前我在武汉的一个会议上曾经口无遮拦,和他及另外几个网格教父唇枪舌剑。实际上,我当时觉得很感冒的是国内网格计算盲目跟风,浪费资源和人才。现在想想,当时的观点可能有点过激。学术辨论,向来对事不对人,况且H老头实际上十分可爱。不过,在餐桌上我们又辨上了。 H觉得整个科学领域的文章发表系统要全球化和电子化,并且要免费浏览。这毫无问题。而且,他认为应该让大家记录和共享不光是成功,而且要包括失败,因为失败可以让其他人少走弯路。这好像更无问题。但是我不同意,至少不是百分之百。理由其实并不难理解。你可以争辩说树要皮人要脸,所以犯了错都要藏着掖着不见阳光。但是,从更宏观的尺度上来说,如果记录和分享错误可以让人类进步更快,几万年的进化之后,没理由不成为我们本性的一部分,就如同吃喝拉撒,如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所以没有,显然有更深刻的原因。 征服太空的旅途中,比从A到B更难的事是如何让A和B能和上帝沟通。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进步的唯一手段就是去犯错,只要不错到彻底毁灭我们自己,只要我们能从中摸到过河的那块石头。所以犯错才是我们赖以进化的本能,所以绝大多数的前进,都始于一幅过于灿烂的前景,都会不自觉地去低估困难。然后会有人跳出来大声批评,然后再有一拨人重新上马,周而复始,螺旋前进。 We really learn by making mistakes; its in our genes.H想了想,表示同意。 普遍减少人类犯错的可能(比如记录和共享以往的错误),是个乌托邦的美好愿望,但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至少我们现在没有准备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空难,以及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未来空间电梯工程中会带来的问题和失望,是必须要有的浪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纯到极致的纯洁水会让人生病,就像我们的环境中应该有适量的污染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这些先驱脱帽致敬。 超级计算机的先驱Cray曾说:我从来不想做先驱。这句话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微软这种公司在时间上从来不争做第一,只要在空间上做最大,其实运作的是最值得尊敬的营业模式,因为这样对投资者最负责。但是为什么老给扔臭鸡蛋呢,为什么第一个那么受宠呢? 犯错是个赌局,有可能赢,有可能输,输得可能更大。如果没有披红戴绿众星捧月的刺激,谁会干呢?所以,对第一的追星意识而不是记录和共享错误才会被纳入人的本性,虽然谁是第一从长远看来一点关系都没有。(完)
个人分类: 天文|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星发现巨型冰川 其中一处面积是洛杉矶三倍
mqjiang 2008-11-22 12:37
画家描绘火星岩石堆下所发现的巨大古老冰川 新华网华盛顿11月20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一个科学家小组借助美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最新探测数据证实,火星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几个地带存在大面积的被岩层覆盖的冰川。 这个科学家小组在定于21日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探地雷达探测证实,被埋藏在大片火星岩石碎块之下的确是冰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冰川处于火星中纬度地带,从山脉或峭壁的边缘处可延伸达几十英里,而以前探测器发现的水冰纬度要比这高得多。 来自得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约翰霍尔特说,这次探测的几处冰川加在一起,算得上是迄今在火星极冠以外地带发现的最大面积水冰。其中一处冰川的面积是洛杉矶城市面积的3倍,厚度也达800米。 冰川之上覆盖的岩层像毯子一样,科学家分析认为,在数百万年前火星历史上的冰河时代,中纬度地区可能有过巨大的冰原,而这些岩层包裹着冰原的残余直到今天,保护这些冰川不被蒸发掉。此前,科学家在火星南极也曾发现过类似被岩层覆盖的冰川。 科学家分析说,这几处冰川都分布在火星南北半球的同一纬度带内(35度到60度之间),也可以说明这些冰川是经历了火星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才到达那里的。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海盗探测器就曾发现火星上这些奇特地貌。它们大多处于较高地势的底部缓坡。但科学家一直不知道这些岩层从何而来,下面埋藏着什么。 科学家认为,确定岩层之下埋藏着大片冰川的事实不仅具有宝贵的科研价值,这些冰川还可以为未来的火星探测项目提供水源。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前沿: 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
cuncaoxin 2008-10-5 17:36
                       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        来源:日本科技信息门户(Science Links Japan)            刊载日:2008年9月29日   几十年以来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探寻有无可能在太空中建造发电站,将太阳能转化为能量并将其输送回地球。这个想法由于耗资过大而且不且现实,长期以来未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能源的前景及地球环境,这种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科学家们正在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一套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SSPS)发送至太空轨道。根据科学家们的构思,该系统将由巨大的太阳能帆板组成,这些帆板位于静止轨道中,能够将太阳光线转化为微波或激光能量,然后将其输送至地面上的发电站并生产出总计10亿瓦的商业用电。这大约等同于一座大型核电站的发电能力。   就目前而言,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科学家们尚未考虑复杂的物流程序以及在太空中建造发电设施的预计成本。他们现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基本硬件的开发工作上。去年大阪的研究者们成功地利用太阳光生产出约180瓦激光能,随后今年2月北海道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对一套用来将微波能量从太空中传送回地球的电力传输系统进行测试。   上述基础技术一旦开发成功,紧接着下一步就是如何解决繁重物流工作的难题并降低建造成本。太空发电站的最终目标是以每千瓦时约6日元(约合6.5美分)的目标成本价格提供稳定的电力供给,这一价格接近于当今发电设备的发电成本。 Links: Farming Solar Energy in Space 画家所描绘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SSPS)构想图。(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供图)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3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拉克:最终的奥德赛
eloa 2008-9-3 15:23
wormhole 发表于2008-05-4 星期日 11:28 分类: 未分类 | | 克拉克把提出同步卫星概念一事看得很淡,但这不妨碍他就此话题幽上一默,他的T恤上写着:我发明了同步卫星,但我所得到的只是这件恶心的T恤。 文/赵洋 引言:克拉克作品中最富冲击力的就是他对文明命运的预言,还有神一般全知全能的智能物种。钟表般精确的科幻道具和庞大的时空尺度给人带来苍凉的使命感与宿命感。 太空船的挑战 伴随着悠扬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空间站的巨轮优雅地缓缓自转,仿佛舞池中贵妇旋转的裙摆。这是电影《 2001 :太空奥德赛》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片中另一个经典蒙太奇是 300 万年前猿人抛出的骨头一下切换为公元 2001 年的一艘哑铃状飞船。 1968 年,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这部电影因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而使科幻片从谁都看不起一下子跃入谁都看不懂的境界。 2008 年 3 月 18 日 ,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在斯里兰卡去世,享年 90 岁。 路透社是第一个向全球报道此事的通讯社若是没有通信卫星的帮助,它很难拔得头筹 。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正是克拉克在 1945 年一篇论文中设想出来的。刊登在英国《无线电世界》中的这篇名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技术预测文章中,克拉克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这篇论文用一系列的图表和方程式,论证了空间站驻泊于距赤道 36000 千米的轨道上,就可以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转;多个空间站作为中继,就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虽然一个常见的误会是克拉克首创了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概念,但的确是他首先把这个想法系统化的。面对后人同步卫星之父的褒奖,他极其谦虚地对待此事。他总是主张:无人可以预言未来。 而他总用无比精细的技术细节预言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在《太阳帆船》( 1972 )一文中,他描写了利用太阳风作为飞船动力的故事。 2005 年美俄已经联手进行了太阳帆试验并取得成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能如克拉克设想的那样,会有一场从地球到月球的太阳帆船比赛,甚至能成为奥运会的项目之一。 《天堂的喷泉》( 1979 )是另一部缜密地描述人类伟大工程的作品:不远的将来,人类集全球力量在位于赤道的岛国建造了一条通天电梯,人和货物可以搭乘电梯用几天的时间上升到 36000 千米 高的同步轨道,这个一劳永逸的工程使昂贵的火箭发射成为了历史,任何人都有机会到太空一游。这部小说使他再次赢得了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和星云奖。但来自工程界的肯定恐怕才是对克拉克技术预测式小说的最大褒奖。 2000 年, NASA 发布了太空电梯概念图这种用高强度碳纳米管制成的电梯可从地面直接通往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太空站,有望成为 21 世纪后期地面到太空的主要交通工具。 虽然太阳帆和太空电梯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均是俄国的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但克拉克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搭建了科技界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并为这些科幻创意进入工程界视野而不遗余力地鼓吹。自从 1969 年 7 月克拉克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邀作为嘉宾为亿万电视观众解说阿波罗 11 号飞船登月以来,他成了重大太空事件的发言人。美苏宇航员、杰出的科学家(如卡尔萨根)和制片人都认为克拉克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态度。 正如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 所说: 凡尔纳是我生活的总导演,有不少航天专家也对克拉克的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 NASA 服务了 35 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 神的 90 亿个名字 除了精准的技术描摹,克拉克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神秘。他喜欢把主人公置于他们克服不了的困境之中,然后又意外地得到超越人类理解力的神秘力量的帮助。 在《 2001 :太空奥德赛》中,来自地外的神秘黑色立方体不但启发 300 万年前的猿人使用工具,还帮助刚刚进入太空的 21 世纪人类加入宇宙生命的大家庭。在《与拉玛相会》中,克拉克描写了一艘外星探测器光临太阳系,人类试图对其进行探索,却发现其中并无任何生命存在。面对人类对它或友好或敌意的行为,拉玛丝毫不为所动,在从太阳补充了能量后,悄然离去,留给人类无限的迷思。 作为无神论者,克拉克曾留下遗嘱,葬礼绝对不要任何宗教仪式。但是他自己却不断在作品中在创造神明般的宇宙智慧生物。这些高等生物如长辈般教育人类,引导人类走出蒙昧状态。 有评论家试图中克拉克的身世中寻找这种创作的潜在动机。克拉克 13 岁时,父亲去世了。也正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美国的科幻杂志,其中混杂着男孩子奇异冒险和最新的科学进展。从此他被这种文学形式吸引,并成为个中里手。这令人想到克拉克的同乡艾萨克牛顿,他生下来就没见过生父,在接受科学教育后终生致力于探寻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称为丧父的代偿心理。克拉克是否也在试图从创作中寻找父亲般权威而充满力量的象征呢?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个问题上,克拉克身处时代背景也许更具说服力。 文学创作很难脱离时代而存在,描绘未来的作品也得根植在当下语境中。克拉克科幻创作的高峰期(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正值冷战的高峰。苏美贮存的核武器可以毁灭人类数次。对人类命运充满关切的科幻作家不满足于设想几万年后人类对银河系的征服,他希望找到不同政体间的和解之道。终于,自幼便乐于观测星空的克拉克自认探索太阳系将是战争的替代物。在《 2001 :太空奥德赛》中,克拉克把太空探索描绘为经过了一万年,人类终于找到了同战争一样激动人心的事业。 20 世纪 60 年代星系有机分子的发现使科学界认为生命出现的条件并非地球所独有。克拉克也坚信地球人迟早要与更具智慧的宇宙文明相遇。那个慈父般的高等文明将帮助人类提升科技水平、特别是道德水平。 他设想外星高等文明用人类未知的力量解除了美苏核武装,同时也解除了冷战的物质基础。进而,在《 2010 :奥德赛之二》( 1982 )中,黑色立方体引爆了木星,天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阳光普照在克里姆林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上,促使地球上的渺小人类开始超越小小星球上的内部纷争,转而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 童年的终结 尽管克拉克的作品如此地贴近现实,他也清醒地意识到科幻小说的价值在于启迪心智而非预测未来。如果故事的背景紧扣现实世界,只能加速它的过时。但作为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作家,他情不自禁地要写出他所谓的可能的历史,他对技术的乐观看起来是无边无际的。这种乐观体现在人类对技术的和平运用上这从他 1945 年预言原子能火箭将在 20 年内实现, 1999 年时深信冷核聚变会在新千年之初成为清洁、安全的能源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下如此大胆之结论,恐怕与他的克拉克三定律有关,第一条定律就是:一个年长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克拉克是最后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持技术乐观主义的科幻作家,他相信技术带来的困境只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解决。他是和平主义者,更是人类主义者。他的小说中体现出的普世情怀为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类所共有他的 100 本书被译为 40 多种语言,行销五千万册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之前,只有儒勒凡尔纳曾达到过这一高度;在他的同侪中,自视甚高的阿西莫夫理智地甘居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普作家,而尊克拉克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 1953 年,克拉克出版了科幻小说《童年的终结》。这也是一部近未来科幻小说,描写了 千禧年之际 外星智慧生物来到地球并引导地球文明进步。在外星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人类终于摆脱了童年期的种种烦恼。但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在他的有生之年曾目睹了核武器、 DDT 、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在他身后,人类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困境。在克拉克心中,更为可行的解决之道是渐进的积累而非外来的帮助: 现代科学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就是千禧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瞬间而已。那些终极问题不大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解决。而且,年轻有什么不好?克拉克认为,相对于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苍老的宇宙文明,地球文明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间:他们会沐浴在万物的夕照中嫉妒着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年轻时的样子。 在克拉克之后,人类乐观的童年结束了,在没有更具智慧的物种拯救我们之前,渐渐长大的人类只能自我救赎。 (本文标题均为克拉克科幻作品名) 发表于2008年4月4日《瞭望东方周刊》 标签: 克拉克 , 太空 , 科幻 , 航天 , 钩沉索隐
个人分类: 科学艺术|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疯子”和他们的“全球凉快”计划
songshuhui 2008-9-3 11:52
waterOrO 发表于2008-05-26 星期一 8:31 分类: 环境 | |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少吃牛肉多种树 这些似乎就是大部分人印象里对付全球变暖的所有对策。 但是,科学家们比想象得更富有创造力,他们正在严肃的思考一些看上去疯狂想法的可行性。这些想法之所以疯狂,就是因为他们不再被动的减少排放,减缓地球升温的速度,而是主动的出击,降低当前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含量。这需要勇气和疯狂。 铁豆腐渣工程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Planktos公司(该公司网站貌似挂了)正在进行一项鲜为人知的实验。前不久,他们的知天鸟二号轮船在太平洋深处倾倒了50吨的铁垃圾。这些铁屑会是超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的大餐 (超微型浮游生物:从英文意思来看是皮米级的浮游生物,实际上通常指0.2 and 2 微米尺寸的浮游生物。),从而制造一起有预谋的赤潮。这些水中的贪吃鬼会像恶性肿瘤一样无限制的自我繁殖,覆盖大片的海面。他们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 图1:超微型细菌 这个想法来源于著名的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由于他们对全球变暖的结论性科学总结和数年的统计研究工作,去年该组织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IPCC在一份2001年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一个想法。但是他们也预见到这个方法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海洋生态环境的灭顶之灾。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海洋研究机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的教授蒂姆巴内特说,倾倒铁渣引起赤潮会使海洋表面和深处的温差扩大。而我们知道,这种分层会导致海洋表面的氧气不能有效的扩散到下层的海水里。渐渐的,海洋深处的氧气耗尽,所有的海洋生物要么远走他乡要么就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更多的科学家呼吁,在真正进行这个项目之前应该多做一些地质工程和海洋科学的研究。 然而,Plantos公司的CEO乔治说,他们公司已经咨询了很多国家的政府,而且只会重复已有的研究,所有的活动都会在严格控制下在公海进行,不会对任何人有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只是撒一点点铁屑在海面上。相对浩瀚的太平洋来说,这就是九牛一毛。如果因为要保证海洋绝对的生态平衡这已经无法实现而停止我们的研究和试验的话,真的是太不公平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全球变暖一个绿色的答案。 根据该公司的估计,每吨铁屑会减少大气中十万吨的二氧化碳。仅他们这第一次的大规模试验就会清除掉全球每年一半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成果喜人。也有科学家抨击他们说,这太高估了那些微生物们的本领了。 这个公司冒着这么大的环境风险来从事这个项目,主要因为该项目背后有那些每年需要花大把金钱为二氧化碳排放买单的大户们在撑腰。 人造火山 除了能提供温泉和制造经典的科幻大片,我实在想不出火山能给人带来哪些好处了。但是有这么一群人正在琢磨着怎么造一座人造的火山 从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库兹到核冷战战士爱德华泰勒都在为一个伟大的计划而激动不已。他们准备建造一座由喷气式发动机,加农炮或者气球组成的火山。这个火山可以为大气层带来大量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可以形成一个地球的遮阳伞,反射掉太阳光从而降低地面的温度。 他们的想法来源于16年前菲律宾的一次火山大喷发。这次喷发释放了大量的硫化物微粒,使当地凉快了一年。 但是当科学家们把预期的目标输入一个气候模拟模型以后发现,这个办法不是那么的可靠,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便宜。人造火山需要把上万吨的硫化物喷射到上层的大气层。而且这个主意也并不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带来的一些其他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例如海洋酸化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会形成碳酸严重威胁珊瑚的生长。 但是这个想法并非一无是处,科学家们还在寻找其他更有效的化学物质来代替硫化物,从而降低项目成本。 (Ted.com 上有一个关于这个想法的演讲 http://www.ted.com/talks/view/id/243 ,语速较快 适合雅思听力六点五以上) 星际太阳伞计划 听到这个名字,估计女生们要偷着乐了。是不是再也不怕被晒黑了? 去年夏天,亚利桑那大学开始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试图分析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建立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飞碟形太空船的可行性。他被覆盖上反光材料,扮演一个太阳伞的角色。科学家们认为无论从发射能力,材料,还是控制角度考虑,这个方案都是可行的。他们把这种飞行器设计成一个二十几克重,直径十几厘米,带三个耳朵的碟子。耳朵用来控制姿态。 这个项目估计耗资四十亿美元,分三十年完成。这和把一个家伙送到火星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差不多。想想人类的灾难吧!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安琪儿说,花这么一点钱还是很值得的。 世界的大滤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克劳斯莱克纳从他女儿高中的课程作业得到灵感建造一个二氧化碳化学固定的小装置。他着手建立一个二氧化碳固定的大装置。这个装置其实并不复杂,要不然怎么高中生的作业就能搞定。这个的难点在于,通过制造更多的垃圾来减少二氧化碳很不厚道。布什基金会一直以来致力于二氧化碳固定后的处理研究。现在可行的办法是将二氧化碳深埋地下,例如通过废弃的油井或者矿井。不知道地球喝了这么多的碳酸饮料会不会打嗝,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做特别昂贵。 后记 伟大的想法刚开始大都脱胎于荒谬。没准那一天我们还要真的依靠这些想法来拯救自己。不过现实一点来看,如果你真的想出一个好点子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你就有机会赢得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去年设立的两千五百万美元大奖。这个奖项将授予第一个发明有效而且可行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人。如果你得了奖,别忘了请我吃饭啊!最后,附上一个绿色和平组织全球要凉快的抗议艺术视频。 参考文献: http://www.foxnews.com/story/0,2933,259590,00.html http://www.treehugger.com/files/2006/02/planktos.php 绿色和平的全裸抗议: Hundreds strip naked on glacier in global warming protes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RVp8Q6H9e0 标签: 全球变暖 , 太空 , 微生物 , 海洋学 , 环保 , 环境科学 , 航天
个人分类: 环境|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伟大总统太空迷航
songshuhui 2008-9-2 10:53
龚钴尔 发表于2008-08-19 星期二 14:18 分类: 其他 , 航天 | | 文 / 龚钴尔 通往伟大总统的路上有一道必考题,那就是对探索太空的态度。从肯尼迪总统选择登月,到尼克松总统批准航天飞机,再到里根总统上马国际空间站,莫不如此。 循着这条规律,小布什总统似乎也抓到了一根貌似新鲜的太空稻草,他称之为太空探索新构想。如今,新构想似乎遇到了很多评论家早就料到的大麻烦,这种大麻烦说成是失败前兆也不为过。 今年 8 月 11 日,美国宇航局( NASA )官员表示,鉴于经费缺乏和技术问题等原因,宇航局已宣布放弃了在 2013 年最早发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猎户座的计划,打算 2015 年 3 月左右再发射。猎户座飞船是替代航天飞机、老老实实回归阿波罗式飞船的关键一步,也是太空探索新构想的第一步(第二步重返月球,第三步登陆火星)。 推迟发射的消息不是好消息,尤其是在美国宇航局 50 周年这个喜庆的日子即将到来时宣布。这说明美国宇航局实在力不从心。 按计划,每次发射和着陆都让人战栗的航天飞机,将于 2010 年全部停飞,然后送博物馆,由猎户座飞船接替。现在放弃 2013 年发射猎户座飞船的消息,无异于宣布奥运会上短跑名将双腿受伤、要无限期打石膏一样令人遗憾。失去载人航天能力,对美国人来说将很不习惯,要知道从 1961 年起,他们一直具备这种令他们自豪的超能力。短时间内不能进行载人航天,意味着美国要向潜在对手俄罗斯甚至中国求助,因为彼时将只有这两个国家有飞船可借。 其实,小布什总统的太空探索新构想重点是重返月球,这是通往拉什莫尔山(该山刻着几位伟大总统的石像,又名总统山)的关键一跃,是绝对亮点。然而这个亮点并不新鲜,因为小布什总统的父亲老布什总统,也曾不合时宜地在 1989 年提出过重新登月,初衷也是要跻身于伟大总统之列,只是同样因为经费问题,应者寥寥,最终没将亮点点燃现在总结历史,你会发现布什爷儿俩所做的事情连同最后的结局,竟惊人地相似,小布什总统很可能要重蹈父辙。 事实上,太空探索新构想要建立月球基地,还要载人登陆火星,这太过壮哉,壮哉到让人不免怀疑此举不过是转移伊拉克战争视线、竞选总统连任的一时说辞。谁都知道,太空是代表和平与纯净的地方,是有理想、有文化、有追求的人的俱乐部,小布什总统试图通过制定太空探索新构想把自己塑造成理想青年的模样,而不是战争发动者。只不过,操作时间和太空经费给他开了个玩笑,导致他在太空迷航了。 从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的大趋势上,两位布什总统都说对了,只是实现的时间远不是他们所设想的,或许他们就没怎么好好想过这些问题。(完) 标签: 太空 , 登陆火星 , 航天 , 重返月球
个人分类: 航天|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