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环境变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源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热度 3 yanjx45 2020-8-24 08:13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源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几乎 所有 的 人类病毒都起源于 某 种动物病毒 的跨界传播 。这些 溢出效应 ( spillovers )的发生 是由 于 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和所有生态系统 都 发生 了 不可思议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人类对地球几乎每个角落的占领所带来的。 土地使用 的 变化 引发 人畜共患病 的程度一直受到怀疑, 但 最近一项关于这种变化对当地人畜共患 病 宿主 群体 影响的 全球 性 研究 证实了这一点。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 Nature 》 杂志8月20日综述论文 : Zoonotic host diversity increases in human-dominated ecosystems (在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中,人畜共患病的宿主多样性增加。) (参考文献1) 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导致人畜共患 病 的发生, 一个典型的例证 是关于 阿根廷 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 的发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 阿根廷的 pampa ( 彭巴 )草原 地区, 用除草剂清除了杂草, 当地 变成了大量种植玉米的田地。玉米生长起来,但在它的阴影下,一种新的耐阴杂草茁壮生长。这种杂草导致了一种新的优势老鼠 壮暮鼠( Calomys musculinus , 如 上 图 ) 的出现。 1953年,该地区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人类出血热,病原体 胡宁病毒 ( Junin virus ) 可 从新 出现的 小鼠中分离出来。 为了研究这种土地利用变化在 全球 人类感染新的人畜共患病方面的重要性,研究了一个包含 6,801个生态组合的全球数据库 (参考文献1) 。该数据库从 666份已发表的研究 项目 中收集了 超过 320万个物种记录,这些研究对土地利用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采样。在6个大洲的6 , 801个调查点中发现了376种寄主物种。 分析显示,与附近未受干扰的栖息地相比, 在 人类 深度开发、已建立多层级的 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 的 地区, 已知 与人类共享 病原体 的 野生动物 宿主 在当地 的 物种 丰富度 ( richness ) 和 总丰 富程 度 ( abundance ) 中所占比例更高 , 分别大于 18 - 72% 和大于 21 - 144% 。这种影响的程度因物种不同而不同,但对 啮齿动物 、 蝙蝠 和 雀形目鸟类 来说是 受影响 最 大 的人畜共患 病的储存 宿主物种。这些类群是重要的人畜共患 病储存 宿主。此外, 携带更多病原体的哺乳动物更有可能出现在人类管理的生态系统中 。 这些发现表明, 人为的 对 全球土地利用 的改变 正在 促进 人畜共患病 在 人、牲畜和野生动物 储存宿主 之间 相互传播 ,这将增加未来 疾病 爆发和大流行的机会 。 人们 可能会问,土地使用的变化是如何导致 SARS-CoV-2 (新冠病毒 ) 的出现的 ?这种病毒 可能 来自中国农村 地区 的 蝙蝠 ,那里的农业 活动 在近几十年加强了。这样的活动使农民与野生动物 密切 接触,使病毒经常外溢。最终,这些事件将使随机出现的病毒 偶然 “ 中大奖 ” ,而这种病毒恰好能够有效地感染人类。 这个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是什么 ?人类人为改变土地用途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 生产的需要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方案是被动地加强野生动物中新出现病毒的监测,及时发现有发展成人兽共患病潜能的病毒,提前研发出有效预防的疫苗或药物。另一个方案则是主动改变农业发展模式。 在主动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方面, 本世纪以来开始的一种新的尝试是发展 Vertical Farming ( 垂直农业 )。 垂直农业 也称 垂直农耕 、 垂直农场 、 立体农场 , 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及资源匮乏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 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资源与空间的充分利用,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发挥,所形成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 垂直农业 是在垂直堆叠的层面、垂直倾斜的表面,或集成在其他结构(如摩天大楼、二手仓库或运输 集装箱 )中 种植 食品 和 药物 的做法。垂直农业的现代观念是使用室内养殖技术和 控制环境农业 技术,其中所有环境因素都可以控制。这些设施利用人造光控制,环境控制( 湿度 、 温度 、 气体 等)和 施肥灌溉 。一些 垂直农场( Vertical Farm) 使用类似于 温室 的技术,其中可以通过人工 照明 和 金属 反射器 增加自然阳光。 在主动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方面的其他尝试也都是值得关注的。 任何新生事物在刚出现时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或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Gibb, R., et al. Zoonotic host diversity increases in human-dominated ecosystems.   Nature 584, 398–402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62-8 2.  https://www.virology.ws/2020/08/20/pandemics-and-anthropogenic-environmental-change/ 相关博文: 人类冠状病毒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2020-08-15 人类应当从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汲取的惨痛教训(更新版) 2020-08-16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7896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过去、现在与未来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11-20 17:15
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今高度,奠定了当今地貌与水系格局,形成了被称为“亚洲水塔”的众多江河的发源地,为近 30 亿人提供水安全;加强了亚洲季风,惠及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世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其强烈变化的冰川、冻土、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会导致其脆弱的环境恶化。这使得人们担心其未来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保护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 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始关注青藏高原,进行了科学探险和考察;进入 21 世纪的 10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先后启动了创新项目群“青藏高原古高度”、 B 类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重大项目,联合国内外科学家,对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和深化,使得青藏高原环境评估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从 2012 年开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委员会展开了工作,并于 2014~2015 年间形成了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 《科学通报》 2015 年第 32 期出版“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专题,展示了该项目的部分成果及相关研究内容: ❖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为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 6 类环境指标,这 6 类环境指标又进一步划分出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 26 项指标内容以及冷 / 暖、干 / 湿等 60 项指标特征。 陈德亮 等人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简要报告了根据这 6 类环境指标,目前对青藏高原环境的认识水平和评估能力。 ❖ 张人禾 等人的“青藏高原21 世纪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张宪洲 等人的“青藏高原生态变化”、 樊杰 等人的“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崔鹏 等人的“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反映了报告以外相关领域的新发现和见解。 敬请关注! 专题 :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科学通报》2015年第32期 编者按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9125.shtml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 过去、现在与未来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8520.shtml 青藏高原 21 世纪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7805.shtml 青藏高原生态变化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8348.shtml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7818.shtml 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 http://csb.scichina.com:8080/CN/abstract/abstract518984.s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730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环境变化影响下人水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框架
zuoqiting 2015-10-6 16:35
摘 要: 在全球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人水关系更加紧密,也倍加紧张,人与水的和谐共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不断加深的环境变化背景和日益加剧的人水矛盾困境,迫切需要从环境变化的影响背景下,开展人水关系的研究,以探寻人水和谐发展的途径。本文在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人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面临 的 4 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环境变化对人水关系的影响作用机理,环境变化影响下人水关系的系统模拟、人水关系的量化评估以及人水关系的优化调控;从多学科、多方法角度构建了环境变化影响下人水关系的研究框架,旨在为科学地量化人水关系,有效地调控解决人水矛盾,以实现人水和谐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关键词: 人水关系;环境变化;人水和谐;关键问题;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标注 : 左其亭,刘静 . 环境变化影响下人水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框架 . 水利水电技术, 2015, 46(6) : 48~53 全文下载 : 环境变化影响下人水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框架_左其亭.pdf 1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主要结论摘录
yaozi824 2015-5-11 10:51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主要结论摘录 摘录自《光明日报》 2015.5.8   青藏高原地跨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地域辽阔,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以及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从青藏高原向周边扩展的延伸高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的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的寒旱高极。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亚洲正经历着许多环境问题,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人们 主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 第一,过去、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人类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 第三,未来的环境将如何变化? 第四,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 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 ,得出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主要结论如下:    1. 水循环   青藏高原的水循环正在加强,这是水体对气候变暖和变湿的响应。青藏高原的水循环特征具体表现为: 青藏高原冰川结束了小冰期寒冷期的前进状态,进入20世纪温暖期的整体后退,其中以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地区冰川后退最为显著。但由于同期降水增加,喀喇昆仑和西昆仑地区的冰川较为稳定,甚至有冰川前进的现象; 青藏高原湖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较为稳定,之后普遍出现扩张趋势,2000年以后湖泊扩张加速,但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北部湖泊水位显著上升,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湖泊水位出现下降; 青藏高原河流径流量在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但是21世纪初以来,一些河流径流出现增加趋势。 青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冰川以后退为主、积雪以减少为主、河流径流量以不同程度的增加为主。    2.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 在过去2000年的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的温度出现了时间长度不等的冷、暖变化,但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 20世纪以来气候快速变暖,近50年来的变暖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 青藏高原降水在南部和北部的变化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北部呈明显增加趋势,南部有减小趋势。 青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气候仍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要特征。    3. 灾害风险   青藏高原灾害风险趋于增加。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风险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山洪、堰塞湖、雪灾等,具有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地带性等特点。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强的背景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将趋于活跃,特别是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频率增加,巨灾发生概率增大,潜在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加。    4. 陆表环境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和沙漠化加剧是陆表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以每年3.6~7.5厘米的速率增厚,同时冻土层上限温度也以每10年约0.3℃的幅度升高; 沙漠化面积扩大、程度加剧,江河源区尤为突出; 水土流失总体呈现先加剧后略微减轻的趋势。 青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冻土面积进一步缩小、活动层厚度进一步增厚。    5. 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是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 青藏高原寒带、亚寒带东界西移,南界北移,温带区扩大,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体趋于向好; 高寒草原面积增加,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生长期延长,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但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显著萎缩,西部地区变暖变干,生产力呈减少态势; 青藏高原森林面积和储蓄量在1998年以前明显减少,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面积与蓄积量双增长; 青藏高原湿地总体呈退化态势,其中以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退化最为明显。2000年以来,湿地退化幅度明显减缓,局部地区出现逆转。 青藏高原农田适种范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趋势,冬小麦适种海拔上限升高了133米,春青稞适种上限升高了550米,两季作物适种的潜在区域也在扩大,复种指数增加,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空间,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总体趋好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过去50年来,农作物≥0℃的生育期平均每十年延长4-9天,≥10℃的生育期平均每十年延长4天。 青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森林和灌丛将向西北扩张,高寒草甸分布区可能被灌丛挤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将增大; 种植作物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冬播作物的适种范围将会进一步增加,复种指数进一步提高。    6.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是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的影响、矿产开发和城镇发展对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影响、每辆汽车年平均耗能及相应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均值、不断加剧的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等。 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处于青藏高原核心地区的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自1960年以来不断实施的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使得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 (原文由戴玉凤整理)   
个人分类: 地理纵横|4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猜测:滇池水域发现6种鸟类新记录
热度 4 Elephantd 2013-7-12 23:20
因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云南滇池臭名昭著, 但是,滇池的鸟类却不断出现新记录。 在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批准号: 31060079) 课题工作中,我们通过为期18个月的定点观察,在滇池水域发现 6 种鸟类新记录。其中,铁嘴沙鸻 Charadrius leschenaultia 、弯嘴滨鹬 Calidrisferruginea 、 小滨鹬 Calidris minuta 为云南鸟类新记录 ;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蒙古沙鸻 Charadrius mongolus 、 紫水鸡云南亚种 ( Porphyrio porphyrio poliocephalus ) 为滇池鸟类新记录。 我们认为,这是区域性环境恶化后,滇池残留有湿地鸟类喜爱的生境,使湿地鸟类集中露面滇池水域。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请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96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研究中,怎么面对前人的假设和推论?
热度 3 chenhuansheng 2012-11-22 19:46
科学网上一位吴老师有篇博文 :“假设”需要验证 。提到了学习和研究中,如何面对假设的问题。从他博文的内容上看,他们的专业属于实验科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的真伪。 如何面对假设的问题,我很感兴趣,于是对这篇文章作了回复,内容如下: ~~~~~~~~~~~~~~~~~~~~~~~~ 科学研究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前人的一个假设或者推测,可能成为后来研究者的一个论证基础或者前提。 如果原来提出假设的这个人不牛,或者影响力不够大,那么新的研究者或者审稿专家会表示怀疑。写文章的人就悲催了; 但是如果原来提出假设的人很牛,那么学术大楼就此筑起! 但是谁知道这是不是空中楼阁呢? 这种现象好像不是个例,尤其是环境变化研究中,对于过去状态的认定! ~~~~~~~~~~~~~~~~~~~~~~~~~~~~~~~~~~~ 细细想来,我的回复意犹未尽。 在地理学以及资源环境变迁的研究中,这种情况太多。对于过去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地表环境状态,尤其是那些资料缺乏的偏远地区,除了前人的描述、结论、推论,我们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参考。但是前人成果有的明确地就是个推论;有的结论在你来看来或许不太准确;有的结论,通常不会像你现在需要的那样对应罗列,你需要在他们的成果中重新整理、形成推论。 但是事过境迁,地理学、区域环境变化等领域的很多现象,你没有办法做实验。今天来看前人的结论,你会不会怀疑呢?敢不敢怀疑呢?(有人会说到遥感或许记录了过去的情况,但是遥感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再往前一点没有遥感数据的时代,还是面临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前人或许是因为经历了那次事件或那个现象的发生,或者距离他的发生时间并不太长,至少比我们今天离得近。他们的结论难道不比我们今天的推论更加可靠吗? 问题是,当你的文章在人家的推论基础上立论时,审稿专家偏偏要对前人的推论表示怀疑,要你论证。你怎么办呢? 总要做一个选择。 诸位看官,你怎么办呢? 也想问问从事环境变化研究的诸位老师和前辈们,你们怎么看待前人的推论呢?
26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类的生物性之“贪吃的本性”
热度 1 welcomezp 2012-4-7 20:39
人类的生物性之“贪吃的本性”
保健医生告诫我们不要贪吃甜食或脂肪类食物,因为贪吃和偏食都是坏毛病 (Harris, 1989)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坏毛病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坏毛病呢?自然界食物本身没有 ‘ 好吃 ’ 或 ‘ 不好吃 ’ 的标记,但是我们大脑会自主地作出判断,将能量高或有营养的食物是归为好吃,将能量低或有毒的食物归类为不好吃。这样婴儿本能地喜欢吃甜食、肉、奶油等高能量食物,不喜欢吃粗纤维、草、树叶等低能量、有毒性或无法消化的食物。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具有这种分辨能力的个体会比其他个体更健康,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长期的自然选择使人类具备了选择好吃食物(营养高、易消化的)和不好吃食物(营养少、难消化的)的能力 (Hamburg, 1961)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动物是一致的。 500 万年的人类历史中,狩猎采集生活占据了 99% 的时间。当男人们猎获了大象或河马等大型动物的时候,无法将其搬运回远处的村落。肉类食物的腐烂速度很快,周围还有很多其他食肉动物等待抢食,所以必须尽快地消费掉这些肉食。得到消息后全村人会集体搬家来到猎物尸体旁边住下,天天大量吃肉积累脂肪。原始部落人们不用担心肥胖的问题,因为这样大口吃肉的机会在一年里也并不多见。由于自然食物供给受季节和雨量等环境因素影响,常常出现食物不足的困扰。南非的传统狩猎采集民桑族人的体重明显随季节而变化,在食物丰富的雨季大量取食积累脂肪,体重显著增加;而进入食物匮乏的旱季,体重大幅下降 (Lee, 1979) 。相似的,野生黑猩猩的体重在雨季前期也明显增加,到旱季时明显减少。野生金丝猴在秋天大量取食果实膘肥体壮,而在食物匮乏的冬季体重急剧降低。对原始部落人们和野生猿猴来说,贪吃是一种适应能力,只有贪吃的个体才能在体内蓄积足够的脂肪,保证在食物匮乏季节的能量消耗和存活。如图 1.2 所示,野生金丝猴大量取食树皮渡过寒冬, 贪吃个体会比不贪吃个体的生存率高,繁殖更多的后代。可以说,贪食和挑食是人类本性,是灵长类时代的遗产。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自然生活环境不同(如图 1.3 )。尤其是 17 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超市里一年四季摆放着面包、香肠等玲琅满目的食物。人们的饮食方式以碳水化合物、糖和脂肪等高能量食物为中心,失去了季节性变化。在贪食、偏食的原始本性驱动下,人们每天取食大量高营养食物,逐渐出现了肥胖问题。现代社会的粮食农药残留、酒精中毒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是因为飞机、汽车和火车代替了人力移动方式。现代人觉得身心疲惫,是因为生活在由钢筋水泥围成的人造环境中。城市人口密度是自然环境中的上百倍,每一个人周围都是无数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社会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在工作压力等原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母亲放弃了母乳喂养,改用奶瓶给孩子喂奶,这样母亲患乳癌的几率增加,孩子抵抗力较母乳喂养的孩子低,容易患过敏性皮肤炎等疾病。现代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态。 插入图 1.3 现代人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活环境不同 现代社会中蔓延着以往传统社会中都不曾出现的各种疾病,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血糖症、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胆囊癌、胆结石、痛风、肝硬化、静脉瘤、关节炎、粉刺、虫牙、花粉过敏症、过敏性皮炎等熟悉的名称。这些都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出现的现代疾病 (Hamburg, 1961)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狩猎采集民族的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纵观人类 500 万年的历史,现代社会的几百年时间实际很短暂,仅仅不过人类历史的万分之一。我们的身体和基因是在长期适应自然社会环境中塑造的,肥胖等现代疾病正体现了人类本性与急剧变化的现代环境之间的矛盾。 不同民族长期适应各自的取食习惯,形成了各自的身体特征,抵御现代疾病的能力也不一样。狩猎采集民族的生活方式因环境不同而不同,取食肉类的比例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非洲草原的桑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肉食比例不到 30-40%(Lee, 1979) 。而离赤道越远的人群,其肉食比例越高,例如北极圈爱斯基摩人的食物基本完全是肉类 (Schaeffer, 1971) 。北极圈爱斯基摩人接触了文明社会以后,生活习惯急速变化,因大量取食可口可乐、糖和巧克力等甜味食物,患上了现代疾病。爱斯基摩人原本习惯于大量取食肉类,在现代生活中容易遭受心脏病、糖尿病和痛风等与肥胖相关的疾病 (Schaeffer, 1971) 。而非洲桑民族则很少得这种病,他们的血糖值较低,血压稳定保持在 70-130 的健康范围内,并且不受年龄的影响(现代社会人的血压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他们取食盐量较少,小便中盐化物较少,相当于每天的摄盐量 (Truswell et al., 1972) 。稳定健康的血压水平可能与其取食习惯有关。 现代社会女性常常遭受月经期心理不安等心理困扰,可能与体内荷尔蒙失调有关。传统社会的人类女性和非洲类人猿雌性成年后就会怀孕生子,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一般不会出现月经,哺乳期后很快又怀孕下一胎,这样月经在传统社会中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Draper, 1977) 。只有在青少年不孕期间(第一次月经到初次怀孕的几年里),女性和类人猿雌性才会出现连续月经现象。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女性采取多种避孕方法减少怀孕的可能,一生繁育子女的数量很少。由于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急速改变,现代女性不得不面临持续的月经困扰,承受着传统社会妇女没有的心理负担。 现代人过度强调干净,极力杜绝体内有肠道寄生虫,一些人甚至通过洗肠、洗血等方式清理自己体内细菌。我们的身体由 100 兆个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内部都共生着原始细菌。这些细菌对人体及无害也无利,在长期进化中已成为细胞组成的一部分。过度清洁的习惯破坏了体内自然平衡,使免疫机制缺乏充分锻炼,常常会将一些无害物质作为抗原而出现过度的排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过敏性皮炎、花粉过敏等现代疾病。在亚洲和非洲狩猎采集民族没有那么强调干净,也没有过敏性皮炎等过敏疾病。解放前我国也很少有花粉过敏等疾病。这些现代疾病无疑与现代人独特的生活习惯有关。 现 代病 : 指近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人 们 易患的 一些疾病。 究其原因, 随着 现 代社会科学技 术 和工 农业 的 发 展, 一方面使人们 物 质财 富丰富, 而 另一方面 使 人 们 生活方式的改 变 , 产 生 生活习惯改变、生态污染等 新 的 因素 。因身体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而出现的各种疾病 。 图1.2 插入图 1.2秦岭金丝猴啃食树皮度过寒冬 图 1.3现代人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活环境不同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3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网址
热度 1 aicyolivine 2010-5-31 16:55
中国 部分: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http://www.geodata.cn/Portal/?isCookieChecked=true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http://www.sciencedata.cn/index.php ; 世界 数据中心中国中心: http://www.data.ac.cn/wdc-web/more.htm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http://www.cnemc.cn/ 国家环保局: http://www.zhb.gov.cn/ 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国家气候中心: http://ncc.cma.gov.cn/cn/ 国家气象局: http://cmdp.ncc.cma.gov.cn/cn/index.php 中国科技情报网: http://www.chinainfo.gov.cn/ 环境与发展研究所: http://www.ied.org.cn/ 中国科学院: http://www.cas.cn/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http://www.most.gov.cn/ 中国气候变化网: http://www.ip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13 ;NewsID=1252 国际部分: 世界数据中心 美国 中心: http://www.ngdc.noaa.gov/wdc/wdcmain.html 美国海洋与空间中心,NASA: http://eospso.gsfc.nasa.gov/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 http://www.essp.org/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http://wcrp.wmo.int/wcrp-index.html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http://www.igbp.net/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http://www.ihdp.unu.edu/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 全球碳计划: http://www.globalcarbonproject.org/ 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 http://www.gecafs.org/ 全球水系统计划: http://www.gwsp.org/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http://www.essp.org/index.php?id=13L=0 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 http://www.gewex.org/ 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 http://www.clivar.org/ 平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 http://www.atmosp.physics.utoronto.ca/ 气候与冰冻圈: http://clic.npolar.no/ 表层通量工作组: http://esrl.noaa.gov/psd/psd3/wgsf/ 地球系统综合分析与模拟计划: http://www.aimes.ucar.edu/ 全球陆地计划: http://www.globallandproject.org/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http://www.globec.org/ 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综合研究 http://www.ileaps.org/ 海洋生物地球 化学 与生态系统综合研究: http://www.imber.info/ 国际全球大气化学研究: http://www.igac.noaa.gov/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 http://www.loicz.org/ 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计划: http://www.solas-int.org/ 过去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http://www.pages.unibe.ch/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 http://www.gechs.org/ 产业转型: http://www.ihdp-it.org/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制度因素: http://www.ihdp-it.org/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http://www.ugec.org/ 气候对海洋高级食肉动物的影响: http://web.pml.ac.uk/globec/structure/regional/cliotop/cliotop.htm 进入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入口 http://geonetwork.csi.cgiar.org/geonetwork/srv/cn/main.home 生物多样性进化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biogen 生物多样性的发现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boidisc 生物多样性变化服务功能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ecoserv 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http://www.biosustainability.org/ 全球山地生物多样性评估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mountain 淡水生物多样性网络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freshwater 农业生物多样性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agro 全球入侵物种计划 http://www.diversitas-international.org/index.php?page=core_gisp 联合国系统气候变化工作网 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limatechange/gateway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http://unfccc.int/2860.php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http://www.unccd.int/ 国际科学联合会 http://www.icsu.org/index.php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 http://www.worldsocialscience.org/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http://www.unep.org/ 全球环境基金 http://www.thegef.org/gef/ 世界气象组织 http://www.wmo.int/pages/index_en.html ICSU科技数据委员会 http://www.codata.org/index.html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http://www.wmo.int/pages/prog/gcos/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http://www.usgcrp.gov/usgcrp/default.php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http://www.ncar.ucar.edu/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http://www.noaa.gov/ 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 http://cdiac.ornl.gov/ 英国气象局 http://www.metoffice.gov.uk/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 http://www.cru.uea.ac.uk/ 世界数据系统 http://www.ukssdc.ac.uk/wdcmain/guide/wdcguide.html 转自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99437.aspx 参考:孙九林、林海《地球系统研究和科学数据》(科学出版社) function forumhottag_callback(data){ tags = data; } parsetag();
个人分类: 资源推荐|3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时报要闻: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蒋高明 2010-5-21 00:56
□蒋高明 本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 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球,面临来自人类的严重挑战。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大气臭氧层消失等生态灾难,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减少。目前,全球人口已急剧增长到超过67亿,最新增长的10亿人口仅仅用了12年,伴随的严重问题是自然生态破坏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类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动物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需要绿色植物提供。在全球30万种植物中,人类经常利用的农作物不到200种,加上药用植物,所开发利用的也不到1000种。我们都知道,小麦、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类主要淀粉来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来源。水循环是怎样形成的呢?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输送到大气,然后参加大气水循环;地球如果没有绿色植被覆盖,水循环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再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呵护:我们都知道,在化学制药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动植物成分来充当药物的,至今生物制药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种动植物;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两个生物化学反应。更难得的是,这两个反应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没有任何成本的最完美的化学反应,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氧气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动、改良土壤、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方面的功能。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为全球生态系统第一大国、生物多样性第三大国。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种数的10%和14%。中国生物物种不仅数量多,而且特有程度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并拥有大量的珍稀孑遗物种。中国广阔的国土、多样化的气候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类型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与海岸自然生态系统,还有多种多样的农田生态系统,这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中国有7000年的农业历史,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为适应形形色色的耕作制度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异常丰富的农作物和驯养动物遗传资源。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很少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原始森林由于长期受到滥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影响,已基本不存在;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目前约90%的草地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中国十大陆地生态系统无一例外地出现退化,就连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也不能幸免。以红树林为例,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岸以南,历史上最大面积曾达25万公顷,上世纪50年代约剩5万公顷,而现在仅剩1.5万公顷,仅为历史最高时期的6%! 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2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农业大国,70%左右的人口住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迅猛增长的人口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原因,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忽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外来生物入侵,环境污染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是最好的办法,这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自然保护区中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阻碍了其保护作用的充分发挥,应通过政府部门、科学家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进行平等对话予以解决。而要实现这一切,让更多的公众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加强公众教育是当务之急。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除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价值现在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不再有机会利用。因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才能使自然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时报》 (2010-5-21 A1 要闻)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2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