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鲁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劇情] [鲁斯和亚历克斯 5 Flights Up (2014)][1080p + 720p][美
lcj2212916 2015-7-4 20:55
导演: 理查德·隆克瑞恩 编剧: Jill Ciment / 查理·皮特斯 主演: 摩根·弗里曼 / 黛安·基顿 / 嘉莉·崔普雷斯顿 / 辛西娅·尼克松 / 阿莱西娅·雷纳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5-08(美国) 又名: Life Itself / Ruth Alex IMDb链接: tt2933544 在紐約一所公寓里,一對老夫妻打算搬離,但是面對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他們總有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戀舊情懷...   5 Flights Up是一部由理查德·隆克瑞恩执导的影片,该片于2015年5月8日美国上映。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04096087
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提要 (二)
黄安年 2010-5-20 16:33
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 鲁斯与中国》提要 (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书名: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 鲁斯与中国 作者: 罗宣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 乔怀田 责任校对: 湖催 装帧设计:徐晖 发行 : 人民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厂 : 北京市双桥印刷厂 版次: 2005 年第 1 版 印刷: 2005 年第 1 次印刷 开本 : 880X1230 毫米 1/32 印张 : 14.375 字数 : 356000 字 页数: 454 页 定价 : 30.00 元 印数 : 1-5000 册 ISBN: 7-01-004997-1 本文发表的序为未删节版,请予以注意 , 另附两篇评论出处,照片 21 幅自该书影印拍摄的。 作者简介、目录、序(未删节版)、引言、后记见 ( 一 ) 评论见 : * 杨生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鲁斯与中国》读后感,黄安年推荐杨生茂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709 * 评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鲁斯与中国》,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6363cid=21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提要(一)
黄安年 2010-5-20 16:21
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 鲁斯与中国》提要 (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书名: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 鲁斯与中国 作者: 罗宣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 乔怀田 责任校对: 湖催 装帧设计:徐晖 发行 : 人民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厂 : 北京市双桥印刷厂 版次: 2005 年第 1 版 印刷: 2005 年第 1 次印刷 开本 : 880X1230 毫米 1/32 印张 : 14.375 字数 : 356000 字 页数: 454 页 定价 : 30.00 元 印数 : 1-5000 册 ISBN: 7-01-004997-1 本文发表的序为未删节版,请予以注意 , 另附两篇评论出处,照片 21 幅自该书影印拍摄的(见二)。 作者简介 罗宣,女,北京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中心副教授。 1988 年至 1998 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93 年至 1994 年在南京大学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 1999 年至 200t 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图书馆与信息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新闻媒体与美国外交、网络史学。曾在《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南开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序 (1) 引言 (1) 第一章 鲁斯其人 (18) 一 新闻大王 (18) 二 加尔文教信徒 (23) 三 国际事务干涉主义者 (28) 第二章 中国情结的形成 (38) 一 传教士家庭 (39) 1 .风起云涌的海外传教运动 (40) 2 .父亲鲁思义 (47) 二 生长在乱世中国 (59) 1 .在文化孤岛中成长 (59) 2 .优越感与中国情结的形成 (70) 三 向洋望故乡 (75) 1 .中学时代与绵绵中国情 (75) 2 .耶鲁熏陶与政治理想确立 (81) 第三章 打造《时代》帝国 (86) 一 艰难创业 (87) 1 .开创《时代》 (87) 2 .独掌《时代》发展方向 (96) 二《时代》帝国的形成 (102) 1 .创造《财富》 (102) 2 .引领《生活》 (110) 3 .《时代在前进》 (116) 第四章 从关注中国到全力扶蒋 (123) 一 关注遥远的中国 (123) 1 .初期报道中国 (124) 2 .鲁思义们在中国的失败 (129) 二 决心梦圆中国 (136) 1 .《大地》在震动 (136) 2 .蒋介石带来新希望 (143) 3 .下定援蒋决心 (153) 第五章 大力报道中国抗战 (161) 一 抗战时期的对华报道 (162)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报道 (163) 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报道 (179) 二 鲁斯与白修德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 (195) 1 .鲁斯的新闻观 (195) 2 .白修德对中国的初期报道 (201) 3 .日渐严重的分歧 (205) 4 .难以避免的争论 (213) 5 .离经叛道的时代人 (224) 第六章 抗战期间的援华行动 (232) 一 创立美国联合援华会 (232) 1 .美国联合援华会的创建 (233) 2 .美国联合援华会的援华宣传 (237) 3 .配合宋美龄在美的宣传 (247) 二 不拘一格的援华行动 (253) 1 .财力与人力的支持 (253) 2 .声援抗战 (265) 第七章 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279) 一美国世纪与美国化中国梦想 (280) 1 .美国化中国梦想的曙光 (280) 2 .一次美妙的旅行 (290) 二 坚决捍卫蒋介石 (295) 1 .不和谐的音符 (295) 2 .为蒋介石造舆论 (308) 三 全力配合马歇尔调停 (315) 1 .马歇尔的使命 (315) 2 .马歇尔与蒋介石的矛盾 (326) 3 .天平倾向于马歇尔 (335) 四 敦促 1948 年《援华法》的出台 (342) 1 .影响决策的努力 (342) 2 .敦促政府援华与援华法的出台 (349) 五 梦断中国 (355) 1 .失败的统治 (356) 2 .最后一搏 (364) 第八章 难以释怀的中国情结 (372) 一 继续反共援蒋 (373) 1 .《时代》周刊对大陆的反动报道 (373) 2 .继续支持蒋介石 (379) 二 仍然关注中国 (386) 1 .对麦卡锡主义的态度 (387) 2 .关注中国大陆 (394) 三 晚年的反思 (401 ) 1 .反共态度的缓和 (401 ) 2 .逝世前未完成的著作主要观点 (409) 结语:大时代的弄潮儿 (415 ) 参考文献 (430) 档案文献 (430) 期刊杂志 (431 ) 英文参考书目 (432) 中文参考书目 (446) 后记 (452) 序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鲁斯与中国》序 ( 未删节稿 ) 冯承柏 亨利鲁斯以新闻大亨而闻名于世,他所创办的《时代》周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美国军队一起来到中国的。抗战期间先父冯文潜在西南联大哲学系任教,我家在昆明一住就是八年( 1939 1946 )。父亲在美国军队中的朋友,每次来我家都要带上几本新到的《时代》周刊,过期的《生活》画报则在昆明地摊上屡见不鲜。亨利 鲁斯的名字因而印入脑海,挥之不去。 1963 年开始随杨生茂先生攻美国史。先生为入门者编就的必读书刊目录,就列有《时代》周刊和《生活》、《财富》杂志。先生在讲课时常常提到,新闻报刊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并指出他的美国老师,著名史学家托玛斯 ? 柏利( thomas bailey )就以善于利用当代报刊而闻名。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时代》周刊尚称完整,在期刊室陈列,暇时经常翻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承担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课题。亨利 . 鲁斯基金会被列为美国基金会的研究内容之一。 1995 年访美时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手稿部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鲁斯的手稿已列入目录,但尚未向读者开放。在手稿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我先调阅了已向公众开放的亨利 ? 鲁斯夫人( clare booth luce 1903-1987 )的手稿和欧文 ? 拉铁摩尔 (owen lattimore, 1900 1989 ) 的手稿,他们在重庆时期活动和有关中美关系的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曾与同仁们谈起过自己翻阅文档的印象,引起了罗宣女士的研究兴趣。 1998 年底,她在杨生茂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关于亨利 . 鲁斯与中国的博士论文,我因抱病在床,未能参加论文答辩,至今引为憾事。所幸论文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即将问世的这本专著就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修改、扩展而成。 罗宣女士是一位严肃认真的青年学者,不为当今的商品大潮所动,坚守学术岗位,锲而不舍,以十年磨一剑之功,终于了却了她的心愿。这十年间,出国攻读学位、结婚、生女,著书立说,走过了人生必经之路,其中干苦、酸辛可想而知。在此书付梓前,我有幸通读书稿,受益匪浅,现将一些零星想法写在下面,供读者参考。 占有第一手材料进行研究,是对历史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档案,特别是未经整理、公布的档案资料是最重要的一手资料。从本书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可以得知,作者较充分地利用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手稿部、耶鲁大学斯特林图书馆手稿档案部、神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的收藏。这就把研究工作放在了全面占有资料的坚实基础上,保证了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了人云亦云,甚至是以讹传讹。更重要的是,对史料耐心挖掘,细细品尝,深入分析,还可以于细微处见真情,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使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的好处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在今日中国学术著作中真正下工夫大量使用档案的著作并不多见,这虽然与我国档案开放制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使用档案资料,需要长时间的潜心研究。短期不能奏效。这就使得一些急于求成,心浮气燥的青年学子,望而却步。 中美关系史是一个正在拓展中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已有不少论著发表。有关人物方面的研究,如:蒲安臣、胡佛、史汀生、马歇尔、史迪威、陈纳德、斯诺等人的传记和专著琳琅满目。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惟独对本书传主的研究,特别是从中美关系角度的研究并不多见。中文方面的著作阙如。作者完成的这部力作,填补了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人物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如何把对历史人物分析、刻画和他或她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结合起来,换言之,就是如何通过人物来表现特定时代的精神面貌。著名启蒙学者伏尔泰撰写的《路易十四时代》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后来,在美国学的研究中兴起了形象研究,也采取了这种方法,代表作如《杰克逊时代》。本书作者将传主放在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美国政局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作者采取的方法不是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每一个时期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对家庭教育背景的分析用了一节的篇幅介绍美国的海外传教运动。作者在分析了美国海外传教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国内经济、社会、政治变革之后,指出:作为美国政治和文化扩张的急先锋,许多传教士认为,美国的边疆阀门并未关闭,美国本土的西进运动虽然结束了,但越过太平洋,新一轮的西进运动才刚刚开始。他们自己是美国超太平洋西进运动的先行者,中国是有待他们开发的新边疆的一部分。美国海外传教士,为了证明他们行动的合理性,对特纳著名的边疆学说加以发挥,将他们的传教活动自觉地纳入了美国的海外扩张活动,以取得美国商人和政府的支持。而不是强调纯粹的宗教目的,这是颇令人玩味的。针对中国社会转型, 一位 ymca 的领导人曾这样说: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知识革命,这一变革为基督教传教士提供了无穷的机会,在变幻不定的时代变革中,基督教一定有机会影响中国未来的进程,让上帝帮助我们使中国充满基督思想,基督精神和基督的影响。当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建立起基督教教育体系,这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 正是在经济目的和宗教目的相结合的历史背景下,大批美国传教士在 19 世纪末开始大批拥入中国。鲁斯的父母也是在这一高潮中,投身于向中国传教的事业。这就把鲁斯父母来华传教的背景,明白无误地作了交代。作者用下面一段话,说明了鲁斯出生的中国环境: 鲁思义夫妇刚来到中国的头几年,适值英、俄、德、法、日等强国群起瓜分中国,各种变乱的因素都躁动于社会内部。先是鲁西地区两名德国教士被戕,德国人趁机占领胶澳(青岛),继而是一百天的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皇帝遭软禁。全国上下,一股反洋仇洋的情绪在滋长。到 1900 年春,这种仇恨情绪达到了顶点。慈禧太后支持义和团与洋人作对,使所有在华的外国人惶惶不可终日。在这样的环境中,鲁斯降临人世。 亨利 . 鲁斯是《美国世纪》的始作俑者。作者扼要地说明了《美国世纪》提出的背景,她写道:战争是人类的人为灾难,它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之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破坏力之强,难以言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意、日崩溃,英、法衰落,苏联付出巨大的代价,但美国是个例外。美国置身战争之中,但本土远离战火,成为唯一一个本土未受战争摧残、生产未遭破坏的国家。不仅如此,战争解决了新政未能解决的严重经济危机问题。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 1940 年的 770 美元猛增至 1945 年战争结束时的将近人均 1600 美元 1 。到二战后期,美国完全摆脱了经济危机,步入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良性循环,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更提高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美国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强大,似乎印证了鲁斯在美国参战前所预言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 p.34 ) 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作者观察细腻,描绘到位。鲁斯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中国情结是鲁斯生涯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作者既分析了出生在中国对与中国情结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又指出了这是一种带有美国人优越感的情节,一种救世主对子民的情结。它不是一种平等的,而是以上临下的感情,说得尖刻有点奴隶主对奴隶父权的( paternal )味道 . 加尔文主义和酷爱美国在鲁斯的成长过程中和一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传教士家庭和远离故土的环境使鲁斯的爱国情结变得比本土的美国人更强烈,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况使他在本土生活和在他的出生地,都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即边缘化的感觉。牢牢地把握住了传主区别于一般美国人的独特之处。 书中不囿于我国传统的对鲁斯的评价,强调鲁斯对中美文化教育交流,以及我国抗日战争和二战所做的贡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采取了全面、公正的态度,这是本书的又一特点。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在抗日战争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肯定正面战场的作用。从整体而言, 国民政府部署部分军队留置敌后作战,但主要是在正面战场作战,不管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相持阶段,都不断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二十年来关于我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之新动向送交者 : february 19, 2005 07:30:31: 中国军事天地 : http://www.excitecity.com/china/chat/military )从这样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出发,本书传主从新闻报道和物质援华等方面都作了很多工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所有这些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作者在结论中说客观地说,鲁斯对中国抗战事业的胜利是有一定贡献的。( p.208 ),此结论,毫无疑问是公允的、正确的。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我们应该纪念鲁斯在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报道中和动员美国政府和人民援华所做的杰出贡献。 第二次大战期间着重报道亚太地区情况的美国报刊至少还有《太平洋事务》、《美亚杂志》、《远东概览》、《密勒氏评论》等。从这些报刊的政治取向看,《美亚杂志》的主编菲利浦 贾菲( philip jaffe )与美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中国方面报道的组稿人是美共中国局的创建人冀朝鼎。对于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的游击战和边区建设多有报道,对国民党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贪污腐败有尖锐的批评,是一家左翼刊物。《太平洋事务》是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的学术刊物,有专职的研究人员,政治上中间偏左,麦卡锡时代主编拉铁摩尔受到迫害。与这两种刊物相比较,《时代》周刊的观点,显然要保守的多。但发行数量和对美国公众的影响,要比前两种大的多。 鲁斯的中国情结,是一个可以扩展的研究领域。在中美关系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可以列举出不少怀有中国情结或中国恋情的美国人。而中国方面也不乏具有美国情结的中国人。本书提到的美国著名作家约翰 贺希( john ruchard hersey, 1914-1993 )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他的家庭背景与鲁斯相同,出生在天津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十一岁才回到美国。 1985 年出版了题为《召唤》( the call )的历史小说。描述了一个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传教经历。小说以大量的档案为依据,介绍了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的主人公,戴维 特瑞德阿普( david treadup )的原型之一就是他的父亲( roscoe monroe hersey )。小说中皈依基督教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林福臣( lin fu-chen )是以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为原型,南开中学在小说中改名为北开中学。小说对于张伯苓弃武办学和皈依基督教的过程有很生动的描写。小说还触及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蒋介石和冯玉祥。这部小说问世后,反响热烈,著名中国史专家史景迁( jonathan d. spence )誉之为贺希写作生涯中令人艳羡和创意的顶点。许多中学将该书列为中学生的必度读书目,至少有三种导读出版。 除了贺希,现代派诗人庞德( erza pond )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和方块字的迷恋,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不但编译了诗经( 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54 ),出版了我国唐代诗人的诗作,而且在他的名作《诗篇》( the cantos )中,不惜篇幅,大量引用中国儒家经典 , 汉字也每每间杂其中,蔚为奇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锺,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魂系梦绕,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新编中国史》书稿交给出版社。美国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的汉学家劳费尔( brtholf laufer,1874-1934 )曾多次到中国和周边地区访问和收集古器物,他的伊朗中国篇、汉代的陶器为现代美国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约瑟夫 洛克( joseph f. rock 1886-1962 )原来是一位植物学家,受美国农业部的委托,到我国云南收集植物标和种子,迷上了纳西族创造的象形文字,在丽江居住了二十七年,发表阐释东巴文化的著作多种,包括一部东巴文 - 英文大词典。使丽江古城和纳西族闻名遐迩。至于作家斯诺终其一生,忠实地报道中国革命和建设更为世人所熟知。这些都说明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一直在吸引着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目。 情结一词的心理学含义是,对思维和行为模式有制约作用的一组具有强烈感情特征的相关思想或记忆。(参阅牛津插图词典)情结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多种思绪、情感的交叉。具有明显的偏好与指向。在上面提到的美国人各式各样的中国情结中,共同之处都在与它们都是两种文化碰撞的产物。庞德、劳费尔和洛克是以仰慕的心情,赞赏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古典文明和东巴的。斯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充满了同情。鲁斯的中国情结与贺希、费正清的中国情结,更为接近。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切入点,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深深地扎根在美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他们都是在充分肯定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中国文化的。他们的共同愿望是用美国的模式改变中国,使中国基督教化、西化、美国化、现代化。总之,他们身上的美国文化的积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文化交往中,以平等的态度还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中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问题的关键。其后果根本不同。庞德从中国古典文化和方块字中吸取了有益的因素,建立了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征派。 洛克的著作为东巴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个人以为文化交流中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人类学经常谈到的族群中心主义 (ethnocentralism) ,或民族优越感。它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就是民族自卑感。族群中心主义可以发展为文化霸权主义,民族自卑感则容易走向导至民族虚无主义。无论哪一个都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族群中心主义种文化中都存在着族群在美国方面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的那种上帝选民 (chosen people) 说和使命 (mission) 观。19世纪的天定的命运,20世纪的美国世纪说,和二战以来最为流行的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的论点,皆源于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军事实力多么强大,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以世界的领导者自居自许的态度都是无法令人接受的。持有这种态度就很难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更有甚者,就是那种非我莫许,强加于人的态度,认为美国的社会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最现代化的制度,是全世界的榜样。不跟着美国走,就是保守派,就是原教旨主义,就是不搞现代化,不尊重人权,这就不是族群中心主义而是文化上的霸权主义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族群中心主义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居于统治地位,在美国决策层、领导层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布什总统第二任就职演说有这样一段话: 从建国那一天起,我们就宣告: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尊严和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他们居有与创造天地的神一样的形象。世世代代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人民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因为没有什么人适合于做主子,也没有什么人就该做奴隶。正是为了推行这些理念,我们才创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们祖辈的光辉成就。而现在,推行这些理念,是我们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时代的召唤。 他这篇演说的主旨就是要把独立宣言所系统表达的美国式民主、自由思想推广到全球各地。在演说结束时布什说:在独立宣言首次在公共场合宣读而自由钟当当作响的欢庆时刻,一位见证者这样说到,它响得好像通人情似的。今天,自由钟的当当作响仍然深具意义。美国,在这世纪之初,在全世界,向全世界人民宣扬自由。我们已经重整旗鼓,经历了考验,更加坚强。我们将取得自由事业上最伟大的胜利。这同鲁斯在鼓吹的美国世纪时所说的,我们的决策不仅会影响整个美利坚民族的生活,而且将决定整个人类的未来。我们肩负的就是这样的重任。并无二致。 由此可见,研究鲁斯的目的,不仅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在美国新闻史和中美关系史上有过起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历史人物,来解读现代的美国政治家和新闻媒体,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他们和鲁斯一样的误解和误导世界的共同历史根源。 1. 美国统计局:《美国统计概要: 2003 年》( bureau of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s.: 2003 ),《简明历史统计》( mini-historical statistics )部分,表 hs-33. 部分人均收入和人均产值: 1929 年至 2002 年( no.hs-33. selected per capita income and product items in current and real dollars: 1929 to 2002 ),华盛顿:政府文件印刷局 2003 年版,第 62 页。 冯承柏 2005 年 6 月 10 日 http://ahrac.com/xsdt/dspl/1193.html 引言 第一部分 在一个民主制国家,新闻媒体在公众舆论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报刊左右公众舆论的例子在美国历史中屡见不鲜。开国之初,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等撰写的联邦党人一系列论文在《独立日报》、《纽约邮报》等纽约报刊上的发表,对于争取美国宪法的批准至关重要。约翰奥沙利文 (John O Sullivan) 在《民主评论》上鼓吹的天定命运思想,促成了美国大陆领土的兼并,至今还为美国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赫斯特报系①关于你提供新闻,我制造战争的呼声余音在耳。 亨利鲁斯一手创造的新闻帝国和鼓吹的美国世纪所带来的影响和上述这些例证相比毫不逊色。本书所深感兴趣的不仅在于美国世纪概念本身,而且在于亨利鲁斯如何把它应用在他魂牵梦绕的中国身上。通过新闻媒体如何在美国公众中炮制出一个美国化的中国形象。这个形象是怎样产生、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幻灭的。一位美国学者在美国世纪如日中天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番话,当今的世界并不需要另一个美国,也不需要再出一个俄国,而需要一个新的中国。这个新中国是利用美国和俄国的知识,但仍保持自己文明特色的中国。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能真正理解这个意思的人并不多。亨利鲁斯更不可能理解一个独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中国的含义。如果他能够多活 30 年的话,可能懂得的会多一些。 研究鲁斯的中国情结有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主导鲁斯形成其中国观和新闻观的三大因素。其一,新教加尔文宗中长老会教派思想的影响。长老会教派主要有三个基本思想: 1 .预定论。即上帝对世人尽心挑选,被选中者是上帝的选民,否则就是弃民。选民应该是那些百折不挠地努力苦干、道德高尚、珍惜时间、节约钱财、充分利用和掌握时机发财致富的人。预定论鼓励资本主义商业竞争,提倡追求财富。鲁斯笃信美国是上帝选民,应担负起上帝赋予的特殊使命,并坚定拥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思想明显是受其宗教信仰中预定论的影响。 2 .人世观。长老会教义强调关心政治、改造世俗社会,认为教会应监督国家、家庭和社会发扬上帝之道,使社会基督教化,以新教思想改造社会;认为信徒应培养政治意识,有条件的应在政府中担任官职,不担任官职的也不应逃避责任,而应积极地监督政府的政策是否符合基督教的原则。 3 .共和制的教会组织。长老会崇尚共和政治,教会的管理严格按照共和体制进行,这也是长老会政治理念在宗教上的反映。鲁斯一生以忠诚的共和党分子闻名,这与其信仰的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其二,共和党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决定了鲁斯在此期间的宣传政策。鲁斯新闻帝国最活跃的时期正值共和党在野,在此过程中鲁斯始终忠实支持共和党,其杂志扮演了共和党喉舌的角色。共和党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支持自由企业制度,反对福利国家,对改革持保守态度,因而反对罗斯福新政。鲁斯及其杂志一直与罗斯福作对, 1936 年和 1944 年的两次总统竞选中,鲁斯都是竭力攻击时政和现任总统。两人的敌对关系甚至一度发展到罗斯福总统盛怒之下,下令不得给鲁斯签发出国护照的僵局。 1941 年鲁斯访华后到 1945 年罗斯福去世这段时间,正是中国抗战的紧要关头,鲁斯却没能踏上中国半步,不是鲁斯不想来中国,而是因为尽管鲁斯多次提出访华的要求,却都被断然拒绝了。 其三,罗斯福入主白宫期间,鲁斯与其虽然在新政等国内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在对华政策的走向与主张上是基本合拍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面临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无暇顾及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对日实行绥靖政策,不愿在中日之间做出抉择。在外交政策上,罗斯福虽不主张孤立主义,但欧洲的战略地位超过了远东,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不可能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战略方针仍是先欧后亚,因此需要中国牵制尽可能多的日军兵力,使美国得以集中对付德国,同时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更需要中国的配合。二战后期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是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目的是使中国成为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材料的基地,抵制苏联,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站在一起,进一步稳固美国的霸权地位。罗斯福对此曾表白说,有五亿中国人站在美国这一边,这在紧接着战争结束以后的时期,是会非常有用的。①而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考虑,反共反苏始终贯穿美国外交政策。从大的战略方针上看,鲁斯反对孤立主义和坚决反共等主张都与美政府保持了一致。这也是鲁斯的中国观和新闻观在此期间对美国对华政策制定,对舆论能够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三、四、五部分略 后记 1995 年,业师冯承柏教授与我谈论八五课题美国私人基金会与中国时,建议我注意鲁斯基金会。在查阅鲁斯基金会资料的过程中,我对鲁斯本人发生了兴趣,于是萌发了研究鲁斯与中国的想法。在调查该课题研究状况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几乎没有人对此做过专题研究,便更坚定了研究鲁斯的决心。 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幸得多方鼎力相助。业师杨生茂教授于八十余岁高龄仍留心为我查找材料线索,并逐字逐句地审阅论文初稿,在文字、观点的提法上多有点拨,使我受益匪浅。业师冯承柏教授与我反复讨论写作提纲,帮助我理清写作思路,更于赴美探亲期间和师母一起抽出大量时间专门为我收集资料。论文修改过程中,先生抱病为我仔细审读论文,对文章的总体把握和进一步充实润色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能得到两位前辈的扶持,实感欣幸之至。 这本由博士论文拓展而成的小书亦从博士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受益颇多。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国际关系学院苏格教授 ( 答辩委员会主席 )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梅仁毅教授、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李剑鸣教授以及两位业师。评阅委员会成员除答辩委员会委员外,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资中筠教授、陶文钊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委员们从体例、观点、材料等方面的点拨,是本书得以成形的关键基础,也是晚生终生回味的财富。 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材料。虽多方查找,但没有在国内找到多少鲁斯的材料。可喜的是,计算机光盘和网络检索为材料的搜集提供了突破口。家母因工作需要于 1996 年赴美访问一年,千方百计地按照我提供的线索,查找复印相关材料和书籍,并不惜财力,用特快专递速寄回国,对论文的初期准备工作帮助极大。 1997 年夏,雅礼协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研讨班又为我提供了亲自赴美查找资料的机会,使我在耶鲁大学不仅查到部分极有价值的档案材料,而且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1998--2001 年赴美留学提供了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收集资料的机会,因而为完成书稿奠定了基础。 近十年断断续续的书稿写作,先后得到八方支援。耶鲁大学历史系的 Christopher Agnew 和 Joel Pfister 教授不仅为我提供研究线索,还主动提出在我回国后,继续帮助查找复印相关档案材料。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彭大进教授利用自己是斯坦福校友的关系,在胡佛中心为我查找到相关材料。福布莱特学者 Pat Dyson 女士在冯先生的请求下,热情地为我在国会图书馆查找到许多珍贵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沈景鸿先生利用休息时间,冒着高温,四处奔波,为我查找台湾方面的资料,并多次打长途询问论文写作情况。南佛罗里达大学中国问题专家: Harvey Nelsen 教授在生活和学术发展上给予细心照料。不但经常邀与其全家出游,以减轻本人留学孤寂之苦,而且每遇与鲁斯相关资料,必设法转交与我。在 Nelsen 教授和南佛罗里达大学国际学生交流处负责人。 Mark Orr 教授的帮助下,本人于 2001 年获得 4000 美金鲁斯与中国专项研究资助。此外,本书还先后得到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南开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另外,书稿所以顺利完成,深赖全家的鼓励、配合。夫君亚光不仅在生活上万般体谅,而且在博士论文和业务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仍悉心留意相关资料,更在本书竣稿前夕,通宵协助通稿审稿。母亲牺牲闲暇时间帮助搜集资料、照料家务。小女纪滢的降生为生活平添无尽幸福和乐趣之余,为书稿写作带来莫大动力。 鲁斯与中国是个涉及领域多、争议大的题目。我的专业是美国外交史,专业内的东西尚不敢说有多少见地,更何况要论及中国近现代史、新闻学等业外的领域。再加上资料匮乏、本人水平有限等因素,书稿肯定有不少不当之处,还请学界师友多加批评指正。 20014 年 9 月 27 日 评论见 : * 杨生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鲁斯与中国》读后感,黄安年推荐杨生茂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709 * 评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6363cid=21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7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生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黄安年 2010-5-20 15:54
杨生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黄安年推荐杨生茂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杨生茂先生文《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发表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2005 年 11 月 11 日。本文同时配发罗宣:《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一文 , 载 http://202.113.21.185/HistoryWeb/ASPWEB/news/news10065.asp ****************************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 杨生茂 这是一本耐读的好书,大可展卷细细品味。作者以活泼的笔触、丰富翔实的材料、铺陈有方的章法,娓娓动听地展现了亨利鲁斯父子两代人对旧中国的影响历程,活龙活现地将其刻画入微。特别是对亨利鲁斯利用巨大媒体势力,炮制扶蒋反共的手法与当时中国执掌政权者的具体实况节节排列对比,十分生动。在笔者眼中,这本书具有史诗式的气派。 笔者之可以有史诗气派的感触,主要还由于书中所记述的鲁斯活动的时间大部是笔者在美国海外教会大学和美国本地大学上学的年代。由于书中描写的中美关系一些具体政治现象,虽然当时知晓一二,但对其背景和缘由都不甚了了。作者结合具体史实,掀开内幕,解开连串的迷团,故读时心为之动。 举两个例子。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常在未名湖畔一个小岛上锻炼身体。每晨一个年轻的园艺工人教我练拳。亭子周围土地不多,也无绿草。记得在亭中还参加过一个小型报告会,内容是沦陷区的日本经济。因为当时学校大门外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校内也有日本人的耳目(汉奸),所以这种报告是保密的。在燕京肄业 3 年间,岛亭给我留下的记忆比较深。今作者叙述路思义在华办学活动,也说明岛亭是为了纪念路思义而建立的。岛亭来历的记载为笔者久已消褪的记忆涂上一层新的色彩。这种色彩又显现了传教士几十年在华活动的底蕴。 又如,在美国大学读书时,于新闻系选修过几门课程。教师对鲁斯媒体帝国的权势讲述得如数家珍,我不会不对鲁斯深深欣慕。每周总要买《时代》周刊和《生活》画刊。但是只感到《时代》对新闻多描绘,多议论,对于具体事实却语焉不详,尤其对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很简单笼统,读后感到不能满足求知欲望,每月总须到图书馆去读《美亚》杂志,方能得知国内政局和战事的大致轮廓。尤其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两个杂志所言大相径庭。今读作者所叙述的关于鲁斯捏造新闻的累累事实后,方得一目了然。在二战期间,虽然也曾零零星星地读到执拗偏颇的鲁斯与其驻外记者发生矛盾的新闻,但底细不清。今读本书,才有谜底毕露之感。 美国向海外扩张是以四种人为前导的。军人、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是海外扩张的急先锋。美国建国初期海外扩张是以商人开道,因为当时美国国力不敌英国,未敢随便挑战。即使进入 19 世纪,美国海外扩张还是紧随英国之后,迫使中国订立一些不平等条约。教士们在治外法权的庇护下,进行各种活动。及至 19 世纪末,英美在北美大陆所开展的遏制反遏制的中,以美国胜利而结束,同时,美国新兴垄断资本开足马力,加强海外扩张,这就开始进入了鲁斯父子所处的时代。 路思义起步于垄断资本开始海外扩张的初期。鲁斯起步于垄断资本开始问鼎全球的初期。二战后冷战初期,美国的锁链把中国缠得更紧,鲁斯更大力扶蒋反共。结果事与愿违,其声望坠入谷底。 鲁斯父子在中国所起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在时代和形式上不同,但在实质和涵义上是相通的。父亲出力教化人民,儿子保护腐朽专制政权。可以说,前者主要以教化中国人心为己任,后者主要以摆弄中国统治阶级为目的。美国建国以来,宗教势力很大,影响钻心。鲁斯父子在海外施展的影响显现教会的特质。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情结二字。笔者觉得宜慎重审视。我认为,一个人在某地生活一段时间,往往对该地怀有一定的情感。这是普通的情形,但对于身居媒体帝国要津,并能左右时局的人物就不能轻易以此度量。若以寡情少义、偏颇执拗视之,倒很适宜。鲁斯扶蒋反共,撒天下之大谎,无所不用其极。在鲁斯思维中决定的想法是以美国利益为归依,何情之有?笔者不厌其烦地提倡鉴别吸收, 情结也属于鉴别之列。作者用文采生动的排比笔法揭示了鲁斯情结的狰狞面孔。这无异告诉我们一个治史道理:治史尤其治外国史,必须具有鉴别吸收的功力。鉴别是勇于和善于吸收的基本条件。如此,方可避免醉心于译文组合的弊端。本书是匡正这类流弊的一种范本。 罗宣:《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http://ahrac.com/xsdt/dspl/1197.html *****************8888 罗宣:缅怀恩师杨生茂先生 两周前,忽然接到师兄们通报杨先生病危的邮件,心急如焚,却苦于身在美国,无法前去探望,遂嘱托爱人和学生代为关照。几日后传来先生去世的噩耗,心痛不已。回想先生于我的恩情,他那清瘦、矍铄、两耳垂肩、声音洪亮的音容,仿佛就在眼前,但人却已悄然离开人世,不禁黯然泪下。 说来惭愧,虽号称杨先生的关门弟子,我却从未有缘随杨先生上过一堂课。这听来蹊跷,但原因却很简单:杨先生收我做弟子时已然 78 岁高龄,已经多年不教课。杨先生之所以收我做学生,实际上是出于同情与爱心。 那是 1995 年春,历史系决定保送我上博士,但因系里没有美国史方向的博导,必须自己联系导师,否则名额作废。我立即联系了硕士导师冯承柏教授。冯先生第一个反应是:找杨先生啊!转天,冯先生和我便赶往北京,登门拜见在儿子家养病的杨先生。杨先生亲切和善地接待了我们,寒暄之后,杨先生简单询问了我的情况,便开门见山地真诚表态:收冯老师的学生做弟子我当然愿意,只是有个情况要说明。我年纪大了,教不了课,也不能系统地指导你的博士学习,所以还要请冯老师和我一起来带你。冯老师负责具体工作,我从旁给予力所能及的指点。冯老师若同意,今天咱们就把此事定下。冯先生当下欣然同意,我也便成为了历史系史上唯一享有同时有两位先生指导殊荣的博士生。只可惜我才疏学浅,辜负了两位先生。 杨先生虽未系统给我上过课,先生朴实谦逊的为人,严谨踏实的学养,每每令我敬仰不已。冯先生和杨先生家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冯先生住二楼,杨先生住四楼,而这为我拜望两位先生行了方便,每每可以一举两得。杨先生上了些岁数,腿脚不方便,上下楼对全家都是个挑战,所以这些年来,先生很少下楼。隔三差五地,杨先生或打电话或委托女儿杨令侠老师给我带纸条,将他想到的论文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平日阅读书刊杂志中遇到的相关观点或资料线索告诉我。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每次与先生交流,先生都会语重心长地反复提醒我两点:一、外交政策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归根结底,美国一切外交政策及围绕外交政策的活动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二、要清醒地认识到,亨利鲁斯在美国几乎一手遮天的援蒋反共宣传造成的影响极坏,误导美国视听,使美国人民未能看到中国的真相。先生的提醒对我把握论文写作帮助极大。在人物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不知不觉会被研究对象的思想经历所牵引,而丧失对对全景的把握和客观的判断。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博士论文答辩当天,冯先生因病住院, 81 岁高龄的杨先生带病坚持为我主持了答辩会!先生的恩德这些年来一直是对我无形的鞭策。 这些年来,杨先生虽未正式给我开过一堂课,但每次与先生见面,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先生有些耳背,很少能听清来言,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先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先生生性朴实,但言语却不时流露些顽皮、幽默和大智慧,因此先生的自话自说常常妙趣横生。先生所谈话题涉及范围极广。从其自身经历,到中国、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从对时事的看法到对历史的评述,从中美外交到文化、思想、经济,从中外历史人物到现实生活中的同事亲友的评价,这其中充满了先生多年思考得出的为人、处世、治学乃至治国等方方面面的智慧。 回想过去这些年中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话题,大致有三个: 第一、对资本主义国家最深刻的认识。先生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美国无论如何发展,其扩张主义的世界观不会改变,这是其本性。认清其本性,才能明白其国策的用意。最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人谈自己向外发展时称之为扩张,而绝对不是侵略;但若其他国家进行扩张,就会被冠以侵略之衔。若要认识当前美国社会的问题,就要意识到美国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货币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货币金融资本是控制其经济命脉的主要力量。而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正是货币金融资本垄断经济所造成的。 第二、对中外历史人物是否死得其所最幽默的评点,先生自嘲为知识分子的无聊之举:列宁死得太早!其设计的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市场自由化等正等待他大展宏图,这些计划若能实施的话,苏联的社会主义之路可能走得更远更好;毛泽东死得太晚!杨先生说:我认为他 1956 年去世正好。因为 1956 年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最高,会对其功劳予以最高的肯定,而对其此前的失败也能够接受。更重要的是, 1956 年后毛泽东的作为除了尼克松访华的光辉时刻,几乎都是不堪回首的错误;林肯死得不早不晚正是时候!奴隶制的废除无疑是里程碑似的成就,但此后南部重建问题以及与黑人问题相关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解决或者未解决,都会使人们对林肯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美国内战结束去世对林肯来说是保证其清名的最佳时机。 第三、也是先生经常谈论的话题,即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虽然屡受文革等错误路线的折磨,但先生从不后悔选择回国,选择加入共产党。理由有三:一、还在美国留学期间,先生逐渐坚定了一个信念:共产党是代表进步主义潮流的新生力量。进步主义是杨先生赴美前闻所未闻过的思想,在美国的学习中,了解了进步主义理论,并接受了该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中国社会也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在 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之取代国民党代表的是进步主义潮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二、复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的梦想。国民党面对外侮,却将枪口瞄向同胞;外侮退败后又刻不容缓地挑起内战,政府及其军队屡屡显露其无能腐败,不得人心。复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三、国民党军队到处欺民扰民、共产党军队虽衣衫破旧,但个个干净利落,而且纪律严明,半夜进城,百姓毫无察觉,早上起来,只见共产党将士合衣睡在屋檐下,比较以往国民党军队的劣行,人心无不所向。 女儿出世后,杨先生格外喜爱,每次去先生家探望,无论女儿是否跟随,先生事先都一定备好小礼物相送。一次,先生见女儿胖嘟嘟地着实可爱,随兴题诗一首,先生文字的俊雅,风趣及对小女的美好祝福都跃然纸上: 南开园里一奇葩, 神采奕奕小菩萨。 端量远胜千斤重, 鹏程锦绣似红花。 杨先生在杨令侠老师的悉心照料下,虽有时听说有些小恙,但身体一直无大碍。我内心底里曾窃窃期望,依杨先生的淡薄心态和健康状况,我几乎能清晰地勾画其百岁寿辰的情景。可是,在弟子们还在为其 95 岁寿辰筹备贺礼时,先生却突然走了。 这次来美访学前曾特地看望杨先生,也许是预感,也许是出于留下些纪念的念头,录下了这次谈话的全部内容。不想,这却不幸成了先生最后留给我的教导。先生,您走好,不孝弟子将谨记您的教诲,沿着您的学术足迹奋力前行。杨生茂先生永垂不朽! 2010 年 5 月 13 日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http://202.113.21.185/HistoryWeb/ASPWEB/news/news10065.asp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
黄安年 2010-5-20 15:10
评罗宣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0 日发布    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罗宣博士的专著《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 2005 年 7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罗宣历近十载的辛劳对亨利鲁斯与中国的关系进行深度研究,在中美现代关系史的人物研究课题中填补了一个空白;该著作所展示的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别吸收、科学思辨的观点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历史时代和人物特性有机结合的架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堪称难度专题中的佳作;罗宣以十年一剑、锲而不舍的严肃学术心态成就了一部值得悉心阅读的学术著作,这和当今不甚规范的市场经济和浮躁学术风气下的某些学术泡沫形成了鲜明对照。    中美关系史研究离不开历史人物研究,没有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研究,我们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就显得枯燥乏味。历史人物的研究既离不开对于人物所处时代影响、家庭熏陶、社会环境的准确把握,又不能以时代、家庭、社会影响对历史人物进行模式化、脸谱化、政治化的刻画,而是需要深入考察极具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特色和人生过程的具体细腻的生活体验。与此同时,中美现代关系史的人物研究又受到时代烙印、意识形态、价值判断、资讯渠道、政策走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涉及中美关系中现代政治文化颇有争议的敏感人物研究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罗宣在本书《引言》中写道:客观地认识和评价鲁斯在中美关系史中的作用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这需要对鲁斯进行全面地研究之后才能做到。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免遇到许多理论、方法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难题。首先,历史人物的研究需要人物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知识传统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其次,研究鲁斯中国情结和援蒋反共信念的来龙去脉涉及的领域极广。再者,鲁斯研究是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学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罗著第 13-14 页)年青的美国史研究者罗宣知难而上,通过对美国传统的保守主义右翼典型代表人物亨利鲁斯与中国的研究把历史时代、中美互动、社会生活、家庭影响和个人特性较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鲁斯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观及其实践进行了某些富有独到见解的系统考察。    1998 年 11 月,我曾作为罗宣博士学位论文《亨利鲁斯的中国情结》的评阅委员,读后我在评语中写道: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尚无人问津,因而也相应填补了现代中美关系史研究和人物研究中这一课题的空白。这一成果拓阔了我国学者在这个问题的研究思路。这篇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在于通过本世纪以来 60 多年间鲁斯与中国的关系和对中国的看法的传记性研究 , 生动地剖析了信奉以天定命运的美国世纪观来改造中国 , 使中国美国化的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位主流文化代表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实践。从鲁斯童年时期在中国文化孤岛中成长,历经了 30 年代美国对华的中立、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援蒋反共,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共立场及其软化 , 通过他领导《时代》等舆论阵地和中国联合救济署等实际活动 , 详细评析了鲁斯的中国观。令人信服地得出了鲁斯既反共又亲华 ; 既在一定程度上援助并有利于中国的抗战 , 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 ; 既期望中国实现现代化 , 又热衷于现代中国的美国化,鲁斯其人以了解中国自居 , 但是他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 所以鲁斯的中国梦最终还是要破灭。它从一个侧面揭示美国上层的主流文化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并进而认同中国文化非常重要但又绝非易事。鲁斯半个多世纪中国观的是非恩怨就是一个典型。    从那时起,在 18 万字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著者在全书的结构上又做了新的构建、增补和完善,在一些薄弱的研究环节上做了深入研究,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全书 35 万多字,分鲁斯其人、中国情结、打造《时代》帝国、从关注中国到全力扶蒋、大力报道中国抗战、抗战期间的援华行动、徘徊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难以释怀的中国情结等八章,寓论于史、有历史叙说,有综合分析,人物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和个人生活体验结合,内容始终围绕鲁斯与中国关系这个主题展现鲁斯中国观的形成及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中国观,揭示了鲁斯中国观和中国行的多视角的复杂情况。罗宣在深度考察研究后认为国内外对鲁斯与中国的系统研究明显不足,关于鲁斯在现代中美关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介显得零散、片面。她在书尾大时代的弄潮儿的结语中说:首先,按照美国模式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鲁斯一生为之魂牵梦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树立,是以鲁斯儿时在中国成长经历为基础所确定的。其次,鲁斯深信,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战士领导中国走美国式道路是中国由积弱走向强盛的不二法门。基于这样的信念,鲁斯最终选择了蒋介石,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扶蒋印记。再次,鲁斯美国化中国梦想的破碎,源自于创造时代的鲁斯却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时代潮流。第四,不能否认,鲁斯对中美文化交流及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五,鲁斯新闻帝国有效地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议事日程。最后,我们必须看到,鲁斯很具有代表性。美国至上、美国使命观、责任感等观念不会随鲁斯的去世,随鲁斯中国梦的破灭而消失。实质上,这不只是鲁斯个人看法的问题,而是代表了美国传统外交政策和主流文化所固有的共性。(鲁著第 418-429 页)    尽管我国学界对鲁斯评述见仁见智,对鲁斯中国情结的切入视角不一,阐述重点不同,但是鲁宣上述六点研究结论则是普遍认同的。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来自不易,既受惠于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时代,也得益于作者坚持以史实为依据的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从而更加贴近一个真实的鲁斯与中国。 一部学术佳作离不开对第一手文献资料和所有重要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鉴别和吸收。读了罗著的序、后记和参考文献,使我们了解罗宣对于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的收集下了多么大的功夫,为此不少亲朋好友又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辛劳。    诚如罗宣的博士学位导师冯承柏教授在为罗著所写的《序》中所写:占有第一手材料进行研究,是对历史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档案,特别是未经整理、公布的档案资料是最重要的一手资料。从本书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可以得知,作者较充分地利用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手稿部、耶鲁大学斯特林图书馆手稿档案部、神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的收藏。这就把研究工作放在了全面占有资料的坚实基础上,保证了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了人云亦云,甚至是以讹传讹。更重要的是,对史料耐心挖掘,细细品尝,深入分析,还可以于细微处见真情,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使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的好处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在今日中国学术著作中真正下工夫大量使用档案的著作并不多见,这虽然与我国档案开放制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使用档案资料,需要长时间的潜心研究。短期不能奏效。这就使得一些急于求成,心浮气燥的青年学子,望而却步。    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学者在利用第一手资料方面的条件要好得多,这里不仅指原始资料对学者研究的开放、共享、交流程度,指学者对于外文水准的掌握程度,指学者对第一手资料来源和使用的了解程度,也还指由于许多文献陆续数字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询从而有效地获取某些原始档案资料。我们的研究对于第一手资料下工夫往往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和要求短平快的学术评估机制与学术浮躁心态有关。潜心研究和急于求成两者难以兼容。如果没有千方百计地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态度、如果没有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潜心研究第一手资料的精力、如果没有下工夫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悉心鉴别和吸收的方法,怎么可能在扎实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富有开创性的学术见解呢。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明白,做起来极其不易的事,没有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即使有了第一手资料的线索、即使获得了某些第一手资料,也不见得能很好地整理、鉴别和吸收。在这方面青年学者罗宣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对于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的掌握涉及资讯来源的多元化,就是说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来自不同渠道的资讯,以便多侧面多视角的在掌握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鉴别和吸收。资料来源的单一化往往对立论的形成带来全面评估的不足,而资讯来源的多元化的实现即有主观因素的努力程度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资讯来源仅可能多元化像对于鲁斯的研究涉及美国各个利益集团的资讯、大陆中国和大陆台湾地区的资讯,都是不可缺少的,显然资讯多元渠道优于资讯单一化。在力求资讯多元化方面,罗宣所做的努力同样是值得称道的。在笔者看来,除了千方百计地收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外,我们还要力求更全面地掌握各种研究鲁斯的资料和专著的现有成果,要了解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研究鲁斯的相关博士生论文成果。网络学术的快速检索和便捷下载与编辑、资讯丰富和共享无疑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快车道,但是在学术研究中使用网络学的成果需要十分小心鉴别和判断,需要寻根问底查找与核对最终来源。 在已经收集整理的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鉴别吸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求索和创新过程,是研究工作的新阶段,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在在此基础上悉心依据资料遵循科学观点和方法进行鉴别吸收。资深美国史专家杨生茂先生 2004 年在为《南开史学四十年( 1964-2004 )》写序时强调鉴别吸收是我不厌其烦地予以倡导的主张。他专门题词道:就外国史学研究言,鉴别吸收是治学的硬功夫,也是不断追求勇于和善于吸收的大目标。通过鉴别,才能有所创新,才会摈弃译文组合,才可领会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境。通观罗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学术著作是写给人看的,一部学术著作具有可读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杨生茂教授最近在《〈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读后感》一文中写道:这是一本耐读的好书,大可展卷细细品味。作者以活泼的笔触、丰富翔实的材料、铺陈有方的章法,娓娓动听地展现了亨利鲁斯父子两代人对旧中国的影响历程,活龙活现地将其刻画入微。特别是对亨利鲁斯利用巨大媒体势力,炮制扶蒋反共的手法与当时中国执掌政权者的具体实况节节排列对比,十分生动。在笔者眼中,这本书具有史诗式的气派。(学术交流网 2005 年 11 月 12 日发布)我以为对于一个美国史研究者来说具有中外文的学术素养是不可惑缺的条件。 十年功夫,围绕一个专题深入钻研,悉心打磨,从博士学位论文扩展到学术专著,不为学术商品化所惑,写成了富有含金量的学术专著,而正是这十年中,罗宣出国攻读学位、结婚、生女,职称晋升、强化量化管理带来的压力,其间甘苦可想而知,而她走了一条正确的学术发展之路,这是值得欣慰的,相信在这个基础上,她能够继续为罗斯研究或其他课题研究进行新的开掘,为美国史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对亨利 . 鲁斯的最初印象来自他是《美国世纪》的始作俑者。 1941 年他在《美国世纪》一文中强调 20 世纪是我们的世纪,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纪,而是因为这是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可以发挥最主要影响的世纪。(鲁著第 419 页)由此,美国世纪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代名词,鲁斯也成了美国霸权主义喉舌的代言人。 60 多年来,美国世纪 ----- 霸权主义 ---- 鲁斯是联成一体的。如果说鲁斯的美国情结,不如说鲁斯的美国世纪情结,如果说鲁斯的中国情结,不如说鲁斯美国世纪下的中国情结。在跨入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美国世纪的梦想早已不合时宜。鲁斯美国世纪梦的破灭自不待言,我们应当从鲁斯情结中吸取必要的教训, 21 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她既不是美国世纪也不会是中国世纪。中国人民有着振兴中华的现代化强国情结,但是这种情结绝不能也不该异化为中国世纪情结。 写于 2005 年 11 月 16 日 (按:本文最先在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5 年 11 月 17 日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6363cid=21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1 期,第 40-43 页发表。)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